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 > 地图 >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2024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相关栏目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热门栏目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推荐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

(共 1530 篇)

  • 1、 《听杨绛谈往事》心得体会(读后感大全)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心得体会1300字

    看书期间,觉得这本书对我很不友好:一是钱杨二位先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力,让我觉得空度许多光阴;二是钱杨等人正直而谦逊的品行气性,像镜子般明晃晃地照着自己,生出几分惭愧;三是钱杨一家温馨和谐的相处片段,让远离家乡的单身狗突然生出了几丝乡愁……

    先说学习,也涉及些爱情。钱杨的爱情,学术氛围无比浓郁。而钱杨的学习,又遍洒爱情的“酸臭”与知己的惺惺相惜。大抵有才、进取的人总是互有感应。钱杨两人的学习热情总是让我这个“床上躺”汗颜不已。很难想象杨绛先生人至中年,却可以为翻译《堂吉诃德》自学西班牙语;世道混乱,家事繁重,却仍能挤出时间投身创作。钱钟书先生就不多提了,作为小初高课堂上的常客,书里的趣闻轶事、情书日记,又一点点丰满了这位“大才子”的血肉,啊……让我不禁肤浅地感慨“学神就是学神,失恋都能写出本诗集……”不过总结起来还是老套路:广读书,勤思考,笔耕不辍。

    再说为人与家庭。看着杨绛先生,特别佩服她谦逊隐忍的包容心、真诚温柔的待人方式、“无所不能”的学习劲儿和有事敢扛的勇气。所处世界和谐平静时,释放善意不难。周边暗流汹涌时,还能释放善意,却是一种境界了。家庭对个人的性格品质有着极大影响。我很钦佩杨绛的家庭,也不禁想嘚瑟下自己的爸妈。爸妈对我影响很大,比起“说教”,最终触动我的还是他俩日常待人处事的方式、言语。关于“为人”的很多理说不透,但言行是最直接的反映,总有那么几次,会觉得自己做事特像他俩。不过长大后,离外面的世界近了,有些想法、处事方式却有些变味。有时候觉得自己越来越“独”,越来越“私”,失了很多温度,却又没觉得哪里出了错。以前一直试图以逻辑思维论证“好人好报”的科学性,总试图学习所谓“厚黑学”,可现在,一是多为前人经验可鉴,二是个人智商所限,不如活的善良些、简单些,追求个自己想要的目标。

    最后是从文革延伸的一些思考。“寸铁杀人”,言语的力量可怖至此。今天的传媒也是一样。消息遍地,真假难辨。有些简单的思维模式有时候会不会引发可怕的后果。例如薛之谦案,我没有多加关注,也没有对事情细节加以推敲,但是直觉却简单地留下判断:“一个巴掌拍不响,涉事的人肯定都有问题。”

    这样粗暴的判断模式漏洞百出:一个巴掌真的拍不响吗?空穴真的不来风吗?“三人成虎”“无中生有”有那么难吗?自媒体发达的当下,“造谣”其实无比简单。在“宁可信其有”这一思想的指

  • 2、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心得体会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书期间,觉得这本书对我很不友好:一是钱杨二位先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力,让我觉得空度许多光阴;二是钱杨等人正直而谦逊的品行气性,像镜子般明晃晃地照着自己,生出几分惭愧;三是钱杨一家温馨和谐的相处片段,让远离家乡的单身狗突然生出了几丝乡愁……

    先说学习,也涉及些爱情。钱杨的爱情,学术氛围无比浓郁。而钱杨的学习,又遍洒爱情的“酸臭”与知己的惺惺相惜。大抵有才、进取的人总是互有感应。钱杨两人的学习热情总是让我这个“床上躺”汗颜不已。很难想象杨绛先生人至中年,却可以为翻译《堂吉诃德》自学西班牙语;世道混乱,家事繁重,却仍能挤出时间投身创作。钱钟书先生就不多提了,作为小初高课堂上的常客,书里的趣闻轶事、情书日记,又一点点丰满了这位“大才子”的血肉,啊……让我不禁肤浅地感慨“学神就是学神,失恋都能写出本诗集……”不过总结起来还是老套路:广读书,勤思考,笔耕不辍。

