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我不是潘金莲的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我不是潘金莲的读后感1000字

我不是潘金莲的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400字。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在观看了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400字”,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昨天去观摩了这部电影。网上褒贬不一。

显然这不是冯导擅长的电影类型,但谁敢说擅长呢?

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官场的高度临摹,让我们也见识了领导们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行为方式,大开眼界呐。我想,原作者刘震云也不可能描绘的这么生动极致。冯导不愧是人民代表和经常见高层的人物,这里点个赞,冯导用心了。

其实案子这事,法院没有判错,各级政府除了一开始的推诿,后来原则上也没办错啥事。除了秦玉河是个畜生,其他人都不是坏人。马市长也一直想不明白,咋就成这样了呢?马市长一直以为是政府没有把工作做到位,做到细做到小,但他工作再怎么细致,李雪莲还是跑了去告状。

李雪莲无疑是个法盲,但讽刺的是,我们难道是法制社会吗?官员们对于一个明显不用担心的案子又在担心什么呢?

冯导自己评论说,官员宁左勿右,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不负责任和只对自己付责任。

这里我想引出几句连冯导都不敢说的话,就是:各级政府只对领导付责任。而就李雪莲这件事,不是政府对待群众的方式出了问题,而是官员对待领导的方式出了问题。

所有的工作,就是为了领导高兴和防止领导不高兴,真是悲哀。

如果不是怕领导不高兴,怕什么李雪莲瞎告状呢?最后官员们把一件小事搞这么大也是奇葩了。可悲的是我们都理解。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2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以前一直自诩为文艺青年,时不时的会发个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朋友圈,以为那就是文艺了,后来才知道我这样的充其量就是个青年。因为文艺青年应该具备的素养,我都不具备,比如对于电影的欣赏能力。暂且不上升到欣赏的层次吧,可就连兴趣我都没有,电影似乎对我而言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会紧赶着去看每一部新上映的电影,不会特别对哪一类电影偏爱,知道的名导也就是大众都知道的那么几个。所以每次想要看电影时只会去网上搜索评分高的、评价好的,而往往这样筛选出来的电影都是有可看之处的,也确实能够冲击我的心灵,唤醒我的灵魂,引发我的思考。
昨天断断续续看完的《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于2016年导演的片子,影片与我过去所看的电影在形式上就存在一个大不同。除了中间和末梢的一点故事外,其余的故事内容都被限定在圆框里展现。起初,还有点不太适应,因为整个屏幕只有那么一小块地方有音色,其余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一片漆黑,视觉感受性不是很好。但一旦适应过后,便会发现其中的构图比例堪称完美,随便截一张图都是极富意境的画。而且相较于全屏的展现形式,圆框对于摄影的要求会更高,摄影比例的分割也会更难。也不禁想冯导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示?翻阅评论,有许多人不喜,认为妨碍了他们的观影,也有人为其辩护,说用圆框正是想象征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以为,冯导用这种方式是在追求画面的极致。
影片的女主人公名叫李雪莲,我在观影之初对于她所抱有的情感是厌恶的,只觉得她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农村妇女。因为从法律层面来说,她与其丈夫的离婚确实为真,而她固执地认为那是假,只是她与其丈夫的口头协定罢了。虽然被其丈夫所骗值得人同情,我也确实起了一点同情之心,但看到她一味地认为自己有冤,法院不公而层层向县长、市长、直至最后到北京告状,市长、县长、法院院长因此被免职后,我初泛起的一点同情之心立即完全被厌恶所代替,甚至转而同情被革职的市长、县长和法院院长。因为法院没有徇私枉法,也没有贪赃受贿,他们依法办事最后却闹得这样一个下场,而县长和市长虽然对其置之不理,但也无可厚非,可恰恰就是因为这样的态度最后使他们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一切只因李雪莲是一个人民群众。
而此后十年,李雪莲依然执着地在每年人大召开之时前往北京告状。就因十年前的一告没有将真离婚告变假离婚,就因她的丈夫秦玉河没有因他骗她,也没有因他说她为潘金莲而受到任何惩罚。不禁问:值得吗?纵使秦玉河百般不是,纵使你受尽耻辱,纵使你荒废了十余年的生活,归根结底,一切也是你自己因识人不清而造成的后果,又能怪谁呢?政府和法律也不能因你可怜而颠倒黑白呀?法和情不能统一!所以渐渐地,我又同情李雪莲了,虽然她不讲理,只喊冤,但那也是一个农村妇女仅存的无奈之举。而在影片的最后,她道出告状背后的真相是为了流掉的孩子,而不是房子时,我又觉得她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了。
影片令我印象较深的是后半段,因为一个小时左右的内容竟然出现了五次出人意料的转折。第一次转折是在连续告了十年状的李雪莲说不告状了后,继任的院长、县长和市长竟通通不相信她的话,认为这是她的障眼法,所以李雪莲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改变主意,决定继续告状。第二次转折,是在李雪莲和赵大头准备结婚并改变告状的主意后听到了他的电话,知晓了赵大头与她结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与法院庭长勾结,拖住李雪莲。第三次转折是在县长、院长、公安局长都为了逮住李雪莲而去北京汽车站截人时,李雪莲却因身份证丢失而在中途下了车,压根儿没有去到北京。第四次转折是李雪莲病愈后去干果市场找表弟付医药费而被逮住时,县长告知她的丈夫秦玉河已经去世。第五次转折是李雪莲心灰意冷,失去生活动力,准备上吊自杀时,被前来制止她的果农的一句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而点醒。第一次转折与第三次转折,让我觉得那一群所谓的领导竟像是跳梁小丑,为了保住自己头顶上的帽子,频频上演一出出滑稽戏。最后一次转折中,范伟扮演的果农所说的那一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一语双关,顿时解开了李雪莲心中所有的郁结。因为十多年来,她的一切生活只剩下了告状这一件事,苦苦执着却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结果,临了才醒悟:这又是何苦?
