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千字文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千字文读后感800字

千字文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第1篇】

前不久读了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这本书讲述了阿富汗两代女性的悲惨遭遇,一个与众不用的故事,跨度30年,感人至深。整本书文字细腻,语调凄哀,色彩暗淡,而书的名字却叫做《灿烂千阳》,带着疑问再次跟随作者寻找答案。

主人公玛丽雅姆本来是个纯真可爱的女孩,带着梦想,义无反顾地追求着父母的爱,然而从她的十五岁生日开始,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作为一个私生女,从小就受尽人们的鄙视和辱骂,随着母亲的自杀,本来定期探访的父亲也因为旧家族制度而虚伪地逃避。为了面子,狠心的父亲将她嫁给了咯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谁料玛丽雅姆七次怀孕却七次流产,渴望养育儿子的丈夫使她长期生活在家庭的暴力之下,加上战乱动荡的时代,使得她永远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十八年过去了,战乱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莱拉也走进这个家庭,作为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少女莱拉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聪明有才华,有梦想,渴望爱情,然而,她青梅竹马的朋友塔里克举家搬迁,两个哥哥在战争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弹,送她父母上了天堂。在逃难的无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给了此时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于是,玛丽雅姆与莱拉,这两名阿富汗女子,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遭遇,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压,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刚开始,两位妻子相互敌视,渐渐的,两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亲密无间。她们的友情在拉希德的虐待,国家的无情战火中留存,缔结了情谊,相濡以沫。然而,最终拉希德发现,莱拉的女儿竟是塔里克的孩子。而莱拉也发觉,当年告诉她塔里克死讯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并雇佣的。于是,他们争吵、打斗,残忍的拉希德竟欲掐死莱拉,危急时刻,玛丽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在失去生命之时找到爱的归宿。

故事里每个人的前景都如此暗淡,每个布满灰尘的“布卡”下面都有一个受伤的灵魂,在心碎之后,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那个时代,无数的阿富汗女性都在经历苦楚,然而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的悲痛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微光,人们依旧怀着向往去抗争,哪怕希望那么渺小,想必这也是这本书名字的本意。

【第2篇】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使胡赛尼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

《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曾经霸占了《纽约时报》排行榜数周。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但是相对来说,《追风筝的人》的文字略显稚嫩。

玛丽雅姆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长大,被人称作“哈拉米”。她想上学,母亲却告诫她:“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塔里克还活着)终于被揭开。当莱拉再次看到塔里克时,多年前的梦想又重新浮现在脑海中,但是拉希德根本不可能放她走,终于在当天晚上多年来积蓄在心中的怨恨爆发了,拉希德想要杀死莱拉,玛丽雅姆为了救莱拉,杀死了拉希德。为了莱拉的幸福,玛丽雅姆一个人背负上了杀死丈夫的罪名,最终死在塔利班的抢下。但是却给莱拉换来了幸福。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第3篇】

合上这本书,心情十分沉重。《灿烂千阳》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泯灭人性的画卷。

在那不可饶恕的年代,人类的灵魂正在受到无情的鞭挞;在那战火纷飞的地方,平平淡淡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在那阴霾笼罩的土地上,无数的呐喊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本书的主人公成为了阿富汗人民的缩影,从她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绝望以及在大环境下的麻木。退无可退的她们在寻求不到任何帮助的时候,她们选择的欣然接受。玛利亚姆从小就背负着私生女的骂名,所以她选择向生活低下了头。其实在她很小的时候,小得还无法理解“哈拉米”的时候,她也曾经有过理想,有过追求,有过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但由于生活环境的扭曲,导致她的一生成为了一个悲剧:从小被爸爸抛弃,妈妈因抵挡不了压力而选择自杀,自己又被爸爸的女人安排嫁给一个中年男人。对于这一切,她的抵抗都发生在她的想象中。当她回到生活时,现实还是现实,不会有任何改变。玛利亚姆为了救莱拉、塔里克以及她们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在玛利亚姆人生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她心中虽燃起了许多希望,但闭上双眼,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她从出生,没人认同她。但在她死之前,她是带着满满的爱与认同而离开。她觉得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面对法官的判决——死刑,她也欣然接受,甚至她在临死前认同了自己存在的不合法性,认为判决死刑是一种合法的结局。玛利亚姆的一生都在服从他人的命令,直到临死的时候她也服从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命令:把头低下。

本书的另一位主人公莱拉在战火中失去了双亲,并与自己亲梅竹马的爱人——塔里克失去了联系。在不怀好意的希拉德的精心设计下莱拉相信了塔里克已经死于战火。当时精疲力尽的她又发现自己怀了塔里克的孩子,万般无奈之下莱拉选择嫁给了将近50岁的希拉德,与玛利亚姆共事一夫。两位主人公从最初的敌对到相互了解,又到成为知心的朋友。由于彼此的遭遇都十分可怜,无形之中她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心心相惜的忘年交。两人在希拉德的家庭暴力之下相互扶持,最终玛利亚姆为了救在希拉德拳头之下的莱拉而下定决心做出了自己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的反抗——杀死了希拉德。在玛利亚姆的帮助下,莱拉找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生活。但最终她没有甘于平淡的生活而选择回到首都喀布尔,为自己故乡的重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着满满的希望而非满身的仇怨继续活下去。这是爱她的亲人与她所爱的亲人愿意看到的最好的结局!

