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 地图 >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2024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推荐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共 8929 篇)

  • 1、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3000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

  • 2、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3000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

  • 3、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人生处处充满哲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1】

    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

    一个人若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

    我们应当注意在人生重要关头保持思想的记忆。

    由此看来,坚持日记是大有裨益的。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

    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事务之中;我们常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突然空叹。

    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

    除学习之外的愉快,别无他求。

    我们常常为之操劳的事情,一旦得到它们,它们便不再适合我们了。

    为了获得幸福,就不能要求过多。

    一个人若能放弃对幸福的要求,除了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别无他求,那么,他将获得成功。

    不久,经验又使我们懂得,幸福和愉快时一种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与此相反,不幸和痛苦才是实在的,无需任何中介,我们便可感到它的存在。

    要想使生活不至于太悲惨,最可靠的办法是不要期望太大的幸福。

    生活赋予我们并非让我们去享乐,而是要我们去搏斗去战胜厄运。

    一位粗心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世界就意味着去享乐,仿佛世界上的真实幸福俯拾皆是;然而,恰恰这些人得不到幸福,因为他们的才智尚不足以使其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贤哲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

    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少一点不幸地生活。

    高度的才智根植于高度受容性,强大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感情。

    世上即使最健康和愉快的人也可能自杀,只要他对外在的困难和不可避免的厄运的恐惧超过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就自然会走上自杀的路。

    事实上有时财富反而妨碍幸福,因为保存财富常令人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悬念。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2】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

    1、 自外界得来的幸福;

    2、 自

  • 4、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优质范文)

    之前看到一段话:人到中年,发现自己能抵御外界侵扰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就是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能够逻辑自洽,有坚定的精神内核,情绪波动时能问一句初心是什么并得到答案归于平静。虽然我还没到中年,且离中年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却很想也拥有这样的一个精神体系,恰好同学送了我一整套哲学的书,我打算一本一本地看,想要从别人的哲学思想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说来惭愧,自工作以来,看书的时间都碎片化了。一方面由于近似于销售的工作很忙,每天都有很多急需解决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讲哲学的内容不像小说一样,需要去不断琢磨,有时阅读中断,再想续上的时候只能重新开始。囫囵吞枣的阅读,又让我对内容只有个大概的体会,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不懂哲学书。当然,哲学的内容想要深刻理解的话,确实会很难。

    这个月看的书叫做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叔本华自己的哲学体系。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哲学体系有着很深的影响。书本中对叔本华的人生经历有过详细地描述,但我觉得略显冗长。于是,我去百度百科,并且精简了一下: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很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我大概是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自己的整套哲学体系,只是觉得唯物主义是对的,所以刚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是不太理解的,有很多地方我都不认同。而且他有很强的悲观主义倾向,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的。

    所以我在开始的阶段,就有个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当我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哲学的理解在最为浅薄的层面。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哲学体系和数学体系一样,都是需要严密地证明,在理解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时我应该像学数学时先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进而延申下去,得到定理,得到引理,最后能够发现所有的内容又汇聚到一个或者几个点上。

    不过这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数学体系是以客观内容搭建起来的,抛开最前沿的内容,大家所认同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而哲学体系不同,不同的出发点会导致不同的内容。

    这篇读后感大全是我边读边写的,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不同的哲学体系

  • 5、 论帽子哲学读后感

    论帽子哲学读后感

    星期天,我一口气看完了《魔法师的帽子》这本书,

    《魔法师的帽子》是芬兰着名女作家托芙杨松1948年创作的童话故事,

    也是她的被国外译得最多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儿童的欢迎。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小木民矮子精一家人和住在他家的其他人的友爱、互助和乐天的性格、爱冒险的精神,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精采的一章要数第七章了。第七章讲,由于某甲、某乙把手提包还给了木民妈妈,木民妈妈便准备为工人开个晚会,某甲、某乙手提包内的宝石之王终于在晚会上同大家见面了。

    魔法师在月亮上发现了宝石之王,于是黑豹便驮着主人来到木民谷,他们成了黑猫和白鼠,来到晚会上,魔法师说明来意,但某甲、某乙不同意交换宝石之王,魔法师答应为在坐的每一个人变出想得的东西。

