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从0到1读后感 > 地图 > 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_900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_9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900字

大家都知道,从1到100很简单,从0到1很难。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读来大受裨益。

书中有三点给我印象深刻:

1、主导商业思想

①循序渐进。不能沉溺在宏大的愿景中,否则会使泡沫膨胀。自称可以成大事的人都不可信,因为心存改变世界之雄心的人通常要更加谦逊。小幅地循序渐进地成长是安全前进的唯一道路。②保持精简和灵活性。所有的公司都必须留出一定空间,不要事事都严格计划。你不知道你的事业会变成什么样,事先规划通常既死板又不现实。相反,你应该做些尝试,反复实践,把创业当成未知的实验。③在改进中竞争。不要贸然创造一个新市场。以现成的客户作为出发点创业才更有保障。成功者已经创造出被认可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才是可取之道。④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如果你的产品需要广告或营销人员去推销,就说明你的产品还不够好:科技应用于商业应该主打产品开发,而不是分销。在泡沫年代打广告显然都是浪费,唯一持久的成长是爆发式成长。

2 、所有权、经营权和控制权

三人董事会最为理想。除非你的公司已经上市,否则,董事会不要超过5个人。(政府规章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规模要大些——平均为9个董事。)到目前为止,最糟糕的做法莫过于过分扩大董事会。看到非营利机构有几十个董事,外行人会认为:这么多的成功人士投身于这个组织,它一定会运营得很好。事实上,大董事会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监督,它仅仅为实际经营组织的独断专行的领导提供掩护。如果你希望摆脱董事会的控制,那就尽可能扩大其规模。如果你希望它高效运作,那就缩小其规模。

3、创业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①工程问题: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吗?②时机问题: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③垄断问题: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④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⑤销售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⑥持久问题: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⑦秘密问题: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_1300字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1300字

1.企业最好的产品就是企业自身。(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自我的不断提升)
2.今天的“最佳方法”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死胡同,而最佳途径是未经尝试的新路径。(要警惕路径依赖,勇于尝试新事物)
3.在一个人人看未来都迷茫的世界里,目标明确的企业总是被低估。(有目标的人充满能量)
4.你并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重要的是自我掌控)
5.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人也受幂次法则影响)
6.你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这之前要先仔细想一想未来这件事情是否会变得很有价值。(打造自己最擅长最有发展空间的能力)
7.最重要的事往往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它甚至像个秘密不为人知。(识别最重要的事的能力就是平庸和杰出的分水岭)
8.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这秘密关乎世界如何运作。(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9.事实上,大董事会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监督,它仅仅为实际经营组织的独断专行的领导提供掩护。如果你希望摆脱董事会的控制,那就尽可能扩大其规模。如果你希望它高效运作,那就缩小其规模。
10.销售人员都是演员:他们的第一要务是说服,而不是真诚。
11.和演戏一样,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这解释了为什么从事推广工作的人——不管是销售、营销还是广告——其头衔与工作内容毫不相关。推销广告的人被称为“业务经理”,推销客户的人被称为“业务开发”,推销公司的人被称为“投资银行家”,推销自己的人被称为“政客”。这些称谓的改换大有道理:没有人愿意被提醒自己正在被推销。(深刻)
12.多数能源公司折戟是因为至少忽略了以下7个问题之一,而这些问题是每个公司必须回答的:(特别有用的思维模型)
1)工程问题:
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吗?
2)时机问题:
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
3)垄断问题:
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
4)人员问题:
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销售问题:
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6)持久问题:
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7)秘密问题:
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13.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14.每个失败者都运用被普遍认可的观念来描述自己的璀璨未来。但是伟大企业是构筑在秘密之上,这是它们取得成功的独特原因,而别人对此却一无所知。
15.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也是企业通过垄断新市场赢利的方式。最好的项目可能是人们忽视的项目,或没有大肆宣扬的项目;最好的问题是无人尝试解决的问题。
16.无论能源如何稀缺,只有对特定问题拿出最佳方案的公司才能赢利。还没有哪个产业能重要到只要参与其中就能建立卓越的企业。
17.独树一帜的创始人能做出权威决策,激发员工强烈的忠诚度,提前做出未来几十年的规划。自相矛盾的是,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组成的毫无人情味的官僚机构虽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却鼠目寸光。
18.创始人最大的危险是对自己的神话过于肯定,因而迷失了方向。同样,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作一种智慧。
19.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会更美好,而是要今天努力创造未来。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_700字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700字

引申推荐

第一本

这本书与《从0到1》同属奇点系列

第二本

这本书是对《创业维艰》作者本 · 霍洛维茨影响至深的管理参考书

在评价上有这样一种论调:《从0到1》相对有些浮躁,创业的人应该去读《创业维艰》。这种说法也没什么错,甚至我也要说赞同,但考虑到两本书的差异,都读,让读者自己判断才是更好的选择吧。

这本书与《创业维艰》不同,相比于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示例,这本书更注重于格局的搭建,给创业者提供开创企业时应思考的视野是本书的核心。

说到这种误读,大概要怪书名,“从0到1”式的“无中生有”的确有一种心生浮躁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这样。本意的确是无中生有,但更应描述为“创造”,作者对于格局构建中的创造力十分看重,他所强调的观点是:

在本书中,作者以事例与理论并行,并结合了一些经济学的分析,使得其既具可读性易于理解,同时以专业的视角对其结论作出学术性证明,这一点十分难得,毕竟理性的读者很难对事例,尤其是“各自不同,无法做实验验证”的商业特例轻信,利用学术的“证伪性”推定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第十一、十二、十三这三章中的分析让我印象最深。

第十一章对销售的定位、方法分类和简要运用阐述深入;

第十二章对于时下热点的人工智能问题分析与大众常规观点有不同的分析视角

第十三章对于绿色能源创业泡沫环境分析和特斯拉的特性对比将成败进行量化对比

总体来说,这本书相比《创业维艰》,的确没有那么实在,要抽象很多,意在战略。

要说价值,管理与战略哪个更重要?很难说,仁者见仁吧。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_2600字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2600字

《啮合创业:在斯坦福学创业规划》

丘吉尔说:成功意味着屡战屡败却从未失去热情,当我们看到大家都在乘风起飞的时候,也会由衷升起开启新征程的冲动,这本书在网上还没有找到资源,但是我却觉得它是一本可读性非常高的小册子,就像是基石一样,给我们提供了创业的最基本的模型,它不虚浮,却脚踏实地;不矫饰,却可爱无敌。

