读于漪《春》的教学设计有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读于漪《春》的教学设计有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近日读语文界的泰斗于漪老师教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案,感触颇深。我不但被于漪老师精湛的教学设计所折服,更为她在三次教学后记中体现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她不愧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也是中学教学的传统篇目。如何能教出散文的特色,完成教学目标,并每次教都教出新意,这是许多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于老师的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于老师第一次教《春》时,教学过程设计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这一部分很能体现于漪老师的教学特色,那就是创设情境。于老师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图画,引导学生想象春的意境。然后复习回忆古代诗人描写春的佳句,有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二部分,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这一部分于老师让学生比较两点,一是诗对春的描写与散文对春的描写的不同,二是学生观察的春与作者描写的春有什么不同?我想这时的学生已经开始开动脑筋思考了。
第三部分,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机械读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要点。
第四部分,讲读体会。这是教学的重点。于老师重点讲析本文在描写景物时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及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特点,边讲析边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背诵。正如于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讲析得有些过细,但对语言的品析,不如此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语言的妙处。在对语言的品析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的写文是很有帮助的。于老师也说“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
第五部分,作业。
1。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由作业可以看出于老师教散文一是重视品析语言,一是学写。将学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教学的方向。
从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于老师每一步的设计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在本课中于老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品析散文语言的能力,比较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认真学习的。
在感受大师精彩的讲课后,我又读了她的三则教学后记。我的感受有两点。第一点:于老师每次教学后都对自己的教学认真总结,即使我们看来已经很完美的教案她也能给自己找出问题,这种善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没有坚持写课后记,写了也不够认真。不能及时总结自己,是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第二点,于老师每次教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而不是沿用旧教案,吃老本。这种不断追求进步,力争教出新意来的作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永无止境,大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一)
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教师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四、教师要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二)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org)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三)《教育魅力》一书是教育界名声赫赫的于漪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钥匙。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书中于漪老师和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的迷人的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腔真诚。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经久不息,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罢此书,做为一名教师,我更要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读教育专着《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有感
读教育专着《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有感
--教书要生长出比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
近一年间,陆陆续续地翻看代蕊华教授编着的《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一书,常常在许多教学观点上有共鸣,也因为这诸多的共鸣,引诱着我继续兴致盎然的一路追看,结果是许多地方对自己的启迪,被不自觉的运用于课堂,因此深感要总结这些心得体会,以便与大家共享,以期共同进步。
感悟一、研究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目的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认真拜读了本文,其中观点:老师要从不同角度研究学生的特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总结教学经验与体会,研究课堂管理的艺术与方法,研究教材与教法等,字2024里行间充满了智慧、热情与执着.对同行的启迪和激励作用不可估量。
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自然也凝结着教务处同志们的心血。对我们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很有意义,只有不断坚持积淀和刨新,才能有大的收获,才能探索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才能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专家靠近,成为教学名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
要对学生特点进行研究,这是代蕊华教授在书中一直的倡导,尤其需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与灵活多样的课堂管理手段与方法。不但要使学生坐得下来、听得进去,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要善于组织与引导学生,形成热烈的、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要明白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我们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也只有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追求生动、务实、高效的理想课堂,努力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结合点,方能使教学有效,代蕊华教授的当代课堂教学观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课堂有效教学的最终检验当以学生来完成,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老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能较为灵活的运用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评判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指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这样看来,研究课堂有效教学势在必行,对它进行研究,也就是能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的弊,而发扬课堂教学的利。而我国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形式的主体,无论是大班教学也好,还是小班教学也罢,无论是课内教学也好,还是课外实践也好,多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只有将些教学形式做一番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学得有效,更好的进步;这也让国家的教育能得以更好的普及与提高的保证之一。
