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红楼梦第三集读后感 > 地图 > 红楼梦第三集读后感

红楼梦第三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筑梦中国第三集解说词及观后感:正道沧桑。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筑梦中国第三集解说词及观后感:正道沧桑,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筑梦中国第三集解说词及观后感:正道沧桑

【解说】作为中国西南铁路交通枢纽,成都北编组站总是那样繁忙。这里的铁轨有一条通往重庆,它就是有新中国第一路之称的成渝铁路。

成渝铁路的修建始于清末1909年,但到新中国成立时,大部分路线依旧只是地图上的一条虚线。实际上,新中国建立之前,除东北三省外,中国铁路的主干线几乎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国家一穷二白,河山亟待重整。但是,正像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上豪迈宣示的那样:“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解说】北京,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它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十月一日和五月一日,天安门广场都会被营造出浓烈的节日气氛,庆祝新中国的生日和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1950年的5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二十万人的游行队伍在大雨中走了七个小时,当家做主的劳动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兴高采烈、理直气壮地庆祝自己的节日。

【解说】新中国成立仅仅八个月,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已经展示了新的气象。这年6月,毛泽东发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全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然而,就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信心百倍、百业待举的时候,战争不期而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即美国第七舰队悍然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十月,美军越过“三八线”,直接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面对严重局面,新生的共和国,决策异常艰难。

【采访】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在这种条件下,很多人都认为,我们1949年刚建立新中国,百业待兴,需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没有能力打仗,是毛泽东看到了如果不进行这场战争,我们将来面临的安全环境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解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断。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进行了五次重大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筑梦中国第三集观后感


【筑梦中国观后感_1】

根据中组部、中宣部的联合通知,党总支组织社区党员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的《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是一部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等七集。

6月30日,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四周年诞辰的前夜,我观看了《筑梦中国第一集风雨如磐》。纪录片以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陈列为引线。展览中运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资料,真实地诠释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在此,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梦。

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主题,是我们先辈们不懈追求的理想和渴望进步的夙愿。纪录片展示了“四海平静,天下太平”而取名的南京静海寺风貌,这座为郑和下西洋所作功勋所建的寺庙,却在四百多年后见证了中国海上的屈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上屈辱的历史,更展现着中华儿女不屈列强侵略压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风雨如磐,沧桑历史,让我穿越在历史时空中,深切感知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轨迹

既有林则徐在为鸦片流毒之深发出了“几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的哀叹中,不畏强暴坚持禁烟;还有谭嗣同不甘当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奔走而献身;更有邓世昌、张自忠、关天培等,在抗击外寇侵略中,奋勇杀敌,壮烈殉国,荡气回肠的光辉形象……

筑梦中国第五集解说词及观后感:世纪跨越


【解说】1991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访问苏联时,特地来到“十月革命的摇篮”圣彼得堡。在一位海军中将的陪同下,他登上了象征着“十月革命”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参观。

这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考验。几个月后,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

社会主义中国,将如何涉过这段激流险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又将如何扬帆远行跨进新的世纪呢?

第五集世纪跨越

【解说】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曾经强调指出,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面对复杂纷纭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带领中国在已经开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全世界都在观察。

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很难想象,1990年这里还遍布着一片片的农田。那一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浦东开发,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期声】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说】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词汇,记录了中国十多年艰难执着的探索,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1992年8月5日,一个重达十八公斤的包裹寄到了深圳市,包裹内是两千八百张身份证。五天之后,一百五十万股民汇集了两千多万张身份证,从全国各地南下深圳抢购新发行的股票,最终酿成了中国股票发行史上的“8·10事件”。这次极端的抢购事件背后,透露出1992年独特的经济温度。伴随着高增长率的,是通货膨胀率的飙升,其数字一度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纪录。如何遏制经济过热的形势,成为一次严峻的考验。

筑梦中国第四集解说词及观后感:伟大转折


筑梦中国第四集解说词及观后感:伟大转折

【邓小平同期声】

中国只要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解说】这是邓小平的声音,他重新激发起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梦想的创造活力,引领着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深圳莲花山公园,邓小平的青铜雕像以大步前行的姿态矗立在山顶广场。这正是人们心中的邓小平形象,既勇于探索,又实事求是。这座青铜雕像不仅寄托着中国人民对这位老人的敬仰和感激,更是纪念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第四集伟大转折

