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2997 篇)
- 1、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
- 2、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一:李鸿章传读后感】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
- 3、 读《李鸿章》有感1000字
读《李鸿章》有感1000字
李鸿章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
个人介绍: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李星星
"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读完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当年完成的著作,让我对这位享有赞誉也满带骂名的大清重臣有了一番人世。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的确称得上中国近40年来最重要的人物,以至于这本传记可以当做《同光以来大事记》。
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政见不合,但是他认为李鸿章算的上一位英雄,不过只是时势造英雄,远没有到达英雄造时势。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书中分为两个板块:他的崛起,他的没落。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25岁中进士,起初他政治生涯满是失意,后来太平天国运动下,他当上了曾国藩先生的幕僚,在恩师的推荐下他组建淮军,与曾国藩一起剿灭太平天国军队,在苏州经戈登担保,苏州八大将领受降,但李鸿章设下陷阱,埋杀了八大将领与他们的亲兵,背上杀降的骂名。同时也奠定了江南的稳定局势,在后来围攻南京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功劳,事后也没有嫉妒推荐他的人,可见其心胸和德行有过人之处。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又被派去剿灭捻军,当时湘军势气低落,于是曾国藩称兵去当了两广总督筹备粮饷,让李鸿章率领淮军平定。李鸿章针对东边的捻军提出让百姓修寨抵抗捻军强盗式的补给,甚至顶住压力放弃山东部分城镇让东捻孤军深入,最后围剿成功,而西捻,他趁着黄河汛期缩小包围圈,成功剿灭。至此为祸一方的捻军被彻底清理干净,而李鸿章进京觐见,登上了新的舞台。
谈到李鸿章,不得不说他的洋务运动,在梁启超先生的笔下,他是一个只知洋务不知政务的不学无术之人。他有着小聪明,学习西方的一些东西,妄想修修补补,维持大清的破船,但是并没有带来根本的治疗方法。而他的北洋舰队在中日战争上的全军覆没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至此他的辉煌人生开始背负骂名,在梁启超看来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在于李鸿章对于朝鲜问题的失败外交,伴随着朝鲜东学党问题彻底爆发。而他失败的识人能力下,中日战争大败,只能去和解停战,起初日本不同意停战,和谈失败当天李鸿章被日本浪人枪击,重伤,日本同意了停战,提出严苛的条件,迫于压力李鸿章只能答应。后来为了限制日本人,李鸿章决定去讨好俄国来限制日本,被俄国掠夺了大量利益,而英法美以俄国为借口拉
- 4、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
篇一:《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观后感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为人,更不能单听片面之词。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最初,听到李鸿章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卖国贼”。后来,通过课上学习,发现“卖国贼”这个“头衔”当真是被硬生生的加在李鸿章身上的。此后,我便开始对李鸿章的经历有了兴趣。
李鸿章有着一腔抱负,他沿着父亲的路,参加科举考中进士。然而李鸿章认为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并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契机下,李鸿章回安徽组建了淮军。淮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鸿章无颜再回朝廷,转向曾国藩手下做事。第二次的仕途契机还是为镇压太平军,这一次,李鸿章向叔父借兵力来提带淮军的质量,并用上海富商的“保护费”购买了“洋枪”。淮军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军事力量已完备,但李鸿章却拖延攻打南京的战事,故意将头功让给老师一人。此后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有求必应。可见李鸿章不仅具备抱负、军事头脑,更懂得人情世故,这些都为李鸿章的官场得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在官场立足的另一个守则是“狠”。1863年,李鸿章率兵攻打苏州,用高官厚禄诱降太平守军,却在入城之后血洗苏州城。太平军三万余人无一生还。朝廷官员对此事议论纷纷。而清政府则认为太平守军叛主,死有余辜,对李鸿章的做法很是褒奖。此后李鸿章在官场几乎是平步青云。
都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当时的局势。在那个山雨一来便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将毕生献给了晚清政府。而这位英雄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悲戚。为国家倾尽心血,面对闭关锁国且懦弱的清政府,终究无力回天。
李鸿章是个有远见同时具备非常毅力的人。在见识洋人的先进技术后,他意识到应该吸取西方之所长来强国。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铁路、电报、纺织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修铁路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看来是无法理解其意义的。李鸿章多次上书不果,最终决定不依赖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修了短短十来里长得铁路。1881年6月9日,这条铁路终于完工了,可事与愿违——流言蜚语不断,说火车行驶震动东陵,喷出的黑烟伤害庄家。于是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输工具再次被驴代替。可以想见,一大群驴拉着
- 5、 读《李鸿章传》有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
- 6、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很多人都骂李鸿章,可是却忘了那时候的背景,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鸿章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李鸿章传读后感【1】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俗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愿意闭嘴的,还是嗲嗲不休。
任公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在那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年代,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局下,他有着国人没有之清醒,也有着众人不解的无奈。
他知道当时为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廷饷力人才实有未逮,又多拘于成法,牵于众议,虽欲振奋而未由。
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知道如此又能怎样?
