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

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1984》读后感_12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1984》读后感_1200字,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1984》读后感1200字

这种题材的小说,一九八四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只能是五星。

看了部分评论,多是悲观的。我是乐观的,虽然我一直认为人类是要毁灭自己的,但,绝对不是以这种方式。分析一九八四可以代入一句谚语,如果这算是谚语的话。那就是,“你可以欺骗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一阵子,但是你无法欺骗所有人一辈子”。一九八四所描述的场景应该属于,最后那种,真的是欺骗所有人一辈子。但是大家放心,谚语之所以成为谚语,是因为他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谚语不会骗人,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

来,我们具体来推演一下。

老大哥党凭什么能够骗所有人一辈子?能保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有奥勃良这样的党员,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成批成批的。由他们来维护人性的秩序,像造型设计会所里的托尼老师一样,容不得一毫米头发突出来。我也完全相信,普通无产者和外党党员就是乌合之众,在托尼老师的剪刀下,老老实实的不会炸刺儿。那么托尼老师们怎么样?首先,托尼老师也是人。其次,有88、188、288……各个档次的托尼哎。第三,托尼老师要喝咖啡红酒,要买时尚要开跑车。所以,托尼老师也在不断的面临着感情、物质和权力的考验。温斯顿遇见了茱莉亚,托尼老师就会遇见玛丽老师。托尼老师也会向着总监、总督乃至总统的位置进发的。托尼老师也会被物质所诱惑。

事实上,奥勃良们更聪明、思想更复杂、信息更全面、能力更强、权力更大,他们要是开始游离于老大哥,那可真不好办了。而看似稳固的千秋基业,最薄弱的因子,还是奥勃良们。又是谚语,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你说他们不会变的?你说我不了解老大哥党?我说,朋友,是你不了解人性。人类文明史上,数次经历了一九八四这样的时代,这不走的越来越好吗。即使是一九八四的原型,苏联极权,也有一面积极参与清洗,另一面,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奥勃良----赫鲁晓夫。即使是希特勒,也被党内清醒的奥勃良刺杀过。现实中,任何组织都不是铁板一块。

你说温斯顿垮了,老大哥党会把所有异己搞垮的。可是你是否留意到温斯顿的眼泪,一次是在栗子树咖啡馆,听到了歌声“在浓荫广袤的栗子树下,你出卖我,我出卖你”。 他自尊被摧毁了,他无法面对他的感情。一次是在栗子树咖啡馆,听到大洋国大胜的消息。哀莫大于心死,他真的绝望了。然而,温斯顿心里的公理依然在,2+2还是等于4的。他心甘情愿的屈服了,不过只是一种冬眠,公理的种子在适合的环境下,仍会发芽的。

也许有一天觉醒的奥勃良突然出现在温斯顿的身边,激动的说:“温斯顿,你是对的,让我们联合起来推翻老大哥,我们就是兄弟会!”

温斯顿缓缓地撩起了袖子,露出一块样式蠢笨的胜利牌手表。他指着手表幽幽的说:“去年买的”。

奥勃良一时有些蒙圈,他想了很多种温斯顿可能的反应,却没有料到是看表。

温斯顿面无表情的看着奥勃良,心想:“老子信了你的邪”。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1984》读后感_1000字


《1984》读后感1000字

男神推荐的这本书,原谅我孤陋寡闻,刚开始以为写的是1984年发生的什么事情 ,读之前百度了一下,这里的1984和百度上1984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很大关系,后来才知道是一本反乌托邦的经典小说,读完感觉那个社会太恐怖了,令人窒息,比在黑暗行走更让你害怕,第一章就开始出现的十五个大字让人绝望: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奴隶,无知是力量。一直坚信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民族文化,而里面所谓的“老大哥”不只是满足于控制人身,更令人发指的是要控制人的思想,在“老大哥”的统治下,思想正确就是没有思想,不必思想,正统思想是无意识。父母不敢相信子女,妻子不敢相信丈夫,好像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思罪”可以让人蒸发,抹掉一个人的所有历史,好像这个世界从未有过这个人一样,一个毁灭人性的“老大哥”,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从未想过会有这种社会。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党员,刚开始坚信以前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寄希望于无产者,表面虽然是替“老大哥”工作,实际是“老大哥”的敌人,在没遇到朱丽亚之前,他生活沉闷,无聊,直到遇到情人朱丽亚之后,他们有一段秘密地下恋情,这段时间应该是温斯顿最愉快的时光,可思想警察无处不在,好像24小时监控你的电屏一样,年轻的思想警察查林顿先生伪装成一个六十多岁的店主,买笔记本给温斯顿,还出租房间给他和朱丽亚幽会,教他以前的歌谣,奥布赖恩则骗他有一个“兄弟会”是“老大哥”的敌人,并诱惑他参与了这个组织,就在温斯顿以为终于找到组织的时候,才发现房间里图画的后面就是电屏,温斯顿其实一直被监控着,就在电屏说话的时候,可怜的温斯顿还在想查林顿先生有没有出事,谁知来逮捕他的就是查林顿,就算到监狱,温斯顿还寄希望于奥布赖恩,可这个骗子就是以后来拷打温斯顿的人,真的是讽刺又痛心,在拷打和思想教化,失望和麻木中,本来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以前相信的也不敢相信了,不相信的现在也相信了。培养一个人很难,可摧毁一个人竟如此容易。

在和平中你寸步难行,在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可在“1984”里寄希望于自由:自由就是可以说2+2=4,可这样自然的自由都不允许,爱情,亲情,友谊只能是奢望,没有人可以相信,而背叛却轻而易举。如果温斯顿还有希望,那就是他忘不掉的梦吧!那个梦里有妈妈和妹妹,虽然梦是那么模糊,有时候还那么悲伤。值得反思。

《1984》读后感体会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周果果)

《1984》读后感800字


阅读之前,除了听过书名,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我以为它是写某个地方真实的1984年。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

