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 > 地图 >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6-23 来源:互联网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合集8篇。

在撰写读后感时,如何能够写得更好呢?我们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常常会被其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感染和吸引。当我们完成阅读后,应该通过认真总结和梳理自己受到的启示和思考方式,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读后感,小编特别挑选了一篇名为“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的好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篇1)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不论是从情节还是人物形象或者是环境描写上,都不落俗套,给人全新的阅读体验。

一部优秀的作品总会给人带来很多思考,而这思考又不是凭空而来,是可以从小说中找到线索、理清脉络的。对于这部小说,有以下一些探究:

一、叙事作品中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

托尔斯泰:“人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而是某种变化着的,有时堕落,有时向上的东西。越是难以分析、界定的人物就越具有多解性,从而也就更具艺术魅力。”

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1.勇于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显示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愿望,又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宣战。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不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底层百姓,都盛行着婚外情的风气。从小说中也可以看出这点,安娜本可以像多数人一样安心做一个情人,因为丈夫为了保全名誉并不会和她离婚也不会向外人泄露妻子的秘密,但是安娜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是一个很美丽、充满生气的贵族妇女,受过良好的教育,感情充沛,但是丈夫比他大二十岁,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官僚机器”,仅仅把安娜当成一个家庭必须的部分而不是用心爱着的妻子,他冷言挖苦安娜、从来不会想到安娜也是一个有思想有爱憎的人,甚至想压制安娜的思想,不希望她是一个独立的人,大男子主义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安娜选择了反叛虚伪的婚姻生活,她要离婚,她要和自己真正爱的人结合,及时困难重重也义无反顾。

2.一个不负责任的妻子和母亲。安娜作为妻子,在遇见伏伦斯基之后对丈夫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她觉得丈夫的说话声音、掰手指的动作都是难以容忍的,虽然卡列宁原谅了她的失足,但是她仍然没有悔过,这让一个丈夫情何以堪,从这个角度看,卡列宁是无辜可怜的,毕竟出轨背叛家庭的不是他。作为母亲,她为了爱情而她放弃了儿子,没有体现出母爱的牺牲精神。

3.爱情至上主义者,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的她却依附于男人而渐渐迷失自己。安娜在和伏伦斯基出国之后,众叛亲离,脱离了自己的社交圈,终日待在伏伦斯基的庄园里看书、胡思乱想。她像少女时代一样广泛涉猎,但是看书只是为了打发伏伦斯基不在身边的寂寞时光,并且为了迎合他而看他喜欢的书、努力寻找共同话题。由于狭窄的生活圈子以及对自我良心的谴责,终日活不心安,变得疑神疑鬼,逐渐丧失对爱人的信任感,动不动就发脾气摆出妒忌的丑恶面目,这无疑把伏伦斯基朝反向推开,自己也渐渐精神崩溃。看到后面很心疼安娜也想骂醒她,当初的她是多么大方优雅有风度的女人,现在却一步步走向深渊,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她自己的责任。最后看到她卧轨自杀前一瞬的醒悟,真的非常痛心。

对于卡列宁这个人物,一般评价都是完全负面的,但是在一部好的作品里,如果对一个人物的评价是完全单一的,那他恰恰是需要好好琢磨的,这样看书会开拓出一个新境界。

列文这个人物也是非常重要,他善良纯真,勤劳能干,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是也有行为举止上也有粗俗气,婚后对待吉娣也体现出比较浓的大男子主义。他虽为贵族却关心农奴,致力于改革农奴制,可是在现实差距面前却产生了对生活、对个人价值的迷茫感,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这样的收尾又让我有点不知所措,问题的解决似是而非,不过这其实正反应了托尔斯泰后期思想向宗教救赎的转变。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篇2)

!看完这部名著,掩卷深思:安娜的不幸在于她的婚姻,她和卡列宁相差二十岁,卡列宁又是一个不懂感情的人,他只是一台工作的机器,把安娜作为他旳附属物!卡列宁遇事慌乱,没有主见,刚开始明知道安娜出轨一味忍让,不能当机理断处理,后来安娜和伏伦斯基私奔,而卡列宁没有通过法律的手段和安娜脱离关系,而是听取一位妇人的见解,一拖再拖,使自已和安娜都痛苦万分!

安娜的死与她的任性、强势也分不开:她和伏伦斯基私奔后,两人两情相悦,形影不离,如胶似漆,过着上层社会中锦衣玉食的生活,本该满足自已的处境,但她犯下一个错误:她不让伏伦斯基离开自己半步。爱情是婚姻旳前奏,一旦过了燃烧期,就归于平静的生活,男女各有自已的事情做,男人贪玩,走出家门和朋友交往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安娜自已不能交往,在家里胡思乱想,为了惩罚伏伦斯基竞然以死来要挟他!这是多么愚愚蠢的作法!虽然给伏伦斯基带来不幸,但自已从此香销玉殒!!

斯基华是上层社会中一个堕落的人。他的妻子陶丽给他生了五个孩子,口里省肚里俭,缝缝补补的艰难度日,后来实在过不下去只得寄人篱下,而他却鲜衣怒马,挥霍无度,嫌弃自已的妻子人老珠黄,在外边胡作非为。斯基华只是俄国社会当时的一个寄生虫之一,也是当时社会制度造就的。

列文和他的妻子吉娣倒是一对壁人,列文实干顾家,爱他码妻子,虽然有时思想矛盾也痛苦,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在人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篇3)

转:没有纯粹的幸福,幸福本身携带毒素

说实话: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心情是沉痛的,为安娜的美震撼,为安娜的死遗憾。正如文中所言:没有纯粹的幸福,幸福本身携带毒素。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艳绝伦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美的不仅仅是外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妩媚、活力又轻盈,聪明又懂分寸。无论是爱她的人还是恨她的人都不得不被安娜的美所折服。在安娜的情敌吉蒂眼中:她那穿着朴素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脖颈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鬈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如此多的迷人描写,这该是怎样惊艳又可爱的女子!

文章开头写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升华了安娜的出场。用了民工卧轨自杀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点,以及暗示她最后卧轨自杀的结局。

安娜17岁嫁给了达官显贵省长卡列宁。婚后,在伯爵和省长双重光环笼罩下,她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过着优裕的生活,有无可动摇的社会地位,在宠爱的生活中过了八年,使她修养成了更高贵的妇女――美丽的营造,自信的确立,见识的积累。那么作为青春展望的她,具有了超越的丰采与魅力,一种诗意的美。在去解决兄嫂矛盾的途中,她认识了上流社会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伏伦斯基,这个人与丈夫比较,丈夫的容貌及其行为让她厌恶了,如:丈夫前来车站迎接她所感受的――“哦,你温柔的丈夫,还是和新婚后第一年一样温存,望你眼睛都望穿了”,是对“温存”的嘲笑,她还看到的是他那难看的“大耳朵”。安娜是热情感性的,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大她二十岁的高官丈夫卡列宁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他对安娜只是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承诺,他们每晚的对话只是例行公事,没有感情的成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能够不顾一切,断然放下名誉、家庭。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感情,她也曾对沃伦斯基说:“爱,我因此不喜爱那个字眼,就正因它对于我有太多的好处,远非你所能明白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便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安娜出轨了,她抛弃了丈夫、家庭、社会道德规范,力求获得更完美的生活,她错了?而她现在按部就班的生活就该继续?安娜与伏伦斯基行为的“越轨”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毕竟,安娜是一个母亲,她深深爱着谢廖沙,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使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爱儿子,爱伏伦斯基,现实却不容许她拥有这些,连见心爱的谢廖沙一面都那么难。

