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立春观后感 > 地图 >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6-11 来源:互联网

立春观后感(优选6篇)。

你知道怎样写电影观后感吗?在当今社会,电影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人对同一部电影的感悟都会大不相同。每次观看电影后,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经常写电影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养成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习惯。在经过反复斟酌后,我们为您呈现了一篇关于“立春观后感”电影的观后感。如果您对此话题感兴趣,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立春观后感 篇1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呀,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到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这是《老男孩》中主题曲的部分歌词。每当我听着这首歌时,内心就会涌出无限感慨,让我想到电影《立春》中的王彩玲、胡金泉等一群追寻梦想,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却最终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人们。

生活像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王彩玲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上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一副奇货可居的容貌。她不愿意辜负了自己的天赋,优势让她画地为牢,造就了她总是幻想“生活在别处”。她梦想有朝一日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厅里,华羽霓裳,引吭高歌。为此,她节衣缩食,找门路,托关系想搞个北京户口,哪怕只在歌剧院当个临时工,但在现实面前她又一次头破血流,当她跪在地上大声哭着唱到,“生活为何对我如此残酷”。我心被揪住了,抽搐起来。王彩玲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周围世俗的目光下依然鹤立独行,自恋不凡,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信念,执著于自己的歌剧梦想,但是现实一次次打击她。歌剧院老师无情的嘲讽和拒绝,以身相许换来的是黄四宝的憎恨,胡金泉假结婚的提出让她的爱情世界再次倒塌,当她花费所有的积蓄帮助癌症女孩圆梦后却被告知是场骗局,她那颗对艺术充满信念的心支离破碎了。当她一次次燃起理想的火焰,却一次次被扑灭。慢慢的她向世俗妥协,走进了婚介所,领养了女儿,成了买羊肉的平凡市民,远离了歌剧,平静的继续生活。当多年后她带着领养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念着儿歌,望着纷飞远去的气球,蓦然发现:关于梦想,其实她从未遗忘。

立春观后感 篇2

出身贫寒的农家,但却爱上高雅的艺术。没有艳丽的面容,但有着精致的梦想。

倘若她服从现实的机遇,不坚持“宁愿等一个好桃子也不要烂果一筐”。那也许也可以享受到平凡的安定,但她所要求是,是不可能找到的。

艺术。爱情。和爱艺术的帅哥的爱情。她的主动被残忍的抛弃,因此她试图自杀。

没有死成。

她坚持着人生,并认为下一站会有转机。

这个期望,便是“立春”的含义—每一年春天来的时候,她都会觉得有事情发生。她整装待发,睁开眼,试图用清澈的眼光面对世界,期待转机。然而,春天走了,什么都没有变。

她生活潦草,积出了胃病。在一个渐渐变坏的社会里,仍密不透风的坚持和期待。而内心的压抑和困窘,让她内心也阴冷昏暗。因此,她失去了友情。而她的心底还有一汪清泉,为了一个陌生女子,被她虚构出来的悲惨和天赋感动,毅然拿出自己办户口的钱,供她去北京参加比赛。当谎言被解释后,她夺门而逃。

终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习惯的说着自己的话。当然是假话,虚伪,讽刺。这种精神的不正常,也阻碍了她平实的面对生活和别人。

最后,她领养了一个孩子。继续她的生活。仍然不放弃梦想—站在巴黎大剧院里唱歌。

而她的孩子,眼光已经停留于“外面的世界”。母女将来的日子会怎么样很难说,她的孩子也许不会象她那样只活在自己的梦中。

谁都有爱艺术的权利,只是看谁能坚持这个权利,把它当作是自己的义务。

悲剧,偏偏发生在以艺术之名,践踏自己。

立春观后感 篇3

《立春》这部电影之前在媒体看过宣传,大都是在炒作其中蒋霁丽所谓裸体镜头,号称顾长卫为了艺术让老婆在银幕上献身,所以我对这部片子并没有什么好感,尽管这部电影在罗马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最近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其并不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之前是受了媒体的误导,差一点错失了一部好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立春》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县城里几个爱好文艺的青年“献身爱情、献身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都无一不失败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极其的不成正比,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以致于被小城的市民视为“怪物”。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非常沉重,有人说反映的是“艺术和人生”的问题,我个人更趋向于是反映“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理想和现实”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对矛盾体,一开始“理想”和“现实”是相差的很远的两个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断地向前延伸,最终总会相交于某一个结点。不是“现实”趋向于“理想”,就是“理想”回归于“现实”,前者带给你的是无限的幸福和欢乐,而后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立春》中的各个角色,爱好歌剧的王彩玲、爱好美术的黄四宝、爱好朗诵的周瑜、爱好芭蕾的胡清泉等无一不为理想碰得头破血流,最后又不得不全部放弃理想,回归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他们每一个的“回归”都是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当然这里的“理想”也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应该是一种泛指,就像王彩玲的隔壁宿舍的同事小张老师,她守望的是有一个“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同样这种理想有时也会破产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条件和机遇,无视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而盲目地坚持所谓“理想”目标,无疑是要冒非常大的风险的,现实社会的资源有限,必然会形成社会分配不公或竞争的激烈,也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而绝大部分人的“理想”终究会回归“现实”。

立春观后感 篇4

那天我们看了电影,放映完,《立春》的字幕慢慢从银幕上升起,满场观众动也不动,有大约一秒钟的完全静默无声,然后我听见身后是掌声主动响起,那掌声持续了几分钟,说实话我很感动,我被观众朋友感动,也替丽姐的辛苦付出感到欣慰和值得。

顾长卫《立春》准确地找到了镜头里的自己。相比他的导演处女作《孔雀》,《立春》的故事架构和对于现实人生的揭示,更让人感到切肤之痛却不露声色。而影片中的细节把握和出色长镜头,恰恰是顾长卫用电影艺术特有的`语言倾诉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擅长的。其中的两段我尤为喜欢和记忆深刻,一是影片中那个善良而无助的胡金泉,就因为坚持练习芭蕾舞,遭到来自身边无数人的嘲讽、奚落、谩骂。他对王彩玲说:我,就是人们心里的一根鱼刺,现在我自己把它拔掉了!()他在监狱中给王彩玲跳芭蕾时,看到这里,我第一次忍不住流泪了。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境遇,都不可能像胡金泉那样绝对,但想一想自己以往的日子,我们谁又没有哪怕是很小一个向美、向上的追求愿望,反复遭到身边同类小人物的嘘声与侮辱时那样感到委屈与无助呢?二是电影的结尾我非常喜欢,王彩玲带着她领养的天生兔唇却极其漂亮可爱的女儿,在明媚的阳光广场喊着儿歌;此时,王彩玲向远处的天安门投去一瞥,耳边传来了她最钟爱的辉煌的歌剧咏叹调……这时我又哭了,有人说,这是导演为了给王彩玲一个“光明和温暖”。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光明和温暖下的另一种更大的悲悯。再委曲再卑微的人,既然活着,艺术就应当也必须为他们建立起最后的希望。

我实话我至今为止就只看了一遍,我想看但不太敢再看,看见丽姐的那个造型,那个样子我确实接受不了,我很心疼,电影宣传的大海报我也一直不敢贴在墙上。无论喜欢与否,都希望大家能尊重艺术和为艺术辛苦付出的人。

立春观后感 篇5

《立春》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名普通的妇女,王彩铃波折的一生。王彩铃,一名社会底层的平民,没有好的长相,也不年轻,却天生有一副好的嗓音,一直梦想着去北京在音乐学院工作,却始终没有实现。最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自己高尚的理想,过起最平凡的生活。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对周瑜的高傲表情开始。她明明没有在北京找到工作,却在他人面前为了面子而撒谎,而且还总是摆出一副高傲的神情,这是他最终悲剧的主观原因之一。

在《立春》整部电影的中,总共有三个同为艺术家人走进了她自闭的内心,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美术家,黄四宝。王彩铃自从第一次见到他后,很快便爱上了他,并且梦想着能和他一起在艺术方面有所作为,在巴黎的艺术学院有所作为。可以说,这个人是他第一次倾注全部情感的对象。她觉得她与黄四宝有着很相同的遭遇,自认为怀有一身的艺术绝技,却无人欣赏。这种同病相怜的心情很快转变为了爱情。可是黄四宝却完全没有类似的想法。最终情感上的矛盾最终使黄四宝在当众羞辱了王彩铃后愤然离去。而这次也是王彩铃的内心收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而黄四宝,也就此堕落,最终成为社会上骗钱的小混混。

第二个,是舞蹈老师。这个人是我在整部电影中唯一比较欣赏的人。全身心的投身于艺术,面对着外人的羞辱,在跳舞中走过了自己前半程的人生。他的心中没有太多的杂念,功名,利禄,他好像并不是很在乎,只是面对外在的压力,他不得不选择项王彩铃求婚,未果,最终选择走向监狱,坚守着内心对艺术的热爱。

第三个十八个秃头的少女,自称身患癌症,其实是为了自己出名。其心机之深,自己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时令人深感同情,而内心却在策划着自己的“阴谋”。正是他,彻底粉碎了王彩铃心中的最后一点希望。以至于当王彩铃在当她的邻居发生悲剧时,她也竟然冷眼相对。

这四个人,同样抱着对对艺术的热爱,可是初中却不同。那个跳舞老师,就像我先前所说的,它是对艺术纯真的热爱,所以就算他最后入狱,只要有舞蹈陪伴,他也能过着快乐的生活。而剩下的三个人,与其说是喜爱艺术,倒不如说是喜爱艺术所带给他们的名利,金钱。其中黄四宝,和那个秃头少女更为严重。其实正是这种心理,使王彩铃最终认识到她所真正喜爱的并不是艺术,而是它背后的的东西。绝望之中,她放弃了艺术过起了最普通的生活。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虚伪人,表面表现出一颗高尚的内心,口上说他对某某事情如何热爱,实际上只是喜欢其背后的金钱名利。这种人最后必定不能有好的'下场。

立春观后感 篇6

眼眼,梅花点点

鼻鼻,油瓶匣匣

脸蛋蛋,粉罐罐

嘴唇唇,梅红红

头发发,观音菩萨萨

腿肚肚,刘二圪梁火柱柱

脚板板,油麻花花握散散。——题记

最近的生活总是忙忙碌碌的,又是很久没有更新BLOG了。

刚刚看了两部电影,一是刚刚上映的《功夫熊猫》,还有就是蒋雯丽主演的《立春》,已经是凌晨1点10多分。说实话,后者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远眺看到面积巨大的现代社区灯火通明,凉飕飕的夜风吹在身上,顿时有了点“令人愉悦的忧伤”。影片极富色彩性地展现了一群小人物的众生相,他们每个人都在命运中挣扎,卑微却可歌可泣。

《立春》是由蒋雯丽主演,其老公顾长卫执导的作品,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大奖。

影片展示了凡俗世界里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彩玲”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和失落,生活在包头小城的她长得极丑,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北京,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影片细腻温婉,朴素而富有质感,动情处更是引人落泪。

主人公“王彩玲”看起来很平庸,她出奇的丑,肥胖,但是她光彩照人。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她面前有些自卑,因为她的理想主义,她的固执,她的明白,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不妥协。在庸常世界里,这些东西似乎已经被我们丢掉,但这一点是那么重要。

当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王彩玲的母亲背对着镜头放完鞭炮,转过身来,向王彩玲和我们笑着说“过年好”时,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看到这里,眼泪毫不吝啬的落了下来……

也许,我们该把李安的那句名言套用一下,改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我们和她一样平庸,但她让我们回想起,我们曾经都有理想,王彩玲触动了我们心中最不想被提及的角落。顾长卫在众多结局中最终选择了让王彩玲于国家大剧院的高歌中结束,身着华丽的舞衣,有交响乐团的伴奏,她尽情的高唱“上帝啊,上帝,为何对我这般冷酷无情。”,并打上字幕: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这也是顾长卫最令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此时的我,泪如泉涌,如梦似幻……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立春观后感10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电影立春观后感10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1

《立春》是由蒋雯丽主演,其老公顾长卫执导的作品,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大奖。

影片展示了凡俗世界里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彩玲”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和失落,生活在包头小城的她长得极丑,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北京,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影片细腻温婉,朴素而富有质感,动情处更是引人落泪。

主人公“王彩玲”看起来很平庸,她出奇的丑,肥胖,但是她光彩照人。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她面前有些自卑,因为她的理想主义,她的固执,她的明白,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不妥协。在庸常世界里,这些东西似乎已经被我们丢掉,但这一点是那么重要。

当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王彩玲的母亲背对着镜头放完鞭炮,转过身来,向王彩玲和我们笑着说“过年好”时,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看到这里,眼泪毫不吝啬的落了下来……

也许,我们该把李安的那句名言套用一下,改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我们和她一样平庸,但她让我们回想起,我们曾经都有理想,王彩玲触动了我们心中最不想被提及的角落。顾长卫在众多结局中最终选择了让王彩玲于国家大剧院的高歌中结束,身着华丽的舞衣,有交响乐团的伴奏,她尽情的高唱“上帝啊,上帝,为何对我这般冷酷无情...”,并打上字幕: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这也是顾长卫最令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此时的我,泪如泉涌,如梦似幻……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2

《立春》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名普通的妇女,王彩铃波折的一生。王彩铃,一名社会底层的平民,没有好的长相,也不年轻,却天生有一副好的嗓音,一直梦想着去北京在音乐学院工作,却始终没有实现。最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自己高尚的理想,过起最平凡的生活。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对周瑜的高傲表情开始。她明明没有在北京找到工作,却在他人面前为了面子而撒谎,而且还总是摆出一副高傲的神情,这是他最终悲剧的主观原因之一。

在《立春》整部电影的中,总共有三个同为艺术家人走进了她自闭的内心,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美术家,黄四宝。王彩铃自从第一次见到他后,很快便爱上了他,并且梦想着能和他一起在艺术方面有所作为,在巴黎的艺术学院有所作为。可以说,这个人是他第一次倾注全部情感的对象。她觉得她与黄四宝有着很相同的遭遇,自认为怀有一身的艺术绝技,却无人欣赏。这种同病相怜的心情很快转变为了爱情。可是黄四宝却完全没有类似的想法。最终情感上的矛盾最终使黄四宝在当众羞辱了王彩铃后愤然离去。而这次也是王彩铃的内心收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而黄四宝,也就此堕落,最终成为社会上骗钱的小混混。

第二个,是舞蹈老师。这个人是我在整部电影中唯一比较欣赏的人。全身心的投身于艺术,面对着外人的羞辱,在跳舞中走过了自己前半程的人生。他的心中没有太多的杂念,功名,利禄,他好像并不是很在乎,只是面对外在的压力,他不得不选择项王彩铃求婚,未果,最终选择走向监狱,坚守着内心对艺术的热爱。

第三个十八个秃头的少女,自称身患癌症,其实是为了自己出名。其心机之深,自己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时令人深感同情,而内心却在策划着自己的“阴谋”。正是他,彻底粉碎了王彩铃心中的最后一点希望。以至于当王彩铃在当她的邻居发生悲剧时,她也竟然冷眼相对。

这四个人,同样抱着对对艺术的热爱,可是初中却不同。那个跳舞老师,就像我先前所说的,它是对艺术纯真的热爱,所以就算他最后入狱,只要有舞蹈陪伴,他也能过着快乐的生活。而剩下的三个人,与其说是喜爱艺术,倒不如说是喜爱艺术所带给他们的名利,金钱。其中黄四宝,和那个秃头少女更为严重。其实正是这种心理,使王彩铃最终认识到她所真正喜爱的并不是艺术,而是它背后的的东西。绝望之中,她放弃了艺术过起了最普通的生活。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虚伪人,表面表现出一颗高尚的内心,口上说他对某某事情如何热爱,实际上只是喜欢其背后的金钱名利。这种人最后必定不能有好的'下场。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3

