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11篇。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冯志远观后感11篇,感谢您的参阅。
冯志远观后感 篇1
这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观后,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由此启发到什么叫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冯志远老师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沙枣树,他扎根在沙漠地区的中学里工作。为了培育学生成才,他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着,奉献了自己一生宝贵的青春与年华。
在电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凉。一位来自上海年仅28岁的冯志远老师骑着骆驼,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鸣沙中学支教。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怀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不计较个人的辛劳,满腔热情,全身心扑在沙漠地区的教育事业上,培育了一万多名学生。这仿佛是优良的种子,给沙漠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老师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手拿着放大镜,一边认真备课,为学生批改作业。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不用他再上课,但冯老师对教育工作”痴心“不改,仍然让学生搀扶着,他凭着过硬的教学本领,坚持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传授知识,深得学生的尊敬、爱戴。
沙漠地区的生活非常艰苦,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不让学生旷课,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几个番薯)让给了学生吃,还有带着学生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寻找沙枣树,把打下的沙枣让给学生分享。
他艰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上只是一弹指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枣树――顽强、奉献。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宁夏。在学校大会堂上,他讲的最后一堂课得到了全场的轰动,受到了人们最真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冯志远》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学生,回想一下,我读书的中学与沙漠地区的中学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教育我们,可我们却不去珍惜。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应学习宁夏学生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好好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堪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努力奋斗,茁壮成长!
冯志远观后感 篇2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好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冯志远观后感 篇3
电影《冯志远》反映了一名普通教师在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亲爱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离开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自愿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的山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干就是40余载。
说句心里话,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流了三次眼泪:
第一次因伙房二人为报复小文老师,策划的一件男女之间的事情。冯老师为了小文老师要求调到关帝中学任教时要离开的那段场景,他的学生站成两排,手拿烛灯悄悄的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等老师出门。几个孩子上前拉着冯老师哭着说不好走,老师不好。而冯老师流着泪说:同学们好好学习,同学们好好学习。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为什么他和学生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一样朝夕相处的结果,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去上课。他带着学生去找沙枣树,打好沙枣分给班上每位学生吃。有位学生家里困难,不上课在街上卖枣,他赶走学生让他回去上课,自已眼睛瞎了却坐在那里帮学生卖枣子。这些场景让我心里个性难受,感悟很深。
当我看见冯老师用放大镜备课和批改作业时,第二次流泪了。由于冯老师没有时刻去治疗,心都扑在教育事业上,最终导致了双目失明,彻底地瞎了,而且还是在讲台上瞎的。他那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言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信念:师德如海,大爱无言。
第三次流泪是当冯老师眼睛失明后,院领导要他退休去敬老院时,他说我去那些地方干嘛,我还有用,坚持要留下来继续教书。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又一次让我流下了眼泪。校长不一样意,他提出把那堂失明时没有上完的课上完,当冯老师站在讲台上随着伴奏音乐朗诵《岳阳楼记》时,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以及观看电影的观众都折服了,都被冯老师深深地感动。之后,冯老师留下来继续担任教师,但是最终冯老师还是身体不支晕倒在讲台上。冯老师教过的几个学生赶回来看望他,这些学生有的出国了,有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有的回到了乡里象他一样为西部奉献。他们都是冯老师的骄傲。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这是冯志远老师精神的写照,他没有伟大的事迹,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几十年如一日奉献自己,平凡中透着伟大。我也是一名教师,但是和冯老师相比是那样渺小。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奋,学习冯志远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无私境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
冯志远观后感 篇4
《冯志远》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下教书育人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因此,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个性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
“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学习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学习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呵护。但是,我期望天下所有的老师还是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将康,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做好“老师”!
冯志远观后感 篇5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像冯老师一样献身于教育的工作者们,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老师,失去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此时才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从遥远的江南飘到这个长满红枸杞的地方,
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向冯志远老师致敬!
向天下所有奉献着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冯志远观后感 篇6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冯志远观后感 篇7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冯志远观后感 篇8
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由于家庭贫困,大量学生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使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晚自习的课堂上,昏暗的小油灯下,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熏黑了,冯志远老师的烛光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坚信知识更能改变命运!他坚信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的是希望。
由于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后,校长提出让他退休回上海修养,他却默默的说:我回上海去做什么呀?!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冯老师是把教师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了啊!
我也曾听老师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42年弹指一挥间,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三尺讲台。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的眼睛里也都是泪花。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余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为梯,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多少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波澜起伏,有的只是冯志远老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42年光阴。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荒凉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的诺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老教师,冯志远的事迹让我更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也会用我的一生来诠释教师这个神圣的名词!
冯志远观后感 篇9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像冯老师一样献身于教育的工作者们,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老师,失去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此时才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从遥远的江南飘到这个长满红枸杞的地方,
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回头看看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远比他优越。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冯老师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颗赤热的育人忠心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冯志远观后感 篇10
影片里冯志远老师站在会堂的讲台上说“起立”,台下千万个同学整洁地站起身,说“老师好”的壮观场面,就是电影《冯志远》中一个最为振奋人心的出色镜头。
影片叙述了冯志远老师在宁夏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清贫42年,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最后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冯志远热爱工作,热爱孩子,对工作极度负责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当我看到冯志远已经双目失明,却还坚持上课,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累倒在课堂上时,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啊,多么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呀!他本来居住在繁荣昌盛的大城市——上海,可他却心甘情愿到宁夏支教,千里迢迢地赶到那穷乡僻壤——中宁县的鸣沙中学。这里的条件一点不比上海好: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还只有十四斤的粮食供给……这么苦的生活,谁受得了呀?许多支教的年轻教师静静地离开了学校。我大惑不解:冯志远怎么不和他们一起走呀?这时,我仿佛听见冯志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不懂,既然来到了这儿支教,就不能半途而废,假如人人都因为怕苦而逃走了,那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就读不成书了。做人要对工作负责……”这时,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那么劳累地为孩子们了。可是,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和先天性的眼病,依然使他的视力急剧恶化,最后竟双目失明了!就算这样,他还想要尽自己所能,为教学事业奉献出一份光和热。单就算是铁打的人也会被累垮的呀!冯志远最终累倒在课堂上。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冯志远一样尽职尽责?就说周恩来总理吧,他身为一国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有工作都可以让下人去做,可他总要亲自过目,就算是这样,他也没喊过一声苦,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地奉献。直到老年,他生了病,还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分一秒也不肯错过。再说毛泽东,林肯……他们不都是对工作负责,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吗?他们和冯志远是多么相似呀!
啊,多么伟大的冯志远呀!我一定要向他学习,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冯志远观后感 篇11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9月13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师生分年级观看电影《冯志远》。我的心灵被洗涤、灵魂被震撼了。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浅。看完电影《冯志远》,我被一个伟大的灵魂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艰苦的教学之旅。谁曾想,他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灿烂年华,直到他双目失明,直到他退休,他都没有离开这片让他洒满深情的贫瘠的西部土地,没有离开他挚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离开他那山区贫困的学生。影片通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由于家庭贫困,大量学生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使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晚自习的课堂上,昏暗的小油灯下,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熏黑了,冯志远老师的烛光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坚信知识更能改变命运!他坚信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的是希望。
由于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后,校长提出让他退休回上海修养,他却默默的说:我回上海去做什么呀?!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冯老师是把教师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了啊!
我也曾听老师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42年弹指一挥间,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三尺讲台。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的眼睛里也都是泪花。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余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为梯,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多少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波澜起伏,有的只是冯志远老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42年光阴。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荒凉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的诺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老教师,冯志远的事迹让我更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也会用我的一生来诠释教师这个神圣的名词!
冯志远观后感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 "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 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 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像冯老师一样献身于教育的工作者们,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 正如冯老师,失去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此时才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从遥远的江南飘到这个长满红枸杞的地方,
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向冯志远老师致敬!
