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活着书的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活着书的读后感1000字

活着书的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活着读后感:活是罪孽,亦是福祉。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活着读后感:活是罪孽,亦是福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活着》一书由余华所著,生容易、活也容易,但是生活就很难了,今天的我们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课还是觉得活着很难,在那个年代吃饭都是问题的时候,人们仍然坚持的活着。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活着读后感:活是罪孽,亦是福祉。

首先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作者余华。作者余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97年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现就职于杭州文联。1983年开始创作,代表作品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活着》被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家评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源于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来表达这种抗争命运的精神,于是《活着》就在1992年问世。

这本书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小说悲惨的情节里,余华将每一个人物塑造得鲜明、形象。主人公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嗜赌成性的少爷,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表面上对福贵严厉呵斥,但在福贵赌博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去阻止他,以至于后来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福贵的妻子家珍原来是一个千金小姐,她漂亮善良,在福贵一贫如洗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福贵的女儿凤霞就是开头视频里的那个小女孩,没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可能不明白,原来是福贵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变成了哑巴... ...小说采用象征的手法,把死亡象征活着,表现了卑微的人们与命运抗争的生活情景,就像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去,再现了逝者已逝,但对活着的人是一种折磨,一种考验,让福贵真正感悟到了活着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美国《时代周刊》对《活着》做出了高度评价: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张爱玲曾说过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 ,史铁生也说过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这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不就是作者余华所要诠释的活着的真正意义吗?

我们班许多同学都看了这本《活着》,并且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收集了一些同学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怎么说吧。丁佳欣同学说: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总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徘徊,却忽略了自己和别人真实的内心感受,等到心灵上的东西已经失去时,却在后悔与追忆中度过。 朱子龙认为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世上的因果关系皆有定数,要让你享的福和吃的苦成正比 。邓意红发自内心的感慨:在活着的时候因享受当下,不要因为外在的影响而让你失去所有。巫紫云由衷的感叹:人活着不容易,别因为有钱而去炫耀。我认为只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爱你的人就足够了。现在我们只要珍惜当下,好好努力,来迎接更好的明天。 邓新雨也说:有些人没了生活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富贵告诉我们,活着就有意义,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是的,分享完了之后,相信每个同学都产生了心灵深处的共鸣。

当读过这本小说之后,我相信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变得更加厚重,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会有勇气,更加从容,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就像书中所说的最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最后离开也是不得不离开。是的,活着这个词语在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进攻,也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生活给予我们的苦难和不幸,无聊和平庸,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热爱生活,坚信向上攀爬的那条路,更让人,热血沸腾。

同学们,活是罪孽,亦是福祉,这本书是值得阅读的,品味书中的人生百态,我不怕千万人阻挡,我只怕自己投降。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笑对它。那你呢, 心里是不是已经有答案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老虎是活的 TigerZindaHai》观后感500字


《老虎是活的TigerZindaHai》 观后感


老公的评论:

对这部电影失望的一点,来自于直到影片结束的时候,音乐才想起,舞蹈才跳起

可能是我比较老派吧,我认为看印度电影如果没有印度歌舞,就好像看甄子丹的电影没有打戏一样,总觉的怪怪的,不管什么题材,什么年代的印度电影,我认为都应该有歌舞表演才对,哈哈!

《老虎是活的》是一部美国范儿很足的现代动作电影,说它是印度版的《战狼2》的话,也确实有些像,孤胆英雄挑战一支军队真的很英雄。

对于剧情,这种动作片我依旧是没有什么好评价的,反正好人总会获得最终的胜利,差别只是在于好人最后是否牺牲,不过印度电影现在流行的风格基本是喜剧结尾的,不会安排主人公牺牲。

电影中有两个桥段安排的很有意思,第一个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特工联合行动的桥段,这算是比较敢拍了,虽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但是在文艺作品中如此调侃政治,还是很大胆;另一个则是片中乌斯曼所说的阴谋论这个一直在坊间流传的桥段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证实所有的国际事件背后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

没有那么好看,电影太长了一些,有很多没必要的时间上的浪费,最主要的,歌舞太少,哈哈!


老婆的评论:

就这部电影的长度来说,堪称神剧。到目前为止,我第一次看一部超过2个半小时的电影,得庆幸的说,幸亏不是在电影院看。

看网上挺多人都说这部电影就是印度版的《战狼2》,从剧情上来看,是挺像的,只不过更耍酷。

看这部电影时,觉得在那样一个国家生活真是太可怕了,随时会被恐怖组织抓了,整个国家陷入一片内乱中,再加上其他的国家为了利益参与进来,人们的生活都没法得到保障,真的可怕。

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那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几十个护士被恐怕组织抓了,而主人公夫妇老虎和卓娅代表印度特工和巴基斯坦特工去营救这些护士。当然,结局肯定是成功的,过程会曲折一些,主人公也会不停的耍酷。

最后,我想说电影一般可看可不看。看了的话,就不要错过最后那段舞蹈,我以为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看见读后感:只是不想这样活


我想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穹顶之下这一部纪录片,让我们认识到了雾霾的可怕,也认识到了她。这一本说为我们讲诉了一个新闻人成长史,以及很多的无奈。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看见读后感:只是不想这样活,快来看一看吧。

1

人活着最为痛苦的是,明明可以看见很多负能量的事物,但是一己之力却难以改变,因为这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让每一次的眼中所见在记忆的流沙里变得举步维艰。

看柴静的《看见》无疑是一次忧心忡忡的游走,一个小小的身躯,就像包裹了一层金刚不坏的铁甲,燃烧不完的能量,以最敏锐的触觉去感知这个世界的善,也感知这个世界的恶。

她不是以一个新闻者绝对的理性去面对,但是她的思想又超脱于普通人的思想,这种感觉就像明明可以看得见深渊,却无力去拉住想要坠落的心。

眼中所见的世界就这样背负在一个小小的身躯里,在很多同年纪的女孩每日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美好的时候,她却带着职业的使命感,走向一个个已然被岁月麻木的灵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唤醒沉睡的良知。

