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通用。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欣赏完一部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观后感,一般是自己对某部作品观看后收获的感悟心得,写观后感的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同时能真实地记录下你自己的感受。你知道写观后感应该重点注意什么吗?以下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1
时代需要榜样,榜样就是方向,方向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全国优秀法官邹碧华同志就是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涌现出的杰出榜样,是新时期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征程上,人民司法的新标杆,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燃灯者”。
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所作出的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与邹碧华一样,是同处在一个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另多少法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另多少法律前辈为此奋斗终生的时代。我们能为赶上这样的时代而自豪,能为身处这个时代而庆幸,能为这个时代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骄傲。这样的时代能激发我们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他能让我们无论面对什么的艰难困苦、什么样的曲折得失,都能坦然面对,都能义无反顾。因为我们的队伍里有邹碧华这样的“燃灯者”在引路,有“邹碧华精神”再激励我们,有邹碧华这样的典型做标杆,我们只有始终像邹碧华那样保持火一样的激情,才能完成党赋予我们的使命,完成邹碧华未竟的事业,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人民法官来自于人民,人民是我们的根,是司法权的权源。我们只有始终牢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宗旨,心存敬畏,守住底线,才能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我们只有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动摇,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保持定力,坚定方向,自觉抵制公器私用,让“刀把子”永远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我们只有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事业,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和信赖,司法权才能有公信力和权威,人民法官也才能有作为和地位。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业绩。我们今天的事业,是传承于我们前辈们的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没有他们就没有人民司法的今天。我们的事业,同时也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而我们今天的每一名法官都正处在历史的抉择中,我们能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历史将会给与我们怎样的评价?这需要我们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正如所指出的,“法治领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检法司等国家政权机关和强力部门,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拘泥于部门权限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讨价还价,必然是磕磕绊绊、难有作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上,而我们又是处在这样一个浩浩荡荡大变革的时代,时不我待,失不再来,只有抓住机遇,拿出自我革新的胸襟和气魄,迎难而上,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2
作为一名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我深知自己工作使命,因为我面对都是基层困难群众中的重点对象,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有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要成为残障人士的知心朋友,困难与障碍的解决者,温暖与幸福的传递者,这就需要我在实际 工作当中发挥优秀党员的优良作风像牺牲的“邹碧华”同志学习,学习他不断努力学习努力让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精神为基层残障工作的创新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构建基层社区和谐建设做出一名共产党员残疾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在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同时,我也要紧贴工作实际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要有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我们工农区正在开展的《暖心行动》《党建》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把残障人士的困境梳理出脉络,利用我区正在大力度打造民生的良好时机,尽量利用人大政协领导下基层的机会呼吁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能多多关注残疾人极其家属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二是提升了相关企业的公众形象,我感觉残障人士家属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就树立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政府就会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去搞建设,财政收入增加了就形成了更多惠民生的机遇。百姓开心幸福是学习“邹碧华”同志最好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民政、就业、司法等部门的业务知识为残障人士服务,还要积极帮助他们把实际困难反应给相关部门让他们感觉到温暖。
“邹碧华”同志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艰苦不俗的作风,做群众的服务员虽然他不幸牺牲,但是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我要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把基层群众的需求及时反应给有关部门让困难群体笑欢颜是我工作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为构建和谐工农作出工农人的应有贡献!同时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能给我更多服务群众的机会,我一定做好表率像人大代表一样做好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
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3
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邹碧华同志长期在人民法院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司法事业中,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的逝世,让全国法律界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向邹碧华学习,就要学习他以下三种精神:
一、 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榜样,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俗话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
二、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邹碧华同志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用些时间来学习,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取得这些成果就证明了邹碧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三、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他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善待律师,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今,他做到了,他成为人民的好法官,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一个名字让我们不同领域的法律人感动,他就是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 2021年3月2日下午3时许,鸡东法院组织全体干警观看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全面掀起了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高潮。
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4
近日,我通过上网观看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邹碧华先进事迹深入了解和学习,他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关爱他人的精神触动了我的心灵,在感动的同时,觉自己要学的还很多。
一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邹碧华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不知疲惫、忘我工作,经常是“5加2”、“白加黑”,始终以“从事一份职业,就一定要去热爱它”的理念要求自己,践行从优秀到卓越的工作理念。
作为一名普通的街道工作者,虽然平凡,但是我要像邹碧华一样有一颗为爱岗敬业的真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不计较得失,以做好日常事务为落脚点,不能因为岗位平凡而得过且过混日子,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街道建设和发展,为社区居民生活幸福作出贡献。
二是要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邹碧华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认为邹碧华身上体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我要像邹碧华那样孜孜不倦的学习,开阔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现在我主要负责处理应急、安全、防灾减灾工作,专业性很强,因此更需进行系统学习,灵活运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提高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更好地开展应急、安全、防灾减灾工作,服务好人民群众。
三是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邹碧华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他就是这样的人,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世界上最难打开的是人心,最容易敞开的也是人心,真爱暖心”。作为党员,我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事儿放在心上。今后,我要积极参加在职党员“双报到”、“微梦想,微服务”、生活便民等各类志愿服务,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发挥好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带动身边人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邹碧华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敬业精神和博爱品德却愈加伟岸,高山仰止,历久弥新。他的光辉事迹将被一代代传诵,精神和品德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5
邹碧华,生于1967年1月18日。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198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高级法院经济庭工作。1993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获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之2012年间,先后担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和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院长。2012年11月,就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2021年12月10日,在赴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这样的一个好法官的英年早逝,让我们惋惜流泪!
邹碧华为司改呕心沥血,用生命捍卫法律尊严,把自我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法治中去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法律是冰冷无情的,但却因邹碧华的努力散发出光和热,闪耀出温暖。他在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期间,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诉讼。为被父母抛弃的患白血病男童索要抚养费。作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尤其是弱者的合法权益更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才能用法的精神更好的服务百姓。
邹碧华始终冲在司法第一线奋斗和奉献,他的学术水平很高,说话却又很平和,是一位高瞻远瞩接地气的领导干部。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邹碧华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但他始终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忠诚的信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但他的精神却继续传递着光和热。他曾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开这个世界,希望他的墓志铭上能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他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邹碧华做到了。刹那芳华,即是永恒。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还依然活着。”英雄身死,但信念不死,精神永存。我们不该只是把邹碧华同志作为一个英雄来仰望,不该只是用鲜花、掌声或赞歌来纪念或歌颂他,而是应该继承他甘于奉献、充满激情,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他为人高尚、公正执法、热爱事业的品格。循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用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让“邹碧华精神”踏着春天的脚步继续出发。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通用
从小到大,我们都观赏过许多精彩的影片。每次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不如动笔将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自己的看法写进观后感。我们应该怎样去写作品观后感呢?决定作品观后感好坏的关键是什么?读后感大全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1)
8月26日晚,简单吃点白粥和青菜后,放下筷子的张桂梅不忘叮嘱同桌的人:“一定要吃完,别浪费。要在我们学校,如果有学生倒了一粒米,我可是要让她回家背一麻袋米来的。”
63岁的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普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让1800多名女孩走出贫困大山等先进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但关于她勤俭节约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并不多。
为了省钱办校,她曾经一天只花三块钱生活费被人扶着走到桌边,从装着十几盒药的塑料袋里,拿出药盒打开,抠出药片,一把倒进口里,再端起水杯仰头喝水...这些动作张桂梅熟悉得像是做过几千遍。有四颗白色药片,她喝了两次水才咽下去。“现在就是看病最花钱。”她被查出全身上下有三十多种疾病,当天从华坪坐了六个小时车才到昆明,下车时她已经浑身痛得走不动路了。
“之前是抢救花得多。今年在昆明检查,花了两万多。”她心疼这些钱。这次来昆明,是云南省教育厅邀请她参加活动。有同事劝她,别再穿黑衣服了,上镜不好看。她翻遍衣柜,只找到一件格子衬衫,还是几年前买的。多年的病痛和辛劳,让当年130斤的张桂梅瘦到不足100斤,衣服已经不合身了,穿着直晃荡。
“不管了,我就穿这件上台发言了。”这几年,她给自已买过最责的衣服只花了20多块钱,女高学生花100来块钱给她买了一双鞋,她嫌责。“上一百块钱就叫贵。穿什么不是一样,花那么多钱做什么。有那点钱,我花在学生身上多好。”
她没买房,一直住女高宿舍,和三个学生一起,睡着和大家一样的铁架.上下铺。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花钱买张舒服点的床时,她回答道,躺哪儿不是睡。
为了省钱办校,她曾经一天只花三块钱生活费。她晚饭常常只吃一块饼,中午就在福利院里简单吃点。她办公室里常备小面包,饿了就撕一小片垫垫肚子。
多年来,她从来没有在学校报销过餐费、差旅费。校长办公室的桶装水还是她自己掏钱买的。希望她们保持家里农民的风格,那种东西丢了可惜了认识张桂梅的人都知道,她在大山里的女孩和育幼院孩子身上花钱,从来不手软。买高三模拟题花了32万,她说,只要学生成绩能提高,就值。
今年,华坪女高高考成绩综合排名全丽江市第一,张桂梅却说她不满意,盼着能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而且不是降分录取,要她们自己凭实力考进去。
8月下旬,华坪女高新一届高一学生160人开始参加军训。有学生向她抱怨训练太累,哭着想回家。她劝了半天,孩子最后说想喝饮料。十几块钱的烧仙草,全校500多个学生一人一杯,她请了。
晚上回到宿合,和她一起住的学生瘼怪她,五千多块钱眼都不眨就花出去了:“你太宠这些小师妹了。”她说,因为答应了孩子不能反悔,吃到孩子肚子里就没浪费。她也是想把新来的孩子们稳住,安心留下来学习,感到学校就是家,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让她们自信,觉得自己比谁都不差。”说到她的学生,前一刻因为病痛靠在床头的张桂梅坐直了身子,“我要给大山里的姑娘一个尊严。”孩子们的校服,是她这几年花钱的大头。她劝人不要给孩子们捐旧衣服。经过清洗消毒,衣服穿不了几次就破了。她觉得邮费责,浪费可惜。其实,她还有别的顾虑:“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原来是没办法,我鼓励她们穿旧衣服。现在一件衣服才20来块钱,
我买得起了。孩子知道自己穿的是新衣服,不是捡的旧衣服,她心里是不一样的。”宠归宠,她对学生的管教很严格。已经当上派出所民警的学生陈法羽说,在华坪女高吃饭,吃多少自己打多少不许浪费,用水有固定的时间段。校服不小心勾破了,简单缝一缝就继续穿。质朴二字,写进了华坪女高的校训。“因为我反对浪费。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知道赚钱的辛苦。希望她们保持家里农民的风格,那种东西丢了可惜了。”张桂梅说。把党徽别在胸前,因为“看着就有力量”
这些年,张桂梅把自己的工资、奖金、捐款等100多万元,全都捐了出去。总工会给她慰问金,她一分不要,过年时一人1200元给了女高老师。有人送她新衣服,她转身送给了女高和育幼院的孩子,甚至是学生家长。大雪天去家访,看到学生和家长穿得单薄,她马上脱下棉衣,还让身边的人把棉衣脱下来,留给了这一家人。提起把去世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线背心给了生病的学生,她有点黯然神伤,但却说:“放那里也是放着。纪念死人不如给活人解决问题。”她不希望那个孩子知道这件事,她希望他永远不知道。
当大这位大及化日、反肤韧羔的老人从椅于上起身,而要借两个人的力搀扶着。“扶她时要特别小心,不能碰到她右手上臂一个馒头大小的鼓包,会痛。”华坪县纪委监委干部吴燕说,张桂梅的双手常年痛得伸不开,贴满了膏药。
吴燕说:“她现在浑身上下都痛,有时候走路还要人扶。有的东西不能用钱来衡量。她为孩子们的付出,是真的把命搭进去了。”张桂梅每天最多睡4个多小时,5点钟就起床,是全校起床最早的人。为的是给学生们摁亮下楼梯的路灯,只因为以前有孩子在那里摔过跤。有学生突然生病被送去医院,她就担心得整宿睡不着:“等接到老师报平安的电话,我一看天已经亮了。”张桂梅是全家最小的孩子,结婚前有哥哥姐姐宠,结婚后有丈夫宠。在喜洲时,她常下馆子,曾拿着4000块钱去成都,只是想吃顿豆花。而现在她却说,希望把人生奢侈的那一段省略掉,她想从一开始就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吃苦。
前几年,有朋友和她一起去家访。看到家徒四壁的场景,朋友说:“老百姓苦成这样,党员干什么去了。”这句批评像针一样扎进了她心里,也更坚定了她要帮助大山里女孩的决她须臾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徽她现在每天戴着睡觉,换衣服后第一件事,是把党徽别在胸前,因为“看着就有力量”。
那天,有个年轻小伙看到她胸前的党徽,管她叫老党员,还说自己也是党员。党徽成了这位老党员和青年党员的“接头暗号”。张桂梅说:“现在大家说愿意说自己是党员,觉得好光荣,挺好。”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2)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活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深切地感悟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名被孩子们称为“校园妈妈”的平凡教育工作者所彰显的高尚人格和博大精神魅力。
张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具体落实到了自己的事业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和执着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朴实、实、感人的事迹赢得了人们对她的敬重。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有人说,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而-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道理并非如此。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3)
老太太,瘦弱多病 无家无子。她究竟有什么魔力,改变了那么多孩子的命运?
