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100字欣赏。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100字欣赏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一个人的朝圣》一书由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所著,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病危友人而踏上一个人的旅程,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是很艰难的,尤其是这种精神。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100字欣赏。
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但是读完总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索性就大概介绍下这本书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哈罗德弗莱,他是一个65岁的老头,在酿酒厂做了四五十年的销售就退休了,为人谦逊,独善其身,从来没有过太高远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或是被人投偏了纸飞机似的。
哈罗德从小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
小时候,哈罗德的母亲不辞而别,父亲便经常给他换不同的母亲,但他并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是母爱和父爱。
成家后,他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尽如意,儿子戴维患上了抑郁症上吊自杀,妻子由此便和他分居形同陌路人。
在如此窘迫的境况下,他收到多年前的女同事兼好友奎尼的一封信,并告诉她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便离开人世。
从此,他便决定一个人上路,亲自把自己的回信交到奎尼手中,并一路不停地给奎尼的疗养院打电话寄明信片,让奎尼一定坚持等着他。
一路上,他一边回味往事,一边自我反省,还帮助许多人分担了一些东西,可回想起自己的从前,对待妻子莫琳、对待儿子戴森、对()待好友奎尼,他总觉得亏欠了他们好多,甚至很多都是无法弥补的东西
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深刻体会了外面的生活,虽然旅途中也常有同行者陪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近他的心,真正地了解他,懂得他在路上的意义。
从英国的南部到北部,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历时八十七天的时间,六百二十七英里的里程,哈罗德终于到达了贝里克的圣伯纳丁疗养院,实现了对奎尼的诺言,奎尼最终也安然地离去,哈罗德和莫琳的感情也重归于好。
其实,整本书通读下来,让我一直都不懂的是,这本书为什么要叫一个人的朝圣而不是封面内的那句话那么,我是谁?
朝圣往往不应该和宗教相关联的吗,而哈罗德并不是宗教信仰者啊,抱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对朝圣的解释是:
朝圣是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
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果然,朝圣的确是与庄重、信念、宗教有关。
但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在去看友人奎尼的旅途中,通过忆往事,自我反省,给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最终又重拾勇气,开始坦然面对生活。
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朝圣,那就是哈罗德坚定了一种信念:只要他一直坚持走,奎尼就一定会活着,直到他到达目的地。
严格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信念。
但与其说是哈罗德为了拯救奎尼而开始一个人的旅途,倒不如说是奎尼拯救了哈罗德,如果没有奎尼的信,就不会有哈罗德在路上,就不会有他重新审视自我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更不会有莫琳最终对哈罗德的原谅。
坦白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用朝圣来命名,显得过为沉重,如果叫那么,我是谁?,也许会有另一种意境吧,也说不定呢。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400字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部由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著作的长篇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在收到病危老友的一封信而独自踏上漫长的旅程去看望老友的故事,剧情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网友读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位退休不久的六十岁老人,在远方的朋友寄来一封小吃一惊的癌症晚期道别信后,他毅然决然的认为他可以拯救他的朋友。于是,开始了徒步之旅。
他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在路途中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他一路往北,没有手机、没有徒步鞋、甚至没有指南针,全然靠着自己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他学会了在野外如何烹饪食物,什么样的蘑菇可是食用,他明白如何能够避开危险他感受着大自然赋予他的能量,他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幸福。尽管路途使他精疲力尽,可他却坚定他的坚持会拯救一个生命。
孤独的时候,他开始回忆,他想起他刚遇见妻子的时刻。那是一段想起就心头甜蜜的罗曼史,在偶然的一次聚会上,他穿过人群一眼就看到了她,她多么惊艳美丽,他在她的身上停滞,他呼吸急促。他大胆而自信的走到她面前,撩起她柔美的秀发,他在她耳边轻轻说了一句话,继而他们就发疯般大笑不止。于是,他们约会、旅行,结婚、生子。
已经有二十年他没有再和妻子亲密过了,只是因为他死去的儿子。妻子把责任全都怪罪在这位父亲身上,责备他,他没有做好父亲的责任。他的愧疚感充斥着他的内心,他一定又想起儿子不顾一切向海水深处奔跑的情景,一个巨浪将儿子弱小的身影打翻,旁边的救护员慌忙跳进海里救出了儿子,他却在岸边解鞋带。他愧疚,他不配做个父亲。夜的宁静使他肆无忌惮的想着,想着,他觉得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沟壑再也无法填补。自从儿子上吊自杀之后,他与妻子就渐行渐远了。儿子生前有抑郁症,他反省这个做父亲的,他应该可以挽回点什么,发现一切都无动于衷了。
此时,他最好的朋友,在生命终将奄奄一息之时,他想大怒一场,在此一搏。他的脚因为长时间摩擦起满了水泡,他不再年轻的筋骨因为摔跤而更加疼痛缓慢。一路上,他昏倒过,善良的人们总是帮助他,为他治病,鼓励他,赞赏他的勇气和毅力。他明白,这世界终会有美好降临,即使是那些素未谋面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善行,都刻在这样一位朝圣者心里。他带着他们虔诚的爱和美好的祝福继续前行,感动的泪早已洗刷了他那颗因为世俗而污秽不堪的心,他变得柔弱、变得慈爱、变得宽恕。
