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看军工记忆观后感。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也许下面的“党员看军工记忆观后感”正合你意!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于6月26日至28日黄金时段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播出。该片以纪实拍摄和人物采访拍摄的形式,讲述了“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历程。
“这些纪录片讲的都是尘封的往事。”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影像处处长李阳说,有些采访对象直到被采访前,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曾经所做过的工作。“我们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批这样的人。他们并不是军人,可是当国家一声令下,他们就能拿起背包说走就走,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据《军工记忆》摄制组介绍,他们历时十个月,行程数万里,先后赴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10余家军工场所,采访了“巨浪一号”总指挥栾恩杰、“预警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等近百位亲历者,深度挖掘了研制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据了解,《军工记忆》的前四集《水下长征》《金戈铁马》《豹啸长空》《东风破晓》去年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其中《水下长征》《东风破晓》获得了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
提及1967年,脑海里浮现出国家经济萧条、民生贫困、举国艰难的景象,然而在这个困顿时期,有那么一群年轻人,凭着不服输的勇气,以及科技强军的崇高信仰,正在着手开展一个难于登天的高科技项目,研制“巨浪一号潜地导弹”。
潜地导弹由潜水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战略导弹,与潜艇的导弹射击控制、检测、发射系统和导航系统等构成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其隐蔽性强,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便于实施核攻击,是一个国家强大国防能力的象征。然而潜地导弹的研制不但需要顶尖的军工技术,更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研制的第一颗潜地导弹“北极星”,曾花费2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当时,我们国家财力薄弱、技术落后、信息匮乏、设备老旧、经验不足,要想在这种条件下研制出潜地导弹,无疑难于登天!然而,我们不服输的科研前辈们,却毅然接受了这个巨大挑战。从总体设计师到普通工人,他们虽不是军人,却履行着军令如山的诺言,毫不犹豫的将千斤重担扛在肩上,开启了他们长达17年刻骨铭心的科研之旅。
17年中,他们曾在生活条件积极恶劣的荒漠中,在自己建造的矮小土坯房里,开始“巨浪一号”的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固体发动机的研究;他们曾在特殊动荡的岁月中,绞尽脑汁、昼夜不休,利用简单方程解决导弹发射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他们曾在普通机床上,利用独具匠心设计的特殊工具,加上精准的手工操作,加工出能与数控机床相媲美的零部件;他们曾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编制详尽的工艺规范,指导每一个装调过程,大到铸件锻造,小到螺钉安装,一丝一环都十分严谨,甚至是严苛,做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看cctv9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当这些成果向全世界展现时,成就了这些荣耀的军工人却和我们一样,只是普通的观众;当更多新型的先进导弹保卫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沉默了一生的人们。”这是摄制组执行制片人、撰稿许丁心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写的片尾解说词,“普通”“伟大”“沉默”正是摄制组成员对这些老同志的一致评价。
许丁心曾开玩笑说,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接触这么大规模的理工男,他们生活简单,性格朴实,“很多戳中泪点的故事,他们在讲述时却都很平静,而能令他们落泪的往往是讲述‘阅兵’、‘成功’时的激动。”
据许丁心回忆,在采访052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潘镜芙时,摄制组发现他竟住在一所很普通的房子里。夏季的上海非常炎热,而他却只用电风扇。当天他的女儿特意来帮忙找衣服并叮嘱说:“爸,你上镜得穿好看点”。许丁心忍不住问他:“作了这么大贡献,生活却如此简朴,您觉得值得吗?”,他满足地说了句:“可以了!”