    再说为人与家庭。看着杨绛先生,特别佩服她谦逊隐忍的包容心、真诚温柔的待人方式、“无所不能”的学习劲儿和有事敢扛的勇气。所处世界和谐平静时,释放善意不难。周边暗流汹涌时,还能释放善意,却是一种境界了。家庭对个人的性格品质有着极大影响。我很钦佩杨绛的家庭,也不禁想嘚瑟下自己的爸妈。爸妈对我影响很大,比起“说教”,最终触动我的还是他俩日常待人处事的方式、言语。关于“为人”的很多理说不透,但言行是最直接的反映,总有那么几次,会觉得自己做事特像他俩。不过长大后,离外面的世界近了,有些想法、处事方式却有些变味。有时候觉得自己越来越“独”,越来越“私”,失了很多温度,却又没觉得哪里出了错。以前一直试图以逻辑思维论证“好人好报”的科学性,总试图学习所谓“厚黑学”,可现在,一是多为前人经验可鉴,二是个人智商所限,不如活的善良些、简单些,追求个自己想要的目标。

    最后是从文革延伸的一些思考。“寸铁杀人”,言语的力量可怖至此。今天的传媒也是一样。消息遍地,真假难辨。有些简单的思维模式有时候会不会引发可怕的后果。例如薛之谦案,我没有多加关注,也没有对事情细节加以推敲,但是直觉却简单地留下判断:“一个巴掌拍不响,涉事的人肯定都有问题。”

    这样粗暴的判断模式漏洞百出:一个巴掌真的拍不响吗?空穴真的不来风吗?“三人成虎”“无中生有”有那么难吗?自媒体发达的当下,“造谣”其实无比简单。在“宁可信其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常常

  • 3、 杨绛窗帘读后感

    【篇一:窗帘读后感】

    那些美好的回忆,我们窗帘读后感深藏在心间就好了。偶尔还拿出来晒晒,不让它发霉,一起回忆曾经的青春年少。记忆是一张挂满风铃的窗帘,藏匿不了回忆里一丝丝缱绻暧昧的痕迹。

    最后麻醉叔叔在办公室里就跟我讲理论知识。还找了两本书给我看。可是我很困啊,看书的时候就趴着睡觉了。最后隐隐约约感觉到麻醉叔叔把窗帘拉下来,然后出去的时候把门关了。真的是很好的一个人。最后我醒了,他说小姑娘怎么不多睡一会。最最最后我在无聊看报纸的时候说,小姑娘下午没什么手术了,可以回去了。这么早,三点还没到呢~~于是找爷爷逛街喽~~在书店等爷爷的时候买了本安东尼的橙。

    夏日的夜,在一个没有繁星的城市,依然显得颇为惬意。拉开窗帘,仿佛听到百合花静静盛开的声音,合上了手中的书本,我被窗外淋泥的小道吸引着陷入了深刻的沉思,回首来时的路,那青春的绚丽,那挥霍自如的潇洒,却不知道围墙的那一边有一群人正在为生活挣扎,为梦想拼搏。走出校门,拿着婆心守候三年的毕业证书,卸下浮杂的书本理论,带着对梦想的憧憬,又一个青涩的男儿踏入了社会的大门。那时的我对于生存实践,还只是一张白纸,很块我感受到了来自生活的压力。一个人拿着求职简历和大堆的荣誉证书,走在这繁华迷人的大街上,在这车水马龙中依然穿夹着一种紧张忙碌的姿态,是高雅亦是执着,正如上帝创造了我们人类,把我们放在了人间,有的人只是随波逐流,有的人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篇二:杨绛窗帘读后感】

    人不怕挤。不论怎样挤,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光秃秃赤裸裸的窗口,不引起任何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望测度,生出无限兴趣。

    光秃秃赤裸裸,当然表示天真朴素。何必这样虚伪。遮遮掩掩的不老实!逢人只说三分话!就不能一见倾心,肝胆相照?可是,开口见喉咙,未免浅显。有乖巧的人,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的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经得起人为的漂洗。认真要赤裸裸不假遮饰,除非有希腊女神那么完美的身子,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

  • 4、 《杨绛文集》读后感

    杨绛先生着述甚丰,诸多成就中,散文最令读者心仪。读先生的文章,如与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饮:酒淡而意永,余味绵绵,愈品愈甘,流于唇齿,畅于心间!