《1984》读后感_2600字


《1984》读后感2600字

书名:1984
类型:反政治极权小说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1903年出生于英国殖民地印度,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受教于伊顿公学;后被派往缅甸任职警察,同情受苦役的缅甸人;30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50年,死于肺病。
在看到作者的简介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哥们很另类,是一个专门同情弱小,不畏惧强权,敢于与强权做斗争的斗士。
他在印度、缅甸等殖民地目睹了被殖民者的生活,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体会到战争下普通人的生活。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让他能够描写出<1984>中那种充满压抑感的极权社会。
书中描述的世界就只有三个国家: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大洋国。大洋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分明,阶层流动性差,公众毫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大洋国社会等级结构是:最高统治者老大哥;特权阶层内党,大概有2%的人口;中产阶级外党大约15%的人口;无产阶级是底层人民,占有85%左右的人口。
整个社会布满了电幕,监视者内党和外党等党员的一举一动;而且社会中充满了思想警察,监视着党员们的思想动态。这些思想警察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妻子孩子,你的邻居,旅店的老板等等。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国家当你了一种新的语言,叫做新话。这种语言只有三大类词汇:生活类词汇、政治类词汇、科技类词汇。而且这些词的含义被简化,这些词语所能够表达的含义被严格的限定。
A类词包括那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词——也就是与吃、喝、工作、穿衣、上下楼、乘车、收拾花园、烹饪之类的事有关的词。B类词包括那些为了政治目的而特意创造的词:也就是说,这些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试图对使用者施加某种有利的思想观念。C类词是其他词类的补充,完全是科技术语。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去监控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俨然是一群政治小将。而且国家不提倡自由恋爱,没有被允许的爱情,将会受到惩罚。
同时,为了保证党和老大哥的绝对正确性,在党和老大哥的言论与实际不相符合时,会有专门的部门来销毁并更正所有的书面内容,以保证党和老大哥的言论绝对的正确。而且,所有人都必须以最近的结论为准,否则一旦被人发现将会被举报。
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普通的外党党员,在记录处工作,每天都在修改党和老大哥之前说过的与事实不符的言论。 他因为内心的躁动,在从旧杂货店里面买来了日记本,并开始写一些自己的困惑;再到后来与茱莉亚秘密的谈恋爱;再到后来因为想要推翻这种统治,开始寻找反对老大哥统治的兄弟会,找到了奥伯良;至此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可惜,最终他被杂货店的老板,一个思想警察,举报了;然后被逮捕,被投送到真理部进行了严刑拷打。在严酷的刑讯逼供下,他逐渐的先是放弃了自我,承认了那些无中生有的事情,讲述了自我和茱莉亚的所有事情;进而,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承认那些之前自己认为错误的东西,比如2+2=5而不是4等;最终的最终,他也放弃了自己和茱莉亚之间的爱情。虽然最终温斯顿被释放出来,但是他已经是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行尸走肉。党说什么是对的,那么他就认为什么是对的;党要求他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做。
通过温斯顿的经历,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极权社会是如何抹杀一个人的。也同样给我们展现了这个社会的压抑之处:没有亲情,不提倡爱情;没有创新,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战争和生存展开。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局域网之中,和外界没有什么联系。这个社会什么什么是违法的,因为已经没有法律,党和老大哥说你是错的,说你违法了,那么你就违法了。如此等等。
书中还有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句子,做个摘录:
1. 大洋国宣传口号: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2. 他打算开始写日记。这并不违法(没有什么事情是违法的,因为已经没有什么法律了),但是如果被发现,很可能会被判处死刑,至少要在劳改营里服刑二十五年。
3. 每天,几乎每分钟,历史都在被更新。这样,党的每一个预言都会被资料证明是正确的;任何与当前的需要相左的新闻或表达的观点都不允许留在记录中。
4. 党的目的不仅是阻止男女之间发展难以控制的相互忠诚。它真正的、秘而不宣的目的是消除性行为的所有乐趣。真正的敌人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情欲,无论在婚内还是婚外。
5. 无产者的脑子里只有繁重的体力劳动、照顾家人和孩子、与邻居拌嘴、电影、足球、啤酒、还有最重要的——赌博。
6. 伦敦城里犯罪猖獗,形形色色的小偷、歹徒、娼妓、毒贩和骗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小社会。但是,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无产者之间,所以无关紧要。
7. 战争的主要行为是毁灭,不一定毁灭人的生命,而是毁灭人类劳动的成果。
8. 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试图将错误的世界观强加给他们的追随者,但他们不敢鼓励任何有损军事实力的幻觉。既然失败意味着失去独立以及其他一些不良后果,那就必须认真防止失败。
9. 过去,各国的统治集团虽然认识到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因而限制了战争的毁灭性,但他们确实你争我夺,胜利者总是将失败者掠夺一空。而今天,他们根本不再你争我夺。战争是每一个统治集团对自己的国民发动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占领领土,或者阻止对方占领领土,而是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10. 历史上的反抗:中等人将下等人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上等人。一旦达到目的,中等人就将下等人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在这三个阶层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他们的目的,甚至没有暂时成功过。
11. 中等人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总是使用自由、正义或者博爱之类的词。
12. 但是等级社会的持久化问题比这更加深奥。要让统治阶层交出权力只有四种方式。要么被外部敌人征服,要么政府无能引起群众造反,要么存在一个强大的心存不满的中层阶级,要么统治阶级失去信心放弃执政。
13. 大洋国没有首都,名义上的领袖行踪不定。除了英语是通用语言,新话是官方语言之外,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形成中心。
14. 理性不是一个统计学问题。
15. 自我和自私的界限是什么?
好了,就到这里!
完~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这本书是由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写成的,写成后年份调对,变成1984,描述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想象一个在集权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表现。碰巧的是,在当时苏联集权时期,苏联人民发现几十年前的书里描绘的事实跟当下的社会如此相似,一个生活在几十年前的人怎么能如此精确的预见未来,此后这本书成为禁书,被认为是批判共产主义的书。

《1984》的背景描述的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大洋邦、东亚国和欧亚国,三个国家每天没事就打仗,争夺的不是什么资源,甚至有时候国家上空盘来不明战机,扔几颗炸弹就回去了,作战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生活在一国之内的国民是不会知道的真正来历的,毕竟新闻、媒体和言论都是被控制的。打仗的目的不只是转移视线,也是为了消耗国家财富,让人民始终处于一个刚刚温饱的界限,据说这是一个最有利于统治的界限。

《1984》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温斯特和茱莉亚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温斯特就职于国家真理部(类似于宣传部门),其实一个专门说谎的部门,负责篡改历史,但凡是对当局统治不利的历史通通修改,如果你是一个中途出卖国家的人,你不是中途出卖,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出卖国家的人,一个彻彻底底出卖国家的人。如果你被处决掉了,你不是生命结束,而是从来不存在,与你有关的记录都会消失,就像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在一个新闻自由绝对控制的国度里,这是做得到的。而统治这样一群心智的国民,与这样一个国家绝配。

书里表达了一个观点,历史对于国民心智的塑造真的很重要。就像妈妈告诉你撒谎会被狼外婆吃,被狼外婆吃的事实会影响你判断撒谎的利弊。过往的事实会形成你的世界观,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长期以往就是你的人生观和信仰。就像书中所说[当说大洋邦从未与欧亚过结盟,他温斯特史密斯却知道大洋邦与欧亚国站在统一战线不过是三四年前的事,但这史实记录在哪里,只存在于他的记忆里,将来总有毁灭的一天,如果每个人都接受党制造出来的谎言,如果所有的记录都记下同样的话,那么谎言在历史中流传下去就变成真理了。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1984》读后感_800字


《1984》读后感800字

◆ 第32章 欧亚国之间的战争
>> 她想当然地认为每一个人——或者几乎每一个人——都偷偷地仇恨党,只要没有危险,都会违反党的规定。
>> 某种程度上,党的世界观对那些没有能力理解它的人影响最大。他们能接受最明目张胆的违背现实的行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完全理解党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罪孽,对公共事务也没有充分的兴趣,注意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由于缺乏理解能力,他们保持了理智。他们简单地接受一切,所接受的东西对他们没有害处,因为那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一粒没有消化的谷子通过一只鸟的身体一样。

◆ 第40章 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能建立在贫穷和无知的基础上。

◆ 第42章 战争迟早要结束的
>> 在很长时间内,上等人似乎牢牢地掌握着权力,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他们要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统治他人的能力,抑或两者都有。于是,中等人将下等人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上等人。一旦达到目的,中等人就将下等人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

◆ 第43章 历史感的增强
>> 比较原始的时代,当公正和平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时,人们很容易相信它的存在