删删减减许久,最后才写了这么一篇既不是观后感又不是影评的文字,有时在写文时感觉很困难,因为头脑中明明有许多想法,但是无法把它组织整理成为一篇有结构的文字。或许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的缘故,一直以来,都是自娱自乐的写法,许多时候都是想到哪儿便写到哪儿。没有严格按照什么散文、议论文、记叙文的文体来写文。这样的写法不可取!因为我不是作家呀!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0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是今年最受关注的国产电影之一。
这部由冯小刚执导、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电影,从一个农村妇女的离婚案讲起,又讲到她执拗地一级一级往上告状,最后却只成就了一个荒唐的故事。
在当前高度反腐的背景下,这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让人感叹。这当然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中遇到的困顿那么简单。用冯小刚的话说,这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便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
这才是真正的现实故事,这才是冯小刚电影的功德无量,这才是观后感。整个影院里随着剧情发展,观众从会心一笑,到唏嘘不已、波澜起伏、痛恨现实、同情李雪莲,惋惜层层干部队伍的作为不当,指示精神歪曲执行的因果报应。观众实在是把冯小刚佩服的了不得!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我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拍摄的难度挺大的。一般人都会知道这是个挺敏感的题材,
想拍成电影,需要勇气。这个勇气必须是艺术的勇气,正义的勇气,敢于揭发批判的勇气。而绝不是宋正德那种只争锋犀利,无循循善诱的勇气,只揭发批判,无由表及里的控诉。
这部电影则在世人敏感的问题上艺术性很高的突出表现了导演的作用,导演的思想,导演的目的。怎么来解读这个故事?导演紧扣依法治国这个理念,干部要不要有担当这个现实围绕李雪莲开始演绎着这个故事。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题材无疑是和我们的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这符合文艺怎么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对于任何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最后得出的结论,甚至形成的舆论走向都不一样。整个全剧始终围绕故事情节发展特别生动、准确,抛出了以往电影故事的正反两个角色,贯穿告状,电影里没有任何一个坏人,却在旁白中几次提示说:各级官员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刁难李雪莲,但为什么这事越办越糟?李雪莲走了还有王雪莲、刘雪莲我觉得这里头的东西特别有意思。中国几千年的人情社会,从人情社会的逻辑出发,李雪莲觉得法院像个骗子。她为什么要找领导呢?这也是人情社会的产物,她认为中国的官管着法院呢。影片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观察以他特别独到的角度,用幽默的方式叙述整部电影的人生轨迹,反差使故事情节变得不同寻常。人物言行举止使人处处会心,画卷般的艺术拍摄给观众耳目一新的美感享受,人物方言结合江南水乡这部电影拍得妙趣横生。
冯小刚电影导演的功底的的确确是深厚扎实,才敢不凡,有胆有识。
电影贺岁喜剧片,很久以来都冠以冯小刚了,幽默的电影语言,华丽的电影包装,冯小刚导演还是有很多想讽刺的东西。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觉得像是拿着一枚目镜在看一则寓言。从美学的角度上说,电影又多了一个视觉效果的观赏形式。这个拍摄形式和结合叙事内容来说,圆的东西会和现实有一种间离感,观众能感到这是在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中国,其他地方不太发生这样的故事,南宋时期有一些很典型的团扇绘画,这个故事放在这圆里头讲,实际上有一种中国山水的意境在里面。很像是在品画卷里的故事,就像是《清明上河图》。
看完这个电影我就想,这个理儿它怎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揭发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这很有意思。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里就是讲了这个道理,电影里这些官员里哪怕有一个认真对待李雪莲这事,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但每个人都想推诿,每个人都想怎么临时去把这事堵一下,出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对我的乌纱帽有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在办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受到责难,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
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是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不负责的。我觉得很多领导干部看完这个电影后会有触动、有思考、有启示,担当对于一个干部的重要性,这是这个电影的重要意义。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3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和最近热番的《人民的名义》其实有异曲同工之点,都在反映现实社会中政府的病症。
从乡镇一个小法官赵大头,到马文彬市长,怕担责任,一推一托,没人愿意给李雪莲一个明确的说法(尽管李要莲有些执扭的荒唐)。李雪莲作为一个不懂法的农村妇女,她只认死理儿,却不认法,所以她一再上访,从乡里到县里,再从市里到中央。最后,以她一直状告的前夫死为终结,不是哪个法院裁判也不是哪个部门判决。
从这里可以看出冯小刚导演想要表达的对现在社会官府不作为的讽刺。

