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摔跤吧 > 地图 > 《摔跤吧

《摔跤吧

发布时间:2023-01-21 来源:互联网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模板。

欣赏优秀的电影是我们陶冶情操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被剧中人物的演绎深深打动,内心有所感悟,观后感主要就是写心得感悟,是日常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之一,想要写好观后感,首先要在作品中得到感悟,相信您也在苦恼怎么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吧!为此,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呈上“《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1

一如片名[摔跤吧!爸爸]昭示出电影的两个命题——摔跤竞技和父女亲情,电影将两点做到极致与有效融合。

竞技体育是外壳,内核则是人类共通的亲情。就像一道咖喱风味的东方料理,令人大快朵颐之余,也不枉这一遭,身心舒畅,还能回味良久。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意欲将女儿打造成世界级摔跤手的故事。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更不要说要做摔跤手。

因此,辛格的行径遭到了全村人的指责,一系列的起伏跌宕后,女儿们成功进入了英联邦摔跤比赛。

整个故事,有着“木兰从军”一般的东方古典底蕴——苦心孤诣的父亲,勤奋刻苦的女儿,数十年如一日的操练,最后的胜利,俨然是一碗苦情的励志鸡汤范本。

[摔跤吧!爸爸]具备很高的观赏性,这使得两个多小时的成片节奏非常好。

剪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大量摔跤戏的处理上。

电影用极佳的视听语言和轻快的节奏,完全打破了大众对于宝莱坞电影的偏见,预想中的大段歌舞并没有大量出现在片中。

快速的蒙太奇剪辑之下,电影的商业质感愈发明确,影片后半段的比赛段落尤为突出(尤其是最后一幕决战)。

由于摔跤比赛赛制是三回合,每回合两分钟。

电影并没有主观压缩时间,而是通过场内与场外的镜头进行穿插对比,纪实一般的时间特写,充分营造出对观众的心理压迫;

同时,应接不暇的过招在中景、近景和运动特写的加持下,呈现出英姿飒爽的拼搏态势。

晋级赛过程里,吉塔对待对手的方式由防守——进攻——防守——进攻轮番进行调整。

这种战略上的处理,除了平衡了电影的娱乐属性,同时还科普了这项运动本身。

技术层面的有效推进是节奏把控得当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演员准确的表演进行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主演阿米尔·汗和饰演吉塔的法缇玛·萨那·纱卡,都接受了长达一年半的系统训练。

在拍摄过程中,面对难度系数极高的专业动作,演员并没有用替身而是亲自上阵。

这样的敬业精神,直接促成了影片摔跤动作场面的极强观赏性。

[摔跤吧!爸爸]显然没有沉醉在制造单纯的感官刺激奇观之中。

经典的竞技体育电影不胜枚举,但多以男性视角为主,如[洛奇]和[愤怒的公牛]等拳击类型电影,用凌厉的男性荷尔蒙,引领雄性体育竞技电影的血色风潮;

而[摔跤吧!爸爸]则完全另辟蹊径,在好莱坞的[百万美元宝贝]聚焦女性拳击手之后,把视角放到女子摔跤这一少有人尝试的领域,在当今的印度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振聋发聩。

“你的对手不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决赛之前,马哈维亚对吉塔的一番话,揭示了影片意欲传达的主旨。

金牌和胜利不仅仅意味着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女性打破固有的性别认知,去赢得尊重与发言权的必要手段,这是独属于印度本土的“女权电影”。

除了女性层面的关注,电影对父女情的处理也值得玩味。导演将摔跤与亲情这两个极富激情的题材混合到一起,产生绝佳的化学反应。

尤其是在电影后半段,吉塔用新学的摔跤手法“战胜”了父亲,父亲倒下的那一刻暗示了微妙的寓意,究竟是父亲的旧招有用,还是教练的新招有用?

父亲与女儿之间既对立又和谐的关系被处理得愈加暧昧。

总体来说,[摔跤吧!爸爸]虽然略显鸡汤,俗套的故事与单一的情感表达也成为电影的问题所在。

但导演用精心酿造的作料,熬制了一碗别出心裁的“正能量”鸡汤,尽管这碗鸡汤缺乏惊喜。

但是,历经大众口味检验后的官方菜谱,总会有它屡试不爽的忠诚食客。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2

今天,爸爸带我去看电影《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印度电影,看了既会让人哈哈大笑,也会让人泪流满面。

《摔跤吧,爸爸》讲述的是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得过全国摔跤冠军的爸爸,从小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对她们进行严苛的摔跤训练,希望她们成为世界级摔跤冠军,圆自己的梦。大女儿吉塔获得全国冠军后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教练决定让她参加国际比赛。6个月后,国际比赛开始了,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教练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把吉塔的爸爸锁进了一间小屋。之前的比赛,可都是吉塔的爸爸坐在观众席指导她的。这场决赛没有了爸爸,吉塔還能赢得比赛吗?我心里忐忑不安。可没想到,在最后的5秒时间里,吉塔想起爸爸的教诲,毫不放弃,奋力反击,赢得了冠军。她的爸爸赶到赛场时,终于含着眼泪说出憋了10年的一句话:“你是我的骄傲!”那一刻,我流下了泪水。

我的爸爸对我的学习也是严格要求,一旦没有好好学,投机取巧,不晨读或者做错了一道非常简单的题就会批评我。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检查数学作业,发现了一道很简单的题,我竟然做错了。10.2-6.7=3.5,可我写成了10.2-6.7=35,爸爸很生气,严厉批评了我,罚我抄写100遍!唉,怪我,怎么就这么马虎呢?从今以后,我要向电影主人公吉塔学习,理解爸爸,成为爸爸的骄傲,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颗坚持的心,勇敢地向目标前进。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有笑也有泪,让人感到非常亲切。通过欣赏这部电影,我感受到9年来父母为我付出的心血,也是那么多,他们对我的期望,也是那么大。我要做一个有梦想、并且努力去实现梦想的人!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3

父爱无崖,父爱如海。父爱伴我终生。如果说母亲是水,那么父亲就是一座山,高大,威武。也许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很多,也许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厌烦,但父亲始终会在那里,静静地等我们回家。

----题记

你有一个这样的爸爸吗?为了你的前途、未来及自己毕生的愿望不顾一切地磨炼你,尽管你有再多抱怨,他也不理会。这样的爸爸,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爸爸,我一直很烦他,看了这部影片,我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电影里的爸爸——马哈维亚为了让女儿们成为摔跤手,不准让她们吃辛辣食品、带装饰品,甚至强迫她们每天要坚持好几个小时的“魔鬼训练”。最为可怕的是,要将她们的头发全剪掉!看着那两个小女孩的头发那么短、饮食那么清淡、那么累、接受多种嘲笑和质疑,我惊呆了!