总有一些人,牺牲自己,照亮了别人,用敢为人先的拼搏与担当,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为1645个贫困女孩的托起了大学梦,为贫困孩子撑起一片天。她就是张桂梅同志,她对事业的热爱与默默付出,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
她,有“红梅傲雪大爱无疆”的担当。她就是一株傲雪红梅,仰首报春,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希望;用心血播撒爱的种子,谱写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无疆大爱!为筹集资金办女子高中,张桂梅四处求助,向社会募捐。有时疲惫 无助至极的她坐在昆明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整整奔波5年,只筹到一万多元。她不怕苦 不怕累,在北京开会奔走于各大媒体,引起社会关注。在各级党委政府投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终于实现了。学习张桂梅用生命绽放大爱无边,正气担当勇往直前的干劲,用大写的人生点缀冬雪的洁白 红梅的傲然。
她,以“无我”的境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张桂梅时刻温暖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幸却深埋在心底,她没有子女,却是上百个孩子口中的“妈妈”;她身患绝症,却把自己所得的奖金都捐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她在基层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托起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希望;她带病坚守岗位,潜心于教学管理研究和培育新人事业,她用行动在“平凡中见伟大 质朴中显真情”,以“无我”的精神境界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员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4)
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自1986年起,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二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守卫孤岛整整32个年头(截至2018年)。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邪恶势力面前更表现出了一位守岛卫士的凛然正气。1993年,开山岛民兵哨所被国防部嘉奖为“以劳养武”先进单位,并获江苏省军区一类民兵哨所的美誉。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2018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颁奖盛典当晚的颁奖词由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诵读,全文为“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要国先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两百面旗帜,收藏了太多风雨。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江苏连云港王继才夫妇守岛28年,两个普通人,用善良和纯朴,温暖了那一片海。这种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5)
决定号召广大妇女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学习她对党忠诚 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人民至上 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学习她执着奋斗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发扬奋斗精神,强化使命担当,立足岗位建功,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巾帼力量。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滇西深度贫困山区,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带领1900多名女孩圆了大学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2020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59人才加高考,150人上本科线,她却觉得不满意,和大城市存在差距。她就是这样一个执着 坚守 认真 十年如一日的人。
懂感恩,敢担当,她是孩子们的希望。她说她总想为这个县城做点什么,她做到了。她救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她为那些穷困山村的孩子带去希望,但是山区人们的观念十分老旧,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只是把孩子们养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从根源上入手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摆脱山区。她想应该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教育,并在不懈努力下创办了学校。
有信仰,敢作为,她是孩子们的依靠。为了感恩,为了让更多家庭摆脱贫困,她开启了十几年漫长的走访工作,看着张桂梅娇小的身躯 有些许脆弱的面容,很难想象她走访了800多个家庭,带出了1900多个学生,改变了一个女孩 一个家庭 甚至是一代人的命运。孩子说,只要有她在,就可以安心的学习读书,她就是孩子们最信任的校长。
记初心,担使命,她是新时代的榜样。23年,始终默默无闻的坚守着“培养贫困山区孩子”的初心,她说她把这个初心想的很简单,就想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操场里“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几个大字,在青山之间更加醒目,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信仰,让她坚守着初心与使命,让她守护着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希望。
每一个时代都有值得歌唱的人,每一个小小的信仰都应该用尽全力守护,张桂梅一生都在为孩子们着想,她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新时代的年轻人有很多诱惑,也有很多迷茫,只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才能不忘初心,实现人生价值,不负入党誓言。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6)
张桂梅是一名贫困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她是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 校长,也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她全身心投入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
张桂梅说:“我那个班里几乎都是山里的少数民族,这些学生真的是很穷,他们冬天就穿一两块买的塑料凉鞋,我不知道这个地方怎么会这样,我真想进山里去看看”。山区的贫困刺痛着张桂梅的心,她开始意识到,帮助贫困山区女孩获得教育,才能有效的阻断家庭的贫困,她开始四处奔波筹款,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学校建成后,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为育人之基,用红色教育树人铸魂,让16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又成了许多孩子的“妈妈”,给予了福利院孩子无私的呵护。福利院孩子吴思思说:“每天晚上妈妈因为工作忙,几乎整天都在学校,但她还是会每天抽时间回来看我们。妈妈每次回来对着我们都是甜甜的微笑,我们就会感觉特别的温暖。”
张桂梅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名优秀母亲”等荣誉称号。将一片丹心奉献给了她热爱的地方。她说,“就是要解救山里的孩子们,因为我是党的一员,还是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事”。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7)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参考]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通用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参考]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通用,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1
中央宣传部近日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他的动人故事凝聚成一股力量,不断激励生者。“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复旦教授钟扬的这句话诠释了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一生: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跋山涉水做植物学研究;党员使命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心为公;教学工作中竭心尽力,以育种之心育人彰显先生之风。
在学习了钟扬教授的先进事迹后,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我感想颇多,在老师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国家、埋头苦干的艰苦奋斗精神,把_______精神落实在行动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升工作实效,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社区青年工作者更要学习钟扬教授甘于奉献的人格风范,以实际行动服务社区,服务人民。在工作中会遇到困难,我们需要耐心解决,从生活工作中感受正能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埋头苦干,做好本职工作,争当一名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作为共产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一刻说:我们愿意为共产_____!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初心就在那里,我们要信守诺言,我们要坚持信念。钟扬老师说过:“我有许多梦想,它们都在遥远的地方,为了梦想我独自远航”。我觉得这艘梦想的船不应该是孤独的,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成为这艘船上的追梦者,只有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我们才无愧于这个时代,才能不负自己的人生!
观后感范文2:
钟扬教授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一心为公的优良作风。他的事例让我想起,在党的____报告中,____对我们提出了不忘初心的三个要求,分别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我们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们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他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心里装的全是单位和国家,“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一个基因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一粒种子事关整个人类未来,钟杨用一个植物学家的责任感,恪尽职守、艰苦奋斗,毕其一生科研报国,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他是共产党的一面旗帜,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作为共产党员,就要像他一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脚踏实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他就是一位先锋者,甘于成为奉献者,不管多么危险,多么困难,只要对科研有帮助,他都可一往无前,不顾生死。他把青春献给国家,为梦想,奋进、执着、担当!钟扬教授用26年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作为,实现了当初入党申请书上的话,我们也应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坚持初心不改,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矢志不渝。
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2
不忘初心争做时代先锋,奋勇担当高奏发改华章不忘初心争做时代先锋,奋勇担当高奏发改华章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蓬勃开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 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的重大判断, 进 一步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梦想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在此基 础上,报告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建设 美丽中国等与发展改革密切相关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一名党员、 一位发改人, 身处这样的新时代, 我深受鼓舞, 倍感振奋。新时代赋予新使命, 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新形势下,我们当以坚毅来永葆初心,用奋进来诠释信念,奋勇担当、砥砺前行,用 实际行动投身党的伟大事业,方能告慰历史、才能无愧时代。弘扬担当精神,做信仰崇高的“追梦人” 。---指出: “担当大小,体现 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有为才能有位,担当就 是责任。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参谋助手和综合经济部门, 发改委担负着发展战略规划、 经济运行调控、投资项目管理、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等职能,一方面使命光 荣、大有可为,另一方面责任重大、充满挑战,工作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在和平 年代的今天, 如果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比作一场战役, 发改人就是这场战役中的冲锋 队,必须以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执政为民的情怀担当,以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的进取精神,以更严的自我要求、更高的工作标准,观全局、谋长远、举良策、促发 展、惠民生,全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唯此才能赢得党和人民的信 任、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永葆担当情怀,做勇毅笃行的“孺子牛” 。
对于一个有担当情怀的人来说,干事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3
钟扬同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选择、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生机的一颗颗“种子”,也让我们广大奋斗青年心中萌生了一颗信念之芽,更让我对自己的基层成长之路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磨炼是我们的青春选择。三百六十行,偏爱这一行。重庆丰都2017年选调生有四川、河南、山东、内蒙、江苏、江西、甘肃等7个市外的小伙伴,克服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人生地不熟等重重困难,在基层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加班熬夜,却乐在其中。加班在日常,熬夜是经常―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真实状态。不过黑夜让人心静、让人思路开阔,熬完一篇明天用的讲话稿,头上压着的山没了、心里悬着的石头掉了、心情舒畅了,觉也睡不着了。偶有抱怨,仍无比自豪。有时感叹事干不完累不起、下乡太苦伤不起,可是我们从群众朴实自然的笑脸上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自己一滴一点的变化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所获。
成长是我们的工作基调。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我们沿着成长的大道或是荆棘到达成长的目的地,背后隐忍了多少汗水和泪水,以致有时看到进步的步伐很慢,心中总有莫名的愧疚和忐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也是提升能力的大课堂。因为年轻,所以我们经得起考验,即使前面荆棘丛生,我们也无所畏惧,背起梦想的行囊,与伙伴携手共行,一路引吭高歌,在基层翱翔,也可以泥土换成长,汗水写华章。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头顶“选调生”的光环,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提升能力、坚定信念,不断成长为知识型人才、业务型骨干、种子型选手。
奉献是我们的人生价值。钟扬用“奉献”把他53岁的人生长度,镌刻了无限的生命厚度,将献身科学的口号变成了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我们身在什么岗位、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价值就是为祖国奉献。即使我们做的是应该做的,比如帮助贫困户走低保程序、各种报表汇总等等,并没有多的付出,却能收获超额的幸福与快乐。新时代呼吁我们奉献,实现复兴梦需要我们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奉献是永远不变的砝码。
“钟”情逐梦选择,传“扬”奉献精神,那蕴含了不断向上力量的“嫩芽”定将努力生长,开花结果。
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4
中央宣传部近日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他的动人故事凝聚成一股力量,不断激励生者。“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复旦教授钟扬的这句话诠释了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一生: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跋山涉水做植物学研究;党员使命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心为公;教学工作中竭心尽力,以育种之心育人彰显先生之风。
在学习了钟扬教授的先进事迹后,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我感想颇多,在老师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国家、埋头苦干的艰苦奋斗精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在行动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升工作实效,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社区青年工作者更要学习钟扬教授甘于奉献的人格风范,以实际行动服务社区,服务人民。在工作中会遇到困难,我们需要耐心解决,从生活工作中感受正能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埋头苦干,做好本职工作,争当一名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作为共产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一刻说:我们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初心就在那里,我们要信守诺言,我们要坚持信念。钟扬老师说过:“我有许多梦想,它们都在遥远的地方,为了梦想我独自远航”。 我觉得这艘梦想的船不应该是孤独的,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成为这艘船上的追梦者,只有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我们才无愧于这个时代,才能不负自己的人生!
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5
信仰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纯真、执著的朴素思想,是支撑一个人积极向上向善的基础动力源。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用他璀璨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执著信仰与奉献精神。
在一部名为《党员说》的微视频中,钟扬被这样定义:“一名党员,就是甘于成为先锋者,向更高的高度攀登;就是愿意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钟扬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最初的誓言。
钟杨生前30余年从教、xx援藏、xx引种红树……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日益不堪负重的身躯,并没有让他退缩,始终奋斗在工作一线。他坚信自己种下的“种子”会开花结果,传承使命,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是对自己事业的执著追求。
回顾党的光荣历史,在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中,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执着于我们共产主义信仰,不怕困难,勇于牺牲,为抵御外辱,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而在新时代,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无论身份、年龄、职业,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奉献一生。如在搜救群众时落水,被绳索缠绕无法浮出,不幸因公殉职28岁的专职消防员杨德钰、志愿服务超5000小时的90后志愿者杨小明、默默坚守x大山深处36年的教师支月英,这些普通人平凡事,如灯火一般,照耀着世间,让我们有着遵循着他们的脚步,坚守着信仰的力量。
大千世界,百态人生。我们一直在找寻一种力量,一种能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一种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力量、一种充满人性光辉的力量,我想这种力量就是向上向善的力量,传递着磅礴的正能量,
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6
植物学家钟扬教授离开我们已经半年多了,人们感怀先生往事,也会追溯先生的精神来源。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
滴石上,不叫苦、不知痛,拥有这种态度,水真心付出,直至石穿。当下,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战役的的关键攻坚期,越是紧要关头,需要有一种干事业滴水穿石,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拼搏精神,选定了目标,就脚踏实地,一往无前,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冲锋,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小树苗要经历暴雨、烈日、狂风的千锤百炼,方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有用之材。任何一项宏大的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奋斗的过程。应有“功成不必在我任”的胸怀,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甘做铺路石,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能追求面子光鲜实则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只要有利于长远发展,只要能惠泽百姓,再小再基础的事,都要全力以赴去做,以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而那些急功近利、缺乏打磨和锻造的,都无利于脱贫攻坚,无利于人民的美好生活。
滴水穿石,并不是一滴水所能完成的,而是无数个小水滴的共同杰作。在这个过程中,小水滴与小水滴之间不断接力、不断传承,不畏坎坷困难,冲破重重羁绊,一路勇往直前。只要坚持,微力也能攻坚;只要真干、实干、苦干万事皆能成功。干在实处,坚持不懈,让自己成为传承接力的一棒,让自己成为“滴水穿石”的一滴水,为决战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水滴之力”。
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时下,我们应该继续践行水滴精神,应该继续给时代的进步送去火种,让这种精神蔚然成风,我让每一个贫困地方迸发出无限生机。
善梦者才杰出,打开有关钟扬的有关新闻,看到钟扬的相片,一幅笑容灿烂的模样,感觉和蔼可亲,给人一种正能量的感觉。
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7
"著名植物学家钟扬教授9月25日上午在__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记得当时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正在下乡途中的我脑袋一震,赶紧找出电话给在学校的老师确认消息,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钟扬老师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西部,在x大学期间,我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听过钟扬老师的课,他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他甘于奉献、脚踏实地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名学生,也正是因为他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魅力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是钟扬老师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钟老师在学校开设了一门《生物学信息》的选修课,每到他上课时,学生总是爆满,钟老师经常在课程内容讲完后,跟我们讲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并以此教育大家应当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使在科研上不能有很大的建树,至少要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即使默默无闻,也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也正因为钟老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使得他在学校一直是同学们最欢迎的老师,不管是藏族还是汉族,不管是学生还是同事,最喜欢跟钟老师交流,向他学习。
坚持不放弃是钟扬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他教导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与追求。钟老师平时工作很忙,有时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还经常往返x和x两地,对身体伤害极大。我好几次看到钟老师在外出采样或者课间休息时吃药,但正因为他对高原生物学的热爱和梦想,他一坚持就是xx。钟扬老师用他的一生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要坚持不放弃,必定会为我们平凡的一生勾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甘于奉献可以说是钟扬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在援藏的这十几年时间,钟老师几乎跑遍了x的每一寸土地,收集种子4000多万颗,为x种质资源库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还尝试为x引种"海岸卫士"——红树林,希望x光秃秃的海岸线能长出一片美丽的"红云".钟老师不管到哪里,都会尽其所能地帮助哪里的人。他还没等到x种质资源库建成,也没等到红树林长高长大,但他心中早已勾画出了一幅壮美蓝图。我悲痛于再也不能见到钟老师奔走的背影,但我忘不了他注视远方的目光,更忘不了他追逐的方向。钟老师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每一名学生心中,我相信:萌芽长出的每一个梦想和每一份拼搏,都带着钟扬老师的身影。
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8
今天我们10多个党员在党团活动室一起重新感受钟扬教授的对事业,对国家,对科学的炽热。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他坚持20--年学术援藏;他在复旦大学任教20--年;他是最会讲段子的科普达人;他是15岁那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33岁就已经是副局级,却毅然放弃所有的职级待遇,做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他始终认为干事比名份重要。他说,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做事,为时代做事,就是最大的意义。他还说,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不负你的人生".他的故事还很多很多……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再次听钟扬老师的事迹,又一次震撼感动泪目,钟扬老师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深沉的爱,成为他勇攀高峰、教书育人的原动力。他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实践着伟大的理想和目标,追梦、拼搏、奉献,钟扬老师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甘于奉献!
