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 地图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学习之道》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学习之道》有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学习之道》有感

赵红英

本月选读了美国传奇人物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在他31岁的时候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在6岁开始在路边学习象棋,9岁便八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18岁开始学陈氏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和世界冠军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乔希·维茨金的学习过程,了解他的学习之道,就像乔希·维茨金说的:"我所擅长的即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之道。"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启发,甚至会得到触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根据各自的天赋和特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乔希·维茨金在6岁的时候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开始学习象棋,并在那里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布鲁斯,布鲁斯教会了他如何平衡状态、如何约束自己、以及他参加的每一场比赛的心得体会。尤其是1993年,在他16岁的时候在印度参加的世界青年象棋大赛,当时他难以进入状态,与比赛的节奏合不上拍,但那里突然爆发了一场地震,地震和熄灭的灯启发了他,他的思路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重返赛场继续比赛时拿下了这场比赛。其实我们在遭遇重大事件的时候,总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使得自己进入一种僵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并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正水平。我们在重要时刻会遭遇各种状况,我们能做的并不是想办法回避逃离,更不是暴跳如雷,我们要试着去适应这样的环境,让自己的思维跟着周围或心里的节奏走下去,让自己保持那种平和的心态,然后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才可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在纵横西方棋坛十年后, 乔希·维茨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中国的《道德经》,为了更多的了解关于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通过朋友推荐走进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太极拳师之一陈威廉的太极拳馆。在与陈威廉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他了解了许多原理和技巧,比如他总结出"划小圈"的概念,所谓划小圈就是把复杂动作分解,然后一个个练习,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伟大的武术家不是神秘主义者,而是极度专注的艺术家。你之所以比别人厉害并不是因为有着那些华而不实的大招,而是因为你的直拳比别人更快,你的踢腿比别人更有力。当你把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做到最好,那你在技能上就可以压倒各种对手。而在其他领域也都是如此,当企业经营中把每个流程不断细化,然后对每一个小环节不断加固、精进,才能够达成在产品流程与质量上的持续领先。

乔希的成功,不只是他自己的成功,也是他家庭和老师的成功。因为他有一位温柔而有决断性的妈妈,她培养了一个倔强但思路清晰的孩子,他一直都把妈妈当作他的精神支柱,他还有一位慈爱而且值得信任的父亲,他把父亲当作他最亲密的朋友。一位真心的,懂得理解、不断鼓励孩子的父母或老师,能够让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得到释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现在好多孩子由于从小娇身惯养,经受不了任何挫折,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培养孩子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和从容的面对失败,培养他们一种全力以赴,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其实我们的一生都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学习中收获,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找到成功的钥匙。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需要我们保持长期的活力来完善这个过程,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的共同目标。

作者:赵红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君子之道》有感


读《君子之道》有感

--浅谈传统道德修养与党性修养之间的异同

马强

多读书、读好书,这既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通过对书本的阅读,来了解社情民意,熟悉政策,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才有可能尽量避免因眼界狭窄、思维禁锢而犯下经验主义的错误,才能借“他山之石”,打磨、雕琢自身这块璞玉,终至闪闪发光。有了充足的知识、能力、才干储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今年目里有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我特地买来一读,补上中华传统文化这关键一课,并在阅读过程中比对党性修养,产生出一些想法。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局限,难免浅陋、莽撞,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余先生的研究表明,君子人格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再来说下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讲:“党性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君子的品行简缩成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是德。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德是什么,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共同点已经找到了,都非是为己,只为他为民为国。

孔子从所推崇、传承和精选的中华人格,经过历朝历代的阐释、推广、发扬,已经传承到了今天,传承到了二十一世纪。假如你不去深究,就不会觉察这种人格已经追随你多年,并将陪伴一生。它就像是空气,由于易得和平常而做了选择性地忽略;但若失去,将走向劫难。党性修养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性人格修养,甚至必要时要做出自我牺牲的更高要求。假如说君子之道是每个中国人的底色,党性修养则要求在这层底色之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图画。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所说的自省,是修养的自省,人格的自省,是对照传统道德,来进行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和自我的净化。而“自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有了更高要求,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进一步深化,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的进一步拔高。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党性修养高于传统文化修养的一个地方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改造不能片面夸大主观作用,纸上谈兵、形式抽象地去提高修养。而是要用党章党规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各自工作、学习、生活之中,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去提高自己,改造自己。并且通过身体力行,“从里到外”的指导,又“从外到里”的反馈,来不断加固精神,提升人格,加强党性修养。

“君子有礼”。

精神和人格需要赋形。“君子的种种思想品德,需要形之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礼。”“君子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谦恭辞让之礼,让君子神采无限。”

共产党人在形体仪表、行为方式上很少做具体要求,但是假若长期坚持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从人民角度出发,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我想,长此以往,一定会在个人身上形成不一样的气质,会从别人眼中看到不一样的风范。比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高尚党性修养的楷模。正是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共产主义气质,感染和指引着一大批当地群众,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到治理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行动中来,感染和指引着当代人群尤其是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党员的最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处事为人,干事创业。如果说君子之礼强调的是个人之礼,修身之礼,那么党性修养更多的是把党员干部放在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大环境下来做要求,是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是大公无私的,是利国利民的。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这句话讲出了人人修君子之行的普遍性,修为达到较高层次的可能性。而我党也并未指出要哪些党员去修养党性,而另一部分人不用去修养党性。不论你身居何位,身担何职,都要通过学习、实践加强修养,都要去脚踏实地,努力锻炼,认真修养。不可能说我修养到了极致,不能再前进一步了,那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先辈先烈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高不可攀的,而要以此为动力,为目标,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工作实践中检查自己处事处人是否合于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否符合党章党规要求,以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投入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部署安排中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古今,历经千年,汲取了无数先贤圣哲的智慧。而我党正在开创引领十三亿中华儿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奔向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不断吸收、汲取根脉中的优秀文化,补充到我们自身的头脑中、认识中,进而为伟大理想的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读《律师之道》有感


