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亲爱的观后感 > 地图 > 亲爱的观后感

亲爱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07 来源:互联网

[热门]亲爱的观后感1500字。

我们需要观赏一些好的作品来沉淀自我,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一部影片带给自己的感悟和人生道理,往往要用观后感来记录,观后感重点描写“观”的内容很容易头重脚轻。那么作品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亲爱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亲爱的观后感【篇1】

这是最近看的龙应台第二本书,第一本是《目送》,是作者关于人生、理想的散文。相比较而言,这一本集合了母亲与儿子通信的书显得更有实际意义,也更发人深省。

文中的“Andi”是一个出生于1986年的二十一岁大男孩,出生在台湾,从小在德国一个小镇长大,非常典型的德国青年,有自己的思想,传统又叛逆。写在扉页的这段话非常能代表儿子的思想:“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成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种思想,我也听到别人谈起过,确实如此,父母只是孩子的一个监护人,但并非父母的私有物,父母必须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因为他们是完全独立的社会人,他们属于整个社会。

龙应台算是比较开明的父母,她自己的经历使她不会对孩子太过于拘束。比如在爱国这一点上,她有着这样的感受:说“勤俭是台湾的传统美德”,怪怪的,难道只有台湾人勤俭?说“中秋和七夕蕴含着台湾人民的民族美学”,怪怪的,好像偷了别人的东西似的。我们都补剥夺的,是一份本来可以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爱,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在安德烈看来,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基本在逃避“国家”的概念,所以爱国不爱国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安德烈在通信中提到让年轻人信奉的信条是“性,药,摇滚乐”,此语一出,妈妈吓了一跳,但妈妈最终还是很认可安德烈坦诚的态度,与儿子像朋友一样探讨这个问题。妈妈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妈妈认为,儿子已经十八岁,就必须自己替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说:“性、药、摇滚乐”是少年清狂时的自由概念,一种反叛的手势;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可是你十八岁了,那么自己为自己负责吧。

这一点,妈妈还是做得很不错的,比如在后面关于儿子吸烟的问题上,妈妈也是这样的态度。虽然她强烈地反对吸烟,但她却没有直接对儿子提出任何的要求。因为她觉得,儿子已经成年,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假如是一个陌生人,她是绝对没有理由要求对方去戒烟,对于儿子也是同样道理。不错不错,这样的母亲,真值得中国式爸爸妈妈好好学习学习。

在恋爱问题上,安德烈居然也能够非常坦然地把自己的心路告诉妈妈,真是难得。他询问妈妈,无论是对于爱情还是对于老师,他到底是应该隐藏自己的感情还是应该坦然吐露?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儿子关于恋爱问题的答案,她只告诉儿子,很可能在他遇到终身伴侣之前,恐怕要恋爱十次,可能受伤二十次,并且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不过,他只要知道,他所需要的伴侣,是能够和他能够并肩站立在人生的船头,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他的手不放的人,伴侣的本身不应该是他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母亲放心大胆地让儿子跌倒,看着他跌倒,她只希望他能在跌倒的地方病爬起来,希望让阳光照进来,照亮儿子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他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安德烈在德国的学校读书长大,所以经历的也完全都是西方的文化。在学校里,同学们因为私立学校的精英思维而起了冲突,安德烈只是说了一句话:“让木屋里有和平,让豪宅里起战争!”这句话引自一位名叫GeorgBuchner的德国领袖,他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岁,他用法国大革命的标语来鼓动德国农民起来反抗贵族,这句话写在他十七岁写的书里,对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妈妈在回信里没有对于儿子的思想进行直接的评判,只是告诉儿子,理想主义是珍贵的,但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人们的正义感、同情心和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却不是现实的对手。所以,只能把这些感情放在心底。

妈妈偶尔也与儿子讨论他那个年龄层的人所喜欢的音乐,比如嘻哈音乐。妈妈说,小儿子让她看了些嘻哈的词,有很强烈的政治、社会批判意识,结果安德烈却告诉妈妈,其实现在流行的已经不再是政治,而是关于性滥交、粗话脏话、拜金主义、雄性沙文主义以及虚无主义。当然,嘻哈词里也有好的语言,有一些非常美妙的赞美词。妈妈最后总结说:流行文化经过时间的筛子,泥沙被淘汰,金块被留下,留下的就被叫做经典或古典。

安德烈出生在台湾,在德国长大,后来又去了香港读大学。所以在他的观念里,“家”没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妈妈只告诉儿子,全球化的趋势正在热烈地发展,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只有文化和语言,没有国家,他们所持护照的国家,并非他们心灵所属的家园,他们所愿意效忠的国家,却拒绝给他们国籍。不过,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心中的小镇不会改变,泥土和记忆不会改变。所以,妈妈希望儿子心中永远有一个小镇。

关于“问题意识”,安德烈是这样说的:如果在买汉堡的时候,有人会想到赚钱赚死的麦当劳,付给香港打工仔的工钱一小时还不到两块美金;如果买阿斯匹林头痛药的人,在买的时候会想到,这些跨国药厂享受巨大的利润,而非洲染了艾滋病的小孩根本买不起他们的药。如果带着这种觉悟和意识的人多一点,这个世界的贫富不均会不会比较改善?安德烈说,他从来不给路上伸手的人钱,因为他不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才是重点。这一点,妈妈虽然并不完全认同,但妈妈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渺小的社会个体,她根本也无法去改变社会现状。尽管妈妈努力想做到环保,努力地想要帮助别人,但一个人的力量太过微弱,无能为力。这也是沈俊的想法:目前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惯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改变。

