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刘文典》读后感。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你也许需要"《狂人刘文典》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狂人刘文典》读后感
《狂人刘文典》,改革开放之年生人章玉正所作。此人致力于探寻新闻与历史的真相复归,并重点关注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史与心灵史。此书聚焦刘文典生平,又辐射到同时代的学、政两界名人,使你我读懂刘文典,也更接近那个已远去的时代。
刘文典师从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轻视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他曾为学人气节坚守,也曾因时代弄人妥协。在他坚守与妥协的背后,正潜藏着对于整个社会命运的思考与悲鸣。
本书用类似纪传体的写法展开,分别描写刘与其友、其师、其“敌”等的事,当你看完所有篇目,你便能看见一个活脱脱的“狂人”。刘文典的狂,分为学术之狂与做人之狂。
学术上刘确实造诣很高,谁也没得说。《庄子补正》《淮南鸿烈集解》,这都可谓是千古一书。他曾说道:“天下懂庄子只有两个半,庄子算一个,其他所有中外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他也很看不起搞新文学的人。在西南联大期间有时要跑警报,他曾在奔跑中仍不忘“羞辱”新文学代表沈从文:“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
所以我并不欣赏他这种狂到因学术意见不同而直接进行人身攻击的狂,这多少有点老顽固的感觉。
做人之狂,最有力的例子就是痛斥蒋介石了。起因是安徽大学爆发了学潮,身为校长的刘自然要被问话。可他是这么说的:“我刘叔雅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革命有功。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两人见面以后发生了什么,更是多达七八个版本,大体都是吵得很厉害,最凶残的一个双方已然动了拳脚。再有就是面对日寇的所作所为。日本人知道刘曾到日留学多年精通日语,又是中华国学大家,就想聘请刘出任教授,刘拒不答应。日本人到他家抄家,刘与夫人端坐堂上,日寇问话也不回答,声称:“我以说夷语为耻!”
对于他痛斥老蒋,我持保留意见,虽然学生自发学潮是心系天下之为,可蒋毕竟为一国之长,他不仅是他本人,还代表着国家的一个机构,是一种象征。意见不合,可以通过正当手段申诉,但不应直接“开战”,造成不好的影响。就像当年的贝多芬与培根,看见国王后一个甩手而去,一个行礼,自然如贝多芬自己所说:“国王千千万,贝多芬却只有我一个!”可这不免不符合基本的礼节。培根的水平自然也是很高的,不能不说也只有一个培根,但他的做法就是合理合法的。当然,蒋的做法也是过于专断才使得刘对其嗤之以鼻。对于蔑视日寇,这是必然选择,这关系到的是不仅是个人尊严,更是民族气节,这种狂,可以称之为“狂骨”。
说完了“狂”,再说说“人”,说说他身为人的最基本的表现。
学术上再巨人,也得像正常人一样吃饭。所以我就不太赞同眼下所谓的文化行业的人们应该把利益看淡一些,多多考虑社会价值。更恶心那种毫不尊重他人还拿“你可以陶冶情操”这种屁话来搪塞他人的没有良知的东西。当然,我本身也是文科生,也认为绝不能把挣好多钱作为目标,可也不能说就不允许挣钱了吧,这是毁灭生存加泯灭人性。
自古便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刘文典家揭不开锅的时候,他也会“低三下四、低声下气”地求人赏口饭吃,到原来根本不想去、没想过要去的地方、岗位去。我认为这并不是没有气节,却是他肯低下头去“曲线成功”、卧薪尝胆的表现,也体现了他对家人的爱与责任。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去安徽大学的原因:一是有像样的中学可供孩子上,而是能发下工资得以运转。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保证这些文人、这些国粹、这些民族灵魂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他对日寇态度如斯强硬,也是夹杂了最基本的人性——父爱在里面。其子刘成章因政府消极抗日,参加了卧轨请愿的活动,却因体质虚弱感染风寒不幸逝世。刘文典收到的打击很大,从此更加宣传抗日,并号召同学们去研究日本,研究这个民族,找到彻底打垮他们的方法。
说完了刘文典的狂,刘文典的人,我想再说说刘文典的那个时代。
刘在痛斥老蒋之后,老蒋气急败坏地叫随从直接将其抓走而非通过正当司法程序,而救刘出来也是刘的各路朋友多方求情将其救出而非通过诉讼,可见当时的社会,仍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当时的公民,法律意识也是极其薄弱,当时的衙门,也是首脑的保安部,不是法律的执行者。这也是当时社会黑暗的最大的原因。可就是这样,刘文典依然敢与老蒋针锋相对,我们也都知道民国的那群人,没几个不是刺儿头的,这又是为何?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对文人的“特权保护”吧。
刘还爱说的一句话是:大学不是衙门。大学就应该保持它圣洁的学术氛围,既不能把那套行政管理方法放到这里来,也不能让行政力量插手大学事务,这既不利于大学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的发展的。大学的任何行为,都应该,也只能体现一种对于先进思想、文明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也会在过程中有些偏差,但依然不应该如老蒋那般直接对着学校喝五喝六,甚至使用手中的暴力权力。
