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2篇。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2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从央视网、马鞍山党风廉政网等官方渠道获悉,由安徽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

范文1: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与现实中的包拯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2018年关于千年包公影评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纪录片《千年包公》央视首播全景展现包公形象

5月23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包公园清风讲堂举行。该纪录片力求精准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在短短几个月内,剧组采访了国内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新形象。

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现场

《千年包公》自2015年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不顾高温酷暑与严寒冰冻,克服困难,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积累了大量素材与文献后,于2016年元月开始进入后期剪辑,数易其稿,找差补缺,力求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最为丰满真实、清廉爱民的包公形象。

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千年包公》顺时而生,采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为观众呈现全新故事场景与视觉享受,依托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包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给观众以启迪。据参与审片的专家学者评价,此片堪称国内近年来历史类纪录片中的精品力作。

《千年包公》合肥首映,还原“可贵、可敬、可亲”的真实包公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1)

5月23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该纪录片力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在合肥举行 全景展现包公形象

近日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该纪录片力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2)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

《千年包公》纪录片运用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下面是由语文迷提供的《千年包公》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千年包公》观后感【1】

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于25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据介绍,为最可能精准的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剧组采访了中国、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

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千年包公》观后感【2】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及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反映一代清官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亲民爱民的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及新闻发布会于2016年5月24日上午在包公的家乡合肥召开。

此次首映式选址在合肥包公园的清风讲堂,是十分有意义,清风讲堂地处合肥包公园。占地34.5公顷的包公园,是为纪念包拯而建,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组成。

担任此次首映礼司仪的是和包公同为安徽人的央视著名主持人周涛,在仪式伊始周涛便表达出了回到家乡的兴奋之情。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事隔千年,他的名字不但没有忘记,而且传遍了亚洲,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国古代贤臣良吏的代名词,成为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倡导的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以及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千年包公》顺时而生,是包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

《千年包公》历时一年,奔赴台湾、新加坡、广东肇庆、河南开封、安徽合肥等多地进行实景拍摄及历史再现,以大量的素材与文献立体呈现了包公真实而厚重的形象。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于5月25日、26日、27日晚8点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开播,敬请观看。

《千年包公》观后感【3】

5月24日上午,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等出席首映式。

据悉,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纪录片运用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

据了解,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3)

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人民群众是各项政策方针的受益者。政策好与坏,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的问题和心声是党制定政策方针的灵感来源。民生是大计,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患。要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须做到以下几点:

1、听民意。只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才能凝聚起最为广泛的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近年来,政府在决策过程中通过听证等方式征求民众意见的事例越来越多,但有的效果不甚理想,听证会被公众质疑为走过场,网络上被代表的言语更是频频出现。政府决策征询民意,关键是让民意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准确表达。首先是最大限度地打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让民生重大决策流程公开化,让民意的公开表达、真实表达得到实现;坚决杜绝政府决策的内部人效应,政府参考民意的操作规程需要公开,政策博弈结果的论证过程应该透明,保证公共权力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其次,还要在政府内部培养决策必须尊重民意的意识,使决策尊重民意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此外,还可以利用群众工作意见箱、热线电话、投诉电话、公共电子邮箱、网上论坛、微博等多种手段,开展网上新闻发布、网上调查、网上讨论、网上问政等,倾听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的呼声。

2、解民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能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帮助群众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当前,我们首先要把促进就业放在工作的优先位置,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其次,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第三,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第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逐步降低药品价格。第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遏制炒房行为,切实稳定房价。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政体基石的稳定源于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始终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4)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示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千百年来百姓也把他放在心坎里。本集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有别于戏说的包公形象

