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你的品鉴!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我国历史序幕拉开,中间经历了无数王朝更迭。时代变迁,一转眼,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灭亡,封建社会自此烟消云散,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我们想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人的智慧,只能从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寻些许。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国家宝藏》。其间的内容很快让我着迷。这个节目就让我打开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门。
中国九大博物馆强强联手,邀请了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为我们带来国宝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细细观赏《千里江山图》中,它不仅诉说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体现了少年王希孟的惊人画技。透过壁画《阙楼仪仗图》,它能带我们一览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见证了丝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爱情的体现。
我最喜欢的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当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梦中遇见洛水女神宓妃,心生爱慕。但船身一抖,美梦破碎。曹植文兴大发,写就千古名篇《洛神赋》。百年后,东晋一代画圣顾恺之,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这一凄婉绝伦的爱情故事。画中人物鲜活,跃然纸上。但是因为顾恺之已没有真迹传世,此乃下真迹一等。曹植与洛水女神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终要分开,更是成为遗憾。一曲《仙才叹》流露出两人的难过与不舍,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灵。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
而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大火。当然,是跟着它的仇人吴王夫差矛一起火的。据说这两位在博物馆里还想打一场呢!越王勾践剑现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身为君王剑的它,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勾践剑在节目前世传奇中是作为勾践嫁女的礼品送到楚国去的。它历经两千四百年,依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更是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剑。
而乾隆帝更是在节目播出后受到万众瞩目,因为这位皇帝农家乐的一面暴露在了阳光之下。他命令景德镇的工匠们做一个精致的瓷瓶,集历代瓷器之大成,用了十几种方法烧制,但是成功率实在少得可怜,也就0.23%。但是奇迹出现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各种釉彩大瓶横空出世了!古人的手艺与智慧是惊人的,一点也不输给当代。他是一个爱艺术的皇帝,但这明显不符合他们家族的基因。比如雍正帝时期的瓷器都是素雅的,他偏偏要用大红大紫等艳色,这才会被吐槽农家乐。
看《国家宝藏》,我学习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我们从这一件件华丽而庄重、简朴而不失尊贵的文物中,窥探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冰山一角。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长河一直滔滔不绝,从未干涸。它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古文化已经消失,唯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流传至今!中国古文明的灿烂,值得我们骄傲!千年国宝,一骑绝尘!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热】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下面是我们精心整理的"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观影越来越成为当下人选择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观看时会从故事情节中收获到不一样的感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新的收获,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言辞恳切,论点鲜明。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观看了《开路先锋》的纪录片后,我深刻感受到在“通山达海越岭”的过程中信心、恒心、决心一个都不能少。
面对阻碍,持“开山辟路”的信心。回顾来时之路,方知路非坦途。但中国中铁人遇山开山,见水渡水,跨过沟壑,越过乱石,不惧艰险,笃定前行。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设备的短缺、技术的难题……一条条困难横亘眼前,中铁人却从未想过就此止步、原地休息。有困难就踏着困难往上走,有挑战就扛起挑战向前冲。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尝试,敢为人先,以新思路引领新技术,以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如今,我们更要满怀信心、增添勇气,把握时代机遇、借助良好平台,在求索与追寻中实现自我突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时间,存“躬身奋斗”的恒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漫漫征途,中铁人始终坚持实干为要,行胜于言,以十年如一日坚如磐石的奋斗初心,在发展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树起了一面面迎风飘展的“开路先锋”大旗。在修筑成渝铁路的搬山现场,在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潜水作业过程中……到处都留下了中铁人、大桥人的奋斗身姿。“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有明确的志向,有不变的恒心,有一代代的传承,企业才能在千帆竞发的大潮中领航有为,行稳致远。
面对未来,展“勇争一流”的决心。辉煌的成就属于昨日,美好的未来仍在前方。要想“一览众山小”自然需要“更上一层楼”,如此才能成为排头兵,做先锋者。“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一直以来,中铁人凭借着蓬勃的朝气,以只争朝夕的劲头驰而不息向前进。在建设过程中精益求精,以“千万锤出一器”的标准诠释着勇争一流的决心。“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我们更应珍惜当下,持续拼搏,找不足、查漏洞、补短板,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企业的奋斗历程,传承好红色基因。
在未来的征途中,我们脚踏实地,披荆斩棘,扛稳“开路先锋”这面大旗,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继续书写一章章壮丽的中铁诗篇。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2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此次观看《开路先锋》纪录片,给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震撼。影片以鲜活的事例,拉开历史的帷幕。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中铁在革命战争、国家建设、科技攻关、装备研发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红色记忆。
最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第一个去走这条路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决心,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从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台国产盾构,一幕幕不同年代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一代代中铁人的奋斗痕迹。
无论走得再远,也勿忘来时之路,老一辈中铁革命家的伟大壮举,激励着每一代中铁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中,我们将继续传承“开路先锋”精神,坚守平凡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3
《开路先锋》用鲜活的事例,描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壮阔往事。在古代开路先锋是冲在队伍前面,为军队开路的将领,而在当代我认为是第一批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也是能够在各自事业中努力拼搏的探索者。总之,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是谁让天堑变通途,又是谁铸就了今天的幸福路”,记录片通过铁路建设者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突出贡献以及新中国经济建设时期的多项首次突破为切入点,描述了铁路建设中的故事以及开路先锋的英雄事迹,不管是基层的建设者还是科研人员,都为铁路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通过克服艰难环境、技术难题、装备研发等重大问题,才铸就了今天的幸福路。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该向具有“开路先锋”精神的先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年轻干部要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2】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3】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4】
六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六年中,有风有雨,有悲有喜,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有许多许多,但印象最深的还要属那一天了
我与同行的四人一起来到操场培训,项目是1200米,准备了一会儿,我们站到了起跑线上。
预备,跑!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五人飞快地冲了出去,像一支支离弦之箭似的。
一眼,来到了第二圈的弯道口,我与他几乎并肩跑着,两人互不相让,突然间,也不知怎的,他猛得朝我一撞,把我推翻在地。
正在剧烈运动的四肢突然停止运动,导致全身急剧酸痛。
我一时还站不起来了。
眼看后面两人追了上去,我却还站不起来这可怎么办呀!再看看老师,他正用严肃的目光直视着我,仿佛有什么话要说。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老师想告诉我的话。
我奋力爬起,不顾疼痛继续向前冲,渐渐超过了前面两人,紧追第一
最后,虽然我没有夺得第一,但我却从老师的目光中悟出了一个令我一直受益的道理: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无数艰辛和挫折,有旁人的嘲讽与伤害,遇到困难摔倒了,要懂得爬起来,坚强地继续向前跑人生充满挑战,要站起来,站起来。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5】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6】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7】
我们集中观看的纪录片《绝笔》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业和百姓福祉,舍生取义,向死而生,深刻体会和理解了英烈们的初心不改、信仰弥坚。全片以英烈绝笔为核心,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人们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革命英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愈发坚定。