起初,我真是有点讨厌这个爸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可女儿们天天都训练得筋疲力尽的,还要接受周围人的异样目光。将头发剪成男孩儿那么短,要是我,我早就反抗了!真受不了这个爸爸!我觉得这两个小女孩真可怜,要去无理由地承担起这一切;爸爸也是残酷无情,压抑了两个女儿的童年。

可到最后,大女儿吉塔赢了!她辛辛苦苦地拿到了摔跤比赛世界冠军!而看到他们父女俩相拥而泣时,我明白了,这个爸爸并非残酷无情,他只想让女儿们明白,要让那些看不起女人的人尊重女人,要让全世界知道,谁说女生不如男生?我恍然大悟:这是一种爱!一种寄托呀!它是那么渺小,但又那么巨大;它是那么严厉,但又是那么温暖;它如山一般高大,又如海流一般细腻;它又如天,粗旷而深远,让我仰而心怜不敢长啸;它又如河,细长而源源。父爱是深邃的、使伟大的,使纯洁的,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默默付出。看到这儿时,我哭了,这泪有太多种滋味,五味杂陈全在里面:胜利的喜悦、父爱的感动、艰苦的奋斗……在我大哭时,明白了:其实,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爸爸!

我的爸爸热爱音乐,可小时候爸爸的家里条件有限,未受专业训练,他十分希望我学好吉它,他总对我说:“你要懂得,多一门课外兴趣,就是多了一份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也许有天,你会明白!”也许有天?会是哪天?我一直思考,毫无头绪,练习吉他也不认真。为此,我也受过许多“折磨”,但在这打骂声中,我不断成长、进步,开始能流利弹奏多首曲子,还参加考级,这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我从中可能也明白了爸爸对我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我一直等着我爸爸对我说那句话,就像马哈维亚为女儿带上金牌一样:“你是我的骄傲。”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需要用心体会。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4

生命之舟刚刚起航,人生道路虽然充满坎坷,但要坚信,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这是一个夹杂着严厉与温暖的亲情故事!

这部温暖人心的电影主要讲述了马哈维亚·辛格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却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__为印度赢得世界金牌,不料被命运捉弄生了四个女儿,但他并没有埋葬自己的梦想,偶然的机会让他开始教女儿摔跤,期间趣事多多,尽管受尽他人的冷嘲热讽但仍不改初心,最终大女儿们进入英联邦比赛并夺得冠军。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女儿Geeta在英联邦比赛与澳大利亚选手进行夺金之路的巅峰对决,不幸的是她有一位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教练,他把辛格关了起来,只见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紧握双拳为辛格打抱不平,但幸运的是她虽然没有找到父亲,但她还是赢了第一回合,我们班的同学仿佛也身临其境时刻揣着一颗紧张的心,看到这个好消息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Geeta你一定要加油,决不放弃"我一直默念道,但第二回合澳大利亚选手也逐渐进入状态,Geeta的处境有点危险,可观众席的那个位置仍旧空荡荡的,只见我周围同学一个个眉头紧锁,表情紧张而严肃"快啊,时间快到了,快啊……"我们像是自己的队友在比赛,个个激情澎湃,最后五秒钟,Geeta想起了父亲的话"要靠自己的能力拯救自己"Geeta利用父亲教自己的假动作成功获得了难能可贵的五分,"耶,漂亮,我就知道她肯定会赢的"同学们都议论纷纷,大家也都喘了一口气,我心中的石头也落地了,我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故事咽了下去。忽然,一个片段闪过我的脑海"一次圣诞节前夕我和爸爸吵了一架,在圣诞节的晚上心里其实还想着"爸爸每年都会送的,今年肯定也会的",可屋里的灯都熄了却迟迟没有出现他的身影,便带着失落入睡了,第二天醒来床头出现了一个带着围巾的小女孩笔筒,只见妈妈来叫我起床,我"飞"下床抱住了她"谢谢"妈妈摸着我的头笑了笑说:"是你爸送的",我的嘴巴 张成了"O"字形,原来如此! 内心涌上一股暖流,"原来爸爸并没有真的怪我……"

从Geeta的身上我明白了:做人不可骄傲自满,如果决心要做就要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从父亲身上我懂得了对孩子要循循善诱,父爱似一座巍峨的大山,深沉而不求回报,让我们的生命之舟载着父亲的爱扬帆远航!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5

从出生到死亡,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摔跤赛,天地为炉,谁的人生不辛苦。看完《摔跤吧爸爸》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选择的伟大。追梦路上,泪水与汗水并存,艰辛与喜悦同在。然而吉塔的成功不只是一个人享有胜利果实,当印度国歌在国际摔跤赛场上响起时,让多少印度人为之自豪,令多少印度女性心潮澎湃。为了梦想,吉塔不怕苦不喊累,尝遍无数的嘲讽、戏弄、被拒绝、被看扁,但在最后关头---那十几秒的决赛时间,吉塔拥有无穷的力量,扭转战局反败为胜,最终为爸爸争光,为国家争光,更为那些被命运摆布的印度女子争光。

别人的闲言碎语也曾激怒了她,无关人士的非议也曾令她坐卧不安,她也曾弄坏闹钟以逃避早上五点起床跑步,也曾试图用眼泪征服爸爸不再苛责,但是不管怎么与爸爸作对,她始终不能摆脱激烈的训练,她偷偷的精心装扮参加新娘的婚礼,肆意的放纵让她乐此不疲。她抱怨爸爸不懂得怜香惜玉,埋怨爸爸让她剪掉长发,退去裙子,用短发和裤子来迎接训练。她不能理解爸爸的狠心与霸道。可是她听到十四岁的新娘一脸怨怼的羡慕她有一个真正为自己铺就光明大道的好爸爸,这个爸爸可以让她不再遵循终日操持家务,一生与锅碗瓢盆为伍,待到二八年华,便嫁作人妇的印度女子命运。

没有什么力量能比得上内心的力量,新娘的话让吉塔不再需要爸爸的监督,每天叫醒自己起床的不再是闹钟,取而代之的是梦想。她顽强苦训、战胜自我,每天像充足了电的机器人,从乡镇到县到市最后到全国,被拒绝了无数次,被否定了无数次,但是也战败了无数个摔跤冠军,一路的鲜花和掌声来之不易,她逐渐成为村庄的骄傲、学校的楷模,国人的骄傲;然而越来越多的荣誉让她虚荣心不断膨胀,自认为进入国家队学了教练的新技术就否定了爸爸教育多年的战术,她与50多岁的爸爸搏斗,不顾爸爸的严厉反对留住长发,对妹妹的指责毫不理睬,她的自傲和轻视让她的首次国际比赛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再多的泪水也难以洗净失败的屈辱,跨洋电话的一头是哭泣,一头是鼓励;一头是对下次国际赛的期待,一头是对上次失败的回放和指导。

