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后感_1100字。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也许以下内容“《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后感_1100字”合你胃口!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后感1100字
我在青春期心理敏感的时期,正好遇到家庭变故,十分羡慕那些父母对孩子嘘寒问暖的家庭,与妈妈微妙的感情持续了好多年,心里一直隐隐作痛,所以我会对那些和妈妈关系融洽的人尤其是男生都有好感,好像就是我做不好的事情别人做好了,感觉自己在与父母的相处方面不如别人,也因为性格的原因,还有很多人生来习惯性的道德指责,我感觉在这段关系中一直很憋屈,不但没有得到妈妈力所能及的关心,还要背负不理解父母的罪名,我的这种愤懑的情绪有意无意地在说话中体现,常常遭到很多人的指责,越是这样我越憋屈,上了大学以后,可能是因为时过境迁,也有了新的朋友和生活的圈子,与原生家庭的交集比较少了,我的这种情绪平复了很多,但是还是耿耿于怀。
去年因为一些事情,这种情绪才出现了转折,看过有的母亲对年过二十五的儿子各种控制,吃几口饭喝几口水出门几分钟穿哪件衣服都要自己掌控,洗了儿子的内裤还当作炫耀的资本绘声绘色的描述,穿着胸罩和儿子嬉戏打闹对别人说起来觉得自己的儿子可爱无比,明明有两张床,却天天要睡在一张床上盖一床被子,我有一天午睡的时候躺在床上想到这些突然内心无比庆幸,自己的妈妈虽然一度忽视我感受和喜怒哀乐,但是她是一个三观很正也很有格局女人,与其有一个三观不正的控制狂母亲,我宁可我妈三观正,有自我有独立人格的甩手掌柜,这也养成了我独立的能力,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都会自己处理
其实小时候或者说至少二十岁以前,我对妈妈的怨恨的情绪还是很强烈的,等到后来我才自己从这种情绪中慢慢解脱出来。我们经常说原生家庭,一说起来好像大家自然而然得想到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其实除了书中极端的例子,比如长期虐待,言语攻击,甚至性侵,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也只能是影响,而且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身为父母,这个身份好像已经天生决定了他们不会犯错,也少有父母主动承认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尤其是老一辈的父母,大部分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以及一些控制欲很强的父母,他们的意识里没有父母会犯错这种概念,更没有认错道歉甚至改正的观念,此时我又不得不感叹书真的是个好东西,让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正不断进步。
年少的时候,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甚至伤害,是需要父母来承担和负责的,但是成人以后,工作以后,离开父母有了新的环境以后,就需要自己自我救赎,因为业已成年,谁会去指责养儿又育女的父母的过错。所以很多时候,如果真的认识到自己由原生家庭导致的缺陷,就要自己去努力克服,一次一次又一次,让刻在身上的原生家庭的痕迹脱落消失,不是为了否定父母而是为了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陋习,让自己更好,同时,也不要让自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犯与自己父母一样的错误。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原生家庭》读后感800字
对每人来说,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中的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的各种观念会伴随我们一生!
看到书中开头的这段话,对比我现在的经历生活,我理解格外深刻。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的经历对我的影响,现在婚姻家庭中不论是相处融洽还是相处困难,其中原因仔细想想真的是受各自生长的家庭的影响,但是该如何处理这种影响呢,不要把任何事情和问题推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家庭的影响是有,可是,生活中遇到问题,首先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人能让你改变,你也改变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不必劳心劳力的去试图改变他人。也许我们在改善自己的过程中,你期望改善的那个人也许也会逐渐改善自己呢!
喜欢书中一句话,孤独和独处是不好的,但有些时候孤独却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慰藉!
我们每个人一方面需要亲近感,另一方面又需要距离感,这是不是很矛盾呢,其实并不是 ,只是做任何事多需要一个度吧,关系可以近一点,但不能太过分呢,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任何人任何事不过分走近、也不要过分疏远的、也许生活就会少很多烦恼吧!
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我们要学会如何亲密开放融入,同时要保持自己独特的自我个性。
无论生活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我们都要非常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选择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明确目标的人,明白自己的信仰价值和追求,,做一个有自我有追求的人,这样就不会有时间让自己消极,就没有时间去考虑不值得思考的事情了。
虽说成长的家庭,性格环境对我们如今的生活会有影响,但什么事情还是要靠自己的,性格是靠我们自己塑造的,生活的好与坏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唯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做一个有价值,有自我的人,不要为了某个目的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努力把自己做好,这样身边的人和事就会跟着美好起来,努力做好自己,做好工作,努力认真生活,相信人生也会变得不一样!
《原生家庭》读后感1000字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这本书的读后感,我拆分为四部分总结。
一、本书讲了什么
《原生家庭》这本书,主要讲有些人在童年时期,受到有毒父母行为或语言上不良的侵犯与攻击,从而引起的心灵创伤。这些一直到成年人后仍持续控制着他们精神、思想、婚姻种种方面。使人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有毒父母的定义是这样的:父母需履行对孩子无私的照顾和给予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在幸福、欢乐的家庭中茁壮成长的职责。有毒父母的行为恰巧相反。有毒父母因自身酗酒、吸毒等原因,造成的后果是将魔抓伸向孩童。使其无辜受害。
文章列举了有毒父母的行为如下:
1、不称职的父母,没有应尽父母的义务,对孩子冷漠、无视。
2、操控型父母,这类型的父母不论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总是想方设法控制着孩子,并以为孩子无法孤立于他生活。
3、酗酒型父母,作者比喻酗酒型父母就如客厅里的大恐龙家庭成员都提心吊胆恐龙暴发。
4、身体虐待型父母,这种有形的伤害最为摧残人。
5、言语虐待型父母,言语攻击的后果是孩子没了自我。
6、性虐待型父母,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
许多孩子都在受到有毒父母原生家庭不同程度的伤害,那怎样才可以摆脱原生家庭渊源的受害呢?本书作者给出的方法是,跟有毒父母进行对峙。勇敢说出不并告知父母最真实的想法。以及寻求他人的协助。
二、阅读之后我有何感想?
成年后性格的缺陷大部分源于原生家庭,在孩童时期父母对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并且成年后的一切行为习惯、思维模式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可知,这种影响造成的后果会随着时间显现。
三、对我的影响。
我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不重要、敏感多虑、情绪波动起伏大。这些是给自己的标签。这些性格的行为,我认为很大程度对受家庭的作用。在一个众多子女的家庭里面。父母忙于生计,没有过多的关注过孩子心理成长。跟父母提要求更极少得到过满足。长期得不到关注,就形成了不自信,自尊水平低下。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坦诚自己的原生家庭,无需对自己的短板耿耿于怀,包容、接受它。
四、结合自己的经历。
我从小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每隔一段时间的晚上,总听到外公呵斥打骂人的声音,在黑夜中传来,当时我还小不知道是发生什么事情,只是听着声音很是吓人。后来,我才知道每到半夜是外公暴打外婆。又因当年还很小没有力量与之抗衡。与有毒父母不同的仅仅是受害对象是孩子换成了妻子。但相同的性质。慢慢长大后,我才明白,就如本文中写到的方法,勇敢与恶人对峙。并且通过报警、社区申诉、法律等多种途径可以捍卫自己免受伤害。
《原生家庭》读后感500字
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很多来自有毒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都对爱的含义和感受感到困惑。他们的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实际上却并没有赋予他们真正的爱,反而令他们觉得爱是一种混乱的、戏剧性的、令人困惑甚至痛苦的情感他们必须要牺牲自己的心愿和梦想才能成全爱。很明显,他们感受到的并不是爱。
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而我理解的原生家庭应该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空间,从小让他能够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并且学会承担自己的错误与责任。而不是一味的以父母自己的标准或者未达成的要求从而来要求孩子,一旦期许未完成父母则会对孩子施以批评及侮辱性言语,这样的父母其实才是没有爱人的能力,或者他爱你的方式是错误的。
在这样错误的家庭中,很多孩子小的时候会将父母的认可或反对,当作衡量自己好坏的标准。由于有毒父母的意见原本就是扭曲的,所以你只能牺牲自己对于现实的认知,来接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长大后,你可能还在做着此类牺牲。
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尽管父母不同意你的观点或不认可你的做法,但你仍然可以抵御他们的否定带给你的焦虑,因为你不再需要他们的认可。你正在成为自己的主人。
《原生家庭》读后感400字
《原生家庭》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我一直以为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籍,一直保持敬畏的心情不敢打开,但是又很好奇。有的人说,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和原生家庭能扯上些许关系。
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前言里讲的是苏珊福沃德行医过程中的一个案例,她指其为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患者名为戈登,结婚第六年妻子选择离开他,他十分不理解,他的工作非常成功,无不良嗜好,只是有一些坏脾气,为什么妻子却忍受不了。戈登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心脏病专家,但是,戈登描述父亲时的小动作,并没有让苏珊觉得这位父亲很优秀,通过进一步的了解,苏珊发现这位父亲也是同样的坏脾气,甚至让三十六岁的戈登,依旧心存畏惧。在苏珊的引导下,戈登心理防线彻底崩塌,完全不敢想象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竟如此大。苏珊说:面对内心深处受过伤的孩子,并治愈这个孩子。
其实原生家庭里,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父母对爱的表达方式。比如,有的孩子童年时喜欢苹果,可父母觉得香蕉更好,极力的给孩子塞香蕉而放弃苹果,长大之后,就算孩子手里握着一根大香蕉,但孩子的内心深处依旧想要的是苹果,而父母却无法理解。
读原生家庭的读后感1000字大全
学生时代,或许会经常被要求写读后感,读后感是一种抒发自身思想的文章。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读后感应该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可能你正对如何写作品读后感而感到棘手?以下由编辑收集整理的《读原生家庭的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读原生家庭的读后感 篇1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苏珊