当亲情、友情、爱情与家庭都成为奢侈品的时候,唯有一服躯壳的我们行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我们就如同禽兽一般,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之所以成为人的理由!

也许在当代社会中,阿富汗的妇女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习惯于服从一切命令,习惯于认同自己的低贱。卡勒德胡塞尼笔下的人物一味忍受,但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并存着。有一些没有放弃自己人生追求的勇敢的妇女在推动着阿富汗妇女美好明天的到来!只要给她们一点支持,我相信她们一定会创造奇迹!

阴霾终究会过去。在拨开层层云雾之后,我们会发现属于阿富汗人民的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第4篇】

故事,从主人公玛丽雅姆的十五岁生日开始。

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个私生女,她从小就受尽人们的鄙视和辱骂。随着母亲的自杀,本来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为了面子,狠心的父亲将她嫁给了咯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为妻。谁料上天不公,玛丽雅姆七次怀孕却七次流产。动荡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远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十八年过去了,战乱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莱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毁。她青梅竹马的连任塔里克举家搬迁,两个哥哥在战争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弹,送她父母上了天堂。无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给了此时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于是,玛丽雅姆与莱拉,这两名阿富汗女子,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会议,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压,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曾经,为了一个并无良心的丈夫,她们水火不溶;却在经历无数磨难之后,缔结了情谊,相濡以沫。

然而,最终拉希得发现,莱拉的女儿竟是塔里克的孩子。而莱拉亦发觉,当年告诉她塔里克死讯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并雇佣的。于是,他们争吵、打斗。残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莱拉。危急时刻,玛丽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

整本书的语调凄哀,色彩阴暗,当名字却叫做“灿烂千阳”。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但现在我明白了。

这是怎样的一副巨大的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共存的、坚强、悲剧的生命画卷啊!

同样是人,与生活在战乱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想要什么,几乎就有什么。如此多吃多占,我们平日里却从未想到要为那些不幸的人们做些什么。在社会底层,阴暗的角落里,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苦苦挣扎。也许只是为了一滴水,也许只是为了一粒米,但那却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啊!虽然上天不公平,虽然它无数次地摧毁他们的希望,但坚强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反抗。面对动荡的社会,残忍的塔利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拯救自己,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玛丽雅姆一样,有着并不幸福的生活开端,和无比悲惨的结局。但请永远记得,她们曾经为之付出,努力。她们没错,错的是这个世界,是我们!

想起莱拉父母一生的愿望:住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观日出日落,仅此而已。想起玛丽雅姆的愿望:再回到童年的泥屋,再闻一次那绿草的芳香,再回池塘边钓一次鱼。这么简单的愿望,却从来都没有机会去实现。我不忍,也无法想象,当火箭弹爆炸在身边的一侧,莱拉父母在想什么;当塔利班举起枪,要杀死玛丽雅姆的时候,她在想什么?

能想什么呢?

希望?

是永远的绝望吧!

祝,在天堂安息!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灿烂千阳读后感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0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就应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就应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但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但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但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状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就应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就应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潜力,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灿烂千阳读后感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0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就应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就应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但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但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但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状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就应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就应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潜力,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_800字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玛丽雅姆:一个私生女,从小跟母亲娜娜一起生活,在我眼里娜娜是个很偏执的人。一直告诉女儿是父亲抛弃了她们,父亲多么虚伪。但在小玛丽雅姆眼里,父亲应该是个极好的人:带着她钓鱼,给她讲故事,给她捎礼物,告诉她外面的事情。直到她十五岁偷偷跑出父亲家被拒而不见(与后面父亲临死前千里迢迢来见她,她固执的不肯相见,貌似有一定的关系),回来后母亲却因为她跑了而自杀吊死在树上。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母亲的悲哀与一个女儿的单纯。

莱拉: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里,母亲因两儿子死于战争而终日郁郁寡欢,没有在乎过女儿。莱拉从小被迫独立,洗衣做饭料理家里,甚至还安慰母亲。幸好父亲是个有远见的人,让她受教育懂诗歌。可惜最后父母均丧生于战争。