一只小狗跟着他,他担心他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使小狗忍饥挨饿,所以他试图用石子赶走小狗。可小狗依旧跟着,步伐坚定稳健。于是,小狗就陪着他走了一段曼妙的旅程。小狗它没有名字,有名字的小狗就会成为他的宠物,它就是小狗,它是自由的朝圣者。小狗在一个夜晚消失了,他回头去找,原来它卧在一个年轻女孩的脚旁,继而女孩扔一颗石子,小狗跟着女孩上了车。本来他想叫住那个女孩和那只小狗,可他发现他不知以何种身份,他感谢小狗陪他走了这么一段路,小狗对它主人的选择是自由的。
他也曾徘徊,也曾想放弃,因为这实在太累了。可他明白距离终点越来越近了,往前走一步就又进一步。他终于看到了他的朋友,他看着那瘦小的骨瘦如柴的背影,她像是有两个头,因为肿瘤凸出的缘故。他告诉她,他走了很远的路来看望她,只是想和她道别。他给她买了很多礼物,她静悄悄的,苍白无力的眼神早已预想这一切,她像平静的湖泊,又像翻滚的波涛,总之她是神秘莫测的。她好像有很多话想要说,但生命的旅途就要结束,病痛使她失去了说话的自由。可她依旧记起了她这位善良的朋友,她终于想起了,后来,她就离开在一束光中。
他看着自己手里的石英,回想着自己做过的错事,就在那一瞬,烟消云散。
他紧紧抱住自己的妻子。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书评400字范文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部由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著作的长篇小说,()相信不少网友都有看过,该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罗德在退休后为了探望病危的朋友而独自踏上漫长的旅程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你一定要有信念。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一个人的朝圣》
我们在混沌中游离,犹蜉蝣那般微不足道,以至于忘记了原本的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牵绊太多,忘记了如何放下;过去太重,忘记了怎样前行;未来太茫,忘记了怎样奋斗;现在太短,忘记了怎样脚踏实地。
而哈罗德要走路去很远的地方,为了让一个患癌症的女人有活下去的信念。
哈罗德走了很远很远,从刚开始的脚后跟起泡,到双腿疼痛,到干渴的嘴如沙砾,大口呼吸。昨天,我看到他被送到医院。
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很多人,但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自己。一路走来,他开始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走在路上,去向远方,回顾这一生,一幕幕在人生之路重现,有后悔,也有欢欣,但更多的是继续走下去、一直走下去的勇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坚毅与顽强。
我相信哈罗德会一直走下去,也希望那个女人能活下来。我不知道结局会如何,但陪着哈罗德一起走,我也遇见了我自己。
一个人的外贸江湖读后感900字欣赏
《一个人的外贸江湖》一书由冉凌燕所著,这本书讲述了外贸圈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圈内的各种云谲波诡和尔虞我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读完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人的外贸江湖读后感900字欣赏。
今天读完了《一个人的外贸江湖》的上下册。
最初接触到TESS的文章是缘于风风的公号推荐,也源于我原来的工作和外贸相关,对外贸有一份别样的感情。
写作这东西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尤其是小说,真不是谁都能写的好的,TESS公号里的文章,单纯就文笔来说确实是资质平平,也就因此很怀疑群里人对她的神话。怠怠拉拉的从公号里看下来,发现作者虽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远不如风风,但是架不住文中确实有干货,于是最终在农历年前买了上下册。两本书均是薄薄的一册,单本定价人民币99元,并不便宜,是香港出版,严格从法律上讲在大陆属于盗版书。
这套书虽是小说,但基本上属于自传,因此上册开篇没多久,第一个感受就是不由的感叹TESS的成功是有原因的,硬件同声传译的水平,我想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大部分人也未必可达;对多国文化历史了解,很多文科专业都未必能做得到;对外贸业务涉及的关联产业的知识的研究程度,也是很多人所不能及。软件,如主见,大学跨专业学习、提前一年毕业,这些并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有没有主见,是否敢于主动选择、主动打破常规、勇敢承担后果的能力。把酒倒满,恣意生活,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自我约束。
第二个感受是即便再聪明的姑娘,在婚姻家庭的问题上都可能犯错,强者和弱者一样会痛苦,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强者在发现错误后能迅速的决断,抓住核心问题直面解决,弱者往往因情绪或社会、家庭因素丧失判断力,或虽有判断但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感受是结合上下册而言。虽然两本书的出版日期很靠近,但是感觉两本书的成书时间应该有一定的间隔。从书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TESS的自强自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在上册,即便能体会出并非作者本意,但仍隐隐透出的一股作者为了要证明自己或为了展示自己的孤傲之气,行文之间就略有了用力过猛之感;到了下册,那种胸口提了一口倔强的傲气的感觉渐渐没有了,虽是同样在叙事,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自爱,但是行文之中更多的是平和豁达,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要强于上册(当然,对于情感的描写仍然各册中最弱的部分)。我想这种变化跟作者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不管强于他人多少的人,也有在其在自身经历过程中逐渐成长的过程。
第四个感受是,这是一本跟外贸相关的小说,里面也确实有一些外贸的知识点,TESS也有很多忠粉神一样的看待TESS,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更多的讲的是做一个普通人、尤其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在生活种如何面对、如何成长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应该学习和观照的地方。
愿作者TESS早日恢复健康,有开心的每一天。
《一个人的西藏》观后感
《一个人的西藏》观后感
中国留美大学生胡田净沙,独步穿行西藏,拍摄制作了这一部《一个人的西藏》。导演怀着一刻赤子之心,运用自己一路跋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私人化的角度,淡化宗教的浓厚色彩,把落脚点放在人,用镜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西藏和西藏人的状态。
A. 从纪录片构思分析