《立春》这部电影之前在媒体看过宣传,大都是在炒作其中蒋霁丽所谓裸体镜头,号称顾长卫为了艺术让老婆在银幕上献身,所以我对这部片子并没有什么好感,尽管这部电影在罗马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最近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其并不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之前是受了媒体的误导,差一点错失了一部好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立春》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县城里几个爱好文艺的青年“献身爱情、献身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都无一不失败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极其的不成正比,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以致于被小城的市民视为“怪物”。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非常沉重,有人说反映的是“艺术和人生”的问题,我个人更趋向于是反映“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理想和现实”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对矛盾体,一开始“理想”和“现实”是相差的很远的两个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断地向前延伸,最终总会相交于某一个结点。不是“现实”趋向于“理想”,就是“理想”回归于“现实”,前者带给你的是无限的幸福和欢乐,而后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立春》中的各个角色,爱好歌剧的王彩玲、爱好美术的黄四宝、爱好朗诵的周瑜、爱好芭蕾的胡清泉等无一不为理想碰得头破血流,最后又不得不全部放弃理想,回归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他们每一个的“回归”都是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当然这里的“理想”也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应该是一种泛指,就像王彩玲的隔壁宿舍的同事小张老师,她守望的是有一个“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同样这种理想有时也会破产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条件和机遇,无视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而盲目地坚持所谓“理想”目标,无疑是要冒非常大的风险的,现实社会的资源有限,必然会形成社会分配不公或竞争的激烈,也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而绝大部分人的“理想”终究会回归“现实”。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4

那些怀有梦想的人,在小城市中上演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终究都没能逃过向现实妥协的命运。王彩玲有一副好嗓音,一心想去北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说过一句话: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可见对这个小城是有多不屑,多想迫切的离开这个城市,奔向她一直向往的北京。为此她一直很清高,自认为她就不是属于这个小地方的人,她是属于大城市的,属于世界级舞台的。

每个有才华的人,内心或多或少地都会有那么点倔强,上天给了你这个才能,你没有把它施展出来,就是一种浪费。小城市里的人对艺术不理解,甚至加以嘲笑,这种才华便没有了展露的地方。于是每个人开始努力争取,努力跻身于更高层次的环境中去,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经过各种努力与挣扎过后,最终认清现实,开始妥协。

追逐梦想真的就那么难吗,从王彩玲的身上可以看到,她对梦想的坚持,对感情的认真,宁尝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但终究还是没能得到她想要的,追她的人她不爱,她爱的人对她又毫无爱意,最终还是一场空。

胡老师热爱芭蕾舞,他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业里本来就无可厚非,但周围那些浅薄的人对他的偏见压得他越来越喘不过气,最终为了摆脱这种心理压力而使得他走向了极端,在王彩玲对他同情的时候,他自己却觉得彻底解脱了,终于不用再继续忍受别人的眼光和非议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无知偏见酿成的悲剧。无知狭隘的人们间接摧毁了一个人才,而他本来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尽情地施展才华。人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的眼光而活,有时真的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或许坚持梦想的单身人士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异类,他们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早早结婚生子,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他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坚持,要想顶住这种压力继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还在坚持,继续活成别人眼中的异类,有的人却败下阵来,要么归于平淡,要么走向极端。

王彩玲放弃争取北京的户口,把钱拿出来帮助她的学生去参加比赛,然而最后却是一场骗局,她的善良只是被别人利用了而已,自己的辛苦和对晚辈的期待最终化为愤怒。她尽全力帮助了别人,可是她自己呢,又有谁来帮助她呢?

她对爱情和婚姻不再抱有期待,于是去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孩子作为女儿,从此生活有了希望,生命也算有了延续,在生活逐渐归于平淡之时,她心中的那个梦想却一直都在,尽管再没有表露了出来,尽管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但它从不曾消逝,它一直都在心里。或许在无数个梦中,那个在巴黎歌剧院引吭高歌的情景每次都会出现,心中还会掀起波澜,就像它在生活中真实地上演了一样。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5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呀,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到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这是《老男孩》中主题曲的部分歌词。每当我听着这首歌时,内心就会涌出无限感慨,让我想到电影《立春》中的王彩玲、胡金泉等一群追寻梦想,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却最终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人们。

生活像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王彩玲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上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一副奇货可居的容貌。她不愿意辜负了自己的天赋,优势让她画地为牢,造就了她总是幻想“生活在别处”。她梦想有朝一日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厅里,华羽霓裳,引吭高歌。为此,她节衣缩食,找门路,托关系想搞个北京户口,哪怕只在歌剧院当个临时工,但在现实面前她又一次头破血流,当她跪在地上大声哭着唱到,“生活为何对我如此残酷”。我心被揪住了,抽搐起来。王彩玲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周围世俗的目光下依然鹤立独行,自恋不凡,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信念,执著于自己的歌剧梦想,但是现实一次次打击她。歌剧院老师无情的嘲讽和拒绝,以身相许换来的是黄四宝的憎恨,胡金泉假结婚的提出让她的爱情世界再次倒塌,当她花费所有的积蓄帮助癌症女孩圆梦后却被告知是场骗局,她那颗对艺术充满信念的心支离破碎了。当她一次次燃起理想的火焰,却一次次被扑灭。慢慢的她向世俗妥协,走进了婚介所,领养了女儿,成了买羊肉的平凡市民,远离了歌剧,平静的继续生活。当多年后她带着领养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念着儿歌,望着纷飞远去的气球,蓦然发现:关于梦想,其实她从未遗忘。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6

那天我们看了电影,放映完,《立春》的字幕慢慢从银幕上升起,满场观众动也不动,有大约一秒钟的完全静默无声,然后我听见身后是掌声主动响起,那掌声持续了几分钟,说实话我很感动,我被观众朋友感动,也替丽姐的辛苦付出感到欣慰和值得。

顾长卫《立春》准确地找到了镜头里的自己。相比他的导演处女作《孔雀》,《立春》的故事架构和对于现实人生的揭示,更让人感到切肤之痛却不露声色。而影片中的细节把握和出色长镜头,恰恰是顾长卫用电影艺术特有的`语言倾诉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擅长的。其中的两段我尤为喜欢和记忆深刻,一是影片中那个善良而无助的胡金泉,就因为坚持练习芭蕾舞,遭到来自身边无数人的嘲讽、奚落、谩骂。他对王彩玲说:我,就是人们心里的一根鱼刺,现在我自己把它拔掉了!()他在监狱中给王彩玲跳芭蕾时,看到这里,我第一次忍不住流泪了。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境遇,都不可能像胡金泉那样绝对,但想一想自己以往的日子,我们谁又没有哪怕是很小一个向美、向上的追求愿望,反复遭到身边同类小人物的嘘声与侮辱时那样感到委屈与无助呢?二是电影的结尾我非常喜欢,王彩玲带着她领养的天生兔唇却极其漂亮可爱的女儿,在明媚的阳光广场喊着儿歌;此时,王彩玲向远处的天安门投去一瞥,耳边传来了她最钟爱的辉煌的歌剧咏叹调……这时我又哭了,有人说,这是导演为了给王彩玲一个“光明和温暖”。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光明和温暖下的另一种更大的悲悯。再委曲再卑微的人,既然活着,艺术就应当也必须为他们建立起最后的希望。

我实话我至今为止就只看了一遍,我想看但不太敢再看,看见丽姐的那个造型,那个样子我确实接受不了,我很心疼,电影宣传的大海报我也一直不敢贴在墙上。无论喜欢与否,都希望大家能尊重艺术和为艺术辛苦付出的人。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7

闲来无事,看电影。《立春》。

看完电影再看了两篇影评。一个是司马南的,一篇骂人的鬼话。我这人写起东西来就是随意性太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这里想想就觉得堵得慌,司马南这篇影评实在倒人胃口。看到那些类似的专门骂人的评论就感觉想要骂作者一通。有个词叫文如其人。我对于那些批评别人的时候不积点口德的人向来是没有一点好感的。网上发评论,赞同不赞同都不是什么错,但骂人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总骂人的人,一般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另一篇是李多钰的评论,说立春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电影。这位作者我今天第一次知道其名字,等下,让我先GOOGLE一下看此人是什么来头……噢,原来是《新京报》副总编辑,怪不得那么多人对她的文章发表评论呢。这篇评论,最起码从文风上来看,批评和赞扬都对电影制作人员、演员等表现了最起码的尊重。而且,我感觉这篇评论写得还是很到位。

我属于比较晚熟的一类人,也是被洗脑洗得比较彻底的一类人。儿时的我,对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有着非常盲目的盲从。可能是因为我自小比较听话吧。我发现,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没有大的出息。我不是贬低自己。我是说,没有大的出息,而不是说没出息。社会中真正的精英,一般小时候会有可以自由发挥的思想和想象,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的人。象我这样,妈妈说一不敢做二的,长大后顶多也就是循规蹈矩地找份工作混饭吃。努力一点的呢,可能会凭着努力和坚持,过上中上等的日子;不努力的就只能在中下层苦挨。而那些儿时缺乏太多的管教的,一部分变成了混混,一部分也在苦挨,另一部分却成了社会的精英,或者是那种千刀万剐都让人觉得不解气的精英。扯远了。

我直到大学时期甚至毕业之后多年的今天,仍然深受那个年代思想的毒害。李多钰说这部影片讲的是理想主义。其实理想是谁都有的,有些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毅力,有恒心,这都不是坏事。问题就是,这个理想本身是什么?是不是一种正常的理想?这就要涉及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那个年代,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到恐怖。人是不能自私的,不能追求自己的享乐的。中学生是不允许穿“奇装异服”的。早恋是有可能被开除学籍的。听流行歌曲是腐化堕落的行为。说来可笑,由于多长了几颗音乐细胞,加上我听妈妈的话,听Dang的话,我当时也是抵制流行歌曲很坚决的一名“先进分子”。虽然我没有什么行动,但我知道,当时的我是抵制这些的。以致于上大学的时候,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我上去唱歌,唱的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系里比赛时清唱都取得名次,好象是第四名吧,要选到校级别去再次参赛的时候,找不到伴奏带。能找到伴奏带的歌我却很少有会唱的,因为都是我所抵制的流利歌曲。在那种年代里,人们能有什么理想?现在的人谈理想,一说就是票子,房子,车子。从精神层面来讲,仍然比较低级。按照马斯洛的人口理论,远远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这也是由现在的社会状况决定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象米国人一样,想搞个什么动物研究,可以在动物世界里一呆十几二十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最起码这种理想,能够促使人做出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利的事情来。每个自私的人朝着自己自私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就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但是那个年代,理想是什么?李多钰说了,那个年代,鼓励人们的崇高感。我们的楷模是雷锋等不追求个人回报只讲究奉献的人。

说到这里再说几句闲话。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点倒是言之有理。我打小就被培养出不问收获只讲耕耘的性格,倒对我的职业生涯也有帮助。不论走到哪里,我做事一向是认真负责的。可能有些笨,不够灵活,但仅就做事来讲,比很多人还是要强一些。

金庸的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我非常喜欢读他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四十回的回目我可以一回不落地背下来,到现在也不知道读过了几十遍。现在回头来看,他的小说其实很多方面也是毒害人的心灵的毒草。比如,神雕侠侣里头的郭靖,跟拖雷之子说,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但他就是要保着这个昏庸的王朝,并且以蒙古兵残民以逞,杀生成性来作为借口。在他的眼里,国家的利益仍然是高于他的个人利益。他就不敢象杨过和小龙女一样,管它天翻地覆,我只爱你一个。作为大侠,他郭靖就得为民请命。他有一点考虑自己的念头那就不是大侠了。他的女儿郭芙虽然可恨,可是他做爹爹的,竟然为了杨过要斩断女儿的一只手臂。而为了素不相识的一些百姓,他一句“好人怎能错杀”,就把自己送入虎口。他的品性对人的毒害是隐性的,不容易觉察的,都披着正当的外衣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完全的无意识之中,他把杨过和黄蓉从一个正常人毒害成一个跟他一样的人。杨过在法王夜闯襄阳时听到黄蓉和郭靖的“国事为重”四个子后,从岸上毫不犹豫地跳入火坑,从此也成为一颗害人害己的毒草。不过后来他终于还是在小龙女的爱情里被融化,重新脱胎换骨,可喜可贺。

相比较之下,赵敏是最正常的一个正常人。她跟张无忌说,你们满脑子的军国大事,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你。这是多么真诚又多么有力的一句话。在这句话面前,郭靖,丘处机之辈顿时黯然失色。

这些看似跟《立春》没有关系,其实,它们反映的都是被扭曲的价值观。高雅艺术,哈哈,什么叫高雅艺术?艺术还有高雅和粗俗之分吗?粗俗的东西叫艺术吗?大俗即大雅。能为人接受的,就是好的艺术;不能为人接受的,就不是好的艺术。象我上一篇博文写的那样,音乐在自己的心里。艺术,本身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外人没有任何权利来置喙。但是在那个扭曲的'年代,艺术被安上了标签。流行歌曲不是艺术,是毒草;只有美声唱法,只有钢琴小提琴才是艺术。艺术好与坏的标准是公权力决定的,而不是人心底的那根弦决定的。当社会普遍以这种价值观来取向时,王彩玲们的处境就只能是悲惨的。她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是高雅的,但是他们只能向生活低头。

如果是现在这个思想已经多元化的社会呢?如果她真的喜欢这种“高雅艺术”,她就必须得心甘情愿地忍受这种无人欣赏的寂寞。她不必专门到北京去获得权力的认可,也不用编一堆的谎话来为自己辩护。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些,那现实的压力就会逼着她走另一条出路。但在《立春》里,她说,没有了她的嗓子,她就是个废物。她必须依靠这个活着,她没有别的出路。她活着的同时,也象郭靖一样带出了一批杨过们。

幸运的是,由于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眼界被打开了,我们的思想开始有了自由,而且必将更加自由。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最近有什么新的劳动合同法,有什么限制大小非减持的措施出台,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挫折,但是,已经开始的解放战争,必将以燎原之势燃遍神州。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8

今天终于看到顾长卫拍摄的电影《立春》,《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大奖,蒋雯丽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殊荣。看完影片觉得这个奖非蒋雯丽莫属。

影片讲述了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舞剧并不感兴趣,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天赋。

事业上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知音难遇。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情感瓜葛,但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的真情付出,却落个当众被羞辱的境地。当她被揪着拖到广场中央并被推倒在地那一刻,绝望的王彩玲想到了以死了结这一生。大难不死,劫后余生,她被救了。

高贝贝找到王彩玲,她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获奖。在北京求职多次碰壁已经让王彩玲心灰意冷,同时为了帮助高贝贝,王彩玲放弃了进京的梦想,将自己进京的费用用来资助高贝贝,并打通了关系。高贝贝如愿参加了全国大奖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王彩玲高兴不已。没想到,高贝贝跪在地上,把自己精心策划的一场戏告诉了王彩玲,王彩铃有如晴天霹雳,愤然离去。

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没有找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女儿的渐渐长大,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带女儿来到天安门广场,变暖的春风迎面吹来,她看到了未来,继续追逐着,追逐着。电影在她的梦幻中结束。