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无边黑暗中,叶挺昂首挺胸,挥笔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宁可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保持军人的气节,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写下了早已在心中写过千遍万遍的入党申请书。叶挺遍尝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置于前却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正如在入党申请书所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黄显声身陷囹圄,却始终初心不改,我现在虽然坐牢,并未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寥寥数语,尽显浩然正气。纵观黄显声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直至牺牲的一生。
看完纪录片,我深有感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书信会泛黄、字迹会模糊,但其中的精神和信仰,依然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绝笔》中传递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穿越时光的隧道,依旧猎猎张扬。
《绝笔》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我们将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重任。特别是要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基层奉献自己、锤炼本领、成就人生。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8】
近期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岁月》等栏目不断播出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家阳早、寒春的业绩。这对老1辈革命家为我国奶牛事业忘我的奉献,可谓奶牛界的袁隆平。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真相》杂志刊登了1篇题为1个逃掉的原子特务的文章,文章说曾参与过美国原子弹制造计划曼哈顿工程、掌握了很多机密的年轻女物理学家琼辛顿此前突然失踪,几年后在北京露面。文章怀疑琼辛顿和丈夫欧文恩格斯特到了中国以后,向中国流露了美国的核秘密,并且有可能正在协助共产党政府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计划。 但是,事实上,两夫妇在那几年间1直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养牛(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由于地方偏僻,在新中国成立20天后,才知道消息,以后他们在中国养了1辈子的牛。那末这对美国夫妇为什么放弃故乡优越的生活而选择来到中国呢?
70年前,1个诞生于纽约州1个农场主家庭27岁名叫欧文恩格斯的美国年轻人,刚从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展转半年来到中国延安。2年以后,他的女同学琼辛顿,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1位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她的同事感慨: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肉!此话使她尔后放弃了成为纯科学家的梦想,随他来到了延安。尔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阳早和寒春,1949年4月,阳早、寒春在延安瓦窑堡的1个窑洞里结婚结为夫妇,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虔诚的朋友和同志,阳早的专业终究同样成了妻子寒春的选择。婚后不久就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对牛进行改进。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两人可谓夫唱妇随。阳早负责奶牛品种改进,而曾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寒春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贡献气力。其间,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我们只需要1心1意工作。从此,两位专家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也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着自己所有的热忱与智慧。1966年阳早作为中国最早引智专家之1,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北京工作。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寒春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但是住在专家楼上的阳早其实不开心,在他们的1再要求下,1972年,他们终究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农场,开始了在小王庄中国农机院农机实验站的工作,这1干,又是310多年。在此期间,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殖推行工作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许多奶牛场和种公牛场牛群品质改进的首选产品,为北京、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鉴于此,他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
1987年9月,农牧渔业部给阳早、寒春颁发国际合作奖,并遭到万里副总理的接见,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与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2009年,阳早和寒春夫妇入选CCTV感动中国组委会推出的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已经是中国农机院专家的寒春再次否认了她与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有关的传闻。她表示自己之所以离开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研制这些杀人武器的憎恨,固然也就不会支持和帮助任何国家加以制造。 阳早从艰苦的革命时期,走过____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和中国1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终生的精力。他们在中国生育的3个孩子与中国青年1样,热血沸腾,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起了1个国际主义式的中国知青。每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他会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为信仰而来。他们的老大阳和平(取名也是浓浓的中国味)曾幽默地说是毛主席把妈妈忽悠来的。
2003年的圣诞节,阳早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85岁,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寒春执意要求加上1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她说;我们在中国呆了1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而是为了信仰。2010年,中国绿卡第1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9岁。
1个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主,1个是参加过原子弹实验的核物理专家,情愿放弃优裕的生活,却在710年前来到中国陕北,为中国人养了1辈子的牛,而无怨无悔,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让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他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坚持丝毫没有遭到影响,他们居住的房间陈设仍远非寒酸所能形容。1位来访者曾估算他们房间里的不动产:除电视和冰箱外,她家所有家具可能不值2000元,如果卖给收旧品的,就是100元人家也不要。他们寻求的不是物资,他们看重的是精神。
在我们心目中他们的份量不单单来源于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深深感动,和由这类感动带来的责任。这家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人生选择,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是他们与中国普通人1样工作和生活,并且感到幸福和充实。
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9】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呈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大事、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叙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叙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究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呈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斗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叙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大事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大事,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精选
您可能需要《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优秀的影视可以很好的带动我们的情绪,可能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记录下这份感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就是在记录想法的同时丰富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
《开路先锋》之穿越天堑讲述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历程,再现了老一辈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场景。山河为证,岁月有痕。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公铁两用特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宏大工程,创造了氦氧深潜水、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72米深水基础工程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填补了很多“中国空白”“世界空白”,谱写了桥梁建设史上壮怀激烈的英雄篇章。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回首我们奋进的征途,从新中国第一座桥梁武汉长江大桥到自力更生,国人“争气桥”的南京长江大桥,从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九江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再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缅甸仰光-丁茵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一位又一位,一代又一代的桥梁建设前辈们用自己“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建桥”的初心使命书写了我们中国桥梁建设的宏伟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新一代的大桥人我们要向所有桥梁建设的前辈们学习,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以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青年奋斗姿态;以持之以恒、驰而不息学习的状态,努力向课本学专业知识,向现场学工程技术,向优秀学工作经验。努力做边学边思考、边学边总结、边学边实践的高效学习人,在不断地学习中学好岗位专业知识,练好岗位专业技能,提高个人内在素质,在新时代祖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上,贡献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力量,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诺言中,发出属于我们大桥青年的“桥梁之音”。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2)
