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观后感集锦。
好电影给人好心情,也给人好收获,我们选择的作品通常适合我们精神上有所共鸣的。 现在就该写出一份有针对性的观后感了,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和作品线的连接更加紧密。你是否在搜索作品名观后感范文?知青观后感是我们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知青观后感【篇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近平总书记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总书记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总书记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近平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知青观后感【篇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深深为习爷爷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
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其他知青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梁家河,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习爷爷当时带了两个旧皮箱,下车后,村民们纷纷来迎接知青们。一个小伙子跑上前去帮他拿皮箱,一提起来发现箱子虽小,却很沉,打开一瞧,发现里面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全都是书。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习爷爷走到哪都不忘学习,还十分注重方法,每读一本反复推敲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而我最近我完成作业后就是看电视,玩游戏,没有静下心读书,品书,即使看书也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水过鸭背,我深深为自己不学无术地行为而惭愧不已。
习爷爷不但努力学习理论,还非常注重实践,他求真务实的作风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习爷爷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正是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我自豪,自豪于我生在中国;我骄傲,骄傲于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像习爷爷一样的人。
知青观后感【篇3】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本书是真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书一出版,即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也学到了甚多。
一要稳扎稳打、吃苦耐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年轻干部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二要勇于担当、为民谋福。“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三要保持上进,坚持学习。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年轻干部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知青观后感【篇4】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近平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近平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XX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知青观后感【篇5】
学无止境,在现代的社会里,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已经不存在了,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没有了困苦的境地,而我们学习的心意又能由此结束?放眼望去,炫酷的青年,帅气的模样,低头便是手机,电脑;聊天,游戏。那些热血的曾经,是先人留给21世纪的精神毅力,却被这一代人渐渐地遗忘在这形形色色,霓彩的世界里。而他,习近平,这一路都在学习,无论穷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仿佛读书就是他必做的事情,传授知识成了他的使命。
他风尘仆仆地离开北京来到陕西梁家河。到达后,村里来人帮忙搬行李,不起眼的箱子却如此之重。
“这是谁的箱子这么重啊?”
“这是我的。”
王宪平指出,后来经常去习近平总书记的窖洞串门,才发现那箱子里装得都是一堆一堆的书。
也许在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可是习近平并没有受到这种风俗的影响,他热爱读书,渴望知识,并不顾艰辛把书带在身边,每时每刻都在汲取知识。他曾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那段岁月里,除了劳动,就是痴迷于阅读与学习之中,那样贫困的条件下,却依旧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他用书籍充实自己,在劳动之余也不浪费美好的韶华时光。即使山穷水尽,只要有书读,人生足以。
一个人读书是意境,是一种享受,是充实自己的最好方式,不辜负了时光。而传授每一点知识,分享每一本书籍,是他最快乐的事。他看到梁家河的青年一样的渴望知识,就像鱼儿渴望水一样。山外更有一片天,树的筋骨总是向着更高的天空,人的手掌总是伸向有光的地方,而学习正是指引着光亮。他开始分享书籍给那些青年,向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他教每一个想要学习知识的人认字,他送给黑子第一本笔记本,他拿出《毛泽东诗集》给他。
赵家河的支教中,他教老人们写字,他教青年人读书,他向每一个人渴望读书的人传授知识。就这样,似乎穷困的村子被知识滋润,读书学习的氛围也有了。是的,在习近平的心中是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土地可以是贫瘠的,树木可以是荒芜的,心中有书一切都是苍翠的。
知青观后感【篇6】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800字:
小时候爷爷经常会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他们的年代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对于那个年代有了皮毛的了解。为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读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在七年中习近平总书记眼里,没有阶级之分,带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更是带头干重活,打坝、挑粪、修路、上山开荒、收庄稼。这些事对于一个“插队”的知青是严峻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个偏僻的小山村,是一个很艰苦的地方。他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转变,这几乎是所有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习近平总书记还是葆着赤子情怀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村后都自称“普通农民”没有自称“知青”,也经常说“我们老陕……”,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农民中,他从内心觉得自己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这是光荣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作为一名共青团工作者要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以人民利益为先,为人民干实事,能够把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完成。
知青观后感【篇7】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个青头小伙成长为具有坚韧品质和人民情怀的国家领导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锻造心智的生动范本。这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总书记,从曲折的少年时代,到奋斗的青年时代,辗转中国大部分地区沉淀、历练,直到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继往开来,成就一段史诗般的励志人生,传递出充满人生智慧和担当的榜样力量。
树立冥冥之志,不渝理想信念。 艰难困苦是人生的常态,在困难中崛起还是毁灭,取决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离职为老百姓办大事、为群众做实事,在“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中保持清白内心,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对百姓充满责任心。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历经周折入团入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路途上有了响当当的理由与身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颗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决定了习近平未来的人生都是在胸怀天下、济世为民的信念和抱负引领下踏实前进,当身边不断有同伴因为畏惧困难而离开、因为享乐贪欲而堕落,他还能从容坚守并不断奋发有为。
