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后感_1500字。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白说》读后感_15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说》读后感1500字
1
这样一个时代,误解最容易传遍天下,理解却总是寂静无声。
这样一个时代,再多的妙语,也许都敌不过一两句客观评价之后观众的如潮责备。
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用理性发声,而不是总在指责别人的不理性。
2
范仲淹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以此句拿来给自己也给青年人。白岩松也拿来给自己,说了,可能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有些书让我们难过,有些书让我们温暖;有些书让我们不想再看第二眼,有些书让我们忍不住一读再读。
我感觉,《白说》可以再看一遍,至于之后还会看几遍或者不看,现在我可不好说。
3
白岩松谈幸福的时候说,‘’有人问,白岩松你信什么?我说,我信一些大的词汇,比如忠诚、友情、勤奋、家庭……就职业而言,我相信新闻有助于这个社会一天比一天好,如果哪一天我不信了,也就不再做新闻了。‘’
我想说,我也信一些词汇,比如爱、友情、亲情、乐观、努力等等。
就我的职业而言,我相信法律有助于这个社会一天比一天好,但是我却没办法拿它来拯救内心过剩的正义感。
我没办法挽救别人,更没办法成为一个救世者,甚至有时候没办法表达最真实的感受,我只能在职业道德范围内为当事人的正当利益考虑,而不论善恶,不从道德上判断问题,只看证据,只把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我总是觉得,自己想的太多,考虑的太多,总是忍不住想要完美解决问题,事实真能如此吗?
当然不是,更多的时候,只能尽力而已。你已经尽力为之,但是别人觉得你尽力了吗?你的当事人觉得你尽力了吗?更多时候,他们要一个结果,而不是过程。
有人说,既然这样纠结与纠缠,换个职业吧。
但是,换了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吗?总会有人觉得你做的不够好,当然这个人最好不包括自己。
作为自己的“亲密爱人”,内心应该是专注于自己的信仰的,不论它是否完美地解决了所有问题,至少,在你的手中,有点用。
淡中得味,才是岁月给的。越浓烈的味道,流失的越快。因为年轻,所以总想轰轰烈烈,但静的滋味,才是越品越醇的经久不息的绵远的生活的韵味。
‘’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看到这一句,想起来一个做茶的朋友,她的生活,在都市里,是慢的,静的,无所改变的,自成曲调的。
和我们起晚了早饭都不吃就冲进公交着急忙慌的上班是不一样的,让我们羡慕,自己却做不来。
我想,再忙再快再乱,隔一段时间,也让自己静一静,慢一慢,听听内心的声音,那是比早起闹铃好听的多得多的声音,多回放几次,指不定有意外的收获。
4
白岩松说要做点无用的事儿。我感觉自己总想做无用的事儿,就怕把正事儿——上班赚钱给耽误了。
但老让我加班不让我干点无用的事儿的话我又抓心挠肝的不得劲儿,正事儿也不乐意干了。
“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
我想,过度的、毫无停歇的使用生命,或者可以说是另一种角度的过度消费抑或浪费。
疲惫和烦躁是常态,睡不醒和懒得动是每天雷打不动的痛苦根源,重点是,你没办法解决。
除了看剧,你根本不愿意做点别的。有些人,看剧之后会写剧评和剧推,看了剧,写了作,取悦了自己,愉悦了别人。但是你,懒得写。
为什么呢?