◆ 第44章 金字塔顶端
>> 只有当工业技术发达了,必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时,他们才会变得危险。

◆ 第45章 两个矛盾的观点
>> 坚信征服世界的理想的正是那些知其不可能的人
◆ 第46章 转瞬即逝的四月天
如果有希望,希望在下等人身上。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第51章 一种可怕的疼痛
>> 你精神错乱,而且记性不好。你记不住真实发生过的事,却说服自己记住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 第55章 权力的传教士
>> 现实只存在于大脑中。

《1984》读后感_900字


《1984》读后感900字

前段时间读完几本书都没写读后感,有漫画,有随笔,有社会学,皆是轻松系。直到入读《1984》,之前积累的轻松完败,逐步被惊吓,压抑,沉重所替代。这种情绪不愿郁结,虽然粗读之下未窥精典万一,然而不吐不快的心情却很迫切。
这是一本作者很棒译者也很棒的作品。
乔治·奥维尔简直是预言家或者是圣经里说的智者。
文中描述的社会主义,从“老大哥”到党组织,到党成员,到85%的无产者,他们的思想,行为,举止。。。无一不在曾经或现在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某些阶段可怕的一一上演。譬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告密:同事,上下级,夫妻,父母子女,每天都心惊胆战地活在时刻被背叛之中;譬如党员之间的相互猜疑,连思想都要小心翼翼地隐藏,深怕被无所不在的思想警察所发现;譬如无产者的麻木,还有被洗脑后的贪婪,每天寄希望可以彩票中奖的愚蠢;譬如用想当然的空话大话来改变替代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让事实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在这个时代,只有“老大哥”可以发声,且必须全体国民遵从,不可有反对的声音,也不可以有反对的思想,否则,分分钟就会失踪(或许死了或许活着)。还会被逮捕,被关押,被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直至肉体与精神被彻底摧毁。没有个人意志,没有真话的时代,也让历史记录演变成可笑可悲可叹的荒唐记载。
无产者也无话语权。
作者又在文中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如果有希望,那必须在无产者身上。
可是要85%的无产者发挥作用,就必须部分中产者带动无产者联合反对上层,革命成功了,中产者一部分成了上层,继续集权统治,而无产者依然是无产者,依然居于低层,继续被洗脑,被剥削,依然无法跃升为上层。
历史不断地重演。
一个政党永远都是正确的时代是可悲的时代。然而每个时代的变革振兴崛起发展却都需要这么一个政党,都要被集权主义统治,反反复复,无穷尽矣!
我们当然要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着时光变迁,世道轮回,人类也确实在历史各种演变中进步了很多。
但人们既要记住眼前的成果,似乎更要尊重过去,一切!

《1984》读后感_1800字


《1984》读后感1800字

55《1984》[英]乔治•奥威尔/著,周静/译。
以下个人陋见,若有偏颇,祈以斧正;另有高见,诚请交流。
其一,此书是继《动物农庄》的乔治·奥威尔第二本的书,《动物农庄》是寓言小说,相对此书来说,《动物农庄》的叙写手法是隐喻反讽,更显幽默风趣,而此书则言语更直白地分析。两本书各有千秋,无高下之别,可以对比着阅读。
其二,此书,还可以将《美丽新世界》和《娱乐至死》两书对比着读。《动物庄园》和《1984》主要讽刺极权主义,作者认为古今中外有无数造反或曰革命到头来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而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权力主人名字的变更而已;《美丽新世界》同样也是讽刺极权主义,而他们的区别,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序言中说:“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尼尔•波兹曼就极权主义的看法态度,显然站在赫胥黎一方,因而著书《娱乐至死》以论证赫胥黎的担心和“美丽新世界”的预言有可能噩梦成真!
对比当今社会光怪陆离的浮躁现象,我的初浅解读,我也更偏向“美丽新世界”会“娱乐至死”!
其三,此书,或许有些夸大成分,然而,浮夸荒诞中折射的现实真实,让我不寒而栗,它在很多方面启发了我的认知,同时也颠覆了很多我深以为然的认知。因而,读的过程很压抑,很绝望,很孤独,就像脚踏实地的人,猛然间失重漂浮到太空,不上不下,无着无落。
比如,书中写到“我们已经对革命和革命以前的时代一无所知。所有的记载都被销毁或者篡改了,所有的书都被重写了,所有的画都被重画了,所有的塑像、街道和建筑物都被重新命名了,所有的日期都被更改了。这是一个党永远正确的时代”,此一点,刷新了我对“党”和历史,或者说党的历史的以往的认知。细思极恐,比无知更可怕的,是被灌注以被精心修饰但并不客观信息,通过这些人人以为的应该是,习以为常地被进行价值观绑架。此谓控制记忆。从而达到控制过去就是控制思想的目的。
比如,书中写到“现代战争的主要目的(根据双重思想的原则,这个目的同时被内党的首脑所认识和忽视)是消耗机器生产的产品而不提高一般生活水平”。此一点,颠覆了我对战真的认知。
比如,书中写到“物质真相是不能忽略的。在哲学、宗教、伦理或者政治上,二加二可能等于五,可当人们设计枪支或者飞机的时候,它必须等于四”。此一点,让我明白,所谓的“一加一”原来不仅仅是数学题,不仅仅是赵本山的小品的包袱段子,它更是一道哲学题,更是一道政治题,或者其他……
又比如,书中写的“权力体现在折磨和羞辱之中。权力就是将人的思想撕成碎片,然后按照自己选择的形状重新拼回去”。此一点,让我对“权力”有了新的认知。
又比如,书中写到“由于与外部世界失去了联系,与过去失去了联系,大洋国的公民好像星际空间中的人,分不清哪里是上,哪里是下”。当今世界高歌“世界国”,“地球村”,我便一厢情愿的认为,世界文化经济大融合,沟通交流,合作互惠是必然,然而,真正说到底,真正的对外交交流,其实应该是建立在各国自身的极权主义的社会结构稳定为前提下的,是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和限制的。
其四,此书阅读过程中,总会联想到我国的某些特殊敏感时期(意会不言传),常有书友感叹,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与其托词历史相似,倒不如说是极权主义下的历史惊人地相似,而极权主义归根到底还是人性,或许,人性有时大同小异,有时千差万别,擅自总结,总是太过不自量力的过于自负了……
总之,此书,非常值得阅读,尤其要和《美丽新世界》,《动物农庄》,《娱乐至死》对比着读,更有意义。
经典摘录:
窗外,即使隔着玻璃,世界也显得寒意逼人。
她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她脸上的每道褶子里都积满了灰尘。
他们之间有一种理解形成的纽带,比好感或派性都更重要。
他像一个孤独的幽灵,说着一个没有人听的真理。
感到很奇怪的是,你可以制造死人,却不能制造活人。
一切都化为了一片迷雾。过去被抹杀了,抹杀的行为被遗忘了,谎言变成了真相。
最终,党会宣布二加二等于五,而你只能相信。
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能建立在贫穷和无知的基础上。
战争就是为了消耗任何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的剩余。
在下等人看来,任何历史变更只是意味着主人名字的改变而已。
群众具有或者不具有什么观点无关紧要。他们可以被赋予思想自由,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思想。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

小说1984读后感


引言: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小说是《一九八四》,这本书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1984》的读后感,欢迎阅读,谢谢!