向天下所有奉献着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教师冯志远观后感
教师冯志远观后感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1958年,冯远志同志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从上海来到宁夏中宁县的一所中学支教。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在任教期间,爱生如子,严谨治学,晚年因过度疲劳眼疾恶化,双目失明后,仍由学生扶着走上讲台,凭记忆为学生上课。冯志远同志从教47年,在宁夏就呆了42年,冯志远一生教过上万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冯志远是宁夏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优秀楷模,是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光辉典范,他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有真情,冯志远同志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坚毅,奉献。敬业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上课中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听,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每天,都有学生照顾他,就这样在学生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才病重回乡。
我作为同行,十分敬佩他这种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做法,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德。。
南横林子中学 杨雁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2篇
《冯志远》观后感一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择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意义。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二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 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 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6篇
栏目小编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电影观后感冯志远”。该要如何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呢?我们喜欢电影,是因为我们明白生活不能像电影那样乐观积极,一个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的情绪被激发出来。 回顾思考,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观后感能够加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1
当我拿着电影票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教育类的影片我看过几部,大多都是描写教师的。我是一个师范生,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梦想,所以老师这个词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老师也分为好多种的,有专注于研究的学者,也有诙谐幽默的“演员”,更有散发着浓郁人格魅力的“偶像”。而今天,即将走进我视线的将是怎样一位老师呢?我拭目以待。
影片的开始并没有给我很大惊喜:一望无际的沙漠,一个小孩拉着一个青年在缓缓前行……,诸多的镜头,让我看到了西部的落后、贫穷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荒谬无知。一位热血青年只身前往这样的地方支教,我佩服他的勇气,但是这点我也能做到。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学生辍学了,冯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学生家长让孩子们重返校园。知识,能够改变落后;知识,能够改变贫穷;知识,更能改变命运!这是冯老师带给我的震撼,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奇迹,因为我们相信,它才会存在!但是震撼之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是那位支教的青年,我或许也能做到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在初中时我曾经满怀深情的诵读这篇课文。当时我被这文章所带来的气势震撼,但是随着高中、大学,越来越多的.生活经历让我对《海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冯志远》这部影片中,孩子们齐声诵读课文的情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冯老师以课本剧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感受了这部经典,或许,冯老师衷心地希望,他教的每一个穷苦孩子也都能像海燕一样,不惧怕困难、不畏惧风雨,在人生的大海上,高傲的飞翔。这份用心良苦,我感同身受,看到这里时,泪水一直在我眼中围绕。因为冯老师对学生的这份感情,我做不到!
渐渐的,影片进入高潮。冯老师患有先天性眼疾,不能长时间用眼。然而偏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冯老师还在拼命的工作。一盏煤油灯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为了让学生们准确把握时间,他亲自做了小沙漏;为了让学生们不被煤油熏黑,他主动建议使用蜡烛。就是这个小小的蜡烛,让我看到了冯老师人性的光芒。当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了无数的烛光,形成了一个走廊,慢慢地伸向远方。每个蜡烛都是孩子们的一个小小心愿,也都是孩子们的小小祝福,冯老师一路顺风!看到这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心情。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是跟学生们在一起;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时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情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作为。看到冯老师所得到的一切,我有些羡慕,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虽死无憾!
冯老师继续在另外一所中学教书,这里的条件有了不小的改善。然而环境的改善并没有给冯老师带来幸福,相反,却带来了噩耗。在一次语文课上,冯老师双目失明,我分明的看到了那双迷茫的双眼,以及对学生的留恋。是啊,他把所有的青春都留给了他的学生,而以后,冯老师却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当校长决定让冯老师退休的时候,我替冯老师惋惜;但是当我听到冯老师要求上完最后一堂课时,我又被这种精神感动了。《岳阳楼记》这是在初中时候我能够倒背如流的文章,却成了冯老师的最后一课。就这样,我带着一份依依不舍的心情,冯老师的课开始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被深深感动了,在冯老师那双已经失明的双眼中,我似乎看到岳阳楼那当年的盛景!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却说不一定,有些时候就算不打开窗户,你也能感受到窗外那温暖明媚的春光,就像冯老师的这堂课,因为那是他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想,在场听课的领导们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让冯老师留下来的吧!走路时,学生们主动做他的眼睛;吃饭时,学生们偷偷把仅有的几块肉夹到了老师的碗里,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许他一生一贫如洗,但是他却能桃李满天下,其乐永无穷啊!
终于,由于劳累过度,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这又让我想起了《亮剑》里的一幕情景“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独立团不会突围,只会进攻,哪怕全团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进攻再进攻……”,这是多么提气的一段话,作为男人,我欣赏李云龙,因为他有种。而我也欣赏冯老师,因为他有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许我们一夜成名,也许我们一生清贫,能做的却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学生们搀扶着,冯老师来到了曾经的那片沙漠……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冯老师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影片结束了,而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
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普通的一部电影,没有鸿篇巨制没有大腕明星;这也是我所看过的最经典的一部电影,冯老师人性的光辉始终贯穿着电影始终。在看这部影片之间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为我曾经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深切的觉得我未来将要从事的是这么伟大的一项事业;这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觉到原来一名老师也能够那么“富有”!
人生在世,有人为名有人为利,冯老师为的是什么呢?我想,是改变吧!在冯老师的学生中,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冯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都说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很难,但是冯老师做到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更愿作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他人!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2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非常平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电影《冯志远》,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他用四十二年来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让大西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他住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烟的土炉子做饭,自己动手用药瓶改制煤油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把缀学回家的学生返校上课,他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他用四十二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也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铸就了冯志远这个伟大的平凡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
冯志远不惧清贫,不惧寂寞,远离妻儿。他不是没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经快十年没摸到儿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妻儿。"但是"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愿意当老师…"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冯志远支教整整四十二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一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
看到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从教多年的教学历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相结合,一个教师,具备这些,才是一个优秀师者的良好素质。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当我看到冯志远老师因没有时间治病,最终导致了双眼的失明,而且还要求站讲台的时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声。我想,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动了,被这个大漠里的老师,被这种伟大的师魂!我真想大喊一声:冯老师,你是我的楷模!
冯老师的从教人生,充分说明了平凡可以铸就非凡,非凡也总是从平凡开始。他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不平凡。
我想,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确非易事。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就做好工作而言,事业心是前提,责任感是保证。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最简单的工作也会经常出错。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平凡岗位是最考验人的,不是信心,而是恒心。凡是在平凡岗位干出成绩的,都是能够一如既往坚持的人。持之以恒、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应该成为我们每名教师的品质,这就是电影《冯志远》给我的启迪!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3
12月10日下午,我们在教法课课堂上观看了电影《冯志远》。影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中宁教书育人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1958年,冯志远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五年后他辞别了新婚妻子只身一人来到宁夏,支援当地的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在宁夏待了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就算失明了还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电影通过冯志远支教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段落,运用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冯志远爱生如子、传授真知,为教育事业执著奉献的精神,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冯志远从教以来教过1万多名学生。即使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他还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令我们感动,更带给我们很大思考和启发。
教师岗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在我看来,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明显改善,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想要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能真正清醒认识教师职责的却没有几个人。冯志远从教47年,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就是一种清醒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正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当代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更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激励人,更鞭策人。在我的成长中就曾遇到过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那就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正是她使我真正爱上了语文这门课,她以她的智慧,不断的激励我们,指导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我们人生的灯塔。但是却又觉得这样的老师是很少的,很多老师是缺少跟学生的沟通的,他们的教学让同学觉得很索然无味,他们也不热爱他们的职业,只是为了拿教师作为他们的饭碗。看过《冯志远》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感。我认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把自己放在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要位置。
作为教师,要像我们一直提的那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神圣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特别是在基层教育方面,更是需要有耐心,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杰出榜样,更是每一个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同学的榜样,他身上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值
得大力宣扬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将来这样的老师会越来越多,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将不断向前。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4
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冯志远》。我被电影中的情节所感动,被冯老师那份无私的爱所渲染,一种莫名的悸动在我的胸中荡漾。我想,我说,我要把心中的感觉淋漓尽致的表露。
一、沙漏里的温情
1958年,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身背简单的行囊,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这片遍地黄沙的地方。离开了温暖的小家,阔别了朝夕相处的妻儿,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他用满腔的热情在辽阔的沙漠中书写自己的故事,那简单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老师,我想上学呢!”一句充满稚气的话语在冯老师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仰望大漠远处的夕阳,他的内心深处充斥着激情与期望。
他用自己的一份真心去换取学生们对自己的信任,这份真情,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流露着。他每天废寝忘食,为上学的同学们忙碌,为辍学的同学们奔波,运用自己的智慧把石蜡溶解,做成独特的蜡烛,照亮孩子们心中前进的路程。别具一格的时间测量工具——沙漏,沙子在计算着时间的流逝,沙子的滑落也在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他用自己的真情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校长、同事,到学生家长,冯老师用他那和颜悦色的表情感化周围的一切,他的笑,就像一缕缕春风,在人们的心田中回荡。
沙漏里的温情,蕴含着老师对孩子们关怀,洋溢着孩子们对老师的那份爱。
二、做勇敢的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的飞翔!
为了调动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冯老师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别具一新的语文课。高尔基的《海燕》在这堂语文课上变得活灵活现。我们看到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冯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堂课上孩子们那动情的微笑,“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对自己的艰苦生活提出了挑战,他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他们也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猛烈的暴风雨,就像黑色的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
由于工作的劳苦再加上周围恶劣的环境,冯老师的视力急剧下降。终于在一天的语文课上,他的眼前一黑,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光明。在黑暗的世界里,冯老师的心里装着的还是他的那些孩子们,他强烈要求学校为他安排课程。《岳阳楼记》,在他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冯老师对生命的挑战,他现在就是苍茫的大海上那只勇敢的海燕,满怀心中的那份爱,想要让孩子们飞得更高!