伏伦斯基也是爱安娜的,他为安娜舍弃了一切:名誉、地位、前途,陪安娜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爱情是阶段性的,永恒的爱情很少,很少。只要经历过一段爱情的人就是最幸运的人。爱情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其短暂,像爱情天梯里的爱情,也是只有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山之巅与世隔绝才得以善终。那里远离社会、远离人群,为爱情开辟了一个真空世界。而伏伦斯基的爱情渐渐冷却以后,尽管爱情依旧,但思想与生存的需求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需要自由,不愿意被爱情关起来。在爱情之外作为男人还有许多天地需要翱翔。然而不幸的是安娜将爱情看着她的唯一,将爱人看着自己的唯一,在决定离婚得不到儿子后更是如此,她不知道作为女人也要有自己的自由,也需要爱情之外的广阔空间。爱一个男人不能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也要有自己心灵的角落,累了供自己歇歇脚,受伤的时候默默的疗疗伤。爱一个男人还需要给他自由,包括结交异性朋友的自由。她不知道毫无缘由的嫉妒会毁了爱情。安娜爱情的失败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大部分源于此。而造成伏伦斯基悲剧的也有他自己的因素,他曾经给与安娜无与伦比的爱,让我钦佩。但后期与安娜相处缺乏耐心,采取冷暴力将安娜推向死亡,也将自己推向了活着的死亡。至始至终伏伦斯基是爱安娜的,两个如此爱着的人,竟然落到如此悲惨的结局,不得不让人唏嘘。

“没有纯粹的幸福,幸福本身携带毒素。”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篇4)

完结……还是那句话——大师就是大师。印象最深刻的是托尔斯泰对人物的细腻心理的把握,那种心情自己真的有体会过,所以不禁感慨:原来托尔斯泰也有过这种心理活动,原来这种心理活动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描绘过了……伟大的作家不是伟大在他的文采,而是伟大在他与众不同的共情力,体会到更深的别人体察不到或是能被体验但是总也说不出口的东西。

看了这本书后学习到很多——

“原来如此细腻的看似起来微不足道的心理可以被这样写出来。”

“原来一个作家的情感是‘多重性’的,他可以任意调换到任意一个角色,展现出不一样的感觉。”

“原来讽刺的手法这样来写。”

……

还有一点,在书里总会想去探寻其他读者的想法,发现很多人戾气太重,表现出极端的感情倾向,我觉得看一本书得放在当时的情境来说,语境不同,观感也是不一样的,大家不要把安娜看得那么不值得同情好吗,认为她抛夫弃子不值得怜悯,请大家看看当时的社会,安娜也是受害者,你们能如此轻松说出处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话,当然是因为你们处在恋爱自由、男女平等的社会里,现在骂不忠骂出轨无可指责,但在当时,你被包办婚姻你愿意忍气吞声压抑自己的正常情感?安娜的某些冲破传统藩篱的追求还是值得肯定的,请不要双标,安娜一文不值,卡列宁可怜兮兮是受害者。这里谁都是受害者好吧。

满身戾气去看待文学作品的话,那只能说你自找没趣,劝言一句:过于理智没有任何共情力的人真的不适合看文学作品。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篇5)

《安娜·卡列林娜》是一部具有深刻感染力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安娜的一生,作者托尔斯泰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探究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安娜出身于贵族家庭,在外表和地位上都处于优越的境地。然而,她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空虚。安娜的婚姻生活也可以说是很不幸的。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偏执的人,对安娜随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控制。在这样的婚姻中,安娜深陷爱情的泥淖中,开始了她和温文尔雅的军官弗朗西斯科的事情。然而,安娜的婚姻是一个家庭的束缚,出轨的行为们已变得更难逃脱,她的生活渐渐变得越来越艰难,最终在悲剧中结束。

安娜的人生经历就像掌上明珠一般,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安娜作为一名女性,她对家庭和爱情的理解,对文化和道德的追求,都展示了对人类内在的独特洞察。婚姻并非全然美好,它不是一段被世俗定义的关系,而是两个人情感的交汇与沉淀。安娜在自我破灭的同时,也像一道闪电般,给我们敲响了人生的警钟:人的贪婪,欲望与道德的博弈,提醒人们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和叙事技巧,刻画出了引人入胜的角色和场景。读者可以从安娜的人生历程中体会到作为个体与人群的关系,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尤其是在小说后半段,安娜开始对生命和爱情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面对命运的安排和他人的眼光,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的选择打开一条路,挑战世俗的规则,寻找自己的人生真谛。

在阅读完《安娜·卡列林娜》之后,我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对人生命运和品格的探讨,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小说中呈现出了人类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道德的悬疑,彰显了人们对内心探究的如此渴望,以及对生命中真正的价值的追求。

总之,《安娜·卡列林娜》是一部对人性、爱情和道德的深度剖析和思考,读过之后必会感受到托尔斯泰的浸透式叙事技巧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契合。这部作品不仅是一篇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值得人们深思的人生启示录。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篇6)

安娜·卡列琳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琳娜》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由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读完这本小说,我被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也对人性、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琳娜,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美丽的女人,她出身于贵族家庭,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儿子。但是,她的内心对生活中的权力、爱情和幸福感到迷茫。在一个聚会上,她遇到了温文尔雅的官员弗朗茨,两人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她的丈夫卡伦因为不忍心离婚,使得他的内心充满痛苦和无法释怀,无奈之下,最后自杀身亡。最终,安娜因为无法容忍社会的压力、自身内心的矛盾和对爱情的绝望而自杀,在她死亡的那一瞬间,她的内心得到了解脱。

这个故事反映了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婚姻制度和社会道德观念。它让人对爱情的舍与得有了更深的思考。安娜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女人,她寄希望于别人其实是她自己对于追求幸福的一厢情愿,这样的行为无异于逃避现实,违背了社会道德与合乎自身的价值观。

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生动形象。他通过描述安娜的一举一动来展示她的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使得读者不禁被其所吸引。安娜的臆想,她的自我感受,都是这个形象的表现,使人对每个人的内心活动产生了深思。

读完小说后,我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找到实现自己幸福的正确方法。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带来感性上的启发。小说《安娜·卡列琳娜》让我从一个侧面更好地理解生命和爱情,并为我带来了很多人生启示。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篇7)

也只是草草读了一遍,托尔斯泰的作品阅读起来有点费劲,读完疲惫不堪。不愧是经典,一个简单的婚外情故事愣是被托翁写成了六十多万字的巨著。

安娜身上有可爱的一面,她真诚、美丽、富有激情,她的生命之光因爱情而耀眼,也因爱情而熄灭。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之下,感受安娜微妙的心理变化,见证她的悲欢,这个美貌又痴情的女子,仿佛跨越了百年,从书中走入我的精神世界,因为她的勇敢,因为她所承受的痛苦,我没法拒绝她。

我不知道如果我是安娜,我会如何选择,是否有勇气向她一样,毅然追随心中的爱情,很可能没有。安娜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她太看重爱情,甚至除了爱情什么都不剩了,倾尽所有赌一场爱情,随时把自己置于悬崖边缘。

我一直认为,太过相爱的两个人是不适合生活在一起的,一个眼神都可能变成刀子割裂对方的心,最忍受不了的就是被忽略的感觉。于是想报复对方,“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你会失去我…”这样的想法我也曾有过,只是安娜付诸了行动,用死亡来报复他,好让他永远记得自己,这于她而言是一个致命的诱惑,而我也曾经以分手要挟过对方,我也曾经是安娜。时过境迁,何曾幼稚。如蚕吐丝,将对方牢牢捆住,在极端的情绪和情感中游走,其实只是用想象给自己织了一个巨大的网,能网住的只有自己。叔本华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所有的优势均源于我们对他人无所求。作为女人,在爱情面前不要失去自我,在爱他的同时,记得留一份爱给自己,爱情从来不是生命的全部。

相对于安娜和付伦斯基激烈的爱情,列文和吉娣要平和得多,托翁给出来一对好的婚姻的模范,值得学习和深思。

最后想特别说一说卡列宁。或许人的兴奋点差异很大,卡列宁的兴奋点来源于政治,放着安娜这样的绝色佳人而不懂得怜香惜玉。妻子出轨并在自己眼前生下情人的孩子,对于一个男人这是何等耻辱,所以对于卡列宁的冷漠绝情或可理解,毕竟家暴、杀妻以泄心头之恨的例子见多了,反而觉得卡列宁也没有特别可恨。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不正常吗?