经过这次失败的教训她不再信奉国家队的教练,按照爸爸的指导她亲自剪掉长发,刻苦训练,聪明的爸爸知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爸爸不仅教会她比赛的技巧,还磨练她比赛的心智,当她在游泳池里挣扎时爸爸告诉她必须学会自救,爸爸不会每次都来就她,遇到强悍的对手时一定要分析对手,善于思考,这些足以让她在摔跤赛场上越走越远。

为谁追梦?终究还是为自己而梦。吉塔在爸爸的指导下终于层层闯关,进入国际摔跤赛的决赛场,受人暗算,爸爸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没有亲自在场观看,这让惯于依赖爸爸的吉塔心底空空,她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位曾经打败她两次的国际对手,面对这位强悍的对手,吉塔攻不破,守不住,连连失败两局的吉塔愈发急躁,再看看观众席上爸爸的位子依然空缺,突然爸爸曾经告诉她的话浮现在眼前,她必须尽全力战斗、自救,爸爸不会每次都来救她,她要学会分析对手的招式,声东击西,绝地反击。再看看时间还有17秒,她迅速扑向对手小腿之后跳起抱住对手胸部,一个背摔下来,让吉塔成功转败为胜。全球无数双眼睛目睹了她的实力,见证了她的成功,顿时掌声、花环、奖牌蜂拥而至,国际摔跤赛场上响起印度的国歌。

她的胜利不是她自己享有胜利的果实,她不仅仅是爸爸的骄傲,更是全印度女性的骄傲,整个印度民族的骄傲。对吉塔来说,梦想的道路充满了荆棘,洒满了汗水,纵使太多的艰辛与磨练,依然吸引着众多追梦者前进,梦在何方?为谁追梦?所有的答案都在不尽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不懈中,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勇往直前,为己追梦。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6

昨天,张所带领我们去看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非常鼓舞人心的励志电影,不仅有浓浓的喜剧效果,还非常的感人励志。

影片里面的父爱伟大,让人动容。影片的结尾,马哈维呀说:“你是我的骄傲。”时,我留下了眼泪,这是一个孩子在父亲那里得到的最高的奖赏!

影片里面姐姐一直都是很棒的,也一直是她的父亲在训练她,一直到她拿到全国冠军,到国家队里面去训练,她换了一个教练。但是在教练的训练之下她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反而每次都输掉比赛。因为她忘记了自己的父亲教给她的技巧,放弃了自己的长处——进攻,选择了教练交给她的——防守。

这让我明白了,要成功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随大流,只会让自己变得跟普通人一样平庸。如果明确目标,只要足够的坚持,一切不利的条件都会慢慢变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帮助你取得成功。

最后,不忘初心;你所取得的成功,也是支持你的人的成功。就像影片里的父亲他的目标就是让印度的国歌响彻在奥运上,他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他女儿的成功也就是他的成功。并对他女儿说:“你是我的骄傲。”

虽是观后感,但在看电影期间,自己对电影中的许多桥段都深有感触。女主角在教练的错误指导下,成绩一直下滑,最终按照父亲的科学指导及帮助,获得了成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一个好的领导,有一个好的团队,在正确的领导之下,与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进步,才能取得成功。

整部电影正能量满满,拼搏向上,奋斗不息,贯穿于全部。的确,关于正能量的问题,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从隧道所到安全所,我所经历是满腹牢骚到努力拼搏,从一切都所谓到每件小事都兢兢业业去完成,磨砺自己的心智,不断的追求进步。就像墙壁上的宣传板所描述的:个人的魅力在于—和谐、快乐、坚毅、品质、心境、仪表、谈吐、内涵、修为,短短的几个词语,电影中也都充分体现了。

说实在话,单位的大环境并不太好,社会的各项压力也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家庭、工作、生活,还有诸多,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逃避无法解决问题,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成长与进步,这才是唯一出路。

奔跑吧,少年!哦,不对,忽然发觉自己已经是30多岁的人了,还是:加油吧,中年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明天会更好!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摔跤吧爸爸(500字)


摔跤吧爸爸最近掀起了一阵观影狂潮,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励志电影。关于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内容详情如下。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摔跤吧爸爸(500字)

影片的男主角是印度明星阿米尔.汗,饰演爸爸,从二十多岁满怀梦想的壮年,到四十岁梦想破灭,大腹便便的大叔,再到六十多岁两鬓霜白仍为女儿奉献所有,表演可谓出神入化。他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自信,总能从他的电影里感觉到大爱,在这部影片中更是把父爱如山刻画到极致。

在印度这个男权国家,女性地位低下,女孩子的命运无非就是结婚生子,早婚也是常态,而如若抛弃这些桎梏,会有怎样的下场,惹来怎样的非议?这部影片记录着阿米尔汗下狠心苦心栽培两个女儿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同时向世人展示着男女平等之期望

年轻的阿米尔汗曾是个全国摔跤冠军,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冠军,但是由于年龄等种种原因,他还是未能实现梦想,于是他开始企盼儿子可以替他圆梦。然而现实很残酷,连生4个闺女,令他绝望不已。

他的世界冠军梦,也这样在女儿们唧唧喳喳的喧闹声中破灭了。直到有一天,他的两个女儿把男同学打的遍体鳞伤,被同学家长找上门来,他才恍然大悟,天赋不是只有儿子才有,他看到女儿身上特有的摔跤天赋: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

于是,在没有征求任何人意见的前提下,两个女儿的苦逼训练就此展开……

然而,想要得到国际冠军十分困难,所以这条路也自然充满荆棘。

让俩女儿真心的接受摔跤就历经波折。

看到这里,我对男权主义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近乎变态的训练,冷漠是非常反感的。而对两个女儿的无奈,竭尽所能逃避、反抗充满了同情。

不过,这位不苟言笑的爸爸那深沉炽烈的父爱也令人动容: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在父亲节的时候,观看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影片讲述了两个女儿在爸爸培养下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感觉到了父爱如山的伟大。影片开始男主角爸爸很霸道,根本不让女儿作出选择:女儿们抱怨长纱不方便跑步的时候,直接把女人的衣服改成男人的T恤短裤;长头发在泥地里训练会长虱子,直接剃成了男生的短头发,女性特征荡然无存。当然,这样她们就必须面临着全村人的耻笑和背后指指点点。这个时候女儿们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听从父亲的选择,按照父亲的安排走不同的路;另外一个就是消极抵抗,最终回归社会,跟大部分的印度女性一样生儿育女,锅碗瓢盆一样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爸爸一肩扛起整个社会的流言蜚语,霸道地为女儿选择的时候,女儿们并不领情。她们不敢当面顶撞,但是她们想方设法暗地里捣鬼。人总是这样的,看着自己跟别人一样的时候,无论怎么做都心安,但是自己跟别人不同的时候,心里总会有牢骚:我不该受那么多的罪!我不该吃那么多的苦!她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将来,但是在爸爸的艰苦训练之下,什么都忘了。幸亏她们逃避了第一次训练,参加同龄人的婚礼,同龄人说出了事实:我倒是希望我能有这样一个爸爸,能为我的将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只让我做家务和做饭,让我一满14岁就要嫁给从未谋面的男人,终身与锅碗瓢盆和家务为伴;至少他把你当做自己的女儿,让你们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