那么最后我还在想,刘文典这样的“狂人”,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我们是否应该向他学习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是用到了辩证法的。狂骨是要学的,狂怪是要弃的;狂热地追求自由的思想是要学的,狂固地反对一种不同观点的态度是要弃的。当然,只是由我们来学,是无法达成所想的效果的,还要有这个社会对于“狂”的包容,有不至于把人逼狂的保障。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读《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时间从指缝流过,1926到2014,掐指一算也有88周年了。
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毋庸置疑,刘和珍君属于后者。关于这段历史,要把时针拧回到1926年的3月18号。
当学生游行队伍到北京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请愿时,执政府卫队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请愿队伍实弹射击,顿时血肉横飞,段祺瑞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200余人受伤。刘和珍君就是其中一位。
刘和珍君,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而在这一天,政府卫队开枪时,一颗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年仅23岁。
鲁迅为此提笔写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饱蘸热泪,悲愤万慨。一个为了国家的存亡而不考虑生死的年轻女性闯入眼帘,在女性的温柔典雅中夹带着男人的雷厉风行,真是好一个铿锵爱国热情的女英雄。
而最深入人心的是她始终微笑着的生活态度。想象着,在那和风徐徐的春光里,23岁的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款款走来,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明媚的春光里,却不敢想象,那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会在鲜血迸裂中猝然凋谢。罪恶的黑手无情地毁灭了璀璨的青春,阴险的制度残酷地摧毁了血性追求。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刘和珍君这位真正的猛士,映射出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更感叹于她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而这微茫的希望随着岁月的递增从不削减,当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行时,心中不曾忘刘和珍君。
刘爱平教育随笔
篇一:刘爱平教育随笔
坚持就是胜利,此话耳熟能祥,天下莫不知,天下少能行。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其非一般人所能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成功者寡,失败者众。老子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告诉我们为何老百姓在事情快接近成功时而失败呢?就是没有坚持,如能始终坚持,则一定会成功。所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陈毅、项英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浴血坚持”的辉煌岂虚言哉,成全而归之。
我等非圣人,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浮躁虚灵的今天,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站住脚并做出点成绩呢?唯有坚持,用时髦话说就叫不放弃,不抛弃。近一年多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体会了一把坚持,愿与诸位共享。
一是坚持带牌上岗。2006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调四中工作,恰好赶上学校推行带牌上岗,刚开始时有点不习惯,认为衣服上挂牌不方便,也不美观,故大多数人都陆陆续续放弃了。当时我也有此放弃想法,但转念一想,自己刚刚到一个新单位工作,首先要留个好印象,在“好印象”的指使下,我坚持了下来,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一直坚持着并带坏了两块牌,如今已成习惯,反倒有种不带牌上岗心理不踏实的感觉。