这是以一个非常普通、但又有歌唱才华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展示自己的感人影片。我一口气看完,居然没有睡着,被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帮助年轻人的善良举动,收养女童的爱心所打动。影片朴实无华,叙事性强,就像洪荒说的: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没有觉得在看蒋雯丽演电影,你就是看这个角色的,这个角色在告诉你一切,这一点我觉得特别不容易。因为我不知道这样做对票房好还是不好,只是因为你有票房号召力的,这么一做很可能很多人会去看,就是因为他想看蒋雯丽,想看顾长卫导演的蒋雯丽,到最后这个会给你完全另外一种惊喜也好,还是不一样也好,它不会是你想像的东西,会让你感觉到中国还会有这样的演员?还会有这样的电影?我觉得雯丽她的表演,就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中国的演员有这么大的,就是声音式的,你形容一个歌唱演员说他的声带特别宽,就是说他可能一下特别高,我没有看见过中国任何一个女演员有这么宽,幅度这么大的表演,你明白我什么意思吗?就是说她能驾驭你从这儿到哪儿,随着影片的情节走。因为在我印象中,真的,这是件特别不容易做的一件事,我没想到会把蒋雯丽化妆成那样,肯定比把我化漂亮了还要难,你明白什么意思吗?但是我就想如果说,有时候去电视节目,他们就要化妆什么,我觉得只要一带妆了我就特别不自在,就觉得我不是我自己了,因为你觉得那个妆太厚,脸上糊着东西,因为我平常不化妆,所以我就可以想像她当时带着那种妆,但是她要能够有自然的表演,她的这个表演让我想起一个南非的女演员,就是演女魔头那个女演员,是讲一个女的杀人犯,那个人的戏真的很不得了,她真的特别特别漂亮,跟雯丽一样漂亮的,也是后来增肥了,然后演一个女的杀人犯,这个女的长期受男人欺负,她到最后就变成一个杀人的妓女,她专门勾引男人之后,然后就把这个男人杀掉,然后就把他放到监狱里头,然后她死刑了,就是演的这个。

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对好多人会有号召力,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中国是没有心理学医生的一个社会,而这个功能实际上在这么大压力的一个社会里头是非常必要的,你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有一种解脱,就是突然间因为你理解了王彩玲这么一个失败者,你对你自己的失败有了更深的一种原谅、理解,你对别人的宽容永远是给你自己带来了宽容,你不会再那么苛刻地要求自己怎么样。我觉得其实长卫的电影特别逗,就是在中国所有的电影里头,我觉得长卫的电影是最人性化的电影,就是真的是中国很推崇那种成功,大片,胜利,正义,怎么怎么着,他不推崇这些人最细节的小东西。所以我就看了这么多这些电影里头,包括《孔雀》都是一个特别人性化的东西,在他的电影里头特别突出,比中国任何其他电影都突出,而且没有什么暴力,没有什么那种特别要,怎么说呢?要吓唬人家一跳的,没有这种特别刺激人的手法,但是他就能把这一个故事表述出来,这个我觉得特别不容易。

这部电影有的时候让我想起,就是我看的时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我也特别喜欢的电影,但是那部电影也是有一个很重的一个哲理在这里,但是我觉得那部电影没有《立春》那么强,就是《立春》还是有让你感觉到特别人性,特别高兴,特别看到它美的那些地方,包括雯丽演的那个角色回家,看到包饺子的母亲,看到痴呆的父亲,母亲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你微笑,这种微笑让你感到温暖,平静,幸福,带着女儿回家的温暖,从这部电影中欣赏体会的到。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9

今天是周末,淅淅沥沥的小雨从早上就一直在下,在寝室里待了一天,不过,在细雨连绵的日子里,泡一杯热茶,看一部电影,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立春>,是由顾长卫导演,蒋雯丽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庄,一个长相普通却有着歌唱天赋的老师,热爱着唱歌,然而在小小的村庄却每人能够去欣赏,去理解。她不甘于平庸,一心想要去北京发展,却屡次受到打击,终于,有一天以为遇到了一个可以去沟通的人,并且是自己喜欢的人,一个热衷于画画的人,曾经试图考过五次北京的美院,可是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然而,到头来竟然全部都是自作多情,自己爱的人却不爱自己,还为此几乎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心情很复杂,但是,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整个氛围给人的感觉是阴郁的,但是,最后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感觉感触很深,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有无数这样的人,虽然外形并不出众,却并不甘于平庸,渴望摆脱闭塞,渴望摆脱现实的生存状况,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渴望容入到一个群体当中,一个社会当中,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的力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脆弱无力,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无奈,压抑,矛盾......同时,社会是一个群体,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更好的融入这个群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如鱼得水的生活,然而,有时候一些东西是自己无法选择的,纵使一些人有着不凡的才华,却始终与这个社会水火不容,不被世人所认同,那结局也将是可悲的,就像剧中的舞蹈老师,选择用那样的一种方式让自己得到的解脱,虽然那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或许,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吧......

故事发展到最后,虽然没有看到最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希望,犹如早春的第一缕阳光,暖洋洋的洒在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或许,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的去追求了,虽然并没有达到自己所想,春天也不会距离我们太远吧......

电影立春观后感 篇10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立春那天,微博上各类ID都贴上了这段话,以至于我又想起了这部电影。蒋雯丽的声音自有一种能透人心的魔力,看到这话,她在电影《立春》里的包头方言就又在耳边回响了好几天。

增肥的蒋雯丽在电影里是一个市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叫王彩玲,肥胖孤僻高傲,一口龅牙,脸上散布黑斑和痘痘,她喜欢意大利歌剧,最大的梦想是到巴黎歌剧院唱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北方内陆小城,还没有多少人能懂得欣赏这个,同样欣赏不了的还有芭蕾和现代派绘画。所以她一次次往返北京,各个剧团和音乐学院面试求录用,拿钱托人为自己办北京户口,一心想离开这个城市。在北京低声下气四处求人却总是被毫不留情拒绝,回到小城还得趾高气昂,仿佛志得意满,见人就说我要北京了,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人活一口气啊,她大龄单身,没有朋友,长得不好看,唱得又是没人听懂的歌,在这个小地方她收紧心纯粹只为不甘平庸的目标而活,所有难过和不堪都往肚里咽。

《立春》电影里面是有三个心怀梦想却不得志的年轻人,李光洁饰演喜欢画画,一心进中央美院屡考不中的工人黄四宝,另外一个是从小痴迷芭蕾被小城人嘲笑敌视的男舞蹈老师。三人在同一个城市因相同的命运而有了交集。我记得王彩玲侧躺在床上给黄四宝当裸体模特时说的契科夫的小说《三姊妹》,她说三姊妹住在远离莫斯科的小地方,想莫斯科不了,姊妹其中一个懂六国外语的说,住在这种小地方,一个人懂六国语言就跟六指儿一样是个累赘,然后沉默,说就像咱俩。这段真苦,可又有俩人同病相怜互相理解的欣慰。她说告诉你个秘密,我还是个处女,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但爱情还是来了。她爱上了外表帅气颓废又带天真孩子气的黄四宝,甚至想为他放弃北京户口。但他不爱她,在她强行和他发生了关系后,深感厌恶的黄四宝当众羞辱了她远走深圳。她平时那么骄傲一人当晚爬上高塔自杀却没死成。一直钦佩她唱歌剧的黄四宝表兄来跟她求婚,说俩人年龄条件都差不多了就在一起吧,她说得决绝:“我是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我是想,一个女人,她长得再丑,再老,也有选择爱或不爱一个人的权利。等到后来承受不住周遭人对自己及家人异样眼神的男舞蹈老师来请求俩人假结婚,她很生气也很清楚这样吃亏的是自己,而且知道这个没有芭蕾不能活的男人和自己有多么不同。王彩玲骨子里把自己的生命价值看得很重,绝不接受随便了结和将就。在这个她不想与之产生感情纠葛的落后小城,她不经意碰到一个人,一瞬间爱上他,即使受伤了她也只得认了。

还记得最清楚的画面是王彩玲带着她新教的学生和她妈妈北京参赛,在拥挤昏暗的火车上,她手握经久不变的水杯对昏昏欲睡的两母女说:“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脸上散发着迷茫的光,那话一句句戳中人的心。心怀渴望的小城青年她是怎样憧憬着有一些东西来改变自己循规蹈矩平凡的既定人生?

时间的河流经过,似乎什么也没改变,但又好像带来了什么。舞蹈老师为躲开世人探询鄙夷的眼神故意对女学员强x未遂进了监狱,还能跳舞他就很满足。黄四宝摇身一变成为婚姻介绍所老板,开着车靠骗人钱发财。突发胃病后,一向不屑与小城人为伍的王彩玲开始与女邻居做朋友,不再常跑北京,用各种方法收拾脸上的黑斑和痘印,她还把办北京户口的钱要回来帮自称患癌症的女学生在北京顺利参加歌唱比赛。心慢慢低下来,她甚至遮遮掩掩婚介所登记,但仍没有找到爱情,她在路上与黄四宝擦肩而过。后来她到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兔唇儿童,因为当她走近那群玩耍的孩子时,别人都跑开,只有这小女孩坐在那对她笑。她给女儿取名王小凡,或许走了一圈她发现还是做一个平凡人最幸福。她一个人从草原运羔羊来开了个羊肉店,挣钱给女儿治病。

影片的最后王彩玲带女儿又了趟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前她和已痊愈的女儿开心玩耍,当广场音乐响起时,母女二人专心侧头聆听,这时画面出现王彩玲身穿演出服站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演唱歌剧,屏幕打出一行字: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那时她该想起她那未曾实现的梦了吧,但不会后悔,亦不会悲凉。

每个曾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和不妥协都让人感动和佩服,总会有人因为天赋或条件不足等无从实现心中的愿望。漫漫长冬,终于立春了,大事不发生或者你已错过,会有东西慢慢改变。电影里王彩玲给女儿念书,讲毛虫从蛹到蛾的过程,念到雄飞蛾只有几天时间寻找伴侣,才短短几个月寿命,一生很快就结束时,一身冬装已换成夏装的王彩玲停下感叹:人比他们幸福多了。你看,不知以后会怎样,我们就往前走着。相信带着爱的,一切都如愿以偿。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4篇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立春的观后感4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 篇1

闲来无事,看电影。《立春》。

看完电影再看了两篇影评。一个是司马南的,一篇骂人的鬼话。我这人写起东西来就是随意性太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这里想想就觉得堵得慌,司马南这篇影评实在倒人胃口。看到那些类似的专门骂人的评论就感觉想要骂作者一通。有个词叫文如其人。我对于那些批评别人的时候不积点口德的人向来是没有一点好感的。网上发评论,赞同不赞同都不是什么错,但骂人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总骂人的人,一般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另一篇是李多钰的评论,说立春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电影。这位作者我今天第一次知道其名字,等下,让我先GOOGLE一下看此人是什么来头……噢,原来是《新京报》副总编辑,怪不得那么多人对她的文章发表评论呢。这篇评论,最起码从文风上来看,批评和赞扬都对电影制作人员、演员等表现了最起码的尊重。而且,我感觉这篇评论写得还是很到位。

我属于比较晚熟的一类人,也是被洗脑洗得比较彻底的一类人。儿时的我,对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有着非常盲目的盲从。可能是因为我自小比较听话吧。我发现,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没有大的出息。我不是贬低自己。我是说,没有大的出息,而不是说没出息。社会中真正的精英,一般小时候会有可以自由发挥的思想和想象,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的人。象我这样,妈妈说一不敢做二的,长大后顶多也就是循规蹈矩地找份工作混饭吃。努力一点的呢,可能会凭着努力和坚持,过上中上等的日子;不努力的就只能在中下层苦挨。而那些儿时缺乏太多的管教的,一部分变成了混混,一部分也在苦挨,另一部分却成了社会的精英,或者是那种千刀万剐都让人觉得不解气的精英。扯远了。

我直到大学时期甚至毕业之后多年的今天,仍然深受那个年代思想的毒害。李多钰说这部影片讲的是理想主义。其实理想是谁都有的,有些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毅力,有恒心,这都不是坏事。问题就是,这个理想本身是什么?是不是一种正常的理想?这就要涉及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那个年代,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到恐怖。人是不能自私的,不能追求自己的享乐的。中学生是不允许穿“奇装异服”的。早恋是有可能被开除学籍的。听流行歌曲是腐化堕落的行为。说来可笑,由于多长了几颗音乐细胞,加上我听妈妈的话,听Dang的话,我当时也是抵制流行歌曲很坚决的一名“先进分子”。虽然我没有什么行动,但我知道,当时的我是抵制这些的。以致于上大学的时候,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我上去唱歌,唱的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系里比赛时清唱都取得名次,好象是第四名吧,要选到校级别去再次参赛的时候,找不到伴奏带。能找到伴奏带的歌我却很少有会唱的,因为都是我所抵制的流利歌曲。在那种年代里,人们能有什么理想?现在的人谈理想,一说就是票子,房子,车子。从精神层面来讲,仍然比较低级。按照马斯洛的人口理论,远远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这也是由现在的社会状况决定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象米国人一样,想搞个什么动物研究,可以在动物世界里一呆十几二十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最起码这种理想,能够促使人做出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利的事情来。每个自私的人朝着自己自私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就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但是那个年代,理想是什么?李多钰说了,那个年代,鼓励人们的崇高感。我们的楷模是雷锋等不追求个人回报只讲究奉献的人。

说到这里再说几句闲话。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点倒是言之有理。我打小就被培养出不问收获只讲耕耘的性格,倒对我的职业生涯也有帮助。不论走到哪里,我做事一向是认真负责的。可能有些笨,不够灵活,但仅就做事来讲,比很多人还是要强一些。

金庸的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我非常喜欢读他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四十回的回目我可以一回不落地背下来,到现在也不知道读过了几十遍。现在回头来看,他的小说其实很多方面也是毒害人的心灵的毒草。比如,神雕侠侣里头的郭靖,跟拖雷之子说,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但他就是要保着这个昏庸的王朝,并且以蒙古兵残民以逞,杀生成性来作为借口。在他的眼里,国家的利益仍然是高于他的个人利益。他就不敢象杨过和小龙女一样,管它天翻地覆,我只爱你一个。作为大侠,他郭靖就得为民请命。他有一点考虑自己的念头那就不是大侠了。他的女儿郭芙虽然可恨,可是他做爹爹的,竟然为了杨过要斩断女儿的一只手臂。而为了素不相识的一些百姓,他一句“好人怎能错杀”,就把自己送入虎口。他的品性对人的毒害是隐性的,不容易觉察的,都披着正当的外衣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完全的无意识之中,他把杨过和黄蓉从一个正常人毒害成一个跟他一样的人。杨过在法王夜闯襄阳时听到黄蓉和郭靖的“国事为重”四个子后,从岸上毫不犹豫地跳入火坑,从此也成为一颗害人害己的毒草。不过后来他终于还是在小龙女的爱情里被融化,重新脱胎换骨,可喜可贺。

相比较之下,赵敏是最正常的一个正常人。她跟张无忌说,你们满脑子的军国大事,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你。这是多么真诚又多么有力的一句话。在这句话面前,郭靖,丘处机之辈顿时黯然失色。

这些看似跟《立春》没有关系,其实,它们反映的都是被扭曲的价值观。高雅艺术,哈哈,什么叫高雅艺术?艺术还有高雅和粗俗之分吗?粗俗的东西叫艺术吗?大俗即大雅。能为人接受的,就是好的艺术;不能为人接受的,就不是好的艺术。象我上一篇博文写的那样,音乐在自己的心里。艺术,本身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外人没有任何权利来置喙。但是在那个扭曲的'年代,艺术被安上了标签。流行歌曲不是艺术,是毒草;只有美声唱法,只有钢琴小提琴才是艺术。艺术好与坏的标准是公权力决定的,而不是人心底的那根弦决定的。当社会普遍以这种价值观来取向时,王彩玲们的处境就只能是悲惨的。她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是高雅的,但是他们只能向生活低头。

