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老师读书笔记 > 地图 > 老师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2-01-22 来源:互联网

读《可敬老师》有感范文读书笔记(3篇)。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读《可敬老师》有感范文读书笔记(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可敬老师》观后感影评1

用乐观面对家人,用敬业面对工作,用爱心面对学生和社会,用盛情开启灿烂梦想,用奉献成就学子未来。她用爱与陪伴滋润着孩子们最美的童年,她用善举照亮生命里的每一天。

这是2016吉林好人最美教师发布会对安图县安林中学教师孙文晶的赞誉。是对这位教师工作成绩的高度概括和认可。不仅是她,发布会上受奖的每一位教师的感人事迹都深深触动着我的心。 人们都说最美的是奇观,而我认为奇观的美也比不过老师心中的美。老师的美无欲无私、大爱无疆。

每一位老师都是这样的,每当老师的嗓子哑了,或者病了,从未说过让我休息吧,除非病得特别厉害。老师们宁愿自己受苦受累,晕到在教室里,也不愿意让我们少上一节课。

老师的眼神是最美的。每当我们犯了错误,或者没完成作业时,老师的眼神总是严肃的,让人生畏。这时,仿佛在警告我们:老师相信你是个知错能改的孩子。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内疚的低下头。还有我们得奖的时候,老师总是微笑地望着我们,带着笑意的眼神仿佛要为我们加油喝彩,对我们说:做得好,恭喜你呀!这时,我们又充满了自信。那眼神指引我们行进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老师的声音,也是最美的。当我们生病了,老师温和的声音在耳

边响起:你没事吧?好好养病,早日康复啊!这时,我仿佛充满了力量。当我们发言,老师鼓励的话语回荡在耳边:不要急,慢慢想。问题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次次得到解决。

老师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心灵。老师的美,不会张扬,而是默默地奉献。

在课堂上,老师耐心教导我们学习,而在课间时,老师和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在教师节,我们送给老师最美的鲜花,祝老师节日快乐!而在儿童节,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老师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这里,我想说:老师,歇歇吧,您是多么伟大啊,我爱您。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您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们那最崇高的劳动。

老师,您最美!

《可敬老师》观后感影评2

可敬的老师观后感600字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我读过不少优秀的文章。当然我也读过不少形形色色描写老师的文章。其中,《可敬的老师》最能撞击我的心灵。

《可敬的老师》主要讲了一位新来的老师如何管理好小作者所在的臭名昭著的问题班级。文中举了这么一个事例:新老师上课时发现有个同学上课听讲不认真,就把这个同学严厉的训斥了一顿。而这个同学却是他们学校最有名望的一位教师的子女。小作者由此对这位新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觉得这位老师真是勇敢,居然敢这样教训教师子女。

从小作者的笔墨中,我感受到了教师子女在小作者以及他们班同学眼中的特殊性,这让我感到悲哀,我也更可怜起文中被特殊化了的教师子女。而我就是这可怜人之一。

我是我们班班主任的女儿。小学六年里,我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同学们对我的态度真的令我很不是滋味。不论班上出了什么事,我都会被牵扯进去。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上的几个男生与其他班的男生打架,被我撞见了,他们叫我别告诉我当班主任的妈妈。我答应了,对此事守口如瓶,没对我妈妈提起过一个字。可后来不知怎么的,这件事还是被我妈妈发现了,我妈妈把他训斥了一顿。这几个男生把所有的怨气一股脑的往我身上撒。还在班里大肆宣扬:我人品不好,爱打小报告,不守信用。我找他们解释,他们不但不听,还说我虚伪。我真是百口莫辩,只能将所有的委屈埋藏在心里,托付于眼泪。哎!

谁叫我是老师的女儿呢?这样的事情,不止这一件,我为此常常郁郁寡欢。我多想自己的妈妈不是个老师啊!

当我读了《可敬的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更是不能平静。我多么希望天下所有的同学对待教师子女能和平常学生一样对待。我们这些教师子女没什么特殊的,我们心里有多少苦楚你们知道吗?我更希望跟我一样遭遇的教师子女,能获得同学们的理解、支持、信任,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可敬老师》观后感影评3

六二班在丰乐小学算是很出名,不管哪个老师来上课,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只有班主任欧阳老师、数学林老师、英语陈老师这三位可敬的老师依然不放弃我们六二班。

但最近出现的情况,好象三位老师对我们班是彻底失望了。在星期四下午的实践课中,应该讲数学知识的,可他一来到教室一声不吭,默默地做他的工作,他的沉默让人感到害怕,感到不安。在英语课里,陈老师总是以笑面而来,伤心而归。班里的同学并不团结,经常有别扭,让欧阳老师每天都要管理班里杂碎的事,一张疲倦、严厉、失望的脸面出现在同学的眼里、心中。

林老师的沉默,陈老师的伤心,欧阳老师的失望,都可以看出他们心中的苦处不知向谁倾诉,心中的苦水不知该如何咽下去,一切的一切都知道他们对六二班是彻底没信心了。可还有小部分的同学还在跟老师做斗争,跟老师做对抗,伤老师的心,但三位可敬的老师为了大部分好学生的学习,艰难地咽下苦水,继续六二班的课程旅途。

还在跟老师做对抗的同学,你们快醒醒吧!看看这三位无私奉献可爱又可敬的老师吧!他们为这个班付出里多少心思,多少心血啊!睁开眼看看吧!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3篇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一)

读书笔记《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

最近,我在阅读一本书名字叫《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其中有一个章节谈到培养快乐、负责、有能力孩子的5个诀窍。

在学习这5个诀窍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会使用的9种情绪密码:好奇、开心、惊奇、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

诀窍1,允许孩子充分、合理地表达所有的情绪密码(尽可能不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压抑)。表示开心、好奇的情绪密码,都是正面的情绪密码;表示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密码。

诀窍2,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好奇和开心的情绪密码(尽可能让正面情绪充分发挥,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图书或是杂志,开始动手撕扯。如果这本书不是那么珍贵,你不妨先观察一会儿,看看孩子对撕扯所发出的声音、撕扯时候的感觉、撕扯本身都有什么反应。或者你应该扪心自问,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爸爸撕报纸的动作。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你认可孩子的兴趣,也对此表示欣赏:这本杂志很棒,对不对?上面的图案也很漂亮,纸张也很棒哟。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撕杂志,那就那另外的纸换下它,同时要跟孩子说:这本杂志不可以撕,这有一张纸,你可以随便玩。

诀窍3,排除引起苦恼的因素(尽可能设法消除因其负面情绪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镜的人就会哭,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这种表现,或者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这样做会让孩子误以为你没有明白他发出的情绪密码,这样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苦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背对那个人,也可以请那个人把眼镜摘下来,或者还可以问那个人是否介意让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镜,以便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诀窍4,用话语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密码。例如,小孩子因为饥饿哭泣时,不要只是喂他,也要花时间同他说话:我听到了,孩子,你现在饿了对吧,我们找点东西来吃吧!若孩子被汽车喇叭声吓到了,你可以跟他说:那种声音真可怕,把你吓坏了。孩子开心地荡着秋千,你可以用话语增强这种经历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感受,可以发出夸张的声音,比如哇的一声,或者说:你玩的很开心,对不对?这些语言描述不仅对孩子的感觉予以认可,同时也能把孩子身体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

诀窍5,理解孩子的愿望,他想要变得和大人一样。1岁大的索尼娅走到电视机后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电线和插头,这时爸爸平静地说:索尼娅,若果插头在插座里,电线就会有电,你碰它会受伤,到我这来,我给你看看这段没有电的电线,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来玩这个好玩的球吧!然后索尼娅走到爸爸面前,听爸爸简单描述了一下电线和电流的用途,就开心地玩球去了。这时爸爸不妨说一句:索尼娅,谢谢你不去玩那些电线,我爱你。在这件事情上,首先,爸爸以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并干预了她的危险举动,尽管孩子不能完全听懂爸爸的意思,但她明白说话的含义和语调。其次,他还给索尼娅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玩的东西球。最后,谢谢你,我爱你!他用这样正面的语言对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导索尼娅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并给予奖励。这位爸爸所有的举动和反应,都是在给索尼娅师范一些宝贵的经验,还会有助于她将来长成一个心地仁慈、态度冷静以及情感和谐的大人。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二)

这是教育者应该读的好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三)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非常老师读书笔记


看了《非常老师》后,我觉得很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好书。特别是几位老师。

A、米兰老师,女,性格活泼开朗,爱玩。课堂上从来以学生为主角。

在一堂作文课上,米兰老师给同学们念了夏雪儿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这是一篇

颠覆春天的作文,说春天是流行感冒的隐形杀手,春天是个媚俗的女人、春天是个胸无大志的懒汉米老师要同学们各抒几见。有的同学说这篇作文主题不正确,所以该评不及格;有的同学说这是篇有个性的作文,该得90分。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是夏雪儿真正的用眼睛、用身体、用心去感受了春天而写出的作文。最后,米兰老师给这篇作文打了95分的高分。她指出了这篇作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夏雪儿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她要求学生写作文要真情实感,是通过这样生动、巧妙的方式,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而一堂班级活动课,被她上成了实话实说课,她提出了袁小珠该怎么办的问题,让同学们大家来谈看法、想办法,帮助面临父母离婚问题的袁小珠,使全班同学好像在一堂课上长成了大人。

B、蜜儿老师,女,性格开朗,行踪神秘,据说是仙女下凡。

当神秘的蜜儿老师来到红宫学校时,学生们为了分数和名次,把自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是一群迷失了自己的孩子。蜜儿老师把龙督监给她的名次表扔了,让每个学生把自己不快乐的事,一一写在纸上。写完后,让他们把纸折成小方块,塞进一个黑匣子里。这是一个黑色的棺材。蜜儿老师说,里面装着你们不快乐的事。然后她带着他们,去一片荒地上挖了个坑,把孩子们的不快乐通通埋葬掉了。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快乐!我希望你们的每一天都快乐!葬礼之后,她出了个作文题:《我可以做什么》,结果,全班30个同学,就评出了30个第一名:有的是钢琴弹奏第一名,有的是英语口语会话第一名,有的是饲养小动物第一名,有的是厨艺第一名,有的是足球前锋第一名最后,蜜儿老师去天庭找到了那位活了9999岁的老仙人,取来了121号皮袋子,把满满一大袋微笑的空气倒进了校园。校园里凋谢的花全开了,老师在微笑着讲课,学生微笑着听讲

我说到这里,你一定也喜欢上这本书了吧?书中的其他老师也很有特点哦!罗老师很有爱心;舒老师对调皮同学特别有妙招;江老师头上翘着一撮头发,就像一棵消息树;古老师侧面看与出土文物北京猿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老师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神奇的环境里,插上想象的翅膀,学到丰富的知识。

想认识那些老师不?那就一起i来看吧《非常老师》。




读《芳华》有感范文读书笔记15篇


《芳华》读后感1

分两个上午看完《芳华》,久违了两年前看慕容雪村大哥的痛快,对人物命运下场的好奇与臆断在见到完字时才告别自己的一厢情愿。细想起来这些个小说人物没有谁命运的河流是直的,有些轻轻拐弯,有些沉默蜿蜒。那个年代一切都很单调,所以命运就常常开他们玩笑。他们都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头来平淡才是真,都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最后发现生活其实是自己的。几十年的沧海桑田,一代人芳华将逝,善良的人依然善良,背叛过善良的人终认识到善良的稀贵与艰辛。