三、三尺讲台,印证他生命的足迹
冯志远在宁夏工作、生活了四十二年,共教授过一万多名学生,为西部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名字将永远篆刻在西部人民心中。三尺讲台,印证了他生命的足迹。
冯老师,您现在一定听到了沙子鸣响的声音了吧?那是您的学生在心底深处对您的呼唤,感谢您这位朴实无华、鞠躬尽瘁的好老师!挥挥手,人影东晚清中。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我只有一寸爱,相视你冬夜的缅怀,守护你多梦的心海。我来来,如云霭,仰神光,衣我七彩。我去去,如尘埃,天涯人远心常在……
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诗,吟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默默无闻;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歌,唱出了“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豪迈;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去仔细地读,慢慢地品。你是一位良师,是一位益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5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电影《冯志远》就是最好的诠释。具有四十七年教龄的教师冯志远是那么的朴实、简单。那份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
影片一开始,退休了的冯老师望着陪伴他教师生涯的沙漏。沙子透过细细瓶颈下落,而他的眼神里则充满着对往日岁月的渴望。年轻时候的冯志远,只身一人来到了偏远沙漠地区的鸣沙中学执教,前途就如同茫茫无际的沙漠,看不见一点指向。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辍学的学生增多,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冯老师选取的是劝导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让孩子上学。不负众望,冯老师教导下的孩子们日益进步,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当得知学生抱怨语文课无聊,就创造条件,进行课堂表演。他们所表演的课文《海燕》在高声朗诵和富有冲击力的音乐下,更显气势磅礴,也赋予了冯老师海燕般无畏勇敢精神。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别处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夹道送别充满泪水、不忍离去的冯志远。
由于先天性的疾病,冯志远的眼睛在教书三十多年后彻底失明。但是,他不顾学校领导的劝告,坚持在课堂上继续他一向钟爱的职业。最终,公开课《岳阳楼记》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学生当然也懂得了关心,每次老师的饭碗总会有更多的咸菜。但是,身子始终还是撑不住,在坚持任教四十七年后,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明白,甚至在失明后帮忙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能够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就应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就应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能够弥补的。
可惜的是,应对一个真实而且不错的题材,编导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对电影进行更多的创新改造,与所有先进性教育电影一样平庸,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加上说了一点道理。期望日后能看到更为优秀的教师题材影片。期望有更多的优秀电影展此刻观众面前。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6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透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正因――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正因――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愿做他人成功的垫脚石,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人生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几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看这天的教育队伍,缺乏职责感、乱收各种名目的费用、看钱育人、误人子弟的“人民教师”比比皆是,尽管教育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禁止义务教育的学校开办重点、非重点班,禁止收取学生的课外辅导材料及书本费用等等,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为私利不择手段,违背自己的良心,违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把中国的教育领向歧途。别说让他们去偏远、贫苦的地方教书了,如果能做到尽本职就已经不错了。
孩子是中国未来的期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向冯志远老师致敬!感谢电影《冯志远》所传达的乐观、坚忍不拔、用心向上的人生理念!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集锦8篇)
小编为网友们搜集和分享了电影观后感冯志远。看影视剧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些新奇的情节有时能让自己获得不同启迪。有了这样的好机会,当然要将感悟记录下来并形成观后感,写观后感要充分的联系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写得深刻透彻。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分享给身边朋友喔!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1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电影《冯志远》就是最好的诠释。具有四十七年教龄的教师冯志远是那么的朴实、简单。那份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
影片一开始,退休了的冯老师望着陪伴他教师生涯的沙漏。沙子透过细细瓶颈下落,而他的眼神里则充满着对往日岁月的渴望。年轻时候的冯志远,只身一人来到了偏远沙漠地区的鸣沙中学执教,前途就如同茫茫无际的沙漠,看不见一点指向。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辍学的学生增多,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冯老师选取的是劝导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让孩子上学。不负众望,冯老师教导下的孩子们日益进步,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当得知学生抱怨语文课无聊,就创造条件,进行课堂表演。他们所表演的课文《海燕》在高声朗诵和富有冲击力的音乐下,更显气势磅礴,也赋予了冯老师海燕般无畏勇敢精神。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别处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夹道送别充满泪水、不忍离去的冯志远。
由于先天性的疾病,冯志远的眼睛在教书三十多年后彻底失明。但是,他不顾学校领导的劝告,坚持在课堂上继续他一向钟爱的职业。最终,公开课《岳阳楼记》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学生当然也懂得了关心,每次老师的饭碗总会有更多的咸菜。但是,身子始终还是撑不住,在坚持任教四十七年后,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明白,甚至在失明后帮忙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能够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就应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就应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能够弥补的。
可惜的是,应对一个真实而且不错的题材,编导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对电影进行更多的创新改造,与所有先进性教育电影一样平庸,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加上说了一点道理。期望日后能看到更为优秀的教师题材影片。期望有更多的优秀电影展此刻观众面前。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2
当他在深黄色的沙地上写下张建华三个字时,我第一次感动了:他用我是老师的真诚在一个幼小的心灵深处播种了希望,同时他也给这块贫瘠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此刻,我懂得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父女一样朝夕相处,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当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冯志远像盏明灯,给我指引着方向。跟冯老师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环境还没有差到如此恶劣,我们的付出也不及他们多,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为动力,做真正的教育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片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师者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双目失明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当这样的事降临在他的身上却失灵了,他在短暂的悲痛后依然选择站在自己熟悉的讲台上。他说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当他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朗诵《岳阳楼记》时,学生们折服了,校长折服了,听课的每一名教师折服了!就这样,他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下肢瘫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我们所学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全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3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非常平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电影《冯志远》,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他用四十二年来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让大西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他住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烟的土炉子做饭,自己动手用药瓶改制煤油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把缀学回家的学生返校上课,他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他用四十二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也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铸就了冯志远这个伟大的平凡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
冯志远不惧清贫,不惧寂寞,远离妻儿。他不是没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经快十年没摸到儿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妻儿。"但是"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愿意当老师…"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冯志远支教整整四十二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一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
看到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从教多年的教学历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相结合,一个教师,具备这些,才是一个优秀师者的良好素质。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当我看到冯志远老师因没有时间治病,最终导致了双眼的失明,而且还要求站讲台的时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声。我想,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动了,被这个大漠里的老师,被这种伟大的师魂!我真想大喊一声:冯老师,你是我的楷模!
冯老师的从教人生,充分说明了平凡可以铸就非凡,非凡也总是从平凡开始。他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不平凡。
我想,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确非易事。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就做好工作而言,事业心是前提,责任感是保证。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最简单的工作也会经常出错。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平凡岗位是最考验人的,不是信心,而是恒心。凡是在平凡岗位干出成绩的,都是能够一如既往坚持的人。持之以恒、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应该成为我们每名教师的品质,这就是电影《冯志远》给我的启迪!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4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但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好处!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刻,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但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最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以前的失落与伤悲,但我能够肯定地说,他以前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搞笑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就应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完美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但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透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5
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冯志远》。我被电影中的情节所感动,被冯老师那份无私的爱所渲染,一种莫名的悸动在我的胸中荡漾。我想,我说,我要把心中的感觉淋漓尽致的表露。
一、沙漏里的温情
1958年,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身背简单的行囊,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这片遍地黄沙的地方。离开了温暖的小家,阔别了朝夕相处的妻儿,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他用满腔的热情在辽阔的沙漠中书写自己的故事,那简单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老师,我想上学呢!”一句充满稚气的话语在冯老师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仰望大漠远处的夕阳,他的内心深处充斥着激情与期望。
他用自己的一份真心去换取学生们对自己的信任,这份真情,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流露着。他每天废寝忘食,为上学的同学们忙碌,为辍学的同学们奔波,运用自己的智慧把石蜡溶解,做成独特的蜡烛,照亮孩子们心中前进的路程。别具一格的时间测量工具——沙漏,沙子在计算着时间的流逝,沙子的滑落也在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他用自己的真情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校长、同事,到学生家长,冯老师用他那和颜悦色的表情感化周围的一切,他的笑,就像一缕缕春风,在人们的心田中回荡。
沙漏里的温情,蕴含着老师对孩子们关怀,洋溢着孩子们对老师的那份爱。
二、做勇敢的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的飞翔!
为了调动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冯老师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别具一新的语文课。高尔基的《海燕》在这堂语文课上变得活灵活现。我们看到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冯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堂课上孩子们那动情的微笑,“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对自己的艰苦生活提出了挑战,他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他们也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猛烈的暴风雨,就像黑色的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
由于工作的劳苦再加上周围恶劣的环境,冯老师的视力急剧下降。终于在一天的语文课上,他的眼前一黑,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光明。在黑暗的世界里,冯老师的心里装着的还是他的那些孩子们,他强烈要求学校为他安排课程。《岳阳楼记》,在他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冯老师对生命的挑战,他现在就是苍茫的大海上那只勇敢的海燕,满怀心中的那份爱,想要让孩子们飞得更高!
