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一万句 > 地图 > 读后感一万句

读后感一万句

发布时间:2023-01-25 来源:互联网

读后感一万句集锦5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读后感一万句”。

读后感一万句 篇1

一句顶一万句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看刘震云的书,我总是会忽然迷惑,不是对书里的故事,不是对文字的用法,是对刘震云这个人.我想他真不是一个普通的河南人,因为我的老家也是河南的,距离延津有一百里?我想不出那方水土竟能养出这般有着神奇思维和文字驾驭力的人.那里的水很硬,所以人生来就硬,心思硬,说话硬,没有迂回委婉的修养,可刘震云竟是这样的写出这样的作品.是谁培养了刘震云,他遗传了谁的资质?他从多大的时候显露出与他周围的人不一样?我满脑子是这样的问题.最后我没想出答案.我只能觉得,他是一个天才,是天生的.上帝让他生在河南的硬土上,让他的书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那些鲜灵的土的掉渣的人物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包括象我这样生长在大城市的人的灵魂.真的,开始我只是消遣地在读,后来我在用心读,因为我觉得每页纸,每行字都有我的思绪.我能理解了我走的路,理解了我为什么会遇到谁.在书中我求证出答案:一切都很正常,因为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这样的场景:说得着,说完这外再说点别的.说点别的就说点别的.不是吗?难道你身上不也在发生同样的事吗……

读后感一万句 篇2

套用刘震云先生的话讲,这部小说是一部很长的“喷空”,也不愧为他的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涵盖了好几代人,无数个形形色色的角色,层层关联的分条缕析,跨越许多个地理和时空的长河,但贯穿其中的却是“说话”二字。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有的人说话对口,可以互相欣赏而说话滔滔不绝,成为人生快事。有的人话不投机,即使是亲人,抑或同床共枕,也说不上一句掏心窝的知心话。也有的人三天说不上十句话,也有的人一天能说上千句。但说话,不在于话的多少,而在于跟谁说,以及能不能说到点子上。一句话说不好,朋友成仇人。一句话说的好,陌路成至交。这正是所谓的“一句顶一万句”。

往深了说,人与人之间的事,表面上是说话,实际上还是做人。这做人呢,不看嘴上怎么说,主要还是实际行为。人活一世,都有许多个角色,关键就在于怎么活好每一个角色,不至于让生活走了型、变了味。

我想,以上这些正是刘震云通过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吧。

抛开这些说话做人的东西不谈,我想聊聊这书中牛爱国以及他老妈寻根的那些段子的感触。

牛爱国为了求证他妈妈生前最后一刻的想法和想知道的事情,奔波多地以求证,这一场景,牵涉到了上上下下三四代人的生活。这给了我一种深深地跨越了时空的沧桑感,有沧海桑田之感,有物是人非之感,有时不我待之感,有人生而渺小之感。

通过书中角色延伸到自身,也联想到我现在的家庭,我的父母的上一代,以及他们上一代的再上一代,这里面又有多少人和他们各自的人生和故事啊。刘震云的这本书,可不就是由一个家庭延伸出来的许多个不同家庭的不同的人的人生经历的选编合集么。

关于上一代的事情,现在几乎已经要传断层了,更不要说更久远先人的故事了。这对于我本人来说,既是一种遗憾,又是一种无奈。且不说我的父母对于他们的父母所知所记已所剩无多,就是我对我的父母,想要多了解他们一些,也是充满了阻碍和隔阂。

每个人的生活,以及每个人先人的生活,如果能够得以流传并被有心人加以记录,那这些生活就是一本书,一本与本书所差不多的书。

刘震云这本书,既是记录,也是纪实,来源于生活的取材,通过自己坚实的文笔这么一组织,一本生动又翔实的作品就这么被生产出来。

读后感一万句 篇3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一、且谈作品

话得从一周前说起而故事自上世纪前期便开始发生,粗粗估计十五个小时看完延宕百年的河南农民追寻难与百事哀的生存境遇。《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很难快速进入状态的大书,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内容细,语言绕,话说着说着就跑了题,说是跑了题又深深地扣着。无论书上市还是获奖后亦或是电影大肆宣传后,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本讲人,在讲孤独的人寻找说得着的人继而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灵魂的人生故事。

初读时被作者语言之绕折磨得担心自己可能会坚持不下去到后来沉迷此书,沉迷里面的故事情节,沉迷其中每个人物的每句话,沉迷每个人的生活故事,刘震云对人物内心把握之精准,语言描述更是耐人寻味。马先生曾道:语言是国人气脉最厚重的东西。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所以,祖祖辈辈的国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被语言削薄了身子,变成一个孤独的手掌,尽其一生都在寻找能够覆盖自己手掌上孤独纹路的另一只手掌。大概读到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部分,第十五章,吴摩西弄丢了此生唯一说得着的巧玲开始,我几乎每次都是忍着眼泪在读,然后在熄灯后长时间静静坐在铺上抱着膝盖发呆,终于意识到刘震云铺垫之深,前面交代各种姓氏人物,各种复杂错乱得关系,我早已不自觉将自己代入时间的卷轴中流淌进共同的命运长河里去了。将整本书读完,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和领悟,更重要的是一份巨大情感上的安抚和感动。

二、向现实生活的追溯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惴惴不安,总是渴望在别人的人生故事中看别人的悲喜琐碎,看别人的处境和孤独,甚至沉迷在里面一时间之间不愿逃离出来,我们明白别人的悲喜琐碎是别人的,我们看的时候感受着激动和愤怒都是平静的,不用想他到底会怎样发展下去,作者会安排好并轻轻浅浅缓缓道来。尽管我们所见的故事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可是它毕竟已经发生了,知道下一章便是过了几十年了,这一章的纠结惆怅与不确定都在以后的章节里安稳地明确地等待着。有些事顺其自然不出预料地发展,有些事猝不及防地发生都是我们看到的如吴摩西亦如是牛爱国都会经历的,我们安静从容地看他们一步一步如何面对,如何变化,变成他们心中要杀的人的样子,变成孤独的样子。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我们是想看别人是如何孤独,然后如何寻找说得着的人,人生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还是在寻找安慰?旧故事总是带有温暖的橙黄色,哪怕它悲苦凄惶,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丝的温暖而这份温暖又是从何而来?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倒把你想成了另有所图,人一旦赌气上了就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了也耽误了自己。就像曾经不悦一个舍友而讨厌一个城市,爱一个人却关心着与之相关的一切哪怕仅有一丝相似一毫牵扯而已。怀念一个地方是因为那个地方的人、事、物,可当人、事、物皆随风消散做了土,怀念便很快失去了依托。

三、此情可待成追忆

孤独当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去老图自习,我们戴着耳机行走,我们单身的时候努力地给自己增值,孤独本身只是一种自古至今无论中西的主观色彩,且有一定地陪伴一生的必要性,就这二字拆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棚下,

细犬逐蝶窄巷中。

人间繁华多笑语,

唯我空余两鬓风。

孩童、瓜果、走兽、飞虫自然热闹,可那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那是一片净土,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所以我们能读懂人物的孤单,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个人的孤单,而我也陪着你孤独着。

吴摩西心心念念的巧玲,老曹家的改心,牛爱国他娘算得上全书中交代的最清楚的人物了,从生到死,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的故事,猛然有这么一天没有人能够证明一切的存在也没有人懂得自己的心思,心中真正惦记的人也都已物是人非时自己也将随之离去了。人的一生是不是真的都是这样,稀里糊涂地很快就过完了呢?