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篇8)

我读了《安娜·卡列林娜》这本经典的文学名著,深受震撼和感动。这部小说描述了故事主人公安娜·卡列林娜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安娜·卡列林娜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女人。她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性格,但却在社会道德和传统的束缚下被迫走向自毁的道路。她爱上了一个叫做瓦诺娜的官员,并与他私奔,离开了她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然而,在那个时代,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而且被严格地道德谴责。因此,安娜·卡列林娜逐渐陷入困境中,最终走向自杀。

在整个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俄罗斯社会中的一些阴暗之处,例如贫富之间的不平等、爵位制度的矛盾以及剥削下层阶级的现象。作者通过安娜·卡列林娜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

另外,安娜·卡列林娜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她对自己的丈夫感到厌倦,但与瓦诺娜的感情却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她与另一个人物琴斯基之间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感情,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在小说中呈现出宝石般的色彩和灵性。

整个小说中,托尔斯泰不仅仅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同时也表现出了生活的形态。那些充实、激情四溢的时刻,和那些失望、无助的时刻,构成了这个质朴而实质的故事。

总之,《安娜·卡列林娜》是一部震撼人心、备受赞誉的文学巨著。最令人难忘之处的不仅仅在于其所述的故事本身,还在于它所展示的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中的一些不公正现象的描绘,引导我们思考永恒的问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她就像一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蝴蝶,最终因为质问和谴责,慢慢失去了心中原本向往的光明,脱掉了一身黑色高贵的长裙,卸掉了往日的高贵与冷艳,就这样,火车带走了她的生命,于是,她不再翩翩然的飞舞??

——题记

(一)名著作者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他出身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但是后来接近晚年时期想要尝试过一种贫苦劳动人民生活却未遂,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

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敢于和当时的社会相抗衡,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他在今日仍被公认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道德主义者之一,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对于本篇文章,托尔斯泰巧妙的运用爱情来表达对俄国上流社会的腐朽和不满,不落俗套,以一个当时不被重视的女人的视角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值得让后人为之称赞的!

(二)文献内容概括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卡列宁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沃伦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安娜要求离婚,但却被当时作为上流社会的执政官员的丈夫被拒,卡列宁威胁她如果再这样无理取闹固执的话,将会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沃伦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沃伦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

在不能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之下,在上流社会人民对她这种背叛丈夫和道德败坏之下,在丈夫卡列宁对自己生病时照顾以及失望之下,在最爱的情人沃伦斯基感到厌倦这段感情而返回军营之下,她再也无法承受外界的舆论和批判,再也无法穿着黑色道德长裙高傲的抬起头颅宣告世界我就是要为爱牺牲一切,最后,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一个美丽而不屈的生命在无奈中屈服,就这样香消玉损??

(三)安娜性格分析

安娜出场的时候是在陶丽家正闹的不可开交,而列文刚刚向吉娣求了一次不成功的婚的背景下。身穿黑色礼服的安娜在舞会上迷倒了沃伦斯基,出人意料又漫不经心的打败了娇艳如花的花季少女。由此,安娜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才算正式的铺开。就像一杯陈酿了多年的红酒,没有浓烈刺鼻的味道,而是香醇甘浓给人内心平静的激荡。

吉娣看到穿着黑衣的安娜才明白了自己低估了她的魅力。看到这一段描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宝玉初次见到黛玉时候的情形,书上是这么描述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行文中对黛玉的衣着头饰并未着笔墨,却清楚勾勒出了黛玉那鹤立鸡群楚楚可人让人怜爱的气质,这和吉娣看到的黑衣安娜是多么的异曲同工啊! 书中后来不止一次写到了安娜服饰的华美,但由于这黑衣的一幕,只让人觉得并不是这华服增加了安娜的气派,而是安娜的美抬高了这衣服的身价。以致于我在题记中写到的安娜就像一只黑色的蝴蝶,在寻找着白色的属于她自己光明的爱情。

在那场本来属于自己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把目光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当时社会的腐朽所致。

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

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列夫托尔斯泰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安娜体态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对整个故事所营造的基调和故事情节,特别是对安娜本人的命运,都是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也就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了。

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叹赏时,我们为其悲剧的结局感到心痛。如此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过是真挚的母爱与情爱,这个正当的生活权利,却被冷酷无情的贵族社会分裂并对立起来。

她的下场是无比悲惨的,在无法忍受上流社会对她这种所谓的道德败坏做法的无限批判,在丈夫不让她离婚并且见不到自己孩子,在心爱的沃伦斯基对这段感情已经产生一丝丝的厌烦而转身投靠军营,在久病在床无法见到孩子和心爱的人,在种种之后,这个个性鲜明,给人以高贵不羁勇敢形象的女性终于死于车轮之下。属于安娜卡列尼娜追逐幸福的脚步就这样戛然而止。

(四)总体分析评价

在读完这本书,还在荡气回肠的时候,自己也翻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为了对安娜这个在旧社会不屈的女性有更好的了解。整体故事由两条平行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追求爱情幸福的悲剧,她根本不爱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愤怒的没有感情的官僚丈夫卡列宁,而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沃伦斯基一见钟情和他离家出走,因此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与沃伦斯基出现感情危机,最终彻底绝望而卧轨自杀。这里揭露了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腐朽;另一条是外省地主列文经历种种波折终于和所爱的贵族小姐吉娣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以及他面临农村破产而进行的经济改革。

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他的丈夫身上体现的最为彻底。他追求的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乏味的生活让安娜一直忍受,直到认识了沃伦斯基,带给她无比新鲜和开心的爱情的感觉。

其实很多人一直都在纠结于安娜的死亡到底应该归结于当时腐朽的社会还是归结于自己的放荡不羁。我觉得可以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她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是一个正面的角色,之所以安娜的形象这么丰满全年让后人称颂就一定有她的优点,同时具有不可弥补的亦或是比较遗憾的不足。其实,若是抛去当时社会等外界成分因素单单从人物自身情感分析的话,可以更加全面的看待这个鲜活的女神。

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其实也有自己的因素。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明明是来促成渥

伦斯基与吉娣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沃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心中的自制力不高,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牺牲自己。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的形象。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最后的卧轨与文章刚开头她和沃伦斯基见面场景时有一个妇人卧轨自杀的镜头相契合,在冗长的篇幅之中人们能找到之前的影子,获得这篇文章的归属感,让人荡气回肠。

于是,这只穿着黑色晚礼服的蝴蝶就这样沉睡在铁轨中,她的灵魂去追寻她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去了??