在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的进行。只有确立了结构,才能更好的展开故事的发展。
(1)开篇点题,首尾呼应。纪录片《一个人的西藏》开篇是一段回声绕耳的藏文:你我同为活佛的子民,也同为大地的儿孙。若你欲得智慧之光,便需忘却俗思凡想,导演就是根据这样的一段藏文来探索关于西藏的故事,影片中处处体现了这段藏文中的思想。并且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用一个喇嘛的黑白影像再次说出:你我同为活佛的子民这句话,使得整部影片首尾呼应。这样的首尾呼应方法有利于主题的升华,也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导演自己在影片中所说眼望着雅鲁藏布江与天地之间翻腾,我顿悟喇嘛的禅机,而我们跟随导演的影片了解西藏,从开始对这段藏文的好奇到最后明白导演的用意,甚至有了对这段藏文各自的理解,亦是一种顿悟。
(2)依托于解说词完成对影片结构的完美塑造。每次看记录片之后我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导演到底想要告诉我什么?他又是怎样告诉我的?在《一个人的西藏》中,胡田净沙将西藏拍得很美,将西藏人拍得很美,画面内容相当丰富。但是在完成影片结构的塑造上更大程度则依赖于解说词。整部影片的结构其实从解说词中也可窥见一斑,其构思很独特。胡田净沙在整部影片的解说词中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该如何开始我长长的故事,第二个是:我来自世界的朋友们,谁曾期待这个新纪元的到来,又有谁至今仍不愿目睹它,第三个问题是这片天堂如何能在新母亲的怀抱里真正找到自我。这三个问题就构成了整部影片的脉络,也是胡田净沙对西藏的一个递进式的思考,后一个问题总比前一个问题要深刻和沉重的的多。正是借助于这样子的解说词胡田净沙完成他对《一个人的西藏》结构的完美塑造,但同时在结尾也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对于西藏这片土地,对于这三个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做?
B. 从背景音乐分析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大大扩展影片艺术的空间和表现力,渲染情绪气氛,引发观众的联想向更深的审美层次的转化。在《一个的西藏》中没有采用任何的世界名曲,故事片插曲作为背景音乐,而是全部由胡田净沙自己独立创作。影片中的每一段音乐都饱含着胡田净沙自己的感悟,如天籁一般的空灵,仿佛是来自遥远的天堂,这不仅契合了西藏这片神秘土地的自身气质,也让观众仿佛和导演一样置身于西藏,身临其境的感受西藏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在胡田净沙提出活佛真的开眼了吗?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的那段脚步声和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在4分08秒时脚步声起,在4分23秒时,背景音乐想起,紧跟脚步的节奏。脚步声节奏鲜明,清晰可闻,每一步都像踩在心上,又像是经过思考后才踏出的,优美动听的音乐能让心灵得到净化,而对于胡田净沙来说行走在西藏,走的地方越多,对西藏的了解就更深刻,心灵得到的感悟也就越多。
C.从纪录片片主题分析
纪录片不是生活本身,他是一个文本创作,是作者通过影像发表的对生活的看法《纪录是一种态度访钟大年教授》。《一个人的西藏》亦是如此。导演跳出了自己独自穿行西藏的故事的框框,而是在更深层次的与我们探讨关于西藏关于生活的主题。在整部影片中,根据导演呈现的画面和解说词。我个人认为他要探讨的主题有两个。
第一、对于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信仰的探讨。西藏是中国唯一一个派军队进驻维稳的地方,西藏问题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热点话题,所以西藏人的生活状态也自然而然的成为所有人关注的重点。一个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民族,对待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态?愤怒?不满?还是自暴自弃?这些胡田净沙通过影像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还有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如有一个小男孩在回答导演提出的长大后想干什么的问题时,很羞涩的回答想打篮球。 变卖所有家当朝圣的信徒,面对导演的镜头很欢快的说出扎西德勒等等。所有的这一些都印证了胡田净沙说的我看过了,也听过了,爱,感恩,没有愤怒,没有仇恨。
一望无尽的西藏高原,蔚蓝如海的天空,西藏的景色大气磅礴但又不张扬,内敛沉静。而生活在西藏的人似乎也感染了这样子的气息,淡定从容,接受着血雨腥风,安静的生活,不抱怨,到处弥漫着信仰的味道。而与之相对,远离西藏高原的我们面对生活的纷繁复杂总是会很轻易的就乱了步调,少了安宁。我们习惯于生活的城市是飞速运转的机器,有着整齐划一的标准模式:一早愤怒的摁掉闹钟起床,然后在人潮拥挤的公路上行进,走进办公室皮笑肉不笑地说话如此过着一天一天的生活,每个人都忙的四脚朝天,不明所以,哪儿还能闻到信仰的气息?也许我们也可以看到寺庙,也会偶尔的去寺庙拜拜,但就像央视记者王梦在她的《一脚踏进央视》中写到的:高香烧出的烟尘也盖不住临时抱佛脚的味道。
第二,对西藏未来建设的思考。《一个人的西藏》而是通过反复运用的五星红旗的镜头以及中国政府为西藏开发所做的事,如青藏铁路德竣工,向西藏运送物资,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等等,向世界宣告西藏的政治姿态,并且通过隐喻等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藏真正的现状。如片中有大量孩子的镜头,孩子是西藏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眼中的祖国,他们的生活期盼,以及他们纯净的笑容和干净的笑声都隐喻着西藏的以后,隐喻着希望。如胡田净沙在片中把自己形容成为一只藏獒,藏獒是西藏人们眼中的护卫犬和保卫神,是东方神犬,它象征着忠诚和力量。导演通过这一意传达出包括他在内的中国人会守护这样的一片天地的讯息。我们忠诚的是祖国是我们内心最真的声音。还有片中开阔的草原景色,成群结队的牛羊,翩翩起舞的人们,这些都传达出了西藏存在和谐一面的信息。但胡田净沙并就此没有回避掉西藏的问题,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逃避掉关于西藏的问题也只是自欺欺人。那么西藏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是来自寺院的浮躁气息。如片中所说百无聊赖的喇嘛们随意的坐着,胡田净沙说我闻到生锈的经筒和寺院里烦躁不安的空气。二是在街头巡逻的维稳部队。那么这就可以引申出在我们现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到底该如何去建设西藏的探讨。是武力解决?还是另想他法?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
《一个人的西藏》只有短短的9分02秒,表面上看胡田净沙只不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他自己在西藏穿行的故事和感受,但实际上他却做了超越影片本身的思考。神秘代名词的西藏,犹如一本探索不尽的书。我们在面对西藏的事物时,也许不应单线条的看待和处理,而应多角度的思考。
一个人的独舞——《少帅》观后感
一个人的独舞
前几天刚刚看完《少帅》,是部很棒的电视剧,其实这部剧追了一学期,一直没时间看结局,所以才结束,又因为它恰好与这学期的历史有很大关联,所以兴趣很浓。看完之后,总体印象,我觉得像是“一个人的独舞”。
