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著作兰亭集序读书笔记通用4篇。
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阅读完书圣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优秀的《兰亭集序》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文学著作兰亭集序读书笔记》,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著作兰亭集序读书笔记【篇1】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齐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能够“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能够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终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此刻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兰亭集序》可是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但,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我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远应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也许,思考的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且让我们细细的赏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锲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一处风景!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感慨伏笔。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为下文感慨再伏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正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下段笔锋陡转,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可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明白自我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那里,真是让人伤感啊!
这段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不是吗?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他之后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应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悲痛啊!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序言,仍带给后人长久的思索。
我最终发现,羲之先生一天也没离开我们啊!
文学著作兰亭集序读书笔记【篇2】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当我再读起《兰亭集序》这熟悉而深邃的诗篇,不禁浮想联翩。名序一篇,流传千载。
有的人思绪随文穿梭千载,看到了名流荟萃,与会诸者;有的人情节随风凝结万点,看到了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可是,我却看到了在曲水流觞的背后,作者那一颗孤寂的心;可是,我却听到了在瑰玮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诉说。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人的第二种眼光一针见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长度,简单的一致,他还看到了生命的宽度是不同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生命是一场单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杂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让,只是仰天长叹“一死生,齐彭觞”,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狭窄”地走过。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们,就相当于拓宽了你生命的宽度,你将走得更加顺畅,这就是奋斗的奥义。
回到现实,想要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也只有多些认真,多些专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还是少一些空谈,多做一些实事,毕竟走在一条宽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条狭窄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吧!
文学著作兰亭集序读书笔记【篇3】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文学著作兰亭集序读书笔记【篇4】
永和九年的晚春,似乎拥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
都说晚春不及初春,不曾有“柳条将舒未舒”,也看不见“银装素裹”,就连风筝也没有人去放。那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一样,都敬畏神明,那时的人们,会在这个时节,做禊事,几个人三两成群,一起祈福消灾。
那天,像往常,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还未到初夏,山上便是郁郁葱葱,泉水顺着山路流到山下,一群诗人,就在这种仙境下,饮酒作诗。
“姹紫嫣红”是朱熹的感受,“终期于尽”,却是他的感受,这本不符合这富有生命力的春天。不过仔细想想,却也有合理之处。他毕竟经历了大半生,在暮年,借着这酒劲,得以抒发怀抱,果真应了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葱茏的树林,未能深埋此情感,反倒是他越发有所感慨,众人,成了他的陪衬。
晚春,是春天的暮年。而那时也是他的暮年,他同壮年的树木,万年的春山,和一群正处于青年的贤才,分享着“昔人之感”,暮春,他知天命,说:“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借着酒,借着诗,借着众人之口,抒其所怀,暮春是他的知音,纵使暮春有着青山绿树,也挡不住时间的流逝。时间在他脸上流过,如同水流,留下道道痕迹。
惠风拂过,将所做的文章卷入宣纸,连同那年的暮春。
那年的晚春,与常年无异,却多了份愁,多了份永世的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学生课内阅读兰亭集序的读书笔记4篇
对于读后感的写作,其实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阅读完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读后感时,一定要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可能你现在正在为兰亭集序读后感而烦恼!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学生课内阅读兰亭集序的读书笔记,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学生课内阅读兰亭集序的读书笔记(篇1)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可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伤心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学生课内阅读兰亭集序的读书笔记(篇2)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知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该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天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今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意义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可以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学生课内阅读兰亭集序的读书笔记(篇3)
《兰亭集序》这个名扬千古的古代文章,人人都说好,可我这个性格促使我说:“《兰亭集序》有什么好的,不就是个古代文章吗?写的好我才不信呢。再说了,那些字看都看不懂,现在的人看他只能说它土!”我也就这样被妈妈一脚踢进了张老师的国学班。现在再回想起来那叫一个经典。
《兰亭集序》总共有三个自然段,我看了两遍后发现它只讲了两个事情。
第一事是讲: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玩几个游戏又感叹今天的天气。
我觉着《兰亭集序》的第一句也就是形容天气的那一句,当你在晴天时朗诵起来会有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这句诗是这样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前我只说了这句是介绍天气的,可没哟最先说具体意思: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可以观赏浩大的天空,俯身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打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悦,的确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第一段就到此为止。
第二段实在感叹人生,以及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区别。
人民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那样,有的人喜欢这样,他们虽然外表、性格不同,但他们快乐时会忘记老额死亡正在前来,当对一些事物感到厌倦时,事物会随感情而进一步变化。这一点像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是热力学,可还是和我们的话题有关系,它说万物都会从有规律,变成无规律,又从无规律中重新出现新规律;万物都会从开心变成伤心,又改变成开心,心情和事物都会起伏波荡,人生也是如此,因此王羲之后面又讲到了生死都是大事,能不让人痛心吗?