培养学习意识,终身不懈上进。 知识改变命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这本采访录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的勤思好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的行李很简单,却很重,两个普通箱子里装满了各种书籍,且涉猎广泛,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他的精神世界因这些书变得丰富精彩,他的人生境界也因这些书变得博大厚重。想想我们总说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看书,那习近平呢?知青的日常劳动繁重不堪,知青的生活环境艰苦恶劣,但在这种境遇下,他并没有借口放弃读书——在劳作休息时读、在夜深人静时读,在田间读、在破屋中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甘之如饴。当我们惊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叹服于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满哲学底蕴和政治智慧,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每一天国事活动结束后,他注重读书、勤于思考的坚持。“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以自身做表率,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厚积薄发”。
牢记为民宗旨,初心只为百姓。 在梁家河,总书记的“中国梦”生根发芽,无论是做知青、做村支书,还是当省委书记、当总书记,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亮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看过他的知青岁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什么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什么反复强调“人民获得感”,为什么心心念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根基层,用双脚丈量土地的宽广;心系群众,用双手创造崭新的明天。1990年,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感念焦裕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作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对焦裕禄的一种追念与赞赏,又何尝不是一种为百姓官之间的心念相应、惺惺相惜?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根脉源头。他的领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从梁家河溯源,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梁家河发轫。通过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清晰看到一个全面的、生动的、历史的总书记,也更加理解那些夙夜为公背后的执着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带领我们矢志不渝奋斗下一个五年。五年,于我一个年轻党员和基层干部而言,是满怀理想、坚定信念、学习本领、求真务实的五年,习近平这座熠熠生辉的坐标,将时时刻刻激励我、鼓舞我——青春恣意、淬炼成钢;激扬斗志,始于脚下。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知青观后感系列
栏目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知青观后感,有哪些能当做范文来使用的优秀作品名观后感呢?一般来说观看之后都会有不少心得感悟。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情节中,观后感写作,培养写作思路,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知青观后感(篇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公开出版后,我深耕细读,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深深感悟到书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信仰追求,更加坚定了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
感悟领袖大视野以学为基。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当时知识贫乏的年代,很多人想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就够了,很少有人能做到青年习近平的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广泛涉猎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军事等领域,这为习近平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深刻感受到:领导干部的大视野是从学习中而来,应把注重学习作为为政之基,要有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的韧劲,把学习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既要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和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驾驭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感悟领袖大胸怀以民为本。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书中这些朴实的话语都道出了青年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时期的宣传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的实例宣传开来,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的事,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焦点对准基层、把服务落到实处,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感悟领袖大境界以苦为乐。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再糙的饭他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他也看得起每每读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这些艰苦的岁月故事,深深体会到,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锻造了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品质。今天,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以巨大的勇气、坚韧的毅力、超出常人的智慧,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保持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开创大国外交新局面,这些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经历的这番艰苦磨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作为提升自己思想、认识、作风的根基,树牢以苦为乐、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精神品质,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肩上的职责使命担当起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目前,传媒业正处在变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媒体融合发展没有退路,只能打赢、必须打赢,做好此项工作,要以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不畏艰难的工作精神为榜样,克难奋进,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打造新型的主流媒体,传播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传播好中国声音。
感悟领袖大格局以实为先。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是苦干实干的7年,是在艰苦生活中锻炼的7年,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分付出,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些经历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办实事的情怀。作为党员干部,要用心感悟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为民情怀,注重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作为一名宣传战线的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求真务实,坚持走转改,倡导短实新,多讲鲜活的白话,多讲通俗的行话,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知青观后感(篇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交流!