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如水,君如舟,说明国家要想安稳,必须要走群众路线,只有赢得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凝心聚力谋发展,更要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一、以良好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提出,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机关门难进,办事人员脸难看,服务态度不好,往往群众要办一件事,跑好几趟都办不好;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抓不到真问题、摸不清真情况,对群众疾苦置若罔闻;有的领导干部公款吃喝,豪车接送,奢侈浪费;有的领导从吃拿卡要的小事开始,一步一步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照镜子、正衣冠就是要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和实践,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责,以秉公用权为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克服领导干部中的不良风气。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根本立场出发。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为了国家、民族和普通老百姓谋利益,而不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小团体谋利益。

这样看来,在为民、务实、清廉中,为民是目的,务实是行动,清廉是保证。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和群众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5)

通过千年包公的学习,“两学一做”的开展,归根结底是要加强思想作风,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将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通过学习,解决一部分党员党性意识弱化、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形成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政治氛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党性教育上,引导党员干部永葆党性党风之纯。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加强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宣誓入党,就是身心归党,以身许党,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牢记义务责任。各级党组织要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党性教育的必修课、常修课,引导广大党员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学习包公的反腐精神。包公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

史书记载,包拯临终时“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还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6)

第三集《以民为本》

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其历史的依据,纵观包拯的一生,他所形成的包拯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体恤民情。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先贤提出的治国理念,历史源远流长,自从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以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念将国家的命运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儒家先哲提炼和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包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他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如果大本不固,则国家从何而安哉!因此,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大缓吾民以安天下。从这一理念出发,包拯经常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为民请命,并极力主张节省国家费用,要求减冗吏,减冗兵,减修建,省奢侈。包拯还将这一理念体现在立法上, 并落实在其司法、执法的实践中。他认为立法应当贯彻公私利济,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的原则,并以此来修改旧法,制定新法。他上奏朝廷,要求减轻灾害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田赋,对重灾区要罢除一切无名科率,减免百姓对官府的积欠,并开仓济贫等。

(二)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包拯在初入仕途时,就写下一首明志诗,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也是包拯流转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这首诗是写在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郡守府第的墙壁上的,据《宋史》记载,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常要向宫中进贡。包拯就任以前的郡守,都借此机会额外索取,以赠权贵,数量有时超过进贡的数十倍。包拯到任后,便命工匠严格按进贡数制作,自己不持一砚归。包拯死后,宋仁宗亲自到包拯家中参加祭奠,看到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饭食,虽贵,如初宦时,更是感慨不已。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是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吴奎在包拯《墓志铭》中称其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白始及终,言行必一。北宋名臣欧阳修尽管与他政见有所不合,但对他的品格操行依然敬服赞佩,称其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

包拯不光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亲属要求也是非常严厉的,他在晚年时立家规: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家风》中就说到: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而对于自己亲属作奸犯科的,包拯也绝不轻饶。包拯是庐州人,他在任庐州知府时,包氏家族的一些亲朋故旧以为可以仗势为所欲为, 结果被包拯不留情面地申饬一番。包拯的堂舅犯了法,他亲自审讯,重重地处罚了堂舅。京剧有一出传统戏《铡包勉》, 就是依据包拯处罚亲友的史实所编。

(三)不畏权贵,严惩腐败。

包拯痛恨贪官,他曾给宋仁宗上过《乞不用赃吏》的奏折。包拯在奏折中说: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对贪官、赃官,要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以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9]为了施行这一原则,包拯不惜犯颜直谏。当时,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屡受恩赏、加官晋爵,甚至于一日之间连授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四项官职,主管全国财政大权,他在任职期间,欺上瞒下,玩弄权术,鱼肉百姓。对此,包拯极力反对,曾三次上疏弹劫他,尽管宋仁宗执意庇护张尧佐,最后也不得不免去张所担任的官职,包拯也为此得罪宋仁宗被调离京城达四年之久。又如包拯任监察御使时,曾经连续参掉两个违法乱纪的高官。一个是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他巧立名目,刻剥百姓,逼得人们逃入山洞。为此,包拯一连七次上奏弹劾他,迫使皇帝罢了王逵的官。另一个是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在任期间贩卖私盐一万多斤。