《1984》读后感(一)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1984》读后感(二)

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间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时,天地就崩塌了。当我看到温斯顿和茱莉亚在查林顿小屋里被捕时,脑海中闪现出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在《1984》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极权社会,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大洋国的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坚持着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必死无疑,放弃了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却无异于行尸走肉。

《1984》读后感1000字


《1984》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类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不同,度过这本书之后,它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惧与悲伤

作为一本想象未来的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美苏争霸,人民对未来的态度是消极而恐惧的,在这种背景下,《1984》诞生了。

在书中描写的世界里,在1984年,资本主义早已消失,世界分为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其中大洋国就是由一个被称为老大哥的人领导,整个国家都处于极权主义的高压统治下,党员家中被强制安装电幕,生活的一举一动都被思想警察监视,政府还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改造过去的出版物,以现实情况为参考,保障党的预言的绝对正确。得益于对年轻一代成功的洗脑,任何对党怀有不满的人都瞒不过身边的亲属和思想警察,犯有思想罪的人将被“化为乌有”。不堪常年战争所造成的低下的生活条件和党的高压统治,主角温斯顿和裘莉娅决定加入反政府组织“兄弟会”,决心推翻老大哥。但现实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兄弟会不过是思想警察设的陷阱,两人双双被捕。

温斯顿和裘莉娅的爱情故事这条故事线十分令人印象深刻,两人胆大、天真,有许多共同话题,还有共同的反抗梦想。他们就好像是一对天造地设的情侣,有着坚不可摧的爱情。他不相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自己不再爱她,直到这种力量真的出现。被捕后,经历了无数酷刑的两人在极度的恐惧面前终于屈服于党,出卖了对方,一开始的刑讯逼供,对爱情的信念还能让他们坚持下去,当他们所拼命守护的爱情也被一点点地摧毁时,他们已经被折磨得不相信道德与人性,只能乖乖地接受思想改造。在小说的最后,“重生”的两人不再是党的反对者,也不再是热恋的情侣,直到温斯顿被枪决的那一刻,他女主里最后的念头也是“我爱老大哥”,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整个故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是如此地真实,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大洋国极权统治的方式,包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犯有思想罪,怎样通过语言改革阻断人民的思想,怎样无痕地改变历史,以及怎样通过酷刑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每一个细节都看起来毫无破绽,就好像这种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仔细想想,真是恐怖之极。

有些人肤浅地把这本书理解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小说而嗤之以鼻,其实这只是一本讽刺独裁者和独裁者本身的作品,更是讽刺纳粹那种借社会主义为名发展极权主义的行为,并不专门针对任何具体的制度,事实上奥威尔本身就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好在1984年早已过去,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变得像书中那样恐怖,但类似的独裁、极权社会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纳粹德国、前苏联、朝鲜......一幕幕惨剧仍在发生;加上前几年的棱镜计划,政府以反恐为名通过手机监视民众,手机又成为了现在的电幕,这样的巧合实在令人感慨。不过极权主义有着多么美丽的解释,它终究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暴行,我们必须对此提高警惕,强烈抵制这样的暴行。

好在,现在无论是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够做到民主、自由,能很好地尊重人权,我们国家近年来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包含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内容。要贯彻这些内容,就需要国家从上到下地遵守宪法,遵守人类道德,谱写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我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彻底打倒极权,全世界都不再会有人权纠纷,人类生活在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愿1984的预言永远不会实现。

《1984》之读后感1500字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关于《1984》读后感1000字


《1984》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类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不同,度过这本书之后,它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惧与悲伤

作为一本想象未来的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美苏争霸,人民对未来的态度是消极而恐惧的,在这种背景下,《1984》诞生了。

在书中描写的世界里,在1984年,资本主义早已消失,世界分为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其中大洋国就是由一个被称为老大哥的人领导,整个国家都处于极权主义的高压统治下,党员家中被强制安装电幕,生活的一举一动都被思想警察监视,政府还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改造过去的出版物,以现实情况为参考,保障党的预言的绝对正确。得益于对年轻一代成功的洗脑,任何对党怀有不满的人都瞒不过身边的亲属和思想警察,犯有思想罪的人将被“化为乌有”。不堪常年战争所造成的低下的生活条件和党的高压统治,主角温斯顿和裘莉娅决定加入组织“兄弟会”,决心推翻老大哥。但现实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兄弟会不过是思想警察设的陷阱,两人双双被捕。

温斯顿和裘莉娅的爱情故事这条故事线十分令人印象深刻,两人胆大、天真,有许多共同话题,还有共同的反抗梦想。他们就好像是一对天造地设的情侣,有着坚不可摧的爱情。他不相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自己不再爱她,直到这种力量真的出现。被捕后,经历了无数酷刑的两人在极度的恐惧面前终于屈服于党,出卖了对方,一开始的刑讯逼供,对爱情的信念还能让他们坚持下去,当他们所拼命守护的爱情也被一点点地摧毁时,他们已经被折磨得不相信道德与人性,只能乖乖地接受思想改造。在小说的最后,“重生”的两人不再是党的反对者,也不再是热恋的情侣,直到温斯顿被枪决的那一刻,他女主里最后的念头也是“我爱老大哥”,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整个故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是如此地真实,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大洋国极权统治的方式,包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犯有思想罪,怎样通过语言改革阻断人民的思想,怎样无痕地改变历史,以及怎样通过酷刑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每一个细节都看起来毫无破绽,就好像这种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仔细想想,真是恐怖之极。

有些人肤浅地对这本书嗤之以鼻,其实这只是一本讽刺独裁者和独裁者本身的作品,更是讽刺纳粹那种借社会主义为名发展极权主义的行为,并不专门针对任何具体的制度,事实上奥威尔本身就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好在1984年早已过去,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变得像书中那样恐怖,但类似的独裁、极权社会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纳粹德国、前苏联、朝鲜......一幕幕惨剧仍在发生;加上前几年的棱镜计划,政府以反恐为名通过手机监视民众,手机又成为了现在的电幕,这样的巧合实在令人感慨。不过极权主义有着多么美丽的解释,它终究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暴行,我们必须对此提高警惕,强烈抵制这样的暴行。

好在,现在无论是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够做到民主、自由,能很好地尊重人权,我们国家近年来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包含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内容。要贯彻这些内容,就需要国家从上到下地遵守宪法,遵守人类道德,谱写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我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彻底打倒极权,全世界都不再会有人权纠纷,人类生活在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愿1984的预言永远不会实现。

《1984》读书笔记1000字


古今中外,各种法条层出不穷,这些法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裁决,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则束手无策。

一个人决定做某件事之前,先要有做这件事的想法,这个想法包含了动机、诱因、计划等一系列因素,最终促成想法落地,形成真实发生的事。

能不能对尚未发生的事提前预防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严密监控人的思想,所以,新增思想罪势在必行。

思想罪,顾名思义,就是经过对某人进行思想调查,可以裁决他因为想了什么,或者可能在想什么,而判其有罪。

《国语》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上面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周厉王暴虐,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周厉王勃然大怒,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他的人,按照巫师的报告,杀掉批评者。从此以后,老百姓在路上见面,不敢交谈,只能互相看一眼。这就是思想罪的最初形式。

哥白尼发表《日心说》,被教会以亵渎圣经罪处以火刑,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教会是地球的中心,哥白尼的行为不利于时局稳定,必须处死。

清朝虽然没有思想罪,但用文字狱的方式,在事实上把思想罪发展到一个高峰。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敢讽刺大清没文化?作者干掉!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敢讽刺大清不是正统?作者干掉!