“他们身上有一种共性的‘傻子’精神,我将其概括为特别专一的奉献精神、不图名利的实干精神和执着于理想的吃苦精神。”李阳说。
他们也曾是一群不顾后果、敢闯敢干的年轻人。据时任七机部某局副总工程师的邵爱民回忆,在首次开展中国第一个固体发动机试验时,由于没有试车台,他们把发动机两端捆着吊起来,不料点火后冲击力过大,发动机转了180度,火焰往上、两侧喷火,他们顿时不知所措,赶紧钻进旁边一个钢管,只听得耳边“咻”的一声有东西划过。
如今,这些老同志许多都已到外地子女处养老,但听说单位要拍纪录片,他们不顾家人的担忧,毅然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采访打开了他们记忆的闸门,每位老同志都有太多的话要说。”
邱卫民说,原本预定每个人讲一个小时,时间顺延后被约来的老同志默默等在外面,大家都毫无怨言。
“老同志要求很简单,就是被理解和尊重。”邱卫民说,他们在纪录片播出后,给各个被采访单位发了一封感谢信,信中特意提及接受采访的老同志。
没想到在单位领导念完后,感谢信就被老同志抢走了,于是科工局重新给每位老同志发了一封感谢信,“他们可开心了”。
正如许丁心所说,要向观众介绍一件事物,你首先得自己认识这个事物;而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动,你必须深入实地、入脑入心地去体会那份感动。
央视纪录军工记忆观后感
《军工记忆》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捕捉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的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于7月27日起每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向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几代军工科研人员致敬。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既生动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又深刻勾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卫星、导弹、军舰、战机研制过程中的科普知识,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同时,纪录片在拍摄手段和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种创新的努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军工记忆”已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打造的军工特色文化品牌。
央视《军工记忆》观后感大全
《军工记忆》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一代“军工人”将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军迷们一定对歼10战机、红箭8反坦克导弹、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名字耳熟能详,对于它们的性能更是如数家珍。但是这些国防军事装备是如何研发出来的,它们的研发过程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坎坷呢?记者24号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了解到,即将在央视播出的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揭秘我国大型军事装备研发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该片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将从本月27号开始在央视播出。
此次即将登陆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该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上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将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在纪录片中公开。在谈到拍摄影片的初衷时,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 丁杰盔表示,军工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把他们的精神和功绩传承下去,“过去长期以来呢,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军工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那么一大批人长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是不为人所知,那么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渐渐地老去,一些历史的遗迹也在慢慢地消失。一方面我们想通过这种形式。记述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抢救历史,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激励我们的后人。”
与以往的宏大叙事方式有所不同,该片不但将生动展现催人奋进的 重大武器装备 研制进程,还将深刻勾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副总监史岩介绍说,纪录片《军工记忆》中的每一集都会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军工人的执着与坚守,“《军工记忆》这套片子呢,每一集讲一个具体的型号的尖端武器的研制过程,它是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体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部队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
第一集:《“巨浪一号”潜地导弹》
“巨浪一号”潜地导弹不仅是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使我国具备了二次核打击的能力,而且开启了固体导弹的发展道路。然而,在1965年论证时,潜地导弹的科研在我国是完全的空白。
从荒凉的大漠深处开始,“巨浪一号”的研制走过了十七年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其间遭遇的技术困难、工艺困难数不胜数。
在国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巨浪一号”的研制被迫舍弃了一些必要环节,这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巨浪一号”形体较小,之前东风系列的经验和基础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参考,导弹的所有系统都要重新设计。特别是水下弹道系统,更是白手起家,从最基础的试验开始做起,一点点地记录数据,反反复复计算和修正复杂的力学参数。
潜地导弹的试验过程十分复杂,而当时很多试验手段都不具备,军工人不得不设想出各种“土办法”,来攻克难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精度要求对落后的生产设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没有数控机床的情况下,如何靠着技工的手做出和电脑相媲美的部件?
好容易越过一道道难关,但是当1982年第一次实弹试射时,“巨浪一号”的第一发试验弹竟然在空中爆炸了……
第二集:《052型导弹驱逐舰》
众所周知,中国海军的装备曾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在1971年,中国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051型成功下水,但它的技战术水平不尽如人意,无法走向深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装备的升级迫在眉睫。作为现代海军的“当家小生”,导弹驱逐舰的研制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军工系统第一次面对如此复杂的军舰设计和建造任务,而上级部门给出的时间只有十年,这在世界军工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一次引入作战系统的概念,第一次实现信息化作战的目标,第一次采用陆上联调的试验方法,第一次使用处在科研阶段的新型钢种,第一次安装柴燃联合动力装置……
如此之多的第一次,意味着无数不可预见的风险。十年时间里,所有人都处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而每一天面对的却都是极其琐碎和平凡的细节。
总体设计所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上吨重的手绘图纸。负责建造的江南造船厂,用两年时间完成船台建造。最后,052型导弹驱逐舰实现了走向中国海军追求几十年的走向深蓝的梦想……
第三集:《“空警2000”预警机》
军工记忆1观后感 汇总
6月26日,一部聚焦国防科技前沿“军工人”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军工记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的《军工记忆》,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将一代“军工人”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防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军工人”以他们的赤子之心和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抒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
聚焦国防科技 揭秘尘封往事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使观众大开眼界。
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欣赏
《军工记忆》这部纪录片是近几年每年都会推出的,让我们看到中国国防实力的雄厚,在壮大中国的路上,我国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工作人员,他们敬业、默默奉献,这都是令人动容的。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欣赏。