《开路先锋》这部纪录片,仿佛将我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向我们讲述着中国中铁的前世今生。从中共一大后的工人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从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大桥、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等方面,讲述了那个年代工人们的英雄壮举,中国中铁对我国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看到纪录片中一幕幕鲜活的事例,深刻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中铁对我国国家建设、科技攻关等方面的重大贡献。岁月如歌,往事难忘。我们要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开路先锋的大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斗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人,我们要立足于历史,不断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施工前线还是后勤保障,都要不忘艰苦奋斗的初心,牢记安全生产的使命。努力争做一名当代的开路先锋!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3)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创业百年国脉兴;勇于跨越、追求卓越,放飞中华复兴梦,中国中铁永远是开路先锋,开路先锋。”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旋律,一句句富含深意的描绘,寄托了中国中铁人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家国天下的豪情,诠释了中国中铁的企业精神、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国家记忆》记录了中国中铁发展的缩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尽美为宣传革命领导古城山海关工人运动,到为开发西南地区的成渝铁路的修建,再到武汉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握手……,这一幕幕不仅带领观者重温“开路先锋”们的一路艰辛与喜悦,更关注了钢筋混凝土背后的智慧与人情味。
成败的关键在人。这次在观看《国家记忆》纪录片时,最大的深刻感受就是在这些宏大工程面前,人是何其渺小。工程建设中不断面临极限挑战,但正是那些拥有疯狂想象力、创造力的设计师,不畏艰辛、尽心尽责的工程师和日以继夜、坚守岗位的工人们,不断与时间赛跑,挑战自我,齐心协力攻克难题,谱写着一个个大桥故事,将“中国大桥”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我也像大桥人一样,从一切为零的初学者慢慢积累,一步步提升自我,为大桥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我为我的祖国而自豪。厉害了大桥人!厉害了我的国!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4)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5)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此次观看《开路先锋》纪录片,给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震撼。影片以鲜活的事例,拉开历史的帷幕。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中铁在革命战争、国家建设、科技攻关、装备研发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红色记忆。
最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第一个去走这条路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决心,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从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台国产盾构,一幕幕不同年代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一代代中铁人的奋斗痕迹。
无论走得再远,也勿忘来时之路,老一辈中铁革命家的伟大壮举,激励着每一代中铁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铁员工,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中,我们将继续传承“开路先锋”精神,坚守平凡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6)
1950年的中国刚刚建国没有多长时间,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在抓紧一切时间在搞经济建设,但是就在此时朝鲜战争突然之间爆发了,在美国的邪恶嘴脸下透露着更大的阴谋,就在中国领导人接到此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探讨是否应该出兵的问题,并且这时朝鲜,也在请求中国出兵朝鲜,但是高傲自大的美国认为中国没有任何的理由能够出兵朝鲜,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领导人在多次的会议中最后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出兵朝鲜。
在当时的环境下,号称全世界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美国,拥有最强的机械化部队,而我们才刚刚成立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朝鲜战争。
在观看了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让我心生敬畏,一车的将士上了火车,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不知道自己去干嘛,但是只要有命令下达,不管不问只是在执行,究竟是什么在领导着中国人民军队,在观看后我觉得是信仰,中国人民军队,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军队,下达作战命令的出发点也是以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利益出发,所以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是值得中国人民去爱护和尊敬的。
在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中有太多的战斗英雄,比如三十八军在此次战役中,奇袭德川、穿插三所里、抢占龙源里、血战松骨峰为战役胜利重大贡献,彭德怀起草表彰中特意加了这两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之后三十八军有了一个享誉全军的称号“万岁军”。
如今的社会早已经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这正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用自己的努力,跟着公司发展的脚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社会,作为管理者,对于自己手底下的队员,一定要做到了如指掌,了解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标准性,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一定要起一个带头作用,带领队员们在学习的态度上进行一个大幅度的转变,从被动工作转变成主动工作,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和必胜的决心,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完成造就人的使命。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7)
七十载,勇于跨越,追求卓越,为开路作先锋;
七十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使天堑变通途;
七十载,筚路蓝缕,初心不改,让交通助国强。
近日,纪录片《开路先锋》在央视4套播出,纪录片用珍贵的历史镜头和档案资料,讲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中铁在革命战争、国家建设、科技攻关、装备研发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红色记忆。
《开路先锋》是一部讲述中国中铁人的奋斗史,也是展现我国交通强国光辉历程的纪录片。
我通过观看《开路先锋》记录片,看到了作为开路先锋的前辈们在党的引领下,在埋头苦干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中,发出一声声高亢的劳动号子,在祖国的大地上,化作为一座座时代的丰碑,耸立在成渝铁路之上、耸立在天堑长江之上、耸立在“世界屋脊”之上时,我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中铁一名员工,其内心被前辈们不惧困难险阻、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折服,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让他们不惧困难险阻?又是什么让他们甘于奉献?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在党史学习中和“理想、信念、情怀,爱党、爱国、爱企”主题教育活动中找到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中铁前辈们不惧困难险阻、甘于奉献的精神原动力离不开理想、信念、情怀源源不断的驱动,也离不开爱党、爱国、爱企思想之根深深厚植在他们内心的红色基因,在这些精神动力的驱动下,中国中铁人一路走来,跨江河、越天堑、变通途,把一根根枕木连成一条条通蜀道达“屋脊”的天路,把一个个铆钉固结成一座座接南北跨江海的大桥。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纪录片《开路先锋》是一部理想、信念、情怀和爱党、爱国、爱企的生动教材。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中国中铁员工将在“开路先锋”精神旗帜引领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和爱党爱国爱企情怀,立足自身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8)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9)
近期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岁月》等栏目不断播出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家阳早、寒春的业绩。这对老1辈革命家为我国奶牛事业忘我的奉献,可谓奶牛界的袁隆平。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真相》杂志刊登了1篇题为1个逃掉的原子特务的文章,文章说曾参与过美国原子弹制造计划曼哈顿工程、掌握了很多机密的年轻女物理学家琼辛顿此前突然失踪,几年后在北京露面。文章怀疑琼辛顿和丈夫欧文恩格斯特到了中国以后,向中国流露了美国的核秘密,并且有可能正在协助共产党政府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计划。 但是,事实上,两夫妇在那几年间1直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养牛(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由于地方偏僻,在新中国成立20天后,才知道消息,以后他们在中国养了1辈子的牛。那末这对美国夫妇为什么放弃故乡优越的生活而选择来到中国呢?
