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5681 篇)
- 1、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700字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700字
《除了正经事,我什么都愿意干!》 本书的“结构化拖延法”给患有拖延症的人带来了一个折中的、暂时性,但是感觉良好的解决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在于,如果有什么事是重要且必要的,那对于拖延者来说,一定是万难去做的,为了不做这件事,他干点儿别的什么都行。 于是,一个结构化拖延者长长的to-do-list上,排在最前面那最紧急最重要的几项一直停留在那里,而排在后面的事却被一件一件干掉了。最终的结果是:虽然拖拉了一点,有一些事一直没干,但是还是干完了很多事的。 那to-do-list上最前面的几件事该怎么办呢?拖到实在不能拖的时候,急吼拉吼地一下子搞完。对于拖延者来说,时间越充裕,就越容易拖拉,也越容易苛求自己达到完美(同时又觉得自己做不到完美)。索性拖到最后时间来不及了,反正也搞不完美了,勉强干完怎么也比啥也没干强,于是便把不得不做的事给做完了。在另一些情况下,有些任务在拖拉的过程中自己就消失了。 拖延会让人觉得沮丧,使用结构化拖延法后,拖延者就能多少干点什么了。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即使是完成再小的事,也能让人获得成就感。这种舒畅的成就感反而能让拖延者心情愉快地继续把事情做下去。把关注的点从没做完的事移到已经做完的事上,结构化拖延者的自我感觉也会变得良好起来。毕竟感觉良好是有利于身心的,相反,自我嫌弃既不能治疗拖延,也不能使生活正向运转起来。 拖延者还有一个办法是和不拖延者搭档合作。有些人天生无法抵制“立即动手”的诱惑。和这样的人合作时,他们会把节奏带起来,一不留心就把事情一起干完了。而且由于他们是行动派,和他们合作的过程中,他们有时会将别人分内的事也一块儿干了,特别省力。
- 2、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3)篇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 第(1)篇
一天一书评 1/30
太懒了,每次看完书都不愿总结写书评,笔记堆了一堆,所以今天立个30天写书评的flag希望不要打脸!!!(要是真的打脸还请大家就当无事发生过)
------------------------
本书适用人群:
被拖延拖到怀疑人生,又无法自救的人。
比如我,平时视ddl(deadline)如无物,ddl前三天依旧快乐似神仙,ddl最后一天开始陷入恐慌,最后一晚顿足捶胸,持续性抓狂,间歇性瘫痪,通宵达旦强撑死扛,最后要是赶完了算逃过一劫,要是没赶完就得想理由编借口自甘堕落深渊。
好了说正事,首先给这个可爱的教授比个心!!!对于我这样的终极拖拉咸鱼,当身边的人都摇头叹气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他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用爱与体谅告诉我拖延的精彩世界。 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没有类似“说你没救让你惭愧把拖延患者逼进一个负罪感的角落督促你迷途知返”的暴力办法,而是告诉我们,拖延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糟糕,“要抬头挺胸地做人,你仍是个有用的人——尽管爱拖拉,但还是做成了不少事的”。
所以别怕乖乖,来老娘结实的臂弯里,我们一起用拖延大法重新爬向人生巅峰。
-----------------
结构化拖延法:一门关于如何利用拖延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
完美主义者自述:“因为我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做成那些事,但出于种种原因,我就是不去做。我将此归结于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如果我不去完成任务,就不必遭受拒绝和面对挫败;而一旦我完成它,其成果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我自己个人价值判断的严格把关。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通过自己这一关。 ”因此,要控制住自己那些关于完美的幻想,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想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的心愿导致你没有办法去开始这件事情。唯有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成了允许我们对自己网开一面的理由。
对此,教授的建议是,接下一件任务时逼着自己分析一下,“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不完美的代价有多大?” 其实最后答案往往是“没那么完美”也就够了,因此允许自己哪怕把事情做得比“完美”差一点点,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拖延症,你也一定饱尝无法兑现自己诺言时的那份内疚和煎熬。 为了内心的平静,拖延者尽量不向别人作出承诺,尽量少给自己揽事儿。事情越少,时间越充裕,却越容易把这仅有的
- 3、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范文欣赏
《拖拉一点也无妨》一书由约翰佩里所著,讲述了拖延症并不是坏事,要我们正视拖延症,在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拖延症是一个坏习惯,这只是个人习惯,但是不妨碍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范文欣赏。
4.恐慌中的工作末期:只有一天了,现在的我就是之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的我啊,哭着哭着把事做完。
5.死线:呼,安全上垒。我做的还可以嘛。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什么?明天又是个deadline?
