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物理学读后感 > 地图 > 物理学读后感

物理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02 来源:互联网

物理学读后感15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物理学读后感”。读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丰满,阅读完作品后,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作品的情节走向。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物理学读后感 篇1

《物理学的进化》这本小书中,我只看到了他思想很小的一个部分,却学习到了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许多知识。

《物理学的进化》开篇就写到:我们的目的是用粗线条的轮廓说明物理学家的工作必须像侦探那样用纯粹的思维来进行。我们主要是叙述思维和观念在大胆地探求客观世界的知识中所起的作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本书主要是从思维和观念的作用,而且在作者看来,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来说,存在客观世界并且还存在客观世界的知识这样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作者承认有这样的世界存在,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二认识其中的知识。

首先,阅读后最大的感想是思维方法的问题。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在机械观的兴起这个章节中,作者一上来就写到: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接着开始探讨从伽利略到牛顿等人的关于运动问题的思想演化。运动问题的确是一个极好的问题,好问题的提出才会引发人们的探索和研究,这不但适用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可续,同样适用于哲学、社会学这样的人文科学。爱因斯坦自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第二,要重视理想实验的作用。理想实验是方法论的问题,它体现了思维冲破常规的力量。在这本书中,时刻闪耀着思想实验的光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很是出名,包括中学物理课本中写的那个: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如果没有摩擦将会永远的运动下去。还有那个冲破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且不论是否有这样真实的实验,但是把一大一小两个球绑在一起的思想实验,伽利略却是思考过的。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提到的关于以太的实验,几乎都是思想上的实验,因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以太是不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伟大的相对论的诞生,没有做一个实验,或者说所有的实验都是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完成的。第三,要重视思维的跳跃阶段,以备新思想的涌现。我们都知道科学并不总是循规蹈矩的过程,不管是实验方面,还是理论方面,新思想都有可能随时涌现。好比书中提到的以太的实验,以太漂移实验对以太学说提出了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打破传统观念,而是对原有学说进行修补,着名物理学家洛伦兹推导出了符合电磁学协变条件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但无法抛弃以太的观点。到了爱因斯坦则大胆抛弃了以太学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其次,我从书中还看出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想。一个科学家如果在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没有达到哲学式的高度,如何对哲学的研究没有一定的造诣,就不可能成为的所谓的大师。书中提到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使离开科学领域很远的问题的哲学观点发生变化。科学所企图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描述自然的理论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虽然超越了物理学的界限,但却与物理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正是科学提供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素材。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对科学、科学对哲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在这个观点上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以哲学、科学中的实例为佐证的。例如,在2300年前,德漠克利图(Democritus)写道:我们通常惯于把感觉的事物当作是实在的,但是真正说起来,它们不是实在的,只有原子和空位是实在的。这个观点在希腊哲学中是一个哲学观点的设想,在科学上把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是从伽利略的工作开始的。在此后的科学研究中,力和物质是理解自然的一切努力的基本概念。研究过程我们暂且不谈,可是经典力学成就却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力学中假如知道一个运动物体现在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在它上面的力,那么它的未来的路径是可以预言的,而且它的过去也是可以揭示的。例如所有行星的未来路径都是可以预知的,作用在它们之上的是只跟距离有关的牛顿万有引力。经典力学的伟大成果暗示着机械观可以无例外地应用于物理学的任何分支部门,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引力或斥力来解释,而这些力只与距离有关,并且作用于不变的粒子之间。这段话出自本书第一章机械观的兴起的兴起,在我看来,这段话也充满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由经典力学所带来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简要说明。书中像这样的段落还有一些,到处闪耀着哲学与科学二者不可分离的光辉。

再次,读这本书的确给人以很深刻的思考,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法、哲学背景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自己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场,相对论》那一章的第四小节时间,距离,相对论中,作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钟究竟是什么呢?若不是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我自己来说永远也无法想象这还是一个问题。钟从我出生就一直存在着,它只可能因为没了动力或者坏了而停止或者不能准确的指示时间,却从没怀疑过时间是只有一个的,钟的义务就是准确的指示那个时间。正如书中所写:在两个离得很远的点上有两个完好无疵的钟,它们上面所指示的时刻完全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对这句话要作出实验验证,它总应该是正确的。在经典力学中,时间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以前用经典力学讨论测量时,对所有的坐标系我们只用一个钟,假如两组钟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会发生什么呢?持有经典观点的物理学家回答说:没有什么,它们还会走得一样快,因而我们既可以用运动的钟也可以用静止的钟来指示时间。这种经典力学的想法或许也正是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但是,到了相对论的体系,这钟一个钟的观念就不在适用了。在相对论中,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有不同的钟,由于不同坐标系中的钟是相对于别的坐标系在运动,所以,钟的步调变了,时间不同了。狭义相对论体现的一个思想就是:时间不是超然绝对的,空间也不是凝固不动的,而且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我对相对论的理论问题不甚了解,但是这种颠覆性的时空观却使我体会到了一个事实:没有什么观念是永恒不变、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白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曾举这样的例子:我们要是与100光年外的人通话,话语传到要花费光速奔跑100年的时间,如果我想听到那个人的回答,仍然要等上另个百年,那个时候,我已不存在,答案也是传不到的了。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思考,且不论是否能以光速传递信息,光是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问题了。

最后,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用进化一词来描述物理学的发展呢?作者不但暗含着深刻的知识演化的过程,同时作者也为了说明物理学的知识是进步的这样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更深层次的追问便是科学是进步的这样一个在科学哲学中争论过的话题。《物理学的进化》是一本很薄的书,却蕴含了厚厚的物理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能够引发人的多层次、各个角度的思考。

物理学读后感 篇2

有一种书,读完以后,过了很长的时间,除了书的名字,内容全部都忘了,但是仍然觉得这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物理学的进化》就是这样一本书。二十多年过去了,书中写的啥全部忘完了,但总有一种买来再读的冲动。终于它再版了,再次阅读,理解了这书为啥会有的魔力。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徳用简洁的问题勾划了物理学进化的各个关键点,即使没有很深数学和物理知识的人都能读懂。在书的开篇,作者提到: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这个奥妙的侦探故事,至今还没有做出解答。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作者也提到这样的比喻不是很确切,在书的的后面会进行修正。但是如果把对未知的探求用推理的方法来分析各种线索,这不正是科学的方法吗?