因为你“闲”不下来。
你得是闲人,有闲心,有闲钱,有闲时间,才能闲着做点无用的事儿。
你得过得更有意思,更有趣味,更洒脱更自然,更像你自己。
白岩松说,‘’创新需要具备的素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
我觉得,人心的自由,最难实现。但人心的自由,最重要。
越自由,思维越开阔,人格越有魅力,越会迸发灵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一)
读白岩松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2020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2020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2020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2020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2020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2020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2020时,每一个字2020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2020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2020,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2020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后感(二)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么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这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间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但是至今让我想重新想借阅和翻看的是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如果说我是因为爱好历史所以爱此书,那就错了。与此书的相遇说来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错过,但是我虽然曾与它相遇,却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当时把看《东晋门阀政治》当成一项任务,我爱上它是在喧闹的候车室等火车的时候,当我看到作者笔下的东晋门阀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穿越了,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还会如此着迷此书。看过太多历史类的书籍,很少有这种觉得历史是个很有趣的东西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历史总是过于敬畏,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觉得离现实很遥远。历史确实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遥远的概念写出昨天的感觉,这才是还原历史最好的方法吧!当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当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都觉得黄仁宇先生必定是个很有趣的人。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所以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不过是因为他的作品确实有趣,确实让我喜欢。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助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现在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欢,所以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所以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学者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东晋门阀政治》重新看几遍。虽然曾经的年少无知让我错过它,但是再次相遇我会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价值。因为错过,所以更加珍惜。好书原来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白说》读后感(三)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2020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白说》读后感600字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在我们生活中也如此。
《白说》读后感_1600字
《白说》读后感1600字
作者简介:
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并于2009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
主持风格
喜欢微皱眉头,面部表情凝重,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气,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提出完全代表自己意愿的希望与思索。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白岩松也睿智,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甚至他的语言更美丽,更有诗情画意,但他的藏在一副眼镜后的一双小小的、明亮的目光显然告诉我们:他的思想更深邃,更沉稳。2000年,他在悉尼奥运会的直播,他的即兴直播,甚至超过职业体育频道主持人。朴实的外表,和内心深处的一身正气是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决不哗众取宠。真实做人,在做事中踏踏实实做人。
读后小感
初始对白岩松取的这本名感到有些奇怪,怎么会取这样的名字,细细想来,还蛮有趣的,一是与他央视主持人的身份与职业有关;二是与自己的姓氏有关。《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出版于2015年,是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本书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绝大多数章节都是他不同场合的演讲集锦,通过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本书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 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字字珠玑,读完后感觉人生的参悟就在每句话里,颇有收益。
他,他见多识广,博采众长,见解独特,其思辩性、逻辑性、层次性很强,以主持人的身份传播正能量,引领和提升了听众与观众,且善于用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最终以“思辩”的方式很好呈现出来。作为新闻人,他具有很强的敏锐性与社会责任感,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敢说真话讲实话,无论对于古典音乐、体育、阅读等生活话题,还是对于医改、公益等社会和政治话题,白岩松在书中都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点我们不得不赞。
书中有很多部分让我深受触动,比如读书、音乐、志愿、幸福等,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要讲一些听起来不错的废话,要一语中的;还有就是人性本善是没错的,只是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导致内心的善良被挤占,被迫给邪恶让了路,还有很多很多直击心灵的话,真是听君一席话,不枉看了这么久啊!
说实话,对于白岩松,孤陋寡闻的自己确实不是很了解,但是在读书这本书之后,自己专门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算是开启我对他了解的第一扇门吧,虽现是初步了解,但是,对于这样大智若愚、风趣幽默、才华横溢、犀利透彻的他,还是充满新奇、好感与崇敬,希望今后可以更深入的了解。
他想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想许中国梦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许舆论环境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许个人成长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所以,他的《白说》现出现在你我的眼里,真的很感谢白老的良心之作,方式很新颖,以与人说话或聊天的方式,向我们展开了一个个精彩故事,讲述着生活之理,揭示着现实之困,传递着人性之善,强调着社会之德,播散着新希望与传播着正能量。所以,《白说》不能是白白地说,这样的良心之作,每一个读者都应该持一份尊重,细细品读,并有所收获的。真的很感谢您,白老!
