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 地图 >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相关栏目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热门栏目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推荐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共 9093 篇)

  • 1、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心得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心得

    在这本书中,张老师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实际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孩子们的埋头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孩子们自己去做。

    美国的几位教师都是在孩子们的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的。如果你觉得不讲话、少讲话没法上课的话,就说明你的学具没有足够强的结构。一般来讲,在活动时如果孩子们盯着你,而不是盯着学具,一是说明你的学具有问题,二是可能你的科学问题不明确。

    其实,在上课时,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面对实验器材无从下手,明明想让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却又提出了一些不相关的问题,让老师只能强拉学生回头来研究老师准备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在备课时,我们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备好学生,选择合适的学具,先行进行下水实验或是让部分学生进行操作,从而来选择更适合的学具,能让学生更容易地触到那个科学问题,进而思考。我们设置的科学问题要清晰明确,科学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且贴近孩子们的经验。实际上这也培养了孩子们对待问题的分析态度,而不是所谓的综合的、不求甚解的、宏观的态度。

    学生在埋头活动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随意的说话会打扰学生的思路。并且要认真聆听孩子们的发言,要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学生,而不强拉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教师只是适度的点拨,学生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

  • 2、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2002年的课改,让科学课程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科学课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直是我的思考。从科学课程标准上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那么,科学究竟和其他课有什么区别呢?我寻找到了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想法。

    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既有历史逻辑顺序,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阐释,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导。既说明了“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读者应“怎么样”.

    “科学课”是由“自然课”脱胎而来。相比而言,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课改开始时就有这方面的讨论和争执。可是究竟从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剖析。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从*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虽然看了书本,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

  • 3、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心得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心得

    最近,我在认真学习《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读过以后,我不断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一条全新的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使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常我们把能体现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细化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等若干个项目。在本书中作者着重选择了一些进行详尽地说明和指导。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有了问题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对它的重要性,没有必要赘述。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让我们去课堂上践行它吧!

    书我在

  • 4、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以科学探究过程的各环节为基本框架,同时融合大量的课例分析,将有关教学过程的问题与相关的科学性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探讨我们教学中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剖析我们教学中的常见的非科学性质内容,阐述我们教学中具体的困惑与疑难,提出我们教学中实现科学目标突破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化,教学过程更加典型化,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反思以往听的课和自己的课堂教学,对某种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指出当时教育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中的不足之处,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地片面地搬用某些教育观点。章鼎儿老师说的,这本身就有问题,章鼎儿老师是权威,但始终是一家之言,迷信不得。当时我对这些现象的认识醒一醒,随着阅读《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等书,我更好地理解了教育的特点。教育是有目的的,有知识内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也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教育活动的实质是要创造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促成学生自觉和有效地学习。而所有这一些当中的变数实在太大太多了。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将有助于对有关事物的理解,并使之成为有真知灼见的人的活动。教育并不是只关心使人得到乐趣的活动,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的任务,就小学生的特点,留给小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一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概念体系进行。教师在科学课的讨论中应多问证据呢?根据呢?而少问为什么?小学中低年级的科学课,应多进行观察,少进行解释。就学科特点,张老师指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有的逻辑推理形式都是辐合思维的过程。可以说,如果一节课充满了发散型思维的语言、问题、活动设计,则很难说是一堂典型的科学课,至少不是成功的科学课。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使我及时地认识到了普遍现象中的本质,受益匪浅啊!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这些观点的阐明指导了我的教学实践,明确了作为科学教学的着重点应是什么?从知识论上看,科学知识比其他学科知识难学的原因主要源于其累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累积不是堆积,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联

  • 5、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给你提供了以下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我们读了作品之后,心中会产生许多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来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所思所感,您对于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个人看法呢?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篇1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第一章讲述的是什么是科学问题。该书在分析什么是科学问题前,先分析的了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的区别。首先他们的目的不同,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过程就是科学);其次他们的探究方法或过程不一样,这部分内容会与第二章详细讲解;接着他们的成果表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是无形的,而工程技术成果和艺术品是有形的、是实际体现的;最后科学家是具有独特品格的,他们使用事实和特定的、别人可以重复的方法来达到这种理智的满足,即科学理性。

    接着,书中就分析了什么是科学问题,其中除了要辨别“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以外,还要求我们教师可以区别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要知道假科学问题可能是社会科学,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的,不是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的。总而言之,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或相当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区别了真假以外,还要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而一个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科学问题中我们要恰当的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书中初步认为,孩子们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但是无论怎么样的科学问题,产生的母体一定是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设置困惑和矛盾。

