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 > 地图 >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2024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推荐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

(共 1736 篇)

  • 1、 《中世纪的城市》读书笔记

    偶然发现,欧洲并不是印象中像美国那样的现代化大城市,恰恰相反,欧洲城市所展现的深具文化底蕴的古典之美,宏亮的钟声,高大圣洁的教堂,一群腾飞而起的白鸽,欧洲的城市宛如蒙娜丽莎般神秘与圣洁。而这一切都与欧洲丰厚的历史底蕴息息相关。而想要探寻欧洲城市的起源,我们必须得看看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朗的《中世纪的城市》。

    根据亨利皮朗的描述,我们发现现代大城市直接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而中世纪的城市,则开始于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堡和市场的聚居地。

    欧洲和中国一样,总有来自受野蛮民族侵袭的危险。伟大的罗马帝国在晚期,也被来自北方的日耳曼人所征服了。但是,野蛮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政府,而是建立了各种独立的日耳曼小国,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欧洲民族国家的前身。欧洲的这场变故明显使帝国文化粗俗化。当时的欧洲,罗马天主教是保持文化和精神统一的唯一力量,是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人和保护者。9世纪,由于穆斯林的入侵,欧洲人失去了地中海控制权。在一个没有贸易的世界里,农耕成了欧洲文化的主流,权贵们也都搬到了乡下的庄园。一直到10世纪,整个社会才恢复秩序,教皇发动的十字军东征最终把地中海控制权再次夺回,欧洲文明再次复兴。

    一开始,商贩们只是在各个城堡做些流动的小生意,主要满足各个城堡女主人的需要。后来,有着固定时间的流动集市初步出现,商人们也开始在城堡附近租地定居。之后,他们干脆购买城堡周围的土地做起了长久的买卖。再后来,由于生活成本的增加,城堡的拥有者干脆把城堡卖给了商人,商人们的地盘就这样逐步扩大,以城堡为中心的城镇也逐步形成。随着城镇贸易的扩大,商人们开始利用领主和教会间的矛盾、教会和国王间的矛盾、国王和领主间的矛盾逐步获得更大的土地所有权和自治权,如此一个个城市就在欧洲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12世纪的中世纪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公社,筑有防御工事城墙,靠工商业维持生存,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

    而共同拥有城市的商人就是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市民。就像那句著名的德国谚语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使人变得自由。市民首先争得人身自由,其次在城市内部建立自行处理商业和市民矛盾的特别法庭,之后又开始建立城市自身的治安体系、废除与城市工商业不相融的苛捐杂税,最后获得更为广泛的政治和地方自治权。

    从亨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商业的发展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商业的复兴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城

  • 2、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1000字

  • 3、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400字(3)篇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朱迪斯本内特这本中世纪史已经到了第十版本了,足见这本著作的经典性。首先他打破了我关于中世纪的三点刻板印象

    其一是中世纪并非彻底黑暗,按照作者考察,欧洲中世纪时关于教育,政府,社会结构,社会公正的观念孕育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恰恰正是以中世纪为此基础才有后来的欧洲文明。所以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彼特拉克就没有伊拉斯谟”,或“没有乔托就没有达芬奇”,“没有奥卡姆就没有哥白尼”,“没有威克里夫和胡斯就没有马丁路德”,这些绝不是在夸大其词。那些我们熟悉的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身上,固然是有一种崭新而“现代”的思想在发生作用,但不能否认,很多中世纪的方法,风格以及思维习惯,才是他们创造力的源头。最典型的是大学是中世纪的发明,而现在,大学这种教育机构遍布全球。并且新的民主国家,其立法机构都可以说是源自中世纪的国会和议会。而像某些共产主义政体,也源自中世纪国家的思想。其中一部分可追溯至马克思之前好几百年的中世纪晚期,所以中世纪的政治文明遗产是非常有必要再深入剖析的。