(四)明察善断,制止冤案。

包拯在处理案件时非常重视逻辑推理等司法技术的应用,表现出了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宋史》记载,包拯颇善鞠狱,他的司法技能在最初踏上仕途任天长知县时就体现了出来。一天,有一农民的牛舌夜间被人割去,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就对那农民说,你回去把牛宰了拿到市场上去卖,割牛舌的人就会出来了。农民半信半疑的回家按包拯的话去做了。第二天有人状告这农民私宰耕牛,包拯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于是,盗惊服,只得承认是他割的牛舌。

包拯认为,要实现清明的政治,要真正做到以法公断各种诉讼案件,各级长官的选择就非常垂要。精选慎择是包拯一贯的主张,他极力反对县令和地方官吏的轻授轻任。在摆拔任用官员中他特别反对两种人:一是苛虐之人,二是赃滥之人。针对当时酷吏严刑造成许多冤狱的情况,包拯主张加强司法监察。他曾给宋仁宗上《请令提刑亲按罪人》的奏折,批评国家虽设按刑之司(类今检察院),以纠郡县刑罚冤滥,然大狱出入,未尝按问,细故增减,即务举劾,是小过必察,而大罪不诃,提刑司见某郡县有未断之重罪,就迁延引避,窃恐天下刑狱,似此冤枉者至多。他分析当时之所以出现大量冤狱的原因是:一是郡县长吏不得其人,不辨虚实,因偏听偏信、主观武断所造成;二是缘于一些官吏妒才害贤、挟私报复或贪赃枉法所致。为防止和减少冤狱,他主张必须知人善任,进用贤隽,斥去形迹之弊,以广公正之路,判忠佞,抑侥幸,察左右爱憎之说,延中外谠直之议,对关乎生死的大罪,他建议应委提刑司亲往审问决断,以此来保证狱案的明断。

2018年千年包公观后感篇,观看千年包公的感悟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下面是《千年包公》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刚、廉、明著称,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包公以善断狱案闻名,被誉为折狱断案“箭垛式人物”、“东方的福尔摩斯”,并形成独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它倡导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

包公司法文化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有人认为清官司法突出个人,抹杀制度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从法治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保护正当利益要通过健全法制,而不必祈求清官。但将制度与个人割裂或对立起来也是不现实的。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实行,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执好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用好人。有包公式的清官才能执好法。我们所说的清官品德与严格执法实际是统一的。当今执法中的问题,不少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官德失范问题。所以我们既要强调为政之制,也要重视为官之德。

另外,包公的严格执法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追求社会正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权者可以官官相护或以权枉法,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小民在经历了无数次抗争失败、问题仍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包公一类的清官身上,希望讨个“说法”即公理。所以包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凝结着社会正义。人们推崇包公就是追求社会正义,这正是包公断案故事的意蕴所在,也是包公司法文化久传不衰的根本原因。

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一)

包公掷砚 廉字当前

--看纪录片《千年包公》有感

作者:亳州广播电视台 祝本奇

观看《千年包公》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包公掷砚。

包拯一贯服从朝廷的调遣,当年被视为蛮荒之地的端州,他也甘愿赴任,并做出了出色的政绩。除长子病故,要求回乡任职以便就近照顾家庭外,他从未向朝廷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广东端州出产一种紫云般的石头,当地府百姓用此制作质地优良的宝砚进贡皇上和权贵。包公前任均借进贡之机,贪污多达数十倍于贡品之数的端砚据为私有,除个人享用之外还馈送权贵,大搞不正之风。包拯却一改前规,下令制砚数量不得超过进贡之数,榆次同时,他还要求属下,不允许他们索要一方宝砚,同时上奏皇帝宋仁宗,减少宝砚的进贡数量,减轻了百姓负担。当包公调离此地时,当地百姓悄悄将一方宝砚放入他的箱里,只有其下属包兴看到,包公发现之后,竟然取出端砚,随手丢落江中。