二是坚持锻炼。人们常说:身体是一,事业、爱情等其余是零。为此有教育知名人士向老师提倡:身体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可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喜欢打篮球、排球、羽毛球,经常会去乒乓球馆看一看,偶尔也去健身房试一试,现在对健美操又感兴趣了,除此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对一项无氧运动的坚持,即赤脚踩倒尖鹅卵石三十分钟加体前屈十指落地五百次加俯卧撑三十个加蹲马步两组六十个加压腿二百个,这项锻炼始于去年十月一日,至今未曾中断。刚开始踩时,像个小脚女人,尖尖的鹅软石刺顶着脚板,钻心的痛,半个月后慢慢适应了,现在可以如履平地了;初做体前屈时,因我较胖,十指只能到漆盖且腿筋牵拉异常痛苦,感觉世界末日已来临,现在十指能基本落地且可连续五百次,做后人好象变得更轻松了;刚蹲马步时,只能做十五个且两腿象灌铅般沉重,与爬山的感觉类似,如今我可以连做六十个了,直接的好处是上楼不那么费劲了。由于长期坚持,我身体健康,很少生病且精神面貌好,于己于事于人都好。
三是坚持读书。从到四中工作起,我基本能做到天天看书和背书,近期我坚持每天早晨六点半至七点大声诵读。《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文集我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总之,凡事只要能坚持,肯动脑筋,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坚持读书吧,坚持锻炼吧,坚持写随笔吧,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
篇二:刘爱平教育随笔
三年一度的学校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工作耗时半个多月,今天终于比较顺利地落下了帷幕。回想这难忘的天,真是感慨万千啊!在这天的时间里,我没有接到任何上级领导的说情电话;也没有接到上级主管部门转发下来的任何反映此次聘任工作不公的意见;学校老师们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具体例证就是是学校组织的四步教学法推广合格赛听课老师的爆满。
几多欢喜,此次聘任工作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有。
一是校级班子的团结凝聚。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制定方案到解释方案及实施方案,所有班子成员均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各自分内的工作,影响各自分管部门处室的教职员工。在聘任过程中,班子没有出现杂音,老师们只能听到一种共同的声音。
二是方案的导向正确。
我们深知,任何一种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关键是方案要让大多数人满意,关键是方案要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公平与正义。学校正处于爬坡过坎的艰难时期,尤其需要充分调动绝大部分老师的积极性,要让那些有能力有魄力想干事能干事的老师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也要考虑到资历较长年龄较大老师们的实际困难,二者兼顾才能为学校的和谐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保障。故学校此次方案的指导思想明确为效率与公平并行。所谓效率与公平并行,并不是一句空话,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施的。
在公平的体现方面,方案作了以下几条规定。
第一聘任五岗的问题。
凡以前聘任了高级的老师才有资格竞争五岗,若竞争五岗不成,优先保证聘任岗;
第二中级聘任高级岗的问题。
在有近人符合申报高级岗的情况下,学校坚持实行大级不越级,小级也不越级的原则,规定只有处于八岗且符合申报岗的老师才有资格申报岗,处于岗且符合申报岗的老师没有资格申报岗;
第三业绩考核的问题。
提高工龄分的分值,增设校龄分,对于为什么要增设校龄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对的理由是在哪里干都是为国家干。我坚持的理由是
学校处于爬坡过坎的艰难时期,需要稳定师资;
针对学校历史的现状,由于学校长时间处于低谷状态,学校人心思散,尤其是学校校级领导,几乎都是从其他学校调入四中,不少的领导都把四中作为一个升官的跳板,这严重影响了四中人办学的积极性,不少的老师都有混日子过的心态。可去年学校班子调整时,经过我们的反复争取,终于获得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破天荒地提拔了两个本土的校级领导,读书笔记.激活了干部队伍的建设。我也非常想通过增设校龄分来充分调动老师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还好,因为我本人是年调入四中工作的,校龄很短,故推行这个设想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
通过增设校龄分,肯定那些一直坚持在四中工作的老师,肯定那些一直在四中默默奉献的老师,以此告诉老师们要与学校同甘苦共患难。
第四按分数排队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决定三年内不再进行聘任工作,遵循缺一补一的原则,严格按照分数的高低补缺,同时,分数高低排列坚持老岗在前新岗再后的原则。
在效率的体现方面,方案作了以下几条规定。
