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何以为家观后感1000字。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何以为家观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何以为家》观后感


很巧,最近和好友因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下:他发了一个链接,链接里是贫困孩子上学和生活的艰难,照片之惨烈、文字之忧国忧民令人动容。令我费解的是,一个明显只有八、九岁的姐姐要背着自己几个月大的弟弟或者妹妹去上学,而这个孩子已经是他们家的老八。我认为人类进化到文明时代,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教育能力、责任心、生活环境等等多种因素去考虑是否生育,纯粹到了生育年龄就去生那是动物的行为。而好友认为,生育乃人的基本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一权利,即便是穷人,也有权利生育。虽然感觉我们讨论的观点并非在一条线上,但是背后其实是许许多多我们还未曾讨论到的焦点,例如:堕胎是否合法、多生是否合法、政府对生育的鼓励政策、政府对保护孩子或者母亲的法律、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环境对人权的重视程度、女性生育前后是否有保障等等等等。就像《何以为家》那样,它也不仅仅是一个12岁的迷途孩子寻找救赎。




结婚率和生育率的降低几乎是隔三差五就会蹦出来的世界性新闻,我们可以看到,高学历、高收入的家庭对孩子的需求要远远低于农村地区。大城市的年轻人一边怒吃狗粮,一边享受自由的欢愉。无论是主动也好、被迫也好,生孩子都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可是每一对父母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考分。即便是我们这一代,有多少人可以拍着胸脯说:我的父母婚姻幸福美满,我成长在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下,对抚育下一代很有信心呢。



影片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的故事,作为家中的长子,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兄弟姐妹的责任:不能上学,只能工作。当他最喜爱的11岁妹妹因为来了例假而被父母卖给开小卖部的中年男子做妻子后,佐恩离家出走。一个未婚妈妈收留了他,可她本身也因为没有护照而东躲西藏。在未婚妈妈被警察抓走后,佐恩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艰难生活了几天,不得不将他交给一个办黑护照的人寻找新家庭。而他回到家里,却听说了妹妹因为怀孕而死的消息。愤怒绝望之下他拿起了刀,冲向了娶他妹妹的商贩......



法庭上,11岁就结婚生育,台下的商贩还觉得自己委屈,认为周围的人都如此,可见这个国家要么法律对女性剥削过大、要么整个国家法盲太多政府不作为,无论如何,司法部门都难辞其咎。律师面对佐恩母亲的追问哑口无言,当然她作为律师也不能和被告人在法庭上争论,但佐恩的母亲认为自己的生育子女不易委屈落泪的同时,也是阿拉伯国家不允许女性堕胎的悲剧。




男人是故事里最自私的存在,家里养得活一大群孩子却不能买避孕套就是他们骨子里的残忍;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是他们穷苦的原罪;不懂法律、不懂医疗、不懂常识是他们愚昧无知的根源。个体的家庭背后是一个个相似的家庭所构成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逼迫着人们的心里相信只有逃离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正像向往着到处是黄金的美国一样向往着其他国家的宁静与幸福。




镜头里总是拥挤肮脏的,从自己家到贫民窟、从贫民窟到监狱、从监狱到法庭,无处不给人一种喘不上气的压迫感。然而观众就如同一个个上帝视角,我们从小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长大后可以在网络、同伴身上汲取各种新思想,我们总有学习的机会和环境,而他们没有,他们首先接触的,是如何简单吸毒和偷窃。正如一些节目让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功人士去体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时,他们才真正明白,自己的成功学在底层是不适用的,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巨人肚子上,而不是巨人的脚下。



阳光真好,照射在穷人身上也一样温暖,让我们更加看清事实。生育不是原罪,可生育有时的确是罪。因为父母,有的孩子才不得不来到世界上受苦。苦海无边,只好欢迎你来到人间。


作者:叛卡门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何以为家》观后感


观《何以为家》有感

皮皮鑫

若你无以为家,愿你被温柔以待。

一口气看完《何以为家》,重重地舒了一口气,忽然就想起周杰伦一首叫《止战之殇》的老歌,脑海中浮现出战乱贫困、超生堕胎、偷渡走私、制毒磕药、宗教桎梏……令人生畏生厌的种种词汇。