按理来说,这样一部作品,应该是像《人民币的名义》一样受到各界的共鸣和呼应的,为什么却没有大暴?
我觉得应该是有以下原因:
首先, 是女主范冰冰,虽然很红,虽然在这部剧里演技精湛,却也受她的黑粉太多,有些人根本看都不看先黑一片再说。这样难免影响一些路人对这部片子的兴趣。
其次,冯导手撕王公子事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虽然现在仍然搞不清楚究竟是谁有理。但难免又被人贴以炒作的标签。

如果人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品味一下这部片子,其实里面还是很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的。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8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2016年11月26日晚,第53届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举行,冯小刚凭借新片《我不是潘金莲》获最佳导演奖。
我没有看过《我不是潘金莲》,据介绍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因不满前夫称她为潘金莲和法院对她的离婚判决,坚持上访,想要法院和政府给她一个公道。影片通过各级官员对李雪莲上访处置的表现,勾勒出现实社会中官场生态的现状。李雪莲执拗地从县里到市里,又从市里到北京,直至上访至两会。导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等一批地方官丢了官帽。李雪莲成了当地官员心目中的上访钉子户。
上访告状,其实意味着民众心里还存留着一片青天,相信还有可以说理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上访不见得就是坏事。如果民众觉得这个社已经没有可以说理的地方,而不再上访时,那么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说起上访,自古就有。戏文里的拦轿告状,乃至阻挡銮驾告御状,其实就是上访。虽然戏说当不得真,但也不全是虚构。被列为大清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真的。这个冤狱就是通过一层一层的上访,才得以水落石出。涉案人员多达300余名,包括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等100余位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受牵连的官员无论是职位还是数量,比《我不是潘金莲》剧中多多了。但历朝历代的官员都认为上访会影响社会稳定,因而设置了诸多限制,阻挠上访。这部电影能够通过审查,是国家自信的表现,是我们的党相信上访乱不了天下。聂树斌案,一直被认为是铁案难翻,但经过了21年的坚持申诉,现在不也被翻过来了吗。
导演冯小刚说,《我不是潘金莲》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中遇到的困顿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关于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故事。他认为这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便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冯小刚解释说:电影里的这些官员,哪怕有一个能认真对待李雪莲,就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一旦出了事,每个官员首先想的是先堵一下。实在堵不住时,便想到是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乌纱帽能不能保得住。冯小刚认为这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他还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是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不负责的。聂树斌案所以久拖不决,不就是我们的官员没有担当,害怕受到牵连吗!
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比贪污还厉害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不负责的。冯小刚的这些说法,触及了上访这一敏感的话题。《我不是潘金莲》能够获得通过,并受到官媒《人民日报》的关注。还能让这位个性十足的导演,在国家主流媒体上表达他的意见,这等于宣告《我不是潘金莲》已经得到官方认可,也等于默认了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这个说法。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400字


很久没写影评了,文笔不才,可能只算观后感,不管了,暂且说说我对于电影的理解和一点感受吧。(有剧透,哈哈,我这么善良= =!~)

首先圆形方形构图,很多人看完觉得不适应,相反我觉得挺有新意,一开始就是雨中的场景,江南水乡的美在圆形构图中更具中国韵味,有国画的错觉,我不知道导演是为了让电影有特点而创新,还是也为了让观众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窥探一个远离我们细思却又无处不在的小人物的一生,从视觉转而内心去感受那压抑的氛围。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圆的构图可能也暗指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吧。我们再怎么暗自揣摩导演的意图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自己默默感受就好了。

差不多是笑着看完整部电影的,就是一部荒诞喜剧啊。着看着她拿着香油、腊肉冒着大雨来到王公道家攀亲戚的时候,我们笑着的同时也为她为证明事实而做着徒劳无功的努力而佩服,她纠结真假离婚的时候,第一次官司没打赢,求爷爷告奶奶无果反而进了局子,她也不想折腾了,去找前夫,只求一句话、一个真相,却引发另一个荒谬的言论,这就不能一忍再忍了,已经退一步了为何步步逼近。这种做法是钻牛角尖,我却很能理解那种事实被歪曲的感受,吃亏是福可凭什么吃歪曲事实的哑巴亏。生而为人,拥有喜怒哀乐的权利,正因为是有血有肉的人,总得有个底限和原则,她化悲伤为动力,从此,她踏上了告状这条不归路,我们该佩服一个农村妇女有这样大的勇气。