安德烈高中毕业后就去了香港读大学。可他觉得,香港缺少文化,也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他所享受的事情,就是在徒步区的街头咖啡座和好朋友坐下来,喝一杯意大利咖啡,在一个暖暖的秋天午后,感觉风轻轻吹过房子与房子之间的窄巷。美好的并非只是那个地点,而是笼罩那个地点的整个情调和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沉淀。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就是社区文化。朋友和街坊都习惯去那里聊天,跟老板以及侍者也像老友。但在香港,他觉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咖啡馆,只有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不然就是贵得要死的大饭店。另外,安德烈也觉得,在香港,国际学生与本地学生之间没有来往,大概也跟生活态度有关吧。

妈妈很高兴安德烈很快就注意到香港的文化与欧洲和台湾有巨大的不同。香港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的精神上。也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这就是现实,只是这样坚硬的土壤,除了经济效率,大概也就没有什么文化的东西了。

虽然说香港与上海比起来,已经有更多的文化底蕴,但总体而言,确实无法与欧洲相比。在欧洲,当你徜徉在小巷子里的时候,你可以随时随地找一家咖啡馆坐下来喝杯咖啡,可以与陌生人谈天说地,但在香港做不到。因为香港不是欧洲的逗留文化,他们需要不停地工作,所以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去咖啡馆逗留。当然,与上海的鱼龙混杂相比,香港已经有很多非常古老的传统保留下来。不过保留得最好的,还是台湾。

在香港文化这个观点上,龙应台的小儿子菲利浦也写信说,香港是一个二十四小时有生命的城市,永远有事在发生,在香港比较容易交朋友。德国太静,太自以为是的封闭。只是让他不喜欢的是,社会非常分化,有钱人都只与有钱人来往,没钱人只能交没钱人当朋友,阶级分明。

读者来信里也有香港人,他们坦言,在香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都只有一个目的:生存、赚钱。文化可以沉淀,必须是里头的人有超越个人、超越小我的想象,有梦、有理想,愿意为一个更崇高的目的去奋斗。这个恰恰是香港所没有的。

安德烈还问了母亲一连串问题,妈妈的回答也出乎意料。

1、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接近六十岁,你的人生前面还有什么?

妈妈说,老是一个自然过程,只能顺其自然。她不敢去多想,只希望到时候希望她在救治的时候,安德烈都能在场,仅此而已。

2、你死了以后,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一,你的读者;二,你的国人;三,我。

妈妈说,怎么被读者记得,不在乎;怎么被国人记得,不在乎;怎么被自己的儿子们记得,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堆给儿子们照亮前行道路的柴火,只要感受到心中的热度和光就好,至少柴火本身,根本就不在乎记得不记得。

3、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反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妈妈说,人生的偶尔从来不是偶然,所以一旦走下一条路,就回不了头。

4、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

妈妈说,儿子每次抽烟,她都这么想。

5、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

妈妈说,一半人赞美她的同时,必定有一半人在批判她。所以,人们的“期许”是一种她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

6、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

妈妈说,没名的,她尊敬那些扶贫济弱的人,尊敬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工作的科学家,尊敬那些抵抗强权坚持记载历史的人,尊敬那些贫病交迫仍坚定把孩子养成的人,尊敬那些在群众鼓噪中仍旧维持独立思考的人,尊敬那些愿意跟别人分享最后一根蜡烛的人,尊敬那些在鼓励谎言的时代里仍然选择诚实过日子的人,尊敬那些有了权力仍旧能跪下来亲吻贫民脚趾头的人。有名的,她尊敬几乎所有历朝历代名人。

7、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妈妈说,她想去“过去”,想看一看人纯粹的星空下如何做出伟大的思想,想走遍孔子所走过的国家,穿越每一条巷子,听每一户人家从厨房发出来的声音。可她也想去未来,想看看儿子们是否幸福。

8、你恐惧什么?

妈妈说,她恐惧抢劫所爱。恐惧失去所能,恐惧失去。

应该说,安德烈的提问很大胆,而妈妈的回答也非常直接,让人觉得很意外。虽然有一些回答太过理想,但妈妈的回答还是让儿子比较震惊,他没想到原来妈妈眼中的世界竟是这样的。

安德烈与妈妈在讨论是否长大的话题时,妈妈提到一点:在欧洲,人们称呼人是看年龄,只要满十四岁,对于孩子就用“您”来称呼;但在中国,看的却是辈分,不管几岁,只要站在爸妈身边,就是孩子,就不是讲话的对象,要请大人来“代言”。妈妈终于看明白了,两个儿子都分外地盼望着独立,盼望着远离母亲的羽翼,他们不希望母亲一直待在身边。

通过这本书,能看得出来,成年后的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的交流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像龙应台在序言里所写,随着写信的深入,妈妈还是原来那个妈妈,但儿子却一点点成熟起来,慢慢能够理解为什么母亲常常会焦虑,能够感受到母亲心中的爱。

真的很不容易,两代人能够像朋友一样坐下来,用两种语言沟通交流,非常不容易。正如龙应台所说,这个过程很艰辛:首先安德烈用英文写信给她,然后她把安德烈的信翻译成中文,并且通过国际长途电话与安德烈不断确认用词是否恰当。然后妈妈用英文写回信给安,并且再用中文重写一遍,很辛苦,很累。但正是这美好的过程,也许将成为安德烈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两代人的思想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碰撞,思想的火花也正是这样产生的。读后感》

亲爱的观后感【篇2】

匆匆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合上书页,我不知是该羡慕安德烈的生活,还是应该为自己眼下的生活悲哀。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我。别玩电脑游戏了,快睡觉!快点去,明天还要上课!一阵刺耳的声音又从妈妈的嘴里不耐烦地跑出来了。我心里暗想:好烦,游戏正玩到精彩的地方妈妈又来烦我了。看这就是我成长中的第一个烦恼:电脑游戏和妈妈之间的战争,而且战争有愈演愈激烈的趋势。另外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愿与家长谈论,因为只要一谈,他们就要长篇大论,不准我插一句话,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话的进出,所以我不愿让耳朵受罪,就不想与家长啰嗦!