70年前,1个诞生于纽约州1个农场主家庭27岁名叫欧文恩格斯的美国年轻人,刚从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展转半年来到中国延安。2年以后,他的女同学琼辛顿,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1位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她的同事感慨: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肉!此话使她尔后放弃了成为纯科学家的梦想,随他来到了延安。尔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阳早和寒春,1949年4月,阳早、寒春在延安瓦窑堡的1个窑洞里结婚结为夫妇,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虔诚的朋友和同志,阳早的专业终究同样成了妻子寒春的选择。婚后不久就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对牛进行改进。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两人可谓夫唱妇随。阳早负责奶牛品种改进,而曾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寒春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贡献气力。其间,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我们只需要1心1意工作。从此,两位专家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也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着自己所有的热忱与智慧。1966年阳早作为中国最早引智专家之1,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北京工作。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寒春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但是住在专家楼上的阳早其实不开心,在他们的1再要求下,1972年,他们终究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农场,开始了在小王庄中国农机院农机实验站的工作,这1干,又是310多年。在此期间,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殖推行工作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许多奶牛场和种公牛场牛群品质改进的首选产品,为北京、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鉴于此,他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
1987年9月,农牧渔业部给阳早、寒春颁发国际合作奖,并遭到万里副总理的接见,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与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2009年,阳早和寒春夫妇入选CCTV感动中国组委会推出的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已经是中国农机院专家的寒春再次否认了她与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有关的传闻。她表示自己之所以离开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研制这些杀人武器的憎恨,固然也就不会支持和帮助任何国家加以制造。 阳早从艰苦的革命时期,走过____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和中国1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终生的精力。他们在中国生育的3个孩子与中国青年1样,热血沸腾,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起了1个国际主义式的中国知青。每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他会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为信仰而来。他们的老大阳和平(取名也是浓浓的中国味)曾幽默地说是毛主席把妈妈忽悠来的。
2003年的圣诞节,阳早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85岁,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寒春执意要求加上1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她说;我们在中国呆了1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而是为了信仰。2010年,中国绿卡第1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9岁。
1个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主,1个是参加过原子弹实验的核物理专家,情愿放弃优裕的生活,却在710年前来到中国陕北,为中国人养了1辈子的牛,而无怨无悔,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让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他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坚持丝毫没有遭到影响,他们居住的房间陈设仍远非寒酸所能形容。1位来访者曾估算他们房间里的不动产:除电视和冰箱外,她家所有家具可能不值2000元,如果卖给收旧品的,就是100元人家也不要。他们寻求的不是物资,他们看重的是精神。
在我们心目中他们的份量不单单来源于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深深感动,和由这类感动带来的责任。这家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人生选择,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是他们与中国普通人1样工作和生活,并且感到幸福和充实。
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纪录片国家安全观后感
纪录片国家安全观后感
上上个星期,我们观看了中央台的国家安全教育片。看完之后内心有万千感慨,想要一一道来。
国家是由我们一个个小家组成,没有国家哪来小家。对于我们而言国家就是我们的大家!我们需要保护国家的安全,严守国家的秘密,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公民!在教育片中有一位中国公民用他的行动真正践行了这一真理,严守了国家秘密。
关注国家军事信息,关心国家大事,这些都很正常,但是当一些不法分子想要窃取这些国家情报时,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国家和国家之间会有间谍,或者是一些恐怖组织也会有间谍,为了了解我们国家的机密,他们便会装扮成中国人或者是外来游者来获取信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当我们遇到这些间谍,不法分子,我们有义务保守国家秘密,同时,当他们利用金钱来吸引我们时,我们也要抵制住诱惑,拒绝为他们服务。严守国家秘密,保护国家安全。并且,一旦察觉到这类人的存在,我们需要立即向有关机关报告,让有关机关去查处他们。在报告完毕后,我们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因为他们存在危险性,我们很难猜测到他们的队伍有多大,是否有武器。
保护国家安全我们义不容辞,这是我们身为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通用6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纪录片《国家》观后感”,敬请访问。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篇1】
我在电视机前收看了CCTV1播出的专题节目《榜样4》。看完以后,我感触很深,有收获、有感动、有难受。在收获榜样巨大的力量同时,也为张富清老英雄深藏功名感动,为黄文秀同志的牺牲深感心痛与难受。我们要扎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榜样的力量,在埋头苦干中展示“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敬业奉献中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
学习榜样的力量,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作为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干部,我有时候觉得办公室的工作总是零碎而繁忙,往往都是忙忙碌碌一整天,水都没有喝一口,但是总说不出来做了什么大事,忙出了什么成效。所以,我一开始心里存在一些委屈。当我观看《榜样4》以后,内心有很大的改变。老英雄张富清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在战场,身边的战士们纷纷倒下了,连命都丢了。而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衣食无忧,生活幸福,还去争那些虚名小利?不应该啊。我内心充满了愧疚、不安和难受。于是,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严格约束自己,认真准守各项工作纪律,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细微处开始,将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为干大事做铺垫。
学习榜样的力量,敬业奉献不求回报。太史公司马迁有过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朗朗皆为利往”。自私是人的天性,但却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性。我记得第一次去荣塘镇参加扶贫工作,当时非常害羞,走进困难群众家里,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做什么。后来,在镇领导的带领下,我开始学习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其实,人民群众都很淳朴,很现实。我们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懂得换位思考,真实的去为群众解决问题,那样才能走进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榜样4中,黄文秀同志为了伟大的扶贫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无求回报,只求为困难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体现了一名中共党员的初心。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要甘于奉献,心胸开阔。在与家人相处时,宽容一点;与同事共事时,热情一点;与领导办事时,踏实一点。人在事中磨,想要成就伟大梦想,必须脚踏实地。而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更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接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篇2】
六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六年中,有风有雨,有悲有喜,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有许多许多,但印象最深的还要属那一天了
我与同行的四人一起来到操场培训,项目是1200米,准备了一会儿,我们站到了起跑线上。
预备,跑!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五人飞快地冲了出去,像一支支离弦之箭似的。
一眼,来到了第二圈的弯道口,我与他几乎并肩跑着,两人互不相让,突然间,也不知怎的,他猛得朝我一撞,把我推翻在地。
正在剧烈运动的四肢突然停止运动,导致全身急剧酸痛。
我一时还站不起来了。
眼看后面两人追了上去,我却还站不起来这可怎么办呀!再看看老师,他正用严肃的目光直视着我,仿佛有什么话要说。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老师想告诉我的话。
我奋力爬起,不顾疼痛继续向前冲,渐渐超过了前面两人,紧追第一
最后,虽然我没有夺得第一,但我却从老师的目光中悟出了一个令我一直受益的道理: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无数艰辛和挫折,有旁人的嘲讽与伤害,遇到困难摔倒了,要懂得爬起来,坚强地继续向前跑人生充满挑战,要站起来,站起来。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篇3】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篇4】
我们作为一名较有文化的基层干部,要不忘初心,牢固树立家国情怀,不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以新的担当和作为,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让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如果我们仅仅将爱国奋斗挂在嘴边,放在脑里,那么这是无用的。必须将爱国奋斗落在实处,转为实践,才能真正的建功立业。当然建功立业并不是意味着必须赚多少钱,做特别了不起的贡献。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就是建功立业。