何以谈梦,何以谈追梦?"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不负你的人生。"的确如此,有时我们总是想得太多了,觉得还有很多事都没做,有时候,会为每天重复的工作,而感到迷茫,似乎看到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人生…看看钟扬,才让自己恍然大悟,我们总是担心得太多了,却忘了我们应该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把该干的事给干了,就不会辜负我们的人生。
钟扬老师的专业是生物信息学,但是他的研究并没有局限在这一领域,他的思考方式非常灵活,而且非常重视野外研究,他多次前往西藏就是最好的证明。
追梦,钟扬同志爱国,爱他的每一片土地。他的追梦故事感染了他身边的人,同样也感染了你我他。而作为一名基层学生干部的我们,我们也可以把我们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当作自己心爱的事业,用心为学生做事,为民谋幸福,也许我们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的心扎在这里,就能把事情干好,虽然我们有时候不能很好的权衡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但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相信同学总会理解,也能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因为我们给同学树立了很棒的形象。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邹碧华事迹观后感”,敬请访问。
今天编辑为您提供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当优秀的影片让我们心生感悟时,好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能将共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观后感存在的意义,此时写一篇观后感,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分析作品。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就是后者。我们追忆邹碧华,就是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来、发扬下去,用他的精神孕育出更多的“邹碧华”。这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邹碧华是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指出,“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就是弄潮儿的楷模。他身前除了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还有另一个头衔——上海司改办主任。从参与研制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到参与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邹碧华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追求改革理想,献身改革大业,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顶住压力,冲破阻力,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在改革的征程上“杀出一条血路”。
邹碧华是勤政务实的时代好干部。勤政务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这一点在邹碧华身上得到了有力印证。推行法官员额制,独创一套“案件权重系数”,避免了两个“一刀切”;针对执行投诉多,变“一人一案管到底”传统运行模式为接待、查控、研判、强制4个环节,执行投诉率下降76%;为让当事人方便联系法官,建起法院“小总机”,安排专人接听,成为如今在全国法院推广的12368热线电话的雏形……邹碧华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有数据、重事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的工作理念。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又是组织者,还是实践者,要像邹碧华一样,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唯有勤政务实,方能谋成小康之业、扬起改革之帆、行好法治之道、筑牢执政之基。
邹碧华是与时俱进的行业创新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只会越来越退步,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越来越进步。邹碧华曾经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不日新者必日退”。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顺应瞬息!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2】
近日,单位组织观看了《邹碧华》,电影虽然落幕了,然而邹碧华同志的事迹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观者的心。他对司法事业的热爱,他敢于涉险滩的精神,他对弱者的无私关怀,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感染着我们,更鼓舞着我们。
学习邹碧华精神,要为人民排忧解难。电影中,邹碧华亲自接待了来法院上访的聋哑老人,将心比心地说:“你有母亲,我也有,你的问题我来解决。”并到案件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综合分析火灾原因,真心实意地为老人解决了实际问题。我想作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者,也应时刻怀有一颗执法为民的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学习邹碧华精神,要为热爱的事业奋斗终生。电影中的邹碧华是热爱法制工作的“庭前独角兽”,堆满法律书籍的书房以及被书籍包围的办公桌;为了传播法律的种子,利用周末时间,为高校的学生带去丰富而有趣的法律知识;编著《要件审判九步法》,高兴得与妻子分享,然后翩翩起舞,无不令人感佩。我想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会为之奋斗终生,才会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作为青年工作者的我们,对待工作也应时刻保持这样的热情,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坚守职业情怀,崇法尚德,忠诚敬业。
学习邹碧华精神,迎难而上,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电影中,邹碧华积极投身于司法体制改革,面对质疑和反对,不畏艰难险阻创新出了法制工作难度系数,实现了法官员额制改革和入额法官遴选制度建设。他用坚定无比的信仰,支撑着自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用燃灯者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开拓创新。我想今后在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也应学习他“敢于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精神品格,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无论无何,还是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会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无论无何,还是要诚实与坦率;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无论如何,还是要为弱者奋斗。”电影中邹碧华朗诵的这段特蕾莎修女的诗歌,像是邹碧华的人生写实。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也将以邹碧华精神,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忠诚党和人民,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为卫生计生事业而奋力拼搏。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3】
时代需要榜样,榜样就是方向,方向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全国优秀法官邹碧华同志就是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涌现出的杰出榜样,是新时期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征程上,人民司法的新标杆,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燃灯者”。
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所作出的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与邹碧华一样,是同处在一个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另多少法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另多少法律前辈为此奋斗终生的时代。我们能为赶上这样的时代而自豪,能为身处这个时代而庆幸,能为这个时代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骄傲。这样的时代能激发我们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他能让我们无论面对什么的艰难困苦、什么样的曲折得失,都能坦然面对,都能义无反顾。因为我们的队伍里有邹碧华这样的“燃灯者”在引路,有“邹碧华精神”再激励我们,有邹碧华这样的典型做标杆,我们只有始终像邹碧华那样保持火一样的激情,才能完成党赋予我们的使命,完成邹碧华未竟的事业,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人民法官来自于人民,人民是我们的根,是司法权的权源。我们只有始终牢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宗旨,心存敬畏,守住底线,才能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我们只有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动摇,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保持定力,坚定方向,自觉抵制公器私用,让“刀把子”永远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我们只有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事业,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和信赖,司法权才能有公信力和权威,人民法官也才能有作为和地位。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业绩。我们今天的事业,是传承于我们前辈们的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没有他们就没有人民司法的今天。我们的事业,同时也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而我们今天的每一名法官都正处在历史的抉择中,我们能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历史将会给与我们怎样的评价?这需要我们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正如所指出的,“法治领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检法司等国家政权机关和强力部门,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拘泥于部门权限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讨价还价,必然是磕磕绊绊、难有作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上,而我们又是处在这样一个浩浩荡荡大变革的时代,时不我待,失不再来,只有抓住机遇,拿出自我革新的胸襟和气魄,迎难而上,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4】
--月--日下午,我观看了《邹碧华》。影片中,邹碧华在康达生日聚会上背诵了特蕾莎修女的《无论如何》。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诗,他且用行动诠释了无论如何。
一、无论如何都要做好社会的这杆公平秤的法官。
他说:“我们每年要经手上万起案件,数量很大,而每个家庭一辈子也许就这一件,如果因为我们的失职造成了冤假错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越来越多的人就不会相信我们的法律了,那我们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无论如何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的法官。
他深入火灾事故现场,做起走访调研,他用手语与诉讼当事人老伯伯进行交流。他那句动情的: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融化了多少人的心。
三、无论如何都会尊重他人的好干部。
作为干部要学会尊重。邹碧华到长宁区法院任职的第一天,遇到面对上访群众而有所怨言的法院信访办主任康达,对康达讲的一句话:你这个人民是吃过法条的人民,我们要把法条与面条搅拌在一起,让当事人吃法条与吃面条一样顺畅。在全院干警会上,邹碧华让贺青山走上台前,尊称他为贺老师。一句“贺老师”,阐明了平等尊重。
四、无论如何都会关心下属的好领导。
陈阳在审理一起纠纷案中,原告无理取闹甚至在网络上造谣,陈阳在跑步机上无言的身影让人心疼,邹碧华为他支招,用智慧教他如何通过审讯撕破虚假诉讼人的嘴脸。
五、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好爸爸。
可能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因为读博,没能亲自迎接儿子的降生;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儿子过生,只能在匆匆离去的车里探出头对儿子说一声“生日快乐”。他通过视频给儿子留言,工作再忙他也还是想做一个好爸爸。这一幕让我感受到敬业的力量,明白了大局的含义。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也是对党的忠诚。
在全院干警会上,邹碧华请贺青山上台讲一讲他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贺青山对收发的信函如数家珍,他认真、敬业、负责,每年为法院纠正了许多错发的信件。邹碧华问他从事的这项工作可能与职称、职务的晋级并没有太大联系时,贺青山说:“想一想那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连长、班长,还有那些好兄弟,我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很幸运的,组织上关心我,把我安排在法院工作,让我每天一抬头就能看见国徽,就好像无数牺牲的烈士们在看着我,我只有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对得起他们。”贺青山同志的话让我泪崩了,一个颤抖着标准的军礼诠释了什么是忠诚。
邹碧华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非常不简单。”听到这句话,我不禁陷入沉思,平凡工作中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我想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不一定要干出一番多么大的事业,但我要干好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用“无论如何”的态度攻破难关,砥砺前行。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5】
邹碧华,生于1967年1月18日。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198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高级法院经济庭工作。1993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获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之2012年间,先后担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和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院长。2012年11月,就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2021年12月10日,在赴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这样的一个好法官的英年早逝,让我们惋惜流泪!
邹碧华为司改呕心沥血,用生命捍卫法律尊严,把自我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法治中去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法律是冰冷无情的,但却因邹碧华的努力散发出光和热,闪耀出温暖。他在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期间,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诉讼。为被父母抛弃的患白血病男童索要抚养费。作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尤其是弱者的合法权益更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才能用法的精神更好的服务百姓。
邹碧华始终冲在司法第一线奋斗和奉献,他的学术水平很高,说话却又很平和,是一位高瞻远瞩接地气的领导干部。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邹碧华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但他始终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忠诚的信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但他的精神却继续传递着光和热。他曾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开这个世界,希望他的墓志铭上能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他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邹碧华做到了。刹那芳华,即是永恒。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还依然活着。”英雄身死,但信念不死,精神永存。我们不该只是把邹碧华同志作为一个英雄来仰望,不该只是用鲜花、掌声或赞歌来纪念或歌颂他,而是应该继承他甘于奉献、充满激情,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他为人高尚、公正执法、热爱事业的品格。循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用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让“邹碧华精神”踏着春天的脚步继续出发。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6】
在科学城党委组织下,作为企业党支部党员,同辖区党员同志一同观看了《邹碧华》。电影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生前事迹为蓝本,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法官形象。
20--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首先向来沪学习交流司法改革工作的领导同志介绍上海司法改革进展情况,中午,又赶赴徐汇区法院参加会议。由于已经连续几天马不停蹄地工作,在去往徐汇区法院的路上,他突然感到心脏不适,不幸离世。
看完影片后,我感慨到:敬业,影片中的各类人物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敬业方式,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收发室的贺青山,身为法院的一名普通职员,在收发室这一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没有怨言。他能准确的说出每年收发报纸、书刊、信访信件的准确数量,并为那字迹不清的回信内容而与信访办主任据理力争,他做的事很简单,但像他这样对信件负责和敬业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故事的主人公邹碧华更是如此,热爱着自己忠诚的司法事业,为中国法制建设,司法改革快速发展不断钻研,不懈奋斗,鞠躬尽瘁。
他们能够热爱并敬而行之于自己的事业,我想是信仰的力量,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贺老师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信仰,是邹碧华对人民和中国法制建设的信仰,只有信仰存于心,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才会做到脚踏实地。
敬业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7】
听取了5名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所作的报告,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不经意间泪水润湿了我的眼眶。邹碧华同志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畏艰难、奋勇向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那份对司法事业昂扬的热情,是我们每一位法官学习的榜样。
死者已矣,活着的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好好将邹碧华同志的崇高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通过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也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同时具备善学、无畏、无私、有良知四种品质。
善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时刻心存紧迫感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一方面,努力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育塑造自身扎实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拓宽知识体系范围,学习了解心理学、哲学、社会、甚至建筑学等专业的知识。因为,法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职业,单存学习法律专业的知识,对于处理一般简单案件尚可,但是如果碰到比较复杂的案件或者专业性质较强的案件,如果法官不懂得相关领域的知识,很难对案件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要善于学习,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无畏。法官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充满着各种不同的艰难险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要有无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要学会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不屈服、不退缩;面对强权,不低头、不妥协;面对金钱,不昏头、不伸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保持火一样的热情。这即是大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着勇敢、担当、廉洁,它将是成就一名优秀法官的动力之源。
无私。无私方能无畏。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要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以无这种忘我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法治理想,法官才能真正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到无所畏惧,才能真正成为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才能使自己的一生有所作为。
有良知。教育家陶行之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成为非作恶愈大。”如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么良知便是道德的根本,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坚守良知。法官即是如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不能只是做一名机械的法律执行者,而必须要在执行法律的同时学会人文关怀。法官应当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司法者。只有懂得人文关怀的法官,才会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几率,才会真正赢得人民群众认同和信服。这是一名现代法官需要拥有的品质,也是一名优秀法官的必备素质。
邹碧华同志正是因为他拥有善于学习、无畏艰难、无私奉献和用良知办案等优良品质,才造就他成为新时期一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作为一名法官,我们应当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8】
尊重基层维法人员,让爱的赞歌充满阳光。一名普通的法官,因疾病意外来袭而突然倒在工作岗位上,将生命定格在那里,悲剧在人间上演。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与时俱进的思想彰显当代执法者争先创优的优秀品德。
在朋友圈转发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上线的新闻,评论道:“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法官与律师事务所打交道,如何在执法过程中尊重律师的意见,并且与律师共同维护法的尊严,邹碧华也做了很多工作。在重要的会议活动中强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在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上,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院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道出了执法者与律师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推动上海长宁区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同时个人还撰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阐述法官、律师职业共同体建设对中国法治的重要性。正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让律师这一群体对他充满了尊重,让他的个人行为赢得了整个执法群体的认可。
有改革进取心,在工作中努力拼搏,用良好的工作行为赢得了执法部门的认可;有服务群众的良心,让执法者的形象在哪一个地方都有阳光般的温暖,这样的执法者走了,如何不让广大群众痛惜呢?在他走后网上网下广大群众形成互动,更说明了他所做出的一切,让广大群众赞许,更说明了群众对于他离逝的相当惋惜。
邹碧华走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他为司法改革所做的成绩长存,他的行为更会激励其他的执法者在工作中严于律已,为中国的司法护法卫道,让司法改革打造出别样的风景来。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9】
作为一名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我深知自己工作使命,因为我面对都是基层困难群众中的重点对象,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有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要成为残障人士的知心朋友,困难与障碍的解决者,温暖与幸福的传递者,这就需要我在实际 工作当中发挥优秀党员的优良作风像牺牲的“邹碧华”同志学习,学习他不断努力学习努力让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精神为基层残障工作的创新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构建基层社区和谐建设做出一名共产党员残疾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在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同时,我也要紧贴工作实际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要有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我们工农区正在开展的《暖心行动》《党建》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把残障人士的困境梳理出脉络,利用我区正在大力度打造民生的良好时机,尽量利用人大政协领导下基层的机会呼吁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能多多关注残疾人极其家属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二是提升了相关企业的公众形象,我感觉残障人士家属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就树立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政府就会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去搞建设,财政收入增加了就形成了更多惠民生的机遇。百姓开心幸福是学习“邹碧华”同志最好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民政、就业、司法等部门的业务知识为残障人士服务,还要积极帮助他们把实际困难反应给相关部门让他们感觉到温暖。
“邹碧华”同志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艰苦不俗的作风,做群众的服务员虽然他不幸牺牲,但是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我要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把基层群众的需求及时反应给有关部门让困难群体笑欢颜是我工作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为构建和谐工农作出工农人的应有贡献!同时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能给我更多服务群众的机会,我一定做好表率像人大代表一样做好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10】
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邹碧华同志长期在人民法院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司法事业中,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的逝世,让全国法律界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向邹碧华学习,就要学习他以下三种精神:
一、 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榜样,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俗话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
二、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邹碧华同志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用些时间来学习,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取得这些成果就证明了邹碧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三、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他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善待律师,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今,他做到了,他成为人民的好法官,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一个名字让我们不同领域的法律人感动,他就是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 2021年3月2日下午3时许,鸡东法院组织全体干警观看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全面掀起了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高潮。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11】
继承是最好的纪念。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的优秀品质。邹碧华同志担任法官22年来,始终秉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的职业理念,依法公正行使好手中的审判权。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忠诚履职,勤勉敬业,依法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邹碧华同志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担当精神。邹碧华同志作为上海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始终站在司法改革的第一线,勇挑重担,不畏困难,以前瞻性的改革视野、精深的法学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全国司改担当探路先锋,被誉为司法改革道路上的“”。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树立问题意识,弘扬改革精神,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司法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的伟大实践,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勇于承担责任,正确对待利益得失,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邹碧华同志爱岗敬业、崇法尚德的职业情怀。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邹碧华同志始终充满激情。在他看来,工作本身就是回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人格。他做任何工作都坚持高标准,精益求精,不知疲惫。他坚守高尚的精神追求,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的政治本色。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邹碧华同志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邹碧华同志爱好学习,博览群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提炼审判和管理经验,不断实现从一般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工作之余,他撰写、发表了大量专业著作、论文,受到法律界的高度评价。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善于把能办的事办好,努力把难办的事办成,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邹碧华事迹个人观后感【篇12】
自邹碧华先进事迹被媒体传开以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而在高度评价邹碧华先进事迹的同时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像邹碧华那样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邹碧华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是时代的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用生命谱写了一个法律人无私奉献的华丽篇章。虽然邹碧华走了,但他那忠诚敬业、敢为人先、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却照亮了后人。有人说,法官当如邹碧华,然所有党员干部亦当如邹碧华。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把事业当目标,把推进公平正义当己任的工作态度的责任担当。就是要我们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融入到工作目标中,把做好本职工作,提服务技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和追求。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敢于打破常规,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就是要我们在工作中树立勤于思考,善于谋划,能发现问题、会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要树立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创新,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勇气。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不把群众利益当小事,甘为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和情怀。就是要我们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作理念,切实把服务好、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提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切实当好群众的知心人。
学习邹碧华就是要学他敢为人先,甘当“燃灯者”的奉献精神和时代楷模。就是要我们树立学习先进,不断奋进,争先创优,不甘平庸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追求,传好继续领跑的接力棒。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精选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小编特别编辑了“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就是后者。我们追忆邹碧华,就是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来、发扬下去,用他的精神孕育出更多的“邹碧华”。这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邹碧华是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指出,“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就是弄潮儿的楷模。他身前除了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还有另一个头衔——上海司改办主任。从参与研制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到参与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邹碧华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追求改革理想,献身改革大业,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顶住压力,冲破阻力,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在改革的征程上“杀出一条血路”。
邹碧华是勤政务实的时代好干部。勤政务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这一点在邹碧华身上得到了有力印证。推行法官员额制,独创一套“案件权重系数”,避免了两个“一刀切”;针对执行投诉多,变“一人一案管到底”传统运行模式为接待、查控、研判、强制4个环节,执行投诉率下降76%;为让当事人方便联系法官,建起法院“小总机”,安排专人接听,成为如今在全国法院推广的12368热线电话的雏形……邹碧华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有数据、重事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的工作理念。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又是组织者,还是实践者,要像邹碧华一样,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唯有勤政务实,方能谋成小康之业、扬起改革之帆、行好法治之道、筑牢执政之基。
邹碧华是与时俱进的行业创新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只会越来越退步,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越来越进步。邹碧华曾经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不日新者必日退”。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顺应瞬息!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2】
邹碧华,生于1967年1月18日。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198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高级法院经济庭工作。1993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获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之2012年间,先后担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和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院长。2012年11月,就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2021年12月10日,在赴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这样的一个好法官的英年早逝,让我们惋惜流泪!