我原本并不发觉日子过得很快,只是有一天,曾经的老同学忽然发消息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十年之约;只是有一天,一年前还常常一起喝茶的友人说着应该是三个人中最晚结婚的人却在几天前告诉你,她可能要在25岁前结婚了,而对于面对这几天准时而临的22岁生日的我,25岁就仿佛扬州的这场大雪一样知道迟早要来,如今真的就近在咫尺了;只是有一天,说好要一起并肩鼓励战斗下去的人突然因为父母一句我们觉得你年纪大了,你应该做好工作的准备了,而放弃理想的时候,终于热泪盈眶不得不承认白驹过隙,时光飞逝。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着,有些人现在说不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还能说得着,有些人这辈子也寻不得说得着的人。找一个说得着的人过一生是福分,不管是朋友,爱人甚至亲人,牛爱香42岁才结婚,她说她不是为了结婚,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俩人若是能说得到一块去,哪怕是一句也抵得过一万句。

能够成为朋友是种缘分,能够成为好朋友更是不易,但是时间流转,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努力着抑或是挣扎着,也在不断地成长改变着,能够成为好朋友是因为在遇见的时候能够彼此懂得但不能保证可以做一辈子的朋友。我庆幸我有真心待我的朋友,亲爱的朋友,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如此交心那应该是生活将我们的轨迹引导向了不同的地方,我想应该做的就是祝福你一切安好并期待前方的路途中能够再次幸运地遇见可以并肩同行的朋友,世间也许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亲情爱情友情都应该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

20xx.11.23

大雪于扬大

读后感一万句 篇4

书中的主角们无论是吴摩西、牛爱国,还是吴香香、庞丽娜,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说得上话的人,寻寻觅觅,不得其所。说的上话,我想其实就是理解吧。但找到一个能够一直理解你的人何其困难。这世界上本就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也就没有真正彻底的理解。更何况人心易变世事无常,往昔一万句构筑的情谊不及争吵时的一句。一句话可以轻易毁了所有,其实不是话语本身的力量,而是我们会通过这句话突然发现“原来你根本不理解我”,于是便再也无话可说。

又或者,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无力理解、无力关怀。人生艰难,当我们自身还困囿于生活的琐碎泥泞无力自拔时,又怎么有心有力去理解他人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不想去关心别人的感受,不在乎也无所谓。无论是因为冷漠还是没有能力,人类间完全理解大概是不可能的吧。为了那个说的上话的人,吴摩西找了一生,牛爱国还在找。看书的时候就替主角们觉得累,如果他们像我一样悲观地认为找不到就不去找的话,他们的人生也许会轻松一些吧。最后,刘震云写的真的好,话语朴实平白,故事不宏大却真实得让人想到现实种种。看后,思考很多,学到很多。

读后感一万句 篇5

事事皆有原委,明明写的全是老百姓日常琐碎的生活,竟然也还能有一种迫不及待看完的动力,总感觉发生的这些事情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逢人就拉家常的老爷爷,也许只是图个说得痛快,也有喝醉了说着说着就哭了的大叔叔,还有因为犯精神病被锁在家里的小姐姐,有时候会大吵大闹,但是我们上学路过从窗口看到的一双眼神,善意又充满了畏怯,也听妈妈说过她的傻堂姐突然失踪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时候看似不相关,可能绕来绕去总能有些联系。上个假期回家,发现邻居的姐姐家来了客人,叫我们去吃饭,发现是姐姐6年前认识的朋友,才在一起处了半年,就是因为说得来,但是分开了6年,各自成了家,竟然没有互相的联系方式所以一直没联系,前几天突然打听到姐姐的住处,突然就带着丈夫一起走过几百里来拜年,当时我也还很惊讶,看似会成为一个普通过客的人,竟然惦记了6年之久,可能也就是图个说得来吧,或者就像牛兴国一样,为了七十年前的事情,不辞辛苦,只是为了打听一个人,明白一句话。有时候要弄清楚自己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需要一辈子,或许还需要下一辈的继续才得以完成。可能对于我们这一辈,从哪儿来,似乎相对没那么重要了,但是从哪儿去,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无处排解的孤独与无处码放的生活

读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想到了两个词:孤独与生活。无处排解的孤独,与无处码放的生活。

孤独,在美学上来说,是一种本质,是一种美。美学总是试图证明,孤独并不可怕,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可是,生活中的孤独,没有这么形而上,并无美感,甚至一点也不好玩。小说中的杨百顺和牛爱国,都因孤独而不知所措地苦闷着,又因孤独而没有目的地四处寻找着。一个要找丢失的本不是女儿的女儿,一个要找本亦无关的又有那么点关系的女人。但究其本质而言,找的目的很相似,很简单,就是因为说得上话,想告诉她一句知心的话!

关于孤独,有很多种定义,而刘震云在小说里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所以,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塑造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当县太爷的,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他们有个共同点: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

但找一个说得上话的知心朋友又谈何容易呢?你可能跟这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块的话未必能说得上话;即便遇见了说得着的人,也不会一直说得着,人是会变的;还有的时候,遇见了说得着的人,也会因为种种意外或者不意外的原因,就错过了。更何况,在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太不稳定了: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知心的人可以瞬间一刀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能遇见说的着的人,最大的不幸就是遇见了说不着的人还阴错阳差傍在了一起。而大多数人是属于后者。因此,很多人的很多话只好永远憋在心里,一直憋着,慢慢地累积起来,变成一个肿瘤,悄悄地销蚀着人,销蚀着人生。

用李敬泽的评论来说,就是:杨百顺的问题是他总觉得这个世界上应该有那么一句话,应该有那么一个道理,他说不出来,他等着到茫茫人海中去找希望有个人能够说出来,能够找到,但是他找不到。他的孤独是他手里没攥着那么一个他自己绝对信的那么一句话。他想找那么一句话,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一种更大的孤独。

这不也正是我们面临的孤独本质吗?于是我们也只能不停地漂泊,不停地找,像杨百顺,像牛爱国。

关于生活,感觉在刘震云的小说里,有着一贯而来的沉重感。生活不是电视剧,所以人在生活中,会特别地无奈,纠结,茫然,甚至于麻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读这本《一句顶一万》,读杨百顺,读牛爱国,感觉太压抑了。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却没有一丁点的血性,总是隐忍,总是压抑。实在太憋屈了。可是有其他办法吗?女人给自己带了绿帽子,是否拎起刀杀了人就可以了呢?生活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找人说话,试图把自己的事情码清楚。可是,事情真的码得清楚吗?那么生活呢?恐怕只能是理不乱,剪还乱吧!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小说里,举重若轻般地闪出了这么一句话,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所信奉的!

生活,无处码放,那就让时光来冲淡所有的记忆,只顾埋头向前。难道不是这样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一

现在觉得看书不写读后感是白读了。

按理说读完一部小说不需要两个星期,但是看这本书时的确是常常拿起,读了几页或几十页就放下了。

书中并不是只谈一个故事的初始、经过、高潮和结局,而是两个主人公本人和身边的很多亲情、友情、爱情的事。其中牵扯到非常多的人。然而把这么多人的关系理清楚,不过读起来不累,作者花了不少心思。

其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生活之中琐事。

你把别人但朋友,但别人却把你当傻子。

夫妻常常会拌嘴,一件事情扯出许多的事情,没完没了。又或者无话可说,然后两种结果都是婚外情。婚外情为的只是那个说得着。

有时候事情绕了一圈,发现事情发展下去,最初的目标却显得不重要了。

几年后你懂得说别为了十块钱伤感情,却忘了几年前自己因为十块钱而破坏了一份友情。甚至小至为了一个馒头,就把数年的深厚情谊毁灭,而那只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说清楚,没有互相坦诚而导致了误会。为什么说不清楚呢?气在头上,说什么也听不进去,转身一走了之,认为事情就是自己想的那样。

有时候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为了当时的一句话,颠簸一生。

仿佛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心事,却不知与何人说。甚至翻越千里,为的只是和那个人说一说。