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颇多。趁着胸中回荡的激情,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15岁走到梁家河,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下乡、下地,看秸秆、发煤球……”书中用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知青观后感(篇3)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个青头小伙成长为具有坚韧品质和人民情怀的国家领导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锻造心智的生动范本。这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总书记,从曲折的少年时代,到奋斗的青年时代,辗转中国大部分地区沉淀、历练,直到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继往开来,成就一段史诗般的励志人生,传递出充满人生智慧和担当的榜样力量。
树立冥冥之志,不渝理想信念。 艰难困苦是人生的常态,在困难中崛起还是毁灭,取决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离职为老百姓办大事、为群众做实事,在“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中保持清白内心,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对百姓充满责任心。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历经周折入团入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路途上有了响当当的理由与身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颗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决定了习近平未来的人生都是在胸怀天下、济世为民的信念和抱负引领下踏实前进,当身边不断有同伴因为畏惧困难而离开、因为享乐贪欲而堕落,他还能从容坚守并不断奋发有为。
培养学习意识,终身不懈上进。 知识改变命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这本采访录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的勤思好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的行李很简单,却很重,两个普通箱子里装满了各种书籍,且涉猎广泛,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他的精神世界因这些书变得丰富精彩,他的人生境界也因这些书变得博大厚重。想想我们总说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看书,那习近平呢?知青的日常劳动繁重不堪,知青的生活环境艰苦恶劣,但在这种境遇下,他并没有借口放弃读书——在劳作休息时读、在夜深人静时读,在田间读、在破屋中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甘之如饴。当我们惊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叹服于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满哲学底蕴和政治智慧,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每一天国事活动结束后,他注重读书、勤于思考的坚持。“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以自身做表率,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厚积薄发”。
牢记为民宗旨,初心只为百姓。 在梁家河,总书记的“中国梦”生根发芽,无论是做知青、做村支书,还是当省委书记、当总书记,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亮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看过他的知青岁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什么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什么反复强调“人民获得感”,为什么心心念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根基层,用双脚丈量土地的宽广;心系群众,用双手创造崭新的明天。1990年,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感念焦裕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作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对焦裕禄的一种追念与赞赏,又何尝不是一种为百姓官之间的心念相应、惺惺相惜?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根脉源头。他的领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从梁家河溯源,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梁家河发轫。通过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清晰看到一个全面的、生动的、历史的总书记,也更加理解那些夙夜为公背后的执着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带领我们矢志不渝奋斗下一个五年。五年,于我一个年轻党员和基层干部而言,是满怀理想、坚定信念、学习本领、求真务实的五年,习近平这座熠熠生辉的坐标,将时时刻刻激励我、鼓舞我——青春恣意、淬炼成钢;激扬斗志,始于脚下。
知青观后感(篇4)
回想自己,2010年经进村进社区召开分配至夏河县拉卜楞镇工作后,担任了6个月的社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专干,每日进村入户登记流动人口,填表、盖章、录入系统,感觉时间就是日复一日,难复一年,就像一张音乐光盘,结束后就会重头再来一遍,这些工作和我预想的何尝不是相差太多。记得第一次参加全镇正月法会安保工作时,农历正月十五大雪纷飞,在一个地方站的久了,鞋跟雪地沾到一起,一抬脚咯吱一声,我仰望漫天飘落的大雪,内心何尝不在下雪。
细细一想,在担任流动专干时我同群众的距离是最近的,基本每周两天时间是在群众家中度过的。我见过因病卧床不起,紧靠低保过日子的“苦命人”,见过家中装修的富丽堂皇但每日仅靠洋芋菜度日的“面子人”,跟生了四个女儿妻子又怀孕在家,整天东躲西藏只盼一个男孩的“盼儿人”打过交道,跟身患癌症但性格开朗,最后怀着感恩的心离开这个世界的“开心人”进行过长谈。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但是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多的是冷眼旁观,认为自己帮不过来所有的困难群众,看的多了心就硬了,见怪不怪了。这也许就是我身为一名党员最大的问题,也许还是根本的问题。看过老百姓的疾苦,但心中没有常怀老百姓的疾苦,时间一长反而适应了,习惯了。
知青观后感(篇5)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通过学习知青岁月这本书,此刻的我心里充满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和景仰之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带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斗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在困境中坚持学习的精神,始终不渝一心为民的信念、和务实重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那个年代知识匮乏,很多人想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就够了,很少有人能做到青年习近平的白天下地去劳动,晚上有空就看书学习,他的勤奋好学都激励着我们这一带人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处在一个机遇和条件都相对更好的年代,我们担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我们要学习书中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及工作的压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少年强则中国强,新时期的中国终究要靠我们这一代青年人。
生命不息,当奋发向前;时不我与,当奋斗不止!作为青年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的榜样,要始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把实现自我价值为奋斗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敢于吃苦,勇于担当,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把工作做好,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展现新时代青年人的蓬勃朝气,青年有思想国家才有希望,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也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知青观后感(篇6)
年仅15岁的他,离开了北京,投身一个陌生的地方。起初也有不适应,可是他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过了7年: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在未当知青之前,习近平吃的都是精米细面,而那七年却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他便也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他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他说,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在村里,他学会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他看做他们中的一分子,他也越来越能融入这样的大家庭。