学生课内阅读兰亭集序的读书笔记(篇4)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品读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正如诗人所云:“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你看,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于是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然后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真是快哉!
读到这里,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我找寻王羲之,哦,他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情绪出现了变化,由“乐”转“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谈玄悟道,或归隐山林。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到现在才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所以说,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兰亭集序读后感1000字通用
我们如何写出一篇有内涵的作品读后感呢?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使我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写读后感时掐准文章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有感悟的文稿。你也许需要"兰亭集序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1)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那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所以,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完美的事物。为了使自我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可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我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我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以前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以前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以前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我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就应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就应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就应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此刻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2)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期望一向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向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情绪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证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但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3)
《兰亭集序》一文当中讲述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文人义士来到这里修契。并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诗人们即兴做诗的宏观场面。
作者因此有感而发,表达了他的生死观,批判了古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这一点是很值的称颂的。
作者觉得,当人们在陶醉于一时的快乐和追求满足的同时,却不知老之将至,随着时光的流逝,感叹便油然而生,过去的快乐已为陈迹。在这其中,作者也无不流露出无奈悲哀的情绪,在这方面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虽然,死对于人们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可这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当一个人感叹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何不想想,既然死已是定绿,何不利用剩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而是在那儿独自的悲哀与惆怅。这样只能消磨自己的时光,加快自己的死亡速度。
虽然,快乐不会伴你终身,但你毕竟快乐过。当你去追求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虽然历尽搓(挫)折,但你也为此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是你激情燃烧的导火线。当时光流逝,老之将至时,回顾往昔,不论快乐还是悲伤,总会给你即将逝去的生命带来欣慰和快感。
简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在开篇描述当时的时间与地点,及与会人物。接着简述其观点,然后作者就“作者也无不流露出无奈悲哀的情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这些回忆都会“给你即将逝去的生命带来欣慰和快感”。内容简洁明了,但更像是“骨架”,如果“血肉”再丰满些,文章会更出色。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4)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齐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能够“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能够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终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此刻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兰亭集序》可是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但,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我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远应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也许,思考的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且让我们细细的赏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锲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一处风景!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感慨伏笔。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为下文感慨再伏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正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下段笔锋陡转,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可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明白自我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那里,真是让人伤感啊!
这段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不是吗?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他之后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应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悲痛啊!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序言,仍带给后人长久的思索。
我最终发现,羲之先生一天也没离开我们啊!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5)
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一样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我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我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我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我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我的精彩,去追求自我活着的好处……因为,仅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6)
高中就偏爱《兰亭集序》这篇课文,当时读来只觉得精短清透,字句顺滑如润却无雕凿之迹,称得上是即兴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遥想在山水环抱、诗酒交融的幽境里洒墨挥毫,落出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画,是何等闲适风雅!
