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 > 地图 >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2024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推荐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

(共 6858 篇)

  • 1、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汇总

    也许以下内容“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合你需求,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读书以明志,读书以修身,一个人重新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不免产生了新的见解。每逢遇到这样好的作品,内心的感悟可以通过读后感记录。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 篇2

    一接触到“经典”一词,我所存储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见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与经典隔着一段距离,也可能是因为“经典”“文艺”在我心里是高大上的存在。经典之与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莲,只可遥望,不可轻嗅。我遇上经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阳春白雪。《周易》、《尚书》、《说文解字》、《史记》等等这些古文经典,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属于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触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终于改变了一点我对“经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他的文章素朴缜密,语言洗炼,极富真情实感。他是公认的“美文大师”,读他的文章,有一种欣赏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会沉下心去读。这次的《经典常谈·文

  • 2、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系列7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收获颇丰。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欣喜的。先不说名人大家之作,光是随手翻阅一下目录,也能看出是一本需要虚心学习的好书了。与一般的小说、随笔不同,这本书绝不能以悠闲之态囫囵吞枣便略过了事,学术性极强的读本,需要平心静气细细品读。也正因如此,不免有人在读时觉得枯燥难啃。

    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经典常谈”,也是单独出过一本集子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文艺十六讲”,收集了十六篇朱自清先生相关的文学论著。前者为“汉语言”的细析,后者是“文学”的畅谈,合二为一,便是“汉语言文学”。这对作为准中文系学子的我来说,可谓是拾到宝了。

    先说第一部分。朱自清认定,“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作者在书中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常谈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见出一种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作者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而我在读时,也确实看到了不同于古文化以往的枯燥形象的解读。

    图文并茂有助于形象化地将古典文化传达给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那几本经典的印象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名号。高中时为了应试把“四书为哪四书”“五经指哪五经”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而后只有机械化地把那几部著作捆绑记忆,从未想过深究每一部到底讲了些什么。在《经典常谈》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几本古书的大致内容,也对写作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了大致了解。枯燥乏味的知识点通过作者轻松又不乏严肃的语气变得灵动,而那只“船”,也确有把读者带入经典的魔力。 再谈第二部分,即“文学”部分。后半部分是我最喜欢的话题,相对于语言学和离生活较远的古文化,我更愿意亲近离人性与艺术更近的文学。

    在第一篇文中,朱自清先生便提出了“什么是文学”的论题。“文字的作用不外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人性,即要明白。二是逼人性,即要动人。三是美,上面两种性联合起来就是美。”

    朱先生在十六讲中也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对国学教材、学生习作等方面作了论述。其言之有理,理之精确有力,

  • 3、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一)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例如四书五经等一系列诸子百家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国学入门书,让我深有感触。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2020,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2020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2020》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通观整本书,朱自清先生不仅对于每一部着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着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那么然是经典常谈,那么这也就说明我们不应该却忘记这些经典,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二)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2020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2020》、《周易》、《尚书》、《诗经

  • 4、 [推荐]《经典常谈》读书心得

    以下内容“《经典常谈》读书心得”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给您提供的。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的想法,然后将其表达出来的言论,当我们经历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时。会上台发表一下对于某些事的感言,感言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篇1)

    《经典常谈》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说到朱自清先生,往往都会说到《荷塘月色》和《背影》。可我认为《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价值不低于《荷塘月色》《背影》。

            朱自清先生在序里说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在那个时代是很受用的。所有人都在求知的路上,而这本书给他们指明了一条路。

            这本书与其说是谈经典,不如说是经典导读。朱自清先生用浅明的语言在13篇文章中为我们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介绍的顺序也是由浅入深,所以把《说文解字》放在了第一篇。先理解字义,再去读晦涩难懂的文章。

            在第一篇中,详细的介绍了字的由来,字创作发展的过程以及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个条例都举了相关的例子,读起来更加轻松。