    书中继续论述科学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书中提到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科学素养”由三个部分组成:知识、方法和态度(价值观)。教学内容上,按照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体系,主要包含“四大概念体系”,分别是a、形式与功能(或结构与功能);b变化与守恒;c演变与平衡;d系统、结构与秩序。

    最后,书中提到在教学

  • 6、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体会(第二篇)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体会(第二篇)

    这学期我们拜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虽然还未读完,但是,读过之后就知道,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以科学探究过程的各环节为基本框架,同时融合大量的课例分析,将有关教学过程的问题与相关的科学性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探讨我们教学中各环节的地位作用,提出我们教学中实现科学目标突破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化,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

    读了几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

    1、提出的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书中说到:对于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尽可能注意不要以善小而不为!

    2、让学生自己从真实的活动中提出问题

    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指出,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参加工作室活动时,在评课活动中,总会听到徐老师在说,我们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如果学生不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往下进行,就说明我们的教学设计有问题。要想让学生从真实的活动中提出问题,我们老师就要下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备好学生。

    二、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

    张红霞在书中指出:上课不要用开场白,并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如此,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孩子们的埋头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孩子们自己去做。

    在自己的科学课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景:学生在回答时没有答在点子上,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引导他往下说,害怕耽误下面的教学进度。为了自己的教学进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代替学生的地方太多。其实这样,还是没有将课堂还给学生,而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书中还提到,兰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会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孩子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研讨会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我想,这才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读了张红霞老师《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啊!我将在以后的日子中,继续研究这本书,从而指导自己的科学教学。

  • 7、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体会(第一篇)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体会(第一篇)

    上学期中心组成员教研活动时,教研员 苏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张洪霞教授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我利用暑假这段时间仔细研读了这本书,并做了近万字2024的读书笔记。通过阅读,收获颇丰,我发现联系自己的教学,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先谈谈关于学生的提出问题。

    一、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而我国的教师在科学课上都有类似于这样的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或你们想研究什么呀?学生们则常常回答:为什么这么样?或我想研究作者指出,这些都是假科学问题。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也反复强调:无论是提问假设还是讨论都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亲自动手的活动是提供经验的最好手段,也可以弥补不同个体之间经验上的差异,从而共同提出问题,形成假说。问题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的,研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不是老师强加的。那如何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提问,本书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

    二、提出的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例如在课例《一杯水的观察》中,学生的探究问题是五花八门的,诸如:我想研究水是怎样产生的?、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我想知道为什么很多成语都用水来形容等等,从这些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涉及到水的起源、水的作用、语言学问题,孩子们也和我们教师一样,倾向于宏观的和技术的问题,很少注意微观的科学问题。

    其实,正如书中说说:对于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尽可能注意不要以善小而不为!

    三、让学生自己从真实的活动中提出问题

    教学中,每次导入新课后,我总喜欢让学生根据探究的对象提出想要探究的主题,但总会感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甚至是基于想像的,于是,我带领学生围绕预设的主题有序地进行探究。其实,这一提问环节的设计,粗看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细细品之,不难发现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非但没提高,还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指出,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它们不是由学生在活动

  • 8、 [精选推荐]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范文集锦(9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推荐]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范文集锦(9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篇1

    经常会怀疑,尊严究竟是什么。不知为什么,总感觉,呵,自己的尊严永远好像是被别人践踏在脚下一样,自己,说到底,好像只不过是个傀儡吧!

    经常还会羡慕,那些可以保留自己尊严的人,即使,丢了自己的饭碗也在所不惜,目的,只是为了保留自己的尊严而已。

    我不是伶牙俐齿的女孩,我是一个不善言谈的女孩。别被你们眼前的我所感到佩服,其实,那只是我装的坚强而已,我的心不知被你们伤的有多少伤口,不过,你们似乎都没有感觉到,一样的尖酸刻薄,一样的,践踏我的尊严。

    我,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很单纯的孩子,请不要带着想利用我的心踏入我的心灵。我会是非不辨的,请不要在我带着笑脸迎接你成为我的朋友,而你也笑吟吟的回应的时候,不要再下一秒跟我翻脸,其实,表面再怎么坚强的孩子都是脆弱的,我是经不起你们这样的友谊的。

    亲爱的朋友,能不能静下心来听听我的心灵呢?感受一下很可怜很可怜的我好吗?可不可以不在上我的心了呢?