从她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无力与挫败感,对事件不断深入的()探寻,换回的只是一双双空洞悠远的眼神,似乎在述说着什么,又无从说起。

2

柴静在这本书里以一种自省的态度,诉说着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人不断成长的青涩,诉说着那些不断变幻的画面里光影的无奈。

我们可以从柴静《看见》的世界里抽取出怎样的词汇来表达呢:触目惊心、义愤填膺、世态炎凉还是随波逐流呢。

我想有多少位《看见》的读者,就会有多少位受到冲击的灵魂,这本书就像一个让人有些惊惧的魔盒,原来同一片土地上的家园竟如此不同,原来共呼吸的同胞生存的环境与我们竟如此不同。

而这个不同的世界正是我们无法逃离的世界,明明我们都看得见,明明他们也都看得见,只是为何最后落入了视而不见的尴尬里,只留下一串串无奈的字符独自悲凉。

很多事件离我们的生活都是如此之近,那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爱人,有我们的朋友,有我们陌生又遥远的同胞,只是有些已然在流淌的时间里走到了归途。

3

柴静更为著名的则是她2015年出品,自费斥资百万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让我们通过103分钟的画面,再次感受到了十面霾伏世界的可怕。

让我们知道了同呼吸、共命运下的柴静视角,那份责任感与思虑,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匹夫之责,在这位看似弱小的女性双肩上显得如此之崇高,那双满是真诚的眼眸里,藏着对这个美好世界最为深沉的爱与担忧。

在这部记录片里有一段2004年采访一位6岁小女孩的画面:

柴静: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

小女孩:没有。

柴静:你见过蓝颜色的天吗?

小女孩:见过蓝一点的。

柴静:你见过白云吗?

小女孩:没有。

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是那么地理所当然,是那么地理直气壮,但是却忘记了,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规则,当不断侵略的步伐日日夜夜之时,大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我们入口的食物越来越令人不放心,我们原本温暖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或者说我们以王者自居的孤傲下那份越来越疏离的彼此的心已然失了神。

4

时间回到2013年,那个看见世界的柴静多了一个身份,成为了母亲,而让人触痛揪心的是,在小生命还孕育在腹中的时候,就被告知患了良性肿瘤。

穹顶之下的开头,柴静以一位母亲的视角切入,去讲述那段令人心痛的回忆,是需要有多少的力量去支撑,才能让自己看起来不动声色。

怀抱着美好的期许去孕育一个小生命,想带她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想让她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想让她感受到母亲全部的爱。

但是绝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带着病痛来到这个世界,我想是母亲这个身份的力量吧,让她有了更强的动力去做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希望千千万万的孩子们都能看得见蓝天,都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都可以吃到安全的食物。

这是一件看起来特别质朴的事情,每一桩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是一个新闻人敏锐视角下的探寻,那些她也看不懂的数据,却被她用大众都能明了的方式展现出来。

她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又是为了谁,在柴静带领下让我们看见的世界,正是我们生活的当下,也是我们原本就看得见的世界。

活好读后感:追逐生命的律动


活好这一本书是一位百岁老人的经历,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可以感悟到书中给我们的启迪,身体的衰老并不是真正的衰老,心灵的衰老才是,我们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下面小编带来的活好读后感:追逐生命的律动,快来看一看吧。

书中最让我感慨的是老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十分热爱,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服输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一、勇于尝试新事物,即使已经105岁

老人在104岁还做了祛斑手术,因为他重视自己的容貌,祛斑让他感到自己还年轻,充满活力,也更愿意与人交往。对比三十多岁就活成了油腻状态的人,还未退休就混吃等死的人,老人的行为是否让多数人感到汗颜呢?龙应台的母亲也在年岁很大时做了纹眉手术,以便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热爱生命的人首先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外表和仪容吧,毕竟皮囊是我们灵魂的圣殿。没有了干净的皮囊,灵魂何处安放?

老人不但重视自己的容颜,更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在105岁的高龄开始学习画画,充满愉悦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开始挑战一项新事物时,我们会心跳加快,内心会感到无比充实。因此我喜欢挑战新事物,追逐这种生命律动带来的感动。

与一般老人不同的是,他开始画画并不是纯粹为打发时间。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努力去观察,发现所画之物的特别之处,带着想法去创造,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接近那个未知的自己。他说我们(老年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身体的运动不足而是心灵的感动不足。一语中的,心灵的衰老才是真正的衰老。

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感受才有可能获得生命的感动!

一片土地无论历经何种蹂躏,即使人们认为它再也不可恢复,但终有一天,花儿会重新绽放在这片土地上。现在的你,也许不能体会这种感觉,没有关系,我曾经也和你一样无法理解。 耐心等待这一天,你会发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早上起来阳光灿烂,整个世界宛若新生,经历了多日的阴雨苦寒,忽然被阳光温暖照耀,顿时觉得一切都没有那么糟糕了。心情雀跃,好像得到了额外馈赠一般欣喜。

正因如此翻开《活好》,看到这段话突然有了满满的感动。这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执着的信仰,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努力的坚持。曾经看过《切尔诺贝利之花》这本书,那座曾被核泄漏污染的城市,整座城市瞬间遭到毁灭,可是仍有人热爱自己的家园,不忍离去。他们忍受着辐射污染依然生活在那片土地,很多年以后生态有所恢复,那片备受摧残的土地重又开满了鲜花。虽然有的地方仍然充满禁忌,无法靠近。但是可以想见的是多少年以后,沧海桑田,那里又会是鲜花遍地生机勃勃。自然的伟力让人赞叹。所有事物的成熟和丰满也都是需要耐心等待,需要恒久的坚持和不变的信仰。