            第二篇介绍《周易》。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介绍《周易》的背景及创作,而是从“八卦”入手再引出《周易》。通过传说故事介绍了八卦图的由来。同时也补充第一篇介绍了甲骨文的创作及内容【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用刀刻在甲骨上】。之后开始正式介绍《周易》。讲了《周易》成为儒家经典的过程,《周易》的地位等。

            第三篇开篇就介绍了《尚书》的地位【是中国最古的记言书】。后面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以及“尚”和“书”单独的解释。讲到了《尚书》的经历,以及为什么是“五经”中残缺最严重的。介绍这些同样用的是故事,生动有趣。最后讲到《尚书》的两个版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以上就是我最近阅读《经典常谈》的随笔,虽然我才阅读了三章,但我已经充分感知到了《经典常谈》的重要性及趣味性。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篇2)

    《经典常谈》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十多年来,从易中天说三国到于丹

  • 5、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通用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经典常谈读书心得”等专题内容。

    下面读后感大全小编给大家分享经典常谈读书心得。感言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的范文,当我们获得一些荣誉奖项或者经历一些事情时。心中会产生不少的新的感想,非常有必要写一篇感言,感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表达情感。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篇1】

    朱自清先生出了这样一本书,没想到现在才有缘读到,实在不该。这本书不是对中国经典著作的概论,也不是导读,按照朱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书非常薄,如果比作船,也像是一叶接引船,引导到更大的船只,驶向远方。

    书一共分为十三篇,前面九篇分别论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后面的四篇分别从类别展开,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真是难得的对经典的入门介绍,相比起一般的导读,朱先生的对考据的史实更加重视,其中又不去过多的添加上自己的感慨,实属难得。

    所谓经典的入门,就是要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这本经典的行程,前因后果,中间所经历的一些变迁等等,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他进行现代化的阐述,那不叫导读,叫跟着我读。市面上多的是这样的读后感书籍,凭着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字里行间按上个人的理想抱负,甚至加上哲学思考,乍一看很有学识和见解,其实抛开所依附的经典本身,也可以独立成书。这种作风和诸子百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强行拉古人来站台是一个道理。

    客观,是本书所呈现的一大主体。比如现在大力推崇的《论语》,在书中仅仅是《四书》一篇的几个段落而已,从时间来看,《论语》没有前面的《周易》、《尚书》等来的久远,从现在包容兼并的角度来看,孔子一家之言也没有强行推崇的必要,因此,在经典介绍中,朱先生秉承着尽量和其他著作平起平坐的态度对他进行了客观介绍。对于《论语》,朱先生的评价也是相当客观: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对于经典的入门书籍,最忌讳的就是加入自己的感情判断,如果在整本书中《论语》或者《周易》被扩大篇幅,不停地赘述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那势必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误导,

  • 6、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集锦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要用到感言,感言对我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我们在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仪式的时候,都会上台发表一些激动的感言,如何写好一份优秀的感言呢?现在,有请阅读编辑推荐的《《经典常谈》读书心得》,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篇1】

    读《经典长谈》有三位著名的人,他们是罗常培、朱自清和闻一多,对我来说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文章:《春》、《背影》,其他两位我不是很熟悉。即便我对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是那么了解,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作品。读了一本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经典常谈》,才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是他写给中学生的一本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任何个人的观点的创新创造,却是在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还对一些著作上加了他的理解。我记得在《礼》中,朱先生提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钊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这个地方朱自清先生就提到了他自己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么尚书的真假也提出了他个人的看法,确定伏生的《尚书》为真,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从这里足以见朱自清先生的严谨缜密,一丝不苟。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作品,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地来认识这些著作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篇2】

    阅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中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人不能少的。经典名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源不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读《经典常谈》之后,我深

  • 7、 经典常谈读后感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2020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2020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例如四书五经等一系列诸子百家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国学入门书,让我深有感触。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2020,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2020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2020》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通观整本书,朱自清先生不仅对于每一部着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经典常谈读后感(三)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着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