我所说的“独舞”是指政治舞台上的“独舞”,这部影视剧介绍了张学良从幼儿到老年的一生,这似乎又是一百岁的他的回忆录。在刚开始看时,我就被那东北话的幽默以及演员生动的表演所吸引了。慢慢的,我开始熟悉每一个人物,有霸道圆滑又不失狡黠老成的张作霖,有率性大胆的首芳,有知书达礼,贤惠能干的凤至,有聪明善辩的五妈妈,有冰雪聪明的赵四小姐……还有,那个当年莽撞,冲动的张学良。
这部剧里,有人间真情的感动,家仇国恨的悲愤,和平谈判后的欣喜,时代沧桑的巨变。在看到那个小六子因为闯祸而遭父亲毒打时,不由得生出一种悲悯;当看到奉直会战的惨烈时,我又不由得因为那个动荡年代所带来的苦楚而忧思;当看到少帅因为丢失东北而自责时,心里又不免生出一种国殇之感,不免心痛历史所带给中国的一切的一切。
虽然是个人物传记,全剧以张学良为主角,我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在一些地方,会看得落下泪来。比如,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得知父亲猝然离世的消息后,在房内失声痛哭,之所以是失声,是因为他为大局着想,不想因为自己的个人情感而乱了军心,他哭泣得没有声音,但是此刻无声胜有声,这种强烈的情感旁人怕是无法体会的。张作霖在被炸得遍体鳞伤后,被士兵抬回自家府邸,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依然在念叨着“小六子”(这是张学良的小名),这时的他,完全没有了过往的嚣张气焰与仿佛能睥睨天下的气概,只剩下一个父亲想要见到孩子最后一面的愿望。
我想来想去,认为这不应该只是一部电视剧,也是我学习历史的一个借鉴,关于历史的电视剧切记虚构,这部剧的一切都很真实,无虚构成分的。所以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剧。
不管历史怎么发展下去,我都不会忘记,那个热血青年,那个海滩漫步的老人,那场西安事变,那一个人的政治独舞。
2018年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汇篇,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大全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1)
许多关于“弱势群体”的故事片成为“弱势群体”这一指称本身所预设的“拯救”主题的简单操练;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类对于边远乡村的诗学想象,它们可能会被冠以“苦难诗学”的名义大加鞭挞。这让类似题材的故事片越来越难拍。除非作者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某种本质。我们来看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参展影片《一个人的课堂》。
在问题戏剧的语境中,没有什么比儿童更能显示教育的本质。从戏剧角度而言,“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最后一个可供我们反思教育本质的“前现代”的戏剧场景了。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已经不再陌生和惊讶。人们普遍相信,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从属于社会机制的改良(譬如横跨城乡、蓬勃开展的“新村”建设),因而只是暂时的。至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则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何况完善的、公式化的城市教育体制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答案。在城市教育中,诸多举措的“数据有效性”舒缓了人们的神经:公式化的升学率方案如此稳定可靠,父母和老师的角色都变得模糊和被动,仿佛教育问题已经没有戏剧性的紧迫感可言。当人们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时,他们的神经可能早已麻木,这让他们的关注流于水平,并且离问题的本质越来越远。影片《一个人的课堂》在结尾打出字幕,表明这部电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但影片的主角显然不是儿童,留守儿童问题被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遭遇来展示。不同于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手法的镜头美学策略(失学儿童的“大眼睛”特写),儿童在本片中趋向于沉默,这显示了一种戏剧式的反思品格,也是本片的戏剧性所在。在许多戏剧行动中,儿童的功能都是类似的。戏剧行动中的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沉默”特性,他们的在场往往指向戏剧行动的原因,而他们本身却不需要过多地参与。让儿童创造奇迹,或者让儿童特立独行,这并不适用于严肃的主题。类似的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宗教上去(如查尔斯·劳顿执导的《猎人之夜》中的小兄妹)。没有什么行动能够比儿童的沉默更能打动人心了。我们将在影片中看到:留守儿童们一个个地消失不见,最终只剩下一个。如果导演不做妥协的话,这仅剩的一个儿童也将缺席。在这一点上,影片富有谐趣的笔调中透着一股冷酷的敏锐,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泪下。它讲故事的方式让那些敏感的观众联想到的,可能不是《美丽的大脚》,不是《凤凰琴》,甚至不是《一个都不能少》,而是《童年在瑞金》(黄军,1989)。在以往,“休克体验”对于观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今“休克”对于观影体验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童年在瑞金》那部影片给观众的休克体验可能正是本片导演所要努力避免的,然而我们还是心有余悸。不必追问导演是否因此“降格以求”,总之导演将叙事的重心转向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问题,并以此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原生教育环境的衰败和消失。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集锦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特别喜欢看电影,但是在观看作品时我们内心都会有很多感触。 将内心的变化写出来,是留住这份思维变化的极好方式,撰写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作品更深层次的奥妙,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 篇1
历史总是以沉重的脚步向前迈进。历史的时针是艰难与曲折、崎岖与坎坷的“合金”,拨动沉重的历史时针无疑是一曲壮美的凯歌。左立老师怀揣着军人的梦想和追念先烈的精神,亲历用脚步丈量大地,决绝迈开重走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从2013年10月10日起,从江西瑞金出发,徒步行走12100公里,耗时374天,读写个人心得,拍摄照片上万,耗时1年09天完成“一个人的长征”,完成了多少人都不理解的徒步长征路,2017年他又重整行装再出发,探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22个省市历史战场。
左立老师用军人的风范、铿锵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向我们诠释了他的英雄情节。听完左力老师《一个人的长征》的演讲思绪如开闸的泄洪一发不可收拾,满腔沸腾的热血今又重新燃烧起来。是时候该好好拷问心灵好好地做点事了,总得要让人至暮年回忆时不留遗憾。
