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国家记忆观后感 > 地图 > 国家记忆观后感

国家记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29 来源:互联网

国家记忆观后感通用。

电影对于我们的影响甚至超越了书籍,观影一是陶冶情操,二是可以激发内心的想法和感悟,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写观后感时得出的感想应当是有意义的,才值得一写。有关作品什么样的观后感值得我们学习呢?或许"国家记忆观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2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呈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大事、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叙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叙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究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呈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斗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叙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大事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大事,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3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4

六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六年中,有风有雨,有悲有喜,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有许多许多,但印象最深的还要属那一天了

我与同行的四人一起来到操场培训,项目是1200米,准备了一会儿,我们站到了起跑线上。

预备,跑!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五人飞快地冲了出去,像一支支离弦之箭似的。

一眼,来到了第二圈的弯道口,我与他几乎并肩跑着,两人互不相让,突然间,也不知怎的,他猛得朝我一撞,把我推翻在地。

正在剧烈运动的四肢突然停止运动,导致全身急剧酸痛。

我一时还站不起来了。

眼看后面两人追了上去,我却还站不起来这可怎么办呀!再看看老师,他正用严肃的目光直视着我,仿佛有什么话要说。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老师想告诉我的话。

我奋力爬起,不顾疼痛继续向前冲,渐渐超过了前面两人,紧追第一

最后,虽然我没有夺得第一,但我却从老师的目光中悟出了一个令我一直受益的道理: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无数艰辛和挫折,有旁人的嘲讽与伤害,遇到困难摔倒了,要懂得爬起来,坚强地继续向前跑人生充满挑战,要站起来,站起来。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5

10月3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将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间八点档重磅推出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国家记忆》。

《国家记忆》每集节目时长30分钟,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这档历史纪录类节目有许多创新亮点,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焦晃、马少骅、鲍国安、刘劲等在节目中担任主讲人,倾情讲述历史故事;先进的虚拟技术,带领观众穿越回历史场景;逼真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还原历史关键细节;节目还深入挖掘出许多珍贵史料,展示不为人知的历史。

多种视觉元素的融合,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国家记忆》将打破历史纪录片沉闷单一的色调,带领观众触摸有温度的历史。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6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7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展开之时,专班集中观看的纪录片《绝笔》。《绝笔》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有血有肉的教材,我们观看之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便是对这份教材最好的答卷。

全片真实展现了14位革命先驱在生死关头写下的绝笔信、诗歌或入党申请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解放,人民幸福,为了践行共产主义信仰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再现了他们的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对共产党人来说,一封封绝笔信是警示我们勿忘历史的精神力量。在无边黑暗中,叶挺昂首挺胸,挥笔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宁可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保持军人的气节,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写下了早已在心中写过千遍万遍的入党申请书。叶挺遍尝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置于前却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正如在入党申请书所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黄显声身陷囹圄,却始终初心不改,我现在虽然坐牢,并未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寥寥数语,尽显浩然正气。纵观黄显声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直至牺牲的一生。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8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所有拍摄和制作工作,将于10月7日20:00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该片共包括5集,分别是《艰难归国路》、《命运的抉择》、《长箭趁东风(上)》、《长箭趁东风(下)》和《巡天第一星》。该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史实确凿,画面震撼,情节感人。该片也是我国今年计划播出的、唯一一个纪念钱学森与航天事业60周年的专题片。

在同类记录片中,本专题片实现了多个突破:

首次反映了钱学森主动寻求归国的艰难历程。钱学森虽然具有优渥的科研生活条件,但是,为了回到新中国,遭受了多重磨难,最后想尽办法回到祖国。

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学森带领航天人探索出来的系统工程方法;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产生、发展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过程。

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该片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该纪录片在送审时,得到了张文台上将、钱永刚教授、“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专家、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国航天十二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9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0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2】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3】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4】

六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六年中,有风有雨,有悲有喜,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有许多许多,但印象最深的还要属那一天了

我与同行的四人一起来到操场培训,项目是1200米,准备了一会儿,我们站到了起跑线上。

预备,跑!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五人飞快地冲了出去,像一支支离弦之箭似的。

一眼,来到了第二圈的弯道口,我与他几乎并肩跑着,两人互不相让,突然间,也不知怎的,他猛得朝我一撞,把我推翻在地。

正在剧烈运动的四肢突然停止运动,导致全身急剧酸痛。

我一时还站不起来了。

眼看后面两人追了上去,我却还站不起来这可怎么办呀!再看看老师,他正用严肃的目光直视着我,仿佛有什么话要说。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老师想告诉我的话。

我奋力爬起,不顾疼痛继续向前冲,渐渐超过了前面两人,紧追第一

最后,虽然我没有夺得第一,但我却从老师的目光中悟出了一个令我一直受益的道理: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无数艰辛和挫折,有旁人的嘲讽与伤害,遇到困难摔倒了,要懂得爬起来,坚强地继续向前跑人生充满挑战,要站起来,站起来。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5】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6】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7】

我们集中观看的纪录片《绝笔》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业和百姓福祉,舍生取义,向死而生,深刻体会和理解了英烈们的初心不改、信仰弥坚。全片以英烈绝笔为核心,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人们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革命英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愈发坚定。

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无边黑暗中,叶挺昂首挺胸,挥笔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宁可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保持军人的气节,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写下了早已在心中写过千遍万遍的入党申请书。叶挺遍尝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置于前却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正如在入党申请书所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黄显声身陷囹圄,却始终初心不改,我现在虽然坐牢,并未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寥寥数语,尽显浩然正气。纵观黄显声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直至牺牲的一生。

看完纪录片,我深有感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书信会泛黄、字迹会模糊,但其中的精神和信仰,依然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绝笔》中传递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穿越时光的隧道,依旧猎猎张扬。

《绝笔》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我们将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重任。特别是要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基层奉献自己、锤炼本领、成就人生。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8】

近期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岁月》等栏目不断播出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家阳早、寒春的业绩。这对老1辈革命家为我国奶牛事业忘我的奉献,可谓奶牛界的袁隆平。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真相》杂志刊登了1篇题为1个逃掉的原子特务的文章,文章说曾参与过美国原子弹制造计划曼哈顿工程、掌握了很多机密的年轻女物理学家琼辛顿此前突然失踪,几年后在北京露面。文章怀疑琼辛顿和丈夫欧文恩格斯特到了中国以后,向中国流露了美国的核秘密,并且有可能正在协助共产党政府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计划。 但是,事实上,两夫妇在那几年间1直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养牛(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由于地方偏僻,在新中国成立20天后,才知道消息,以后他们在中国养了1辈子的牛。那末这对美国夫妇为什么放弃故乡优越的生活而选择来到中国呢?

70年前,1个诞生于纽约州1个农场主家庭27岁名叫欧文恩格斯的美国年轻人,刚从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展转半年来到中国延安。2年以后,他的女同学琼辛顿,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1位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她的同事感慨: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肉!此话使她尔后放弃了成为纯科学家的梦想,随他来到了延安。尔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阳早和寒春,1949年4月,阳早、寒春在延安瓦窑堡的1个窑洞里结婚结为夫妇,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虔诚的朋友和同志,阳早的专业终究同样成了妻子寒春的选择。婚后不久就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对牛进行改进。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两人可谓夫唱妇随。阳早负责奶牛品种改进,而曾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寒春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贡献气力。其间,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我们只需要1心1意工作。从此,两位专家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也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着自己所有的热忱与智慧。1966年阳早作为中国最早引智专家之1,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北京工作。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寒春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但是住在专家楼上的阳早其实不开心,在他们的1再要求下,1972年,他们终究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农场,开始了在小王庄中国农机院农机实验站的工作,这1干,又是310多年。在此期间,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殖推行工作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许多奶牛场和种公牛场牛群品质改进的首选产品,为北京、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鉴于此,他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