李曾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
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默然。
人皆说李中堂位高权重,可实际上他从没有达到像王安石、张居正那样权臣的高度,充其量只是个重臣而已,权臣都在军机处中,权力都在老佛爷那里,那里不会有弄权汉臣的政治舞台,这一点上我是相信老佛爷的实力的。
甲午海战,连日本人都说是李中堂一人与一国之战争,老佛爷要过寿,各地大员不闻不问,仿佛北洋之事只与李中堂一人有关,在这样的朝廷之下,若是我,恐怕早负气离职了,但李仍忍辱负重。
任公说李不学无术,说李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要李中堂通晓欧美之民主,但在那个群臣掣肘的朝廷里,开展一个纯技术的洋务运动都是磕磕绊绊,要谈体制改革如何可能。
即使是十几年之后任公后来担任北洋政府的各种总长,任公也只能空谈抱负,于实处无计可施了。
难怪乎李中堂说:局外之訾议,不悉局中之艰难。
即使是百年后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是步履维艰,又能怎样,知易行难而已。
其实李也有开放的一面,维新变法之时,李送几千两白银资助强学会。
庚子之变时,其亦与革命党有共和之议。
八国联军浩劫完毕,被贬的李中堂又被推出来收拾那个烂摊子,谁不知这是千古骂名的事情,但他不避劳苦、不畏谤言。
可谓是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哉。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
- 7、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
2016年12月下旬查询成绩,发现产后考的中精f10居然过了,老公奖励了个kindlep为讳也。一言蔽之,则中日之役,实彼平生之孤注一掷也。而此一掷不中,遂至积年之劳绩声名,扫地几尽。寻常人遇此失意,其不以忧愤死者几希。虽然,彼以七十三岁之高龄,内则受重谴于朝廷,外则任支持于残局,挺出以任议和之事,不幸为凶客所狙,犹能从容,不辱其命,更舆榇赴俄国,贺俄皇加冕,游历欧美,于前事若无一毫介意者,彼之不可及者,在于是。”
6.李鸿章的外交
外交生涯应该是李鸿章毁誉参半中“毁”的那部分了。实在是很重要。李鸿章办外交以天津教案为始。1870年,天津暴民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肆行宣教,而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法国借机要挟,提出赔偿重款,处死天津知府等苛刻条件。曾国藩等不愿开战,采取镇压津民的方式委屈求全,正法八人。举国呼为卖国贼,于是以李鸿章代之。李鸿章到任后,恰逢普法战争开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法国于是接受了处死为首暴民的条件。
天津教案后,李鸿章较受瞩目的外交事件发生在中法战争中。“乃行伐谋伐交之策,思嗾英德以牵制法人”,派曾纪泽前往英国办理此事,虽未成功,法政府因此有所顾忌,议院否决了向中国增兵筹饷之案,向中国求和。
此后便是日本入侵朝鲜的战争。李鸿章对日外交的失误上一章已有说明,最终中日战争失败后,代表清政府赴日本签订给他带来滚滚骂名的《马关条约》。这里记录些有趣的小故事:李鸿章面对外国人向来有自大之气,当初伊藤博文来签订《天津条约》时一直态度倨傲;中日战争后,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伊藤曾私语曰前在天津见李中堂之威严,至今思之犹心悸。而李鸿章在日谈判艰难,后来突遇刺客,深受重伤,和谈方才得以有所进展(梁启超谓“口舌所不能争者,借一枪子之伤而得之”)。
作为外交家,李鸿章的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但是这个手段玩不好,容易被人利用,被人坐收渔利。《中俄密约》的签订就是如此。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中最初有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这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极为不利。于是,沙俄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进行交涉,通过追加中国对日赔款,换取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在交涉中,俄国扮演了一个为中国“打抱不平”的“救星”角色,乃乘机向清政府索取“报酬”。又别有用心的邀请李鸿章赴俄参与沙皇加冕
- 8、 读《李鸿章全传》有感900字
从李鸿章几十年的为官经历看来,他竟然几乎没有做成任何事情,一切都因为贪污*而失败。
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中学习历史侧面了解了一些这位清王朝大权臣的一些事迹。