    其二是中世纪我们常常能看见一个强大的组织“教会”。教会虽只是宗教组织,却往往能操纵甚至主宰政局。似乎现实历史里中世纪教会与教皇具有绝对的权威,这当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让皇帝下跪求饶的卡诺莎之辱。这是我们中世纪刻板印象之二,但其实根据作者梳理,教皇的前身乃是从罗马帝国时代设立的罗马主教,在罗马帝国统治时代,基督教的最高领袖乃是罗马皇帝,而非任何主教,从一开始教皇什么都不是罢了,但直到最强势教皇的英诺森三世上位。他不但多次调动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并在法王腓力二世击败失地王约翰之际,利用英国诸侯大量造反的有利局面,逼迫著名的失地王约翰一世称臣。但若是没有英格兰地方贵族与法王的帮助,强势的教皇究竟如何才能奈何远方的英国国王呢?所以教皇和皇权斗争背后其实是地方贵族势力之间斗争,而最后“阿维尼翁之囚”事件为教权由盛转衰的节点,毕竟之前最多也就是某位教皇被俘,这一次整个教廷都被人强迁了,这时候中世纪才刚刚过半。阿维尼翁之囚堪称是世俗政权对于罗马教廷势力的终极侮辱。这也是历史学者公认的教皇由盛及衰的节点,后来教廷虽然得以回归罗马,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首都了削弱。欧洲各地世俗政权的先后蹿起,让教皇指手画脚的梦想与现实渐行渐远。

    其三那就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影响,尤其是西西

  • 4、 读后感大全: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亚昆那和但丁

    首先讲了中世纪的一些事情,从蛮族入侵到建立封建政体国家。从罗马开始打击基督教,到四世纪发展成为罗马国教。从三九五年东西罗马分立之后,基督教分为:东教会叫做正教西教会叫:天主教国王加冕由教皇主持,这就是封。受封的国王就变成教皇的奴隶。公元八百年查理大帝受教皇的封就标志这封建制度的正式奠基。再加上中世纪经济贫困,生产落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以及社会动荡不宁的情况都不利于文化发展的。当时统治一切的教会对与世俗文化是极端仇视的。把反对教会的思想和行为受为异端剥夺了人民的自由,限制了人民的思想。虽然基督耶稣是我们的真实信仰。但这些人也太强制了。其实就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管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耶稣来到世界上没强迫任何一个人。而是用他的爱来爱护每个人。并没有强迫到思想上,因为人性是脆弱的。人难免会犯错。中世纪没有学校,唯一可以读书的地方是僧侣,也就是基督教学校。当时通用的语言是拉丁文,所以很多人都没读过书。神权主义使教皇成为统治一切的核心。那时毁坏的文物很多。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教育不共戴天。(古典文化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的)(基督教教义是神权中心与来世主义)基督教仇视一般的文化教育活动,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感官的享受,不过是满足肉体的一种私欲。所以他们厌恶世俗的文艺。所以文艺与基督形成对抗。

    圣奥古斯丁(354-430)圣奥古斯丁给美所下的定义是整一和和谐,给物体所下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他认为美的基本就是数,它就是整一。他说:理智转向眼所见境,转向天和地,见出这世界中悦目的是美,在美里见出图形,在图形里见尺度,在尺度里见出数它的美是形式主义。它的美在上帝,形式的美表现于宗教。圣奥古斯丁认为丑的局面是衬托和谐与美。丑恶衬托美好。

    圣托马斯亚昆那(1226-1274)他认为美分三个元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第二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不光是视觉和听觉。还有嗅觉和感知。形式只能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圣托马斯亚昆那的第二条与第三条。朱光潜先生认为与圣奥古斯丁的观念是相同的。完整、和谐、鲜明这些美总结为神的特性。所以人从事物的有限美可以隐约窥见上帝的绝对美。

    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反抗。浪漫这一词就是这时开始使用的。也成为小说新的体裁。

    但丁(1265-1321)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近代第一位最大

  • 5、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城市精神的解读,始终是客观的的、全面地、立体的,不仅向读者展示其积极向上的的一面,也向读者描述其矛盾、落后的因素,比如在解读柏林时作者对宽容与冷漠之间界限的探讨。

    因为膝盖受伤和后期恢复的需要,不得不搁置了今年所有的旅行计划。但开阔眼界、调养身心、涤荡精神、学习他人之智慧也并不是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某种意义上讲,读书其实是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尤其当作者是一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建树的领军人时,通过他的视野来解读这个世界,又何乐而不为呢?