1987年9月,农牧渔业部给阳早、寒春颁发国际合作奖,并遭到万里副总理的接见,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与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2009年,阳早和寒春夫妇入选CCTV感动中国组委会推出的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已经是中国农机院专家的寒春再次否认了她与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有关的传闻。她表示自己之所以离开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研制这些杀人武器的憎恨,固然也就不会支持和帮助任何国家加以制造。 阳早从艰苦的革命时期,走过____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和中国1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终生的精力。他们在中国生育的3个孩子与中国青年1样,热血沸腾,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起了1个国际主义式的中国知青。每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他会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为信仰而来。他们的老大阳和平(取名也是浓浓的中国味)曾幽默地说是毛主席把妈妈忽悠来的。

2003年的圣诞节,阳早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85岁,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寒春执意要求加上1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她说;我们在中国呆了1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而是为了信仰。2010年,中国绿卡第1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9岁。

1个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主,1个是参加过原子弹实验的核物理专家,情愿放弃优裕的生活,却在710年前来到中国陕北,为中国人养了1辈子的牛,而无怨无悔,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让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他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坚持丝毫没有遭到影响,他们居住的房间陈设仍远非寒酸所能形容。1位来访者曾估算他们房间里的不动产:除电视和冰箱外,她家所有家具可能不值2000元,如果卖给收旧品的,就是100元人家也不要。他们寻求的不是物资,他们看重的是精神。

在我们心目中他们的份量不单单来源于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深深感动,和由这类感动带来的责任。这家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人生选择,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是他们与中国普通人1样工作和生活,并且感到幸福和充实。

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9】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呈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大事、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叙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叙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究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呈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斗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叙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大事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大事,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13篇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国家记忆观后感13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

我们集中观看的纪录片《绝笔》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业和百姓福祉,舍生取义,向死而生,深刻体会和理解了英烈们的初心不改、信仰弥坚。全片以英烈绝笔为核心,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人们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革命英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愈发坚定。

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无边黑暗中,叶挺昂首挺胸,挥笔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宁可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保持军人的气节,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写下了早已在心中写过千遍万遍的入党申请书。叶挺遍尝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置于前却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正如在入党申请书所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黄显声身陷囹圄,却始终初心不改,我现在虽然坐牢,并未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寥寥数语,尽显浩然正气。纵观黄显声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直至牺牲的一生。

看完纪录片,我深有感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书信会泛黄、字迹会模糊,但其中的精神和信仰,依然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绝笔》中传递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穿越时光的隧道,依旧猎猎张扬。

《绝笔》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我们将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重任。特别是要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基层奉献自己、锤炼本领、成就人生。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2)

1950年的中国刚刚建国没有多长时间,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在抓紧一切时间在搞经济建设,但是就在此时朝鲜战争突然之间爆发了,在美国的邪恶嘴脸下透露着更大的阴谋,就在中国领导人接到此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探讨是否应该出兵的问题,并且这时朝鲜,也在请求中国出兵朝鲜,但是高傲自大的美国认为中国没有任何的理由能够出兵朝鲜,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领导人在多次的会议中最后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出兵朝鲜。

在当时的环境下,号称全世界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美国,拥有最强的机械化部队,而我们才刚刚成立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朝鲜战争。

在观看了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让我心生敬畏,一车的将士上了火车,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不知道自己去干嘛,但是只要有命令下达,不管不问只是在执行,究竟是什么在领导着中国人民军队,在观看后我觉得是信仰,中国人民军队,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军队,下达作战命令的出发点也是以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利益出发,所以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是值得中国人民去爱护和尊敬的。

在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中有太多的战斗英雄,比如三十八军在此次战役中,奇袭德川、穿插三所里、抢占龙源里、血战松骨峰为战役胜利重大贡献,彭德怀起草表彰中特意加了这两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之后三十八军有了一个享誉全军的称号“万岁军”。

如今的社会早已经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这正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用自己的努力,跟着公司发展的脚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社会,作为管理者,对于自己手底下的队员,一定要做到了如指掌,了解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标准性,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一定要起一个带头作用,带领队员们在学习的态度上进行一个大幅度的转变,从被动工作转变成主动工作,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和必胜的决心,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完成造就人的使命。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3)

在此次学习当中观看的是《国家记忆》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而录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片中讲述了在抗美援朝中,中国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不受外界威胁而援助朝鲜的事迹。

一、精神统一、无往不利

在1950年的6月朝鲜战争开始爆发,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全面入侵朝鲜时,美国曾多次派飞机入侵中国边境城市及台湾海峡,并对东北边境城市实施了轰炸扫射,而美国并没有因此收敛,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将部队打到我国边境外,而这一系列的恶意行为对中国国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此我国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各级领导召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最终命令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通过纪录片让我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一定的了解,美国联军的来势汹汹,在无形中对中国稳定发展的策略带来了压力,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的举动就是向外国列强们说明,中国并不畏惧强权,尽管美国联军有着先进的武器,但一切损害国家及人民利益的行为,我们都将予以痛击。

这是破釜沉舟的决心,是对中国国土不可侵犯底线的捍卫,这种决心也令我动容,2021年是公司造就人元年暨学习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决心,在落实我们造就人的使命上,没有任何借口与理由可以阻挠我们,而这也是我在此次观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所学习到的精神力量。

在视频中美国联军的飞机、坦克能够摧毁我们的身躯,却打不倒我们不屈的精神,这是先辈们用一次又一次血的战争,留下的精神财富,而事实也证明只要精神得以统一,就可以无往不利,无论是抗美援朝的战争,还是我们的工作当中,都需要这种在面对困难险阻时敢于担当勇于面对的精神。

二、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2020年是中国抗美援朝70周年,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有70载,但我相信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胜利,用血肉谱写的事迹,没有人可以忘记。在抗美援朝中我们的先烈们用生命守护我们现有的安宁,为了缅怀先烈10月25日也被定义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在我的记忆当中只记得邱少云、黄继光这些书本当中,老师曾讲过的事迹,而通过学习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我了解到更多我不曾知晓的先烈与事迹。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也领悟出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品质和精神,透过国家记忆的镜头下让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个又一个坚韧的面孔浮现在眼帘,有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荣获特等功并授予“二级狙击英雄”的张桃芳。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冒着美军轰炸、抢修桥梁、先后荣获战功6次,其中大功1次的杨连弟。双腿被敌炮弹炸断,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等等。

通过这些抗美援朝中先烈们的事迹,也使我能够直观的去观察历史、学习历史,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困难重重、勇于面对的精神得以学习,并结合自身的不足之处来充实自己造就自己,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得以传承。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定自身的信念,学习抗美援朝先辈们勇于拼搏的决心,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造就人的使命。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4)

“震撼”、“揪心”、“感动”,没有比这三个词更能体现我此时此刻的心情。观看《开路先锋》纪录片时,出现了很多让我感触颇深的情节,纪录片主要讲述中国中铁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勇做开路先锋的历史。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大胜关大桥、新成昆线、港珠澳跨海大桥以及自主成功研发的盾构机等令人震撼的建筑和建造过程中揪心的画面都是中铁人用实际行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建造起来的。他们用最振奋人心的声音说出最令人感动的话,“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他们用一次次的实验,甚至用生命和整个青春来见证中国中铁发展史上的辉煌历程。

一条条通向幸福的回家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作为新一代中铁人的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基层的中铁建设者,只有不断培养好的工作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能传承好老一辈中铁人顽强拼搏,勇于超越的精神。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5)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此次观看《开路先锋》纪录片,给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震撼。影片以鲜活的事例,拉开历史的帷幕。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中铁在革命战争、国家建设、科技攻关、装备研发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红色记忆。

最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第一个去走这条路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决心,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从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台国产盾构,一幕幕不同年代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一代代中铁人的奋斗痕迹。

无论走得再远,也勿忘来时之路,老一辈中铁革命家的伟大壮举,激励着每一代中铁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中,我们将继续传承“开路先锋”精神,坚守平凡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6)

《开路先锋》这部纪录片,仿佛将我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向我们讲述着中国中铁的前世今生。从中共一大后的工人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从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大桥、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等方面,讲述了那个年代工人们的英雄壮举,中国中铁对我国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看到纪录片中一幕幕鲜活的事例,深刻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中铁对我国国家建设、科技攻关等方面的重大贡献。岁月如歌,往事难忘。我们要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开路先锋的大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斗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人,我们要立足于历史,不断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施工前线还是后勤保障,都要不忘艰苦奋斗的初心,牢记安全生产的使命。努力争做一名当代的开路先锋!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7)