我一直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悖论推动的,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我已经忘记了,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科学上的重大进步几乎都是犹豫旧的理论遇到了危机,通过尽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儿产生的。

在书的结尾,作者给出对科学的看法: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一本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难道不是正确学习科学的方法吗?

物理学读后感 篇3

书中介绍有关折射定律发现的历史故事,以及我从书中领悟到的一些道理。

折射定律是莱顿的力学教授斯涅耳发现的。他从未公布他的发现,但是,惠更斯和伊萨克。沃斯两人声称曾审查过斯涅耳的手稿。他以不方便的形式把折射定律叙述如下:在相同的介质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由于余割和正弦成反比,这个叙述等价于现代形式就很明显了。迄今就我们所知,斯涅耳没有试图作这个定律的理论推导,但是他用实验验证了它。像在现代书本中看到的那种正弦定律,是笛卡儿于1637年在他的《屈光学》一书中作出的。他没有提到斯涅耳,可能是他自己独立地发现了这个定律。笛卡儿没有做实验,但他从如下的假定理论上推导了这个定律:(1)光速在较密的介质中较大(现在知道,这是错误的);(2)在相同介质里,这些速度对各种入射角都有相同的比率;(3)在折射时,平行于折射面速度分量保持不变(现在知道,这也是错误的)。这些假定不大可能是正确的,这引起了数学家费玛和其他人着手去证明它。费玛从下述假定推出了这个定律,即光以最少的时间从一种介质的某一点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某一点,而且在较密的介质中光速较小。

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有人提出质疑,又不断的推动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人们总是走在趋近真理的道路上,在这条道路上会有曲折,但整个人类的步伐是不断向前的。折射定律最终的提出者笛卡儿在三个假定理论上推导出了折射定律,但是在他假设的理论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得出了符合事实的结论,但是推导过程还是有待商榷的。这个也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定律的得出,只有实打实的数学推导或者切身的实验观察、总结和推理得出的结论才更真实更可靠。总之,物理是门讲求严密和严谨的学科,不仅学习物理要如此,对待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更需如此,要不停的鞭策自己认真把每项工作做好,不管是简单的工作还是复杂的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疏忽大意,时时刻刻保持严谨的生活和工作作风。

物理学读后感 篇4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怀疑、批判、求真、创新的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展现物理学发展的历程, 展现在这个历程中,物理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不同理论观点的冲突、纷争与批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牛顿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热质说到能量说;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到波粒二象性和光子说,物理学史展现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知识,呈现出人类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既突显了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从而深刻的促进着人们的思想解放。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几个主要部门力学、热学、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时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导致了电子的发现。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迅速打破了物理学界沉闷的空气,极大的促进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掩盖。把动态的、进化的物理学理论异化为机械的公式、定律,繁、难、偏、旧的习题呈现给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必将使学生对原本不断深化的物理学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丧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模糊了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

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学的过去,才能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的未来,对物理学史相关知识的探究,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读后感 篇5

《物理学史》读后感800字:

1、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

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学读后感 篇6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物理学读后感 篇7

少见的一部反弦论之作,更难得的是作者本人也曾经被弦论鼓舞并为之工作过多年。因此这不是圈外人对弦论一知半解、意气用事的泄愤,而是出于内部专业人士冷静的现状披露和系统性批评。

作者系统周密地刻画了弦论的总体困境和具体困难。从外在特征看,自18世纪以来科学史尚未有过如弦论这般数十年内既不能得到实验验证也未有理论突破性进展,却依然有着重要影响力并因此占据大量学术资源的理论假设。这可以被称为“后现代物理学”特征:它脱离了现代物理学依托经验实证的学科规范,弦论科学家们认为,弦论的理论形态如此美妙,以致于它似乎只需要数学的和谐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光明前景。作者用科学史的例证向我们表明,历史上曾经有多少“成套、系统、完备”、“数学和谐”、“形式优美”、“工具性成功”的假说被证明为错误的研究思路。

此外,作者更进一步在爱因斯坦革命框架下,提出了5个弦论或任何一种其他理论需要作出有效解释的基本问题,涉及到“实在性”、“大统一理论”、“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等重要理论方向。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爱因斯坦革命的意义之一在于构造了一种“背景独立”的理论形式,它成功将时空形态转化为为理论演绎的内在结果而不是人为设定的外部前提(后者例如牛顿时空,那种绝对时空就是一种“背景相关”的理论形式,即具体理论形式将取决于时空背景这一外生变量)。“背景相关性”对应弦论的问题是,10维时空的常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指定一种常数,就对应一种可能宇宙,当理论预期的结果不能实现,那只要修改常数就好了,这样的理论是不会出错的(这也是为什么强子对撞机迟迟不能实现理论预言而只能一味上调理论阈值加强对撞能量的原因),可是科学必须具备可证伪性。

这种“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是怎样行成的呢?作者追溯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科学史的进展并认为与此相关。那种量子论革命中孕育的特别的科学作风(诸如反哲学、反理解、反实在等风气)带来了短期的爆发性成果,长期中却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负面效应。当弦论科学家着迷于弦论绝妙的理论形式而拒绝其他替代理论时,科学理性实际已经让位于非理性的信仰。