《白说》读后感_1300字
《白说》读后感1300字
第一次讀老白的書,開篇的時候,老白說,我姓白,所以這本書叫白說,其實我不姓白,這本書也應該叫白說,既睿智又幽默。
這本書其實很雜的,講了很多不同方面的事情,比如國家,中國夢和個人夢,一百年來的中國,古典音樂,醫療,道德經,教育,公益,多個方面,而老白的博學也讓人欽佩,
最重要的是,老白一直都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我喜歡他對道這個字的解釋,首代表的是頭腦,思想,走,代表行動,道所代表的就是知行合一,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不是在本書裡看到,可能永遠都不想到,一個小小的道,還藏著人生哲學,
我最喜歡的,便是老白隊道德經的另一番解釋,道可,道非,常道,一件事情,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這都是正常的,還有大成若缺,無私為大私,疾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都是非常喜歡的句子,
老白說,不喜歡給讀者推薦書,因為總有人問他,哪本書對他影響最大,他說,他說不好,因為讀書就像是一條小河,通過不斷的閱讀,吸取營養,就像長江就是長江,黃河就是黃河,說不清的,但是你讀的每一本書,都會成為妳的血,妳的肉,最後長成屬於妳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
文化,中國文化,儒釋道,孔孟朱王,老庄文學,中醫,京劇,等等的中國文化,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熟知,並且傳承,否則,以後,拿什麼讓別人想起我們中國,關於中國,別人又能說出什麼呢,
不用放大鏡去看其他國家的優點,我們的祖國同樣在成長,改革開放三十幾年,GDp就成為世界第二,這背後,有多少中國人的努力,確實,現在中國的腳步確實很快,急,哪裡都急,人家結婚了,著急,人家買房子了,著急,人家生寶寶了,著急,人家升職加薪做老板了,著急,就連蒼蠅都趕時間,這一切都願自曾經的窮啊,內心沒有安全感,1960年,还在全国大饥荒,想想我們祖國經歷了多少苦難,怎麼可以不急,中國強大了,才能保證我們每一個公民所擁有的權利,
現在,20世紀,別的國家仍然有難民,吃不飽,穿不暖的比比皆是,而我們,可以在有空調的房間,刷刷微博,讀讀書,這一切不該感謝麼,不該感恩麼,
歐洲的醫療,教育,以及環境,也都是從我們這個時代一點一點走過去的,所以,也給我們的祖國一點時間,畢竟我們是擁有14億中華兒女的泱泱大國,相信不久的將來,藍天白雲,也會是屬於我們的,
非常喜歡老白,他的那句,不管風怎麼動,樹不動,相信自己會一直記得,人總要相信點什麼,而老白,始終相信新聞能讓這個世界變好點,所以,他也一直這樣堅持的做著,堅定的理想主義者,
有人說他膽子大,古語,藝高人膽大,他之所以敢於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是因為他背後的學識給予自己的肯定,
推薦一看,其實,讀一本書,記住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在現在這個社會,能保持獨立思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物質生活都很豐富,但是精神層面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和一個精神富有的人對話,多少都會受益,
老白說,他不是給你一個句號,而是留給你一個問號,他不是在給你一個答案,而是給你的心中留下了一個疑問,帶著疑問,在生活中尋找答案,
我有一個夢想,我們都該有一個夢想,別開那句玩笑,萬一實現了呢,認真點,一定能實現。
《白说》读后感_2100字
《白说》读后感2100字
白不白说,得看您。
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人,用四个词来概括就是聪明/懒惰/勤奋/愚蠢/,最优秀的人聪明而勤奋,二等人聪明但懒惰,三等人愚蠢又懒惰,最糟糕的是四等人,愚蠢却勤奋,最害怕的就是这第四种人,愚蠢却勤奋,我不知道你属于这其中的哪一种,但都希望可以听听我接下来要说的。
白岩松算是一个时代新闻的标志性人物吧,我起初对他的记忆是主持东方时空和主持感动中国这两档节目,一个总是在报道新闻的新闻人,一个总在诉说故事的媒体人,他的话不谄媚,简单直白,像他的人一样不做作,总是想替老百姓说点什么,并竭尽全力。
《白说》是白岩松整理自己多年的演讲稿编辑而成,他把每一篇的演讲,又重新看了一遍又重新写了自己的读后感,有点像长大后的我们在翻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当年写的日记一样,这其中的一定会有勾起你当年的回忆和心情,但随着时间的迁移,你现在在回头看当年所写所悟也一定会有现在的感情变化和新的感受,这里面有对岁月,有对当下,更有对未来的不同感受,但有几个点是一直坚持的,也对我的影响最大,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聊聊。
关于读书
我曾参加过一个读书的节目,那一期邀请的嘉宾就是白岩松,我很幸运在现场目睹其风采,他比我在电视上所看到的要瘦小很多,但人格外精神,说话的时候还是很沉稳,回答每一个问题,有着新闻人的严谨和格局,当主持人让其按照节目惯例给大家推荐书的时候,白岩松说我很少给人推荐书,因为每一本书对我都有影响,因年龄不同读出来的味道也不相同,但非要推荐一本的话,我会推荐新华字典,因为这本书对我的意义甚大,每一个字,每一个解释都是让我能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在《白说》这本书里白岩松谈到了很多书对他的影响,每一本书都对其生命有一些印记,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也会给你不同的营养, 互联网大门打开了,世界的门也随之打开,但也是有代价的,白岩松说有些书籍看了目录就觉得读完了,有的书读完三分之一就觉得理解了,但有的书你读了好几遍才觉得真正的悟出道理来,阅读图书还是要选择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攀登它,你甚至应该找一些你读着“别扭”的书,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找一些跟自己气味相投的书,往往提高和挑战就在于那些跟你有一些不一样的书,要是能在其中读出乐趣,那才是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
读书是一个人的旅程,你的焦虑也许不会因为读了书就减少了,但你总会在知道很多人在转折点的种种做法,从而给自己多了一个选项,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读到自己。
关于历事