    《城市的精神》是两位外籍政治哲学家贝淡宁和艾维纳合著的一本深度解读城市精神内核的书。两位作者都是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都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作者对书中提及的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向读者展现了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表达出的自身的独特习性和价值观。整卷翻完,受益良多。

    书中,作者选取了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共九个城市进行深入解读,这几个城市无一例外的在某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如柏林——宽容、巴黎——浪漫、北京——政治、纽约——抱负。作者对城市的建筑和物质外观着墨很少(点到为止),也没有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着力体现自治的、自由与自我的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一种真正的城市精神。笔者在感慨作者视野思维宽广深刻的同时,也不禁对以往自己对一些城市的肤浅认知而深感惭愧。

    比如巴黎。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巴黎更是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城市。只是,我们如何解读“浪漫”,巴黎人又如何解读“浪漫”,两者是否一致?我们对巴黎浪漫的印象或许来自于好莱坞电影中巴黎街头接吻的青年男女、或许来自于巴黎街角的悠闲舒适的咖啡馆、亦或许来自于法国总统的花边新闻。但实际上,受访的巴黎本地人对巴黎的浪漫(好莱坞版本的浪漫)假设充满怀疑甚至敌视。巴黎人的浪漫精神体现在:他们看待日常生活的途径是贬低物质享受,赞美英雄的个人主义,尊重传统而非消费主义,尊重道德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思考,将反正统思想的态度理想化,不怎么关心表面的社会地位。在巴黎,讨论金钱或社会地位等话题是令人反感的;卢梭对摆脱社会规范束缚的个人自我的理想化和对现代文明的压迫和不平等的攻击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关键主题;一位在巴黎出生并成长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者远离巴黎后最想

  • 6、 《呼风唤雨的世纪》读后感

    呼风唤雨的世纪读后感

    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让我感受到了科技技术的发展速度快。

    读《呼风唤雨的世纪》有感我生活在这个世纪里算是幸运了,听老师讲,以前的科技哪有想在这么发达呀!电视、电话、电脑,随时可以沟通,以前,寄一封信得花好几天,哪像现在这样,想什么时候沟通就什么时候沟通,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说话,以前都是,比较有钱的人家才有一台电视,好几个人都排在这一家看电视,满院子都是人,而且电视是黑白的,现在有飞机、有汽车、有火车、有船,想去哪里都去哪里,以前顶多只有脚踏车,在十九世纪,那些人类的梦想就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他们大概也没料到,现在的时候,他们的梦想纷纷成了现实,能上天,能下海,就几乎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还能呼风唤雨,也能洞察百万光年的历史,探索原子核世界,比起前的科学技术好的多了,我真希望他们也能感受到现在科学技术的发达。

    我生活在这个世纪,真的是无比的幸福啊!

    呼风唤雨的世纪读后感

    我读过《呼风唤雨》这篇课文以后,我就有了感受。

    我读过这篇课文有非常多的感受。我虽然不能感到真正的20世纪,但是,我从书本里看到了20世纪,那以前的20世纪是多么的不服呀,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候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那时的人生活多么的不方便,有的人说算我们辛运,而我觉得也很辛运,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21世纪里,20世纪的人,想的愿望,到这时候,已经纷纷实现,我们也要大胆的说,

    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我们一出生时还没有平板电脑,现在,我们过了几年,就有了平板电脑,现在我们都有了汽车、电视、收音机、飞机多么的富裕呀,这可都平科学技术的呀!我就想:如果我想世界上有一个高级平板电脑,会不会22世纪就会实现呀。我觉得肯定能实现,因为我觉得这时候的科技发达了!

    我心里有许多愿望,我这么多的愿望,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呼风唤雨的世纪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很有了感受。

    20世纪是人类来呼风唤雨,这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才会呼风唤雨的,如果没有人类的的科学技术,人类就不能呼风唤雨,人类依赖了一个自然的农耕社会,20世纪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连正常的电视都没有,那是的电视不是彩色的,而是黑白色的,我们的祖先每天都这样想:在我死后要是世界能变得很好,那该多好啊,可是祖先没有料到,他死后,他的想象都变成了现实。现在,

  • 7、 呼风唤雨的世纪读后感

    呼风唤雨的世纪读后感(一)

    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让我感受到了科技技术的发展速度快。

    读《呼风唤雨的世纪》有感我生活在这个世纪里算是幸运了,听老师讲,以前的科技哪有想在这么发达呀!电视、电话、电脑,随时可以沟通,以前,寄一封信得花好几天,哪像现在这样,想什么时候沟通就什么时候沟通,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说话,以前都是,比较有钱的人家才有一台电视,好几个人都排在这一家看电视,满院子都是人,而且电视是黑白的,现在有飞机、有汽车、有火车、有船,想去哪里都去哪里,以前顶多只有脚踏车,在十九世纪,那些人类的梦想就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他们大概也没料到,现在的时候,他们的梦想纷纷成了现实,能上天,能下海,就几乎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还能呼风唤雨,也能洞察百万光年的历史,探索原子核世界,比起前的科学技术好的多了,我真希望他们也能感受到现在科学技术的发达。

    我生活在这个世纪,真的是无比的幸福啊!