同龄人的点拨只是提醒,更重要的要看她们自己的选择,很多人其实非常清楚自己的选择,只是面临艰辛困苦和安逸逃避的时候,她们总是在为自己寻找借口。影片中的第二个选择是女儿进入国家队之后,当国家队的教练和爸爸冲突,女儿又战胜爸爸的时候,女儿认为爸爸已经落后了,她忽视了爸爸体能衰落的事实。带着沾沾自喜的心态与一流的高手决战,失败是必然的。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反思,当她愿意向爸爸坦诚的时候,机会已经来临。知女莫如父,爸爸熟悉女儿的风格,让擅长进攻的女儿一味防守,本身就是错误,改变风格之后,势如破竹;在遇到更强的进攻对手,爸爸并没有坚持进攻,而是让女儿致力防守来寻找战机,等待对手出现破绽的时候,击溃对方就有了可能。进攻与防守本身就是一体两面,如何把握好策略以及如何应对过程中出现的瞬息万变成了战胜对手的关键。最终的圆满还需要自我的觉醒,进入总决赛之后,爸爸已经无法指导她了,所以爸爸让她倾听自己的心声,让她自己去思考如何取胜。如果这个时候女儿还把希望放在爸爸的身上,还想从爸爸的身上汲取养分,那么她很有可能就会失去登上冠军宝座的机会。

也许正是教练的自私无意造就了她的冠军,虽然爸爸在很早之前就告诉她:记着,爸爸不能时刻保护着你,爸爸只教你如何战斗,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试着自己拯救自己。恐惧是深藏在心底的惴惴不安,一旦有机会生根发芽就会破土而出。只有自己战胜恐惧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强者。

父爱如山,至天下为孩子美好将来报这个辅导班那个兴趣班操碎了心的父母亲问候一声:父亲节快乐!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一)

梦想照亮前程

DunHao

最近几天,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刷屏了,互联网、微信上都是点赞的文章。今天,我去影院观赏了这部影片,感觉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片。

《摔跤吧!爸爸》讲述了前摔跤好手马哈维亚训练自己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最终赢得英联邦运动会金牌的故事。

首先打动我的是梦想的力量。马哈维亚和他的两个女儿,为了实现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赢得一枚金牌的梦想,从小开始艰苦训练,不畏嘲讽和贫穷,克服重重困难。没有摔跤垫,以沙土地为训练场;没有女对手,同男孩子一起比赛;父亲被禁止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帮助女儿,使用手机来指导……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只为实现心中的梦想。

其次令我感动的是父女情深。虽然父亲逼迫女儿训练,始终是威严刻板,但心中对女儿无比的疼爱。最终在女儿夺得金牌时留下激动的热泪,说出"你是我的骄傲".马达维亚之所以让女儿从事摔跤运动,也是为了女儿突破传统的限制,能够不像传统印度妇女那样从小干家务出嫁,没有自己的自由。

第三印象深刻的是对吉塔的比赛指导,父亲与教练采取了不同指导方式。父亲注重发挥女儿的长处—进攻,而教练更注重防守。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时而变,才能在比赛中获胜。

影片中最激动人心的是几场摔跤比赛的场景,惊险、逼真,就像是现场直播一样,让所有的观众都屏住呼吸,心中为主人公加油呐喊。这种比赛的场景,在中国电影中很难见到。是我们拍不出来吗?还是我们不够用心?

影片的缺点也很明显。父亲的意志占绝对主导地位,女儿只能服从父亲的权威,没有任何自主权。即使最后女儿走上了国际赛场,还要父亲现场坐镇才能在赛场上稳定发挥。男权主义若隐若现。

总之起来,一部好片,幽默、励志、大圆满结局,符合观众的精神需求,所以才有好口碑。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二)

教育的五重境界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最近火炸啦!

这部影片凭着好口碑引发了一轮观影潮和热议。上映十多天,豆瓣评分已经达到9.4分之高。

看过的人几乎都在探讨影片中表达的男女平等、父爱等等精神。

本文为小编的一位做教育的朋友——伏羲教育善扬老师 所写的文章,她通过该影片阐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阿米尔罕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人,没有之一。他不但是最好的宣传家,还是深情的教育家和严肃的思想家。看他的电影,不但能收获喜悦和感动,收获满满的正能量,还能跟随他一起去关心和思考国家和民族的问题,去深层次探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摔跤吧,爸爸》就是这样一部集娱乐性、教育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电影。以至于我在同一天,陪着不同的人,看了三遍。一边看的时候,不但一边尽情投入每一情节,并且一边做记录,一边去思考影片带来的关于教育的思考。

如何做好一个老爸的评论,别人都说得比我好。我说说我看到的战争的四重境界,由此而引发的教育的五重境界的思考。

道义的教育

印度是社会等级比较森严,女性地位极端低下的第三世界国家。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中,最不主张反抗的宗教大国。所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印度本土几乎没有倡导下层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文化基因。

这部影片的主题直奔爱国主义和女性平等的宏大话题,抛离了个人主义以后反而获得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为祖国争光是主人公辛格老爸的人生理想,自己没有报效祖国的机会,通过对自己女儿的魔鬼般的训练,让两个女儿成为了世界摔跤冠军。

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则是鼓励女儿通过夺得世界冠军成为女孩们的榜样,去激励千千万万女孩冲破思想的牢笼,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两大主题的教育,就是教育的较高境界。也正是有了"道义"的教育,吉塔才在最后一场,没有老爸亲自指导的最艰难的比赛中奇迹般地获得了胜利。

这种代表国家,代表人类改造自己命运的理想化作了吉塔的核动力,面对两次击败自己的对手,不但克服了心理阴影,还能够在最后22秒的比赛中绝地反击,这是"道义"的胜利!

意志力的教育

倒数第二场比赛的对手也相当凶猛。当愚蠢的教练不停地瞎指挥,让吉塔主动进攻的时候,辛格老爸却一再提醒吉塔要稳,要沉着冷静。面对劲敌,运用的是"持久战术".

对方如果久攻不下,就会气馁。在她信念稍有动摇的时候,再伺机而动,一招致命。意志力的强大,来源于平时旷日持久的身体体能的训练。如果体力跟不上,意志力也不可能支撑你跟敌人拼消耗。

所以任何教育,都必须承担"野蛮其体魄"的义务。如果因为知识学得太多,而妨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东亚病夫"的悲剧就必将重演!