只是,一段时间过去了,一些知青有的回到了家,有的步入了军队,对于一个青年来说,当兵光宗耀祖多自豪,而习近平由于他父亲政治上未被处理的问题,不能实现这样的抱负。他只能将自己隐于农村里,并且一待就是七年,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在农村扎了根,他是黄土地的儿子。
在梁家河做了村里的书记,成了带头人,作为一个北京来的青年,在贫苦的村里,只能吃着粗食,却也不觉得苦,那段时光还给他留下了很多乐趣。对于村民的热情款待,他悄悄的把粮票和钱放在碗下面。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疾苦,所以能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的成为了黄土地的儿子。
在习近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是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在很多时候,都应该满足集体,群众的利益。《毛泽东选集》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关键在于全国所有人,而不仅仅只是政府,军队。那段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把毛泽东思想落实的很彻底。或许,在他的骨子里本就有着一切落实群众的决心。
如今的我们,大多生活在高楼大厦,已渐渐的忘记了那地基下的土地,那些钢筋水泥慢慢的代替了片片绿色。可我依旧希望,我可以记得我自己来自那养活千千万万人民的土地,我所有的爱都在那里。我也希望你可以清晰,在这繁世里,万物之根驻于土地,偌大的中国也是从每一寸土地建起的。
知青观后感模板汇总
以下“知青观后感模板”一文是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才算优秀而有创意的呢?我们对于电影的喜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在观看过后,我们可能会改变一些以前的想法。观后感能给后来的观众提供参考意见,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1
近日,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结合这本书看当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表现,感觉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毛病。这些毛病,不能不改,不得不改。在此写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工作不认真,容易自我满足。部分党员干部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很认真了,工作做得不错了,没有多少瑕疵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把自己弄好的材料拿给他人看,做完的工作讲给他人听,让他人帮忙指正,这样那样的问题、错误就出来了。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因此,部分党员干部必须戒骄戒躁,消灭自己的这个坏毛病。
二是学习的劲头不足,积极性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时读的书,不仅多,而且古今中外都有涉及。丰富充足的知识积累,为习近平总书记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现在的部分党员干部,书读的少,也不愿读书,没有充足的知识累积,也就很容易在繁重的工作面前败下阵来。为了做好工作,所有党员干部都要爱读书,多读书。
三是对乡村两级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了解不深。部分党员干部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和热爱,对农村的治理问题、土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矛盾纠纷处理等等都知之甚少。不了解下情,又怎么指导下级,给领导提好的建议呢?肯定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讲到他在陕北插队时要过的“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只有过了“四关”,才算扎根农村,才能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才会真正理解群众、热爱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因此,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多去了解基层,想办法与群众融为一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公开出版后,我深耕细读,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深深感悟到书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信仰追求,更加坚定了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
感悟领袖大视野以学为基。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当时知识贫乏的年代,很多人想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就够了,很少有人能做到青年习近平的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广泛涉猎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军事等领域,这为习近平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深刻感受到:领导干部的大视野是从学习中而来,应把注重学习作为为政之基,要有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的韧劲,把学习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既要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和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驾驭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感悟领袖大胸怀以民为本。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书中这些朴实的话语都道出了青年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时期的宣传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的实例宣传开来,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的事,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焦点对准基层、把服务落到实处,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感悟领袖大境界以苦为乐。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再糙的饭他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他也看得起每每读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这些艰苦的岁月故事,深深体会到,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锻造了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品质。今天,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以巨大的勇气、坚韧的毅力、超出常人的智慧,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保持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开创大国外交新局面,这些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经历的这番艰苦磨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作为提升自己思想、认识、作风的根基,树牢以苦为乐、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精神品质,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肩上的职责使命担当起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目前,传媒业正处在变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媒体融合发展没有退路,只能打赢、必须打赢,做好此项工作,要以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不畏艰难的工作精神为榜样,克难奋进,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打造新型的主流媒体,传播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传播好中国声音。
感悟领袖大格局以实为先。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是苦干实干的7年,是在艰苦生活中锻炼的7年,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分付出,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些经历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办实事的情怀。作为党员干部,要用心感悟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为民情怀,注重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作为一名宣传战线的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求真务实,坚持走转改,倡导短实新,多讲鲜活的白话,多讲通俗的行话,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3
