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9909 篇)
- 1、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体会1000字
感言其实就是把内心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言论,我们在面临一些重要的活动现场。会上台发表一下对于某些事的感言,感言可以传达我们的真实情感,让心灵得到安慰,你知道如何才能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感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体会,还请您能收藏本网页!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体会【篇1】《经典常谈 文艺十六讲》选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经典古文丛书介绍和文艺杂谈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出版过多部散文集、诗集和杂文集。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在社会动荡时期,又写就了不少杂文,针砭时事。他不仅是是中国近代的散文家、诗人,也是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民主战士。 他也研究古典文学,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他最熟悉的作品还是散文,例如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丽隽永,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挚而朴实自然,意蕴悠长,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在《诗的语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为诗是特别的东西,诗人也是特别的人。于是总是觉得诗是难懂的,对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态度,这实在是诗的一种损失。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这段话结开了我一直以为对诗的误解,总以为诗相比较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总是敬而远之。但朱自清认为诗与文并无明显的分界,“散文中有时有诗。诗中有时也有散文。”同理,文学中的美亦无定论,不仅诗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时代而定。他的散文就体现了诗词之美,既有韵律之美,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支持和参与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知识阶级。在《论雅俗共赏》中,追溯了雅俗共赏的渊源,以前的文学欣赏和创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门第垮台打破了社会等级的固化,“士”和“民”之间的流通多了起来,宋代印刷术的发达,士人和学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于以前的朝代。语录、传奇的流传大概起于民间,使得古文
- 2、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体会精选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体会”,欢迎阅读。
感言就是表达因为接触到外界事物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语言文字,感言是一种表达内心深处想法的方式,你了解过哪些优秀的感言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体会”,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体会 篇1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体会 篇2这本小书,虽只是佩弦先生一家之言,不能说没有纰漏、亦不能尽信,但作为一本国学导读,还是相当经典的。细细品味这十三篇文章,愈发感到羞愧。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国学的了解竟然只在皮毛!
看到朱自清先生的名字,第一印象就是背影和背影,平实的言语,真挚的情感。如朱自清先生前言所说,要做一个好向导,作为后辈游览了景之后方能说此向导是否名副其实。毋庸置疑,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向导的令人无比信服。散文大家朱自清闲话说文解字、周易直至诗、古文,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评释引申,读来畅快。
平平说出,曲曲说出,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评价经典虽然都点到为止,但都切中要害,还一点也不掉书袋,实在难得。行文明白晓畅,观点融合各家,还是比较公允,讲评相得益彰,非常耐读,也解决了不少过去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 3、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相信不少人在学生时代都会被要求写一篇读后感,每次读完一本书籍,心中不免产生许多新的感想。您是否正在整理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是栏目小编从网络收集整理的。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篇1】说起来凑巧,前段时间我刚考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现代汉语》这两门课。
看完这本书,真的好像是对我的这两门功课的深入了解以及巩固。
这本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经典常谈。
第一部分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与分析。
按我个人喜好来说,其实我挺喜欢朱自清先生这样夹叙夹议地写经典的。夹叙夹议,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这样看起来,会有趣很多,而且也不会枯燥。
朱自清在自序上市这样说的,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进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所以,他把“说文解字”放在了最前头,从而逐篇解读国学经典。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大家的兴趣,吸引大家往国学经典的道路上去。
看完这一部分,你会发现,以前捋不清的一些知识,在作者的整理下,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而相见恨晚的感觉。讲真,我要是早点看到这本书,说不定我前段时间考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不会这么惊慌了。哈哈。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文艺十六讲。第二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朱自清先生,单独解读了“文学”。
什么是文学,答案有很多,但都不能成为定论,朱自清说,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着时代的演变随时代堆积的。因演变而质不同,因堆积而量不同,这种种都不影响到什么是文学上。朱自清先生,用了好几个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什么是文学,得靠作品,靠时代说话。
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先生认为“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明白”是条理清楚,不故意买关子,而“动人”就是具体写法。再说当时的文学型类,注重强调白话诗和小说的地位。白话新诗在当时是没有地位的,而小说在当时也只能占少数地位。所以,这两者要想发展,必须经过斗争,需要和只重古
- 4、 关于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体会8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朱自清常谈读后体会”。