    某乙希望得到和宝石之王一样的宝石。魔法师变出了宝石之后,某乙便把宝石之王送给了魔法师,魔法师拿着宝石走了。从此木民谷的谷民都过着快乐的生活。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想:魔法师有能力得到宝石,但他没有利用魔法夺取宝石之王。魔法师说过:不能把宝石硬拿走,要不然就是抢了。不过你们不能跟我交换吗?比方说我用两个钻石山和一个山谷的珍珠跟你交换。他采用满足大家愿望的方法,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同时,魔法师也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以理服人,

    不能专横武断,应该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从小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好思想。一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自己首先应该不对别人做这种事。

  • 6、 作品赏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早期著作,约成稿于1873年,其思想一脉相承于《悲剧的诞生》。

    本书并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对那些著名的哲学家做概览式的叙述;而只是择取其中最有个性的,最能彰显那个哲学家思想的言论。正像尼采本人在序言中所说,用三件轶事可以勾画一个人的形象;我试着从每个体系中提取三件轶事而舍弃其余的。[1]而这样的写作手法便剔除了平庸而又冗长的历史性论述,从而在叙述事实之外还能够实现对其的超越。类似的哲学史写法,在黑格尔那本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录》中也有体现,只不过黑格尔是将前人的哲学概念统统纳入到自己的逻辑学体系之内;而尼采则是借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群哲来论述悲剧时代,或悲剧主义这一形而上学体系。

    一、万物归一

    读到任何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著作,或许都会从泰勒斯讲起,而当我们读到万物起源于水这样的命题时,我们会大失所望。因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命题无趣极了,而且及其荒谬。但在尼采看来,能够说出这样的命题,就已经表明希腊哲学已经出现了一切是一这样的直观,而且这样的直观不是在一种譬喻的形式下说出的,而是一种概念式的把握。这种把握已经超越了汲汲于事实的科学假设和历史研究,而是在一种魔术般的并且是极具信心的直觉中越过了物理认识的低水准,从而产生了一切是一这样的观点。

    在尼采的前期思想中,与悲剧主义相对的是理性主义。尼采认为这种理性主义兴盛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这二者都遗弃了酒神精神,而代之以辩证法和科学,以及理性。而自此之后人们再也不能够体会到那种隐蔽在世界之后的痛苦之根基,以及在抗拒那种原始野性时,发展出来的顽固、严厉的个体化原理,亦即日神精神。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精神不断对立斗争而发展出的艺术已经被充满乐观主义的求知精神所取代。当泰勒斯说一切是水的时候,人类就突破了单门科学的蠕虫式的触摸和爬行,以直觉洞悉了事物的最终答案,并且借助这种直觉克服了较低认识水平的一般限制。哲学家试图倾听世界交响乐在自己心中的回响,然后以概念的形式把它投放出来。[2]

    二、审美与游戏

    当一个乐观的理性主义求知者在格物致知时,他们隐含的信念就是这个世界都是被规定好的,是有限的,因而是可以穷尽的。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伟大的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不确定之悲观哲学。

    人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流变精神。人们总是企图让认识严丝合缝地符合对象,却没想到实体亦即主体,当