本书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多种弦论以外的替代理论,在弦论不仅占据了科学世界,也占据了科普世界的局面下对科普读者很有启发意义(毕竟我们对于弦论已经不算陌生了,对“动力三角化”、“圈量子理论”、“扭量理论”、“因果集”、“超引力”等冷门时空物理学领域却知之甚少)。

本书对具体问题的专业讨论不少,尽管就“对称性”等概念做出了教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式说明,在通俗性上仍然有所欠缺,作文相比其他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家作品而要算不上对非专业读者有特别的照顾,这固然不是大问题,因为作者提供东西一般而言是越多越好,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但是,这本书逼迫读者跳过的地方可能真的不少。

最精彩的一章是第十七章《奈何社会学》,表明当代物理学研究环境的变化和与“量子力学风格”相对的“粒子物理学风格”如何不再适应当下的前沿问题,生动刻画了弦论学家群体的若干特征(夹着偶尔指名道姓的爆料,八卦程度极高,相当精彩),这些才是弦论停滞甚至物理学停滞的“社会学”根源。

物理学读后感 篇8

《物理学史》读后感800字:

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一)

《物理学的进化》这本小书中,我只看到了他思想很小的一个部分,却学习到了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许多知识。

《物理学的进化》开篇就写到:我们的目的是用粗线条的轮廓说明物理学家的工作必须像侦探那样用纯粹的思维来进行。我们主要是叙述思维和观念在大胆地探求客观世界的知识中所起的作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本书主要是从思维和观念的作用,而且在作者看来,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来说,存在客观世界并且还存在客观世界的知识这样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作者承认有这样的世界存在,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二认识其中的知识。

首先,阅读后最大的感想是思维方法的问题。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在机械观的兴起这个章节中,作者一上来就写到: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接着开始探讨从伽利略到牛顿等人的关于运动问题的思想演化。运动问题的确是一个极好的问题,好问题的提出才会引发人们的探索和研究,这不但适用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可续,同样适用于哲学、社会学这样的人文科学。爱因斯坦自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第二,要重视理想实验的作用。理想实验是方法论的问题,它体现了思维冲破常规的力量。在这本书中,时刻闪耀着思想实验的光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很是出名,包括中学物理课本中写的那个: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如果没有摩擦将会永远的运动下去。还有那个冲破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且不论是否有这样真实的实验,但是把一大一小两个球绑在一起的思想实验,伽利略却是思考过的。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提到的关于以太的实验,几乎都是思想上的实验,因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以太是不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伟大的相对论的诞生,没有做一个实验,或者说所有的实验都是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完成的。第三,要重视思维的跳跃阶段,以备新思想的涌现。我们都知道科学并不总是循规蹈矩的过程,不管是实验方面,还是理论方面,新思想都有可能随时涌现。好比书中提到的以太的实验,以太漂移实验对以太学说提出了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打破传统观念,而是对原有学说进行修补,着名物理学家洛伦兹推导出了符合电磁学协变条件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但无法抛弃以太的观点。到了爱因斯坦则大胆抛弃了以太学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其次,我从书中还看出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想。一个科学家如果在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没有达到哲学式的高度,如何对哲学的研究没有一定的造诣,就不可能成为的所谓的大师。书中提到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使离开科学领域很远的问题的哲学观点发生变化。科学所企图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描述自然的理论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虽然超越了物理学的界限,但却与物理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正是科学提供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素材。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对科学、科学对哲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在这个观点上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以哲学、科学中的实例为佐证的。例如,在2300年前,德漠克利图(Democritus)写道:我们通常惯于把感觉的事物当作是实在的,但是真正说起来,它们不是实在的,只有原子和空位是实在的。这个观点在希腊哲学中是一个哲学观点的设想,在科学上把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是从伽利略的工作开始的。在此后的科学研究中,力和物质是理解自然的一切努力的基本概念。研究过程我们暂且不谈,可是经典力学成就却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力学中假如知道一个运动物体现在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在它上面的力,那么它的未来的路径是可以预言的,而且它的过去也是可以揭示的。例如所有行星的未来路径都是可以预知的,作用在它们之上的是只跟距离有关的牛顿万有引力。经典力学的伟大成果暗示着机械观可以无例外地应用于物理学的任何分支部门,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引力或斥力来解释,而这些力只与距离有关,并且作用于不变的粒子之间。这段话出自本书第一章机械观的兴起的兴起,在我看来,这段话也充满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由经典力学所带来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简要说明。书中像这样的段落还有一些,到处闪耀着哲学与科学二者不可分离的光辉。

再次,读这本书的确给人以很深刻的思考,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法、哲学背景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自己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场,相对论》那一章的第四小节时间,距离,相对论中,作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钟究竟是什么呢?若不是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我自己来说永远也无法想象这还是一个问题。钟从我出生就一直存在着,它只可能因为没了动力或者坏了而停止或者不能准确的指示时间,却从没怀疑过时间是只有一个的,钟的义务就是准确的指示那个时间。正如书中所写:在两个离得很远的点上有两个完好无疵的钟,它们上面所指示的时刻完全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对这句话要作出实验验证,它总应该是正确的。在经典力学中,时间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以前用经典力学讨论测量时,对所有的坐标系我们只用一个钟,假如两组钟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会发生什么呢?持有经典观点的物理学家回答说:没有什么,它们还会走得一样快,因而我们既可以用运动的钟也可以用静止的钟来指示时间。这种经典力学的想法或许也正是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但是,到了相对论的体系,这钟一个钟的观念就不在适用了。在相对论中,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有不同的钟,由于不同坐标系中的钟是相对于别的坐标系在运动,所以,钟的步调变了,时间不同了。狭义相对论体现的一个思想就是:时间不是超然绝对的,空间也不是凝固不动的,而且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我对相对论的理论问题不甚了解,但是这种颠覆性的时空观却使我体会到了一个事实:没有什么观念是永恒不变、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白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曾举这样的例子:我们要是与100光年外的人通话,话语传到要花费光速奔跑100年的时间,如果我想听到那个人的回答,仍然要等上另个百年,那个时候,我已不存在,答案也是传不到的了。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思考,且不论是否能以光速传递信息,光是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问题了。