我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空间。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观后感【篇3】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题记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近我读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他们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天涯淡泊。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看着安德烈和他母亲的信,我不由地想起我和我的母亲,现在的我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青年,我的母亲永远不懂我的世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从来没有在乎过她的感受。她只能让我跌倒,看着我跌倒,只能希望我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我藏着忧伤的心,照亮我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母爱就像春天的雨露,悄悄地滋润我的心,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它带来一片绿色,收获的是喜悦。它伴着成长的一点一滴,隐藏着伟大的力量,似乎深不可测。这是需要用心去感觉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的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我们奔向我们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慢慢的就看不见了。

母爱像寒冬中的一个暖炉,那是温暖的爱,是最好的礼物。当炉火映照在我的脸庞,我感到了温暖与关爱?那是世间最伟大、最有力量的爱,它可以熔化一切,除去所有前进的障碍。当东方的红日冉冉升起,当西边的晚霞渐渐褪去;当北方的大雁翩翩归来,当南方的渔船渐渐驶去。母爱却从不离开。不论身在何方,母亲的心总是在牵挂,而那条线就是母爱。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理解,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他们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有什么话都要和父母说,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让我们互相理解。

珍惜每一分钟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是那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路。

亲爱的观后感【篇4】

最近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识”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亲爱的观后感【篇5】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有办法明白:你的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了,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跨越两代人的三十六封家书,跨越两代人中间隔的三十年,跨越着两国人不同的东西文化差异,跨越着他们不一样的十八岁。“认识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我想这是龙应台对于三年专栏的有始有终。

从第一封信读起,我们不难感受到龙应台对自己儿子许久未见得陌生,品尝到弥漫在书信里安德烈的天真与青春的自由。从前可爱的安安、躺在她怀里依偎的安安、金灿灿毛茸茸的安安如今也要展开翅膀单飞去了;从前而二十岁的焕发容颜,如今的鬓发苍苍,蹒跚而来又扬长而去。那些站在远处的曾经,都随时间而去了。

父母终究是父母,会时时刻刻牵挂,会嘘寒问暖慰问,会和声细语教育,会把孩子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会倾尽自己所有,只为成全更好的他;孩子也终究是孩子,会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会鞭策自己努力奋斗,会愿意用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

父母没法强求成为我们的知己,就像我们没办法强求任何一个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我们热衷于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他们所走过的路我们还没有起步;因为时代,我们选择表达爱的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会选择越来越靠近志同道合的伙伴,渐渐脱离了全心依赖的父母;我们会学着自己独立的去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事务,不再让父母手把手教我们完成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件事;我们会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喜欢的事情中,不花一点点的时间敷衍任何人。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爱的港湾,一个人在海上独立的航行,尽管我们会经历一波又一波的困难,我们也愿意用自己力量乘风破浪。

走过崎岖坎坷的路,尝过辛勤劳碌的汗水,听过肆意而起的流言,呵护我们成长的父母更愿意用他们凤凰涅盘般的宝贵经历告诉我们,指导我们在人生路上走的一帆风顺。生怕我们没有在他们给我们铺好的路上走,否则我们就会遭受挫折,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样哪能让他们不担心?

但是已经有了独立思想的我们,却是渴望一种可以自凭做主的愉悦。自由分很多种,而父母所给我们的自由却是最复杂的。这样的自由是父母想给又不想给的,而我们却又十分的渴想与期待。在这给予与企望的来回道路上,夹杂着来自不同方向、不计其数的情愫。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也许会辗转反复,也许会一波三折,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来自生活的乐趣,体会它带给我们最独特的感受,才能经历到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父母给我们的爱,不计代价的付出,他们愿意用最无私的方式来铸就更好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心里,父母的位置永远独一无二、无可替代,他们对我们的付出,我们终会回报,尽我们最大的爱与孝顺。我们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儿,请允许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尽我们为子女最大的孝心。我愿意将来把我的第一份工资交到他们的手上,愿意用自己挣的钱让他们过上宽裕、美好的生活,让他们尽可能的享受精神与物质欢愉。也许,这是我读完他们的信最大的收获。

龙应台和安德烈原来也可以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日后的人生旅程,淡然还是要浮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记刻下此生永远不会忘记的生活岁月。

亲爱的观后感【篇6】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龙应台和儿子之间往来的36封家书。我用了两周断断续续的时间,今天终于读完了。

本书内容概要:这本书是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作为母亲龙应台和儿子中间隔了三十年。他们之间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因为有隔阂,作为母亲不愿意从此“失去”曾经认识的那个儿子。于是,想到了采用书信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儿子也在她的影响下,采用书信的方式与母亲交流。于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学业等等的一些看法两代人就开始了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作为父母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却是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补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找不到语言。这种写信的方式,让彼此有了连结。

这本书中,母子两人的家书围绕:德国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两代人对国家的不同认识。在阅读过程中特别佩服龙应台的一些犀利的见解。

因为是家书,读起来特别轻松,也特别温馨,在母子对话中让读者有收获,有思考。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看着襁褓中的婴儿一天天在长大,而作为母亲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当女儿长大的那一天,我同样可以赶上她的步伐。这种“家书”的形式对于我也是在女儿十八岁和她沟通的一种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写日记,只是为了写给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当年老的一天还能回忆生活的印记。