  • 7、 《叔本华自述》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平凡而且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平凡的人,本以为只能读一些小说或是科普杂志之类的,没想到有一天还会去看哲学思想,还发现不是全不懂。只能将此归功到我热爱哲学的心。 下边以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对叔本华思想的一点小见解、对叔本华看待个体的感受来讲。 万事开头难一点没错,最前边的两页书怕是花光了我所有的耐心才读完,到了后边感觉还阔以。读了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些人确实是了不起,能达到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但还有一丝小确幸,伟人怎么了?不照样是人吗,照样有局限性。好!那就具体谈一下这俩感觉得来源。 首先,万物都有意志这样的说法把我给惊到了,敢于重新定义一个旧的概念本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其次,能建立一个自己对社会乃至万物的认识体系,无疑就是伟大的,无畏是非,所以这个人了不起。在这里我不具体引用他的那些看法,只因对错本就是相对的。 接下来讲一下为什么觉得他有局限性,其一就是他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与那个时代巨大部分的人一样,将男性放到了更高的位置上;其二就是他对死亡的看法,他认为自然只注意种群的生死,而不在意个体的生死,并告诉大家要平和的看待这件事情,以及关于人们畏惧死亡,他认为并不是因为害怕痛苦,说实在的我特别怕死,因为我特别怕痛。 虽然有些地方有不同看法,但是大体上我还是非常赞同他的思想的,像是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通过细节来观察一个人、活在当下(暂不管他说的死亡是虚无的我不太赞同)、历史只能部分的反映现实,故事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些现象,以及我宁愿相信的命运。 不得不说,我在他这里找到了很多安慰,我待人处事的一些方法得到了肯定,我想要相信的东西也好像是真的,像是我曾一度喜欢说一句话“生前何必贪睡,死后自会长眠”,后来我想到了灵魂(我相信存在),那身体死亡之后灵魂会不会死亡就很难说了,我开始质疑死后会不会长眠, 细思极恐,我开始觉得我还是要多睡一下的,熬夜什么的还是很可怕的,但是叔本华告诉我睡觉和死亡其实是很像的,差别只是一个醒的过来,一个醒不过来而已。瞬间还有一种心落地的感觉。 还有就是老生常谈的“人生来就是痛苦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跟这个人的想法很接近,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我在精神上喜欢上了这个人。 最后简要谈一下他对个体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主要是唯物主义,感性理性都有,偏

  • 8、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读后感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读后感

    网上对《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的评价貌似不错。现在写自己对生命的真实体会和感悟的书很少,一个研究性社会学的学者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想必也有些意思吧,于是从网上买来看看。今天,陪伴因为台风将至而放假的仔仔在家,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很不错,于是写上几句。

    这本书写李银河对生命的思考,真实自然,这一点很难得。现在的书,很多是为了评职称或者赚钱谋生之类的名利目的而写,连作者本人也未必喜欢,值得看的大概不到百分之一。《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中,能有这么真实自然的文字,而且是由富有生活阅历和对生命思考的人来写成,读后还是颇有启发和助益的。

    本书由若干篇短文组成,可说是作者思考人生的随笔。书末附有作者写的“我的编年史”、“我的兄弟姐妹”、“壮壮趣事”,可对作者的生活和经历有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李银河生活的时代,现在中年以上的人们比较熟悉,年轻人则要当做历史来看了,虽然这段历史并不遥远,且教训深刻。李银河的孩子壮壮,看来是有点发育滞后的儿童,但无论孩子怎么样,总是上天的礼物,也能感到李银河满满的母爱。

    书中有多处提到作者对尼采、叔本华、伏尔泰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等名人的作品和观点的看法,可见李银河是个博览群书的女人,连这么枯燥的哲学书也甘之若饴。

    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愚人从来没看过王小波的小说,因为觉得看小说费时也不准备看,不过从李银河的文字中,能感觉到她对小波的深爱。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爱情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大部分的家庭其实都是搭伙过日子的水平,能和自己相爱的人走入婚姻并相伴二十年,也是人生中难得的幸事。李银河和王小波,这两位的长相都很一般,还能收获真挚的爱情,可见爱情与相貌是没什么关系滴。可惜的是,王小波在1997年就英年早逝。想一想人都会死的,死亡是人生共同的目的地,生命的质量,与生命的长度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李银河是做社会学研究的。这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考研的时候,我也很喜欢从事社会学的研究,查阅了好几个大学的社会学研究方向,后来一想,说假话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说真话呢?以我这种完全没有背景的家庭,恐怕是难免要掉饭碗甚至坐牢的,还是选择安稳的自然科学吧,没想到后来的研究环境越来越宽松。不过,像我这样不求上进的逍遥派,做现在的职业也很满意的,虽然也感到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和压力,但自己无德无能,水平有限,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对得起自

  • 9、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读后感(一)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读后感

    在此之前对于作者-李银河,没有一点了解,而其丈夫-王小波,虽然名声很大,但也一无所知,以至于有同学嘲笑我说“王晓波你也没听过啊??不是吧”。现在有了一点点认识了,也许今后会尝试着去看看他的作品。