再读《兰亭集序》时,除了品尝仍爱的清洗文风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层含义。兰亭位于浙江绍兴的兰渚山下,生于得天独厚的水乡之地;又恰逢天朗无云、草暖风微,群贤毕至,大家一齐探讨人生,是不由得对生命好处发出刨根追问,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作出总结归纳的。兰亭,这样一个巧致的名字,让人联想到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从烟雨江南中秉着骨竹伞款步过桥,抑或是轻裘缓带的墨客骚人把盏临风,倚亭望月,感叹吟咏然而,作者对于生命根本的诘问不是如此悠闲唯美、附庸风雅的,而是苦闷的、反复的、令人百思辗转的。《兰亭集》是与会的41位诗人的结集,也是41个人的思考结晶。
之后查了资料,探索到了兰亭的真实境地:兰亭门前,有鹅池两字,各成风格,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共同书写的。王羲之的一笔绝妙书法的精髓,就是从鹅的形体上,悟出真谛来的。顺着小径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历史的斑迹显现出来。内一石碑上书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是乐池,临池有俯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内有曲水邀欢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在竹影树荫下缓缓并带着轻快的节奏逶迤流过,流得那样洒脱自在。几只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的蝴蝶,几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出的人生感叹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问小论。对于我们学园林的人来说,如何开创一爿曲径通幽宛自天开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园林天地,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精神和性灵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恐怖、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时段。魏晋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学文化及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广泛影响,反映现实生活。文人们喜爱亲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讨自然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最爱这两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赏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乐。若能在期望中存储抱负,或在寄托中充实自己、找到人生的乐趣享受生命付出热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写自己的故事传奇,都值得欣慰。
兰亭中这次文人聚集,没有多么高深的影响,但他们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确实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静坐在坦白宽广的天地山水间,想想欢乐成过往,新恋换旧爱,美丽总是短暂的,似乎什么都是无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寻什么?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诚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问,他只提出问题,答案没有果断得出,而是让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长。他这种冷静又热情的人生态度、对生命好处的寻找实在令人感动。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彻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问。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7)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这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但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曾经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曾经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曾经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应该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应该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现在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8)
我是一个会阅读,并能置身其中,会思考与想象,并能带给自己启示的人。当我通读完《苦菜花》这本书后,我好像一下子被征服了。我实在无法想象,人们在面临死亡时怎么可以有勇气不去惧怕。
《苦菜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反扫荡的苦难生活。描绘了在严酷斗争下,人们面临生和死,亲人和革命之间的复杂感情。“仁义嫂”小说的主人公,一位有着慈爱心肠,一位临死不屈,不管是受刑还是伤害亲人的伟大母亲。事实上,她只是一位很普通的母亲,她有自己的家庭,她有自己的骨肉,可是她又与其他的母亲不一样,“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这是《苦菜花》中对母亲的评价。就是这位母亲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祖国,给了革命。记得敌人在逼问她兵工厂埋藏机械的地方时,她那种不惧敌人威胁,甚至不惧敌人杀害自己女儿,就是在这样痛苦的情况下,她面临苦难时的勇敢,让我佩服。从这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这位母亲形象的。
“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自己和妻子;眼睁睁的看着患难与共的丈夫死于敌手。”每当看到类似的语段时我都深刻的感受到人们生活的艰辛,我好想帮助他们,哪怕为他们送一杯水,可是……“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会滋润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会照亮一些黑暗。”此时这句话是我心中最深切的感受。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我们可以惊喜的看到祖国的富饶与辽阔,这的确是个崭新的时代,我为自己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感到幸运!但我也在思考今天的人们到底怎么了?没有饥荒,没有战争,可一次次的浪费,一次次的破坏难道大家都没有感觉吗?仁义嫂、王长锁……他们看似都是些小人物,但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很多,其中的苦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
这本书让我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依稀记得和妈妈吵架的情景,吵架的原因似乎很简单,就是觉得她不理解我,总是那么唠叨。就因为这些,我就和她大发脾气,现在想想真是太过分了。我知道妈妈没有仁义嫂一样的伟大抱负和爱国热情,但我更知道她有一颗为了儿女的无私真心。看看妈妈为我所做的,我真的好后悔。记得在我发烧时,她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会送我去医院,记得自己因为没有打电话告诉她什么时候回来,在外等候我。更加记得,她对我的不断鼓励,只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成为平凡中不平凡的人。妈妈真的为我付出太多了,我真不应该那样对她,以前自己从未那么深刻的领悟到自己的无知和可恶,直到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渐渐明白。我暗下决心,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问题,都要像《苦菜花》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坚定。
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一个人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心存感恩、善心、正义那么他就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最后想说一句这个世界因为有万岁的人民才会有万岁的祖国;当每一个人都在守护国家的荣誉和理想,指导公民的责任的权利时,那么这就是祖国万岁的原因。
兰亭集序读后感(篇9)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兰亭集序读后感500字:兰亭集序读后感