而自从看了《回到共和》之后对这位历史人物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李鸿章全传》的书,作者是濮兰德、梁启超。也借作者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对这位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看了这本书之后深有感触,李鸿章这位在大清朝的覆灭轨道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大人物,他的命运与清王朝几乎融为一体。
在我眼里,他是一位极度自私的非常善于玩弄权术的贪官。
他接受了儒家正统教育,并通过科举制考试一举跃过龙门,扬名天下。
身在官位上,他为清王朝其实做了很多事情。
在清王朝面对俄日英法等诸位列强地觊觎时,他有着非常清醒地认识,他认为俄国是最值得警惕的邻国,日本则是蛮夷之心不死,而英法德等其他列强则不足为虑。
为此,他拉俄抵日,在英法德美之间斡旋地游刃有余。可以认为他确实是为了清王朝,但是本质上还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不被掠夺,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富不被抢劫,李鸿章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包括创办轮船招商局、造船厂,并创建了他自认为在世界可以排名前几的海军。他做的这一切让他在清王朝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并被授予了三眼花翎。
只是最终因为日本引起的一场甲午战争,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也戳破了李鸿章在大清王朝这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掩人耳目之事。
他对于财富极度的贪恋,无论做何事都离不开捞银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李鸿章的整个家族以及下面的官员也是上行下效,导致了整个政府*至极,甚至皇室都已经被他渗透得无以复加了,以大太监李莲英为例,内外勾结,不知道贪污了多少银两。
他用人不当,他的财务助手盛宣怀以及他的女婿张佩纶虽然都有过人之处,例如盛宣怀经商才能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张佩纶则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只可惜两人都极度*,最终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包括他创办的海军,因为用人不当,导致海军内部也极度贪污,甚至到了无炮可用的地步,以至于甲午战争时,一艘军舰上竟然只有几发炮弹,最终以失败一方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李鸿章几十年的为官经历看来,他竟然几乎没有做成任何事情,一切都因为贪污*而失败。
他虽然努力做了很多事,但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他更好的敛财聚富,让他更好的接近权利中央。
而他的这一系列行为,也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
- 9、 读后感大全:我读李鸿章
绝版李鸿章的作者张社生先生说过:李鸿章就是晚清四十年的缩影,读李鸿章就是在读一个国家的落寞与悲凉。的确它属于晚清,青年豪迈,官场沧桑。晚年引得千古骂名,成了千古罪人,今天我撩开尘封的记忆来重读这位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家在今安徽省合肥,当年的他在曾国藩门下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学徒,因曾国藩在创立湘军时出谋划策,很受曾国藩赏识,同时曾国藩也给李鸿章一个重要的任务--在安徽招兵,李鸿章为征兵大业出力,不到半年李鸿章征兵万人曾国藩很是欣喜,命名此军为淮军,李鸿章变成了淮军总司令,淮军就这样创立起来了。后来李鸿章又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练兵技术,打造出一批精英军队。不过再一次天津教堂教徒屠杀中国幼童的事见中,因湘军主力与洋人交手连连失利。曾国藩忙发电想自己的李鸿章求援。淮军虽平息了此事,但不久因为中外实力的勾结,淮军也解散了。
李鸿章因淮军解散而元气大伤,事隔多年后,朝廷要求打造一批有能力的海军,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北方海域大都没有海防。几经考虑,朝廷任命以洋务派为首的李鸿章担起这个重任。他以英国皇家海军的模式为标准,构制同样的武器,那时从南洋到北洋战舰一个27艘,其中14艘购买与欧洲,一个水兵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一个贫民一年的收入。用的炮都来自德国炮场乃世界一流,清朝龙旗高高挂起,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军队却败在朝贡国日本手下。
日本海军总指挥官伊藤博文被日本提升为内阁总理大臣,而李鸿章北洋舰队总司令被夺去三眼花翎和黄马褂降职回家,1895年初日本官方点到李鸿章说只有李鸿章才有签和的能力,无奈为了停止战争,清朝只好还李鸿章三眼花翎和黄马褂,命他速去日本马关签约。