【解说】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举国欢庆之时,人们也开始思索中国的未来。

1977年7月30日晚,邓小平出现在了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决赛的看台上。八万观众自发起立,长时间鼓掌,这是邓小平再次复出后的一次轻松亮相。那一刻,中外媒体的镜头对准了邓小平,也对准了欢腾的人群。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说,欢呼的人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命运将和这位容光焕发的老人紧紧连在一起。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然而,摆在邓小平面前的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当时的世界正孕育着新的变化。在美国,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亚洲,日本扶摇直上,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而靠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实现了经济腾飞的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成为亚洲新兴的发达经济体,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而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内乱,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还有两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正期待着一次转折性的重新出发。

【解说】1977年10月21日,邓小平复出还不到三个月,几百万青年,或在下乡地,或在厂矿,或在家中,都通过媒体得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以恢复高考为开端,一个国家的前途仿佛在一夜之间被重新点亮。那一年,五百七十万青年走进了考场,尽管最终只有不到三十万人得偿所愿,但是它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那一年,数学

筑梦中国第七集解说词圆梦有时观后感


【解说】一端是四大发明,一端是奥运五环,《复兴之路》展览前厅的浮雕,勾勒出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拥有着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以来遭遇了严重的危机,经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终于迎来了当代中国的辉煌。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梦想,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而犹如地平线上跳动着的朝阳,喷薄而出。

第七集圆梦有时

【解说】2012年的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半个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前来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把人们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博物馆这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荟萃的殿堂,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昭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同期声】

自1840年以来,我们是持续奋斗,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大家都能感到,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解说】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采访】冷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什么是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大共识。中国历史上很辉煌,但近代落后了,经受了无数的屈辱。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这就是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就是爱国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非常准确,非常有力量。

筑梦中国第六集观后感,解说词发展新境


【解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在这里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组“赶考”的雕像,刻画着一个政党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试”,中国共产党人交出的成绩单令人自豪,但“赶考”还在继续,2002年12月5日,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集体到西柏坡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胡锦涛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民生的信念、民情的关注、民意的听取、民智的荟萃,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的集体记忆。

【解说】2003年新春刚过,暖风依旧自南北上,看上去一切都一如往常,这一年跟随而至的,还有一种新病毒。未知,无形,夺人性命,这就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人们习惯称之为“非典型性肺炎”。非典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传播大半个中国,感染和死亡的人数不断攀升,人们谈“非”色变,恐慌伴随着疫情到处蔓延。

4月14日,在疫情最为肆虐的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出现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上。

在这座当时已有一千多人感染SARS病毒的城市里,他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党和政府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中国的领导人用言行表明,他们始终同人民在一起。

在民众的期待中,一个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府,展现在世人眼前。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强有力的应对措施,铸就了真正的信心和信任。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不能失败的战争,这是一场与病毒争夺生命的战役,肆虐的非典终于在夏天到来的时候结束了。

【采访】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非典来得很突然,去得很突然。但是提醒了大家,如果发展要付出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那么我们就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解说】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实现更好的发展,历史地摆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字幕】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

【胡锦涛同期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解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前行的中国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命题。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展柜里,这几本账本记录了2006年中国农村发

《巡视利剑》第三集观后感


《巡视利剑》第三集观后感

《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深刻阐释了巡视制度的必要性,要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就应让巡视这一党内监督利器震慑常在。
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党内巡视工作实现全覆盖,为党内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明确新定位、探索新打法、形成新常态。巡视的震慑作用彰显,其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得到了中央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巡视制度有效破除了关键少数缺乏有效监管的格局。长期以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虽然有上级党委、同级纪委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但却难以有效落实,形成了上级不知、同级不愿、下级不敢的局面。而巡视制度犹如一把利剑,打破桎梏,强力反腐,使得领导干部不再有铁帽子王,而巡视组来了也成为领导干部最不愿提及的话题。
巡视作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在不断打虎拍蝇的同时,形成了有效震慑。巡视是插入腐败中心的一把利剑,一些腐败分子纷纷在巡视面前滚鞍落马,巡视不再是走过场,巡视监督的常态化长效化,使之成为腐败分子难以爬过的坎、难以渡过的河。尤其是中央巡视组祭出的回马枪绝招,更是让腐败分子防不胜防。因巡视在反腐斗争中精准打击、定点清除,所以其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中的杀手锏,更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永远的警钟,震慑常在。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一)

昨天学校让我们看了一段关于《复兴之路》的视频,感觉不过瘾,有头没尾的,最郁闷的还是要我们写观后感 最烦的就是这种制度式作业,其实看了之后还是有点感触的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截大概是刚考完《企业战略管理》吧,很自然的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了。

觉得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只不过这个企业很大很大而已,要想让这个企业发展壮大,战略制定的正确与否是非常关键的,而一个强大的领导队伍更是至关重要的,想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在国际上我们更是孤立无依的,除了苏联愿意和我们结为同盟国,但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队伍的带领下,我们团结一致、雄心勃勃,用来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计划18年任务,这个成果不能不让所有的中国人振奋。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浩劫”却让我们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倒退!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领导的失误,错误的方针路线让我们走了一大段弯路。

不得不感受到战略的重要性,不论是经商还是治国!