所以持久的,有一定强度的体能训练是必须的。

智慧的教育

智慧也就是战争中的如何制定战略计划,如何及时调整战术的问题。

吉塔参加英联邦的比赛第一场,对手的实力和她相比势均力敌。教练主张防守,而老爸主张主动进攻。此前吉塔四次参加国际比赛都输了,就是因为教练其实不懂实战,瞎指挥,乱指挥。

智慧的教育也是始终贯穿于老爸的训练当中的,没有实战,只有纸上谈兵是谈不上智慧的。从一开始拿堂兄当陪练,到后来参加男孩子摔跤的比赛,一路从少年联赛,青年联赛,打到成年联赛,所向披靡,到最后一场决赛的时候连续虚晃两招,先扑向右腿,再扑向左腿,最后又出其不意转身绕向对手后方,整个把对方抱起来,悬空大弧度往后摔,简直是爆发力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最基础的教育才是知识以及技术技巧的教授。这个是所有教育毋庸置疑都应该有的。但是所有的知识和技巧都应该在道、德、法的统筹之下,都应该紧密结合生活,联系实际,立足底层去成长,去体验,去实践。

圣贤教育

这部电影只传递了这四重境界。其实真正适应于人类普世的教育的更应该是 圣贤教育,而且是旨在孕育一大批立志于改写丛林法则的精诚团结的圣人和贤人。

《切。格瓦拉》的编剧黄纪苏老师说过,我们不但应该打倒拳王,更要砸碎拳坛!如果印度依然满足于寄居在英联邦的旗帜下,再多的摔跤手也不可能真正让印度人民站起来,也不可能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我想,在这一点上,教育思想家阿米尔?汉也不满足于此吧!

向所有致力于改造旧教育的人致敬!早晚一天,我们会走到一起来!

作者:伏羲教育善扬老师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三)

袁美蓉

很多人反应这部电影有内涵,于是今天去看了。这部电影其实表达的是父亲通过对女儿进行摔跤这项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作为一股力量解放女儿们的传统命运,打破印度对女子封建思想的禁锢。女孩子要学会依靠自己自救,不能把一辈子的命运锁定在锅碗瓢盆里,命运逆袭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艰辛的代价。在这个过程中女主角有一段时间忘记了父亲的教诲,选择过上舒适自在享乐,节制力不强的生活,最终失败在比赛场,失声痛哭。这让我想起那晚86岁的外婆对10岁的孙子严厉管教的那一幕,因为回家晚没看书,一定让他跪下,拿了根棍子,厉声呵斥:"我今天就是跟你拼了,你也要做到认真对待学习,考上大学!"外婆虽然不识字,这么坚定的信念,抓住一线机会就全力以赴的决心,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自强自立,也会有自制力。

反观现在的社会,自立自强的女性很多,在拼智慧和意志力的时代,女孩一点也不比男孩差,而培养一个卓越的孩子与意志力坚强的父母分不开。在我从小的成长环境里,妈妈对待我的穿着打扮总是比较苛刻,是从来不把长相外表当一回事,不把我当女孩看,我一直都是男孩发型,一直是灰姑娘的角色,一些粗活也是让我干的,我是压根就体会不到我是女孩,爬树追赶狂笑野蛮得很。直到走出社会后,嫁为人妇,才会与贤惠的女子之间有比较,也会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贤惠而羡慕别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忘记了妈妈的教诲。如果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在迷失自己后还是能找回自我的。

原生家庭很多好的理念是要保持下去的,虽然回想起来童年比较苦,多了一份严厉,但是这也是立足社会的基本功,也是将来在社会上有话语权的硬件条件,才有能力对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方式说不字。

最近对于苦难的理解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前觉得那人真倒霉,不幸的事情被她遇上,真可怜!但是,现在对于苦难我有了另一番解释:她真够幸运!能经历和认识这么多苦难,在苦难的学校从容不怕的磨砺,经受住嘲讽和轻视。人的潜能和生命力无限,她能快速成长反弹,储备爆发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漫长的一生真像摔跤比赛,输赢都看状态,而决定实力的还是你对生活的信念和信仰,在为目标奋斗拼搏的过程中一定有狼狈不堪、失意、不堪重负和软弱无力的时刻,如果你一直坚信不比男孩差,不比男人差,那么就能在生长的姿态里枝繁叶茂,那么你就不会在意这些,人活着拼的是耐力。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一)

阿微

最近刚忙完论文的事,期间师妹和师弟不断帮忙,回想上年师姐师兄毕业时,我完全不太清楚,觉得都是小事啊,现在发现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绝对是大事,也发现自己做师妹是多不及格。所以打心底里感激师弟师妹,恰逢周六又都在实验室,就约好做完实验一起去看电影,看的是5月5号上映的《摔跤吧!爸爸》。

之前就看到消息说中国要引进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这又是米叔的一大经典之作,看后果然不让人失望。影片针对印度当下的社会现实--性别歧视,我看到的除了这个,还有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长,结合自身经历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出生的环境

不说社会环境,这个范围太大而且各个地方情况不一样,越发达的地方越开明,这是不争的事实,况且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所以我只说我出生的小环境。

我出生在的市郊的一个村庄,不算太贫穷也不太富裕,但爷爷这辈重男轻女很严重,爷爷最喜欢的大伯和小叔,最喜欢的孙子辈是大伯家的堂哥和小叔家的堂弟,奶奶好些,爱屋及乌也喜欢小叔家的堂妹,我爸排行老三和二伯一样,从小不被过多关注,子女过多,爷爷奶奶关注不过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样也成全了老爸和二伯相对自由的童年和自立自强的性格。

后来,我爸有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是个女孩(大伯家有三个堂哥,二伯家已有一个堂哥一个堂姐,半年后又有看个堂弟),爷爷为此意见很大,因此我妈受了很大的委屈。我们村的青年大多都是初中辍学去学技术、打工等,现在我大堂哥生意做的就很好,带领了好几个堂哥堂姐。但我偏偏一直上学,这下我爷爷意见更大了,因为他觉得女孩子不需要上那么多年学,以后都是要嫁人的,总而言之就是浪费钱、没用。

二。父母的选择

我爸本来就比较自立自强,不管做什么绝对都是我们那附近数一数二的,所以我们家的小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我们村有个张爷爷,曾经是书记,典型的知识分子,温文尔雅,几个子女全都在外高就,退休后闲来无事,特别喜欢找我爸聊天。前两天和我爸打电话,我爸还说到张书记(我爸习惯喊他张书记),说张书记告诉他哪怕现在自己苦点累点也一定要尽力让孩子多读书。

所以,在我准备专升本、考研时,在周围亲戚一片质疑和劝阻声下,我爸只有一句话:"你想考就考",这和米叔饰演的爸爸很像,近乎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做法。在4月28号《奇葩说》中马薇薇说"自己做父母时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这点我爸绝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三。子女的选择

