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活着活着就老了》有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读《活着活着就老了》有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深浅——读《活着活着就老了》有感

圆圆圈圈

第一次听说冯唐,是从一个平日里段子颇多、热爱妇女的文艺男同学嘴里得知的。

他绘声绘色地朗诵着一些赞美女色、调戏男人的诗句,配以淫邪微醺的声音,总让我觉得写出这样诗句和文章的不是什么好人。太多的词句压根没有任何修饰和遮掩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意识、脑海里了,不好意思是真的。

经历了一路看风景的劳顿,装满了一肚子的感动、一脑袋的人和事,一身都是晨曦月光的微尘,唯独缺了几本书。行走时困倦得读不了长篇的书,直到到了广州,在大汗淋漓中醒来,又在大汗淋漓中睡去,昏睡了三天三夜。某一天,在半睡半醒间摸到床头的一本书——《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听这书名,多适合在床上读一读啊!

读着读着,竟然感觉不到空气的燥热、感觉不到汗珠的滚动。有太多的故事和人物描绘得太真实,有种错觉——这根本不是小说,就是他真实的叙事。

不厚的一本小说,很快就读完了。总觉得这样一个敢于直言女人身体,敢于直面男人欲望的作家挺酷的。

过了一段不真实的生活,回到工作中还原平凡庸碌的自己,朝九晚五、讲课改作业、看书相亲。某一天,《皮囊》《活着活着就老了》同时出现,但从书名讲,前者更高大上、更文艺些,后者更像当下流行的心灵鸡汤、美女携手无病呻吟的作品。于是先看了皮囊。

以为蔡崇达会以专业的术语揭露当下几多人掩盖在美丽面具下的丑恶面目,以为会愤青、会抨击、会一泻千里,结果全然不对。他更像一个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说故事的奶奶,离天很近,能看见月亮、星空,可以呼吸到秸秆和秋草荒芜的香味,可以听着闻着就进入美好的梦乡。

他的语言沉稳老练,说理平易近人,故事饱含深意和泪点。做媒体的人总能很敏感地捕捉到打动人心的时刻和令人动容的词句。

读完《活着活着就老了的第一篇《文字打败时间》,开始庆幸,自己选对了读这两本书的顺序。首先感受到宽厚深情的秋天,再穿梭于炎热的夏天和凌厉的隆冬。

比之于他的小说,这本书的语言更奔放,但又那么贴切实际。

好文字仿佛好皮肤,一白遮百丑,即使眉眼身材一般,还是有人忍不住想摸想看。所以南方女孩比在沙尘暴里长大的北方姑娘好嫁。

——《什么也抵不过自己喜欢》

十回饭局,十回有色。文学女青年,文学女学生,文学女编辑,文学女记者,文学女作家,文学女混混,文学女流氓,文学女花痴。不过,有时是春色,有时是菜色,有时是妖精,有时是妖怪。

——《饭局酒色山河文章》

我喜欢这壶身上的八个字:"风雨一炉,满地江湖",像花茶里的干枯的茉莉花一样,像她某个时刻的眼神一样,像乳头一样,像咒语一样。

——《风雨一炉,满地江湖》

调戏的对象丰富到让人难以想象。

古龙比金庸会搞女人,金庸谈恋爱,古龙搞女人,恋爱没有女人久远,古龙更好看。 ——《雪夜枕边读禁书》

如果老天有眼,把钱钟书和张爱玲弄成一对,看谁刻薄过谁。

——《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

小品文是东直门的香辣蟹、麻辣小龙虾,啊《五更传》《十八摸》,是苏小小不让摸的小手,是董小宛不让上的小床。 ——《小品文的四次烂漫》

或许书评人是白痴,不知道长期"好色而不淫"是要别处前列腺的,不知道长期"悱怨而不伤"是要促成精神分裂症的。

现在的苏童、余华、贾平凹什么也不是,他们的文字扫过去,感觉好像在听高力士和杨玉环商量用什么姿势,真性情真本色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被骟掉了。

——《好色而淫,悱怨而伤》

作为中国人,可以骄傲的是,我上国文化博大精深,外国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偷我们祖宗的,所以不是毕得格拉斯百牛定理而是勾股弦定理,所以阴阳盂是最早的计算机,所以不是Minto的金字塔原则而是老聃金字塔原则:孔丘在春秋时代开了一家有三千个咨询顾问的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各个野心邪跳的诸侯通过加强基础管理而提升业绩。孔丘请教老聃如何培训新招的咨询顾问,老聃说,告诉他们,第一个要掌握的原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 ——《老聃的金字塔原则》