    呼风唤雨的世纪读后感(二)

    今天,我给爸爸妈妈读了一篇课文,题目叫《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讲的是20世纪科学飞速发展的过程与成果。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感叹科技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我们现在的生活,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科技,电脑、电视、空调、自动洗衣机、mp3、mp4、复读机各种各样高科技产品充满着我们的世界,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妈妈说,她在像我那么大的时候,科技根本没这样发达。从学习用具最普通的铅笔来说,她们班上如果有谁用转笔刀,就会引起很多人的羡慕,大多数同学则都是用小刀一点一点地把铅笔外皮削掉,然后在水泥地上磨尖之后再用。

    而我们现在用削笔器削铅笔咔咔几下就好了,又省时又省力。也不需要再费力地在地板上磨尖,方便多了。

    爸爸接着说:那个年代,工作中谁要查点资料,就必须去图书馆,办借书证借书,在浩如烟海的书本中寻找,费时又费力。有时候,辛苦了半天还可能查不全,非常麻烦。再看看现在,我们在电脑上、手机上,随便输入要的资料,就能查到好几页、几十页。方便的不能再方便了。

    科技发展了,我最受益,妈妈笑笑接着说原来洗衣服,得用手搓、用搓板洗,最怕冬天洗衣服,冻得手发红,风一吹手都裂了。现在有了全自动洗衣机,看着电视衣服就能洗出来,衣服要是一拿出来就是干的叠好的那就更好了妈妈说着哈哈笑起来。

    也许我们今天所幻想的,未来就能实现。在几百年后,几十年后,什么隐形衣服啊、水陆空汽车啊

  • 8、 《世纪的辉煌》的读后感

    《世纪的辉煌》这本新书。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了解到昔日的中国是那样的辉煌灿烂。而随着世纪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推进,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见证了中华人民正向前挺进。特别是近20年,国内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今天我国不仅已跃居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系,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而且在政治、文化、外交、国防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抚今追昔,我为中华民族的奋发崛起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正处于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一个迅速发展的新世纪。时代在变,国际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竞争中,中国也加入了世贸组织(既wto),这象征着中华人民在国际社会里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了中华儿女坚强不屈、永不服输的心声,中国的市场将更为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将会朝着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

    奥运会已经在筹措中了,我们中华人民齐心协力,举全国之力在申奥会中表现得力压群雄,终于取得了申奥的成功,当成功的喜讯传来,全国人民群情振奋,万民同呼,我们赢了!中国赢了!

    《七子之歌》想必大家也一定听过,在大家的盼望下,被帝国主义强占下的香港、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不正说明了海峡两岸浓浓的亲情是永远也不能分割的,这种神圣的爱是不能被帝国主义玷污的。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以民族魂魄谱就的雄壮旋律。越是遇到艰难险阻,这旋律就越发激扬高亢。面对非典型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这旋律又一次在人们心中涌动,在祖国大地回荡。非典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已经取得了胜利;一座抗击非典的伟大长城,终于巍然矗立起来。今天,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又为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这是今年来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最辉煌的成就。

    在这“信息时代”里,不懂电脑的人等于半个文盲,所以,电脑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不言而喻重要性。计算机的发展犹如下山猛虎一般迅速,一款款别致新颖的电脑推陈出新,这可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啊!