星期六,我吃完饭就紧跟着妈妈去知青纪念馆参加学雷锋活动了。
我一到纪念馆,就看到有的同学买了零食,背着一个书包,站在那儿,我连忙跑过去集合。老师要我们拍照了,于是我们九个一行,刚要拍,又有几个人来了,那几个人连忙找了一个位置。
那里的知青老奶奶老爷爷给我们看了讲解员讲解知青馆内容的视频,就让我们参观了。项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一楼展厅的左边,那里和右边都有毛主席的话。左侧还有中国地图,上面都标记着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我的老家也被我看见了,那里有十五万多知青参加活动呢!其余是一些东西,都是一些知青的书!右边的书更多,有一本,两本,三本我数也数不完。
上楼了,你会看到一个雕像。那旁边有一个房间里面放着知青们在农村使用的农具。中间是一根柱子,柱子上的玻璃里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正在插水稻呢!边上有一个门,里面有一盆金鱼,还有一个窗户里是一个小姑娘,拿着一本书,正认认真真地看着呢!
到了二楼主展厅,那里的东西真是什么都有,有唱片,有油灯,有知青们的故事那些故事告诉我们知青们的精神:吃苦耐劳为国分忧自强不息甘于奉献。
这次活动让我知道雷锋精神时时都要在做,我们要学习那些知青的精神:
吃苦耐劳,
为国分忧,
自强不息,
甘于奉献。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4
寻找知青杨春花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突然发现,那个时代的爱情似乎更纯洁。比如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写出了一段有小说以来最淡然的、最让人心生怀念的男女之情,既不是死生契阔的情恋,也不是执手白头的脉脉温情,更像困境中的相互体己。怀念起来会有淡淡的哀伤,但也不会到痛心欲绝的地步,但确实是男女之间最妙的情感。比如说艾米的《山楂树之恋》,我们都盼望过老三和静秋那样的感情。希望有一个这样的人在身边,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让他一直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并且走进了许多人的内心深处。还有就是这本《寻找知青杨春花》。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生活背景和遭遇的人,通过一本旧日记和一条寻找之路联系在一起。他们各自秉承不同的理想追求,不同的生活观念,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在故事的娓娓道来中绽放出思想冲撞的火花。就文字功底来说,距离上述两部当然有差距,但这种叙事方式和结构更难把握,也更容易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反思……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5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光荣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领导人将他的一生都投入到了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事业之中。而这一切,都始于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那段知青岁月里,他用了七年的时光经历了两种获得。“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知青生活的所想所得,也一直延续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生。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段时光历经的磨砺,敬佩之余,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6
近日,有幸拜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来感受颇深。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是天上掉个馅饼砸上谁谁就幸运,谁就成功,无论是发于畎亩之中的舜,创造农村包围城市的毛泽东,还是如今中华民族的掌舵者习近平,他们无不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磨难。才成就了各自辉煌的事业,带领我们的民族走出苦难,走向富强。
当读到年轻的习近平挑灯夜读时,他那对知识的渴求与不懈追求的品质让人深深感动和钦佩。对大多数知青来说,白天要上山,那繁重的体力劳动早已让他们疲倦不堪,晚上难得的休息,而习近平还要抽出时间读书学习,足见他超出常人的毅力和精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而今天的我们,物质生活丰富,学习时间充沛,我们却把大多数时间浪费在了无聊的闲扯聊天中,消磨在了手机电脑游戏上,深感惭愧和不安,今天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更新认知系统,就会被时代淘汰,更何谈完成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抓紧时间学习知识,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更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7
年仅15岁的他,离开了北京,投身一个陌生的地方。起初也有不适应,可是他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过了7年: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在未当知青之前,习近平吃的都是精米细面,而那七年却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他便也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他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他说,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在村里,他学会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他看做他们中的一分子,他也越来越能融入这样的大家庭。
只是,一段时间过去了,一些知青有的回到了家,有的步入了军队,对于一个青年来说,当兵光宗耀祖多自豪,而习近平由于他父亲政治上未被处理的问题,不能实现这样的抱负。他只能将自己隐于农村里,并且一待就是七年,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在农村扎了根,他是黄土地的儿子。
在梁家河做了村里的书记,成了带头人,作为一个北京来的青年,在贫苦的村里,只能吃着粗食,却也不觉得苦,那段时光还给他留下了很多乐趣。对于村民的热情款待,他悄悄的把粮票和钱放在碗下面。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疾苦,所以能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的成为了黄土地的儿子。
在习近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是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在很多时候,都应该满足集体,群众的利益。《毛泽东选集》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关键在于全国所有人,而不仅仅只是政府,军队。那段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把毛泽东思想落实的很彻底。或许,在他的骨子里本就有着一切落实群众的决心。
如今的我们,大多生活在高楼大厦,已渐渐的忘记了那地基下的土地,那些钢筋水泥慢慢的代替了片片绿色。可我依旧希望,我可以记得我自己来自那养活千千万万人民的土地,我所有的爱都在那里。我也希望你可以清晰,在这繁世里,万物之根驻于土地,偌大的中国也是从每一寸土地建起的。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8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最近细致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内容高度还原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延安梁家河插队的7年知青岁月,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在逆境中嬗变,这是我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最真实的一种感悟。
青年时期的国家领袖习近平,上山下乡,接受中下贫农再教育。初次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农村生活的青年知青们,还先得“过四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来自思想上的打击是最为沉重的。可这些困难与逆境,没有让青年领袖习近平低头、放弃;相反,他坚定理想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奋力拼搏,主动作为,积攒了人生中重要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青年习近平是个酷爱学习的人,他的行李箱满是书本。在艰难困苦时期,书成为了他最好的伙伴。书给了他知识与力量。在知青的岁月里,干完农活后,在窑洞里看书学习,从未间断,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大家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打坝地等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青年习近平在逆境中逆行,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嬗变。