邹碧华为司改呕心沥血,用生命捍卫法律尊严,把自我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法治中去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法律是冰冷无情的,但却因邹碧华的努力散发出光和热,闪耀出温暖。他在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期间,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诉讼。为被父母抛弃的患白血病男童索要抚养费。作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尤其是弱者的合法权益更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才能用法的精神更好的服务百姓。
邹碧华始终冲在司法第一线奋斗和奉献,他的学术水平很高,说话却又很平和,是一位高瞻远瞩接地气的领导干部。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邹碧华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但他始终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忠诚的信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但他的精神却继续传递着光和热。他曾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开这个世界,希望他的墓志铭上能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他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邹碧华做到了。刹那芳华,即是永恒。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还依然活着。”英雄身死,但信念不死,精神永存。我们不该只是把邹碧华同志作为一个英雄来仰望,不该只是用鲜花、掌声或赞歌来纪念或歌颂他,而是应该继承他甘于奉献、充满激情,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他为人高尚、公正执法、热爱事业的品格。循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用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让“邹碧华精神”踏着春天的脚步继续出发。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3】
尊重基层维法人员,让爱的赞歌充满阳光。一名普通的法官,因疾病意外来袭而突然倒在工作岗位上,将生命定格在那里,悲剧在人间上演。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与时俱进的思想彰显当代执法者争先创优的优秀品德。
在朋友圈转发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上线的新闻,评论道:“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法官与律师事务所打交道,如何在执法过程中尊重律师的意见,并且与律师共同维护法的尊严,邹碧华也做了很多工作。在重要的会议活动中强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在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上,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院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道出了执法者与律师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推动上海长宁区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同时个人还撰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阐述法官、律师职业共同体建设对中国法治的重要性。正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让律师这一群体对他充满了尊重,让他的个人行为赢得了整个执法群体的认可。
有改革进取心,在工作中努力拼搏,用良好的工作行为赢得了执法部门的认可;有服务群众的良心,让执法者的形象在哪一个地方都有阳光般的温暖,这样的执法者走了,如何不让广大群众痛惜呢?在他走后网上网下广大群众形成互动,更说明了他所做出的一切,让广大群众赞许,更说明了群众对于他离逝的相当惋惜。
邹碧华走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他为司法改革所做的成绩长存,他的行为更会激励其他的执法者在工作中严于律已,为中国的司法护法卫道,让司法改革打造出别样的风景来。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4】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幸在工会组织下,观看了《邹碧华》。虽然职业不同,但是感觉自己和邹碧华很多相似之处,敬业、执着、真诚,很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一位知识分子因为这些闪光点,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和家人,国家也失去了一位对法律忠诚,对职业热爱,对改革有信念,有才华、诚实和率真好法官。无论如何,我希望我们身边的这些好同志在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的同时,维护健康,珍爱生命,毕竟有了健康和生命,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无论如何,我们是国家、是社会、是家庭的希望和依托。
人们往往不理智,缺乏逻辑性并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如何,还是爱他们;如果你友善,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无论如何,还是要友善;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无论如何,还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无论如何,还是要诚实与坦率;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无论如何,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无论如何,还是要建设;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人们可能会嫉妒你,无论如何,还是要快乐;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无论如何,还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都不够,无论如何,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这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5】
近日,我通过上网观看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邹碧华先进事迹深入了解和学习,他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关爱他人的精神触动了我的心灵,在感动的同时,觉自己要学的还很多。
一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邹碧华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不知疲惫、忘我工作,经常是“5加2”、“白加黑”,始终以“从事一份职业,就一定要去热爱它”的理念要求自己,践行从优秀到卓越的工作理念。
作为一名普通的街道工作者,虽然平凡,但是我要像邹碧华一样有一颗为爱岗敬业的真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不计较得失,以做好日常事务为落脚点,不能因为岗位平凡而得过且过混日子,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街道建设和发展,为社区居民生活幸福作出贡献。
二是要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邹碧华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认为邹碧华身上体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我要像邹碧华那样孜孜不倦的学习,开阔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现在我主要负责处理应急、安全、防灾减灾工作,专业性很强,因此更需进行系统学习,灵活运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提高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更好地开展应急、安全、防灾减灾工作,服务好人民群众。
三是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邹碧华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他就是这样的人,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世界上最难打开的是人心,最容易敞开的也是人心,真爱暖心”。作为党员,我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事儿放在心上。今后,我要积极参加在职党员“双报到”、“微梦想,微服务”、生活便民等各类志愿服务,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发挥好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带动身边人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邹碧华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敬业精神和博爱品德却愈加伟岸,高山仰止,历久弥新。他的光辉事迹将被一代代传诵,精神和品德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6】
听取了5名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所作的报告,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不经意间泪水润湿了我的眼眶。邹碧华同志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畏艰难、奋勇向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那份对司法事业昂扬的热情,是我们每一位法官学习的榜样。
死者已矣,活着的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好好将邹碧华同志的崇高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通过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也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同时具备善学、无畏、无私、有良知四种品质。
善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时刻心存紧迫感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一方面,努力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育塑造自身扎实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拓宽知识体系范围,学习了解心理学、哲学、社会、甚至建筑学等专业的知识。因为,法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职业,单存学习法律专业的知识,对于处理一般简单案件尚可,但是如果碰到比较复杂的案件或者专业性质较强的案件,如果法官不懂得相关领域的知识,很难对案件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要善于学习,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无畏。法官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充满着各种不同的艰难险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要有无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要学会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不屈服、不退缩;面对强权,不低头、不妥协;面对金钱,不昏头、不伸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保持火一样的热情。这即是大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着勇敢、担当、廉洁,它将是成就一名优秀法官的动力之源。
无私。无私方能无畏。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要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以无这种忘我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法治理想,法官才能真正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到无所畏惧,才能真正成为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才能使自己的一生有所作为。
有良知。教育家陶行之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成为非作恶愈大。”如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么良知便是道德的根本,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坚守良知。法官即是如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不能只是做一名机械的法律执行者,而必须要在执行法律的同时学会人文关怀。法官应当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司法者。只有懂得人文关怀的法官,才会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几率,才会真正赢得人民群众认同和信服。这是一名现代法官需要拥有的品质,也是一名优秀法官的必备素质。
邹碧华同志正是因为他拥有善于学习、无畏艰难、无私奉献和用良知办案等优良品质,才造就他成为新时期一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作为一名法官,我们应当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7】
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邹碧华同志长期在人民法院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司法事业中,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的逝世,让全国法律界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向邹碧华学习,就要学习他以下三种精神:
一、 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榜样,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俗话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
二、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邹碧华同志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用些时间来学习,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取得这些成果就证明了邹碧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三、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他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善待律师,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今,他做到了,他成为人民的好法官,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一个名字让我们不同领域的法律人感动,他就是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 2021年3月2日下午3时许,鸡东法院组织全体干警观看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全面掀起了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高潮。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8】
--月--日下午,我观看了《邹碧华》。影片中,邹碧华在康达生日聚会上背诵了特蕾莎修女的《无论如何》。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诗,他且用行动诠释了无论如何。
一、无论如何都要做好社会的这杆公平秤的法官。
他说:“我们每年要经手上万起案件,数量很大,而每个家庭一辈子也许就这一件,如果因为我们的失职造成了冤假错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越来越多的人就不会相信我们的法律了,那我们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无论如何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的法官。
他深入火灾事故现场,做起走访调研,他用手语与诉讼当事人老伯伯进行交流。他那句动情的: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融化了多少人的心。
三、无论如何都会尊重他人的好干部。
作为干部要学会尊重。邹碧华到长宁区法院任职的第一天,遇到面对上访群众而有所怨言的法院信访办主任康达,对康达讲的一句话:你这个人民是吃过法条的人民,我们要把法条与面条搅拌在一起,让当事人吃法条与吃面条一样顺畅。在全院干警会上,邹碧华让贺青山走上台前,尊称他为贺老师。一句“贺老师”,阐明了平等尊重。
四、无论如何都会关心下属的好领导。
陈阳在审理一起纠纷案中,原告无理取闹甚至在网络上造谣,陈阳在跑步机上无言的身影让人心疼,邹碧华为他支招,用智慧教他如何通过审讯撕破虚假诉讼人的嘴脸。
五、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好爸爸。
可能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因为读博,没能亲自迎接儿子的降生;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儿子过生,只能在匆匆离去的车里探出头对儿子说一声“生日快乐”。他通过视频给儿子留言,工作再忙他也还是想做一个好爸爸。这一幕让我感受到敬业的力量,明白了大局的含义。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也是对党的忠诚。
在全院干警会上,邹碧华请贺青山上台讲一讲他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贺青山对收发的信函如数家珍,他认真、敬业、负责,每年为法院纠正了许多错发的信件。邹碧华问他从事的这项工作可能与职称、职务的晋级并没有太大联系时,贺青山说:“想一想那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连长、班长,还有那些好兄弟,我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很幸运的,组织上关心我,把我安排在法院工作,让我每天一抬头就能看见国徽,就好像无数牺牲的烈士们在看着我,我只有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对得起他们。”贺青山同志的话让我泪崩了,一个颤抖着标准的军礼诠释了什么是忠诚。
邹碧华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非常不简单。”听到这句话,我不禁陷入沉思,平凡工作中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我想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不一定要干出一番多么大的事业,但我要干好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用“无论如何”的态度攻破难关,砥砺前行。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9】
《邹碧华》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他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电影依据客观事实打造剧情,不仅对敏感矛盾点不避讳,反而匠心巧用,雕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直面很多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例如面对信访矛盾时,耐心对待不了解法条的人民群众,以免激化矛盾;又如,捕捉部分法官的心理活动,对现实司法环境不满意,对法官职业待遇不满意,对个人发展前景不满意等,并在法制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再如,当司法改革来临时,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的问题,司法部门不断迎接挑战。影片中,办公室的书架、会议桌上的文案、父子间的交流、夫妻间的谈话……无论是小的细节,还是大的故事情节,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认真、有信仰的主人公。
从邹碧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每天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始终站在战斗最前线。正是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命的剧场于他47岁那年落下了帷幕。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需要向邹碧华一样怀揣信仰和希望,不懈追求,不忘初心,保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向前走。
影片除了向我们展示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这样一位法官外,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学习他留下的信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又提醒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邹碧华公正为民、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精神事迹引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在分公司发展的瓶颈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10】
作为一名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我深知自己工作使命,因为我面对都是基层困难群众中的重点对象,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有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要成为残障人士的知心朋友,困难与障碍的解决者,温暖与幸福的传递者,这就需要我在实际 工作当中发挥优秀党员的优良作风像牺牲的“邹碧华”同志学习,学习他不断努力学习努力让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精神为基层残障工作的创新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构建基层社区和谐建设做出一名共产党员残疾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在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同时,我也要紧贴工作实际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要有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我们工农区正在开展的《暖心行动》《党建》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把残障人士的困境梳理出脉络,利用我区正在大力度打造民生的良好时机,尽量利用人大政协领导下基层的机会呼吁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能多多关注残疾人极其家属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二是提升了相关企业的公众形象,我感觉残障人士家属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就树立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政府就会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去搞建设,财政收入增加了就形成了更多惠民生的机遇。百姓开心幸福是学习“邹碧华”同志最好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民政、就业、司法等部门的业务知识为残障人士服务,还要积极帮助他们把实际困难反应给相关部门让他们感觉到温暖。
“邹碧华”同志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艰苦不俗的作风,做群众的服务员虽然他不幸牺牲,但是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我要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把基层群众的需求及时反应给有关部门让困难群体笑欢颜是我工作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为构建和谐工农作出工农人的应有贡献!同时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能给我更多服务群众的机会,我一定做好表率像人大代表一样做好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11】