作者以清晰的构架为我们阐述了原生家庭对于个体性格行成的影响。本文氛围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有毒的父母对待子女的行为模式。第二部分,重在讲解受伤的孩子,如何摆脱童年创伤对于自己的影响,重塑真实的自我。
这是一本很棒的自我修行手册,我们都急需这样一本书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不得不承认,在绝大部分的家庭当中都存在这种有毒的模式。尽管,父母双方都真诚爱自己的子女,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也确实让人觉得是无微不至。但即便这样,还是会培养出有性格缺陷的孩子。那为什么还会这样呢?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父母给予孩子的与孩子想要的爱似乎不是同一类型的。孩子想要的不过是爱抚与安慰,但有些父母泛滥的爱甚至会被孩子视为过多干预。而这种对于子女过多的干预,反而会使孩子缺乏自主能力。
文中作者介绍了很多种有毒的父母对待子女的罪行。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于绝大部分家庭中出现的一种行为——暴力(行为暴力与语言暴力)。在中国,父母一贯的说法是: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有错么?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并没有错。我打你骂你,是为你避免你误入歧途,是为了让你更加坚强,是为了使你更加独立自主……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没毛病。但是,有毒的父母真的是这样么?有多少父母会在打骂过孩子之后向其道歉,对子女表明自己的初衷?少之又少。而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年纪,孩子只会觉得,我惹父母生气了。这样父母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不能做某件事,否则是会被惩罚的。虽然孩子可能不去做某一件事情,但是他们还可能去做类似的事情,因为他们不能分辨的事件。
有些父母总会为自己辩护,觉得自己从未打过孩子。但有时,语言的伤害甚至比行为更可怕。虐待孩子,伤疤在身体上,是可见的伤害。而语言暴力确是向内的,是心理伤害。父母的辱骂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低价值感,无助感。如果他们在受伤之后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不能表达出来(然而事情上,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发泄出来,因为他们无力反抗,他们不敢也不想破坏家庭平衡),那么,他们将表现出一种对自我的破坏力。有些孩子选择自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才让父母变成这样,久而久之甚至变得抑郁。你应该要明白一个道理,这是你的父母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不必为他们承担这些责任,你是你!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说,你现在任然受到原生家庭的困扰,你现在需要学会结束这一切。认真审视你与父母的关系。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冲突时别急于做出反应,你要做的不是反应,而是回应他们,你该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除此,你还需要与父母进行对峙,如果面对面对峙对于你来说很困难,那么,你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首先,与直接人进行对峙(父母双方的一方)告诉他们,当年,他对于你的伤害,你当时的感受,事件对你现在的生活的影响,你对他的期望。其次,还可以与沉默方对峙。
在面临的绝大部分情况是,父母会否认曾经对你做过的事,或者忘记了。但不管怎么样,这些伤害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你不需要报太大期望,幻想他们会向你道歉,从此变成你理想中的父母,你只需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的责任,你不该承担这些。当然,在对峙时,你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有自己的支持团,否则,你极可能又会做出长期以来的“本能反应”。
只能说人无完人,即使那些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可能存在矛盾。但愿每个人都能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延续父辈行为模式。
读原生家庭的读后感 篇2
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看大抵这个世界上的人就两类:病人,潜在的病人。So,takeiteasy,人吃五谷杂粮,有问题解决就是了,反正所谓圣人都是有目的的编造出来的假货。
即便投胎好如小布什,年轻时也曾生活在父亲的成功阴影里,还一度被虎妈边缘化了的。从网上流传小布什总统小时候家庭照里,对比阳光boy杰布、小布什内向害羞肉眼可见反差极大,连里根总统都说杰布是布什家族后辈最可能再次当选的,事实大家都看到了,那个自称“败家子”,被全美调侃智商的“傻帽”总统可不是作为非精英代表当选的。
普通如乔布斯的养父,自己经历过一个酗酒家暴的父亲、夫妻俩都没有读过大学、家庭收入只属于中产阶层偏下层、妻子没能生育,然而对乔布斯这个熊孩子从来没有吝啬过爱,在乔帮主内心深处深植了安全感,成为他抵御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的心理后盾。从这个层面可以说,一个人想做一个足够好的父母并没有严格的门槛,虽然智商视野阅历带来的认知能力会不同,核心还是取决于自身的选择,套用《小偷家族》里的台词,“他们说因为喜欢你而打你是骗你的,如果喜欢你,会这样紧紧的抱住你”。
真正的问题是,打破原有秩序后怎么重建。有信心重建的人,自然不会缺少面对的勇气。
读原生家庭的读后感 篇3
学习完李哲老师解读的《原生家庭》,里面播放的电视剧《都好》中的片断,苏明玉指着她父亲苏大强,说了一大堆抱怨的话,而她的父亲默默的听着,痛苦的忍受着,直到那句“你就是一个窝囊废,不配结婚,不配有儿女”,让父亲想起了母亲往日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语言暴力,瞬间被彻底击垮了,他用手指着苏明玉说: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随后倒下。
这个镜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是电视剧情,但活脱脱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没想到,人在失去理智时那副愤怒的嘴脸是这么的丑陋,这么的可怕!苏明玉从小受了许多的委屈,所以讨厌自己的母亲,并在自己18岁逃离家庭,一辈子都不想回到那个让自己伤心家庭。可,她虽然人远离了家,远离了母亲,但她的思想、观念、语言,甚至行事风格都与母亲极像,因为,母亲的一言一行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苏明玉,并且深深印在她心里,刻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才导致苏明玉自己变成了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
从这部电影里及李哲老师的剖析,例举的那几种问题家长:如,不称职的、控制的、打击型的等家长,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态家庭。
我的父亲1951出生,如今已经69岁了。他在他们那个年代上了初中,算的上是比较有文化的人。这里也提一提我太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爸爸)。我太爷爷曾当过大官,可惜英年早逝;我爷爷当过医生,因为我太爷爷的原因,连医生也没做成,还被划成富农成分,挨了斗批。
我父亲学习成绩好,写作特别的棒。但,却因为他是家里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四个,加上当时我爷爷医生也没当成了,家里条件不好,故,他只能放弃学业外出湖南怀化修铁路,承担起了供我姑姑、叔叔们读书的责任,我大姑姑能上大学,就是我父亲赚钱供的。
我父亲他乐善助人,喜欢结交朋友。每次朋友来家里,父亲介绍我妈的时候,说的是:“这是我的内人“。那时我还小,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内人“这个词让我记忆犹深。
我妈妈却只读了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她很善良,但她与我父亲在文化上,社交上的差异都很大,所以,没办法有心灵上的共鸣。故,我父亲在家时,每当遇到事情,常能听到他的唠叨,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小时候不太理解,因为父亲还经常把情绪发泄在我们身上,我是经常挨父亲骂。导致我从小自卑、内向、没有安全感。后来我才理解,父亲因为心里堵塞,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农活又多,他是没办法平衡,也是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需要通过这样子的宣泄,才能达到情志通畅。所以,我就从这些阴影里跳了出来。
父母好比是原件,家庭就如复印机,孩子就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我女儿企轩小的时候,潜意识里还是复制着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女儿吼过、骂过、打过。后来通过学习成长后,我跳出了这可怕的传递模式,没有再困在里面,这是万幸。我肯定,鼓励自己的女儿,挖掘她的内动力与潜能,让她自信、阳光的成长。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家”文化。可见“家”是多么的重要!而“家”又是以夫妻感情融洽为代表的团体组合,只有夫妻关系好,涵养好,家庭和谐,家才能幸福美满,兴旺发达。在《都挺好》影片的苏明玉的父母是不幸福的,他的父亲苏大强被她母亲瞧不起,而且一辈子被她母亲打压着。
“母亲”是个神圣又伟大的称呼!因为,要想使家庭长盛不衰,完全取决于母亲这个角色。所以,才有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以及一个女人旺三代的说法。
那么,母亲的角色如何定位?《易经》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
男为父为乾,女为母为坤。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打拼事业,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家庭幸福美满。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一百多年前的“三八妇女节”开始,女性为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而发起的运动,巾帼不让须眉,女性也能扛起半边天,到至今,女强人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女人在外面那怕再强,回到家中依然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所以,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千万不要越位。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女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即能刚柔并济,又能厚德载物,还能处下不争,这才是女子的本色。
当然,父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重要,要不,怎么会说,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因此,父母共同重视孩子的教育,才能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尾声:
在此,我奉劝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影响而报怨父母如何如何对待自己的男女,别再陷在过去的回忆里,要想过得幸福,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向前看,懂得与时俱进!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可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们自己的人生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决定,与它人无关!