上面提到的张爷爷,他的太太张奶奶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我初中上学时几乎天天骑自行车从她家门口经过,她都会笑着和我说话:"上学去啊,真好,好好学习哈"’,儿时的自己不理解张奶奶的苦心,有时会想办法不从她家门口过,因为觉得天天和她打招呼好麻烦。有时周末还会去她家里玩,现在只模糊记得她家很古典。高中住校后,每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几乎都会在张奶奶家门口看到她,然后和她聊会天再回家,她每次都嘱咐我要好好学习。再后来,去外地上大学,有一次听我妈说张爷爷去世了,之后没几年,张奶奶也去世了。每次回家从张奶奶家门前经过时,还是会习惯性的往张奶奶家张望,院子还在,门前的人却已不在。

我不知道我喜欢学习有多少是受张奶奶影响,也许是小时影响不大,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大,反正我从来没觉得学习是辛苦的,相反专升本和考研的日子是我最快乐和充实的一段时光。

影片中大女儿离开父母去到国家体校学习后,全盘否认爸爸之前的付出,还和年老的爸爸比试,比试过程中爸爸脸上满是拼劲全力的痛苦。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心疼米叔饰演的爸爸,也痛恨女儿的不懂事,同时心里一个声音在发问"我应该没有这么混的时候吧".

4月28号《奇葩说》的辩题就是"父母提出去养老院养老,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这辈人更多的在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工作,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养老问题。我非常同意马薇薇说"自己做父母时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的下一句"自己做子女时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子女".临近毕业,面临城市的选择,我也迷茫很久,最后发现:不管在哪里,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做最好的子女。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二)

房景楠

今天去看了一部期盼已久的电影——《摔跤吧,爸爸》

星期日上午的第一场,影院里座无虚席,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因为同时上映的有大热门影片《星河护卫队2》,说实话如果不是冲着阿米尔·汗的魅力,我肯定去看"星爵"和萌萌的Groot.

一部印度电影能够引起国内观众的关注和热情,我觉得主要在于阿米尔·汗前两部电影打下的群众基础。《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我的个神啊》的票房我没查具体数字,从当时院线的感觉上说应该不及如今这部《摔跤吧,爸爸》。从豆瓣评分上来看,《三傻》达到9.1分,《我的个神啊》8.3分,估计和题材有关。因为《三傻》抨击的是学校教育制度,有点像"青春叛逆校园爱情"电影,"整蛊老师、大闹校园、谈情说爱"的情节无论放在哪个国家都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可是《我的个神啊》就没那么幸运了,同样是一部以针砭社会问题,极尽辛辣嘲讽,发人深省的影片,无奈面对的是没什么宗教信仰的中国观众,看似热闹,实际反响寥寥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个人认为后者和前者一样都是非常杰出的电影,甚至由于针对的是宗教信仰问题,放在印度这么一个众神的国度就更加令人尊敬。

《摔跤吧,爸爸》的豆瓣评分是9.2分(前天,即上映首日还是9.5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随着观看人数的增加,分数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但是我观影后认为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相比前两部毫不逊色的作品。

虽然这部电影弘扬的是男女平等,但在我看来反映的还是教育问题。顺便说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两部电影,我也看出了同样的问题。

《三傻》是直接抨击教育制度和现状,一目了然。《我的个神啊》虽然揭穿了宗教的荒谬和神棍的虚伪,其实恰恰说明了教育的缺失,才导致宗教可以一味地将民众蒙蔽,而片中的外星人正是由于跳出了宗教的解释陷阱,不断地质疑和验证,才最终认识到宗教的虚伪。而质疑和实验——就是科学的本质和精神所在,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印度的国民还是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都迫切地需要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至于这部《摔跤吧,爸爸》,当中反映的重男轻女现象,实际上也是教育不公平造成的。因为印度妇女受教育程度低,经济上不能独立,必然导致社会地位低下,只好依附于男人。而社会地位低下又会被随意剥夺受教育权,从而恶性循环。

我们通常认为印度由于人口众多,也不搞计划生育,才造成贫困落后的现状,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了效果也不大。因为在妇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社会中是没有办法有效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妇女无法自己决定和选择是否生育。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曾经尝试过各种办法,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规模——无论减少还是增加,但最终发现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降低)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这一结论见于知乎用户chenqin的一系列问答,已集结成书出版,书名叫做《中国的人口和城市》)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三个值得深入思考的教育问题。

第一,是要不要受教育。影片中的女儿虽然也在上学,但是显然她们在学校里面读书的时间并不会很长,因为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邻家小姐姐十四岁就出嫁了。在印度, 44.5%的女孩在18岁之前就结婚了。照此情形, 珀尕家的女儿顶多上到高中毕业就嫁人了,而这对于她们的家庭条件来说已经相当于"晚婚"了,可以看到母亲从小在教授女儿们做家务,因为她们的出路就是早点找个男人嫁了。倘若按照正常的轨迹,两姐妹不大可能跳出既定的人生,因此她们在学校读的几年书也不能被视作真正的"教育".而学习摔跤却是她们将要长期接受的教育,并且从一开始就被父亲确定了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做摔跤运动员,拿世界冠军。这应该相当于我们的高等教育吧,但显然绝大多数的女孩没有这样的机会。

反观中国的现实,虽然到2012年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正在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可仍有相当多的人仅仅完成了义务教育就各谋出路了。部分原因当然是竞争的激烈和残酷,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很多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够。放眼全国,抱着让自己的孩子会读书认字算算数就够了心态的父母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教育的区域发展才会如此不平衡。

要不要真正地接受教育,要接受什么程度的教育,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普通教育和精英教育孰优孰劣。珀尕家的两姐妹很幸运,她们虽然出身贫寒,但接受的却是摔跤界的顶级精英教育——前全国冠军担任教练,全程小班授课,导师负责制,并且理论联系实践……当然也是迫于无奈,因为正经的摔跤学校不收女孩,只好在家上"私塾".当姐妹俩取得全国冠军,先后进入国家体育学院,相比之前的训练模式,可视作普通教育模式。虽然体院的教练很讨人厌,但我不觉得这全是他个人的错。作为带领一支专业队伍,供职于国家体制内的教练,获取奖牌是他的工作和业绩,至于是谁家的女儿摘得荣誉,那无关紧。这就是普通教育的规模优势,也是缺憾,因为就个人而言,你的愿望和能力是要放在集体中考量的,集体的荣誉优先于个人的荣耀。不顾一切赢得金牌,还是稳稳当当获得奖牌,这是电影中两个教头的分歧,实际是培养精英还是输出人才的两种教育模式的分别。

对照国内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具体到每个教育工作者,包括受教育者都应该思索一番。

第三,厌学怎么办。这个问题比较实际,因为绝大多数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恐怕都曾面临这个危机。我觉得电影中出嫁的新娘字字珠玑,思想觉悟太高了,几句话就治好了姐妹俩的厌学情绪,这个转变稍显生硬。不过倒是给我们一个启示,所谓"厌学",无非是还有比学习更好的出路。假如没有,我想每个明白人都会像那两个顿悟的丫头似的,二话不说就起床跑步去了。