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承受的生命之重与之轻,刘峰的下场可能跟我们但愿的结局不那么契合,我们会觉得好人如果都不能有好下场那做好人还有什么意义?这至少说明我们是有热度的公民。但或许这也正是我们的夙愿和局限,刘峰的超越在于他其实早预料到自己可能会摔得遍体鳞伤但依然选择做个好人,因为做好人不是为了好报而是那样做是对的。这可能就是罗曼罗兰口中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此书我最大的体会是向刘峰同志学习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所努力的方向。

刘峰捡回一条命算不算上苍的眷顾?前两天去看了《至爱梵高》,挺想看哭来着但就是哭不出来。当妓女告诉他我想要一只你的耳朵,当他望着乌鸦吃他的午餐露出满足的笑容,回来路上暗想这是个多么渴望被他人需要的人,多么渴望成为一个giver,但不幸的是周围世界却抛弃了他。有些人,他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他。刘峰比梵高幸运多了,有那么多人需要他。

刘峰被叫去谈话的时候我觉得特别荒唐,但不找他又能找谁呢?可能是那个年代出了问题吧。不久前我们给了他那么多溢于言表的赞美和感激,现在又无情地通通收回,这赞美是发自真心的吗?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在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社会需要一位骑士。正如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可是我们都允许街头小霸王放下屠刀,怎么就不能宽恕英雄走下神坛,走到人群中来。如果我们都不爱戴他包容他,还有谁会爱他呢?英雄也是人,英雄也要有七情六欲啊。

最后的追悼会不该是那个样子,小曼为这个男人写了首诗都来不及念给他,饱含了一个少女几十年来最甜美的心际。这个辛酸慌张的男人怎么就不允许他从容一次?说什么谦让,不是说不占生活便宜的人上帝不会让他吃亏吗?想来想去,我猜这样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刻的记住他吧。

一九七七年那个初秋,他被我们逐出了红楼,在他临行前整理行李的那个夜晚,她爱上了他。也许还要早些,她以心相许是在那个恶署的午后,在排练厅使人走形的镜子前,在一群男子说一个年轻女子馊、臭的当口,在他们不肯哪怕触摸一下她的关头,他以他的善良背叛了他们,背叛了集体,给了她那一记触摸,坚实地把一只满是热汗的手掌搭在她身上。

《芳华》读后感2

看过电影《芳华》后,便找来原著读了起来,读后发现,还是更喜欢电影的表达。电影里稍显圆满,是我愿意接受的表述方式。而原著则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结局也令人惋叹。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工团里的少男少女们有关青春的故事,以及各奔东西后为了生活过出的世间百态。他们的生活有幼稚也有成熟,有欢乐更有泪水。

故事的主角刘峰,又名雷又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团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也因此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是出了名的活雷锋。他爱上了团里的上海女孩林丁丁,如果丁丁也爱他该多好啊,那么他的命运也许就不会那样曲折。可一个如果包含了多少的无奈与辛酸,丁丁不爱他,所以在刘峰与她发生肢体接触时她下意识的喊了声救命,这一声救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把刘峰推进了深渊,让这个给过大家无数帮助的楷模走入了黑暗。如作者在书中所写,他们那个时候其实对刘峰是有妒忌心的,总盼着身边这个圣人可以出点乱子,自己不想着进步,似乎别人退步了,自己和模范的距离就近了。这一天终于被他们等来了,他们抓着了刘峰的把柄,刘峰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到伐木林、参加越战失去一只胳膊、转业、再也没有爱上任何人、患上癌症离开世界。

刘峰因为林丁丁而误了终身,而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何小曼也因为刘峰误了终身。

小曼的童年十分不幸,父亲因忍受不了迫害而自杀,母亲带着她改嫁后,她的生活里便充满了阴霾,本以为进了文工团就可以开始新生活,可大家不喜欢她,男文艺兵都不想与她搭档跳舞,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从那时起,小曼就爱上了刘峰。可刘峰不爱小曼,他只是想给小曼最单纯的帮助,仅此而已。可刘峰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小曼的世界。

刘峰患病最后的时光,何小曼陪在刘峰身边,他们没有结婚,也不是恋人关系,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

读完故事,心里隐隐作痛,为刘峰,为小曼,为那个被作者撕裂的大结局,为这个不美好的故事。然而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不完美,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不想为他人所知的地带,也难免因自私给他人带来无意的伤害。努力的生活,但难免会事与愿违。面对命运,生命如此渺小,我们无法为所欲为,更无法左右他人的感情。幸运的是我们都拥有一段无畏无惧的青春,可以尽情哭、尽情笑、大胆的去追逐。生命终将逝去,但夺不去的是那段永恒的记忆,认真生活的岁月永远都是芳华。

《芳华》读后感3

归位《芳华》读后感

昨天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今早看了一遍冯小刚改编的电影《芳华》。慢慢梳理思绪,觉得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实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场人性归位的故事。

故事是从1976年开始的。那年我三岁。对那个时代,我虽然没有直接感性的认识,但通过文学、影视作品及长辈的言谈,还是不算很陌生。读小说的时候,一个概念经常闪烁在我的脑海里变形。我在小说的第66页页脚处,情不自禁地写下当代《变形记》五个字。相较卡夫卡用现代主义手法写成的《变形记》而言,严歌苓没有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记叙处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思想、性格的变形,而是直接用人物形象的方式记录着。

刘峰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尽已所能帮助所有的人,于是他被推举为模范、标兵,参加各种表彰活动,出席各种报告讲座。难得的是他的人性没有多大变形,他既没有因为这些荣誉而自我膨胀,为自己去捞好处,给自己的人生加分,也没有因为这些外在标签式的东西去刻意拔高自己,为难自己,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过着自己的生活他甚至为林丁丁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这是十分难得的,几乎达到了庄子笔下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境界。证明他的人性没有扭曲的事件是他向林丁丁表白。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情感,他的举动也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算不上光辉,但却是人性高扬的表现。

人性扭曲的是旁人。触摸事件中,林丁丁是无辜的。她接受不了刘峰的爱,不是她水性扬花,尽管她周旋在干事和大夫之间,那也是青春少女的正常情怀;也不是她看不起刘峰,尽管她希望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高干子弟;而是因为幻灭。刘峰在她心目中就是神,就是圣人,她怎么也接受不了一个闪耀着圣人般光洁的人竟然也有常人的情欲。

自己心中供奉的某种东西坍塌,那种痛苦和震撼是巨大的。我在师范读书时,偶然发现我的同班同学中有人勾结校外人员到宿舍偷东西,我的心中就有类似的感觉,那应该算是我第一次正视人间的恶与丑。1997年,也就是二十年前。我生病了,一位学生来我房间问题,看我正在挂吊瓶,她当时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因为在她心目中,老师怎么可能会生病呢?我记叙这些,读者可能会哑然失笑。是的,一个人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认识社会,认识人性的。在没有全面客观充分认识的时候,我和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单纯,或者说纯洁,当然说傻也对。当年的林丁丁也是这样。

如果是林丁丁一人无法接受光环下的刘峰,那也是正常的,因为爱情这事不能勉强,人人都有爱的权利,人人也都有不爱的权利,无可厚非。造成刘峰命运转折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人性扭曲了。人们人性的扭曲,是因为当时社会是扭曲的。刘峰拥抱林丁丁,怎么看都是私人行为,怎么定性是林丁丁的事,林丁丁可以一笑了之,可以叫男朋友来揍刘峰一顿,甚至可以告刘峰性骚扰,但无论如何都不关旁人的事。影响刘峰命运的,不是林丁丁,而是旁人上面政工部门上纲上线地调查,下面的战友无穷无尽地揭发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诅咒那些得到过刘峰帮助而现在落井下石的人,包括刘峰花30块钱给他打了一对沙发的炊事班马班长。那时,批判刘峰是大势所驱,有幻灭感的人绝对不是林丁丁一个,在那种风气影响下,不做出点什么,似乎显得自己另类。这种从众心理,加重了对刘峰的伤害。反倒是何小曼在刘峰临走时的送别,让人看到了温情,电影和小说都用旁白的形式告诉大家: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刘峰从神坛上走下,但走过头了。他爱的是1978年的林丁丁,在林丁丁的那一声救命啊中,他对林丁丁产生了怨恨。他带着一颗向死的心,希望成为一个被歌颂的英雄,让身为独唱歌手的林丁丁不得不传唱他的英雄事迹。这是一种报复心理。但我们不能报怨他,要知道刘峰比我们高大高尚多了,如果我处在刘峰的环境中,也许彻底沦落了,或者上吊自杀,或者一下子崩溃;而刘峰没有他选择了承受。

刘峰的人性回归是在结尾,他能坦然面对生活,接受战友的资助,包括何小曼对他的关怀。电影改编得更为出彩。当何小曼(电影里叫何小萍)问他过得好不好时,他说:什么叫好?跟那些战死的战友相比,我能说不好吗?此时的刘峰,真是尝尽世味百态后绚烂之极的平淡,是一个真正而大写的平凡的人。

我们不要责怪那群青春激荡的年轻人!他们对何小曼的欺负,对刘峰的调侃,都是少不更事,或者说年少轻狂。想想我们自己,从十几岁激扬文字的岁月到如今大腹便便的中年,谁没有做过随波逐流的事?谁没说过从众的话?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有时也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因为我们是人,得生存,得获得大众的认可;而我能做的,是尽量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如果不得不做不说那就尽量少做违心的事,少说违心的话。

故事中另一个人性归位的主角是何小曼。何小曼因为童年的不幸,让她养成了胆小、内向、自卑的性格,她一心想逃离自己的家庭,以期获得尊重,但她的性格造就了她的猥琐,而这种猥琐使她备受人们的歧视和排斥。在何小曼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小说比电影深刻得多,也细腻得多。我们同情何小曼,但没有必要过分苛责哪些捉弄、刁难、歧视、欺侮何小曼的战友,他们主要是年少不懂事。无论是小说《芳花》还是电影《芳华》,都没有坏人,没有丧心病狂的人,有的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他们说了伤害别人的话,做了伤害别人的事,都不是苦心孤诣地设计,而是大势所趋,随性而为,随众而为。好在有刘峰,刘峰让何小曼的人生打上了亮色。

应该受到谴责的是何小曼的生母。在小说里,何小曼的生父是自杀身亡的,自杀的原因是父亲被打入右倾后母亲的鄙视,他付不起为女儿买油条的几毛钱钱全被母亲管死了。我记得我的母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念叨父亲被下放回家时,母亲是如何无限接纳父亲的。我的母亲是文盲,是凭着自己的本能做了那些保护自己的丈夫和儿女的事,这种本能叫善良。

当然,何小曼的母亲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个时代比之更过分的事多了去了,所以何小曼的悲剧与其说是家庭悲剧造成的性格悲剧,不如说是社会悲剧。何小曼参军,并没有摆脱童年的魔咒,她受到环境的欺压,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何小曼在演出时装病,只是希望获得一种受宠的感觉,或者说是替刘峰报复当时的文工团。她上前线,意外成了英雄,人生一下子从最低谷走上了巅峰,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她精神错乱此时,她的人性扭曲达到了极致。

何小曼是善良的,所以她才会不适应。换个角度说,正因为她生病住进精神病院,我们才觉得她是可亲可近的,她是跟我们一样平凡而朴实的人。电影里,她在草坪上独舞,让我泪流满面,此时的她真正找到了自己。电影的结尾,她终于向刘峰说出了抱抱我的要求时,我也是泪流满面的。在刘峰受到处分前往伐木场的时刻,两颗苦难的心走在一起,那是正常不过的。遗憾的是,那时的刘峰刚从圣人被打落在地,还没有完全回归人性,所以没有给何小曼机会,也没有给自己机会。

何小曼表白十年后,把刘峰从死神哪里拉了回来,两人虽然没有结婚,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向人们昭显了人性的光彩:他们过得很平淡,但很平和。

很多人评价《芳华》尺度过大,其实细细咀嚼,无论是严歌苓,还是冯小刚,都不是以揭露人性的阴暗为主要目的。人性是复杂的,加缪在《局外人》里强调:人性之复杂经常会超出人的预期,如果不想承受恶果,就不要去做任何试探人性的事情,不要诱惑,也不要挑战。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也不要指责。如果我们身处哪样的时代,哪样的环境,我们能比他们好多少?