最后,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用进化一词来描述物理学的发展呢?作者不但暗含着深刻的知识演化的过程,同时作者也为了说明物理学的知识是进步的这样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更深层次的追问便是科学是进步的这样一个在科学哲学中争论过的话题。《物理学的进化》是一本很薄的书,却蕴含了厚厚的物理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能够引发人的多层次、各个角度的思考。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二)

这本书是讨论物理学观念的进化的,并不是一种历史记载。爱因斯坦在序言中说:这里没有系统他讲述基本物理论据和理论,说得更恰当一些,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但是我们的叙述必须简单。本书的总的任务既然是叙述物理学的进化,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论据和观念作一定的选择。

在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

爱因斯坦在写书的时候,为了读者,在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方法上都是精心选择和设计的。爱因斯坦把抽象的理论写成一个侦探故事, 侦探故事中设计了许多悬念,既提出了问题,也设计了悬念,读起来很有趣味性。《物理学的进化》叙述了某科学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想了那些办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有些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解决。有些问题,几百年间都认为是正确的,但后来的探索却证明是错误的。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新课改下的教材编写,应当为几岁和十几岁的孩子着想。教材内容首先要使孩子们对于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旧教材扳着面孔讲一些枯燥的理论,孩子们怎能不厌学。我们教材中的定律都是现成的知识,好象都绝对的真理,孩子们难道还有必要思考这些绝对的真理吗?

科学的发现往往在于基本理论的突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每天都在诞生新的学科,所以教材应在物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上下功夫,注重于查究最初的线索来指出新的物理概念在它与旧概念的斗争中是如何产生出来的,突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新教材也可以以故事的方式编材料,在编写中写出科学家的故事,吸引孩子们。在教材结构上由故事引出定律,然后讲定律,再配一定的练习,提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通过故事和定律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并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品质。科学家勤于思考、百折不回的精神,不迷信前人的结论,敢于思考坚持真理甚至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都对孩子们有教育和启发作用。现在的高考题,往往都要学生应运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新教材当然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知道学以致用。通过做练习培养其应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材也许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三)

有一种书,读完以后,过了很长的时间,除了书的名字2020,内容全部都忘了,但是仍然觉得这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物理学的进化》就是这样一本书。二十多年过去了,书中写的啥全部忘完了,但总有一种买来再读的冲动。终于它再版了,再次阅读,理解了这书为啥会有的魔力。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徳用简洁的问题勾划了物理学进化的各个关键点,即使没有很深数学和物理知识的人都能读懂。在书的开篇,作者提到: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这个奥妙的侦探故事,至今还没有做出解答。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作者也提到这样的比喻不是很确切,在书的的后面会进行修正。但是如果把对未知的探求用推理的方法来分析各种线索,这不正是科学的方法吗?

我一直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悖论推动的,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我已经忘记了,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科学上的重大进步几乎都是犹豫旧的理论遇到了危机,通过尽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儿产生的。

在书的结尾,作者给出对科学的看法: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一本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难道不是正确学习科学的方法吗?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导语:读了《趣味物理学》这本书,读者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趣味物理学》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附:《没错,物理就是这么奇妙》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武林世界,那里正在竞选武林盟主。

在那里,不光有着精彩的较量,知识也增长了不少。那个武林就是——物理武林!

在这本书里呈现的不光是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物理的奇妙!这是个神奇的世界,各种物质充斥其中,物理武林的美丽正是在这儿!这是个美妙的世界,各种奥义含蕴其中,物理武林的知识宝箱正是在这儿!这是个多彩的世界,物理武林吸引我的地方正是在这儿!在理科天才——陈泽坤的笔下,物理就像是我的老伙伴一样!那丰富有趣的语言,新奇迷人的叙述方法,还有还有那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不想爱物理,也得爱上他啊!

在武林盟主争霸赛中,光、声音、温度还有那我最虚幻的精通电学奥义的闪电侠兄弟展开了激烈的擂台赛!他们那不分上下的功夫,不分上下的辩论,让你不知该给哪一门派投票了!而且到底是谁称霸了物理武林了呢?在后面,本是源自同一宗师的了两大流派,却打打杀杀,为什么呢?人后亲如一家的目的何在呢?然而压强长老到底是怎样发现压强奥义成为压强长老了呢?叱咤风云的能量宫里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新能量宫里又发现了什么奥秘呢......这些谜底就等你翻开这本书后给你揭晓了!

物理就是这么奇妙!小时候我就对各种各样的能量感兴趣,常常问妈妈:“它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呢......为什么可以......”在这本我都找到了我感兴趣的问题!也感觉到了物理的奇妙之处。在这本书里不光学到了物理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把物理这门有趣的科目写成了物理大武林,让我的兴奋劲儿一下子就上去了,对物理有了更浓厚的“感情”。这么新鲜的写作方法,我想很多小读者读后都会捧腹大笑,并且深深的爱上物理。

在这神奇的物理世界里,正等这我们去发现、创新呢!我先去研究了哦!读过这本书后记得也给我分享一下哦!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篇一: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篇二:《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篇三:《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物理学史读后感


物理学史读后感(一)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怀疑、批判、求真、创新的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展现物理学发展的历程, 展现在这个历程中,物理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不同理论观点的冲突、纷争与批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牛顿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热质说到能量说;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到波粒二象性和光子说,物理学史展现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知识,呈现出人类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既突显了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从而深刻的促进着人们的思想解放。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几个主要部门力学、热学、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时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导致了电子的发现。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迅速打破了物理学界沉闷的空气,极大的促进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掩盖。把动态的、进化的物理学理论异化为机械的公式、定律,繁、难、偏、旧的习题呈现给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必将使学生对原本不断深化的物理学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丧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模糊了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