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好好学习,努力成长,跳出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成长。(陈小玲)
原生家庭读后感(读后感)
去年冬天的一场疫情,考验着中国的忍耐力,同样考验着多数中国家庭的忍耐力。在所有家庭必须自我隔离的情况下,我在宅家期间读到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苏珊的著作《原生家庭》。在疫情背景下,这种从未有过的家庭模式,让我对于家庭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m.dhb100.com
《原生家庭》这本书讲述了多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于下一代产生的影响,反映了本书的主旨——家庭与人一样,也需要调整变化和反省。
而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到成年的家庭,再生家庭是我们成年后所组建的家庭,这两个家庭之间相互联系,人员互动模式也会相互影响,原生家庭会决定和影响再生家庭。拥有和睦的原生家庭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分析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且通过一个个案例,用事实让我们正视内心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重获自信与自由。
成年后的我们,想有美满和谐的婚姻,想做通情达理的父母,想要听话懂事的孩子。可往往为之一生的努力,却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其中,不断的反思自我、改变自身,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经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的,幸福的家庭,肯定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不幸的家庭,可能是有不称职的父母、酗酒的父母、虐待的父母等。
而今正处于疫情下的中国,很多的家庭中有着这样的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来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的时刻。这便为我们反思以往家庭当中存在的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正如比尔·盖茨在《新冠肺炎教会了我们什么》当中提到的:“病毒提醒我们,家庭是如何重要,但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病毒强迫我们回到我们的房子里,所以我们可以把房子建成家庭,并建立牢固的家庭纽带。”因此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发现我们平时口中的“避风港”存在的问题,修补各自存在的性格缺陷,重新定义家庭内部的关爱,建立亲友之间的纽带也同样值得每个人的重视。
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港湾,同样也可能是恨与伤害的通道。在家庭成员处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微妙情况下,何不敞开各自的心扉,促膝而谈,完善各自的家庭,尽力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择善除恶,回归人性最原始的爱与责任,构建自己自由且自信的人生。(刘思航)
学习完李哲老师解读的《原生家庭》,里面播放的电视剧《都好》中的片断,苏明玉指着她父亲苏大强,说了一大堆抱怨的话,而她的父亲默默的听着,痛苦的忍受着,直到那句“你就是一个窝囊废,不配结婚,不配有儿女”,让父亲想起了母亲往日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语言暴力,瞬间被彻底击垮了,他用手指着苏明玉说: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随后倒下。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这个镜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是电视剧情,但活脱脱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没想到,人在失去理智时那副愤怒的嘴脸是这么的丑陋,这么的可怕!苏明玉从小受了许多的委屈,所以讨厌自己的母亲,并在自己18岁逃离家庭,一辈子都不想回到那个让自己伤心家庭。可,她虽然人远离了家,远离了母亲,但她的思想、观念、语言,甚至行事风格都与母亲极像,因为,母亲的一言一行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苏明玉,并且深深印在她心里,刻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才导致苏明玉自己变成了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
从这部电影里及李哲老师的剖析,例举的那几种问题家长:如,不称职的、控制的、打击型的等家长,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态家庭。
我的父亲1951出生,如今已经69岁了。他在他们那个年代上了初中,算的上是比较有文化的人。这里也提一提我太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爸爸)。我太爷爷曾当过大官,可惜英年早逝;我爷爷当过医生,因为我太爷爷的原因,连医生也没做成,还被划成富农成分,挨了斗批。
我父亲学习成绩好,写作特别的棒。但,却因为他是家里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四个,加上当时我爷爷医生也没当成了,家里条件不好,故,他只能放弃学业外出湖南怀化修铁路,承担起了供我姑姑、叔叔们读书的责任,我大姑姑能上大学,就是我父亲赚钱供的。
我父亲他乐善助人,喜欢结交朋友。每次朋友来家里,父亲介绍我妈的时候,说的是:“这是我的内人“。那时我还小,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内人“这个词让我记忆犹深。
我妈妈却只读了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她很善良,但她与我父亲在文化上,社交上的差异都很大,所以,没办法有心灵上的共鸣。故,我父亲在家时,每当遇到事情,常能听到他的唠叨,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小时候不太理解,因为父亲还经常把情绪发泄在我们身上,我是经常挨父亲骂。导致我从小自卑、内向、没有安全感。后来我才理解,父亲因为心里堵塞,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农活又多,他是没办法平衡,也是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需要通过这样子的宣泄,才能达到情志通畅。所以,我就从这些阴影里跳了出来。
父母好比是原件,家庭就如复印机,孩子就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我女儿企轩小的时候,潜意识里还是复制着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女儿吼过、骂过、打过。后来通过学习成长后,我跳出了这可怕的传递模式,没有再困在里面,这是万幸。我肯定,鼓励自己的女儿,挖掘她的内动力与潜能,让她自信、阳光的成长。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家”文化。可见“家”是多么的重要!而“家”又是以夫妻感情融洽为代表的团体组合,只有夫妻关系好,涵养好,家庭和谐,家才能幸福美满,兴旺发达。在《都挺好》影片的苏明玉的父母是不幸福的,他的父亲苏大强被她母亲瞧不起,而且一辈子被她母亲打压着。
“母亲”是个神圣又伟大的称呼!因为,要想使家庭长盛不衰,完全取决于母亲这个角色。所以,才有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以及一个女人旺三代的说法。
那么,母亲的角色如何定位?《易经》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
男为父为乾,女为母为坤。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打拼事业,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家庭幸福美满。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一百多年前的“三八妇女节”开始,女性为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而发起的运动,巾帼不让须眉,女性也能扛起半边天,到至今,女强人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女人在外面那怕再强,回到家中依然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所以,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千万不要越位。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女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即能刚柔并济,又能厚德载物,还能处下不争,这才是女子的本色。
当然,父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重要,要不,怎么会说,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因此,父母共同重视孩子的教育,才能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尾声:
在此,我奉劝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影响而报怨父母如何如何对待自己的男女,别再陷在过去的回忆里,要想过得幸福,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向前看,懂得与时俱进!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可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们自己的人生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决定,与它人无关!
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好好学习,努力成长,跳出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成长。(陈小玲)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m.dhb100.com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精选9篇
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你寻找到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了吗?经过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推出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1
心理创伤在一代人身上发生了之后,影响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心理现象就叫做代际创伤。
1.代际创伤传递的社会潜意识因素
☆重男轻女
☆儒家文化轻视女子的部分糟粕
☆父母那一代没有得到尊重
2.代际创伤传递的根源
代际创伤理论最早是由心理治疗师莫雷·鲍恩提出的,他认为家庭经历会形成一个模板,塑造每一代人的价值观、想法和体验,然后一代代传递下去。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我记得有个电影里面一群知青在下乡插队时逗弄房东家的孩子,问你长大了干啥?
那个孩子憨憨厚厚地说长大了娶媳妇、生娃。
一群人哄堂大笑,接着问然后呢?
那孩子挠挠头说把娃养大了,让他结婚娶媳妇,接着生娃娃。
再比如说一个家庭里父亲打母亲,孩子看到了,会形成意识:
☆原来男人是可以打女人的;
☆我坚决不要和父亲一样,我结婚了可不能打老婆;
☆原来婚姻这么恐怖,我不要结婚。
你看不同的孩子想法也会不一样,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受到了家庭的这种影响。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2
信念是指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和寄托于某一个方面。有一个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说过,“我们的身体其实就是思想的产物,医学上,我们已经开始了解思想和情感的状态,确实会影响身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信念是一种强大的转化力和创造力,你需要确立正确的信念,要正视自己当前存在的现实。只有勇敢的面对你所处的状态,你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找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持续的,用积极快乐的,正面的方式去进行冥想和自我催眠,就能够影响基因的表现和运作,从而改变你的生命状态。
在读过《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本书,我惊讶于作者金尚对人类精神与心理甚至身体构造方面的精深细研,她不仅带领我们发现自身遭遇的原生家庭创伤原因,找到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和症状,更引导我们用信念去疗愈自身,解决自身当前存在和积压多年的沉疴痼疾。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本书既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它引领我们走进心理学的大门;又像是从业多年的主治医生,它把身体病症和心理相契合;又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物理学家,挖掘心理与基因的生命逻辑关系,释放信念的伟大能量,从源头上保护我们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3
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有快乐的,也有悲哀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许多悲剧的发生也往往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八月底是秋季的开端,也是暑假的尾声,孩子们都趁着时日不多的假期,尽情的放松自己。然而,就在这开学前期,一位花季少女陨落在家人无止尽的逼迫中,鲜花一样的生命就在这秋蝉的哀鸣声中,嘎然而止。
四川泸县的一个小区,突然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年仅15岁的少女从25楼跳下,砸中了早在楼底劝她的父亲身上,一场悲剧,两条人命,弥漫在闷热的空气中。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母亲每天都逼迫她练习弹钢琴,然而这个女生因为反抗她母亲的决定而产生争吵,一怒之下,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性命,深爱女儿的父亲张着双臂在楼底打算接住女儿,也被砸死中死亡。一家三口人,一时之间丢了两条性命,这个悲剧不是个例,相信许多朋友都会在新闻中看到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精神文明提升的现今,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发生呢,我想悲剧的根源,应该要从家庭创伤的原因中去寻找。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学硕士金尚在她最新一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作品中,就非常详细的告诉我们何为家庭创伤?怎样走出家庭创伤的环境。
要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家庭创伤带来的伤害,有可能只是家人的随口一句话,一个莫名的眼神,或者是言语争吵,甚至肢体惩罚。从定义上来说,创伤事件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作“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这一类的事件,会让人感到无助,麻木和悲哀,它的发生带有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性质。
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任何一种突然发生的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比如,有亲人去世了,或者被遗弃了,离婚了,身体产生创伤等。有些心理素质较强的人,会产生内心自愈的本能,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会造成真正的,长期潜伏于内心的创伤性结果,这也就是著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这种创伤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危害巨大,轻则容易产生自罪自责的态度,重则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扭曲,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活着没啥意思。在创伤事件发生以后,有一些人会觉得身体上有明显的不适感,比如全身某个地方会非常的疼痛,或者是慢性疼痛,也有可能是持续一段时间的疼痛。作文当这种疼痛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记忆,那么这种创伤人群就会处在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持续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造成这类人群,会选择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和喝酒上瘾,也有的会自残,伤害别人而上瘾,总之就是心理变得扭曲、变态,不断的伤害自己。
金尚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以自己多年来的心理学实际经验不仅教导我们怎样认识原生家庭产生的创伤,还教会我们怎样避免和治疗缓解已经产生的代际创伤。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4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成年人性格缺陷的原因以及补救措施。作者苏珊·福沃德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认为成年人的很多性格缺陷都来童年时的家庭经历。具体来说,父母有意或是无意的嘲笑、挖苦、羞辱、批评以及虐待,会和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根,伴随着孩子一起长大,即使成年之后也无法摆脱。在书中,作者激进地将这种父母成为“有毒的父母”(toxicparents)。
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病人,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年人虽然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但都有一个共性——不愉快的童年经历。这些经历往往都来自于和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比如对孩子人格的贬低、习惯性的否定、批评、殴打甚至虐待。
相信每个经历过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读者,看到这些案例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这不由让我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
有人说,父母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正是因为爱,我们更有必要反思教育,不要让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把爱变成伤害。
批评式教育
中国父母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批评。我相信一部分父母可能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贬低孩子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事实上,批评从来都不比赞美更有效。《人性的弱点》里这样写道:“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想象一下,你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批评你的时候,给你更多的是鼓舞还是沮丧?