感悟二、重视课堂设计是有效教学的现实所在
二十三年的教学经历中,写了多少的教学设计,可现在细细想来,从刚开始的程序式的设计到后来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是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完成不了预期的目标,所以感慨和遗憾一直不间断,寻求创新的教学设计,是本人最希望遂的心愿。拜读《课堂设计和教学策略》中的第二章《课堂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第三章《教学目标的设计》,暮然间有种顿悟的感觉。其中将多种教学理论和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相结合,真切地剖析了重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第三章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的精辟认识、设计、实施及为进一步研究教学目标提供的理论依据,为我很好的开了窍,要发挥好教学设计的应有作用,才能为课堂教学的提高质量把好关。
重视课堂设计,包括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体验数学情景的有趣、合理、有用,又如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感受数学合理。通过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其中借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
2、借案例:高初中教材展示的案例阐述主张以敏锐的数学直觉,让情景取源自真实的世界,旨在学习美国教学方法中的表达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突出教学的情意性特点。对代蕊华教授文章的解读,旨在引起琢磨:如何数学地思考、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与态度,如何着眼于创设有意义、有生命力的情感体验的问题设计。
重视课堂设计,也包括教学如何一开始就能够让学生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在迫切要求学习的情璄,为后面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场课堂表现出的学生参与度高低,课堂气氛融洽否,师生精神状态良好吗,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吗,是否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本人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水平的增长,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思想将大有好处。
所以及时将鲜活而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巧妙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进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生成性。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一书的这一观点,将我的数学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1、准确把握教材。2、全面了解学生。3、有效开发资源。)课内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当我发现自己的变聪明的同时,我真是很感激《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一书的艺术科学的授课真谛。
感悟三、教学策略的机智运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爱如茉莉丨“写读创”教学设计
文本解析
《爱如茉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洁的爱。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述性的散文。所叙述的事情很小,却真情怡人;语言朴实,却浸润着文学的芬芳。全文以茉莉为明线,以作者的认识变化为暗线,将散落在文中的惦记着的饺子直奔医院执手而眠心照不宣的怕等细节串成了爱的花瓣,展现人情的美好。全文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无数的细节成就了伟大的爱。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细节描写,最突出的手法是情景交融,画面感非常强。特别是作者着力渲染的执手而眠, 读来让人不由得感慨: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文如茉莉般洁净淡雅,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的钻进我们的心灵深处。可见,《爱如茉莉》不管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表达的方式上都有许多可鉴之处。
小学生作文普遍出现两大难:1.无材料可写。2.出现假大空的伪作文。而《爱如茉莉》正好是解决这两大难的典范文本。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到这一文本的特点,进行写读创教学,就会给学生一生受用的语文素养。在把握言语内容的同时,琢磨言语的形式,学习表达。长此以往,假大空的伪作文就会从我们的视线中消退。这正如余永海老师说的那样:教好语文由写始。只要在阅读教学中常怀写作之心依托课文,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深度融合来教学,就能更好地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五年级学生对周围的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已有一定的体会与感触。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太多的爱中长大,因而看不见爱了。于是,作为课文,《爱如茉莉》原文的爱情主旨被解构,重构起来的是一种大爱,其实用价值重新被定位:让孩子懂得:一句叮咛、一个抚摸这些细微的点点滴滴就是爱,爱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被爱,懂得去爱,生命的历程才会一路幽香缕缕。
因此,本课教学的基本策略应当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行为细节和文本的语言细节,写读融合,让学生在对这些细节的反复玩味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能力。
学习目标
1.能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爱如茉莉带来的感受。
2.找出文中的细节,体悟蕴含其中的情感。
3.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学习运用画面表达细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自由初创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却每天沐浴其中;爱如水,却又平平淡淡不可缺少。
在你眼中,爱是什么?有哪个让你感动难忘的画面定格在你的脑海里?请打开你的记忆键,仔细搜索,然后写下来。
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写:爱是___,我还记得___,
1.学生自由写作。
2.组织学生交流。
师: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感悟都不一样。怎么把自己的感受具有画面感的表达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爱如茉莉》。
师: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感受纯美
(1)认识茉莉之美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茉莉花的句子,并找出关键词来概括它的特点。
①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充满诗意
②出示茉莉花图片,指导说话:看,这就是茉莉花。谁能用上文中的词,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
(2)初悟爱如茉莉般纯美
那么平淡无奇的茉莉与真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认真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找找真爱,圈画出关键词,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互动交流:
A.出示句子: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 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
抓住虚弱感受妈妈身体不好,还想着给爸爸包饺子,关心爸爸;即使自己不能包,还要让女儿去买;叮嘱女儿等他吃完了再告诉爸爸,怕他吃不下。指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读出来。并说说从这句中,我们知道了妈妈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爸爸的爱的?