信仰是认识到生命中总有一些事情是自己的力量无法企及的,是相信世界上总有比自己本身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舍弃、放下内心的执念,拥有一颗平常心。

等待雨,等待风,也等待丽日阳光。

三、拥抱困难,它会让你更强大

老人的书充满对生命的留恋和感谢,也充满鼓励和期许。

人这一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是困难越大,越会发现那个了不起的自己。与苦难相比,得到的喜悦更多。年少时候的我一定不会理解这段话,还会把一帆风顺当作人生的追求,对困难唯恐避之不及。没有人喜()欢困难与苦难,可是早过而立的我在经历了一点世事后,却发现经历过的苦难的确是一笔人生财富。

运气或机会肉眼无法看到,但我们如果确信自己被爱、被珍视,生活中所有的困难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成长,那我们在度过艰难时刻之后一定会获得生命丰厚的回报。

在与困难做斗争中,我们才能激发出生命深处那个顽强的自我,也才真正与了不起的、让自己感到骄傲的、那个未知的自己相遇。

四、爱是无条件的接纳,要有大爱。家人是一起吃饭,朋友是祝你好的人

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一书中利用自我分析来理解绝望,他认为当我们不再否定真实的自己,绝望感也就消失了。同样,很多痛苦也源于对自我的否定和不认同。在这本书里日野原重明先生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

他说所谓爱,就是人之所以生存的终极目的。人们不能拿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作为标准去要求别人,只有接受对方真实的样子才是真正的爱。否则,即使别人爱着自己,你也根本不会感受到。

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老先生心中充满的是大爱,先生在书里反复提到,生命本身无法单独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创造出来,没有爱,人是无法生存的。在全世界未获得幸福之时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

老先生年轻时候经过了一次劫机事件,劫后余生,他下飞机后与妻子相拥而泣,从此之后下定决心:生命已经不再只属于我们,从此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而活,要用余生回报他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任医院理事推行医疗改革时,他遇到许多不解误会与阻挠诽谤,但是本着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的信念,本着为病人着想的理念,他一如既往。最后医院的改革成效在发生了东京地铁毒气案这样重大的社会事件时得到了显现,对他的误会也在真实事件发生时得到了消除。

任何一个人做成一件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牵扯重大社会利益时。但即使遇到别人的反对,也不要气馁,而是向远看,向他人做解释,然后不断重复我们的观点。这不就是现实般的锲而不舍吗?所有的伟人也都是了无私心的不怕困难与挑战的人。

家人就是围坐一起吃饭的人,这正如陪你吃早餐的是亲密爱人一样。一间屋两个人三餐四季,最长情的告白除了陪伴,还有一起好好吃饭。

朋友是那个从心底祝福你一切都好的人。

无论彼此境遇如何,即使多年未见、即使多年没有联络,但依然会把你的事情当作他自己的事情,对你忍受的痛苦感同身受,为你真心祝愿。如果有只有的朋友,不管怎样的人生,你的心里也会觉得有力量。

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感觉,如果遇到一个人,你心里觉得这个人会成为你的朋友,那么相信这个感觉。

类似的金句和箴言,书中随处可见。这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在不经意间给人许多鼓励和心灵慰藉。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次阅读我还会有更多的体会,我期望着与那个未知的自己相遇。

感谢时间让我遇到这本书,如果你感到焦躁,感到迷茫,不妨静下心来听一听智慧的百岁老人向你讲述的那些人生故事。

电影老爸102岁观后感:活着就好好活,成为一个眼睛有光的人


最近,一部来自印度的喜剧电影《老爸102岁》正在各大院线活人的上映中,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102岁的很酷的老爸和自己75岁儿子之间的搞笑感人的故事,很多网友看完都有很深的感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走进影院,看了《老爸102岁》,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每个人都不可抗拒地,会一天天的变老的。想过没有?当你老了,你是选择把日子过得多姿多彩,还是暮气沉沉?假若你不幸被儿女遗弃,你是独立自强,还是摇尾乞怜?还有,作为子女的我们,对待年迈的父母,关心有多少?问候又有多少?

这部电影是印度树梢娱乐有限公司出品,导演奥米史舒克拉执导、阿米达普巴强及里希卡普尔共同主演的家庭喜剧片,该片讲述一位102岁酷老爸与其75岁板儿子之间搞笑有趣又温馨感人的故事。

有谁想过,到了75岁古稀之年的阶段,还被自己的老父亲嫌弃,要被老父亲勒令改造,否则将被遣送到老人院?故事围绕着老去这个令人沉重的现实而展开。电影中,75岁的儿子巴布和102岁的父亲达特利,性格、观念、心态完全不一样。父子俩对比鲜明。儿子巴布怕病、怕死,焦虑、强迫倾向明显,是个不苟言笑、处处保守,做事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古板老人,父亲达特利心态年轻、热情四溢,他踢足球、吹萨克斯、登山,除了外表,其满满活力、敢于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言行举止,根本不像一个百岁老人。更酷、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有着一颗永葆年轻的心的老爷子,一度扬言要把影响自己打破长寿纪录的充满老人味负能量的儿子送进老人院养老,通过命令儿子完成一系列的疯狂改造任务,想尽办法用尽手段让75岁的儿子重燃生活的热情。

据悉,电影中出演102岁老爸的阿米达普巴强是印度家喻户晓的演员,更被阿米尔汗视为偶像,一直渴望与他合作。一个76岁的演员,56年演员生涯,拍了180余部电影。而这一部电影《老爸102岁》,聚焦老年人的生活,探讨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的问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东方式家庭关系。两位主角演员化身普通父子,在日常的鸡毛蒜皮和插科打诨之间,展现了一幅老年人生活的理想图景,他们为自己而活,乐观阳光地过好每一天。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就如这句诗里写的一样:虽然活着,心却枯萎了,身心疲惫,活得浑浑噩噩。实在上,现代人的焦虑和压力,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年龄的增长,年轻人害怕早衰,中年人抗拒衰老,老人避真的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吗?达特利以超然、潇洒的姿态,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启迪:记着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为自己而活,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地活着。活着应当是精彩的,无论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死亡也只是为精彩的一生画下了圆满的句号。任何人不论身处什么年龄阶段,都要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为子女操劳不是老人生活的全部,能够让人老有所依的,未必是子女,而是努力让自己活得更精彩的人生态度和自尊自爱。

