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读书笔记4篇。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教育教学读书笔记4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教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1
工作之余喜欢翻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这本书。虽然有些案例已看过多遍,但每当再次拿起依然爱不释手,因为读它能给我许多教育的灵感和启示。
1,对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其中的一篇案例记叙了一个可爱的8岁小男孩,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一到下课就爱跟在老师后面: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李强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一位了。看着他说个不停,他的老师总会不耐烦地对他说: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天就这样吧。而他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扭头走了。一天,当他的老师布置完作业准备去开会,他又站了起来,没等他开口,他的老师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快点,我忙。我没有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办法吧!说完老师就去开会了。等开完会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便看到自己位上放着一个色彩鲜艳的小蛋糕,旁边还放着一张小纸条: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这位老师很惭愧,拨通了孩子家的电话号码,给他送去祝福,并告诉他其实老师并没有那么忙。
读后,我和那位教师一样的惭愧: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忙。感觉与学生交流是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我能改多少本作业、有了这些时间我能备多少节课。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丧失的是为人师的耐心、爱心、丢失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亲密。
2,关心爱护问题学生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良师。他的一名弟子却染上偷窃的恶习,当其他弟子请求盘圭禅师赶走这名偷窃的弟子时,盘圭禅师却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只要你们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语温暖了偷窃者的心灵,也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读了这则故事,我们不禁被盘圭禅师大慈悲的胸怀所感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在现实中,不管教育表现形式多么纷繁复杂,但爱应该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没有爱,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却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教育需要呼唤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盘圭禅师的故事不仅向我们告知了这样一个真理,同时也用它完美的结局证实了---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3,以人为本,创造适应人的教育
设计迪斯尼游乐园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格罗佩斯,在设计游乐园的路径时受启发于一位葡萄园主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因缺少劳动力而让买葡萄的人到园里自己摘葡萄。于是,他让工人在游乐园所有的空地上都撒上了草种,不几天小草发芽了。格罗佩斯让游乐园提前三个月对外开放。一开始,因没有路,游人不敢走,格罗佩斯告诉游人,在游乐园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没有任何限制。于是,几天过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出的优雅自然的小道。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宽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罗佩斯就让人沿着人们自然踩出的痕迹修了路。因为游乐园的路径设计既和谐自然,又满足了游人的需要,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选择,因此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并且感触很深。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有谁能够像格罗佩斯那样,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大多数教师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始终牵着学生不肯撒手,到后来活泼可爱充满创造精神的儿童都被我们培养成了统一标准的老实听话的学生。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只能阻碍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教育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适应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我们要学习格罗佩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思想,让教育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2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3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4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有关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五篇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一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二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三
工作之余喜欢翻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这本书。虽然有些案例已看过多遍,但每当再次拿起依然爱不释手,因为读它能给我许多教育的灵感和启示。
1,对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其中的一篇案例记叙了一个可爱的8岁小男孩,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一到下课就爱跟在老师后面:“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李强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一位了”。看着他说个不停,他的老师总会不耐烦地对他说:“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天就这样吧。”而他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扭头走了。一天,当他的老师布置完作业准备去开会,他又站了起来,没等他开口,他的老师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快点,我忙。”“我没有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办法吧!”说完老师就去开会了。等开完会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便看到自己位上放着一个色彩鲜艳的小蛋糕,旁边还放着一张小纸条:“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这位老师很惭愧,拨通了孩子家的电话号码,给他送去祝福,并告诉他其实老师并没有那么忙。
读后,我和那位教师一样的惭愧: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忙。感觉与学生交流是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我能改多少本作业、有了这些时间我能备多少节课。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丧失的是为人师的耐心、爱心、丢失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亲密。
2,关心爱护问题学生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良师。他的一名弟子却染上偷窃的恶习,当其他弟子请求盘圭禅师赶走这名偷窃的弟子时,盘圭禅师却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只要你们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语温暖了偷窃者的心灵,也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读了这则故事,我们不禁被盘圭禅师大慈悲的胸怀所感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在现实中,不管教育表现形式多么纷繁复杂,但“爱”应该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没有爱,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却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教育需要呼唤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盘圭禅师的故事不仅向我们告知了这样一个真理,同时也用它完美的结局证实了---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3,以人为本,创造适应人的教育
设计迪斯尼游乐园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格罗佩斯,在设计游乐园的路径时受启发于一位葡萄园主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因缺少劳动力而让买葡萄的人到园里自己摘葡萄。于是,他让工人在游乐园所有的空地上都撒上了草种,不几天小草发芽了。格罗佩斯让游乐园提前三个月对外开放。一开始,因没有路,游人不敢走,格罗佩斯告诉游人,在游乐园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没有任何限制。于是,几天过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出的优雅自然的小道。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宽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罗佩斯就让人沿着人们自然踩出的痕迹修了路。因为游乐园的路径设计既和谐自然,又满足了游人的需要,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选择,因此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并且感触很深。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有谁能够像格罗佩斯那样,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大多数教师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始终牵着学生不肯撒手,到后来活泼可爱充满创造精神的儿童都被我们“培养”成了统一标准的“老实”“听话”的学生。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只能阻碍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教育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适应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我们要学习格罗佩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思想,让教育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四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五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你帮助,让你充满信心……书中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教育教学教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我们阅读书籍名著时所留下的痕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教学教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教育教学教师读书笔记1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教育教学教师读书笔记2