——后记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如果爱只是单行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她不惜一切,追逐自己的爱情。只是,爱若单行,又岂能美满。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 可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篇三: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推荐阅读: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

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弗龙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弗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弗龙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弗龙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全?情感?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妓女结婚(《复活》)。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

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激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10国本4班 高熠星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弗龙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弗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弗龙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弗龙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全?情感?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_1100字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1100字

《安娜.卡宁列娜》这部已问世一百多年的伟大作品是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我以前粗略的读过,但这次重读的这版译本我认为是岂今译得最棒的,整部作品译文流畅而契合原著,词句优美细腻而精准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大师匠心独运的风格,让你在俄罗斯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和人文环境和生动人物语言描绘中陶醉而流连往返。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举世闻名的开场白就出自本书。在托翁的笔下其是誓要向世人展现这种人间的情感联系及相互冲突而又力求保持平衡的关系而引发的人间悲喜剧的,在展现这种人间共有的矛盾关系时大师不吝笔墨并且是浓墨重彩并巧饰恢宏的用隆重大气的笔触来勾画其心中喜爱的安娜,我认为托翁是带着一种赞赏和怜惜在写安娜的,他赋予他美丽活泼聪明优雅及母爱于一身,更赋予她大胆追求情感的勇气,并让其和那个纸醉金迷,世俗而沉沦的时代下脱颖而出并超乎寻常的勇气追求心中的爱并以行动向那个麻木虚伪之世公开挑战,安娜无疑成了撕开刻板虚伪面纱的勇士,无疑成了世俗眼光下的异类,安娜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她虽然勇敢冲破世俗去追寻心中所爱,但其却在其虚无而患得患失的矛盾内心冲态中沉浮,她渴望得到爱情,却在渴望中竭力想更牢的抓住渥伦斯基,当爱的激情消退后,现实的种种犹如喑藏的冰山般从水下隐现而出,暗藏着无穷的危机,两颗原本相爱的心在现实冰冷的考验下,经受着无穷而无形的冲击,两人的渴求的差异性显现出来,安娜想抓住这种虚无的幸福,而渥伦斯基似乎想从这种虚无中挣脱,托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矛盾中安娜内心深处的寻求和挣扎,随着大师的传神文字,你会与安娜感同身受,并更能理解和窥探到安娜那颗饱受情感折磨而又欲拥不能却又爱之深切矛盾的矛盾心理。

如果安娜未在车站与渥伦斯基相遇,我在想年轻美貌风情万种的安娜会一直收敛着自己渴望的心和奔放的情感,和大自己二十岁的刻板不善表露情感和不解风情的一味追求勋章和爵位形如政治官僚机器而投机钻营的丈夫卡列宁过着衣食无忧,锦衣穿行于各大交际场中,表面欢声笑语,内心枯槁的守在那幢华屋里度过一生吧,只有在和儿子谢辽沙在一起时,也许安娜才会感到幸福和活着,安娜的幸和不幸都在于其的觉醒,而淹埋毁灭她的是其对幸福的追寻的虚幻和那个时代的扼杀。

安娜是个大胆的女性,她敢于向封建礼教宣战,但却无力抗争世俗,托翁一方面呕歌新女性安娜的勇敢,我想最后安娜义无返顾的决意赴死在车轮下,也应是托翁对安哪放弃家庭孩子的行为的微词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第二篇范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第三篇范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ròu tǐ,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哥赛特说的很好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的心中满是欣喜,也由衷的升起了赞叹。不管是安娜、基蒂还是卡列宁、渥伦斯基,还是杜丽、列文他们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能把这部书当成琼瑶剧或者小人书来看,名著的伟大一方面就在于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饱满,让人深深体会到,这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列文最后找到了有关生命问题的答案,不是像电影所描述的那样皈依了宗教。实质上列文便是托尔斯泰意志的体现,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信仰,真理与善美。

第四篇范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大家好,今天真的很高兴能在我的博客中和大家分享这个月来我所阅读的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的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的读后感。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安娜是一个诚实、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福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福伦斯基说:爱,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就如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不是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福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福伦斯基结合了。

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赞赏时,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的结局痛心疾首。把安娜逼死的当然不止卡列宁一个人,而是整个上流社会。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特西怂恿福伦斯基追求安娜,福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视为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淫荡无耻的培特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虚妄无能的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福伦斯基,她对陶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福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因此在我看来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一个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安娜的命运,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第五篇范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第六篇范文:读安娜卡列尼娜

花20多天的闲暇时间,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列文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剧结局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所限制,如果摆在现在,是不至于有那么悲惨的结局的。或许就像现在的大多数婚外情一样,会离婚结婚,也会对原来打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重新结婚之后也未必一定会很幸福!相反列文和基蒂哪种平凡琐碎也很热烈的幸福,让人觉得多么切近生活,自己也可以这样热烈平凡地幸福着。列文的各种矛盾的想法和自身的反省以及做法,对于还处于思想波动期的年轻人也是恰当的一个例子:矛盾又有独立,想融入大众,又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并骄傲地保持自己的特点,并追求和达到了自己的幸福。总得来说,觉得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有天真执拗的孩子禀性,又能独立和坚持自己的立场,让人又气又爱。只是基蒂的理解和爱,最终让他能够很幸福,一对可爱的人儿。

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阅读习惯,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喜欢阅读或写作,正如列文一样,是想通过阅读,能够寻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问题的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后又推翻,依然主要还是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该做的,去过自己的生活。而把文学或写作当成自己的爱好或特长,那还有很遥远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走的路,并不会花特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写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琐屑,并努力把周围能做的做好。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搜集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阅读完作品心中感触颇深。读后感是我们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写出来的感想和启发,你动笔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1

也只是草草读了一遍,托尔斯泰的作品阅读起来有点费劲,读完疲惫不堪。不愧是经典,一个简单的婚外情故事愣是被托翁写成了六十多万字的巨著。

安娜身上有可爱的一面,她真诚、美丽、富有激情,她的生命之光因爱情而耀眼,也因爱情而熄灭。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之下,感受安娜微妙的心理变化,见证她的悲欢,这个美貌又痴情的女子,仿佛跨越了百年,从书中走入我的精神世界,因为她的勇敢,因为她所承受的痛苦,我没法拒绝她。

我不知道如果我是安娜,我会如何选择,是否有勇气向她一样,毅然追随心中的爱情,很可能没有。安娜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她太看重爱情,甚至除了爱情什么都不剩了,倾尽所有赌一场爱情,随时把自己置于悬崖边缘。

我一直认为,太过相爱的两个人是不适合生活在一起的,一个眼神都可能变成刀子割裂对方的心,最忍受不了的就是被忽略的感觉。于是想报复对方,“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你会失去我…”这样的想法我也曾有过,只是安娜付诸了行动,用死亡来报复他,好让他永远记得自己,这于她而言是一个致命的诱惑,而我也曾经以分手要挟过对方,我也曾经是安娜。时过境迁,何曾幼稚。如蚕吐丝,将对方牢牢捆住,在极端的情绪和情感中游走,其实只是用想象给自己织了一个巨大的网,能网住的只有自己。叔本华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所有的优势均源于我们对他人无所求。作为女人,在爱情面前不要失去自我,在爱他的同时,记得留一份爱给自己,爱情从来不是生命的全部。

相对于安娜和付伦斯基激烈的爱情,列文和吉娣要平和得多,托翁给出来一对好的婚姻的模范,值得学习和深思。

最后想特别说一说卡列宁。或许人的兴奋点差异很大,卡列宁的兴奋点来源于政治,放着安娜这样的绝色佳人而不懂得怜香惜玉。妻子出轨并在自己眼前生下情人的孩子,对于一个男人这是何等耻辱,所以对于卡列宁的冷漠绝情或可理解,毕竟家暴、杀妻以泄心头之恨的例子见多了,反而觉得卡列宁也没有特别可恨。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不正常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2