也许你和我一样都没有经历过很多苦难和故事,也不会像白岩松一样采访和见证过很多事情的发生,我就说件小事,我常常感叹自己什么都没干就到这个岁数了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老了,可是很多事情自己却做不来,就比如恋爱,我们都习惯于两个人拿手机互动,真的见了面反到不知道要说什么,经历的越来越互联网化,越来越国际化,可真正的感受到的和经历过的反到越来越少,也更让现在的都市人有一种孤独感,我曾看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常常会让我心如刀绞,这感受一方面是情节设计的精妙,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经历的事情很多后,所生出来的感受,让人觉的触碰心灵,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导演拍出的影片对人的感受是不一样,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混了”很多日子,我希望看文章的你,在三十岁之前拼命折腾和尝试,不需要考虑物质回报,经历的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优秀是什么,但是一旦过了三十岁之后,你反到要做减法,打深井,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
历事,是我们每天所必需面对的,只是有些时候我们习惯了安逸,反而对变化和不确定让人产生很深的焦虑和害怕,三十岁之前多做加法,尽可能让自己多体验,三十岁后反而是个转折点,请做好减法。
关于理想
理想这个词已经快被说烂了,因为说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从幼儿园就开始被问起,你的理想是什么?可有一点你是否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小孩子对理想的确立很确定,越大反而对理想越不在乎,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前一阵子看了大鹏导演的电影《缝纫机乐队》,看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不开心,可在笑的背后我还真被这个为了理想打拼的年轻人深深吸引,找来的他的书一看,电影里的很多情节正是他自己为了理想而所经历的人和事,在看他的一路走来,更觉得有个东西支撑着它,那个被人说烂的‘理想“,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很幸福,虽然在寻求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阻碍,可这就是理想的魅力,它真的会在你迷茫的时候显示出光芒,然后引导你进一步的靠近它,我算是一个积极的人,不过总是伴随着纠结,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我现在容易纠结,就是因为我不记得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了,看到别人取得收获,为其开心的同时,也在逼迫自己,而只是照葫芦画瓢,内心深处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关于理想,希望你能早点找到它,然后所有人的建议和经历,才会变成你去实现它的心法,才会激励着你,但前提你得找打它。
谁的话也不能兴邦,也不能丧邦,声音只是一种表达,白不白说,能不能有效果得看您。
《白说》(精选)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在我们生活中也如此。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400字
今天已经是读书的第十三天了,这十三天里,看似短暂,但坚持下来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刚开始读书,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督促自己的好平台。
但渐渐的,我把由督促变为了约束,因为在工作下班后、同事聚会后、出游玩耍后真的想躺在家里歇一歇,让我拿起书去阅读,并写下感想,真的如同吃饱饭让我去跑步一般。所以这十三天里我有好几次想要放弃。今天读到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让我再次思考阅读的目的,再次重新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我重新思考了我为什么阅读,难道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吗?不是的,最初激情澎湃的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求知益智、为了修身养性、为了在生命和灵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坦然。
因为我相信,读书是一件有益于我的事情,更多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的进步而阅读。那么接下来,即使工作与生活依然忙碌,也要坚持读书,哪怕只是一段,细细品读后,写下感想,那么也是点滴的进步与提高,就没有辜负我们这个平台,就没有辜负自己的光阴。也希望大家继续阅读,不要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
“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可反过来想想,不说白不说。”知名新闻人白岩松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这倒是也很好的解读了本书的题目《白说》。真的是白说吗?作为入行多年的资深新闻人,白岩松向来都是以能说而著称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道出了“多说固然危险,但沉默更加危险”的内心感言,让人不禁对新闻工作者有了重新的认识。看了这本书,我也不禁对自己从事的收费站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要敢说、要会说。
要敢说,这是义务所在、职责所在。新闻人要敢说,这是肩负着实现大众知情权的重任。我们要敢说,是出于对提升工作质量和使命职责的考虑,是在发现同事有违规违纪行为之后善意提醒纠正,是在发现司机有逃漏费行为时大胆指出制止。
敢不敢说,更多的是体现了身为高速公路工作者的态度和信念。作为一名党员,接受过党的教育和国家栽培的,理应对不文明、不正当、不合法的现象和行为拿出坚定的态度。大胆去说,保证通行费足额征收,这是我们的义务所在,职责所在。
要会说,这是技巧所在、方法所在。人们常说,对人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意气用事、盲目蛮干。比如和司机师傅的沟通,即便对方有错在身,也不必得理不饶人,善待司乘,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法依规处理,更重要的是让对方真正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再比如同事之间性格不合、有误会,我们也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换位思考,善待同事,不用侮辱性的、挑衅性的语言来攻击别人。