自邹碧华先进事迹被媒体传开以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而在高度评价邹碧华先进事迹的同时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像邹碧华那样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邹碧华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是时代的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用生命谱写了一个法律人无私奉献的华丽篇章。虽然邹碧华走了,但他那忠诚敬业、敢为人先、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却照亮了后人。有人说,法官当如邹碧华,然所有党员干部亦当如邹碧华。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把事业当目标,把推进公平正义当己任的工作态度的责任担当。就是要我们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融入到工作目标中,把做好本职工作,提服务技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和追求。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敢于打破常规,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就是要我们在工作中树立勤于思考,善于谋划,能发现问题、会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要树立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创新,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勇气。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不把群众利益当小事,甘为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和情怀。就是要我们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作理念,切实把服务好、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提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切实当好群众的知心人。
学习邹碧华就是要学他敢为人先,甘当“燃灯者”的奉献精神和时代楷模。就是要我们树立学习先进,不断奋进,争先创优,不甘平庸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追求,传好继续领跑的接力棒。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篇12】
在科学城党委组织下,作为企业党支部党员,同辖区党员同志一同观看了《邹碧华》。电影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生前事迹为蓝本,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法官形象。
20--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首先向来沪学习交流司法改革工作的领导同志介绍上海司法改革进展情况,中午,又赶赴徐汇区法院参加会议。由于已经连续几天马不停蹄地工作,在去往徐汇区法院的路上,他突然感到心脏不适,不幸离世。
看完影片后,我感慨到:敬业,影片中的各类人物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敬业方式,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收发室的贺青山,身为法院的一名普通职员,在收发室这一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没有怨言。他能准确的说出每年收发报纸、书刊、信访信件的准确数量,并为那字迹不清的回信内容而与信访办主任据理力争,他做的事很简单,但像他这样对信件负责和敬业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故事的主人公邹碧华更是如此,热爱着自己忠诚的司法事业,为中国法制建设,司法改革快速发展不断钻研,不懈奋斗,鞠躬尽瘁。
他们能够热爱并敬而行之于自己的事业,我想是信仰的力量,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贺老师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信仰,是邹碧华对人民和中国法制建设的信仰,只有信仰存于心,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才会做到脚踏实地。
敬业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彭云先进事迹观后感
彭云先进事迹观后感
《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一
付井联合小学要云仙
7月27日下午,我观看了山西卫视播出的《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彭云同志是一名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好党员、好干部,是我们学习的好楷模。他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尚追求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彭云同志的感人事迹令人震撼,观看他的报告会不禁令人落泪。彭云同志在山阴县下喇叭乡口子梁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二十二年来在自然环境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改变山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彭云同志的先进事迹令人感动,他被人们称为“口子梁村永不干涸的蓄水池”。他为解决口子梁村村民吃水的问题,先是修建蓄水池引水,水源枯竭之后,又用自家的四轮车义务为村民拉水,先后用坏了三辆四轮拖拉机,令人震撼。这位人民的好干部,国家的好党员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情为民所系”的根本理念,真真正正做到了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也就是解决村民最现实、最具体、最急迫的利益问题。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雨雪,他常年为乡亲们拉水,他义务照顾五保户老人杨迎生欢度晚年,他义务为村民耕地、秋收、碾场……真正的感动不是一时的感伤,而是灵魂的触动。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有如此高的境界,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共产党人精神,让我们感动!
彭云同志是大山的骄子,大山的脊梁,党的好儿子,百姓的好公仆,农村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他活着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他逝去是历史的一座丰碑。他走了,带着的对亲人的眷念,对生命的渴望,当然也带着对工作的遗愿,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是对大山深处的那份坚守,是22年的无怨无悔。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的震撼与感动!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讲演是彭云同志的女儿彭丽丽所做的演讲,她讲述了作为一名村干部,作为一名丈夫,作为一名父亲,彭云同志都在尽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在她的眼里,父亲从未给家里谋过福利,也从未想过为自己争得点儿什么个人利益,他全身心的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人民,为人民所想,为人民所干,最后为人民所牺牲。
斯者已逝,精神长存。你播下一粒信念的种子,人们继续用希望浇灌它,在发展的道路上生长发芽,开出灿烂的花。今后我要以彭云同志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党员、党的好儿子
附井联合小学李新梅
就是这么一根不起眼的铁索,夺去了李方洪年仅46岁的生命。而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还是我先来吧。”其实,李方洪是在工作救人9个多小时后才被电击死的。
怀着难过的心情我坚持看完了电视台的相关节目。
在我们地方上,也有类似的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的人。彭云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彭云同志是山阴县下喇叭乡口子梁村人,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致力于改变山村贫穷落后面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去年年底,因工作劳累导致脑出血,不幸逝世,年仅51岁。彭云同志短暂而永恒、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值得我们缅怀。
通过观看彭云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我的内心受到净化和升华,事迹感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彭云同志身上,浓缩了广大基层干部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凝聚着各级干部“富民惠民为民,改善民生”的不懈追求。要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学习他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崇高境界;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如果你是一名党员,请学习彭云同志和李方洪同志的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品格;学习他们牢记宗旨、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们履职尽责、真抓实干的作风。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力争上游,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我要一如既往的为教育事业而奋斗。为人师表,竭尽所能,争取让我的桃李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三
井西小学杨巨丽
7月27日下午,我们收看了《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彭云同志是一名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好党员、好干部。他是我们山西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基层的团干,彭云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给我很多启示:
一、信念
彭云同志是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以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热血赤诚,诠释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在全省全力打造“四化一体、东部新区”的征途上,彭云同志的精神将鼓舞每一名共产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将个人奋斗与时代大潮紧密结合,为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二、情感
彭云同志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爱口子梁村的山山水水,也爱着世代在此敷衍生息的人们。带着这份对故土、对乡亲们沉甸甸的爱,他奔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谁家有过不去的难关,解不开的疙瘩总能得到他无私的帮助。他不止代表个人,也代表组织将温暖送到每户村民家中。为了解决村里吃水难的问题,他几经奔波,促成引水工程。在水位下降,难以为继时,他又义务用“小四轮”为
孙波先进事迹观后感
孙波先进事迹观后感
南山青少年活动中心肖大鹏
今天我观看了黑龙江省电视台公共频道“群星闪耀黑土地”工农法院孙波的先进事迹,心里有说不出的敬仰,孙波同志工作积极勤奋,精益求精,特别注重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的结合,是鹤岗法院系统公认的业务骨干。他用事实见证了,他无愧于是一名党员,他用心办好每一个案件,这里面蕴含了多少劳累,付出,压力,和坚持,他是一名优秀的好党员。
我看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感到非常的震撼和感动,对孙波同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孙波同志,男,41 岁,本科学历,1995 年考入工农区法院工作,200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市区法院审判一线岗位上辛勤工作了17 个春秋。经他参与审理的案件近2000 件。十几年来,他凭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真挚热爱,以其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倾心审判, 2011 年因积劳成疾,诊断为严重的肾衰竭,但仍坚守岗位。三年来,他先后被省高级法院及市政法委授予“办案标兵”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 年被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市政法系统“先进政法干警”,并荣记全市法院系统个人三等功等荣誉。孙波同志始终不忘记他是人民的公仆,他要把所学用在为人民服务上。
他无私奉献,他坚守着法官的誓言。 他凭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真挚热爱,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认真处理好每一起案件,尤其对于特殊案件,做到保质保量、快审快结他在工作需要时,在人民期盼时,他从来都是精神饱满出现在岗位上。在他患病后,三天一透析,他仍主动要求领导分配工作,在审理一起市纪检委督办案件中,他不顾医生和家人劝说,坚持了三天开庭,在审判席上,领导和同事们都说“如果坚持不了,随时可以休庭”,但他虽面显疲惫,仍思路清晰的完成了庭审任务,并及时审结该案,体现了一名共和国法官的高尚情操。
在病魔面前,关爱和执着成为他的坚强后盾,孙波同志的工作热情及奉献精神,为广大法官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鼓舞激励着全体法官为了神圣的法律事业而不懈努力。我也是一名党员,我好好的反思了一下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前进的脚步呢,我要全心全意干好工作,无愧于党,无愧于领导,无愧于学生,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拓展阅读:学习孙波事迹心得体会
2月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段关于中国石油员工在海外开拓油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传诵。那就是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兼中亚地区协调组组长孙波以及他的感人事迹。先是在2月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资委追授孙波同志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然后是2月2012年报等中央媒体纷纷对孙波同志拓荒海外、石油报国的事迹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度报道。在2月22日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孙波同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完全具备,而更是自身巨大的身心付出、点滴的不断积累和机缘机遇的有效把握,否则,成功将永远是一个梦。
只是因为你有了追求,你才会有更高的境界,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不追求生命的长短,只追求人生的精彩。不追求生命的质量,只追求人生的价值。
正如臧克家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永远活着。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他就会永远活着人们心中。
孙波同志的一生,是石油报国的一生。他以敬业奉献、鞠躬尽瘁的拼搏奋斗精神,为我国石油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表率作用,受到干部员工的一致好评。孙波同志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境界,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践行了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国石油涌现出的又一位杰出英模人物。
孙波同志用其简短而伟大的一生,诠释了当代石油人敬业奉献、鞠躬尽瘁的拼搏奋斗精神和精忠报国、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他的每项事迹无不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他的身上折射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这种精神将鼓舞和激励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
敢于担当。16年的海外开拓征程,孙波不畏艰难困苦,先后转战中东、南美、非洲和中亚四大油气合作区,将跨国创业的脚步坚实地烙刻每项工程上,作为中石油海外油气合作业务的开拓者和中亚油气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优秀组织者,孙波用其出色的工作业绩为国家、为人民争得了荣誉和财富。
敢于碰硬。仅用28个月就建成举世瞩目的、横跨中亚、长达1833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孙波日夜奋斗,带领管道建设者提前谋划勘察、动迁设备、采购钢材,比国际同类型管道建设工期减少近四年,实现了他“‘头拱地’也要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誓言和抱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勇气魄力和顽强意志。
敢于创新。单线变双线、直缝变螺旋是孙波指挥管道如期建成的点睛之笔;()创造性提出第三种方案,修建中哈天然气管道则体现了他的积极探索和机智创新,孙波对工作的精心策划和一丝不苟以及关键时刻以退为进的工作思路,也再一次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睿智和无穷智慧。
孙波用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诠释了当代石油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品质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他的先进事迹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楷模,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
孙波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生命谱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人生壮歌依然在我们心头传诵,激励广大石油职工为祖国奉献出更多的石油能源。
学习孙波,我们要什么?我们中国石油是一个航母级的特大型中央企业,构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我们每个人都是这艘航母上的一颗螺丝钉,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并把这点事做到极致、尽心尽力就可以了。
做管理工作的,就是要考虑如何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把上级的精神和指标落实好,如何保证企业安全平稳和效益最大化合理安排好生产,如何有所创新改进等等。
做基层工作的,就是如何提高执行力的问题。在生产岗位,就是要如何保证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完成任务和指标;在服务岗位,就是要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所以,学习孙波,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石油报国的爱国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
高德荣先进事迹观后感
高德荣先进事迹观后感
高德荣同志始终把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利益和本民族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这是我看后的第一感觉。解放后独龙族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千年跨越,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小康,但面对全国的发展,独龙族却未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落在了全国的后面,为了发展独龙江的经济,让独龙族早日摆脱贫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实现独龙江的二次跨越,高德荣上山下地过索道、跑省进京要项目,带领群众跟党走、奔小康,把造福家乡,奉献人民作为他一生的追求。
高德荣上山下地亲自手把手教群众栽培草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一个乡长、县长亲自到田间地头搞培训,手把手教群众种草果,免费为群众发放数十万棵草果苗,说明他关心群众、热爱群众,把群众当亲人看,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一心为民,说明他能与群众在一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说明高德荣的作风优良。
高德荣非常关心路的问题,一心想着尽早把路修通,他把路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说:"路对独龙江来说就是一条大动脉,一条命根子,路修不好要想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那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他才把路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尽早修通路,他总是冲在修路第一线,当指挥员、当警报员,他时刻叮嘱施工队的人员要注意安全,处处为他人着想,但他却不顾生命安危,曾被雪崩埋过,差点丢了性命,可他并不在呼。
高德荣生活非常简朴,不讲穿、不讲吃,他的衣服高领磨破了还舍不得换,洗净后继续穿,他去省里开会时穿了一套新衣服,他都非常不习贯;在群众心中高德荣是一个慈祥大方的老人,他不管到那个群众家中吃饭都不会白吃,吃的不管是洋芋、鸡蛋、还是山中野菜,那怕只值几元钱的菜饭,他都要给群众两三百元钱,从不白吃,他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救助那些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到群众家家访都要买上些礼品,家访时遇到困难的群众,还经常悄悄的在群众家里放下几百块钱,他对群众特别大方舍得,但他对自己和家人却非常小气和苛刻,衣服破了舍不得买,他的工资多数为群众花掉,留给家里的不多;他被安排到省人大工作,按规定他可以分得一套房子或领一笔补助,但他都没有要,为了独龙江的发展,他又回到了独龙江老家木屋里,这允分说明高德荣的高风亮节,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清廉本色。
高德荣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他定期到群众家中进行家访,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群众生活状况,了解群众疾苦,撑握第一手群众资料,充分反映了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群众路线观。只有心中有群众,时刻贴记着群众的冷暖,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才能不断地到群众中去,才能践行好群众路线。
群众说高得荣天不怕、地不怕,他上山下地过索道,跑省进京要项目,当问到高德荣怕什么时,他说他也有怕的,最怕的就是老百姓穷,最不怕的就是老百性富起来。
高德荣从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到贡山县县长再到努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不管职位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他来说始终不变的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民族和家乡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责任,高德荣工作和生活中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高德荣作为一名党的优秀干部,体现了他优秀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公朴本色,清政廉洁的廉政本色,是当代共产党员的模范代表,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学习。
关于邹碧华事迹观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邹碧华事迹观后感”。
人生中有许多有趣的电影值得我们观看,每个人看电影的时候其实都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一篇表达自己理解和感悟的观后感是对好作品的尊重。其实观后感也是记录人生的一个过程,不断去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怎样为作品的观后感进行润色呢?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邹碧华事迹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 篇1