  • 8、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10篇

    书籍是智慧的阶梯,是打开思维的钥匙,作品便是一本给我们精神粮食的好书。大家在读书的时候都写过读后感吧,如何写一篇令人觉得不错的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编辑精心整理的"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1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

  • 9、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相信不少人在学生时代都会被要求写一篇读后感,每次读完一本书籍,心中不免产生许多新的感想。您是否正在整理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是栏目小编从网络收集整理的。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篇1】

    说起来凑巧,前段时间我刚考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现代汉语》这两门课。

    看完这本书,真的好像是对我的这两门功课的深入了解以及巩固。

    这本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经典常谈。

    第一部分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与分析。

    按我个人喜好来说,其实我挺喜欢朱自清先生这样夹叙夹议地写经典的。夹叙夹议,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这样看起来,会有趣很多,而且也不会枯燥。

    朱自清在自序上市这样说的,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进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所以,他把“说文解字”放在了最前头,从而逐篇解读国学经典。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大家的兴趣,吸引大家往国学经典的道路上去。

    看完这一部分,你会发现,以前捋不清的一些知识,在作者的整理下,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而相见恨晚的感觉。讲真,我要是早点看到这本书,说不定我前段时间考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不会这么惊慌了。哈哈。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文艺十六讲。第二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朱自清先生,单独解读了“文学”。

    什么是文学,答案有很多,但都不能成为定论,朱自清说,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着时代的演变随时代堆积的。因演变而质不同,因堆积而量不同,这种种都不影响到什么是文学上。朱自清先生,用了好几个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什么是文学,得靠作品,靠时代说话。

    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先生认为“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明白”是条理清楚,不故意买关子,而“动人”就是具体写法。再说当时的文学型类,注重强调白话诗和小说的地位。白话新诗在当时是没有地位的,而小说在当时也只能占少数地位。所以,这两者要想发展,必须经过斗争,需要和只重古

  • 10、 经典常谈的经典读后感集锦4篇

    一本好书如同灯塔一样为航海人照明方向,在读了朋友推荐的经典常谈后,我自身也对其内容有一些独特的见解。看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是非常有必要的。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经典常谈的经典读后感,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经典常谈的经典读后感(篇1)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的经典读后感(篇2)

    一接触到“经典”一词,我所存储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见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与经典隔着一段距离,也可能是因为“经典”“文艺”在我心里是高大上的存在。经典之与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莲,只可遥望,不可轻嗅。我遇上经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阳春白雪。《周易》、《尚书》、《说文解字》、《史记》等等这些古文经典,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属于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触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终于改变了一点我对“经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他的文章素朴缜密,语言洗炼,极富真情实感。他是公认的“美文大师”,读他的文章,有一种欣赏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会沉下心去读。这次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也是一样。 随着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的热播,国学热也一

  • 2023-02-06

  • 2023-05-31

  • 2023-02-06

  • 2023-02-08

  • 2023-02-06

  • 2023-01-09

  • 2023-02-01

  • 2023-02-16

  • 2023-02-11

  • 2023-05-07

  • 2023-03-18

  • 2023-03-20

  • 2023-05-11

  • 2023-04-02

  • 2023-02-22

  • 2023-01-13

  • 2023-03-25

  • 2023-02-13

  • 2023-02-06

  • 2023-02-22

  • 2023-02-14

  • 2023-03-03

  • 2022-11-16

  • 2023-02-07

  • 2023-02-10

  • 2023-02-06

  • 2023-06-01

  • 2023-02-06

  • 2023-05-05

  • 2023-01-09

  • 2023-01-30

  • 2023-02-04

  • 2023-02-19

  • 2023-02-06

  • 2023-05-17

  • 2023-05-11

  • 2023-05-14

  • 2023-02-05

  • 2023-02-11

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2024经典常谈读书的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