以上是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精选6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 篇2
9月1日晚,我和妈妈一起坐到电视机前面,准时收看了《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今天得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跳跃在我眼前。
在战争中,一双双扯着亲人衣襟的手,一双双渴望和平的眼睛,一声声哭泣号啕,一次次惨痛失败,都向人们告戒着战争的危险性,战争好象是一包炸药,随时都可以爆发,可战士门义无返顾地冲向沙场,因为,如果战士门退却了,他们的父母、兄弟、孩子、村民将陷入更深的苦难,如果他们退却了,他们的饿同志已经流过的血就白流了,如果退却了,他们刚刚燃烧起的理想将随着生命消失而破灭。
当年长征,条件极其艰苦,爬雪山,过草地,遇沼泽,还有敌人的阻击,都危及着红军战士的生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最后,红军战士终于战胜了难以想象的险阻,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D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民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靠的是红军战士不屈不饶,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
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也要去保全集体的团结精神!长征故事激励着我,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作为一名21世纪的小学生身处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做到:坚持不懈、学会克服困难。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这样才能不辜负流血牺牲的战士们,不辜负中D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 篇3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是每个人出生的土地,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国度,不可否认,是国家的强大;给予了我们安定和平的生活,而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
从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此便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安危,为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惜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个民族不能把握自己历史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的位置和展望未来的走向。历史是我们民族的根、党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的魂、党的魂。它不只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是指引中国数亿人民建设美好新生活的指路标,它承载着先辈的意志,为现实生活提供着方向,向我们指明未来。
学习党史,是为了更好地拥党、立志和心向党,要把重点放在广大青年人身上。伟大的实践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广大青年应静下心来读读原著,在学习中汲取养分,铸造信念,锻造人格,砥砺激情斗志,牢记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立志成才,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担当的新一代。
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作为新一代后备军力量,青年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青春才能折射出光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党、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华章!做个不忘初心的追梦人。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 篇4
左力老师怀揣着军人的梦想和追念先烈的精神,亲历用脚步丈量大地,决绝迈开重走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从2013年10月10日起,从江西瑞金出发,徒步行走12100公里,耗时374天,读写个人心得374篇,拍摄照片上万,耗时1年09天完成一个人的长征,完成了多少人都不理解的徒步长征路.
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讲,左力老师用军人的风范、铿锵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向我们诠释了他的英雄情结.从采访开国将军的故事缘起,到某地库尔班大叔执着的感召,带着时代的使命感和坚定的信仰,以令人感动的久违的故事配合照片视频的形式,深刻诠释了他心目中的范文参考网长征精神,博得在场干群如潮的掌声.
长征及长征精神随时间的推移已离我们渐行渐远,打开新闻、报纸、微信,从中央到地方一个又一个老虎被揪出,还有一些官二代富二代拼爹等新生代词语出现.这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艰苦的年代可以共苦,而和平的年代却不能同甘?如今很多人不熟悉长征、不了解长征,甚至也不愿关注长征,认为长征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无关.中国有的太过幸福的孩子对中国的英雄、中国的先贤等历史了解多少?不理解不尊重伟人伟事,甚至还嘲笑怀有敬仰之心的他人.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象征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撒热血,顽强拼搏,视死如归,大公无私,不畏牺牲,英勇奉献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又有何当下的意义?想必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
听完左力老师《一个人的长征》的演讲,思绪如开闸的泄洪一发不可收,满腔沸腾的热血今又重新燃烧起来.是时候该好好拷问心灵好好地做点事了,总得要让人至暮年回忆时不留遗憾.
现代社会,幸福的生活装扮着我们的世界,物质的欲望逐渐改变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战争年代的纯真理想逐渐被和平年代的浮华所取代.范文网在温饱无望、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坚守信仰、不畏艰险、奋斗不屈,创造了唯有中国军人所能承受的体力极限、战斗极限、意志极限,乃至牺牲方式的极限,创造了东方神奇!可是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长征精神却被鲜花和掌声淹没,以至于难以找回那种精神.这就抛出了一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问题:难道长征真的与我们当下无关了吗?