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学的过去,才能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的未来,对物理学史相关知识的探究,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史读后感(二)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行为和运动的科学,是最早的自然学科之一。物理学的发展是很久远的,自古以来时间最长的也就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经典物理学,其主要研究的方面是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也正是这些方面,让物理学家们探索了相当长的时间,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世界上事物的发展,从刚开始的额懵懂,到逐渐的了解,这其中有着怎么样坎坷曲折的道路,无数次的错误,无数的物理学家为之奋斗终身,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的就是获取真理。

没有探索就没有发现,没有大胆的打破传统的思想,就不会有新的理论的诞生,或者是对旧的理论的改正,正如伽利略一样,正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敢于挑战人们所信奉的真理,才使得他获得了真理,站在了物理学的巅峰之上。自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一直被人们信奉为真理,他提出:重的物体和清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这被人们当做真理传承了号几个世纪,可是,当伽利略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着是个错误的时候,他勇敢的提出来了,通过比萨斜塔的实验,他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证明了本有的真理,打破了巩固人们思想的错误理论。

科学的发展是很漫长的,其中,也是要付出许多沉痛的代价的,在宗教的束缚下,在上帝与地心说的统治之下,哥白尼和布鲁诺是何等的不畏权势,勇敢而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真理,并不断的向人们宣示这真理,在被宗教迫害,逼迫其放弃自己的真理而服从宗教的通知的时候,他们毅然拒绝,终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日心说在后代终于还是被证明是正确的,从而被世人所接受。

发展的事物总是那么的坎坷,可是科学的探索是没有尽头的,在经典物理以后,继而发展起来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在人们经常耳边能听说到的原子物理学,这时的发展也是一样那么的不顺利,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总是不相信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所描述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是,不管刚开始人们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最红人们所接受的都必须是真理的,因为没有任何食物可以战胜得过真理。但是真理的诞生却是要靠我们很多人的奋斗才能产生的。


物理学史读后感(三)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着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一)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二)

书中介绍有关折射定律发现的历史故事,以及我从书中领悟到的一些道理。

折射定律是莱顿的力学教授斯涅耳发现的。他从未公布他的发现,但是,惠更斯和伊萨克。沃斯两人声称曾审查过斯涅耳的手稿。他以不方便的形式把折射定律叙述如下:在相同的介质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由于余割和正弦成反比,这个叙述等价于现代形式就很明显了。迄今就我们所知,斯涅耳没有试图作这个定律的理论推导,但是他用实验验证了它。像在现代书本中看到的那种正弦定律,是笛卡儿于1637年在他的《屈光学》一书中作出的。他没有提到斯涅耳,可能是他自己独立地发现了这个定律。笛卡儿没有做实验,但他从如下的假定理论上推导了这个定律:(1)光速在较密的介质中较大(现在知道,这是错误的);(2)在相同介质里,这些速度对各种入射角都有相同的比率;(3)在折射时,平行于折射面速度分量保持不变(现在知道,这也是错误的)。这些假定不大可能是正确的,这引起了数学家费玛和其他人着手去证明它。费玛从下述假定推出了这个定律,即光以最少的时间从一种介质的某一点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某一点,而且在较密的介质中光速较小。

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有人提出质疑,又不断的推动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人们总是走在趋近真理的道路上,在这条道路上会有曲折,但整个人类的步伐是不断向前的。折射定律最终的提出者笛卡儿在三个假定理论上推导出了折射定律,但是在他假设的理论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得出了符合事实的结论,但是推导过程还是有待商榷的。这个也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定律的得出,只有实打实的数学推导或者切身的实验观察、总结和推理得出的结论才更真实更可靠。总之,物理是门讲求严密和严谨的学科,不仅学习物理要如此,对待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更需如此,要不停的鞭策自己认真把每项工作做好,不管是简单的工作还是复杂的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疏忽大意,时时刻刻保持严谨的生活和工作作风。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三)

《物理学史》这是一本讨论物理哲学问题的通俗读物。 叙述了从巴比伦时期至1925年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事实。黑格尔有句名言说,熟悉了一门科学的历史,也就熟悉了这门科学本身。全书从头到尾,字2020里行间,无一处不弥漫着物理哲学情绪并能被这种情绪所感染。漫步其中如同走进了物理学大厦---- 陶冶性情,感发志意,翻开它,你就会浸沉在一团浓浓的物理哲学情绪中;能把你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到 物理学境界。

本书作者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现象去着手观察、分析问题,最后不可避免地引导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是本书的一大优点。本书每章都出现 理想实验这个术语;作者并在多处写道:这种推理只有通过理想实验的想像才能达到,而理想实验却是永远也无法真正去实施的;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让我们再设想一个理想实验等诸如此类的句子,这些句子为我们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万能的物理实验室。 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爱因斯坦是这方面的大师。可以说,正是设计、安排了一些关键性的理想实验才造就了爱因斯坦的伟大。爱因斯坦从幼年起,就凝神默想,思考过以下两个问题:

1. 若是有人正在跟着光线跑,并努力去赶上它,将会发生什么?

2. 把一个人关在一个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上,将会发生什么?