《军工记忆》记录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一系列装备的发展历程,更可谓是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缩影,记录片使我了解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更学到了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勿忘初心,执着探索,死守梦想,默默无闻,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精神。
纪录片中涌现了许多为国家军工发展而在幕后默默无闻的努力付出者,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使我深受感触,同时也成为我努力前进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动力和榜样,让我知道了他们身为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制造的军工人仍然默默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历史。他们很苦很累,但仍然能坚持在自己隐秘战线数十年如一日的忍受着寂寞努力工作,正是因为前辈们的努力,才使祖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我们作为后辈更应该摒弃浮躁和虚荣心,尽自己的全力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遭受了近百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维护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体现,而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是国家军力的基础保障,也是能力的体现,军工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国家军工业赖以生存并能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魂魄。
上世纪60年代,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中国成立的一穷二白,老一辈的军工人用中国人的勤勉和坚韧,临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劳智慧在一张白纸上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绘着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未来,创造出来了一个个的不可能。
第一颗蘑菇云升空,第一颗火箭升空,第一次成功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太空,歼-10的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从这一个个第一可以看出,没有什么不可能,老一辈的军工人创造的一个个第一,让我国成为真正的腾飞的巨龙,龙啸声响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美国这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他们高层从战略层面始终把中国这沉睡的狮子视作假想敌,为了达到亚太再平衡,也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在亚太地区搞起美日韩三国同盟,在南海搞起三道岛链封锁中国海上力量,同时拉拢其他周边国家从各方面制衡中国。中国又再次面临被封锁的边缘。之前的封锁都被我们的前辈巧妙地用实力化解,而现在我们作为后辈更会努力,让美国亲眼看着他们费尽心机设计的封锁被我们一点一点的打破,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已经阻挡不了我们中国腾飞的脚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站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新的起点,借助历史史料充分的挖掘上一辈军工人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借助访谈当事人的模式,走进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勤勉、忘我奋斗的内心世界,这将成为现阶段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定将为新一代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奉献的精神大餐,我想这也是《军工记忆》摄制组的初衷吧。
勿忘初心,默默无闻,坚持不懈,自立自强,执着探索,死守梦想。这是一代代中国军工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军工人的风骨与脊梁,也会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精神,之前有了前辈,而之后则交给我们!
电视剧军工记忆观后感
《军工记忆》,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一代“军工人”将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第一篇:《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开创或从事的事业与这个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与这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当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为他们的成果感到激动和自豪时,也许想不到,在这背后的是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他们用持续一生的波澜不惊,托起我们共同的骄傲,他们就是中国的军工人,他们很多是沉默了一生的人,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耀着一种军工精神——默默无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十七年的失败与失望,十七年的困苦与煎熬,只为辽阔海面上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十年磨一“舰”,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向着心中那深蓝的梦想,无数人在坚守中成功启航;鹰击长空,剑啸苍穹,从一无所有到世界领先,点滴的进步都充满着挑战与艰险,只为那一刻的蓝天翱翔。这里没有勾心斗角的斗争,没有阿谀奉承的圆滑,有的只是一代代军工人的默默无闻。他们早已习惯了没有鲜花的日子,每个人都各尽其职,他们就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无名之辈,但是他们却在用一生为不平凡的事业默默无闻的奋斗着。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技术落后就靠智慧与勤奋来弥补。无数次地失败,改进,测试,再失败,再改进,只为向着目标一点点前进。但是在无数次的奋斗中,自强不息的品质却被一代代军工人传承,促使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历尽艰辛,突破封锁,虽然备受磨难,但却一往无前的地一次次冲击极限。
不管是临危受命还是秉忠值守,不论是风吹日晒还是严寒酷暑,一代代军工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这不仅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没有人抱怨,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当我们在电视上为他们的成果欢呼雀跃时,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更多的是“集体记忆”。
时光飞逝,岁月在每一代军工人的脸上刻满了抹不去的痕迹,一代代军工人就这样继承着军工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奋斗着,但是他们却没有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就是中国的军工人,他们的精神叫军工精神。
第二篇:往事尘封不住军工魂——《军工记忆》观后感
近日,央视记录频道正在热播大型军事历史纪录片《军工记忆》,为观众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国防装备艰苦卓绝的历程,讲述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感人泪下的尘封往事。虽然我们可能记不清那些军工人的名字,但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每一位军工人默默付出的辛勤汗水。军工人以他们的赤诚之心和开拓精神,书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这老一辈军工人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通过观看《“巨浪一号”潜地导弹》这一集,我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航天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精选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精选 ”,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军工记忆观后感 篇1
当这些成果向全世界展现时,成就了这些荣耀的军工人却和我们一样,只是普通的观众;当更多新型的先进导弹保卫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沉默了一生的人们。这是摄制组执行制片人、撰稿许丁心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写的片尾解说词,普通伟大沉默正是摄制组成员对这些老同志的一致评价。
许丁心曾开玩笑说,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接触这么大规模的理工男,他们生活简单,性格朴实,很多戳中泪点的故事,他们在讲述时却都很平静,而能令他们落泪的往往是讲述阅兵、成功时的激动。
据许丁心回忆,在采访052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潘镜芙时,摄制组发现他竟住在一所很普通的房子里。夏季的上海非常炎热,而他却只用电风扇。当天他的女儿特意来帮忙找衣服并叮嘱说:爸,你上镜得穿好看点。许丁心忍不住问他:作了这么大贡献,生活却如此简朴,您觉得值得吗?,他满足地说了句:可以了!