两个有着某种同病相怜的人,最后嫁给了同一个老头。各自出发点不同,但也因为政局缘故不得已结婚。婚后生活可以看出男权主义下女性的悲惨生活,被暴打,不得独自外出,不得受教育,不得工作,按玛丽雅姆自己的话说:像一只悲哀的动物。两个人互相怨过,恨过,吵过甚至打过,到最后统一战线对抗丈夫。

一个小插曲,在讲她们偷偷逃跑的那段真是恨不得逃跑成功,当被告发后带到政府,被丈夫领回家严重暴打而为了孩子跪地求饶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母亲的脆弱。

在最后,因救莱拉而杀了丈夫,玛丽雅姆被判决处死,这点是最心伤的。玛丽雅姆从头到尾都是个极善良的人,对莱拉如此,对莱拉的子女也如此。遗憾的是,到死都未知她父亲那迟来的电影,她父亲要弥补她的东西。有点泪目。

至于莱拉,很庆幸最后与青梅竹马的情人重逢了,倒也是过着那个时代里较为幸福的日子。儿女在旁,爱的人在身边。

以小说的情节批露战争的残酷与女性的悲惨,类似于《飘》,文笔很是喜欢。最后,愿世界和平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

关于书的感想,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但我更愿意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作结:2005年一个阴冷的11月,25岁的阿富汗女诗人娜迪娅?安朱曼出版了个人首部诗集《暗花》,她的成功惹来夫家上下一片恼怒,他们认为女人出版有关爱与美的诗集只能给他们带来耻辱,娜迪娅的丈夫对她进行殴打,并砍了她的头,导致血液大量喷溅而出,惨死在赫拉特的家中。

看完,你能说《灿烂千阳》只是一个故事吗?

小说最后,莱拉和塔里克舍弃了巴基斯坦稳定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回到战后的祖国,回到破烂的喀布尔,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憧憬吧。因为我知道安朱曼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

我可以探出头去,欣喜地唱一段诗

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之柳树

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一:原创《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

约瑟将会重返伽南 ,请别悲哀

棚屋将会回到玫瑰花园路请别悲哀

如果洪水即将来临,吞没所有的生命

诺亚方舟是你们在风暴中心的指引,请别悲哀

“灿烂千阳”是个多美的书名啊,正如书中描述的一样“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可当我们揭开这神秘而美丽的面纱,看到的却是哭泣着的玫瑰———苦难的阿富汗女人。越是靠近她们,越为她们的命运哀叹……

五岁那年,玛丽雅姆第一次听到“哈拉米”这个词,但她听不懂它的意思。后来她长大了一些,总算明白了。她是富商父亲扎里勒与女仆母亲娜娜的私生女;她从小与母亲住在父亲为她们搭建的破泥屋;但她一直都很开心和满足。虽然母亲总告诫她父亲是虚伪的;虽然她从没去过父亲的电影院看好看的动画片;虽然她从没去过父亲的豪宅……可父亲高大、慈祥的形象在她心中永垂不朽。直到15岁那年,那天她生日,她不顾母亲以死威胁,不顾长途跋涉的艰辛,翻山越岭去看她伟大的父亲。然而大门外坐等一夜的她除了女仆来看过她,就剩司机。伟大的父亲却闭门不见。带着愤怒与屈辱。她回家了。——那张直背的椅子,翻到在地,一条绳子从高处的树枝垂下来,娜娜在绳子的末端晃荡着……那天以后她与母亲永远的分别了;那天后她住进了豪宅 ;那天后她嫁给了大自己30岁的残暴丑陋的鞋匠拉希德;那天以后她的生活除了被殴打还是被殴打;那天以后的她没了梦想,没了哀伤。剩下的只是忍耐和等待:等着某个天使之手来结束自己悲惨的人生!

少女莱拉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战争,让她成了孤苦无依的孤儿。为了生存,她成了拉希德的第二任妻子。但依然逃不过命运的折磨。。。。或许是拉希德的虐待,或许是战争的血腥。总之,苦难让两个陌生的女人相亲相爱。

故事的最后是这样说的:玛丽雅姆被抢决了。战争让她们无家可归,战争让她们贫困潦倒。爱让她亲手结束了带给她与莱拉无尽折磨的丑丈夫拉希德;爱让她重生,给予她勇气;爱让她把幸福让给了莱拉。她付出了爱也因此得到了爱,最终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了这个世界……玛丽雅姆的不幸,拉希德的残暴,父亲的冷血……在我看来归根纠底都源自战争。

今天我们虽然衣食无忧,社会和谐健康。但是世界却从未和平过。战争总是残忍的,再完美的战争都有她的缺陷。战争只会摧毁安定的生活,只会给人类的心灵带来创伤,只会让生命变得脆弱,渺小……一战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二战更是死伤无数,科索沃使用的变态武器让无辜的新生命患上了白血病和各种畸形病……亲,你能说战争不恐怖吗?这不是战争的错吗?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但是战争的发生通常都是强者向弱者强取豪夺。落后就要挨打是永不变的事实。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国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伤害,还有这个民族无法保护自己的羸弱。所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各种先进技术,自主吸收各国精华,积极和各国开展和平外交……最近云南鲁甸发生了6.5级地震,虽然地震在千里之外。但是我们中国人有难,我们就该伸出友好之手帮助他们走出苦难,重建家园,重拾信心与勇气。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人人有责。或许此生你我注定无法穿上那笔挺坚毅的军装,保家卫国;或许你我注定一生平庸。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很多!