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体会。随着网络的发达,感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当经历了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事情之后。若是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想和体会,就可以写篇感言,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是离不开感言的。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体会 篇1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鳥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
- 5、 朱自清《经典常谈》阅读体会1000字合集
感言是指我们发表感慨或者心里面的一些想法的文章,说到感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怎么写出一篇优秀的感言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为你编辑了朱自清《经典常谈》阅读体会,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朱自清《经典常谈》阅读体会【篇1】说起来凑巧,前段时间我刚考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现代汉语》这两门课。
看完这本书,真的好像是对我的这两门功课的深入了解以及巩固。
这本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经典常谈。
第一部分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与分析。
按我个人喜好来说,其实我挺喜欢朱自清先生这样夹叙夹议地写经典的。夹叙夹议,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这样看起来,会有趣很多,而且也不会枯燥。
朱自清在自序上市这样说的,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进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所以,他把“说文解字”放在了最前头,从而逐篇解读国学经典。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大家的兴趣,吸引大家往国学经典的道路上去。
看完这一部分,你会发现,以前捋不清的一些知识,在作者的整理下,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而相见恨晚的感觉。讲真,我要是早点看到这本书,说不定我前段时间考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不会这么惊慌了。哈哈。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文艺十六讲。第二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朱自清先生,单独解读了“文学”。
什么是文学,答案有很多,但都不能成为定论,朱自清说,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着时代的演变随时代堆积的。因演变而质不同,因堆积而量不同,这种种都不影响到什么是文学上。朱自清先生,用了好几个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什么是文学,得靠作品,靠时代说话。
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先生认为“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明白”是条理清楚,不故意买关子,而“动人”就是具体写法。再说当时的文学型类,注重强调白话诗和小说的地位。白话新诗在当时是没有地位的,而小说在当时也只能占少数地位。所以,这两者要想发展,必须经过斗争,需要和只重
- 6、 读书体会感悟
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以课文的语言文字为中介,循言明意,感悟文章内涵的个性化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应用自己的个性体验去把握要领,领悟主旨,这是阅读的关键所在。在感悟把握主旨上,有三种方法可让大家深受启发:
一是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或是感受文章的色彩,音响都需要想象。一边读文章一边想象文中的言、形、色、韵,能让我们走进文章,走进作者心灵。如在读《珍珠鸟》第五节时,想象“白天,它淘气地陪伴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仿佛看到了笼内“父母”的呼唤,笼外一只小小的珍珠鸟,还在自网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一个“挤”字,我们能想象珍珠鸟的胖嘟嘟的、毛茸茸的可爱,相互信赖的那种和谐、那种完美的跃然纸上。
二是一边读一边画。一边读文章,一边画出文中的关键句有利于理解文章,会有提纲挈领的效果。如在学习《大江保卫战》一课中,要领略黄晓文那铮铮铁汉的风采,画出关键句:“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麻包,又爬上了大堤……”点出重点词:“一咬牙、猛地、涌了出来、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这样的边读边圈点,一个抗洪英雄便跃然纸上。
三是一边读一边写。一边读文章,一边写下阅读感受。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我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会使我们与文章进入更深层次的交流。再如《大江保卫战》一课中,已经画出黄晓文那铁汉风骨的重点词句,可以在书旁写下阅读感受;“猛地一拔说明铁钉扎得很深,一股鲜血涌了出来说明血流得快而且多,多这里可以看出伤势很严重,捆了个结实,说明黄晓文为了止住血,硬是捆得结结实实,二话没说又爬上了大堤扛起麻包,一个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在我脑中扎下了根。的解在他身上又一股铁一般的意志,一个中国军人的铁汉风骨给我留下了解深刻的印象。”
- 7、 家长读书体会
家长读书体会
孩子小学三年级下学期了,一直以来我们基本保证完成了牟老师布置的每天读书半小时的阅读作业,通过阅读孩子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孩子的写作中我感到孩子的写作能力有了不小的进步,我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这正是这学期陪孩子看书的结果,孩子有进步,家长也跟着充实一下。
要让孩子在读书中有所收获,而不是纯粹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在平时读书中多注意优美词语的用法和写作手法,只有多读、多看、多用脑子去想,通过不住的积累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其次,提高孩子的读书的兴趣,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到网上购买一定的书籍,挤出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经常和孩子聊天,在聊天中共同探讨读过书籍的趣事和知识点,让孩子发表对书籍内容的体会和感慨。挑选一些内容丰富的书籍让孩子阅读,引导他们去理解书中的内容,阅读完成后让孩子写出读书笔记,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去提高孩子独立写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每天我们都将阅读时间安排在孩子睡前半小时的黄金时间里,阅读过程中让孩子有注意文章中好的句子和词语的用法。在读书中遇到问题提出疑问时我们及时回答,遇到困难及时查资料做到正确解答。
通过这两年多的陪公主的读书。让我和孩子有了更好的沟通,更加了解自己孩子,也看到孩子的进步,让我不禁欣慰不已。我们会将每天读书半小时的阅读习惯一直保持下去,陪孩子一起成长。
- 8、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合集