联想到我所在单位——皖维公司,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正是主动求变求新,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皖维看皖维,南并广维,北建蒙维,构建一体两翼的战略方针;提出“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的治企理念,全体员工以厂为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通过不懈努力,化危机为机遇,实现“九死一生”的嬗变,一举成为了PVA行业的“领头羊”。皖维不安于现状,在逆境中逆行,在逆行中变革,敢于挑战,勇于突破,朝着行业世界一流的“品质皖维”砥砺前行。
人生也是一样,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在逆境中,不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在顺境中,更要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青年人成长的榜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做坚强的逆行者,在逆境中实现人生的嬗变。
知青观后感模板 篇9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使我们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成长历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要学在前,做表率,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要始终做到敢于吃苦,树牢爱岗敬业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苦活累活脏活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要爱岗敬业,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要为组工事业的发展和党员群众的需求着想,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这种精神状态都不能滑坡,要爱岗敬业,敢于吃苦。
二是始终做到乐于吃苦,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想立业,首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在组织部们工作,平时工作量大经常加班,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抽时间、挤时间加强学习,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认真思考,总结经验,苦练业务需要的硬本领,不断积累自我发展需求的竞争力。
三是始终做到善于吃苦,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作为组工干部,只有立足现实岗位,切实为民服务,才能在群众心中树立起“好干部”的形象,才能以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要俯下身子真干实干,真心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交朋友,用心倾听基层心声,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党员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四是始终做到不忘吃苦,锤炼信仰坚定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在每个阶段和时期都会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我们必须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在吃苦中锤炼品行,练就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奋斗。
《北大荒知青之歌》观后感
《北大荒知青之歌》观后感
5月24日周六下午,我在天津大礼堂观看了一场《北大荒知青之歌》节目。全场近100名演员都是当年北大荒知青,现在都已经60多岁了。他们自己演自己,相当动情,相当认真,演得全是我们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屯垦戍边的生活。
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相当复杂,这里我暂不赘述。这个由历史学家来研究评说。我只是说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把我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党中央一声号令,我们毫不犹豫,义无返顾地告别了父母,退掉了城市户口,奔赴了万里无垠的北大荒。那里没有给我们预备住房,我们十六中一行148人是半夜里到达目的地的。原住在那里的劳改犯被叫醒后,连人带行李搬出来,现给我们腾出来几间茅草房。由于房间少,我们人多,所以没有打开行李的地方,我们人挨人还得侧身躺下,连翻身都要一起行动。后来,这几间泥草房着火,连行李一起烧没了,全靠兵团战友互相帮助凑了些被褥度过了难关。好在,这次着火万幸没有人员伤亡。我们曾经住过帐篷,男生女生住一个帐篷里,中间用布遮挡,冬天我们都是不脱衣服戴着棉帽子睡觉的,睡醒后,帽子周围都是冰茬。我们还住过粮仓,高高的圆圆的粮仓没有楼梯,我们是踩着木跳板钻爬进去的,大家是脚心朝里对着脚心形成一个小圆圈,脑袋冲外形成一个大圆形。白天趟着雨水割麦子,晚上没有躲避的地方洗洗涮涮,就在露天的地方支起一口大锅,烧点热水,大家匀着一人半盆水从头洗到脚,变成半盆泥汤。我们多盼望有个洗澡的地方,但是没有,方圆几百里也找不到。冬天,站在雪地里割大豆,豆荚和手套让冰雪粘连在一起,掰都掰不开,只能象机器一样,快快地一刻不停地往前跑着割。
记得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落过眼泪了,这场重现当年劳动生活的演出让我潸然泪下。当时由于年轻,且怀有一棵火热的心,没有觉得痛苦、难过,现在老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了,确实感到辛酸。记得给家里写信,从来没有描写过以上的情景,每封信都是说我们姐弟二人在北大荒一切都好,不要父母挂念。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自己做了父母,才体会出当时父母那棵饱受煎熬的心。
黑龙江纬度靠北,天一亮就起床,有时是半夜二三点钟天就亮了,我们就开始下地劳动,晚上太阳落山,蚊子小咬围着你吸血的时候才收工。每天天黑后,连长指导员把我们召集到一起,通报阶级斗争新动向,带领我们斗私批修,读书学习。最遗憾的是有些地方把个别不听话的知青也打成反革命,关进牛棚;有的知青恋爱遇到点小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排解,丧失生活勇气,走上自杀或滥杀无辜的绝路。还有的兵团战友在扑灭大兴安岭山火,保护国家财产中牺牲了宝贵的青春生命。这场演出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各种生活场面,让我深感悲痛。
我们那时还是个孩子,经历了与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成长奋斗的过程,我们曾为她抛洒汗水,奉献青春,有些人甚至奉献了宝贵的生命。回顾过去,在场的所有观众都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看到不少人流泪。
《北大荒知青之歌》用凤凰涅磐来形容当年的知青,我们确实是一群超脱生死境界的一代人。当时是明知那里苦,偏往苦里行的一代人,年轻人的理想比天高,有些不够年龄的小同学是写了血书,才被批准到了那里。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无怨无悔,怀揣着先烈的理想和牺牲在北大荒战友的希望,不屈不挠,与各种命运抗争,不等不靠不要,战胜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北大荒,锤炼了我们,让我们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北大荒造就了我们抱团取暖,团结互助的精神。那里的天气虽冷,但是我们的心是热的。心中有爱,就有力量。
我们的名字“上山下乡知青”是一个值得骄傲的称号,它象征着奉献、坚强。“上山下乡知青”当年是国家的脊梁,现在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今天已经成为老人,但是这场演出所表现出来的北大荒精神永远鼓舞激励着我们,勇敢地面对历史,冷静地思考未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做好一个普通公民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为共和国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也为自己续写美丽的人生句号。
知青观后感模板通用(5篇)
当我们聚精会神的观赏某段电影时,有观后感的表达,我们的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你是否为写作品名观后感而苦恼呢?您可能需要《知青观后感模板》,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整理,欢迎阅读并参考!
知青观后感模板【篇1】
回想自己,2010年经进村进社区召开分配至夏河县拉卜楞镇工作后,担任了6个月的社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专干,每日进村入户登记流动人口,填表、盖章、录入系统,感觉时间就是日复一日,难复一年,就像一张音乐光盘,结束后就会重头再来一遍,这些工作和我预想的何尝不是相差太多。记得第一次参加全镇正月法会安保工作时,农历正月十五大雪纷飞,在一个地方站的久了,鞋跟雪地沾到一起,一抬脚咯吱一声,我仰望漫天飘落的大雪,内心何尝不在下雪。
细细一想,在担任流动专干时我同群众的距离是最近的,基本每周两天时间是在群众家中度过的。我见过因病卧床不起,紧靠低保过日子的“苦命人”,见过家中装修的富丽堂皇但每日仅靠洋芋菜度日的“面子人”,跟生了四个女儿妻子又怀孕在家,整天东躲西藏只盼一个男孩的“盼儿人”打过交道,跟身患癌症但性格开朗,最后怀着感恩的心离开这个世界的“开心人”进行过长谈。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但是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多的是冷眼旁观,认为自己帮不过来所有的困难群众,看的多了心就硬了,见怪不怪了。这也许就是我身为一名党员最大的问题,也许还是根本的问题。看过老百姓的疾苦,但心中没有常怀老百姓的疾苦,时间一长反而适应了,习惯了。