亲!你准备好了吗?

篇二:灿烂千阳读后感

布卡之下的太阳

用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美。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

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关于书的感想,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但我更愿意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作结:2005年一个阴冷的11月,25岁的阿富汗女诗人娜迪娅安朱曼出版了个人首部诗集《暗花》,她的成功惹来夫家上下一片恼怒,他们认为女人出版有关爱与美的诗集只能给他们带来耻辱,娜迪娅的丈夫对她进行殴打,并砍了她的头,导致血液大量喷溅而出,惨死在赫拉特的家中。

看完,你能说《灿烂千阳》只是一个故事吗?

小说最后,莱拉和塔里克舍弃了巴基斯坦稳定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回到战后的祖国,回到破烂的喀布尔,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憧憬吧。因为我知道安朱曼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

我可以探出头去,欣喜地唱一段诗

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之柳树

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灿烂千阳》里的人,则一如真实中存在着的阿富汗难民,他们瞪着眼,惊恐地看着政局做梅花间竹式的变化。苏联人也罢、联军也罢、军阀也罢、塔利班也罢,民众总是被选择者,而不是选择者,他们成为各种潮流和利益的牺牲品。早上出去了,晚上不见得能回来。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交通意外,他们的意外正在变成生命的常态。

这就是胡赛尼对我认知疆域的扩展和深入。他战胜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旁观者麻木的心灵被撬动

在阅读他写的《灿烂千阳》时,我感到自己作为旁观者麻木的心灵被撬动了。我记住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的名字──莱拉、玛丽雅姆,并由此想到每一个阿富汗妇女,她们曾经或正在承受希望的不停破灭和灾难的不停发生。正是这种由彼及此的人道体验,我盼望战争在这个国度永远消失。

我开始设想那呼啸的炮火之下死去的人,他们恢复了具体的模样,像我们一样吃饭并有悲伤和幸福的本能。他们中的莱拉,和父亲一起陷入到减少行李分量的苦恼──假如只能带五本书,我将带哪五本?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他们准备雇很大的出租车逃难,但就在此时,呼啸声和一道白光掠过。

莱拉飞了起来,她看见天空,然后是陆地,然后是天空,然后是陆地。一大根燃烧的木头从她身边飞过。同样从她身旁飞过的还有一千块玻璃的碎片,莱拉觉得自己似乎能看清每一块在她周围飞舞的碎片,慢慢地、一块接一块地不停翻动,每一块碎片上面都有阳光在闪耀。像是细小而美丽的彩虹。

──我从没见过这么唯美的描写,和这么好的译笔。在这灿烂景象之后,是我们的心脏突然接收到三个阿富汗受难者的悲惨信息──莱拉撞上墙壁。摔倒在

地上。她记得最后看到的是一大块鲜血淋漓的东西,在那件东西上边,一座红色大桥的塔尖穿过一阵浓雾。

一个让人绝望的故事

说说小说吧,私生女玛丽雅姆在母亲自缢后被父亲抛弃,来到鳏夫鞋匠拉希德的家中,成为他的妻子;受过良好教育的莱拉在两个兄弟死于战场,自己又侥幸从炮火中生还后,被拉希德设局欺骗到家中,成为玛丽雅姆的竞争者。拉希德是个暴力的象征,是个挥动皮带的恶魔,他构成了两位阿富汗妇女最直接的灾难,在他身后,是无尽的炮火和制度对妇女群体本身的漠视。

这是个让人绝望的故事。

玛丽雅姆在埋葬流产儿亡魂的土堆之旁悲伤地祈祷:赐予我以支持,赐予我以支持。而莱拉拿着辐条将要结果腹内的孩子……她们出现了难以坚持的情状。就在这绝望之时,我感觉到《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在书评里所说的话: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这句话有点萨特的意思。这也是本文的第二个问题。

从写作者的角度说,将故事停留在绝望之处,是个不坏的选择。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正是借助这股及时刹车的力量,通过神职人员瓦西里的疯狂,完成了对上帝的控诉。《灿烂千阳》也可以止步于此,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对阿富汗政局及借政局获取利益的人(比如可耻的拉希德)形成控诉的合适作品。或者说,它还可以成为一部昭示人道灾难的合适作品。