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便有了许多新的想法。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编辑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篇1《经典常谈 文艺十六讲》选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经典古文丛书介绍和文艺杂谈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出版过多部散文集、诗集和杂文集。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在社会动荡时期,又写就了不少杂文,针砭时事。他不仅是是中国近代的散文家、诗人,也是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民主战士。 他也研究古典文学,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他最熟悉的作品还是散文,例如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丽隽永,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挚而朴实自然,意蕴悠长,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在《诗的语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为诗是特别的东西,诗人也是特别的人。于是总是觉得诗是难懂的,对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态度,这实在是诗的一种损失。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这段话结开了我一直以为对诗的误解,总以为诗相比较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总是敬而远之。但朱自清认为诗与文并无明显的分界,“散文中有时有诗。诗中有时也有散文。”同理,文学中的美亦无定论,不仅诗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时代而定。他的散文就体现了诗词之美,既有韵律之美,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支持和参与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知识阶级。在《论雅俗共赏》中,追溯了雅俗共赏的渊源,以前的文学欣赏和创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门第垮台打破了社会等级的固化,“士”和“民”之间的流通多了起来,宋代印刷术的发达,士人和学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于以前的朝代。语录、传奇的流传大概起于民间,使得古文和诗都逐渐走上雅俗共赏之路,传统文化的变迁贴近了普罗大众。到了近代,这种改变愈加明显,白话文的提倡,
- 9、 读书体会 (900字)
不识字的时候,书都是妈妈念给我听的,当我认识一些字了,妈妈就给我买绘本书,所以我一直都喜欢看带一些插图的书,那些密密麻麻一整页字的书我总是看不到一页就不想看了。直到有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再见了,拖拉》的书,我被书中的小主人公马明月深深地吸引了,这是我真正意义上自己阅读的第一本书,也就是这本书开启了我的读书之旅。
至今我还记得《再见了,拖拉》中的马明月,因为懒惰拖拉,不能按照计划生活,所以她每天都会迟到,放学后总是先玩电脑游戏再做作业,结果受到老师的批评,还让生病的妈妈担心。可是自从进入学校广播站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渐渐懂得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想想我自己也经常制定一些计划,可是多数都没能按计划完成。读了这本书,我渐渐懂得了制定计划和实现计划的方法,那就是制定优先顺序表:我们可以把需要处理的事情分成四份,就是先做你觉得最重要和最应该完成的事情,然后做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事情,接着再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最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就可以做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从此我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有计划地生活。
后来我又看了同系列的一本书叫《妈妈不是我的佣人》,让我深有感触。书中讲述了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阿章,因为种种原因,暂时转学到乡下舅舅家。来到乡下上学的阿章,离开了妈妈的照顾,上学时忘了带作业,忘了带颜料,结果被老师惩罚,被同学嘲笑。就连表妹也批评他说:我不知道你的妈妈是不是你的佣人,但我的妈妈不是。这句话让阿章感到非常惭愧,生活中的他让妈妈做的太多。于是他反省自己,经历了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使他从一个懒散、自私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独立、节俭、关爱他人的小男子汉。
读了这本书以后,想想自己,也是让妈妈做了很多本来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决定要向阿章学习,改变我自己,让妈妈为我少操一点心。于是我开始独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碗、拖地、整理自己房间。学习上,我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认真的完成作业,不用妈妈操心。
读书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我要继续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一起插上梦想的翅膀,在书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六年级:任舒曼
- 10、 《有效教学》读书体会
《有效教学》读书体会
《有效教学》这书里并没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论和花哨架子,写的还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确实是深有帮助,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是有效备课。在本章节中,提到了一些怎么样备课才实用的一些意见和做法,在我看来很有道理,比如说在怎样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上,孙剑荣老师的阐述就很有道理:她说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词语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作为教师,首先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备课才能有的放矢。
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教学低段的备课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能注意个年段间的知识衔接,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如果吧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看作面,每篇文章看作无数个点,点面结合,就能达到实用、高效。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预设上,我们如果能从目标、核心环节、练习、板书、变化等多方面考虑备起,并且多参与有效的集体备课,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有效指导方面,要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为您编辑]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反省。这话说起来有些老生常谈,因为平时我们也做了,也写反思随笔了,也知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但真正领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长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地终身地去学习、去反思、去换位思考。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从现在开始,我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有效教学》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
2023-05-31
-
2023-02-06
-
2023-04-23
-
2023-01-31
-
2019-10-24
-
2023-04-23
-
2023-05-04
-
2023-05-11
-
2023-02-06
-
2023-03-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29
-
2023-05-07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2-02-24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8
-
2023-03-18
-
2023-05-30
-
2023-02-06
-
2023-03-28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3-02-06
-
2023-04-11
-
2019-10-16
-
2022-04-01
-
2023-02-10
-
2023-01-31
-
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