维民所止,敢诅咒雍正无头?考官干掉!儿子干掉!族人流放!同省学子六年不许参加高考!

你的思想,你没权力解读,而是我来解读,我想怎么解读,只看我的需要,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才算威武霸气!

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设置了一个真理部,派出思想警察对思想犯罪者进行调查和裁决。探究一个人的思想是否有罪,可以从这个人的言论、文字、行为入手,只要发现异端就可以定罪。

一个人说过什么话,有什么暧昧含糊的意思,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写过什么文字,含沙射影的讽刺什么,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在做任何事前,不背几段最高指示,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不说、不写、不做任何事,这是消极对待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还应该定罪。

一个人说的话、写的文字、做的事,都是热情拥护的,这是包藏祸心,还应该定罪。

一个人是否犯了思想罪,与他的思想无关,只与裁决者的需要有关。

你是集体的一份子,集体给了你安定的环境,给了你工作的机会,给了你果腹的粮食,你要懂得感恩,在集体需要你献身的时候,你要义无反顾的献身。所以当裁决你犯了思想罪时,你不要惊讶,你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号角,让大家知道皇帝要发威了,都老实一点,仅此而已。

大洋国的臣民必须懂得以下道理,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在普天下皆骗的时代,讲真话就是一种犯罪。有些语言的目的就是使谎言听起来像真理,谋杀听起来值得尊敬,同时给完全虚无飘渺之物以实实在在之感。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二加二等于五,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需要的现实。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导语:《1984》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1984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984读后感范文【1】

《 1984 》虚构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虽然故事很夸张,有些极端,却很典型。可怕的地方在于,这种社会不是没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在《 1984 》的世界中,没有美的存在,人的身上看不到人性,人与人之间没有爱,整个社会只有仇恨、猜疑、出卖、恐惧。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几乎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人只是为党服务的机器而已。

我认为这个社会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可以用尽任何手段,来控制你的思想。这种思想控制不是中世纪的思想控制,而是可怕上百倍,千倍。中世纪,教会最多只会异教徒处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他们会被看做烈士,会有更多的人信仰他们的学说。而在书中的世界,党会首先改造你的思想,直到让你真心接受党,真心爱老大哥,他们才会枪毙你。

还有双重思想的逻辑。这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想控制手段。双重思想的逻辑在于,人会自己否定自己的记忆,党说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党今天的言论和昨天说的不一样,这时候人们会运用双重思想,选择性地忘记,今天和昨天的说法是不同的,而且似乎从来都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对于双重思想,这个逻辑我一直不太明白,但大致的运作结果应该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一个没有美的世界,人性被压抑,人的本能被异化,稍微有些思考能力的人都被蒸发了,历史每天都在被篡改,而且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人们每天都坐着机械的重复的工作,党员们为党服务,无产者忙碌于生活琐事。人们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世界对我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但是,在我看来,美是永远无法被消灭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事永恒的话,那就是美。只要我们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保持美的创造力,老大哥就不会出现在现实社会中。

这本书是7月份从当当网拍下的,收到后,断断续续的看了几章,就放一边。看不下去,一部幻想小说,原没有幻想类电影来得吸引,更能引人入胜。这两天又闲得很,实在没有书看,又拿起这本书来。不知为何,这次竟会一口气想要读完的冲动。心情很复杂,确实被触动了。作者对人物思想斗争的细腻描述,及主人公的情感被活生生的撕成一片一片后的挣扎与自我意识的斗争,痛苦,纠结,矛盾以至到最后的妥协与麻木。二加二只能等于五,必须等于五,多么可笑,又是多么无奈啊。不禁想到小学时读到的一篇〈皇帝的新装〉一样,世人受愚弄,却没有人能勇敢的说句实话。可悲变可怜!

这也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真理被蹂躏,荒谬成主题;思维是空洞的,灵魂是苍白的,情感成多余,语言成累赘。这一切将是多么可怕。

平时叙些流水帐似的内容会较容易,但真正想把心里所想的给完全表达出来,真是难啊。只能说是能力有限,上述的只言片语只是一些情感残渣,做个拼凑而已。

接下来再说说生活吧

早上的一碗稀饭拌五谷粉,味道真是好极了,也吃得很实在。临到中午吃饭时间还不觉得饿,大概早上还撑进去一个梨吧。今天一天肚子都是撑撑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幸福,只能产生慵散的情绪。明天再也不这样吃了。

昨晚竟收到他的信息,好惊奇。不是说他都没发信息,而是几天没都发类似于这种想念的信息了

我想你

嗯,你现都忙的没时间搭理我了。收到你的信息或电话时,我第一反映是,又有什么事需要我做

就当我是闭关修练好了,谢谢你的理解。***永远爱着***,这是永远都不会变得

错了,我并没法理解

哦,那是包容

我能想象以后的生活,还是要不停的去等,不停的去理解。到时工作了你又会要求被理解,因为工作与生活本来就是忙的,不可避免。我要一直等你的不忙,等你也能理解我的那天会是什么时候?

以后刚开始工作会比较忙些,但过后我会按排好时间的。我希望你能开家网店,这样我们的时间会比较多去浪漫了

我睡了,你忙你的吧,不用回

关机,睡觉

跟他谈恋爱,只要做两件事:一是等,二是理解

以后是不是也要这样,那我会疯掉的,我宁可不要大房子,名牌车,我也不要这样各过各的生活。那硬生生的汉字,是无法代替那份情感的,更无法温暖那久违的心。

1984读后感范文【2】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1984读后感范文【3】

就像觉这东西很美,睡够了这世界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失眠的人就是睡不着,你问他为什么觉这么美好你却睡不着,他回答不了你,只是咬牙想抽你。

奇怪的是有些书却能治疗我这个顽疾,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1984是这样两副药,我永远忘不了读这两本书时病情痊愈的感受,那是可用废寝忘食来形容的。从此我对他有种深深地崇拜。我不仅激动且连续地读完了1984,还马不停蹄地为它写了一段文字作为一篇特别形式的读后感,我给它起了个名字--温斯顿的梦。合上这本书后一个响当当的问题钟一样的在我脑子里不停地敲着--在当人性最终要和人性有一场决斗时,留下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觉醒来,温斯顿被浑身的冷汗浸透了。他心里清楚这冷汗的由来。慢慢地,他开始回忆刚才那个恐惧的梦。温斯顿的梦(《1984》读后感)。梦中他荣升成了领袖,和老大哥平起平坐的人。一切发生的太快,他从一个文职人员一下跃升为了几亿人心中的偶像。曾经一直被他用来猜测的生活突然抛进了他的真实感受里。代替油腻腻铁餐盘的是精致的瓷盘,每餐谈不上铺张,但十来道菜总是有的。虽然温斯顿对食物的鉴赏能力已被数十年来煮皮鞋一般的早中晚餐彻底破坏,但自从第一次看到桌上的晚餐时,他明白,欧亚国的宫廷晚宴应该也就是如此。