在阅读到《给河马刷牙》的时候,“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会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希望有尊严的活着,体面的工作就是让我们有尊严的生活着,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谋生的手段,很有意义的工作,现在做的特别纠结和落寞,没有了方向感,特别想跳出那个圈圈,而却没有了跳出的勇气,只能在纠结中生活着。希望自己能够心存阳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经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爱孩子,爱家人,我们也必须有度才行。爱的太深,对方会窒息,想逃避,爱的太少,我们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爱”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亲爱的》观后感1500字范文两篇


《亲爱的》观后感1500字范文一
《亲爱的》是我今年在影院的最佳体验。看这片的时候,周围没有喜剧片时放肆的毫无节制的笑声,没有动作片时我X我X的大呼小叫,没有悬疑片时讨论和卖弄的高谈阔论,没有烂片时手机亮起一片、人人都在聊天的茶话会气氛,只有不间歇的抽泣声、偶尔的轻笑,这点噪音渲染群体情绪足够,又不至于影响心情,刚刚好。

我没有想到《亲爱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和陈可辛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样。去掉一水儿的大腕脸孔,再在镜头语言上做点朴实无华的加工,立刻就能改换成一部半纪录样式的新闻片。这里没有谁是戏剧核心的主角,谁都可以独自面对镜头,谁都可以偷偷跟观众交流一下心声的设置,就像那些被誉为特定领域教科书的小说一样,非得有详实的资料搜集,精确的人物肖像,一丝不苟的背景调查,才搭得出来这样的故事结构。这种结构里,角色重心的不断游移,不会让人觉得怪异,反而能加深自然主义的印象。一切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嘛,生活中谁也轮不到始终当焦点、做主角的。到结尾一看,果然取材自真人真事,这样留给编剧的活儿相对轻松了,只要精心做减法即可。

现实色彩的弊端是,对体制内人员的描绘,有点让人齿冷。无论警察、法官还是福利院院长,均予人墨守成规,不近人情的印象。当然,从逻辑上衡量,这并不是负面描写,他们恪守法律法规,不徇人情,是应尽的职务。但电影作为激发感情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这样以瞄准并挤爆观众泪腺为己任的悲情片,观众在同情主角之余,格外容易对他们产生反感。陈可辛拍这样一个剧本,是非常冒险的决定,他大可以妥协一点,把这群亲情的阻挠者塑造成两手一摊、满口抱歉、不那么吹胡子瞪眼的。但他就是要维持现实骨架的刚度,其创作立意是勇敢的,他的前作《中国合伙人》为三个大亨立传,偏要把他们早年市侩钻营、投机倒把的劣迹抖一大堆,都是一脉相承。

没看到一半,两边的姑娘都哭成狗了。我从头到尾都没掉泪,倒不是说电影不够煽情,其中多场催泪戏,每一场都足够给一部常规的剧情片做压轴了。只不过我年幼时候去影院看了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极大幅度提升了亲情戏的泪点阀值,不太容易被这种骨肉分离、久别重逢的情节逼出泪来,只在临界点七八成的位置持续徘徊了好久。陈可辛的这个煽情境界,已经足够把许多姑娘的纸巾耗得跟宅男一样快了。考虑到完全可以拉伸到20集电视剧的情节被大幅度简约化,泪点频度的设置还是合理的,毕竟你要给每个角色同等的、合适的展现酸楚的机会嘛。不过我估计,这些煽情戏码很快会被许多影评人称为电视剧哭法,等着吧。我比较意外的是,本期待结尾轰轰烈烈煽一场,它却抖了个现实与虚构的置换,把高潮尽在不言中了。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是遵循了生活的逻辑,有光明的希望,也有崩塌的预兆,谁也无法预料会迈向哪一个方向。

影片星光熠熠,鉴于我不是任何一个主演的粉丝,免不了给好感度排个名。最后还是佟大为的痞子律师最得我心。这个角色放在这个剧本里,其实是带点抽离的。皆因其他所有人都是立足于真人真事,或是脱胎于那个世界观的,唯独这个家伙是戏剧化的,他也是唯一一个用发飙而不是流泪展现高光瞬间的。剧本为了把他和其他人放进同一个悲惨世界等同视之,必须安插了一个精神不稳定的母亲。否则我们太容易将这个家伙视作置身事外:别人都那么惨,你凭什么不开森。

但我喜欢他的原因不在这里,而是很离奇地,他让我想起《海扁王2》的结尾那句台词,现实的世界需要现实的英雄。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律师最符合这个定义。佟大为这个演员很有意思,《金陵十三钗》里演了一个以一当百的漫画式英雄,这里又诠释了一个没有壮举的草根英雄,全都似模似样。我不太懂得评价演员的表演,但至少这两个形象的塑造,佟同学叫我心服。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在这个律师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及周围许多同龄人的影子,事业失败,地位卑微,爱耍小聪明,爱装腔作势,在现实面前忍气吞声,热血上头也会怒发冲冠横一次,更重要的是,势利冷漠的保护壳底下,裹着的都是柔软和善良。他会在村妇当街受辱时,男子气概十足地挺身当一回侠士,也会义薄云天地拒绝金钱的馈赠。他和我们分享许多缺点,却做了许多我们羡慕而没有机会或勇气做的事,这实在令人很振奋。现实主义电影情节平实,却比戏剧化的大起大落更具励志意义。比起在一个夸张的世界里目睹超级英雄.