交流后小结出示:爱是一碗饺子
B.出示句子: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抓住没吃、没听直奔感受爸爸心中只想着妈妈,一心挂念妈妈。
交流后小结出示:爱是直奔医院的背影
C.出示句子: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爸爸妈妈的话,对比体会他们彼此的爱。
D.文中有一段淡如茉莉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场景,谁找到了?
看图,听同学朗读,大家一起静静地感受。
师: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听完后,你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请你仿照爱是______,结合刚才所读内容,说上几句爱的感言,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
爱是一声轻轻的叮嘱。(爸爸知道妈妈喜欢茉莉花)
爱是紧握的双手。(紧握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妈妈)
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妈妈感受到了爸爸的爱;虽然妈妈睡得并不舒坦,但看到爸爸能多睡一会,就感到了无限的满足,无限的幸福,妈妈对爸爸的爱都融在了这恬静的微笑中。)
(3)老师小结:文中父母的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堆细节,不张扬,也没有山盟海誓,就像那素雅洁白的茉莉花瓣,细腻而柔美。父母他们爱得深沉,爱得久远,就像那茉莉,幽香缕缕,绵绵不绝。
(4)提炼全文,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带着学生美美地读一读。
爱
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的牵挂;
爱是爸爸的叮嘱;
爱是妈妈嘴角挂着的微笑;
爱是爸爸紧握着妈妈的那双手;
爱是清晨淡淡的阳光;
爱是病房里那簇芳香的茉莉。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幽香缕缕;
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又充满诗意
三. 定向阅读,关注细节
标题
本文作者所写的是父母之间的生活小事,动作寻常,对话平常,却处处让人感同身受。合上书本,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仍然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什么力量使文章产生如此强大的魅力呢?让我们再次聚焦最动人的画面执子之手,相握而眠,寻找作者写作的密码吧。
(1)请同学们自读体悟,试着圈画评点。
(2)组织学生交流。
密码一:场景渲染
出示句子: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阳光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抓住探浸润等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好。
(一个探字把阳光的温柔与多情写了出来。此时此地,阳光也是有情的,它是作者的化身,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不忍心打扰父母休息,不忍心打断这份真情,只是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用心呵护着这份真情。让病房的一幕更为纯真圣洁,让人更为之动容。)
密码二:借景抒情,情境交融
出示句子: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挺好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
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进我们的心中。
点拨体会:文中描写茉莉的话语不多,却生动地表现出了茉莉看似平淡无奇却洁白清香的特点。尤其是袅袅、钻,贴切传神地写出了茉莉花的香弥漫心间的感觉。当我了解父母为了彼此而都没有休息好时,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终于领悟到父母之间如茉莉般纯净、平淡、幽香的爱。作者就将这份感动、理解、赞叹都通对景物的描写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情与景交融,达到了情感的高潮。此时,弥漫心间的不仅是花香,更是父母之间如如茉莉花般的真爱,这份看似平淡无奇却真挚感人的爱,拨动了我以及每一位读者的心弦,让人久久难忘。
密码三: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
出示句子: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点拨体会:①坐坐着睡觉的感觉如何?能想象爸爸坐着睡一夜的感觉吗?紧握为什么紧握?爸爸在时时刻刻照顾着妈妈呀!