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拼命奔跑’的青春风貌,要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念,要以‘抛头颅,撒热血’的热情,踏着先人的脚步,用我们智慧的大脑,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丽新时代。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要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我们身边有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他们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甘于奉献,坚持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牢固树立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我们作为年轻的的基层干部,应该在新时代自觉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不负人民期望;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篇5】
这天,接到党办通知,号召党员同志们晚上看中央一台,观看和聆听榜样的故事,于是到了晚上我很准时地调到了中央一台,于10月21日晚上8点真正的感受榜样力量!认真地收看了《榜样4》专题节目首播。节目中老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李连成的“吃亏学”、黄文秀定格的青春、唐真亚xx的水上邮路、抽粪工李萌奉献青春、“羊书记”隋耀达的扶贫路、嫦娥四号的航天人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事迹非常的有感染力,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节目通过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多种形式,集中彰显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性。不忘初心,坚守本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使命,多为患者做好服务才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做为医者的我们要肩负起使命,在临床一线,多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做到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要为患者和人民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医者的一份微薄之力。
《榜样4》给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学习的标杆,特别是年轻的共产党员黄文秀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了偏远的乡下,在艰苦条件下进行扶贫工作,在扶贫的艰难道路上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她无私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让我们受榜样的激励而努力向他们看齐,同时借鉴他们的做法,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同样也可以成为优秀共产党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榜样的精神永绽光芒。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篇6】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到处生机盎然,硕果飘香。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到河南深入开展考察调研,并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好中国故事,践行初心使命,打好三大攻坚战,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以贯之地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夜星,在中国故事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习近平总书记久久伫立,仿佛在与红色印记演绎着一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红色江山不可变,而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成为中国故事的传唱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践行初心使命,涵养清风正气。
“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时,告诫全党同志的“三个不能忘记”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必须要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贯彻主题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忧人民所忧,急群众所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建强战斗堡垒,决战脱贫攻坚。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基层党组织既是上级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力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内在要求。从给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到调研考察河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期盼着百姓脱贫致富,奔向幸福小康。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撸起袖子,挑起担子,趟出路子,举非常之力,尽非常职责,不忘初心,奋发作为,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愈久弥香。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系列8篇)
如何写出值得他人借鉴的优秀作品名观后感呢?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写观后感也是重新思考作品的过程,撰写观后感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可以锻炼我们的情商和共情能力,下面是由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2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3
我们集中观看的纪录片《绝笔》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业和百姓福祉,舍生取义,向死而生,深刻体会和理解了英烈们的初心不改、信仰弥坚。全片以英烈绝笔为核心,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人们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革命英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愈发坚定。
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无边黑暗中,叶挺昂首挺胸,挥笔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宁可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保持军人的气节,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写下了早已在心中写过千遍万遍的入党申请书。叶挺遍尝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置于前却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正如在入党申请书所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黄显声身陷囹圄,却始终初心不改,我现在虽然坐牢,并未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寥寥数语,尽显浩然正气。纵观黄显声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直至牺牲的一生。
看完纪录片,我深有感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书信会泛黄、字迹会模糊,但其中的精神和信仰,依然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绝笔》中传递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穿越时光的隧道,依旧猎猎张扬。
《绝笔》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我们将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重任。特别是要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基层奉献自己、锤炼本领、成就人生。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4
在此次学习当中观看的是《国家记忆》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而录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片中讲述了在抗美援朝中,中国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不受外界威胁而援助朝鲜的事迹。
一、精神统一、无往不利
在1950年的6月朝鲜战争开始爆发,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全面入侵朝鲜时,美国曾多次派飞机入侵中国边境城市及台湾海峡,并对东北边境城市实施了轰炸扫射,而美国并没有因此收敛,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将部队打到我国边境外,而这一系列的恶意行为对中国国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此我国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各级领导召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最终命令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通过纪录片让我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一定的了解,美国联军的来势汹汹,在无形中对中国稳定发展的策略带来了压力,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的举动就是向外国列强们说明,中国并不畏惧强权,尽管美国联军有着先进的武器,但一切损害国家及人民利益的行为,我们都将予以痛击。
这是破釜沉舟的决心,是对中国国土不可侵犯底线的捍卫,这种决心也令我动容,2021年是公司造就人元年暨学习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决心,在落实我们造就人的使命上,没有任何借口与理由可以阻挠我们,而这也是我在此次观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所学习到的精神力量。
在视频中美国联军的飞机、坦克能够摧毁我们的身躯,却打不倒我们不屈的精神,这是先辈们用一次又一次血的战争,留下的精神财富,而事实也证明只要精神得以统一,就可以无往不利,无论是抗美援朝的战争,还是我们的工作当中,都需要这种在面对困难险阻时敢于担当勇于面对的精神。
二、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2020年是中国抗美援朝70周年,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有70载,但我相信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胜利,用血肉谱写的事迹,没有人可以忘记。在抗美援朝中我们的先烈们用生命守护我们现有的安宁,为了缅怀先烈10月25日也被定义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在我的记忆当中只记得邱少云、黄继光这些书本当中,老师曾讲过的事迹,而通过学习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我了解到更多我不曾知晓的先烈与事迹。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也领悟出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品质和精神,透过国家记忆的镜头下让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个又一个坚韧的面孔浮现在眼帘,有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荣获特等功并授予“二级狙击英雄”的张桃芳。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冒着美军轰炸、抢修桥梁、先后荣获战功6次,其中大功1次的杨连弟。双腿被敌炮弹炸断,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等等。