听完左力老师《一个人的长征》的演讲,如今茅塞顿开,终于找到了答案:信仰与历史自觉;巨大的历史自觉,煎熬出一代真人;伟大是煎熬出来的――左力语录.
信仰和追求是无形的引力场.需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并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这条路上,有远超过想象的荆棘、障碍,甚至绝境.这种坚持,是千磨万击后的坚韧不拔,是百转千回后的气吞山河.战争年代,为了胜利,舍弃一切,就是献出生命,在所不辞.这让我们明白,为什么长征途中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孩子都能完成这一世界壮举,是因为他们信仰纯粹,范文参考网手机版心中激荡着必胜的信念!只有信仰和历史自觉才可以迫使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勇往直前!一个人的长征虽然孤单、煎熬,但左力老师认为这是他受用终身此生最棒的行动与付出.他说:我有太多次想过放弃,大多数行路的时间里没有人和我说话,强烈的孤独感让人窒息.每天步行30多公里,体力不支的时候,脚掌如同失去了肌肉一样,骨头和大地仿佛直接碰撞在了一起,疼痛难忍.但左力老师坚定信念:长征精神最关键的就是坚持!长征的胜利,主要源于对于信仰的坚持!许多人在离成功最后一步的时候停止了,或者拐弯了,那就是前功尽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对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
长征胜利80多年了,能够这样身体力行地体验长征,为长征精神做点事的人寥无几人,沿途小姑娘送给左力辟邪的钱币,沿途大娘特意为左力做的中秋饼,还有大爷动情说的那句话;这是当年红军走的路,你不用怕,大胆往前走.是的,左力老师正是饱尝着军民鱼水情深而坚定地朝这条路走下去.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递着长征的精神,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当下,我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建设大美上饶的攻坚期,新时代的信州区处在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高铁经济核心区的战略机遇期、矛盾凸显期和发展关键期,明确认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把握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责任意识、争先意识和机遇意识,既要发扬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团结拼搏的女排精神、精益求精的入党申请书工匠精神,更要发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决不放弃的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创业前行,将每个人的长征,化为全区人的新长征.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 篇5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听着这首《过雪山草地》,我的心又一次被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占据了。是啊,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史诗,是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傲的。如果说长征是“红色之旅”,那么红军战士们就是一枝枝傲雪的红梅,一片丹心向阳开。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四渡赤水,飞跃大渡河,过湘江,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无数战士倒了下去。所以,长征是一曲悲壮的歌,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可是在毛主席的笔下,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平淡无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何等的气概呀!今天的我们,若不是爱国人士们慷慨激昂的号召,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恐怕还生活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受资本主义的压迫,永远也翻不了身。
红军战士们历经重重磨难,风欺雪压不低头,就是为了达到革命胜利的目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点儿挫折,就退缩了,再也不敢迎难而上;学习上,遇到难题,就等着父母或老师讲,从不动脑筋思考。生活给我的机会,我就这样轻易地丢掉了!记得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小雷山玩儿,爬到半山腰上,我累得气喘吁吁,便一噘嘴,说什么也不爬了。现在想想,真惭愧呀!
现在,人民已经解放了,战争的硝烟也从生活中消失了。但长征路却并没有完结。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长征路,我的长征路的目的地就是一所好的大学。我要把长征精神放在学习上,翻越学习中的一座座山,一条条河,迎来自己人生中的“尽开颜”!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 篇6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革命先辈的旗帜为主题,以长征中的精神为主线,为物欲横流社会里的我们展现了一堂朴素而又震撼的一课。
贺龙将军的女儿贺捷生,讲述贺龙将军带着出生18天的女儿长征的传奇故事。从贺龙与妻子走散时的慌忙回头寻找,幸运相遇,到揣着闺女在马背上歼击敌人,把闺女甩丢,贺龙将军一直身兼两职——保卫国家,保护自己的孩子。期间担心说:带着婴儿与敌人作战,害怕会全军覆没。贺龙将军说了一句非常有情怀的话:“走在建设新中国的路上,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大胜利啊?”是啊,自己的孩子也是生命啊,每个生命,无论他|她是依托哪对父母来到了这个世上,我们都应该尊重、呵护他/活下去的权利。
《开学第一课》让我认识了一位真实的、生动的开国元帅的形象。贺龙将军不仅成功走完了长征,而且还保住了女儿的性命,这不也是给妻子最好的爱吗?多么可爱、可敬的元帅。
由此,我也在想,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是只教好班里的孩子,把一切时间、精力都付给学校,我们也应该分一些时间、耐心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都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你有什么能耐教好大家的孩子,你怎样为祖国输送栋梁之才?
耿飚将军的女儿耿莹,虽然年近七旬,却依然给人一种素净,淡雅,知性,而又不失坚毅的魅力女性,她告诉同学们,不论你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坚强。在快节奏戏谑性的生活里,“坚强”几乎都要淡出大家的脑海了,只会机械地、拼命地、麻木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哪还有什么事是需要大家考虑用“坚强”的心态去面对的呢?我们真低下头来思考自己的脚下的路,应该是怎样一种走法更合适,然后去坚强地面对,而不要麻木不仁地一直走。耿莹的“坚强”给了我强大的心胸,我会努力走出小自我,让教育路上的我释放更多的能量。
用一颗强大的心做教育,让自己走得更远,让自己的学生走得更远、更踏实,更幸福,让教育更美丽!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 篇7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的开学季都会伴随着一个特别的节目——《开学第一课》。而今年《开学第一课》也有一个特别的主题,那就是“先辈的旗帜”。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长征结束80周年,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就请来了曾经经历过长征的老战士讲述他们当年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老爷爷说起长征时红军叔叔阿姨们只穿着草鞋,或赤着脚翻越雪山、走过长满荆棘的小路……当老爷爷说到很多人的脚都走得鲜血淋漓时,观众席上的几个孩子忍不住哭了,我的心也刺刺的痛。他们是凭什么毅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奋力前行呢?为什么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呢?