读《律师之道》有感

文/易李

律师,一个神圣且正义的称谓,一个让人尊敬的群体。多少人为了它而辛勤耕耘,多少人为它挑灯夜读。正因为律师能为他人主持正义、收入不菲,所以令人们无不投来敬慕的目光。有人说:律师是行走在法律和正义间的使者。这句话无疑是对律师职业的很好诠释,也是对律师价值的极高评价。

当你踏进律师这个门,做一名律师容易,但要做一名优秀的律师肯定不容易。二八定律体现在各行各业中,在律师行业亦是如此,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律师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优秀者、领军人。

如何做好一名律师?如何成为这个行业的前百分之二十?从我踏进湖南方廉律师事务所的第一天起就在努力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一名青年律师,高谈阔论这个话题显然让人觉得有班门弄斧之嫌。在这里,我只想把自己所思所想和读了《律师之道》后的一点点心得分享给刚入行或者即将要踏入律师职业的你们。

君合律所合伙人之一的肖微在《律师之道》一书中提到:律师是一个永远能学到新知识的职业。知识不仅要精,还要广;不仅包括法律方面的,还包括经济、政治、历史等。肖微认为做律师首当其冲的就是律师的专业知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那么做律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只有爱上了某一份职业,你才会更容易把这一份职业做好。

律师职业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有挑战性。律师所接触的事物往往是非常新鲜、前沿的事物,许多新业务可能是客户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一个计划或者是一个尝试,很多同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或者一般人不曾想过的问题。这些新鲜事物是机遇,也是律师的挑战。同时,律师的业务时效性强,经常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难度极大、极其复杂的任务。如下午接到客户需求就被要求晚上必须做出来一套方案,但这对于律师来说这可谓家常便饭。为了一个项目通宵挑灯夜战也并不罕见。这不仅是体力上的挑战,也是对心智和心理素质的挑战。既是挑战,就会让人紧张、焦虑,但是勇敢地迎接挑战时的快感和用自己的力量征服挑战后的成就感却也正是律师职业的吸引力和乐趣所在。

君合律所的合伙人之一邹维宁和廖海燕在《律师之道》提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如上一段所提到的,热爱律师职业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的前提,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对于挑战没有兴趣的人,恐怕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要有敬业精神。无论做什么工作,敬业精神都必不可少,敬业精神与对一个行业是否喜欢既有关联又有有所不同。不喜欢肯定谈不上敬业,而喜欢也有可能不是很敬业。而对于律师这种专业能力和素养要求极高的职业而言,敬业二字更显重要。

要有责任心。律师不仅要对客户负责,同时也要对合伙人及合作的律师负责。一个年轻的律师如果责任心不强,在办理合伙人交办的工作中出现疏漏,则可能导致该名合伙人不会再给他安排其他工作,而如果其在不同合伙人交办的工作上都出现疏漏,那么这名年轻的律师可能会被大多数合伙人忽略而没有锻炼机会,这会导致该名年轻律师没有任何发展的机会,影响其工资奖金和晋升。因此,年轻律师一定要认识到缺乏责任心的严重后果。律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一定要严谨细致。虽然刚开始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是一定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错误要上心,要每日三省吾身,积极认识,评价与提升自我。

柏拉图说过,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属于法律的结晶。一个事件的发生,社会上会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律师主动做好法律研究,即便是对初级律师来说,对社会上的一般问题经过仔细深入地分析思考后,也会同样发现解决问题的处理办法。所以,首先要去了解,再自己研究一下关联法规、司法解释、典型判例,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光靠理论分析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真枪真刀的实干。律师的主要工作是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而熟能生巧,也需要积累经验,因而青年律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律师真正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具体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学习,而别无其他任何捷径。

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是让律师变得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专业律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识,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占据法律革新的前沿阵地。此外,平时还应勤于收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种规范,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勤动手,细分类,做好编辑分类整理工作,为工作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如此长期积累下去,必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读自然之道有感


读自然之道有感(一)

里面讲述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么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空一穴一的幼龟被嘲鸫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送回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收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他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他们仍然感到十分伤心和后悔。

玖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的感受是: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还有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会好心办坏事。还不要自作聪明,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办事时,常常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一定要按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比如我说拔苗助长里面的人不按自然的规律让苗自然的生成,还要拔他们起来。这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这里是要告诉我们要按自然的规律做事。

读自然之道有感(二)

本文描述了小海龟在被人帮助进入大海后,其它小海龟反而遭到了伤害。

作者和一群人在观察小海龟,先是从巢一穴一出来了一只侦察的小海龟。如果这只小海龟安全地进入大海,那么它的兄弟姐妹就会收到一个安全信号,也会前赴后继的向海中爬去。

当小侦探龟出来时,突然来了只反舌鸟,要攻击小海龟,这时一个男人立刻把小海龟送到海中。小海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到了安全,然而其它的小海龟呢?大批小海龟收到错误信号,纷纷爬向大海,结果被反舌鸟吃了。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人类不要盲目的去影响它们的生活之道。

读自然之道有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它的题目是【自然之道】,我读完后,受益匪浅,觉得做事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故事发生在太平洋德加拉巴哥岛,一队科考队员去那里考察,他么正走在沙滩上时,忽然发现一只嘲鹰企图把一只幼龟拉到沙滩上,他们把幼龟送到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结果成百上千的幼龟,大部分都被吃掉了,最后,作者写出了他的悲叹: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这时,我想起了一件事,事情发生在美国,当时,美国总统为了保护鹿,下令捕杀一片森林的狼。结果鹿群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迅速繁殖,但它们将森林里的树全吃光了。没有了食物,又因为疫病,鹿群又迅速减少了,总统总于明白,不能干涉自然界里的事。