如果你追不上客户,那么就无法把产品卖给他们。这一点在稻盛和夫《成功的法则》,铃木敏文的7—Eleven《销售心理学》里面说,不是要去替客户考虑,而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明白自己是否在解决一个问题,而且有足够的热情去寻找真正能解决他们\痛点\的方法,努力去超越现有的方案,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去提供给客户另一种产品,或者超出他们的预期通过这两种路径成功抓住客户需求。

并且,当客户需要一辆自行车的时候,请不要为他们提供汽车。每一个产品的成长期都会需要陪伴用户跨越一个鸿沟,也就是说,在他们新鲜期过后,去探寻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够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维持下来。

客户才是你一切商业计划的起点和终点,从现在开始,不妨把我们做的事情跟客户的意愿同步,跟他们在一起,深入了解痛点之后提出解决方案。

2.创新,而不是模仿——找到产品爆点

首先,去关注需求金字塔,依次考虑功能、效率,最后才是爆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其实说的也无非是这个道理,在满足基准条件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要去在满足客户痛点之后,去体会他们还没有说出口的需求,力求为客户创造惊喜。

并且,记得学会讲故事。讲故事是一种能力,不管贾跃亭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佩服的是他讲故事的能力。华与华在《超级符号》这本书里面强调了口号和故事的意义,一个好的故事能让人口口相传,朗朗上口。这绝对不是成功营销的唯一条件,但至少在心理学的范畴中,利用人的潜意识来进行的决策判断,是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

3.客户获取——商业中最重要的部分。

客户取质上是消费频率、产品爆点和利润。和在力所能及的范内敲开更多扇门,并到一个降销成的法仔细审视一不你的管道,确保你的产品让客户感到惊喜,从而让他们成为你的忠实客户,帮助你们推销产品。并细分你的产品爆点。思考一下利润组成的三部分:成本、客户流失和客户终生价值。是否创造了独特的销售模式?如果你的产品因为客户基础扩大而变得得很难销售,那么考虑创建你的产品组合。确保每一个新产品都会有各自的爆点、独特的销售模式和盈利计划,对我们来水,最好的状况就是把客户也变成销售队伍的一部分。

4.商业成本——让付出得到回报

首先,去尝试零的博弈,成本虽然不可避免 但是你还是可以试图去消除其他一部分,比如宜家在这一方面就是典范,或者Skype公司把免费的电话服务打造成产品爆点,这都是正确的做法。

无论我们是去进行成本定价,还是价值定价,都需要注意很容易出现的三个问题。第一种陷阱是,设定的目标太多、太模糊或者太复杂,以至于没人能理解;第二种陷阱是,低估了让你团队中的其他人看到目标并与他们就目标进行沟通的重要性;第三个陷阱是,基于不确定的信息设定目标。如果模糊性会对数据搜集过程产生负面的影响,那你可能就无法确定你是否需要调整你投入的时间和资源。

商业模式远不仅仅是玩数字,而是一定要努力让你的商业模式也成为产品爆点的一部分。

5.合作伙伴——没有哪家公司是一座孤岛。

所有的合作伙伴其实都是爱与恨之间,当我们确保自己成功的时候,却也要确保你的合作伙伴成功。高中时候的校训一直在引导我\你一定要去做最好的自己,去帮助他人成功\,我希望自己能够努力去践行。

6.竞争对手——别轻易被他们吓唬到,但也请时刻保持警惕。

想想看,你是要在风暴肆虐,鲨鱼环绕的红海之中奋斗,还是在风平浪静的蓝海中悠游。李善友在《颠覆式创新》中举到了太多颠覆的例子,可也别忘了,若没有做到十倍的创新,你很难在需求理论的挤压下获得存货的空间,其实一切也没有那么简单。

7.全球化——在全球扩展你的业务

全球化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奖 ;你需要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人,同时你需要随时做好退出游戏的准备。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目空一切。在世界不同地区,参与者,“赌注”和当地规则都将对你的商业成功产生重要影响。能为全球用户解决痛点问题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努力同步我们的齿轮,才能走向全球。

8.团队——没有人,如何成事。

为团队找到合适的成员并非易事,不过,既然团队是你最大的资产,那么聚集一个流的团队当然是至关重要的。确定加入你团队的成员有才能、有执行力或是具有非线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者和布道者通常是团队所需的最初角色随着业务的开展,你需要加入生产者,管理者和整合者。然而,在你朝着目标前进,并邀请你的“梦幻团队”加入旅程之前,你应该问你自己一些问题。如果你关于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你都需要重新评价你的团队。在《改变未来的十种人》这本书里,对团队的介绍更加详细,也更为深刻。

9.现实检验——永远直面残酷的现实。

最近在看《创业维艰》和《硅谷钢铁侠》,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创业的不易,至少我们想要做出有价值的东西,根本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我们对于现实的风险始料未及的时候。

其实没有人真正愿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发现一个创意的错误之处,尤其是当切都运转良好的时候。我们知道,做这样的事有多令人灰心,但这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要分配资源去识别风险了解何时需要作出调整。如如果你花时间在做现实检验并对一切都有所准备时,那么即使未来出现问题,你花费在检测问题、采取行动和织错上的时间将会大大缩减。

10.同步你的齿轮

当我们把所有的要素都统一起来,才是十全十美的基础,这十个齿轮互相交错,成为了啮合创业的基石,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值得我们去深挖。借书久了,图书管的管理员问我\你这是要创业吗?\ 其实我真的是看着玩儿的,但其实也说不定。

2009年比特币的概念刚出来的时候,我还在念小学,现在区块链的概念也出来了,我还在上学。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有机会抓住风口,至少我希望当风来了的时候,我至少已经准备好了迎风起飞。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书笔记1000字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书笔记1000字:

这本书看了2遍,值得看两遍的书不多。因为现在看到太多战略不重要,产品最重要;营销不重要,产品最重要……等等之类的观点,所以这里给了我一个清醒思考的机会。

创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事情,开放到让人无所适从乃至惶恐。像傅盛所说的理念一样,一个创业公司CEO的首要问题是将一个开放的问题,变成一个封闭的问题,这样创业就有解了,才有目标,才能给聚焦一点去做好,才能够有精益创业的机会。市场就像一个原始森林,如果盲目去做好所谓的极致产品,估计就是在森林里打转,是出不来的,于是我就用“探险”这个词来描述好的创业方式,而不是用“冒险”这个词。