《亲爱的》观后感1500字范文二

原定于9月26日上映的陈可辛最新执导情感大戏《亲爱的》,将于9月25日晚六点全国提前上映。这部近期关注度极高的电影已被不少观众评为国庆档最期待的情感电影最想第一时间看到的电影。近日,影片在校园作大规模点映,其曲折饱满的剧情已经获得不少大学生赞叹,大学生们甚至称不记得多久没看过这么精彩的电影了,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剧情牵动着,峰回路转让人应接不暇。因此,片方决定影片提档至9月25日晚6点,全国公映,并同时发布终极预告片,精彩饱满的剧情初露端倪。终极预告曝光了电影后半部分更为曲折复杂的剧情,引出寻子之外,电影对于亲情与血缘、法理与人情的质问,让人惊叹原来《亲爱的》不仅是一个寻子故事,也让人更加期待电影的提前震撼。

9月25日晚六点提前上映 赵薇黄渤颠覆提前见

近日,影片导演陈可辛带着电影《亲爱的》走进了全国高校,不少大学生提前观看了影片,并与导演近距离互动,好评如潮,已成为近期各大网站关注的热门电影之一。微博相关话题电影亲爱的926见上线不到两天话题关注度已经达到1337.6万,参与讨论人数达到1.6万人,在两天时间内话题上升至电影热门榜第一位。大学已经提前感受到这部电影震撼心灵的力量,不少在校学生更对带来的强烈震撼由衷感慨:电影很感性,很催泪,不矫情,特别有力量。9月18日,片方正式在全国100座城市开启全国超前点映活动,更多好评袭来。真的是一部让人惊艳的电影,催泪却又温暖,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爱,真实的震撼;终于看了,实在没忍住,数度落泪!从来没有在电影院里为一部国产片掉那么多的眼泪!不是痛批人贩子,而是讲世道人心,是部良心电影不是虐出眼泪,《亲爱的》是贴近中国社会问题中最好的一部。无数好评席卷,另很多无缘提前看到影片的观众直呼真的忍不住想看,最近都被《亲爱的》好评刷屏了,到底为什么你们能提前看到?我为什么不行?我要看!类似这种声音不绝于耳。为了让广大观众提前看到影片,提前感受到赵薇、黄渤颠覆性的演出,陈可辛最用心最精彩的讲述。近日,片方正式宣布,电影《亲爱的》于9月25日晚6点提前全国同步上映。让全国所有观众有机会提前感受到《亲爱的》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血亲纷争再度升级 为爱而战不认命

本次发布的终极版预告片曝光了电影后半部分赵薇、黄渤两个家庭间围绕孩子展开的亲情与血缘的纷争,剧情冲突再度升级。预告片从众人抢夺孩子开始,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点。一声枪响万籁俱寂,原以为故事将以黄渤郝蕾在寻子路上失而复得而圆满结束,却意外点燃了黄渤一家与赵薇母子三人的矛盾冲突。黄渤郝蕾二人苦寻三年的情感释放却因为孩子的冷漠和一句警察叔叔把他们抓起来而再度纠结。从预告片中看出,黄渤寻子途中经历受骗、追杀甚至跳河等各种磨难,从十几米高的桥上跳下更是亲身上阵拒绝用替身吃尽苦头。但是,黄渤却说,若说吃苦,这些根本不算什么,如果效果可以更好,为什么不做呢?正是包括黄渤在内的一众演员,敬业的豁出去的演绎,使得影片不仅有内敛隐忍的深情,更有极具张力的爆发。寻子归来却不得相认,尽管在寻子途中黄渤一直在说我不认命,但是面对情绪与心灵上的多重打击,黄渤如何转变却更加发人深思。

而突如其来的母子分离,也给予了赵薇饰演的李红琴重重一击。相依为命的母子三人虽非血缘至亲,但亲情纽带更甚,虽然身份不被认可,但是她现在是我唯一的亲人,我希望你们能把她给我的信念让一个原本质朴脆弱的农村母亲与命运奋起抗争,即使面对法律的无情与社会的冷漠,心中的那份亲情还是难以割舍。甚至连片中黄渤、佟大为、郝蕾等人都深受触动。

电影获评震撼心灵 网友期待:峰回路转令人惊叹

电影《亲爱的》还未上映就受到诸多媒体关注,更在威尼斯、多伦多两大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除了电影的现实题材元素本就极具话题性,片中众位演员的出色表演也成为电影极具看点的部分。在电影预告片中,不少媒体及知名人士对电影表达了自己的评价。《美国综艺》评价电影:这部电影两次冲击观众,一次内心,一次头脑。而知名主持人杨澜则表示:不仅仅是受到感动,你的心灵也会受到震撼。而在近期举行的一系列全国点映活动中,更被看过电影后的观众极度赞誉。从感动到感恩,其实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我们亲爱的,谢谢陈可辛导演带给我们的感恩。,没有活泼开朗的小燕子,也没有美丽容颜的赵薇,有的只是一位农村妈妈失去了亲爱的从而踏上了慢长而辛酸的寻子之路,这就是李红琴。926让爱回家,李红琴不哭。没有人坚强,都是在逞强。你所见的铁壁铜墙,都是为了一颗柔软的心不受伤。纸巾已备好,亲爱的加油!!

影片不仅在情感上让一众可以提前观影的90后大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更是在剧情上成为了吸引观众的最有力武器。没有刻意煽情,故事自然流畅,细节处可见导演功力。《亲爱的》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对当代社会现实准确批判的作品,有人性之纠结有社会之症结。本来以为能看到赵薇回归演员之作就回本了,没想到整部电影却让我大赚一笔。不说赵黄佟郝张精湛的演技,仅仅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过程就足够揪心。结局无中生有无胜于有让现场数次惊叹,唏嘘且精彩。世事不分对错,立场决定感受。电影无需褒贬,真实就是力量。

电影《亲爱的》将于本周四9月25日晚6点提前上映,届时这部触碰心灵的电影将会拉开其全部面纱,让更多人感受到导演通过电影想要传达的力量。也通过这个力量让所有观众更加关心我们心中最亲爱的人。影片由我们制作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星美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嘉映影业有限公司、上海三次元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黃渤工作室、北京普林赛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快乐新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亲爱的》观后感650字


《亲爱的》观后感


田文军望着空荡荡的网吧,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生意失败,还是恨妻子没有尽到责任抛家弃子?
是恨自己一时贪心放进几个未成年小混混进网吧,还是恨抱走孩子的人贩子?