达特利老人说:只要活着,就别死去。这句话掷地有声,撼动人心。影片从102岁老爸的视角出发,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观众:我们每个人,人生都是单程线的,今生就只是一次。死是最终归宿,谁也躲不过。但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用心过好每一天,尽可能活得精彩、快乐,成为一个眼睛有光的人,这样才算不负此生。

102岁老父亲对75岁儿子的如山父爱与良苦用心,不仅表现在老爸一方面要赶走儿子内心积攒多年的阴霾,让儿子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如何处理不孝孙子的亲情冲突与博弈。剧情的后半部分才是戳中观众泪点的焦点情节所在。老父亲用一场我不会让你儿子打败我儿子的战斗,守护了自己善良敦厚的儿子,让他彻底清醒面对亲情割裂的残酷现实,让他自己明白到:乞爱的可悲,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使自己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的永远都只有你自己。一直当着心囚的巴布,也终于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重新找回自我,变得不畏惧、不妥协、潇洒而精彩地活着。

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如今又到年底了,多少父母在翘首以盼,惦念着孩子归家的日期;而又有多少子女以忙碌为借口不想回家?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子情深的,即便到了最后一刻,都不愿放手。但是,很多时候,子女的成长,就意味着离你而去,对父母来()说一个很残忍的过程,说潇洒容易,做起来难。他们一方面为子女的成长和前途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又不忍看着子女渐行渐远的身影可以的话,看完电影之后,就给父母打个电话吧,毕竟老人日夜牵挂着呢,过年早点回家,别再让父母望眼欲穿了。

这电影告诉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莫过于有一颗勇敢的心和自由的思想了。做人,就应该突破自己,拥抱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活着就好好活,成为一个眼睛有光的人。《老爸102岁》以不落俗套的喜剧形式,阐述沉重的人生课题。让人哈哈大笑之余,更鞠一把亲情的热泪,更发人深省,引人共鸣。这就是,好的电影,总是能够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温暖。

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读后感1500字


《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一书由日本作家日野原重明所著,是一本励志图书,作者用简短的内容告诉我们长寿的秘诀,告诉我们只有提前做好预防,我们的生命才能更长久、更健康。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读后感1500字。

在火车上读了好友推荐的日野原重明的《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每每为这位智慧老人的温暖话语所打动,难怪樊登在为此书所作的序中说,百岁老人发自肺腑的每一句话,都是生命酿造出来的原浆。不需要讲道理,乖乖听着就好了。一句话触动了心弦,就是我们的福分。

日野原重明生前是日本皇室家庭医师,日本提倡预防医学的第一人, 也是全世界执业时间最久医师之一,直到一百岁之后都没有放弃工作。

日野原重明还是一位音乐家

关于生命的意义

他曾经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就生命的长度而言,应该说绝大多数人都比不上他,能够终身工作的人也是极少数。而仔细想一想,我们在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里又做了些什么呢?

拿我自己来说,每天下班后到睡觉前,至少有两个小时是被消磨掉的。明明已经吃饱了,还会习惯性地反复起身去翻找零食;明明不需要买什么,还会到各种购物网站去看个眼花缭乱;明明知道不会有什么必须回复的信息,还会不时点开微信,划来划去生怕错过什么......

难道真是闲得无所事事吗?可并不是。

本来想着多跟着keep练练核心力量。可是自从上次把瑜伽垫卷起来,已经过了差不多两个月了吧,再没有打开过。似乎做什么总是凭一时兴起,想起来,可以连续练上几天,甚至可以一天早晚练上两次。但是,像一日曝十日寒,看不到效果就怪不得别人了。

本来想着每看完一本书,都要趁着热乎劲总结一下心得体会,或者收获之类的东西。但是,和动脑子写东西比起来,当然是单纯的阅读能带来更多的享受和快感,所以,总说等有机会、有时间的时候再好好写吧,随即就翻开下一本。然而,这样一拖再拖,就没了下文,。有时不经意间看到读过的书,竟然已经回想不起当初曾经让自己拍案叫绝的佳句,已经找不当曾经引起内心共鸣的那些瞬间,只看到被自己扔了一地的玉米。

本来想着要在七点半新闻联播过后给老爹老娘打个电话,问问马上要降温了,小区有没有开始供暖,叮嘱他们空气不好的时候就不要出去遛弯了。可是,往往因为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错过了时间,等到想起来,老人可能已经休息了。

......

日野原重明说,我从来不是以长寿为目标活到现在的。但是,也许正是因为一直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让死神也一再忽略他的年纪。能够真正做到老有所为,他不仅在生命的长度,更在生命的质量上超过了很多人,这才是更让人崇敬的地方。

日野原重明与夫人

关于如何看待疾病

一个人无论如何健康,也不敢说疾病与自己、或与自己的亲人无缘。面对疾病,害怕、担心、恐慌、逃避.....也许还会觉得上帝对自己不公,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反应。

但是,当时已105岁的日野原重明说,病痛和身体的关系就好像相扑运动一般,我现在正处于人生最后、也是最大的相扑比赛中。

在这样的话语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逃避,是要准备与之较量的决心,是既看到困难又看到胜算的希望。即便到了这样的年纪,他也不想束手就擒。

他还有一句最爱说的话是,Keep on going。勇往直前,永不回头。

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他还说,疾病是上天的恩赐。因为,疾病带来内省的机会。

虽然难以理解,但是仔细想一想却的确很有道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是在一场疾病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之前重视名利的,转而更重视健康;之前重视事业的,转而更重视家庭......虽然代价不菲,来得及改变,也还是幸运的。