尊重基层维法人员,让爱的赞歌充满阳光。一名普通的法官,因疾病意外来袭而突然倒在工作岗位上,将生命定格在那里,悲剧在人间上演。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与时俱进的思想彰显当代执法者争先创优的优秀品德。
在朋友圈转发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上线的新闻,评论道:“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法官与律师事务所打交道,如何在执法过程中尊重律师的意见,并且与律师共同维护法的尊严,邹碧华也做了很多工作。在重要的会议活动中强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在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上,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院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道出了执法者与律师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推动上海长宁区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同时个人还撰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阐述法官、律师职业共同体建设对中国法治的重要性。正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让律师这一群体对他充满了尊重,让他的个人行为赢得了整个执法群体的认可。
有改革进取心,在工作中努力拼搏,用良好的工作行为赢得了执法部门的认可;有服务群众的良心,让执法者的形象在哪一个地方都有阳光般的温暖,这样的执法者走了,如何不让广大群众痛惜呢?在他走后网上网下广大群众形成互动,更说明了他所做出的一切,让广大群众赞许,更说明了群众对于他离逝的相当惋惜。
邹碧华走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他为司法改革所做的成绩长存,他的行为更会激励其他的执法者在工作中严于律已,为中国的司法护法卫道,让司法改革打造出别样的风景来。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 篇2
作为一名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我深知自己工作使命,因为我面对都是基层困难群众中的重点对象,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有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要成为残障人士的知心朋友,困难与障碍的解决者,温暖与幸福的传递者,这就需要我在实际 工作当中发挥优秀党员的优良作风像牺牲的“邹碧华”同志学习,学习他不断努力学习努力让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精神为基层残障工作的创新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构建基层社区和谐建设做出一名共产党员残疾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在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同时,我也要紧贴工作实际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要有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我们工农区正在开展的《暖心行动》《党建》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把残障人士的困境梳理出脉络,利用我区正在大力度打造民生的良好时机,尽量利用人大政协领导下基层的机会呼吁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能多多关注残疾人极其家属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二是提升了相关企业的公众形象,我感觉残障人士家属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就树立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政府就会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去搞建设,财政收入增加了就形成了更多惠民生的机遇。百姓开心幸福是学习“邹碧华”同志最好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民政、就业、司法等部门的业务知识为残障人士服务,还要积极帮助他们把实际困难反应给相关部门让他们感觉到温暖。
“邹碧华”同志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艰苦不俗的作风,做群众的服务员虽然他不幸牺牲,但是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我要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把基层群众的需求及时反应给有关部门让困难群体笑欢颜是我工作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为构建和谐工农作出工农人的应有贡献!同时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能给我更多服务群众的机会,我一定做好表率像人大代表一样做好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 篇3
自邹碧华先进事迹被媒体传开以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而在高度评价邹碧华先进事迹的同时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像邹碧华那样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邹碧华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是时代的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用生命谱写了一个法律人无私奉献的华丽篇章。虽然邹碧华走了,但他那忠诚敬业、敢为人先、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却照亮了后人。有人说,法官当如邹碧华,然所有党员干部亦当如邹碧华。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把事业当目标,把推进公平正义当己任的工作态度的责任担当。就是要我们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融入到工作目标中,把做好本职工作,提服务技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和追求。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敢于打破常规,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就是要我们在工作中树立勤于思考,善于谋划,能发现问题、会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要树立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创新,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勇气。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不把群众利益当小事,甘为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和情怀。就是要我们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作理念,切实把服务好、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提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切实当好群众的知心人。
学习邹碧华就是要学他敢为人先,甘当“燃灯者”的奉献精神和时代楷模。就是要我们树立学习先进,不断奋进,争先创优,不甘平庸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追求,传好继续领跑的接力棒。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 篇4
继承是最好的纪念。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的优秀品质。邹碧华同志担任法官22年来,始终秉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的职业理念,依法公正行使好手中的审判权。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忠诚履职,勤勉敬业,依法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邹碧华同志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担当精神。邹碧华同志作为上海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始终站在司法改革的第一线,勇挑重担,不畏困难,以前瞻性的改革视野、精深的法学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全国司改担当探路先锋,被誉为司法改革道路上的“”。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树立问题意识,弘扬改革精神,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司法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的伟大实践,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勇于承担责任,正确对待利益得失,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邹碧华同志爱岗敬业、崇法尚德的职业情怀。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邹碧华同志始终充满激情。在他看来,工作本身就是回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人格。他做任何工作都坚持高标准,精益求精,不知疲惫。他坚守高尚的精神追求,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的政治本色。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邹碧华同志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邹碧华同志爱好学习,博览群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提炼审判和管理经验,不断实现从一般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工作之余,他撰写、发表了大量专业著作、论文,受到法律界的高度评价。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善于把能办的事办好,努力把难办的事办成,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 篇5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幸在工会组织下,观看了《邹碧华》。虽然职业不同,但是感觉自己和邹碧华很多相似之处,敬业、执着、真诚,很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一位知识分子因为这些闪光点,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和家人,国家也失去了一位对法律忠诚,对职业热爱,对改革有信念,有才华、诚实和率真好法官。无论如何,我希望我们身边的这些好同志在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的同时,维护健康,珍爱生命,毕竟有了健康和生命,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无论如何,我们是国家、是社会、是家庭的希望和依托。
人们往往不理智,缺乏逻辑性并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如何,还是爱他们;如果你友善,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无论如何,还是要友善;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无论如何,还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无论如何,还是要诚实与坦率;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无论如何,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无论如何,还是要建设;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人们可能会嫉妒你,无论如何,还是要快乐;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无论如何,还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都不够,无论如何,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这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邹碧华事迹观后感 篇6
邹碧华,生于1967年1月18日。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198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高级法院经济庭工作。1993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获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之2012年间,先后担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和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院长。2012年11月,就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2021年12月10日,在赴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这样的一个好法官的英年早逝,让我们惋惜流泪!
邹碧华为司改呕心沥血,用生命捍卫法律尊严,把自我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法治中去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法律是冰冷无情的,但却因邹碧华的努力散发出光和热,闪耀出温暖。他在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期间,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诉讼。为被父母抛弃的患白血病男童索要抚养费。作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尤其是弱者的合法权益更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才能用法的精神更好的服务百姓。
邹碧华始终冲在司法第一线奋斗和奉献,他的学术水平很高,说话却又很平和,是一位高瞻远瞩接地气的领导干部。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邹碧华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但他始终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忠诚的信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但他的精神却继续传递着光和热。他曾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开这个世界,希望他的墓志铭上能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他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邹碧华做到了。刹那芳华,即是永恒。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还依然活着。”英雄身死,但信念不死,精神永存。我们不该只是把邹碧华同志作为一个英雄来仰望,不该只是用鲜花、掌声或赞歌来纪念或歌颂他,而是应该继承他甘于奉献、充满激情,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他为人高尚、公正执法、热爱事业的品格。循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用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让“邹碧华精神”踏着春天的脚步继续出发。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1500字通用
看电影让我们轻松畅快。随着思维的不断跳跃,各种心得感悟纷纷呈现出来,将学习到的心得记录下来写进观后感是不错的选择。你知道应该怎么去写作品的观后感吗?您一定也想了解怎么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吧!以下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收集整理的《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1
刚刚过100岁生日的她,并不为我们熟悉,但她作出的努力,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她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更值得我们感谢和铭记!29岁时她被推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7年任期结束她拒绝优渥的续约邀请毅然回国之后的几十年间她将全部精力投入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把一个个与世隔绝的麻风村变成了幸福村她,就是李桓英!
“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1921年,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先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50年,年仅29岁的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在世卫组织工作的7年里,李桓英的内心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一个人的归属问题。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国的新闻,更是带给她很大的触动。一个愿望在她心里愈发强烈: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7年任期结束,李桓英拒绝了世卫组织的续约,瞒着已在美国定居的父母和家人,只身一人辗转多国,终于在1958年回到祖国。 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李桓英说:“联合国待遇再高,美国的生活再好,人,不是靠金钱活着的。”与麻风病人拥抱“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回国后,李桓英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与麻风病结缘。麻风病,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古老传染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便极易发生畸形和残疾。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人遭受着麻风病的折磨。当被问及直面麻风病人是否会恐惧时,李桓英说:“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在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聚集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村庄。这些村庄长期与世隔绝,只有乘船横渡才能够到达。然而这些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当地人避之不及,因为这里生活着患有麻风病的人。
1979年3月,李桓英第一次走进这些村庄,村民们自觉地与她保持着距离。为了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能够治好麻风病的信心和决心,李桓英主动与他们握手、拥抱,还仔细查看他们皮肤溃烂流脓的地方。就在这次麻风村之行后,李桓英立下承诺:倾尽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华和精力,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1983年的春天,李桓英再次从北京出发,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村,并在这里建立“短程联合化疗”试点。就这样,李桓英把实验室搬到了麻风村,每天把药送到患者手上,亲眼看着他们服下。可意外却发生了。服药后,患者皮损加重,皮肤着色、小便颜色也红了……村民们慌了,纷纷把药扔进了水里。李桓英知道这是药物治疗的正常现象,便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甚至拍着胸脯向村民保证:“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日子一天天过去,按时服药的村民麻风病症状逐渐消退。1985年,当李桓英重返麻风村,眼前的景象让她至今难以忘怀。村里的患者全部治愈,“短程联合化疗”完全达到预期效果。1990年4月13日是这一年的泼水节,麻风村有了新的名字——“曼喃醒村”,傣语中意为新生。
四十年来,李桓英跑遍云、贵、川,几乎每个麻风村都有她的匆匆步履。在偏僻难行的深山里,李桓英曾数次遭遇车祸、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身上伤痕累累。还有一些麻风村几乎没有路可走,李桓英只能身体倒悬在河面上坐索道过去。直到94岁,李桓英仍在云南一线奔走。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推广了李桓英的联合化疗经验。70多年间,在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但是如果不入党,我可能会很后悔!”2016年9月,北京友谊医院党委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申请人是已95岁高龄的李桓英。她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2016年12月27日,满头银发的李桓英高举着右拳,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李桓英摸着胸前的党徽微笑着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
8月20日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谢谢李桓英谢谢她用一生实践告诉我们人可以这样活着!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位伟大的女性!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2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这位将全部精力投入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麻风病防治专家,用一生的实践为全体党员深刻诠释了什么是赤胆忠心,什么是信仰如始,什么是铁血担当。
从“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中感悟“一心报国家”的赤胆忠心。
时代楷模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她说“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这句话道出了一位中国人热血报国的民族责任感,也道出了一位在异国他乡时刻心系祖国的民族归属感。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心系国家,自觉把小我融入祖国发展的大我,不能甘于“躺平”,沉溺自己的“小圈子”,应尽快适应角色和岗位,以时不我待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熟悉理论的“政策通”,知晓业务的“活字典”,擅长工作的“多面手”。
从“每年都来,治不好就再找新药”中感悟“一心解难题”的信仰如始。
从1978年李桓英与麻风病结缘时起,她便把这种令人闻之色变的古老传染病与自己的恐惧“划清界限”,因为只有她表现出能够治愈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为麻风患者带去“新生”。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做工作、一次次赶赴、一次次与患者面对面,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作为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也应该学习“时代楷模”李桓英不怕困难、俯下身子、深入基层的为民情怀,让“进地头”“聚村头”“坐炕头”成为践行自己初心使命的“真抓手”,在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难题”中长本领,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中感悟共产党人的信仰。
从“愿以党员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中感悟“一生为医学”的铁血担当。
70多年间,在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麻风病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已是95岁高龄的李桓英用一封入党申请书表达她对党和祖国的热爱,这是满头银发的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是她对麻风事业的铁血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这种敢担当、善作为、不退缩的精神,立足自身岗位,面对基层事务的繁杂,敢于“挑大梁”“扛重担”,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牢记心头,急难险重冲一线,真抓实干勇担当,努力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中争做的“排头兵”,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3