片中从地名、人名到整个剧情处处都充满着讽刺与丑陋和无奈,这个就不必多说了,但好在电影从来不是说教,都是一种委婉的方式、客观的、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留给大家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仔细观察了下,第一次圆转正方是雪莲第一次去北京时过的隧道,圆形到隧道的上半圆、下半方,到出来后变成正方,象征着北京的光明与公正,后面的剧情也恰恰证明了,即使是不是假离婚、是不是潘金莲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相关的领导全因一个即使为法盲妇女的看似小问题而通通被撸下来,这样的剧情看起来还是蛮爽的,比在县内市内的处理方法痛快多了。第一次方转圆,镜头给到了一扇窗,这种处理方法视觉上蛮舒适,不注意的话甚至反应不过来它的转变。这也说明了离开北京,日子还得照常过,没人再去管你李雪莲想要证明的真相。你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菩萨身上,等着她帮你实现。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在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各级官员推诿责任到多次阻拦雪莲告状,为的不是体恤民情,只怕头上的帽子哪一天掉了。女人的贞洁竟可以是用来交易的,屠夫在权衡一翻过后觉得不划算而终结。哪怕我们看着赵大头对雪莲是真心,最后也是参杂了一点点私心。雪莲是爱憎分明的、纯粹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正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也就注定了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在告状这件事上就是失败的,注定了她的人生是无奈的。

片中第二次进京,所有的法院人员、警察、ZF人员都被一个妇女牵着鼻子走,围着她团团转又没办法的样子真是滑稽透顶,让我不禁想起那句: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始终推崇一个观点:对待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习惯一旦养成就改不掉了,同样也改不掉别人对你习惯的习惯,她说今年不告状了,他们反而怀疑、怎么也不肯相信,紧紧看着,王公道和郑众的谈话甚至把雪莲妖魔化了,小白菜、潘金莲、窦娥的联合另他们很头疼,他们不明白,雪莲没文化、没见识也没套路,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一股子韧劲儿支撑着她走了这么远。生活中有时候也是这样,我们总爱问为什么不了呢?这怎么可能呢?其实事情就是表面的那么简单而纯粹,人们往往把它复杂化,累自己的心也累别人,随后事情就会反其道而行。

当得知前夫意外身亡,雪莲坐地痛哭,那种无奈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十多年的奔走谁也说不清对与错,却因一个不得不接受的原因无奈的被解决了。官员们也松了一口气,他们也是无奈的,这并不是他们工作努力的结果,他们终于开始反思了。十多年前明明可以简单的处理方式却引发了这么多年的恩怨,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小举动后续引发的往往是想不到的巨大波动。

雪莲十多年的坚持就好像不得不被默默的否定了一样,她没有奔头儿了,她不知道未来该往什么方向了,她选择上吊,上吊遇见的果农那段是整部片子人们笑的最欢的一段,他救了雪莲一命却也不知不觉中体现了自己的私心,说的难听点就是:要死别地儿死去,别脏了我这园子。这都是正常的,事情都有两面性,他这么说也恰恰体现了他的憨厚实诚啊。世界还是美好的,不是么!~

执著是个既可喜又可怕的字眼,可喜的是:决心做成一件事,即使面对千难万阻、没有时限、甚至迟迟看不到光明,只要你心中坚定、持之以恒,蝼蚁总会撼动大象,水滴石即使不穿,也会凹陷,这世界那么多事情已成定律,但你改变了哪怕一点点那也是值得敬佩的。
可怕的是:一件事坚持了很久突然断了,你会发现即使过程是痛苦的,但在不知不觉中早已习惯那种生活、那种节奏,你执著的好像已经不是为了结果了,官司打不打、赢不赢早已不重要了,那个咬着牙、攥着拳头、扣着手掌心倔强的奔走的过程就是你活下去的动力。

执念在于人心,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很多事别人再怎么劝也影响不到你,只有你有一天自己想明白了一切就豁然开朗了,虽然你自己也不确定又并不期待那一天。

电影的最后终于回归宽屏画幅,也终于满足大多数观众的期待,视野终于开阔。雪莲对于这些年的经历早已释然,生活不过是让别人笑笑,偶尔又笑笑别人。一切终将归于平静,生活不就是这样么,正是因为偶尔的波澜,才会显出平淡的美好。无论如何,生活终将继续。

有人说圆方构图看着逼死强迫症,有人说剧情无趣催眠,有人质疑这怎么过的审,有人说冯导炮轰万达显得太阴阳怪气就不想去看,总之,不管故事怎样,能让观众过程中一直笑着,之后又能思考回味一些东西,能刺激我们感官的电影就是值得一看的。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3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邹婕

李雪莲是主人公,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她居然告状告了十年啊!到最后我才明白,为的不是那套房子和假离婚,而是为了还未成形的孩子啊!
要说这明星阵容也是杠杠的啊!很多我都认识,很熟悉哈哈。要说李雪莲前夫也够贱的啊!假离婚还和别的女人勾搭在一起,真心恶心的。
电影中也有不可描述画面(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我没看到啊啊啊心疼ing)
要说这个官司也不大,就连北京领导都弄不好吗?政府也太无用了吧!说到底还是因为政府人员,只对上面好,不对下面好,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有一个人帮助李雪莲,那么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吗?无用的政府,不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中,如果人人都这样,我们还有这个中国吗?不早已是烂泥?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也该反省自己,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歌词也唱到,电影也看到,书中也写到,人们也想到,难道大家就做不到吗??
让我们互帮互助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为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中国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望......世上再无李雪莲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观后感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观后感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在十多年时间里,从镇到县,由市至省,再到首都,广阔天地中,一路与形形色色的大男人斗智斗勇、周旋不断。县长史为民(赵立新饰)是李雪莲(范冰冰饰)第四次告状时所找到的人,最终结果是他非但没有帮上李雪莲反而还被其拉下马,并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就是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下面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和观后感想。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部叫做《我不是潘金莲》的预告片给刷屏了。