鲁晓娟在失子互助社的鼓励下痛哭,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开车时一念之差没有回头,还是恨丈夫没有照顾好孩子?
是恨人贩子老杨抱走自己的小孩,还是恨李红琴得到了孩子的爱和信任?


田鹏在新班级介绍自己叫田鹏有个妹妹叫杨吉芳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还是恨养母没有能力把自己留在身边?
是恨人贩子将他陷入巨大的变动之中,还是恨警察再一次改变了他已经习惯安然的生活状态?

李红琴拿着怀孕报告跪在医院门口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死鬼丈夫,还是恨自己是没知识没钱?
是恨社会不公,还是恨苍天无眼?

高夏被自己母亲掀翻饭桌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势单力薄,还是恨同事假仁假义毫无人情?
是恨母亲精神错乱,还是恨姐姐破坏了平静的生活?

韩德忠在田鹏的生日宴上塞出大红包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吃猴脑得了报应,还是恨豪宅保安根本没有尽到责任?
是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还是恨田文军的好运气找到了儿子?

恨既是一种因求之不得而产生的怨,亦是一种因对过去美好的怀念。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马蒂尔德问莱昂: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是这样?莱昂答:总是这样。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坚强,实际脆弱;看似走投无路,又必须擦干泪迎接生活。每个阶级,富豪、白领、小城市业者、农民、老人、儿童,都深坐蹙额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每个看似强大的胸膛下,都有一颗脆弱的心脏;每个有力的脚步之上,都有一截致命的阿碦琉斯之踵。
最后,所有的恨指向一个空白。从未出现过的人贩子杨某,是所有人痛苦的根源,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欺骗自己的妻子,他为了自己家庭的幸福,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但是同时,他也是妻子口中的我男人,他虽固执邪恶地为强撑自己男人的尊严而欺骗妻子,却也为了保护妻子让她永远不要踏入深圳。
当所有的恩怨要最终进行清算的时候,罪恶的源头已经轻松地通过死亡完成了逃避和平息。只剩下活着的人,在他制造的痛苦回声中,天旋地转。好像一记愤怒的拳头,哪怕砸向一堵坚硬的墙,也用两败俱伤完成了宣泄,而现在,这记痛苦的拳头,用力挥舞,却只挥到一片虚无的空气。最后李红琴在医院的哭泣,就像承载所有痛苦宣泄的拳头,因为失去了挥舞的对象,而徒然举在空中。

《亲爱的》观后感700字


《亲爱的》观后感


电影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例改编,故事情节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没有冲突,没有煽情,也许这样更能让观众进行冷静的思考。

故事开始于一个婚姻破裂的家庭,男人的执拗、女人的刻薄,一个典型的失败婚姻。孩子的抚养权归父亲田文军(黄渤)所有,因为疏于照顾,孩子被陌生人拐走。接下来影片就进入了黄渤模式,不惜一切寻找孩子,最后根据好心人提供的线索在一个偏远的农村里找到了孩子,此时由赵薇饰演的孩子的养母李红琴出场。整个影片所有的演员都尽量淡化自己的表演,尽量做到不留痕迹,赵薇把这个角色演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不容易了。李红琴除了田文军的孩子还收养了一个更小的女孩,影片的后半部分主要讲李红琴争取这个小女孩的抚养权。



这样的故事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伤害,心灵上的伤害。丢失孩子的父母组成了一个团体,他们近乎疯狂地寻找孩子,愧疚、迷茫、无助 . . . ,即使你想倾尽一切也无法让孩子再回到身边。即使田文军找到了孩子也只是偶然的个例,团体的组织者韩总说了一句话:我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偏偏是你(田文军)找到了孩子,而不是我。除了父母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孩子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从孩子的角度来讲被找到了其实是又一次被其他人从自己的父母身边抢走,又要面对新的父母,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影片的后半部分主角变成了李红琴,她在这里变成了弱者,甚至变成了受害者。当律师问她是否知道这两个孩子是她丈夫拐骗来的,虽然她没有直说,但显然她是知道的。至于她的丈夫在影片里只能选择生病去世了,要不剧情就没办法发展了。影片的最后还使用了一些真实的镜头,描述了影片的原型之间的同情和谅解。可是这种同情和谅解只能让非法收养小孩的人减轻了心里的愧疚感,降低了违法的成本,其实他们和拐骗小孩的人一样都是在犯罪。这些人同样应该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得到惩罚,这样才能减少拐骗儿童案件的发生。

其实影片中我更赞成两个人,一个是福利院的院长、一个是法院的法官,虽然他们两个得出场是为了衬托李红琴的软弱。由于李红琴收养的小女孩找不到亲生父母,被送到了福利院,院长坚决地拒绝了李红琴对小女孩的领养,法院院长则对她起诉福利院根本不予支持。如果真的想收养小孩就应该通过正规渠道,否则你的爱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还有你是否具备给孩子提供优良生长环境的能力,因为爱不仅仅是占有和给予,责任是最重要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成功的,用黄渤的话说就是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深深的伸到你的胸膛里,抓住你的心灵。至于后半部分就是滥用同情和谅解来赚取观众的心。