看了《芳华》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叹好人没有好报。其实,好人好报是对社会、对人性没有全面认识而发出的美好憧憬。在这个世界上,好人跟好报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为世事难料,偶然因素太多;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天作孽,犹可赎;自作孽,不可活却是真理。

《芳华》里没有坏人,他们不是冷漠,不是自私,只是少不更事。

小说和电影各有所长,小说更深刻,更细致,更贴近生活真实,电影更温情。建议大家还是读读小说。

《芳华》读后感4

小说《芳华》读后感:爱,那么近,又那么远;那么实,又那么虚

《芳华》读后感5

史蒂芬.柯维说:人的本质是四维的身体、头脑、心灵、精神。如果从这四维上去理解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对爱情的选择,我想,是不是会更容易一些?

1

只有同情的感情,始终开不出爱情的花朵

四维空间里的情感爱情

刘峰,先是男人,再是好人。所以,他有男人的共性:喜欢美的东西,包括女人。喜欢林丁丁,是作为男人本能的选择。刘峰喜欢美丽娇弱文气的林丁丁,更喜欢歌唱家林丁丁。痴情,专注,情有独钟,一往情深。

林丁丁,作为女人,满足了刘峰对女人所有的幻想。心灵,身体,头脑、精神。

对这个心爱的女人,内心里波涛翻涌,表面上不动声色,他克制着自己。默默守候,不显山不露水:

为了林丁丁的转正申请,明里暗里帮助她,只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向她表白;

做她喜欢的甜饼,为了掩人耳目,拉来他的两位女战友做灯泡一起享用;

为了和她在一起,他放弃了职场升迁的机会

只是,刘峰对林丁丁而言,是好人,是圣人,唯独没有的,是个有七情六欲的男人。她以为,刘峰对她的好,正如他对所有人的好一样,没有区别。所以,她理所当然地消费着他的好,领着他作为好人的情。

所以,当刘峰认为时机到了,向林丁丁表白喜欢她、爱她、拥抱她的时候,她惊悚、恶心、幻灭、辜负,她大呼救命

所以,刘峰,对林丁丁,是暗恋,是单相思,是一厢情愿。在一个人的独角戏里,爱的深,爱的真,爱的痴,爱的持久,爱的热烈。

随一声救命而来的批判、诋毁、下放,刘峰的人生,由此转向。在随后的四十年里,在中越反击战中经历生死失去手臂,经历婚姻失败,为生计辗转海南,人生漂浮。

而在之后的四十年里,对那个心里、身体、指尖都爱的女人,不曾得到,也不曾忘记,在他心里,无人替代。

也许,是因为得不到,才念念不忘;也许,因为心里的感觉太美好,无人企及也无人超越,恨不起来,也爱不上别人。

只是,他以为,林丁丁只是个表里如一、单纯可爱的女孩,只要对她好,就够了。对她好,对她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这不是她的选择标准。

可惜,林丁丁不是何小曼。

一维里产生的情感

刘峰,不爱何小曼,始终不爱。尽管,他知道,何小曼对他有依恋。

作为男人,他和其他男人具有相同的审美。在情感的选择,也有平常男人的选择标准。

因为,何小曼,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女孩。从小到大。

唯一疼爱自己的父亲,四岁时撒手人寰;

作为拖油瓶随母改嫁,街坊邻居嘲讽她;

为了弄明白母亲如何在继父那为她牺牲,常在晚上站在母亲的房门外,听房里的动静,让干过侦察员的继父甚为恼火;

作为家里没有地位没有身份的存在,保姆讨厌她;

弟弟妹妹讨厌她,说她贼眉鼠眼;

而她,也讨厌这样的自己:

厨房没人就拿吃的,动作比贼都快,没吃的挖一勺白糖或一勺猪油塞进嘴里也好。有时母亲给她夹一块红烧肉,她会马上将它杵到碗底,用米饭盖住,等大家吃完离开,她再把肉挖出来一点点地啃

进入文工团,她依然招人嫌:浓重的汗味;无知的愚昧;由孤立、个别歧视,到公开歧视

歧视,像瘟疫一样,会传染。只是,善良的刘峰是个免疫体。但对于这个始终不被善待的女孩,在大家歧视、孤立、嫌弃她的时候,刘峰输送的私人感情里,是怜爱,是同情,唯独,没有爱情。

在何小曼走出精神病院的时候,刘峰在老家和一个长途汽车售票员结了婚。

两人相约一起中越边境的烈士墓园,祭奠完战友后,两个喝酒、畅谈、玩笑。在深夜,刘峰送小曼回宿舍的路上,小曼拉过他的手,依偎过他的肩,在那个晚上,她想做一回女人。和这个她多年来一直依恋的男人。

可是,刘峰拒绝了她。

对何小曼,刘峰心里不爱,身体也不爱。对她的情感,仅停留在心灵上同情。

在何小曼独居的岁月里,被妻子抛弃的刘峰,在海南,为生计奔波。

在生活孤独、单调、艰难的南漂中,他选择和一个发廊妹小惠同居。一个年芳二十一岁的妙龄、风尘女子,在这个爱干净的男人内心,温软而又恶心。

如果不是小惠本性难改,偷偷摸摸重操旧业,也许,刘峰会和她度完后半生。

因为,对这个拥有青春的女子,心里不爱,身体却是热烈的。作为男人,小惠满足了他男人身体的欲望。

也许,他从年轻的小惠那里,能找回自己二十多岁时的遗憾,看到年龄相仿时林丁丁的影子。对年轻女子的偏好和向往,以及作为男人的那点虚荣,刘峰也不脱俗。

在刘峰最后的岁月里,和何小曼住在了一起。

以亲密朋友的形式。

和小曼在一起,刘峰是为了堵住侄子说亲的嘴;

和刘峰住一起,小曼是为了照顾这个生命垂危的男人。

哪怕,没有爱情,仅有亲情。

作为情人的那部分,对好人是瞎眼的。可以把同情、善意,都给好人,但激情爱情婚嫁,还是把好人拒之门外。这不仅适用于女人,对男人也不例外。刘峰对何小曼,也是如此。

只有怜悯的感情,始终开不出爱情的花朵。

2

唯身份地位至上的婚姻,终难修成正果

林丁丁,团里的掌上明珠,男人们伸长脖子想要保护的林黛玉,外表娇弱,无知可爱,漂亮文气。

和摄影干事、内科医生两人交往的同时,盘算着与一个副司令家的三个儿子相亲时的穿着打扮。在婚姻上,内心有个坚定的目标:做个首长儿媳。

这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心机女。

因刘峰触碰而发出的一声救命,让那个守望自己多年的男人远离了自己,在成为首长儿媳的道路上扫清了障碍。

功夫不负有心人,寻寻觅觅四年之后,条件优越的林丁丁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嫁了个双料丈夫,成为了豪门儿媳。

公公是投诚的将军,武里的文人,海外关系很多;

王老大媳妇是一个兵种司令员的女儿,读完军医大,做了主治医师,标准的门当户对;

王老二是政工干部;

丈夫王老三,军事科学院研究生。

婚后的林丁丁,从成都文工团的鸡头做了北京合唱团里的凤尾。赋闲在家吃话梅剥核桃的日子,成为被每个作为社会精英的家庭成员挤兑和挑剔的对象。

这个没有人生规划、不务正业、贪嘴享乐的老三媳妇,曾经众星捧月般娇宠的歌唱家,成为丈夫在家里抬不起头拖后腿的女人。

仅靠美丽的皮囊,终究敌不过现实的落差。在丈夫海外读博深造之前,惨遭离婚被赶出豪门。

从高空摔下的林丁丁,并没有从梦中醒来。

她决定哪里摔倒哪里爬起,将海外背景作为第一择偶条件,嫁给了一个快餐店老板移居澳洲。

她似乎要将这场婚姻证明给前夫家人看:又聋又瞎不会一句外语,一样可以出国,可以活的很好。

三年的澳洲生活,廉价的快餐和保姆一样的生活,让她厌倦并迅速撤退。

在林丁丁两场失败的婚姻里,唯独没有爱情。在各取所需的选择里,她以年轻漂亮为资本,换取进入想要的婚姻之门的钥匙。那道门里,有身份,有地位,有她以为的荣华富贵,安逸生活。而现实是,年轻漂亮,只能消费一阵子。敲开那道门容易,守在门里面,光有这些,是不够的。

3

品行二字,在婚姻选择上,到底有多重要

做空军首长的父亲和军医的母亲,不仅给了郝淑雯轮廓有致的身材,娇美艳丽的外表,也给了她身体后的依靠。

根正苗红,骄傲霸气,有资本,走在大街上被男青年们垂涎欲滴。青春时期,有史以来的优越感让她在文工团有恃无恐,无所畏惧。

女痞子性格的郝淑雯,遇到了二流子表弟,一个开着吉普车见了漂亮姑娘就减速的花花公子。追上郝淑雯,也是他多次减速穷追猛打的结果。

修成正果的二流子丈夫,脱下军装,靠着开拓垦荒的闯荡精神南下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成了老板,发了大财。

生了儿子的郝淑雯随夫南下,吃起了闲饭,住进了别墅,变形了身材。婚姻里不变的,是郝淑雯霸气傲娇的性格,是二流子丈夫骨子里的不安定以及对美女一如既往的嗜好。

俗话里的男人有钱容易变坏,对二流子丈夫来说,颠倒了顺序,不是有钱之后变坏,而是本性的流露,钱,对他而言,只是私欲膨胀的催化剂。

丈夫赚的钱一半赌博,一半用在若干小三上。分分合合十年的婚姻,最终落下的只是丈夫在北京用来养小三的两套房。

很多男人在追求一个女人时,所谓的养女人一辈子的承诺,不过是养女人的青春,靠一时的激情和新鲜感。而这,是有保鲜期的。

多少女明星嫁入豪门的梦,不也是这么中断的么?