每一个父母,总要面对孩子的教育困境,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启发到我们的地方。

最后说下我的观后感。

电影是一个综合产品,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从出产电影的水平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评估印度这个开挂的国家。虽然她观感上脏乱差,整体很落后,还有种姓制度的藩篱,形成极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宗教因素造成的不思进取……但是这个国家还有着令人敬畏的实力,比如以阿米尔·汗为代表的电影人才,以及其它精英阶层,他们能做出这样高水平的作品。要知道拍摄体育题材的电影是颇有难度的,不仅要求演员有着接近专业运动员的素质和能力,力求还原运动项目本身的真实,还须兼具电影艺术的观赏性。制作上又不大容易借助道具和特效技术,还要营造壮观的氛围和场面。以这部电影来说,其故事本身和制作水平,以我国目前的经济文化实力,也并非能够轻易达到和超越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印度一直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虽然由此造成各种分裂甚至冲突,但也是其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和保证。而多样性正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肮脏的街道和落后的公共设施,而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大量地出产了世界级的优秀电影作品,以及作品中超级敬业的演员和背后的制作团队作。

今天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高度一致的城市化和思想形态,我们在文化艺术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可仔细一看,都是一个样。如果想要拍摄出如此水准的电影作品,可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思考和勇气。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三)

父爱撑起的另一片天空

燕小七

立夏过后,天朗气清,周末上午,约好友看了一场午场电影《摔跤吧,爸爸(Dangal)》,印度影星阿米尔·汗演绎了一场另类父爱。

故事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柏尕曾是印度全国摔跤冠军,热爱摔跤事业,拿过很多块金牌,梦想成为世界冠军,为国家争光。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跟很多的父母一样,马哈维亚·辛格·柏尕把自己的梦想寄予在下一代身上。贤惠、识大体的妻子看着亲爱的丈夫壮志未酬,坚定地对丈夫说,或许我可以跟你生一个儿子。

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生子之路。

第一个却是女儿。全村人开始为马哈维亚出谋划策,念求子经文,给牛喂奇怪食物的,要求周日同房的……各种花里胡哨的花招全部都用上了。但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还是女儿。第三个,第四个,也都是女儿。作为父亲的马哈维亚·辛格·柏尕,愿望一次次的落空,每次生孩子的时候,全村人都出动,守在产房门口,提前准备鲜花、掌声,但最后都是唉声叹气的结束。

马哈维亚·辛格·柏尕自己也快放弃了。故事也开始出现了转机,邻居拉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上门告状,说自己的儿子被欺负,而欺负他们的人正是自己的两个宝贝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看着两个小伙子被打得鼻青脸肿,马哈维亚意外发现自己的女儿在摔跤方面有着惊人天赋。他好像抓到救命稻草,决定带自己女儿练摔跤。

马哈维亚的这个举动比一直生女儿更让整个村子轰动,摔跤这项男人的运动怎么会让女生来掺和,各种流言蜚语四起,连自己亲爱的妻子也一直追问,担忧女儿以后会嫁不出去。马哈维亚平静地说,谁说我的女儿就不如男的,等她们变优秀以后,会更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伴侣。

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幼小的女儿也叫苦连天,吉塔和巴比塔两姐妹开始想着各种办法反抗父亲的独裁专制。

为了找到陪练,马哈维亚还"迫使"自己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陪女儿们一起练习,引出一些啼笑皆非的闹剧。

在一次乡村比赛中,大儿女吉塔和一个比她强大的男孩摔跤,虽然输了,却获得50卢布奖励,她从此爱上了摔跤这项运动。

故事发生在印度,这是个全球最不适宜女性生活的国度,据印度国家犯罪统计局的数字,印度每平均3分钟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 在印度,女性有自己保守的穿着,很多女性出生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

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在与一个同龄女孩的交谈中,得知她14岁就嫁人,开始做家庭妇女,并作为生儿女的工具,并将以此完结自己的一生。她们终于理解了父亲对她们的期望,开始有了一颗想赢的心。父亲的指导下,在摔跤场上,吉塔所向披靡,从乡村摔跤女孩,一路杀到邦冠军、全国总冠军,入选了国家体育学院。但因为听从新教练的安排,完全摈弃了父亲的教诲,却在几场重要的国际比赛中,开场就被淘汰。

随后,二女儿巴比塔也赢得全国冠军,进了国家体育学院,两姊妹开始听从父亲的教诲,有了在国际比赛上获得奖牌的梦想,并付诸实施。经过一波三折,吉塔最后让印度国歌飘扬在英联邦国际比赛的赛场上,二女儿巴比塔也在这次不同级别的比赛中获得银牌,并一起走进奥运会赛场。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成功的反女性歧视电影,它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在印度播出的时候,很多观众站起来为电影鼓掌。

很多时候,我不禁看得泪眼婆娑,心情也随着电影跌宕起伏。吉塔的每一次比赛,笔者的心都悬在嗓子眼里,跟主人公的父亲一样,双手合十,为吉塔祈祷,祈祷吉塔在比赛中不要受伤,祈祷吉塔赢得比赛,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然,也庆幸吉塔拥有一个"另类"父亲。在吉塔夺冠前夜,父亲对吉塔说:"如果你得到了金牌,你就会成为一个榜样。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村里的孩子们将会永远记住你。明天如果你赢了,你将不再孤单。无数个女孩将跟你联合起来。反抗那些歧视女性的人。反抗只能做家务事,反抗从小就开始订婚。"

父爱如山, 你不孤单,吉塔和巴比塔们。父亲马哈维亚抵住流言蜚语,为女儿们撑起一片晴天。你若精彩,上天自有安排。

作者燕小七,本名夏青,90后,女,喜欢读书、写作,以我手写我心。曾在某汽车网做过编辑,现从事旅游行业。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李艳艳

首先感谢小时候看过的印度电影留下的好印象,让我敏锐地觉得这部电影会很好看,从而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摔跤吧,爸爸》,真的很好看。

其次,道歉我忙碌的工作和以此为借口的懒惰成性,让我将这篇观后感拖至现在才成文,但愿在众多影评中,他不是最糟的一篇。

个人认为,这部印度电影于我的启示有三点。

第一,阿米尔汗是个好父亲,不管是在对待连生四个女儿的妻子,还是对待女儿们,他都不失为慈父。影片中没有中国电影常见的对生了多个女孩的妻子的轻视怠慢镜头,也没有男主人公以此为借口的不务正业消沉颓废之相。相反,他爱妻女,一直陪伴在她们身边,不管是在贫穷的家庭生活中,还是在两个女儿获得冠军成名后,他一直都是父爱在场,从不缺席。就这一点足以让我羡慕不已。中国的孩子多是"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观赏,爸爸潇洒得跟单身小伙似的",这种"单亲式"的家庭教育让多少孩子丧失了享受父爱的机会,也让多少父亲失去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怪不得许多家庭,孩子成年后与父亲有很深的隔阂,有的还相当冷酷,这不能不说是长期缺乏父爱的结果。