知青观后感模板【篇2】
年仅15岁的他,离开了北京,投身一个陌生的地方。起初也有不适应,可是他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过了7年: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在未当知青之前,习近平吃的都是精米细面,而那七年却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他便也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他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他说,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在村里,他学会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他看做他们中的一分子,他也越来越能融入这样的大家庭。
只是,一段时间过去了,一些知青有的回到了家,有的步入了军队,对于一个青年来说,当兵光宗耀祖多自豪,而习近平由于他父亲政治上未被处理的问题,不能实现这样的抱负。他只能将自己隐于农村里,并且一待就是七年,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在农村扎了根,他是黄土地的儿子。
在梁家河做了村里的书记,成了带头人,作为一个北京来的青年,在贫苦的村里,只能吃着粗食,却也不觉得苦,那段时光还给他留下了很多乐趣。对于村民的热情款待,他悄悄的把粮票和钱放在碗下面。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疾苦,所以能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的成为了黄土地的儿子。
在习近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是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在很多时候,都应该满足集体,群众的利益。《毛泽东选集》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关键在于全国所有人,而不仅仅只是政府,军队。那段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把毛泽东思想落实的很彻底。或许,在他的骨子里本就有着一切落实群众的决心。
如今的我们,大多生活在高楼大厦,已渐渐的忘记了那地基下的土地,那些钢筋水泥慢慢的代替了片片绿色。可我依旧希望,我可以记得我自己来自那养活千千万万人民的土地,我所有的爱都在那里。我也希望你可以清晰,在这繁世里,万物之根驻于土地,偌大的中国也是从每一寸土地建起的。
知青观后感模板【篇3】
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习近平选择了艰难的七年岁月,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
习近平走过了平凡的岁月,带给我们所有人鼓舞与激烈。用最简单的思想行为,给我们带来感悟与思索。学习上,不论条件好坏,环境恶劣,带着求知的渴望,在知识的海洋的徜徉。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仅如此,我们在正德立生的同时更要将这样的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班级上,宿舍里互帮互助,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思想上,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无限创新。尤其对于大学生,不断拓展社会实践,参与创新活动。复旦大学校长曾说:“力当先行”,创新即把把事情,想法,做在前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习近平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是现在的学业,还是今后的工作,只有你认真努力的去做,就能让你更加充实和精彩。
“正德厚生、经世济用”,强调的就是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不仅要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得到思想上的成熟,更要将其深入行为,深入现实,深了社会。学习他不折不挠热爱学习,读一本书,在喧闹的世界里,抱一份意境;学习他脚踏实地为人为民,或许,我们不是雷锋,但我们可以用许多双手共同为这个世界画一个爱心,我们可以谨记,老实,踏实,方能前行;学习他扎入土地的灵魂,生活固然可以穷困,可是,我爱这山,这水,这树,爱自然,爱我足下的土地。
知青岁月里,他走过的是有限的年华,我读懂的是无限的感动。
知青观后感模板【篇4】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北京,陕北,延安,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合上书,脑海中不断翻涌出这些地名,或许在别人眼中只是普通的字眼,可对于习近平来说,这是他最珍贵的七年知青岁月。
好久没有读到一本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好书了,趁着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我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然后就被书中那个“敢说敢做敢担当”“扎根于人民群众,为人民办实事”的青年习近平深深吸引了。
我感动于习近平的执着。十五岁,本该像我们一样坐在教室中汲取知识营养的习近平,被分配到最为穷苦的陕北。没有抱怨,没有流泪,更没有自暴自弃,他在那样一个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拼命干活,打坝地、修梯田,努力学习,读书到深夜。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是不能明白,更不能体会那时候的苦的,习近平在那样的环境中,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冲破了最初的迷茫和不适应,终于找到了信仰,坚定了服务人民的信念,最终有了对未来的信心。
我敬佩十五岁的习近平。那时,习近平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可是他忍别人不能忍、干别人不敢干的事,终于当选了梁家河村支书,村民对这个“小娃娃”没有不服气的。他办成了陕北第一座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烧柴用火困难的问题;读后感·为方便大家生活办了一个代销点,后来又有铁业社,缝纫社等等,他把人民的需要放到第一位,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为村民提供便利。我不禁回想自己的十五岁,在敬佩总书记的同时,深深检讨自己的不足,身处优越的环境而不自知,更凸显出精神上的匮乏……
“我要向总书记学习!”我这样对自己说。学习他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学习他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学习他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完成每一件事的干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将更加努力,让青春气贯长虹,让勇敢盖过怯懦,让进取压倒苟安,让青春在汗水中闪光。
相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知青观后感模板【篇5】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交流!
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颇多。趁着胸中回荡的激情,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15岁走到梁家河,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下乡、下地,看秸秆、发煤球……”书中用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知青网合拍的纪录片《知青岁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国粹苑首播。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历50年岁月,讲述年过花甲的知青沉淀记忆后的真人真事。由知青本人亲口讲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再现当年那激情豪壮的岁月,也是深重苦难又艰辛挣扎的青春岁月。没有任何改编加工和演技,但真实的重锤,声声击打观众心扉,感人至深。放声大笑,感动落泪,鼓掌悲叹,知青观众的情感投入,心神倾注,与屏幕上的讲述人声情交汇了。
这次纪录片《知青岁月》首播的是《贺兰山下的记忆》,65年下到宁夏的北京知青集体口述,在贺兰山下农建13师难忘的人生历程。中国传媒大学的郭振元教授是总编导,北京知青网的千秋缘站长是这次知青聚会主持。
播映前宁夏知青代表何君倬的发言依然豪迈,令人难忘:
“我们是拼搏的一代!我们是忍辱负重的一代!我们1700万知青,手挽手,就是一座三峡大坝!我们站起来,就是一座喜马拉雅!
一位69届的知青代表,已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了,走上台,对着台下的65届老知青们依然动情地说:“我们69届下乡的毕业生,是你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长大的!”
片头曲是一代知青们都喜欢都唱过的《边疆处处赛江南》。这支美妙婉转的歌曲,承载了知青们太多的豪情,太多的苦难艰辛,太多难忘的记忆!歌声一起,我的思绪就回到了那一眼望不尽头的北大荒,面对一根直通到山脚下的垄,边锄玉米地,我们边唱的就是这支歌。
屏幕上的知青在口述,台下的知青记忆闸门就打开了!浸润着悲与欢,浮现着血和泪。
贺兰山下,腾格里大沙漠边就是我们的家。刚到几天,沙尘暴袭来,面对面几米看不见人,昏天黑地,女生们夜里用纱巾包住脸,睡着又让沙子呛醒,抖抖纱巾,一捧土!被子上身上脸上全黄的!第二天每个知青干的活就是都拿一个脸盆,到麦田里捧沙土,把沙土埋住的麦苗露出来。
最让人感动的是屏幕上一个叫潘永仪的知青,讲当年主动参与挖大沟的劳动竞赛:
“那天早上,我提着10个馒头,一大桶水,就上阵了。到地就全脱了,只穿一条短裤叉,挖一米五深沟,有人丈量,大太阳底下,汗不停流着,铁锹不停,中午饿了,吃了5个馒头,不歇,接着挖,要创纪录。最后那天我一人挖了32方土!”