影片的剧情没有俗套地刻意营造跌宕起伏感,倒是清晰易懂,不落窠臼。制作也不是什么大手笔,大编制,场面赤贫,尘土飞扬,平铺直叙地铺展出中东底层贫民的地狱生活状态。

影片选择在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的前一天上映,也是显得意味深长。

用棍棒打人固然疼痛,可是要想制造扎心地痛感,还得是用最不起眼的小针。这位叫拉巴基的导演用细如牛毛的暴雨梨花针扎观众的心,让人处于如鲠在喉和为之动容的边缘地带,左右为难,削磨人心。

12岁的小男主赞恩站上法庭起诉自己的父母,在战祸蔓延、秩序混乱的中东贫民窟地区,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的家中,他在孩子中排行老大,兄弟姊妹5人和父母一起在晦暗潮湿的破出租房内鸡飞狗跳地生活。当他得知他未成年的妹妹要卖给开杂货铺的渣男时,他机智地为妹妹收拾好细软,从杂货铺偷了方便面,准备让妹妹逃跑,结果当然以失败告终。而赞恩除了习以为常地遭受父母的毒打和谩骂,别无出路。家中有个两三岁的弟弟,父母用铁链子拴住他的脚,作为“看孩子”的便捷方式,无异于拴了只小狗。这个画面在后面还和赞恩用绳子拴住黑人“弟弟”一只脚有呼应。不得不说的是,孩子们的眼神、表情和动作,真实饱满的演技真是无情地吊打我们的流量花瓶和鲜肉娘炮之流。

帮助妹妹逃跑失败,赞恩索性自己离家出走,在车上遇到一个cos蜘蛛侠失败的游乐园小丑“蟑螂侠”,他临时叫停巴士,追着小丑老头来了一个游乐场,追丢了小丑,他百无聊赖地费力地扒开了游乐场一个娱乐转盘顶部的女人偶的上衣,一对硕大的乳房露了出来,毫无弹性和光泽,赞恩却被自己的调皮逗笑了,这种荒诞无稽和残酷现实对比强烈,充满讽刺意味。被逗笑了的还有在游乐场楼上的餐厅不认真擦玻璃,同样没有合法身份的非洲女清洁工。她把和渣男未婚先育正在哺乳的孩子藏在洗手间的一个被她谎称坏了无法使用的小隔间里,抽空还要插上门给孩子喂奶,防止孩子的哭声被发现,再搞丢她通过在脸上拙劣地描画痦子以匹配假护照上的相片,以此来伪造身份而继续那得来不易的清洁工作。下班时再把孩子放在逛菜市场的大妈常用的手拉车里,拉出门去。赞恩想通过她找工作,结果没有合适的工作,他尾随女工回家,女工给他做了炒饭,像母亲一样给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洗澡。女工把奶水挤好,将信将疑地把婴儿托付给赞恩在家照料。他们的出租板房有一扇窗户,房东对窗户传出来的哭闹声和油烟味是不时咒骂,赞恩用一面镜子,反射出隔壁家电视演的动画片,逗得婴儿咯咯直笑。这扇窗,代表着光明,代表着自由,代表着和谐家庭的宠爱,代表着他本该享受的童真童趣,代表着令人向往的崭新的世界啊!

女工因为身份败露被拘留后,赞恩又干起了伪造处方购买药品,自制“汽水”沿街叫卖赚钱的老本行,一是给“弟弟”买奶粉,再是攒钱寻找女工“妈妈”,移民瑞典。贩卖过程中他被小混混欺负,殴打,但是都没有气馁,也没有放弃,甚至去露天菜场打听女工“妈妈”的下落。攒了一点钱藏在出租屋铁床的空心床腿里,又被黑心房东换锁逐出,在攀爬到山腰期待阳光之时,被命运的大手一巴掌抡回了地平线上。他欲哭无泪,生无可恋。寻而不得之后,他终于把“弟弟”托付给了他认为的好人,实际上是露天菜场假装开小卖部的护照黄牛。在黄牛那一蓝一棕的眼中,他“弟弟”是一只可以标价的“兔子”。赞恩以为自己已经耗光了所有力气,所有道义,但实际上他却贩卖了他小心翼翼宁愿自己不吃饭也要照顾和心疼的黑人“弟弟”。为了领到救济奶粉和纸尿裤,身为白人的他说那是他亲弟弟,妈妈怀弟弟时每天都喝一大壶咖啡,所以弟弟颜色比较深,叫人心不心疼啊?