通过这些抗美援朝中先烈们的事迹,也使我能够直观的去观察历史、学习历史,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困难重重、勇于面对的精神得以学习,并结合自身的不足之处来充实自己造就自己,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得以传承。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定自身的信念,学习抗美援朝先辈们勇于拼搏的决心,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造就人的使命。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5
1950年的中国刚刚建国没有多长时间,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在抓紧一切时间在搞经济建设,但是就在此时朝鲜战争突然之间爆发了,在美国的邪恶嘴脸下透露着更大的阴谋,就在中国领导人接到此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探讨是否应该出兵的问题,并且这时朝鲜,也在请求中国出兵朝鲜,但是高傲自大的美国认为中国没有任何的理由能够出兵朝鲜,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领导人在多次的会议中最后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出兵朝鲜。
在当时的环境下,号称全世界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美国,拥有最强的机械化部队,而我们才刚刚成立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朝鲜战争。
在观看了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让我心生敬畏,一车的将士上了火车,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不知道自己去干嘛,但是只要有命令下达,不管不问只是在执行,究竟是什么在领导着中国人民军队,在观看后我觉得是信仰,中国人民军队,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军队,下达作战命令的出发点也是以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利益出发,所以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是值得中国人民去爱护和尊敬的。
在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中有太多的战斗英雄,比如三十八军在此次战役中,奇袭德川、穿插三所里、抢占龙源里、血战松骨峰为战役胜利重大贡献,彭德怀起草表彰中特意加了这两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之后三十八军有了一个享誉全军的称号“万岁军”。
如今的社会早已经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这正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用自己的努力,跟着公司发展的脚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社会,作为管理者,对于自己手底下的队员,一定要做到了如指掌,了解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标准性,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一定要起一个带头作用,带领队员们在学习的态度上进行一个大幅度的转变,从被动工作转变成主动工作,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和必胜的决心,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完成造就人的使命。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6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7
抗美援朝战争,是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强大的美国互为主要对手进行的一场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较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的在变、国家在变、时代在变、世界也在随之变化。中国经历战争的洗礼,已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国家。美国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深刻变化,导致其对战争有了错误的判断,首先误判中国不会参战,觉得中国废墟满地无力插手,错失战争的先机;其次误判中国军事能力,从战略和战术上都轻视中国,认为中国军队无论从作战经验、武器装备、军人素质都无法与美军相比。最重要的误判中国人的意志,错误估计了中国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决心。
毛泽东把出兵朝鲜的决定电告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历史证明,抗美援朝决策,使中国获得战略利益是巨大的,新中国拥有长期的和平建设和社会改革环境,
三、信仰成就钢铁之师
战争没有绝对的胜利,就是相互消耗,消耗的是资源,更是意志。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仍然坚守阵地,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将中国军队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发挥到极致。中国人民志愿军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充分发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这是取得一切胜利的决定因素。对于美国军人来说并没有保家卫国的意义,而中国军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斗。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8
1950年10月5日通过中央政治局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在做出艰难决策后,彭德怀评价毛主席拥有卓越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并通过历史的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决定,抗美援朝解决了我国东北的巨大威胁,从而也验证了决策的重要性。
10月25日在彭德怀带领下的中国志愿军首战告捷,更是占领了黄草岭、云山等重要高地,粉碎了麦克阿瑟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的美梦,首战告捷不但鼓舞了中国志愿军的士气,更为持续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这点来看决策后的首要目标非常重要。
彭德怀时常翻看两本书分别为《麦克阿瑟》及《麦克阿瑟的两栖作战》,就是凭借着对麦克阿瑟的了解,在11月13日作出诱敌深入的大胆计划,而在最后阻击敌军的1营3连担任着正面阻敌的艰巨任务,120人仅仅剩下7人这一战役被志愿军领导授予了“攻守兼备”的旗帜,并记集体特等功,在随后的战斗中志愿军成功取得了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的胜利,彻底在朝鲜站稳脚跟,彭德怀写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从而使三十八军有了一个万岁军的称号,在工作中每一次的事件都是一场战役,不但要思考决策,更要初见硕果,而树立典型,鼓舞员工又是重中之重,勇于斗争,具备牺牲精神,将使命牢牢地落实在工作中。
牢牢抓住骨干精英才能屡战屡胜,不断发展骨干精英,不断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使其认识到宁可牺牲也要坚守阵地的精神,此次学习令我受益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重温抗美援朝的国家历史,从而吸取更多能量。
[最新]纪录片《国家》观后感1000字系列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情节中。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最新]纪录片《国家》观后感1000字系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1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2
这天,接到党办通知,号召党员同志们晚上看中央一台,观看和聆听榜样的故事,于是到了晚上我很准时地调到了中央一台,于10月21日晚上8点真正的感受榜样力量!认真地收看了《榜样4》专题节目首播。节目中老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李连成的“吃亏学”、黄文秀定格的青春、唐真亚xx的水上邮路、抽粪工李萌奉献青春、“羊书记”隋耀达的扶贫路、嫦娥四号的航天人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事迹非常的有感染力,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节目通过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多种形式,集中彰显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性。不忘初心,坚守本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使命,多为患者做好服务才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做为医者的我们要肩负起使命,在临床一线,多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做到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要为患者和人民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医者的一份微薄之力。
《榜样4》给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学习的标杆,特别是年轻的共产党员黄文秀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了偏远的乡下,在艰苦条件下进行扶贫工作,在扶贫的艰难道路上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她无私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让我们受榜样的激励而努力向他们看齐,同时借鉴他们的做法,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同样也可以成为优秀共产党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榜样的精神永绽光芒。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3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呈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大事、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叙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叙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究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呈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幻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呈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斗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叙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大事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大事,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4