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都属于理想实验,因为我们不可能真正去做这样的实验。

爱因斯坦从头一个问题的答案发展了狭义相对论;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反映了爱因斯坦对理想实验的偏爱和他的孩子似的怀疑司空见惯、简单事物的能力。在书中,爱因斯坦对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功绩作了中肯的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在另一本书上,爱因斯坦说,伽利略的发现是物理学的诞生日。

在作者笔下,从一个旧概念过渡到一个新概念是件自然不可避免的事;前后衔接得平滑,以致于觉察不到中间有什么接缝。读者满怀激-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跟随作者深入到了物理学严峻的大厦。

我也感觉到在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也可以起到以下效果:

1、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讲一些物理学史中的有关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光的本质时,给学生讲托马斯。杨的故事。

托马斯。杨出生在英国米尔弗顿,他复兴了被忽略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光的波动说。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一个非凡的幼年时代。在他两岁的时候就能很流畅地读书,当他4岁的时,他已通读了两遍圣经;当他6岁时,他能整篇地背诵哥德斯密思的荒村。他一目数行,贪婪的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是古典的、文学的或是科学上的着作。书中处处体现了伟大科学家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热爱读书,各个博闻强识,不仅仅读科学类的书籍,而且热爱阅读文学、哲学等种类的书籍。

杨的最早研究是关于眼睛的构造和光学特性。1801年,杨在皇家学会宣读了关于薄片颜色的论文,他在这里表示他自己强烈地倾向光的波动说。干涉原理的引入是这篇文章跨出的重大一步。他的发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生活中利用干涉现象制造的生活用品无处不在,比如自行车后面的尾灯,在黑暗的情况下依然能看到它的光亮,就是因为光的干涉原理制成的;还有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制服有的是也是利用了干涉现象,为了避免环卫工人在黑暗情况扫马路被汽车撞到。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干涉现象为我们带来了极大地便利。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科学家们的任何一项发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会经历一段坎坷的历程,科学家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坚持真理地科学精神也值得我认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秉承物理学科的严谨务实,对待工作脚踏实地,努力去奋斗争取能早日成长成熟起来。

2.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3.有助于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以及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等等,都蕴含着向学生渗透物理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现实的教材是:概念和规律的发现,已经被浓缩了,隐去了曲折复杂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的是经过科学整理加工过的严密、抽象、精练的若干条言语。所以,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概念和规律在建立过程中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经受的磨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如牛顿在吸收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后,又采用了笛卡儿的数学演绎优点,并以自己精湛的创造力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就采用了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4.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着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物理教学中,在讲解原子物理及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讲述一些有关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感和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讲解原子核的裂变时,讲述我国着名科学家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放弃自己在居里实验室工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已经发现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回国。在他们回国之前居里夫人给他们回赠了一句话:如果我是你们,我也会这样做的。并且给他们赠了一些作为研究放射性元素的发射源镭。以及后来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在我国科学技术上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心。

总之,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目的渗透物理学史。同时我也要抓紧学习,丰富自己。

《物理学史》读后感3000字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怀疑、批判、求真、创新的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展现物理学发展的历程, 展现在这个历程中,物理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不同理论观点的冲突、纷争与批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牛顿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热质说到能量说;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到波粒二象性和光子说,物理学史展现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知识,呈现出人类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既突显了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从而深刻的促进着人们的思想解放。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几个主要部门力学、热学、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时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导致了电子的发现。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迅速打破了物理学界沉闷的空气,极大的促进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掩盖。把动态的、进化的物理学理论异化为机械的公式、定律,繁、难、偏、旧的习题呈现给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必将使学生对原本不断深化的物理学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丧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模糊了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

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学的过去,才能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的未来,对物理学史相关知识的探究,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史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是我们读书经验积攒的方式之一,好的读后感让人受益终身。在欣赏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假设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我们的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物理学史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物理学史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学史读后感(篇2)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学史读后感(篇3)

《物理学的进化》这本小书中,我只看到了他思想很小的一个部分,却学习到了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许多知识。

《物理学的进化》开篇就写到:我们的目的是用粗线条的轮廓说明物理学家的工作必须像侦探那样用纯粹的思维来进行。我们主要是叙述思维和观念在大胆地探求客观世界的知识中所起的作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本书主要是从思维和观念的作用,而且在作者看来,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来说,存在客观世界并且还存在客观世界的知识这样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作者承认有这样的世界存在,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二认识其中的知识。

首先,阅读后最大的感想是思维方法的问题。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在机械观的兴起这个章节中,作者一上来就写到: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接着开始探讨从伽利略到牛顿等人的关于运动问题的思想演化。运动问题的确是一个极好的问题,好问题的提出才会引发人们的探索和研究,这不但适用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可续,同样适用于哲学、社会学这样的人文科学。爱因斯坦自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第二,要重视理想实验的作用。理想实验是方法论的问题,它体现了思维冲破常规的力量。在这本书中,时刻闪耀着思想实验的光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很是出名,包括中学物理课本中写的那个: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如果没有摩擦将会永远的运动下去。还有那个冲破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且不论是否有这样真实的实验,但是把一大一小两个球绑在一起的思想实验,伽利略却是思考过的。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提到的关于以太的实验,几乎都是思想上的实验,因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以太是不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伟大的相对论的诞生,没有做一个实验,或者说所有的实验都是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完成的。第三,要重视思维的跳跃阶段,以备新思想的涌现。我们都知道科学并不总是循规蹈矩的过程,不管是实验方面,还是理论方面,新思想都有可能随时涌现。好比书中提到的以太的实验,以太漂移实验对以太学说提出了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打破传统观念,而是对原有学说进行修补,着名物理学家洛伦兹推导出了符合电磁学协变条件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但无法抛弃以太的观点。到了爱因斯坦则大胆抛弃了以太学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其次,我从书中还看出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想。一个科学家如果在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没有达到哲学式的高度,如何对哲学的研究没有一定的造诣,就不可能成为的所谓的大师。书中提到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使离开科学领域很远的问题的哲学观点发生变化。科学所企图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描述自然的理论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虽然超越了物理学的界限,但却与物理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正是科学提供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素材。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对科学、科学对哲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在这个观点上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以哲学、科学中的实例为佐证的。例如,在2300年前,德漠克利图(Democritus)写道:我们通常惯于把感觉的事物当作是实在的,但是真正说起来,它们不是实在的,只有原子和空位是实在的。这个观点在希腊哲学中是一个哲学观点的设想,在科学上把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是从伽利略的工作开始的。在此后的科学研究中,力和物质是理解自然的一切努力的基本概念。研究过程我们暂且不谈,可是经典力学成就却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力学中假如知道一个运动物体现在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在它上面的力,那么它的未来的路径是可以预言的,而且它的过去也是可以揭示的。例如所有行星的未来路径都是可以预知的,作用在它们之上的是只跟距离有关的牛顿万有引力。经典力学的伟大成果暗示着机械观可以无例外地应用于物理学的任何分支部门,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引力或斥力来解释,而这些力只与距离有关,并且作用于不变的粒子之间。这段话出自本书第一章机械观的兴起的兴起,在我看来,这段话也充满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由经典力学所带来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简要说明。书中像这样的段落还有一些,到处闪耀着哲学与科学二者不可分离的光辉。