开学初,翻看《做最好的老师》的书之后,我感觉这不愧是一线的老师,其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我想:可能其他职业的人读起这本书会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种感受,而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却更能体会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谊,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李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从不喜欢到要 做最好的老师的情感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学三周以来,让我深有感受。它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学之初,学校决定每天早上学生不能自行进入教室,须由班主任带领进班。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想看到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一一班同学站队!才有孩子开始向我走来。第二天仍然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么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终于,在两天之后,学生们在见到我,能够自觉站队,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在互相提醒,到了第三周,我已经能够在门口看到他们自觉站成队,并且在看到我之后漏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悉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也变得默契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 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
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篇一
对教师智慧,刘教授总结的非常系统简洁,课程智慧 --- 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教学智慧--- 传道,授业,解惑,管理智慧 --- 民主管理,管理技巧,教师威信。
刘教授所谈论的课程智慧给我最多启发,其实我们做教师的大部分对吃透教材都能做到,但是也仅仅停留在吃透教材这个阶段,没有走到补充教材和更新教材的阶段。应对高考,学生成绩的确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但是站在教材的角度,我们只能仰视高考,但是如果跳出教材,我们是否有俯视高考的可能?这是我追求的境界。
我喜欢的话理想的生活就是流浪,真正的流浪是精神流浪,不断突围,不断更新,不断去寻找新的方向。读书是很美妙的事情,很愉快。现在还记得他在广州华南师大给我们上课时说的,他从来不怕塞车,因为手边有书,可以随时看。我也爱读书,珍惜时间,所以我是最没有耐心等待的,总认为的浪费时间。现在我的包中也就放了书,等车时,等餐时,等人时拿出来哪怕读上几行,也感觉时间没有浪费,人也就会变得从容、淡定。
我也很同意刘教授所说的,教师首先要过人的生活。老师首先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而不是总是谈牺牲,过苦行僧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仅仅需要的是教学上的智慧,更需要生活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高度,做智慧的老师,享受教学,高质量生活。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篇二
其实以前读过类似的文章,读刘教授的文章惊诧之一是他的教育叙事研究,用不断积累案例,积累教育事件和相关的教育故事来解释教育道理。没有人喜欢板着脸的说教,这种用案例和故事为载体的教育却是生动具体的,我很喜欢,也会去积累。
惊诧之二是刘教授的渊博,他所谈论的十种老师他都推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回归》,《音乐之声》(这部很有名,我看过很多遍,但是关注的是电影中的音乐。),《蒙娜丽莎的微笑》,《春风化雨》,《烛光里的微笑》,《一个都不能少》。这些电影不是都很广为人知的,而且刘教授绝对不是只看了一遍两遍。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大长今》,《大宅门》。这也符合他的教育叙事研究的主张,回去后也要找到好好研究。
惊诧之三是自己受到触动,开始着手反思自己,开始给自己定位:我是什么样的老师?我认为自己温柔有之,幽默有之,爱心有之,真才实学有点。但是不够 organized, 不够严厉,当然,学养也有待提高。教师的威严、威信是来自教师的内在,不是你板着脸学生就能敬畏,敬佩的。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之《探究式教育教学指导》
读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我认为,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 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 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大全
工作之余,我们教师也需要多看看一些教育教学的书籍。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教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一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二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三
工作之余喜欢翻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这本书。虽然有些案例已看过多遍,但每当再次拿起依然爱不释手,因为读它能给我许多教育的灵感和启示。
1,对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其中的一篇案例记叙了一个可爱的8岁小男孩,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一到下课就爱跟在老师后面: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李强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一位了。看着他说个不停,他的老师总会不耐烦地对他说: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天就这样吧。而他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扭头走了。一天,当他的老师布置完作业准备去开会,他又站了起来,没等他开口,他的老师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快点,我忙。我没有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办法吧!说完老师就去开会了。等开完会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便看到自己位上放着一个色彩鲜艳的小蛋糕,旁边还放着一张小纸条: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这位老师很惭愧,拨通了孩子家的电话号码,给他送去祝福,并告诉他其实老师并没有那么忙。
读后,我和那位教师一样的惭愧: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忙。感觉与学生交流是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我能改多少本作业、有了这些时间我能备多少节课。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丧失的是为人师的耐心、爱心、丢失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亲密。
2,关心爱护问题学生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良师。他的一名弟子却染上偷窃的恶习,当其他弟子请求盘圭禅师赶走这名偷窃的弟子时,盘圭禅师却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只要你们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语温暖了偷窃者的心灵,也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读了这则故事,我们不禁被盘圭禅师大慈悲的胸怀所感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在现实中,不管教育表现形式多么纷繁复杂,但爱应该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没有爱,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却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教育需要呼唤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盘圭禅师的故事不仅向我们告知了这样一个真理,同时也用它完美的结局证实了---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3,以人为本,创造适应人的教育
设计迪斯尼游乐园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格罗佩斯,在设计游乐园的路径时受启发于一位葡萄园主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因缺少劳动力而让买葡萄的人到园里自己摘葡萄。于是,他让工人在游乐园所有的空地上都撒上了草种,不几天小草发芽了。格罗佩斯让游乐园提前三个月对外开放。一开始,因没有路,游人不敢走,格罗佩斯告诉游人,在游乐园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没有任何限制。于是,几天过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出的优雅自然的小道。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宽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罗佩斯就让人沿着人们自然踩出的痕迹修了路。因为游乐园的路径设计既和谐自然,又满足了游人的需要,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选择,因此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并且感触很深。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有谁能够像格罗佩斯那样,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大多数教师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始终牵着学生不肯撒手,到后来活泼可爱充满创造精神的儿童都被我们培养成了统一标准的老实听话的学生。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只能阻碍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教育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适应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我们要学习格罗佩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思想,让教育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四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五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你帮助,让你充满信心书中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教育教学读书笔记4篇》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教育教学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