《芳华》读后感6

作者严歌苓以萧穗子作为化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六七十年代她们文工团一代人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峰、沈小曼、林丁丁、郝淑雯。

刘峰是一个活雷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他,他默默的喜欢林丁丁,明里暗里为林丁丁做了很多事情,等到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向林丁丁告白时,过于激动的心情以及错误的理解林丁丁的反应,导致触摸事件的发生(触摸事件贯穿了整本小说,是小说围绕的中心点)。触摸事件即刘峰失控的抚摸了林丁丁的颈部至背部,吓的林丁丁大哭大叫。要说刘峰应该是没有什么邪恶的想法的,只是出于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的本能反应,触摸当然没有进一步发展,在林丁丁大哭之后刘峰即刻停止,冷静下来,林丁丁哭着跑出去,林峰独自哀伤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触摸事件后经过一系列人物的传播,刘峰被处分。关键就在于被处分时,平日里受帮助的那些人且不说站出来为刘峰说句话,竟然都集体指责刘峰的不是,落井下石之流,到处都是。也许正如萧穗子所说,刘峰太完美了,以至于文工团的人都在等着有一天刘峰会犯错,这样大家心里才会平衡,才会恍然觉悟:哦,原来刘峰也是人,也会犯错!触摸事件是所有人都在等着刘峰犯得一个错误,大家想证实这世上不可能存在没有瑕疵的人。而也正是因为刘峰在大家心目中太完美了,以至于大家错觉的认为他不应该有七情六欲,对女人的情感对他来说是一种亵渎,所以林丁丁说谁都可以追求她,就刘不行。她会感到惶恐,不适,恶心。要说这种情绪我也能理解,但理解归理解,然而林的过激反应毕竟就此改写了一个好人的一生。

林丁丁是团里的独唱演员,刘峰就是因为她这一副好嗓子喜欢她的(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例如长得美啦,平时柔柔弱弱的林黛玉啊)。林丁丁其人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或是说她是个多面的人。她一直希望嫁入豪门,有两个备胎,同时还在物色其他的对象。当然,最后虽如愿进豪门,后又离婚再嫁再离婚,最终回归单身,性格也不再隐藏,显露出真正的自己,是有些不顾形象的豪放派女性,与之前的娇小柔弱反差很大。

萧穗子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的化身,是有些作为旁观者的存在,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到自己的内容很少,所提之处也是为了其他人物的叙述,但在刘峰触摸事件中作者应该属于不作为。如上文所说,作者其实和其他人一样都在等着刘峰犯错,来证实这世界不可能存在这么完美的人,来为自己的不完美找一个出口。但作者也是沈小曼唯一能说的话也是唯一想与之来往的人,最后刘峰去世的葬礼上,沈小曼只邀请了作者这一个故人。

沈小曼,书中的女主角,我最心疼的一个角色。大概六七岁的样子父亲自杀,后跟着母亲改嫁给一个姓林的抗战军人,生活上过得小心翼翼,母亲不敢对她显露太多的爱意,连对母亲的拥抱都要通过故意高烧来换取,后有了弟弟妹妹生活即心理上更是承受着莫大的艰辛。后来凭借自己的舞蹈功底被郝淑雯选入文工团,以为从此生活会有所改变的她,却依然受到文工团里战友的排挤(总有那么些自以为是的人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来提升自己的格调,提高自己的存在感)。后因受到刘峰的帮助,而对刘峰产生爱慕之情,触摸事件中,她是唯一一个为刘峰说话的人,唯一一个为刘峰送别的人。萧穗子说只有沈小曼懂得刘峰的善良,因为一个从未被善良对待过得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沈小曼在刘峰走后对文工团其他人彻底失去的了信心,后因装病演出被派遣到某卫生所做护士,再后来中越战争上前线救助伤员稀里糊涂成为人人学习的战争英雄,突如其来的受拥护导致没怎么受过关注的小曼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冲击,一度精神失常。

沈小曼爱了刘峰一辈子,而刘峰爱了林丁丁一辈子。写到这里,我已经不想再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再进行叙述了。小说的男女主角既已出现,那么那些不善良的人在我看来也就无足轻重了。

人性是真的可怕!平日里你与人为善,你活雷锋,别人有事也找你帮忙,笑脸相待,你不图回报,你以为你对得起任何一个人,你傻乎乎的以为别人都会念你的好,即使你并不图回报。可你不知道别人私下里都在说你傻,都在等在看你出错,等着看你的笑话,多么可怕!但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人的通病,这是出于一种嫉妒,嫉妒别人的优秀,当自己做不到这一点时,就期待着别人犯错,我想自己也是这样的。假如我是刘峰他们中的一员,我想我应该是作者一样的存在,但我希望我能够更勇敢一些。

回归本书,我最想知道的是刘峰最后是否爱上了沈小曼?我希望他是爱她的,这样就不辜负小曼这一生对他的爱恋与情深。但也许我这个问题太肤浅,到了他们后来那个年纪,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已经不是单纯的爱与不爱就能回答的了。作者说他的心是爱她的,但他的身体爱的是另一个人(刘峰在南漂时救赎的一个妓女),我不明白,我也不想明白,我只想为小曼讨一个他爱她的结果,讨一个他们幸福相伴的晚年,让一生命运不公、一生经历坎坷的他们有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结局。

书中最让我欣慰的是林丁丁等人的结果也不是很好,虽然这样说显得我很恶毒,但好人都没有好的结果,凭什么不好的人要幸福。

《芳华》已被拍成电影,电影我也去看过了,别的不提,只说电影最后的结果:刘峰与小曼约去为中越战争中死去战友扫墓,夕阳西下,扫墓结束十分,两人坐在一个长椅上,小曼对刘峰说:

你还记得当年你受处分下连队我送你的那天吗?

刘峰说记得。

小曼说:其实那天我有话想对你说,只是没有说出口。

刘峰说:那现在能说了吗?

小曼说:我想说的是,你可不可以抱抱我?

刘峰丢掉手里的烟头,用没有残废的那只左手猛地一把揽过小曼的肩头,小曼满脸幸福的依偎在刘峰怀里,镜头长时间停在两人身上,萧穗子的旁白响起就让时间停留在这里吧,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年老时的样子,就让我们的青春永远停留在属于我们的文工团岁月,愿我们芳华永驻(大概这样吧)。

电影结局其实是和小说有出入的,但是我喜欢这样的结局。因为小曼如愿以偿,因为刘峰也将不再孤单,我可以任自己想象两个人就此过得很幸福,很幸福

《芳华》读后感7

我先看的这部电影然后再看的小说,小说写得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浑然天成,比电影深刻许多,我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场景转换,让我一个很少看小说的的人一气呵成不累不倦地读完。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部小说让我看了以后仍然难以忘怀,让我不断地随着小说,思考人生与人性。

小说里的人生,平凡的大多数,平凡的世界里,没有文学和电影我们就忽视了这些平凡人。还有那么多在战争中永远没有醒过来,站起来的人,那些人的芳华那么短暂,只有15岁或则更小,短的来不及看清世界就匆匆离开,然而他们每一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偶然的事件,平凡的身世,名字和身体都永远的被抛在异国他乡,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有。他们也是儿子,孙子,母亲或者奶奶的一次送别就成了永别,他们也是少年,也有他们不可替代的芳华。他们也有爱情、梦想、牵挂,但是生活的不可选择与一往无前,比起断手的刘峰,清苦的小曼,他们更平凡,更无声无息,来了又走了,短暂而不被世界知晓。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扑朔迷离。

小说中对人性的刻画丰满而充盈,真实而不做作。读者从小说人物的人性中看到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众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人性的复杂超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或则终其一生我们也没有彻底认识自我。感慨智慧如苏格拉底发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是多么前沿和深邃。穿越时间,就今天来看,认识你自己也同样是永恒的命题。刘峰真的认识他自己吗?我想没有。他的善良是时代的要求,标兵的要求,然后变成对自我的要求。而且这种善良极度苛刻,只有他人而没有自我。他理所当然的吃破了皮的饺子,他理所当然的帮大家修理一切可以修理的东西,所有人的忙他都要帮,哪怕是结婚要一个沙发他也可以立马变身沙发能人。他就是及时雨他就是小叮当,他拥有超能力帮助所有人。当所有人习惯了他的善良热情和理所当然的帮忙,他更加远离了他自己。所有人都喜欢他,喜欢他的帮忙,但是没有人爱他。好的东西应该是让人不安的,刘锋让人太心安,理所当然的心安。所以身边的人觉得他不应该有人性而只有神性。他不识人间烟火。所以别人都可以抱林丁丁亲林丁丁换他就不行,刘锋不应该有人性的这些欲望和本能,他只该有帮助众生的理所当然和被神化的英雄的光芒万丈。林丁丁本人都不能忍受英雄惦记自己。

刘锋他在迎合他人的感受,标兵就应该时时事事领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好事让别人,坏事留自己,破皮的饺子就该自己吃,放弃提干机会给别人。林丁丁也是在迎合他人的感受和期待,刘锋是不能被腐蚀的,被刘锋惦记是惶恐而不可接受的。所以她放声大哭,她喊出救命。因为被刘锋拥抱和惦记是要命的。

我们穷尽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突然想起另一部小说《无声告白》中的一句话,我们穷尽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但是找到真正的自己何其不易!刘锋落井,能不下石的人屈指可数,刘峰被部队处理到伐木连,送他的只有小曼。所有人都得过他的好处和帮助,连那个得到了刘锋做的沙发的马班长同样对他批判。郝淑芬本来说不能背叛刘锋但是最后她还是加入批判当中。

具有人性具有烟火味就应该随大流。别人怎样自己就该怎样,当时大流的期待是怎样,大家就应该怎样。所以刘锋落井大家就应该下石,也应该去整整像小曼这样的弱者,嘲笑她,欺负她,因为大家都这样。集体排斥的人,不用思考也不用问自我,就那么做,像大家一样,从众,这样过得很轻松,不另类。刘锋托举没有人愿意托举的小曼是要有勇气的,小曼去送被处理的刘锋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别人都不做,那个时候他们做的是自己而不是迎合大众。要突破大众的藩篱,勇敢的做内心的自我,常常是孤独而不合流的。大多数人在历史长河里都随大流。胡适先生在50年代被打倒被批判,在大陆的那些受过他帮助的学生朋友也加入批判他的队伍中,写了很多批判他的文章。批判胡适的文章只有胡适自己亲自读过所有。

背叛是一种什么滋味?为什么很多时候人因为不好的事可以违心的背叛自己亲人朋友爱人,而在为好的事情需要背叛的时候,却不见得有那么多的人追随。

人性的复杂就在于随了大流的,迎合大众的证明了活着的王道。坚持自我,忠实内心,不戴面具不去演绎人生的将是艰难的。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大观园里人人都喜欢的,她迎合所有人,上下周到,难免虚伪和演绎,但是在当时乃至今天评价都认为她是成功的。林黛玉是不随和的,她是不会迎合大众的,所以她是孤苦的。黛玉是文明的象征,她支持宝玉对科举的不屑,她坚持自我毫不妥协,她不取悦别人。所以她难周全被人认为尖酸刻薄。