三、三尺讲台,印证他生命的足迹
冯志远在宁夏工作、生活了四十二年,共教授过一万多名学生,为西部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名字将永远篆刻在西部人民心中。三尺讲台,印证了他生命的足迹。
冯老师,您现在一定听到了沙子鸣响的声音了吧?那是您的学生在心底深处对您的呼唤,感谢您这位朴实无华、鞠躬尽瘁的好老师!挥挥手,人影东晚清中。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我只有一寸爱,相视你冬夜的缅怀,守护你多梦的心海。我来来,如云霭,仰神光,衣我七彩。我去去,如尘埃,天涯人远心常在……
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诗,吟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默默无闻;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歌,唱出了“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豪迈;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去仔细地读,慢慢地品。你是一位良师,是一位益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6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7
当我看完电影《脊梁》以后,冯志远这个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朴实的催人泪下的事迹就在我的脑海里重新演绎,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热泪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为了宁夏的孩子,冯志远老师无怨无悔的贡献了他一生的青春年华。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谁曾想,他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灿烂年华,直到他退休,直到他双目失明,他都没有离开这片让他洒满深情的贫瘠的西部土地。在宁夏的孤独岁月里,唯有他心爱的妻子送给他的二胡陪伴着他,倾诉了他温馨小家的思念与愧疚之情。但他终究还是和宁夏的孩子,和贫困农村的孩子跌打滚爬地在一起,默默的奉献他的知识和无私的真情,这就是冯老师的博大情怀。
冯志远老师有这样一句感人至深的话:“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冯老师用他一生的青春年华践行了他的快乐信条,他无愧是贫苦孩子心头的一盏引路的神灯。
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冯志远老师凭借简单的手段,创设魅力的语文课堂。记得,冯志远在教学语文《海燕》一课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绿芽。冯老师用情景教学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火,我想,从后来他的学生满天下可以作为证明。
冯志远用纤弱的身躯,支撑着顽强的教育信念,直到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的那天。
冯志远老师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顽强不屈的精神令人钦佩。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老师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条件的艰苦,许多老师这种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但极其可贵的是——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学校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他简直成了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背着,背着……
他辜负了他的的妻子,也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责任,他确实辜负了他的小家,也可以说,他甚至剥夺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他把他的爱全部献给了大漠深处的苦孩子,但他灵魂深处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只是他无暇顾及。一次儿子生病了,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他回去,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班里的学生中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课堂上,直到学生们中考结束才从宁夏坐火车返回上海。
电影观后感冯志远 篇8
有一种人格叫做万世师表,有一种人生叫做无怨无悔,
有一种精神叫做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做鞠躬尽瘁。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每过一段时刻学校总是会组织我们去看电影。老师就顺便给大家留个观后感的作业。小孩子总是象在听别人在讲故事一样,看完了也就完了,对于写什么观后感可真是头痛,觉得老师又给我们留作业了,呵呵……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眼泪也悄悄地涌出眼眶……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在冯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恪尽职守;怎样做才叫无私奉献……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这些格言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伟大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构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到了关帝中学后,他先教语文,后又一口气承担了历史、地理、俄语等课程,之后还担任了英语老师。清醒的职责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持续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齐。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此刻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吃得好,穿得好,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呢?我觉得,我们就应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职责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颗赤热的育人忠心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精选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冯志远观后感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篇1
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在漫漫的沙海上,风卷着黄沙,在黄沙和狂风之间,一位老师像一只海燕,流放着骆驼的韧性,奋力地前行。
一只来自海上的海燕,却飞翔在漫漫黄沙中,飞翔了四十二年,远离了亲人,远离了养我育我的故乡,把对孩子的深深父爱,化作了飞翔的力量,大爱育生,报效国家!
那是何等的艰难啊!改造了一个新的环境,并把新的生命种下!一个眼神,一次家访,一句鼓励的话语,燃起了一颗颗希望的火焰!
还有哪一种财富,能够比得上,用一双双稚嫩的手捧起两行烛光,夜送老师的情怀?
还有哪一种崇高,能够比得上,用一双大手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头,传递殷切的教诲?
一霎那,无边升起的人性美,凝固在师生惜别的时刻;一瞬间,天下我的责任的使命感,淋漓地宣泄在充满灵气的课堂中。能用什么语言,还有什么词汇来形容呢?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么苍白!
于是,人言的险恶,生活的艰难,离别的愁绪,都和那阵阵鸣沙声合拍了。
这就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师冯志远,一只飞翔在鸣沙中的海燕。
一个用生命沉浸事业的人,所坚守的事业又有怎样的内涵呢?用执着撼动我们的心灵,用微笑凝练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我们又品味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们仿佛看到了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仿佛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仿佛看到了鲁迅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位卑不敢忘忧国,一名最为普通的现代人民教师,谱写了一曲高亢的爱国情歌!
曾几何时,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人埋怨薪水不高而怨天尤人,有的人眼红酒红灯绿而愤愤不平,有的人苦于底层多年而牢骚伤肠,有的人沉醉于小桥流水人家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如今,冯老师给我们铸造了一面最鲜亮的镜子,这就是最美好的答案。
我们的使命,就是用一种执着培育一种执着;用一种责任种植一种责任;用一种希望换来一种希望,我们就要做当代的沙漠海燕,把生命的诠释洒在三尺讲台上,把人生的幸福奠基在学生的幸福上。
感谢冯志远老师,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篇2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
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过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老师作为一名从上海来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宁夏,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他的学生,他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因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成为“20xx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xx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xx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篇3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就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爱,他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可能会有人说他太无情了,不,我想说在他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向往,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是,对祖国以及教育事业的热爱,而且胜过爱自己呀,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冯老师支教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年后又主动转到更偏远的关帝中学任教。作为关帝中学教师队伍中唯一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冯老师一口气教了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从早到晚不停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挤学生宿舍,吃学生食堂。由于关帝中学的学生们都是农民子弟,生活都很困难,他就从工资里拿出钱来,给学生们买书和学习用品,剩下的钱再寄回家里,常年不换新衣服。冯老师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深刻内涵。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篇4
我是个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时最怕看带有伤感色彩的影视节目,当冯老师的学生王泽娟讲到他们几位同学陪同老师回长春老家的情景时,抑制许久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发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年青春潇洒、意气奋发的弟弟,时隔多年再次回来却是步履蹒跚,双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冯老师患有眼病,但为了他的学生,他放弃了治疗,医生劝他休息,他仍坚持备课、上课。直到双目失明仍在学生的搀扶下走上讲台,用他渊博的知识浇灌学生的心田,这是世间最无私的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是对学生的无偿关爱。
作为教师,我们也曾信誓旦旦,自认为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但那只限于对好孩子的欣赏。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是对所有孩子的爱。有了冯老师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有了冯老师这种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学困生就会减少,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可爱。
冯志远老师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他为了一种大爱舍弃了小爱:他爱西部,扎根宁夏42年;他爱教育事业,47年的执教生涯桃李满天下;他爱孩子,失明、瘫痪后,他的第一个愿望仍然是”我愿意一辈子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但是,他舍弃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对妻儿的照顾。在他对这种大爱的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践行中,他实现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后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学生的牵挂,他的故事感动太多太多的人……
感动的后面应该是行动,这是一个我们身边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行动所蕴涵所体现的精神,从他的行动中寻找并追随他与时代相契合的足迹。
以我的粗浅理解,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冯老师的坚忍、坚韧和坚守。在贫困中,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无私的爱和知识倾注给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坚忍使我从内心生发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难面前,他坚韧的毅力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迹的所有人。冯老师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一直记得并在努力践行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他不仅广博的知识令四十年前的学生赞叹至今,他高洁的品质更是影响了一批批学生,无论他们最后成了北大的教授,还是成为工厂的修理工……
冯志远老师在西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极其需要教师的时候留了下来,在今天看来,学习冯老师也同样具有时代性。
观《冯志远》有感
观《冯志远》有感
每当我听到冯志远这个名字时,在我脑海的另一侧便会走来一个双目失明、衣着中山装的学者老人,他,就是把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一位人民教师冯志远。电影《冯志远》的镜头一个个闪过我的眼前,于是,冯志远这个优秀人民教师俭朴的、催人泪下的事迹就在我脑海里重新演绎,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下午,就发生在我身边,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热泪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电影《冯志远》主要讲了主人公冯志远放弃了上海的幸福生活,来到宁夏教书,这一教就是42年,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沙漠中的孩子们。
常言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要说,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冯志远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楷模,民族复兴的脊梁。
一、他是当代教师的楷模
冯志远所在的中学条件非常简陋,但他却能凭借简单的手段,创设魅力语文课堂。记得冯志远在教《海燕》一课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还请文老师用手风琴做伴奏。新奇的情景式课堂使同学们爱好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绿芽。冯老师用情景教学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爱好之火,我想,从后来他的学生多达一万多人可以作为证实。
冯志远用纤弱的身躯,支撑着顽强的教育信念。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以及生活条件的恶劣,他的视力急剧下降,终于有一天,他彻底瞎了!然而,他仍然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身患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的那天。
这难道不是当代教师的楷模吗?