其实,违背自然规律的事随处可见,例如有的工厂为了省钱,直接把工业废水倒在河里,造成河水污染,还有的人贪小一便宜,不断的砍伐树木,结果,树木被伐过得地方都变成了沙漠,更有甚者竟偷稀珍动物。渡渡鸟就是这样灭亡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即使是出于好心也不能,否则就会产生与文章里一样的结果:救下一只龟,害了一群龟。

玖了这篇文章,我又进一步了解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读《做人之道》有感


读《做人之道》有感

刘刚

我曾经作为顾问,给吉利集团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项目,也曾当面向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董事长做过两次方案汇报,那时对他的直观感觉是率真——说话直接了当,直奔主题,没有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很务实,都切中问题要点,而且讲话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因此我们私底下都叫他“书福哥”。

几年之后,我有缘到吉利讲课。吉利同事送了我一本书福哥的《做人之道》,印象之中这应该是书福哥第一次出书。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吉利在我做项目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声名显赫。但到了现在,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这都与书福哥的高瞻远瞩和全体吉利人的努力拼搏分不开。吉利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书福哥的远见、胸怀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李书福也成为中国企业家中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也确实到了需要他“立言”的时候了。

《做人之道》的观点确实是李书福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个知天命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对人生、人性和做人之道的理解和感悟。说到底,管理以人心、人性为本,洞察人心,通晓人性方能得人生大道、管理大道。这本书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语言朴实无华,温润如玉,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对年轻人的一份谆谆教诲。目前,这本书已经成为吉利集团教育板块各院校的德育教材。

文章开篇就提到做人要“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认准一个方向”。对于成败要有正确的理解,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不但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每个人。如何更好的做好自己,《为人之道》提出了几点非常重要的观点:首先,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人才。要认准一个方向,不断超越自己,在每个人的平凡中创造伟大,让人生的力量在风中激荡。其次,要有家国情怀,讲政治、顾大局、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感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要做一个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责任胜于能力,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第四,对于成功要有正确的认知。每个人都能成功,拥有积极心态就等于拥有成功,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成功,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人生路上总有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第五,做一个拥有真正财富的人。做人要知荣知辱,诚善容天下,懂得感恩,珍惜荣誉。第六,处理人际关系要智慧开道、真情护航。做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方圆结合,才能融入社会。诚信为根本、懂得吃苦、吃亏是人生的高级投资。

整篇文章,其实没有什么逻辑结构,但都是李书福自己的感悟,应该说都是干货,有些观点让人茅塞顿开。尤其适用于当今刚刚走入社会、处于人生迷茫期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读懂并认真实践,一定受益良多。

(作者系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助理)

读《生命之道》有感


今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寓言故事,叫做〈生命之道〉。

有一只狼,不小心进入了一个山道里,这儿有两个洞口。狼便想不劳而获:如果把一个洞堵死了,从另一个口里进来的小动物没处躲,不就可以饱餐一顿吗?于是,狼便堵上了一个洞口,他不知道这上面还有三个从大到小排列的缝隙。以后的几天里,陆续来了一只羊,一只兔子,一只松鼠,可他们都从那三个与各自正合适的空隙钻出去了,没有被狼吃掉。狼好象“醒悟”了,把所有的小缝隙都堵上了。终于有一天,来了一只老虎,狼无处可逃,落入虎口。

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一赌气绝交了,如果你去阻碍别人想做的事,不给自己想想后路,结果就像这只狼一样。

宽容利己。正确地宽容饶恕别人,不至于“引火烧身”,在发生争执时要有理智,要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像这只狼一样,把所有空隙都堵死了,不给别人机会,也等于没有给自己机会,当然会是不好的结果,等于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绝路,但如果只留下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一次不经意的机会,也许生命之道便会向你敞开。

读《自然之道》有感


读《自然之道》有感

今天是星期六,我在家看语文书,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名叫《自然之道》的文章,顿时觉得里面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故此记下来和大家分享。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我”和几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去旅游,目的就是想看看幼龟是怎么爬向大海的。那天,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大龟巢,有一支小乌龟探出头来,正踌躇不前,突然一支海鸟飞来,用尖尖的嘴啄幼龟的头,想把它拖到沙滩上去。“我”和几个同伴紧张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其中一位忍不住对向导说:“你快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回答让我们更加的焦急,他说:“叼就叼去吧,这是自然之道。”向导的回答招来了同伴们见死不救的呼喊。最后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起了那只小乌龟朝大海走去,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正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是向导和我们无知的举动救下了小乌龟,致使龟巢中的乌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就成群结队的从龟巢中怕爬出,引来了许多的食肉鸟,这下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我们拿着帽子,把幼龟放进里面来回的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补救。

此时此刻,我们对向导说的话才恍然大悟,虽然还不能彻底明白什么事自然之道,但“我”相信这个例子是对自然之道最好的诠释。

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遵守一定客观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学习之道》读后感_900字