老人说,如果最爱的人生病了,首先要感激疾病带来的内省的机会,感谢你们在一起的那些时光,祈祷在一起的时间尽可能更长久。

这是书中最给我慰藉的一句话,简直要让我掉下眼泪。因为,当时我正坐车回家去看父亲。身患帕金森症的父亲今年以来各项功能退化的厉害,看着曾经公认聪慧过人的父亲一阵阵犯糊涂,身为儿女却束手无策,是什么样的感受可想而知。最近我跟他说话最常用的句型是,爸,你还记得......吗,而事实是,他能记起的,已经越来越少。

因为父亲的病,这段时间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比以往联系的更紧密,更深地体会到这世界上的手足之情。既然疾病不能避免,与其伤心难过,不如感谢上天让我们有机会照顾老人,让我们有机会握住他的手,就像我们小时候他曾经做过的那样。

关于如何保持心态年轻

日野原重明说,我不仅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美容也很上心。我今年(2016年)年末的时候,还尝试了祛斑治疗。

不得不说,老人在104岁的时候还做美容真是太出人意料。

在我们周围,不要说看不到太多有风度的老年人,即便是中年人,不注意仪表的也大有人在,其中还不乏女性。不是曾经有人慨叹,中国女人太早就放弃了自己。

日野原重明说,重视自己的容貌,让我感到自己变得更积极、主动,更愿意与人交往。

如果以为这位老人只爱臭美,那就大大误解他了。实际上,他是注重内外兼修的。除了自年轻时起就热爱音乐之外,他()还在一百多岁的时候开始学画画了。

他说,开始挑战一项新事物时,我们会心跳加速,内心会感觉无比充实。我喜欢挑战新事物,追逐这种生命律动带来的感动。

那么,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已经多久没有挑战过新事物了?

而且,一个人,当他不再好奇,不再勇敢,即便生理年龄很年轻,是不是也已经未老先衰?

日野原重明临终前说, 在我的一生中,还是应该感谢。

我也要说,感谢他,感谢他最后留下的这些人生智慧,像他一样,Keep on going,勇往直前,活好一生。

《返老还童》观后感---倒着活的人生


《返老还童》---倒着活的人生

如果一部电影,能引起我们的兴趣,继而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心里留有感动,眼里偶尔有泪花,可以说,这是一部好电影。返老还童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本杰明巴顿倒着活的人生奇事,他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先是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接下来便便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随着他的命运起伏,我们也对人生有了重新的思考。

一部好片的特点是看完以后余味无穷。因为分成好几段看完这部二个半小时的片子,给我触动肯定是不及一气呵成来的强烈,以至于,一时半会,我感觉心潮澎湃,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再倒过去又看。

一个奇异的开始,注定了奇异的结束。一个魔幻的故事,谱写着非凡的人生。

一座死神频顾的敬老院,宛如子宫般死寂,却成为本杰明.巴顿的精神家园,诠释着生与死的从容与诗意。一股涌动不息的青春情欲,一段四海为家的船员生活,写下了一个个自然淡定的荒唐故事,留下了一个个无法挽回的人生遗憾。一个青春活泼的女孩,与传奇老小孩的心灵相通,结下了牵挂一生的誓言,演绎了一出生离死别、百转千回的至情挚爱的史诗。

触及灵魂的爱,总是让观者动情,而注定无法续写的挚爱,却是人间最为凄美的绝唱。《返老还童》,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一个垂死者弥留之际的人生追忆,一段不动声色的读白,一段跌宕冗长、历尽沧桑的叙述,让我嗅到了生命的凄凉、生死的无常和爱的无奈。

无论是时针倒转的大钟、即将到来的风暴、不期而遇的战争,还是六十八岁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昔日情人、自诩为纹身艺术家的船长、为了生存每秒扇动八十次翅膀的蜂鸟……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将生命连缀成一条无比华美的项链。构成了无数个深刻在我们头脑与心灵的交汇点。而在这无数的交汇点上,包括我们每个人注定都有一些无法从容放下的东西,那既是本杰明写满一生一世的密密麻麻的日记,也是戴西病床上完成的最后一次人生总结和情感的追忆。

这部貌似荒诞的科幻片,本质上却又是极其合理,极其深刻的,它给予我们的思考,不仅仅限于爱情,还关于大爱,还关于生死,关于生命的最初阶段和最终阶段。

永恒的爱

本杰明的传奇一生,就像倒放的录像带,他是怪人,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竟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之后越活越年轻,倒着成长。而黛西的一生,则是正常播放的录像带,顺着常人的轨迹行进。这样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从遥远的地方走到一起,撞击出炫目的火花,然后又相离而去,走向各自的茫远。

当本杰明的童年以老态龙钟的面貌和天真烂漫的黛西相遇时,孩子的心灵是靠近的,所以,爱,就已经萌芽。

杰明到17岁(外貌则是五十多)开始闯荡世界,告别黛西时,爱情已长大。本杰明在复杂的世界里成长,黛西也出落得亭亭玉立。当他们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再相遇,本杰明是40多岁的外貌,黛西则是花蕾一样美妙,所以本杰明拒绝黛西。

两人到了30多岁时,正好是彼此外貌相当的时候,那时,爱如火山一样热烈喷发,爱的激情,燃烧着他们如花的岁月,谱就的是一首缠绵悱恻的爱情长诗。爱情,开花结果,美妙异常。那火光短暂、羸弱,让人不忍呼吸、不忍触碰,被两颗幸福的心紧紧包裹在佛罗里达美丽宁静的港湾,但却依然无法逃脱一直静静等待在身后的宿命。假如时间就这样停顿的话,就是唯美的典范。