那就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什么?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灯,指引着人们向前去。那是战士们在粮食用尽、饥寒交迫时的希望──开创新中国,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为了这个理想,有多少人前仆后继地牺牲自己,又有多少人因条件恶劣患病离开了人世!老战士说了:“他们不是铁人,他们都是血肉之躯!”但身普通人的他们,却在理想的支撑下,化身为了可以连续几天不吃东西长途跋涉的“超人”。
曾经的长征精神是面对困境坚韧不拨的品质,现在的长征精神是在遇到困难时乐观向上的态度。很多现在的孩子喜欢抱怨作业多、题目难……相信在看过《开学第一课》后,在了解到长征的艰辛后,大家都会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简直不算什么。
回到大屏幕上,有些站立不稳的老战士舒展开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但我觉得他们当年的苦都是值得的,毕竟中国已经这么强大了……”电视机前的我也会心一笑。是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先辈们用血和生命打造了永不磨灭的奇迹,长征精神永垂不朽,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继续谱写传奇!
一个人的长征观后感 篇8
听完左力老师《一个人的长征》的演讲,如今茅塞顿开,终于找到了答案:“信仰与历史自觉;巨大的历史自觉,煎熬出一代真人;伟大是煎熬出来的”——左力语录。
信仰和追求是无形的引力场。需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并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这条路上,有远超过想象的荆棘、障碍,甚至绝境。这种坚持,是千磨万击后的坚韧不拔,是百转千回后的气吞山河。战争年代,为了胜利,舍弃一切,就是献出生命,在所不辞。这让我们明白,为什么长征途中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孩子都能完成这一世界壮举,是因为他们信仰纯粹,心中激荡着必胜的信念!只有信仰和历史自觉才可以迫使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勇往直前!“一个人的长征”虽然孤单、煎熬,但左力老师认为这是他受用终身此生最棒的行动与付出。他说:“我有太多次想过放弃,大多数行路的时间里没有人和我说话,强烈的孤独感让人窒息。每天步行30多公里,体力不支的时候,脚掌如同失去了肌肉一样,骨头和大地仿佛直接碰撞在了一起,疼痛难忍”。但左力老师坚定信念:长征精神最关键的就是坚持!长征的胜利,主要源于对于信仰的坚持!许多人在离成功最后一步的时候停止了,或者拐弯了,那就是前功尽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对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
长征胜利80多年了,能够这样身体力行地体验“长征”,为“长征”精神“做点事”的人寥无几人,沿途小姑娘送给左力辟邪的钱币,沿途大娘特意为左力做的中秋饼,还有大爷动情说的那句话;这是当年红军走的路,你不用怕,大胆往前走。是的,左力老师正是饱尝着军民鱼水情深而坚定地朝这条路走下去。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递着长征的精神,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一个人的武林》观后感1000字
关于本片的观后感,有点怕写,担心写出来跟电影的级别不符合,也就是怕我的观后感误导大家对本片的优质感受。不过,经过一夜后,还是觉得有必要写一写。
作为甄子丹的粉丝之一,每逢甄子丹电影上映,那肯定是必看,自然《一个人的武林》不会落下。
要说对《武林》的期待值,还真不如《冰封侠》,因为从片名来看,《冰》感觉要强些,但可惜《冰》输了,输得原因很多,我想剧本、导演占很大的比重。《武林》的导演是《十月围城》的导演,但我对《十月围城》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可能更多的是对这类题材的喜好不明显。
《武林》的剧情设计也很简单,感觉也有模式化的痕迹,不过看起来很舒服,连一向看着不怎么有好感的王宝强,在本片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而且本片其实真正的男一号是王宝强,也就如甄子丹所说,加入他的电影,会让参与者得到更多的表现,王宝强此番的表现也体现了甄子丹对演员魅力的独特发现,比如对谢霆锋、吴京、景甜等几个在动作戏上的挖掘,都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这也体现了一个优秀的动作导演对角色的挖掘功底是相当重要的。
甄子丹在本片是名义上的男一号,当然戏份也不少,也是本片的隐藏灵魂人物,在没有知道自己功夫在当今武林第一的情况下,到处挑战功夫高手,最终打死人而入狱,在狱中几年,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反思。在现代的武林中,他是功夫第一,成了练功夫人的偶像和挑战的对象。
年轻的王宝强是一个功夫痴迷者,知道甄子丹是武林第一人,所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功夫技能,然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比武事件。不过他的功夫理念是比武就要死人,因为功夫就是杀人技。
说王宝强是本片真正的男一号,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本片就是为王宝强设计的,由王宝强的角色一路展开篇幅;一是本片也是通过王宝强的角色来反思武林中人的功夫到底是用来干嘛的,是杀人技,还是保护自己,还是对修为提升?