人性中关于爱情,小说借故事给我们讲了爱情的秘密。身体爱而心不爱的,心爱但是身体不爱的,身体和心都爱的。多么经典的爱情分类。刘锋接受小惠的身体但是心里不爱她,刘锋心里爱小曼但是拒绝接受她的身体。只有对林丁丁身体和心都爱。那是刘锋真正的爱情,哪怕遭遇背叛,一生都被这个叫林丁丁的女人改变了,但是那就是他21岁的时候真正的爱情,以后再也没有过。他不戴老花镜看多年后的林丁丁,是他不想看清她更不屑看清她了。林丁丁不过是一个影像,他年轻时候的爱情的对象,是谁,现在长什么样都不重要。他记得和在乎的是他那个时候对爱情的全情付出。那些攒了那么久的票换的糖,那些为她做的甜品,还有那么久的等待。爱情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他遇到的林丁丁没有领他爱情的情,但是不影响他对爱情的付出,因为他的爱情就是那样。如果天时地利给的不是林丁丁是李丁丁、王丁丁,如果这些成为刘锋他正好21岁芳华的爱情对象,如果伴随他的表白回应给他的是琴瑟和鸣,那么刘锋爱情的结果就是好的,但是刘锋对爱的付出和爱的过程是一样的。所以永远留在刘锋心上的是他的爱情,而不是林丁丁这个人。

小说在对亲情的探讨上,小曼的妈妈对小曼的母爱,是那么势力和贫乏,小曼拖油瓶的地位是那么现实而残酷。小曼妈妈的选择和对小曼的母爱,是那样让人揪心。刘锋女儿在刘锋生病后以及葬礼上的漠然让人感慨血缘不敌变故与生活。同是亲情,大千世界也是千差万别,因为差别更让人感慨和痛心。人性当中最深的东西在最亲密关系里更能暴露无遗。

一部《芳华》,看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慨时代的差异,又共鸣永恒的人性、青春和爱情。

《芳华》读后感8

人的命运与时代最终无法分割,个体发言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他也许会被审判和牺牲

其实不知道要说什么的,很快的将这个故事读完,只是没有想到如此的悲伤和绝望。创业课老师在讲文革时期的故事,与书中那个司令家女儿和下海的二流子男朋友的故事如出一辙。

现实远比电影要精彩得多。书中爱情比重的描述,是所有爱情故事里,我读过的,美化程度最低的。总觉得严歌苓的故事中人物的爱欲比纯粹的爱情多得多。对于文革 对于我们这一代,它更多的像历史事件,毕竟对于如今周遭生存环境的精神追求,于我来说没有爱豆的最新动态来得重要。

这本书几乎断送了我对于过去纯真年代的想法,也不似创业老师讲的那个如今发家致富的学长是如何在第二日要调回城市的时刻,发生火灾,舍命救下了一个农村姑娘那般,拥有如此伟大的情怀和献身精神。其实我还在不断地安慰自己,其实那些过去的事情,都会以不同的视角再次呈现出来,不是历久弥新、记忆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地改变。

我们当时怎么那么爱背叛别人?怎么不觉得背叛无耻?反而觉得正义,我们那时候可真的够操蛋的,把背叛当正义,那就是背叛的时代,时代操蛋。现在还有空间和余地来指摘这个时代么?毕竟不论从穗子、丁丁,性感的女人、领导都腐坏到无以复加。人性的扭曲是放下尊严和基本的善良,从别人的缺陷中达到自我认可和满足。

一直期待着穗子可以和刘峰发生什么,可能是叙事角度带给我的错觉,穗子与刘峰同病相怜的同时,她还没有丧失人性中最基础的良知。那座红楼里,人们的物质、精神已经逼仄到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展现出来。红红绿绿,不能粉饰太平,命运,作为平凡人的宿命由时代缔造,由时代结束。

之前看《老师很美》 还是初中的时候,词汇的贫乏,可以描述的滋味太少。爱情在任何缝隙中都必不可少,欲望不会停歇下来,架构在故事之上的永远不止是生的希望。何小曼和母亲的故事是整段故事中最能吃进去的部分,母亲的病态与凛冽的冷漠,命途多舛,亲情作为唯一的慰藉,可以给予人唯一的慰藉,也彻底将它彻底摧毁。

这是剧本?还是小说?算不上喜欢这本书,这里面每个人物,我都爱不起来,恨不起来。刘峰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

现在,我们是否都有,做好平凡人的权利?

人们需要被黑暗牺牲的行者,就如同读者需要被黑暗牺牲的作者。他们不愿意去做而渴望做到的事,需要特定的人替他们实践和完成

《芳华》读后感9

2015年年末,北京的冬天,医院里刘峰的灵堂前零星地站着几个人,灵堂外乌央乌央的家属焦躁地等待着冲进去置换遗照。一个一生谦让的人,离开之后也谦让着别人。世界翻天覆地地变,时间越走越快,曾经少年转眼半百,只有遗像旁的几株冬青还是当年红楼里的样子,像些青葱岁月里的人,坚毅挺拔,无论冬夏,无论旱涝。

曾经那个锣鼓喧天,热闹非常的集体,在时代的变迁中被瓦解。那些唱歌跳舞的一脸稚气的军旅中人,现在与生活为伍,与苦难斡旋。结过婚离过婚的女人们,残疾重病的男人,时间最后都把每个人打磨成饱经世事的模样,经历最后给予每个人与过往和解的勇气。但爱恨纠葛的意气风发的日子,怀揣无限可能向未来进军的日子,都像红楼里的冬青,伫立在每个人的脑里不曾枯萎,肆意又倔强。

那是一个盛产英雄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更多关于英雄的想象与成为英雄的可能。他们裹挟在时代汹涌的大浪里,用一身少年意气翻腾着,前行着,即使他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英雄意味着什么。年少的憧憬总是大胆、炙热,国家一声集结的号角,他们便从大江南北风尘仆仆而来。

那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模范梦想,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思想,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青春热血。即使他们经常在一夜天翻地覆之后醒来。青春的绳索牢牢拴在家国命运的石碑之上,他们有整齐划一的关于梦想的栖息地。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青春,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人生使命,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青春碰撞。即使他们偶尔抱怨动荡的年代,他们还是愿意为了这个年代挺身而出,献出一身热血。

那是一个赤裸相对的年代,那是一个互相猜忌的年代,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代,那是一个思虑再三的年代,那是一个复杂的大时代,那是一群复杂中挣扎的年轻人,他们慷慨激昂,他们一身斗志,他们有青春初生的蠢蠢欲动,他们有少年未褪的任性恣意,他们最终都流落于生活的角落,他们最终都没能忘记那段岁月印记。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

一栋老旧的红楼就是一个世界,容纳了所有新生的情愫,容纳了所有青春的样子。爱情可以简单成一个甜品,爱情可以复杂成两块手表中间的抉择。英雄可以简单成一个老实人,英雄可以复杂成一种束缚。背叛可以简单成当面的痛斥,背叛可以复杂成权衡的选择。故事可以简单成青春的故事,故事可以复杂成人生的纠葛。

时代的内涵越是单一,人的定义就越是狭窄,但人性如水,汹涌或平静都是选择,不是全部。

时代的口号逃离了切实的文本就会飘渺,一个国家的选择需要有范例去印证它的正确。每个时代都会有人碰巧与上者重叠,于是被举国之力送上万人敬仰的神坛,在崇拜雷锋的那个年代,刘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社会的主流观,所以他奔走于各个表彰大会,向世人印证时代的号召不只是一纸空文且恰有其实。一个人作为人最本真的善意被无限放大,大到他自己成为至善的化身之后,就少有人将他当做一个肉体凡胎。于是所有别人不愿承担的在他人眼里他都有义务去承担,所有别人所拥有的根植于人性的情绪与欲念与他来说都是不可得。老实人发自内心的好被刻意神化之后,便少有人能觉出那是一种好了。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得到了时代的尊重就理应付出更多,也理所当然地把他奉为墙上的口号与虚无的旗帜,也就理所当然地忽视了他本身作为凡人的特质。

刘峰的那双手为文工团付出了太多,如果没有活雷锋的吹嘘,这仅是一个吃过苦头且愿意帮助他人的老实人,但时代偏偏给予他太多,也剥夺了他太多。这双手带来过每一个女兵家人的包裹,修补过文工团的每一处破损,做出过战友新婚家庭的沙发,举起过何小曼对于善意与爱的希望。但这双手所做过无数的好事都在那一次触摸之后被清空。而那触摸,本是人发于心而落实于行动的真情,是每一个血性少年青春里该有的冲动。

当最平凡的善意被放大成英雄事迹,他便没有了其他不凡的权利。

战争的炮火中刘峰失去了右臂,支撑他扛起所有善意的右臂,拥抱过心仪的姑娘的右臂。而他模范人生的转折就在于这一次真性情的拥抱,在于被其他人看做是污点的触摸。他太好了,好到所有人忘了他还是一个人,也好到所有人都想从他身上找出一丝与大家的世俗相等的特质来平衡自己的内心。所以当他鼓起勇气拥抱林丁丁的那一瞬间,像一个久居神坛的圣人走向人间并且觊觎女色那般让那个姑娘不解,惊恐,甚至作呕,让众人惊诧、怒目。所以他心仪的姑娘让医生抱得,让摄影师抱得,偏偏让他不得。这就是那些奖章所带来的枷锁,将他困于时代所画的牢笼里,动弹不得。

所有不幸皆有庆幸,纵然那场灾难过后他又被再次抬上神坛,但往后的日子里,失去那条曾经做了无数好事的右臂,或许是他平凡人生的开始,他可以被当做一个普通的好人,他的善意于外人仅是一个老实人的古道热肠。他也可以为了生计去贩卖盗版书,也可以离婚,也可以和发廊女一起生活,活成一个干什么都能被理解的人的模样。

他丢失在战场的右臂,换回了他本该有的人的德性。没有英雄迟暮的叹息,只有走下神坛的畅快。

不被善待的人更能察觉出人的善意,在困境里纠葛的感情更为长久。二八年华的何小曼对于自己的认可和对于感情的憧憬都寄托在了刘峰的身上,他的善意支撑她走过了最为困顿的青春岁月,她也将这一份感情延续到岁月时过境迁的那头。

被命运边缘的人,也许得幸于不被关注,所以才能滋养自己的真情而不去应付虚伪的周遭。她会开始学会承受,她会认命不再挣扎,她会选择自我放逐,但她唯独受不了众目睽睽。所以突然变成模范的何小曼精神出了问题。她没有在命运的最低谷疯掉,没有在战火连天的战场上溃逃,反而在看似有转机的时候倒下。一个在恶意里生活过的人,怎么能不知道这些突如其来的好意有多么虚无。如果说是往日的种种压垮了她,倒不如说是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虽然她也曾经幻想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对象,她也需要周围人的善意让她发觉自己存在的可能,但是命运的落差太大,大到她手足无措,大到她无法面对,所以她选择了逃避,她宁愿活在过去的唯唯诺诺中也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关怀,尤其她目睹了刘峰人生的起伏,她从刘峰的生命轨迹里看到了被神化背后的无助,她看明白了世事变迁,所以她早已不再强求那个集体的认可。在这种动荡里,一夜之间的天壤之别她见的太多了。所以与其说她害怕,不如说她选择放弃。一个角落里的人才有资格做真正的自己,被太多的恶意攻击,才能真正区分于善恶。让她与这个时代同流,才是真正让她疯狂的事情。