6.新一轮恐慌中哭着把事做完。
如此不停地循环,不停地挣扎在deadline上,一个学期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
什么才是第一生产力?一定是deadline吧!
写到这里,发现我已经不知不觉把结构化拖延法践行了一半,那就是绝对不让自己闲着。我们喜欢避重就轻,当我们的任务清单不够长的时候,为了避免做那件我们最不情愿的事的方法就是什么也不做,当个沙发土豆。如果我们的清单足够长,为了逃避第一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也不那样困难了是不是。这就是你为什么一到考试复习就要想要整理书桌、擦擦书架、扫扫地板。所以拖延者们,我们大概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化身成一位高效人士!(此处应有美少女战士变身配乐)
还有一半要践行的是如何让任务清单排列得当,如何减少各种干扰。要是最前头的事一直在前头的话,大概永远也完不成,或者只能靠deadline。所以拖延者们,我们可以尽量向别人或自己做出许诺,找到更多新的不愿意做的事放在清单前()头,才不浪费我们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啊。
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临终之际,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但还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来来来,拖拉一点也无妨,无妨。
- 4、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2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200字
整本书看的过程有些艰难,实话说有些事情叙述得确实枯燥,还有一些柳比歇夫撰写书信或回复书信的内容是粗略瞄了一眼,但其中的一些干货还是极有参考价值的。 第一二章可以跳读,说了一些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是怎样的人。并没有什么需要细读之处。 第三章至第十四章,主要讲述了柳比歇夫及他这一生是如何践行时间记录法的,很多干货值得提炼出来。 个人提炼内容如下: 柳比歇夫是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的,自此之后,他的时间记录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一、发现时间统计法 ·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一天没有间断。 ·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 事件 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 ·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二、习惯时间统计法 · 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中。 ·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 ·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三、时间统计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终生的奋斗目标 · 柳比歇夫很早就意识到,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时间。 · 一生忠于一个目标,柳比歇夫自己是幸福的;在别人眼中,也是令人羡慕的。 四、总结的价值和意义 · 柳比歇夫随时随地利用“时间的下脚料”:散步时捕捉昆虫,开会时演算习题……英语就是他利用“下脚料”时间学会的。 ·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 · 年度总结会把一年中做的所有事情统计出来,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清楚地显示出时间的用途,了解自己在一年中能做成多少事情。 五、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六、比时间更珍贵的是,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 · 除了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还按照自己的身体特点拟定了几条守则。如:不接受紧急的任务,累了就去休息,每天睡10个小时觉等。即使他的身
- 5、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6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600字
我的老对肖涟源发了一个时间日志,引起一片赞叹,《奇特的一生》就是时间日志的鼻祖。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面有提及到。李笑来老师评价说: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特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自此,我也对这本书很期待,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被称为时间管理书籍的鼻祖,让这么多大家称赞不已?不过读起这本书,真的有点吃力,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为了读懂这本书,我看了大家的点评,以及网上关于它的讲书,最后从千城讲书听了很多遍,以下思路也以千城讲书为主。)它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根据柳比歇夫的日记为参考文献,引出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讲述了柳比歇夫的生活方式以及他这个人。 柳比歇夫是个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事迹呢?柳比歇夫是一个将自己一生都用时间来计划的人。他活了82年,从26岁开始写日记,56年从未间断过。他博学多才,既是专家,也是杂家,一辈子写了70多部著作,1万多页的论文原创著作,包括数学,生物学、哲学等各种学科,在多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 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记录时间,经过了两年的调整,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一直坚持了54年,能把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并做到极致,是震撼我的地方,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一、时间记录。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也称为事件开销法,以事件为主记录时间,由事件类别、事件、耗时三部分组成,记录真正有效的纯时间。注意是纯时间,而不是毛时间,拿快递,走神,闲聊并不用记录。下图是柳比歇夫其中一天的时间记录,基本上,柳比歇夫每天的记录都是如此。我们现在也会常用另外一种时间记录法,以时间段为主要记录,把事件列入其中,比如上面我的老对肖涟源用的时间日志。 二、时间统计。 记录后便是统计,统计每一天各类事件所用的时间总和。柳比歇夫每天统计,每一周统计,每一个月统计,每一年度统计,每五年统计。他根据自己事件的分类进行汇总,基本工作用时多少,附加工作用时多少等等。以及这些工作里的小类所用的时间。柳比歇夫甚至在他的论文后面都标注了这个论文花费了多长时间。 三、分析反馈。 时间统计好之后,就是分析了,看看自己每天的时间开销情况、耗费比例。为什么这周读书时间比之前少了10个小时,原因在哪?寻