    三峡水利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自从三峡水利工程实现蓄水后,严格的环保要求及服务质量,使这里成为服务的形象大使,这又了结了一个长期以来的心愿。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们的祖国真是太伟大了,我为祖国取得了这么多的辉煌成就而被感动着,看到了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为祖国而感到十分骄傲、自豪发。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任务

  • 9、 城市的眼睛读后感作文
    读后感······ 力学小学四(5)班 ·胡天怡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当我读完了《城市的眼睛》这本书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故事讲述了星河村的朱迪和妈妈一起来到了爸爸所在的城市,还认识了沙鹏、卢晶晶这些好朋友,生活的很快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卢晶晶的爸爸抛弃了她的母亲和卢晶晶,而不久之后,朱迪的爸爸又因为车祸离开了人世……但是,在朱迪的妈妈胡秀娟的不断努力下,这个家庭又变得快乐起来,虽然朱迪还是很想念爸爸,但是他也学会了坚强,在朱迪的家中,虽然他们母子二人并不富裕,但是却仍然保持着家应该有的温馨。这又让我想起了平常在电视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是啊,财富不是最重要,至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财富不代表一切,最大的财富,只不过是属于每一个家庭的温暖。而对于故事中的严晶晶来说,爸爸,是她日夜都盼望的人,但是严晶晶的父亲抛弃了她和她的母亲,严晶晶曾经温暖的家,以及她与爸爸的亲情,仿佛瞬间瓦解了,但是,她还是希望,有一天,她的爸爸会从新回到她身边……严晶晶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还拥有她的好朋友,也有人照顾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另一种温暖吧!亲情、友情、温暖……在《城市的眼睛》中,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与“情”,也许吧,城市不就是由这一个个平凡而有不平凡的家庭,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组成的么!城市的灯光就是城市的眼睛,在这茫茫的灯光下,还有无数的温暖,无数快乐的家庭,也有无数的故事在发生……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温暖,是家庭,是“情”……

  • 10、 《城市影像》读后感

    城市在变,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可是是我们变得适应城市,还是城市变得适应我们呢?早已习惯了穿梭在城市的霓虹灯中,早已看惯了矗立在城市的摩天大厦,然而,我们又怎样才能找回那些丢失的记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虽然很想走进每一座城市,探访属于她的五千年的风和雨,可是梦想虽美好,现实很残酷。很庆幸,看到了《城市影像》这本书。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本介绍城市的旅游书,也不是一本翻开过去的历史书,更不是一本应有尽有的百科全书。她只介绍了中国的十个城市,而且是以不同人的视角讲述的,每一个人负责一个城市,讲述着自己对那个城市的认知和理解。

    刘心武的抚摸北京,谈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也描述了现代北京的灯红酒绿。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她有着肃穆的神情,也饱含年轻的热情。从老北京城的胡同文化到现代北京三里屯的酒吧文化;从天坛到世贸天街;从故宫到鸟巢水立方,这是一座将古典与时尚融合的别有韵味的城市。很期待有一天能够去到北京,感受这座“湖城”的别样情怀,哪怕只是单纯地去北漂。

    张贤亮的流放银川,印象最深的就是文章的开头,“我是在《凤凰于飞》的歌声中从银川市北门进入银川市的。眼前是一座寂寞、荒凉、破落的古城,耳边却想起华丽而甜美的歌声,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终生难忘。”银川,对我而言是一座很陌生的城市,前前后后看了许多本关于城市的书,貌似都没有看到讲述关于银川这座城市的。不过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一种冲动,很想去造访这座被很多人遗忘的城市。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座古城;好奇,不仅仅是因为我的茫然无知。而是因为那一首《凤凰于飞》,虽然没有听过,但光看歌名就足以然我对这座城市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高原古城”,这是一座“出卖荒凉”的城市。

    李杭育的柳风桂雨下的杭州,.讲述了杭州的男人和女人,讲述了杭州的时髦,讲述了杭州的西湖。杭州,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记住这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西湖,还有处于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杭州,一个柔情似水的城市。

    本书中还有何立伟的长沙岁月,方方的行云流水的武汉,李宽定的见证贵阳,阿成的妖冶的迷宫哈尔滨,邓贤的乐土之帮成都,孙甘露的幻想上海,邓刚的漂泊大连。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书,看着外表,很想走进;看着内容,浮想联翩。

    城市影像,印象城市。印象中的长沙是古城,也是现代城,著名的酒吧一条街,享誉全国的湖南卫视,还有岳麓山上的岳麓书院,天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8

  • 2023-01-06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23

  • 2023-01-13

  • 2019-09-25

  • 2019-11-23

  • 2023-04-15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1-08-21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8

  • 2023-01-19

  • 2023-05-04

  • 2021-05-0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25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2024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