双线叙事又拉回他的原生家庭,准备回家偷拿身份证办理护照的他得知他被卖“作对”的妹妹,因为早孕出血死在医院门口,发疯般地拿着长刀教训了那个买走他妹妹的杂货铺渣男老板,从后期法庭上的剧情推测,坐着的杂货铺老板残废了,不知道是几条腿断了。当然,赞恩判刑入狱,在那个妖魔鬼怪盛行的混乱社会中,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压断了。

狱中偶遇女工“妈妈”,一碰头赞恩得知了事情始末,自己的“弟弟”被自己亲手给卖了。最后案件告破,黑人女工母子团聚,赞恩出狱状告父母,让他们不要再生了。当天边那颗星出现,你可知我又开始想念,可怜天下父母心。赞恩的母亲说她又怀孕了,还想给宝宝取一个和早孕出血死去妹妹一样的名字,多让人感动又多让人不适,让人愤怒,让人恶心。虽然赞恩的妈妈哭诉着说:“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

最后画面定格在赞恩的一个愁眉苦脸,话外音说:咱们又不是采集嫌疑人照片,是护照照片,笑一个,赞恩,终于笑了。

为什么一篇影评写的像流水账一样,因为剧情确实没有什么蓄势,只有孩子们或是抽烟或是磕药或是打架或是流浪或是哭泣或是挣扎或是呐喊或是绝望的镜头,不断地像牛毛针一样,刺扎我们柔软而脆弱的心。硝烟纷飞的战争是杀手,蔓延不可控的疾病是杀手,冷漠的原生家庭是杀手,不合时宜的宗教是杀手,动荡不安的社会是杀手,孩子要想活下来,活得好要躲过多少杀机?

出现又离开

像梁博在《出现又离开》里唱的:“当天空又暗下来,当周围又安静起来,当你突然梦里醒来,就等着太阳出来,愿你的每一个未来,都有人在”。

若你无以为家,愿你被温柔以待。

何以为家观后感



在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却不去抚养他们,很多人连户口都没有。那些贫穷的国家,父母不管养不养得起孩子,就不断在生下来,一个小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却睡了一家人,六七个小孩。这些孩子不能上学,只能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大些的孩子就要来养家。

电影《何以为家》里面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赞恩,他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他每天要带着弟弟妹妹们去街上打工,他们就靠他一个人养活。他很疼爱自己的妹妹萨哈,但父母为了钱把萨哈嫁给一个比萨哈老几十岁的房东老男人,最后用一只鸡换走了萨哈。赞恩无法抢回妹妹,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等到他再回家时知道自己的妹妹已经不在了。他拿着刀去找房东,最后他砍了房东的一条腿,被警察带走了。在法庭上,赞恩向法官状告自己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他了生命,却无力抚养和教育,依然不停生育。最后他只希望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

何以为家,大大的世界上却没有一个地方能安顿小小的我,弱小的肩膀上承担了生活的压力。看了这部电影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家庭,这样幸福地活着。

《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长江路支行—陈云翀

家,多么亲切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心间的温暖;它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观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可谓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被警察逮捕而离开他。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对生活的期望于内心彻底溃散,最终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难以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如果生这么多孩子却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对他们悉心地关爱,那又何必生下他们。这不仅仅是体现孩子的过早成熟,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本是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居所,它不仅温暖我们的身体,更温暖和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是以心之所向便是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由古至今,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论成功或低谷,只要心中充满爱,便能克服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所蕴藏的无限的魔力。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爱情的美好与浪漫,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喝着爷爷泡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茶,平时多听听妈妈的话,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下班回家后记得说声:“爸,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何以为家》观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何以为家》讲述的是一个12岁小男孩的艰难人生
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收获了一致好评