故事里还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情绪,有太多的岁月,有太多的冲突,有些已经随着年月远去,有些是笔者一厢情愿的创作,但读者会相信,动荡年月里的感情是真,动荡年月里的背叛是真,动荡年月里的善意是真,动荡年月里不知所以的恶意也是真。他们的感情在青春里播下一生的种,他们的青春在战火连天里盛大绽放。

把故事从1973年四月七号有雾的成都拉回到2015年隆冬的北京。这一代被时代的选择反复教导要平凡的人最终也如时代所愿落到平凡的网里,平凡磨掉了他们青春岁月里太多的选择,他们也在平凡的岁月里挣扎着做不凡的选择。

这是一个平凡的时代,这是一群不凡的人。

记忆里的磕磕碰碰爱恨情仇,最后都化作经年之后再相逢的释怀。那些翻腾着不甘的年月,那些倔强任性的青春,都化作那株冬青,杵在每个人的回忆里,扎眼的绿。

命运相逢,一场芳华。

纠葛不休,便是人间。

《芳华》读后感10

看小说《芳华》用了三天,这种长度的小说如果吸引我,我应该一天就看完,顶多两天,现在用了三天,因为开头真的不吸引我!直到触摸事件出现我依然没觉得小说有什么好看,而这时215页的小说已经写到62页了。直到何小曼这个人物出现,我才觉得小说好看 。

这部小说的主角其实就是何小曼和刘峰,丁丁,郝淑雯,作者本人都不是,其他人更不是。为什么写其他人?就是要告诉读者:何小曼爱上刘峰是必然的,刘峰爱上小曼是不可能的!

小曼是个拖油瓶,饱尝人间冷暖,对爱和尊重极度渴望。刘峰是个来自山东只有1.69米只会翻跟斗的山东大汉,其貌不扬,只有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才博得存在感的文艺兵,被那些娇弱的文艺兵一手捧上先进劳模标兵的神坛。

所以当所有人都嫌弃小曼,只有刘峰真诚地站出来做她的舞伴,一次次托举她时,小曼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爱上他!

刘峰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他为什么会喜欢丁丁?除了丁丁歌唱的好,会撒娇,会卖萌之外,一个活雷锋对一个娇滴滴的体弱多病的美女的关心和爱护是顺理成章的。问题是他觉得顺理成章的事别人压根不是这么认为的。触摸事件发生后,丁丁的反应,大家的反应都是认为刘峰是超越凡人的神,是活着的雷锋,而他竟然对漂亮的女兵有非分之想,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伪君子,只有把他清理出文工团才能解心头之恨!

当然这是作者写的,我不这么认为!作者利用文革这个特殊的年代做掩护,掩盖了触摸事件背后真实的男女之间的千古不变的审美标准。

刘峰来自农村,只会翻跟斗,没有背景,只有1.69米(作者反复提及),但是善良正直,对美女的追求都是一个正常男人的正常举动,但我怎么看小说中大家的意思就是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作者说大家都认为他是神,不该有凡人凡思,尤其是丁丁的大喊救命,这个一边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一边还在做着首长儿媳梦的浅薄女子,居然对一个真心爱他的好人的告白和拥抱大喊救命,如果这个男人1.89米,相貌堂堂,还会是这样吗?

所以男女之间会不看颜吗?还是要看看的吧!作者没好意思承认!其他写的我都认可,对中越自卫反击战之后的叙述,对刘峰的南漂北漂以及对丁丁海外来信的谎言都让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好男人!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有着高贵的灵魂和干净的心!

而神秘沈姓女子的出现,我第一时间就猜到是何小曼,只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才会为爱赴汤蹈火。

我爱你,你爱她,而她不爱你,但你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因为默默爱她的时候是你人生中最美的年华!所以小说起名芳华,就是这个意思吧。

冯小刚的电影用的男主角是黄轩,我觉得有点太英俊了,会让人少了悲凉的感觉。

看小说也长知识,我知道了小曼的头发叫纱发,我身边也有有这种头发的朋友,让我羡慕不已!我也知道了上了年纪的人骨折一次老五岁,我今年骨折两次,一下子老了十岁,这可如何是好?!

《芳华》读后感11

只是听说《芳华》电影下架了,才找来小说的。也刚刚知道,《芳华》和《陆犯焉识》的作者是同一人严歌苓。读她的文字,伴着一种隐隐的疼痛,如读萧红,伴随的是无边无际的寒冷。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团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阴险狡猾或许,谁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会尝遍。

作者是以潇穗子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刘峰和四个女文艺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地对人性的剖析,读之,会浮想联翩。读这部小说,让我想到张爱玲写的《小团圆》,字字句句真真实实地刻画了辛酸往事,对自己,毫不怜惜。同样,在《芳华》中,作者对几个年轻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对社会的一些怪状,人性的诸多弱点都是一针见血地刻画。

故事的主角是刘峰,又名雷又锋,这个名也昭示着刘峰和雷锋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因此,在部队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这些荣誉,都是他的雷锋精神换来的,并不是本职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调侃了,要想获得嘉奖,不用本职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职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献意义的小事,会更讨巧。刘峰就是这样一个人,团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当时团里的人都用高标准来要求看待刘峰,只因他是圣人。

刘峰爱上了林丁丁,一个会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爱他。刘峰和丁丁独处的时候,受不了诱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结果,丁丁大喊救命。顿时,刘峰头上所有美好的光环消失了,一个英雄,一个楷模怎么能随便猥亵女孩子呢?刘峰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开始了他惨淡的人生。

刘峰其实不是个名义上的雷锋,而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是潇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当时有个强主任专门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强奸副主任,这话被传到了强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开始追查,这个缺德名到底是谁取的。查到刘峰这里,刘峰宁可自己挨骂,宁可自己得罪上司,也不供出战友。做这样的好事,是不会得到嘉奖的,刘峰也做了。

文工团里,大家都歧视何小曼,男文艺兵都拒绝跟她合作,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也就从那时起,何小曼爱上了刘峰。刘峰不爱何小曼,他只是想给当时孤苦无依的小曼最纯真的帮助,仅此而已。但是,刘峰好比一道阳光,照亮了何小曼灰暗的时光。

在战场上,刘峰受伤,被一个护送给养的司机发现了,他发现刘峰危在旦夕,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救护站,但是,刘峰指路的时候却指向了接受给养的部队驻扎处,文中写不知刘峰是不是有意,但是,读者都知道,刘峰是故意的,他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那场战争在作者笔下只是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写,但是管中窥豹,战争极其惨烈,刘峰他们的部队仅在一夜之间尸横遍野,除了刘峰幸免。

何小曼作为医务兵也上了战场,她背着一个受伤的战士徒步走了很远,成了英雄,到处演讲作报告,她却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病。就是今天,我们身边也会出现这样的英雄,只因时间地点和事件都对了。她的新婚丈夫,也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小说中,几乎没有提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何小曼的反映,看来,何小曼根本不爱这个丈夫。形成反差的是,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小曼在死人堆里找刘峰的情景。

刘峰,不只是个好人,还是个忠于爱情的人。他爱林丁丁,但是,林丁丁一心找一个高干子弟。丁丁最后如愿以偿,嫁入官家,但是备受歧视,最后分道扬镳。看来,人生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哪怕目标实现之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

刘峰被告发后,命运发生改变,但是,刘峰依然爱着林丁丁,没有因丁丁的告发而怀恨在心。

转业之后,刘峰找了个农村女人,结婚生子后离婚。生活窘迫,刘峰在海南做小生意,找了个风尘女子同居,那风尘女子跟着他走了几年正道,后来又重回风尘。他和风尘女子在一起,不是因为爱,或许也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能帮帮这个风尘女子走上正道。但是,现实的残酷,有时不是个人的渺小的力量能对抗的。

刘峰患了癌症,为了不给任何人增加麻烦,他守口如瓶。在他去世前的几天,潇穗子去看他,他还说自己的病没事,好多了,他只是不想让穗子为他担心。

最后的时光,他和何小曼在一起,他们之间不是恋人关系,因为刘峰认为自己的心不在小曼身上,不能对不起小曼。刘峰的心,自始至终没有变过,他爱丁丁。小曼呢?爱了刘峰一辈子,却没有得到刘峰的爱,但是她却得到了刘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刘峰能想到的,能帮的,都在临死前帮小曼做好了,安排了。小曼大概也是幸福的,爱不是得到,爱是陪伴,她陪伴刘峰走完最后的时光。在《陆犯焉识》中,爱也是陪伴。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所理解的爱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结局。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说说潇穗子和郝淑雯吧,潇穗子和一个男文艺兵写情书,手都没拉过,这也不是真正的爱吧,是在那个压抑个性的时代,自我解放,或者说是抗议吧。但是,郝淑雯横刀夺爱不说,还怂恿男文艺兵将情书交上去,揭发潇穗子,结果潇穗子被批判。哎,多么荒诞的时代啊。郝淑雯最后跟一个比她小的二流子结婚,改革开放后,她的丈夫抓住机遇,家财万贯,但是,最后还是各走各的道。三观不同,还是难将就一辈子。

故事读完,我的心里依然隐隐作痛。或许,为刘峰,为小曼,也或许是为另外一些会唱歌会跳舞,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文艺兵。命运多舛,且富有戏剧性。读小说,似乎就是读人生的过程。

小说中,那段当文艺兵的日子,真的是活色生香啊,有笑有泪,有动听的歌声,有曼妙的舞蹈,有嬉笑怒骂,有梦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有真诚的友谊也有不堪的猜忌,不管经历多少年,都会永远焕发着清丽的芳香和明媚的华彩青春岁月永芳华。

《芳华》读后感12

最近电影《芳华》很火,朋友圈一篇篇刷屏的,很多人表示看得泪流满面。于是我把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翻出来看了看。感觉不如电影。

看看豆瓣书评,大批大批的好评,觉得有点尴尬。真没觉得这是一部好小说啊即使只把范围牢牢限定于严歌苓本人的小说内,这也算不上是一部好的。

不知是不是代入了自己文工团经历的缘故,这部小说严歌苓的写作风格跟以往有些不同,她在故事间歇加入了很多絮叨的口吻,比如我写不好何小曼,诸如此类。

好的故事是要让人入戏,差的小说让人出戏,至于这种作者强行出来打断叙事进程的絮叨,简直就是跳戏,看得人无比烦躁。

抛开作者选用的写作风格不提,单就小说而言,也不算好。文笔自然是老练的,节奏把握也是娴熟的,说到能触动人,让人心里升起种种情绪,那也是有。但整本书人物模糊,性格扁平,既不能给人以情节的吸引,也没有传达足够的意义。整个就是看着没劲。