有时候会为了面子去做一些很虚伪的、无聊的事。为的只是要个说法。

下一代的人,却无奈地重复着上一代人的轨迹。却不懂得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还有很多吧,记不起了,看的时候还真应该边看边写读后感的说。看完回头来写,已经不是那种想法或丢失了某些记忆片断啦。

说小说的主题,大概就是个说吧,婉转地表现出中国人那种孤独和痼疾。文章写得很现实,就这样。也许是我还不太懂吧。

有看第二遍的打算,也只是打算而已呵。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入木三分。这本书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大气的书,小说内容乍看感觉很散,但是语言精炼,每一个小枝桠,都在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穷其一生,为了找一个说的上话的而努力。

故事的主角叫吴摩西,其实吴摩西不叫吴摩西,而叫杨摩西,其实杨摩西也不叫杨摩西,他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他本来应该叫杨百顺。虽然杨百顺叫杨百顺,有百事顺利的意思,然而却事事不如意。15岁的杨百顺的偶像是喊丧的罗常礼,可是喊丧又养不活人,迫于生活,杨百顺跟着他爹做豆腐,然后陆续学杀猪、做篾匠、信耶苏、给县长管理菜园子,最后嫁给了吴香香。为了有个住处,杨百顺信了耶苏,这是主给杨百顺实实在在的实惠,代价是被意大利传教士老詹改名叫杨摩西。考虑到给县长管理菜园子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以后有个安身的地方,忍辱负重嫁给了吴香香,随妻子姓吴,就又成了吴摩西。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个吴摩西为生活所累,所逼迫,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中国古话朋友多了好办事。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所以得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啊,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就是跨过千山万水也得找到啊。

《一句顶一万句》(优质读后感)


一句胜过千年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书中杨白顺的父亲老杨与老马是“好友”,老杨总认为老马能为他提供很多帮助,却不知,老马只是不想听他讲话,才快速的为他指路,为他提意见。其实现实生活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与父母不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总是厌烦父母的唠叨,从来不认真听过,而父母何尝不是想找个“说的顺心”的人?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胜过千年”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5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500字

《风雨杨百顺》

这本书是我很连贯的读下来的,此片读后感全是一个对全书脉络的梳理吧。这是一本真正吸引我的书,所以我不是作为饭后的消食儿来读的,也不是无聊的时候随便翻翻的。而是在认真的窥探和揣摩一个人的一生,他给周围的人带去了什么影响,他又被附近的环境怎样熏陶。

此文以他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名字来展开。

杨百顺:   首先说杨百顺这个名字,更准确的讲应该叫杨不顺,纵观他的一生,虽渺如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砂子,但也跌宕起伏。杨百顺这个名字是他父亲起的,他们弟兄三个分别叫百业,百顺,百利。估计应该是父亲希望他们百业顺利,但是事与愿违。在家的时候他不愿意随他爹卖豆腐,吆喝也吆喝不出来,还爱跟他爹顶嘴,因此挨了不少的打。后来有一个进入官场的机会,还因为父亲的暗箱操作而夭折了。本想跟着老裴去学剃头的手艺,误打误撞做了屠夫,因一句抱怨话,导致师徒关系破裂,只得卷铺盖乱滚蛋。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碰到自己的同学,经同学的引荐,又干起了染布的行当。(同学情对于以后职位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只猴子的失踪给他带来了灾祸。

杨摩西:杨摩西是他的第二个名字。离开染布坊他只能回家,在家里窝了一段时间觉得还是得出去干事儿,就准备去延津,路上碰到传教士老詹,又做了老詹的徒弟,他不是真心信主,只是希望借着这层关系在延津市找个活计。师傅老詹为人心善,虽然一辈子传教只收了八个徒弟,但他还是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真正有信仰的人是很值得敬佩的)老詹收他为徒也有条件的,就是让他改个名字,叫杨摩西,因为摩西是宗教人物,曾经带领人们走出了苦难,老詹希望他也能成为那样的人。但是很遗憾,别说普度众生,他连自己都度不了。老詹给摩西找的是做竹具的事儿,他就跟着老板做事儿,但是他做竹具不认真,老是把竹子劈坏,最后他被辞掉了。(干任何事儿,都得专心和投入才能出成果)

说来傻人有傻福,他正愁没事做,街市上有演戏的缺一个角儿,他顶替上了,当时市长正在观看,被打动了,所以他被选去了帮市长种菜。所以机遇很重要,而且这种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说起来这个市长也不是啥好玩意儿,不琢磨政治,天天琢磨种菜捧戏子)。最后市长垮台了,他也跟着受牵连。(这就跟过去官员们站队一样,跟对了人,将来飞黄腾达,跟错了人默默无闻,甚至受牵连)

吴摩西:这个名字说起来故事太多了,这里简要描述。他离开官府之前,被街上做馒头的吴香香看上了,过去做了倒插门,所以改姓吴。吴香香本来指望政府里面有人,生意好做,没想到他也出来了。自此吴摩西天天在家里受气,还被带了绿帽子。(人还是要有真本事,不管在哪,最起码不被人强压一头)

罗长礼:这是最后一个名字,伴随他老去死亡,也成为了老杨家在外地的一只分支,只是从此改姓罗了。说起来还是因为他弄丢了妻子的女儿(妻子与她的前夫所生)这个小女孩跟自己的娘不亲,反倒跟这个叔叔亲。吴摩西弄丢了这个小女孩之后,自此不再回延津,在外地成家,改名罗长礼。罗长礼是他少年时代的女神,所以不管他前面叫那个名字,娶了谁,他都一直记得这个罗长礼。(我想这就是初恋最难忘怀的道理吧!)

摩西的这一生阅历是够了,但是好像没有活明白,都是到处东奔西闯,也没个什么成就,还得罪了不少人,有家不能回,家庭也破碎了,朋友了分散了。虽然人不能占尽千般好万般愿,但是过成他这个样子,也真的是可悲可叹。我想应该跟他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他的性格,整本书的语言特点,行文脉络,配角安排,姓氏趣味,希望跟书友们共同探讨。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8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800字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个理还没码完,有些个人要跳出来蹦跶显形,有些个事要对照明鉴。“这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的以前。”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显然是要说给自个的。
对路就好,瞅的上眼的指定也能喝上一壶,就照着《白鹿原》和《黄金时代》来码吧。那个自我的寻找和存在的模式还是值得深究的。说顶天立地、出人头地也好,说自由自在也罢,在自我成长、成熟的磕磕绊绊中,定有劫数、有偏移、有丰满,但是不得不承认,有多半是要被抛进这凡尘淬火中半途而废,半途而亡的,为此无常,叹息一声。所以,老刘用上半部提这仨问题也是煞费苦心: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我可以成为谁?
这里面多出来一个时间模式。
这后面我们分两条线走,一个是瘸腿,一个人;一个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欢离合。
事儿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儿就是那么个理儿,瘸腿一个人,原本不必理,自认门清,无法无天,自得其乐。瘸子不行,在亲情、爱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见自个,又找不到说的上话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终。整个下半部人生就是这样:事码不好,话说不上,人找不对,即便阴差阳错找对了也是失了魂丢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过不好当下。为何?因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个是谁,总是活在别人的认为里,根,弄差了;因为瘸子把现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没了以后。因为瘸子总是一个事掰扯到另一个事,其实码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恶魔缠身后的私语,我不杀人,也要放火。如此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环往复里得了一个可怕的病:在过往的世界里沉沦、寻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继续犯错、丢失,及无从谈起的未来。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来,没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许。虽也下眉叹息,武断有余,然知书达理,勇气可嘉。奈何老刘回回绕绕,浓墨重彩,独独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无从谈起以后,当真是无一安好,好不孤独。
家人不能选,我且珍惜。
过往不必选,唯有珍惜。