篇三:灿烂千阳读后感3篇

灿烂千阳读后感3篇

灿烂千阳读后感(一)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动我的书,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让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没法去深刻地体会阿富汗女性的苦难生活,我无法了解她们一生的深重灾难,但是,由她们,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拥有自己的权利。我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和平的国度。

我喜欢看书中字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灿烂千阳读后感(二)

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胡赛尼的小说里总是充满泪水和辛酸,却又饱含善意和希望。故事不同,但是他的笔下,最高贵的始终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普通人。他们不管遭遇的是炮火还是贫困,都始终守护着心底的善良。

反倒是那些看似体面的富人,自私又狭隘。富贵,富贵,其实富的未必贵。因为高贵不是以金子来衡量的,而是看一颗心的光芒。

曾经,小女孩玛丽亚姆最最想见的人是扎里勒。每天,她的事情就是三件:在他没来看她的时候等待她,在他来了的时候爱慕他,在他走了之后回味并重新等待。可是有一天,她在最需要他支持的时候跑去找他,才明白一切落空了。她那么相信他、盼望他,原来都不值得。我总是不停地想着你,我常常祈祷你长命百岁,我不知道我是你的耻辱。为了自己的利益,她被他像个包袱一样甩掉,像瘟疫一样地躲避。原来,他给她的那些关心和问候都是虚假的、廉价的。就像假花,就算做得再怎么逼真,再怎么好看,但是没有香气。一切都怪她自己想太多了。客车越驶越远,她没有回头去看他逐渐向后退去的身影,也没有回头去看他消失在阵阵尾气和灰尘之中。后来的很多年后,当扎里勒发现自己再也遇不到一颗那样纯真无瑕的心灵,发现原来这份感情是那么罕有和宝贵时,怎么弥补也晚了。

他说希望你会再一次敲响我的家门,给我一个机会做那些多年前就该做的事:为你开门,迎接你,把你抱在怀里。他想实现当年她说过,要和他一起看《木偶奇遇记》的心愿。可是,他们已在伤心、战乱和岁月中失散。

扎里勒最终忏悔了,并给玛丽亚姆留下一张影碟、一份财富。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她要的不是影碟,而是和他一起坐在影院、亲密无间的好时光。她要的不是钱财,而是他毫不犹豫敞开的怀抱。

那个电影《木偶奇遇记》里,撒谎的匹诺曹鼻子变长了,受到了惩罚。扎里勒也一样,因为曾经的欺骗和逃避,付出了沉重的懊悔和代价。

故事中,不管是富裕的扎里勒,还是强壮的拉希德,始终没有他们看上去那么强大。他们的心是自私和懦弱的,所以才用强有力的外表伪装自己。

真正强大的是少了一条腿的埃里克。当埃里克深爱的女孩莱拉已经衰老沧桑、面目全非时,他依然遵守当年的约定,来到她的身边。对她呵护备至,甚至对她和别人的孩子也视如己出。他用尽一切热情,温暖并缝补她破碎和冰冻了的心。莱拉和埃里克半夜醒来,手仍然紧紧地握在一起,握得指节发白,就像儿童紧张得抓紧气球的绳子一样.

扎里勒和埃里克的强烈反差告诉我们:一个不在乎你的人,爱自己胜过爱你的人,就算你冲破险阻走到他的面前、把沉甸甸的心意捧出来送给他,他也会背过身去;而一个真心在乎你的人,就算你有一天变得又老又丑,就算你早就放弃了寻找他,根本没打算去麻烦他,他也会穿越千山万水找到你,用他炽热的手掌捧起你、呵护你那颗千疮百孔了的心。

实现了梦想的莱拉,没有忘记好姐妹玛丽亚姆的梦想。姐妹间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彼此理解的感情,反倒比变质了的亲情和同床共枕实则冰冷自私的丈夫,更加深厚和温暖。

读《灿烂千阳》,总让我不知不觉地想起《追风筝的人》。胡赛尼是个善于讲故事的高手,不用华丽的辞藻,只用满腔真情讲述。总能让你含着泪水,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心碎不已,泪流不止,却又于绝望中发现人性中隐藏的光芒和美好。

就像故事中那些坚强善良的生命一样,纵使有1000滴泪珠不断洒落,但那晶莹中会反射出1000个太阳,那是希望之光、真诚之光、善良之光。

《灿烂千阳》读后感(三)

读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律师的推荐。同时这本书也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胡塞尼的作品。

这本书描写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

一、女主人公玛丽雅姆

女主人公玛丽雅姆是一个私生女,被当地人所忌讳和厌恶。他的父亲扎里勒很富有,有三个太太,10个孩子(不连她)。他的母亲因为她的出走寻父,而选择了自杀。而他的父亲为了名声,拒绝了与她相见。最后为了不与她同处一个城市,在她15岁的时候,将他嫁给了一个大她20多岁的鞋匠。