有技巧、有方法的表达,往往能促进事情往好的一方面发展。从在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为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负责,如果不讲究方法,想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失去了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成熟的收费班长的水准和操守。
沉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敢于去说就是一种进步,而有方法、有技巧的去说就更是难得。无论是治理不法司机偷逃费工作需要考虑;还是从同事之间交流经验方法,沟通感情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敢说、会说的人。
白说 读后感(3)篇
读这本书是冲着作者白岩松。提起白岩松,我能想到的词有睿智、理性、深刻、敏锐、犀利、幽默……我觉得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想写篇书评,所以周末集中精力认真读完了。作者在自序里写到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我写书评的心态也大抵如此,写的东西可能被视为无用,写了也白写,但不写,白不写。这本书像是一本演讲集,但作者说自己一不会手舞足蹈地演,二不会义正严辞地讲,只会说话或者与你聊天,似乎更贴近自传。里面讲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我挑自己感兴趣的整理几条作者的观点跟书友分享。1.关于失败。在这个大时代,如果你受到委屈或不公平对待,别着急,把它交给时间。不要简单地以当下的得失论成败,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2.关于读书。你所有读过的书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成长,变得壮阔、深远。你无法界定到底是哪本书塑造了自己。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说不定看过的哪本书会帮助你和激活你。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3.关于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不可替代性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4.关于表达。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有了感触,不要急着表达,而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待一切成熟,才会有完美的表达。这条有点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5.关于沟通。情商高低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情绪氛围和结果。社会转型到了今天,很多事情不是下个红头文件就能解决的,各种复杂情绪,需掰开了揉碎了通过协调寻求理解和支持。这是情商的活,不是智商的活。6.关于行医。医生除了注意医术本身,不要忽视心灵的抚慰和支撑。只有把生理上的治疗技能和心理上的抚慰加在一起,才构成医者仁心、治病救人这八个字的全部含义。7.关于医患矛盾。当前社会上的医患矛盾,是医生在替医改速度太慢背黑锅。如果全社会都站在医院、医生的对立面,让这个掌管人们生老病死的群体感到恐惧和不被理解,那最终受害的不是医生,而是我们自己。8.关于国力。国家的软实力,体现在一个又一个细节上,有价值的输出,理性的情怀,也有制度的人性化,民众的素养。我国GDp也许20年内能实现NO.1,但要做到这些细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即将读完这本书之前,我停下了,想了一会儿。想什么呢,想这本书写了什么,告诉我了什么。恰好是傍晚时分。乌鲁木齐的秋天,天黑的早了,人们还在刚刚吃完晚饭的时间,天就擦黑了。这本书感悟在于对人,对中国的思考。对人的思考。我们急着上学,急着工作,急着治病。开车也急,走路也急,什么都图个快,但是快不代表效率。生活慢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中国评出来最幸福的城市,都是城市建设恰当,公共设施齐备,天蓝水清,生活节奏不快的地方。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快不得。慢下来,品味生活,享受生活,享受追求幸福的过程。对国家的思考。一个问题,说到中国,你对中国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者这么问,用一句话形容当今的中国。我想到的是大道中国,土地面积世界第二,人口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二,发展速度每年超过7%的增长世界第一。这些能用数据体现的中国显得冷冰冰。效率就是金钱,公平就是生命。谈效率冷,谈公平是不是就和老百姓有关系了。我们的权益得到保障,生命得以更好的延续。人生需要阶段性的回顾和展望,可以是半年,一年,也可以是五年,十年。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我该停下来反思了。六年的反思。追求着人人都追求的不一定错误,但是一定不完全正确。在大染缸里怎么出淤泥而不染?怎么不忘初心?值得思考。
白老师展示了他在央视不可或缺的地位,这并不是他所透露的,而是我所感悟的。正如白老师所说智商决定跟谁比赛,情商决定比赛结果,白老师无疑是情智双高。尤为可贵的一点便是白老师知道如何平视自己,不膨胀不造作。书中不止一次在白老师获得在我们眼中至高无上的荣耀时一笔带过,如平常事。生活中为人处世,要甘愿低人一头,过去总是把头抬得有些许高,惭愧至极。书中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如日中天,可要小心太阳落山啊。”“我换个地平线再升一回。”也如是像道德经中所说“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是我在书中得到的另外一个大收获,从白老师笔下得知道德经中蕴含的人生内涵足以媲美《圣经》。苦集灭道、道可非道常道、无私为大私等等,不禁感叹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实乃大智慧。从道这一字便可看出来,首走之。白老师用文字诠释了道德经的魅力,我也准备品味这“晚来的盛宴”。我所涉猎的专业与新闻也有关,白老师为我上了宝贵的一课。新闻写作传播,就是一个讲故事和写故事的过程、 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就拥有了全世界、节奏环节核心,都在强调把话说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何说好来,便是靠阅读和实践。读一本好书便是直接跟一位好老师对话,白老师教的太多太多,我得细细品味才行。