元首线并不是大洋国一次铺张之举,而是一次必要的国家建设。因为自从三十年前,飞机就已经谈不上安全。当然这不是领空的问题,在大洋国内领空是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飞机也是。只是过去几十年需要飞机这种东西的只有元首一个人。剩下的人永远也无法把自己和飞机联系起来,因为他们无论生活还是办公怎样也离不开办公室或者家周围一公里的范围。所以人们有时会奇怪老大哥乘飞机会去哪里,但他们确实也从未见到过老大哥乘坐的飞机出现,哪怕一次也没有。如今老大哥也放弃了飞机,因为三十年前的欧亚国和东亚国相继研究出了讨厌的导弹技术。这技术在这之前的二十年里曾是大洋国专属的东西。整个国家因之幸福。那时只要一聊到导弹,哪怕只要一想起这东西,心情就像是过节一样。直到这份本该永久的荣耀被那一小撮猪一样的外国科学家宣布掌握了核心技术时破坏了。为此经过一系列必要的论证,元首线在提议的同时被通过了。

当初没有温斯顿的出现,所以元首线只设了一条铁路。由于铁路是单线单行,所以列车也只能维持一辆的现状。领导层内部有修建元首二线的提议,但再往下是含水地层,这一构想夭折了。

温斯顿在想一件事:为什么从来没有遇到过老大哥?除了墙上那张永恒的脸,电幕中那短暂的画面。这个问题在温斯顿还未来到权力的金字塔顶前就隔三差五的跳出来,但那个时候他只是想想。答案是明摆着的,他自己一个基层人员和领袖自然应该是相隔万里的。只是他总会问起老大哥平时会去哪里,会在街边喝上一杯咖啡么,会去和真理部相隔一个街区的友谊商店买东西么?黄金乡呢,自己的黄金乡老大哥是不是也去过,他是不是也觉得那里很美,是不是和裘莉娅一起去的?想到这里他发现自己有些激动。虽然每次想到老大哥时他会认为发生一切都是应该的,然而联系到裘莉娅时他还是有些不能接受。

但他相信老大哥还是会外出的,不然元首线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有种隐隐的感觉让他不那么痛快--他要和老大哥共用元首线,在没有另外的办法之前。虽然温斯顿还没有用过一次,当前也没有任何要去的地方,但一想到`共用`他就莫名的有种隐隐的不舒服。还有电幕,对电幕也会被共用。他的脸早晚也要频繁的出现在电幕中。他心里明白,果尔德施坦因和老大哥轮流出现是极其正常的,因为是对立的。然而他自己和老大哥轮流却不好,因为他们是一回事。一回事有什么必要出现两张面孔呢?还有,如果两个人要同时去黄金乡散步呢?如果老大哥也要在某个下午找到裘莉娅要求和她发生性关系呢?!此时温斯顿感觉到血在往头上撞,他的眼睛胀胀的,手里紧紧的攥着那个水晶镇纸,他想把它捏碎。他不是已经很老了么,难道会永远在这个位子上?也许他该消失掉。[消失两个字像颗雨滴从空中落了下来,消失,是啊,没有什么比消失更愉快了。

《1984》的读后感精选11篇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作者的作品会让人忍不住进行思考。读后感可以将这些道理更长久的记录下来。常见的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1984》的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1984》的读后感 篇1

历史的车轮在缓缓转动,奴隶、封建、再到民主共和,追求的不外是全民平等自由,也只有这种追求才是推动整个国家自然而然前进的冲动。《1984》以前所未有的睿智预测到了极权的中国iddot;波娃在落日中唱歌,在狂风中呼喊。

平等和自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从没有妄想哪一天闭上眼睛,睁开眼睛便是人间仙境。历史可以像车轮一样驶向梦想,却不可能像田蛙一样跳跃在旷野。

对权威的怀疑和不甘,到对日记的尝试和热衷,再到对掌控的反抗与挑战,虽然温斯顿失败了,然而他的冲动还是荡起了一片涟漪。如同我们的国家,农民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一连串冲动,这些由梦想编织的冲动,洗涤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翻新。

诚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正沉浸在浓浓的自由平等的氛围之中,我们在进步,而且有广阔的进步空间。我们的梦想,只要珠峰有顶,攀岩者的足迹就能踏上巅峰;只要大海有边,无畏者的歌声就能撒向彼岸;只要人心有爱,自由风的星火就能照亮苍穹。假使有一天,农民工不必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无权者不必为了利益耗费钱财,小门户不必为了权威趋炎附势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不要求一切平等自由,只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梦想。

乔治middot;奥威尔笔下的伦敦激荡着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思想、自由、平等。我们渴望自由平等,事实上,我们也拥有自由平等,在不断地完善中,中国也将在历史的洪流中势如破竹,屹立群雄之巅。

《1984》的读后感 篇2

《1984》读后感1000字范文:思想罪不会致人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最近朋友圈很多人都在玩Beholder,打开APP商城,介绍是一个关于道德选择的游戏,游戏的过程中,无端感到害怕,五十分钟过后就卸载了他(好奇的朋友可以去玩玩)。在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你可以做出很多选择,是做蒙起眼睛与心一味崇拜疯狂的多数人,还是做在理性与理智边缘徘徊的少数人,还是保持真理与信念、甚至为了追求真理而不留一丝痕迹的消亡。

第一次拿起《一九八四》,是朋友推荐,当我看到那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时,也是我第一次放下那本书,最近偶有闲余又重新阅读了那本书,奥维尔建造了一个乌托邦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里,没有隐私、没有个人、没有思想、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所有的一切,都在政府统治者的监控之下,人们盲目而疯狂的崇拜着“老大哥”,摧毁了信念、意志,扭曲了人性、亲情、爱情。温斯顿就是那黑暗的世界里一丝光,在日渐麻木、机械式的生活中,学会了质疑、打破规则、思考,可是,故事的结局里,那抹光终究再次暗下,“我爱老大哥”这就像一个魔咒,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温斯顿供职于记录局,他们疯狂的篡改历史,无数次的修改、销毁报纸、刊物、书籍,用虚假的做法给人们造成幸福的假象,用谎言捍卫着政府国家。说真话,这本书,第一次我着实读不下去,书里所建造的世界,充满谎言,人们麻木无知,没有感情,就像一个一个的机器,再一次的阅读,感觉到的是寒冷,执政者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了一个以他们意志为主宰的世界,随处可见的窃听器和电幕,读后感你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或许有一天将会成为你的呈堂供证,随处潜伏的“思想警察”,被疯狂洗脑的少年侦查队,谎言所建造的政府统治,假象的幸福,随时可以消失的任何一个人,在极权主义盛行的那个国家,每个人都重复着相同的生活,吃饭、工作、睡觉。温斯顿最早窥见了真理的足迹,他在思想的迷宫里迷路挣扎,他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可是,最终逃不过既定的命运,在残酷的严刑拷打下,他选择了妥协,身体上的妥协、精神上的妥协。在酷刑下所进行的思想改造,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妥协与屈服?