到达马关后,李鸿章与日方代表经数日未达成协定。这时发生了一件令谁也想不到的事,李鸿章遭到刺伤,刺客小山丰太郎,早就对李鸿章有刺伤的念头,只因没钱买去中国的船票而呆在日本,正巧李鸿章到日本和谈,他便借此机下手,这是国际上公认的野蛮事件,于是日本官方为表示道歉原定赔款3亿两立即减为2亿两,但这颗子弹却深深打在这位中国代表脸上,他一直陪伴李鸿章一生。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方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除赔款减为2亿两外其他不变
我终于读懂了李鸿章,这位杰出的外交官的血色生涯正因为有了他中国才有了第一条铁路,这些无不记载这他的名字推动历史的车轮驶向今天。
- 10、 李鸿章传读后感2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光镜
薛光明
望着窗外高楼林立的城市,
回忆里却是满目苍痍的中国,
不读历史,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曾经的中国。
带有遗憾的敬仰
读历史,从故事开始。李鸿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银幕,将注定会是一出悲剧。
时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纵有文士之大才,却难以一人之力抵抗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身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先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试图带着镣铐跳舞,在既有现状的束缚下举步维艰地前行。谁说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负,办洋务,搞外交,重整军队,建设军工,他也曾寻寻觅觅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们所说,
"虽然他(李鸿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无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我们"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我们评论李鸿章先生在这内忧外患大环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国制。但换作另一个人,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做得更好。
书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鸿章传》一书选材来自媒体,但作为一个曾经的传播学渣,我始终对媒体传播的内容保持怀疑。媒体反映的事实通常是媒体想要传播给你的事实(但这种对真实性的怀疑容易让我们陷入不可知论),作者选取媒体的材料,单凭媒体的评价考量外交和中国官场的博弈,加之身为英国研究员带着既有立场来评论和展现材料,文章难免带有对中国的偏见。
作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这本书其实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人物传记作品。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从当时现有的文章和媒体中选取并附加上从自身立场出发的一些政见,这里说的自身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本人作为一位英国学者,他的研究视角不免带有大英帝国在当时当地的国家立场。由于作者本人的研究员身份,相信这部对中国近代大臣的记录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一些意见和观点,对于英国政府对中国的了解和策略的制定都起到了国家智库的作用。
或许这些材料有失公允,或许这些评论略有偏颇,读罢心中却依旧感慨良多。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书的外围反观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从中得出一二对个人或国家发展有用的结论。
对世界的探求是人类永不枯竭的欲望,当一个国家不遗余力地为民众普及知识,以媒介为武器强大自己的知识构成,当他们在竭尽全力地开眼看世界,这时我们的中国却在故步自封地闭关锁国
-
2023-04-22
-
2019-10-29
-
2022-12-23
-
2019-09-20
-
2023-01-14
-
2023-01-18
-
2019-09-23
-
2019-11-23
-
2023-06-04
-
2023-03-13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