热恋中

世事练达的本杰明最终依然选择在女儿记住他之前留下所有财产,孤身离开,选择了四处漂泊的生活,因为他知道女儿不只需要一个玩伴,戴西更照顾不了两个“孩子”。他不能伴同女儿长大,他反而会越来越小,这样就不能给孩子一个正常的家,一份长久的爱。为她们母女准备好足够的经济保障后,他开始浪迹天涯。这样的决定,不是深爱,怎么做的到?此时,爱情已经成熟。那些明信片就是见证,无论他到天涯海角,都会将深沉的父爱,用一张简单的明信片,寥寥数语传达。

再相遇时,黛西已经老去,本杰明却年轻得不可思议。他们的轨道渐行渐远,在短暂地交汇后,各奔东西。

在生命的最后里程里,七十多岁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少年本杰明已经无法记起戴西和他自己的爱,回到了已经物是人非的敬老院,最后被丧夫的戴西收养,直到变成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

垂暮之年感人的一吻

本杰明在襁褓里,在爱人戴西的怀里,结束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那孩童的清澈目光久久地注视着眼前这个祖母一般的苍老女人,最后轻轻地闭上了双眼。戴西说她知道,本杰明认出了她是谁。

晚安,本杰明;晚安,戴西……

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他们的相知,已经被岁月的尘埃蒙蔽了,起码,貌似少年的本杰明已经接近痴呆不认识黛西了,尽管黛西心清肚明。她依然天天看望他,陪同他从少年变成幼儿,变成婴儿,最终他躺在她深情的目光和温暖的怀抱里,安然长睡。爱情之树没有在严冬里凋敝,反而在黛西地呵护下,变成了永恒的标本,长存于世。

黑暗中,淡定悠长的片尾曲响起,让我仿佛被火柴烧到了手指般一下子从恍惚中惊醒。影片结束了许久,我的生活也会像镇上火车站倒转了八十五年的大钟被换下一样,很快都将回复正常,但是我的心分明已被本杰明与戴西那永远不灭的爱情灼痛,那一整片隐隐作痛的灼点,就像黑暗里火花一闪后留下的白斑,亦真亦幻,令我失魂落魄。我忽然感到,自己的眼角湿润,整个身体都失重在酸酸的虚空里。

本杰明·巴顿 1918——2003

爱,以不可思议的形式诞生,以不可理喻的方式结束,中间一段最普通,也最美妙。有一种爱,是超越常人的思维存在着,也许比凡俗男女的爱要伟大的多,可是付出代价也要大得多,而且远远不如凡俗爱情幸福!

我们是不是该珍惜平淡却同步的爱呢?假如此生,遇不到天长地久的爱情,那么短暂的爱情故事,也要好好珍惜,起码记忆可以永恒,对当事人而言。

说永恒的爱,肯定要说说收养本杰明的黑人母亲,睿智博爱的奎尼,她是母性的代表。此外给过本杰明短暂但是美好爱情的会长夫人,她给予本杰明一段美丽的回忆。船长,教会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面对风浪,面对生活。还有养老院里那些个各有所长的老人,传授本杰明丰富的人生体验。那个弃他,最终还是认同他的父亲,其实,只是不懂怎么接受他而已,骨子里依然是爱他的。

生·死

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有可能都不是我们能够预料的。

就像奎尼所说的:谁也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假如有一段正常的健康的路程,我们该好好的感谢生活的厚爱。假如,我们被生活抛弃,以一种很怪异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不独独指本杰明这样的形式,也指残疾,天灾人祸等,那么,就接受这份特别的旅游。如奎尼所说:“这个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奇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奇迹,值得我们深爱,值得我们珍惜。谁也不知道,谁最终所见的风景是最美的。崎岖艰难的道路上,或者是绝美的独特风光。

返老还童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世人,又有几人能够达到?但是假如真的能返老还童,你愿意吗?真的可以长生不死,你愿意吗?

对于死亡,船长的话,是最冷峻的。“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你的命运,但是等最后一刻到来之时,你只能轻轻放手。”没人能够例外。

生命的意义,谁也说不清,只知道:面对生活,珍惜拥有,欣赏风景,领悟真谛!


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


《活着之上》一书由阎真所著,这是一本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关于知识分子精神操守的问题,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理想的青年教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很快,他遇到了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

不久前看完了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今天就谈谈我看完这本书后的读后感,这本书是继之前《沧浪之水》后读的阎真老师的第二本书。两者主题其实很接近,一个官场,一个学术场,但究其实质都是名利场。两位主人公在远方与现实间苦苦挣扎,最终都放弃了远方。但不同的是,一个选择了眼前的苟且,另一个则选择了眼前的真实。

《活着之上》的主人公聂致远,面对当今学术界的整体堕落,面对权力、金钱与学术相互交缠的残酷现实,在理想与现实间苦苦挣扎。一边倾慕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先贤的自我坚守、自我放逐;一边又一遍地自我追问,先贤的坚持又有何意义呢?

这本书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今天就特意说说:一次聂致远和同事一起去参加某个活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信号灯眼看就要转为红灯,而此时前面还有两辆车正在并排行驶。同事按了几下喇叭,抓了个空子,嗖地一下从两车间钻了过去,在红灯亮起前冲过了路口。聂致远则老老实实地跟在前面两车后面等红灯。之后,聂致远又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红灯,最终抵达活动地点时已经比同事慢了半个多小时。这正如他们两人的人生,大学时本是同学,论学术水平聂致远还远超那位同事,但同事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成功钻了个空子,于是一步快步步快,最终成了聂致远的领导。这样的道理,聂致远当然也明白,但他无法战胜自己的内心。