批评不但起不了激励作用,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当一个小孩还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价值标准时,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家长。法官在判刑时慎之又慎,因为他知道这会改变犯人的一生。同样,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家长就是他们的法官,你的一句批评,可能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懂事的孩子
中国父母的育儿理想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的确,懂事的人必然是懂得感恩、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懂事还包括责任。
懂事意味需要承担责任、考虑他人感受,这样势必将压抑孩子本身的天性,忽视自己的需求。然而,是人皆有天性,何况是个孩童。因为被灌输了听话懂事的观念,当孩子产生正常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内心。“不懂事的自己”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久而久之,他们会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和羞愧。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毒性羞耻感”(toxicshame),它的毒性在于会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并最终导致低自尊的性格特质。
然而,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为自己的“教育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到处夸耀。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隐忍、自卑、委曲求全,他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不要逃避责任,卸下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重担。
都是为你好
传统的教育是家长式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等,家长可以肆无忌惮的批评贬低孩子,让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不平等的另一个表现是替孩子做选择,并时常伴有“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作为解释。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说出“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表达出的真实心声。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任何经验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这样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其次,自主选择是个人尊严的体现,没有人喜欢被安排,也没有喜欢被说教。如果你真的想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那请注意技巧。
电影《快乐飞行》里有这样一幕。在飞机供餐时,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如何让乘客选择鱼而非牛肉呢?一位空姐在广播中表达了超高的沟通技巧,她说道:“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
在上面的故事里,空姐并没有说“牛肉分完了,你们只能吃鱼”,而是通过言语的技巧,既让乘客觉得是自己做出了选择,又达到了目的。不要觉得使用这些技巧小题大做,你的孩子比乘客更值得认真对待。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观念和基因一样,也是会遗传的,只不过前者的载体是家庭,后者是DNA。如果仅凭借自己的直觉(所谓的直觉通常来自上一代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些看似真理的教育箴言(例如:孩子是打出来的)教育下一代,有毒的观念就无法被清除,毒性将借由你传递给下一代,陈陈相因,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构建平等的家庭环境。而学会平等的关键是,作为家长,要勇于认错。当你为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而道歉的时候,你是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他的感觉是对的,他是值得被尊重的。同时你也向他们表明,身为父母的你也会犯错误,而你也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其中的信息是,你的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为此承担责任。通过道歉,你便真正将关爱他人的行为塑造为供孩子们学习的典范。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5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配合默契的系统,它与我们的心灵产生的思想息息相关,他们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互惠互利。身体某一方面的不适,其实都是对我们自身产生的情绪的一种表达,当你刻意的压抑内心的想法,不允许它出现在你的脑海或者心灵中时,它就会寻找突破口,从你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症状来表达,这就产生了身体部位的病变。
在心理学方面,当你的身体与心理失调时,容易产生头晕,这种情况就是你对当前事情的失控。还有的人会习惯性的经常头痛,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经常思考事情,想的太多,在一个想法与其他想法之间无法取舍,从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造成了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就转变成了头痛。
同样的,身体上出现的其他一些慢性疾病,都是有相对的心理方面的症状来表现。那么如何去缓解或者疗愈这种情况呢?金尚提出了信念疗愈法。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6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在原生家庭对自己已造成伤害后,教会孩子们如何认清现状发生的原因,并且尽力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去挣脱家庭中长期以来的束缚。
大致内容。是什么,讲了很多有毒家庭的情况,性侵,酗酒家暴,强势的父母等等。为什么,分析这些发生的原因,一步步剖析。怎么做,教会大家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最精彩的片段。①也是对我来说最有共鸣的地方了,长期缺爱,导致后面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以及如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②让我理解了有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我并不支持。
联系自我。虽然我的家庭里并没有这样的性侵,家暴。但我家里从小到大就笼罩着一种经常吵架冷战的氛围,感觉有我爸妈在一起的时候,空气中就充满了瓦斯,打火机一点就爆,甚至开灯也要爆,因为我妈妈几乎没有朋友,心中很多话都不知道说给谁听,特别是那些不高兴都压抑在心里,只能说给自己听的那种,每一次不开心都会把以前的不开心回忆一遍。
所以可以说使她成为了一个记仇的人,然后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很多看上去没有必要发脾气的小事也令她一触即发,而且我妈妈很强势,我小时候很多想做的事情都不敢做,长期下来我觉得我根本不敢对别人发火,希望多理解多包容别人,失去了自己的锋芒,但是我也晓得每个时代每个人接受的文化程度不同,我长大后看过的书籍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改变了我的很多认知,这也是其中一本。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可以从新开始,我对我的未来自己的家庭依然充满希望激情。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7
1.重建安全感
在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的影响里有说到,经历了创伤的父母可能缺乏极度的安全感。那么疗愈代际创伤的第一步便是恢复受创伤者的安全感,包括恢复受创伤者的身体安全感、环境安全感和人际安全感。
而人来的安全感,首先来自于爱,爱是生理需求。哈洛说:“没有爱,人活不久”。曾有关研究者提出,如果养育者不给予婴儿关注、关怀、抚摸、拥抱等爱的语言,而只是给婴儿吃饱的话,婴儿活不过90天。所以疗愈代际创伤的第一步,便是通过爱来重建安全感。
2.对抑郁说是
原生家庭心理创伤,不管表现为哪一种形式,都会伴随着抑郁情绪。当抑郁情绪来临的时候,要对抑郁情绪说是。
首先,要承认情绪就在那里;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感受上,去深刻地感受情绪;接下来,允许情绪做它要做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情绪平息下来;最后,静躺、冥想是什么激起了情绪,以及这样的情绪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从小到大一直被教导,养育之恩大于天。父母养育我们,我们必须懂得感恩。如果对父母做不到好好地感恩,那么就会对父母心生愧疚。但是从《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里,我获得了一个新的认识,书里说父母于子女无恩,如果一定要感恩,那也是父母对子女感恩,因为是父母决定要拥有一个孩子的。孩子若想要感恩,只需要把这份爱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即可。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负责。父母有他们的幸福,我们有我们的幸福。父母自有他们的命运,我们有我们的命运。对父母的大爱,就是尊重父母自己所选择的生命方式。疏通了内在爱与恨的冲突,也就消除了对父母的怨恨和愧疚。
4.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羞耻感是暗藏在内心里的无价值感,它会使受害者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让受害者不由自主的各种虐待自己,甚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期待被他人虐待,也可能使受害者产生施虐的倾向。
要消除羞耻感,就要做到自我理解,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做到要自我宽恕,原谅受虐待的自己,原谅对自己的虐待,原谅自己曾经伤害过他人,并向他人道歉,并思考如何改变。也要做到自我接纳,越能接纳自己的阴影,人生的能量才会越强。还要能够做到自我关爱,爱自己,你才会爱别人;爱自己,你才会值得被爱,也才会有人爱你。最后要学会自我鼓励。
5、寻找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吧,可能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的生命意义都会有所不同。
弗兰克尔认为人活着的动力,主要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而心理学家武志红,年轻时候的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即主宰自己的命运;成熟稳重后的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疗愈代际创伤,就不能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支持一个人活下去的信念。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8
“”想要与自己和解,就要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不是原谅他们,是为了放过自己”,网络上这些话屡见不鲜,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装大度,逼着自己去原谅那些伤害我们自己的人呢?
今天看过金尚的书,她说,对于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不必原谅。
心里突然觉得松了口气,我们不必纠结。伤害就是伤害,痛是实实在在的痛,为什么我们要主动寻找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去原谅他们呢?
即使是父母,我们也不必要与他们和解,甚至我们是在与自己的“内在父母和解”这个“父母”不是实体形态的父母,他们只是带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载体。在形式上,我们仍可以与父母远离,不交流、不沟通,接受内在父母的父母,就是接受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生命,认可自己是这样的存在。
内在父母是家族几十代、几百代的生命正能量,是神奇的大自然。和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回真的我,接纳自己,爱自己。
五,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着未愈的创伤,我们的人,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我们的一生都在治愈自己。孩子是我们父母最好的心灵治愈师。我们未愈的创伤,会通过孩子显现出来,当我们满足自己的孩子时,这些当年我们未得到的需求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疗愈了我们内在的小孩,我们同时又会内化到孩子内心中,影响着他们。所以让我们保持快乐,才能传递给孩子,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 篇9
(一)父母与孩子,孰是孰非?
有毒的家庭中,错的当然是父母,但是对错误负责的人往往不会是他们。
对比阿德勒“强调放下过去的既定事实,关注改变个人对于过去的态度,面对当下”的理念,《原生家庭》中“和父母对峙,重揭伤疤,让自己战胜过去”的倡议显得治本,但是难度太大,很可能会变成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反刍创伤性事件)。毕竟儿女释怀虽非易如反掌,父母认错却是难如登天。
最有效的办法是子女选择接受过去,正视当下,迎接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和过去和解,因为在家庭中天然不对等的地位下,作为受害者的子女也只能自己帮自己疗伤。如果父母能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这样的家庭应该少有类似的问题。
(二)个人与家庭,孰轻孰重?
全书充斥着个人利益高于家庭和谐的味道。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理念,是客观陈述;家庭和谐亦非褒义词,而是中性词。但家庭终究不是独立个体的联合,而是高度的“互溶”混合物(可能不太准确),中毒的孩子可以较为容易地摆脱父母的束缚,但是很难完全割裂与他们的关系和联系。所以在我看来“我终于决定不再为他们做出任何牺牲了,我会让他们为自己负责”之类的话是割裂的和幼稚的言论;主动和父母决裂的孩子即便是在标榜人权、自由的欧美国家也不是很常见到的吧?从这个角度看,欧美没有中华传统的孝道(非愚孝)不失为一种缺陷和遗憾。
(三)人权与人伦,孰优孰劣?
西方文明向来提倡个体自由、个人权利,而这些影响到西方人在价值观念内几乎没有孝道和小我大我的概念,在具体行为处事上自然不会付诸“孝”和“公”。暂且不论对错,但是单就人权和人伦而言,前者象征西方的性格,而后者象征东方的性格。我觉得从一开始西方在人伦方面就已经败给了东方,尤其是中国——这既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但我又不得不提一句:西方很多职业的存在都基于陌生人社会,所以很多职业类似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能在社会上发光发热,而中国社会很多职业的社会影响微乎其微,很可能是因为人伦道义让很多问题被社会忽视,被家庭掩盖、被个人吸收。
四、总结
倘若一本书能激发读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那它自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很多读者能和《原生家庭》中的一些患者产生共鸣,这也说明作者选材是相当谨慎且恰当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透过他人的家庭问题认识更真实的自己。
[参考]《原生家庭》读后感实用版(8篇)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读过之后的所思所悟。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参考]《原生家庭》读后感实用版(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一】
读《原生家庭》读后感800字:
在德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的半年里,我有了一份很深的心得体会:每个人存有自己的思维盲区,因为我们拘泥、执着于自己的成长和经历。
这也可以引申到个人的性格缺陷的认知盲区,在这个时间点遇到这本书,我扎了进去。在我推荐这本书前,我想按照书的内容邀请你来测试下你的原生家庭对你性格的影响。可能是认知盲区,值得测!