毋论是批判的还是崇敬的,都是三分正语七分戏谑,但在轻薄裸露的文字中却难掩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插科打诨背后自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和医学从业经验及经融业的实战感言作支撑,看似不经意、潇洒地开涮古今名人,实则是对文坛中一些风气的真实写照。

因为是杂文,故而言说的事物也更驳杂一些。从舞文弄墨谈到名人为人、俗人俗事,从怪物修炼手册谈到肉体和思想需求,从傻逼一样地活着到安定而理想地终老。整个格调也从最初的嬉笑怒骂、恣意妄为缓缓到沉稳叙事、感伤怀旧。果真就这样在一本书中渐渐老去,感知岁月远去,老之将至。

比之其他行业,作家会随着文字日渐清醒、宽容、简单。一颗敏感又执着的心,只能用放浪形骸和毫不在乎去演示,不然怎么穿越岁月的火炭针板,怎样趟过险山恶水的滚滚红尘,怎么有勇气缝补千疮百孔、鲜血淋漓的梦想蓝图?

当然,如果每天都吃牛排、喝洋酒,就是再和心意的生熟、再够年份的酒精也终会无味。如是,如果紧着一本书看下去,不过半,也已看穿了冯唐的花招和把戏,大致就是女人的奶、男人的阳具,还有对故乡北京的思恋。

读他的书适宜夹杂一些周国平的小品文,梁实秋的散文。就像逛博物馆累了,总要饱览人间春色,总要酒肉果腹,这样勉强可以保留对他酷酷的认知和喜爱。

总之,能真正喜欢一作家的所有作品,由此而喜欢他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不论是深深喜欢还是浅浅爱,不强求。

版权说明:作者圆圆圈圈,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并在文首标注以下信息: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悦读Y给你的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800字


前几天偶然看到冯唐写的一本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确切地说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而并不是冯唐。粗略地浏览了一下书的内容,就觉着特别有味道,便决定读完它。通过简介以及作家的自序,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冯唐的事情。一个协和医科大学读了八年医学的博士在当了几年大夫之后毅然而然地决定弃医从文,就像鲁迅当年那样。平常人很难理解这种异类的做法。我不以为是因为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医生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选择离开这个职业。而是一个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阅历、到了一定的境界,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些人虽然长命百岁却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做过几件自己喜欢的事。冯唐不是这样的人,否则他就和我们一样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淀与天赋绝对高于医学领域。我不了解他的医术有多么高超,但我从他的文章里知道他的笔杆子绝对有力。一把手术刀时间久了定会生锈,一篇好的文章却能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活着活着就老了,不是对生命的悲观咏叹而是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只有老有所爱才能老有所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能醒悟,还不去做几件真正喜爱的事情,恐怕到时候就只剩遗憾了。老了就无所谓成名成家、无所谓出人头地、无所谓别人的说长论短。 喜欢文学就选择几本好书,择一处偏静之所,把心沉在喜爱的文字中,梳一缕清风明月。喜欢旅游就打点行装背上相机,坐上火车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喜欢钓鱼就准备一副渔具,坐在河岸池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享受垂钓的愉悦,不管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喜欢音乐就买上一套音响设备,听一曲《二泉映月》、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让美妙的乐曲涤荡尘封的心灵。喜欢写字画画就准备一些纸墨,在自己的书房里涂涂画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喜欢烹饪做饭就找一本菜谱,把温馨的亲情呈现在小小的饭桌上。

凡是你喜欢的就一定是幸福的。趁现在还能动趁我们都健在,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岁月不饶人,活着活着就老了。

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他在作家里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应该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那些人”这个篇章里面看得出来很大一部分是他为文学圈里的好友写的序言之类的短文,不过他描写这些好友时颇为生动,活灵活现,很是有趣,那些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也颇有豪情,从这一点看,倒是有些文人的气质。

“那些事儿”收的比较杂,基本放不进去其他三卷的文章都搁这里了,有他给自己书的序言,后记以及一些随想。

“那些地儿”里描述的对象是他去过的国家和城市,写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故乡北京和常住地香港。看的出来,他为北京而自豪,对香港的便捷称赞有加。

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我读完了此书。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4篇


有关“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是编辑精心整理的内容,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书籍,我们也许久久无法自拔。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应该从哪个方面把作品的读后感写出来呢?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篇1】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他在作家里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应该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那些人”这个篇章里面看得出来很大一部分是他为文学圈里的好友写的序言之类的短文,不过他描写这些好友时颇为生动,活灵活现,很是有趣,那些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也颇有豪情,从这一点看,倒是有些文人的气质。

“那些事儿”收的比较杂,基本放不进去其他三卷的文章都搁这里了,有他给自己书的序言,后记以及一些随想。

“那些地儿”里描述的对象是他去过的国家和城市,写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故乡北京和常住地香港。看的出来,他为北京而自豪,对香港的便捷称赞有加。