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包公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包青天",是他始终坚持洁身自好,为官清廉的结果。包公掷砚,扔掉的是有价的端砚宝物,获得的是不同凡响的大"公"和大"廉",留下的是感动当朝和后代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我们应该学学包公,时刻将"廉"字置于心头。

《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作品选登(一)

2016-06-15 药都清风

编者按: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后,全市各级各部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收看电视节目,撰写观后感。即日起,"药都清风"将推出观后感优秀作品选登,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传承包公廉政思想,积极弘扬包公精神,忠于党的事业,清正廉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千年包公观后感(二)

一身英气匡正义,两袖清风传千古

作者:利辛县马店孜镇纪委 胡水

纵观上下五千年,细数古今数代朝,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过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是历史的丰碑,是国家的栋梁,是大众的典范,是人民的偶像……

当谈到"精忠报国"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岳飞;谈到"义薄云天"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关羽;谈到"鞠躬尽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诸葛亮;谈到"清正廉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包拯包青天。

从小就听过包公的故事,看过包公影片,从《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少年包青天》、《包青天》,影片里的包公是一个日审阳夜审阴、半人半神的人物,让人膜拜不已。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包公的认识,一千多年前的他,不仅仅演绎在荧屏里,他的精神更融入到我们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福祉里。包公为官的清廉与公正,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也成为千年以来执法执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七弹王逵"、"谏免张尧佐"的故事,称得上宋朝反贪打虎的典型。1043年,包公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就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干部。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包公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1050年,宋仁宗决定任命自己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声名狼藉的"昏官"、"庸官"张尧佐为宣徽使等四项重要职务。包公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就曾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

包公主持开封府时,城池汛期吃紧,而城内蔡河河道边常被一些权贵强占,修建楼房水榭供其游乐,导致水流阻滞,水患频发。包公即令限时拆除,对过限不拆的"大人物"、"关系户",不论是谁,一律开具名单上报朝廷请求治罪。这样一来果然灵验,蔡河经整治疏竣后水畅其流,百姓称之为"惠民河".其实细细想来,这一点像极了我们县今天开展的"九城"活动和征迁拆违,同是惠民利民的好事,偏有一些"钉子户",依仗"祖上余荫"和"个人利益"至上,严重阻碍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脚步。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为民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包拯曾有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段话作为包公家训,被刊刻于石碑上,竖在堂屋中,作为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的"铭",对今人也有所启迪。包公的这段家训,至今仍在合肥包公祠中,昭示来者。

千百年来,包拯作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过历史的长河,为前人和今人,为热爱中国、崇尚清廉的外国人所敬重。"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出仕时写的这首戒廉诗,体现为民者愿,可作"为政者师".

如今,我们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是基础,做是关键。我们共产党人要学习包公,必须做到"四讲四有",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必须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努力前行,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是"包公".

2018年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2篇


从央视网、马鞍山党风廉政网等官方渠道获悉,由安徽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

范文1: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与现实中的包拯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2018年千年包公观后感2000字,千年包公播出时间


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据了解,此纪录片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千年包公》观后感

反腐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当天,安徽一“老虎”被宣告落马。

由安徽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

“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看了我们的节目,也许大家能更好地理解‘铁包公’这三个字的含义,更能理解总书记的语重心长。”2016年5月23日,在纪录片《千年包公》开播前两天,该片导演在手记中这样介绍。

导演在手记中称:“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包公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太多。如,陈州放粮、包公铡侄、狸猫换太子、三口御铡、日审阳、夜审阴,等等。在街头随便拉住一个人问问,都能说上几个有关包公的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电视剧《包青天》中的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主题歌唱的‘开封有个包青天’,很多人更是张口就来。”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个什么人?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在包公的出生地与归葬地合肥,大街小巷随便找个人问问,很多人居然都不知道包公是合肥人。所以说,他又是一个“陌生人”。