2016年白岩松《白说》不白说读后感作文
导语:《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
借一双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崔永元的《不过如此》、水均益的《益往无前》、柴静的《看见》都在第一时间细细品读。最喜欢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同样的新闻,经白岩松的嘴一说就非常走心,关键之处的反问总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因此,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白说》一发行,就通过三味书店订购了。
《白说》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
许中国梦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记得奥运前夕,小姑子在美国的老板来北京考察,到了北京世贸天阶,被鳞次栉比的顶级写字楼包围,欣赏着长250米宽30米的天幕上展示的中国实力,惊讶至极:原来中国是这个样子的,这和纽约有什么区别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物质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两番,财税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而且现在似乎成了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但我们不能因此责怪政府、痛骂社会。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模式,欧洲走过,日本走过,有人说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个成长期没有困难、阵痛?白岩松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中国梦,这也是普罗大众走过的历程和该有的梦。
许舆论环境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针对当下社会的纷纷扰扰,白岩松则在书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人人一个屏幕,随时可以发表言论。看过电影《搜索》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白领叶蓝秋就是在不明真相的群众推波助澜营造的网络暴力中香消玉殒的。
新兴媒体,假新闻太多,传统媒体,时常态度失真。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时间,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层出不穷,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对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传媒时代,如何处理自己与传媒之间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如何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变得越来越重要。既不能彻底隔绝,也不能沉浸于此。不仅要选择接收什么样的资讯,还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当信息趋于对等,每个人又学会了理性思考,负责表达,这个社会的舆论环境该会改观。
许个人成长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在关于生活和幸福的话题中,白岩松写了一个细节:曾经在飞机上看过一篇康洪雷(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导演)的专访,被一个细节戳中泪点。康洪雷是我的内蒙老乡,当初当助理导演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乱七八糟各种事。早上起床,总会有一番挣扎,然后对自己说,你康洪雷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么过?说完之后冲出屋子干活去。看到这儿我热泪盈眶,把杂志合上了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的纠缠和人事的纷扰,很有一种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给自己鼓劲,几经挣扎才踩着点儿到办公室。读到这儿,一下释然,坚强锐利如他们,也会如此,于我更不足为怪。自此,一扫阴霾,一身阳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当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适的书籍,静下心来阅读。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
一部《白说》,没有教条,极少理论。只像一个充满睿智的大哥哥与你促膝谈心,以其凌厉但却无比平实的白氏话风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时时处处体现着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读《白说》有感
品味书香 涵养心性
——读《白说》有感
臧晓 青岛市委党校图书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品味书香,品味生活,修身养德,诗意人生”。工作之余,喜欢随性的读读书,在读书中滋润心灵,在读书中涵养心性。近日,恰逢学校举办“书香校园?涵养心性”书评征文活动,借此机会分享一本近期阅读的好书――白岩松的《白说》。