如果你的回答里有1/3是。那么你的原生家庭有“毒”,性格缺陷十有八九由此毒炮制。想必此刻你的心理并不能接受。没关系,盲区本身也是一种舒适区,谁被拉出舒适区,都不会好受。
我在读这本书前,是有一个迫切的愿望的。我想了解自己的性格。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我的性格与我的成长背景有关。可是当我绞尽脑汁去回忆我的成长经历,发现仅靠自己这一支线,没有其它标的物做参考,很难有什么头绪。于是抱着探析他人成长模式的动机,我开启了此书。书的前半部分是许多个成长的案例。
有了对比,我才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线所处的真实空间位置,以及环境对其的交互影响。这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意识到有很多比我成熟的灵魂,值得参照去追随成就自我成长。
其实这个道理向来也懂,只是我之前没有看到实际的差距和可行的发力点。于是所幸躲藏起来,怜惜一个臆想中的单纯美好的自己;同时我也看到很多比我悲惨的生命,心中升起一份对生活的敬畏,由此获得一份成长的力量感。现在我不想再在成长的道路上原地踏步了。因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书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性格缺陷,正消极影响着自己和他人。
书的后半部分给了对策和方法,来支持我找到成长的发力点。作为隐私,我不想分享自己的事例。但我想总结书的方法论。首先,去认知原生家庭的“毒”。读后感·这往往不易察觉和相信,因为原生家庭模式可能已经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尝试去剖析自己看不见的,一些习以为常进而合理化的问题;去承认被自己否认的事实。其次,去和原生家庭做对峙进而尝试和解。当然直面问题会带来痛苦,打破平衡会有顾虑。成长的代价哪有轻松的呢?但是我们仍可以寻找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对峙更容易,追求成长的信念更坚定。而这正是我推荐本书的最大动力。
德国的生活和书里他人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生活和成长的其它种可能。有了对比,再回头审视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和赋有力量感。直面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追求成长道路任重道远,但生命那么长,改善性格的缺陷值得付出努力,亦有可能实现。我坚信这个。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二】
去年冬天的一场疫情,考验着中国的忍耐力,同样考验着多数中国家庭的忍耐力。在所有家庭必须自我隔离的情况下,我在宅家期间读到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苏珊的著作《原生家庭》。在疫情背景下,这种从未有过的家庭模式,让我对于家庭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原生家庭》这本书讲述了多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于下一代产生的影响,反映了本书的主旨——家庭与人一样,也需要调整变化和反省。
而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到成年的家庭,再生家庭是我们成年后所组建的家庭,这两个家庭之间相互联系,人员互动模式也会相互影响,原生家庭会决定和影响再生家庭。拥有和睦的原生家庭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分析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且通过一个个案例,用事实让我们正视内心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重获自信与自由。
成年后的我们,想有美满和谐的婚姻,想做通情达理的父母,想要听话懂事的孩子。可往往为之一生的努力,却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其中,不断的反思自我、改变自身,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经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的,幸福的家庭,肯定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不幸的家庭,可能是有不称职的父母、酗酒的父母、虐待的父母等。
而今正处于疫情下的中国,很多的家庭中有着这样的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来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的时刻。这便为我们反思以往家庭当中存在的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正如比尔·盖茨在《新冠肺炎教会了我们什么》当中提到的:“病毒提醒我们,家庭是如何重要,但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病毒强迫我们回到我们的房子里,所以我们可以把房子建成家庭,并建立牢固的家庭纽带。”因此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发现我们平时口中的“避风港”存在的问题,修补各自存在的性格缺陷,重新定义家庭内部的关爱,建立亲友之间的纽带也同样值得每个人的重视。
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港湾,同样也可能是恨与伤害的通道。在家庭成员处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微妙情况下,何不敞开各自的心扉,促膝而谈,完善各自的家庭,尽力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择善除恶,回归人性最原始的爱与责任,构建自己自由且自信的人生。(刘思航)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三】
书题是“如何修补自己的情感缺陷”。可能是我对情感缺陷的理解有误,所以内容有了错误的期待,我本来是想了解为什么会有人爱无能与性冷淡的。性伤害也是一种重要因素吧。
这本书主要分析畸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教受害者如何保护自己,重塑关系,强大自己的方法。这些影响包括某一方父母对孩子的性侵行为对孩子人生的影响,受伤害时的旁观家长的冷漠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以及父母在孩子被性侵的羞辱态度对孩子三观的影响等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是太阳与保护伞角色,太阳温暖着孩子,并引领着孩子,保护弱小的孩子认识世界和找寻自我。但当父母在无意或有意伤害自己时,孩子的内心就会受伤并开始怀疑自己。最怕父母以爱的名义来要求孩子,威胁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忍耐为家庭和谐作出的正确选择,如果孩子说出不堪的事实,就是对家庭的背叛和家庭关系破裂的原因。但这本就不是个正确的关系,当你受到伤害,你应该学会表达并释放愤怒伤心等情绪。过程会比较艰难,但你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做到,如回避式回应,而不是激烈的反应,写信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想法,与亲密的人诉说真相和所受到的伤害,来释放情感并得到共情回应。这样的方式都是有利于修补关系修补心灵的方法。坚持自我,才是最开心最重要的事情。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四】
【在完成对峙之后,她们母女终于可以更加坦诚地谈论各自的感受和经历,梅勒妮这才得知自己是上几代对子女漠不关心、毫不作为的母亲们遗毒的受害者。】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从《都挺好》到《小欢喜》,“原生家庭”又成热门编剧标签。把人生不如意推给原生家庭当然很容易。但避开此路还会有矫枉过正的问题,只要你觉得这是个问题,总会有各种问题,让做父母的也很难办。
与其生出孩子闹出矛盾再借孩子之口来怪罪自己,不如让每个打算生育的人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爱的能力,先来个自我治愈,不要再让下一代成为试验品。现在想想二十年前的《家有儿女》里再婚重组家庭能那么欢乐实在是希望之光了。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五】
有的读者说此书振聋发聩,实不为过。看完后我觉得人的一生太不容易了!人间没有完美的父母和完美的家庭。相信大多数家长不是有意伤害子女,而是将从原生家庭中接受的教育、遭受的负面情绪和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但幼小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无法选择父母,对是非无从知晓,对不尊重、不公正的待遇无力反抗,从而带着新一轮的焦虑、恐惧、愤怒、负罪感等步入成年生活,并进一步影响配偶和下一代。
本书实例繁多、分析透彻。不仅解析了复杂的家庭问题,更间接地诠释了许多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家庭状况如何,都推荐读这本书)。现在,我开始用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周围人的言行和诸多社会现象。例如许多华人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很可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
更难得的是,作者不仅分类展示了各种家庭问题,还针对每一种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最终目的是:认清原生家庭的弊病;清除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阴影,成为在情感上独立的人;从自己这一环开始打破恶性循环;营造真正充满爱、尊重、独立、自强的新生活。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六】
你的原生家庭有毒么?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还蛮火的,这个系列的书籍、文章、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有作者将《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种种行为以及其父母对待他的种种方式联系在了一起,并对他的原生家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类似的,还有《都挺好》、《小欢喜》、《欢乐颂》等等。
今天我不是来贩卖焦虑的,而是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克雷格·巴克,是影视编剧兼制片人。这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七】
本书和许多鸡汤文不同,并不是一味教大家去以德报怨或是继续忍耐,更不是唱“养育之恩大过天”式的赞歌。而是把问题讲清楚,通过丰富的案例、问题、小测试来引导读者回顾自己的童年,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看看有毒的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到底对自己做了什么?
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我们终究还是长大了。回顾童年,对于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对父母报以感激;对于那些不积极的部分,作者引导大家去看清楚、想明白,继而着手去解决这些影响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让大家去愤怒、记恨这些回忆或是家庭,更不是去引导大家把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归咎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去。
如果那些童年不好的经历影响了你现在的生活,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找到与自己、与父母、与他人相处的新模式,你也将重新定义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将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无论你的童年发生了什么,人生是自己的,未来是自己的,未来的人生也将受到现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影响,你有权利去改变自己的未来。你可以继续像个孩子一样的幼稚和无助,等待父母给你发放成人许可证,但实际上,决定权在你自己手里。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八】
《原生家庭》读后感1000字:
棍棒石头可能会打断孩子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他们分毫。确实,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觉到自尊性受损。
《原生家庭》一书曾说了一个48岁的牙医,菲儿的例子。虽然他快要50岁了,但还是对别人对他讲的所有事情都过度敏感。他无法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别人说的话,总觉得对方在嘲笑他。他觉得妻子在嘲笑他,病人在嘲笑他。他常常半夜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琢磨白天大家对他讲过的话,任何事情都会往坏处去想。
咨询师询问了菲儿早年的状况,他犹豫了一会儿,试探着说:
童年时,父亲没完没了得取笑他,总是拿他开心,常常令他感到屈辱。当其他家人都以此为乐趣,哄堂大笑时,他愈发感觉到被孤立了。直到今天,菲儿还记得这件事情。还有更严重得,父亲经常说“不知道你是不是我亲生的,估计是在医院抱错了”。当菲儿问父亲为什么会这么说时,父亲说只是为了逗大家开心而已。
愚蠢的父亲根本不知,当时的菲儿根本理解不到这是一句玩笑话。而是觉得他是父母捡来的,他们根本就不爱我。所以,才会经常在背后说我。童年的这些经历,对菲儿来说是如影随形。直到今天,还让他处于一种焦虑情绪中。
闺蜜晴雯是家中的老二,她有个姐姐和弟弟。父母生她时,本来想要个男孩。但最后却生了个女孩。父母平时干活累了,心情不开心时,就会旧话重提“本来要把你送给收破烂的人,但是你奶奶不愿意,所以才没送出去”。每次听到这句话,晴雯的眼泪就止不住得流,心理非常委屈。有时,弟弟姐姐还会拿他寻开心“说她是捡来的,而弟弟每次见到她,就直呼其名。”
在家里,只要哪次考试没考好,父母就骂他是蠢货。还说自己的命不好,生了这么个蠢货。晴雯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只觉得是她没努力,才没考好,让妈妈生气了。长大后,到了工作岗位,只要一件事情没做好,她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整天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回到家后,看到孩子把东西乱放,她再也忍不住心理的怒火,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傻,都不知道把东西放好,整天惹人烦”。而此时的她,像足了当时骂她的妈妈。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观察和模仿是人最重要的2种学习方法。而对孩子来说,家人说什么她就会学什么。所以如果家长对孩子语言暴力,孩子以后将会对她的亲人语言暴力,这种语言暴力会代代相传的,是人永远不能摆脱的梦魇。
亲爱的家长,如果你还在对孩子语言暴力,请尽早收手吧!