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聂致远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机会,发论文、升副教授、升教授,他总是比别人慢一步。为此,他遭受了妻子的无数次抱怨,也承受了父母乡邻无声而质疑与不解,更忍受了内心深处对女儿的歉意,因为他无法让女儿有爹可拼。但幸好,他有一个虽然世俗但却真正爱她的妻子,有一对虽然市侩但却永远包容他的父母,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所以,最终他坚持了下来。我想,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不是因为对远方的期待,因为对此他早已绝望,所以他不可能成为屈原、司马迁和曹雪芹;但更不是因为眼前的苟且,所以他也无法成为他的那位同事。他只能成为他自己,他的坚持是为了眼前的真实与安宁。

幸福不是来自于对远方的期待,而是来自于眼前的自我圆满。

全书最后,主人公和其他四人一同参加教授评选,其中两人分别是副校长门生和院长门生。主人公抱着陪太子读书的心态参加评选,可却因为那两人恶斗太酣,校长无论选谁都会得罪另外一个,于是干脆选了学术功底更加扎实的聂致远,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黑色幽默了。

所以,如果有人动辄对你说诗和远方,那么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是如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般的伟大灵魂;第二,他是站在道德的高地,用诗和远方来彰显自己的高尚,来抵消你对现实的不满,让你甘于忍受现实的苦痛,这无异于精神鸦片。至于究竟是二者中的哪一个,还请诸君自己判断。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所以需要诗和远方。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信仰和道德是不同的,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道德缺失的年代,但不能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因为其实任何年代都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除非你把宗教当成信仰,把救赎和彼岸当成信仰。

生活在每一个城市中拼搏的我们,深感现实的无奈与无力。有时也会不由自主的用诗和远方来麻醉自己,但转过头来,现实并不会因此有丝毫改变。生活就像坚硬的墙,在这堵墙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硬生生的去撞它,而只能变得柔软,从墙的缝隙溜过去。所以,求诸于远方,不如求诸于眼前,尽量把眼前的苟且活得更加不那么苟且,远方自然会慢慢靠近。一味用诗和远方麻醉自己,只会让你对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不断逃避。除非你真的如同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先贤一般,已经达到外物不萦于怀的境界。但对我们绝大多数而言,恐怕聂致远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不要远方,也不要苟且,我们只要眼前的真实与安宁,只要能够在某时某刻偶尔抵达活着之上,足矣。

活着读后感1000字欣赏


《活着》一书由余华所著,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大革命时期,那时的人们活着是一件艰难的事,很多人为了活着连尊严都不要,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着读后感1000字欣赏。

我看到了希望,可是火苗又灭了。

昨天下午拍完桃花便去西西弗把《活着》的后半篇看完了,上周断断续续在上班的空闲时间看完了前半段。感触颇深,在书店昏暗的台灯下,抑制住眼泪,内心隐隐作痛,很憋人。

余华开篇是以本人的第一人称来描述客观环境,接着又在一位叫福贵的老人讲述中,给读者编织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福贵。

地主少爷福贵娶了米行老板的女儿家珍,年少荒淫无度,整日赌博嫖娼,输尽家财,一贫如洗,爹被他气死了。龙二赌博赢得他的财产当了地主,为了生存,福贵成了龙二的佃户,母亲积劳成疾,福贵在去城里求医的路上被强征当兵,逃得一命回家,发现母亲病死,女儿凤霞在生病后变成聋哑人。家珍又得了软骨病,活泼善良的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媳妇竟然在医院被黑心医生抽血过度而死,凤霞好不容易嫁了疼她的二喜,又难产死亡,二喜在做活的时候被水泥板压死,可怜的孙子苦根竟然在四岁的时候吃豆子撑死了。一家八口人死了七口,福贵一个又一个一次又一次亲手埋掉了至亲。到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一头同样唤作福贵的老牛。他在命运的击溃中无能为力又努力活着,没有叫喊,没有进攻,而是一直在忍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平庸。

《活着》没有华丽的辞藻,整篇都是用平淡的语言来描述,如同一个乡里垂暮的老人在讲述自己的一生。平淡到那些失去至亲的悲恸仿佛与己无关,而我们又能感受到福贵面对每一次的灾难的无能为力。往往无声的呐喊才最痛彻人心。让读者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祷下一次就有好运降临,可是现实就是一把冰冷刺骨的刀刃。

生老病死本是人之常情。而余华造就的每一次死亡都是突如其来,没有征兆。凤霞的难产,二喜一再强调保大不保小,在医生的喜庆里说大小都保住了不到一会儿,凤霞便死了。从来没出过事的工活中,偏偏二喜被水泥板压死,皮肉模糊,儿子还在池塘扔石头,听到父亲死前用尽全身力气的呼喊,不谙世事的他应了一声继续玩,听到父亲死了的噩耗,他还全然不懂死亡是什么。苦根最后却因为吃了太多的豆子被撑死。这些从来没想过的死亡,每一件都发生在他们身上。没有做过任何亏心事,却一点也不被上天眷顾。也许在那个不平等的时代,死亡也是安稳。福贵在这些灾难面前清醒又坚强的活着,他不去面对已经失去的,而是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里寻找寄托,哪怕最后孑然一身,在菜场上买了一头与自己同病相怜差点被宰掉的老牛。

余华在书中更想让我们了解的是面对人生的态度,《活着》便是一面人性的镜子。贪图享乐的公子哥终究会败家,而勤恳善良才是中华民族宣扬的传统美德。我们改变不了时代,只能在自己日息的作为中影响他人。知恩图报,知错就改,平静坚强,度过此生。

我们穷尽一生寻找活着的意义,然而活着本身就是命运对我们的馈赠。活着的意义,就是忍受命运带给的一切。安安静静简简单单的活着,这是对生命最好的尊敬。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书评


《活着本来单纯》一书由丰子恺所著,人活着,本来就很单纯,我们要有豁达的心胸,以一种超越的视角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读完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书评。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中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文外有天地,画外有弦音感觉。