如果是现在这个思想已经多元化的社会呢?如果她真的喜欢这种“高雅艺术”,她就必须得心甘情愿地忍受这种无人欣赏的寂寞。她不必专门到北京去获得权力的认可,也不用编一堆的谎话来为自己辩护。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些,那现实的压力就会逼着她走另一条出路。但在《立春》里,她说,没有了她的嗓子,她就是个废物。她必须依靠这个活着,她没有别的出路。她活着的同时,也象郭靖一样带出了一批杨过们。

幸运的是,由于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眼界被打开了,我们的思想开始有了自由,而且必将更加自由。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最近有什么新的劳动合同法,有什么限制大小非减持的措施出台,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挫折,但是,已经开始的解放战争,必将以燎原之势燃遍神州。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 篇2

《立春》是由蒋雯丽主演,其老公顾长卫执导的作品,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大奖。

影片展示了凡俗世界里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彩玲”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和失落,生活在包头小城的她长得极丑,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北京,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影片细腻温婉,朴素而富有质感,动情处更是引人落泪。

主人公“王彩玲”看起来很平庸,她出奇的丑,肥胖,但是她光彩照人。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她面前有些自卑,因为她的理想主义,她的固执,她的明白,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不妥协。在庸常世界里,这些东西似乎已经被我们丢掉,但这一点是那么重要。

当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王彩玲的母亲背对着镜头放完鞭炮,转过身来,向王彩玲和我们笑着说“过年好”时,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看到这里,眼泪毫不吝啬的落了下来……

也许,我们该把李安的那句名言套用一下,改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我们和她一样平庸,但她让我们回想起,我们曾经都有理想,王彩玲触动了我们心中最不想被提及的角落。顾长卫在众多结局中最终选择了让王彩玲于国家大剧院的高歌中结束,身着华丽的舞衣,有交响乐团的伴奏,她尽情的高唱“上帝啊,上帝,为何对我这般冷酷无情...”,并打上字幕: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这也是顾长卫最令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此时的我,泪如泉涌,如梦似幻……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 篇3

《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奖,是顾长卫携爱妻蒋雯丽拍摄的最新力作。影片背景是西北某小城,独身女王彩玲老师,在师范学院进修,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期盼有朝一日登上国际舞台,一展歌喉,因此她一直奔波在北京与小城之间,她不惜财力打造北京户口。

去北京工作,是王老师的最大理想。去那里做大事业,也一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正象影片中的炼钢工人黄四宝所言:这个破地方,当听说有人要离开这里,都为他们高兴,不在乎怎么离开,只要离开。当然他们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家乡这种面貌,尤其是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这里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很落后。

影片开始呈现的是西北某城灰头土脸的景象,这种颜色实在是没有任何幻想可言,没有任何生机,给人以压迫感。拥挤的车流,人流;一排排挤压在一起的民居,破旧的自行车,毫无生机的院子,震耳欲聋的厂房,它仿佛是生活的色彩,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要面对的生活现实,谁也不能逃离,包括王老师在内。

整部影片围绕王老师的理想与现实生活婚姻的矛盾展开。穿插了黄四宝,文化馆的胡老师等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王老师为了实现理想,不惜重金,婚姻大事于不顾,屡屡去北京,去碰璧,始终未果。这样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哪怕做个杂工都不允许,最基本的条件连北京的户口也没有。

当她遇到喜欢画画的黄四宝时,她决定放弃去北京,选择一个终身相托付之人,而那个整日梦想考入中央美院的黄四宝,在自己的小屋,画着自己的裸体,刻苦努力,欲如头悬梁锥刺股般的精神。他从来没有为别人画过人体素描,王老师义无返顾地同意了,用时髦的话说为艺术而献身,或者说是为黄四宝而献身。王老师婚姻的梦想却没有改观,而且破灭了,黄离开了她。也就说她没选对了对象,遇见了不解风情的人,其实婚姻本就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这样的发展可想而知。黄充其量也就是个蓝颜知己的材料。

从人物的塑造来说,王老师也并不完美,她也有爱慕虚荣的一面,比如她总是与邻居说要调到北京的话。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的梦幻都化为泡影时,她选择了平淡的生活。她不在为婚姻抱有幻想,她去孤儿院抱养了一个兔唇女孩。这个时候虽然她融入了生活,但她的人生境界已经升华了一个高度。

剧中文化馆胡老师的塑造很无奈,他从事高雅艺术多年,他跳的芭蕾舞堪称有一定水准,但这样高雅的艺术,普通老百姓无法接受,他们更喜欢东北的大秧歌。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的矛盾,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就象一个事物的两端,怎样不顾此失彼,相互促进。胡老师还有个婚姻问题,困扰着他,他就象个生活的异类。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他突发奇想,就象遇见知音,王老师与他,一男一女,都无婚嫁,假装夫妻,虽然能抵挡一时的异样的目光,但这不过是个荒唐幼稚的想法,王老师没同意。他自编自导一出闹剧,也是悲剧。他把舞蹈女学员拽到厕所,欲显示自己是个男人,侮辱人的下场只能是锒铛入狱。他从此解脱了,这是一种什么心灵状态?人生状态?还有王老师的邻居女人,丈夫卷走了所有的钱款,她与王老师哭诉时,说的那句话实在伤人:“我从此连你也不如了”,这应该很具有代表性,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吧。没有真诚意愿的交往,纯属于幸灾乐祸,冷眼旁观,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同情心,把自己的喜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最不道德,最自私的行为,这是与5000年华夏文化所不融的。胡老师虽然只是一个艺术的加工与塑造的人物,或许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影片总得来说,还是很成功,在短短的一百多分钟,融入很多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像婚姻,人情事态,社会问题,人生理想与现实如何面对等等问题都有所表现。

生活是平淡的,我们每天都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无论任何人。如何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记得在中考的时候,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考与未考上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个思想的准备,一定做好两手准备,要勇于面对。不能因为理想而脱离现实,也不能因为生活,没有理想,而碌碌无为……王老师选择了生活,但我想她的理想不会改变,也许她把自己的理想化为培养女儿的动力,也许化为对学生的培养。而唯一没想到的是黄四宝的结局,他彻底被庸俗的生活所腐化,成为被人追逼的婚托骗子,可惜啊!可惜他的先天的才学……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 篇4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立春那天,微博上各类ID都贴上了这段话,以至于我又想起了这部电影。蒋雯丽的声音自有一种能透人心的魔力,看到这话,她在电影《立春》里的包头方言就又在耳边回响了好几天。

增肥的蒋雯丽在电影里是一个市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叫王彩玲,肥胖孤僻高傲,一口龅牙,脸上散布黑斑和痘痘,她喜欢意大利歌剧,最大的梦想是到巴黎歌剧院唱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北方内陆小城,还没有多少人能懂得欣赏这个,同样欣赏不了的还有芭蕾和现代派绘画。所以她一次次往返北京,各个剧团和音乐学院面试求录用,拿钱托人为自己办北京户口,一心想离开这个城市。在北京低声下气四处求人却总是被毫不留情拒绝,回到小城还得趾高气昂,仿佛志得意满,见人就说我要北京了,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人活一口气啊,她大龄单身,没有朋友,长得不好看,唱得又是没人听懂的歌,在这个小地方她收紧心纯粹只为不甘平庸的目标而活,所有难过和不堪都往肚里咽。

《立春》电影里面是有三个心怀梦想却不得志的年轻人,李光洁饰演喜欢画画,一心进中央美院屡考不中的工人黄四宝,另外一个是从小痴迷芭蕾被小城人嘲笑敌视的男舞蹈老师。三人在同一个城市因相同的命运而有了交集。我记得王彩玲侧躺在床上给黄四宝当裸体模特时说的契科夫的小说《三姊妹》,她说三姊妹住在远离莫斯科的小地方,想莫斯科不了,姊妹其中一个懂六国外语的说,住在这种小地方,一个人懂六国语言就跟六指儿一样是个累赘,然后沉默,说就像咱俩。这段真苦,可又有俩人同病相怜互相理解的欣慰。她说告诉你个秘密,我还是个处女,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但爱情还是来了。她爱上了外表帅气颓废又带天真孩子气的黄四宝,甚至想为他放弃北京户口。但他不爱她,在她强行和他发生了关系后,深感厌恶的黄四宝当众羞辱了她远走深圳。她平时那么骄傲一人当晚爬上高塔自杀却没死成。一直钦佩她唱歌剧的黄四宝表兄来跟她求婚,说俩人年龄条件都差不多了就在一起吧,她说得决绝:“我是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我是想,一个女人,她长得再丑,再老,也有选择爱或不爱一个人的权利。等到后来承受不住周遭人对自己及家人异样眼神的男舞蹈老师来请求俩人假结婚,她很生气也很清楚这样吃亏的是自己,而且知道这个没有芭蕾不能活的男人和自己有多么不同。王彩玲骨子里把自己的生命价值看得很重,绝不接受随便了结和将就。在这个她不想与之产生感情纠葛的落后小城,她不经意碰到一个人,一瞬间爱上他,即使受伤了她也只得认了。

还记得最清楚的画面是王彩玲带着她新教的学生和她妈妈北京参赛,在拥挤昏暗的火车上,她手握经久不变的水杯对昏昏欲睡的两母女说:“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脸上散发着迷茫的光,那话一句句戳中人的心。心怀渴望的小城青年她是怎样憧憬着有一些东西来改变自己循规蹈矩平凡的既定人生?

时间的河流经过,似乎什么也没改变,但又好像带来了什么。舞蹈老师为躲开世人探询鄙夷的眼神故意对女学员强x未遂进了监狱,还能跳舞他就很满足。黄四宝摇身一变成为婚姻介绍所老板,开着车靠骗人钱发财。突发胃病后,一向不屑与小城人为伍的王彩玲开始与女邻居做朋友,不再常跑北京,用各种方法收拾脸上的黑斑和痘印,她还把办北京户口的钱要回来帮自称患癌症的女学生在北京顺利参加歌唱比赛。心慢慢低下来,她甚至遮遮掩掩婚介所登记,但仍没有找到爱情,她在路上与黄四宝擦肩而过。后来她到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兔唇儿童,因为当她走近那群玩耍的孩子时,别人都跑开,只有这小女孩坐在那对她笑。她给女儿取名王小凡,或许走了一圈她发现还是做一个平凡人最幸福。她一个人从草原运羔羊来开了个羊肉店,挣钱给女儿治病。

影片的最后王彩玲带女儿又了趟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前她和已痊愈的女儿开心玩耍,当广场音乐响起时,母女二人专心侧头聆听,这时画面出现王彩玲身穿演出服站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演唱歌剧,屏幕打出一行字: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那时她该想起她那未曾实现的梦了吧,但不会后悔,亦不会悲凉。

每个曾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和不妥协都让人感动和佩服,总会有人因为天赋或条件不足等无从实现心中的愿望。漫漫长冬,终于立春了,大事不发生或者你已错过,会有东西慢慢改变。电影里王彩玲给女儿念书,讲毛虫从蛹到蛾的过程,念到雄飞蛾只有几天时间寻找伴侣,才短短几个月寿命,一生很快就结束时,一身冬装已换成夏装的王彩玲停下感叹:人比他们幸福多了。你看,不知以后会怎样,我们就往前走着。相信带着爱的,一切都如愿以偿。

电影立春观后感精选


看电影和看书一样,是人类的智慧和艺术,看电影的视角不同,我们对电影的理解也会不同。 观后感可以把我们的内心深处表达出来,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能深度挖掘出作品的内涵精髓,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电影立春观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1】

闲来无事,看电影。《立春》。

看完电影再看了两篇影评。一个是司马南的,一篇骂人的鬼话。我这人写起东西来就是随意性太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这里想想就觉得堵得慌,司马南这篇影评实在倒人胃口。看到那些类似的专门骂人的评论就感觉想要骂作者一通。有个词叫文如其人。我对于那些批评别人的时候不积点口德的人向来是没有一点好感的。网上发评论,赞同不赞同都不是什么错,但骂人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总骂人的人,一般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另一篇是李多钰的评论,说立春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电影。这位作者我今天第一次知道其名字,等下,让我先GOOGLE一下看此人是什么来头……噢,原来是《新京报》副总编辑,怪不得那么多人对她的文章发表评论呢。这篇评论,最起码从文风上来看,批评和赞扬都对电影制作人员、演员等表现了最起码的尊重。而且,我感觉这篇评论写得还是很到位。

我属于比较晚熟的一类人,也是被洗脑洗得比较彻底的一类人。儿时的我,对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有着非常盲目的盲从。可能是因为我自小比较听话吧。我发现,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没有大的出息。我不是贬低自己。我是说,没有大的出息,而不是说没出息。社会中真正的精英,一般小时候会有可以自由发挥的思想和想象,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的人。象我这样,妈妈说一不敢做二的,长大后顶多也就是循规蹈矩地找份工作混饭吃。努力一点的呢,可能会凭着努力和坚持,过上中上等的日子;不努力的就只能在中下层苦挨。而那些儿时缺乏太多的管教的,一部分变成了混混,一部分也在苦挨,另一部分却成了社会的精英,或者是那种千刀万剐都让人觉得不解气的精英。扯远了。

我直到大学时期甚至毕业之后多年的今天,仍然深受那个年代思想的毒害。李多钰说这部影片讲的是理想主义。其实理想是谁都有的,有些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毅力,有恒心,这都不是坏事。问题就是,这个理想本身是什么?是不是一种正常的理想?这就要涉及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那个年代,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到恐怖。人是不能自私的,不能追求自己的享乐的。中学生是不允许穿“奇装异服”的。早恋是有可能被开除学籍的。听流行歌曲是腐化堕落的行为。说来可笑,由于多长了几颗音乐细胞,加上我听妈妈的话,听Dang的话,我当时也是抵制流行歌曲很坚决的一名“先进分子”。虽然我没有什么行动,但我知道,当时的我是抵制这些的。以致于上大学的时候,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我上去唱歌,唱的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系里比赛时清唱都取得名次,好象是第四名吧,要选到校级别去再次参赛的时候,找不到伴奏带。能找到伴奏带的歌我却很少有会唱的,因为都是我所抵制的流利歌曲。在那种年代里,人们能有什么理想?现在的人谈理想,一说就是票子,房子,车子。从精神层面来讲,仍然比较低级。按照马斯洛的人口理论,远远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这也是由现在的社会状况决定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象米国人一样,想搞个什么动物研究,可以在动物世界里一呆十几二十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最起码这种理想,能够促使人做出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利的事情来。每个自私的人朝着自己自私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就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但是那个年代,理想是什么?李多钰说了,那个年代,鼓励人们的崇高感。我们的楷模是雷锋等不追求个人回报只讲究奉献的人。

说到这里再说几句闲话。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点倒是言之有理。我打小就被培养出不问收获只讲耕耘的性格,倒对我的职业生涯也有帮助。不论走到哪里,我做事一向是认真负责的。可能有些笨,不够灵活,但仅就做事来讲,比很多人还是要强一些。