关于读后感一万句系列12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读后感一万句系列12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读后感一万句 篇1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一、且谈作品

话得从一周前说起而故事自上世纪前期便开始发生,粗粗估计十五个小时看完延宕百年的河南农民追寻难与百事哀的生存境遇。《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很难快速进入状态的大书,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内容细,语言绕,话说着说着就跑了题,说是跑了题又深深地扣着。无论书上市还是获奖后亦或是电影大肆宣传后,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本讲人,在讲孤独的人寻找说得着的人继而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灵魂的人生故事。

初读时被作者语言之绕折磨得担心自己可能会坚持不下去到后来沉迷此书,沉迷里面的故事情节,沉迷其中每个人物的每句话,沉迷每个人的生活故事,刘震云对人物内心把握之精准,语言描述更是耐人寻味。马先生曾道:语言是国人气脉最厚重的东西。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所以,祖祖辈辈的国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被语言削薄了身子,变成一个孤独的手掌,尽其一生都在寻找能够覆盖自己手掌上孤独纹路的另一只手掌。大概读到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部分,第十五章,吴摩西弄丢了此生唯一说得着的巧玲开始,我几乎每次都是忍着眼泪在读,然后在熄灯后长时间静静坐在铺上抱着膝盖发呆,终于意识到刘震云铺垫之深,前面交代各种姓氏人物,各种复杂错乱得关系,我早已不自觉将自己代入时间的卷轴中流淌进共同的命运长河里去了。将整本书读完,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和领悟,更重要的是一份巨大情感上的安抚和感动。

二、向现实生活的追溯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惴惴不安,总是渴望在别人的人生故事中看别人的悲喜琐碎,看别人的处境和孤独,甚至沉迷在里面一时间之间不愿逃离出来,我们明白别人的悲喜琐碎是别人的,我们看的时候感受着激动和愤怒都是平静的,不用想他到底会怎样发展下去,作者会安排好并轻轻浅浅缓缓道来。尽管我们所见的故事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可是它毕竟已经发生了,知道下一章便是过了几十年了,这一章的纠结惆怅与不确定都在以后的章节里安稳地明确地等待着。有些事顺其自然不出预料地发展,有些事猝不及防地发生都是我们看到的如吴摩西亦如是牛爱国都会经历的,我们安静从容地看他们一步一步如何面对,如何变化,变成他们心中要杀的人的样子,变成孤独的样子。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我们是想看别人是如何孤独,然后如何寻找说得着的人,人生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还是在寻找安慰?旧故事总是带有温暖的橙黄色,哪怕它悲苦凄惶,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丝的温暖而这份温暖又是从何而来?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倒把你想成了另有所图,人一旦赌气上了就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了也耽误了自己。就像曾经不悦一个舍友而讨厌一个城市,爱一个人却关心着与之相关的一切哪怕仅有一丝相似一毫牵扯而已。怀念一个地方是因为那个地方的人、事、物,可当人、事、物皆随风消散做了土,怀念便很快失去了依托。

三、此情可待成追忆

孤独当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去老图自习,我们戴着耳机行走,我们单身的时候努力地给自己增值,孤独本身只是一种自古至今无论中西的主观色彩,且有一定地陪伴一生的必要性,就这二字拆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棚下,

细犬逐蝶窄巷中。

人间繁华多笑语,

唯我空余两鬓风。

孩童、瓜果、走兽、飞虫自然热闹,可那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那是一片净土,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所以我们能读懂人物的孤单,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个人的孤单,而我也陪着你孤独着。

吴摩西心心念念的巧玲,老曹家的改心,牛爱国他娘算得上全书中交代的最清楚的人物了,从生到死,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的故事,猛然有这么一天没有人能够证明一切的存在也没有人懂得自己的心思,心中真正惦记的人也都已物是人非时自己也将随之离去了。人的一生是不是真的都是这样,稀里糊涂地很快就过完了呢?

我原本并不发觉日子过得很快,只是有一天,曾经的老同学忽然发消息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十年之约;只是有一天,一年前还常常一起喝茶的友人说着应该是三个人中最晚结婚的人却在几天前告诉你,她可能要在25岁前结婚了,而对于面对这几天准时而临的22岁生日的我,25岁就仿佛扬州的这场大雪一样知道迟早要来,如今真的就近在咫尺了;只是有一天,说好要一起并肩鼓励战斗下去的人突然因为父母一句我们觉得你年纪大了,你应该做好工作的准备了,而放弃理想的时候,终于热泪盈眶不得不承认白驹过隙,时光飞逝。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着,有些人现在说不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还能说得着,有些人这辈子也寻不得说得着的人。找一个说得着的人过一生是福分,不管是朋友,爱人甚至亲人,牛爱香42岁才结婚,她说她不是为了结婚,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俩人若是能说得到一块去,哪怕是一句也抵得过一万句。

能够成为朋友是种缘分,能够成为好朋友更是不易,但是时间流转,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努力着抑或是挣扎着,也在不断地成长改变着,能够成为好朋友是因为在遇见的时候能够彼此懂得但不能保证可以做一辈子的朋友。我庆幸我有真心待我的朋友,亲爱的朋友,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如此交心那应该是生活将我们的轨迹引导向了不同的地方,我想应该做的就是祝福你一切安好并期待前方的路途中能够再次幸运地遇见可以并肩同行的朋友,世间也许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亲情爱情友情都应该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

20xx.11.23

大雪于扬大

读后感一万句 篇2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1⃣️人物关系挺绕,但又理得清。祖孙上三辈后三代都写得出,且得叫人排一阵子才连得上。书中人物虽是繁多,但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杨百顺的极不顺的人生;后一部分写与杨百顺有关系但实际上又没有太直接关系的其继女巧玲与其子牛爱国的生活。(有读者说像《红楼梦》的人物多,需要做一个人物关系表,其实许多人物就是凑热闹的,表现出大千世界之大,芸芸众生之众而已,大多是打酱油的[调皮])

2⃣️作者表述人物之间存在的远近关系问题很耐人寻味。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缘分、情感的问题。书中的人物都局限于社会底层的群众,劳动人民。大家的缘份相投是靠“说得着”,如果说得着,不论辈份、不论长幼、无论性别、无论生熟,一句话即成为朋友知己;如若说不着,朋友会生分、夫妻会反目、父子陌路、兄弟相煎。说得着的人的一句顶上说不着人的一万句!

3⃣️一句话决定着人物关系的亲疏变化,左右着个人行为,甚至改变人物命运。

说得着的一句话,可以让陌路人成为朋友,如杨百顺遇到了帮助过他的人;可以让男女之间产生感情,勇于私奔,如牛爱国媳妇儿与其姐夫。

为了一句话,巧玲直到临死仍在惦念其继父孙子寄来的家书,而放弃治疗执念回到家中;为了章楚红的一句话,牛爱国虽放弃了与其私奔,但依然借着寻妻之名执意到天南地北找到章,弄清楚这句话到底为甚!

4⃣️中国底层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缺陷又被揭开了一点点,平实的描述无刻意着墨就已然被人一览无余!

作者常说的,一件事牵得两件事,两件事说成一件事。正是国民的习惯或是通病,叫人有理也说不清,确实如此!清官难断家务事,往往皆因此,陈芝麻烂谷子,自难忘,理还乱。

如果说鲁迅先生揭穿了国民的一大劣根性----精神胜利法,塑造了阿Q的典型代表。那么刘先生则以诸多的众生相归纳出了国民的另一种思想意识----精神转移法。作品中每当出现的激烈不可调和的矛盾,都被人们智慧地转移掉了,事件的直接责任人都被当事人采用联想式联系性、发展性的方法巧妙地转移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掩盖了自我的怯懦无用,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5⃣️引发的人生思考。

此书露一小脸、显一大眼儿,有名有姓、做百行百业的人物不下百位吧,被记述的历时跨度就是人的一生一死一辈子。父子一场、夫妻一场、朋友一场,哪怕是擦肩而过的,露水相爱的,于一起无论说到一起还是形同陌路的,相遇、相处、相爱、相恨相较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说,只不过是一瞬,其情感都是一闪。此时的一万句可能只是短如一句,那么这顶一万句的一句又是何其珍贵。我这一件事说成二件事的国民通病也犯了,其实啊,我是想说,人生很长,活着吧都不容易;人生很短,都好好活着吧,不必在意那一句话!