假设,安娜内心能淡定、平和,不艳羡俊男靓女的纯真爱情;假设,安娜能够理智洞悉爱情的真相,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她的人生走向会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人生没有假设,没有重来,只能是现场直播。

她出身贵族,有高贵的身世;她容貌美丽,闭月羞花;她的丈夫卡列宁身居官场高层,位高权重,爱她如心肝。她若能正视自己的种种优势资源,珍惜别的女人打拼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东西,她会享尽人间最美的生活。

她身为贵族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在外交往的是社会名流。一日三餐有厨师御做,家务有仆人打扫,儿子有家庭教师管教,出门有四驾马车伺候。这样优越的生活,并没有让安娜幸福满足,而是让她的心灵日渐寂寞空虚。

诚然,安娜与卡列宁之间年龄相差过于悬殊,心灵沟通会有障碍,安娜在卡列宁身上没有尝到爱情的滋味,这是她婚后的的遗憾。没什么就想什么,缺什么就想得到什么。这是人类的天性。安娜的生活里缺少爱情,那么爱情就会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神秘而美好。安娜体内的荷尔蒙让她内心躁动不安,她的人生中,即使不出现沃伦斯基,也会出现别的什么斯基。这是青春的宿命。爱情的故事注定要在安娜身上发生。如果安娜能适可而止,品尝到爱情的滋味之后,看穿爱情的真相,及时收手,保全卡列宁一个完好的面子,她还是有机会获得卡列宁的原谅的。只可惜她被爱情烧昏了头脑,置自己的家庭儿子于不顾,毅然与情夫远走国外,以为爱情可以满足她一切的需要。当激情退却,烧昏的头脑渐渐恢复理智,她才发现她赖以寄托的爱情也渐渐远去。开始时的美好变成了彼此的怨恨和指责。

同样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爱玛虽说不像安娜那样出身名门贵族,但她的家境殷实,父亲是个农庄主,家有仆人和雇工。从小和安娜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都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用现在的话说,她们都属于有文化的文艺女青年,内心的欲望永远深不可测。爱玛嫁给了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婚后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里也有女佣和仆人,爱玛也和安娜一样过着悠闲地相夫教子的生活。可她并不知足,她向往上流社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浪漫生活,嫌弃包法利的平庸和无能。与包法利夫人相比,安娜所拥有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正是爱玛所艳羡的生活,但是安娜知足了吗?如果爱玛得知安娜的遭遇,她会怎么想?

安娜和爱玛,这两个女人内心共同缺乏的是爱情的滋润。她们都对爱情充满渴望和向往。当她们认为真正的爱情来临,她们选择的都是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的投入到情人的怀抱。只不过安娜比爱玛幸运,沃伦斯基是真心爱她,而罗多尔夫则是情场高手玩玩而已,根本不是真心爱爱玛。

不管怎样,既然人生只有一次,爱也就爱了。如果能够及时反省自己,不再继续玩火,可能命运会重新改写。

安娜和爱玛被内心的欲望所控,无法自拔。最后,安娜众叛亲离,爱玛债台高筑,已无力回天。

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痛苦: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已经失去。”

安娜的痛苦在于失去的痛苦,原本她随娘胎而来的荣华富贵,别人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她生来就有,财富美貌,地位名誉。为了得到爱情,她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名誉、失去了财富,失去了她原来所拥有的一切,同时爱情也变淡消失。爱玛的痛苦源于得不到的痛苦,她向往爱情,为情人不惜投掷大量金钱,租豪华宾馆,恣意享乐,以为得到了她向往的爱情。但是她却遇到了爱情的骗子。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那自称爱她的男人确离她远远。

她们的结局都一样,都选择了自杀。一个卧轨,一个服毒。是无度的欲望之火烧尽了她们的心灵,逼迫他们走向毁灭,走向死亡。

人活着不能没有欲望,因为欲望能使人不断进取,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人又不能完全被欲望所控,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用智慧去思考的问题。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想安娜和爱玛绝不会再为爱情赴汤蹈火,去用生命换取海市蜃楼般的爱情。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安娜一定会审慎处理与沃伦斯基的感情,尊重卡列宁的地位和荣誉,相夫教子,与卡列宁白头到老。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爱玛也不会为了几句甜言蜜语就相信一个男人,她一定会珍爱包法利给他提供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从托翁到福楼拜,从安娜到爱玛,二百年的世事沧桑,我们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安娜和爱玛,她们就活在我们中间,每每捧起名著品读,总能看到安娜和爱玛在现实生活中活跃的身影。愿普天下的安娜和爱玛能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清醒,珍爱自己所拥有的,圆满地走好的自己人生之路。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3

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更好的理解《安娜・卡列尼娜》,所以特意去看了同名电影,然而,从头到尾,她们的爱情都给我带来一种压抑的心情,所以我个人并不看好她们的爱情。

书中的介绍是,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感情纠葛,展现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在文中难以一一概括,所以我单独谈谈他们的爱情。

书中描述到: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女性,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影视作品中,我看到的安娜没有遇到伏伦斯基之前,是一个家庭和谐,地位显赫的上流女性,她拥有她的孩子,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官场达人,活跃于政界高层。安娜与伏伦斯基相遇是安娜卡列尼娜去为哥嫂调节关系的时候在车上认识的,当时的伏伦斯基是个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的强壮男子,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包括了安娜嫂子的妹妹吉提,不过伏伦斯基只是与她调情,并不想和她结婚。首遇安娜,伏伦斯基变被她的气质所吸引,所以跟随安娜的脚步,出现在安娜出席的许多舞会大献殷勤,从而逐步俘获了安娜的心。

书中是褒扬安娜的,对她的敢爱敢于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我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并不为她们的爱情所动容。感觉她们的恋爱是不见得光的,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即使不是在那个年代,放置到现代社会,他们也会遭受到世人异样的眼光。最近国内的汪峰和章子怡之间的感情闹得沸沸扬扬,然而世人们的评价很低,几乎是一种鄙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有些人说,爱情是自由的,人们要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可是去追求爱情时候,是否承担了该有的责任。汪峰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而孩子那么年幼。章子怡前期也和撒贝宁有恋爱关系。在今年,汪峰突然宣布和妻子离婚,不知情的我也没有什么看法。而后来知道是因为章子怡的出现而果断的离婚,抛妻弃子,这不是当代的陈世美吗!爱情的自由,不是想分手就分手,自己是大胆去爱了,可是有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不幸与遗憾。