他还讲了如何教几个同伴一起跳下火车,追赶连队汽车的趣事,也令人捧腹。
还有一个割麦子的经历:“我割不快,就想镰刀一定要快!头天晚上提前磨了5把锋利的镰刀,就用草绳子系住腰,后背插上锋利的5把镰刀,一溜儿,闪闪的,第二天大猫腰割麦子,用钝了一把,一扔,再从后背抄一把,接着割!”
当年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兵团工资全国几乎一样,无非24元,25元,28元上下。
我想,当年这些吃苦拼命的事,如今似乎听着很新奇,其实很多,正如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石头上,硬是凿出来一条盘山的红旗渠!全县几万农民,每天就供一斤粮食一斤半菜,自带工具,实际就是义务劳动啊!没有当年不计报酬的几亿人的奉献,哪有共和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原始积累!
昨天整看了一上午一下午,很真实很全貌很震撼很简洁很值得。比某些耗资上亿的烂片子有意思。
参加这次知青口述历史的,有当年北京各个中学毕业生,仅仅记下了几个学校:三十中,二十七中,四十一中,十中,二十三中,五十六中,国子监中学及钢院附中等,当年来到贺兰山下战天斗地的是大批初中生也有高中生,还有个别大学生知青。最小的才13岁,妹妹参加兵团时才未满15周岁,还带着红领巾呢!
约200名北京老知青在5月29号欢聚一堂。聚会间知青网代表,天津知青网代表,重庆知青网代表,廊坊知青网代表等上台接受了北京知青网赠送的大钟表并合影。
据说《知青岁月》计划要拍52集,期盼再现北京知青真实历史,了解在全国各地的北京知青那段难忘的辉煌,无论是黑龙江陕北山西内蒙还是新疆云南!
知青观后感范文6篇
基于网友的需要,我们整理了知青观后感范文,你会为写观后感而感到困惑吗?脑海中总有踊跃出许多不一样的想法。 想要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不妨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是真情实感下的产物,不可弄虚作假,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知青观后感范文 篇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近平总书记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总书记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总书记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近平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知青观后感范文 篇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交流!
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颇多。趁着胸中回荡的激情,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15岁走到梁家河,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下乡、下地,看秸秆、发煤球……”书中用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知青观后感范文 篇3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使我们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成长历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要学在前,做表率,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要始终做到敢于吃苦,树牢爱岗敬业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苦活累活脏活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要爱岗敬业,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要为组工事业的发展和党员群众的需求着想,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这种精神状态都不能滑坡,要爱岗敬业,敢于吃苦。
二是始终做到乐于吃苦,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想立业,首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在组织部们工作,平时工作量大经常加班,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抽时间、挤时间加强学习,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认真思考,总结经验,苦练业务需要的硬本领,不断积累自我发展需求的竞争力。
三是始终做到善于吃苦,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作为组工干部,只有立足现实岗位,切实为民服务,才能在群众心中树立起“好干部”的形象,才能以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要俯下身子真干实干,真心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交朋友,用心倾听基层心声,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党员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四是始终做到不忘吃苦,锤炼信仰坚定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在每个阶段和时期都会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我们必须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在吃苦中锤炼品行,练就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奋斗。
知青观后感范文 篇4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通过学习知青岁月这本书,此刻的我心里充满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和景仰之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带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斗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在困境中坚持学习的精神,始终不渝一心为民的信念、和务实重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那个年代知识匮乏,很多人想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就够了,很少有人能做到青年习近平的白天下地去劳动,晚上有空就看书学习,他的勤奋好学都激励着我们这一带人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处在一个机遇和条件都相对更好的年代,我们担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我们要学习书中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及工作的压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少年强则中国强,新时期的中国终究要靠我们这一代青年人。
生命不息,当奋发向前;时不我与,当奋斗不止!作为青年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的榜样,要始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把实现自我价值为奋斗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敢于吃苦,勇于担当,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把工作做好,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展现新时代青年人的蓬勃朝气,青年有思想国家才有希望,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也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知青观后感范文 篇5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知青观后感范文 篇6
坚定理想担使命强化作为守初心
近期,认真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为我们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扎根陕北,与人民群众一道开荒拓土、耕耘创业的场景,展现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青年组工干部,细细品来,深有感触。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养为民服务情怀。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时,说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的迷惘,到22岁离开,七年时间,他立志改变梁家河,通过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离开陕北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那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作为基层青年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各种困难和挑战应运而生,如何带领干部队伍做好群众工作,关乎百姓的幸福,关乎社会的稳定。理想信念不是口号,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经过若干岁月的历练成长,逐渐建立起来的。作为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是强化学思践悟,掌为民服务本领。作为青年组工干部,读书是每日必修课。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求知若渴,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展现了青年对知识的求索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考亦是青年进步的重要法宝,作为基层组工干部,面对基层一线群众,如何更高效简洁地实现红色基因的传递和传承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动力。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在学习中进步,在领悟中成长,青年干部尤其如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时间,无论外界条件如何,都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不断创新,带领群众抓生产,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习和创新,让大队焕发勃勃生机。
三是弘扬实干担当,守为民服务初心。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点,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需的情怀,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干在实处,落到实处,方显使命担当。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青年组工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矢志奋斗砥砺前行。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岁月精神,在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历练品质,在实干苦干创新干中担当作为。
观后感《知青观后感集锦》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知青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