原因在于这些关键词(yuan):圆形构图(圆),荒诞主题(冤),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12年后再聚首(缘)。

随便一组关键词拿出来放到现在的华语电影市场,都是新鲜得很。

你见过望远镜一样的圆形构图电影吗,没有吧?

你见过冯小刚两次启用同一个女演员么(除夫人外),没有吧?

在冯小刚执导,刘震云编剧,范冰冰主演的这部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里,首次打破了这一常规。

看过预告片剧情后,很多观众的第一直觉是:这是不是翻版的《秋菊打官司》?

这个疑问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两部电影,就能清楚辨析。从剧情上来说,《秋菊打官司》是女主秋菊帮自己的男人讨说法,解决村长踢人的事;而《我不是潘金莲》则是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证明她不是潘金莲。

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这两部电影的电影表现形式。为了加强纪实效果,《秋菊打官司》采用的是肩扛式摄像机的跟拍方法,此举也开创了扛肩拍摄的先例,一度引领潮流。而《我不是潘金莲》则大胆首度采用了第三只眼,旁观拍摄的圆形构图,将观众置于电影之外。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两篇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两篇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范文一

一、擦边球的社会擦边球的电影

若不是披着推进法治现代化重要性的皮,绝不可能上映。若不是在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抓贪腐抓的狠,这部电影只会比当初的苹果更惨。

挂着千古荡妇的名,行着千古腐官的实。从下到上,从里到外,全篇出现的所有官,都借此暗喻了百姓心中的行政体制。

冯巧夺天工之手法,像是神人附体,用一种极其文艺幽默的手段将书中故事颠倒起来——我有指责体制么?我是激励!我是推进!极其含蓄的手法,真的难以让人想象是拍出过唐山大地震的导演拍出的剧。这也恰恰彰显了他破而后立的勇气,他拍了一部结合文艺和批判现实性都极度高的电影,无怪乎在国外取得如此的评价。

二、我不是个好官

25个官,除了把名字从原著里学畜牧却因为名字吉利而做了法官的“董宪法”,别的几乎都很好呈现了官僚众生绘。

这个女人很烦,法律放在那,就算知道你委屈,又能怎样?

这个女人很恼,都和你说了没有用,还天天闹?

这个女人不简单,闹上了人大,把一串子官都打下来了,她只是个农民!

这个女人得好好防备!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建百强县!

没有一个人替这个女人,这个老百姓,想过一分一毫。而这个女人,是以期盼的态度去见他们每一个人的。

官没当官以前,也是百姓啊,怎么当了,好多就变了呢。

三、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荡妇,那时候你和我结婚时,都知道我第一次没了,是你追我说不嫌弃,可是现在,你就为了和洗头房的小妹结婚,诋毁我是潘金莲?我不甘,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可是咋事情变成这样了?

你想二胎,孩子是我十月生的,可结果你不要了,你要了没干过活手上没茧脸皮没皴的女人,还说我是潘金莲才和我离婚,可当初,明明是你和我商量离婚躲计划生育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400字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这部剧上映后就直接火了,出于好奇,我也走进了电影院,观看这部号称良心制作的电影。
其实就是讲白血病患者买不起进口药,就通过买走私的药治病的故事。这个内容,几年前一篇新闻报道过,就是因为药价高,老百姓买不起这种神药,就买这种药。当时是为医疗改革提建议,涉及到的社会现象。
我没想到可以在电影里再现这个类似的故事。更没想到开篇的欢乐,却掩饰不住它反应的现实问题,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是故事好,就像现在的小品,为什么开心麻花团队和贾冰团队会火?因为关注了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有笑料又有引领观众的深度的思考。
这部电影也如很多评论说的,首先是反应了现实问题。让电影的取材范围更大了,看到了电影的现实性,可以说是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来比较大的尝试。
现在韩剧比较火的几部剧,也都是反应政治、腐败、法律公信力等问题,有深度。也让评论区里的中国公民看到了韩剧的开放度,还感叹中国电影是否能如此开放。这部电影真的真的做到了。
主演的演技也大爆发。其实看海报,对没有颜值担当的电影,我不是很感冒。但在观影中,感觉这些演员就是那个任务,自然真实,被演技震撼了。真是演技才是演员的金刚钻啊。好的故事加好的演技,才成就了现象级的电影。
一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普通而值得去关注思考的一群人。真的感叹编剧的故事构建的巧妙。
这部电影吸引我,让我看到国产电影的转变。如果多些这样的良心制作的电视剧和电影,那也是我们观众的福音。