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而伏伦斯基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小三在干扰他人的生活。虽然说卡列宁缺乏情调,不懂爱情,可是在电影中卡列宁始终包容安娜,在那个社会,他知道安娜的出轨是一条不归路,在这条路上一定是困难重重的。卡列宁对安娜说自己没有一点错误,他的宽容曾经使伏伦斯基陷入苦恼,一度想放弃对于安娜的爱情。为了追求爱情,安娜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虽然想念儿子,但是却选择离开。安娜的爱情并不能走远,偷来的感情总会有累了的一天。伏伦斯基开始追求安娜的时候是狂热的,不顾世人的眼光,而得到安娜的时候,却开始考虑到自己的地位与面子了。伏伦斯基拥有帅气的容颜,他没有矜持,而是和其他贵族女性调情,达到自身内心的满足。他总是不顾后果的,伤害到的是喜欢他的女子们。是伏伦斯基给她们许多幻想与痛苦绝望,朝秦暮楚的。书中批判卡列宁虚伪,而伏伦斯基不是伪君子吗?在世人的谴责下,伏伦斯基开始畏惧了,安娜可以为了他放弃一切,而他不能。他累了,他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一次吵架,伏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伏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对于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我始终无法送上祝福。因为爱情需要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不顾后果,那种结果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爱一个人需要考虑对方的家庭以及将来的生活,敢于爱,但也不要过分自私。如果没有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会一直陪伴这卡列宁到老,而且他的儿子谢辽沙也会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一个完整的家庭。唉一个人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爱错了,不但是恋爱双方的悲剧,也是自己家庭的不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要爱错一个人而遗恨终身。当然,也希望一些人不要为了个人私欲而破坏其他人的家庭,小三的行为是可耻的,是令人深恶痛疾的。偷情者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无比钟情,可是那也是一种矫情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4

《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学史上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托翁的这部作品,我认为是至今甚至未来也是无人能超越杰作。

这部七八百页60万字的鸿篇巨作,将俄国19世纪中期整个社会呈现在读者眼前,全书出场的人物多达150人。

可是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国家不同,政治不同,但你都能在你身边找到这部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个有各的不同”。这是托翁这部作品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是促使许多读者阅读这本书的举世名言。

安娜与包法利夫人的对比是非常多文学爱好者最爱探讨的话题。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评价。

安娜,这个上流社会的贵族夫人,丈夫大自己20岁,是个政府高官,儿子已经八岁了,因为彼此追求不同,这个美丽,漂亮,善良,真诚,魅力四射的女人出轨了,爱上了一名帅气多金的军官伏伦斯基,强烈的爱情让他们走上怀孕、私奔的道路。但最终,对爱情的失望让她走上了卧轨的道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开始我被译者序里面的评价带着走,觉得安娜是个为了爱情敢于对社会做斗争的伟大的女性,因为她美丽、善良、正直、真诚,遇见自己爱的人,不顾社会谴责,勇敢地做自己!说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个虚伪、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毫无感情可言的冷酷的伪君子。然而,当我看到安娜生与伏伦斯基的私生女时,卡列宁那痛苦而宽容的样子,我突然对安娜生出了厌恶之情,当时她产褥热,这在当时是死亡率99%的病,在弥留之际,迷迷糊糊中,她把卡列宁的手放在伏伦斯基手上,希望他们握手言和,共同把女儿抚养长大,卡列宁内心的痛苦和原谅。但没想到,安娜活过来了,没死。接下来她跟伏伦斯基带着女儿私奔到了国外,在国外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又回到莫斯科。但是社会舆论的压力让她的女儿没有名分,安娜又不愿意放弃儿子而离婚。等他们回到乡下,过够那种孤独寂寞的日子,她同意离婚时,她的丈夫卡列宁反悔了。再后来,伏伦斯基恢复了社交生活,而安娜被社会排斥,感到孤单、怀疑,于是与伏伦斯基不断争吵、怀疑,最后走向死亡。

看到安娜与伏伦斯基在乡下生活时那种歇斯底里的不安和怀疑时,我觉得安娜是可怜的,也是无能的,这是时代的悲剧,因为她没有独立的人格,以爱情为生命,这样心态的结局肯定是悲惨的。一个女人,以男人为你的全世界,这是危险的,也是不可取的,只能说那个时代的女性还没有独立,只是男人附庸品。

然而继续看下去,看到她自杀前与伏伦斯基的争吵与和好,以及去坐火车前复杂的心理过程,我突然原谅了她,理解了她。一个上流社会的交际花,过惯了奢侈富裕的社交生活,一个花一样美丽的年轻女人,被困在乡下远离社会,情人正常工作交际,在家时间少,难免会心生怀疑。以至于产生用死来使伏伦斯基后悔的报复心理。其实,直到死去前一秒她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书中说到的一点令我非常难以理解。安娜为什么不喜欢她和伏伦斯基生的女儿,也拒绝再生孩子。(也许她像嫂子陶丽一样生8个孩子也许就什么不满或自杀都不会发生了吧。)

也许她根本就不想走到这一步,如果不是因为怀孕她可能会继续维持与卡列宁的婚姻,拥有儿子谢辽查,而只是保持与伏伦斯基的情人关系。

只能说在人生这样的选择困境中,成年人做事要考虑后果。你要情人,你就意味着失去儿子,失去声誉,失去儿子对你的爱。要维护家庭,你必须放弃你的情人(卡列宁已经说了停止约见情人会继续原来的婚姻)。然而这个心气极高的美貌女人总是太痛苦和理想主义,所以最后以死来成就最好的结局。记住那句话“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常常在想,如果卡列宁后来同意离婚,她与伏伦斯基结婚,重新开始正常体面地社交生活,安娜是不是就能不死。但是可能也不会,她还是会怀疑,还是会分手。也许像她这样视爱情为生命的美貌的女人,做个水性杨花、见异思迁的交际花对她更适合。然而这就不是托翁笔下的安娜。就不是嗜爱如命的安娜了。

我想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爱情,也许婚姻对爱情更是束缚。记得《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马尔克斯说“婚姻是一种反人类的存在”

你只能期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与你性格及 思想协调的另一半,如果你没遇到,也不是你的错。

以上讲的只是安娜这条线。在这部作品里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列文及列文的爱情。

在这部作品里,列文对爱情、对死亡、对宗教、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更是托翁深刻思想的体现。这位擅长心理学、哲学、宗教的大文豪,真的很伟大。我想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再去阅读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触。这也许就是名著的魅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5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的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在社交界,她是美丽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并为爱情而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对比下,安娜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的人喜结良缘,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安娜·卡列宁娜,最后的卧轨并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她只是一个人默默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

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之间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虽然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个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大家都说自己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没罪的,但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本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6

可能是因为裘德洛,可能是因为我今年刚刚有幸读完原著,总之我去看了翻拍了13次之多的《安娜卡列尼娜》。

看过电影之后我和老妈讨论,这部电影之所以被拍这么多次,是因为一直没有一个十分成功的版本让所有其他翻拍的欲望望而却步,就像《乱世佳人》那样。好吧,我想说的是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从表现形式上来说,电影借用了很奇怪的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有点像《罗密欧与茱莉叶》那样。但是既然是用电影这样的媒介来表现这部文学著作,那么为什么不好好利用电影表现的长处呢?比如说火车进站的场景,赛马的场景,很明显就看出来是可以营造的假背景。这让人觉得很失望,好像预算不够而充数的感觉。1847年的俄罗斯,书中描写的广阔的农村景象,冰天雪地的莫斯科,这些都是半真半假。既然有银子请那么大牌的演员,干脆就再多花点钱好好拍拍外景不是更好吗?当然其他的一些场景还是很精致华丽的,比如机场舞会,歌剧表演之类的。

再聊聊演员吧。先说安娜。我曾经在网上搜了一下之前的版本,觉得相比较之下嘉宝的版本是最接近安娜的。凯拉奈特莉是个漂亮的女人,但是她从气质上来说并不接近安娜。安娜是个丰满却又灵活的女人,应该透着高贵和灵动,以及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的母性美。但是凯拉似乎更多了些疯狂和神经质,她脸部的表情,过于平坦的胸部,还有本来应该是高潮之一的难产的时候过于平静的表现--安娜那个时候出于死亡的边缘,她的举动应该是疯狂的,而不是像她演的那么理智而平和。当然,和之前的版本多些的可能是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的情欲戏,但是按现在的标准,也毫无突破可言。

裘德洛一开始我以为他是饰演渥伦斯基的。这么个大帅锅来演卡列宁让人大跌眼镜之余还感觉有点浪费人才。可能是裘德洛自己本人厌倦了总演帅哥了吧,他要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本片给卡列宁的镜头真是不算多,也难得有震慑人心的时刻。

渥伦斯基,无论是在原著,还是在电影里,都是最被关注的男人。这个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认认真真的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都是有意思的事。AronJohnson,这张脸还是够帅的。尤其是他用那双天蓝色的眼睛凝视安娜的时候,还是挺打动人的。但是他还是有点太嫩了。渥伦斯基虽然比安娜年轻,但是他也应该是个年轻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年轻的男孩……导演选Aron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个比自己大23岁的老婆吗?