《学习之道》读后感900字

书有很多种,有用来消遣的、抒发情感的,《学习之道》无疑是归为有用一类的。可能与大多数读者相同,看到书名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书是不是把那些年我们听过的读书之法做了个总结归纳?我看了序言,千篇一律都是对这本书的好评,如何改变了学习,如何让学者们受益匪浅,作者本身原也对数学一窍不通,而如今的芭芭拉已经是一名大学教授了!这就很惊奇了,于是,我作为曾经对学习还有那么点感悟的“过来人”,好奇地开始读这本书,看看究竟是什么学习理论,能够出书,能够被人推崇。
我并不懂什么研究理论,也不想深究理论的可靠性,光从我九年义务制教育以及成年后的自考经历来看,书中阐述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以为,学校里从来就不存在好生、差生之分,人生来都有左脑右脑,智商的高低无非就是有人理解力强,而有些人反应就慢些,况且智商的差距在学习这件事面前,并不能体现多大的差距。20岁前的两件人生大事,中考和高考,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在考试中突飞猛进都不是什么稀奇事,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就是当别人还在玩乐时,他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知识,拥有发散思维,懂得融会贯通并掌握学习技巧。有时我也会沾沾自喜,在当时竞争这么激烈的环境下,自己还能常常展露头脚,也算曾经辉煌过吧!
那时候也觉得偶尔考次第一不是什么难事,当终有一天出了学校才体会到,学生时代我们会做的仿佛就这一件事,学习。当我们真真正正走完了这条路才恍然大悟,曾经学习的点点滴滴,也有那么多愚蠢的地方。就像现在我们明白了,考试之前吃什么一根油条两个鸡蛋(所谓的100)并没什么用,相反考试前一天的放松游戏却不无道理……可能生活中就是有一些事,沉淀地久了,回头感叹,唔,确实这个理。
人一生中能读很多书,但有些书唯恐你来不及翻看,你对它如视珍宝,却不知何处安放。如果你对学习正感到苦恼,那就看看这本书吧。对你有没有用我不敢保证,但依我拙见,还挺有道理的。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就五个字:挺有道理的。这难道不是一个笑话?[捂脸]

《学习之道》读后感_3000字


《学习之道》读后感3000字

《学习之道》,核心概念是了解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如果你还不够了解的话。

专注模式:掌握新东西,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

发散模式:学习新东西,理解新事物,深入更广阔的疆域以寻求潜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二者之间不能同时共存,但能自由切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转换一下心情,花上一点时间,就能自然地从专注模式转换到发散模式。

专注与发散的思维过程经过长年累月地细火慢炖,产生创造性的突破。

其他的内容,请翻到文末作者概括提炼的本书主要观点吧:10个好的和10个坏的学习法则。

10个好的学习法则

1. 运用回想。读完一页书,看向别处并回想主要观点。少做标记,没记住之前不要画重点,要先回忆。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于先前学习空间的室内,试着回忆要点。回忆的能力,即能够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2. 自我测试。任何内容皆可测试。无论何时皆可测试。抽认卡片是你的良师益友。

3. 对问题进行组块。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一遍。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道题后,你还能解答出问题的每个步骤。把问题当成一首歌,在心里学着一遍遍地唱,这样让信息合成为一个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4. 间隔开重复动作。无论学哪门课,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安排些练习量。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某学科上一定的练习量。

5.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做任何练习的期间不要只用一种解题技巧,否则一段时间过后,你只是在模仿自己之前解题的老路子。解题方法要混合使用在不同的题型上。这么做会让你同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用一个解题方法。(书本一般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编写,所以你需要靠自己去这么做。)每一门作业和考试之后,要回顾错题,确保理解自己的犯错原因,之后重新解答一遍。想要最高效地学习,就在抽认卡片的一面用手写(别用键盘打字)下问题,再在另一面写下答案。(用手书写比起打字时构建的神经结构更坚实。)如果你想把它上传到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里,你也许会把卡片拍下来。你可以用不同的题型随机测试自己。另一个测试自己的方法,是随机翻开书本挑一个问题,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很久没碰这道题之后还能给出解答。

6. 注意休息。有一种常见现象,是学数学或科学时,你会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或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学一点,比集中在一天学会好很多。当你对一道数学或科学上的难题灰心丧气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后台接着工作。

7.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无论何时遇到难懂概念的困扰,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10岁小孩都明白这个概念?使用类比真的有用,比如电流就像水流。不要只想解释,要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凭着嘴上说手上写的功夫,你能把所学知识编译(将知识转换到神经记忆结构中)到更深的记忆中。

8. 专注。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并在计时器上设定25分钟。你要在25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并尽可能勤奋工作。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一天中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地推进你的学习进度。试着规定学习时间和地点,不要瞄电脑和手机,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9. 困难的事情最先做。最清醒的时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

10. 心理对照。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在你的工作区域贴一张图或几句话来提醒自己的梦想。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了,就看看它们。对你和你爱的人,这么做一定值得!

10个坏的学习法则

你要避免这些方法,因为它们会浪费你的时间,甚至还会让你以为自己真的在学习!

1. 被动重复阅读。很被动地坐着看书,目光再次扫过书页上看过的内容。除非你能闭卷回忆要点,证明读过的材料进入了你的大脑,否则重复阅读就是浪费时间。

2.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在文中标记重点,会让大脑以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学习内容,但实际上你只是手上动动(大脑记没记就不一定了)。在书上各处适当标记是不为过的,有时它会帮你突出重点。但是,如果把它当成辅助记忆的工具,就要确保自己标记下的内容也记在脑子里了。

3. 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这是学生学习时所犯的最糟糕的一个错误。你要做到的,是不看答案也能一步步解决问题。

4. 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你会在田径运动会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开始猛练一番吗?你的大脑如同一块肌肉,它每次在一个科目上能够应付的练习量是有限的。

5.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如果练习中你只是坐在那解决相似的问题,你实际并没有在备考,而这就像一场盛大的篮球赛来临之际,你却只做控球这一种练习。

6. 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了闲聊。和朋友核对解题方法,拿自己知道的问题相互提问,这会让学习更有趣,同时暴露你的思维缺陷,并让你的学习更深入。但是,如果任务还没完成,共同学习却成了闲谈打趣,你可就在浪费时间了,这时就该换个学习小组了。

7. 做题前忽视读课本。还不会游泳的时候你会轻易跳进泳池吗?教科书就是你的游泳教练,它会指引你通向答案。如果嫌麻烦而疏于读书,你不仅会犯错,还会浪费时间。在你开始读书之前,快速浏览一遍章节和板块内容,能让你对它有个大致的概念。

8. 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教授会习惯性地为那些充满困惑的学生指点迷津——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让我们担心的是不来提问的学生。希望你别成为其中之一。