读后感一万句 篇3

好似生命或者说命运就是一个轮回,一个是巧玲的爸爸杨百顺,一个是她的儿子牛爱国,他们的性格出奇的相似,经历也出奇的相似,结局也不例外,他们都在假寻找中想要真正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一种叙述方式是作者经常用的,说一个人或者说一件事的时候,他就像是牵着一根藤蔓,碰上另一根藤蔓,就来牵这另一根藤蔓,结果又碰到另一根藤蔓,然后又去牵这根藤蔓。以为他会忘记回来把第一根藤蔓牵完,我读起来也害怕自己忘记了他牵的第一根藤蔓,但最终他还是从顶部绕回来牵完了第一根藤蔓,说完了第一个人或者第一件事,而且过程中还把另外几件事也说完了。

写尽了家长理短,道尽了人生百态,有些仇恨被吓走了,有些悲哀被时间冲走了,有些回忆只作为炉火旁的故事,任人不管真假讨论着,诉说着。

看完后觉得:

1、人生的追求不管在哪里都是存在的,而且在哪里都有被泯灭的,能找到真正追求的东西不易。

2、历经一世,大事儿小事儿都会发生,大事小事都会过去,杀人的心固然不能有,但也得找到解决事情的正确方法。

3、孤独不是这个时代的弊病,是每个时代的弊病。说得来的人不会一直都能说得来,不会说话,听着你说话的人未必是在倾听你。前半辈子说完了一辈子该说的话,后半辈子就不说了,前半辈子没说话的,都挪到了下半辈子来说;上辈子不说话的这辈子一定说够,上辈子说够了的这辈子做哑巴。

这话不管说与不说,人都是孤独的。

读后感一万句 篇4

不知道是不是与作者是同乡的关系,人物形象在我这里是很鲜活。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刘老师的文章很有特点,句子很短,很多,好像读起来特别废力,不像楼应台的文章,很美,不想老舍的文章,文学性很强,不像鲁迅的文章,笔下含着刀子,刘老师写文章不像写文章,没有复杂的句子或者词语,像在讲故事。

读刘老师的文章他总爱写也不是,而是,也不是,而是,一连几个排比句,好像是不断的推翻,不断的得出新的结果。一件事不是一件事,几句话变成另一件事,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几句话又写成了另一个人。有的人就说了,乱七八糟的这是什么啊,细心的人数了一共出现了一百零八个人物,老杨不是老杨,是卖豆腐的老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都有自己的性格。强就强在每个人物都是只有几句话的出境率,然而,就起这几句话这个人物就活了,读过以后想,是,他就应该这么说,他就应该这么做,对,这是他做的事。一切都是那么的合乎情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刘老师写了这么多个人物,总有一个形象写的他自己吧,我开始费心在里面找一个立场鲜明而且低调,像是一个在高处的人物往刘老师身上套,我觉得他是老杨,是汪老师,是牛爱国,是吴摩西,是每一个人。也许,真的是这样,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我又开始想找一个我自己的影子,结果当然,我好像也找到了很多个影子,很多个我自己,但是我只有一个,不应该有这么多影子。也许人就复杂在这里,没有绝对的立场,没有绝对的性格,如果说每一个个性特征用abcd表示,那我们都是由这些abcd组成,每个人都有重合的不分,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反的,或这个或那个,总有一样的,联系的必然性让我反驳不了这点。

对于这本书,会有很人说,这是乱七八糟写的什么,可能看一页两页就再逼迫自己也看不下去了,一个字,乱。还会有人觉得无病呻吟,都是吃喝拉撒,邻里摩擦,有什么好写的,有什么好看的。我是个普通老百姓,我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国际政局,我就活在这么一个小圈子,就活这么一句话。

人都是这样,话少的,话越来越少,话多的,话越来越多。很喜欢里面一句话,一个人在说正经话,可以劝他,一个人在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读后感一万句 篇5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看上去的两部分,而是一个故事。三代人,相似却又不同的经历,用“历史重演”的手法,将“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说话的艺术、朋友和家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程度,都用“绕弯子”的形式,重复却不失无聊地展现出来。

关于吴摩西也就是杨摩西也就是杨百顺也就是罗长礼,他是贯穿整部书的中心人物。除他之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让杨百顺改名为杨摩西,同时也是罗长礼始终保存的教堂图纸的起源,老詹。老詹一生都在寻找,找真正懂得主的人。然而,活在污浊的世间,谁又能真正明白、真正想了解“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呢?在大家看来,老詹的问题很无聊,但每个人都活在这样的问题下。杨百顺和牛爱国的寻找,验证了这一问题。

还有一个让人心疼的角色,就是牛爱国她娘曹青娥,也就是被老尤卖给老曹后来改名为改心的女孩子,还是吴摩西的继女巧玲,更是吴摩西最能说得来的人。巧玲是连接三代的中枢人物,是她让我们始终记得延津,始终忘不了那个乘火车改名后再也没有出现的吴摩西。相信巧玲被拐跑时,读者与摩西都悬着一颗心,生怕两个最能说得来的人再也见不到,那么活在这个世上也就成了将就,成了孤独的存在;我们都在期盼,巧玲能和摩西再次相见,但二人的结局只留给我们一句话,话的内容也只能由我们自己去猜测。可能这也是书的关键吧,我们不停在寻找,却不知道究竟要找什么,只是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也不能留下遗憾。而寻找的过程,就是不再孤独的最好药剂。

关于语言艺术,“喷空”是一大特色。以至于在阅读的过程中,读了好多章,才被作者生生地拉回来:“原来刚才的故事是为了说另一个故事啊!”不禁为作者的头脑感到敬佩。他在写作的时候,一定有一张大白纸,上面画满了树状人物图吧哈哈!还有一个特点想必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作者喜欢用这样的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句式似乎把我们所有人的猜测都清晰的列举了出来,而往往“更重要的是”后面的内容,是最本质、最绕弯的。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这样,弯弯绕绕,一个事儿能引出好多事儿。所以,一句话,少说多做,嘻嘻。

三代人和他们的朋友都有“说的着”“说不着”的经历。有的人,和别人始终说不着,所以不是朋友;有的人,在这一阶段和朋友说的着,在另一阶段又说不着了,所以断了关系;有的人,结婚前说的着,婚后说不着,这是过日子;有的人,和妻子丈夫说不着,和别人的妻子丈夫却能说的着,这也是过日子,只不过选错了人。不是我说,过日子太恐怖了,一辈子能有一个真正说的着的朋友,一个真正说的着的家人,也算值了。

升华不深,因为涉世尚浅。希望以后能有很深的体会和理解吧!