她的丈夫拉希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脾气暴躁,喜欢发号施令,并且经常无理由家暴,重男轻女,认为女人天生就应该服从男人,不喜欢女孩,并把玛利亚姆当成奴仆一样在驱使。

玛利亚姆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私生子,是一个羞耻的人,害死了母亲,被父亲抛弃,走到哪里都将会被人唾弃和指责。她结婚之后7次流产,一次次遭受着丈夫的暴力,忍气吞声,过着没有尊严的日子。

二、女主人公莱拉

莱拉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接受过好的教育,却因为战争,父母双亡。在被拉希德的欺骗下,他误以为她的情人塔里克死亡。为了在战争的环境下,保护自己肚子里的塔里克的孩子,忍辱负重嫁给了当时已经将近60岁的拉希德。在生下塔里克的孩子(女)

阿拉兹之后,她为拉希德生下了一个儿子。尽管她也经常遭受拉希德的家庭暴力,但是她会反抗,并且经常敢于和他争吵。

三、歧视妇女的制度

在第一次策划逃跑付诸于行动时,因为国家规定女人外出必须有男人跟随,他们的行踪被暴露,没有成功逃跑。不得不感叹于阿富汗歧视妇女的制度,女人像是男人的附属品,不能独立外出,设置各种关卡。

四、不可能的友谊。

玛利雅姆和莱拉身为拉希德妻子,看似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友谊,但是因为他们共同处于拉希德的控制下,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两个人之间有了深厚的友谊,相互做家务和吐露心声。在拉希德几乎要掐死莱拉的时候,一直以来懦弱、胆小的玛丽雅姆杀死了拉希德,让一切苦难从此结束。但是也因为此,玛丽雅姆一人承担了拉希德死亡的责任,最后被处死,成全了莱拉的幸福。

塔里克最后回来了,真相也浮出水面,拉希德当年为了让莱拉死心,编造了塔里克死亡的消息。塔里克没有忘记莱拉。他带着莱拉和两个孩子离开了……

五、印象最深刻

如果一个国家的女人没有接受教育,那这个民族将无法进步。可见受过教育的女人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当一个女人处于暴力环境下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反抗和自强。男女平等才会有幸福的未来。

《灿烂千阳》读后感


因为好奇,从同学那里借来了《灿烂千阳》,这是一本战争小说,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提不起多大兴趣去看,因此借来后,把它搁置了很久。前几天,看到枕头旁边的这本书,也闲着没事,就翻起来了,没想到被这书的内容吸引住了。连续看了几天,直到今天终于看完了,而看完后,内心也很压抑,总想着要写点什么。

故事发生在充斥着战争、暴乱中的阿富汗,故事主人公(私生女)玛丽雅姆十五岁那年,为了更贴近父亲的生活,离家出走,满怀希望地去到他父亲的住所,然而,迎接她的并非父亲的慈爱接纳,换来的是她父亲让司机打发她离开的残酷。玛丽雅姆终于看穿了他父亲的虚伪,伤心、绝望地回去她母亲身边,然而她回到家里看到的却是更令她肝肠寸断的一幕:她母亲因为对玛丽雅姆的行为感到绝望而吊死在树上。

因为她母亲的离去,她父亲不得不把她接去同住,不久,她就被她的继母嫁给了大她30多岁的拉希德,她父亲也因为爱面子、懦弱而没有反对这门婚事。玛丽雅姆曾以为自己从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几度怀孕又几度流产后,拉希德对她也产生了反感,把她当成泄欲工具以及发泄怒火的对象,稍有不顺对她又打又踢,而玛丽雅姆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对一切都是逆来顺受,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正当玛丽雅姆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要如此黑暗地度过时,莱拉进入了她的生活。

莱拉是玛丽雅姆和拉希德的邻居,十五岁的莱拉,因为战争,失去了双亲,从小的青梅竹马塔里克又离开了喀布尔,拉希德在被炮弹炸毁的废墟里,把莱拉救了出来,然后又欺骗莱拉塔里克已经在战火中死去,而此时怀莱拉又怀着塔里克的孩子,她不得不嫁给可悲又可恨的拉希德。

一开始,玛丽雅姆视莱拉为敌人,骂莱拉是小偷抢走了她的丈夫、生活、家庭。直到有一次,在拉希德暴打玛丽雅姆时,莱拉挺身而出护着玛丽雅姆。从此以后,她视莱拉为自己的女儿,给予她母亲似的待遇。当拉希德要伤害莱拉时,玛丽雅姆鼓起从来没有的勇气,用铁锹打死了拉希德。为了让莱拉和她的爱人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玛丽雅姆决定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来全力维护莱拉,让她和塔里克远离这是非之地。