金庸的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我非常喜欢读他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四十回的回目我可以一回不落地背下来,到现在也不知道读过了几十遍。现在回头来看,他的小说其实很多方面也是毒害人的心灵的毒草。比如,神雕侠侣里头的郭靖,跟拖雷之子说,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但他就是要保着这个昏庸的王朝,并且以蒙古兵残民以逞,杀生成性来作为借口。在他的眼里,国家的利益仍然是高于他的个人利益。他就不敢象杨过和小龙女一样,管它天翻地覆,我只爱你一个。作为大侠,他郭靖就得为民请命。他有一点考虑自己的念头那就不是大侠了。他的女儿郭芙虽然可恨,可是他做爹爹的,竟然为了杨过要斩断女儿的一只手臂。而为了素不相识的一些百姓,他一句“好人怎能错杀”,就把自己送入虎口。他的品性对人的毒害是隐性的,不容易觉察的,都披着正当的外衣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完全的无意识之中,他把杨过和黄蓉从一个正常人毒害成一个跟他一样的人。杨过在法王夜闯襄阳时听到黄蓉和郭靖的“国事为重”四个子后,从岸上毫不犹豫地跳入火坑,从此也成为一颗害人害己的毒草。不过后来他终于还是在小龙女的爱情里被融化,重新脱胎换骨,可喜可贺。

相比较之下,赵敏是最正常的一个正常人。她跟张无忌说,你们满脑子的军国大事,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你。这是多么真诚又多么有力的一句话。在这句话面前,郭靖,丘处机之辈顿时黯然失色。

这些看似跟《立春》没有关系,其实,它们反映的都是被扭曲的价值观。高雅艺术,哈哈,什么叫高雅艺术?艺术还有高雅和粗俗之分吗?粗俗的东西叫艺术吗?大俗即大雅。能为人接受的,就是好的艺术;不能为人接受的,就不是好的艺术。象我上一篇博文写的那样,音乐在自己的心里。艺术,本身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外人没有任何权利来置喙。但是在那个扭曲的'年代,艺术被安上了标签。流行歌曲不是艺术,是毒草;只有美声唱法,只有钢琴小提琴才是艺术。艺术好与坏的标准是公权力决定的,而不是人心底的那根弦决定的。当社会普遍以这种价值观来取向时,王彩玲们的处境就只能是悲惨的。她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是高雅的,但是他们只能向生活低头。

如果是现在这个思想已经多元化的社会呢?如果她真的喜欢这种“高雅艺术”,她就必须得心甘情愿地忍受这种无人欣赏的寂寞。她不必专门到北京去获得权力的认可,也不用编一堆的谎话来为自己辩护。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些,那现实的压力就会逼着她走另一条出路。但在《立春》里,她说,没有了她的嗓子,她就是个废物。她必须依靠这个活着,她没有别的出路。她活着的同时,也象郭靖一样带出了一批杨过们。

幸运的是,由于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眼界被打开了,我们的思想开始有了自由,而且必将更加自由。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最近有什么新的劳动合同法,有什么限制大小非减持的措施出台,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挫折,但是,已经开始的解放战争,必将以燎原之势燃遍神州。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2】

那些怀有梦想的人,在小城市中上演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终究都没能逃过向现实妥协的命运。王彩玲有一副好嗓音,一心想去北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说过一句话: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可见对这个小城是有多不屑,多想迫切的离开这个城市,奔向她一直向往的北京。为此她一直很清高,自认为她就不是属于这个小地方的人,她是属于大城市的,属于世界级舞台的。

每个有才华的人,内心或多或少地都会有那么点倔强,上天给了你这个才能,你没有把它施展出来,就是一种浪费。小城市里的人对艺术不理解,甚至加以嘲笑,这种才华便没有了展露的地方。于是每个人开始努力争取,努力跻身于更高层次的环境中去,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经过各种努力与挣扎过后,最终认清现实,开始妥协。

追逐梦想真的就那么难吗,从王彩玲的身上可以看到,她对梦想的坚持,对感情的认真,宁尝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但终究还是没能得到她想要的,追她的人她不爱,她爱的人对她又毫无爱意,最终还是一场空。

胡老师热爱芭蕾舞,他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业里本来就无可厚非,但周围那些浅薄的人对他的偏见压得他越来越喘不过气,最终为了摆脱这种心理压力而使得他走向了极端,在王彩玲对他同情的时候,他自己却觉得彻底解脱了,终于不用再继续忍受别人的眼光和非议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无知偏见酿成的悲剧。无知狭隘的人们间接摧毁了一个人才,而他本来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尽情地施展才华。人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的眼光而活,有时真的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或许坚持梦想的单身人士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异类,他们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早早结婚生子,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他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坚持,要想顶住这种压力继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还在坚持,继续活成别人眼中的异类,有的人却败下阵来,要么归于平淡,要么走向极端。

王彩玲放弃争取北京的户口,把钱拿出来帮助她的学生去参加比赛,然而最后却是一场骗局,她的善良只是被别人利用了而已,自己的辛苦和对晚辈的期待最终化为愤怒。她尽全力帮助了别人,可是她自己呢,又有谁来帮助她呢?

她对爱情和婚姻不再抱有期待,于是去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孩子作为女儿,从此生活有了希望,生命也算有了延续,在生活逐渐归于平淡之时,她心中的那个梦想却一直都在,尽管再没有表露了出来,尽管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但它从不曾消逝,它一直都在心里。或许在无数个梦中,那个在巴黎歌剧院引吭高歌的情景每次都会出现,心中还会掀起波澜,就像它在生活中真实地上演了一样。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3】

《立春》是由蒋雯丽主演,其老公顾长卫执导的作品,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大奖。

影片展示了凡俗世界里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彩玲”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和失落,生活在包头小城的她长得极丑,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北京,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影片细腻温婉,朴素而富有质感,动情处更是引人落泪。

主人公“王彩玲”看起来很平庸,她出奇的丑,肥胖,但是她光彩照人。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她面前有些自卑,因为她的理想主义,她的固执,她的明白,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不妥协。在庸常世界里,这些东西似乎已经被我们丢掉,但这一点是那么重要。

当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王彩玲的母亲背对着镜头放完鞭炮,转过身来,向王彩玲和我们笑着说“过年好”时,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看到这里,眼泪毫不吝啬的落了下来……

也许,我们该把李安的那句名言套用一下,改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我们和她一样平庸,但她让我们回想起,我们曾经都有理想,王彩玲触动了我们心中最不想被提及的角落。顾长卫在众多结局中最终选择了让王彩玲于国家大剧院的高歌中结束,身着华丽的舞衣,有交响乐团的伴奏,她尽情的高唱“上帝啊,上帝,为何对我这般冷酷无情...”,并打上字幕: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这也是顾长卫最令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此时的我,泪如泉涌,如梦似幻……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4】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立春那天,微博上各类ID都贴上了这段话,以至于我又想起了这部电影。蒋雯丽的声音自有一种能透人心的魔力,看到这话,她在电影《立春》里的包头方言就又在耳边回响了好几天。

增肥的蒋雯丽在电影里是一个市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叫王彩玲,肥胖孤僻高傲,一口龅牙,脸上散布黑斑和痘痘,她喜欢意大利歌剧,最大的梦想是到巴黎歌剧院唱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北方内陆小城,还没有多少人能懂得欣赏这个,同样欣赏不了的还有芭蕾和现代派绘画。所以她一次次往返北京,各个剧团和音乐学院面试求录用,拿钱托人为自己办北京户口,一心想离开这个城市。在北京低声下气四处求人却总是被毫不留情拒绝,回到小城还得趾高气昂,仿佛志得意满,见人就说我要北京了,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人活一口气啊,她大龄单身,没有朋友,长得不好看,唱得又是没人听懂的歌,在这个小地方她收紧心纯粹只为不甘平庸的目标而活,所有难过和不堪都往肚里咽。

《立春》电影里面是有三个心怀梦想却不得志的年轻人,李光洁饰演喜欢画画,一心进中央美院屡考不中的工人黄四宝,另外一个是从小痴迷芭蕾被小城人嘲笑敌视的男舞蹈老师。三人在同一个城市因相同的命运而有了交集。我记得王彩玲侧躺在床上给黄四宝当裸体模特时说的契科夫的小说《三姊妹》,她说三姊妹住在远离莫斯科的小地方,想莫斯科不了,姊妹其中一个懂六国外语的说,住在这种小地方,一个人懂六国语言就跟六指儿一样是个累赘,然后沉默,说就像咱俩。这段真苦,可又有俩人同病相怜互相理解的欣慰。她说告诉你个秘密,我还是个处女,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但爱情还是来了。她爱上了外表帅气颓废又带天真孩子气的黄四宝,甚至想为他放弃北京户口。但他不爱她,在她强行和他发生了关系后,深感厌恶的黄四宝当众羞辱了她远走深圳。她平时那么骄傲一人当晚爬上高塔自杀却没死成。一直钦佩她唱歌剧的黄四宝表兄来跟她求婚,说俩人年龄条件都差不多了就在一起吧,她说得决绝:“我是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我是想,一个女人,她长得再丑,再老,也有选择爱或不爱一个人的权利。等到后来承受不住周遭人对自己及家人异样眼神的男舞蹈老师来请求俩人假结婚,她很生气也很清楚这样吃亏的是自己,而且知道这个没有芭蕾不能活的男人和自己有多么不同。王彩玲骨子里把自己的生命价值看得很重,绝不接受随便了结和将就。在这个她不想与之产生感情纠葛的落后小城,她不经意碰到一个人,一瞬间爱上他,即使受伤了她也只得认了。

还记得最清楚的画面是王彩玲带着她新教的学生和她妈妈北京参赛,在拥挤昏暗的火车上,她手握经久不变的水杯对昏昏欲睡的两母女说:“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脸上散发着迷茫的光,那话一句句戳中人的心。心怀渴望的小城青年她是怎样憧憬着有一些东西来改变自己循规蹈矩平凡的既定人生?

时间的河流经过,似乎什么也没改变,但又好像带来了什么。舞蹈老师为躲开世人探询鄙夷的眼神故意对女学员强x未遂进了监狱,还能跳舞他就很满足。黄四宝摇身一变成为婚姻介绍所老板,开着车靠骗人钱发财。突发胃病后,一向不屑与小城人为伍的王彩玲开始与女邻居做朋友,不再常跑北京,用各种方法收拾脸上的黑斑和痘印,她还把办北京户口的钱要回来帮自称患癌症的女学生在北京顺利参加歌唱比赛。心慢慢低下来,她甚至遮遮掩掩婚介所登记,但仍没有找到爱情,她在路上与黄四宝擦肩而过。后来她到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兔唇儿童,因为当她走近那群玩耍的孩子时,别人都跑开,只有这小女孩坐在那对她笑。她给女儿取名王小凡,或许走了一圈她发现还是做一个平凡人最幸福。她一个人从草原运羔羊来开了个羊肉店,挣钱给女儿治病。

影片的最后王彩玲带女儿又了趟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前她和已痊愈的女儿开心玩耍,当广场音乐响起时,母女二人专心侧头聆听,这时画面出现王彩玲身穿演出服站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演唱歌剧,屏幕打出一行字: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那时她该想起她那未曾实现的梦了吧,但不会后悔,亦不会悲凉。

每个曾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和不妥协都让人感动和佩服,总会有人因为天赋或条件不足等无从实现心中的愿望。漫漫长冬,终于立春了,大事不发生或者你已错过,会有东西慢慢改变。电影里王彩玲给女儿念书,讲毛虫从蛹到蛾的过程,念到雄飞蛾只有几天时间寻找伴侣,才短短几个月寿命,一生很快就结束时,一身冬装已换成夏装的王彩玲停下感叹:人比他们幸福多了。你看,不知以后会怎样,我们就往前走着。相信带着爱的,一切都如愿以偿。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5】

《立春》这部电影之前在媒体看过宣传,大都是在炒作其中蒋霁丽所谓裸体镜头,号称顾长卫为了艺术让老婆在银幕上献身,所以我对这部片子并没有什么好感,尽管这部电影在罗马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最近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其并不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之前是受了媒体的误导,差一点错失了一部好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立春》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县城里几个爱好文艺的青年“献身爱情、献身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都无一不失败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极其的不成正比,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以致于被小城的市民视为“怪物”。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非常沉重,有人说反映的是“艺术和人生”的问题,我个人更趋向于是反映“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理想和现实”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对矛盾体,一开始“理想”和“现实”是相差的很远的两个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断地向前延伸,最终总会相交于某一个结点。不是“现实”趋向于“理想”,就是“理想”回归于“现实”,前者带给你的是无限的幸福和欢乐,而后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立春》中的各个角色,爱好歌剧的王彩玲、爱好美术的黄四宝、爱好朗诵的周瑜、爱好芭蕾的胡清泉等无一不为理想碰得头破血流,最后又不得不全部放弃理想,回归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他们每一个的“回归”都是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当然这里的“理想”也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应该是一种泛指,就像王彩玲的隔壁宿舍的同事小张老师,她守望的是有一个“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同样这种理想有时也会破产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条件和机遇,无视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而盲目地坚持所谓“理想”目标,无疑是要冒非常大的风险的,现实社会的资源有限,必然会形成社会分配不公或竞争的激烈,也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而绝大部分人的“理想”终究会回归“现实”。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6】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呀,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到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这是《老男孩》中主题曲的部分歌词。每当我听着这首歌时,内心就会涌出无限感慨,让我想到电影《立春》中的王彩玲、胡金泉等一群追寻梦想,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却最终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人们。

生活像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王彩玲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上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一副奇货可居的容貌。她不愿意辜负了自己的天赋,优势让她画地为牢,造就了她总是幻想“生活在别处”。她梦想有朝一日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厅里,华羽霓裳,引吭高歌。为此,她节衣缩食,找门路,托关系想搞个北京户口,哪怕只在歌剧院当个临时工,但在现实面前她又一次头破血流,当她跪在地上大声哭着唱到,“生活为何对我如此残酷”。我心被揪住了,抽搐起来。王彩玲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周围世俗的目光下依然鹤立独行,自恋不凡,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信念,执著于自己的歌剧梦想,但是现实一次次打击她。歌剧院老师无情的嘲讽和拒绝,以身相许换来的是黄四宝的憎恨,胡金泉假结婚的提出让她的爱情世界再次倒塌,当她花费所有的积蓄帮助癌症女孩圆梦后却被告知是场骗局,她那颗对艺术充满信念的心支离破碎了。当她一次次燃起理想的火焰,却一次次被扑灭。慢慢的她向世俗妥协,走进了婚介所,领养了女儿,成了买羊肉的平凡市民,远离了歌剧,平静的继续生活。当多年后她带着领养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念着儿歌,望着纷飞远去的气球,蓦然发现:关于梦想,其实她从未遗忘。

优选:《歌剧魅影》观后感集合6篇


《歌剧魅影》观后感【篇一】

其实,剧情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悲剧了,当时刚看的不太清楚这一点,等全剧看完了,终于明白了各个出现的人物的身份之后才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悲剧。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这是很好听的一个词语,前些年很多文艺片啊,琼瑶的言情剧都经常出现这类的词语。经过很多文人雅士,小说创作人员,电视编制人员的不断粉刷之下。这词语已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真爱的其中一种体现了。而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克里斯丁是比拉乌尔早死的,这可以在结局拉乌尔在克里斯丁的坟墓前献花可以知道。而且,电影里也没有对那克里斯丁的墓碑进行特写,所以我们不太清楚克里斯丁究竟是活了多少岁就死掉了,我们也可以猜想可能克里斯丁就是在跟拉乌尔结婚后一两年就死掉了(我太狠毒了),你说这样是不是太悲剧了。然后,我觉得电影里面对克里斯丁坟前的一支玫瑰进行特写,这可能是想说魅影其实也是还没有死的,这又是一个悲剧!