坚持就是胜利,此话耳熟能祥,天下莫不知,天下少能行。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其非一般人所能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成功者寡,失败者众。老子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告诉我们为何老百姓在事情快接近成功时而失败呢?就是没有坚持,如能始终坚持,则一定会成功。所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陈毅、项英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浴血坚持”的辉煌岂虚言哉,成全而归之。
我等非圣人,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浮躁虚灵的今天,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站住脚并做出点成绩呢?唯有坚持,用时髦话说就叫不放弃,不抛弃。近一年多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体会了一把坚持,愿与诸位共享。
一是坚持带牌上岗。2006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调四中工作,恰好赶上学校推行带牌上岗,刚开始时有点不习惯,认为衣服上挂牌不方便,也不美观,故大多数人都陆陆续续放弃了。当时我也有此放弃想法,但转念一想,自己刚刚到一个新单位工作,首先要留个好印象,在“好印象”的指使下,我坚持了下来,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一直坚持着并带坏了两块牌,如今已成习惯,反倒有种不带牌上岗心理不踏实的感觉。
二是坚持锻炼。人们常说:身体是一,事业、爱情等其余是零。为此有教育知名人士向老师提倡:身体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可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喜欢打篮球、排球、羽毛球,经常会去乒乓球馆看一看,偶尔也去健身房试一试,现在对健美操又感兴趣了,除此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对一项无氧运动的坚持,即赤脚踩倒尖鹅卵石三十分钟加体前屈十指落地五百次加俯卧撑三十个加蹲马步两组六十个加压腿二百个,这项锻炼始于去年十月一日,至今未曾中断。刚开始踩时,像个小脚女人,尖尖的鹅软石刺顶着脚板,钻心的痛,半个月后慢慢适应了,现在可以如履平地了;初做体前屈时,因我较胖,十指只能到漆盖且腿筋牵拉异常痛苦,感觉世界末日已来临,现在十指能基本落地且可连续五百次,做后人好象变得更轻松了;刚蹲马步时,只能做十五个且两腿象灌铅般沉重,与爬山的感觉类似,如今我可以连做六十个了,直接的好处是上楼不那么费劲了。由于长期坚持,我身体健康,很少生病且精神面貌好,于己于事于人都好。
三是坚持读书。从到四中工作起,我基本能做到天天看书和背书,近期我坚持每天早晨六点半至七点大声诵读。《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文集我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总之,凡事只要能坚持,肯动脑筋,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坚持读书吧,坚持锻炼吧,坚持写随笔吧,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
《文心》读后感400字
《文心》读后感400字:
“文章病院”这一章节是指导我们怎样修改文章的。我现在每天的工作都和这个有关,因此作者在这一篇章中汇总中的文章容易出现的问题,对我有指导的作用。对于女儿的写作来说,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要提及平时好好准备作文,要求写好的作文起码要认真地改上五遍,所以虽然每学期只布置两篇作文的写作,但实际上已经写了十篇以上的作文了,我一直无法执行老师的这项意图,也不知道有没有家长和学生真正这样去做了。
不过,在读了“文章病院”这篇文章以后,起码给我一个指引,我把文中提到的容易出现的“病症”汇总出来,大致四点,看来,可以告诉女儿,按照这个指引,真的是能够改到四遍的。
一、语句中,用词用语不恰当。
二、语句前后不连贯,彼此不相照应。
三、语段中意义的缺略和累赘。
四、思想不够精密。
按照目前初中语文考试作文的评分要求,我再加一点:
五、语句不够优美。
末了,希望我们能尽快有一篇修改五遍的作文。
《文心》读后感500字
《文心》读后感500字:
《小小的书柜》这个章节是讲怎样给孩子选书的,书里为孩子挑的书籍对于现在的孩子显得过时了,今天就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为孩子选书”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为孩子挑书仿佛成了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挑书这事我到认为不必那么烦恼,现在的图书出版业已经比较发达,城市里的书店也各具特色,基本每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都能找到像样的书店。无论站在任何一个书店的童书专区,选上一本适合孩子又让孩子喜欢的童书是非常容易的,现在的孩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喜欢阅读。
让我们对挑书产生烦恼情绪的是父母内心对“阅读”构建起的利益追求,我们希望孩子们今天买书,就要迅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能答对更多的阅读题,就能写出50分以上的优秀作文。平心而论,这事儿搁我们自己身上也困难有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话放在父母对孩子阅读的希望上尤其合适。