也许,在玛丽雅姆看来,用生命来换取莱拉的幸福,这是最简单的事情,因为她觉得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都是莱拉给予的,因此她很平静地接受了塔利班判她的死刑。

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很大,一直从玛丽雅姆出生的1959年讲到2003年,期间,充斥着阿富汗的是战争、饥饿、暴力、不平等。在一个动乱的过度,作者通过两个女人的命运讲述着整个阿富汗人们的命运和生活。无论是打着什么旗号而发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都只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故事中两个女人的命运也反映了阿富汗妇女的命运:男人的专制、不断的家庭暴力、被剥夺各种权利等等,看这本书,除了悲哀,还有希望:莱拉和塔里克最后回到停战建设的家乡喀布尔,把原来的恤孤院建设为学校。传达出停战后,阿富汗人们重建国家的希望。

胡塞尼的《灿烂千阳》展示了最残酷的故事情节,让读者看到最美好的人性,在血腥的阅读过程中,带给读者一个带着眼泪微笑的结局。

故事最后,玛丽亚姆的父亲给玛丽亚姆留下一封忏悔的信,这让读者在为玛丽亚姆悲戚的时候稍感安慰。玛丽亚姆和莱拉是彼此的灿烂太阳,在困苦的生活里给予彼此慰藉,依靠。女性的伟大在这两个卑微得命如蝼蚁的女人身上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读者的心灵。

小说给我们读者的最大启示就是:给予,永远是得到幸福最好的途径。

读《灿烂千阳》有感


黑暗中的阳光

--读《灿烂千阳》有感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我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后,不禁为阿富汗的遭遇感到悲哀。原来,正当我们享受着和平所带来的喜悦时,仍有一些国家被战火摧残着……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带着好奇,翻开了胡赛尼的另一本书——《灿烂千阳》。

在本书中,胡赛尼是以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家庭环境下的阿富汗女性的视角去描绘阿富汗三十年间的揪心历史。相比于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更显成熟。胡赛尼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故事写的真实动人。他着重描写着阿富汗,尤其是阿富汗妇女的苦难,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微弱却不可忽视的阳光……

玛丽雅姆,书中的主人公之一,一直充当着附属品的可怜女人。她的母亲娜娜原是她父亲扎里勒家中的一个女仆,由于一场意外,导致了玛丽雅姆的出生。她与生俱来的不光彩的身份,让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玛丽雅姆才会比任何的孩子更渴望爱和温暖。但是,这一切终究还是破灭了。当她十五岁那年,母亲娜娜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原本定期探望的父亲也形同陌路。一夜之间,玛丽雅姆好像明白了许多事情。娜娜为她做出的牺牲,娜娜在不平等待遇下的隐忍,娜娜偏激的人生观……后来,玛丽雅姆被迫远嫁他乡,嫁给一个刚失去妻子和儿子的中年鞋匠拉希德。刚开始"幸福甜美"的婚姻生活曾给玛丽雅姆带来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拉希德的面具一点点被揭开,他那丑恶的面目终究暴露在玛丽雅姆眼前——女人只是用来繁衍后代、操持家务的工具!在现实的双重打击下,玛丽雅姆的纯真被残酷毁灭殆尽,最后她将自己的内心封存起来,委曲求全成了她的代名词。

娜娜的一句话让我始终记忆犹新:"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指向女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阿富汗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无论事实如何,女人都将会是过错方。以下的故事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我不由得为阿富汗妇女感到深深地同情。

在玛丽雅姆经历了十多年的家暴以后,另外一个女孩的出现让她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莱拉,一个幸运却又不幸的女孩。她生活在进步家庭中,有着天生的美貌,受过教育,是阿富汗新型进步女性的代表。可她却生活在战争国家,战争年代。战火将她的家庭破坏,甚至夺取了她至亲的性命,也使她青梅竹马的恋人远走他乡。在被逼无奈下,莱拉也嫁给了比她大五十几岁的拉希德。和玛丽雅姆不同,莱拉拥有极强的反抗精神,她会为自己的合理利益据理力争。可她一次次的反抗,终究将拉希德的耐心消耗殆尽,让她在家中的地位变得和玛丽雅姆的差不多,一样遭到了拉希德的粗暴对待。可却是两个苦命的女人越走越近……

玛丽雅姆、莱拉,两个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时代的阿富汗女性的典型代表。一开始,她们是水火不容的。与其说这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的生活冲突,倒不如说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女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而阿兹莎的出现,彻底将这两个女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在莱拉身上,我们可看到她内心的成长。她开始懂得如何囤积自己的力量,等待爆发的契机。而玛丽雅姆的改变更是显著的。刚开始,她愿意为莱拉而顶撞权威似的拉希德;后来,她愿意和莱拉一起逃跑;再到最后为了救下拉希德手下垂死的莱拉,拿着铁锹像拉希德狠狠砸去……这或许是她这辈子第一次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做事。哪怕最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不曾后悔。

书末,胡赛尼描写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平凡,美满。这仿佛意味着,阿富汗的苦难总将过去,而苦难后的幸福更加难得,使人珍惜。

哪怕身处黑暗,也绝不放弃心中的阳光。

隐忍,等待,只要你不放弃,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总会到来,灿烂千阳总会照向大地!