貌似这部剧没没有多大的悲剧可以说,硬要说的话,只能说说是,"三角恋"真的确实是悲剧。算了,还是不去挑这部剧的悲剧了。还是正儿八经的说我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对于音乐剧这种类型的电影,说不上讨厌,只能说是不喜欢吧。总之就是忍受不了几个小时下来耳边一直充斥着吵吵闹闹的声音,连个正常点的对话都很少。《歌剧魅影》是我看过的第二部音乐剧,之前有看过的一部是《窈窕淑女》。还看过一部分《歌舞青春》的片段。这些都是被逼着去看的,窈窕淑女是高中时候英语书本里面的一片课文,然后这个歌剧魅影是现在的选修课。我想了一下,之所以讨厌音乐剧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言不通,本来听着那些番语就觉得不舒服了,现在还要一大群人叽里呱啦的疯疯癫癫的在舞台上面张着大大的嘴巴啰啰嗦嗦的不知道在干什么,在我看来,简直是噪声污染,对听觉神经的严重摧残,对人忍耐性的极大挑战。

但是,在音乐剧里面,那些没有人在唱歌的段落我还是很喜欢的,就是那些只有配乐来衬托环境或者是用来表达某一种情况的音乐我还是觉得挺好听的。这和我刚才说的观点也重合,也是因为语言问题,音乐没有语言障碍,所以听起来不会反感,而且是可以被接受的,可以被理解的,所以才能有感受。至于那些根本都不能接受和理解的,谈什么感想。

在《歌剧魅影》中,也不乏这样的令我感兴趣的段落,具体是在哪些环节我忘记了,我一向对涉及音乐方面的东西就行就特差了。

总的来说,看《歌剧魅影》,我也只是把它当做一般的言情电影来看。进行关键词搜索的话,也就是下面几个高频词汇:三角恋歌剧院青梅竹马单相思。

《歌剧魅影》观后感【篇二】

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是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有时在歌剧中也会加入一些舞蹈和乐队。

教师提前告诉了同学们要去看歌剧,同学们都十分期待。所以我对其中几部歌剧进行了了解。

而其中歌剧《魅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魅影》主要讲了:幼年丧父的小克莉丝汀吉理夫人带到歌剧院理解舞蹈训练,成为一名芭蕾舞女。克莉丝汀十分想念他的父亲,处于同情魅影陪克莉丝汀讲话并教她唱歌。几年后,克莉丝汀因美妙的歌喉一夜成名,而魅影却为克莉丝汀把一切阻碍她的人一一除掉的这样一个故事。表演者美妙的歌喉让人如痴如醉,即使没有华丽的服装,宽敞的舞台,依旧让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歌剧是一种艺术,需要有人去欣赏它的独特,听懂它的美妙,读懂它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歌剧魅影》观后感【篇三】

《歌剧魅影》是一部由百老汇的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电影。电影开场是一场拍卖会,第633号拍卖品是一只八音盒,白发苍苍的绅士抱着这只已经褪色的八音盒陷入到长久的追忆中,由此引出一个关于音乐的故事,一段与歌者有关的往事。

19世纪巴黎歌剧院屡发诡异的事件,当家女高音卡罗塔每每在排练或者演出时总出现舞台布景上的纰漏,卡罗塔一气之下罢工不干,由舞蹈演员克莉丝汀替代她演出,没想到大获成功,成为歌剧院的新宠。谁也想不到克莉丝汀从小就有一个“音乐天使”相伴,每到夜晚便会教她唱歌,为她谱曲、排剧,正是她的“音乐天使”无所不用其极,不惜恐吓、杀人也要让自我心爱的女孩成为巴黎歌剧院中耀眼的明星。克莉丝汀之后最终了解了“音乐天使”的身份,他是一个因相貌丑陋自出身起便被抛弃并饱受蹂躏但有着极高音乐天赋和建筑天赋的人,之后被救,戴着面具永远躲在了歌剧院的地下。他以音乐为纽带,想要把自我和心爱的克莉丝汀永远捆绑在一齐,可是这时克莉丝汀青梅竹马的男子劳尔出现了,他英俊潇洒,有金钱与地位,更有着每个女孩子心中白马王子应具备的温柔与勇敢,克莉丝汀深陷爱河。这激怒了她的“音乐天使”,嫉妒的怒火燃烧,他感觉绝望,自我唯一生存的期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抢走了,于是“音乐天使”成了一个真正可怕的恶魔,开始了他的诅咒、抢夺与报复。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不一样,活在黑暗中的魅影用音乐表达对爱人的爱,这也是他唯一能为她做的,他觉得自我和克莉丝汀的爱是最纯洁高尚,超越一切世俗,没有物质的彰显,只是两颗音乐灵魂的触碰。他引领着她、指导着她,走向歌后的位置,他们所有的情感都融合在那悠扬的旋律中,或空灵、或悲伤、或轻快、或缠绵,他们相会在每个有着点点烛光的夜晚,她看不见他的相貌,却能够感觉他的心。他们用生命在吟唱,他们用爱在低回。

虽然活在黑暗的地下,但有一个有着天籁般嗓音的美丽姑娘与他对唱,聆听他的心声,所以他不觉孤独,而是幸福。但当他被剥夺了这唯一的幸福时,孤独感、被遗弃感的黑色恐怖迅速侵蚀了他那颗原本鲜活跳动的红心。

当一个人把所有的爱与期望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一旦此人离开,他会变得异常极端。爱带来的不全是甜蜜,还有伤害,情到深处演变成了恨,因为太在意了。他付出了所有,却没有得到爱的回应。他没有了依靠,被遗弃了,感觉这个世界没有值得他留恋的人事了,这个世界不需要他。他自卑,自卑到要用毁灭他人来平衡自我的遗失,他已经无所畏惧,因为没有人在乎他、关心他。

魅影的心灵已经彻底扭曲,他疯狂地破坏他人的幸福,疯狂地毁灭所有的欢愉,疯狂地抢夺那一具心不在己的肉体。劳尔是一个勇敢的王子,为了自我心爱的公主与邪恶殊死对抗,但他怎样会是一个已经失去理智、丧心病狂的魔鬼的对手。

肉搏确实可分个输赢,但那是以俱伤为代价。怎一个皆大欢喜呢,解铃还需系令人。爱引起的斗争,最终应当以爱来化解。克莉丝汀最终在那张丑陋脸上的真诚一吻最终为这段畸恋化上了一个美丽的句点。魅影醒悟了,放走了克莉丝汀和劳尔,黑暗的地洞唯剩他独自应对八音盒。

从回忆中走出,这手抱刚拍卖得到的八音盒的老绅士正是劳尔,克莉丝汀已经年迈去世了,他来到墓前看望他一生守护的爱人,却发现了当年魅影强行为克莉丝汀戴上的求婚戒指,还有一束新鲜的玫瑰。

什么是爱。不是牢牢地拴她在自我身边,而是让她自由地选择。她爱唱歌,你做最忠诚的听者;她爱舞蹈,你做她最真诚的观者;她也爱你,你做她最坚实的守护者。强制让她在自我身边,不是爱她,而是爱自我。空间、宽容、理解、信任才是对爱最好的诠释。魅影给予了克莉丝汀自由,劳尔给予了克莉丝汀无可摧破的安全感,那都是爱。

只要是真爱,恶魔尚且被真诚的爱与善良的吻感化,还有什么能够让人久久耿耿于怀不能宽容与理解呢。爱,是这个世界最柔软又最坚硬的武器。

记得一段劳尔向克莉丝汀示爱的唱词,“涤净过往的思绪,让日光擦干你的眼泪,让我成为你的避风港、你的照明灯,无论身往何方,也让我们同行”。克莉丝汀最终与劳尔合唱,“与我分享每一天,每一个黄昏晨曦,爱我,那是我对你唯一的要求”。

《歌剧魅影》观后感【篇四】

《歌剧魅影》是我所看过的电影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部歌剧。是著名的安德鲁。洛伊。韦伯的得意之作。华丽的服饰,揪心的音乐,沉重的悲吟,黑暗与光明的不断交替,一切都那么吸引着我。

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很大程度上与童年经历、家庭关系相关密切,魅影因丑陋面孔而惨遭抛弃,甚至被马戏团的人关在笼子里为人取笑,人格早已扭曲,他对世人有的只是冷酷和恨意,而一个人始终都心存期望,他不自觉地期望纯真的女主人公能给予他爱,唤醒他对爱的渴望,但长期的受苦让他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打转,渴望爱又自觉得不到爱,他勇敢地去尝试,向光明靠近,伸手去触摸温暖,但仍旧无情地被拒绝,他心里只剩一个声音便是:“我不配得到爱,因为我这鬼面孔!没有人会爱我!”多么可怜的人,音乐是他的救命稻草,是他唯一珍视的东西,所以他期望用音乐交换感情,就好象一个小孩哭着要拥抱一样,那便是他所有的期望。

我想如果他能意识到自我的心理问题,不放大现实的残酷,冷静地理解现实,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他会好起来的,毕竟一个人的心理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感情是什么什么是感情没有答案!就我觉得魅影对女主人公的感情真的'便是爱了吗是他对爱的渴望之极的结果,与感情有多少联系或许需有人帮忙他分析。所以在未确定是感情前,不要过早地去为之肝肠寸断。与其这样,不如多剖析自我,多认识下自我,何况没有完善的自我,也成就不了完美的感情!

《歌剧魅影》观后感【篇五】

什么感情最为真挚,什么感情最令人心动,什么感情可以融化万年的冰山,什么感情可以让世上最自私的人抛弃一切?相信有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答道:“爱情。”是的,“爱情”有几个人不想得到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呢?可又有几个人可以得到呢?如果世上真有上帝,那么他一定不希望人间有太多完美的事,否则他为何在给予人美丽时,附带了一份平凡;在给予人智慧时,却又收回了一份本应有的幸福呢?也许有一天,上帝也认为人世中的完美实在太少了,所以他想塑造一个完美的人。上帝让这个人拥有超越世人的智慧,无以伦比的才华,以及没有人可以抗拒的魅力,可是当他要把这个人偶投入尘世中时,突然脚下一滑,人偶掉在了地上。上帝没有细看,他把人偶捡起,立刻把它投入人间。谁知就是上帝的一时粗心,却促成了一段凄美绝伦的故事。

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电影版的《歌剧魅影》,一开始,我就被那气势磅礴的音乐迷住了,随着剧情的深入,一向以铁石心肠而著称的我竟然有两三回让眼泪在眼眶内打转。看到结尾那朵鲜艳的玫瑰花,绑在上面的黑缎带,还有那枚戒指,无法言喻的疼痛感在心中荡漾开来。一个拥有绝世才华的人,却在付出一切之后,也唤不回一个可以陪伴他的人。看到魅影,克丽斯汀和拉奥尔三人在地宫中的那一幕,只因为克丽斯汀的一个吻,魅影就放了他们。或许就这么一个吻,魅影可以品味一生。他所求不多,只要有一点点的怜悯,关爱,他就会把这一点爱反射并放大到给予他同情的人身上,正因为从来都没有得到过人间的温情,魅影才有了那么阴暗的内心。可是当他得到那一点温暖之后,他所有在别人眼中的强悍,凶狠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失望,悲伤以及空虚,看到他对着八音盒的神情,实在让人心痛欲裂。魅影,他是上帝的一个疏忽。然而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疏忽,是我们的心中又多了一份痛,还有一份对人性的思考。

《歌剧魅影》观后感(篇六)

作为四大音乐剧之一的《歌剧魅影》一向盛演不衰,全剧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和矛盾,甚是好听好看。最早看该剧影片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主角是魅影、克里斯汀和劳尔。魅影因容貌其丑无比被家人卖与流浪的吉卜赛人作为“魔鬼之子”关在笼中四处展览,而就是因为他无法选择的容貌令他饱受人们充满恶意的辱骂和责打。在他十岁左右,他打死看管他的人从笼中逃出,被大剧院的一个小女孩藏在剧院中。在大剧院的隐匿生活令魅影在音乐和建筑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克里斯汀还是一个孩子而丧父的时候,魅影在暗中抚平她的伤痛并教导她音乐,令克里斯汀一向以为魅影是她的“音乐天使”,在岁月流逝中魅影也深深地爱上了小女孩。在克里斯汀成人并在音乐上一举成名后,魅影将她带到了自我的音乐王国,虽然克里斯汀在内心对魅影及他的音乐充满爱和痴迷,但当她揭去魅影的面具,也无法理解他的容貌且无意与他白头。期间克里斯汀与劳尔相爱,魅影设计将克里斯汀拐入自我的住处并以吊死劳尔相逼要克里斯汀嫁给自我。克里斯汀深感魅影因从未得到人世的爱而令内心充满着仇恨,她决定留下陪魅影并当下给了他一吻,魅影贪婪地吮吸着这个吻,感受着其中的爱与温存,而就是这个吻消融了魅影心中的一切仇恨,放了克里斯汀和劳尔而孤独终老。

因影片之故买了莎拉布莱曼版的该剧CD,点点五岁时发现CD的小册子,问画面的面具和剧照,得知魅影作为“魔鬼之子”而饱受人世折磨,对其充满同情。当点点六岁时再度拿出CD时,圈圈便和点点共看该剧的电影版,问点点喜欢谁,表示喜欢劳尔,因为帅,好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点点问“为什么魅影在接吻的时候嘴巴张得那么大”,这,这,这,圈圈顿觉一个头变成两个大。

音乐剧版《歌剧魅影》在上海上演时圈圈现场一观,因对其期待过高,看罢无甚感觉。不可否认舞台效果确是美轮美奂,但如何也是不及电影的,歌者更是无法匹敌莎氏。全部主角中还是魅影给圈圈留下最深的印象,因为周遭人们的人性恶的一应对他的倾泻,令他从无被爱过的心中仅有恶之花,但当他获得些微的温存爱意,本性中的善就显现出来。《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名为《罗刹国》的故事,该国的审美观与中国全然相反,在中国认为最丑的人在此被看做最美,在中国人看来越丑的人在该国越是位高权重,而在该国认为最丑的人即中国人认为美的人则被限定在一个村落过着被遗弃的生活。

其实美丑并无定论,只是因时因势的看法,因人的容貌不贴合周围人们的审美标准而剥夺其被爱与生活的权力是何其之不公。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1500字


怎样切合实际的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呢? 回顾思考,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巩固所收获的新知识,读后感大全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关于立春的观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篇1】

闲来无事,看电影。《立春》。

看完电影再看了两篇影评。一个是司马南的,一篇骂人的鬼话。我这人写起东西来就是随意性太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这里想想就觉得堵得慌,司马南这篇影评实在倒人胃口。看到那些类似的专门骂人的评论就感觉想要骂作者一通。有个词叫文如其人。我对于那些批评别人的时候不积点口德的人向来是没有一点好感的。网上发评论,赞同不赞同都不是什么错,但骂人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总骂人的人,一般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另一篇是李多钰的评论,说立春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电影。这位作者我今天第一次知道其名字,等下,让我先GOOGLE一下看此人是什么来头……噢,原来是《新京报》副总编辑,怪不得那么多人对她的文章发表评论呢。这篇评论,最起码从文风上来看,批评和赞扬都对电影制作人员、演员等表现了最起码的尊重。而且,我感觉这篇评论写得还是很到位。