读后感一万句 篇6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的是过去,为了寻找,杨百顺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现在,为了摆脱孤独,牛爱国走向延津。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孤独与寂寞,有些话不敢说,是因为有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有些话不能说,是因为有礼仪道德约束着;有些话不想说,有了欲望,就有了行动的理由与动力。正如文中:“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1.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2.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3.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4.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5.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读后感一万句 篇7

书中的主角们无论是吴摩西、牛爱国,还是吴香香、庞丽娜,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说得上话的人,寻寻觅觅,不得其所。说的上话,我想其实就是理解吧。但找到一个能够一直理解你的人何其困难。这世界上本就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也就没有真正彻底的理解。更何况人心易变世事无常,往昔一万句构筑的情谊不及争吵时的一句。一句话可以轻易毁了所有,其实不是话语本身的力量,而是我们会通过这句话突然发现“原来你根本不理解我”,于是便再也无话可说。

又或者,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无力理解、无力关怀。人生艰难,当我们自身还困囿于生活的琐碎泥泞无力自拔时,又怎么有心有力去理解他人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不想去关心别人的感受,不在乎也无所谓。无论是因为冷漠还是没有能力,人类间完全理解大概是不可能的吧。为了那个说的上话的人,吴摩西找了一生,牛爱国还在找。看书的时候就替主角们觉得累,如果他们像我一样悲观地认为找不到就不去找的话,他们的人生也许会轻松一些吧。最后,刘震云写的真的好,话语朴实平白,故事不宏大却真实得让人想到现实种种。看后,思考很多,学到很多。

读后感一万句 篇8

初看书名“一句顶一万句”,幼稚的以为是那一句话很有份量,或话之内容定十分精辟;看完全书,与我初想大相径庭。全书以从未相识的祖孙两人杨百顺和牛爱国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记述。说身边琐事,却从方方面面道尽为生活繁忙奔波小人物的内心的各种孤独,一句话顶一万句,不是说说话的内容的精炼和份量,而是能与自己说的来人太少。众生芸芸,却知音难求,说的来的人一句话胜过路人一万句。百态人生中,愿每个人都懂得珍惜身边人,学会包容,忍让,学会欣赏别人。记忆最深的当是巧玲养母,养父的年轻,年老时角色的互换。水至清则无鱼,在乎的过多,苛求的过多,自己不知,别人印象里早已变得刻薄。养母最后对生活态度的改变,最终也得到了巧玲的谅解。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看完的一瞬感到遗憾,同时也感到一阵如释重负。那句还会找,找的不是他的妻子庞丽娜,或许也不是那位曾经认识的,现在已经失联的章楚红,找的只是一个能说得着的人罢了。那个人,遇到了,则心安是故乡,找不到则会终其一生找下去。

读后感一万句 篇9

原本以为一本鸡汤书,打开了竟然是一部如此发人深省的小说!!!九个多小时,差不多一口气看完,实在引人入胜。

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一件件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情,很多时候本质都是一张的。慢慢理解了一句顶一万句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人生来孤独,要找到说得上话的朋友,说两句就明白自己意思的朋友才能摆脱这种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

慢慢地,也理解书中很多让人痛恨的婚外情本质,从原本的咬牙切齿到追本溯源,有些夫妻本来就没有话说,相互的内心是孤独的,找不到内心倾诉的出处,为了填补这个空虚,就要去寻找归宿吧。吴美美与吴摩西一起时,生活无忧,却无话可说,整天板着脸,与隔壁老高一起时,虽生活穷苦,却恩爱有加,可见也是真爱啊。

因此,开始理解了书中的情节,沟通和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由此,我们忽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

读后感一万句 篇10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最后,在去陕西的火车上想起了小时候喜欢喊丧的罗长礼,于是取名罗长礼。从跟爹老杨买豆腐,跟师傅老曾学杀猪,给老蒋挑水,给老鲁破竹子,拜老詹为徒,给县长老史种菜,和吴香香结婚买馒头,吴香香和银匠老高私奔,假找吴香香,却丢了吴香香女儿巧玲,一边打工一边满世界找,最后落户咸阳,而巧玲几经周折被老曹收养,和牛书道结婚,生下三儿一女,老三牛爱国遭婚姻背叛,借假找庞丽娜抒心中郁闷,辗转四地寻找吴摩西遗言,和相似吴摩西的经历,最后找与饭店老李离婚的老婆也就是情人章楚红结尾。

小说里人物很多,很多不经意的东西,说着说着就很顺,顺着顺着就读了下来,被语言征服,被情节吸引,故事都是小故事,但是故事的每句话,说着想着就会产生一种结果,而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同,故事的曲折和喜剧就突显了出来,特别喜欢写杨百顺到吴摩西这一大篇幅,一开始怕人物多怕自己看乱,最后反而希望看到更多的人物,更多的对话,很吸引人的一本书,幽默又有思考。有一点遗憾,就是吴摩西想把老詹的教堂用竹子扎出来,但是直到死去,直到牛爱国再看到图纸,教堂也没有扎起来,真希望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有一件东西能够完成,有一些东西可以值得自己欣慰,可是从头到尾都是坎坷,只有一句作者语重心长的话,借由罗安江的老婆说给牛爱国“生活不是看从前,而是过未来”

这本书这么看的话,可写的东西太多了,还希望了解杨百顺的哥哥杨百业,取了老秦的女儿秦曼卿最后的故事,他的弟弟杨百利再有没有“喷空”,他的同学牛国兴最后如何,老詹在意大利的孙女说要来中国,不知道老詹死后是如何的,爱讲课的第二任县长小韩还会有怎样的故事,两个女人,吴香香和章楚红都去了哪儿,在干什么?买老鼠药的老尤对当初拐卖巧玲最后的下场呢,除了后悔,还有其他吗?说了这么多,就想说,一句顶一万句还没有读够(^_^)

读后感一万句 篇11

从杨百顺这个个体出发,他的家长里短到他生命中每个阶段遇到的人反应整个社会共通的一种孤独感。整本书有爱情友情亲情说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相处时能否说到一起有时候因为一句话导致关系的破裂又因为一句话和另外一个人重新成为朋友。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一句顶一万句。文中最重要的两句话章楚红要对牛爱国说的话杨百顺临终前想对巧玲说的话最后都没有答案以牛爱国说:不,得找结束了全文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寻找一个可以听自己说话愿意和他分享琐事的人寻找一个让自己安心的地方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到吴摩西到罗长礼每改一次名字都是对过去伤了一次心都有一段不堪的经历最后他说大哥我没杀过人你就叫我罗长礼吧这个他连话都没有说过的人是他最早的精神寄托虽然现实苟且可他还是有内心的远方爱喊丧爱社火。为过去,为现在,为将来,最后的最后仍然执着于当初的念想或者豁然开朗的觉醒。凡间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读后感一万句 篇12

现在觉得看书不写读后感是白读了。

按理说读完一部小说不需要两个星期,但是看这本书时的确是常常拿起,读了几页或几十页就放下了。

书中并不是只谈一个故事的初始、经过、高潮和结局,而是两个主人公本人和身边的很多亲情、友情、爱情的事。其中牵扯到非常多的人。然而把这么多人的关系理清楚,不过读起来不累,作者花了不少心思。

其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生活之中琐事。

你把别人但朋友,但别人却把你当傻子。

夫妻常常会拌嘴,一件事情扯出许多的事情,没完没了。又或者无话可说,然后两种结果都是婚外情。婚外情为的只是那个“说得着”。

有时候事情绕了一圈,发现事情发展下去,最初的目标却显得不重要了。

几年后你懂得说别为了十块钱伤感情,却忘了几年前自己因为十块钱而破坏了一份友情。甚至小至为了一个馒头,就把数年的深厚情谊毁灭,而那只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说清楚,没有互相坦诚而导致了误会。为什么说不清楚呢?气在头上,说什么也听不进去,转身一走了之,认为事情就是自己想的那样。

有时候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为了当时的一句话,颠簸一生。

仿佛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心事,却不知与何人说。甚至翻越千里,为的只是和那个人说一说。

有时候会为了面子去做一些很虚伪的、无聊的事。为的只是要个说法。

下一代的人,却无奈地重复着上一代人的轨迹。却不懂得“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还有很多吧,记不起了,看的时候还真应该边看边写读后感的说。看完回头来写,已经不是那种想法或丢失了某些记忆片断啦。