好吧,再好吃的东西,如果总是一遍遍被人扔到锅里重新炒,总不会好吃到哪去。导演怎么样也应该来点新意以表示对以往版本的敬意不是?所以要看原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女性的呐喊

这部小说采用了两条平行线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构思特色,一条是安娜的感情发展线索,另一条是列文的人生道路探索。其中一安娜为中心展开的线索,是借塑造安娜这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来揭示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且由此鞭挞它的不合理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性的呐喊的小说。

安娜作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是一名典型的资本主义女性,她与大多数同阶层的女性一样,处于一个无爱的婚姻里,被作为的道德与宗教意义来束缚着,弗朗斯基的出现,唤醒了她对情感的追求,使她一度陷入了两难之地,要继续生活雨无爱的婚姻里,还是要勇敢地追求爱情呢?其实安娜在当时的社会,大可以私底下与弗朗斯基交往,表面上维持与卡列宁的婚姻,而且当时的上流社会的贵妇大多都是这么做的。但是安娜的爱是完整的,她希望自己完全属于弗朗斯基,而且他不想再被困于了无生气的道德期望中。于是她做出了挑战所有人底线的事情,公开与弗朗斯基交往,受到了卡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

为什么人们能容忍贵妇人偷情的事情发生,却不能容忍一个贵妇人公开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难道后者不比前者高尚与勇敢?还是后者由于过于真实而使一些人的丑陋无所遁形?所以这些人才着急着叫骂,以便于掩饰自己的丑行?在我看来,安娜的行为是高雅与勇敢的。她只是抛弃一个空洞的外壳——无爱的婚姻,追求一个能让心灵汲取营养的情感——爱情。因此,她的行动是一种呐喊,一种来自女性心底的呐喊:女人绝对不是男人与婚姻的附属品,也绝对不是社会的低等生物。女人是有思想,有情感需要,有人身自由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8

托尔斯泰一冲动,安娜就卧轨了,这值得深思。

安娜的死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悲剧情节,但这实在不能怪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作为俄国贵族,托尔斯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办过学校,当过公务员,参加过高加索战役和克里木战争。正如典型的俄罗斯人,托尔斯泰年轻时也酗酒,沉迷性爱,33岁迎娶比他小16岁的索菲亚,但耽于声色的他在老年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清教徒。所有这些,让我们大致看到了一个身影活跃,个性鲜明的托尔斯泰。他爱憎分明,血气方刚,他笔下的安娜,注定只是男人对女人的理解,跟真实的女人无关。他认为,安娜会卧轨。这不公平,但不是托尔斯泰制造的不公。

在写《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托尔斯泰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妻子索菲亚忙着照顾孩子,还帮着誊写手稿,托尔斯泰感念爱妻操劳,送了她一枚镶有钻石和红宝石的戒指,并将戒指命名为“安娜?卡列尼娜”(他小说中卧轨自杀的女人的名字)。但索菲亚在日记中哀叹:“我很累,怀孕让我变得愚笨,经常失眠。”她在和托尔斯泰结婚的17年中,为他生了13个孩子。女人为男人放弃了很多,目的往往只是一个戒指。为了婚姻,女人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奉献着,青春、身体、精力、爱情、思想,而男人只用一个戒指就轻松换取了女人的全部。故事和真实,让我们开始思考,婚姻是什么。

婚姻不一定就能和幸福划上等号。安娜被定义为一个反叛而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人。反过来看,19世纪俄国上层社会中的女人为了婚姻,多少都牺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比如《安》开篇写到的陶丽。其实确切地说,安娜只不过是个感情至上的女人,本来这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幸福寄托在了一个男人身上,而不是她自己。所以,当这个男人抛弃她的时候,除了卧轨,她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痛苦,并让她的爱人感受到同样的伤痛?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娜?卡列尼娜》诠释的是一个非常男权的社会。因为从托尔斯泰刻画的女人形象中,可以看出来,他所理解的,女人的幸与不幸,完全取决于男人。吉娣,在书中就是安娜的鲜明比照。吉娣嫁给了列文,因而过上了宁静而祥和的生活,安娜为了伏伦斯基抛弃了自己婚姻,结果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最后感情受挫,只能卧轨。两个不同的男人,造就了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当女人的幸福完全来自于男人的时候,这会是真正的幸福吗?

从18世纪到20世纪,从简奥斯丁的爱玛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忙碌的女人们都在筹谋着自己的婚姻。对女人来说,让人艳羡的幸福,评判标准往往是家庭,丈夫,和孩子。谁曾真正关注过女人本身?如果对女人幸福与否的评价,只能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那这种幸福,会不会太男性思维,太过于虚幻和脆弱了?因为家庭会因为婚外情而遭受震荡,丈夫可能有外遇,孩子十八岁之后就拥有自己的世界了。什么都不属于女人,除了女人自己。

安娜的悲剧如今仍然有现实意义,尽管这部小说已经写了半个多世纪了。爱情和死亡,作为永恒的文学主题,在不同的故事当中给人带来迥异的感受。安娜最终卧轨了,她的选择或许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她死于自己幻想。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9

在经历了一场奇怪的感情历程以后,为了让自己静下来,准备看几本小说,滋养一下心灵。最近刚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又犯了爱入戏的毛病,夜里辗转反侧,揣摩书中的人物,闭上眼睛,头脑中雪亮一片,全无睡意。

对于安娜这个人物,即是可爱又是可怜的。男人纷纷为之倾倒,连沃伦斯基的母亲也忍不住说“我都爱上您了”,足见安娜的可爱。但安娜品尝到爱情的甜美和幸福后,整个身心仿佛被唤醒了,尊严、教养、理性、地位,甚至母亲的职责都成了让她痛苦的桎梏。人性里有有真善美,也有自私和欲望,假如人可以退去光鲜的面具和外衣,彻头彻尾的真实,人心里的魔也会无所畏忌的冲出来,让人失去内在的平和,走向精神崩溃和自我毁灭。虽说安娜在不懂得爱情的时候就嫁人生子,虽说卡列宁比不上沃伦斯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醉心仕途,循规蹈矩,死要面子都让安娜不称心,甚至厌恶,也都不是安娜出轨的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很多生气勃勃的人们一样,安娜性格里有一股不安分,不惜代价获取成就感的力量。作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贵妇,实在缺乏获得成就感的途径,那么拥有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情,正好满足了这份缺憾。从安娜在火车站上与沃伦斯基第一次邂逅的回眸,在吉提家舞会上妩媚动人的打扮,都能看到她心里的魔。以及小说快到尾声处,安娜对爱人疑神疑鬼,心态失衡,见到吉提的丈夫列文时的那段描写,她那么清楚自己的魅力,貌似不经意地魅惑着男人,然后一转身又把他们完全忘了。后来还在吉提面前刻意提到与列文的见面,强调自己很喜欢他。她心里的魔就这样在“追求真实”的召唤下,被引诱出来,扰乱了她的心智,脑子里充斥着妒忌、报复和自我毁灭。这种性格的女人可爱又危险,即使第一段婚姻还算如意,也会因为追求完美且不能自制而早晚要出轨。