其实,多项研究已经表明,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促进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人格,作用巨大,好处多多。但好处再多都不抵许多人以"赚钱养家"为由拒绝承担父亲的职责,中国的许多父亲都是徒有虚名,名不副实的,无权选择父亲的孩子,只好自认倒霉了。但这部电影中的爸爸却是才德堪配父亲一职的:发现女儿的天赋后,他亲自训练,挖坑、陪练、买鸡肉、申请帮助、陪赛,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从训练还是成长,可以说做得很到位。中国的许多父亲,真的需要好好进修学习一下父亲的课程,如果可以,请以影片中的爸爸为榜样吧。

第二,也许是职业病的缘故,每看一部电影,总会格物致知,注意到教育意义这一块。看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从这部电影中,我更多看到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的冲突。父亲的训练方法和国家体育学院教练的教法在吉塔身上碰撞了,冲突了,认为教练的新方法很有用,而父亲的老方法过时了,吉塔将不认可新教法的父亲摔得灰头土脸一败涂地。可与此同时,她在一系列比赛中也接连失利,迷惘的她也开始反思,终于在妹妹芭比塔的劝说下,吉塔给父亲打电话"讨教"失败的原因。这些,多么像————

父母辛苦教育孩子十几年,要听话、善良、做到与人为善,友爱他人,不要惹是生非。可是到了社会上,十几年的良善教育不敌现实中欺诈、冷漠、投机取巧所得的一次实惠。

家庭教育孩子做事要踏实有条不紊,不要奇思幻想耍奸溜滑,但学校社会教育却鼓励学生要大胆想象删繁就简,结果,造就了越来越多不知何去何从难以抉择的迷茫孩子。

家庭教育孩子凡事要服从内心的召唤和意愿,但学校和社会教育却要求学生接受现实,以"大局"为重,结果放眼四周,多是迫于现实愁容满面的"迫不得已"者……

凡此种种,不一例举。家庭教育的温和性理想性,在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现实性面前一度被击得粉碎。但人人走过一段弯路,经过一段"鼻青脸肿"的时期后,就又都会重新回归家庭教育所传授的模式中,老老实实一步一步走,慢点却安全,心也安稳,这就是为什么人人都经历了家庭教育的反叛后,又会最后重新回到家庭教育模式,并且还把自己曾反对的家庭教育继续传授给下一代的原因,人生百态的许多经验教训,总是要经过一次后才会得出最佳答案。人生,大抵如此吧。

最后,我想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朴素明了,却又意义多重。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摔跤吧,爸爸》,把女儿对父亲的反叛、无奈、抗拒、接受、主动邀请各层意思都表达出来了,也成为贯穿整部电影的主题词。比起那些名字华美内容不实的影视剧,这部电影无疑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本质!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欢乐可颂?尤其是不用操心生计只管谈情说爱的欢乐更是少而又甚,多数还不是挣扎在生活残酷的本质里欲罢不能?

以上,就是我观看这部电影后的所思所感,但愿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教。

2018年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观看《摔跤吧爸爸》有感


【篇一: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温暖幽默的励志故事,映后,有观众称赞剧情热血逗乐,摔跤竞技惊心动魄,画面充满异域风情。

作为宝莱坞最知名的印度男星,阿米尔-汗享誉国际,佳作无数。而过去阿米尔-汗也凭借着《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影片在国内的广泛流传而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我的个神啊》更是以近1.2亿人民币创下了宝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最高票房记录。

《摔跤吧!爸爸》是阿米尔-汗的最新力作,该片根据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事迹改编,是一部讲述女性为自己争取命运自主权并赢得尊严的励志喜剧电影:印度摔跤手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的捉弄让他连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教授女儿摔跤,期间趣事多多,但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的社会话题事件。

阿米尔-汗在电影中饰演主角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并经历了该角色的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为此,阿米尔-汗先是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在短时间内增肥28公斤,以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此时阿米尔-汗的体重已达到了100公斤,俨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最后为了贴合该角色29岁摔跤手生涯黄金时期的体型,阿米尔-汗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不仅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更学习摔跤技巧,练就了拥有八块腹肌的魔鬼身材,他的敬业精神也赢得了大批观众和粉丝的高度赞扬。

映后,有观众称赞该片幽默诙谐又不乏深意的剧情所感染,“这是一部非常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不仅有浓浓的喜剧效果,还非常的励志感人。”

【篇二: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是一部体育竞技类电影。印度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一心想为国家赢得一枚摔跤奖牌,却因为生活所迫无法完成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的女儿们有运动天赋和潜力,他不顾社会和周围人的反对和嘲笑,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魔鬼”训练,最终培养出获得国际竞赛冠军的一流女性摔跤运动员。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500字:看摔跤吧爸爸有感


《摔跤吧爸爸》自从上映之后备受大家的喜爱,近日很多的小伙伴们观看了摔跤吧,爸爸!那就和作文频道编辑一起欣赏这篇摔跤吧爸爸观后感500字吧!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500字:看摔跤吧爸爸有感

昨日和泰米去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

一个印度体育明星吉塔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我们俩跟傻子似的一边看一边激动挥手:吉塔,加油!摔死她!特么摔死她啊!!

好电影让不专业的观众在电影院的沙发椅上激动不已。

淳朴的故事,电视剧般的镜头推移,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点受不了的是,演员的服装,应该是今年电影里最不耗钱的服装了,还有印度的拍摄场景,一眼看去:这地方比我小时候还穷很多很多!

没办法,它还是让整个电影院激动:忽然一起哄笑,忽然一起喊加油。

电影里,各个公众号有人看到印度的女性地位低下,有人说宣扬女权主义,有人说是强势的父亲把自己未完成的梦强加给女儿,甚至有的说真诚地暴露了印度体育体制的腐败和无作为。

作为感性的,只为了去看一场电影而去看一场电影的观众,很直观地被感动的

原因是:对,别以锅碗瓢盆为伍,要付出血汗,要成就自我,要有一个好的未来。

女孩,从来不是男孩的附属品,也不是家庭的牺牲者。她和男孩谈恋爱,结婚,怀胎十月和巨痛生产,都不是理所应当。

没有男孩的时候,女孩有自己,有学习,有朋友,有电影,有书,有新报名的培训课。

独立的人格,价值观,及不依赖其他人,不抱怨的生活态度,从来都不是别人给,是自己经过修炼才能具备的本事。就像电影里面吉塔,成为一个被世界记住的冠军,是血汗,是数场兵不刃血的鏖战,是坚定不胜不罢休的信念。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需要被世界记住,只想认真记住自己的生活轨迹,不那么快堕入平庸罢了。

喜欢《《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模板》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摔跤吧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