文|赖伟婕

声明:

本公众号支持并感谢大家分享,但我们更尊重原创,本文系原创作品,转载须注明出处并经原作者同意。

读灿烂千阳有感


读灿烂千阳有感【一】

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动我的书,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让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喜欢看书中字2024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

读灿烂千阳有感【二】

读一本书,从来没有像这样心情沉重。看完书后,觉得世界如此灰暗、人生如此悲哀,这是第一次。

因为好奇,从同学那里借来了《灿烂千阳》,这是一本战争小说,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提不起多大兴趣去看,因此借来后,把它搁置了很久。前几天,看到枕头旁边的这本书,也闲着没事,就翻起来了,没想到被这书的内容吸引住了。连续看了几天,直到今天终于看完了,而看完后,内心也很压抑,总想着要写点什么。

故事发生在充斥着战争、暴乱中的阿富汗,故事主人公(私生女)玛丽雅姆十五岁那年,为了更贴近父亲的生活,离家出走,满怀希望地去到他父亲的住所,然而,迎接她的并非父亲的慈爱接纳,换来的是她父亲让司机打发她离开的残酷。玛丽雅姆终于看穿了他父亲的虚伪,伤心、绝望地回去她母亲身边,然而她回到家里看到的却是更令她肝肠寸断的一幕:她母亲因为对玛丽雅姆的行为感到绝望而吊死在树上。

因为她母亲的离去,她父亲不得不把她接去同住,不久,她就被她的继母嫁给了大她30多岁的拉希德,她父亲也因为爱面子、懦弱而没有反对这门婚事。玛丽雅姆曾以为自己从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几度怀孕又几度流产后,拉希德对她也产生了反感,把她当成泄欲工具以及发泄怒火的对象,稍有不顺对她又打又踢,而玛丽雅姆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对一切都是逆来顺受,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正当玛丽雅姆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要如此黑暗地度过时,莱拉进入了她的生活。

莱拉是玛丽雅姆和拉希德的邻居,十五岁的莱拉,因为战争,失去了双亲,从小的青梅竹马塔里克又离开了喀布尔,拉希德在被炮弹炸毁的废墟里,把莱拉救了出来,然后又欺骗莱拉塔里克已经在战火中死去,而此时怀莱拉又怀着塔里克的孩子,她不得不嫁给可悲又可恨的拉希德。

一开始,玛丽雅姆视莱拉为敌人,骂莱拉是小偷抢走了她的丈夫、生活、家庭。直到有一次,在拉希德暴打玛丽雅姆时,莱拉挺身而出护着玛丽雅姆。从此以后,她视莱拉为自己的女儿,给予她母亲似的待遇。当拉希德要伤害莱拉时,玛丽雅姆鼓起从来没有的勇气,用铁锹打死了拉希德。为了让莱拉和她的爱人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玛丽雅姆决定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来全力维护莱拉,让她和塔里克远离这是非之地。

也许,在玛丽雅姆看来,用生命来换取莱拉的幸福,这是最简单的事情,因为她觉得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都是莱拉给予的,因此她很平静地接受了塔利班判她的死刑。

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很大,一直从玛丽雅姆出生的1959年讲到xxxx年,期间,充斥着阿富汗的是战争、饥饿、暴力、不平等。在一个xxx的过度,作者通过两个女人的命运讲述着整个阿富汗人们的命运和生活。无论是打着什么旗号而发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都只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故事中两个女人的命运也反映了阿富汗妇女的命运:男人的专制、不断的家庭暴力、被剥夺各种权利等等,看这本书,除了悲哀,还有希望:莱拉和塔里克最后回到停战建设的家乡喀布尔,把原来的恤孤院建设为学校。传达出停战后,阿富汗人们重建国家的希望。

胡塞尼的《灿烂千阳》展示了最残酷的故事情节,让读者看到最美好的人性,在血腥的阅读过程中,带给读者一个带着眼泪微笑的结局。

故事最后,玛丽亚姆的父亲给玛丽亚姆留下一封忏悔的信,这让读者在为玛丽亚姆悲戚的时候稍感安慰。玛丽亚姆和莱拉是彼此的灿烂太阳,在困苦的生活里给予彼此慰藉,依靠。女性的伟大在这两个卑微得命如蝼蚁的女人身上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读者的心灵。

小说给我们读者的最大启示就是:给予,永远是得到幸福最好的途径。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作文|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

喜欢《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千字文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