本书最重要的问题是写在开头的:“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这是辨别一个人是否拥有独立思维的切中要害的一个问题。正如笔者说说,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针对这个反主流问题,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反主流的事情,能够看清未来的异端人士才更适合。

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

全球化并不全是进步,大多数只是模仿,太多民族丢掉自己的特色,反而失去了独特创新和进步的优势;

竞争会扼杀创新,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开辟新市场;

“产品会说话”是谎言,如果没有天使用户,利基市场,病毒式营销,一炮而红是幻想,客户不会主动上门;

失败者才会去竞争,创业者应当选择垄断,特别到了一个赢家通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创业开局十分重要,“频繁试错”是错误的,市场不会等你太久,精益创业也不能盲目,必须有针对性地反向去努力深挖;

一个企业不可能光靠品牌吃饭,必须做好基础产品,形成社群;

员工持股必须从创业开始就实施,一个拥有独立特行魅力的企业文化才能给吸引优秀员工,吸引客户。

从0到1创造是新市场可能会比较困难,要求比较高,就像拥有发现“美”的能力者。但我们即使没有发现美的能力,但发现丑的能力肯定都是岗岗的,只要把丑的认真改得美一些,有品位一些,也不错了。我国市场上的产品太多了,并且假冒伪劣、次品充斥,只要用心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出来。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从0到1。记得独立思考哦,毕竟这个才是一切的起点。作者:刘将茂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好吧,让我们来聊聊这本书,这本书只有简单的260页,我看完这本书仅仅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还在书中的一些精彩之处做了笔记和思辨,总体来看,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不单单是创业者,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看一看,单从书的名字上来看,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创新的作品,虽然大多数的篇幅都在讲如何创业,如何打造初创公司,但整体来看,这里讲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1、关于创新(书中所说的垄断),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本书的中心要点,解释了什么是0到1。简单的复制旧技术是横向发展,而创造新技术是真正的从0到1,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不用去关注事情的本身,具有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非常的有用。 创新是一种思维,当你的公司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创新,但如何创新?我们对我们现在的产品做一下小小的改进,这就叫创新么?就如同书中所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至少要对现有的产品改进10倍以上,才能形成创新,而这种创新能够保持你的垄断地位。 我们在经营公司过程中,或者工作中,是否也需要这种思维方式,人们总是过多的关注我们能看到的一面,我们是否能够透过这是表面,去思考和探测到深层次的、具有对立性的另外一面,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如何避免竞争,找到优于对手的解决方案,形成垄断地位(可以靠专利、靠政策、等等手段),这是每一个公司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形成绝对优势的唯一路径。比如:腾讯垄断了社交(微信)、淘宝、京东垄断了电商、百度垄断了搜索等等,我们都能看出垄断的影子。 那么如果不能避免竞争,短时间内又不能消灭对手形成垄断,怎么办呢?合作和联合,比如:滴滴和快的、大众点评和美团、58同城和赶集网等等。2、关于78:22法则的思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八法则,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有几个规律,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上,80%的销售是由20%的产品带来的,80%的业绩是由20%的人员带来的,等等,关于产品,关于市场,关于工作,关于定位都离不开这一定论,我们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这方面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每一个领域都想进入,每一个产品都想涉及,每一个小市场都想拥有,从市场角度、从公司运营角度来看,尤其是市场总量一定的情况,这种做法或许看来是无奈之举。 但问题始终存在,我们过多的大而全,追求全能,把公司精力平摊到所有业务上,势必就会压缩我们在优势业务上的投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我们的投入产出比严重低下,我们投入了过多的运营成本(书中所说的客户获取成本),而取得的确实一块很小的市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公司压力越来越严重,而我们的优势产品,却由于我们把精力分散而无法精益求精,优势产品竞争力也会下降,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我们为何不把产品布局重新安排一下,集中我们的优势兵力,打造这22的业务和78的市场,而把那78的业务却只有22的市场交给其他公司或业务单元去做。一方面,保证我们的优势业务的优势地位,同时,其他业务单元的精力足够去开拓那22的市场。我想,这是该有取舍的时候了。3、如何面对和思考失败,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去研究别人为什么成功,在中国传统意识里,我们也喜欢报喜不报忧,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失败,不愿意研究失败,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公司的成功都无法复制,每一个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成功不是中彩票,基础决定命运,浅薄的人才会相信成功靠运气和机遇,只有强者才认为成功靠因果,这有点像佛家思想,凡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翻译过来就是,机遇是为有准备人的量身定制的。 关于失败,史玉柱有一句话:没成功一次,智商下降一点,没失败一次,智商上升一点,很多时候,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更能启发心智。4、关于团队文化的思考,我们的公司是什么文化,我们的团队是什么文化,我们团队需要什么样的人加入,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团队文化是一个公司或一个团队的灵魂,代表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信仰,相同的目标,甚至相同的爱好等等。 那么我们的公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团队文化的呢?我认为应该是在这个公司刚刚创业和成立的时候。团队文化一定不是强行打造和灌输出来的,而是在公司不断地发展和运营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团队文化一定要在选人的时候就开始的,一个不认同团队文化的员工是不能够招聘的,同样,作为公司,也要认清自己的团队文化,鉴别那些人是能够理解并真正认同我们的文化的,一个团队有太多的不同价值观、不同的信仰,这是很可怕的。这是我们的管理者特别要重视的。 我们现在很多公司在不断的含企业文化,不断地变更企业文化,然而这恰恰就是欠缺的地方,我们没有好的办法来建立并维持我们的文化,于是就不停的喊不停地喊,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喊出去的文化,我们自己真正理解了么?我们需要让员工如何理解我们的文化?就好像在一个农村的墙上写上“科学发展观”,农村能弄明白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么?出现这样的现场还是由于我们的基层单位懒吧,没有把中央的精神进行分解、切实的落地吧。 我们现在在谈用户意识,什么事用户意识,用户意识如何落地到具体的员工、具体的岗位,我们现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从高层到基层都在说我们要有用户意识,高层可以这样说,但是基层既然这样说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想是执行层面出了问题,我们并没有把这句话认真的分解,制定可行的,员工理解的话和工作内容,没有翻译成员工既定遵守的章程、流程、操作指导书。我们只是在不断地喊用户意识,那么效果可想而知。这本书有很多的精彩之处,他讲述的是道理、故事,但传达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教会人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事物,我想,这本书里有一半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心理学范畴。是一本不错的书。

从0到1是创新

从1到n是复制

现代商业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从0到1

而后则是实现了从1到n无限复制

未来的商业是创新与复制的较量

创新如果稳居上风商业的未来则是0到1

复制如果稳居上风商业的未来则是1到n

1776年瓦特引领了0到1的风潮

1954年约翰·冯·诺依曼引领0到1的风潮

接下来又会是谁来做这个领军者,商业又是怎样接纳这些创新,怎样处理这些创新,怎样将这些创新日常化,未来商业是句号,还是问号?