观看《开路先锋》纪录片,一直心潮澎湃。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正是一代代中铁人用血肉之躯,用勤劳智慧,撑起了建设祖国的钢铁脊梁;用无悔青春,用豪迈激情,谱写出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之歌。

成渝铁路、青藏铁路、京张高铁……,作为中国中铁旗下最早高擎“开路先锋”的成员企业之一,中铁五局在国家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国工程的建设中,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守初心担使命。一代代五局人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赓续红色基因,勇当开路先锋,用汗水和荣光谱写了与伟大祖国同心同向同发展的壮丽诗篇,铸就起了一座座不朽的铁骨丰碑,为中国中铁“开路先锋”精神谱系的形成和光大,注入了最生动的根和魂。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8)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9)

《国家记忆》主要呈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大事、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叙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叙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究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呈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斗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叙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大事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大事,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0)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1)

打开手机上《开路先锋》的播放页面,我静静地观看,内心却思绪万千,有敬畏,有感动,有自豪,更有一种想奋斗的激情。

在《筑路西南》中,成渝铁路,505公里,搬山需要运走的土石方有4211·3万立方米,可以填满四个西湖,在七十多年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筑路大军连一台机械也没有,手里能用的工具只有铁锤、钢钎、扁担和竹筐。中铁人不分白天黑夜,仅凭肩挑背磨,用血肉之躯,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修建了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透过热火朝天的朴实画面,我感受的是曾经的中铁人在开路先锋这条路上汇聚起的磅礴力量。

岁月无痕,人心有碑。前辈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开路先锋的榜样,在新征程上,做为新时代的中铁人,我们不仅需要铭记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传承他们的辉煌之果,闪耀我们的前行之路。如今,中铁人坚守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理念,脚步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栉风沐雨,用智慧和汗水树起了一座座历史丰碑,谱写了中铁人建设的新篇章。

现在,开路先锋的旗帜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所以,我们要以爱党爱国爱企为底色,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事业放在心中,把困难踩在脚下,立足本职,用实干诠释初心,用担当践行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中铁人的新作为,让“开路先锋”精神薪火相传!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2)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3)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热】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下面是我们精心整理的"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观影越来越成为当下人选择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观看时会从故事情节中收获到不一样的感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新的收获,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言辞恳切,论点鲜明。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观看了《开路先锋》的纪录片后,我深刻感受到在“通山达海越岭”的过程中信心、恒心、决心一个都不能少。

面对阻碍,持“开山辟路”的信心。回顾来时之路,方知路非坦途。但中国中铁人遇山开山,见水渡水,跨过沟壑,越过乱石,不惧艰险,笃定前行。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设备的短缺、技术的难题……一条条困难横亘眼前,中铁人却从未想过就此止步、原地休息。有困难就踏着困难往上走,有挑战就扛起挑战向前冲。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尝试,敢为人先,以新思路引领新技术,以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如今,我们更要满怀信心、增添勇气,把握时代机遇、借助良好平台,在求索与追寻中实现自我突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时间,存“躬身奋斗”的恒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漫漫征途,中铁人始终坚持实干为要,行胜于言,以十年如一日坚如磐石的奋斗初心,在发展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树起了一面面迎风飘展的“开路先锋”大旗。在修筑成渝铁路的搬山现场,在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潜水作业过程中……到处都留下了中铁人、大桥人的奋斗身姿。“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有明确的志向,有不变的恒心,有一代代的传承,企业才能在千帆竞发的大潮中领航有为,行稳致远。

面对未来,展“勇争一流”的决心。辉煌的成就属于昨日,美好的未来仍在前方。要想“一览众山小”自然需要“更上一层楼”,如此才能成为排头兵,做先锋者。“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一直以来,中铁人凭借着蓬勃的朝气,以只争朝夕的劲头驰而不息向前进。在建设过程中精益求精,以“千万锤出一器”的标准诠释着勇争一流的决心。“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我们更应珍惜当下,持续拼搏,找不足、查漏洞、补短板,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企业的奋斗历程,传承好红色基因。

在未来的征途中,我们脚踏实地,披荆斩棘,扛稳“开路先锋”这面大旗,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继续书写一章章壮丽的中铁诗篇。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2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此次观看《开路先锋》纪录片,给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震撼。影片以鲜活的事例,拉开历史的帷幕。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中铁在革命战争、国家建设、科技攻关、装备研发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红色记忆。

最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第一个去走这条路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决心,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从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台国产盾构,一幕幕不同年代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一代代中铁人的奋斗痕迹。

无论走得再远,也勿忘来时之路,老一辈中铁革命家的伟大壮举,激励着每一代中铁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中,我们将继续传承“开路先锋”精神,坚守平凡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3

《开路先锋》用鲜活的事例,描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壮阔往事。在古代开路先锋是冲在队伍前面,为军队开路的将领,而在当代我认为是第一批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也是能够在各自事业中努力拼搏的探索者。总之,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是谁让天堑变通途,又是谁铸就了今天的幸福路”,记录片通过铁路建设者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突出贡献以及新中国经济建设时期的多项首次突破为切入点,描述了铁路建设中的故事以及开路先锋的英雄事迹,不管是基层的建设者还是科研人员,都为铁路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通过克服艰难环境、技术难题、装备研发等重大问题,才铸就了今天的幸福路。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该向具有“开路先锋”精神的先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年轻干部要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分享范文:《国家记忆》观后感模板汇总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欣赏优秀的作品。在观看了作品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观后感怎么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分享范文:《国家记忆》观后感模板汇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一)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二)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所有拍摄和制作工作,将于10月7日20:00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该片共包括5集,分别是《艰难归国路》、《命运的抉择》、《长箭趁东风(上)》、《长箭趁东风(下)》和《巡天第一星》。该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史实确凿,画面震撼,情节感人。该片也是我国今年计划播出的、唯一一个纪念钱学森与航天事业60周年的专题片。

在同类记录片中,本专题片实现了多个突破:

首次反映了钱学森主动寻求归国的艰难历程。钱学森虽然具有优渥的科研生活条件,但是,为了回到新中国,遭受了多重磨难,最后想尽办法回到祖国。

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学森带领航天人探索出来的系统工程方法;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产生、发展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过程。

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该片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该纪录片在送审时,得到了张文台上将、钱永刚教授、“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专家、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国航天十二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三)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四)

10月3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将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间八点档重磅推出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国家记忆》。

《国家记忆》每集节目时长30分钟,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这档历史纪录类节目有许多创新亮点,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焦晃、马少骅、鲍国安、刘劲等在节目中担任主讲人,倾情讲述历史故事;先进的虚拟技术,带领观众穿越回历史场景;逼真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还原历史关键细节;节目还深入挖掘出许多珍贵史料,展示不为人知的历史。

多种视觉元素的融合,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国家记忆》将打破历史纪录片沉闷单一的色调,带领观众触摸有温度的历史。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五)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六)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七)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呈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大事、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叙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叙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究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呈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斗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叙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大事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大事,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精选


您可能需要《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优秀的影视可以很好的带动我们的情绪,可能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记录下这份感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就是在记录想法的同时丰富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

《开路先锋》之穿越天堑讲述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历程,再现了老一辈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场景。山河为证,岁月有痕。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公铁两用特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宏大工程,创造了氦氧深潜水、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72米深水基础工程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填补了很多“中国空白”“世界空白”,谱写了桥梁建设史上壮怀激烈的英雄篇章。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回首我们奋进的征途,从新中国第一座桥梁武汉长江大桥到自力更生,国人“争气桥”的南京长江大桥,从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九江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再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缅甸仰光-丁茵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一位又一位,一代又一代的桥梁建设前辈们用自己“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建桥”的初心使命书写了我们中国桥梁建设的宏伟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新一代的大桥人我们要向所有桥梁建设的前辈们学习,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以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青年奋斗姿态;以持之以恒、驰而不息学习的状态,努力向课本学专业知识,向现场学工程技术,向优秀学工作经验。努力做边学边思考、边学边总结、边学边实践的高效学习人,在不断地学习中学好岗位专业知识,练好岗位专业技能,提高个人内在素质,在新时代祖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上,贡献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力量,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诺言中,发出属于我们大桥青年的“桥梁之音”。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2)