9. 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能学得足够深入。每次受到即时短信或谈话的影响,你能在学习上投入的脑力都会变得更少。每一次被打断注意力,小小的神经都会被再次连根拔起,无法在脑中扎根生长。

10. 睡眠不足。睡眠中,你的大脑会将解题技巧拼凑在一起,同时它也会对你睡前习得的任何内容进行反复练习。长时间的疲劳会让毒素在脑中堆积,毒素会破坏神经连接,让你无法用它们快速有效地思考。如果考前没睡好,就算之前做过怎样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重点提一下搭建强大组块的步骤。

1. 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2.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3. 休息一下。4. 睡眠前再次回顾。5.第二天尽快地把这个问题再做一遍。6. 给自己添新题。再挑一道重难点题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题的相同方法来解这道题。7.“主动”重复。可以在头脑中回想解决某个题目的关键步骤。

最后,再分享一个费曼学习法。

第一步:获取知识(某概念),理解你所要学习的材料的内容。

第二步:讲解/复述你所获得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用你自己的方式以潜意识的形式再次复述你所学到的知识。

第四步:这一步是一个可循环过程:不满意——纠错反馈;满意——尝试运用更简单精炼的语言概括。再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以运用。

第五步:反思。反思你在思考的时候在哪里卡了壳,着重这个地方,再次理解。这个过程至关重要!

第六步:检验,通过不断的进行实践检验才能巩固你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

学会做学生,也要学会当自己的老师。能把问题详尽地按步骤解释清楚,是一种学习、理解、深化和回顾,对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很有好处。

学习知识、构建组块、明晰组块、缩小组块占用位点,通过回想、提取联系避免能力错觉,最终形成连贯思路,也就是费曼学习法的类似体现。

世界上最擅长思考的人长久以来在用的一个窍门就是简化——用小孩子都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事物。

《学习之道》读后感_1500字


《学习之道》读后感1500字

如其它畅销书一样,《学习之道》也是一本典型的“One paper Book”,意思是说书内的内容完全可以总结在一页纸上。然而,撇去凑字的那些章节,作者也不乏提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观点,相信学过心理学的书友们多少可以找到共鸣。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提出了两种思维模式在学习中的运用,即专注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第二部分作者提出了“构建组块”这一概念;第三部分作者教大家如何战胜拖延;最后一部分则是介绍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小技巧。

一、专注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作者认为专注思维可以加深现有知识的理解深度,比如在练习一项技能时,每练习一次,我们大脑中与该技能相关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一次,脑回路就会变得更加畅通无阻,这也就是10000小时等理论中提出的,练习越多掌握越好。然而,光使用专注思维也有其弊端,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新技能的学习。现实生活中有大量例子,如先学会骑三轮车的人很难学会骑自行车,因为两者的平衡掌握方式截然相反。所以作者认为专注思维还应该配合上发散性思维,以便于掌握新的技能或学习新的知识。如果把人类脑回路比喻成河流的话,专注思维就相当于那些被水流越冲越宽的自然河流,而发散性思维则类似于人工开凿的运河,两则结合才可以让大脑四通八达,充满活力。

二、构建组块

其实有很多书中曾经提到过“组块”这个概念,比如《金字塔原理》,《思维导图》等。其宗旨是把知识整合成不同的组块,以迎合人类大脑记忆的方式,如大脑同时很难记住7个以上的东西,大脑对层次鲜明的东西记忆效果更佳等。我个人也比较赞同构建组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便于记忆,同样也有助于清晰表达,甚至可以逐渐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

三、战胜拖延

其实本书中有关战胜拖延的方法比较浅显,大家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自控力》。不过作者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教大家如何将拖延的事变成想去做的事,他把拖延细分成四个阶段:1. 信号 2. 过程 3. 奖励机制 4. 信念。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希望通过跑步来减肥,但是内心却并不喜欢跑步,当看到跑步鞋、运动衣等信号时,内心深处会出现痛苦情绪,从而用拖延来让自己摆脱这种情绪,之后大脑就会给出奖励,痛苦消失并伴随着轻松感,最后说服自己还不够胖,不需要减肥。用作者的方法则可以把信号设置成可以触发愉悦情绪,比如,把跑步看成是听音乐或看风景的放松时间,从而触发后续的良性反应。

四、小技巧

作者介绍了很多提高学习效率的小技巧,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分别是自测和记忆技巧。在自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自己是否真的已经学会了,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费曼学习法中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把学到的东西教授给别人。这其实也是自测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记忆技巧也可以有助于提高效率,如联想法、挂钩法、图像法等,这些技巧由于电脑的内存条一样帮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将工作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

最后,作者把该书归纳为10条好的学习法则和10条坏的学习习惯。这里就只列那10条好的法则:

1.多利用回想,回想的效果远远超过再看一遍材料。

2.自测,这是检验和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

3.构建组块,成体系地学习。

4.间断性重复,配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安排复习频率。

5.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散性思维的运用。

6.睡觉,人在睡着的时候,脑细胞体积变小,脑髓液带走毒素,Refresh你的大脑;另外,人在睡着的时候也会自动整理白天学的东西。

7.多提解释性的疑问,多用类比。

8.专注,番茄学习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专注力。

9.先从困难的题目下手,(这一点因人而异吧)。

10.心理对照,把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对比,享受成长的喜悦,也算是奖励机制的一种。

总体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到很多初学者,特别是还在学校里的学生,而学习达人们则可以略过。