[推荐读后感]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1000字
常言道:“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老师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推荐读后感]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篇1】
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看大抵这个世界上的人就两类:病人,潜在的病人。So,takeiteasy,人吃五谷杂粮,有问题解决就是了,反正所谓圣人都是有目的的编造出来的假货。
即便投胎好如小布什,年轻时也曾生活在父亲的成功阴影里,还一度被虎妈边缘化了的。从网上流传小布什总统小时候家庭照里,对比阳光boy杰布、小布什内向害羞肉眼可见反差极大,连里根总统都说杰布是布什家族后辈最可能再次当选的,事实大家都看到了,那个自称“败家子”,被全美调侃智商的“傻帽”总统可不是作为非精英代表当选的。
普通如乔布斯的养父,自己经历过一个酗酒家暴的父亲、夫妻俩都没有读过大学、家庭收入只属于中产阶层偏下层、妻子没能生育,然而对乔布斯这个熊孩子从来没有吝啬过爱,在乔帮主内心深处深植了安全感,成为他抵御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的心理后盾。从这个层面可以说,一个人想做一个足够好的父母并没有严格的门槛,虽然智商视野阅历带来的认知能力会不同,核心还是取决于自身的选择,套用《小偷家族》里的台词,“他们说因为喜欢你而打你是骗你的,如果喜欢你,会这样紧紧的抱住你”。
真正的问题是,打破原有秩序后怎么重建。有信心重建的人,自然不会缺少面对的勇气。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篇2】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苏珊
作者以清晰的构架为我们阐述了原生家庭对于个体性格行成的影响。本文氛围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有毒的父母对待子女的行为模式。第二部分,重在讲解受伤的孩子,如何摆脱童年创伤对于自己的影响,重塑真实的自我。
这是一本很棒的自我修行手册,我们都急需这样一本书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不得不承认,在绝大部分的家庭当中都存在这种有毒的模式。尽管,父母双方都真诚爱自己的子女,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也确实让人觉得是无微不至。但即便这样,还是会培养出有性格缺陷的孩子。那为什么还会这样呢?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父母给予孩子的与孩子想要的爱似乎不是同一类型的。孩子想要的不过是爱抚与安慰,但有些父母泛滥的爱甚至会被孩子视为过多干预。而这种对于子女过多的干预,反而会使孩子缺乏自主能力。
文中作者介绍了很多种有毒的父母对待子女的罪行。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于绝大部分家庭中出现的一种行为——暴力(行为暴力与语言暴力)。在中国,父母一贯的说法是: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有错么?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并没有错。我打你骂你,是为你避免你误入歧途,是为了让你更加坚强,是为了使你更加独立自主……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没毛病。但是,有毒的父母真的是这样么?有多少父母会在打骂过孩子之后向其道歉,对子女表明自己的初衷?少之又少。而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年纪,孩子只会觉得,我惹父母生气了。这样父母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不能做某件事,否则是会被惩罚的。虽然孩子可能不去做某一件事情,但是他们还可能去做类似的事情,因为他们不能分辨的事件。
有些父母总会为自己辩护,觉得自己从未打过孩子。但有时,语言的伤害甚至比行为更可怕。虐待孩子,伤疤在身体上,是可见的伤害。而语言暴力确是向内的,是心理伤害。父母的辱骂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低价值感,无助感。如果他们在受伤之后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不能表达出来(然而事情上,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发泄出来,因为他们无力反抗,他们不敢也不想破坏家庭平衡),那么,他们将表现出一种对自我的破坏力。有些孩子选择自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才让父母变成这样,久而久之甚至变得抑郁。你应该要明白一个道理,这是你的父母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不必为他们承担这些责任,你是你!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说,你现在任然受到原生家庭的困扰,你现在需要学会结束这一切。认真审视你与父母的关系。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冲突时别急于做出反应,你要做的不是反应,而是回应他们,你该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除此,你还需要与父母进行对峙,如果面对面对峙对于你来说很困难,那么,你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首先,与直接人进行对峙(父母双方的一方)告诉他们,当年,他对于你的伤害,你当时的感受,事件对你现在的生活的影响,你对他的期望。其次,还可以与沉默方对峙。
在面临的绝大部分情况是,父母会否认曾经对你做过的事,或者忘记了。但不管怎么样,这些伤害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你不需要报太大期望,幻想他们会向你道歉,从此变成你理想中的父母,你只需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的责任,你不该承担这些。当然,在对峙时,你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有自己的支持团,否则,你极可能又会做出长期以来的“本能反应”。
只能说人无完人,即使那些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可能存在矛盾。但愿每个人都能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延续父辈行为模式。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篇3】
读《原生家庭》读后感800字:
在德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的半年里,我有了一份很深的心得体会:每个人存有自己的思维盲区,因为我们拘泥、执着于自己的成长和经历。
这也可以引申到个人的性格缺陷的认知盲区,在这个时间点遇到这本书,我扎了进去。在我推荐这本书前,我想按照书的内容邀请你来测试下你的原生家庭对你性格的影响。可能是认知盲区,值得测!
如果你的回答里有1/3是。那么你的原生家庭有“毒”,性格缺陷十有八九由此毒炮制。想必此刻你的心理并不能接受。没关系,盲区本身也是一种舒适区,谁被拉出舒适区,都不会好受。
我在读这本书前,是有一个迫切的愿望的。我想了解自己的性格。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我的性格与我的成长背景有关。可是当我绞尽脑汁去回忆我的成长经历,发现仅靠自己这一支线,没有其它标的物做参考,很难有什么头绪。于是抱着探析他人成长模式的动机,我开启了此书。书的前半部分是许多个成长的案例。
有了对比,我才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线所处的真实空间位置,以及环境对其的交互影响。这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意识到有很多比我成熟的灵魂,值得参照去追随成就自我成长。
其实这个道理向来也懂,只是我之前没有看到实际的差距和可行的发力点。于是所幸躲藏起来,怜惜一个臆想中的单纯美好的自己;同时我也看到很多比我悲惨的生命,心中升起一份对生活的敬畏,由此获得一份成长的力量感。现在我不想再在成长的道路上原地踏步了。因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书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性格缺陷,正消极影响着自己和他人。
书的后半部分给了对策和方法,来支持我找到成长的发力点。作为隐私,我不想分享自己的事例。但我想总结书的方法论。首先,去认知原生家庭的“毒”。读后感·这往往不易察觉和相信,因为原生家庭模式可能已经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尝试去剖析自己看不见的,一些习以为常进而合理化的问题;去承认被自己否认的事实。其次,去和原生家庭做对峙进而尝试和解。当然直面问题会带来痛苦,打破平衡会有顾虑。成长的代价哪有轻松的呢?但是我们仍可以寻找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对峙更容易,追求成长的信念更坚定。而这正是我推荐本书的最大动力。
德国的生活和书里他人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生活和成长的其它种可能。有了对比,再回头审视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和赋有力量感。直面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追求成长道路任重道远,但生命那么长,改善性格的缺陷值得付出努力,亦有可能实现。我坚信这个。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篇4】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与其说“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倒不如说如何医治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罪恶。如何直面,如何解决。
本书着重强调原生家庭在孩子未成年时给与孩子巨大的伤害,导致成年以后、甚至父母去世以后,都深受父母生前的语言攻击、家庭暴力、无形的迫害,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造成巨大困扰。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和大家叙述“有毒的”父母几种类型在家庭对孩子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分析其出现扭曲、变态的做法的原因;第二部分则是针对第一部的问题提出具体而可行的解决措施。
有毒的父母:
(身体、言语) 虐待型、不称职、操控型、酗酒型、性侵
中毒的孩子:
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本书序言的推荐信是武志红老师写的,书中的一些观点也与武老师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看书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他。
“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如果你遇到有毒的父母,我为你感到不幸,给予同情,但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寻求帮助,找朋友聊天,找专业的心理老师咨询。另外,在书的最后几节提到,找心理咨询师也是要经过筛选的。在这里不赘述了。勇敢的面对,而不是逃避、曲解,或者将不可理喻的现状“合理化”等等。正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切记,永远不要在盛怒之下审视问题。
Monica
20xx/02/27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篇5】
去年冬天的一场疫情,考验着中国的忍耐力,同样考验着多数中国家庭的忍耐力。在所有家庭必须自我隔离的情况下,我在宅家期间读到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苏珊的著作《原生家庭》。在疫情背景下,这种从未有过的家庭模式,让我对于家庭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原生家庭》这本书讲述了多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于下一代产生的影响,反映了本书的主旨——家庭与人一样,也需要调整变化和反省。
而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到成年的家庭,再生家庭是我们成年后所组建的家庭,这两个家庭之间相互联系,人员互动模式也会相互影响,原生家庭会决定和影响再生家庭。拥有和睦的原生家庭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分析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且通过一个个案例,用事实让我们正视内心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重获自信与自由。
成年后的我们,想有美满和谐的婚姻,想做通情达理的父母,想要听话懂事的孩子。可往往为之一生的努力,却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其中,不断的反思自我、改变自身,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经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的,幸福的家庭,肯定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不幸的家庭,可能是有不称职的父母、酗酒的父母、虐待的父母等。
而今正处于疫情下的中国,很多的家庭中有着这样的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来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的时刻。这便为我们反思以往家庭当中存在的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正如比尔·盖茨在《新冠肺炎教会了我们什么》当中提到的:“病毒提醒我们,家庭是如何重要,但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病毒强迫我们回到我们的房子里,所以我们可以把房子建成家庭,并建立牢固的家庭纽带。”因此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发现我们平时口中的“避风港”存在的问题,修补各自存在的性格缺陷,重新定义家庭内部的关爱,建立亲友之间的纽带也同样值得每个人的重视。
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港湾,同样也可能是恨与伤害的通道。在家庭成员处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微妙情况下,何不敞开各自的心扉,促膝而谈,完善各自的家庭,尽力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择善除恶,回归人性最原始的爱与责任,构建自己自由且自信的人生。(刘思航)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篇6】
学习完李哲老师解读的《原生家庭》,里面播放的电视剧《都好》中的片断,苏明玉指着她父亲苏大强,说了一大堆抱怨的话,而她的父亲默默的听着,痛苦的忍受着,直到那句“你就是一个窝囊废,不配结婚,不配有儿女”,让父亲想起了母亲往日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语言暴力,瞬间被彻底击垮了,他用手指着苏明玉说: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随后倒下。
这个镜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是电视剧情,但活脱脱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没想到,人在失去理智时那副愤怒的嘴脸是这么的丑陋,这么的可怕!苏明玉从小受了许多的委屈,所以讨厌自己的母亲,并在自己18岁逃离家庭,一辈子都不想回到那个让自己伤心家庭。可,她虽然人远离了家,远离了母亲,但她的思想、观念、语言,甚至行事风格都与母亲极像,因为,母亲的一言一行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苏明玉,并且深深印在她心里,刻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才导致苏明玉自己变成了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
从这部电影里及李哲老师的剖析,例举的那几种问题家长:如,不称职的、控制的、打击型的等家长,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态家庭。
我的父亲1951出生,如今已经69岁了。他在他们那个年代上了初中,算的上是比较有文化的人。这里也提一提我太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爸爸)。我太爷爷曾当过大官,可惜英年早逝;我爷爷当过医生,因为我太爷爷的原因,连医生也没做成,还被划成富农成分,挨了斗批。
我父亲学习成绩好,写作特别的棒。但,却因为他是家里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四个,加上当时我爷爷医生也没当成了,家里条件不好,故,他只能放弃学业外出湖南怀化修铁路,承担起了供我姑姑、叔叔们读书的责任,我大姑姑能上大学,就是我父亲赚钱供的。
我父亲他乐善助人,喜欢结交朋友。每次朋友来家里,父亲介绍我妈的时候,说的是:“这是我的内人“。那时我还小,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内人“这个词让我记忆犹深。
我妈妈却只读了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她很善良,但她与我父亲在文化上,社交上的差异都很大,所以,没办法有心灵上的共鸣。故,我父亲在家时,每当遇到事情,常能听到他的唠叨,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小时候不太理解,因为父亲还经常把情绪发泄在我们身上,我是经常挨父亲骂。导致我从小自卑、内向、没有安全感。后来我才理解,父亲因为心里堵塞,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农活又多,他是没办法平衡,也是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需要通过这样子的宣泄,才能达到情志通畅。所以,我就从这些阴影里跳了出来。
父母好比是原件,家庭就如复印机,孩子就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我女儿企轩小的时候,潜意识里还是复制着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女儿吼过、骂过、打过。后来通过学习成长后,我跳出了这可怕的传递模式,没有再困在里面,这是万幸。我肯定,鼓励自己的女儿,挖掘她的内动力与潜能,让她自信、阳光的成长。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家”文化。可见“家”是多么的重要!而“家”又是以夫妻感情融洽为代表的团体组合,只有夫妻关系好,涵养好,家庭和谐,家才能幸福美满,兴旺发达。在《都挺好》影片的苏明玉的父母是不幸福的,他的父亲苏大强被她母亲瞧不起,而且一辈子被她母亲打压着。