并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复联4》的全方位碾压下
《何以为家》是近期电影院唯二值得一看的电影了
作为一部没有场面没有Ip的小众文艺片
《何以为家》拼接不俗的口碑一路票房逆袭
相比《复联4》这样的万种防剧透大片
《何以为家》是即使全盘剧透
你也会被深深震撼的电影

故事讲述12岁小男孩扎因一家生活在黎巴嫩的底层
一家人挤在一间租来的破房子里
父母除了抽烟酗酒打骂孩子
就是不停的造人接连生了一堆的孩子
但是他们只负责生不负责养
孩子们不仅没有户口
无法正常上学还要负责养家
大点的孩子就在街头卖东西赚钱
小点的就用铁链子拴在家里
年龄最大的扎因则成了养家糊口的顶梁柱
除了要在房东的杂货店打工
扎因还要去药店行骗
帮助妈妈购买制度的原材料
对于扎因来说
家里都不是温馨的港湾
而是榨光他每一滴血汗的黑心工厂

纵然生活艰辛如此
扎因也一直默默承受
直到父母为了钱把他最爱的妹妹卖给杂货店老板当童妻
扎因痛心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就在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的时候
好心的服务员希拉尔收留了他

拉希尔其实不必扎因好过多少
她是非法移民带着年幼的儿子
孩子是个黑户见不得光
上班的时候就把他藏在厕所里跟扎因的父母不同
拉希尔从来都没有逃避自己的作为母亲的责任
她一边想尽办法延续假身份
一遍拼尽全力爱护孩子
扎因的到来让她有了喘息的机会
白天拉希尔外出上班扎因在家照看孩子、
晚上拉希尔下班的时候会带上客人吃剩下的蛋糕
三个人在一起渐渐有了点家的感觉
可温情总曾不过三秒
拉希尔因为没有证件被抓入狱

独自带着孩子的扎因迟迟等不到拉希尔回家
也找不到她在哪里
为了养活拉希尔的孩子
扎因只好重操旧业
去药店骗药制毒
去救助机构骗物资
可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
两个孩子最终还是弹尽粮绝
走头无路之下
扎因决定把拉希尔的孩子交给人贩子
毕竟他保证给孩子找一个好的下家
那一刻扎因终于明白自己也只是一个孩子
谁都保护不了
人贩子还答应只要有身份证明
就能帮扎因办理移民去一个自由的国度
就在扎因回家寻找证明的时候
得知妹妹难产大出血死了
妹妹才只有11岁
悲愤交加的扎因拿起尖刀
刺伤了按年龄都可以当爸爸的妹夫
然后因此入狱
妈妈来监狱探望告诉他自己再次怀孕的消息
这让本就绝望的扎因彻底绝望了
他终于明白父母永远不可能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最终他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向他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
要求他们不要再生孩子
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和妹妹的命运
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有新的弟弟妹妹
重新过一遍这样的悲剧人生

本片导演娜丁拉巴基曾经亲眼目睹显示生活中的战争和混乱
所以她花了五年的时间来构建这个故事
想要揭露底层难民的真是处境
就连电影的小主角也不专业演员出生
而是导演从叙利亚难民找来的
被导演发掘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其实扎因一家不过是千千万万底层家庭的代表
他们生活在满目疮痍之中
颠沛流离食不果腹
更别提基本的社会保障稳定收入和优质的教育
不负责任的父母把孩子作为赚钱的工具
把女孩作为售卖的物品
贫穷和无知形成恶性死循环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电影还打脸了世界各地每一位身患生育癌的父母
生而不养是为人父母的罪大恶极

《何以为家》观后感2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女性导演用其独特视角,展示了这被称为耶稣之城的阴暗一面。社会没有完整的体质,没有计划生育的管控,底层人民无休止的生育给孩子造成无尽的痛苦,孩子的生活、教育完全得不到保障,影片便旨于此。男孩结局的笑记忆深刻,更加令人心酸,佳作,推荐。


电影简介:

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何以为家》观后感3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十年前看Caramel开始一直关注的导演,陆续听她先生写的原声,看她演的法国电影,直到Capharnaum入围此次戛纳主竞赛,成为个人List上最期待的影片。十年不见,当初所有的灵气聪明仍在,镜头却越发冷静干净。结局处的回暖,是残酷现实里女导演留有的慈悲。见过游乐园女神被扒光,洗过沾了鲜血的衣服,听过蜘蛛侠变成蟑螂侠的传闻。才知道美丽会变丑陋,纯净会变脏臭,英雄泯然众人,自己却无能为力。把童贞交给世界,用匕首刺穿丑陋,靠起诉状告父母,挤笑脸嘲弄命运。赞恩把婴儿交给男人,才明白自己谁都保护不了。他就站在破败的街角,仿佛人生走到尽头。从一句话的简介 就直击心灵 再到120分钟完整故事 一直受到着冲击与震撼。 三个看片小伙伴 开篇就哭的稀里哗啦 结束 已经泣不成声 真的是一部还没看完就想让全世界去看的电影。那句在法院上12岁的小ZEIN的发言:我要控诉父母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养活孩子的父母 不要生下孩子。拍给生育癌看的。我就不说卖惨了,因为是真惨。善良而倔强的叙利亚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着生活往前走。最后他露出全片唯一一个微笑我一下就泪奔了。孩子永远是我的软肋,我给你五星还不行么...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


以前几乎从未关注过阿拉伯语类的片子,偶尔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便去看了一下。这部电影讲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父母的故事,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一个关于孕育生命的故事。

虽说在战乱频发的阿拉伯世界,生活确实很艰难,可是这样的问题又何止存在于那样的社会中呢,其实在中国社会中也存在于类似的情况,也许有多少人甚至都从未明白孕育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为何。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这样的思想是十分普遍,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是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的呢?其实在中国有很多人是在压力之下生孩子的,这个社会给了人们太多的压力,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催婚、催生也许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必备技能吧,父母的出发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子女好的,可是也给子女造成了压力。而社会的压力来自于,在大众的思想中,生儿育女的人生才是正常的,可是只有生过孩子女人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这样的观点简直就是谬论,可是确实有很多人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像别人一样生儿育女才生的,其实在新生命真正到来之前,有多少从未想明白过孕育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

回到跟电影思想有关的内容,在眼前的社会中,关于生命的孕育,有一个问题是跟电影内容相似的,就是很多人在孕育生命的同时,缺乏对自己现实能力的考虑。其实我们会发现一些事情,有些看似条件不怎么样的家庭却孕育了多个生命,甚至于说条件越不好的,生的孩子越多。我可以不夸张地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有人说是意外,怀上了不生不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确实,可是如果自己注意点,又怎么会有意外呢?

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其实,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人们应该多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够给即将到来的生命,好的生活、好的教育,是否能够好好地养育一个孩子,其实这个好的标准并不高,只是如果孩子多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很难承担的。而在很多条件差一点的家庭里,他们的期望只是孩子能够健康的长大,可是他们又是否考虑过其实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其实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

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现象,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父母,这样的现象也是我所无法理解的现象,事实上偷尝禁果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不负责任的创造出一个生命就是严重的错误。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一个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这意味着什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一场灾难,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你根本不知道父母不成熟的人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第一个倒了,后面的一切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一对年轻的父母由于经济能力问题,需要在孩子出生之后就要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缺少父母足够的陪伴,而带来的影响就是孩子成长期的不完整,这样的结果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更不要说在孩子最初人格树立阶段不成熟的父母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生儿育女的意义在哪儿,我不便妄加评论,但是这个意义确实值得人们去细细思考,而不是为了生而生。作为女性更是如此,如果不考虑清楚,那么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又有多大的区别呢,这个社会总是在宣传男女平等,可是女性如果都无法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生儿育女、生不生孩子,那是否也是一种悲哀呢?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敬畏,但可惜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父母。我想,每一个真正想做父母的人,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到来之后可以给他们最好。可是现实中呢,有些父母从未想过自己能给孩子怎样的生活,就选择了创造多个生命,就像以前常见的,捡垃圾收废品也带着好几个孩子。也有一些父母,他们给了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但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还美其名曰努力工作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其实我觉得,在中国社会中,为了你好其实是最可笑的借口,有多少人就因为这句话做了自己本不想要的选择。

电影《何以为家》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如果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好好养育他们,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家又何以为家呢?反过来说,如果你无法好好地养育孩子,那么你们创造这个生命又是为了什么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何以为家观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