看《我不是药神》有感《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看《我不是药神》有感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原创: 一点滴诗意

人生的第一次影评,决定献给徐峥的《我不是药神》。

剧中徐峥饰演的程勇,在电影的前半部是一个很失败的中年男人:家庭上婚姻破裂,前妻正在跟自己谈判,要带儿子移民,事业上,自己开的印度神油店生意惨淡,房东无数次的打电话催租,直到后来因为交不起房租店门被房东锁住。

可他自己,却实在是一个很可恨的人。

可恨到明知生意不好,却总是蓬头垢面的抽着烟,大腿翘在桌子上,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不思进取的玩着电脑游戏。

可恨到在跟前妻谈判儿子的事情时言语不和便要动手打人,而且从前妻的话语中知道他打人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而他最后被送到公安局,面对警察时却又胆怯的像一个孩子,一副典型的人渣形象。

除了看到他很用心的帮儿子洗澡,熟练的帮生病的父亲喂饭之外,在他的身上再也看不到一丝温情。

生活中这样的“烂人”比比皆是。

可就这样一个“烂人”,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却成了成百上千慢性白血病患者的“药神,”成为了一个救世主。

当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来找他的时候,为了筹钱帮父亲做手术,他决定铤而走险:从印度走私仿制的格列宁药品,这个在国内卖4万块钱一瓶,印度出厂价却只要500块的“神药”。

他走私回来卖5000块钱一瓶,赚了10倍的差价。

他身边的朋友,吕受益、思慧、黄毛、刘牧师因此对他尊敬有加,感激涕零。

成百上千的慢性白血病患者对他尊敬有加,感激涕零。

要知道,那些药,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命啊!

于是他不仅赚了钱,同时也赢的了别人的尊重,我相信那一刻他是幸福的,他拿着钞票帮父亲交了手术费,拿着钞票在酒吧帮思慧找回了自尊,拿着钞票让吕受益,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重新找回了希望,拿着钞票让黄毛,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愿意买张火车票,回家看看。

他不是“药神,”不是救世主吗?

他是。

对他身边的人来说,他是,对那些患者来说,他是。

可他自己不这么认为。

他只是普通人,只是想赚钱而已。

500的进价,他卖5000,可结果仍是供不应求,一年100万的利润让他觉得人生已经开始改变,要知道在那之前他可是连给儿子买双220块钱的球鞋也要考虑的人。

所以后来张长林,一个假药贩子找到他,告诉他愿意拿他两年的利润交换他的代理权,他妥协了。

他知道事情的轻重,走私药品迟早会被抓住判刑,他上有老下有小,他进去了,他们怎么办?他又不是白血病人,他只是想赚钱,而赚钱的方法有很多,如今一个功成身退的机会摆在眼前,他为什么不做呢?

只需要狠狠心做个决定而已。

他只是选择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事情,拿了钱放弃了代理权,他减掉了头发,开起了小汽车,办起了服装厂,不再需要铤而走险。

如果不是吕受益的妻子找到他,他真的可以这样心安理得的过上一生。

因为一年多没有药的缘故,吕受益已经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本是个将死之人,是儿子的出生让他坚持想要着生,是程勇在印度带回来的药让他幻想着活。然后,又因为程勇的甩手,让他生不如死。

已经来不及了,病情恶化,再多的格列宁也救不了他了。

已经来不及了,孩子睡在母亲的怀抱里,已经没有时间再等待他的长大,听到他叫一声“爸爸”。

大把大把脱落的头发,最后一眼再看看儿子,于是转身离开,眼中满是不舍。

吕受益的葬礼上,众多的病友前来送行,程勇看到他们的时候隐隐有一丝不安,因为他开服装厂的钱,是从他们身上挣来的。吕受益的妻子没有看他,他掏出一叠钞票想弥补些什么,可她却面无表情的说“你走吧”,但他明明记得,在那之前,在他和吕受益一起卖药的日子里,吕受益的妻子亲手烧了菜,然后斟满杯子一饮而尽,真诚的对他说:“勇哥,谢谢你。”

程勇又找回了之前的伙伴,这次不是赚钱,而是救赎。

还是500的进价,他只卖500,即使后来印度药厂倒闭,进价变成2000的时候,他也卖500。

“就当是还他们的吧!”程勇淡淡的说,然后叫思慧在网上转发,让更多的白血病人能够看到他的药,能够有药可治,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担心外地不好控制,出了岔子。

我相信那一刻,他已无所畏惧。

电影的结局,程勇被抓了,他失去了财富,更失去了自由,重新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人,他进监狱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儿子的舅舅,抓他的警察曹斌说:“告诉小澍,他的爸爸不是坏人。”

因为他相信他做的,是正义的事情。

而原本一看到他就想打他的曹斌,却在他出狱的那天亲自去接他,并且说要跟他一起喝一杯。

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变得身价百万,最终回归本源。整个过程,他得到的,是坦然的那句“告诉小澍,他的爸爸不是坏人。”