据历史记载,包拯(999—1062年),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5篇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此时不妨将心得转化为文字,写一篇观后感加以记录。这个时候推荐各位在看完后动笔去写一份观后感。写观后感时要结合现实情况与作品本身就事论事,要想写好作品的观后感要抓住哪些精髓呢?读后感大全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千年包公观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1

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人民群众是各项政策方针的受益者。政策好与坏,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的问题和心声是党制定政策方针的灵感来源。民生是大计,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患。要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须做到以下几点:

1、听民意。只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才能凝聚起最为广泛的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近年来,政府在决策过程中通过听证等方式征求民众意见的事例越来越多,但有的效果不甚理想,听证会被公众质疑为走过场,网络上被代表的言语更是频频出现。政府决策征询民意,关键是让民意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准确表达。首先是最大限度地打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让民生重大决策流程公开化,让民意的公开表达、真实表达得到实现;坚决杜绝政府决策的内部人效应,政府参考民意的操作规程需要公开,政策博弈结果的论证过程应该透明,保证公共权力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其次,还要在政府内部培养决策必须尊重民意的意识,使决策尊重民意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此外,还可以利用群众工作意见箱、热线电话、投诉电话、公共电子邮箱、网上论坛、微博等多种手段,开展网上新闻发布、网上调查、网上讨论、网上问政等,倾听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的呼声。

2、解民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能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帮助群众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当前,我们首先要把促进就业放在工作的优先位置,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其次,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第三,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第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逐步降低药品价格。第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遏制炒房行为,切实稳定房价。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政体基石的稳定源于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始终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2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示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千百年来百姓也把他放在心坎里。本集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有别于戏说的包公形象

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如水,君如舟,说明国家要想安稳,必须要走群众路线,只有赢得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凝心聚力谋发展,更要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一、以良好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提出,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机关门难进,办事人员脸难看,服务态度不好,往往群众要办一件事,跑好几趟都办不好;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抓不到真问题、摸不清真情况,对群众疾苦置若罔闻;有的领导干部公款吃喝,豪车接送,奢侈浪费;有的领导从吃拿卡要的小事开始,一步一步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照镜子、正衣冠就是要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和实践,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责,以秉公用权为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克服领导干部中的不良风气。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根本立场出发。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为了国家、民族和普通老百姓谋利益,而不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小团体谋利益。

这样看来,在为民、务实、清廉中,为民是目的,务实是行动,清廉是保证。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和群众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3

通过千年包公的学习,“两学一做”的开展,归根结底是要加强思想作风,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将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通过学习,解决一部分党员党性意识弱化、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形成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政治氛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党性教育上,引导党员干部永葆党性党风之纯。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加强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宣誓入党,就是身心归党,以身许党,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牢记义务责任。各级党组织要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党性教育的必修课、常修课,引导广大党员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学习包公的反腐精神。包公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

史书记载,包拯临终时“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还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4

第三集《以民为本》

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其历史的依据,纵观包拯的一生,他所形成的包拯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体恤民情。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先贤提出的治国理念,历史源远流长,自从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以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念将国家的命运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儒家先哲提炼和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包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他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如果大本不固,则国家从何而安哉!因此,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大缓吾民以安天下。从这一理念出发,包拯经常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为民请命,并极力主张节省国家费用,要求减冗吏,减冗兵,减修建,省奢侈。包拯还将这一理念体现在立法上, 并落实在其司法、执法的实践中。他认为立法应当贯彻公私利济,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的原则,并以此来修改旧法,制定新法。他上奏朝廷,要求减轻灾害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田赋,对重灾区要罢除一切无名科率,减免百姓对官府的积欠,并开仓济贫等。