文中收录了丰子恺先生55篇散文以及漫画插图,在这本书中,丰子恺先生以小见大,通过身边的小事入手,彰显出人生的一方大智慧。他的文章平淡真切,又带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用那童真之心,体会着世间万物的世态炎凉。

对于人生变化,丰子恺先生认为人生逃不过一个渐字。天真烂漫的孩童渐渐的变为了野心勃勃的少年,血气方刚的青年渐渐的变成了世故圆滑的中年,而中年又渐渐变成了顽固的老头;人生就像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有些人走了,有些人还在原地。那些能保持初心不变的大人格很少,希望我们渐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我们朝气蓬勃的初心。

书中不仅有先生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家国的责任和担当。丰子恺先生还在他的散文中带有歉意地描写了他的那朵水仙花,那朵水仙花经历过旱灾、水灾、冻灾三大灾,但是这朵水仙花并没有因此而死亡,每次在经历过短暂的萎靡不振后,接着焕发出生机。清高娇弱的水仙花都能忍受危难,人何尝又不是呢?就像先生说的: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糟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这本书在我看来倒不如说是丰子恺先生对于人生哲理的追问与思考。当你意志低沉,对前路感到迷惘的时候;当你过分追逐,快要迷失纯我的时候,这些书中的哲理就像是明灯,给你照亮前方的迷雾,这也正是丰子恺先生文章吸引人的地方。他用一颗纯真的童心把生活过得如此的透彻,简简单单的生活,平平淡淡是真,生活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要因为世界太复杂,而背叛了你的单纯,活着这回事,本来是如此单纯。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活着读后感1700字欣赏


《活着》一书由余华所著,讲述了在大革命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一家人都经受着苦难,一个个都离开了,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他们将会如何维持生命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着读后感1700字欣赏。

《活着》中有这么几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长根那天走后,还来过一次,那次他给凤霞带来一根扎头发的红绸,是他捡来的,洗干净后放在胸口专门来送给凤霞。长根那次走后,我就再没有见到他了。

这时家珍再里面喊:

春生。

我们两个都怔了一下,家珍又叫了一声,春生走到门口,家珍在床上说:

春生,你要活着。

春生点了点头。家珍在里面哭了,她说:

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春生站了一会说:

我知道了。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在手机看完了冯唐的《万物生长》,在读到这本书的一半的时候,我给《万物生长》写了读后感。她确乎不是一部像《活着》这样有深度有历史意义的书,她就像个青春洋溢的少女,浑身都是阳光的气息,充满了个性的活力。而《活着》似乎是个饱经沧桑的老妪,她与其他老人似乎一样,皮肤松弛头发花白,已是垂暮之年,平静得像个猎人,却深似一汪五彩的清潭,唯有真正读懂她的人才会明白其伟大与昔日的风云,她可以孕育出巨龙。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阅读这样的文学,是因为他们觉得她太过平淡,这一代的作者似乎不是在用感情而写作,而是以上帝的身份冷眼旁观,故事却是发生在那个已经逝去的有些历史性的痛苦年代,成为我们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痛。不得不承认,确乎是如此。然而余华不是上帝,他是一个有着伟大情怀的人,当感情成长到一定程度,她就成了情怀,可以笼罩四野,可以教化天地。

如果说读《万物生长》的我看到的是冯唐淫荡不羁外表下的怀念与隐隐的痛,那么读《活着》时,我便由衷地感到了一种死一般的窒息与欣慰。正如作者在《序》中写的一样,什么是真正的活着,唯有时间这只无法抗拒的手才能去除一切的虚伪,还原生命的本真。

当作者写到:长根那次走后,我就再没有见到他了。时间便在这句话之间过去了,它的长度等于长根的半生,轻而易举却又沉重如斯。长根后来干嘛去了呢?不得而知,多半是死了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不死的话他怎么能舍得不再回来看一下他的福贵少爷,看一下少爷可爱的女儿凤霞,不像上次一样带给她一条扎头发的红绸?所有的悲哀便氤氲在这里了,还有怀念和无奈。

当作者写到:春生,你要活着。时间便又倏地一下过去了,因为春生最终还是不堪忍受,自杀了。生者的隔绝仇恨的寄托就这样落了空。春生站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了。在那一瞬间我以为春生不会死,他会活下去。他为什么站了一会儿呢,可能他在思考,他在思考自己到底能不能够像家珍希望的那样:活下去。最后似乎也是无奈,他自己也不敢肯定了,所以他才说了一句:我知道了。

家珍为什么希望他活下去呢?儿子因他而死,可能就是因为这点吧。家珍是善良的人啊,纵然恨死了春生,可还是觉得希望他有人的最基本的要素:活着。看到春生就能想到自己那死去的儿子,心里受着煎熬的幸福。所以她说: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福贵无疑是悲痛的了,春生还是死了,他一定在想那时年轻的春生,在战壕里充满希望,还有老金。老金也死了。他还在想春生当了县长后的意气风发。

还有那开头结尾的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都是一样的啊!

什么是活着呢?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灾难与痛苦,从国民党兴起,一直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土地改革,再到文革,他活了下来。他还经历了无数的生死,爹死了,娘死了,龙二死了,老金死了,春生死了,家珍死了,凤霞死了,有庆死了,二喜死了,苦根死了在那个年代,太多的人死了,他活了下来。他平坦地把他的故事讲了出来,细节明确。他和他那头同叫福贵的老牛相互依靠,他们继续活着。也许有一天他的老牛先死了,也许有一天他先死了,幸运的话他们一齐死了。

终归都是要死的,那么什么是活着呢?我想便是一种坦然吧。经历这一切,感受这一切,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度过这一切,恩谢这一切。到终点将至,回首往生,心里是平静的,是无悔的,是伟大的。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伟大的,时间和活着的人织就了生活,她们也是伟大的。

这时我想到了余华在作品的最后写到: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如同幕布降下,灯火湮灭,安静而祥和。

相信《活着读后感:活是罪孽,亦是福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活着书的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