说小说的主题,大概就是个“说”吧,婉转地表现出中国人那种孤独和痼疾。文章写得很现实,就这样。也许是我还不太懂吧。

有看第二遍的打算,也只是打算而已呵。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600字


一句胜过千年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书中杨白顺的父亲老杨与老马是“好友”,老杨总认为老马能为他提供很多帮助,却不知,老马只是不想听他讲话,才快速的为他指路,为他提意见。其实现实生活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与父母不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总是厌烦父母的唠叨,从来不认真听过,而父母何尝不是想找个“说的顺心”的人?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胜过千年”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800字


《一句顶一万句》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河南延津为背景的小说,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杨百顺,牛爱国分别的一出一回,延续的生命好像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两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均因话而起。

整本书里面最多的话就是说的着和说不着。杨百顺跟他爹说不着,所以离开了家,一路上跌跌撞撞,跟有的人说得着,跟有的人说不着,最后因为跟媳妇说不着,媳妇跟别人私奔,他借着找媳妇之名离开延津,却因为丢失了养女而最终也没有回延津。牛爱国是因为跟媳妇儿说不着,媳妇也跟别人私奔了,他也同样借着找媳妇之名离开了生活地,为了找寻一句话,缘起缘落又回到了延津。

有人说这本书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这两本书我都看过,《百年孤独》讲述的是一百年间一个家庭的沉浮,子子孙孙叫着相似的名字,活着不同的命运,带着一些魔幻色彩,最终消失于世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的虽然也是百年间的事,展开的是中国农村最底层人的生活现实,书中人物命运循环往复,酒后一句闲话就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无论怎样都坏在了说的上面,而有时又翻山越岭只为探求一句话,杨百顺因为一万句话离开了延津,而牛爱国只因为一句话就回来了。

之所以说《一句顶一万句》有点孤独,也许是因为书中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有的人一直都是说着或者说不着,有的人是一开始说不着后来说着,还有的人是一开始说不着后来说着,这说着还要分真说着和表面说着。所以说人与人之间友好程度是由最远的那个人决定的,要清醒认识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要辜负了一片真心一番好意一份信任,也别也别盲目掏心掏肺,剃头挑子一头热,热脸倒贴了冷屁股。

记得有朋友跟我说起过孤独,其实我觉得,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就好像一个开着人生公交车的司机,生命中的人都是旅客,无论是长途或者是短途,总要下车,最后只有自己才是陪伴自己看风景的人。所以,无论别人爱你或者不爱你,自己还是要爱自己,只有先学会了爱自己,才知道怎样爱人。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罗媚

初读此书,觉得此书非常生涩难读,人物关系复杂,墨迹无趣。内心浮躁是很难读这样的书籍。当我静下心来读完整本书之后却舍不得就这样结束,心情很复杂,很难去解释那种沉重,失落与孤单,压抑的心情。我个人觉得好的书籍大抵如此会给我们的思想带来冲击,像明镜让我们可以照看自己的模样,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明镜,它能照亮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一些启示。

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单、叙事直接、朴实无华。正如书名“一句顶一万句”,一字一句都构成言说的艺术,无一句废话。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的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讲的是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和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讲的是孤独的历史。“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延续。小说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上话,然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想找个说得上话的人,但是越长大越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孤独才是人生常态。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很真实的反应了底层百姓的人性和人心,读此书时我总是情不自禁的会想起我的外公,我自幼跟随外公外婆长大,印象中外公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有一个“说得上话”的姐夫,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会走上几天的路,风餐露宿,就为了能和这个“说得上话”的姐夫说说话,和这个能给自己出主意的人聊聊天、喝点小酒。像极了书中主人翁,为了一个建议,千里迢迢的去找自己认为能帮自己出主意的朋友,帮自己说道说道。

为了摆脱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声响和热闹,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很多人还像书中的人们一样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当然,阅读此书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涔天河项目部见习生罗媚)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3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300字

“不,得找。”
一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波澜壮阔的画卷就这样卷起来了。在阳光明媚的早晨看完这本书,却觉得甚是寂寥。刚开始看这本书时,觉得很头疼,书中人物太多了,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新人物,全是老丁、小韩、老詹、老高这种称呼,而且每一个人物做什么也会写得非常详细。硬着头皮看下去,跟着作者的思路,就像忽逢桃花林,一切豁然开朗。
书中的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个你想不到有什么联系的人,却冥冥中有着千丝万缕。两个人的一生都在奔走,有无奈,也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执念。
杨百顺,从一开始在家就不喜欢自己做豆腐的爹,以至于讨厌做豆腐。去学堂免费旁听到上新学事件,知道真相的他就好像潜藏已久的炸弹被点燃,在心里将老杨、杨百利、老马等人杀了,离家出走。杀猪、挑水、破竹、种菜、做馒头,为生活所迫,他样样能做。本书中最喜欢的片段还是杨百顺和巧玲的相处,是最能让人感到温暖的存在。但天意弄人,巧玲丢了。杨百顺四处奔波寻找,最终改名罗长礼(他小时候最崇拜的人),定居在陕西。故事的前半部分就这样戛然而止。
牛爱国,从小爹不疼娘不爱,在学校闯了祸后来去当兵,再回来沁源结婚生子。妻子出轨,他找能说得上话的朋友拿主意,决意拖着妻子。结果闹了一通,后来妻子还是跟人跑了。他假意出门寻找,走上了跟杨百顺当年一样的道路。因自己母亲曹青娥(巧玲被拐后改的名)临终前那封信,无意中碰上延津人,他踏上了回延津的路。最终也没弄明白杨百顺最后想和巧玲说的话是什么。而他,也一直在寻找章楚红的路上,故事结束了。
实在是理不清人还乱,书中时间跨度上百年,出现的人物少说也有百余人,主人公的经历也是非常复杂。作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不紧不慢地述说着几代人的平凡一生。鸡毛蒜皮、强权欺压、邻里小事、家长里短、恩怨情仇……你都能在本书中找到,但终归离不开“找能说的着话的人”这一主题。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围绕着“找能说的着话的人”这一主题,谁和谁说得着成了朋友,谁和谁结婚了却说不着,谁会说话能把复杂的事理清楚,谁总是能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谁一句话改变了谁的一生,等等等等。这也就是书名《一句顶一万句》的来源吧,说话成了本书的核心。
杨百顺和牛爱国,甚至书中出现的大部分人物,一生都是不幸的。杨百顺能说的着话的人是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巧玲,但巧玲丢了。牛爱国能说的着话的是路过打尖饭店的老板娘章楚红,最后也不知所踪了。
找一个能说的着话的人,想聊什么就聊什么,不用费尽心思找话题,不想说时就安静各做各的事,不会觉得尴尬也不会觉得无聊。有人说找对象最基本的,就是要能说的着话和能吃到一块。柴米油盐生活太琐碎,这两点都不能契合,怎么度过漫长人生。
奔波寻找,杨百顺和牛爱国,到头来也是在为以前的事,为给别人交代无奈去找和人跑了的妻子,为弄明白几十年前的事情去找散落在人海的那些人。到头来仍是一场空。
经历了一番他人的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都留在了那漫天黄沙中。而留下来的那一句话——“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一句顶一万句。
愿我们历尽千帆后,仍相信,一切的一切,来日可期。
来日可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9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900字