《白说》是白岩松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是他对人生的感悟。该书于2015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一章: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书中内容涵盖读书、音乐、人生、时政、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读来既有思考的深度,又有生活的趣味;既有对人生的参悟,又有对社会的责任;既有感性的生活,又有理性的思辨,更有偶遇知音的共鸣感和幸福感。
在阅读中涵养心性
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总有很多分支不断地给我们注入能量,一本又一本的好书就是如此。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会给我们填注不同的营养。在《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一文中,白岩松谈到了他读书的“四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在白岩松的家乡海拉尔,阅读为儿时的他打开了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狭窄的空间,寻找到一个更大的世界;“第二个十年”,阅读与白岩松的情绪产生共鸣,《朦胧诗选》等书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正如作者所言“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白岩松还提到,那时的书店太火了,但凡有新书上市,只要贴出通知,头天晚上就有人来排队。读到这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挚爱,是多么的可贵;“第三个十年”,白岩松提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唐浩明写的《曾国藩》,通过读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正如作者所言“让我一下子沉静下来,知道如何以二十五岁的年龄,去贴近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的心境”;“第四个十年”,通过阅读《道德经》一书,白岩松对“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有之誉之,畏之侮之”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懂得了在阅读中找寻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跟随白岩松对“四个十年”读书生活的回顾,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涵养了自己。每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正如三毛在《关于读书》中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在音乐中回归心灵的宁静
关于音乐,白岩松写道,“当文字结束的时候,音乐才开始”。文字承担着表达、释义的职责,有它无能为力的时候。而音乐,却可以带着对人性的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比如,一段一百多年前的乐曲,饱含对人性的描述与思考,或许曾经抚慰过某位德国的知识分子、英国的公职人员,如今也依然能够触动你的心灵。正如白岩松在书中所聊的,“古典音乐的真实,就是把那些几百年前的伟大而孤独的心灵,情感的冲突和情绪的起伏,原原本本呈现在你的面前,丝毫不加掩饰。所以,最优秀的音乐家也是最杰出的心灵密码破译者。”
白岩松还提到了音乐让人动容的三个场景。场景一:当年白岩松准备采访季羡林、任继愈等老学者,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边听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边写那些老学者的背景资料,当第一乐章出现转折的时候,笔往那儿一扔,眼泪哗地就下来了。场景二:指挥家陈佐煌“文革”期间在一个很闭塞的山沟里插队,有一天,翻山越岭,要去另外一个知青点。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远方依稀传来了广播体操的音乐,他一屁股坐到山顶上号啕大哭,因为他已经太久没听到过音乐了。即使是广播体操的旋律,也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美。场景三:大约十七八年前,白岩松和朋友在回北京的车上,在听马斯卡奈《乡村骑士》间奏曲,他的一位同事突然让大家别说话,特别专注地听,听得泪流满面。这位同事说,他在这首曲子里听到了至美,仿佛让自己的灵魂洗了个澡。
三个不同的场景,三个不同的故事,而相同的是音乐的神奇魅力。这种魅力我也感受过。2009年10月18日的北京,我第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在跑到36公里来到奥森公园时,身体已经处于极度疲劳期,当突然听到“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的音乐时,回想起为了准备这次比赛,四个月挥汗如雨跑步的日子,一个人顶着30多度的高温围着田径场跑步100多圈的场景,也是瞬间泪流满面,继而全身有了莫大的动力……音乐是无形的语言,因为有音乐,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美好,因为有音乐,让世界多了一片温馨。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回归心灵的宁静?多听听音乐吧!或是莫扎特的天赋,肖邦的诗意,抑或是舒曼的温柔,李斯特的灵感……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一种心境,只有静静地去聆听,深深地去感受,才能发现她的美,才能回归心灵的宁静。一曲自己心仪的音乐,会让心灵沉浸在如月光般诗意的流水中,忘掉尘俗的无奈、精神的焦虑、身心的俱疲,还心灵一片平静和清明。
在跑步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白岩松和我有一个同样的身份――跑者。他在书中写道“我每周必须跑步五天,非常无用的事儿,但是跑的过程慢慢成为一种享受,自己跟自己对话,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跑步,跑完以后,累的是腿和脚,但心和脑子都缓过来了。”