但我认为一点瑕疵,便是黄毛的死,整个电影中处处充斥着死亡的气息,吕受益的死,黄毛的死。临死前的吕受益已经无药可救,死亡对他来说或许是最好的解脱,而黄毛,二十岁的年纪,本该有大好的年华,本该跟着程勇好好的活着,已经逃脱了警察的包围,却因为自己的大意,出了车祸。也许编辑既想利用黄毛的死赚足观众的眼泪,又不想把黄毛的死甩锅到警察的追捕上去吧,于是就只好把他的死亡归咎到他自己的大意上,其实早早的预料到黄毛会为了帮程勇奋不顾身,但没预料到会因为这样的奋不顾身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本来可以不死的,但编剧叫他死,他不得不死。

观《我不是药神》有感《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观《我不是药神》有感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原创: 董兴国

昨天,受宣传的"蛊惑",我在矛盾挣扎的心情中看完了这部小制作影片。这个片子没有炫丽的特效、没有宏大的场面,更没有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情节,但却给我一种有质量、有厚度、有嚼劲儿的体验。

在观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角色里面的一员,我会如何去作出抉择呢?我没有勇气作答。

这部其实片子很"美".美就美在真实、美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主角程勇是一个小人物,当然逃不出生活这尊大佛的"五指山".但他为了救人,敢于舍财,甚至不惜冒着坐牢的巨大风险,这是一种人性之美、一种希望之美。这部片子也让我感觉到很"痛".这部片子里,我们虽然有时感觉不那么舒服,但几乎找不到任何人的硬伤,似乎每个人都没有错。作为警察,需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作为药企,需要盈利,需要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作为患者,他们有生存的神圣权利;作为卖药的人,他们不为骗、不为贪,只为积德行善,将药卖给需要的人。

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就是如何看待"法与情"的关系。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说法律是"人类的理性".毫无疑问,法律在调整诸多社会关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人类把关乎公共、共有的利益内容写入法律,恰恰就是为了维护这个社会基本的良知和秩序,让这个社会保持最基本的温度。那么,作为法律,就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去展示社会的大爱,应适当考虑人伦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如此来看,"法"与"情"在战略层面上并不应该产生激烈的冲突。比如,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辱母案",为什么引起社会的争论,就是因为我们有人只看到当事人违反法律的一面,又有很多人只看到受害者挑战人类基本道德和人伦的一面。法律应该做到可能范围内的兼而顾之,尽管这个度很多时候并不好掌握,但方向总没有错。试想,如果一部法律不能给人以希望和安全,那么法律本身的定位和价值将发生动摇。至于我们平时里经常说的什么"法不容情",主要指的是我们的私人情感、好恶不能加诸法律之上,成为裁定善恶曲直的标准,而并非不考虑道德和良知的因素。

其实,有些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远远没有是非曲直高下立判那么简单。站在不同的角度,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比如,我们痛恨这个跨国药品企业定价过高,没有社会良知和道德。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公司为研发这个药品所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势必是要收回成本的。再比如,国家制定关税和药品纳入医保的问题。试想,如无关税,民族药企无法健康发展,到头来损害的难道不是我们广大群众的利益吗?药品纳入医保更是要通盘考虑国家财政的能力与必要性。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远远没有达到那种大范围、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保障能力,无奈之下,只能优先选择哪些保基本、保重点的项目。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历史的、都是阶段性的,很多时候,无关意愿、情感,只是能力达不到,无奈也罢,愤怒也罢。

此外,还需要明白的是,社会之法律调节不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也不是一个解决任何问题的工具。法律有自己的定义域和工作区间。当社会关系之矛盾冲突达到或者超过某个临界值时,法律才会介入。

人生不易。生活不是一个理论考试,而是一个随时都在进行的现场测验。不能反悔、不能预演,也无法逃避。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进入那个让人窒息的环境,可能无法深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面临的绝望。在生命为其开启倒计时的钟表面前,又有几人能保持淡定?等待不幸却又无法逃避是最大的不幸。他们,为了生存,有些人不得不丢掉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不惜击穿法律为社会提供的保护膜。抛开是非,这是一种生存的渴望。人生就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两难的选择。比如,对于很多农民兄弟而言,你放下手中的砖,才能拥抱你的孩子,但生活从此无法维持下去。绝望并不是最可怕的,绝望后面隐藏着一点你够不到的希望才最可怕。

在自然法则面前,我们都是小人物。

在高官权贵面前,我们也是小人物。

人生之路漫漫。很多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总是显得那么无力。在命运的轨道中,常常动弹不得。但是,人人生而平等,我们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命运和不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弱者。也许是因为出身不好、生存环境不佳,也许是遗传或者遭遇重大变故,又或者是疾病无法治疗。但无论是哪一种不幸,都值得同情。谁又能保证明天的自己不是今天的他们?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愿我们能够守望相助,在法律之外,还存一颗道德之心。比如药企在收回成本之后,是否可以考虑大幅度降低价格呢?这无关法律,是一个责任和道德的问题。

我在想,也许这个社会还有自己的问题。法律和道德就是社会的"格列宁".愿这个世界的所有法律、规则都能够跟得上社会的发展节奏,否则,这个差值可能就要用我们的痛苦来补齐了。