而好的战略还要加上一个好的领导!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二)

1953 年11月30日鞍山钢铁公司的数百工人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9时许,中国第一根钢轨诞生了,近百年来中国机车只能行驶在外国重轨上的历史于这一刻终结。就在这一年鞍钢诞生了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中国最大规模的自动化高炉也在这里投产。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祝贺,称赞鞍钢的三大成就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此时,新中国经过3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被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庞松)在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基本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那么,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同时进行,这将给中国带来一场什么样的变革?

在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七大上,毛泽东表达了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他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建设要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但是,当中国人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时候却发现想要描绘出美丽的画卷是如此之难。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政治与外交的角力,军事上剑拔弩张,世界被划分成两大阵营。冷战的阴云与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忧虑笼罩了整个世界,也给新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柯伟林)冷战孤立了中国,毫无疑问美国是这么做的,美国实施了对中国的禁运,这就切断了中国产品和许多传统的西方及日本市场的联系。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邢广程)我们和苏联签定这个条约之后,就对中国国家的安全稳定乃至世界和平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法律上的保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是非常大的。

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 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 约瑟夫·奈)美国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美国低估了中国对这次战争的重视程度。我想美国越过三八线就是错误的开始。

1950年时美国的钢产量是8700万吨,中国只有61万吨,双方相差140多倍。在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较量中,志愿军战士用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扞卫了新中国的安全。而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民族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沈志华)在这个时候呢就面临一个问题,你搞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怎么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学苏联,因为中国没搞过社会主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社会主义苏联创造的人类历史上崭新的计划经济模式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正是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在建国后短短十几年间,就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这一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后发国家。

1952年中苏两国就经济援助问题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谈判,两国政府最终商定,今后5年苏联给予中国必要的援助,开工建设骨干工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在苏联的帮助下加快了进程。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副院长 约翰·奎奇)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直接、高效,特别是在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这对当时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到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新中国的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951 年9月生活在贫困太行山区的农民李顺达第三次受到了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为解决生产资料匮乏的问题,早在解放区时期,李顺达就和6户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组,将各家的生产工具集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个经验与毛泽东是想法不谋而合。1951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草案)》中,毛泽东亲自加上了这样一段话:“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1952年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朱佳木)主体是工业化,“三大改造”是两翼,就好比是一只鸟。这个“三大改造”是鸟的两翼,就是两个翅膀,有了这两个翅膀,我们的工业化才能够真正地能够得到实现。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彼得·诺兰)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空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是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是一幅在20 世纪50年代非常有名的照片,照片的主角名叫李绍奎。1953年,毛泽东曾亲笔写信祝贺他创造了快速炼纲新记录。李绍奎和千百万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热情来自哪里?这位炼钢工人常说的一句话透露了答案:“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几千年来,普通百姓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人民代表大会自下而上逐级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人民民主进入全新阶段。与此同时,伴随新中国一起诞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延续在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尊雕像为后人记录了一位新疆普通农民与国家领袖的故事,库尔班·吐鲁木,一个在旧政权时期被奴役被欺辱的农民,60多岁才第一次从属于自己的土地里收获了金灿灿的玉米。从此,库尔班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他要骑着毛驴去北京,感谢带给他幸福生活的毛主席。库尔班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北京在哪里?他只知道向东一直走下去,就一定能到北京。

(库尔班的同乡 卡斯木·热合买提)1958年,库尔班大叔作为劳模第一次去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回来的时候毛主席送给了他十多米布,库尔班大叔回来后把它做成了大衣穿上了。1959年,库尔班大叔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又去了北京,走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告诉他,这次去不要说别的了,就说要一台拖拉机的事情。到了北京之后,毛主席问这次你有什么要求呀。库尔班大叔说能给我解决一台拖拉机吗。毛主席就批了一台拖拉机。这是我们这里头一次来了拖拉机。

库尔班的故事后来经王洛宾谱曲,成为脍炙人口的民歌——《萨拉姆毛主席》,直到今天仍被广为传唱。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波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1956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原计划用18年实现的目标只用了7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基础,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1956 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系统阐述了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等问题,第一次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认为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到集中到中央,而应当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林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大做了理论准备。

(毛泽东录音)我们并没有孤立的感觉,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石仲泉)这个时候主要矛盾几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搞阶级斗争就变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时的我们国家的生产还不能满足这个需要这个矛盾,因此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地要发展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