我属于比较晚熟的一类人,也是被洗脑洗得比较彻底的一类人。儿时的我,对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有着非常盲目的盲从。可能是因为我自小比较听话吧。我发现,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没有大的出息。我不是贬低自己。我是说,没有大的出息,而不是说没出息。社会中真正的精英,一般小时候会有可以自由发挥的思想和想象,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的人。象我这样,妈妈说一不敢做二的,长大后顶多也就是循规蹈矩地找份工作混饭吃。努力一点的呢,可能会凭着努力和坚持,过上中上等的日子;不努力的就只能在中下层苦挨。而那些儿时缺乏太多的管教的,一部分变成了混混,一部分也在苦挨,另一部分却成了社会的精英,或者是那种千刀万剐都让人觉得不解气的精英。扯远了。

我直到大学时期甚至毕业之后多年的今天,仍然深受那个年代思想的毒害。李多钰说这部影片讲的是理想主义。其实理想是谁都有的,有些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毅力,有恒心,这都不是坏事。问题就是,这个理想本身是什么?是不是一种正常的理想?这就要涉及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那个年代,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到恐怖。人是不能自私的,不能追求自己的享乐的。中学生是不允许穿“奇装异服”的。早恋是有可能被开除学籍的。听流行歌曲是腐化堕落的行为。说来可笑,由于多长了几颗音乐细胞,加上我听妈妈的话,听Dang的话,我当时也是抵制流行歌曲很坚决的一名“先进分子”。虽然我没有什么行动,但我知道,当时的我是抵制这些的。以致于上大学的时候,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我上去唱歌,唱的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系里比赛时清唱都取得名次,好象是第四名吧,要选到校级别去再次参赛的时候,找不到伴奏带。能找到伴奏带的歌我却很少有会唱的,因为都是我所抵制的流利歌曲。在那种年代里,人们能有什么理想?现在的人谈理想,一说就是票子,房子,车子。从精神层面来讲,仍然比较低级。按照马斯洛的人口理论,远远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这也是由现在的社会状况决定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象米国人一样,想搞个什么动物研究,可以在动物世界里一呆十几二十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最起码这种理想,能够促使人做出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利的事情来。每个自私的人朝着自己自私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就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但是那个年代,理想是什么?李多钰说了,那个年代,鼓励人们的崇高感。我们的楷模是雷锋等不追求个人回报只讲究奉献的人。

说到这里再说几句闲话。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点倒是言之有理。我打小就被培养出不问收获只讲耕耘的性格,倒对我的职业生涯也有帮助。不论走到哪里,我做事一向是认真负责的。可能有些笨,不够灵活,但仅就做事来讲,比很多人还是要强一些。

金庸的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我非常喜欢读他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四十回的回目我可以一回不落地背下来,到现在也不知道读过了几十遍。现在回头来看,他的小说其实很多方面也是毒害人的心灵的毒草。比如,神雕侠侣里头的郭靖,跟拖雷之子说,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但他就是要保着这个昏庸的王朝,并且以蒙古兵残民以逞,杀生成性来作为借口。在他的眼里,国家的利益仍然是高于他的个人利益。他就不敢象杨过和小龙女一样,管它天翻地覆,我只爱你一个。作为大侠,他郭靖就得为民请命。他有一点考虑自己的念头那就不是大侠了。他的女儿郭芙虽然可恨,可是他做爹爹的,竟然为了杨过要斩断女儿的一只手臂。而为了素不相识的一些百姓,他一句“好人怎能错杀”,就把自己送入虎口。他的品性对人的毒害是隐性的,不容易觉察的,都披着正当的外衣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完全的无意识之中,他把杨过和黄蓉从一个正常人毒害成一个跟他一样的人。杨过在法王夜闯襄阳时听到黄蓉和郭靖的“国事为重”四个子后,从岸上毫不犹豫地跳入火坑,从此也成为一颗害人害己的毒草。不过后来他终于还是在小龙女的爱情里被融化,重新脱胎换骨,可喜可贺。

相比较之下,赵敏是最正常的一个正常人。她跟张无忌说,你们满脑子的军国大事,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你。这是多么真诚又多么有力的一句话。在这句话面前,郭靖,丘处机之辈顿时黯然失色。

这些看似跟《立春》没有关系,其实,它们反映的都是被扭曲的价值观。高雅艺术,哈哈,什么叫高雅艺术?艺术还有高雅和粗俗之分吗?粗俗的东西叫艺术吗?大俗即大雅。能为人接受的,就是好的艺术;不能为人接受的,就不是好的艺术。象我上一篇博文写的那样,音乐在自己的心里。艺术,本身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外人没有任何权利来置喙。但是在那个扭曲的'年代,艺术被安上了标签。流行歌曲不是艺术,是毒草;只有美声唱法,只有钢琴小提琴才是艺术。艺术好与坏的标准是公权力决定的,而不是人心底的那根弦决定的。当社会普遍以这种价值观来取向时,王彩玲们的处境就只能是悲惨的。她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是高雅的,但是他们只能向生活低头。

如果是现在这个思想已经多元化的社会呢?如果她真的喜欢这种“高雅艺术”,她就必须得心甘情愿地忍受这种无人欣赏的寂寞。她不必专门到北京去获得权力的认可,也不用编一堆的谎话来为自己辩护。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些,那现实的压力就会逼着她走另一条出路。但在《立春》里,她说,没有了她的嗓子,她就是个废物。她必须依靠这个活着,她没有别的出路。她活着的同时,也象郭靖一样带出了一批杨过们。

幸运的是,由于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眼界被打开了,我们的思想开始有了自由,而且必将更加自由。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最近有什么新的劳动合同法,有什么限制大小非减持的措施出台,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挫折,但是,已经开始的解放战争,必将以燎原之势燃遍神州。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篇2】

《立春》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名普通的妇女,王彩铃波折的一生。王彩铃,一名社会底层的平民,没有好的长相,也不年轻,却天生有一副好的嗓音,一直梦想着去北京在音乐学院工作,却始终没有实现。最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自己高尚的理想,过起最平凡的生活。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对周瑜的高傲表情开始。她明明没有在北京找到工作,却在他人面前为了面子而撒谎,而且还总是摆出一副高傲的神情,这是他最终悲剧的主观原因之一。

在《立春》整部电影的中,总共有三个同为艺术家人走进了她自闭的内心,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美术家,黄四宝。王彩铃自从第一次见到他后,很快便爱上了他,并且梦想着能和他一起在艺术方面有所作为,在巴黎的艺术学院有所作为。可以说,这个人是他第一次倾注全部情感的对象。她觉得她与黄四宝有着很相同的遭遇,自认为怀有一身的艺术绝技,却无人欣赏。这种同病相怜的心情很快转变为了爱情。可是黄四宝却完全没有类似的想法。最终情感上的矛盾最终使黄四宝在当众羞辱了王彩铃后愤然离去。而这次也是王彩铃的内心收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而黄四宝,也就此堕落,最终成为社会上骗钱的小混混。

第二个,是舞蹈老师。这个人是我在整部电影中唯一比较欣赏的人。全身心的投身于艺术,面对着外人的羞辱,在跳舞中走过了自己前半程的人生。他的心中没有太多的杂念,功名,利禄,他好像并不是很在乎,只是面对外在的压力,他不得不选择项王彩铃求婚,未果,最终选择走向监狱,坚守着内心对艺术的热爱。

第三个十八个秃头的少女,自称身患癌症,其实是为了自己出名。其心机之深,自己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时令人深感同情,而内心却在策划着自己的“阴谋”。正是他,彻底粉碎了王彩铃心中的最后一点希望。以至于当王彩铃在当她的邻居发生悲剧时,她也竟然冷眼相对。

这四个人,同样抱着对对艺术的热爱,可是初中却不同。那个跳舞老师,就像我先前所说的,它是对艺术纯真的热爱,所以就算他最后入狱,只要有舞蹈陪伴,他也能过着快乐的生活。而剩下的三个人,与其说是喜爱艺术,倒不如说是喜爱艺术所带给他们的名利,金钱。其中黄四宝,和那个秃头少女更为严重。其实正是这种心理,使王彩铃最终认识到她所真正喜爱的并不是艺术,而是它背后的的东西。绝望之中,她放弃了艺术过起了最普通的生活。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虚伪人,表面表现出一颗高尚的内心,口上说他对某某事情如何热爱,实际上只是喜欢其背后的金钱名利。这种人最后必定不能有好的'下场。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篇3】

《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奖,是顾长卫携爱妻蒋雯丽拍摄的最新力作。影片背景是西北某小城,独身女王彩玲老师,在师范学院进修,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期盼有朝一日登上国际舞台,一展歌喉,因此她一直奔波在北京与小城之间,她不惜财力打造北京户口。

去北京工作,是王老师的最大理想。去那里做大事业,也一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正象影片中的炼钢工人黄四宝所言:这个破地方,当听说有人要离开这里,都为他们高兴,不在乎怎么离开,只要离开。当然他们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家乡这种面貌,尤其是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这里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很落后。

影片开始呈现的是西北某城灰头土脸的景象,这种颜色实在是没有任何幻想可言,没有任何生机,给人以压迫感。拥挤的车流,人流;一排排挤压在一起的民居,破旧的自行车,毫无生机的院子,震耳欲聋的厂房,它仿佛是生活的色彩,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要面对的生活现实,谁也不能逃离,包括王老师在内。

整部影片围绕王老师的理想与现实生活婚姻的矛盾展开。穿插了黄四宝,文化馆的胡老师等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王老师为了实现理想,不惜重金,婚姻大事于不顾,屡屡去北京,去碰璧,始终未果。这样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哪怕做个杂工都不允许,最基本的条件连北京的户口也没有。

当她遇到喜欢画画的黄四宝时,她决定放弃去北京,选择一个终身相托付之人,而那个整日梦想考入中央美院的黄四宝,在自己的小屋,画着自己的裸体,刻苦努力,欲如头悬梁锥刺股般的精神。他从来没有为别人画过人体素描,王老师义无返顾地同意了,用时髦的话说为艺术而献身,或者说是为黄四宝而献身。王老师婚姻的梦想却没有改观,而且破灭了,黄离开了她。也就说她没选对了对象,遇见了不解风情的人,其实婚姻本就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这样的发展可想而知。黄充其量也就是个蓝颜知己的材料。

从人物的塑造来说,王老师也并不完美,她也有爱慕虚荣的一面,比如她总是与邻居说要调到北京的话。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的梦幻都化为泡影时,她选择了平淡的生活。她不在为婚姻抱有幻想,她去孤儿院抱养了一个兔唇女孩。这个时候虽然她融入了生活,但她的人生境界已经升华了一个高度。

剧中文化馆胡老师的塑造很无奈,他从事高雅艺术多年,他跳的芭蕾舞堪称有一定水准,但这样高雅的艺术,普通老百姓无法接受,他们更喜欢东北的大秧歌。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的矛盾,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就象一个事物的两端,怎样不顾此失彼,相互促进。胡老师还有个婚姻问题,困扰着他,他就象个生活的异类。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他突发奇想,就象遇见知音,王老师与他,一男一女,都无婚嫁,假装夫妻,虽然能抵挡一时的异样的目光,但这不过是个荒唐幼稚的想法,王老师没同意。他自编自导一出闹剧,也是悲剧。他把舞蹈女学员拽到厕所,欲显示自己是个男人,侮辱人的下场只能是锒铛入狱。他从此解脱了,这是一种什么心灵状态?人生状态?还有王老师的邻居女人,丈夫卷走了所有的钱款,她与王老师哭诉时,说的那句话实在伤人:“我从此连你也不如了”,这应该很具有代表性,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吧。没有真诚意愿的交往,纯属于幸灾乐祸,冷眼旁观,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同情心,把自己的喜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最不道德,最自私的行为,这是与5000年华夏文化所不融的。胡老师虽然只是一个艺术的加工与塑造的人物,或许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影片总得来说,还是很成功,在短短的一百多分钟,融入很多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像婚姻,人情事态,社会问题,人生理想与现实如何面对等等问题都有所表现。

生活是平淡的,我们每天都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无论任何人。如何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记得在中考的时候,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考与未考上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个思想的准备,一定做好两手准备,要勇于面对。不能因为理想而脱离现实,也不能因为生活,没有理想,而碌碌无为……王老师选择了生活,但我想她的理想不会改变,也许她把自己的理想化为培养女儿的动力,也许化为对学生的培养。而唯一没想到的是黄四宝的结局,他彻底被庸俗的生活所腐化,成为被人追逼的婚托骗子,可惜啊!可惜他的先天的才学……

关于立春的观后感【篇4】

那些怀有梦想的人,在小城市中上演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终究都没能逃过向现实妥协的命运。王彩玲有一副好嗓音,一心想去北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说过一句话: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可见对这个小城是有多不屑,多想迫切的离开这个城市,奔向她一直向往的北京。为此她一直很清高,自认为她就不是属于这个小地方的人,她是属于大城市的,属于世界级舞台的。

每个有才华的人,内心或多或少地都会有那么点倔强,上天给了你这个才能,你没有把它施展出来,就是一种浪费。小城市里的人对艺术不理解,甚至加以嘲笑,这种才华便没有了展露的地方。于是每个人开始努力争取,努力跻身于更高层次的环境中去,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经过各种努力与挣扎过后,最终认清现实,开始妥协。

追逐梦想真的就那么难吗,从王彩玲的身上可以看到,她对梦想的坚持,对感情的认真,宁尝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但终究还是没能得到她想要的,追她的人她不爱,她爱的人对她又毫无爱意,最终还是一场空。

胡老师热爱芭蕾舞,他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业里本来就无可厚非,但周围那些浅薄的人对他的偏见压得他越来越喘不过气,最终为了摆脱这种心理压力而使得他走向了极端,在王彩玲对他同情的时候,他自己却觉得彻底解脱了,终于不用再继续忍受别人的眼光和非议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无知偏见酿成的悲剧。无知狭隘的人们间接摧毁了一个人才,而他本来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尽情地施展才华。人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的眼光而活,有时真的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或许坚持梦想的单身人士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异类,他们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早早结婚生子,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他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坚持,要想顶住这种压力继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还在坚持,继续活成别人眼中的异类,有的人却败下阵来,要么归于平淡,要么走向极端。

王彩玲放弃争取北京的户口,把钱拿出来帮助她的学生去参加比赛,然而最后却是一场骗局,她的善良只是被别人利用了而已,自己的辛苦和对晚辈的期待最终化为愤怒。她尽全力帮助了别人,可是她自己呢,又有谁来帮助她呢?

她对爱情和婚姻不再抱有期待,于是去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孩子作为女儿,从此生活有了希望,生命也算有了延续,在生活逐渐归于平淡之时,她心中的那个梦想却一直都在,尽管再没有表露了出来,尽管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但它从不曾消逝,它一直都在心里。或许在无数个梦中,那个在巴黎歌剧院引吭高歌的情景每次都会出现,心中还会掀起波澜,就像它在生活中真实地上演了一样。

《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每一天我们都期待着幸福,却又在平淡中失落,无奈地看春天来了又去,春花开了又落下。每年的春天,象征着新的希望,使人憧憬着新的未来和幸福,然而现实生活却又有多少美好的希望和期待能变成现实呢?