爱情能当饭吃吗?安娜就是那种把爱情当饭吃的人,爱人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她不能接受爱人的心里除了她还放下其他的人和事,她在爱人“因为爱而牺牲了一切”“为爱差点杀掉自己”这些表象中获得无上的满足和爱的高潮感。但这正是女人的天真和愚蠢的所在。男人是不能仅靠爱情而活的。双方需求的不对等最终会导致悲剧的结局。安娜得到了爱情,却没能好好把握。她要的太多,要的太不理智。但如果她理智,也就不会出轨了。她的爱情来势汹汹,压倒一切,有疯狂的成分。男人们梦想得到女人疯狂的爱,但得到了也就满意了。疯狂的必不持久。

另外我想说,小说中展示了俄国19世纪贵族们的生活场景,主人们头脑发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写成神秘的纸条,让仆人、车夫们穿梭传递,穷苦人跑断了腿也没人可怜。假如安娜、沃伦斯基都是平头百姓,工薪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得四脚朝天,每天算计着如何付房租,还房贷,柴米油盐……是否还有时间谈这个轰轰烈烈的婚外恋吗?轰轰烈烈的超凡脱俗的爱情是奢侈品,只属于有闲有钱的人们啊。我等穷人,还是在大学毕业刚工作的那几年里在同学同事朋友里,找个谈得来看着顺眼的,然后结婚生娃,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为人类做点有益的事,培养个质量合格的下一代,有空去游历下大好河山,没事微信上晒晒美食。什么初恋、什么安娜,一切都随风去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10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出名的出轨女人的不朽艺术形象——安娜。为什么对于婚外恋的安娜,人们并不讨厌,反而同情她呢?为什么她追求爱情幸福,却最终落得卧轨自杀?作为女人,我们应该怎样去追求爱情?有人说所有文字的最后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我赞同这句话。那么,掩卷后,我思考了些什么呢?

爱情是稀缺品,真正的爱情值得被尊重

安娜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善良、聪慧,还拥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她美得那么有气场,你可以努力着不去看她,就好像她是耀眼太阳会刺眼睛。但是,就像太阳,你不需要去看都能感到她的存在。

而她的丈夫卡列宁呢,一个完全没有生活情趣,用安娜的话他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沽名钓誉,飞黄腾达,这就是他灵魂里全部的‘货色’,‘他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

安娜厌恶卡列宁,看他那两只硕大的耳朵怎么也不顺眼,听他扳手指指关节发出的咯咯响声就觉得恶心。他们之间只是搭伙过日子,没有真正的交流。

而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他浑身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味道。

当安娜和渥伦斯基第一次见面,就被他俘虏了。爱情的第一眼就是千里眼。

好比贾宝玉第一次看到林黛玉时说得那样: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好比仓央嘉措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好比张爱玲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好比王小波的“和你在一起就只知道有你了”。

爱是眩目的强光,不论是由灵魂还是情欲点燃,它照亮一切,令人温暖且目盲。

于是,安娜冲破世俗的藩篱,抛下一切与抛弃事业、抛弃欢场的渥伦斯基在一起了。在国外,他们体验到了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

人们喜欢安娜,很大程度是喜欢她的真性情,喜欢她对爱情的真挚态度。她不像当时社会中很多妇女一样:一方面和丈夫过着虚伪的生活,一方面偷偷地和情人进行着地下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他也只要求安娜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家庭蒙羞,其他的她想干啥就干啥。但她活得坦诚,不愿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她只要爱情。用两个字形容她:不作。

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安娜的真诚更显可贵。毕竟大多数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真假难辨的感情纠纷中,带着面具生活,纷纷迷失了自己。

婚外恋,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认识渥伦斯基之前,安娜虽不是过得幸福快乐,但至少也平静、安宁地陪伴着8岁的儿子。在认识渥伦斯基之后,一切全变了。

一方面安娜背负了巨大的精神枷锁。她毕竟是一个传统女性,并不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女人,背弃丈夫,抛弃心爱的儿子,与她身边的环境,与她所受的教育都格格不入,她自己的心理关都过不了。

当安娜跟随沃伦斯基生活以后,尤其是在她生孩子难产感觉自己快要死去的时候,她最先想到的是对不起丈夫,请求他的宽恕。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安娜的内心还是有道德观念的。

另一方面女性天生的母性成为安娜的死穴。一旦把情人和孩子放在同一天平上对抗,一个女人只有被撕裂的份了。

纵观安娜的生活之谜,父母早逝,寄养姑母家,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婚后她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而后她把生活目标从儿子转向情人。

从小安全感的缺失,个人价值感的虚无,她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注定会走得很累。在渥伦斯基对她的热情稍有所减退后,安娜变得嫉妒、猜测、盲目、极端、神经质。

最后,安娜因对儿子的思念、对家庭的愧疚、对情人的失望抑郁自杀,留给这世界一段咒骂,“你们都是骗子!”

罗素有一段关于婚姻的论述:要是已经生有儿女,婚姻的安定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确实,幸福这事,不去追求内心所爱不行,不去履行契约和责任同样不行。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

为什么会有人背叛婚姻?本质上还是婚姻本身出现了问题。一个人生病了要治,一台车子坏了要修,婚姻也一样,也许缝缝补补就正常了,别动不动就说换。理性对待,积极寻找改善婚姻关系的办法,或许才是婚姻原本该有的样子。

也许白头偕老不是婚姻的标配,但婚外恋也并非一定可取。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段经典的文字描写了男人得到情人后的心理变化:他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她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她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他觉得他那时的爱情要强烈的多,但只要他狠下一条心,还是可以把这种感情从心里压下去。现在呢,他觉得她对他并不那么爱了,但他知道他同她的关系却是再也割不断了。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如果生活只剩下爱情这根最后的稻草,那她迟早会崩溃的。我们也常常看到生活中许多婚外恋女人的各种纠结、痛苦,如果说当初是激动,是生命力,只要不能修成正果,那后期大部分就是对身体的摧残、对生命的消耗。

爱情不是必需品,幸福生活的最终主导者是自己

心理学家说:恋爱就是一个人与父母关系的重演,要么是重温童年的美好,要么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诚然,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重要的情感体验,它帮助我们打开自己的心轮,让我们变得柔软和敏感,体会到种种不可言说的情绪,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恐惧,让我们变得卑微和臣服。但是爱情情景剧最大的难度在于要找到一个能够和你演对手戏的人,这个人或许在眼前,或许在天边。或许得之我幸,但不得也要不了我的命。

生活的小裤衩,贴身不贴身,只有你自己说了算。一位离婚的朋友曾说:要是有一个不太合适的男人,拉低了我原本生活的质量,让我成天的生活在痛苦之中,这样的男人,我宁肯不要。

对于现在许多独立的女性,爱情不再是必需品。可以自己买房买车,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文能武能绣花抡大锤,即便没有心爱的“别人”,自己的生活都将好好继续。于她们,不婚不需要太多的勇气,离婚也只是一种选择,期待爱情,但不强求。

一切随缘就好。

幸福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幸福其实是灵魂的成就。

正如加缪在《局外人》里说的那样: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

喜欢《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合集8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安娜·卡列林娜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