“母亲”是个神圣又伟大的称呼!因为,要想使家庭长盛不衰,完全取决于母亲这个角色。所以,才有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以及一个女人旺三代的说法。
那么,母亲的角色如何定位?《易经》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
男为父为乾,女为母为坤。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打拼事业,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家庭幸福美满。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一百多年前的“三八妇女节”开始,女性为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而发起的运动,巾帼不让须眉,女性也能扛起半边天,到至今,女强人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女人在外面那怕再强,回到家中依然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所以,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千万不要越位。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女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即能刚柔并济,又能厚德载物,还能处下不争,这才是女子的本色。
当然,父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重要,要不,怎么会说,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因此,父母共同重视孩子的教育,才能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尾声:
在此,我奉劝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影响而报怨父母如何如何对待自己的男女,别再陷在过去的回忆里,要想过得幸福,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向前看,懂得与时俱进!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可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们自己的人生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决定,与它人无关!
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好好学习,努力成长,跳出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成长。(陈小玲)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篇7】
中国父母的育儿理想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的确,懂事的人必然是懂得感恩、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懂事还包括责任。
懂事意味需要承担责任、考虑他人感受,这样势必将压抑孩子本身的天性,忽视自己的需求。然而,是人皆有天性,何况是个孩童。因为被灌输了听话懂事的观念,当孩子产生正常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内心。“不懂事的自己”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久而久之,他们会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和羞愧。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毒性羞耻感”(toxicshame),它的毒性在于会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并最终导致低自尊的性格特质。
然而,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为自己的“教育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到处夸耀。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隐忍、自卑、委曲求全,他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不要逃避责任,卸下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重担。
原生家庭读后感简短【篇8】
传统的教育是家长式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等,家长可以肆无忌惮的批评贬低孩子,让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不平等的另一个表现是替孩子做选择,并时常伴有“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作为解释。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说出“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表达出的真实心声。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任何经验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这样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其次,自主选择是个人尊严的体现,没有人喜欢被安排,也没有喜欢被说教。如果你真的想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那请注意技巧。
电影《快乐飞行》里有这样一幕。在飞机供餐时,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如何让乘客选择鱼而非牛肉呢?一位空姐在广播中表达了超高的沟通技巧,她说道:“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
在上面的故事里,空姐并没有说“牛肉分完了,你们只能吃鱼”,而是通过言语的技巧,既让乘客觉得是自己做出了选择,又达到了目的。不要觉得使用这些技巧小题大做,你的孩子比乘客更值得认真对待。
阅读无声告白读后感原生家庭五篇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阅读作者伍绮诗写的无声告白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无声告白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阅读无声告白读后感原生家庭,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阅读无声告白读后感原生家庭【篇一】
你好,我是权建卓,7.16中午看完这本书,今天谈谈。《Everything I Never ToldYou》中文译名《无声告白》,作者是伍绮诗,书封面上写着“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处女作夺得20__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
“告白”有表白的意思,但这里不是,一个沉重的故事。
1、故事是个好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16岁,家中老二,混血女孩,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与期望。复杂的故事随着探寻莉迪亚的死因展开,华人父亲詹姆斯,母亲玛丽琳,两人的童年经历以及相遇、相恋,结婚生子。
至于死因,警察判定是自杀。“她轻轻地下到小船里,松开缆绳。……她跨出小船,走进水中。”2、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什么?封面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能是莉迪亚没有摆脱他人的期待,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许吧。这篇是读后感,但并没写太多,因为我没太大感受。这本书不长,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多星期,看着后面的忘着前面的,一些剧情、一些细节都忘得差不多了。
我知道一旦看完了这本书,就会把它丢掉一遍,很久很久也不会再碰,剧情会很快忘记,像是没读过一样。但我愿意等待一个时机,唤醒一些记忆,那时会重新翻翻这本书。
3、书中打动我的一点句子,虽然需要配合着剧情,但我还想分享给你。
她把鼻子埋进莉迪亚的头发间,暗自许诺,绝不过分纠正她的坐姿、逼她寻找丈夫、打理家务;决不建议女儿从事不适合她的工作,过不属于她的生活;决不让她在听到“医生”的称呼时,只想到男人。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莉迪亚5,6岁时,母亲玛丽琳的心理活动)
“你母亲说得对”,他说,“你应该和一个更像你的人结婚”。(詹姆斯对妻子玛丽琳说,因为詹姆斯是华人)
“让我们假装,”他说,“你从来没遇见我,她从来没出生。这些都没有发生过。”然后,他就走了。(詹姆斯对妻子玛丽琳说)
不管过程多曲折多沉重,结局还好。生活总要向前看,向前走。“她明白,他们没有别的去处,只能向前。”
7.16中午这本书即将看完时,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小小小小的火》,封面上同样有一句话,20__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对了,还有一句,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阅读无声告白读后感原生家庭【篇二】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为要送给别人做礼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笔迹。
它讲的是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说起来比较复杂:詹姆斯李是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从小就害怕别人觉着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极度自卑;玛丽琳是她的妻子,纯正美国人,梦想是当医生,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医生大多是男人,极少数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寻梦想,可以说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然后他俩结婚了。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到底是不是爱,李娶了一个美国人,这证明他跟周围人没什么区别,因为纯正美国人娶得也是美国女人,这是我认为他被玛丽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玛丽琳之所以选择李,我觉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想就觉得很可怕:玛丽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许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与众不同,可玛丽琳看上的也许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多讽刺!
玛丽琳的妈妈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妇女,一辈子围绕着厨房。她不同意这段感情但玛丽琳一定要嫁,于是玛丽琳结婚之后,他们再没联系直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这个家庭一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前两个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顺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她去母亲家里整理遗物,发现母亲这一生什么都没留下来,算是受到了刺激,她决定继续以前的梦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她把母亲的家当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饪书,本意是来提醒自己不要向母亲那样过一辈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去追求她的梦想。儿子在这期间迷上了天文学,当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而兴高采烈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李给了他一耳光!忘了说这几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儿是这个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儿子自此决定以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二女儿在这期间发现了妈妈带回来的烹饪书,她误读了玛丽琳的意思,决定只要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
在外求学的玛丽琳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继续她的医生梦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培养二女儿,更巧的是二女儿早就在心里许下了“她什么都听妈妈的”诺言。于是,这个家庭的悲剧自结婚起始到现在已不可挽回。
长期为了迎合母亲而学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课程的女儿,同时还要在爸爸面前营造出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亲长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围环境的心态使得他无比在意女儿的人际关系,不堪重负的女儿最终选择了自杀。而给了二女儿致命一击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经在母亲回来之后的一天里,将这个妹妹推进了湖里,那一瞬间哥哥明白了自己对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没有责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这个家中,眼前这个男孩和自己一样痛苦,只不过她负担的所谓的爱太重,而他则正好相反。后来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离开这个家,莉迪亚失去了一个了解她懂她的人,她无法在这个家里独自负重前行,选择了自杀。
小女儿汉娜的出场不多,但是她在这个家庭里面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这个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姐姐离世导致母亲崩溃的时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妈妈,尽管她非常想这么做,但她不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巧妙的是书上是从女孩的死亡开始揭开这一层层真相的。
读完之后我就是觉得很恐怖。一个病态的家庭!其实它也涉及到真实的做自己还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书籍的宣扬理念中,甚至是现今社会的所谓鸡汤都在宣扬活出自我!而《无声告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做自己还是合乎所谓规范都没有好下场:妈妈玛丽琳坚持做自己,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莉迪亚一心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最后竟然自杀了。
所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环境成了一个引申出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别无二致。和所有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这么以为的。可是有时候想想跟这个世界相处就得去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所以趋同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趋同不代表被同化!趋同仅仅是为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平稳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远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变什么或者能达成目标,但是最起码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头。
阅读无声告白读后感原生家庭【篇三】
弗洛伊德对手足关系完全持悲观态度。
他相信正是这场自儿童时期便开始的竞争会有许多问题伴随人们直至成年,得不到关注的儿童会过分渴望情感,得到关注却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儿童会形成焦虑性依恋。
我记得曾经有位小伦敦姐姐在Girl’s night聊天,她有一个天才哥哥,在帝国理工攻读物理,但她只喜欢从事与运动相关的工作。
她说每次从诺丁汉回伦敦探望父母,她总会一上巴士就把自己灌醉,下车再装作若无其事的出现在父母的门前。
她企图叛逆,但叛逆需要对方的关注,就像演员需要观众。
这些都是中国一胎政策下出生的一代无法想象的,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整个家庭的重心完全倾注在自己身上,失去关注才是不正常的。
我们理所应当的自私,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如何自私,并在自私的过程中享有了多少。
我们遵循着中国家庭观避过了存在手足竞争的情况拥有着比较完美的童年,迈入成年之后还可以用西方的价值观口号来铺平一切道路,自由、民主、follow your heart,我们的人生就是个人主义巨大的舞台。
阅读无声告白读后感原生家庭【篇四】
朋友问我,“你怎么好久都没更新了?”听到这个,甚是欣慰,这说明有人在关心我呀!