    朋友,可不可以不再和我吵架,你的话太过于尖酸刻薄了!别人说你直白,你却从没有感受到别人脸上的那一丝丝的苦涩,而带着得意的微笑。你太过于骄傲了,只要是你讨厌的人,你就会把所有的脾气发在他的身上,而你却没有察觉到他被践踏尊严后的悲伤,当别人劝你的时候,你也会毫不犹豫的把气撒在那个人的身上,包括我和你的朋友。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的话究竟带给了我们多少伤害,我们只能在私底下悄悄议论,而见了你我们还得恭恭敬敬的,因为,我们害怕你的那尖酸刻薄的话再次伤了我们。

    有时候你会很善解人意,但更多的时候你是误解我们的意思。很活泼的朋友突然不说话了,我和朋友们打赌谁能让他再笑起来,可是你却说我们他应该有自己的秘密,他不想和别人说他的秘密而已,可你后面的话却让我很伤心,你说谁都有秘密,我也有过,不要为了赌注的输赢而伤害别人。可是你却忽略了一件事,我也是有秘密的人,我明白那样有多么难受,所以,我才想让他再次笑起来。的确,我知道我这样不

  • 9、 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我看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也对我在大学的看法有所感悟。

    当初,寒冬腊月,手脚不能屈伸的时候,我想着心中美好的梦想坚持不懈;当初,酷暑难耐,汗流浃背的时候,我为着美好的梦而在题海中争渡。但是,经过高考及填报志愿后,我得知自己进入了佛大。我的心被一股低落的情绪所占据。

    低落的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以师兄为身份的作者向我讲述了他在大学的体会。他面对别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满地都是的时候,能底气十足地说我是一个大学生。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却不能自信地说出这句话。更说不出我是佛大的学生这句话。

    无独有偶,在佛大中有许多学生都像我一样有这份自卑感。相信这份自卑感大部分是源于我就读的是佛大,这不上不下的学校。以及我认为自己的未来已经由读什么大学决定这种人生观。随着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懂得了作为大学生的我要在大学学什么。大学不是技校,我除了能学习一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一种思维,一种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使我感到了一丝的欣慰。至少,我是和一般的技工有所区别。但仍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自卑。

    随着我对这本书的进一步阅读,以及在佛大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的人生观也许不是正确的,我的这份自卑感也许是庸人自扰。在我看的这本书中列举出大量的例子证明了名牌大学生中也所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作者还道出一个本质:你所就读的大学再有名气,校园再美,硬件设施再齐全到了毕业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也就是说,你唯一可以带走的就是你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东西。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如果要学习的东西相同,在哪间大学都是一样的。

    我尝试接受作者的观点,改变自己的学习观、人生观。后来我发现,自修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是专心致志的:课余期间,也有很多同学拿出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阅读;佛大的社团活动是那样的丰富充实。每个人都好像相当享受这种生活并期待着未来。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看到的是河滨校区残破的校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卑感在此生活。

    观点上的改变,使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佛大。

    此刻,我不得不相信,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套用书本的话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作者与书本的观点不谋而合,而经过我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着人的学习、生存方式,左右人的情绪,决定人的未来。

    因此,我更加觉得人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

  • 10、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篇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进入大学这个小圈子,身边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告诉我要怎么过,看完这本书后,算是对自己有了一点思考了。有所选择,有目的性的读,不要盲目跟从,知道自己是要什么事最重要的。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书中辨证地看待了专与博的关系,书中列举了许多应聘者对什么都通,但知之甚浅,最重要的是没有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无法把他安排到一个适合他的职位最后无奈辞退他的事例,很有说服力。毕竟,许多人是靠着一招鲜过日子的,如果连本专业都没有读透,那又怎能称之为专业呢?其实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毛病,什么都插一手,像吉他、画画、摄影虽然也得过一些奖,看似红红火火,冠冕堂皇称之为多才多艺,实则浪费了不少时间,分散了精力。话又说回来,博对专起着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用处。作者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仿照卖产品时的买一送一,把自己的其他方面的才能也附带送出去。谁知道擅长打乒乓球的你是否会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老板呢?谁知道喜欢欧洲古典文学的你是否会遇到一个有着同样爱好的上司呢?

    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个人认为,主要读以下三点: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二:学会学习。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学时,我经常告诫学弟学妹一定要学会学习,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日本战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复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习氛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习如何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1-12

  • 2019-10-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4

  • 2023-06-0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1-08-04

  • 2019-09-25

  • 2023-07-03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09-14

  • 2019-11-03

  • 2023-05-27

  • 2019-10-29

  • 2019-09-21

  • 2023-01-01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1-12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2024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