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相反的,和投机的人说话,能说到人心坎儿,一句也就顶得过旁人滔滔不绝说上一万句。“一”与“一万”也就是“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的区别。这本书没有牵扯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呈现的是众生相,讲的是过日子的琐事,宛若《清明上河图》。打开这幅偌大的画卷,能看到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扑面而来的都是烟火气息。书中除了杨百顺和牛爱国几个主要人物有姓名,其他人物都是以“老”加“姓氏”称呼:比如老马、老段、老李、老朱等。毕竟人物之杂故事之多,若是个个都起名字,读者很难记住。按故事内容,本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讲的是爷爷辈,后一部分讲的是子孙辈。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说话”的重要性。看完这本书才体会到,生活如此艰难,若是没有一个能和自己说得来的人,心里该有多苦!能有说得上话的人,心里就舒坦。就像书中所写:“一天不吃饭死不了人,一天不说话就把人憋死了”。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封闭的时代,劳苦大众的消遣方式不多,通过说话,一个个苦闷的心灵得到排解。

(1)“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杨百顺的一生经历过许多事,名字也由一开始的“杨百顺”改为“杨摩西”,又由“杨摩西”改为“吴摩西”,最后又从“吴摩西”改为了“罗长礼”。原本改“摩西”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詹希望他像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样,把深渊中的延津人,带出苦海。没想到他始终是独自一人在苦海挣扎。

(2)“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在老高和吴摩西的谈话中,我终于明白为何“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人们诉说往往只说那委屈的一件事,别人如何去断八件事呢?再者,夫妻间吵架,总喜欢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生活就是一锅浆糊,一团乱麻,没有那么容易理清利害,也不能使用快刀去斩。

(3)“两人的心离得远,对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是句好话,她听起来不一定觉得是好话。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牛爱国的妻子出轨是因为和他说不上话,和别人说得上话。无论牛爱国怎样挽回,都没有用。等他与一个有夫之妇勾搭上了,才理解妻子为何偷人。当他欲带情妇私奔时,老崔的一番话让他知难而退:“你跟她说得着,是因为她现在由丈夫养着,你就是与她说个话;等你养她,就成了过日子,到时候就该说过日子了。”这话在理,我不禁想起了校园恋爱中的男男女女。恋爱和婚姻是两码事。校园恋情只谈感情,是纯粹的美好的。父母每个月支付的生活费使两人不用担心面包,可以专心享受爱情的甜蜜。可一旦踏入社会,往往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这时谈的不只是恋爱,还有生活。很多恋人因为产生前所未有的矛盾,守不住初心只好分开。

(4)“儿女在世上都不如意,让曹青娥有话无处说。或者,有话不说除了是失望,还有对他们的无奈罢了。”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一般有两种想法——“有话不说”和“无话可说”。对于前一种,人越长大,身边说得来的人越少,体己话往往留给知己,在交情一般的朋友面前可能不会想倾诉。我认为没有真正内向的人,一个人表现得内向与否取决于面前的人说不说得来。还有就是多说无益,很多情绪总要自己消化,其实也是因为失望和无奈。“无话可说”就是话不投机了,是根本没有沟通的欲望,既不在乎误解,也不想辩解。

(5)七十年前,吴摩西找老婆是假找,没想到七十年后,外孙牛爱国找七十年前的故事是真找,让人啼笑皆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哪怕细枝末节不同,这世间的阴差阳错从未停止,真是“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啊!记得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提到过“永世轮回”的观点。每个人死后依旧带着前世的记忆去投胎,这样,当人类再回到尘世,或许就能弥补前世犯过的很多错误,能避免许多陷阱。这样人类是不是就会活得越来越好呢?我觉得未必,在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时又难保不会犯下新的错误。况且如果未来会发生什么事都提前知道,而活着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处心积虑,那有什么意思?书中的杨百顺、老汪、曹青娥等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依旧认真地生活;意大利传教士老詹,穷尽一生才发展了八个信徒,却还是没有放弃把上帝的光辉传播出去。这样顽强的人,让人敬佩。

这本书想表达的,也就是——“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能有说得上话的人不容易。我突然很想念我的老友记,想约在以前经常去的那家寿司店,点几碟小菜热一瓶梅子酒,谈天说地,美滋滋。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300字


作家刘震云写了一本书,叫《一句顶一万句》,记者问他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呢?记者问话的含义我明白,因为这句话是林彪说给毛泽东的。林彪用天才论飘扬毛泽东,说毛泽东讲话一句顶一万句,而他对天才毛泽东不仅没有口服心折的敬畏,还挖空心思想僭越天才,用心实在诡诈。刘震云回答: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孔子说的。我心想孔子会用这句白话文飘扬谁呢?刘震云接着说,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我知道,是讲我孔老二要是早晨解开一道几何难题,晚上死掉也不白瞎了。当然,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规律,并非真的一道几何题。可道是无穷尽的,孔子做为圣人及教育家,应该有多闻道并多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责任,

只闻了一个道,还有很多道闻所未闻,就想到了死,未免太性急了吧。

接下来我认真地把这两句话往一起想。但总觉得还有不搭界的地方,只好把它们糅合到一块儿,就变成了这样的言辞:早晨听了一句话,阐明了事物的普遍规律,这句话能顶一万句话,那么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句话可以不听了,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忽然想起上小学时唱的一首歌: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一个要复礼,一个要复辟,我们红小兵,和他斗到底。当年批林批孔运动的发起者,把林彪孔丘揪到一块儿批判,本来是滑稽可笑的,但冲这爷孙俩说的这两句不着四六的话,把他们捆一起再抽一顿鞭子也未尝不可。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9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900字

这本书历时17个小时,上班看,下班看,走路看,逼真的生活琐事很吸引人,让人停不下来。作者撒下了一张人物大网,前五章我还手写了人物关系,后面发现很多人只出现了一次就没在往下写了,作者展现出种种生活中的小细节,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边看也边自我反省,才知道原来夫妻之间、恋人之间能说得着话是这么的重要,友谊的小船可以因为一只兔子、一袋烟、一起喷空、喜欢同一个人而共同驶向远方,也可以因为一句话、一个小行为、一个馒头、一个布袋、十斤肉这种小事情说翻就翻。
杨百顺喜欢罗长礼,喜欢喊丧,可是生活的无奈让他不得不卖豆腐、杀猪、破竹、挑水、种菜、卖馒头,就是没有喊丧,想当初他听说罗长礼要喊丧,打着摆子发着烧几十里路都要跑着去听,兴趣是多大的老师啊,最后巧玲丢了,他改名叫罗长礼。老马喜欢吹笙、老汪喜欢乱走、老胡喜欢做木匠活、老史喜欢听戏、杨百利喜欢喷空、宋解放喜欢动不喜欢静、原来,每个人都在苟且之外存在一个远方。
吴香香和老高、庞丽娜和小蒋、庞丽娜和老尚、牛爱国和章楚红这几对出轨的人都和自己的爱人说不上话,均和小三能说上话,能一宿一宿的说,说完这个说那个,本书改变了我对小三以前的观念,小三能出现,说明夫妻本身感情出现了缝隙,能离就离了吧,给彼此一条生路。就算是挽回,也得能说到一起,三观一致。
关于友情,从牛爱国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特别是他和杜青海,复员后隔着几千公里的路程,现在的杜青海也早已不是以前的杜青海了。自从离开重庆来到攀枝花,很多好朋友就真的只有想念了,刚开始还常打电话,后面慢慢就打得少了,偶尔发发微信,很多事情没有一起经历,就会断层。我要跟你说一件事情的话,还要解释其他几件相关的你不知道的事情,到现在才明白,有的朋友只适合吃吃喝喝侃大山,有的朋友适合说真心话,有的朋友值得一辈子记挂在心里,有的朋友可以为你解惑:肉是肉、骨头是骨头,一件件给你码好。
曹雪娥也就是巧玲说“日子不是过以前的,是过以后的”,初看这句话,没啥特别的,细想一下,我何曾不是常常纠结在过去的朋友、过去的复读经历以及结婚过早,现在想想,有啥大不了的啊,日子不是一天一天变好了吗?
一句顶万句,刘老,谢谢您!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后感一万句集锦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一万句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