②从妈妈睡的样子中,你还读出了什么?(开心,幸福)
③那是因为有了爱!原来爸爸妈妈内心的爱就体现在他们的动作、神态上。我们渐渐明白爱有时就体现在
(生交流: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一个神态,一句话)
是呀,这样细微体贴的爱最能打动人!
出示句子: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点拨体会:一动我就惊醒为照顾好妈妈,宁愿自己受苦受累;边打哈欠边说说明爸爸并没有睡好,不肯叫醒我妈妈对爸爸的爱)
这一夜,爸爸睡得沉吗?从哪里感受到的?
师:是的,这句话看似平淡,却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啊!
出示句子: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点拨体会:手脚麻木为了让爸爸休息好,不敢动;怕惊动他说明妈妈关心爸爸。
师:他们都在为对方付出,却不知对方也在为自己牺牲着。这样的爱是多么真切无私(板书:真切无私),就像茉莉般洁白纯净。正如课题所说爱如茉莉。
让我们再来回顾爸爸妈妈握手而眠的温馨画面吧!
(出示课文插图,生静看画面数秒。)
出示文中第九自然段的画面(教师讲述文中相应内容):一天清晨,映子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到医院去看望妈妈
点拨:文章大多取材于生活中真实的事,感人的文章要有场景、情景、细节。要用描写取代平淡的叙述,放大细节,着力渲染。本文之所以感人,就是对场景、情境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进行细节描写,这样就可以写出画面感来,就会产生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四. 积累借鉴,应用再创
1.观看课件,拨动心弦。
是啊,爱如茉莉。其实,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爱,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关注细节的心。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组图片。(课件出示表现爱的生活特写图片)
2. 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的生活中可曾有过这样的爱的画面?你可以静静地思考,也可以跟同桌小声地交流一下。
3.组织交流。
4.把自己此时的想法与课前的初创对比,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收获?请借鉴课文的写法,运用场景、情境和细节的描写,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交流修改,评议展示
1.请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并按照训练点思考后推选出最佳习作。
2.组织全班交流评议。(老师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
评议要求:
(1)写作运用上了场景描写、情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了吗?
(2)哪一个地方让你觉得非常生动?为什么?
(3)写下你的批语,并给作者提一点修改建议。
3.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读后感写作教学设计
读后感写作教学设计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读后感写作教学设计方法,欢迎阅读。
读后感写作教学设计
一、读后感写法指导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因此,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范文一:鲁宾逊漂流记 读后感
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他,鲁滨孙,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范文二:《骆驼祥子》读后感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读后感《读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原因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同时,祥子最终的堕落与社会之堕落是分割不开的.有些人因出身贫寒,所以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奋斗,却无果.这是什么造成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社会中,钱似乎能代表一切,什么知识大于金钱,根本是个假命题.因此,若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充分的知识、良好的生活背景必不可少.相比之下,后者因素比例更大,所以制造了那么多的遗憾,甚至于悲剧.现实社会中的机遇也决定着理想的实现与否.法拉第小时候家境贫寒,偶然的机遇使皇家学院院长哈维认识了这个聪明好学的孩童,最终使法拉第成为了著名的电磁学家.日本著名商业家松下幸之助刚刚创业曾一度破产,但也是偶然的机遇使他认识了世界名牌公司,使他走向了富裕之路.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只占少数.理想和现实并存才能实现突破,创造历史.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祥子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格改变的问题,也给我很深的印象.祥子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如果环境不是这样恶劣,那么祥子一定不会是这样的.可是事实是这种事情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也在不断发生,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一开始的品格,成为和祥子一样的行尸走肉.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祥子生活在现在的社会里,那么情况一定就不一样了吧?可是事实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里,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很多事情就象鱼和熊掌那样,不可兼得.而这种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和祥子一样,为了生活抛弃品格.当人们惊醒时会发现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所以说,祥子变成后来的样子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那么事情就不会是这样.可是,事情是没有如果的,当生活开始的那天起就没有了如果,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所以我们只能向前,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永不后悔.