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读王羲之《兰亭集序》有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当我再读起《兰亭集序》这熟悉而深邃的诗篇,不禁浮想联翩。名序一篇,流传千载。
有的人思绪随文穿梭千载,看到了名流荟萃,与会诸者;有的人情节随风凝结万点,看到了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可是,我却看到了在曲水流觞的背后,作者那一颗孤寂的心;可是,我却听到了在瑰玮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诉说。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人的第二种眼光一针见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长度,简单的一致,他还看到了生命的宽度是不同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作文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生命是一场单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杂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让,只是仰天长叹一死生,齐彭觞,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狭窄地走过。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们,就相当于拓宽了你生命的宽度,你将走得更加顺畅,这就是奋斗的奥义。
回到现实,想要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也只有多些认真,多些专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还是少一些空谈,多做一些实事,毕竟走在一条宽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条狭窄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吧!
兰亭集序读后感800字4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兰亭集序》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兰亭集序》的读书笔记呢?读后感大全收集并整理了“兰亭集序读后感800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兰亭集序读后感800字 篇1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那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所以,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完美的事物。为了使自我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可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我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我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以前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以前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以前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我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就应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就应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就应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此刻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
兰亭集序读后感800字 篇2
永和九年的晚春,似乎拥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
都说晚春不及初春,不曾有“柳条将舒未舒”,也看不见“银装素裹”,就连风筝也没有人去放。那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一样,都敬畏神明,那时的人们,会在这个时节,做禊事,几个人三两成群,一起祈福消灾。
那天,像往常,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还未到初夏,山上便是郁郁葱葱,泉水顺着山路流到山下,一群诗人,就在这种仙境下,饮酒作诗。
“姹紫嫣红”是朱熹的感受,“终期于尽”,却是他的感受,这本不符合这富有生命力的春天。不过仔细想想,却也有合理之处。他毕竟经历了大半生,在暮年,借着这酒劲,得以抒发怀抱,果真应了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葱茏的树林,未能深埋此情感,反倒是他越发有所感慨,众人,成了他的陪衬。
晚春,是春天的暮年。而那时也是他的暮年,他同壮年的树木,万年的春山,和一群正处于青年的贤才,分享着“昔人之感”,暮春,他知天命,说:“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借着酒,借着诗,借着众人之口,抒其所怀,暮春是他的知音,纵使暮春有着青山绿树,也挡不住时间的流逝。时间在他脸上流过,如同水流,留下道道痕迹。
惠风拂过,将所做的文章卷入宣纸,连同那年的暮春。
那年的晚春,与常年无异,却多了份愁,多了份永世的愁。
兰亭集序读后感800字 篇3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文化瑰宝。指尖在泛着历史气息的书页上轻抚,身心在经典韶韵中升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其精华所在,灵魂所托,它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它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这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王羲之在文章中写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认为,死和生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
由生想到死,感叹人生无常,但又不是消极的心态。“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文章中还写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政治恐怖、国家分裂、民不聊生。魏晋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学文化及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的广泛影响,多数反映现实生活。文人们喜爱亲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讨自然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最爱这两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值得钦佩和欣赏的,是生命最美的乐章。
王羲之如此独特的见解,我们虽不能及,但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们也是幸福的。昨日已经走过,明天还远在天边,唯有今天正在进行……生命若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过、拼搏过、珍惜过,那也必将无怨无悔!
兰亭集序读后感800字 篇4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品读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正如诗人所云:“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你看,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于是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然后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真是快哉!
读到这里,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我找寻王羲之,哦,他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情绪出现了变化,由“乐”转“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谈玄悟道,或归隐山林。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到现在才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所以说,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文学著作兰亭集序读书笔记通用4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兰亭集序读书心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