从2009年6月初喜欢上跑步以来,我让自己每日、每周、每月有个小目标,日积月累下来竟然能完成一个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大目标。其实,哪怕是再微小的事情,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读书如此,跑步同样如此。没跑步时,认为跑步仅仅是一项运动,跑步七年来,发现跑步是一种生活。从热情到习惯,从最初只能在田径场上跑几圈到先后完成了北京、天津、杭州、无锡等多个全程马拉松。跑步以来,我发现自己每天都是快乐的,跑步带给我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将跑步与旅行结合,用跑马拉松的方式,“脚踏实地”丈量一座城市,不仅领略了当地风光,更是留下了难以忘记的身体记忆,给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你跑的每一步,都是这个城市给你的拥抱。
跑步如人生。白岩松在《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一文中,提到“相当多的人正以短跑者的姿态和心态参与其中,你刚按照长跑的目标调整好节奏和步态,却随时有人以短跑的速度冲进跑道,飞快跑完一段赛程,然后可能就离开跑道了。你的节奏和心跳会不会被他干扰?”“长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坚守,短跑反而经常在局部的时间里,显得很成功。这时,长跑者的心会不会乱?于是局面就成了这样:总有一些长跑的人由于不断被短跑干扰,也加入了短跑的队伍”。人生需要定力,定力来自一个好心态。“欲速则不达”,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而是一个长跑的时代。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一公里都有每一公里的精彩,脚踏实地跑好人生的每一步,多问耕耘,少言收获,你会发现人生的道路处处充满诗意和精彩。
关于白说读后感范文
导语: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白说的读后感范文,内容如下,以供参考。
读白岩松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后感1000字
白说是白岩松的作品,下面小编整理了《白说》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白说》读后感1000字
先说说白老大,知道他的名字,央视的。知道他的人,柴静的《看见》有提过,真正认识的喜欢是在《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吻合了我之前碎片想法及弥补了我所不知道的中国片段。
说说书,书里写的是:近几年来,白老大在各场合演讲内容的合集。
看完书之后的感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些内容,我尚未懂得。有些已知的观念,又让我重塑了一番。有些理念,我更加坚定,有些做法,我非学不可。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1、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白老大在给学生的《传家》书中的扉页中,写道: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内心气躁的我,强迫自己慢慢细读,依旧不懂个中味道。
深懂人无完人,事无完美。于是,幸福之于我,物质刚好,情感淡浓相宜,精神丰盈。
欲望适可。相信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
2、做点无用的事儿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带有目的性的为人处事。做每件事,想着利益和捷径。于是,我们错过好多好多该有的经历和风景。
我也曾在讲做里尖锐的提问过,请直接告诉我,我要怎么做,才能到达我想要的那个结果。
现在想来害臊。因为急功近利,弄巧成拙的事不少、腰折的事也不少,成功的曲指可数。
绕过该有步骤,揠苗助长后,发现,该来得总是会来的。
再后来,我不再去纠结我做的每一件事,有什么意义?我知道,只要我开心,只要我用心,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发呆,天马行空,觉得自己相比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同。
3、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输得体面,并且有尊严。这一段提到,他在伦敦奥运会报道时,奥组委的回答: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有弊端,从80年代的教育顽抗到90年代,然后80年代的父母依旧重蹈着教育着00后的孩子。现实告诉我,我们真的只是说说而已,别在意。
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一个老师一所学校教育孩子如体面且有尊严地输。
我们一代代的传承着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老师。我们极其重视成功,也相对放大了挫折,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去面对。
我们不断折腾着折腾着,流着泪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是打不死的小强,然后,继续折腾,很少人能破茧成蝶。即使,我们还心心念念着,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是,请记住,败局可以催生变局,前提是,你有意志和能力。成败不在当下,而在历史。
共享白老大的一句话:在一个大时代里,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交给时间。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4、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我一直自卑的觉得,我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三观可变的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没有独立的视觉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愿意学习,也还在学习的路上,有一天我会变得更加善于学习。我也会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人。
还有关于写作:始于感触经过漫长的追寻终于完美表达
推荐台湾文学电影系列《他们在岛屿写作》《卧虎藏龙》《辛德勒名单》
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请去寻找第二个答案。
读后感《《白说》读后感_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白说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