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我读完了此书。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篇2】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看了这题目真有意思,是的,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冯堂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书里有一段是说冯唐他想趁年轻看完《二十四史》,这是我这大半年来听到的关于传统文化最清新的一句话这才是文化积淀!党员看讲座,看来看去都是《弟子规》,敢情古人几千年就孕育出这么个东西,书店上架还得放成功学的柜子上。学问不是这么做的,背一句首孝悌,次谨信就能做到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急功近利必然适得其反,得慢慢地煲,不是说要煲出个出口成章,而是要煲出学以致用。

我之前看《战国策》,感觉就像在看两块五一本的《故事会》,到后来有时遇到个什么事,会忽然想到哪本哪本古书里有写过这么一段,该怎么做、有什么后果都写得明明白白。人生苦短,能遇到的事也就那么多,古人都总结好码成字了,这是单说史,要是再看些散文、诗词,什么人啊、情啊、景啊也就没跑了。周国平在《经典的理由》里面说: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了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看了这题目,我就情不自禁想读完了此书。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体会到精彩的人生。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篇3】

前几天偶然看到冯唐写的一本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确切地说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而并不是冯唐。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最容易被这种题目所打动。粗略地浏览了一下书的内容,就觉着特别有味道,便决定读完它。通过简介以及作家的自序,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冯唐的事情。一个协和医科大学读了八年医学的博士在当了几年大夫之后毅然而然地决定弃医从文,就像鲁迅当年那样。平常人很难理解这种异类的做法。我并不以为是因为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医生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选择离开这个职业,也不认为像他在《三十六大》一书中写道的不做医生的两个原因那么简单。一个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阅历、到了一定的境界,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些人虽然长命百岁却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做过几件自己喜欢的事。冯唐不是这样的人,否则他就和我们一样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淀与天赋绝对高于医学领域。我不了解他的手术刀有多么锋利,但我已知道他的笔杆子绝对有力。一把手术刀时间久了定会生锈,一篇好的文章却能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活着活着就老了,不是对生命的悲观咏叹而是对人生的 深刻认识。只有老有所爱才能老有所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能醒悟,还不去做几件真正喜爱的事情,恐怕到时候就只剩遗憾了。老了就无所谓成名成家、无所谓出人头地、无所谓别人的说长论短。

喜欢文学就选择几本好书,择一处偏静之所,把心沉在喜爱的文字中,梳一缕清风明月。喜欢旅游就打点行装背上相机,坐上火车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喜欢钓鱼就准备一副渔具,坐在河岸池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享受垂钓的愉悦,不管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喜欢音乐就买上一套音响设备,听一曲《二泉映月》、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让美妙的乐曲涤荡尘封的心灵。喜欢写字画画就准备一些纸墨,在自己的书房里涂涂画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喜欢烹饪做饭就找一本菜谱,把温馨的亲情呈现在小小的饭桌上。

凡是你喜欢的就一定是幸福的。趁现在还能动趁我们都健在,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岁月肯定不饶人,活着活着就老了。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篇4】

刚刚读完了冯唐的杂文《活着活着就老了》看完之后整体的感想有这么几点,第一,写作者阅历比较丰富,读书比较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第二,作者状似无意,实则在文章中处处宣扬一种口无遮拦的被他个人认为是说真话的精神;第三,写的好的很多,但是看完之后,我却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或者于我而言,喜欢的还是言之有物的写作,像作者这样,仿佛睥睨天下,用一句大实话说,好像天王老子在他面前都一文不值,他又是个什么东西,做出了多少经世致用的好文章出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值钱。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我所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的谦虚呢?自古流传下来那么多的名人,被贬的居多,可是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下自然有他的贡献在那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嘲笑巨人也不过尔尔,实在太过愚昧无知。

于我,看他的文,或许是欣赏一下作者的文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才气,其他人又有几个能这么酣畅淋漓写出这么一大本看完之后,好像又什么都没看的书呢?不过,我也就看了一本而已,何况是杂文集,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杂文嘛,没事的时候胡言乱语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其他的不敢胡乱评说。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800字集锦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您也许正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此时你或许正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烦恼吧?栏目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篇1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看了这题目真有意思,是的,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冯堂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书里有一段是说冯唐他想趁年轻看完《二十四史》,这是我这大半年来听到的关于传统文化最清新的一句话这才是文化积淀!党员看讲座,看来看去都是《弟子规》,敢情古人几千年就孕育出这么个东西,书店上架还得放成功学的柜子上。学问不是这么做的,背一句首孝悌,次谨信就能做到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急功近利必然适得其反,得慢慢地煲,不是说要煲出个出口成章,而是要煲出学以致用。