其实这本书最强调的是创业者的个人意识和能力,创新意识,目标明确,眼光犀利,专注,缜密,超强的执行力和控制力还有预判。但是能够有这种意识和魄力的,基本也不太需要看这类书……

看看就行了……

推崇创新而非复制,打破旧观念,建立新体系。

·循序渐进×——大胆尝试,而非平庸保守;

·保持精简和灵活性×——一定要有计划性;

·改进中竞争×——对于企业而言,竞争很难赚钱,要垄断;

·专注产品而非营销×——营销和产品一样重要。

 

企业目的和驱动是——钱

如何赚钱——避免竞争,开启垄断模式,最大获利;

垄断企业的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建立企业的不可复制性——秘密;

如何垄断市场——占领小市场,扩大,创新而非破坏;

发展——计划性,规划未来的方向和道路;

幂次法则的启示——看准,专注;

打好企业基础——合伙人、公司权利、员工稳定、报酬和奖励、不断创新;

打造企业文化——合作、才能匹配、专业、不可替代;

推广和销售——重视销售,扩大影响;

跟随新时代——人机共处,互补,友非敌;

公益创业想要成功也是一样,特斯拉成功秘诀——技术、时机、垄断、团队、销售、持久、秘密;

从0到1读后感1300字:从0到1读后感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此刻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样做。资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就应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盼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明白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就应是: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取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就应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最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必须是好的,也能够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潜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样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务必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就应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从0到1读后感


读《从0到1》有感

在《从0到1》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法则,叫80-20法则(学名"帕累托法则",把你这个名字记下来真的是会累趴下的,还是80-20直观好记)。该法则讲的是这个人在意大利发现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中,衍生出"这个异乎寻常的以少胜多的模型在大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随处可见"这个模型呢。

本书作者运用该法则来讲解投资领域的"潜规则",如投资到前景较好的新生企业里面,最终让投资人获利的,通常是其中的20%.借用这个法则,我认为它同样也适用于读书中,核心内容仅占全书的20%,也就是说还有书中还有80%的垃圾内容。

所以,我在书中也确实只提取到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中最鲜明的两个观点,同样也是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认同的地方。

第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两种形式来呈现,即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水平进步,简单的讲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实现自己暂时的成就,有可以参照的东西,自然实现起来相对更容易;垂直进步,就是讲要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实现"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实现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书里面有两个词分别来代表这两个概念,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就是把某地有用的东西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科技才是能实实在在的推进人类的进步的,从16世纪人类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后来的数万年中,取得了几近为零的进步,直到18世纪60年代发明蒸汽机以后,现代社会才取得一系列的科技进步,结果就是我们继承的社会比前几代人所能想到的都更加丰富。

第二,社会中的竞争和垄断。企业的成功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依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都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说到垄断,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坐地起价、随意哄抬物价,导致市场的环境很差。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垄断企业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为这些垄断企业继续创新,提供空间和资源,再说大一点,也是为它推动历史的车轮、推进人类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长期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的领域,整日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说说罢了。

从长远来看,竞争的状态都是不良的,难以规避竞争,离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要依靠那些能创造垄断价值的企业和那些有真正创新思维的人。

说到这里,请忽略以上80%的垃圾内容,以下20%才是精华内容:

10%是:当下我们面对的挑战更多源于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

另外10%是: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垄断;也只有垄断,才能规避竞争!

五洋五建/张阳杨

书籍简介:该书作者为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彼得·蒂尔,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等经历。此外,《从0到1》还涉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知识,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帮助读者思考从0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与机会。

读《从0到1》有感


拨开云雾见青天

——读《从0到1》有感

供稿:西南物流中心/储备干部/吴巧灵

一往无前,无所畏惧,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有大智慧。

时光倒流,重播成长之路。伴随我们成长的声音,关切之语,教导之声,以前辈的经验为我们的未来规划好各种蓝图。伴着前行的人流,我们也都希望,不必为未来担忧的角色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竞争之激烈,偌大的世界人才济济,机会来之不易。各种强调环境之残酷的语调充斥着自己的生活。这也让很多人,不敢,或者至少,失了许多将独特想法继续深入的勇气。

时代发展的洪流,裹挟着泥沙,但也不乏潜在的未来之星。商业世界里,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乔布斯也不会再创造苹果。每个阶段冉冉升起的新星,是打破平衡的光,是照亮前行方向的光芒,更是燃烧勇气,补给智慧的催化剂。

从1到N,会创造价值,甚至是不小的价值,当面对社会上暂时需求不足的情况。也会有部分人取得成功,成为我们眼中所谓的"成功人士".而换个角度看,从0到1,则更是时代前行,层级跨越的代表。

鼓励创新创造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开辟一个独有的蓝海市场,不仅对于企业来说是成功的保障,而且,也是个人创造成就的不二法门。

有想法,如何实施也必须得到重视。一个明确的愿景可以坚定人的信念,而也只有明确的未来和明确的计划,才能够带动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

我们,在时代的发展和前行中,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一张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

读秋,多像在读一本人生的书。秋固然令人伤怀,但秋,更多的是盈实丰满,此时的落叶,不正在为明年的厚积薄发而做准备吗?秋,既有伤怀,也有喜悦,你用什么样的心读它,它便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触。