为孩子选书不难,难的是“能否参与”,更重要的是“能否坚持参与”孩子的阅读?仅仅是“共读一本书”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读完之后的交流分享,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果父母也能动笔写一写,在共同练笔中分享见解的灵光。保持心态平和,坚持慢读精分享,厚积薄发,着眼未来。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学校教育已经过快过宽过广,我反而觉得家庭应该担负起“减速”的任务,落实好细节教育的职责。作者:曦嘻嘻
《文园读书记》读后感
《文园读书记》读后感
“一本有体温的书”是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况最近推出的《文园读书记》(海风出版社 2013年6月第1版)中排版在最后的一篇文章标题。在此,我抛砖引玉用到本篇读后感中,觉得也很适合。
我不是厦门文学圈里的人,但多年来一直默默关注厦门文学圈里的事,因为我也有文学梦。自从走出校门后,物欲横流的社会致使此梦越来越小,与现实接轨时常常不破自灭。于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博客、Q空间等便承载了许多梦的碎片。2006年5月,厦门网开通上线,因广播电视报张国锋老师的邀请,我的新浪博客搬家到厦门网,成为了厦门网第一批网民,首批博友,那时何况老师的博客也同步进驻厦门网。后来,厦门网经常组织博友活动,我便在活动中认识了何况,与他的交流也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据他个人回忆,在2008年11月29日,厦门网组织博友去鼓浪屿,在洪明章老师开的“怀旧博物馆”里,我给他留下了好印象。而当我接到厦门网通知说,要在2008年12月13日组织博友去园博苑聚会时,我便事先想到了何况与沈世豪、黄静芬、宋智明、泓莹四位作家合写的一本有关园博苑建造史的长篇报告文学,即《中洲造园记》(2007年9月鹭江出版社出版)。我想,要去园博苑之前必先看此书,去后才有更多收获。活动当天,何况老师便送了一本给我,我边速读边随团队游玩,那次,我对何况老师有了更深的印象——他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书是带有体温的。
2010年下半年,为追梦,我不小心改行,去房友网做了网编,从写个人博客到经营网站博客,也“忽悠”了许多文学爱好者来网站坚持写博客,郑启五、何况、南宋等老师便是其中之一,为了“维护”博友,我也组织了许多线下活动。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也许是2011年3月7日“让记忆像铁轨一样悠长”(老铁路采风);2011年4月25日“漫步鼓浪屿品味百年风韵”(鼓浪屿采风);2011年8月28日“唱一曲云水谣”(南靖采风)。每次活动结束,何况老师便出手不凡,一挥而就成了好文。此时的我是最有收获的,因为他文章里如实的记录了相关要素,随着这些文章在各大报刊杂志的发表,我和房友网便“免费”得到宣传。当然,这些动作不是何况老师刻意为之,我觉得,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体现。在《文园读书记》第315页“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根骨头”中开篇就写到“星期天参加房友网博友俱乐部组织的寻访百年鼓浪屿活动,我和南宋中途溜号,结伴逛书店…..”那天他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一个作家的真实生活。生活是温暖的,他写的文字也如此。
《文园读书记》第193页“金榜山上怀夫子”开头写到:“我本徽州婺源人,却客居厦门三十载。闲时寂寞,思乡情切,便常去居所附近的金榜山走动。我登金榜山,意不在观光,而是缅怀我的徽州婺源乡贤朱熹夫子。…..”后面引出何况老师在其他史料中读到的有关朱熹的事迹,非常考究,但不枯燥,让我也读到了浓浓乡情,温暖圆润。
《文园读书记》第222页“上班时间读闲书”开头写到“书友南宋淘到薛原先生的读书随笔集《滨海读思》,见书里收有作者评论我的一本旧作的文章,便忍痛将书送给了我。…..”而后引出“如何在上班时间读闲书”,他总能一直都有“书”说,有“话”讲,并把“书话”串联起来,有宗可寻,有脉可理,收放自如,得心应手。能做到这些,我想,何况老师与他所读的书及其书的作者必定保持着一定的温度。
《文园读书记》第208页“我从这里迈出文学第一步”中写到他如何喜欢上文学?如何一路被伯乐相中?他款款而来,如数家珍,那种文学路上的温暖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我们每个人在读着别人的同时,也在书写着自己。深入生活,带有体温的书,才有生命;有责任,懂得感恩的作家,才是真正有血肉、有骨气的作家。在《文园读书记》中我读到了300多本书,也读到了300多位作家,更读到了不计其数与书与作家相关的人和事,他们的思想和责任在淡淡的文字里,平实而不乏味,淡然而不单调,亲切温暖。但《文园读书记》有一点点遗憾,如果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附上写此文的日期,也许会更完美些。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读同一本书,读出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读书笔记《《狂人刘文典》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蔡澜食典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