我在电视机前收看了CCTV1播出的专题节目《榜样4》。看完以后,我感触很深,有收获、有感动、有难受。在收获榜样巨大的力量同时,也为张富清老英雄深藏功名感动,为黄文秀同志的牺牲深感心痛与难受。我们要扎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榜样的力量,在埋头苦干中展示“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敬业奉献中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
学习榜样的力量,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作为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干部,我有时候觉得办公室的工作总是零碎而繁忙,往往都是忙忙碌碌一整天,水都没有喝一口,但是总说不出来做了什么大事,忙出了什么成效。所以,我一开始心里存在一些委屈。当我观看《榜样4》以后,内心有很大的改变。老英雄张富清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在战场,身边的战士们纷纷倒下了,连命都丢了。而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衣食无忧,生活幸福,还去争那些虚名小利?不应该啊。我内心充满了愧疚、不安和难受。于是,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严格约束自己,认真准守各项工作纪律,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细微处开始,将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为干大事做铺垫。
学习榜样的力量,敬业奉献不求回报。太史公司马迁有过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朗朗皆为利往”。自私是人的天性,但却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性。我记得第一次去荣塘镇参加扶贫工作,当时非常害羞,走进困难群众家里,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做什么。后来,在镇领导的带领下,我开始学习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其实,人民群众都很淳朴,很现实。我们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懂得换位思考,真实的去为群众解决问题,那样才能走进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榜样4中,黄文秀同志为了伟大的扶贫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无求回报,只求为困难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体现了一名中共党员的初心。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要甘于奉献,心胸开阔。在与家人相处时,宽容一点;与同事共事时,热情一点;与领导办事时,踏实一点。人在事中磨,想要成就伟大梦想,必须脚踏实地。而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更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接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5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可以马上联想到明朝中期抵御外侮、抗击倭寇的戚继光、俞大猷,清朝道光年间虎门销烟、强我体质的林则徐,我们更容易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千千万万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浴血疆场、马革裹尸的革命将领和无名战士们。当然,我们也会联想到和平年代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共和国卫士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顶天立地、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正如战士奋斗的阵地不只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一样,英雄也不单是在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拼搏中才能产生。《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是这样解释的:“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由此看来,任何时代都可以诞生英雄,每个人自己也可能成为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但是有些人的精神世界却空虚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者有之,盲目追星、三观模糊者有之,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者有之,因此,记住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握英雄精神的正确内涵,扎扎实实向英雄学习,就很有必要。它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更纯洁,精神更充实,前进的动力更足,步伐更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将英雄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
首先,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xx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叙说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这也是在延续岳母刺字中所包含的几千年来的中华儿女的血性。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做到把祖国装在心中,“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其次,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思想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共产党人夏明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发出的铮铮忠言。他在狱中给他母亲的遗书中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可见,夏明翰不仅是一位豪气干云的大英雄,更是一位意志坚定、党性纯洁的伟大的革命者。我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传承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再次,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共和国建立不久,聂荣臻元帅领命,带领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众多科技专家,抱着“黄沙百战披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坚定决心,来到终年阴风怒号、蓬断草枯的戈壁滩头,在一穷二白、孤立无援的条件下,硬是制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第四,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英雄是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有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正是靠着铁的精神跨越了“雪山”“草地”,征服了“娄山关”“腊子口”,这些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总之,我们学习英雄精神,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将来能够更好地为国出力。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6
观看央视频道播出的《榜样4》,片中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让我感动的是张富清、黄文秀同志的事迹。张富清这位曾经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多次荣立战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勋”奖章。他却居功不自傲,一辈子坚守初心,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到地方,他都胸怀大局,不计得失,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而黄文秀,作为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大学生,本来可以选择更为安逸和舒服的工作环境和行业,但是研究生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百色,用所学的知识服务建设家乡。2018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她爱岗敬业,心系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她用青春书写着奉献,用青春诠释了使命和担当。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张思德、还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以及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默默奉献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黄文秀,他们是都为了人民利益,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和奋斗征程,为我们树立了奋斗征程中的榜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的人浑浑噩噩过了一辈子,有的人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有的人虽然生命短暂,人生却无比绚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富清、黄文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用实际行动向我们拓展了人生的高度,用无私的奉献延展了生命的宽度,让人生的价值光芒四射,精彩纷呈。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以张富清、黄文秀等先进人物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2020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篇5】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通过70年的艰苦奋斗,当前的中国,已从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成长为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东方雄狮”。新中国近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伟大奇迹。原因在何?正在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中国人民团结奋进,顽强拼搏,汇聚起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走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什么是红色精神?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颜色,象征着希望、和谐和美好。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精神,是1919年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是“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是“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稳健发展的和平年代,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都得以弘扬与传承。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宝贵精神财富。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伟大历史性时刻,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从工作细节抓起,将发挥红色精神力量的成效落在实处,切实做到红色精神人人相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从而推动党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前进。