《学习之道》读后感_800字


《学习之道》读后感800字

2017.09.09 早上 《学习之道》
“学习方法,一类为学院派,一类为实践派....”我其实更想知道我一直以来所用的应用派的方法有否硬缺陷,譬如我打算去做某件事,可能我本身并没有这个基础,但我会制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包括我达成的目标和效果、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尽可能全面的资料,最重要的还是可行性评估,然后接下来就是实施了;比如做一份研究,目标和效果就是要按照既定的学术论文规范呈现研究成果,首先对这个论题进行一个发散性的思考,然后所用到的所有方法都做一个陈列,对比这些方法以及评估适用性,然后锚定一两种方法或模型,去在文献库中搜集方法的使用案例,然后对各个案例进行仔细琢磨和对比,所缺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工具书或教材去解惑或者查阅更基础的理论研究去探寻背后的原理,等到这些都搞定了之后,用这个方法去对自己的论题做一个研究就完全没有问题了,收获到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举一反三用到同类型的研究中。这种根据需要选择而进行学习或创造的过程是自己日常生活中采用过的,它可以让跨界壁垒降低,关于其可能存在的缺陷这一点也是我希望日后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发掘的。
“积习难改,人们很容易就会深深陷入拖延的陷阱。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沦于拖延的舒适反应。久而久之,已经习惯性拖延的你会身不由己地寻求那短暂而微小的愉悦感。而这种习惯性反应让你渐渐失去从前的自信,最后干脆不再指望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为何拖延症患者总宣称自己压力大、身体差、表现不好。如果放任下去,坏习惯就会根深蒂固,到那时再想摆脱它就悔之晚矣了。”读此书最大的收获还是书中讲到的大脑的使用方法以及拖延的形成及克服。有此问题的朋友可以仔细品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方法,不必因为书中所采素材和自己无太大关系而放弃。拖延这一习惯,一直是消磨人意志的负能量,最好是不要有。

《学习之道》读后感_2200字


《学习之道》读后感2200字

>> 10个好的学习法则
1. 运用回想。读完一页书,看向别处并回想主要观点。少做标记,没记住之前不要画重点,要先回忆。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于先前学习空间的室内,试着回忆要点。回忆的能力,即能够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2. 自我测试。任何内容皆可测试。无论何时皆可测试。抽认卡片是你的良师益友。
3. 对问题进行组块。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一遍。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道题后,你还能解答出问题的每个步骤。把问题当成一首歌,在心里学着一遍遍地唱,这样让信息合成为一个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4. 间隔开重复动作。无论学哪门课,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安排些练习量。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某学科上一定的练习量。
5.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做任何练习的期间不要只用一种解题技巧,否则一段时间过后,你只是在模仿自己之前解题的老路子。解题方法要混合使用在不同的题型上。这么做会让你同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用一个解题方法。(书本一般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编写,所以你需要靠自己去这么做。)每一门作业和考试之后,要回顾错题,确保理解自己的犯错原因,之后重新解答一遍。想要最高效地学习,就在抽认卡片的一面用手写(别用键盘打字)下问题,再在另一面写下答案。(用手书写比起打字时构建的神经结构更坚实。)如果你想把它上传到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里,你也许会把卡片拍下来。你可以用不同的题型随机测试自己。另一个测试自己的方法,是随机翻开书本挑一个问题,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很久没碰这道题之后还能给出解答。
6. 注意休息。有一种常见现象,是学数学或科学时,你会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或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学一点,比集中在一天学会好很多。当你对一道数学或科学上的难题灰心丧气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后台接着工作。
7.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无论何时遇到难懂概念的困扰,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10岁小孩都明白这个概念?使用类比真的有用,比如电流就像水流。不要只想解释,要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凭着嘴上说手上写的功夫,你能把所学知识编译(将知识转换到神经记忆结构中)到更深的记忆中。
8. 专注。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并在计时器上设定25分钟。你要在25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并尽可能勤奋工作。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一天中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地推进你的学习进度。试着规定学习时间和地点,不要瞄电脑和手机,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9. 困难的事情最先做。最清醒的时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
10. 心理对照。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在你的工作区域贴一张图或几句话来提醒自己的梦想。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了,就看看它们。对你和你爱的人,这么做一定值得!
10个坏的学习法则
你要避免这些方法,因为它们会浪费你的时间,甚至还会让你以为自己真的在学习!
1. 被动重复阅读。很被动地坐着看书,目光再次扫过书页上看过的内容。除非你能闭卷回忆要点,证明读过的材料进入了你的大脑,否则重复阅读就是浪费时间。
2.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在文中标记重点,会让大脑以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学习内容,但实际上你只是手上动动(大脑记没记就不一定了)。在书上各处适当标记是不为过的,有时它会帮你突出重点。但是,如果把它当成辅助记忆的工具,就要确保自己标记下的内容也记在脑子里了。
3. 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这是学生学习时所犯的最糟糕的一个错误。你要做到的,是不看答案也能一步步解决问题。
4. 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你会在田径运动会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开始猛练一番吗?你的大脑如同一块肌肉,它每次在一个科目上能够应付的练习量是有限的。
5.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如果练习中你只是坐在那解决相似的问题,你实际并没有在备考,而这就像一场盛大的篮球赛来临之际,你却只做控球这一种练习。
6. 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了闲聊。和朋友核对解题方法,拿自己知道的问题相互提问,这会让学习更有趣,同时暴露你的思维缺陷,并让你的学习更深入。但是,如果任务还没完成,共同学习却成了闲谈打趣,你可就在浪费时间了,这时就该换个学习小组了。
7. 做题前忽视读课本。还不会游泳的时候你会轻易跳进泳池吗?教科书就是你的游泳教练,它会指引你通向答案。如果嫌麻烦而疏于读书,你不仅会犯错,还会浪费时间。在你开始读书之前,快速浏览一遍章节和板块内容,能让你对它有个大致的概念。
8. 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教授会习惯性地为那些充满困惑的学生指点迷津——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让我们担心的是不来提问的学生。希望你别成为其中之一。
9. 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能学得足够深入。每次受到即时短信或谈话的影响,你能在学习上投入的脑力都会变得更少。每一次被打断注意力,小小的神经都会被再次连根拔起,无法在脑中扎根生长。
10. 睡眠不足。睡眠中,你的大脑会将解题技巧拼凑在一起,同时它也会对你睡前习得的任何内容进行反复练习。长时间的疲劳会让毒素在脑中堆积,毒素会破坏神经连接,让你无法用它们快速有效地思考。如果考前没睡好,就算之前做过怎样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学习之道》读后感1000字