二、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梁
来到这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难,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鸣沙中学,面对着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都静静地离开了学校,但冯志远却没有走,并承担了学校教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他简直成了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背着。42年的教育生涯弹指一挥间,年近古稀之年的冯老师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别他心爱的讲台。我无法忘记的是那最后一节课。在会堂里,几千名学生含泪听完冯老师在宁夏的最后一堂课,他的语言、他的语调、他的深情向我们诉说,他依恋这片他一生教灌的土地,更依恋这里的千千万万个孩子。
他辜负了他的的妻子,也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把他的爱全部献给了大沙漠里的孩子。他舍下小家顾大家,他顾学生,忘妻儿,但他无时无刻不倍受对妻儿的思念和愧疚之情的煎熬,然而他都一股脑应承了下来,他是一个真正有情有义的热血男儿,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梁啊!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集锦5篇)
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其实每个人对于电影的看法各不相同。 记录重温时的收获,极为重要,观后感要善于总结零碎和模糊的思想,找到其中具有突出性的进行描写。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时从哪些角度去写比较好呢?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冯志远电影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1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非常平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电影《冯志远》,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他用四十二年来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让大西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他住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烟的土炉子做饭,自己动手用药瓶改制煤油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把缀学回家的学生返校上课,他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他用四十二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也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铸就了冯志远这个伟大的平凡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
冯志远不惧清贫,不惧寂寞,远离妻儿。他不是没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经快十年没摸到儿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妻儿。"但是"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愿意当老师…"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冯志远支教整整四十二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一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
看到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从教多年的教学历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相结合,一个教师,具备这些,才是一个优秀师者的良好素质。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当我看到冯志远老师因没有时间治病,最终导致了双眼的失明,而且还要求站讲台的时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声。我想,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动了,被这个大漠里的老师,被这种伟大的师魂!我真想大喊一声:冯老师,你是我的楷模!
冯老师的从教人生,充分说明了平凡可以铸就非凡,非凡也总是从平凡开始。他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不平凡。
我想,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确非易事。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就做好工作而言,事业心是前提,责任感是保证。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最简单的工作也会经常出错。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平凡岗位是最考验人的,不是信心,而是恒心。凡是在平凡岗位干出成绩的,都是能够一如既往坚持的人。持之以恒、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应该成为我们每名教师的品质,这就是电影《冯志远》给我的启迪!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2
12月10日下午,我们在教法课课堂上观看了电影《冯志远》。影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中宁教书育人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1958年,冯志远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五年后他辞别了新婚妻子只身一人来到宁夏,支援当地的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在宁夏待了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就算失明了还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电影通过冯志远支教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段落,运用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冯志远爱生如子、传授真知,为教育事业执著奉献的精神,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冯志远从教以来教过1万多名学生。即使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他还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令我们感动,更带给我们很大思考和启发。
教师岗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在我看来,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明显改善,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想要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能真正清醒认识教师职责的却没有几个人。冯志远从教47年,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就是一种清醒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正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当代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更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激励人,更鞭策人。在我的成长中就曾遇到过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那就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正是她使我真正爱上了语文这门课,她以她的智慧,不断的激励我们,指导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我们人生的灯塔。但是却又觉得这样的老师是很少的,很多老师是缺少跟学生的沟通的,他们的教学让同学觉得很索然无味,他们也不热爱他们的职业,只是为了拿教师作为他们的饭碗。看过《冯志远》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感。我认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把自己放在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要位置。
作为教师,要像我们一直提的那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神圣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特别是在基层教育方面,更是需要有耐心,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杰出榜样,更是每一个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同学的榜样,他身上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值
得大力宣扬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将来这样的老师会越来越多,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将不断向前。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3
银幕上,冯志远肩背行囊,穿过茫茫黄沙,去寻找他支持的那年乡村中学的时候,他在西部教书育人的无悔人生,就像大漠有驼铃,清脆地在我的心头回响。从当年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抛妻别子,去到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宁夏中宁县,并且在那里扎根42年,这种选择,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
电影冯志远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当代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形象。
西部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得难以让人置信,如果是一般的教师,可能也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课了,但冯志远不是,他独辟蹊径,独具慧眼,独出心裁。上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他让学生找来蓝色的床单,抖动起来当作翻卷的波浪;他让学生找来大块的铁皮抖动起来当作怒吼的惊雷;他让学生分扮成海燕、海鸭、海鸟、海鸥,表演它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种种情态;他让新来的同事用风琴演奏,制造出让人热血沸腾的气氛;他自己则声情并茂地,忘情地投入到课文中,激情迸发在课堂上。这一课,不仅让他的学生真切感受到散文诗海燕的意境,体味到高尔基对革命的觉悟呼唤,也让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敬业、他的专注、他的执着。这一堂,即便是放在目前新课标的背景下,也不失为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型。我想,在冯志远从教的生涯中,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精彩的镜头肯定会有许多,因为,他是将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上来,就像是燃烧的蜡烛一样,他是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这样的老师面前,没有条件也是可以创造条件上的啊。而处于教育教学的条件相对要优越许多的我们,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身边的条件,去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去争取最好的教学质量?
电影中我们还看到,西部地区因为贫困使学生被迫辍学。冯志远的心里,是一个也不能放弃,一个也不能少。他反复而又耐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甚至为了不误学生上课,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集市上去帮学生卖农产品。这个镜头让我的心为之一颤。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啊。回想自己从教30年,上门劝学的事也是常做,但总是口头上讲道理多些,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家人一样的身份来想问题,还真是没有过。相比之下,我的劝学就多少有些是花架子了,难怪我的劝学效果总是不很理想了。
影片特别感人的,还在于冯志远双目失明之后,本该回上海休息治疗,但他念及当地还有许多学生需要他,他也离不开西部的讲台,他坚持着走上讲台,凭着他超人的记忆,为学生授业解惑,这种精神不就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的真实写照么?
正是他的无私奉献,像烛光一样照亮了学生的成才路,写就了西部的育才篇。在他调离那所乡村中学时,那么多学生手捧小油灯为他送行,这个画面让我的泪潸然而下。一个只懂得奉献的人,一个不知道索取的人,公道有一杆枰,称出他在人们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冯志远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不,是一生的光阴,都奉献给了西部的教育事业。42年,对自己的家庭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有愧的。但电影中,冯志远的一言一行,又分明让我们看到,他追求的是大写的“我”字,是大写的“家”字,他是无悔的。这种“大我”、“大家”,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体会的么?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4
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冯志远》。我被电影中的情节所感动,被冯老师那份无私的爱所渲染,一种莫名的悸动在我的胸中荡漾。我想,我说,我要把心中的感觉淋漓尽致的表露。
一、沙漏里的温情
1958年,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身背简单的行囊,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这片遍地黄沙的地方。离开了温暖的小家,阔别了朝夕相处的妻儿,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他用满腔的热情在辽阔的沙漠中书写自己的故事,那简单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老师,我想上学呢!”一句充满稚气的话语在冯老师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仰望大漠远处的夕阳,他的内心深处充斥着激情与期望。
他用自己的一份真心去换取学生们对自己的信任,这份真情,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流露着。他每天废寝忘食,为上学的同学们忙碌,为辍学的同学们奔波,运用自己的智慧把石蜡溶解,做成独特的蜡烛,照亮孩子们心中前进的路程。别具一格的时间测量工具——沙漏,沙子在计算着时间的流逝,沙子的滑落也在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他用自己的真情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校长、同事,到学生家长,冯老师用他那和颜悦色的表情感化周围的一切,他的笑,就像一缕缕春风,在人们的心田中回荡。
沙漏里的温情,蕴含着老师对孩子们关怀,洋溢着孩子们对老师的那份爱。
二、做勇敢的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的飞翔!
为了调动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冯老师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别具一新的语文课。高尔基的《海燕》在这堂语文课上变得活灵活现。我们看到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冯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堂课上孩子们那动情的微笑,“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对自己的艰苦生活提出了挑战,他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他们也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猛烈的暴风雨,就像黑色的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
由于工作的劳苦再加上周围恶劣的环境,冯老师的视力急剧下降。终于在一天的语文课上,他的眼前一黑,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光明。在黑暗的世界里,冯老师的心里装着的还是他的那些孩子们,他强烈要求学校为他安排课程。《岳阳楼记》,在他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冯老师对生命的挑战,他现在就是苍茫的大海上那只勇敢的海燕,满怀心中的那份爱,想要让孩子们飞得更高!
三、三尺讲台,印证他生命的足迹
冯志远在宁夏工作、生活了四十二年,共教授过一万多名学生,为西部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名字将永远篆刻在西部人民心中。三尺讲台,印证了他生命的足迹。
冯老师,您现在一定听到了沙子鸣响的声音了吧?那是您的学生在心底深处对您的呼唤,感谢您这位朴实无华、鞠躬尽瘁的好老师!挥挥手,人影东晚清中。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我只有一寸爱,相视你冬夜的缅怀,守护你多梦的心海。我来来,如云霭,仰神光,衣我七彩。我去去,如尘埃,天涯人远心常在……
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诗,吟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默默无闻;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歌,唱出了“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豪迈;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去仔细地读,慢慢地品。你是一位良师,是一位益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5
9月13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师生分年级观看电影《冯志远》。我的心灵被洗涤、灵魂被震撼了。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浅。看完电影《冯志远》,我被一个伟大的灵魂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艰苦的教学之旅。谁曾想,他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灿烂年华,直到他双目失明,直到他退休,他都没有离开这片让他洒满深情的贫瘠的西部土地,没有离开他挚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离开他那山区贫困的学生。影片透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由于家庭贫困,超多学生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使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晚自习的课堂上,昏暗的小油灯下,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熏黑了,冯志远老师的烛光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坚信知识更能改变命运!他坚信自己的发奋带给学生的是期望。
由于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后,校长提出让他退休回上海修养,他却默默的说:我回上海去做什么呀?!看到那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冯老师是把教师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不仅仅仅是职业了啊!