- 6、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3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300字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说的是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一生,这位科学家的学识博大精深,学术著作涉及数学、生物学、哲学; 他的奇特之一在于他生前除了发表上述相关的70多项学术著作,还留下来数量颇大的论文和专著。到底有多大,说是有12500页打字稿,但是我还是没什么概念。反正就是质量高,数量庞大。 他的奇特之二在于82岁去世的他,在最后几十年,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生命的晚年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 他的奇特之三在于从他26岁起,他把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都记录下来了,并且坚持了56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有一套时间统计法,统计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严格的统计了他每天研究、写书、看报、写信、散步等等花费的时间,并且一月一次小结,一年一次大结,五年复盘一次并规划一次下一个五年。 通过这个时间统计法,我们可以知道柳比歇夫的时间去了哪里,他在某年某月某日看了什么书,写了什么论文,见了什么人,是写了信给某人争论某个定律,还是在看某人给他的回信。 但他并不是个工作偏执狂,他每天睡觉10个小时,也排队去商店买煤油,去游泳看电影,结交朋友。他的生活并不是无风无浪安静宁谧的,他经历了战乱,还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失了自己的一个孩子。他除了做科研,还要兼职上课,因为他还有一大家子需要养活。他的生活看起来跟那个年代的普通人的生活无异。 更奇怪的是尽管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投身科研,他也并没有因此取得什么能让他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你看要不是这个时间统计法,要不是这本书,我们很多人都不会知道他。虽然留下来不少宝贵的科学遗产。 但是他的时间统计法却不能说不给人带来震撼。就像记录你的每笔开支一样去记录时间,把时间真正的当成自己的财富去对待。有了这个概念,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去记录每天的时间开支,但是坚持56年却不那么容易了。时间这个东西,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不能提前预支也不能累计。不管你贫穷或富有,你也一样拥有24h,时间就在那里,不争不吵,不多不少,让人很容易忽视掉,也没任何办法变得多一点。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开花。(我想我们可能无法像柳比歇夫那样坚持56年如一日的去记录和规划每一天,但是要知道时间的珍贵,这么珍贵的时间该把它放在哪里。目标是什么,要如何实现它,时间是是否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上,时间是否坚持花在实现目
- 7、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7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700字
第7本《奇特的一生》 【坚毅的灵魂,柔软的心】 俄国作家写的这本书,描述了柳比歇夫的一生以及柳比歇夫独特的时间计算法——他会记录下人生中每个时刻所做事情用掉的具体时间,并在每个月,每年坐总结且分析。柳比歇夫在我看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和一颗柔软的心。 柳比歇夫作为一个人,是幸福的,通过时间记录法,他知道自己一生的每个时刻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生。他有一颗柔软的心,他热爱生活,竭尽全力做自己喜欢之事。他有一个坚毅的灵魂,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他无法坚持记录时间几十年。他从28岁开始,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并开始记录时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能做到每时每刻记录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需要极大的毅力,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这个时间记录法,我十分努力地坚持了一段时间,虽然只完成了百分之70到百分之80的时间记录,但帮助我提高时间利用率的结果非常明显。为何?因为在我没有记录时间之前,我很难清楚地知道我的时间花去哪。我总是觉得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发呆喝个水就过了几十分钟。那么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就很好地帮助了我利用人生,我能知道我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做了什么,适合做什么,摸清楚自己利用时间的特性,避开自己无法克服的弱点,尽可能把时间最大化。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忙,但其实他的效率其实很低,这个时间记录法也许将很好地改善这样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样度过自己生命,大概会是浑浑噩噩地过一生,时间总会出乎意料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生命中抽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吧,是不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了?