    初嚼先生文字,并无突崛之感,平易、质朴,甚至可谓朴素。(窃以为钱钟书的文字,尤其是散文,较其夫人,不免狡黠之余多了些许卖弄,难免晦涩)然朴素的字句似一条脉脉溪流:舒缓、清澈,淙淙流来,竟不挟一粒沙石。(有批评家称之清新文字)清新,固然是先生行文的特质之一,但清新之外,似乎孕有更富张力的文字美感。

    《杨绛散文》所涉及内容极广。有序跋、学术艺评、追忆往事、人物、前言、书评等等。每一种题材的文章于先生笔下均晓畅通透。先生叙事,似在小写意,一笔一划都恰到好处,并无层层泼染的磅礴气势。娓娓道来,亲切至极。文章的叙事结构简单、条理,营造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于其中可任意进退。余以为《干校六记》最具先生的文字风格简单真诚。

    《六记》虽记录的是一个黑暗年代中的种种艰辛,读来竟无半点酸涩,只是琐事。(难怪先生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中自嘲又不无嘲讽地说:我只是反复自慰: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就完了,也不能再责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看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于是这串串琐事,成就了《六记》中人物的韵味、人情。《六记》的文字很平静,甚至有些明快。先生在追忆往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我们去诅咒黑暗、声讨罪恶,她就像一个行走在暗夜里的歌者,叩磬而歌,呼唤光明。先生回首往事的姿态惟剩两种乐观、宽恕,也恰恰是《六记》的魅力所在。《六记》末尾先生写道: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了,看不到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又使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都不能压减私心的忻喜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历,因作六记。莎士比亚说:忘了吧,宽恕吧。《六记》中的先生想必有同样的情怀!

    杨绛先生可谓旧式的传统文人,且家学渊源。虽曾与西方文化有过深厚地交往,但其散文中却见不到丝毫洋味儿。她的文字大多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书画美。《散文》中的《林奶奶》堪称文字美的典范口语化但不絮叨,记叙的仍然是生活中的琐事,但读来全不嫌琐碎,一个旧中国底层渺小老太太的言谈举止、处世为人活脱脱跃然纸上!我以为其文字的意境、意味直逼鲁迅!中国社会底层一干小人物的相貌品性在他(她)的笔下

  • 5、 《杨绛传》读后感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杨绛传》这本书,讲述了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杨绛的回忆,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她的作品,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大家一起来看吧,希望能够给大家些感悟。

    这本书是妈妈推荐给我,通读一遍之后再读,做摘录如下。

    序言

    真正的优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遇而安,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够从容面对,宠辱不惊。但光有随遇而安的恬淡还不够,还得有内心的笃定和坚守,守得住底线,熬得过艰辛,这样才能做到由内而外的优雅。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回忆往事,杨绛写道: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第一卷? 童年记趣:杨家有女初长成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父亲和母亲,这是最初给与她光明和温暖的两个人,她们的爱,照亮了她的一生。

    什么样的女孩子最自信、最有安全感?答案是:从小得到过父亲充分关爱的女孩子。每一个优秀的女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疼爱她的父亲。

    世上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

    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子女影响极大,子女成家之后,会不知不觉模仿父母的相处方式。父母相亲相爱,便是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笑着说:其实我也一样。

    杨绛把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子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在杨绛看来,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第二卷? 姻缘记情:是夫妻,也是朋友

    细想起来,钱锺书对杨绛兴许是一见倾心,杨绛对他却慢热了些。他们之间的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地遇见,自然而然地通信,彼此间没有试探,也没有兜圈子,而是从一开始就敞开心扉,坦诚相待。