我也曾听老师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42年弹指一挥间,最后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三尺讲台。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的眼睛里也都是泪花。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透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正因--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正因--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余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为梯,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多少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孩子是中国未来的期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波澜起伏,有的只是冯志远老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42年光阴。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都留在了荒凉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时刻去实践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的诺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老教师,冯志远的事迹让我更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也会用我的一生来诠释教师这个神圣的名词!
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精选
今天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提供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怎样为作品名撰写一份全面的观后感呢?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优秀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记录下我们的感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内心深处的感动,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 篇1
当我看完电影《脊梁》以后,冯志远这个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朴实的催人泪下的事迹就在我的脑海里重新演绎,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热泪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为了宁夏的孩子,冯志远老师无怨无悔的贡献了他一生的青春年华。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谁曾想,他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灿烂年华,直到他退休,直到他双目失明,他都没有离开这片让他洒满深情的贫瘠的西部土地。在宁夏的孤独岁月里,唯有他心爱的妻子送给他的二胡陪伴着他,倾诉了他温馨小家的思念与愧疚之情。但他终究还是和宁夏的孩子,和贫困农村的孩子跌打滚爬地在一起,默默的奉献他的知识和无私的真情,这就是冯老师的博大情怀。
冯志远老师有这样一句感人至深的话:“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冯老师用他一生的青春年华践行了他的快乐信条,他无愧是贫苦孩子心头的一盏引路的神灯。
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冯志远老师凭借简单的手段,创设魅力的语文课堂。记得,冯志远在教学语文《海燕》一课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绿芽。冯老师用情景教学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火,我想,从后来他的学生满天下可以作为证明。
冯志远用纤弱的身躯,支撑着顽强的教育信念,直到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的那天。
冯志远老师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顽强不屈的精神令人钦佩。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老师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条件的艰苦,许多老师这种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但极其可贵的是——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学校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他简直成了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背着,背着……
他辜负了他的的妻子,也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责任,他确实辜负了他的小家,也可以说,他甚至剥夺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他把他的爱全部献给了大漠深处的苦孩子,但他灵魂深处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只是他无暇顾及。一次儿子生病了,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他回去,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班里的学生中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课堂上,直到学生们中考结束才从宁夏坐火车返回上海。
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 篇2
电影讲诉了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的感人故事。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能自愿去边远贫困地区执教,本身就是件伟大的事。条件艰苦,他却能坚持;有先天性眼疾,依然勤勉;失明了,仍然坚守岗位,直到病重回乡……能够说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给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尊敬、感动和学习。
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清楚自己的病情,但依旧不能疼爱自己的眼睛,他要把剩余的眼光都留给他的事业,因此奋笔疾书,马不停蹄。无奈、舍不得、主动的要离开鸣沙中学,他本想悄悄的离开,可学生们都明白的,因此不会就让老师默默遗憾的走开,那个送别的场面真的催人泪下,我都不敢看下去了,太心酸感人了。双目失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更何况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呢,看不见,还能教的下去么,领导也不敢冒险让他教,但他却早做好了准备,早知道自己的状况早早的背熟了课本,再怎样也要求上完最后一课——《岳阳楼记》,他朗诵时,感觉“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对冯老师最好的诠释,情感深厚而从容。
冯老师以他先进的教育方法(相对于偏远山区来说)授予学生知识,同时让乡村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发奋不让孩子们正因贫困而辍学,他发奋学习发奋备课发奋身教。他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知识上精神上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所谓桃李满天下,而且他播种的桃李都开着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老师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做得闪闪发光,起了个很有表率的头,影响着学生和老师。感动之余,作为老师,我们更要向他学习,要有清醒的职责意识,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持续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齐。
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 篇3
有一种人格叫做万世师表,有一种人生叫做无怨无悔,
有一种精神叫做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做鞠躬尽瘁。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每过一段时刻学校总是会组织我们去看电影。老师就顺便给大家留个观后感的作业。小孩子总是象在听别人在讲故事一样,看完了也就完了,对于写什么观后感可真是头痛,觉得老师又给我们留作业了,呵呵……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眼泪也悄悄地涌出眼眶……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在冯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恪尽职守;怎样做才叫无私奉献……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这些格言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伟大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构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到了关帝中学后,他先教语文,后又一口气承担了历史、地理、俄语等课程,之后还担任了英语老师。清醒的职责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持续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齐。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此刻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吃得好,穿得好,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呢?我觉得,我们就应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职责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颗赤热的育人忠心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 篇4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 篇5
当我拿着电影票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教育类的影片我看过几部,大多都是描写教师的。我是一个师范生,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梦想,所以老师这个词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老师也分为好多种的,有专注于研究的学者,也有诙谐幽默的“演员”,更有散发着浓郁人格魅力的“偶像”。而今天,即将走进我视线的将是怎样一位老师呢?我拭目以待。
影片的开始并没有给我很大惊喜:一望无际的沙漠,一个小孩拉着一个青年在缓缓前行……,诸多的镜头,让我看到了西部的落后、贫穷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荒谬无知。一位热血青年只身前往这样的地方支教,我佩服他的勇气,但是这点我也能做到。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学生辍学了,冯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学生家长让孩子们重返校园。知识,能够改变落后;知识,能够改变贫穷;知识,更能改变命运!这是冯老师带给我的震撼,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奇迹,因为我们相信,它才会存在!但是震撼之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是那位支教的青年,我或许也能做到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在初中时我曾经满怀深情的诵读这篇课文。当时我被这文章所带来的气势震撼,但是随着高中、大学,越来越多的.生活经历让我对《海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冯志远》这部影片中,孩子们齐声诵读课文的情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冯老师以课本剧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感受了这部经典,或许,冯老师衷心地希望,他教的每一个穷苦孩子也都能像海燕一样,不惧怕困难、不畏惧风雨,在人生的大海上,高傲的飞翔。这份用心良苦,我感同身受,看到这里时,泪水一直在我眼中围绕。因为冯老师对学生的这份感情,我做不到!
渐渐的,影片进入高潮。冯老师患有先天性眼疾,不能长时间用眼。然而偏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冯老师还在拼命的工作。一盏煤油灯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为了让学生们准确把握时间,他亲自做了小沙漏;为了让学生们不被煤油熏黑,他主动建议使用蜡烛。就是这个小小的蜡烛,让我看到了冯老师人性的光芒。当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了无数的烛光,形成了一个走廊,慢慢地伸向远方。每个蜡烛都是孩子们的一个小小心愿,也都是孩子们的小小祝福,冯老师一路顺风!看到这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心情。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是跟学生们在一起;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时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情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作为。看到冯老师所得到的一切,我有些羡慕,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虽死无憾!
冯老师继续在另外一所中学教书,这里的条件有了不小的改善。然而环境的改善并没有给冯老师带来幸福,相反,却带来了噩耗。在一次语文课上,冯老师双目失明,我分明的看到了那双迷茫的双眼,以及对学生的留恋。是啊,他把所有的青春都留给了他的学生,而以后,冯老师却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当校长决定让冯老师退休的时候,我替冯老师惋惜;但是当我听到冯老师要求上完最后一堂课时,我又被这种精神感动了。《岳阳楼记》这是在初中时候我能够倒背如流的文章,却成了冯老师的最后一课。就这样,我带着一份依依不舍的心情,冯老师的课开始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被深深感动了,在冯老师那双已经失明的双眼中,我似乎看到岳阳楼那当年的盛景!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却说不一定,有些时候就算不打开窗户,你也能感受到窗外那温暖明媚的春光,就像冯老师的这堂课,因为那是他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想,在场听课的领导们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让冯老师留下来的吧!走路时,学生们主动做他的眼睛;吃饭时,学生们偷偷把仅有的几块肉夹到了老师的碗里,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许他一生一贫如洗,但是他却能桃李满天下,其乐永无穷啊!
终于,由于劳累过度,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这又让我想起了《亮剑》里的一幕情景“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独立团不会突围,只会进攻,哪怕全团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进攻再进攻……”,这是多么提气的一段话,作为男人,我欣赏李云龙,因为他有种。而我也欣赏冯老师,因为他有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许我们一夜成名,也许我们一生清贫,能做的却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学生们搀扶着,冯老师来到了曾经的那片沙漠……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冯老师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影片结束了,而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
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普通的一部电影,没有鸿篇巨制没有大腕明星;这也是我所看过的最经典的一部电影,冯老师人性的光辉始终贯穿着电影始终。在看这部影片之间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为我曾经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深切的觉得我未来将要从事的是这么伟大的一项事业;这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觉到原来一名老师也能够那么“富有”!