有一个小目标打卡活动,一本接一本,永远都是我感到吃力的,读不懂的教育学,心理学,励志学,成功学系列主题书单,没有一本是我觉得可以看得懂,可以海阔天空的写1000字读后感的书,每次我都自我安慰说 这些都不是我所熟悉的专业,这些都是我陌生的课程,有压力很正常。

本来我可以放弃这些活动,毕竟时间是公平的,人人都是每天24小时。可是每一次我都报名参加,每次都是碎片化阅读,在路上,在车上,在床上广告常说一台手机可以轻松赚钱,我是一台手机压力山大的看书。我渴求通过阅读,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这些我判定为理工科的书目,因为我的懒惰和分心,并没能攻克任何困难,倒是让我越来越谦卑,毕竟眼前自己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

《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莉,原本也是文科生,学生时代,数理化啊一塌糊涂。可是她毕竟不是凡人,她不信这个命,埋头苦学,研究出一套学习方法,人生来了一个华丽转身,文科生变成了工程师。这本书就是她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和作者也有过共同的经历,我的数学最初是领先语文的,不知从何开始,不及格和补考就伴随着我,我像很多人一样,认命。理科不行?还有文科啊,死记硬背总能过关。假装自己很文艺其实我向来看不起死记硬背,还自作聪明,我的思维某些方面比理科生还理科生,但是我的物理化学跟着也沦陷了,我统统都认命,绝无半点的不服气,幸亏脸皮厚,没有多少惭愧之心,也就躲过了焦虑抑郁的侵袭。

手机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常有眼界大开的感觉,也有学生时代要是能看这样的书该有多好,为何以前不懂得思考?学生时代是回不来的了,但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生了根,我可以每天都学习。这本书让我也有了立志翻身的想法,但求可以重新接触数理化,重树理科生的形象,一为自己的今天和明天,理科生的头脑看文科生的书,该是越看越清醒,我万分期待。二为孩子,我不希望他步我的后尘,糊糊涂涂的浪费光阴。

动车上写了这么多,车窗外狂风大雨,我一点也记不起《学习之道》的具体内容了,哪怕这18天,天天都做了几行读书笔记,但是岁月不饶我了,无法过目不忘,我还一心多用。让我在这篇读后感里大谈特谈学习之道,是不客观的,抄书都不方便,手机阅读手机写作业可不容易,也就说说自己失败的心得吧,有心永远都不会迟,觉得有必要认真学习,你就狠狠的投入去学吧,想到就去行动,千万别只得个想字。

读《巴菲特之道》有感


读《巴菲特之道》有感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首先要真心地感谢这本书籍的无偿提供者田仲金老师。正是田老师无私捐出多年藏书免费供大家借阅,我才有此机缘遇到这本书,一本为我答疑解惑的经典之作《巴菲特之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巴菲特就是在投资界里的状元,他是最伟大的投资家,没有之一。但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有迹可循,而这本书正是解读巴菲特成功之路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的开篇有橡树资本主席霍华德马克斯、美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比尔米勒、上证巴菲特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剑等诸多能人为此书作序,风格迥异但用词精辟,后续的内容共有八章作者从各个方面对巴菲特进行全面且深刻地剖析。但正如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正式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先是浏览后又精读,有在思考之下详细地做了笔记,将本书完完整整地阅读了三遍,最后总结出自己对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但因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从巴菲特的儿时经历以及贯穿至今的投资历程来看,我认为他能有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最主要的就是以下两点:一是能力;二是心性。接下来我将就这两方面逐个具体分析。

第一方面就是能力,也可以称之为硬实力。其中我想阐述最主要的五点。分别是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

首先是分析能力,这也是巴菲特最为迷人突出的特质。霍华德马克斯曾这样评价道:他具有剖析核心、直达结论、拨乱反正的能力。简而言之,他具有令人震撼的分析能力。而且,他快得不可思议,他不必花数周或数月去得出结论,也不需要分析师队伍帮他计算。从他颇为经典的普通股投资9个案例中你会发现,无论是哪一次的睿智投资之下都蕴含着富有逻辑的推理分析过程,而正是在这些缜密的思考与分析之上,巴菲特才有底气自信进行逆向思维,做到特立独行。

接着是学习能力,这可谓是巴菲特长久成功的重要的源泉。这里我所说的学习并非是指上学期间接受的十几年教育,而是持续一生的长期学习。芒格说的好:如果你不学习,这个世界将从你身边呼啸而去!而巴菲特的强大学习能力不仅处处体现在其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文化。在伯克希尔(巴菲特创建的公司)公司的年报中,巴菲特常常引用《圣经》,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梅韦斯特等人的著作或名言,凡是阅读的人都会倍感亲切,被深深打动。每份年报都信息量极大,长达60至70页,没有照片,没有彩图,没有表格。从年报的第一页开始,就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它们将金融触觉、平易近人的幽默、以及诚实综合为一体。巴菲特主导的公司综合体现了他的个性、企业哲学及其独一无二的风格,这与他长期学习不断进化自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然后便是精神能力,这一点可能貌似与我所说的心性有些重叠,其实不然。在此处我想着重强调的是巴菲特的自律与专注。而这两点是使得巴菲特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的重要支撑。自律可以让人保持理性思维敏捷,专注可以让人提高工作效率抢占先机,这二者相辅相成,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巴菲特运用自己强大的分析能力,寻得商机,创下收益。