    到了那边第一件事就是去了学校的图书馆,把他认为重要的书通读了一遍,这成了他日后的习惯。

    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有多大分别。

    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

  • 6、 杨绛散文读后感

    【篇一:杨绛散文集读后感】

    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我开始对这名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文字是给了我个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她的文字朴素简洁中却饱含着优美华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只是有些文章以我的水平还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文章使我感触颇深,产生共鸣。

    首先是《读书苦乐》这篇文章,它的篇幅并不长,关于读书,它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段文字确实太形象贴切了,读来只觉得读书也不过那么回事儿,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辈请教罢了。杨绛还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这句话堪称经典,对于杨绛能以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我感到她是一个幸福的人,能把读书作为享受,而相比之下,读书在我眼里有时是一种快乐,但有时是被逼的,那时读书便变成了一种痛苦,上学亦是如此,对于现在的教育制度而言,会坑害许多美好少年,与科举制度考八股文有着同样的性质,只是现在学的知识比八股文的用处大一些罢了,读书上学都不是坏事,只是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做这些,往往会使人的心态变坏,读书、上学的人多了,喜欢读书、上学的人却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改革难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会成功的。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触动很深,那就是《顺姐的自由恋爱》,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顺姐是一个命中多苦难的人,可是却有着很好的心态,老实善良,文章中用了插叙,将顺姐的一生写下来,却富有层次感,而且不断留下悬念,让人思考,并在最后揭晓,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感觉从迷雾中摸索出来,同时让人对顺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杨绛对顺姐很好,两人的感情不像是主仆,倒像是姐妹,

  • 7、 杨绛洗澡读后感

    【篇一:杨绛《洗澡》读后感】

    一、感觉有儒林外史的味道。

    二、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人物性格刻划细致入微,足见其文学功底非同一般。

    三、有人说和钱钟书的《围城》有得一比,本人不敢苟同。钱钟书到底是文学大师,杨先生虽然是夫人但也不一定学到了真传。杨先生文笔到底还有女性的特点。

    四、本书名曰《洗澡》感觉铺垫太多,而真正洗澡时内容却显太过单调,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五、与现今文学作品相比太有值得一读的价值了。特别是80后90后的文学爱好者,建议认真读读应该会有收获的。

    【篇二:《洗澡》读后感】

    小说《洗澡》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三反运动。杨绛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小说中,杨绛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诙谐的语言贯穿全篇。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

    本书第一部分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搜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分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分写运动中这群人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个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洗澡》并不是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

    【篇三:读杨绛《洗澡之后》有感:至真至纯才是永恒作文】

    当读者还沉浸在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长篇小说《洗澡》中的时候,人民网又推出了杨峰老先生的新作《洗澡之后》,它是一部题材新颖、构思巧妙、文字质朴完美的好小说;是一部大时代下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它没有花哨、低俗的话语,但它有极具魅力的语言。读完了《洗澡之后》,我的心灵被洗得如此纯洁、美丽、高雅而干净。

    小说中的姚宓、许彦成是作者褒扬的人物。从一个读过托尔斯泰的《战夫兄弟》,还有《契诃夫全集》的姚宓身上所透出的浓浓书卷气,可以感受她独特气质与内涵既有京都才女的淳厚蕴藉,又有江南闺秀的冰雪聪明。南北之气于此融为一体杨绛先生在她身边安排了一个能干而无头脑、仗义又侠气的罗厚,看护着她。眼见各种政治运动已经开始波及普通人的生活,姚宓

  • 8、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一)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

  • 9、 杨绛《洗澡》读后感

    杨绛《洗澡》读后感

    柏士雄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杨绛先生的《洗澡》,一直没时间拜读。这两天把自己憋在小屋子里,静静地看完了这本书。

    全书的背景是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百废待兴,一群知识分子围绕着文学研究聚在一起。这群知识分子里,有丁宝桂这种老学究,有凡事为自己利益斤斤计较的余楠,也有因为父亲去世而放弃学业的姚宓,给别人写学位论文自己却没有学位的“留洋博士”朱千里,一身正气,好打抱不平的罗厚,还有放弃国外优渥待遇,一心回来建设祖国的许彦成以及追随他来的丽琳等等。总之是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三部分是高潮,前两部分是铺垫。小说主要情节推动、人物性格、思想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于我而言,整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姚宓和许彦成的朦胧感情线,还有就是“三反”运动来时倒逼知识分子做思想“洗澡”的部分。