功夫是杀人技,是不是有点像《枪王》中张国荣的理念,枪就是用来杀人的。功夫和枪都是属于武力范畴,都有保护自己和杀人的用途,具体是走向那一方面?都是看使用者的心,从大众来看,心术不正者,那就是恶。心术正,不仅仅是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修为,也就是说的哲学境界。
《武林》这次也是在场面和对决的地方做了升级,其实在《冰封侠》中甄子丹已经在挑战华语动作片的场面级别,青马大桥一战就让人爽到爆,这次《武林》继续发扬,在公路上对决,还使用了超长版的棍棒,其实真的很像青马大桥的一战,不过这一战更加刺激和紧张。
另外本片也用到了不少以前香港功夫片的片段和骨干人物,说是对功夫片的致敬,其实我想更多的是对功夫片没落的一种悲凉感,暂时的后继无人啊。
功夫片作为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也是相当多的华人喜欢看的片种,甚至也有很多外国人也喜欢。小唐尼还为此给甄子丹打了电话说,他在学习咏春,还说除了华语电影能拍这样的功夫片,其他国家很难拍。甄子丹本人也是有这样的理念,功夫片作为华语电影特色,还是要有人来继承和发扬,现在华语功夫片的代言人也仅有甄子丹了,不过他的年纪不小了,那么问题来了,继承者们你们在哪里?
不过不要担心,因为从《武林》的设计来看,已经嗅到了华语功夫片和武侠片的升级,那就是时装武侠功夫片,也就是把以前的各类什么大侠、门派等,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换代,从现代的角度来演绎,本片中就出现了不少门派,虽然没听到以前的少林、武当、峨嵋等,但是有新的武术门派,比如合一门。所以我反而不觉得悲伤,更多的是欣慰,因为华语的现代武侠片也开始找到出路,也慢慢形成模式,相信不久的将来,华语这类片种也会兴盛起来,也会出现自己的代表新人物,对华语电影走向世界提高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人的武林》观后感600字
《一个人的武林》观后感
冲着甄子丹去看的,当然后来看到王宝强的演绎,感觉这个片子还真的是不错的。整体来说,故事简单算是老少皆宜,功夫打斗很精彩感官很爽,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弘扬一种遵纪守法的正能量,政治立场摆得没话说。
首先说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吧!先是王宝强的几场单打独斗,从第一个没有战斗从侧面的描述想象得出,一把枪子弹都打完却还是死在自己最擅长的拳法上的拳法高手,那是另外一个怎么实力了得的高手啊!然后在拳脚上的功夫一直没有受伤,直到兵器上才受了一些轻伤,这些场面无一不在告诉着我们他的实力有多强。
当然也可以说武术的没落程度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一个一个曾经的顶尖高手,都没有以此来为生或者靠这个过得很风光。这样的武林高手以及将要争夺下来的天下第一,到底还有多少意义,我也不知道。一个不能让自己生活下去的梦想真的也只适合在梦里想想而已吧!所以当最后王宝强和甄子丹在车来车往上的公路上一场精彩的打斗之后,这个打斗的画面也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当那眼花缭乱的拳法开始攻击持枪的警官的时候,再厉害的武林高手也敌不过从手枪里快速打出来的子弹。那个时候不知道是应该为普通人持着武器就能战胜高手而欢欣鼓舞还是应该为高手的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哀伤。总之,精彩之后还能给自己一些思考,也就够了!
再来说说这个简单的故事,真的非常的简单,几句话就能够简单的概括叙述。讲的无非就是一个曾经想要争夺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在比武过程中失手打死了人,因此坐了牢,可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武痴却也有着同样的想要争夺天下第一的心思,然后他想方设法的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功夫理念灌输给别人。最后当然是身死道消的结果。
自然的这个故事里也少不了儿女情长,作为江湖儿女总是需要些点缀的。从一个完全不懂功夫却全心全意的爱着那个练武成痴的癌症女孩到为了束缚心爱的人的力量为他绑上一道枷锁的小师妹,都是故事里的情感闪光点。是让我们在暴力感观刺激之下温情的另外一面,算是俘获内心柔软处的内容吧!
最后当然还有所谓的正能量观点的宣传,这个道理太大也太直白,我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够理解。只不过在这其中,看到最后又成为教官的甄子丹,想象着所谓的权利者总是这样,一边怕着这样的力量有可能让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一边又不得不用这样的手段维持着自己的地位。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就是因为人都是有着这样的矛盾想法,才让灰色的地带一直存在着。而黑白的两边都过得太极端,也都各自提防着。
甄子丹有小师妹绑上那条手链,而个人的欲望呢?
《一个人的武林》观后感300字
听朋友说这部片不错,今天看了一遍。看之前,对于影名的理解是这部片讲的应该是一个孤独而又比较强的人的故事。看完之后当然有另一种理解,按这部片说的,天下第一,是孤独的,也是困难的,需要放弃很多东西。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不错。从我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么大的武林,高手是多的。在一个领域中,总会有人去为了达到最高点,而失去去了一切,背弃了所有,我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了什么,难道他们不知道他已经触犯了人性最低下线了吗?他们有的亲人朋友,都抛弃了!他们还有没有人性!理想是重要的,但情也是重要的。我也是个执着个人,我热爱音乐,我可以放弃一切,但我不会背弃他们,那些帮助过我,真心对我好的人。对于情节,我觉得有些不足:里面封于修的老婆得了癌症,他也在床榻旁守候着,为什么那一次,他就杀了她。难道他就真的受不了了,她变成了包袱?他可以吃可以住。那为什么以后的情节中,他还会想她?那他杀她的动机呢?为什么他又去杀其他的人,按常情来说他应该是嫉妒那些人儿去杀的,并且那些人并未体现出有爱人和亲人。再者电影情节却以得天下第一为由,让封于修去杀人。那么这个电影不是把封于修这个角色写得一无是处了吗?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上了一课。
相信《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100字欣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