接着便是社交能力。我认为这一点是巴菲特成功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从菲利普费雪那里,巴菲特学到了沟通的价值。菲利普费雪认为,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投资者应该得到有关企业的充分信息,也就是调查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看财务数字,还要看企业本身、企业的类型、重大的影响因素、管理层的特性,因为管理层素质将影响企业的价值。同样,还需要了解企业所处的整个行业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每一个信息来源都值得深深挖掘。经过多年的努力,巴菲特发展出广泛的人脉网络,而这非常有助于评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际上社交能力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在投资界里更是尤为突出。

最后便是管理能力。我个人觉得这一点与上一条所说的社交能力有一丝重叠,之所以单独列为一点是因为角度截然不同。社交能力主要是针对自身及企业之外的环境,而管理能力更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在巴菲特身上,管理能力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善于知人,知人善用。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巴菲特的左膀右臂阿吉特。阿吉特出生于1951年,毕业于久负盛名的印度技术学院,取得工程师学位。他在IBM工作了三年之后,前往哈佛获得了商业学位。尽管阿吉特没有保险行业的背景,但巴菲特很快发现了他惊人的才干。自1985年起,阿吉特用20年时间建立的再保险集团的浮存金达到340亿美元.按照巴菲特的说法,阿吉特对于风险的掌控无人能及,他的运作综合了能力、速度和决断,但重要的是,他在保险方面的独一无二的头脑。他们每一天都在相互交流。阿吉特到底有多重要呢?给你提供一个线索,巴菲特在2009年伯克希尔的年报中写道:如果芒格、我和阿吉特同在一条沉船上,你只能救一个人,请游向阿吉特。巴菲特固然自身能力超强,但他的成功也依旧需要企业整体齐心协力共同合作,而这与他智慧的管理能力密不可分。

第二方面便是心性。也可称之为软实力。其中我想阐述最主要的两点,分别是耐心与理性。

一是耐心。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史诗般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做出了如此深刻的观察:天下勇士中,最为强大者莫过于两个时间和耐心。当然他是从军事角度说的这句话,但这个描述放在投资方面同样熠熠生辉。所有的市场行为都与时间的连续性有关,在时间的坐标上,从左到右,我们观察到发生在微秒、分、小时、天、星期、月份、年度、十年的那些交易决策,尽管没有明确的划分,但基本上人们都会同意,越是在时间坐标线上靠左,越是投机;越是靠右,越被认为是投资。毋庸置疑,巴菲特悠闲安静地坐在这个时间坐标的右侧,保持着长期的耐心。长期投资是巴菲特成功道路的核心,而耐心正是其长期投资的核心!

二是理性。根据《牛津美国词典》的定义,理性是一种信念,是人们的意见或行为应该基于理由、知识,而不是情绪反应,一个理性人应该思维清晰、理智、富有逻辑。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熟悉,没错,在这里你会发现巴菲特的个人能力(硬实力)中渗透着点点滴滴的软实力。理性不等同于智力,聪明人也可能干傻事。人类的认知过程被分为两个思维模式:直觉和理智。传统上,直觉产生快速和关联认识;理智被描述为慢速和规则支配。今天人们通常称为系统1和系统2。而沃伦(沃伦巴菲特)似乎对于情绪感染力具有绝对的免疫力,当事情变好时,他不会喜形于色,当事情变糟时,他也不会叹气沮丧。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他成功,或别人认为他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在2000年年初科技股鼎沸之时,他被人嘲笑巅峰已过,但他依旧坚持自我)。他用自己的方法衡量成功与否,而不是大众媒体的标准,具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念体系。他,灵活变通,却又稳如磐石。一句话,巴菲特是理性的,非情绪化的。

巴菲特曾这样说道:我所做的没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围;我所做投资于做管理没什么两样;没有必要去做非同寻常的是以追求非同寻常的结果。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我认为其真正本质上拉开差距的是他高超的眼界与宽广的格局,一个伟大的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伟大的投资者会谋定而后动,一言以蔽之;他们敢于伟大!

后记:此次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了两个小时一气呵成完成的一篇稿子,这期间陪伴着我的除了一张自己总结的思维导图,其余的便是对这本书发自内心的热爱。通过反复翻阅这本书,我真切地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再次感谢田老师这一造福学生壮举!

读《自然之道》有感600字


有一篇文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它就是我四年级下册语文书里的一篇课文——《自然之道》。

这个故事讲的是,“我”和同伴们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四月份去哈巴拉哥岛的海边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事情。“我们”不懂自然之道,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成千上百只小幼龟。事后,我们十分后悔不该不听向导的话。

幼龟天生弱小,经不起食肉鸟的攻击。而“我们”却要“加害”于它们。故事中的“我们”真是愚蠢莫及,不知道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不知道也就算了,还不听向导的劝告,反而骂向导“没良心”、“不是人”、“不会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小动物”等等等等。这些不说,还逼向导抱起“侦察兵”幼龟,你们不知道这只是幼龟的侦察兵,遇到危险会迅速返回龟巢,可向导知道啊!

表面上只有“我们”错了,可是其实向导你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小错误。你是大人,“我们”是小孩,你应该抵抗的住吧!而且你也可以反驳他们,你是生物学家的向导啊!

你们这些高级动物——人类,虽然只做错了一件事,可你们知道这对幼龟的伤害可多大吗?它们本来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步入大海的,可遭受了食肉鸟的突然来袭,这叫它们受得了吗?虽然有一小部分的幼龟成功地进入大海,可除了侦察兵以外,它们每天都提心吊胆,过着不是正常幼龟过的生活。

上下五千年,有一本一直流传着的书,有一个连幼儿园的小豆豆都知道的经典故事——《拔苗助长》。他也是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可这比起来,还是“我们”的过失大一点儿。

或许,这样的思想还会造成甚至我们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大家可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啊!善良啊!而去违反自然规律哦!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学习之道》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少年读史记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