老好人刘峰,被处理得一生悲苦。大概率是被处理的,被塑造的。这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善良热心的性格,看不到。作者一开始给的理由,挺薄弱。而事态发展,也比较牵强。事情是发生在70年代晚期,已经是改革开放时代,风云变色,能人辈出。刘峰固然是没什么大本事,但一个如此积极主动,做事情又无比利落的人,到哪里混不好呢?我不清楚作者是否想传达一个善良的人不被人所喜欢这层意思,就算是,也是为传达而传达。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人的善良不讨喜,但不是刘峰那样的。

文工团几名招人喜欢的女孩子,人物形象也立不住。所谓立不住,就是你没法根据角色的性格推演出后面的情节。看的时候,更多的觉得,之所以事情会是这样,是情节需要。包括小说里的我自己。

书中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有血有肉的,就是何小曼了。她的背景,她的经历,她的内心想法,她的形象,能统一。中间有一段,何小曼想要妹妹那件红毛衣,晚上把毛衣拆成线,染成黑色,把被虫蛀掉的断头处仔细结起来,绕成线团,给自己织了一件黑色毛衣。这一段看起来觉得妙极了。

至于何小曼对刘峰的感情戏,写得好像很感人,可是看起来觉得虚假。说到这个点,似乎也不是何小曼一个角色的问题,严歌苓小说里的感情戏都给我这样的感觉。不真实。是情节需要。因而也几乎没有触动。

回想起来,能触动人的,有真实感的,似乎只有《陆犯焉识》的末尾,陆焉识回家后跟失忆的妻子相处那一段了。

《芳华》读后感13

一个冰冷基座上的平凡塑像,无数个追求平凡的一代人

你是否留意书页上那一行英文:you touched me,你触碰

了我? 看完小说后发现,《芳华》这两个清脆响亮的字太过美好。也许美可以用来包裹假象,谎言,背叛。也许正如严歌苓的《老师好美》,美可以窝藏祸心,用于反讽。也许美的现实更难以启齿,更加不堪与藏污纳垢。姑且理解《芳华》作为书名,是因故事从青春时代写起;因《芳华》时光,有了莽撞的权利,也有了不计前嫌、老友相聚。

《芳华》从写法到人物塑造不仅仅是创新,更应该用颠覆。 区别于严歌苓以青春记忆的创作的中篇《灰舞鞋》(按书页计算,除了名字,百分之一的内容都没出现),意识流的《人寰》,超时空的《舞男》,战后题材《小姨多鹤》,肃杀的《陆犯焉识》,甚至现实与想象的《第九个寡妇》....,我感到,若仅用故事介绍来推荐本书,实在难掩其阐释者的魅力。《芳华》不仅是故事的狂欢,更是语言文字的狂欢。但是我还是要把这个正叙、倒叙、插叙交互穿插、跨度近40年历史的故事做些叙述,因此我踏实地读享。

《芳华》最接近严歌苓亲身见闻,12岁入伍,在成都文工团遍布藏、滇,因恋爱遭遇过检举,险些自杀(书中带有一笔),在中越战中做过记者,后转编为铁道部创作员,80年代末出国留学。然而《芳华》却扎扎实实地展示了她的战友们的经历。

正如所有在那个时代青年兵的日常:军训、打靶、集体主义教育;暧昧、情书、青春期骚动;再有从众、攻击、自卑的青春期隐秘心理,也少不了类似21世纪猖狂的校园暴力的精神版思想虐待(批斗)。因此青春美好,青春也充满无知与肆意。 严歌苓深情地挥洒记忆,几乎用步步为营的灵动白描,还原她经历的场景,细有房屋瓦片,大有战争中遍地死伤,各种人物悉数登场,五官相貌,性格脾性一一彰显,然而记忆的深不可知在于既能包藏阳光,也能容纳黑暗。40年后,当走遍大半个地球的作家萧穗子,有能量去挖掘人物背后的思想动机,绝不限于旁观了:当事人与叙述者共同参与,从青春到壮年、再到中年的经历后,张张面孔有了延续和变形,放置于今天的语境中,每个人真实的心理动机也渗出纸面。

但是,若仅为记录一段鲁莽和叛逆的青春年华,又何必详述他们特殊年代的家庭变迁,对他们的精神分析,又何必展示他们嘴上喊着宏大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口号,却在私下里对彼此、对领导肆无忌惮的调侃。显然《芳华》二字只起点于青春时光,并不仅仅形于对时代的归咎或批判,而在这之后的个体命数及思想揭露,才是严歌苓要超越青年兵日常生活的价值,挖掘箫穗子的战友刘峰、丁丁、小郝、小曼在时代中常常被大而化之的人性与生存思考。

所以《芳华》不单纯是某一个人的故事,也不只体现某一个人的单纯品质。

一个乐善好施、军中楷模刘峰,寄托了战友们的对于平凡英雄的崇拜,所有的女孩子都喜欢他。可当他对大眼萌的林丁丁进行表白后,林丁丁大呼救命而逃跑。本来相安无事,但是此后的情节是由于被过路人发现蛛丝马迹,导致事件曝露。但严歌苓给足笔触,揭示出丁丁、小郝及周围人物的隐秘对话曝露是必然。 林丁丁的疾呼、忸怩、告发,到周围人的推波助澜,刘峰被加上莫须有罪名,墙倒众人推,被集体批斗。爱慕成为平凡英雄的缺陷,而谦卑、善良的刘峰在那个的英雄不能有七情六欲与缺陷的年代,成了人性阴暗的靶子,之前善举也被一笔勾销。就在刘峰被开除时,小曼送别了他。那个没了父亲、缺乏关爱的小曼,在文工团被孤立后,只得到刘峰的体恤,站在同样被孤立的位置,不难理解小曼对刘峰的感情。但是我不同意有人说他跟丁丁,小曼小情调式几角恋,这并非在书中有过多实举的叙述,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倾心刘峰,青春的遭遇,势必影响成长的心灵,甚至毁灭纯真与信念,但心底那份暗恋始终是诗意的幻想而难以深入接近。懵懂的青春,有快乐也有伤感,时代压抑着的激情与爱欲,也便利了人性的宣泄。作者用回旋曲般的自我认知,不断插叙当事人在成年后对初行的反思,以便引起读者的反思。

然而作者并未停下笔触,在崇拜平凡英雄的年代中继续试探着自觉于人的吊诡:被歧视的小曼,渴求被爱,为争取英雄条件而假装生病,终于在谎言揭穿后被调离,而随后的中越战争中,她救助伤员,又被报告夸张成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天使,再重获尊重;而刘峰在越战场上险些丧命,终身残疾,却因此具备了英雄条件,再重获尊重。可是战争过后,刘峰如同废弃的螺丝钉,而小曼一度精神恍惚,又失去丈夫。在那个对立二分的道德评判与套路腔调的报道中,值得思考的是一个普通的文艺兵小曼,一个出身平凡的刘峰,及所有人的变化因何驱动。

以时代口号为存在的意义,最终是人的躯壳。 如果青春时光容得下懵懂,激情,当时代随着70,80,90,再到2015当下中国,战友们以退出让城市现代化给化了的红楼,这些友谊结盟的战友面孔更趋于完整,他们的经历也不无映照着社会的变迁。严歌苓对于日常生活出色的笔力已无需多言,而精彩的是继续回旋曲般得加入当事者的自我剖析,哪怕是一言半句,也成为最关键的提炼,或许占据大量篇幅的后芳华时期才是书中更为精彩的部分。

部队歌手大眼萌林丁丁,像多数当下中国的世俗追求,托亲戚,找关系寻求好婚姻,无非为寻求不凡的阶层、高物质的归宿,可是婚姻波折,感情坍塌,现实与理想割裂;泼辣的小郝终究也是成了贵妇,与品质浪荡的二流子分家,像所有寺庙或佛龛用品店出现的富豪一样,奢侈地需求些素净,偶尔返璞,吃点方便面。因早年追求不凡的萧穗子成为作家,在路遇刘峰后,记忆又拉回部队红楼的梦中。几个战友时常相聚,抑制不住对于断臂刘峰的牵挂。 可是成为废旧螺丝钉的凡人刘峰,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萧穗子才华和追求,只能去看守大门,又在开放时期走南闯北,却以失败告终,最后给侄子打打杂。就在小郝借钱给刘峰去赎回摊车时,他的形象已经从人人崇敬的英雄楷模到众生之中的为求生计的底层。因学雷锋标兵,让我们找到值得赞扬他的价值,而因平凡而无奇的演绎,我们是否还能在意到人的价值?

你怪他无技长,不努力也罢,他不再是一个一度被人看成执着爱情、卓尔不群、超越世俗的英雄。但是作者对他饱含理解。作为《芳华》里一个别于作者的小说家的萧穗子,用她对刘峰虚构记忆再现对刘峰的认知:曾经英雄也有的七情六欲,他光顾洗发廊;他有所谓道德的缺憾,他卖盗版书;他没有物质基础而痛苦,患癌症而没有足够医疗费,他自卑,躲着战友,甚至有一丝虚荣。也许这些品质都在我们每个人体内不可启齿地焕发过,可依旧看到他体内闪现的品德和理想,他以卑微的能力去感化发廊女小惠,他心底怀有对林丁丁那份活在心里、梦里的纯美情愫,在紧缺医药费下依旧不忘按揭还款给小郝;她对战友的感怀,给小曼的花雕木箱... 在刘峰重病期间,唯有小曼对她照料。我想,正因对善良而没有善终的刘峰的同情,萧穗子认为小曼给予的关爱,才是善良而平凡的刘峰应得到的无功利、无阶级的爱。我还认为,这份萧穗子虚构的刘峰与小曼的感情,正是饱含了所有战友亏欠刘峰的爱。当他们追悼刘峰的那一刻,都不在乎他是否为一个凡人。

小说的最后,严歌苓用异于往常冷调式的语言,在渗出泪痕般的纸上写出这段话:

对于师范毕业的初中语文老师刘倩来说,傻乎乎地忙了一辈子的不仅仅是她父亲(刘峰),我们这一代都是多余。 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劳,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导我们平凡了更平凡,似乎我们生来还不够平凡,似乎刘峰的一生没有被埋没在平凡中。同时埋没于平凡的还有一个能工巧匠的刘峰,一个翻绝活跟头的刘峰,一个情操人品高贵如圣徒的刘峰,一个旷世情种的刘峰。本来刘峰平凡善良是无妨的,偏偏用他的平凡来做大文章,偏偏无视他可能的非凡之处。.....,偏偏天下的女人在心底里,都是不信平凡的。,...,唯有小曼是女人中的例外。她用了几十年明白一桩事:她只能爱这个善良过剩的男人。

然而以上这些内容,也不只不过是《芳华》中一部分。书的原名《你触碰了我》,是让我重新审视这本书的题眼。 严歌苓用狂欢的故事与狂欢的语言,细数了不仅仅是芳华这段青春时光,更展现出我们从不曾发掘的内心黑洞到恍然的隐秘心理。 平凡到英雄,再到平凡,故事随时代的流转照进当下现实。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还有举重若轻幽默、攻城略地的反讽、意气风发的叙事、最终审视于人这个最大的命题,审视于我们终归与心同在、难以启齿、难于关注的自我。《芳华》不止形于故事,不止形于归咎于特殊的时代,当日常隐于荒诞,荒诞形变为日常,我们穿梭在不同的年代,周而复始,不可或缺的是清醒、批判、反思。这大概是《芳华》贡献的意义,也是严歌苓最为曝露于自我经历的一次狂欢和颠覆。