是呀,最近比较忙,忙工作,出差,陪孩子,辅导作业,整个人都快要垮了,累得窒息,周五又得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做汗蒸,练热瑜伽,几乎没有时间停住脚步去想想自己的生活处境,去想想自己是怎样影响周遭的人,家人,朋友,同事,孩子,眼里只有自己,生活就会活得越来越没有趣味!
上个周末得闲,把同事强烈推荐给我书看完了,书名叫《无声告白》,自认为语文不是很好的人也来写读后感了,可想而知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有多深。我在这里先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里面的景物描述也很完美,看完这本书辅导小学作文绝对没问题了。
文章以名为莉迪亚的女孩失踪开始,继而她的家人、警察搜寻线索来回忆她的家人之前所发生的事。女孩的妈妈玛丽琳是美国白人,高中准备考进大学当医生的时候遇到了她的爸爸詹姆斯,詹姆斯是中国人,寄宿在美国富人家里,靠富人救济考上了大学,他那时一心想上哈弗,但是没能如愿。玛丽琳与詹姆斯在未经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奉子成婚,婚礼很简陋,玛丽琳的母亲在婚礼上轻声说,“不可以,不可以,你应该嫁给”和你一样的人“,你一定会后悔的!”自他们结婚后,母亲未和玛丽琳联系过,以不告而别,离家出走的形式离开了三个月。后来玛丽琳发现自己已有身孕,没法继续上课,于是回家了。继续相夫教子的生活。于是有了第三个小孩汉娜。
玛丽琳倾其一切培养莉迪亚,让她学习生物、物理以致考上大学当医生。生日、节日送给莉迪亚的礼物都是书。莉迪亚压力很大,但是她都压抑自己,从不反抗玛丽琳的吩咐,因为她怕妈妈再一次离家出走。在莉迪亚上高一第二学期的时候,成绩一度的下降令她很苦恼,然而此时她的哥哥内斯已经提前获得了哈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莉迪亚很怕哥哥离她而去,试图把哈弗大学寄给内斯信撕掉。她知道哥哥迟早要离她而去,去哈弗过自己的生活,再也不用听父母的管束。莉迪亚与小巷子里的杰克私混在一起,经常很晚回去,抽烟,上他的车,甚至想与其同居。杰克与内斯的关系使杰克阻止了莉迪亚。莉迪亚很是伤心,半夜她一个人偷偷来到湖边,脚放入湖水中,静静地与水接触,结束了她的生命。
故事很长,很多情节没法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看下。
我们不能把自己所没法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小孩,小孩有自己的人生,应该让其自由成长,让其找到真正的.自己,他的人生才会更完美。
阅读无声告白读后感原生家庭【篇五】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此书的开篇语,这句很有哲理,说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心里状态,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们大家的。书中一个最大的写作背景就是“种族歧视”,由于想摆脱这种歧视,把整个家庭融入到人群中去,莉迪亚父母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莉迪亚这个混血且漂亮的特殊的孩子身上,因而她是特殊对待的,她的哥哥与妹妹是被父母全然忽视的,这个家庭环境就是畸形的,而父母对莉迪亚的厚望与宠爱最后却成了一道催命符。
其实,莉迪亚是痛苦的,不快乐的,她孤独,不合群,没有朋友,学习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外界的影响与父母的厚望让她不堪重负,最后选择了自杀。
莉迪亚的死亡救赎了家里所有人,家里所有的人开始自省,开始坦然活着,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对亲情,对周边环境开始有了最新的诠释,也就是无声的告白。此书文笔细腻,把人物内心的挣扎描述得很清晰透彻,此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别让孩子因对父母的爱失去了自由与自我。当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如何指导家庭亲子阅读
如何指导家庭亲子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是个体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婴幼儿期被认为是获取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由此,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日本幼教专家七田真博士认为:3岁就能轻松阅读书本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有读书欲,而进入小学以后,也会以读书为乐,读书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深,而且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由此可见,家庭亲子阅读教育对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家长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发展随时调整我们的指导策略,让早期阅读真正的在家庭中发挥更多的成效。
【关键词】家庭;亲子阅读; 指导
一、概念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刘众教授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读物及与所有视听活动有关的都是早期阅读。它“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1]本研究中将家庭早期阅读界定为“家庭通过为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 (图书、图片、录像带、光碟、电视、多媒体、幻灯、符号、标志等),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2]
二、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
(一) 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维果茨基指出,在成人与儿童的交往中,儿童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指导,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选择和组织成人及周围环境所提供的条件[3]。 幼儿的阅读大多是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的。家长应注意引导幼儿主动性的发挥,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使幼儿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如:在拿到一本书时,家长可以先让幼儿自主翻阅;然后试着引导幼儿大胆地说出其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图书中的内容;之后家长再顺应幼儿的思路将其与图书中的内容相联系启发幼儿感知故事的情境画面。
(二) 及时的赞扬和解决幼儿的发问
幼儿是一个爱发问的群体,他们在对周围世界探索时会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提出各种问题,甚至会有一些家长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感到实之茫然。尽管如此,家长也应及时解决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发问。幼儿是阅读的主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强化作用,因此成人的鼓励和赞赏是增加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适度的鼓励和赞扬有利于促进幼儿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如在幼儿完成某项阅读任务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赞扬。
(三) 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在幼儿阅读时,家长要鼓励幼儿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经验、提升技能。当幼儿在阅读时对某一故事情节进行大胆设想或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家长要给予重视,保护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的去创新。不要过分强调幼儿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更不要在幼儿理解错误、记不清楚时加以责罚,这样会降低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把阅读视为一种令他们厌烦、畏惧的事情。要让幼儿在阅读中时时感知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才会逐渐热爱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和习惯,使阅读的活动更持久。
(四)巧妙运用亲子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成长。家长可以通过亲子游戏这种互动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真切的表现出故事的内容。或者让幼儿将阅读过的故事以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来,再由幼儿自己看图讲述,让阅读者置身于故事之中,鲜活的表现出故事画面,激发与维持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三、 阅读环境的创设
(一) 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幼儿是个善于模仿的群体,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幼儿在家庭中成长,其所处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在一个阅读气氛良好的环境中,家长平时爱读书,经常拿着书阅读,幼儿就会模仿大人读书,无形之中就会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平日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去图书馆、书店等阅读气氛浓厚的阅读场所,让幼儿感知阅读氛围,喜爱图书,热爱阅读;同时家长应鼓励幼儿自主挑选所阅读的书籍;家中在幼儿经常玩的地方,放些幼儿喜欢的书籍让幼儿拥有随时可以阅读的环境。在这种气氛影响下,幼儿会在无形之中喜爱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二) 创设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阅读空间
成人在阅读时都会选择一个相对独立、安静而且舒适的空间。所以,我们在幼儿阅读时应尽可能为其建构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书屋,为幼儿创设具有童趣性而又舒适惬意的阅读环境,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家中选一个光线明亮的房间或角落,准备一个小书架,放置一张书桌,地面铺设一块童趣性的毯子,孩子坐在松软的地毯上或是书桌前,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墙壁上可用孩子与父母共同制作的装饰物进行美化,使整个书屋充满趣味和休闲的感觉。如果有这样一个书吧似的空间围绕在孩子身边,他们一定会很享受阅读的快乐。
四、 为幼儿创设固定的阅读时间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的研磨。若让幼儿养成阅读的习惯,家长需要为幼儿创设固定的阅读时间,让幼儿有时间阅读。家长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每天保证()有15—30分钟自由阅读时间,在家中我们提倡家长每天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家长努力为幼儿创设宽松的阅读时间。
五、 家庭亲子阅读材料的选择
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最喜欢的书一般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故事书、知识类书籍以及各类杂志。家长应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出发, 分层次为幼儿选择多元的阅读材料, 二三岁的幼儿比较喜欢色彩艳丽的图书及外形可爱美观, 图书外在形式及质地的多样性更能激发这个年龄段幼儿的阅读兴趣, 因此家长应选择色彩艳丽的布书、塑料书、绒毛书、带有小动物的可以操作的幼儿读物。四五岁幼儿的认知经验、生活经验稍有增长, 接受信息的途径也较多, 因此家长可以为幼儿选择多方面内容的图书,包括童话、儿歌、科学知识、百科知识、散文等, 扩展幼儿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五六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有一定的阅读技巧, 家长在为其选择图书时, 要注重文体的多样性与阅读材料的多样化, 并引导幼儿参与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制作,除了选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类图书, 还应选择指导游戏活动的“工具书”, 引导幼儿通过常见的文字或阅读符号及图例, 自主地去完成如搭建楼房、美工制作等游戏类活动。
六、 阅读过程中的指导方法
当阅读一篇故事的时候,首先家长要引导幼儿阅读故事的标题。一方面,文章的标题是理解故事的一个很好的线索,对标题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幼儿进行情境性的识字教育。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故事的画面,理解画面内容,积极鼓励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其次是对故事内容的阅读。幼儿有一种心理特点,喜欢听相同的故事。家长可以对同一个故事或相似故事进行多次的阅读;再其次是家长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语调语气的抑扬顿挫。让幼儿在你的表达上感知故事的情感。家长可根据故事情节增添一些象声词或形容词,如大风‘呼呼呼’的刮着,‘轰隆’一声巨响,狐狸‘扑通’一下摔了个四脚朝天等,使故事更有感染力。这样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融入到故事情境之中;最后是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在每次的亲子共读时,家长要适当的与幼儿共同复述之前所阅读过的故事。这样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有利于幼儿熟悉与感知自己所阅读的故事内容,同时对新阅读故事的理解又有一定的帮助。
读后感《《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后感_11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后感1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