《亲爱的》观后感1000字


《亲爱的》观后感

电影《亲爱的》,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被拐走以及解救孩子的故事,看过电影后,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这样的事情如何不再发生,如何避免?该拿什么来保护你,我的孩子,电影观看结束后这样的想法又再一次出现在脑海里,这是全社会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李红琴,她丢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养子被带回家,女儿被夺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儿子和女儿都不属于她,就连法律,似乎也要来割断她最后一根稻草,生活之于她,太残酷了,以至于我们在道德伦理上本该厌恶这样的人贩子老婆,但却最终不由为之怜惜和感慨。电影的最后,留下了很多,长镜头一摇,我们隐隐看见,黑暗的尽头还是有一点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
拐卖孩子,没有买方市场就没有卖方市场,犯人无不是利用年少无知和防范意识薄弱的弱点作案。那么如果我们对孩子们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安全教育也许是个不错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拒绝与自己不熟悉的人接触。如此虽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但是也能强化孩子保护自己的意识,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亲爱的》观后感800


《亲爱的》观后感

鉴于对演员郑爽的喜欢,观看了综艺《演员的诞生》,喜欢这个综艺的排版,让我看到演员这个职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力。以前的我,对于演员,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可能只是觉得这仅仅是一种职业,只是许多人的梦想,并没有觉得,也没有感受到它所带给我们,以至于这个社会的影响力。然而,通过这个综艺,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它只是一种炒作,一切都是前期彩排以及安排好的,但是通过这个平台,我确实观看到一个演员的成长史,同时发现了很多很好的电影,如《亲爱的》。
在《演员的诞生》这个综艺里,影后级演员黄璐和80后演员刘芸将《亲爱的》这部电影的部分片段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片段里那种母亲对孩子的爱让我深受感动,于是我将电影完整的看了一遍。
有时候,一切就是很巧然。电影讲述了一对离异的夫妻因为孩子被拐走而苦苦寻找的故事。主人公田文军因为生意失败,妻子鲁文娟和他离婚,但两人有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田鹏。但是由于田文军对儿子田鹏的疏忽,以致于被拐走。事后的俩人为了儿子的下落,茶饭不思,父亲田文军更是风餐露宿,找遍了中国的各个角落,因为他知道,儿子是他的生命,甚至更重于生命。母亲鲁文娟因为寻找儿子,忽略了当前的家庭。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但是我能感觉到,这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心情,那种撕心裂肺的感受。三年,整整三年,儿子失踪了三年,他们夫妻俩就寻找了三年。这三年来,他们每一天都没有睡眠,只能通过药物来控制自己的睡眠。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好心人的帮助,他们在安徽省的一个小村庄里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当时他们看到儿子之后的那种表情,仿佛这三年过了一辈子一样,时间那样漫长,过程是那样艰辛,但是当看到儿子的那一刻,过去的那些苦仿佛烟消云散。看到这里之后,我突然很想念我的家人,真庆幸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电影里人贩子的妻子李红琴其实挺无辜,结局其实有点讽刺。只有小学文化的李红琴因为听信自己丈夫的话,以为自己不能生育,于是同意收养丈夫从深圳带回来的小孩。可能在一些小村落,由于贫乏的教育,还深深的保留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男强女弱的思想。从来不敢质疑自己丈夫的行为,只能一味的听从。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站在李红琴的角度,我觉得她是没有错的。毕竟人相处久了是有感情的,更何况李红琴以为自己不能生育,已经将自己丈夫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作为一个母亲,从小将孩子养大,那种母亲和孩子的感情确实是无法割舍,并且她已经认识到丈夫行为的错误,这最起码值得原谅。其中有一个特别感人的片段,那就是当她在深圳申请抚养弃婴杨吉芳的路程中,在公交车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儿子--吉刚(田鹏)时的那种发疯似的行为,即使在交通繁杂的大马路上,不顾自己的人身安全,只为见儿子一面。即使被许多丢失孩子的家长打骂,但至少可以见到吉刚一面,那就是值得的,并且她也一直承认自己错了。
可作为丢失孩子的家长来说,毕竟找到孩子的人不多。想到自己的亲生骨肉被人贩子的拐卖,他们的那种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将所有受尽的委屈全部发泄在人贩子妻子李红琴身上。
这部电影取材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并且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一部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电影,非常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可是这个社会的有些现象所带来的浮躁之气同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利益的驱使下,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金钱,违法行为越来越多,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以及身心都带来了不利。
希望中国的电影行业可以多拍一些这些有积极影响力的作品,能够在社会中传播正能量。

《亲爱的》观后感1400字


田文军(黄渤 饰)和鲁晓娟(郝蕾 饰)曾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然而,两人之间的感情却被时间和争吵消耗殆尽,最终,他们选择了离婚。如今,联系着两人的唯一枢纽,就是可爱的儿子田鹏。然而,某一天,这唯一的纽带也断裂了,田鹏于一次外出玩耍时无故失踪,绝望和崩溃之中,田文军与鲁晓 娟踏 上了漫漫寻子之路,并在途中结识了许多和他们一样无助的父亲和母亲们。

时光匆匆流逝,一条关于田鹏的线索浮出水面,促使田文军和妻子来到了一处偏僻的村落之中,在那里,他们看到了酷似田鹏的男孩,然而,男孩口中的妈妈却并非鲁晓娟,而是一位名叫李 红琴(赵薇 饰)的村妇,这错位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韩德忠,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电影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但到头来发现,寻找太累,最终还背叛了众人。电影里,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

佟大为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社会会磨掉人当初的锐气,使人同化成社会之人,要生存,就必须得那样。而在帮助李红琴的过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让人遗憾的事,佟大为的很多场戏,都能看出《中国合伙人》里王阳的影子。

而绝大部分的冲突,根本没有冲突双方的换位思考,每个人都站在自私的立场上,干着最自以为是的事情。而越是自以为是的情况下,就越不会换位思考。而偏偏是最弱势的群体和真正体会了人生的辛酸的那么一小撮人,他们开始换位思考;佟大为从吊儿郎当的样子,竟然做出要为赵薇坚持要回孩子;佟大为家里的保姆也愿意多等两天等他找到新的工人替代她。黄渤会挡住大家群殴赵薇,会对她说我最多能做到不恨你,在赵薇说了吃桃会过敏后辛酸流泪。