一杯清茶,一段秋光,一片秋叶,将阅读的惬意铺展开来……

最后友情提示:秋风起,寒意浓,谨防感冒。

《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一)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平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 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 的改进,由于人们习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 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 现在的中国(明确悲观) 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 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的人生也可以参考这种划分。年轻的时候,人会分成两类,对未来明确的乐观和不明确的乐观。对未来明确的乐观的人成功率最高。按我的理解就是理性下的早立志和积极的态度。不明确的乐观,人可能会进行各种尝试,会分散一个人的精力,降低成功的机率,毕竟专注是成功的前提。而很多人到中年的时候经常会面临 明确的悲观和不明确的悲观。明确的悲观人倾向于保守和储蓄,这对部分人来说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我认为这不是最优的选择。把未来变成明确乐观才是最好的,但这更需要人做出巨大的转变,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不明确的悲观,是将决定权交给老天。这种状态其实我们也是所说的不理性状态。所以,比较早的进入明确乐观的状态可以比较有效的提高成功的概率。处于其他状态也需要尽可能变为明确乐观状态。但我觉得有时候明确悲观,也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策略。只需要调整好目标和心态。毕竟被公认为成功的人只是少数。当然幸福感是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外人看来成功与否。每个人的感受和衡量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细细读来,几乎所有观点都似曾相识,只是换成了彼得。蒂尔的说法而已。每个企业要获得成功都必须关注七个问题,特斯拉之所以成功便是它解决了这七个问题。具有先进的技术,所有汽车公司都依赖它;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时机,获得巨额补贴;从高端电动跑车市场做起,垄断市场;拥有擅长技术和销售的团队;认真对待销售,打造完整的销售链;先行一步的优势,其领先地位将在未来的几年扩大;围绕富人想要显示出够绿的秘密打造出独特品牌。针对他提到的中国复制,我的想法是,学习、继承、发扬,既可以满足阶段性的生存需要,又可以实现马斯洛理论的最高需求。也只有在基础需要解决后,才有可能创新,继而形成垄断,得到超额垄断利润。同时书本身其实印证了作者在书中的观点:世界是由推销驱动的,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


《从0到1》读后感(二)

最近都在拜读来自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中文名《从0到1》。这本书被誉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商业书虽还没有看完,但还是想分享下自己的些许感悟。

作者彼得。蒂尔认为,进步有两种形式(原文):第一,水平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水平进步的最大红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进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科技,就是互联网。

其实从0到1,个人理解就是从无到有,是从未知到极限的突破。07年的世锦赛上,刘翔轻松一跨,胜过小将罗勃斯。跨栏项目,一直是美洲、非洲人的囊中物,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然而这个不到30的小伙子,却用自己零的突破向世人宣告:亚洲人也可以有同样的成就。刘翔凭借着他的坚韧让我们清晰地明白了从0到1的可能,这就是从0到1。

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是羊群思维,擅长从1到n,严重不擅长从0到1。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必定先经历从0到1的失败。现在很多人害怕失败,所以才埋没了自己从0到1 的思维。古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 们看到了因为坚持不懈而取得的突破,更不能忘却在每一个突破背后的无数失败。没有失败,何谈成功;没有跌倒,何来爬起;没有沉沦,何来觉醒;没有挫折,何来突破。而每一次从0到1的失败才铸就了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突破。从0到1,勇于创新,才能使你立于不败,至少不会被社会淘汰。


《从0到1》读后感(三)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么做。内容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应该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待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知道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应该是: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2 坏计划好过没计划 。3 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 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择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应该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终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一定是好的,也可以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能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么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 可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必须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 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应该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从0到1读后感1300字2024 从0到1读后感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此刻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样做。资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就应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盼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明白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就应是: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取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就应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最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必须是好的,也能够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潜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样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务必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就应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从0到1》读后感3000字


01

前言

在阅读《从0到1》的过程中,我就十分犹豫是否该对这本书写读后感。因为我个人的创业经历一片空白,我认为仅靠读一本商业著作就能对创业写出有深度有见解的总结是非常困难,也是非常不可信的。一度思维卡壳,想要放弃对这本书写下书评。但转念一下,我才刚对自己下定决心,坚持,不要轻言放弃。写得好不好和写不写是两码事,引用《非暴力沟通》一书里的一句话: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所以,各位读者们就请你们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来看看这篇我写的书评吧~

一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个耳熟能详的商业大佬为这本书的作者彼得蒂尔写推荐语,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杰夫伊梅尔特、《财富》杂志等。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分量和作者的举足轻重。我怀着膜拜的心情开始了《从0到1》的阅读。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这本书更适合想要创业与正在创业的人去阅读,否则很难引起你的共鸣和兴趣。其次,一本号称商业著作的书,里面的观点或许有很洞见,但不代表你读完本书后,就可以瞬间领悟商业的核心秘密。毕竟创业所要面临的问题之复杂程度,不可能是一本书就能揭示的淋漓尽致。

02

何谓从0到1?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从0到1,或者说从无到有,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这样的垄断足可让企业安享丰厚的利润。

即便对整个商业社会而言,这样的模式也开辟了非零和游戏的疆域,着眼创造新价值,把市场的饼做大,这才是最终商业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救赎之道。而与之相对,从1到n只是复制,创造不了新价值,甚至可能沦为遍地抄袭的山寨模式。

在这两大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把企业的经营境界分为三层。

第一层境界:企业只是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有原型,工业流水线可以让产品大量地复制生产出来。但产品有生命周期,市场有饱和度,利润空间也有限,这就是典型的从1到n的过程,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只是企业追求赢利的过程。

第二层境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因,因而可以与时俱进地不断进化,实现纵向的传承,企业最好的产品就是企业自身。比如IBM公司,早期创立时主要业务是商用打字机,昔日和今日的产品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创建百余年来,IBM建立的文化和制度基因是不断传承的,这推动IBM不断进化,持续创造商业的辉煌。不过这样的纵向传承仍然还是在企业内部,仍然属于从1到n的过程。

第三层境界:企业创造了社会基因或者思想基因,这可以跨越企业的边界,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实现横向的传承。比如苹果,它的成功远远超过了电脑或者手机单纯产品的范畴,影响也绝不仅限于苹果公司内部。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深深打上了苹果的格印,这就是从0到1,企业创造的基因影响了社会文化和观念,乃至改变社会进程,这就是质变。

基本上你读完这部分,本书的精华你已经看到了。大部分现存的商业模式都是从1到n:复制、改良、量产、价格优势,不得不承认我国是这种模式下的高手,打败了无数的竞争对手,也将无数的创新企业扼杀在摇篮里。任何创新的产品一旦问世,可以立马被破解核心技术,山寨之后,还可以不断的升级改良,往往最后的山寨产品比原产品还要好用,功能还要强大,而价格通常只是原创的n分之1。作为消费者,从短期来看,我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但从长期来看,越来越少的人会选择创新,我们又失去了许多新产品、高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在不知不觉中放缓。同时,核心技术的缺失和创新的乏力带来的致命缺陷,想必关注时事新闻的各位已经领略到了。中兴通信和华为公司正在遭遇的困局,牵动着无数华人的心。