王彩玲,一个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的,长着龅牙的文艺女青年,却有着一颗高傲的心,“老天就给了我一副好嗓子!我一定能唱到巴黎歌剧院去!”王彩玲很自负地向她的崇拜者周瑜说。迎着小县城徐徐的春风,王彩玲披着围巾,虽然土气,却因为有文艺女青年特有的高傲而自我感觉良好,意气风发地走在小城的街道上,这倒也使她真的别有一番气质。

周瑜就是被她这种气质给迷住了。很奇怪,周瑜这样的大老粗怎么就能喜欢王彩玲的咏叹调,欣赏黄四宝的绘画呢?黄四宝说周瑜“懂个甚?”可是,就凭周瑜知道野兽派,说明周瑜也是个资深文艺青年”啊,完全不是黄四宝说的“懂个甚,懂的不少咧。周瑜这个角色为影片平添了几分幽默和滑稽色彩,朗诵普希金的诗真得很震撼,浑厚的男中音,感情饱满,“亚历山大的塞座(石柱),心活在神圣的竖琴中!”跟王彩玲学唱歌练习狗喘气时的认真劲,除了滑稽,还真觉得周瑜实在不是追求艺术的料。周瑜也许是平庸的,但是他何尝不向往艺术和美呢?外表粗鲁的他能被王彩玲的歌声深深感动,而爱上她,为不得志的黄四宝忙前忙后,他觉得在他们身上,有着自己没有,却向往的才华和理想。他对王彩玲有着对艺术,对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的崇拜。黄四宝说周瑜嫉妒他,生怕他走,周瑜既希望黄四宝能实现理想,又有点酸溜溜的嫉妒。周瑜很平凡很世俗,但他总还是爱艺术的俗人。其实,王彩玲如果嫁给周瑜,未必不是一种幸福。可惜自命不凡的文艺青年们不买他的帐,王彩玲和黄四宝都有点瞧不起这位崇拜者。所谓的高雅艺术和文艺青年一样,曲高和寡,缺乏知音,却又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知音。

影片的台词有两处有点奇怪。周瑜向王彩玲求婚的时候说,咱俩条件都不咋样,惹怒了王彩玲。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周瑜眼里的王彩玲应该不丑啊,他说这样的话不合逻辑。还有王彩玲被黄四宝拒绝的时候说,我觉得我不丑,就是有点古怪。这也太奇怪了,没人会认为自己古怪,自命清高的王彩玲怎么会说自己古怪呢?这话好像周瑜说,更合适,因为他不够了解王彩玲。

沉浸在高雅艺术里的王彩玲,拒绝和世俗的周瑜结合。可是她喜欢的黄四宝,除了绘画的天分外,其实比周瑜更庸俗,他并不爱王彩玲,甚至有点功利利用的色彩在里面。王彩玲被黄四宝的青春英俊所迷惑,却不知道,这种感情并没有产生共鸣,在两人去北京的火车上,黄四宝拒绝了王彩玲的感情,“其实,我挺庸俗的!”王彩玲赌气夺过了递给黄四宝的水杯,黄四宝只是为自己的不得志而忧郁,当他气败坏地说王彩玲qiang奸了他时,丝毫不珍惜王彩玲的付出,王彩玲的爱情梦也被现实撕了个粉碎。再相遇时,王彩玲手拿鸡翅,在街头边吃边走,而沦为混混的黄四宝坐在被砸的四面散架的车中,慌忙逃走。王彩玲一脸的困惑地望着那辆奇怪的车和似曾相识的面孔,当初的爱情已经模糊,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我是这个城市的一桩丑闻,象卡在很多人嗓子里的鱼刺!”芭蕾舞老师胡金泉,和王彩玲一样,清高孤独,只是他更敏感,更脆弱,在小城传统保守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优雅挺拔,舞姿轻盈,可是被人认为是人妖。他悲叹自己的才华是多余的六指,通过耍流氓入狱证明自己是“正常”的,逃离这个容不下自己的社会。

好的电影总让人有感慨和回味。包含很多欲诉不能的感受。当理想被现实摧毁,人们的选择便只能是真实的生活。才华对于人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呢?丑小鸭因为与众不同,被当作丑八怪嘲笑,自命不凡的人们往往被环境所不容,要想获得幸福,到底是该妥协,还是象王彩玲那样拼命要从环境的压抑和束缚挣脱呢?

《立春》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让人们在春天来临之际,怀想青春,憧憬希望,现实虽然残酷,春天却依然带给人们新的希望。理想会破灭,希望却会发芽。

实用精选: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范文优选(6篇)


观赏一部影片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在观看的作品过程中,影片中的情节让人欲罢不能,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是丰富且多元化的,观赏影片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如何在写作品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精选: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范文优选(6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篇一】

有幸在运河影评院观看了《听见天堂》。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米可的意大利男孩,因为一次意外事故,眼睛只能看见物体模糊的影子。根据法律规定,米可只好进了盲人学校。盲人学校的校长坚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让学生学习纺织和接线,因为他认为,盲人不会获得自由。一次关禁闭,米可意外地发现了一台旧录音机,在唐老师的点拨下,他把兴趣转向了录音。后来,米可提出在校庆大典上表演录音话剧,得到了伙伴的支持,几经波折,在校庆那天,向父母们展现出了一个神奇的声音世界。

“千里马常有,然伯乐不常有。”唐老师那句“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器官呢?”就是因为唐老师的这句话让米可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

小时候的'我,有许许多多梦想,但,大多都随着时光流逝而渐渐消失。而米卡没有放弃梦想。他坚持他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做一位声音剪辑员!

梦想,要去努力实现。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篇二】

《听见天堂》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目失明,他没有就此沉伦下去,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成为一名着名的配音员的故事。

得到了再失去还不如从来没有得到。米可本来生活在一个有色彩的世界,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的眼睛受伤,只能模糊的看到一点儿,他很伤心,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由于政府的规定,盲人只能在盲人的学校就读,米可便被送进了盲人学校。

在学校的地理课上,老师教米可学习使用写字板,可米可却把写字板一把抛开,老师问他愿不愿加入盲人,米可回答说“不用!我可以看得见!”老师便启发他说:“你有五位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位呢?”受启发的米可渐渐地从阴影里走了出来,他幸运地找到了一台古老的录音机,他还遇到了一个小女孩,他和小女孩一起逃了出去,去了电影院,米可充分利用了他的听觉,在小女孩和他的同学的帮助下,他们制成了一个童话剧。

但是,米可他们在中途被校长发现了,他要让米可退学,这时在米可去电影院的途中遇到的一个叔叔,发起了群众,让这个一直活在阴影里又自私的校长下台,而米可的老师把米可他们编成了童话剧,赢得了众的人喝彩。米可和其它的盲人终于受到了正常人的对待。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上帝夺去你的一样东西后,必定还你另一样东西,就看你会不会使用。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篇三】

今晚看了教育在线上的“铁皮鼓”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电影《听见天堂》,于是就在网上搜索来看。虽然全是意大利文,但从屏幕上的中文字幕丝毫不影响我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可以说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真有一种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被唤醒的感觉。这种感觉既来自无边无际的职业倦怠,更来自面对被“病”被“奴”的这些孩子时的那种不忍。在漫天大网之下,这种无力感会折磨真正有良知的教师,使他们进退两难。如果说应试教育是一间铁屋子的话,对于这些昏睡的孩子,你怎么办?唤醒他们是犯罪,不唤醒他们也是犯罪,最终撕裂的只是自己。

印象最深的、震撼人心的是那群盲人孩子对于自由和想象力的追求以及所做出的努力。

在我的印象中,电影里的学校从来不是什么好地方(生活中不就是如此么),所谓的传统,无非是一些压制自由,蔑视性情的条条框框。有百年历史的这所意大利盲人学校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让盲童学会简单的识字,然后重点学习纺织和接线一类的工作,将来做纺织工人或者接线员,有一个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长。因此,在这里只有训诫,并无真正的自由可言。但是极具天赋的盲童米可,却借一个录音机来捕捉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最终影响了一批盲童,他们录制了自己制作的故事,在优秀的唐老师的协助下,感动了所有家长,改变了这所学校。

感动我的,不是这群孩子特别是米可的天赋,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终存在的对生活,对自由的渴望。在我看来,米可的意义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始终保持着的这种渴望,这种对于世界的敏感,这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对于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来说,或许真的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气以及对生活的新鲜感觉,也因之失掉了创造力,离天堂越来越远。

印象深刻的地方:

1、小男孩带著他们的盲人同学,一起在半夜到街上看电影,虽然盲人看不到,但凭着对话及音效,他们也同样在享受电影的快乐。但也因为看不到,有时不能完全了解整部电影的现况,总会漏了些什么,当观众们因演员的动作笑翻时,他们跟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后来他们也跟著大笑,只因为其他人都在笑,而且笑的很夸张,而且他们也觉得那些人笑的很好玩,所以他们也笑。

2、小男孩第一次对大自然的声音的创造性模仿的过程,比如他用铁皮代替雷电、用嘴吹代替狂风、用浴室里的喷水头代替下雨……

3、小男孩和他的“女朋友”的第一次爱的表白。特别是他们互相真诚地去摸对方的脸,把初恋的美好、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

4、唐老师的宽容,对于第一次学用盲文,当小男孩把文具摔到地上时,这位伟大的老师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愤怒、指责。而是用理解、宽容、幽默的方式引导他。

5、小男孩为同伴对于各种颜色的生动形象的形容……

我的启发:

1、人有无限可能,没有人有权限制了任何人的发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当然”的偏见,而限制了自己及别人。

2、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还是可以很丰富,但最糟的是心盲,那才是真正的盲了。想像力相当重要,一个人的想像力,可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广度及生命的宽度。

3、不要杀死孩子的想力,因为你可能正在杀死一个未来的伟人。比如爱因斯坦、毕卡索,贝多芬。

4、缺陷虽然使人无法很方便,但是却不代缺陷会使人废掉,缺陷没法使人变残废,只有自己才会让自己完全的残废。缺陷虽然会使人在主流的路中,动弹不得,但不代表失去前进的能力,而是要换条路前进,一样还有前进的能力,只是不是这主流的路上,而是在其他多数人所不能走的路上,但都还是可以到达终点。所以前进不了,不该怪环境,也不是没能力,只是没有去找路或没有走对路。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篇四】

前些天看了一直想看的电影《听见天堂》,这是一部意大利的影片,虽然我不懂意大利语,但丝毫不影响我看原语言版本,我可以从屏幕上的中文字幕去理解故事情节。以前一直觉得天堂是用眼睛看到的,看完电影才知道原来天堂也可以用耳朵来“听”。

故事主要讲的是主人公米克在他十岁那一年,趁家里大人不在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起了家中的猎,但是却不小心摔倒,误扣了扳机而导致猎走火造成了终生遗憾。从那以后,米克陷入了巨大的黑暗中,这一度让米克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因为米克一直有个当电影大师的梦想。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感。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这是影片中对米克影响最大的一段话。也正是听了这些话以后,米克开始正视自己已经是一个盲人的事实,然后开始去改变,努力开始新的生活。感动我的是米克哪怕失去了光明却始终存在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他的眼睛是盲了,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表达自我的自由。在我看来,这种改变与适应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抗精神,也是一种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探究精神。而对于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对生活的勇气,碌碌无为,也因此丢掉了创造的能力。

西方人常说,上帝在关上你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是的,缺陷也是另一种美。早晨迎着朝阳开始新的一天,耀眼的阳光、蓝色的天空、黑色的柏油路,我能清晰的看到这么多东西,但是我似乎从来没想过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因为当我们拥有时,往往忘记了珍惜跟感动。

人无完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某种原因造成的。有缺陷的人都比较自卑,事实上,只要你有勇气与毅力,正视自己,努力拼搏,还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断臂的维也纳依然楚楚动人,折翼的天使更加美丽。缺陷是一笔财富,既然无法改变,我们就换个角度去欣赏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包容它,接纳它。缺陷也是生命的另一种赐予,肯定它,相信它,用缺陷来造就自我的另一种完美。有时候失去一样东西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好与坏的界定只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就像残疾与否没有区别,只有有梦想的人跟没有梦想的人。

轻轻的闭上双眼,打开耳朵,用心聆听,你会听到来自天堂的声音,温暖而有力。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篇五】

今晚看了《听见天堂》。看之前,我浏览了一下电影简介。本认定是一部励志片,也酝酿好了“悲愤”的情绪去看。而看着看着,我却发现这些纯系个人偏见。这更是一部有趣的童年故事片。除此之外,如《海上钢琴师》一样,是一部要用心去听的电影。

本片取材于意大利一位著名电影音效师的真实故事。剧情简单,说的是主人公米可在十岁时的一场意外,致使双目失明,而后在父母师友的关爱下渐渐挖掘出在电影音效制作方面的天赋。

电影气氛舒缓,善于捕捉细腻的情节。故事人物的每一寸感想,通过意象唯美的画面、和谐的配乐层层剥笋。

“褐色,就如树皮,摸起来有点粗糙。我喜欢蓝色,就像踩着单车时,微风拂过脸颊的感觉……蓝色,也是大海的颜色。”米可憧憬的是心灵的自由。

失明是悲惨的。而这部电影却不用这个去铺开话题,赚取观众的眼泪。童趣是这部电影的基调。因为有爱,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过是一时遮蔽的乌云罢了。

这也是本片格调不俗一面,不刻意制造悲伤气氛,让人一哭到底。而是告诉你什么是梦想、勇气和爱。

童趣在整部影片中无处不在,米克一进学校就跟小伙伴打架,和同伴偷偷溜进校长室偷录音带,学黄蜂的嗡嗡叫声,骑单车去剧院“听”电影,组织一群同学进行音频剧的创作,无不让人回忆起生气勃勃的童年。

虽是盲人,可他们那颗心却无比清朗,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兴趣,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彼此关爱。不屈服于陈腐的校规。否则,这个世界只可能多了一个编织工,而少了一位电影音效大师。

如我,很多人童年梦想,随着童年的逝去而完全褪色。也许,梦想不在乎大小与时限,而在于热情和勇气,也算是生活的一种态度吧。

让人感动的是,唐老师付出的关爱。他能够宽容米可的任性,并时时鼓励着他,逐渐使他内心生长出一股力量。

“米可,无论你到什么地方,一定要坚信自己身上的天赋……”叔本华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格完善过程。(这里的人格,是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例如关爱、宽容、诚信等等在内)。也许,电影想告诉人的就是这些。开头提到这是要用心去听的电影。(我坐在最后排,声音特别大啊:)。通过一个个婉妙的音符将人物内心一层层传递给观众。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篇六】

看完《听见天堂》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深,陷入了沉思。

《听见天堂》是真人实事改编,讲述了一个男孩米可出生于托斯卡尼,从小就热爱电影,可因为一次意外眼睛失明,只能到政府规定的盲人特殊学校就读。然而在唐老师的帮助下,他的心态和生活开始转变,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他而开启。然而主张盲人不该拥有梦想的校长打断了米可的梦想。虽然并不被校长认同,但米可仍为着梦想而努力,他的热情逐渐感染周围的同学,引导着他们重新定义自己的梦想与能力。虽然米可是盲人,但是他以一个盲人的身份,用声音演绎生活,最终成为闻名全欧洲的声音剪接师。

影片中我最敬佩唐老师。当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他最后决定做他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

而我心中又有一股愤怒。片中,在校长的眼中,孩子们就该好好地走大人们已经规定好了的路,而当他无法改变米可的时候,就把米可赶出学校,不要让他带“坏”了别的盲人孩子。虽然他同为盲人,但他在与唐老师的对话当中大声呵斥“因为他们是瞎子!”说明他早已经被当时黑暗的社会吞没了。

当时的社会使盲人只能到政府规定的盲人特殊学校就读,否则就算是犯法,这就是对盲人的不公平与歧视,意大利直到1975年经过数年的压力后才通过律法废除盲人学校,这才让盲人能进入一般学校就读。而还有社会中许多这种类似的对残疾人的不公平现象呢?

相信《立春观后感(优选6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立春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