最好说这部片子的演员吧。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敬业精神,让我对青年演员、国产电影、小成本电影有了更加积极乐观的认识。他们是英雄。

文章已于2018-07-11修改

电影《我不是药神》观后感,《我不是药神》影评


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12天,狂揽25亿,不得不佩服其吸金能力,当然,口碑好的电影,票房一般都差不了,下面就是一些网友的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好像大家看完了我不是药神都有好多话要说,下面就来一起看吧。

电影《我不是药神》观后感一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在距今十五六年前的中国,患有慢粒白血病的病人因无力支付天价药格列宁,而给了穷困潦倒交不起房租的卖保健品的男主角程勇,从印度走私贩卖同等功效但价格较国内格列宁制药公司低很多的赚钱机会,而在与同伴一起经历过风浪甚至直面同伴的死亡后,程勇也从最初的一心只为赚钱转变为帮助病友,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电影在情与法之间纠结,在小人物与大商人之间对抗,总体上针对高价药与走私药展开了辩论和搏斗,法律最后给予了走私犯应有的惩罚,但也给予天价药以恰当的治理。

看完《我不是药神》泪流满面因为它戳中的正是每个人的痛点看病难,看病贵。谁能保证这一辈子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自己深切感受生,一旦身患绝症,虽然有医保但动辄上万的自费昂医药费让普通人家根本无力承担。一人生病,全家拖垮,为看病倾家荡产,这话真不是危言耸听。

整个故事完整而出彩,主题明确、故事框架清晰,加上每位演员的演技都足以令人惊艳,影片的色调比较昏暗,配乐不多但是都恰到好处,是一部值得称赞的好片。

电影《我不是药神》观后感二

电影内容主要反映白血病患者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进口正版药贵,盗版药盛行的社会医疗问题。在我看来电影深描浅绘了两重绝望:

一重是一人重病使整个家庭从天堂如坠地狱的打击。网上、朋友圈经常可以看见为白血病,癌症等患者的募捐众筹,一个人得了重病甚至绝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往往要花光一个家庭全部财力甚至还不够,漫长的治疗之路一点一点耗光储蓄,一天天耗光家人的乐观和耐心。

对患者来说痛苦的不止是承受苦难的病体,更是看着亲爱的家人因为自己陷入水深火热的自责。

他们做的选择,如黄毛不忍拖累父母离家出走,如吕受益两次试图自杀,生有所恋,无奈命运弄人,无奈环境如此。

另一重是买不起药的绝望,本有一丝生的希望,却因天价药可望不可及。电影展现了一个矛盾困境:

买正版药?吃不起。买便宜的印度版药?违法。

我们生活的围城里这种矛盾比比皆是,一线买房天价,回家买房等于放弃理想,还有就业,生娃等等等等。

矛盾困境之中的患者痛苦、绝望,健康的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种种矛盾困境中的患者。

有人说,电影的结局是整个故事的败笔,可是我却觉得,正是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治与法治的平衡,毕竟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小商人程勇,而不是散发着神性的程勇。如果没有了法律的制约,现代社会的基础都将不复存在,而绝对的自由,将会导致绝对的毁灭。

有的时候,平凡,是一种最真实的幸福。

电影《我不是药神》观后感三

药厂每款成功的药品包括无数次的失败品都需要研发成本,平均一款药物从研发到上市需要十来年和几十上百亿。

警察作为执法者当然要站在法律的一边,同时又要自我平衡良心上的谴责,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那个是有效药,在(从容美文ww)允许药厂人旁听并且又在他们打断会议时严格的训斥。老局长精通执法之道,但是容许仿制药流入市场会打击药厂积极性,药厂可能不会研发新药,人类社会会退步,下次如果再有此类情况又该如何,最后执法者的做法只能是法大于情。,

患者求生有错吗,没有错,患者一定会把求生的希望全部寄在程勇身上,他此时于他们而言就是救世主,对于患者来说,真正扼住他们命门的不是药,而是钱,片中说的,钱就是命,程勇好多人都在赞这个角色,我就不多说了,就一句话我不是药神,我做过菩萨,我想过做神,但我终究是一个普通人。

每一个人都处于矛盾中,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

贩药团队四个人,黄毛义气,吕受益家庭,刘思慧善良,刘牧师信仰,这四种东西都是之前程勇缺失的,也是后来程勇找回的。

这部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影片,体会不到患者真真切切的感受,但是一定感受得到他们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对生命的尊重,以后的事谁都不好说,谁能一辈子不生病呢,庆幸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给我们铺路,推动着整个社会一步步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部爆棚的电影极大程度的反应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困境,电影中情与法边缘的徘徊,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前一脚,后一步,犹豫抉择,一直在做着属于自己的考量,而很多时候没有明确意义的对与错,于自己而言却不是那么作出的决定。无数大大小小的选择拼凑出一个人生,每一步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可你仍该坚定地走下去,不是吗?你的心里其实早已有了答案。

这样的一部电影,值得你腾出时间,走进影院,好好感受,也欢迎来和我分享你的感受。

相信《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4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不是潘金莲的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