《开路先锋》这部纪录片,仿佛将我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向我们讲述着中国中铁的前世今生。从中共一大后的工人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从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大桥、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等方面,讲述了那个年代工人们的英雄壮举,中国中铁对我国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看到纪录片中一幕幕鲜活的事例,深刻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中铁对我国国家建设、科技攻关等方面的重大贡献。岁月如歌,往事难忘。我们要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开路先锋的大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斗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人,我们要立足于历史,不断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施工前线还是后勤保障,都要不忘艰苦奋斗的初心,牢记安全生产的使命。努力争做一名当代的开路先锋!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3)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创业百年国脉兴;勇于跨越、追求卓越,放飞中华复兴梦,中国中铁永远是开路先锋,开路先锋。”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旋律,一句句富含深意的描绘,寄托了中国中铁人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家国天下的豪情,诠释了中国中铁的企业精神、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国家记忆》记录了中国中铁发展的缩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尽美为宣传革命领导古城山海关工人运动,到为开发西南地区的成渝铁路的修建,再到武汉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握手……,这一幕幕不仅带领观者重温“开路先锋”们的一路艰辛与喜悦,更关注了钢筋混凝土背后的智慧与人情味。

成败的关键在人。这次在观看《国家记忆》纪录片时,最大的深刻感受就是在这些宏大工程面前,人是何其渺小。工程建设中不断面临极限挑战,但正是那些拥有疯狂想象力、创造力的设计师,不畏艰辛、尽心尽责的工程师和日以继夜、坚守岗位的工人们,不断与时间赛跑,挑战自我,齐心协力攻克难题,谱写着一个个大桥故事,将“中国大桥”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我也像大桥人一样,从一切为零的初学者慢慢积累,一步步提升自我,为大桥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我为我的祖国而自豪。厉害了大桥人!厉害了我的国!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4)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5)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此次观看《开路先锋》纪录片,给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震撼。影片以鲜活的事例,拉开历史的帷幕。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中铁在革命战争、国家建设、科技攻关、装备研发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红色记忆。

最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第一个去走这条路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决心,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从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台国产盾构,一幕幕不同年代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一代代中铁人的奋斗痕迹。

无论走得再远,也勿忘来时之路,老一辈中铁革命家的伟大壮举,激励着每一代中铁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中,我们将继续传承“开路先锋”精神,坚守平凡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6)

1950年的中国刚刚建国没有多长时间,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在抓紧一切时间在搞经济建设,但是就在此时朝鲜战争突然之间爆发了,在美国的邪恶嘴脸下透露着更大的阴谋,就在中国领导人接到此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探讨是否应该出兵的问题,并且这时朝鲜,也在请求中国出兵朝鲜,但是高傲自大的美国认为中国没有任何的理由能够出兵朝鲜,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领导人在多次的会议中最后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出兵朝鲜。

在当时的环境下,号称全世界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美国,拥有最强的机械化部队,而我们才刚刚成立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朝鲜战争。

在观看了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让我心生敬畏,一车的将士上了火车,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不知道自己去干嘛,但是只要有命令下达,不管不问只是在执行,究竟是什么在领导着中国人民军队,在观看后我觉得是信仰,中国人民军队,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军队,下达作战命令的出发点也是以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利益出发,所以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是值得中国人民去爱护和尊敬的。

在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中有太多的战斗英雄,比如三十八军在此次战役中,奇袭德川、穿插三所里、抢占龙源里、血战松骨峰为战役胜利重大贡献,彭德怀起草表彰中特意加了这两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之后三十八军有了一个享誉全军的称号“万岁军”。

如今的社会早已经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这正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用自己的努力,跟着公司发展的脚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社会,作为管理者,对于自己手底下的队员,一定要做到了如指掌,了解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标准性,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一定要起一个带头作用,带领队员们在学习的态度上进行一个大幅度的转变,从被动工作转变成主动工作,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和必胜的决心,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完成造就人的使命。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7)

七十载,勇于跨越,追求卓越,为开路作先锋;

七十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使天堑变通途;

七十载,筚路蓝缕,初心不改,让交通助国强。

近日,纪录片《开路先锋》在央视4套播出,纪录片用珍贵的历史镜头和档案资料,讲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中铁在革命战争、国家建设、科技攻关、装备研发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红色记忆。

《开路先锋》是一部讲述中国中铁人的奋斗史,也是展现我国交通强国光辉历程的纪录片。

我通过观看《开路先锋》记录片,看到了作为开路先锋的前辈们在党的引领下,在埋头苦干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中,发出一声声高亢的劳动号子,在祖国的大地上,化作为一座座时代的丰碑,耸立在成渝铁路之上、耸立在天堑长江之上、耸立在“世界屋脊”之上时,我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中铁一名员工,其内心被前辈们不惧困难险阻、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折服,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让他们不惧困难险阻?又是什么让他们甘于奉献?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在党史学习中和“理想、信念、情怀,爱党、爱国、爱企”主题教育活动中找到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中铁前辈们不惧困难险阻、甘于奉献的精神原动力离不开理想、信念、情怀源源不断的驱动,也离不开爱党、爱国、爱企思想之根深深厚植在他们内心的红色基因,在这些精神动力的驱动下,中国中铁人一路走来,跨江河、越天堑、变通途,把一根根枕木连成一条条通蜀道达“屋脊”的天路,把一个个铆钉固结成一座座接南北跨江海的大桥。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纪录片《开路先锋》是一部理想、信念、情怀和爱党、爱国、爱企的生动教材。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中国中铁员工将在“开路先锋”精神旗帜引领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和爱党爱国爱企情怀,立足自身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8)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9)

近期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岁月》等栏目不断播出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家阳早、寒春的业绩。这对老1辈革命家为我国奶牛事业忘我的奉献,可谓奶牛界的袁隆平。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真相》杂志刊登了1篇题为1个逃掉的原子特务的文章,文章说曾参与过美国原子弹制造计划曼哈顿工程、掌握了很多机密的年轻女物理学家琼辛顿此前突然失踪,几年后在北京露面。文章怀疑琼辛顿和丈夫欧文恩格斯特到了中国以后,向中国流露了美国的核秘密,并且有可能正在协助共产党政府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计划。 但是,事实上,两夫妇在那几年间1直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养牛(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由于地方偏僻,在新中国成立20天后,才知道消息,以后他们在中国养了1辈子的牛。那末这对美国夫妇为什么放弃故乡优越的生活而选择来到中国呢?

70年前,1个诞生于纽约州1个农场主家庭27岁名叫欧文恩格斯的美国年轻人,刚从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展转半年来到中国延安。2年以后,他的女同学琼辛顿,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1位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她的同事感慨: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肉!此话使她尔后放弃了成为纯科学家的梦想,随他来到了延安。尔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阳早和寒春,1949年4月,阳早、寒春在延安瓦窑堡的1个窑洞里结婚结为夫妇,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虔诚的朋友和同志,阳早的专业终究同样成了妻子寒春的选择。婚后不久就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对牛进行改进。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两人可谓夫唱妇随。阳早负责奶牛品种改进,而曾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寒春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贡献气力。其间,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我们只需要1心1意工作。从此,两位专家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也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着自己所有的热忱与智慧。1966年阳早作为中国最早引智专家之1,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北京工作。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寒春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但是住在专家楼上的阳早其实不开心,在他们的1再要求下,1972年,他们终究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农场,开始了在小王庄中国农机院农机实验站的工作,这1干,又是310多年。在此期间,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殖推行工作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许多奶牛场和种公牛场牛群品质改进的首选产品,为北京、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鉴于此,他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