作为一位姑娘,虽然我完全不懂技术,但是我很喜欢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我的愿望清单上除了Kindle、无线蓝牙防水耳机,苹果产品可能是除此之外最吸引我的科技产品。因为我是外行,真的不懂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科技产品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该如何选择。而苹果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具有艺术感的外观,简单明了的新产品选择,高质量保障,良好的售后服务,以致于我成了苹果产品忠实的粉丝。MacBook pro、ipad、iphone、iWatch基本上只要是苹果新产品面世,我都跃跃欲试。不得不和作者发出同样的感慨,我们这个时代,早已深深划下了苹果的烙印。对苹果的忠诚度保持了多年,直到iphone 的创新乏力,价格越来越高,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越来越少。最终,在一年又一年的失望里,我放弃了iphone选择了华为。

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放弃了多年延用的IOS系统转投Android。但用久了也渐渐感受到了Android系统的亲民和各种实用的小功能。但是,号称前后2400万像素的华为手机,让我十分失望,拍出来的照片十次有九次都是模糊的,看到书中好的片段想拍照保存,工作中想拍凭证留档都成了一大难题。想想口袋里的收入和华为亲民的价格,那种想砸烂手机的冲动,瞬间消失殆尽。原谅我这段文字,这个问题困扰我太久了,实在是不吐不快。

以上个人经历想表达的是:即使是曾经这样称霸全球的苹果产品,如今也会被后起之秀挑战其霸主地位和创新领域的权威。核心原因还是新任的CEO Tim Cook太重视市场营销,而轻视了苹果崛起的源头创新。让忠实的粉丝也会做出叛变的行为,可见创新对于企业占据市场和长远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这也是本书的作者反复强调的从0到1。

所以,如果开始有想创业的朋友和正在创业的朋友请你问问自己,你的创业是从0到1还是从1到n?你的经营境界是第几层?因为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概念就是完全竞争和垄断,这和你的经营利润息息相关。

03

垄断 V.S. 完全竞争

在经济学的入门课中,每个商科学生都会学习到什么是完全竞争和垄断,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不出意外的话,书中得出的结论都是提倡竞争和反垄断。因为在理想的自由市场下,完全竞争的供需达到平衡,每个公司之间没有差别,卖的都是同质产品,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没有公司会获得巨额利润。为了生存,公司之间必须要不断改善产品或者降低价格来打败对手,所以消费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反之,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和独特的产品,可以自己定价。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垄断者成了唯一的受益者,所有的消费者都必须为之买单。

这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看似无比正确,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真的如此吗?竞争企业,就拿淘宝卖家举例,里面有成千上万的卖家,搜索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有无数的卖家可供你选择,竞争可谓是非常之激烈。在产品类似的情况下,基本上商家唯一的出路就是价格战了,所以利润越削越薄,赚钱的是少数,而大多数商家都在苟延残喘。在完全竞争中,企业和商家只能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

反之,垄断者,比如谷歌,因为不用担心和别的企业竞争,它有更大的自主权去关心自己的员工、产品和如何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他们不用每天费心费力的和竞争对手争取利润,可以腾出手来,用庞大的利润来规划长远的未来,支撑起更多巨额研究与开发的费用。

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能得出以下结论:

在静态的世界中,垄断者只是收租人。如果你垄断了市场,你就能提升产品价格;其他人没有选择,只能从你那里买。

但世界是动态的,我们可以创造更好的新事物。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出崭新的事物,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有创意的垄断企业不仅对外界社会没有坏影响,相反,它们是使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我再补充一句:有创意、有梦想且有良心的垄断企业对社会是正向积极的推动力。

04

销售的举足轻重

中国有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换作古代也许适用,但是换作现代你还坚信这个理念,我只能说你不适合经商,更不适合创业。无论你的产品有多好,缺乏高效有创意的销售,顾客都不会找上门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的产品有多好。

关于如何销售产品书中写道:

即使产品没有差异,高超的销售和推销自身也可以形成垄断,反之则不行。不管产品如何优良即使它们可以轻松融入人们已有的习惯中,使试用过的人一见倾心, 也必须要有完善的推广计划作为后盾。

有效推广的界限可以从两个指标判定。在与客户保持联系期间,从每个客户那里赚取的平均总净利(客户生命期价值,CLV )必须超过赢得新客户的平均成本(客户获取成本,CAC)。总之,产品售价越高,销售成本越高销售成本也越有意义。

公司需要推销的不只是产品,还必须向员工和投资者推销你的公司。把公司推销给媒体是推销给其他人的必要前提。

销售有多重要,不言而喻。也难怪赚钱的总是跑销售和做业务的人员,基本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销售,所有的服务业,本质其实就是销售的一种,只是推广的产品各不相同罢了。

05

七大创业问题

成立一家企业,经营好一家公司需要思考的七大问题:

1.工程问题:

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吗?

2.时机问题:

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

3.垄断问题:

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

4.人员问题:

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销售问题:

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6.持久问题:

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7.秘密问题:

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彼得蒂尔总结道: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成功的企业规划都必须解释这些问题。若你不能给出好的答案,便会厄运连连,最終公司倒闭。若7个问题你都能解决好,那你定会获得成功。即使只解决好五六个问题,你也能取得成功。

06

尾声

从一开始,思维卡壳到后面思如泉涌,关于本书还有几个概念非常值得分享,但是迫于时间和篇幅限制,我也只能写这么多了。

引用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的推荐语当一个有冒险精神的人写书了,务必要读一读。如果作者是彼得蒂尔,就要读两遍。但是保险起见,请看三遍,因为《从0到1》绝对是经典之作。

想创业的你们,强烈建议好好拜读一下这本开启商业与未来秘密的经典著作。

从0到1读后感600字


作为前些年一度受企业家和商界最受推崇的一本商业宝典,《从0到1》始终以其清晰逻辑思路,实际又深刻的商业哲学吸引每个从商之人。

说先来说说什么是从0到1,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与中国人所讲的“道生一”的哲学思想有重合,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通过各种商业运营来争夺市场,而很少的企业注重创新,没有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陷入了同质化的境地,而作者认为企业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维去考虑商业,去做一些突破,他讲发展分为2类,一种叫水平进步(从1到n),一种叫垂直进步(从0到1)顾名思义,真正推动我们发展进步的就是从0到1,而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0的突破,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维度,并以垄断的方式去占领这个蓝海市场,而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去阐述垄断,在传统的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会妨碍到市场公平竞争,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在一个法制和商业规则健全的社会,垄断不仅不是商人的罪过,反而是行业内推动创新的催化剂,因为有垄断企业才会不断地创新,维持着现在的地位,而垄断的利润又可以继续支持着公司地运作,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优势。