人生在世,有人为名有人为利,冯老师为的是什么呢?我想,是改变吧!在冯老师的学生中,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冯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都说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很难,但是冯老师做到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更愿作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他人!
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 篇6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透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正因――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正因――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愿做他人成功的垫脚石,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人生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几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看这天的教育队伍,缺乏职责感、乱收各种名目的费用、看钱育人、误人子弟的“人民教师”比比皆是,尽管教育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禁止义务教育的学校开办重点、非重点班,禁止收取学生的课外辅导材料及书本费用等等,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为私利不择手段,违背自己的良心,违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把中国的教育领向歧途。别说让他们去偏远、贫苦的地方教书了,如果能做到尽本职就已经不错了。
孩子是中国未来的期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向冯志远老师致敬!感谢电影《冯志远》所传达的乐观、坚忍不拔、用心向上的人生理念!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1000字
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可能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脑海中总有踊跃出许多不一样的想法。 建议用笔记录下作品所带来的感悟,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回忆剧情,加深体验,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冯志远电影观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1
电影讲诉了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的感人故事。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能自愿去边远贫困地区执教,本身就是件伟大的事。条件艰苦,他却能坚持;有先天性眼疾,依然勤勉;失明了,仍然坚守岗位,直到病重回乡……能够说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给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尊敬、感动和学习。
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清楚自己的病情,但依旧不能疼爱自己的眼睛,他要把剩余的眼光都留给他的事业,因此奋笔疾书,马不停蹄。无奈、舍不得、主动的要离开鸣沙中学,他本想悄悄的离开,可学生们都明白的,因此不会就让老师默默遗憾的走开,那个送别的场面真的催人泪下,我都不敢看下去了,太心酸感人了。双目失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更何况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呢,看不见,还能教的下去么,领导也不敢冒险让他教,但他却早做好了准备,早知道自己的状况早早的背熟了课本,再怎样也要求上完最后一课——《岳阳楼记》,他朗诵时,感觉“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对冯老师最好的诠释,情感深厚而从容。
冯老师以他先进的教育方法(相对于偏远山区来说)授予学生知识,同时让乡村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发奋不让孩子们正因贫困而辍学,他发奋学习发奋备课发奋身教。他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知识上精神上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所谓桃李满天下,而且他播种的桃李都开着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老师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做得闪闪发光,起了个很有表率的头,影响着学生和老师。感动之余,作为老师,我们更要向他学习,要有清醒的职责意识,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持续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齐。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2
有一种人格叫做万世师表,有一种人生叫做无怨无悔,
有一种精神叫做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做鞠躬尽瘁。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每过一段时刻学校总是会组织我们去看电影。老师就顺便给大家留个观后感的作业。小孩子总是象在听别人在讲故事一样,看完了也就完了,对于写什么观后感可真是头痛,觉得老师又给我们留作业了,呵呵……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眼泪也悄悄地涌出眼眶……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在冯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恪尽职守;怎样做才叫无私奉献……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这些格言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伟大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构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到了关帝中学后,他先教语文,后又一口气承担了历史、地理、俄语等课程,之后还担任了英语老师。清醒的职责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持续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齐。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此刻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吃得好,穿得好,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呢?我觉得,我们就应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职责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颗赤热的育人忠心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3
当我拿着电影票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教育类的影片我看过几部,大多都是描写教师的。我是一个师范生,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梦想,所以老师这个词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老师也分为好多种的,有专注于研究的学者,也有诙谐幽默的“演员”,更有散发着浓郁人格魅力的“偶像”。而今天,即将走进我视线的将是怎样一位老师呢?我拭目以待。
影片的开始并没有给我很大惊喜:一望无际的沙漠,一个小孩拉着一个青年在缓缓前行……,诸多的镜头,让我看到了西部的落后、贫穷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荒谬无知。一位热血青年只身前往这样的地方支教,我佩服他的勇气,但是这点我也能做到。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学生辍学了,冯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学生家长让孩子们重返校园。知识,能够改变落后;知识,能够改变贫穷;知识,更能改变命运!这是冯老师带给我的震撼,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奇迹,因为我们相信,它才会存在!但是震撼之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是那位支教的青年,我或许也能做到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在初中时我曾经满怀深情的诵读这篇课文。当时我被这文章所带来的气势震撼,但是随着高中、大学,越来越多的.生活经历让我对《海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冯志远》这部影片中,孩子们齐声诵读课文的情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冯老师以课本剧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感受了这部经典,或许,冯老师衷心地希望,他教的每一个穷苦孩子也都能像海燕一样,不惧怕困难、不畏惧风雨,在人生的大海上,高傲的飞翔。这份用心良苦,我感同身受,看到这里时,泪水一直在我眼中围绕。因为冯老师对学生的这份感情,我做不到!
渐渐的,影片进入高潮。冯老师患有先天性眼疾,不能长时间用眼。然而偏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冯老师还在拼命的工作。一盏煤油灯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为了让学生们准确把握时间,他亲自做了小沙漏;为了让学生们不被煤油熏黑,他主动建议使用蜡烛。就是这个小小的蜡烛,让我看到了冯老师人性的光芒。当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了无数的烛光,形成了一个走廊,慢慢地伸向远方。每个蜡烛都是孩子们的一个小小心愿,也都是孩子们的小小祝福,冯老师一路顺风!看到这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心情。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是跟学生们在一起;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时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情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作为。看到冯老师所得到的一切,我有些羡慕,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虽死无憾!
冯老师继续在另外一所中学教书,这里的条件有了不小的改善。然而环境的改善并没有给冯老师带来幸福,相反,却带来了噩耗。在一次语文课上,冯老师双目失明,我分明的看到了那双迷茫的双眼,以及对学生的留恋。是啊,他把所有的青春都留给了他的学生,而以后,冯老师却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当校长决定让冯老师退休的时候,我替冯老师惋惜;但是当我听到冯老师要求上完最后一堂课时,我又被这种精神感动了。《岳阳楼记》这是在初中时候我能够倒背如流的文章,却成了冯老师的最后一课。就这样,我带着一份依依不舍的心情,冯老师的课开始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被深深感动了,在冯老师那双已经失明的双眼中,我似乎看到岳阳楼那当年的盛景!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却说不一定,有些时候就算不打开窗户,你也能感受到窗外那温暖明媚的春光,就像冯老师的这堂课,因为那是他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想,在场听课的领导们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让冯老师留下来的吧!走路时,学生们主动做他的眼睛;吃饭时,学生们偷偷把仅有的几块肉夹到了老师的碗里,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许他一生一贫如洗,但是他却能桃李满天下,其乐永无穷啊!
终于,由于劳累过度,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这又让我想起了《亮剑》里的一幕情景“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独立团不会突围,只会进攻,哪怕全团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进攻再进攻……”,这是多么提气的一段话,作为男人,我欣赏李云龙,因为他有种。而我也欣赏冯老师,因为他有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许我们一夜成名,也许我们一生清贫,能做的却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学生们搀扶着,冯老师来到了曾经的那片沙漠……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冯老师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影片结束了,而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
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普通的一部电影,没有鸿篇巨制没有大腕明星;这也是我所看过的最经典的一部电影,冯老师人性的光辉始终贯穿着电影始终。在看这部影片之间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为我曾经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深切的觉得我未来将要从事的是这么伟大的一项事业;这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觉到原来一名老师也能够那么“富有”!
人生在世,有人为名有人为利,冯老师为的是什么呢?我想,是改变吧!在冯老师的学生中,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冯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都说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很难,但是冯老师做到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更愿作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他人!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4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非常平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电影《冯志远》,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他用四十二年来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让大西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他住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烟的土炉子做饭,自己动手用药瓶改制煤油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把缀学回家的学生返校上课,他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他用四十二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也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铸就了冯志远这个伟大的平凡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
冯志远不惧清贫,不惧寂寞,远离妻儿。他不是没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经快十年没摸到儿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妻儿。"但是"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愿意当老师…"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冯志远支教整整四十二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一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
看到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从教多年的教学历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相结合,一个教师,具备这些,才是一个优秀师者的良好素质。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当我看到冯志远老师因没有时间治病,最终导致了双眼的失明,而且还要求站讲台的时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声。我想,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动了,被这个大漠里的老师,被这种伟大的师魂!我真想大喊一声:冯老师,你是我的楷模!