1987年9月,农牧渔业部给阳早、寒春颁发国际合作奖,并遭到万里副总理的接见,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与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2009年,阳早和寒春夫妇入选CCTV感动中国组委会推出的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已经是中国农机院专家的寒春再次否认了她与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有关的传闻。她表示自己之所以离开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研制这些杀人武器的憎恨,固然也就不会支持和帮助任何国家加以制造。 阳早从艰苦的革命时期,走过____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和中国1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终生的精力。他们在中国生育的3个孩子与中国青年1样,热血沸腾,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起了1个国际主义式的中国知青。每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他会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为信仰而来。他们的老大阳和平(取名也是浓浓的中国味)曾幽默地说是毛主席把妈妈忽悠来的。

2003年的圣诞节,阳早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85岁,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寒春执意要求加上1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她说;我们在中国呆了1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而是为了信仰。2010年,中国绿卡第1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9岁。

1个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主,1个是参加过原子弹实验的核物理专家,情愿放弃优裕的生活,却在710年前来到中国陕北,为中国人养了1辈子的牛,而无怨无悔,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让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他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坚持丝毫没有遭到影响,他们居住的房间陈设仍远非寒酸所能形容。1位来访者曾估算他们房间里的不动产:除电视和冰箱外,她家所有家具可能不值2000元,如果卖给收旧品的,就是100元人家也不要。他们寻求的不是物资,他们看重的是精神。

在我们心目中他们的份量不单单来源于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深深感动,和由这类感动带来的责任。这家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人生选择,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是他们与中国普通人1样工作和生活,并且感到幸福和充实。

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记忆的观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记忆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记忆的观后感(篇1)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真是好看,佩服桐华大大,伟大的格局,惊心动魄的故事,徐徐勾勒出几百年后的未来。

从头至尾,殷南昭在我心中一直是男一。千旭,给了骆寻温暖,在陌生的环境中有一个栖身之地。殷南昭,她和骆寻在一起没有千旭时的无忧无虑,因为他是殷南昭啊,是执政官。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他身上的责任还有很多。他的处事,关怀。给了骆寻坚强,独立,勇敢,向着光明前进的巨大力量。或许会说骆寻是龙心啊,没有殷南昭一样勇敢坚强,特定的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可是谁又能说后天的教育不起影响呢?没有殷南昭,骆寻成就不了更好的辛落,更好的英仙洛兰。爱一个人,也是放手。待她涅槃重生,定会开心,灿烂的祝福。说一句:谢谢你,帮我实现了愿望,谢谢你,你,做到了!他的体贴,是洛兰义无反顾走下去的动力,势均力敌的爱情果然让人羡慕,成就彼此。

小角,辰砂。一直是作者笔下的男一。曾经拥有不懂珍惜,慢半拍的她,即将失去,看到了自己的真心。还未来的及实现,被人暗算,成了一头猛兽,她的不放弃,才有了后来的小角。之前的辰砂黑白分明,眼里容不得沙子。之后的小角傻憨,勇敢用笨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再后来的辰砂刚中带柔,他也付出了真心,只是一直不认同罢了。小角给英仙洛兰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如果将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人作陪,那说的还真是准确呢。

罗琦琦,英仙洛兰,骆寻,辛洛,无论是谁,宜信,独立,勇敢,坚强。一直是桐华笔下女性的形象,也是新时代女性的形象。不需要依靠别人,凭着自己,发光发热,照亮别人。这也是给我感受最大的。一个人的力量雪强大,你才能保护你想保护的人。

紫宴这个痴心汉,最终终于看懂了英仙洛兰。什么样的女人才会让许多男人为之倾倒呢?我想,桐华笔下的女性都是吧。

不能拯救银河,那就做好自己。幸亏,最后,大家的愿望都已经实现。尘埃落定,恢复平静。黑暗来临,拨开云雾,见证曙光。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便害怕,也要迎难而上。共勉!还有,要学会珍惜,懂得拥有。

是否当最后一朵玫瑰凋零你才会停止追逐远方发现已经错过最美的花期是否当最后一片雪花消逝你才会停止抱怨寒冷发现已经错过冬日的美丽

记忆的观后感(篇2)

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书!开篇悬念设置得很有意思:失忆的女人,未来的时间背景,异种和普通人之间的冲突,还有基因编辑、基因病等新奇的概念。

刚开始读时,猜想女主人公是否是从现代穿越到未来的普通女性,但随着深入阅读,了解到她的真实身份,不禁深感出乎意料,但又觉得合乎情理。

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坚强、狠厉、勇敢而机智的洛兰,神秘、强悍却又十分温暖的殷南昭,钢铁直男辰砂,妖艳暖男紫宴,还有叶玠、封林、楚墨、百里苍、左丘白、棕离、林坚、封小莞等,似乎每个角色都有他的可爱之处,就连反派也让人心疼。毕竟他们都想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只是视野不同,方法和方向不同。

故事中的感情线十分令人唏嘘:殷南昭、辰砂和紫宴都深爱着洛兰,但因为他们和洛兰天生对立的立场,彼此间不得不不断地猜忌和考验,最后,尽管他们都放下了芥蒂和伪装,开始坦然面对彼此,但造化弄人,没等他们享受到朝朝夕夕的幸福生活,就已经天人永别,留下漫长的思念和愧疚。

和全书的标题相照应,失忆梗在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洛兰和辰砂的先后失忆,让两人出现了近乎分裂的人格:阴冷、狠厉的洛兰失忆后成了活泼、开朗的骆寻,高冷、说一不二的辰砂失忆后成了顺从、服贴的小角,尽管个性反差大,但两人的本质属性,比如洛兰的坚强、辰砂的率直,还是保留下来了,作者在这方面拿捏得不错。只不过两人刚开始恢复记忆时的举动让人略感不合理:洛兰恢复记忆时对待濒死的殷南昭似乎太过冷淡,毕竟两人前一刻还你侬我侬,一副生死相随的样子;还有紫宴,他明明冒死救了洛兰,却被洛兰一刀刺中了心脏,难道她恢复记忆后就立刻成了白眼狼吗?还有辰砂,他失忆前和失忆后都是深爱着洛兰的,可他一恢复记忆就开始伪装自己,不惜欺骗洛兰以返回奥丁联邦,他的感情难道在恢复记忆的瞬间被稀释得近乎为零了?

总而言之,整个故事的主题和语言风格还是很不错的,既能让人发笑,也能引人深思。作者能在架空的时间背景下虚构这样一个跨越几百年的恢弘而完整的故事,可敬可佩。

记忆的观后感(篇3)

哈佛记忆课: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哈里·洛拉尼

27个想法

◆1消除学习的恐惧

记忆是思考的基石。倘若脑海中没有已经记住的知识,你就不会深思熟虑,不能定义周遭,亦不可能以理服人,自作决策,更不要提自主创新或是贡献社会了

本书不适宜快速浏览,而是需要认真阅读。认真做书中的练习题,按照我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去做。

需要记忆的知识主要分为三类:数字;数字与人名、地名或事件相结合;阅读材料的记忆,包括词汇表和专业术语

记忆:学习(a)理解:知识;(b)知识:学业成功;(c)记忆:知识;(d)理解:记忆;(e)学习:知识;(f)理解:学习

推理的过程也是要有推理的根据的。而这些根据就已经在你的记忆当中了。如果你原本就没有记住这些根据,那就不可能去理解其他的东西。这是个很明显的道理,你记忆的知识越多,你就有越多的根据去进行推理。学习就是个记忆的过程。”

如果你连概念的内容都记不住,那这些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记不住的东西,还不如不学。

◆2发现记忆的魅力

不过的确只有三种基本的学习技巧:1.将你所需的信息定位;2.记住你所定位的信息;3.理解并组织你已定位和记忆的信息,这样便可加以应用。

“基本三会”规律——会读、会写、会算。其实应该改为“基本四会”,第一会就是“会记忆”。

到学习如何记忆(同时学习如何阅读)是学习和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吗

◆3更加“聪明”地学习和记忆

要了解惊人记忆力的秘诀在于强大的“最初记忆力”,这一点很重要。倘

果想要记住任何新信息,就必须使这条信息与你已经知道或记住的信息联系起来。联系,与记忆紧密相关,指的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捆绑在一起,或者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关系。

不过从现在开始,你的目标就是要有意识地将你想要记住的信息与其他能够提醒你想起它的信息联系起来。整个过程都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要有自己的控制力,争取可以自主控制整个联想的过程