    姚宓本是大家闺秀,后来遭遇家庭变故后,从学校退学,做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她虽没有学位,但看书极多,也极有才,后来在大家的推荐下,担任了文学社的研究员。也曾有一个想要霸占她,劝她放弃生病母亲的未婚夫,被姚宓果断拒绝了。遇到许彦成时,她就觉得两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似是有五百年的交情,认识了好几辈子似的”。看书时,书上也突的多了一个影子,一直挥之不去。

    许彦成一开始只把姚宓当朋友,只是觉得聊得来,便总喜欢往姚家走走。直到有一次他邀请姚宓去游香山,才发现自己好像是喜欢上姚宓了,吓得自己急出汗。看到姚宓和罗厚一起出去,彦成便觉得“心肉绞痛”,想起余楠那句话“爱情就是占有”。

    杨绛先生把许姚两人的感情写得很高雅,“发乎情,止乎礼仪”。毕竟许彦成已经有了妻子,姚宓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伤害到丽琳。

    到了最后,“洗澡”运动结束后,两人即将被分配到不同地方,许彦成和妻子丽琳去姚家赴宴。杨绛先生这里细节描写极精彩。

    他们俩并肩走向门口,彦成觉得他们中间隔着一道铁墙。姚宓开了走廊的灯,开了大门。

    彦成凄然说:“你的话,我句句都记得。”

    姚宓没有回答。她低垂的睫毛里,流下两道细泪。背着昏暗的灯光隐约可见。她紧抿着嘴点了点头,想说什么,没说出来,等彦成出门,就缓缓把门关了。

    彦成急急走了几步,又退回来。他想说什么?他是要说:“快把眼泪擦了?”可是,这还用他说吗?她不过以为背着灯光,不会给他看见;以为紧紧抿住嘴,就能把眼泪抿住。彦成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然后绕远道回家。

    姚宓在门里,虽然隔着厚厚的木

  • 10、 老王杨绛读后感

    【篇一:杨绛《老王》读后感】

    杨绛所诠释的人道主义,无一星半点的矫揉造作,她只是用自然凝炼的文字记录下现实谱写的哀转音符。那看似无风无浪的平静水面下,实则波涛暗涌,那是因为她将深沉的呼唤汇聚在泪珠与血水灌注的深海中了尊重和平等这上天赋予人类,却时常难以被理解并实践的美德!

    幸运与不幸都非人们所能左右。侥幸拥有前者的人,也可以是不近人情,甚至穷凶极恶的;而当后者接踵而至时,仍能保有淳朴善良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人,难道不更令人肃然起敬吗?当天赋和环境等不可抗因素改变了一个人的某段人生轨迹时,又何需多言呢?

    幸运与不幸全都是人们左右的。既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同样用四肢行走和做工,就有义务相互扶持。当偶然得幸者将鄙夷的视线划开可怜人枯槁干裂的皮肤时,他就是打破命运中和谐平衡的愚者。

    世上联系人们的大概是幸与不幸,爱与同情,在真正的理想社会中,至少每人拥有它们的总和应该均等。

    【篇二:老王杨绛读后感】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篇三:杨绛的《老王》读后感作文】

    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被悲苦不幸却善良真诚的老王深深打动。老王的感恩之心是平凡的,却是最真挚的。时刻敲击着我。

    老王,底层的人力车夫,常常有失群落伍之感,没有亲人,没出息,有一只田螺眼,住在破败的小屋里。但就是这样卑微的人,却有着自己高尚的灵魂。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6

  • 2021-05-02

  • 2019-11-12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11-12

  • 2022-12-24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3-01-13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1-10-02

  • 2021-05-02

  • 2021-10-08

  • 2019-09-19

  • 2019-10-11

  • 2021-09-22

  • 2022-03-14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2024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