百岁老人李恒英并不为我们熟悉,但她一生只做一件事——为解除麻风患者的痛苦,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感谢和铭记。
1946年,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李桓英,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攻读细菌与公共卫生硕士。1950年7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年仅29
岁的李桓英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官员。
在世卫组织工作有着优厚的待遇,被人羡慕,但李恒英毅然放弃在国外工作,瞒着在美国生活的父母,历尽周折,回到祖国,投入治疗麻风病的事业之中,从37岁一
直干到百岁老人。是什么促使她做出无悔的选择?正如当年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一样,强烈的爱国情感正是她的初衷。“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李恒英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俗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李恒英当初放弃与父母在美国团聚的机会,后来父母回国看她并恳求她到美国,但李恒英决心已下,此次相聚竟成与父母永别。为了工作,她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但她把解除麻风病人的痛苦作为最大的幸福,麻风病人就是她的亲人,就是她的朋友,就是她的子女。李恒英百岁生日来临之即,来自麻风村人的衷心祝福,是她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李恒英视麻风病人为亲人,缘于对麻风病事业的不懈追求。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恒英只身前往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的麻风村,当村民们自觉与她保持距离时,她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她知道感染麻风病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使真的被感染了,那是一种荣幸,她可以亲身体会麻风病人的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有了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李恒英倾尽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华和精力,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李恒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李恒英一次在坐车前往麻风村的路上遭遇车祸,身体被甩出十多米,肋骨骨折,对此,她乐观地说,“按我的坐车频次,出车祸是避免不了的。” 伤好后她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麻风病的事业之中。
李恒英一生只干一件事,还缘于对党的无限热爱。2016年12月27日,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高举着右手,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这就是一名党员朴素的情怀,铸就了她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一生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4
8月20日,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同志被光荣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她不仅付出了毕生精力防治麻风病,让数万麻风病患者重获新生,更是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同世界分享中国防治麻风病的经验。
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主动舍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偏远山区,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谢绝世界卫生组织挽留 毅然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
李桓英在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童年时候,她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一起生活,看到了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1945年,在战争中的大后方艰苦学医6年的李桓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初期,李桓英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七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艰苦努力,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然而此时的李桓英内心早已偏向多年未亲近的祖国,她内心知道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在大力搞建设,亟需海外学子的归来和支持。她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从此,在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祖国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悔当初的选择,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付出毕生精力防治麻风病 让数万麻风病患者重获新生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历来是倍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57岁的李桓英将全部精力贡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这时的麻风病还具有很大危害,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就连许多从医的人也对麻风病人绕道而行。
为了寻求更好地治疗方法,李桓英大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短短几年,使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为我国及世界麻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此举证明无需住院隔治疗,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解除了疾苦,对消除社会歧视起到了积极作用。李桓英正是在不断的拼博中超越自我。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她采取的办法不是别的,而是拿自己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麻风病患者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1994年该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李桓英为麻风病防治事业付出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她把荣誉和金钱看得很轻,把人民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充分体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积极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到上百万美元防治经费,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镇,几乎每一个村案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她苏醒过来,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就继续投入了新的工作。艰苦与危险没能阻挡李桓英前行脚步,她豪爽地说:“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
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同世界分享中国经验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决定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会上,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七届麻风病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之一的李桓英,做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博得与会1000多名中外专家长久热烈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的最好的。”
三十余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了疗程,消除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
不忘初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李桓英全身心投入麻风病防治事业,一生未婚。百岁高龄的她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已经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可是仍然精神矍铄地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的就是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她说:“我国虽然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带领麻风病研究课题组的同志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麻风病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在麻风病的传播方式、发病机理、检测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在麻风病传播链的研究、麻风病高发区预防措施的研究以及麻风病基因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成果,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不懈努力……
2005年,以李桓英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访问学习。目前,已经选送200余人赴国外进修学习,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
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当月,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到:“在多年的社会生活和医疗工作中,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也正是在党的培养、支持和帮助下,我为广大麻风病患者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又给了我很多荣誉和鼓励。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2016年12月,李桓英与医院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201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全国围广泛开展了“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98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光荣当选。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5
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两位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
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
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
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两位先进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我们经常会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脑海中总有踊跃出许多不一样的想法。观后感,可以说是看了什么作品,内心有什么感受,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技巧。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1)
观看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1
古人云:“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廖俊波同志不畏艰难,不畏辛苦为人民办实事,苦活累活他永远都是走在最前面。1998年,廖俊波任邵武市拿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灾后重建,他挨家挨户探访情况,很快就把受灾的几百户走了个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灾后重建工作。农民吴炳贤盖新房时不小心砸伤了腿,眼睁睁看着别人盖房自己干着急。廖俊波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看望,而且还花钱请人替吴炳贤盖房,以确保受灾群众都能及早的住进新房。这就是人民的公仆,身先力行,勇于担当。
廖俊波同志曾说:“恪守肝胆、干净干事,在实践中积累,在担当中锤炼,在奉献中提升,用发展的实际成效来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廖俊波同志就是这样践行的。廖俊波同志任政和县委书记时,面对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没有害怕,没有打退堂鼓,而是主动带头加油干。短短几年就让政和人民看到了不一样的政和,一个全新的生机勃勃的政和。廖俊波同志说:“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广大群众办实事,他律人先律己做一个合格的领头人,他是人民的好公仆。
作为党员干部中的一员,我们应以廖俊波同志为榜样,把精神给幻化成行动的动力,把这股动力给放到工作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去,这样才能够让廖俊波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下去,才能够在社会中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氛围,传承这股正能量的精神。
观看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2
“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这段话,是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写给福建省南平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廖俊波(上图右,徐庭盛摄)的颁奖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曾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殊荣的领导干部的一生。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2011年6月,廖俊波挑起重担,前往当时被人戏称为“省尾”--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长期居全省末位的政和县任县委书记。为了带动山区群众脱贫,廖俊波在深入调研、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政和发展新思路--搞特色经济、帮扶金融贷款、简化审批流程……短短4年,政和县山乡巨变,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4.5亿元,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全县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2015年11月,廖俊波任南平市副市长,并从2016年10月起兼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他曾经用3天跑了4个城市、会见了6批客商,用69天拿下了别的城市1年多都没有拿下的项目……2017年3月18日傍晚,白天在市里开了一天会的廖俊波冒着大雨去武夷新区主持会议,车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廖俊波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8岁。廖俊波牺牲后,中共中央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廖俊波同志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在任职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是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我们要以廖俊波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和担当尽责、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观看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3
2017年3月18日,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廖俊波在乘车前往武夷新区开会途中遭遇车祸,走完了他年仅48岁的一生。
入党25年来,廖俊波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2015年6月,时任福建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在他逝世后,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
廖俊波2011年到政和工作时,这个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被戏称“省尾”。四年间,廖俊波这个“火车头”带着政和人民加速追赶,政和连续三年位列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
政和县外屯乡在雨季经常内涝,当地村民探索了一条发展莲子产业的路子,但受制于资金紧张,产业难以做大。廖俊波推动成立政和县扶贫小额信贷助推协会,由政府出资作抵押担保专门帮农民贷款,把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资金瓶颈_了,莲子产业成为当地富民产业。
廖俊波为发展而疾呼、为民生而奔走的场景,长久印刻在政和县干部群众的脑海中。时任政和县规划建设和旅游局局长的卓陈庆回忆,2012年9月,在推进政和城市面貌大变样的“百日会战”中,道路改造曾因变压器位置的选择而受阻。廖俊波了解情况后,当即从办公室下楼乘车来到施工点,花了两个多小时把30多个点位挨个看过,叫来10多个相关单位负责人开会讨论,现场就制定了解决方案。
在政和,廖俊波亲手绘蓝图抓“施工”,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崛地而起;他马不停蹄追着项目跑,为闽北山区县产业发展打牢“地基”;他“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以务实担当的作风创造了振奋人心的“俊波速度”,政和县干部队伍精气神为之一新。
廖俊波给自己的微信昵称取名为“樵夫”,他认为自己就是大家的“砍柴人”,而在群众眼里,廖俊波是“和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承富家住政和县七星溪边,溪水卫生条件差、雨季水位大涨,一直困扰着老人和周边居民。2015年5月,张承富找来廖俊波的手机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希望改善周边居住环境。
令张承富意想不到的是,廖俊波很快回复了他,还邀请他到办公室面谈。在廖俊波的推动下,当年的腊月二十七,一条崭新的栈道架在了张承富家门前。家家户户都放起了鞭炮,张承富满怀感激地亲手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口:“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俊波您好”。
在廖俊波生前长期工作的福建南平,“俊波精神”成为永不过时的精神坐标,激励着当地干部干事创业,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廖俊波式好干部”脱颖而出,“想干、善干、敢干”的政治好生态正在形成。
观看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4
早年,时任政和县拿口镇纪委书记的余道宗女儿突发脑部疾病,急需一大笔钱做手术,而他却因家庭拮据,凑不足手术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镇党委书记廖俊波得知此事,带头拿出了一个月的工资捐给余道宗。在他的带领下,其他镇党委班子成员纷纷慷慨解囊。手术如期进行,余道宗的女儿很快痊愈,如今已经考上了大学,她至今也忘不了廖叔叔曾经的雪中送炭。
时任政和县委副书记魏万进回忆起和廖俊波共事的情景,泪水涟涟:“我最过意不去的是,前些年省里支援我们县,送来一台崭新的迈腾车,本来是该给他用的。廖书记自己的车也很破,但他却说,老魏的车更旧,坚持让我坐这辆车。他总是这样,什么事都先想着别人。”
时任政和县常务副县长的南平市建阳区区长魏敦盛告诉记者,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每逢市领导来政和,他常常中途借故“开溜”,让一线干部有机会和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工作。“就像女儿大了不能留,好干部要赶快推荐、提拔出去。”他总这么说。魏敦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市领导视野,迅速成长为一名正处级干部。廖俊波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使用。2011年以来,全县向重点一线选派干部230多名,这些干部在参与重大项目的同时,个人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提拔使用的128名干部,有七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干部从琢磨人向琢磨事转变,从怕啃‘硬骨头’变为争着上抢着干,当时在13个分线项目负责的干部中,有3人提任处级领导岗位,5人提任或转任科级重要岗位。”魏敦盛告诉记者,一次,一位老领导对廖俊波夫人林莉说,“廖俊波简直就是一个疯子”,林莉笑着说:“我看,他是一个疯子领着一群疯子在干。”
观看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5
在很多人眼里,廖俊波是个工作狂,一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家,他把自己奉献给了事业,亏欠家庭很多。可是他的妻子林莉、女儿廖质琪却不这么认为。
“我们仨有一个家庭微信群,平时我和妈妈都会在群里时不时发言,有什么觉得有意思的链接都往群里发,有什么想说的话都会在群里说。虽然爸爸很少发言,有时几天也不说一句话,但我知道他只要有空,就会‘爬楼’仔细看每条消息。”廖质琪说,“他很忙,但是偶尔空闲下来,他会用微信和我视频聊天,问问我最近的情况,经常会提起微信群里我们发过的内容。我的微博、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虽然他从不留言,但他都会认真地看,觉得里面有什么需要和我交流的都会在电话里讲到。”今年3月4日,廖质琪刚刚到上海做毕业设计,父亲就在会议间隙和她微信聊天,问她感冒好了没有,毕业设计进展如何,不要太满足现状--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和她通话。
“他是个很会哄人开心的人。”忆起丈夫,林莉忘不了,每年她的生日,哪怕再忙,廖俊波也会备一份生日礼物,给她一个惊喜。时任政和县委办主任的叶金星记得,有一年恰逢林莉生日,廖俊波开了一天的会,回到市里已是晚上10点多钟,他急匆匆往回赶,趁着家附近的花店没关门,买了一大束鲜花,还手把手教店主如何配花束。“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他很兴奋地发现店里有蓝色的满天星,他要求店主在红玫瑰、白百合周围围了一大圈蓝色满天星。”叶金星说着说着,眼眶红了,“当天他到家都已经快11点了,他像个小孩一样兴奋地拿着花就冲了回去。第二天早上5点,他又和我们一起去机场赶飞机,路上还得意地炫耀,说夫人收到礼物很开心。”
林莉告诉记者,以前夫妻俩即使不常见面,每天也会通一个电话。自从廖俊波任南平市副市长后,特别是兼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后,电话就越来越少。“近一两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11点半之前绝不通电话。等到11点半,我就给他发个微信,如果他忙完了就会给我来个电话;如果没忙完,就回一个字:忙。”任南平一中物理教师的她苦笑,“同事都说,林老师平时都会在学校从早忙到晚,如果突然有一天她按时下班,肯定是老公回家了。”
2009年暑假,林莉和女儿去桂林旅游,返程时是周末,到达南平已是凌晨3点多钟。母女俩刚从车上下来,眼尖的女儿突然发现公交站路灯下爸爸的身影。原来,廖俊波当天恰巧从浦城回到南平,他细心地记起她们回程的时间,在家煮好稀饭、炒好小菜,前来“接驾”:“你们怕黑,有我在,你们就不怕了。”
难得与父母在一起时,廖俊波会在厨房帮母亲做饭,陪父亲下下棋聊聊天。每年,他都坚持给父母买一套衣服、添一双鞋子。他跟林莉说:“我工作忙,家里你费心了,逢年过节,别忘了给咱爸妈买东西、发信息。”而父母却宽慰他:组织信任你,你把工作做好了,不辜负组织就是孝。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老人不顾水土不服、气候不适,选择住在北京的女儿家。
3月18日下午,在市里开完会回到家,廖俊波匆匆扒了几口饭,拎起林莉整理好的衣服和公文包,就要回武夷新区继续工作。临别前,林莉劝道:“雨下这么大,这个会又是你召集的,就不能推一推?”