陈可辛终于回到当年拍《甜蜜蜜》那个陈可辛,挖掘了这一批演员最精彩的表演。并且,构思巧妙的是,电影还用了很多符号和物品暗喻。电影里多次出现的满天的线路、红绳和口香糖暗喻羁绊,小黑猫暗示走失,泥鳅暗示挣扎,乌龟暗示时间长(坚持),鹅暗示饲养,小狗暗示无邪。连混杂使用的粤语、普通话、陕西话、安徽话、四川话也暗示着沟通(站在对方立场)和文化的坚守。深邃黑暗的胡同,医院的过道和福利院的铁窗,直接从视觉上造成了心里的压力和暗示。

人大多都会在感情上,在亲情上,坚持过,失望过,绝望过,痛苦过,失眠过,走不出来过。之前看评论,很多人说电影很收敛,其实编剧一点都不收敛。他是在表层的亲情上收敛,而在深层次的坚持和换位思考,这两个人性的问题上大放光彩。所以,每一次电影里勾起观众哭的地方,都是勾起你人性向善的回归,才如此让人潸然泪下而又心悦诚服。

《亲爱的》观后感500字


《亲爱的》观后感
记得一次,我去培训班学习。万万没有想到:向来铁石心肠的老师竟然给我们看电影-----《亲爱的》。教室里的灯光逐渐暗下,只见大屏幕亮了起来,现场的气氛就行在电影院里一样。那一刻,大伙儿都高兴的欢呼雀跃,手舞足蹈。
《亲爱的》这是一部感人、催泪,充满教育意义的电影。剧情主要讲述田文军(黄渤/饰)和妻子婚姻破灭。一天,他的儿子田鹏独自外出玩耍,却一去不返。田文军得知此事,陷入了盲目的寻找。在这寻子之路上,他偶然地结识了一群同样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互相扶持安慰。三年过去了,田文军在偏僻的村落人家中,找到了鹏鹏,他又与养育被拐儿童的农村妇女李红琴(赵薇/饰)上演了一段为孩子作抗争的故事。
电影一波三折,耐人寻味。其中有些悲,沉重的直戳心灵;有些喜,不一定让你开怀大笑。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进你的胸膛,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田文军为了寻找孩子想尽了所有办法:报警、新闻、寻人启事、求助网站是要有一线生机,他都不会放过,哪怕是假的,他也愿握着刀子试一试。田文军找遍许多城市,来到了河南,便和人贩子会面,就在他发现对方带来的不是鹏鹏时,拔腿就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拿出了小刀,向人贩子挥动,一再求那些人放过自己仅有的救命钱。
人贩子就好比披着羊皮的狼,人面兽心,为了金钱、利益,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孩子就是家长们的命根子。对一个狼狈为奸的人贩子来说,割肉之痛他们跟本无法体会!想这样做尽坏事的人,即使用玫瑰水洗澡,他的内心也仍然是黑的。
在田文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后,有了一段和李红琴长距离的追逐戏。田文军紧紧的抱着已经六岁的儿子,拼命奔跑,仅管跑得精疲力尽,但他也绝不撒手。最让人揪心的却是田文军怀里的儿子对农村母亲喊得一声妈-----,还有他惊恐下对自己生身父亲的捶打。那稚嫩的声音,那小小的拳头,如同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尖刀,深深地扎进了田文军的心中,扎进了我的心中。
《亲爱的》,它不单纯在讲述寻找丢失的孩子,而是在表达人们内心某种那个东西的丢失于寻找

《亲爱的》观后感200字


《亲爱的》观后感

上周四的晚自习,我们看了电影《亲爱的》。
这部电影讲述了现实生活中丢失了孩子的父母的真实写照。这些人里面有商人、老板,甚至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但无论什么人,丢了自己的孩子,他们都会心急如焚。大家可以想到,平常生活中丢了钥匙都会非常着急,更何况丢了孩子!影片中的田文军就真实的映出了最平凡的人丢失孩子的表现。他一直不肯退掉自己的店铺,就怕哪一天孩子会自己找回来,却找不到他的身影。但他却被骗到了河北,差一点丢了自己的性命。虽然如此,但他最终却幸运地寻找到了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影片中张峄扮演的角色却十分可怜,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
这部电影既映现出丢失孩子父母的真实写照,同时从侧面反应出社会中存在的拐孩子现象,提醒我们要看好自己身边的孩子!同样也能看出天下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

《亲爱的》观后感1200字


《亲爱的》观后感

带着重感冒,认真看了《亲爱的》,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韩德忠,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电影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但到头来发现,寻找太累,最终还背叛了众人。电影里,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

佟大为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社会会磨掉人当初的锐气,使人同化成社会之人,要生存,就必须得那样。而在帮助李红琴的过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让人遗憾的事,佟大为的很多场戏,都能看出《中国合伙人》里王阳的影子。

李红琴,不得不说。赵薇这次终于遇上最对的,也是最好的角色。这个人物的命运,早已注定赵薇可以在这部戏里大放光彩。她丢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养子被带回家,女儿被夺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儿不能要回来,严重地说,那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田文军也有点类似,只是在社会的认同上,她站在了田文军的对立面。儿子和女儿都不属于她,就连法律,似乎也要来割断她最后一根稻草,生活之于她,太残酷了,以至于我们在道德伦理上本该厌恶这样的人贩子老婆,但却最终不由为之怜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还有家可归吗?电影的最后,留下了很多,长镜头一摇,我们隐隐看见,黑暗的尽头还是有一点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无奈,再加上语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赵薇完全就是李红琴,她的角色太无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热门]亲爱的观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