书中彼得强调要摒弃竞争思想,并提出行业4个重要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自己的“垄断”,分别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专利技术自然不用多说,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迭代优化和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才是成为行业的龙头的因素,网络效应,其实应该属于社会传播的领域,要打通产品销售宣传渠道,让跟多人知晓,更多人使用,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做到边际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达到规模化,做好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

但说到底,再多的方法论都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商业形势而改变,本书想传达的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勇于创新的理念,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标杆。

《从0到1》的读后感三篇


《从0到1》全称是《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是一本20xx年0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商业类书籍。作者是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0到1》读后感,欢迎查看。

《从0到1》读后感篇一:

六月份买的书,拖拖拉拉,到十一月份才拿出来读,已经记不清当时买的初心是什么了。是为了拼单,还是别人推荐?又好像是想要创业,好在20xx年把它读完了,还是很开心。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句话源于书的封面。看完一遍之后,总觉得不过瘾,书中很多的观点无法完全理解,所以读三遍以上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每个想要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人。另外,书中的很多观点非常清晰、实际、有力度。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书中提到的科技、创新、合作、竞争、垄断。

先来说说,科技和创新。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灵活性更重要。而每个初创公司必须做的思维运动便是,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接着来说说合作,我把它分为三类:一是与其它公司合作,作为一个初创公司,需要和其他人合作来完成工作,但也需要控制规模,使组织有效运转。二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公司内部团结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既能保证公司以高效率快速运转,也可以省去很多烦心事,没有必要整日围绕勾心斗角而耗去很多的精力。我很喜欢内部团结的公司,虽然我现在的公司还没走达到想象中的团结一致,但至少同事间的关系还不错。三是,公司合伙人之间的合作。选择合伙人就像结婚,而创始人之间闹矛盾就像离婚一样令人不快。每段关系开始的时候都很乐观,而冷静地思考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就不那么令人愉悦了,因而人们都不去想。但如果创始人之间有不可调解的矛盾,公司将深受其害。所以,公司的基础很重要,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最后来说说,颠覆我原有认知的竞争和垄断。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有特色,就一定具备竞争力,一定可以赢。然而,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激烈的竞争。处于平衡竞争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哪一天消失了,对这个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如果一个垄断企业在某一天突然消失了,那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在商界,平静态即静态,静态就是死亡。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也不是异常存在,而是每个成功企业的写照。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从0到1》读后感篇二:

最近把特别火的《从0到1》读完了,我认为好的书是可以和你产生共鸣,而神作或者优秀的书在于颠覆你现有的思想,而这本书就是后者。

书中讲的一个核心点就在于,创新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找出差异化。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竞争。为什么要竞争?是因为你们所处的是同样的市场,开发的是同样的产品,面对的是同样的客户所以才要竞争,而如果有差异化就无所谓竞争,而在差异化上又有核心的技术那么就会是垄断。在垄断市场中几乎是没有什么绝对的竞争对手的,可以自由定价,而对手只有自己。

App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pple每一款产品几乎都市场的领先者,当初的ipod血洗了音乐播放器行业。而iphone是血洗了手机行业。最近的AppleWatch 也是要血洗指标行业的节奏。至于Mac,当新款iMac发布的时候,傅盛在微博上吐槽说;“真不知道其他传统电脑厂商再做什么”。

在音乐播放器行业中只有两种,ipod和其他播放器。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只有两种,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在电脑行业中也只有两种,pC和Mac。苹果在所有的行业中不是硬碰硬的和你直接竞争,而是明显和其他所谓的对手在不同的维度上

从0到1啥意思?它指的是如果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比如前几年特别红火的团购,当时我们号称百团大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1到N的现象,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的公司开展这项业务,而后来者只是瓜分原来的利润,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而非增值。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平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中国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择的领域竟然避开现在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择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还有,一个大公司的爆发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人相关的。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大企业,都是在创始人魅力四射的时候壮大的,而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走向平庸,当然平庸与否和股价不一定完全挂钩。亚洲四小龙的壮大,都是跟当时的领导人采用强权政治,或者称之为铁腕政治有关。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试图让我们的企业变成职业化管理,但是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守业而非创业。

《从0到1》读后感篇三:

“全体奋斗在国际业务战线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以青春的激情、创业的姿态、培植差异化优势,共同推进八局国际的创新型发展!”

恰逢国际公司团委开展“书香国际,爱上阅读”的活动,国际公司党委书记钟玉平为大家推荐了畅销书籍《从0到1》,并写下了上述寄语鼓励全体青年员工。

作为20xx年最畅销的商业书籍,几乎每间书店都有上架这本书,说洛阳纸贵兴许夸张了些,家喻户晓实不为过。本书作者彼得?蒂尔是硅谷公认的创业教父,社会地位类似中国的马云。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虽然作者着重讲的是商业和创业,但这本书对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足以产生深刻的共鸣,刷新现有的观念。

书中一个核心点在于,创新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找出差异化。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竞争。这里作者提出了从“0到1”和从“1到n”的区别:简单讲,从“0到1”是从无到有,是垂直升级,是创新和质变,需要的是发现和尝试;而从“1到n”是从有到无穷,是水平普及,是复制和量变,需要的是协调和耐力。

从“0到1”却很艰难。但是有了“从0到1”,最后却不一定能成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从“0到1”和从“1到n”各占一半功劳。

今天的最佳方法可能把我们引入死胡同,而最佳途径就是未经尝试的新路径。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既需要发现和尝试,也需要耐力和普及。

公司走在转型升级的大路上,为了更好地激发员工活力,实现项目更好的履约和更多的创收,公司在内部创新型开展了“全生命周期考核”。公司各个项目积极推进“全生命周期考核”并根据项目跨行跨业的不同情况,以及形式各异的项目现实制定个性化考核方案。激励每一位员工将责任扛在肩头,以主人翁的形象参与项目建设。