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也作为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依次重要会议,八大既对建国以来七年的经验作了总结,也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中央党校教研部主任 柳建辉)八大提出关于主要矛盾的思想、关于经济建设的思想,有好多都是富有创意的创新精神,包括社会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执政党建设,这样一些思想,从目前来看,八大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1957 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理论创造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然而,当对梦想的追逐变得狂热时,人们逐渐忽视了理性的声音。“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央和地方的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取得的成绩也让中国领导人备受鼓舞。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15年内赶超美国。为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而来到莫斯科的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提出中国将在15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大跃进”,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对于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以及何时迅速地实现工业化,有很多理论,当时就想出了一些方法,像“大跃进”“后院炼钢炉”等等,虽然这其中大多数想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在经济上却过于理想化。

对速度的渴求同样出现在农业领域。1958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合并成为2万6千多个人民公社。

正常的经济秩序被破坏,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出现了。1960年,粮食和棉花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1957 年极少数右派分子乘全党整风之机,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开展了一场反右派斗争,但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这是杭州市庆春路上的一栋两曾小楼,中国最早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曾经生活在这里。1958年,79岁的马寅初因为《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这篇充满科学论断与调查研究的文章被一些批判者说成是政治阴谋,计划生育被指责为让中国断子绝孙,学术的正常表达变得异常艰难。这也意味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已经变得不正常了。

渴望迅速摆脱落后面貌的愿望遭遇挫折。在1960 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和中国签订的600个合同,撤走全部1390名在华专家,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使250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新中国失去了唯一的外援,处在了建国以来国际、国内环境最为困难的时期。新中国追赶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速度慢了下来。而这一时期,中国的近邻日本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国民收入在7年里增加了一倍。1964年东经奥运会的举行,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猛增了一倍多。1968年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在曲折中探索的中国将如何摆脱困难局面呢?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程中原)由于我们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很大的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但这样的做法很快就被停止了。而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被削弱和破坏,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段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了严重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才能解决问题。1965 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下发,“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山东即墨市的一个普通村庄,1968年王家后戈庄因为劳动力不足,决定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割草,为调动积极性每斤草奖励5厘钱,这引起了一场大争论,“物质刺激”、“5厘钱的报酬”被形容为腐蚀人们灵魂的“砒霜”。

(王家后戈庄第三生产队原书记 王衍怒)农村说那时候没别的,就是一灌尿还两行道,你是这灌尿撒在集体地里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把这灌尿你撒在个人自留地里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一场值得中华民族永远记取的悲剧!多年以后,这段沉重的历史依然令人慨叹。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曾经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而正是为了国家的真正独立和富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新中国的探索也完全没有停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在外交领域,在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不断加深的同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禁锢,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国家广阔的空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入江昭)我认为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及其他领导人也认识到,即使“文化大革命”仍在进行它早晚也是要结束的,同时对抗美苏两个大国是不实际的,于是1970年左右毛泽东开始向华盛顿发出了一些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时殷弘)中美破冰也为中国建交打开了一个新局面,西方主要国家和西方这些国家的盟国在很短时间内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一来基本实现了中国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有外交关系这样一个大好局面,最后也可以说,中美破冰也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重要条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缉思)从美国方面来说,是它开始日益认识到1949年以后成立的一个新中国,它是真正政治稳定的经济发展的国际影响正在扩大的一个国家,虽然有“文化大革命”中间的一些混乱,但它不可能动摇这个国家的一个根本。

就在尼克松访华的4个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几年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对此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一大批艰苦创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历史赋予了每一代人各自的使命,任何人都难以超越自己的时代,历史将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历史也将忠实地把发展的课题留给后来者。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强军》第三集《制胜》简介


胜战之问:中国军队能不能打赢未来战争

八集大型纪录片《强军》正在热播。今晚8点,播出第三集《制胜》。

由英国人制作的纪录片,片名为《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影片的解说词写道: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外国军事基地密密匝匝,像绳索一样,牢牢套住了中国的脖颈。

这样的严峻局面,已经远非一日。人们不禁要问,我军能不能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安全态势?

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之初,习近平就充满忧患地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1

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之初,习近平就充满忧患地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

这场代号为“跨越-2014 朱日和”的军演,由当时的7大军区各派出1支陆军合成旅,与蓝军旅进行实兵对抗演练。“车轮大战”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6∶1,蓝军胜,红军败!1

这场代号为“跨越-2014 朱日和”的军演,由当时的7大军区各派出1支陆军合成旅,与蓝军旅进行实兵对抗演练。“车轮大战”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6∶1,蓝军胜,红军败!