红色精神人人承,红色基因代代传。中国共产党人将永远满腔热血,中国共产党人人将永远奋勇向前,中华民族人将迎来伟大复兴。仰望星空,祖国的天空的星光日益闪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亲爱的祖国古老而伟大,美丽而永生!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7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8
六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六年中,有风有雨,有悲有喜,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有许多许多,但印象最深的还要属那一天了
我与同行的四人一起来到操场培训,项目是1200米,准备了一会儿,我们站到了起跑线上。
预备,跑!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五人飞快地冲了出去,像一支支离弦之箭似的。
一眼,来到了第二圈的弯道口,我与他几乎并肩跑着,两人互不相让,突然间,也不知怎的,他猛得朝我一撞,把我推翻在地。
正在剧烈运动的四肢突然停止运动,导致全身急剧酸痛。
我一时还站不起来了。
眼看后面两人追了上去,我却还站不起来这可怎么办呀!再看看老师,他正用严肃的目光直视着我,仿佛有什么话要说。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老师想告诉我的话。
我奋力爬起,不顾疼痛继续向前冲,渐渐超过了前面两人,紧追第一
最后,虽然我没有夺得第一,但我却从老师的目光中悟出了一个令我一直受益的道理: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无数艰辛和挫折,有旁人的嘲讽与伤害,遇到困难摔倒了,要懂得爬起来,坚强地继续向前跑人生充满挑战,要站起来,站起来。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篇9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纪录片观后感
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观后感(一)
今日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这部纪录片,深有所触。自己连宇宙的一粒灰尘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乐、我所认知的世界有意义吗?拥有的,说句最鸡汤的话:我活过我思考过,所以我存在过。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如果把像人类一般有强烈的定居与怀念故土的生命成为农业民族,那些太空游民就像是飞蝗一般。不,用金融领域的名词类比的话,太空游牧民就像是大机构的热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机机会,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个国家乃至一众国家,将其国家几十年的积累洗劫一空后凯歌奏响,撤走。留下满目疮痍的国家与人民。而农业民族就像是价值投资者,寻找那些具备价值的对象,进入等待其成长。极端点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资金将目标的优势固定下来,再精耕细作,让其成长更快。典型的农业做法是不?两种不同的投资手法恰恰与历史上的两大类群体相对应,这也是我无比热爱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可以说,金融业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业,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登上大众视野的,但是金融领域早就开始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领域也早就开始神经网络学习程序的开发。难怪金融领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潜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前清秘史观后感(二)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高三观后感(三)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这样三类学生高考最后的结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人的跳转。因为人生大多就是这样,有付出有回报,前人的总结总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样的高三学子,在这样三百多个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篇二: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上个学期,我们语文课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文章讲述了美丽辉煌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侵略。让我感到了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今天,我又一次看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圆明园》,感受到不仅是侵略者的残暴,更是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
圆明园由康熙、雍正、和乾隆精心设计,着手打造,用了151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好比人间仙境,漂亮精美的圆明园。并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圆明园内有数不尽的宫殿和令人陶醉的景点。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大清陷入风雨摇曳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圆明园就在魔爪下毁于一旦。这帮强盗不但毁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毁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我看完片子后,心里对当时为对抗侵略者的军人表示深深的惋惜。他们并不是懦夫。数万勇士英勇地朝着侵略者冲锋,冲锋,以求保全皇帝,保全圆明园,保全中华民族的尊严!但是,再勇猛的铁骑,再锋利的战刀,也无法与先进的来福qiāng,远程炮相抗衡,可敬可怜的勇士们,举着大万长矛还没有来得及接近敌人,就被远程炮炸了个粉碎,可悲啊!被炸了个粉碎,同时被炸碎的还有大清帝国的防线。他们不知道,当他们还在使用着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大刀长矛时,当他们还在使用着两个世纪以来丝毫没有改进的炮时,敌人已经拥有了发达的机器,拥有了强于大刀长矛数百数千数万倍的qiāng炮!清政府没有让先进的科技进入国门,没有让他们拥有同敌人相同的武器,因为皇上认为“天朝”无所不能,无所不有!
这个悲剧告诉我,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地进步,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是一名学生,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强身健体,长大了和千千万万同胞共同用自己的力量去创建自己的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篇三: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一)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 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 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百度、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二)
“很久以前,他是印第安人的土地,四百年前,他是荷兰人的一道墙,两百年前,他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一百年前,他塑造了美国的崛起!今天,他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又脆弱,光明又黑暗,这张网既能让经济加速,又能让经济窒息,他就是华尔街!”
(一)资本无眠
片中华尔街的繁忙景象显示着全球金融的生命力,对他存在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很多人眼中的华尔街是贪婪的代名词,但是有一点谁都不可否认,那就是没有华尔街就没有如今的科技现代化!众所周知,08年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雷曼兄弟破产,世界财富损失严重,也因此很多人都对华尔街失去了信心,政府管制也变得严苛,严重影响了华尔街的资本流动,对于资本市场可以说是扼颈的打击,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金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政府的管制还是相当的频繁,但是我国正在朝着自由的市场经济之路前进着,这对于我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诚然,对于金融市场如华尔街般的敛财融资投资,人们所承担的风险也是愈来愈难以想象,各种投资已经形成了网络链条,杠杆率也越来越高,一旦出现危机,崩溃的将不仅仅是金融业,而是整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经济!
从T3维时网的信息化股票交易信息传递中我们可以发现,电子化信息时代对华尔街金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谁掌握着技术的进步谁就控制着金融的动脉!很久以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人满为患,人声鼎沸,然而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应用,无纸化的电子交易已经成为主流,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已经变得安静,人们不需要亲自进入交易所去交易,无眠资本的高速运转越来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金融来说,无疑是次巨大的跨越与发展!
资本无眠的华尔街生存法则就是丛林法则,无数来自哈佛、耶鲁等的金融精英汇聚在此,要想生存,赢得自己一片天空,就要如片中陈思进先生所讲那样,将自己由兔子变成羊,由羊变成狼!财富的多少直接评价地位是全球金融中心纽约的规则,因为这里聚集了世界太多的财富,纽约证券交易所中我国的上市公司就有三十几所,它们来到这里上市融资,成为华尔街金融的又一动脉!这对我们金融大学生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竞争激烈的金融资本市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看客,而是其中的参与者乃至主宰者!金融人才的多少也间接显示了我国金融发展的状况,金融创新则直接显示了我国的金融活力,要想在如此强势的全球金融大潮中稳居有利地位,我们必须要不停地汲取知识形成我们自己的知识,一味的停留就是落后!
(二)墙在哪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华尔街也是一道墙!片中索拉若夫人苦苦寻觅的那道荷兰人建立起来的墙。从他的建立我们可以窥知当时的荷兰,当时的荷兰曾一度是海上霸主的地位,阿姆斯特丹港口给了荷兰资本快速发展的机会,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移民者和投资者,于是荷兰迅速崛起!新一轮的海上征程使得荷兰人发现了纽约这块沃土,他们用自己富有的资本与印第安人换得了这块土地的一部分,为了与印第安人划分界限,他们筑了一道很长很长的墙,把这里称为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英国打败荷兰,这里就成了英国人的地盘,英国人为了拓宽地盘而推到了这堵墙,沿着它建了条街道,这就是着名的)也是华尔街的镀金时代。华尔街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的大跨越,确立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这样的好日子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周而复始的危机一次次让华尔街经受着历练。华尔街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人性的市场,他的贪婪导致了很多人的贫困,内幕交易,非法操纵。如果说欲望加速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那它也会也将资本市场带入误区。华尔街虽然一直以来被贬为人性堕落的大阴沟,这些许会有一些误解,所有的行为并不是华尔街独有,或者华尔街独创,华尔街只是一个展现人性的放大器之一。在300年的世界金融史中,资本造就了无数次繁荣,而繁荣往往以危机收场。没有人希望它再次发生,但人类至今还没有想出远离它的办法。痛苦与失落,在这条街道重复上演。
在中国还在为建设新中国努力的时候,华尔街已经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走过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透过这些华尔街的纪录片,虽然不能全面深刻的了解资本市场,但还是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今后的金融模式的改善也有可能会借鉴它成长历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