“会议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啊!”廖俊波笑着与妻子深情道别。
不曾想,这一别,竟成永别。
廖俊波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而他的故事,仍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2)
决定号召广大妇女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学习她对党忠诚 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人民至上 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学习她执着奋斗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发扬奋斗精神,强化使命担当,立足岗位建功,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巾帼力量。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滇西深度贫困山区,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带领1900多名女孩圆了大学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2020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59人才加高考,150人上本科线,她却觉得不满意,和大城市存在差距。她就是这样一个执着 坚守 认真 十年如一日的人。
懂感恩,敢担当,她是孩子们的希望。她说她总想为这个县城做点什么,她做到了。她救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她为那些穷困山村的孩子带去希望,但是山区人们的观念十分老旧,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只是把孩子们养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从根源上入手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摆脱山区。她想应该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教育,并在不懈努力下创办了学校。
有信仰,敢作为,她是孩子们的依靠。为了感恩,为了让更多家庭摆脱贫困,她开启了十几年漫长的走访工作,看着张桂梅娇小的身躯 有些许脆弱的面容,很难想象她走访了800多个家庭,带出了1900多个学生,改变了一个女孩 一个家庭 甚至是一代人的命运。孩子说,只要有她在,就可以安心的学习读书,她就是孩子们最信任的校长。
记初心,担使命,她是新时代的榜样。23年,始终默默无闻的坚守着“培养贫困山区孩子”的初心,她说她把这个初心想的很简单,就想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操场里“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几个大字,在青山之间更加醒目,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信仰,让她坚守着初心与使命,让她守护着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希望。
每一个时代都有值得歌唱的人,每一个小小的信仰都应该用尽全力守护,张桂梅一生都在为孩子们着想,她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新时代的年轻人有很多诱惑,也有很多迷茫,只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才能不忘初心,实现人生价值,不负入党誓言。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3)
8月26日晚,简单吃点白粥和青菜后,放下筷子的张桂梅不忘叮嘱同桌的人:“一定要吃完,别浪费。要在我们学校,如果有学生倒了一粒米,我可是要让她回家背一麻袋米来的。”
63岁的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普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让1800多名女孩走出贫困大山等先进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但关于她勤俭节约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并不多。
为了省钱办校,她曾经一天只花三块钱生活费被人扶着走到桌边,从装着十几盒药的塑料袋里,拿出药盒打开,抠出药片,一把倒进口里,再端起水杯仰头喝水...这些动作张桂梅熟悉得像是做过几千遍。有四颗白色药片,她喝了两次水才咽下去。“现在就是看病最花钱。”她被查出全身上下有三十多种疾病,当天从华坪坐了六个小时车才到昆明,下车时她已经浑身痛得走不动路了。
“之前是抢救花得多。今年在昆明检查,花了两万多。”她心疼这些钱。这次来昆明,是云南省教育厅邀请她参加活动。有同事劝她,别再穿黑衣服了,上镜不好看。她翻遍衣柜,只找到一件格子衬衫,还是几年前买的。多年的病痛和辛劳,让当年130斤的张桂梅瘦到不足100斤,衣服已经不合身了,穿着直晃荡。
“不管了,我就穿这件上台发言了。”这几年,她给自已买过最责的衣服只花了20多块钱,女高学生花100来块钱给她买了一双鞋,她嫌责。“上一百块钱就叫贵。穿什么不是一样,花那么多钱做什么。有那点钱,我花在学生身上多好。”
她没买房,一直住女高宿舍,和三个学生一起,睡着和大家一样的铁架.上下铺。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花钱买张舒服点的床时,她回答道,躺哪儿不是睡。
为了省钱办校,她曾经一天只花三块钱生活费。她晚饭常常只吃一块饼,中午就在福利院里简单吃点。她办公室里常备小面包,饿了就撕一小片垫垫肚子。
多年来,她从来没有在学校报销过餐费、差旅费。校长办公室的桶装水还是她自己掏钱买的。希望她们保持家里农民的风格,那种东西丢了可惜了认识张桂梅的人都知道,她在大山里的女孩和育幼院孩子身上花钱,从来不手软。买高三模拟题花了32万,她说,只要学生成绩能提高,就值。
今年,华坪女高高考成绩综合排名全丽江市第一,张桂梅却说她不满意,盼着能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而且不是降分录取,要她们自己凭实力考进去。
8月下旬,华坪女高新一届高一学生160人开始参加军训。有学生向她抱怨训练太累,哭着想回家。她劝了半天,孩子最后说想喝饮料。十几块钱的烧仙草,全校500多个学生一人一杯,她请了。
晚上回到宿合,和她一起住的学生瘼怪她,五千多块钱眼都不眨就花出去了:“你太宠这些小师妹了。”她说,因为答应了孩子不能反悔,吃到孩子肚子里就没浪费。她也是想把新来的孩子们稳住,安心留下来学习,感到学校就是家,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让她们自信,觉得自己比谁都不差。”说到她的学生,前一刻因为病痛靠在床头的张桂梅坐直了身子,“我要给大山里的姑娘一个尊严。”孩子们的校服,是她这几年花钱的大头。她劝人不要给孩子们捐旧衣服。经过清洗消毒,衣服穿不了几次就破了。她觉得邮费责,浪费可惜。其实,她还有别的顾虑:“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原来是没办法,我鼓励她们穿旧衣服。现在一件衣服才20来块钱,
我买得起了。孩子知道自己穿的是新衣服,不是捡的旧衣服,她心里是不一样的。”宠归宠,她对学生的管教很严格。已经当上派出所民警的学生陈法羽说,在华坪女高吃饭,吃多少自己打多少不许浪费,用水有固定的时间段。校服不小心勾破了,简单缝一缝就继续穿。质朴二字,写进了华坪女高的校训。“因为我反对浪费。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知道赚钱的辛苦。希望她们保持家里农民的风格,那种东西丢了可惜了。”张桂梅说。把党徽别在胸前,因为“看着就有力量”
这些年,张桂梅把自己的工资、奖金、捐款等100多万元,全都捐了出去。总工会给她慰问金,她一分不要,过年时一人1200元给了女高老师。有人送她新衣服,她转身送给了女高和育幼院的孩子,甚至是学生家长。大雪天去家访,看到学生和家长穿得单薄,她马上脱下棉衣,还让身边的人把棉衣脱下来,留给了这一家人。提起把去世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线背心给了生病的学生,她有点黯然神伤,但却说:“放那里也是放着。纪念死人不如给活人解决问题。”她不希望那个孩子知道这件事,她希望他永远不知道。
当大这位大及化日、反肤韧羔的老人从椅于上起身,而要借两个人的力搀扶着。“扶她时要特别小心,不能碰到她右手上臂一个馒头大小的鼓包,会痛。”华坪县纪委监委干部吴燕说,张桂梅的双手常年痛得伸不开,贴满了膏药。
吴燕说:“她现在浑身上下都痛,有时候走路还要人扶。有的东西不能用钱来衡量。她为孩子们的付出,是真的把命搭进去了。”张桂梅每天最多睡4个多小时,5点钟就起床,是全校起床最早的人。为的是给学生们摁亮下楼梯的路灯,只因为以前有孩子在那里摔过跤。有学生突然生病被送去医院,她就担心得整宿睡不着:“等接到老师报平安的电话,我一看天已经亮了。”张桂梅是全家最小的孩子,结婚前有哥哥姐姐宠,结婚后有丈夫宠。在喜洲时,她常下馆子,曾拿着4000块钱去成都,只是想吃顿豆花。而现在她却说,希望把人生奢侈的那一段省略掉,她想从一开始就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吃苦。
前几年,有朋友和她一起去家访。看到家徒四壁的场景,朋友说:“老百姓苦成这样,党员干什么去了。”这句批评像针一样扎进了她心里,也更坚定了她要帮助大山里女孩的决她须臾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徽她现在每天戴着睡觉,换衣服后第一件事,是把党徽别在胸前,因为“看着就有力量”。
那天,有个年轻小伙看到她胸前的党徽,管她叫老党员,还说自己也是党员。党徽成了这位老党员和青年党员的“接头暗号”。张桂梅说:“现在大家说愿意说自己是党员,觉得好光荣,挺好。”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4)
张桂梅是一名贫困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她是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 校长,也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她全身心投入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
张桂梅说:“我那个班里几乎都是山里的少数民族,这些学生真的是很穷,他们冬天就穿一两块买的塑料凉鞋,我不知道这个地方怎么会这样,我真想进山里去看看”。山区的贫困刺痛着张桂梅的心,她开始意识到,帮助贫困山区女孩获得教育,才能有效的阻断家庭的贫困,她开始四处奔波筹款,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学校建成后,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为育人之基,用红色教育树人铸魂,让16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又成了许多孩子的“妈妈”,给予了福利院孩子无私的呵护。福利院孩子吴思思说:“每天晚上妈妈因为工作忙,几乎整天都在学校,但她还是会每天抽时间回来看我们。妈妈每次回来对着我们都是甜甜的微笑,我们就会感觉特别的温暖。”
张桂梅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名优秀母亲”等荣誉称号。将一片丹心奉献给了她热爱的地方。她说,“就是要解救山里的孩子们,因为我是党的一员,还是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事”。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5)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观看先进事迹观后感(篇6)
“雷神”杜富国荣立一等功,现为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战士,在云南麻栗坡扫雷过程中突遇爆炸当场昏迷,深受重伤,年仅27岁并且今年刚结婚,便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富国先进事迹观后感,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杜富国先进事迹观后感篇1
当有人问杜富国:“你为救战友失去了双手双眼,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康复后想做些什么?”他沉默良久没有作声,两行热泪滑落下来……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国拿起麻栗坡人民送来的收音机,聆听着习近平新年开训令。他说:“部队闻令而动,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我也要刻苦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做更多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负部队的培养、人民的关爱。”
“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富国话少、腼腆,却有一副热心肠。”遵义的乡亲们都这么说。
提起受伤的大侄子,姑姑杜静忍不住泪往下流:“富国在几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带头干。”
童年时代,杜富国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他从小担起家庭重任,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四邻八舍人见人夸。
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主动帮忙,从下午5点捣腾到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总是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队,杜富国更是热心助人。他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
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
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支援;
在驻地,他常常帮助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战友问他:“天天忙个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吗?”他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
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在雷场,杜富国干的活也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他总是歇不下来,大家把他誉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扫雷兵要背负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
一个弹药箱重27.5公斤,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
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
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2018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队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而后,他和战友站在河中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
从河里出来,杜富国的腿被洪水中的杂物撞得淤青。面对战友的关心,他说:“这是咱当兵的本分。”
“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飞飞,坚强点。”杜富国清醒后,这是父亲杜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爸,我没事,放心。”杜富国的声音很虚弱,却平静。
杜俊没想到,伤情如此重的儿子还会安慰他宽心。在杜俊印象中,儿子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他宁愿把泪水流在心里。
2018年10月21日凌晨,病床上的杜富国疼得难以入眠,他抬起双臂想要触摸伤口,可是少了一截的断臂总是碰不到一起。
“我的手是不是没了?”杜富国问陪护他的分队长张波。张波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绷带绑得太紧,所以没知觉。”黑暗中,杜富国没再问,一夜辗转。
张波赶紧给大队领导和医生发了信息:“富国情绪激动,应该是察觉到自己双手没了”。
翌日一早,大队长陈安游、政委周文春和医院领导商量,决定先告知杜富国失去双手的消息。
“富国,加重手榴弹近距离爆炸,为了保命,手没保住。”“希望你坚强,你是我们扫雷大队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
听了陈安游和周文春的话,杜富国语气平静:“首长,请放心,我一定会坚强。”
“隐瞒真实伤情越久,越不利于治疗。”按照主治医生陈雪松的意见,大队随后决定告知杜富国全部伤情。2018年11月17日,病房再次站满了人。领导、战友、家人、护士都来了,还特意请来了心理干预专家。
“富国,爆炸太剧烈,手没保住,两个眼睛也没保住。”病房里静得让人窒息。
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微微颤抖地说:“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最终一套也没用上。
他的乐观让人感动。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生嘱咐他:“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喊一声苦,还打趣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他的坚强令人动容。当被问到未来如何面对新的人生时,他说:“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在病房的每一天,他都会练习播音技能。除了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杜富国每天也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并让妻子和战友为自己读报。
“富国啊富国,你可知道在康复的路上,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护士余翔默默地在心中为他祈祷。
西南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刘宏亮说:“对杜富国的康复治疗,请了国内外的顶尖专家,用了医院的最好设备,组成了最强的医护团队。我们要向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现在,杜富国的伤情日渐好转。生日那天,他给医护人员唱了一首歌——《壮志豪情在我胸》,以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豪迈的歌声在病房久久回荡。
病房的阳台上摆满了鲜花,其中一束鲜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杜富国先进事迹观后感篇2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英雄是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先烈,而在当今的和平岁月里,杜富国同志便是英雄。杜富国同志的先进事迹,折射出新时代军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格,昭示了新时代奋斗者矢志如一的价值追求。而军区的肯定更是体现了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尊崇褒奖,饱含着对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的殷切期望。
杜富国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模范践行者,是军人的优秀代表和时代楷模。我们要学习他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像他们那样,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革命梦想高于天”,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的领导。
要学习他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境界。像他那样,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住,把梦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学习他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道德情操。像他们那样,清白做人、干净干事,始终坚持军人的政治本色,自觉践行军人价值观。
我们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心组织安排,把学习以杜富国同志为代表的英雄群体,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资料,与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结合起来,与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梦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提升品行作风,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不辱时代使命。
杜富国先进事迹观后感篇3
连日来,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贵大地广为传颂: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杜富国英勇负伤后,军地领导机关和医疗机构全力进行抢救。经多级医疗机构接力营救和精心治疗,目前杜富国已脱离生命危险。
英雄,流血显本色,壮举定乾坤。入伍以来,杜富国先后获得嘉奖2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各1次,荣立一等功1次。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扫雷时,杜富国面对半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对同组的战友呐喊一声:“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战友一侧……。他用惊天一挡书写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认准了路,并坚定地走下去,必将成就一番事业。面对危险“让我来”,脏活累活“我先来”,开辟通道“跟我来”,遇到困难“有我在”。入伍8年,在杜富国这个年轻战士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爱,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爱,是支撑杜富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令人敬佩的奇迹的爱;这种精神,是把爱国、爱军队和爱人民统一起来的崇高精神。杜富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真切诠释了勇于献身使命的奉献情怀。在他和他的战友们身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不怕千难万险、不惜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扫除雷障为人民的“扫雷精神”得到了弘扬。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这是杜富国灵魂深处最珍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们欣喜地看到,无数杜富国式的优秀共产党员,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一腔热血报效疆场,奉献在云岭大地。无数热血青年响应祖国的召唤,纷纷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下根去。他们在鲜艳的战旗上续写着我们的荣光。
杜富国先进事迹观后感篇4
丹心报祖国,赤诚为民富。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杜富国同志在参与文山边境扫雷作业中,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杜富国先进事迹观后感篇5
“经南部战区陆军党委研究决定,给你记一等功1次。现在,为你颁授奖章和证书……”2018年11月24日,一场特殊的授奖仪式在排雷英雄杜富国的病房中庄重举行。10月11日下午,中士杜富国在雷场作业时让战友退后,独自处置不明物,突遇,下意识地向身后战友那一侧倒去,英勇负伤,失去了双眼和双手,荣立一等功,英雄背后留下一方净土。生活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当向那些为民负重前行的英雄致敬,更要力行致远。
负重前行当牢记宗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若心中没有人民、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便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密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负重前行当勇于担当。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折射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境界,体现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精神,彰显“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无畏气概。于党员干部而言,“敢于担当”是一种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看重这一点,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领导干部要敢于真干事就要坚持不推诿扯皮,做“太平官”,遇事不回避、不躲避,直面问题的存在,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负重前行当履职尽责。“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增强责任意识、作为意识,不断改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工作在什么岗位上,都必须在其位谋其政,立足本职,勤业敬业,为国家、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始终以身作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新时代的满意答卷。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生活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无尽的付出,不尽的努力。作为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航船上需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扛重担,接重任,带着使命负重前行。
莫振高先进事迹观后感
莫振高先进事迹观后感(一)
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求学权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长 ”的“化缘”之上。因此,我们在向这位“化缘校长 ”致以敬意的同时,又必须明白,这绝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哀悼一名“好校长 ”的全部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 ”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
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 ”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正是以一种近乎“化缘”的方式,30多年时间里,莫振高筹集到3000多万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我们为此表达敬意时,另一组来自两会的数据不应该被忘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 2.4万亿元,实际支出2.29万亿元,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唏嘘,莫振高30年来化缘所得的3000万助学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来补缺某种制度化的教育经费 拨付的漏洞?
事实上,在基层中小学中,募集资金,扮演“化缘者”角色的校长,其实并不少见。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经费 要靠“化缘”所得,或还不仅仅是基层校长们的个人困境。于此而言,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经费 的获取,如何告别“化缘式”、“讨钱式”的路径依赖,恰恰是对于“化缘校长 ”最好的告慰。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长所彰显出的道德力量与现实价值。但回归现实,一位几近圣人般的好校长 终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体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莫振高先进事迹观后感(二)
“莫振高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一生辛勤耕耘、鞠躬尽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看完莫振高同志的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后的感受。视频报告会中,莫振高生前同事、学生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角度再现莫振高同志的感人故事。短短的1个半小时报告会里,莫振高校长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的高尚情操,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情不自禁流下泪水。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具体体现,也体现了“三严三实”的重要精神。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莫振高同志的先进事迹,因为他的感人事迹激励着干部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更加坚定我们要以榜样的力量做好本职工作,用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
莫振高先进事迹观后感(三)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唁,一些四五十岁的校友哭得像个孩子。莫振高对学生的爱,深切感染着他人的内心。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
相信《有关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通用》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邹碧华先进事迹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