冯老师的从教人生,充分说明了平凡可以铸就非凡,非凡也总是从平凡开始。他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不平凡。
我想,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确非易事。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就做好工作而言,事业心是前提,责任感是保证。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最简单的工作也会经常出错。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平凡岗位是最考验人的,不是信心,而是恒心。凡是在平凡岗位干出成绩的,都是能够一如既往坚持的人。持之以恒、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应该成为我们每名教师的品质,这就是电影《冯志远》给我的启迪!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5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6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透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正因――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正因――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愿做他人成功的垫脚石,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人生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几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看这天的教育队伍,缺乏职责感、乱收各种名目的费用、看钱育人、误人子弟的“人民教师”比比皆是,尽管教育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禁止义务教育的学校开办重点、非重点班,禁止收取学生的课外辅导材料及书本费用等等,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为私利不择手段,违背自己的良心,违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把中国的教育领向歧途。别说让他们去偏远、贫苦的地方教书了,如果能做到尽本职就已经不错了。
孩子是中国未来的期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向冯志远老师致敬!感谢电影《冯志远》所传达的乐观、坚忍不拔、用心向上的人生理念!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7
银幕上,冯志远肩背行囊,穿过茫茫黄沙,去寻找他支持的那年乡村中学的时候,他在西部教书育人的无悔人生,就像大漠有驼铃,清脆地在我的心头回响。从当年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抛妻别子,去到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宁夏中宁县,并且在那里扎根42年,这种选择,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
电影冯志远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当代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形象。
西部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得难以让人置信,如果是一般的教师,可能也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课了,但冯志远不是,他独辟蹊径,独具慧眼,独出心裁。上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他让学生找来蓝色的床单,抖动起来当作翻卷的波浪;他让学生找来大块的铁皮抖动起来当作怒吼的惊雷;他让学生分扮成海燕、海鸭、海鸟、海鸥,表演它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种种情态;他让新来的同事用风琴演奏,制造出让人热血沸腾的气氛;他自己则声情并茂地,忘情地投入到课文中,激情迸发在课堂上。这一课,不仅让他的学生真切感受到散文诗海燕的意境,体味到高尔基对革命的觉悟呼唤,也让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敬业、他的专注、他的执着。这一堂,即便是放在目前新课标的背景下,也不失为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型。我想,在冯志远从教的生涯中,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精彩的镜头肯定会有许多,因为,他是将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上来,就像是燃烧的蜡烛一样,他是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这样的老师面前,没有条件也是可以创造条件上的啊。而处于教育教学的条件相对要优越许多的我们,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身边的条件,去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去争取最好的教学质量?
电影中我们还看到,西部地区因为贫困使学生被迫辍学。冯志远的心里,是一个也不能放弃,一个也不能少。他反复而又耐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甚至为了不误学生上课,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集市上去帮学生卖农产品。这个镜头让我的心为之一颤。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啊。回想自己从教30年,上门劝学的事也是常做,但总是口头上讲道理多些,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家人一样的身份来想问题,还真是没有过。相比之下,我的劝学就多少有些是花架子了,难怪我的劝学效果总是不很理想了。
影片特别感人的,还在于冯志远双目失明之后,本该回上海休息治疗,但他念及当地还有许多学生需要他,他也离不开西部的讲台,他坚持着走上讲台,凭着他超人的记忆,为学生授业解惑,这种精神不就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的真实写照么?
正是他的无私奉献,像烛光一样照亮了学生的成才路,写就了西部的育才篇。在他调离那所乡村中学时,那么多学生手捧小油灯为他送行,这个画面让我的泪潸然而下。一个只懂得奉献的人,一个不知道索取的人,公道有一杆枰,称出他在人们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冯志远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不,是一生的光阴,都奉献给了西部的教育事业。42年,对自己的家庭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有愧的。但电影中,冯志远的一言一行,又分明让我们看到,他追求的是大写的“我”字,是大写的“家”字,他是无悔的。这种“大我”、“大家”,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体会的么?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8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电影《冯志远》就是最好的诠释。具有四十七年教龄的教师冯志远是那么的朴实、简单。那份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
影片一开始,退休了的冯老师望着陪伴他教师生涯的沙漏。沙子透过细细瓶颈下落,而他的眼神里则充满着对往日岁月的渴望。年轻时候的冯志远,只身一人来到了偏远沙漠地区的鸣沙中学执教,前途就如同茫茫无际的沙漠,看不见一点指向。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辍学的学生增多,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冯老师选取的是劝导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让孩子上学。不负众望,冯老师教导下的孩子们日益进步,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当得知学生抱怨语文课无聊,就创造条件,进行课堂表演。他们所表演的课文《海燕》在高声朗诵和富有冲击力的音乐下,更显气势磅礴,也赋予了冯老师海燕般无畏勇敢精神。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别处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夹道送别充满泪水、不忍离去的冯志远。
由于先天性的疾病,冯志远的眼睛在教书三十多年后彻底失明。但是,他不顾学校领导的劝告,坚持在课堂上继续他一向钟爱的职业。最终,公开课《岳阳楼记》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学生当然也懂得了关心,每次老师的饭碗总会有更多的咸菜。但是,身子始终还是撑不住,在坚持任教四十七年后,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明白,甚至在失明后帮忙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能够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就应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就应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能够弥补的。
可惜的是,应对一个真实而且不错的题材,编导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对电影进行更多的创新改造,与所有先进性教育电影一样平庸,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加上说了一点道理。期望日后能看到更为优秀的教师题材影片。期望有更多的优秀电影展此刻观众面前。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9
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冯志远》。我被电影中的情节所感动,被冯老师那份无私的爱所渲染,一种莫名的悸动在我的胸中荡漾。我想,我说,我要把心中的感觉淋漓尽致的表露。
一、沙漏里的温情
1958年,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身背简单的行囊,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这片遍地黄沙的地方。离开了温暖的小家,阔别了朝夕相处的妻儿,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他用满腔的热情在辽阔的沙漠中书写自己的故事,那简单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老师,我想上学呢!”一句充满稚气的话语在冯老师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仰望大漠远处的夕阳,他的内心深处充斥着激情与期望。
他用自己的一份真心去换取学生们对自己的信任,这份真情,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流露着。他每天废寝忘食,为上学的同学们忙碌,为辍学的同学们奔波,运用自己的智慧把石蜡溶解,做成独特的蜡烛,照亮孩子们心中前进的路程。别具一格的时间测量工具——沙漏,沙子在计算着时间的流逝,沙子的滑落也在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他用自己的真情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校长、同事,到学生家长,冯老师用他那和颜悦色的表情感化周围的一切,他的笑,就像一缕缕春风,在人们的心田中回荡。
沙漏里的温情,蕴含着老师对孩子们关怀,洋溢着孩子们对老师的那份爱。
二、做勇敢的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的飞翔!
为了调动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冯老师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别具一新的语文课。高尔基的《海燕》在这堂语文课上变得活灵活现。我们看到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冯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堂课上孩子们那动情的微笑,“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对自己的艰苦生活提出了挑战,他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他们也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猛烈的暴风雨,就像黑色的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
由于工作的劳苦再加上周围恶劣的环境,冯老师的视力急剧下降。终于在一天的语文课上,他的眼前一黑,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光明。在黑暗的世界里,冯老师的心里装着的还是他的那些孩子们,他强烈要求学校为他安排课程。《岳阳楼记》,在他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冯老师对生命的挑战,他现在就是苍茫的大海上那只勇敢的海燕,满怀心中的那份爱,想要让孩子们飞得更高!
三、三尺讲台,印证他生命的足迹
冯志远在宁夏工作、生活了四十二年,共教授过一万多名学生,为西部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名字将永远篆刻在西部人民心中。三尺讲台,印证了他生命的足迹。
冯老师,您现在一定听到了沙子鸣响的声音了吧?那是您的学生在心底深处对您的呼唤,感谢您这位朴实无华、鞠躬尽瘁的好老师!挥挥手,人影东晚清中。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我只有一寸爱,相视你冬夜的缅怀,守护你多梦的心海。我来来,如云霭,仰神光,衣我七彩。我去去,如尘埃,天涯人远心常在……
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诗,吟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默默无闻;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歌,唱出了“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豪迈;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去仔细地读,慢慢地品。你是一位良师,是一位益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篇10
12月10日下午,我们在教法课课堂上观看了电影《冯志远》。影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中宁教书育人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1958年,冯志远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五年后他辞别了新婚妻子只身一人来到宁夏,支援当地的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在宁夏待了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就算失明了还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电影通过冯志远支教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段落,运用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冯志远爱生如子、传授真知,为教育事业执著奉献的精神,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冯志远从教以来教过1万多名学生。即使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他还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令我们感动,更带给我们很大思考和启发。
教师岗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在我看来,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明显改善,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想要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能真正清醒认识教师职责的却没有几个人。冯志远从教47年,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就是一种清醒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正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当代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更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激励人,更鞭策人。在我的成长中就曾遇到过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那就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正是她使我真正爱上了语文这门课,她以她的智慧,不断的激励我们,指导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我们人生的灯塔。但是却又觉得这样的老师是很少的,很多老师是缺少跟学生的沟通的,他们的教学让同学觉得很索然无味,他们也不热爱他们的职业,只是为了拿教师作为他们的饭碗。看过《冯志远》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感。我认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把自己放在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要位置。
作为教师,要像我们一直提的那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神圣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特别是在基层教育方面,更是需要有耐心,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杰出榜样,更是每一个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同学的榜样,他身上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值
得大力宣扬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将来这样的老师会越来越多,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将不断向前。
喜欢《冯志远观后感11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冯志远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