--------------------

pS:题外话,我以前写过一个评价,在严歌苓的小说《舞男》中,源于有读者理直气壮地说《舞男》中提到的7-11卖烟,是失真。然后我就把7-11卖烟证据照片放上去了。虽然是小问题,但是我表达的意思是,我从没有觉得豆瓣的评论会完全代表作品艺术价值,因为市场有时候跟艺术价值产生偏离,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品味,什么时候能说豆瓣是代表一种市场趣味和取向,我也能心安理得去阅读就可以了。那为什么你要把别人的评分作为自己的趣味呢? 说明大家都是需要不同的观点,甚至希望被教育,被引导。就像《界面文化》某个编辑引用一个叫一把青的文章一样,特别喜欢摘一些蹭热点借东风好事的写手评论放上去,实证与逻辑不堪一击,可编辑的做法迎合了大众的取向,你得找个人去骂呀,你可以不看书的,但是有个人这么火一定可疑的。这种选摘的做法,不得不引起大家思考,你为什么要信它?它能代表你吗?还有你要注意那些评论经常是想要出人头地的口气。

事实证明,舞男在后期学者的研究中,是近年来严歌苓作品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一部作品,但是我们可爱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却完全失控,从头到尾做了一个另其他出版社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我就不提了。

我不知道现在是怎么回事,当年严歌苓非常著名的《人寰》再版以后,放到豆瓣,许多读者说太难看了,读不懂,又说写《人寰》严歌苓笔力不济,可那是90年的作品,当年获得非常重要的严肃文学奖的代表作,那又怎么说呢?看不懂就可疑了?看不懂就说不好?去看看鲁西迪。

我有个朋友也挺喜欢严歌苓,总是跟我号称他读过严歌苓所有作品,我随便说了几本,他无言以对。就说严歌苓变成ICON以后,你喜欢的大概是你需要释放偶像崇拜的这种情结,但是你的喜好如果变成价值导向,或者有一天你看不上眼的作品就被你没有理性的攻击,那我们干嘛要被这种审美的评论做引导呢? 这就是目前我在豆瓣发现的一些特别奇怪的事。其实你看学术论文也会出现这种事,经常一大片抄袭,或者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结论。这都跟文学没什么关系。我看评论就看语气,准备开始骂街的语气,基本上我就不想看了,就像芳华里说的,你高不了,就要靠诋毁一个比你高的人来显得自己高。。。跟被记者篡改的喝下午茶化精致妆的花边新闻,或者严重误读扶桑的跪与忍耐宽容品德,后面就没法一言概之了。反正是造成一些爆点,让文学家曝露于公众意识的爆点的存在。什么都得有度,如果在豆瓣的狂欢变成唯一的价值取向了,那我们都可以成为上帝,艺术就是以贬损和玩世不恭的载体。

再看看现在出版社对严歌苓的介绍还都处在2000年之前的海外经历,后期的设计装帧也非常烂,当然是我的看法,要知道从2006年到2015年,其获奖都是在大陆,两届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第一名,后来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跟严歌苓同一届排行的,也没有排第一。现在的出版社都在做什么?都在借着她影视的名气而宣传。

世界电影现实都是从文学中汲取营养,何况全球的经典文学几乎都改编成影视了吧?诺贝尔文学奖的石黑一雄也是我喜爱的作家,看看他作品几乎都被改成电影了吧?这是相辅相成的,对吧?什么时候你能说严歌苓有编剧的天才, 也是著名小说家,各有各的路走,干嘛非要拧巴在一起,拧巴以后说的那些话都颠三倒四,我不清楚是嫉妒还是市场不成熟导致的价值判断失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我就看自己的小说。管别人怎么讲。《芳华》不算我最喜欢的作品,但是我喜欢这个写法,还有作品非常另我动容的文学上的担当。我更喜欢《舞男》的写法,我也喜欢《人寰》《妈阁是座城》《老师好美》的写法。严歌苓的优秀根本不是在讲故事这一层面,更有她的语言,她高超叙事能力,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我说不算,莫言,王安忆,陈思和,陈晓明这些都已经说过太多了,你让他们去给你共谋吗,人家是有品节的!

我觉得最了解中国的,不一定是在中国,是经常回国,但是又能有距离去审视,去反思的人。

《芳华》读后感14

不可触摸的青春是触动心灵的芳华

严歌苓触动我的地方是爱情,还有生死。小说的英文名是《You touched me》,一语双关,可以直译成你碰了我,在无感之人之间,那是一种冒犯,英语电影中冲突到要动手的时候,一定有Dont touch me!冒出来。但也可以译成你打动了我。在有爱之人之间,那是一枚引信,可能会炸出一片粉红的美好。刘峰的那只灵巧、有力和温暖的右手在伴舞中无意的触碰,打动了何小曼,但在有意的触碰下,却冒犯了林丁丁。这也许是爱情小说里永远的梗:你可以怀春,但无法怀孕。永远要阴差阳错,永远要插肩而过,直到相忘江湖。也许有些残酷,但是,追忆里的遗憾才最耐人寻味,回首中的瞬间才最令人动容,就像在物质匮乏的当年你偷偷藏起来的珍贵零食,偶尔拿出来四顾无人时舔上一口。你饥渴,却永远吃不饱,到最后只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那种稍纵即逝,简单强烈的味道所产生的眩晕感会顽强地留在你的感官里,成为你青春的所有。再回首时,最美的是芳华绽放的瞬间,因为它是单纯热烈,脆弱易逝;不会是瓜熟蒂落的圆满,因为它会柴米油盐,坠入平凡。

严歌苓在小说中把爱情的感觉具象化在刘峰的那只右手上,最后它毁于枪弹。一只温暖、灵巧和有力的手被假肢取而代之,冰冷坚硬,触目惊心。就像一棵树上枯掉的树干,青春的绿色再也不会招摇其上,爱情的滋味只能留给过去。心不死,也无法触摸;爱不灭,亦不能拥抱。以残忍的结局昭示着伤害和背叛,在芳华的绚烂中渗透着猩红,在青春的微甜里夹杂着咸涩,让我们无法以青春的名义,赦免自己所有的单纯、愚蠢、无知和邪恶。

《芳华》读后感(4):芳华以及其它

第一次读严歌苓的小说,笔锋里有张爱玲的影子,但没有张爱玲那么悲凉,冷冷的笔尖仍有温存。严歌苓给小说取名字为芳华,如果直译成英文那应当是youth或者young,因青春是芳华的近义词,但严歌苓好像有意避开青春这两个字,英文直接译成you touch me。想来也是,青春这两个字的语境一听就是九零零零后的时代,芳华两字显得厚重,用来形容70年代人的青春再合适不过。

那还是一个有许多故事可以发生可以书写的年代,从王朔的《动物凶猛》,到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再到严歌苓的这本《芳华》,上一辈的作家在悄然无声的笔锋中揭开了被时代的刀锋刮过而留下的疤痕。外在的苦难迫使作家去记录去书写,他们自身的生活便是一本历史书。

反观8090年代,如果困顿苦难来自于内部,那还有什么可以书写的。我尝试写小说,写我历经磨难的青春期,可最终变成了伤感的非主流言情小说;写我孩童时代的村庄,可我已然忘却了它的模样。我在安全地带出生,也必将会朝着安全地带生长,高楼大厦紫金琉璃,在饱餐一顿肯德基之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历经过什么苦难,我所历经并尝试理解的苦难是在酒足饭饱后给自己附上的枷锁,我的苦难来自于自身内部。恰如《搏击俱乐部》里的台词:我们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萧条,我们幻想成为摇滚歌手,成为富翁,但是我们没有,我们的战争是我们自己。

于是我们可以变成马男,变成丧逼青年,但我们永远都不会变成刘峰。那种老好人的隐忍、处处为别人着想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自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凯歌。

阅过六七十年代人的遭逢,好像先下的时代已经是最好的时代?也未必。芳华里人性的恶与苦难的由来可以轻而易举归根结底为阶级时代意识形态诸如此类的东西,活雷锋也有人性的弱点,虚构的乌托邦世界遮掩不住人性的阴暗面。即使在盛世所愿的当下我们仍旧被困在这些东西里,只不过它被某些东西掩盖着不会轻易被我们识破,我们视而不见不是因为黑暗不存在,而是黑暗躲在暗处。

《芳华》读后感15

读《芳华》有感

《芳华》展现的不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一群人的青春。一群正值芳华的青葱少年,满腔热血,本应去享受爱情萌动的心悸而忐忑。隔着一个时代往回看,感觉很不一样。

浪漫情怀满溢,却不能抒发,人性与欲望被压抑,许多爱慕只能无疾而终。 对于那个年代我充满了好奇,有的人很无知,有的人很清醒,有的人满腔热情,有的人却又无奈之极那个年代出了很多英雄,也出了很多极恶之人,结果英雄终于还是经不住真理的考验,恢复了本来的丑恶和地位,所谓的极恶之人却能脱颖而出,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你把最好的芳华献给了你的祖国,却承受了被抛弃的命运;你本身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你本身也向往爱情,你本身天真烂漫,却把芳华送给了战场你本身可以变得更好,你只是活错了时间

什么是爱呢?

在那个挣扎扭曲的年代,爱意萌动,是芳华之所在。

在那个分不清真假善恶的年代,领了祖国标榜荣誉的他被禁止了七情六欲,像个怪物一样被大家都可以批判上一两句。

不过是我喜欢你,想表达,不过是有爱在,不放弃。

不管是林峰还是小曼,于他们而言,爱就是,我喜欢你,我愿意为你,至始至终,保留那颗初心,不管你如何对我,但我知道我的心想怎么对你。不计较得失,不计较过往,只想单纯的守住那段美好,回报那点你为我。

人性是时代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是有思维的,也是有思想的,人类集体思维和思想推动时代变化、发展和进步,因此,应该是人性冷漠让时代变得残酷和冷漠。所以,人,不论在哪个时代,内心不能没了自己!

时代大环境下的人们,非常容易迷失自我,总是迫使自己相信大众观点都是对的,无法反驳的,可是当你回首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都是背叛了自己。生活起步相同,过程复杂多样,结果却极度相似。生活是才是审判者,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归宿。

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听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书中的人物没有善恶之分,也许我们都或多或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同的是,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够以上帝视角看着他们的命运。我想,如果刘峰的手不那么冲动,如果林丁丁没有大喊救命,如果何小曼没有装病,如果可现实没有如果,命运如此复杂,哪怕一个微小的决定都可能会改变命运的轨迹。人啊,想要使自己的命运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得有多艰难。

严歌苓的笔触依然是那么细腻生动。不论是对时代扭曲的批判,还是对纯真爱意的表达,亦或者芳华岁月的惋惜,都可以深深打动读者的内心。

喜欢《读《可敬老师》有感范文读书笔记(3篇)》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老师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