- 8、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5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故事的主人公是柳比歇夫,他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他的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都记录在日记里,不仅记录工作的成果,连生活中的倒霉事儿都一一记下,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不仅如此,他还把一生的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时间,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通过时间统计,他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而相对我自己而言,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回忆不起来去年做过了哪些具体的事情,在对比到柳比歇夫时更是深深觉得自己如此浪费。
如果我们自己慢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柳比歇夫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他善于捉摸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攥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他在1963年骄傲地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的最高纪录。平均每天5小时29分钟。而战前,每天大约4小时40分钟!他清楚地了解这些数字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他拿着秒表监视着自己,他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非常认真,时间不会不够用,时间不管多少,总够用来做一件事。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
- 9、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4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400字
奇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本书就是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
奇特在哪里呢?
我们很多人都有记账的好习惯。因为我们觉得金钱对我们很重要并且它来之不易。
但是我们好像都没有记“时间”的习惯。把时间当作金钱——每一笔时间都花在哪里,要做详细的记录。
这就是本书所讲的故事。他记录了一个人从23岁开始,一直到去世的前一天,把自己所有时间花在哪里都记了下来。
想想就觉得很奇特!
珍惜时间,就应该像珍惜金钱一样。
不对,应该比珍惜金钱更加珍惜。
因为记录时间,所以更能充分利用时间,并取得了不朽的成绩。
同样的一生,同样的一天24小时有人碌碌无为,而有人做了很多事情。
有句话说,怎样度过一天就怎样度过一生。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时间,慢慢变得更好,做到更加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 10、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读后感(3)篇
果然极简 没一句废话。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微观经济学关注商品、劳动力及资本的个别市场等。
当经济学家谈到价格时,指的就是交换价值。
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历史上,拥有房产的平均报酬率都是正数。但自06年来,美国房价开始下跌。
贵金属是个人可从事的风险最高的投资之一。
宏观经济目标是经济增长,它受到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长期投资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内容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胀、贸易差额等。
全世界的收入不均 最大的原因是通信与信息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市场的改变。
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预测经济体未来增长:pv(1+r)t=fv
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它可以持续一个或数个经济周期,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周期与周期性失业起起伏伏,只有根本的自然失业率持续存在,而伴随着自然失业率的是变动的通胀率。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但同时追求四个目标可能引起混乱。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合作创业的全球化不可阻挡。
曾在奇葩说中听到这样一个观点: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贫困,于是对经济学开始非常的好奇。于是从书单中刨出来了这本书。
不过所谓的极简大概是大佬口中的极简,这书是经济学入门书籍不假,但信息量绝对够大。就这样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足足用时七个小时,阅读时间跨度一个半月,才勉强啃了下来。不过第一遍依旧读的很粗糙,尤其对自己这种小白来讲需要找时间再啃第二遍。
全书读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私以为抱着这样一种观念去学习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看书的时候会发现就算是水平非常之高的经济学家们之间也会有针锋相对截然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09-28
-
2023-04-24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4-2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23-06-10
-
2019-09-23
-
2019-11-16
-
2022-12-26
-
2019-11-16
-
2022-12-18
-
2019-11-08
-
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