范文三:《朝花夕拾》读后感
.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原来这才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我正在读无常这一篇章时,也正好是全书的一半,这无常与之前五猖会上的塘报、高照、高跷、抬阁、马头等,一定是鲁迅爱看的,不然怎么会写得这样细呢!从此看来鲁迅小时一定也很贪玩,不过这里主要还是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图》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是觉得这篇文章一定还有深层含意,看来我还得慢慢的渗透一下,才能得出结论.
《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阅读严育洪老师的《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这本书,如同与一位大师对话。他娓娓道来,翔实的案例、精辟的点评、可操作的指导……让我每次翻开,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以下几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观点——学会舍弃。
乍一看,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仔细读来,却是颇有道理。
就如严老师所说,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需要这富有美感的“清瘦”。曾经在课间和同组的老师说起,反复讲的题目怎么学生总还是要错,同组老师的看法和严老师不谋而合。如果在课堂上总想盲目的追求教的多、教的全、教的广,一节课上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好像处处是重点,学生反而抓不到一堂的重点,脑中也就越发模糊了。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学会舍弃。
但我认为,所谓的舍弃,也不是随随变变地舍弃,而应当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握住整堂课重难点。正如严老师在书中所言: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相信这样的舍弃,不仅不会有所遗憾,反而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扎实。
第二个观点——“生成”的是机智
精彩的“生成” 是不是不用预设,突如其来的?在备课时,除了要备好教材,又该如何备学生呢?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小于、等于还是大于呢?这一直是我心中的难题与困惑,最近读了严老师《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后,有很多的启发。
文中这样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必是旁逸斜出的,丰富多彩,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远比预定的计划生动、活泼、丰富得多。面对这些丰富的动态生产性资源,教师应本着“语文课姓语”的准则,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的确,生成需要预设,我在备课时,也的确进行了预设。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教学时,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根据我的预设走下去,“预设”等于“生成”当然是最完美的。但往往完美的事情不容易发生,于是课堂上总是出现孩子们远离预设或者超越预设,这时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每次备课前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当时我不知如何回答,想不到课堂上该怎样解决,无奈之下就“顺其自然”吧,现在我想我会回答了:那就是教师应本着“语文课姓语”的准则,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引领预设,在生成中引导学生,在引导中感悟,更重要的好是教师不是要备教材,而是要备‘好’教材;不是要备学生,而是要备‘好’学生。
第三个观点——情感,让我们走得更近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如何让科学的教学过程洋溢出人文艺术的色彩,我想这本书给了我们最真实的诠释。无独有偶,昨晚在观看央视青歌赛的时候,听到了余秋雨老师给选手们参加情景表达的点评,他说:能把事件讲述清楚明白很好,但是要说精彩还得有人文的内涵,还得让人感觉出人性的美丽。我们的教学不也是这样的过程吗?如今的教师不光要把知识讲清楚,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的气息。
而“情感”作为连接科学和艺术的支点,是我们教学中的风向标。它可以让我们和学生走得更近,它可以唤起师生间的心语,它也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正像严老师所说“教师要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加温或聚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情感高涨地学习。”我想用心架构这座情感的桥梁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学习的苦与乐,一起感受生命的挫折,一起品尝人生的芳华!
反思我们的教学,尽管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却依然有许多疑问成为教学中的困扰,《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从六大布局,两个不同的走向,给我们指点了迷津。
读着一段段精彩别致的案例,真是觉得与它相见恨晚啊。在粗糙的阅读间,一股股温暖智慧的气息迎面而至,如沐春风。受到的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启迪,是一种教育责任的唤醒: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我们需要提升教育学经验,继续读书,继续学习!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于漪《春》的教学设计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