他们身上有一种共性的傻子精神,我将其概括为特别专一的奉献精神、不图名利的实干精神和执着于理想的吃苦精神。李阳说。
他们也曾是一群不顾后果、敢闯敢干的年轻人。据时任七机部某局副总工程师的邵爱民回忆,在首次开展中国第一个固体发动机试验时,由于没有试车台,他们把发动机两端捆着吊起来,不料点火后冲击力过大,发动机转了180度,火焰往上、两侧喷火,他们顿时不知所措,赶紧钻进旁边一个钢管,只听得耳边咻的一声有东西划过。
如今,这些老同志许多都已到外地子女处养老,但听说单位要拍纪录片,他们不顾家人的担忧,毅然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采访打开了他们记忆的闸门,每位老同志都有太多的话要说。
邱卫民说,原本预定每个人讲一个小时,时间顺延后被约来的老同志默默等在外面,大家都毫无怨言。
老同志要求很简单,就是被理解和尊重。邱卫民说,他们在纪录片播出后,给各个被采访单位发了一封感谢信,信中特意提及接受采访的老同志。
没想到在单位领导念完后,感谢信就被老同志抢走了,于是科工局重新给每位老同志发了一封感谢信,他们可开心了。
正如许丁心所说,要向观众介绍一件事物,你首先得自己认识这个事物;而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动,你必须深入实地、入脑入心地去体会那份感动。
由于历史的脚步已经走得太远,很多尘封的事实已经变得相当模糊,为缕清脉络,摄制组在第二季拍摄前开展了三个月的调研,深入到影片策划型号的主要设计研制单位内部,理清型号研制历程及参与的主要人物,搜集各单位档案和影像部门留存的历史资料,并查勘拍摄场地。
老同志们在接受采访时讲了很多过去工作的场景,为了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摄制组进行了情景再现。他们从仓库翻出已经淘汰的老部件、桌椅、图板等,到图书馆借出一些老图书和笔记,并发动老同志贡献他们尚保留的老物件如风扇、鸭嘴笔、尺子、削笔刀等,布设了一个老式设计室,让现在的设计人员重现过去的工作画面。
我们是把科普、人文、历史三种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实现了最优效果。许丁心说。整部纪录片里没有一句口号,却在展现真实的过去,也传播着强大的正能量,以最真实质朴的情感感染了无数观众。
军工记忆观后感 篇2
《军工记忆》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捕捉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的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于7月27日起每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向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几代军工科研人员致敬。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既生动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又深刻勾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卫星、导弹、军舰、战机研制过程中的科普知识,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同时,纪录片在拍摄手段和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种创新的努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军工记忆已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打造的军工特色文化品牌。
军工记忆观后感 篇3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共六集。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的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于7月27日起每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向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几代军工科研人员致敬。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军工记忆》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捕捉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本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既生动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又深刻勾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卫星、导弹、军舰、战机研制过程中的科普知识,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同时,纪录片在拍摄手段和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种创新的努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军工记忆观后感 篇4
《军工记忆》观后感
守望和平,珍爱和平,是中华民族长久的期盼,也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军工记忆》纪录片介绍我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军工人员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国产先进武器的过程。
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052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
从放映室出来,在灵魂深处,一股激情勃勃升起。一代代军工人的付出,已沉淀为行业的生命力;守护安宁的使命,早已渗透进每一位军工人的血脉中。
我们没有割断记忆,新时期的军工人将源源不断提供令后人回味的新的记忆素材。
纪录片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作为记者,我曾参加过几次《军工记忆》的摄制采访,老专家们缜密的思路、严谨的作风、赤子的忠诚,依然可以从屏幕前闪亮的眼睛、整洁的衣角和谦和多礼的态度感受到。
052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
从放映室出来,在灵魂深处,一股激情勃勃升起。一代代军工人的付出,已沉淀为行业的生命力;守护安宁的使命,早已渗透进每一位军工人的血脉中。我们没有割断记忆,新时期的军工人将源源不断提供令后人回味的新的记忆素材。
军人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军工记忆”已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打造的军工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党员看军工记忆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