再次,读这本书的确给人以很深刻的思考,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法、哲学背景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自己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场,相对论》那一章的第四小节时间,距离,相对论中,作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钟究竟是什么呢?若不是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我自己来说永远也无法想象这还是一个问题。钟从我出生就一直存在着,它只可能因为没了动力或者坏了而停止或者不能准确的指示时间,却从没怀疑过时间是只有一个的,钟的义务就是准确的指示那个时间。正如书中所写:在两个离得很远的点上有两个完好无疵的钟,它们上面所指示的时刻完全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对这句话要作出实验验证,它总应该是正确的。在经典力学中,时间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以前用经典力学讨论测量时,对所有的坐标系我们只用一个钟,假如两组钟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会发生什么呢?持有经典观点的物理学家回答说:没有什么,它们还会走得一样快,因而我们既可以用运动的钟也可以用静止的钟来指示时间。这种经典力学的想法或许也正是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但是,到了相对论的体系,这钟一个钟的观念就不在适用了。在相对论中,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有不同的钟,由于不同坐标系中的钟是相对于别的坐标系在运动,所以,钟的步调变了,时间不同了。狭义相对论体现的一个思想就是:时间不是超然绝对的,空间也不是凝固不动的,而且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我对相对论的理论问题不甚了解,但是这种颠覆性的时空观却使我体会到了一个事实:没有什么观念是永恒不变、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白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曾举这样的例子:我们要是与100光年外的人通话,话语传到要花费光速奔跑100年的时间,如果我想听到那个人的回答,仍然要等上另个百年,那个时候,我已不存在,答案也是传不到的了。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思考,且不论是否能以光速传递信息,光是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问题了。

最后,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用进化一词来描述物理学的发展呢?作者不但暗含着深刻的知识演化的过程,同时作者也为了说明物理学的知识是进步的这样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更深层次的追问便是科学是进步的这样一个在科学哲学中争论过的话题。《物理学的进化》是一本很薄的书,却蕴含了厚厚的物理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能够引发人的多层次、各个角度的思考。

物理学史读后感(篇4)

《物理学史》读后感800字:

1、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

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学史读后感(篇5)

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 550 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 100 页。全书大致分为 19 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那么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长 300 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 200 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力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试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眼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板的人居然会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的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伴我如痴如醉汲取知识。

《物理学史》读后感800字


书中介绍有关折射定律发现的历史故事,以及我从书中领悟到的一些道理。
折射定律是莱顿的力学教授斯涅耳发现的。他从未公布他的发现,但是,惠更斯和伊萨克。沃斯两人声称曾审查过斯涅耳的手稿。他以不方便的形式把折射定律叙述如下:在相同的介质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由于余割和正弦成反比,这个叙述等价于现代形式就很明显了。迄今就我们所知,斯涅耳没有试图作这个定律的理论推导,但是他用实验验证了它。像在现代书本中看到的那种正弦定律,是笛卡儿于1637年在他的《屈光学》一书中作出的。他没有提到斯涅耳,可能是他自己独立地发现了这个定律。笛卡儿没有做实验,但他从如下的假定理论上推导了这个定律:(1)光速在较密的介质中较大(现在知道,这是错误的);(2)在相同介质里,这些速度对各种入射角都有相同的比率;(3)在折射时,平行于折射面速度分量保持不变(现在知道,这也是错误的)。这些假定不大可能是正确的,这引起了数学家费玛和其他人着手去证明它。费玛从下述假定推出了这个定律,即光以最少的时间从一种介质的某一点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某一点,而且在较密的介质中光速较小。
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有人提出质疑,又不断的推动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人们总是走在趋近真理的道路上,在这条道路上会有曲折,但整个人类的步伐是不断向前的。折射定律最终的提出者笛卡儿在三个假定理论上推导出了折射定律,但是在他假设的理论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得出了符合事实的结论,但是推导过程还是有待商榷的。这个也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定律的得出,只有实打实的数学推导或者切身的实验观察、总结和推理得出的结论才更真实更可靠。总之,物理是门讲求严密和严谨的学科,不仅学习物理要如此,对待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更需如此,要不停的鞭策自己认真把每项工作做好,不管是简单的工作还是复杂的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疏忽大意,时时刻刻保持严谨的生活和工作作风。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1000字


《物理学的进化》是美国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爱因斯坦和波兰物理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读物。该书介绍的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相对论、量子论和场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所在,从而引导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全书没有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编写体裁别开生面,是一本通俗的科普书籍。

爱因斯坦在序言中说:这里没有系统他讲述基本物理论据和理论,说得更恰当一些,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但是我们的叙述必须简单。本书的总的任务既然是叙述物理学的进化,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论据和观念作一定的选择。 在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

爱因斯坦在写书的时候,为了读者,在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方法上都是精心选择和设计的。爱因斯坦把抽象的理论写成一个侦探故事, 侦探故事中设计了许多悬念,既提出了问题,也设计了悬念,读起来很有趣味性。《物理学的进化》叙述了某科学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想了那些办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有些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解决。有些问题,几百年间都认为是正确的,但后来的探索却证明是错误的。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新课改下的教材编写,应当为几岁和十几岁的孩子着想。教材内容首先要使孩子们对于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旧教材扳着面孔讲一些枯燥的理论,孩子们怎能不厌学。我们教材中的定律都是现成的知识,好象都绝对的真理,孩子们难道还有必要思考这些绝对的真理吗?