时代永远不会缺乏殉道者,可能温斯顿有很多很多,真理与自由永远呈现了它最大的价值,而追求真理与自由是每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题,保持理性的思考,清醒而客观的认识事物,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于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1984》的读后感 篇3

思想在疯狂的生根发芽。

我曾开玩笑地说,读一读末世,反乌托邦,才能深切体会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有多么幸福美好。果然,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在庆幸:幸好我还拥有思考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极权主义的社会充斥着绝望与血腥,中途穿插着温斯顿与茱莉亚短暂的情感交集是唯一一抹闪烁的亮色,可这段闪烁的光就像一个鲜亮的苹果落到赛马者的帽子上,来不及稍作停顿就已滚落到沙土中,被飞驰的马蹄踩得粉碎。

悲剧果然是将美好的东西建立起来再毁得粉碎还要补上两脚。原本1984的世界就一派监狱似的铁灰色调,好不容易温斯顿才拥有玻璃珊瑚中透着碧色苍穹的宁静天地,那里的语言都被刷的五彩斑斓,画眉雀跃吟唱着歌儿。我想象着暗调的画面中,仅仅温斯顿和茱莉亚是彩色的,失去思想的人群化作团团灰色的呓语围绕着他们,两人的手悄悄相握,目光却一致地、平静地注视着远方,毫无交集。

可惜玻璃镇纸被摔成了碎片。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mdash;mdash;奥布兰终究是仁慈的,他让温斯顿的肉体活了下去,即使那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是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极权主义下,奥斯都选择了适应它的生存方式,他活的很好,不必与肮脏的办公间、劣质的杜松子酒、一塌糊涂的粉色炖菜为伍,而是活在整洁明亮的地方,只需要举杯用葡萄酒解决一个又一个思想罪犯。当温斯顿吃惊地喊叫“他们也抓到你了!”的时候,奥布兰平静有多少有点遗憾地讽刺道“他们很久以前就抓到我了。”奥布兰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问题是:妥协与否。

不大乐意跳出书本去联想现实,我是个对政治不太感冒的人,宁愿停留在可以无忧无虑歌唱的群众阶段,做一个清醒的人太累了,如奥布兰一般的人了解时代的黑暗却倒向黑暗,把一个个觉醒又不打算妥协的人拉拢或者改变,这未免太过令人悲哀。当时代在逆流的时候,你是要选择顺流还是逆流?1984会让人联想到dash;mdash;即肉体和精神上的自由,他不畏死,然而生不如死却迫使他屈服,肉体的压迫禁锢了精神的飞升。

已经足够了,偶尔放纵自己思考,稍稍在边缘游离不担心越界最后歌颂我们这个时代的平安喜乐。

和1984比,我们还是不错的,不是么?(杨旭)

《1984》的读后感 篇4

肉体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思想,或许思想控制肉体这个长久的概念一定意义上天翻地覆的改变了其本质。奥伯良是本书中最爱的一个角色,当我看到他的时候,甚至一度认为被这样的人无意识管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严格意义上无论你属哪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苦恼。无产者最自由,因为被无意识的奴役;外党如温斯顿及其同事,因电幕、双重思想的严密控制,做着篡改、编写的工作,将一切烂在肚子里,却难以逃脱恶刑与死亡;内党如奥伯良,机敏百变,经过无数次的思考,最终选择权利决定了老大哥的无上地位,他知道的最多,对自己的双重思想控制也越严密,他无时无刻监视他人,把控思想,难道不累?

上课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个自由的灵魂。”当我读前30%时或许这是真理,但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突然觉得我更加不自由了,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奴役了我,我不能太多探讨1984,因为这对我来说永远是个无解之谜。

等会我要出去走走,吃顿很平常的饭菜,从这种禁锢中摆脱出来,或许有时候无知就是自由吧。

《1984》的读后感 篇5

很好的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作者描述的“思想统治”的政府也许永远也不会形成,但在当时却有向其发展的趋势,毫无疑问,矛头直指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存在的意义应该是为百姓谋福利,任何把自己养胖,让百姓生活艰难的统治阶级都是要被推翻的。然而这本小说却是个悲惨的结局,史密斯终究没有成为“另类”,号称反抗者联盟的“兄弟会”是否存在都是个谜,更别说最后会颠覆黑暗的统治。史密斯算是个勇敢者,冒险去接触“反抗者”,即使那是和个虚无的组织也甘愿牺牲;敢爱敢恨,他和朱丽亚打破禁忌的走到一起。然而,在一切伟大意志面前,痛苦和折磨真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史密斯最终还是屈服于残忍的“老大哥”,他不得不接受“2+2=5”是正确的“事实”,他也不得不爱戴“老大哥”,他在恐惧时毫不犹豫的背叛了朱丽亚,他被“融化”了,他屈服了,他彻底成为了万千普通的一员。如果主人公是你,你敢于众人皆醉我独醒么?又能真的坚持到最后么?

《1984》的读后感 篇6

1984是一个人们生活在统治者用电幕密切监视下的社会,到处都是思想警察来限制你的言论和思想,统治者肆意篡改历史、创立新的简化语言、逼迫人主观接受当代社会的美好、紧止一切能使底层人快乐的本能,人活着只是为了生存

男主温斯顿想要摆脱这样环境下的压抑、痛苦,当他遇到朱丽亚他发现了她的叛逆,躲避监视的刺激,与她在一起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他们在两人构建的乌托邦里享受鱼水之欢,逃避外面的世界,但当他们被当权者发现,也不得不接受被改造的命运!

这是一种极端社会环境的描述,也让人们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会不会有这样的发展趋势,从小说中找到生活的影子,产生共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部超越时代的著作,不论何时你都可以从书中的做法中看到社会的缩影,我们该怎样更好的生活还是只要活着?当你享受自由的呼吸,你是否考虑过自由其实得来不易?扭曲的灵魂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们又能否可以避免?

领略1984的魅力,一种全新的思想将会冲击我们的世界观

《1984》的读后感 篇7

1984这本书看的真的很压抑

整本书描绘了一个极度统治的世界。这里面你有自由没有成文规定你不能做什么,但你只有表面上的自由,大家都心知肚明,你其实什么都做不了。所有的言论,任何关于党关于自由,关于老大哥,甚至于所有可能会影响政权的都会被无所不在的思想警察、电幕所监视。

本书概括

温斯顿是外党的小职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断的篡改历史,他对于这种工作已经麻木,但他知道这一切的行为都不是正确的。他期待一个传闻中反抗老大哥的哥德斯坦的出现,他知道现实中存在跟他一样的人他渴望加入他们。温斯顿遇到了茱莉亚,茱莉亚总能从黑市上搞到现实中短缺的只存在于过去传说中的物品-纯的咖啡、好的茶叶,茱莉亚也同样深知党的错误,但她游刃于其中。她并不关心到底是谁统治她们,她只要活的自由,她疯狂的宣传党的口号和各种活动,因为她知道这样她才是安全的。茱莉亚喜欢温斯顿,她擅长于观察,从她看到他的第一眼就知道他跟她是一般都是渴望向往自由的人。他们一见面便誓言不再分开,温斯顿发现了一个藏身的好去处-书店老板的二楼隔间,约定每隔几周便在此处见面,同时温斯顿不停的寻找打倒老大哥的组织。奥伯良出现了,他的神情透露着淡然,他是内党成员,温斯顿看到他便断定他就是他们要找的哥德斯坦成员。奥伯良与他们相见了,他承认存在这样的组织,温斯顿发誓愿意丢掉一切为了自由。奥伯良派人赠予一本关于其中思想的书。温斯顿与茱莉亚在他们的秘密房间见面,温斯顿研究书中细节,茱莉亚不以为然的自在睡去。突然的电幕声音打破了平静,他们被捕了。店铺老板其实是思想警察,奥伯良其实一直都是老大哥的内党成员并没有背叛。这其实是一个七年前就谋划的阴谋,温斯顿一直都在他们的规划当中,不能容许的甚至于思想的背叛,他们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引诱温斯顿走向思想犯错,然后彻底改变他的思想。奥伯良赢了,没有什么反叛,没有什么希望,奥伯良甚至于是那本自由之书的作者,他知道一切但就是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温斯顿在101室参与最后的改造步骤,没有人在这里不屈服,温斯顿也一样,他在这里放弃了最后的尊严,他交代了所有与他相关的人,甚至于他深爱是茱莉亚。他们出来了,茱莉亚眼神木讷,身体变得硬并且强壮,她跟底层的人们一样没有了反抗的思想,他们都变了,二加二等于五。