为弘扬员工创新精神,发挥优秀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在推动公司创新发展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公司鼓励成立“员工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宣传和激励创新,随及带动各项目纷纷成立自己的“员工创新工作室”。

我认为公司不断提出新概念和新名词就是公司内部的从“0到1”,而各下属单位的积极推广则是从“1到n”的过程。有了公司的牵头创新,才会有更多项目的创新递延和普及,从而使公司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实现做大做强。

书中还提到“先发优势”和“后来者居上”。同样,我认为创造先发优势是从“0到1” ,而注重长远发展则是从“1到n”的过程。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先发优势。要学会识别市场和占领市场。最初的市场很小,小到看上去根本不是一次商机。脸谱网的创造者马克扎克伯格只是为了让同班同学注册,而不是吸引全地球人。有了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靠实力正确经营。一个公司想要有价值,不但必须成长,还必须能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短期增长,更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形成品牌优势。书中举例了亚马逊一开始先花长时间大精力垄断卖书市场,然后到书籍的其他垂直市场如光盘,软件,影像销售等,最后扩张成无所不卖的现在的亚马逊。

因此创造先发优势和靠实力正确经营同样重要。

公司从单一的国内水电业务逐渐发展为国内国际多元化业务,实行业务重组,分公司合并等各种手段削减生产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靠的就是占领市场,靠实力正确经营。国内的铁路市场更是如此,正是凭借参建京沪高铁的机遇,公司在一片红海中国成功杀入铁路、地铁市场,并站稳脚跟,扩大规模,逐渐改革形成了铁路公司。

公司在印尼片区也是如此。印尼区域公司由一个火电项目,循序渐进发展市场,先后中标并承建了亚齐、东加、苏苏、明古鲁多个火电站,培植了品牌优势,为公司翱翔的火凤凰增添了羽翼。公司成功参与建设雅万高铁,就是凭着丰富的海外经验和在印尼的比较优势,通过前提紧盯项目,频频主动出击,提供大量资讯和服务,积极配合中国铁路团队拿下了这中国高铁出海第一单,从而成功进入印尼高铁市场。

1912年,罗尔德阿蒙森成为第一个探索南极的人,他说:“胜利只等待那些有准备的人,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运气吧。”这里作者想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不要被成功有如中彩-票的天命论所迷惑。机会青睐的是有准备的人。长期规划很重要,规划优先于机遇。

因此我们不能坐等机会的到来,要有长期的规划和设计。

欲图发展,先定战略。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公司近期召开的“水电八局战略研讨会”。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战略规划,描绘公司发展新蓝图奠定了基调。会上分“总体战略表述”、“四年规划目标”、“内部环境分析”、“核心战略”、“行动计划”五大部分阐述了公司20xx-2020年战略规划建议。力求在国家战略中发现机会,在行业变迁中发现趋势,在与先进企业的对比中寻找经验,在自我剖析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与行动,为公司未来发展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从“0到1”很艰难,变革需要的是创造力;从“1到n”也不易,发展需要的是执行力。成功=从“0到1”+从“1到n”。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下,公司一定会紧跟时代脚步:从“0到1”,实现一次次变革;从“1到n”,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0到1》读书笔记与读后感思考


《从0到1》读书笔记与读后感思考,欢迎阅读点评!

《从0到1》可以视为去年在创业圈最火的一本书,众多大佬写序背书。书中以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视角,探寻商业与未来的秘密。阅读本文,将在十分钟内掌握本书的精华思想。

作者彼得蒂尔与其他几位创始人早年创建了paypal公司,paypal于2002年以15亿美金出售给eBay,彼得蒂尔创建了Funder funds,马斯克创建了SpaceX、特斯拉公司,其他几位合伙人也分别创建了Linkedin、Youtube、Yelp等众多估值超10亿美金的科技公司以及风投机构,这样的成绩令人惊叹,也让我们想一探其中的秘密。

本文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对笔者很有启发。

垄断孰是孰非:

作者提出反主流的观点,垄断并非坏事;充分的市场竞争,长远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美国各航空公司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每卖一张票平均只有18美分的利润。垄断会带来巨额的财富,支持产品的研发与改进。Google被视为全球互联网公司,其垄断的搜索业务带来的巨大广告费收益。Google母公司Alphabet则去寻求其他营收的突破口。

这里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垄断者不会抵制创新,Google作为搜索的垄断者依然去寻求新的市场。垄断企业是不断更换的一个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的IBM垄断硬件,到后来微软取代了IBM垄断了操作系统,到后来iOS/Android又将微软的霸主地位推了下去。垄断的利润,给了企业规划未来的资本。

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而是成功企业的写照。

垄断企业:

想在商界成功,主导一个小市场要比在大市场中分一杯羹容易的多。在大市场中找不到好的出发点,将会陷入竞争,残酷的竞争将吞噬掉利润。

一旦主导了一个小的市场,需要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扩大规模,进入相关的市场,有纪律地扩张。

在创建企业过程中,正确认识破坏性创新。不要破坏,躲开竞争,不成为其他企业的眼中钉。创新应扩大市场,对整个产业有正面的回馈。

被忽视的法则:

爱因斯坦宣称福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大多数人将其遗忘或选择性的忽略。作者提到幂次法则是为了另外一个反主流的观点,投资中应考虑幂次原理,读书笔记而不是华尔街经理们最擅长的组合投资。但人生总,总不能加入几十家公司,也不能从事几十种多元的职业。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只学到了线性增长,而错过了幂次原理。

一家成功公司的收益,可能超过它之后长尾公司的总和。想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有许多必要条件。作者用一个章节介绍了恪守常规与用于发现秘密公司的巨大区别,积极去发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需求。

智能时代:

彼得蒂尔在书中也提到了机器与人关系的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对我的启发很大。科技是人类的补充,不是替代人类。当AlphaGo击败柯洁时,是人类的胜利。当人类发明汽车后,人类和汽车赛跑便不太可能胜利,人工智能同样如此,科技将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简单地从需求分析,人类需要的是漂亮的房子、美食等,而机器的需求绝不是这些,机器的需求是电,这就意味机器或人工智能并不向人类争夺资源,更不会取代人类住别墅和香槟。

聪明的计算机,是敌是友?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成为真正能思考的智能,这是22世纪人类应该思考的问题。对遥远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应该影响我们制定当下发展的计划。

书中对创业基础、团队建设、新能源环保也有许多精彩的看法,感兴趣的读者可详细阅读。

读后感《《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后感_9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从0到1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