“链接与固定”法、“词语代替”法等都是你日后会用到的有效记忆法。

如果你想记住北美五大湖的名称,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在湖面上有许多的房屋(英语单词是homes),homes这个单词的每个字母就会让你联想到休伦湖(Huron),安大略湖(Ontario),密歇根湖(Michigan),伊利湖(Erie),和苏必利尔湖(Superior)

◆4链接记忆法

我发明“链接”记忆法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成功地按照一定的顺序记住任意数量的事物。

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的荒谬夸张的方法不计其数,千万不要做一些符合常理的想象,一般这种图像都是记不住的。

下一步呢,就是要使刚才你已经选好的或者已经想象好的画面在脑海中一瞬间清晰地浮现出来,要在脑海中清晰地看清楚这个画面,把画面想象成真实发生的情景

这个尝试去联系的过程本身就会将这些信息牢牢地锁定在你的记忆之中。

。另外也要想办法让想象的这幅画面动起来,因为动作记忆起来相对来说要容易些。

一旦你使用这种方法记住了所需信息,每当用到这些信息时,或者把这些信息再加以运用的时候,你都会在脑海中自动地回顾或回想。当你回顾了三到四次后,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回顾了。那些夸张离谱的画面就会慢慢从你脑海中隐退,你再也不需要依靠这些画面去记忆,那些记住了的信息就变成了你知识体系的一部

词语都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处理。尝试着将所有词语都包括进一个画面中或故事里面只会让你自己犯糊涂或变得犹豫。每个联想只能与两件事物有关。也许联想的过程中的确会想象出某些故事情节来,但就像我已经强调过的那样,每个故事只能与两个事物有关,每个故事只能成为一对事物所独有的一幅画面。

因为不需费力记忆的事情就不可能被记住。把画面想象地荒谬夸张就会迫使你去费力地想象这些事物,迫使你锻炼自己的“最初记忆力”,否则使用那些普通画面将任何事物链接起来记忆都将收效甚微。

我指的是三天温习一次,然后每周回顾一次。其实复习一下并不浪费时间,只是一种头脑练习,通过练习,这些信息就会铭刻在你脑海里,在你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加以应用。

并且要牢牢记住使画面荒谬起来的四种方法:与现实不成比例、夸张、加入动作以及代替

◆6数字的记忆

固定记忆法的核心也就是关键在于语音数字与字母表(掌握住核心内容,你就可以了解这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记住任何种类的数字的记忆法了)

数字1=T,D(一个T有一竖)数字2=N(一个小写字母n有两竖)数字3=M(一个小写字母m有三竖)数字4=R(4的英文单词fouR就以R结尾)数字5=L(罗马数字中的50就是L)数字6=J,SH,CH,清音G(大写的字母J几乎是6在镜子中的影像)数字7=K,重音C,重音G(大写的字母K可以由两个7组合而成)数字8=F,V,PH(小写字母f的手写体和8同样都是由两个圆圈组成,一个圈在另一个之上)数字9=P,B(字母P几乎是9在镜子中的影像)数字0=S,Z,清音C(0的英文单词zero就是以z开头的)

记忆的观后感(篇4)

千旭亦或殷南昭,骆寻亦或洛兰亦或龙心亦或辛洛,小角(肖郊)亦或辰砂,他们似乎有着不同的性情,但只有一颗内心,一切由心生。

殷南昭,以前只为使命而活,遇到骆寻后,生命中有了光亮。作为执政官,却只因克隆人的身份,一切功绩被否定,后为骆寻死于死神之枪。尽管人生很难,他却从底层一路血拼,做了执政官,心思细腻,虽然身死,但他唤醒了洛兰,隐藏了还是兽身的辰砂,没有他,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寻昭藤、千面节,皆为纪念他而存在。他是英雄,也是赤子!

骆寻,可以为了千旭而死,没有记忆的她,对异种没有任何歧视,她单纯美好。龙心,优秀的基因修复师,冷漠又傲然。洛兰,看似冷漠,却有着深情,作为女王,承受着孤独和压力,几乎以一己之力建立起了人类与异种的和平共处,却永远与朝颜夕颜、辰砂分离,我想,她死而无憾,与殷南昭一样,他们虽死犹荣。

辰砂,父母惨死,在殷南昭教导下继承指挥官,有着优秀的作战能力。与骆寻结婚却忽视了她,十年后后悔不已,喜欢只能放在心中。而命运的安排,让成为兽身的辰砂(小角)注定遇到基因修复师洛兰,痴傻却有纯真的小角在不经意中融化了洛兰那颗看似强大的心。后洛兰逝去,为了儿女的安全,撑着虚弱的身体,活了两百年,只为守护。影像的婚礼中,当洛兰的身影出现时,他们互相宣誓,生死契阔。当生命没有意义时,他只为执念而活。

记忆的观后感(篇5)

童年,那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童年,那里的风景最美!

冬阳下的骆驼队,听见缓缓的驼铃声,城南的故事久浮在我心头......

——题记

闻着墨香,翻开《城南旧事》,品味着英丰富多彩的童年。每天英子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不一样,古老的小巷,咿咿呀呀的唱腔,虽有些平淡,但在英子的笔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有趣,那么斑斓多彩!

惠安馆的秀贞、遍体鞭痕的妞儿、朝夕相处的奶妈宋妈......这些出现在小英子童年生活中的人,都给小银房子带来了很多幸福和快乐!老北京的城南、咿咿呀呀的唱腔、依稀模糊的片段,英子把这些宝贝,都分享给了上千名读者。朴实的文笔,伴着老北京的故事,让我们意犹未尽,体会到了小英子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丰富有趣。

和小英子的童年相比,我的童年也是丰富多彩。有很多爱好:唱歌、跳舞、弹钢琴、阅读......都是我最好的伙伴!还有陪伴,教导我做事的杨老师、我的知己曦姐......都成了我童年生活中不可忘却的一部分。英子的勇敢、善良,值得我学习!英子的写作手法,朴实,却格外吸引我!真诚流露出的感情,才是最打动人的吧!

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一去不复返。人生中最靓丽的风景线,就是童年生活!《城南旧事》中英子的童年,梦一般的感觉!

观后感范本: 《国家记忆》观后心得范本之二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观后感范本: 《国家记忆》观后心得范本之二”,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系列8篇)


如何写出值得他人借鉴的优秀作品名观后感呢?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写观后感也是重新思考作品的过程,撰写观后感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可以锻炼我们的情商和共情能力,下面是由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2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3

我们集中观看的纪录片《绝笔》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业和百姓福祉,舍生取义,向死而生,深刻体会和理解了英烈们的初心不改、信仰弥坚。全片以英烈绝笔为核心,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人们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革命英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愈发坚定。

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无边黑暗中,叶挺昂首挺胸,挥笔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宁可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保持军人的气节,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写下了早已在心中写过千遍万遍的入党申请书。叶挺遍尝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置于前却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正如在入党申请书所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黄显声身陷囹圄,却始终初心不改,我现在虽然坐牢,并未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寥寥数语,尽显浩然正气。纵观黄显声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直至牺牲的一生。

看完纪录片,我深有感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书信会泛黄、字迹会模糊,但其中的精神和信仰,依然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绝笔》中传递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穿越时光的隧道,依旧猎猎张扬。

《绝笔》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我们将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重任。特别是要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基层奉献自己、锤炼本领、成就人生。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4

在此次学习当中观看的是《国家记忆》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而录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片中讲述了在抗美援朝中,中国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不受外界威胁而援助朝鲜的事迹。

一、精神统一、无往不利

在1950年的6月朝鲜战争开始爆发,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全面入侵朝鲜时,美国曾多次派飞机入侵中国边境城市及台湾海峡,并对东北边境城市实施了轰炸扫射,而美国并没有因此收敛,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将部队打到我国边境外,而这一系列的恶意行为对中国国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此我国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各级领导召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最终命令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通过纪录片让我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一定的了解,美国联军的来势汹汹,在无形中对中国稳定发展的策略带来了压力,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的举动就是向外国列强们说明,中国并不畏惧强权,尽管美国联军有着先进的武器,但一切损害国家及人民利益的行为,我们都将予以痛击。