训风不正是对官兵生命、对未来战争极大的不负责任,危害甚大,必须坚决克服。统帅的话语,戳中了三军将士的心。

一场思想的风暴,迅速在全军刮起。如同当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样,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就像尖刀,剖开了军队战斗力建设顽症痼疾的病灶。从军委领导到普通一兵,人人全程参与,上至领率机关、下到基层班排,层层反思检视,力度之大、影响之广、切中要害之深,实属罕见。1

一场思想的风暴,迅速在全军刮起。如同当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样,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就像尖刀,剖开了军队战斗力建设顽症痼疾的病灶。从军委领导到普通一兵,人人全程参与,上至领率机关、下到基层班排,层层反思检视,力度之大、影响之广、切中要害之深,实属罕见。

习近平说,军事训练抓什么?我想就是实战化。习近平说:现在不少人嘴上说的是明天的战争,实际准备的是昨天的战争。他多次告诫全军,我们千万不要做苏联话剧《前线》中那个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

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登上停泊在大连港的辽宁舰。详细了解武器装备性能,不断地停下脚步,认真询问一些具体细节。拥有了航母只是航母梦的开始,中国不仅仅是要解决有无问题,更需要的是能打仗的航母。0

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登上停泊在大连港的辽宁舰。详细了解武器装备性能,不断地停下脚步,认真询问一些具体细节。拥有了航母只是航母梦的开始,中国不仅仅是要解决有无问题,更需要的是能打仗的航母。

2014年秋意正浓,来自空军的14个航空兵团,成建制飞临西北,开始了人民空军空战训练的一场革命。这,就是自由空战。

2015年最后一天,火箭军成立。部队用作战的方式训练,用训练的方式作战。0

2015年最后一天,火箭军成立。部队用作战的方式训练,用训练的方式作战。

选将用将的标尺刻度必须清晰。习近平专门就军队选人用人向各级党委提出严格要求:把那些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干部用起来。

军队,只有两种状态,战争和准备战争。0

军队,只有两种状态,战争和准备战争。

从海上到陆地,从空中到空天,春有大练兵,夏有大海训,秋有大演习,冬有大拉练,人民军队的实战化训练,唱响了“四季歌”。

习近平: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战斗力建设永远在路上。

战斗,仍在继续!胜利,就在明天!

评论

坚决拥护一个中国的铁策。坚决消灭一切侵略者。民兵也是保卫国家的力量,我们随时可以奔赴战场保卫国家。用我们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筑成最坚固的长城!中国必强。

努力吧,祖国!

强军才能强国

战斗力建设永远在路上,祖国强大,人民安居乐业,加油,我的祖国!

祖国万岁

强军之路

强军方保国安!加油!中国!

自豪

平时多流汗,战时小流血。加强杀敌本领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能打赢

[鲜花]和平发展!强军强国[加油]

回复 30

鼓舞人心啊!

《辉煌中国》第三集《协调发展》简介


本集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坚持不懈推进协调发展,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集中展示中国制度在推动平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特有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里说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这五年,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都已走遍。贫困人口脱贫是他最关注的工作之一。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难题。2015年中国发出了扶贫攻坚的号令,中央庄严承诺,绝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践行着国家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宏大誓愿,是人类历史上温暖的一页。

如何缩小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让中国的发展更加平衡协调、持续健康,中国制度展示了特有的优势,中国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方案。

在2016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2020年中国要彻底消除贫困,意味着平均每分钟要脱贫约20人,这确实是一场分秒必争的决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这是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的盛赞。

这五年,每年减贫1391万人,中国朝着更长远的社会协调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城乡一体化发展,正改变着这个农业大国历史上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如何让羸弱变得强壮,中国也有着自信的方案,这就是跨区域结对帮扶。

中国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欠发达省区的合作。福建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闽宁模式”,已经将5600家福建企业、800亿资金带到了宁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感叹到:“生活收入增长了几十倍,20倍,500元到现在1万多元。这个只有谁能做,只有共产党能够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

最近五年,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焕发内生活力的奇迹,不断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推进。

打破传统的界限,消除行政的藩篱。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公布,沿江11省市参加,覆盖全流域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已经建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又是推进持续协调发展的一大创举。北京的文化和科技,天津的金融和新制造,河北的现代商贸和物流,定位、优势完全不同。”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时提出:“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

统筹协调,补齐短板,携手共进,行稳致远。

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规划版图、谋划未来。

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这是你我共筑的辉煌中囯!

喜欢《筑梦中国第三集解说词及观后感:正道沧桑》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第三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