这本书描绘的世界让人很难不想到中国的十年浩劫。一样的歪曲事实,一样的底层疯狂,一样的没有法律但却处处都是危险,到处都是监视,人人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我相信这样的一个时代不会再来。

权利,可能像奥伯良这样。他明白一切却还是选择不相信,因为他有双重思想,只要是党说什么就是什么,党认为什么对就是什么对。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苦的还是底层的人民,偶尔有会像温斯顿这样的觉醒者,党却还是愿意花七年时间来纠正你的思想,你是错的,党是对的,2+2=5等于任何但就是不等于4,这是极度的讽刺但又可能成为现实。无论何时都要保有自己的判断大概就是这本书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1984》的读后感 篇8

书中描绘的世界和价值观念,现在看来或许很极端,但似曾相识。

人类在物质满足上平等真的可行吗?

劳动力的发展来源于个体或群体对生存的需求。就拿财富来说,穷人渴望富人的生活水平,就以出卖自己大部分体力劳动为代价,换取生存下去的充分条件,其中伴随物质和精神上的剥削。从人类有了思考的能力之后,独立思考就或多或少的被限制了。当物质有限,人口众多的时候,就更加容易被限制,不平等也就尤为突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人们只为了生存。衣食无忧之后,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生存之外的东西。思考的多了,就想要过更好的生活,或者说可以自己选择生活。

学会“思考”之后,就是发现一块大蛋糕,可以归为己有。当“思考”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蛋糕就需要划分,直到蛋糕越来越小,满足不了的时候,“思考”的能力就要被限制。

物质上的平等只在于划蛋糕的那个人如何分配,公不公平暂不考虑。最大的不平等,是“思考”能力的不平等。若“思考”都不存在,又何谈知晓物质上是否平等呢?

《1984》的读后感 篇9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1984》的读后感 篇10

1948年,乔治·奥威尔写完了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1984》。那一年,整个世界尚处在动荡之中。欧洲刚经历了二战的炮火,百废待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帮助以色列获胜,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故乡。而在中国,解放战争胜利进行到了后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奠定的基础。

面对不太平的世界,乔治·奥威尔用一部《1984》,把自己对社会形态的思考,隐藏在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中。小说里,世界经过不停的战争兼并,形成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超大国家。国家之间时而结盟,时而战争,始终维持着对峙的局面。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英社统治的大洋国,媒体报刊,舆论,军队都被英社党人控制。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使用党派发的物资饱腹,参加仇恨会,歌颂老大哥,阅读党派发的读物,还要受到自己孩子监视。历史被篡改,舆论被煽动,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英社的统治。温斯顿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渐渐的萌生了“异端”的想法。偷偷买旧书,躲着电屏记日记,寻找被隐藏掉的历史痕迹。到后来和同样叛逆的茱莉亚偷腥,以致于被思想警察奥勃良盯上,入狱7年,肉体和思想遭到非人的折磨,直到最后精神上已经完全屈服给了英社。可以说这部1984描绘的就是一个反抗社会的火种在现实的面前被残酷扑灭的故事。

《1984》想表达的核心,作者借由英社反叛者高斯坦恩的书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即“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

《1984》的读后感 篇11

1984年,随着历史的进步人类社会不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的概念。世界被打着英格兰社会主义旗帜的大洋国,新布尔什维克主义旗帜的欧亚国及死亡崇拜旗帜的东亚国这三大阵营瓜分。

与其说国家不复存在,倒不如说人类社会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三个超级大国没有明确的国界,推崇相似的政治口号,有着共同的社会结构最令人震惊的是为了完成对权力的极度追求,世间所有的思想都不复存在。所有社会的根本目标都是要永远地不自由与不平等。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为了消灭人民的欲望必须消耗富余的社会生产力,将人民当做机器定额补给维持生命必需的黑面包、令人作呕的胜利牌咖啡。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被用来进行无休止的战争。战争已经进化为只为自身而发生的机器:今天A和B结盟打C明天A又和C结盟打B,这一切只是为了将能使社会进步的生产力不用在促进文明进步上这在使人民成为愚民是必要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不论在哪个国家,如果今天的报纸和新闻写的是我国在和冷酷残忍的C战争,那么,不会有一个人怀疑昨天那个残酷的对手是B。况且,昨天所有的新闻报纸已在一夜之间由真理部的无数个办公室里千千万万勤劳的党员修订校正历史是可以改写的,而且往往不止一次。这荒诞可笑吗?不,党永远是正确的,党就是真理善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像温斯顿对社会产生怀疑的人,从思想动摇的第一秒起就开始走向灭亡的命运,没有人能逃掉思想警察的清理(令我震惊的是狱中独特的洗脑方式最终会令所有人放弃自己曾信仰的在党的光芒下显得可笑的心思)。而整个社会的思想被一种新话中称为双重思想的思维笼罩。故意说谎,但又使自己相信这谎言是真理;能够忘记将这种谎言戳穿的事实,但又在必要的时候将这些事实从记忆中拉出来;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同时又不忘这被否认的客观现实所有这些都是绝对必要的。甚至在你提起双重思想这个词的时候也必须运用双重思想。因为你既然使用了这个词,就已经承认了你在篡改现实,所以必须再运用双重思想将你的认识抹去。一种普普通通令人细思极恐的思想意识形态。

怪诞的社会现象不是一个笑话,作者不是在夸张,这里反乌托邦的描写据说是对前苏联的政治讽刺。然而,这种政治缩影也是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写照。

村上春树致敬推荐这本书,自然令我想起《1Q84》的天空上挂着一大一小两轮皎洁的明月。一个是政治一个是宗教,这其中有什么象征什么联系呢?从1Q84回到1984又是一种令人窒息的黑暗吗?

记得政治老师说过国家不希望我们懂政治,看完这本书我仿佛理解了一些这句话。在掌握统治权力的阶层更愿意看到人民政治神经的麻木的,这样,舞台上就没有其他角色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1984就是现实的放大。

如果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书中的那种政治环境(还好不是),如果我们始终坚信环境给自身灌输的价值观,如果那种情况下能够觉醒的就是如马克思那样的伟人。

每年都是1984。

细思极恐,细思极恐。

喜欢《《1984》读后感_12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