这是破釜沉舟的决心,是对中国国土不可侵犯底线的捍卫,这种决心也令我动容,2021年是公司造就人元年暨学习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决心,在落实我们造就人的使命上,没有任何借口与理由可以阻挠我们,而这也是我在此次观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所学习到的精神力量。

在视频中美国联军的飞机、坦克能够摧毁我们的身躯,却打不倒我们不屈的精神,这是先辈们用一次又一次血的战争,留下的精神财富,而事实也证明只要精神得以统一,就可以无往不利,无论是抗美援朝的战争,还是我们的工作当中,都需要这种在面对困难险阻时敢于担当勇于面对的精神。

二、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2020年是中国抗美援朝70周年,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有70载,但我相信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胜利,用血肉谱写的事迹,没有人可以忘记。在抗美援朝中我们的先烈们用生命守护我们现有的安宁,为了缅怀先烈10月25日也被定义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在我的记忆当中只记得邱少云、黄继光这些书本当中,老师曾讲过的事迹,而通过学习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我了解到更多我不曾知晓的先烈与事迹。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也领悟出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品质和精神,透过国家记忆的镜头下让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个又一个坚韧的面孔浮现在眼帘,有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荣获特等功并授予“二级狙击英雄”的张桃芳。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冒着美军轰炸、抢修桥梁、先后荣获战功6次,其中大功1次的杨连弟。双腿被敌炮弹炸断,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等等。

通过这些抗美援朝中先烈们的事迹,也使我能够直观的去观察历史、学习历史,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困难重重、勇于面对的精神得以学习,并结合自身的不足之处来充实自己造就自己,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得以传承。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定自身的信念,学习抗美援朝先辈们勇于拼搏的决心,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造就人的使命。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5

1950年的中国刚刚建国没有多长时间,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在抓紧一切时间在搞经济建设,但是就在此时朝鲜战争突然之间爆发了,在美国的邪恶嘴脸下透露着更大的阴谋,就在中国领导人接到此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探讨是否应该出兵的问题,并且这时朝鲜,也在请求中国出兵朝鲜,但是高傲自大的美国认为中国没有任何的理由能够出兵朝鲜,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领导人在多次的会议中最后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出兵朝鲜。

在当时的环境下,号称全世界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美国,拥有最强的机械化部队,而我们才刚刚成立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朝鲜战争。

在观看了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让我心生敬畏,一车的将士上了火车,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不知道自己去干嘛,但是只要有命令下达,不管不问只是在执行,究竟是什么在领导着中国人民军队,在观看后我觉得是信仰,中国人民军队,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军队,下达作战命令的出发点也是以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利益出发,所以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是值得中国人民去爱护和尊敬的。

在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中有太多的战斗英雄,比如三十八军在此次战役中,奇袭德川、穿插三所里、抢占龙源里、血战松骨峰为战役胜利重大贡献,彭德怀起草表彰中特意加了这两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之后三十八军有了一个享誉全军的称号“万岁军”。

如今的社会早已经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这正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用自己的努力,跟着公司发展的脚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社会,作为管理者,对于自己手底下的队员,一定要做到了如指掌,了解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标准性,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一定要起一个带头作用,带领队员们在学习的态度上进行一个大幅度的转变,从被动工作转变成主动工作,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和必胜的决心,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完成造就人的使命。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6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7

抗美援朝战争,是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强大的美国互为主要对手进行的一场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较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的在变、国家在变、时代在变、世界也在随之变化。中国经历战争的洗礼,已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国家。美国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深刻变化,导致其对战争有了错误的判断,首先误判中国不会参战,觉得中国废墟满地无力插手,错失战争的先机;其次误判中国军事能力,从战略和战术上都轻视中国,认为中国军队无论从作战经验、武器装备、军人素质都无法与美军相比。最重要的误判中国人的意志,错误估计了中国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决心。

毛泽东把出兵朝鲜的决定电告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历史证明,抗美援朝决策,使中国获得战略利益是巨大的,新中国拥有长期的和平建设和社会改革环境,

三、信仰成就钢铁之师

战争没有绝对的胜利,就是相互消耗,消耗的是资源,更是意志。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仍然坚守阵地,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将中国军队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发挥到极致。中国人民志愿军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充分发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这是取得一切胜利的决定因素。对于美国军人来说并没有保家卫国的意义,而中国军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斗。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8

1950年10月5日通过中央政治局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在做出艰难决策后,彭德怀评价毛主席拥有卓越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并通过历史的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决定,抗美援朝解决了我国东北的巨大威胁,从而也验证了决策的重要性。

10月25日在彭德怀带领下的中国志愿军首战告捷,更是占领了黄草岭、云山等重要高地,粉碎了麦克阿瑟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的美梦,首战告捷不但鼓舞了中国志愿军的士气,更为持续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这点来看决策后的首要目标非常重要。

彭德怀时常翻看两本书分别为《麦克阿瑟》及《麦克阿瑟的两栖作战》,就是凭借着对麦克阿瑟的了解,在11月13日作出诱敌深入的大胆计划,而在最后阻击敌军的1营3连担任着正面阻敌的艰巨任务,120人仅仅剩下7人这一战役被志愿军领导授予了“攻守兼备”的旗帜,并记集体特等功,在随后的战斗中志愿军成功取得了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的胜利,彻底在朝鲜站稳脚跟,彭德怀写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从而使三十八军有了一个万岁军的称号,在工作中每一次的事件都是一场战役,不但要思考决策,更要初见硕果,而树立典型,鼓舞员工又是重中之重,勇于斗争,具备牺牲精神,将使命牢牢地落实在工作中。

牢牢抓住骨干精英才能屡战屡胜,不断发展骨干精英,不断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使其认识到宁可牺牲也要坚守阵地的精神,此次学习令我受益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重温抗美援朝的国家历史,从而吸取更多能量。

国家反诈观后感通用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每一次观看都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此时可以将观看时内心的诸多想法写成观后感,你是不是在想怎么避免写出一篇千篇一律的作品观后感呢?如何写出一篇值得分享的作品观后感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国家反诈观后感 ,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国家反诈观后感 【篇1】

视频中主要有几个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初入社会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1、冒充“公检法”等相关执法部门,电话通知受害人涉嫌违法,由一名自称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接听电话,称当事人名下登记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有执行案件在法院,涉嫌经济犯罪,名下账户将被冻结,以此为由进行恐吓,为确保不受损失,需将本人存款转移至一个“安全账户”,并且频频催促当事人赶紧通过电话或就近转账,不然损失更大。最后提供“公共账户”,要求当事人将名下存款转入其提供的诈骗账户。

2、网恋利用感情。俗称“杀猪盘”先与被害人培养感情,给予小恩小惠,利用被害人的信任和人的贪图便宜,不劳而获的心理,待到时机成熟之时便实施诈骗,连本带利的收回之前给予的甜头。

3、通过网络游戏,利用被害人虚荣心和贪小便宜的心理,通过网络虚拟货币,游戏装备交易进行诈骗。

4、利用大学生兼职想赚钱的想法,推出各种假兼职,如刷单,招募打字员等,其实这不光是诈骗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国家反诈观后感 【篇2】

今天听了防诈骗的教育讲座,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很多的骗局,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精明的侦探,仔细地观察,有防范意识,以防自己被骗,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是多亲近的朋友,或者是看起来很可怜的陌生人。

我们都应该擦亮眼睛,认出那些是对我们有害的人讲座中主要讲到,有接触性和无接触性的诈骗,重点是无接触性,因为现在互联网比较通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诈骗分子制造了更多骗人的机会。

第一,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查找到你的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或者电话来对你进行诈骗,冒充亲友发账号给你让你进行汇款,此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打钱,而应该打电话确认是否真的是亲友需要。

第二,现在微信等交流工具越来越多人使用,朋友圈里面也开始活跃,这就出现了很多的转发信息,比如某某小孩被拐需要转发宣传,这就调动很多人的同情心,所以就很多人转发,殊不知,其中带有病毒,这种病毒会让系统瘫痪。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进入骗局,甚至成为骗局中的助推者,虽然不是我们本意,甚至说是一种好意,却造成了不好的效果。