科学的发现往往在于基本理论的突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每天都在诞生新的学科,所以教材应在物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上下功夫,注重于查究最初的线索来指出新的物理概念在它与旧概念的斗争中是如何产生出来的,突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新教材也可以以故事的方式编材料,在编写中写出科学家的故事,吸引孩子们。在教材结构上由故事引出定律,然后讲定律,再配一定的练习,提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通过故事和定律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并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品质。科学家勤于思考、百折不回的精神,不迷信前人的结论,敢于思考坚持真理甚至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都对孩子们有教育和启发作用。现在的高考题,往往都要学生应运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新教材当然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知道学以致用。通过做练习培养其应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材也许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

《固体物理学》读后感600字


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一直借以这三种方式探索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奥秘。在科学中,物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与哲学的渊源最深,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律。固体物理学又是物理学中研究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重要分支。
固体材料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晶体。
在自然界的矿物中,晶态物质占到98%以上。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十分规则,主要是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或称为长程有序),这种排列的具体形式又称为晶格,按宏观对称性,世界丰富的晶体类型分属于十四种晶格。但物质并不是理想中的完美,实际的晶体中总是存在着各种缺陷,影响着晶体的性质。
格点是晶体中原子的平衡位置,由于热性质原子会在格点附近做微小振动。晶格振动的研究对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但固体中大量的粒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振动成为一个复杂的多体问题,很难严格求解器运动状态。具有能量但不具有质量的准粒子声子的引入,对描述晶格振动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可以用声子数来描述简正振动运动的量子态;可以用声子数的变化,来描述简正振动量子态之间的跃迁;可以用声子间的相互碰撞来描述非简谐作用。
非晶体原子排列不具有长程有序,但任具有一定规则,称为短程有序。准晶体是固体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物理学史》读后感2000字


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学史》读书笔记3000字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物理学书籍《引力波》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引力波》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记得在坚持公众号发一张图的第155天,早上起来就是浮现出来国家图书馆的那张图,无独有偶,第156天开始坚持看书这项人生的第三个习惯。

昨天早上是我决定把读的书的电子版分享出来并坚持做读书笔记,中午碰巧收到了公众号的原创邀请功能,就好像冥冥中注定了一样(以后可以打原创标签啦,可以支持留言啦,开心)~10年23日,不咸不淡的一个日子,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改变。

之前的东西偏个人,对于读者总觉有负,毛姆说评价一本书其实就看它是否有趣,那么我努力让写的东西更加有趣。

在最近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涉猎的范围很窄,所以想努力扩展自己的边界。我想如果想要扩展自己的大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阅读超出自己知识边界的书籍,越远越有助于大脑的开发。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开始了《引力波——发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科普是我涉猎最少的一个领域,主要是因为之前对于科技有种发自内心的排斥,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各种进步,总隐约觉得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是科技毁掉了人类。但从知识储备的角度讲,我总是需要去涉猎更多的知识去维持大脑的平衡。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引力波》一书是一个里程碑,一个我开始跨越狭隘的知识领域去读书的一个开始。

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引力波》一书作者珍娜·莱文(Janna Levi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布鲁克林艺术与科学中心“先锋工厂”(pioneer Works)的科学总监。

书共分为16章,每一章我只用一句话去介绍,这里只介绍前五章。我想一本书如果能让一个人get到10个左右的观点并且产生影响,那阅读也算是值得的,时间没有被辜负。这项技能我还没有完全get到,不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不断的锤炼后会有改观,争取每本书都提炼出来最核心的10个point。

No.1黑洞碰撞——黑洞合并时,无数能量以纯引力,也就是引力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四周传播,时空受到扰动而泛起涟漪。

No.2宇宙的声音——雷纳,一个人生道路始于制造高保真音响以便能“轻松听音乐”的梦想的不care终身教职的执着而有趣的人。

No.3广义相对论——基普,一个对雷纳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一个和雷纳彻夜长谈后决定将引力波实验作为项目申请主要内容的人,一个在雷纳没有任何光鲜履历就将其推荐到加工的人,一个否认自己是和平主义者的人;导师惠勒,一个吸引力在于卓越才华以及慷慨的无私的学术指导(一生指导46位物理学博士,最有名的是费曼)而非政治立场的人。

No.4引力波探测先驱——雷纳德·德雷弗,一个幼年挑剔的孩子,被雷纳称之为是科学界的“莫扎特”,是孩子气的灵魂和杰出头脑的结合体,一个自认为带着苏格兰开放和团队协作精神本质上却契合美国人追求独立自主精神的人,一个签署五年自由选择合同,游离于加工和格拉斯哥大学并最终选择前者的人。

No.5错误的宣言——约瑟夫·韦伯,一个“差一点成为第一个探测到引力波的人”,一个用“韦伯棒”探测出引力波存在证据的人,一个因为发现而被各种赞誉包围,并在随后几十年中被科学界弃如敝履,却仍“自掏腰包”锲而不舍坚持了三十多年的人。

想必看到这里你大概了解了这本书的风格,用书中的话来说“本书既是一部引力波编年史(是宇宙历史的有声记录,也是为那部无声电影谱写的主题曲),又是献给那些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实验人员,以及愚公移山式科学精神的一首赞歌”“这并不是一本介绍引力波天文和物理的高冷科普读物,实际上它在探讨人、自然和科学的关系,它关乎你我”。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范文800字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物理学读后感1500字精选”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物理学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