    我现在读书其实还处于一个没什么主见的阶段,很少自己主动去了解哪些书自己应该读,值得读,多数是别人看过的,我一看书名,觉得还蛮吸引的,就会尝试去读。不久前李河师兄在群上发推荐我们读这本书,我一看,《我的生命哲学》,这书名够吸引人的,于是就到老师那里借来看看,其实也就是想看看别人对于生命的一些看法,或许可以解答心中的些许疑问。

    这书没读几页我就跑广州去了,当然也会把它带上,以前也会把书带到路途上,但其实很少会看。这次就不一样,在广州的时候,把书放在背包里伸手可得的地方,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等车的时候看,坐车的时候看,等人的时候也在看,甚至在坐地铁的时候也在看,很多时候周围都很吵,但是认真读起来,便不觉得会有多大影响,有读书的效率还蛮高的,结果在广州的几天时间就把它看完了。看来以后还可以继续这样做,既不浪费时间,打发一些闲杂的时间,又可以有些许收获。

    书中多少会有一些关于作者在社会学上的一些观点,关于性、关于婚姻、关于同性恋等等。有很多时候并不同意她的看法,甚至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但是就像前段时间看白岩松在哈工大的演讲,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我们不仅仅需要读一些我们认同的观点,合我们口味的东西,很多时候也需要读一些让自己感到别扭,不赞同,甚至你反对的一些内容,因为他会开启你过去没有进去过的空间和领域,让你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但是我们不需要读一些水平太差的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一样的触动,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不一样的想法,她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理解,也就有不一样的答案。

    当然在其中也能找到很多共鸣与感悟。“审美生存的三项内涵:最浅的是对艺术和美的欣赏,享用;其次,如果你是个艺术家,可以得到创造美的快乐;最深的以一种审美的优雅态度生活,最终目标是把自己的生活雕成一件美不胜收的艺术品。”我们不应该让心情主导我们的行为,而应该是心态,有良好的心态,才会有优雅的态度,生活也才会优雅。而良好的心态,其实就源自于我们心灵管理。

    “如果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被镜子里的形象吓坏。”我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个,有些朋友给我他的解读

  • 10、 永恒的生命_伟大的悲剧读后感900字

    永恒的生命_伟大的悲剧读后感900字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悲剧,总是让人落泪,让人感叹与惋惜,惋惜的,是这悲剧的发生,还有那悲催的结局。但是,有的悲剧,却使人肃然起敬,使人情不自禁的感叹:这是怎样高尚的行为,又是怎样永恒的伟大。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一篇文章:《伟大的悲剧》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探险队伍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来到千百年来无人探索的南极极点,不幸的是,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到了五个星期,凯旋而归,而斯科特一行人也到了,到在归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与他们对现实的恐惧成为了他们归途的一大困难,最终,在坚持了一个多月后,他们最终体力不支,长眠在了南极极点。他们已自己的生命为故事,吹奏起生命的颂歌,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挑战自我,踏出迷惘。

    他们真是一群英雄,他们拥有伟大的精神与高尚的品德,还有大无畏的勇敢,以至于他们在面对死亡时,像个勇士昂首挺胸的面对着:首先是奥茨,在自己坚持不住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自己的队友,在暴风雪来临之际,毅然决然的走出了帐篷,独自面对着死亡。最令人称道的是斯科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是祖国,是友谊,是自己的亲人,还给他们留下了书信,表达了他真诚的情义。所以,在他们长眠以后,连权威最高的国王都为他们而下跪,因为国王也被他们这高尚的灵魂所感染,深深的折服了。

    泰戈尔说的对: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只有当我们为自己所热爱的,所努力的,所追求的梦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另一种永恒。

    生活总是变幻多姿的,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缺少了那种超越自我,从已知的世界里再去探索着未知的精神,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在,我们应该像斯科特他们一样,努力的突破,努力的探索着,努力的求知着一切存在却尚未出现的事物,为人类作出贡献,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才不至于;碌碌无为,浑浑浊浊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应该学着去追求,即使一时做不到,但是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努力去实现了,这正不是挑战自我的实现?这正不是踏出迷惘的第一步?

    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要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无比伟大,实现这永恒的生命。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900字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

  • 2022-01-06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0-23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1-04

  • 2021-07-3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1-05-0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3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17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2024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