第三,有一些需要扫描就会送一些小礼品的活动,很多人会为了占便宜而去扫描,这其中也带有病毒。

第四,有些中奖信息也是假的,很多热播的娱乐活动说你中奖了,而且价值不菲,不要相信,天下没有这么多便宜和馅饼等你去占。

第五,有些信息的链接不要去点,点进去就可能会是病毒。

第六,有些打过来的电话从通话开始就已经开始扣费。对于种种这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骗局,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次是接触性骗局,以买票为例子,火车票在过年的时候是热销的,有些车站的人就会对你说有一些内部人,可以帮助你买到票,而且价钱一样,但是只能进员工通道,所以你的行李不能带进去,需要人代收,这时候你急于回家的心理就会让你进入这个骗局。

另外如果你不同意,很有可能就会被抢,这时候就需要你的灵敏度了,首先你不要轻易相信这么便宜的事情,其次这个骗局可能是团体作案,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也要保住财产安全。

国家反诈观后感 【篇3】

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平静湖面下的暗潮。心怀不轨之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实施诈骗,骗取没有警惕性的人钱财如同探囊取物。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常持警惕心,防范于未然。

观看完视频后体会到网络诈骗方式还真是层出不穷,还会根据社会热点进行“创新”。除了冒充公检法诈骗,刷单诈骗,“杀猪盘”,“杀鱼盘”,网贷诈骗这些常规诈骗还有新冠疫情下新增的交钱打新冠疫苗等。视频中的几则案例中骗子耐心养号,先削弱我们警惕,再在不经意间提出一个有关钱财的问题然后骗取钱财。还有利用我们大学生涉世未深,对公检法机关的敬畏,冒充他们说我们违法骗取钱财。

在我的生活中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去年舍友通过某种渠道加上了一个微信,对她说交少量的钱,买一些他的产品就赠送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不知骗子是怎么哄骗她的也不知她是怎么想的,先是和我们说了这件事,在我们大家的一致反对下,她还是跃跃欲试,为了避免她做出之后会后悔的事,我们一人拿走她的手机,剩下的轮番劝阻,终于制止住了这种行为。但故事并没有结束,舍友拿回手机后,继续和骗子聊天言语讽刺硬生生让骗子拉黑了她。庆幸当时她不是一人独处,及时清醒过来。

当收到类似诈骗时,应先清醒的反问自己:

一、“安全账户”真的安全吗?自己的钱应该放在自己卡里最安全,而不是别人。

二、哪个警察抓人还要提前通知,他们又不是觉得自己太闲,怕坏人跑路跑得不够快、不够远,抓着不刺激?

三、刷单这种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好事为什么找你?如果刷单就能挣钱人人都刷单去得了,干什么苦劳力。

四、网恋对象是人靓声甜的小姐姐或温柔帅气又有钱的小哥哥?你又没见过面怎知人家是男是女是海王?

五、网贷无抵押还免息,哪有这种好事,对方为啥不直接送钱给你?

六、点陌生链接下载为啥还要下载一堆东西?

七、战无不胜的投资大师每天忙自己的客户都忙不完,有什么闲心苦口婆心帮助非亲非故的你?

八、领导用自己微信公然收受巨额资金,领导是不是嫌自己官儿干久了明目张胆受贿?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骗子良心发现弃恶从善,而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

国家反诈观后感 【篇4】

如今电信诈骗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日新月异,而且防诈骗往往滞后于诈骗手段的更新换代,因此作为银行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此通过一些逻辑小tip提醒广大群众,在接到不知名的电话时,应该这样做:

1、养成好习惯,如果接到陌生电话,首先看一下是否是外地的,尽量不要去接外地的号码,尤其是固定电话,如果手机是智能的,请安装类似360防诈骗的软件,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已经被举报过的诈骗电话。

2、接到任何有公信力的机构电话声称您的账户或者邮件涉及非法事件的时候,请相信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无须为之担忧,更加不必相信对方为你着想的不良企图,任何机构在冻结或者扣划您的账户资金都需要有合法的手续去银行执行,不需要恐吓或者表现出一副为您着想的菩萨心肠,现在是法治社会,这些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盾甲!

3、接到亲朋好友或者师友的电话声称手术或者急需借钱的信息或者电话,请务必联系可以联系的熟人确认相关事项,诈骗分子往往利用遇到急事或者灾祸容易慌乱和担心的心理进行诈骗,遇事沉着冷静,不要轻易相信。

4、伪基站的高度发达使得客户发生电信诈骗的几率大大提高,同时作为高度发达的诈骗手段,伪基站的行为往往防不胜防,在这里,如果收到这样的信息,一定要联系各大机构公示的客服电话,而不是去联系伪基站发过来的网址或者联系电话。

国家反诈观后感 【篇5】

时刻保持警惕

近期,我观看了由市学生事务中心、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和上海公安学院联合拍摄的反诈骗校园行安全教育片《暗流涌动》。通过观看这个精心制作的视频,我了解到了当下存在的并且较为常见的诈骗方式。这些诈骗方式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相对较为容易上当,也可能会在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真正会遇见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涉及到金融与互联网的许许多多的行业的高速稳定发展,社会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学生群体也成为被骗子重点瞄准诈骗的目标。因此,了解一些曾经发生过的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并熟知其中的诈骗方式,对于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诈骗行为时如何看出对方是骗子并做出防范是很有必要的。这个教育片也让我感受到公安警察同志对我们学生群体的关心以及在预防和打击诈骗行为上的良苦用心。

通过这五件诈骗案例的学习,我的反诈骗意识得到了提高。要知道,大学生之所以会成为诈骗的主体对象,就在于相比社会人,大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一直都是单纯的校园,对于这个世上邪恶的事情,并不会有太多亲身的体验,甚至从来就没听闻过类似的诈骗事情,从而落入诈骗犯的陷阱。

看完纪录片,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以避免我们不幸遇到诈骗时上当受骗。

首先,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或是别的原因,需要在课外实习或是兼职赚钱,这样的特点很容易被诈骗犯抓住,掉入刷单诈骗陷阱。刷单不仅是诈骗,更是涉嫌违法的行为,大学生赚钱一定要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

其次,在面对“爱情”时,要理智。人们常说,爱情会使人的智商降低,诈骗犯也懂得这个道理,从而就发生了杀“猪”盘这样的诈骗事件,网络交友鱼龙混杂,对于网友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投入过多的感情和信任,更不要听从网友的指引,下载和注册非正规的投资平台。

然后,大学生要学会克制自己,不沉迷网游,不要轻信网络游戏中的交易请求和陌生链接,适当游戏,谨防诈骗。

反诈骗校园行安全教育片《暗流涌动》让我体会到警察同志打击非法诈骗行为上的辛苦,也让我意识到,一定要让自己不要被诈骗行为欺骗乃至遭受到一些损失,不给警察同志的工作添麻烦,更要协助警察同志一起维护我们的社会公平与正义。

国家反诈观后感 【篇6】

人之初,性本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所谓的“以骗不到钱为耻”的诈骗村的形成?2016年5月,央视焦点访谈曾经报导过“电信诈骗第一县”广东电白区,并对这种电信诈骗的产业链进行了详细调查。

可是尽管电视有过报道,对于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来说,能不能看到这档节目真的很难确定。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到了养家糊口上。能让他们去放松去学习的时间真的不多。由于所接触的有限,社会知识面也很少,一些骗术他们真的难以分清。而那些所谓的骗子却还知道要去学习更加严密。完整的产业链。唉!连骗子都有了一颗知道学习的心,有了一个上进的头脑,为什么就不能走入正途呢?大环境真的能影响到很多人。也许他们的本心并不坏,还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有效的治理,让他们从最根本的思想上有所转变,让他们明白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可耻。是非善恶仅仅是一线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愿所有的人都能回到人类最原始的本真。

人生若无善良,生命就会失去光彩。社会若无善良,人间便会处处是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保有心底那份最纯真的良善,让善良遍地开花。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吧!

观后感《国家记忆观后感通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国家记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