(二)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包拯在初入仕途时,就写下一首明志诗,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也是包拯流转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这首诗是写在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郡守府第的墙壁上的,据《宋史》记载,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常要向宫中进贡。包拯就任以前的郡守,都借此机会额外索取,以赠权贵,数量有时超过进贡的数十倍。包拯到任后,便命工匠严格按进贡数制作,自己不持一砚归。包拯死后,宋仁宗亲自到包拯家中参加祭奠,看到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饭食,虽贵,如初宦时,更是感慨不已。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是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吴奎在包拯《墓志铭》中称其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白始及终,言行必一。北宋名臣欧阳修尽管与他政见有所不合,但对他的品格操行依然敬服赞佩,称其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

包拯不光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亲属要求也是非常严厉的,他在晚年时立家规: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家风》中就说到: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而对于自己亲属作奸犯科的,包拯也绝不轻饶。包拯是庐州人,他在任庐州知府时,包氏家族的一些亲朋故旧以为可以仗势为所欲为, 结果被包拯不留情面地申饬一番。包拯的堂舅犯了法,他亲自审讯,重重地处罚了堂舅。京剧有一出传统戏《铡包勉》, 就是依据包拯处罚亲友的史实所编。

(三)不畏权贵,严惩腐败。

包拯痛恨贪官,他曾给宋仁宗上过《乞不用赃吏》的奏折。包拯在奏折中说: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对贪官、赃官,要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以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9]为了施行这一原则,包拯不惜犯颜直谏。当时,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屡受恩赏、加官晋爵,甚至于一日之间连授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四项官职,主管全国财政大权,他在任职期间,欺上瞒下,玩弄权术,鱼肉百姓。对此,包拯极力反对,曾三次上疏弹劫他,尽管宋仁宗执意庇护张尧佐,最后也不得不免去张所担任的官职,包拯也为此得罪宋仁宗被调离京城达四年之久。又如包拯任监察御使时,曾经连续参掉两个违法乱纪的高官。一个是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他巧立名目,刻剥百姓,逼得人们逃入山洞。为此,包拯一连七次上奏弹劾他,迫使皇帝罢了王逵的官。另一个是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在任期间贩卖私盐一万多斤。

(四)明察善断,制止冤案。

包拯在处理案件时非常重视逻辑推理等司法技术的应用,表现出了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宋史》记载,包拯颇善鞠狱,他的司法技能在最初踏上仕途任天长知县时就体现了出来。一天,有一农民的牛舌夜间被人割去,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就对那农民说,你回去把牛宰了拿到市场上去卖,割牛舌的人就会出来了。农民半信半疑的回家按包拯的话去做了。第二天有人状告这农民私宰耕牛,包拯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于是,盗惊服,只得承认是他割的牛舌。

包拯认为,要实现清明的政治,要真正做到以法公断各种诉讼案件,各级长官的选择就非常垂要。精选慎择是包拯一贯的主张,他极力反对县令和地方官吏的轻授轻任。在摆拔任用官员中他特别反对两种人:一是苛虐之人,二是赃滥之人。针对当时酷吏严刑造成许多冤狱的情况,包拯主张加强司法监察。他曾给宋仁宗上《请令提刑亲按罪人》的奏折,批评国家虽设按刑之司(类今检察院),以纠郡县刑罚冤滥,然大狱出入,未尝按问,细故增减,即务举劾,是小过必察,而大罪不诃,提刑司见某郡县有未断之重罪,就迁延引避,窃恐天下刑狱,似此冤枉者至多。他分析当时之所以出现大量冤狱的原因是:一是郡县长吏不得其人,不辨虚实,因偏听偏信、主观武断所造成;二是缘于一些官吏妒才害贤、挟私报复或贪赃枉法所致。为防止和减少冤狱,他主张必须知人善任,进用贤隽,斥去形迹之弊,以广公正之路,判忠佞,抑侥幸,察左右爱憎之说,延中外谠直之议,对关乎生死的大罪,他建议应委提刑司亲往审问决断,以此来保证狱案的明断。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5

5月23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该纪录片力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在合肥举行 全景展现包公形象

近日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该纪录片力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喜欢《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2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