我之前看《战国策》,感觉就像在看两块五一本的《故事会》,到后来有时遇到个什么事,会忽然想到哪本哪本古书里有写过这么一段,该怎么做、有什么后果都写得明明白白。人生苦短,能遇到的事也就那么多,古人都总结好码成字了,这是单说史,要是再看些散文、诗词,什么人啊、情啊、景啊也就没跑了。周国平在《经典的理由》里面说: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了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看了这题目,我就情不自禁想读完了此书。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体会到精彩的人生。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篇2

前几天偶然看到冯唐写的一本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确切地说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而并不是冯唐。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最容易被这种题目所打动。粗略地浏览了一下书的内容,就觉着特别有味道,便决定读完它。通过简介以及作家的自序,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冯唐的事情。一个协和医科大学读了八年医学的博士在当了几年大夫之后毅然而然地决定弃医从文,就像鲁迅当年那样。平常人很难理解这种异类的做法。我并不以为是因为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医生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选择离开这个职业,也不认为像他在《三十六大》一书中写道的不做医生的两个原因那么简单。一个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阅历、到了一定的境界,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些人虽然长命百岁却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做过几件自己喜欢的事。冯唐不是这样的人,否则他就和我们一样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淀与天赋绝对高于医学领域。我不了解他的手术刀有多么锋利,但我已知道他的笔杆子绝对有力。一把手术刀时间久了定会生锈,一篇好的文章却能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活着活着就老了,不是对生命的悲观咏叹而是对人生的 深刻认识。只有老有所爱才能老有所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能醒悟,还不去做几件真正喜爱的事情,恐怕到时候就只剩遗憾了。老了就无所谓成名成家、无所谓出人头地、无所谓别人的说长论短。

喜欢文学就选择几本好书,择一处偏静之所,把心沉在喜爱的文字中,梳一缕清风明月。喜欢旅游就打点行装背上相机,坐上火车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喜欢钓鱼就准备一副渔具,坐在河岸池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享受垂钓的愉悦,不管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喜欢音乐就买上一套音响设备,听一曲《二泉映月》、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让美妙的乐曲涤荡尘封的心灵。喜欢写字画画就准备一些纸墨,在自己的书房里涂涂画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喜欢烹饪做饭就找一本菜谱,把温馨的亲情呈现在小小的饭桌上。

凡是你喜欢的就一定是幸福的。趁现在还能动趁我们都健在,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岁月肯定不饶人,活着活着就老了。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篇3

刚刚读完了冯唐的杂文《活着活着就老了》看完之后整体的感想有这么几点,第一,写作者阅历比较丰富,读书比较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第二,作者状似无意,实则在文章中处处宣扬一种口无遮拦的被他个人认为是说真话的精神;第三,写的好的很多,但是看完之后,我却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或者于我而言,喜欢的还是言之有物的写作,像作者这样,仿佛睥睨天下,用一句大实话说,好像天王老子在他面前都一文不值,他又是个什么东西,做出了多少经世致用的好文章出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值钱。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我所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的谦虚呢?自古流传下来那么多的名人,被贬的居多,可是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下自然有他的贡献在那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嘲笑巨人也不过尔尔,实在太过愚昧无知。

于我,看他的文,或许是欣赏一下作者的文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才气,其他人又有几个能这么酣畅淋漓写出这么一大本看完之后,好像又什么都没看的书呢?不过,我也就看了一本而已,何况是杂文集,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杂文嘛,没事的时候胡言乱语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其他的不敢胡乱评说。

活着,活着 ——读《活着》有感


活着,活着 ——读《活着》有感
意间看到了这本独特的书,在书中,作家余华用他那淡淡的文字,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看完后,我没有像平常那样因为人物悲惨的身世而流泪,更没有因书中的情节而大发感慨。这次,我陷入了沉思……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 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静的看这本书,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种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我喜欢细细的品味书中的语言,似乎每一处都暗藏玄机,似乎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每个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一座小城,一段人生,一个过程。为了活着,我们都努力活着!


活着,活着 ——读《活着》有感800字


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 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静的看这本书,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种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我喜欢细细的品味书中的语言,似乎每一处都暗藏玄机,似乎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每个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活着,活着——读《活着》有感800字


意间看到了这本独特的书,在书中,作家余华用他那淡淡的文字,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看完后,我没有像平常那样因为人物悲惨的身世而流泪,更没有因书中的情节而大发感慨。这次,我陷入了沉思……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静的看这本书,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种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我喜欢细细的品味书中的语言,似乎每一处都暗藏玄机,似乎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每个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一座小城,一段人生,一个过程。为了活着,我们都努力活着!

喜欢《读《活着活着就老了》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