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师读教育名著读后感 > 地图 > 教师读教育名著读后感

教师读教育名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教师的挑战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读《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黄欣欣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这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来向我们宣告:当今的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这场宁静的革命不仅仅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发言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并且追捧它们为“优秀”的教学,认为课堂上不断的发言,才算真正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要求。然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中,却没提倡这种教学方式,反而是强调:“倾听”才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只有以“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可替代的”信念为前提,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创造快乐教学的新天地。

回想起自己两年来的教学,感到惭愧。坦白地说,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学生不停发言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的课堂,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回答是否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总是害怕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出现过让学生机械应答“是的,是的”这种表面看似非常活跃而实际没有任何意义的热闹场面。

而在前段时间看了《教师的挑战》这一本书后,让我得到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倾听的关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回顾起自己课堂上出现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不认真倾听时,总有几分气愤,然而此刻才发现,自己有时也在无意间流露出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此,最近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开始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的倾听。对于回答声音较小的学生,我俯下身降低自己的高度,去倾听他的回答,对于一些后排的同学,通过走到他们跟前,认真倾听他的回答。几次这样的倾听后,我发现到班上原本不认真倾听他人回答的现象,开始有些改观了,渐渐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懂得慢慢去倾听他人的回答,虽然说人数并不多,但至少这也算是个好的开头。同时,还有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学生的第二次回答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回答后,我想到了……”的形式展开,这让我感到一阵欣喜,因为我知道他有真正做到了倾听,通过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从而促进了自己的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通过善于倾听来关注每一个学生,逐步形成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同时把课堂上学生们的观点如同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让学生借助同伴的思考与帮助,深化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的超越,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一

细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当前的,还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谈论学习时都关注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 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我认为应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转化。同理,如果教学时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重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说话学习的成效呢?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不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给他微笑,给他浇水,鼓励他灿烂的开放。 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这其实是今后成功的底线。

2.让孩子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北京有一所类似新加坡邻里学校的二十二中学,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导下,一班40名学生全上了大学,其中22人还进了中国最顶尖的清华和北大。

这个实例证明了我们的孩子潜力有多巨大,长辈们实在不应该过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同样的,要让孩子想说,那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3.学会等待

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

期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想,当一个老师在教学时,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尽可能地去呵护这种兴趣,那不管是何种流派的课堂革命,都将所向披靡。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二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800字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

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2篇


篇一:《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细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当前的,还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谈论学习时都关注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我认为应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转化。同理,如果教学时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重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说话学习的成效呢?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不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给他微笑,给他浇水,鼓励他灿烂的开放。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这其实是今后成功的底线。

2、让孩子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北京有一所类似新加坡邻里学校的“二十二中学”,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导下,一班40名学生全上了大学,其中22人还进了中国最顶尖的清华和北大。

这个实例证明了我们的孩子潜力有多巨大,长辈们实在不应该过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同样的,要让孩子想说,那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3、学会等待

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

期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想,当一个老师在教学时,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尽可能地去呵护这种兴趣,那不管是何种流派的课堂革命,都将所向披靡。

篇二:《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拒绝倾听或有意无意地遗漏学生的叙述或者发言屡见不鲜。要在课堂上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倾听者,我认为教师不能病态的倾听,比如只中意附和自己观点的学生发言而拒绝反对的声音;教师也不能虚假倾听,表面上倾听了学生表达的观点,但实际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并没有将学生的观点放在心上进行思考;再有一个就是因为教师本人的能力与学识原因错听了学生的表述,即把“不是”听成了“是”,或者反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综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语文老师先要将文本读进心里,倾听作者的心声,这样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其次就是倾听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质疑,还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并能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如果没有教师的倾听和串联,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的课堂。

能侧耳倾听每个儿童的声音,专注于交流与教学目标间的串联与反刍的教师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1000字


细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当前的,还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谈论学习时都关注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 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我认为应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转化。同理,如果教学时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重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说话学习的成效呢?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不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给他微笑,给他浇水,鼓励他灿烂的开放。 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这其实是今后成功的底线。

2.让孩子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北京有一所类似新加坡邻里学校的二十二中学,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导下,一班40名学生全上了大学,其中22人还进了中国最顶尖的清华和北大。

这个实例证明了我们的孩子潜力有多巨大,长辈们实在不应该过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同样的,要让孩子想说,那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3.学会等待

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

期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想,当一个老师在教学时,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尽可能地去呵护这种兴趣,那不管是何种流派的课堂革命,都将所向披靡。

[参考]读后感教师的挑战15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参考]读后感教师的挑战15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1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2

手捧着《教师的挑战》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21世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众所周知,法国的学校是欧洲国家中传统学校样式比较明显的国家。可即便是法国的教室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在进行活动式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他们的儿童们3---5人一组,分成6桌坐,通过交流来展开学习。他们每桌的学生都会互相听取同伴的意见,互相切磋进行多样思考的学习。为什么他们的合作学习能进行地这么顺利有效呢?其秘诀在于教师对小组构成的考量与教师细致的应对。教师在编组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文化和能力的差异。各组的儿童的学习能力相当,同时还考虑了文化、国际等因素,使学生不致孤立。正是通过这种考虑所编的小组才具备合作学习的条件。

我们学校的学生与法国学校的学生相比较来说应该远没有他们杂,因为我们的班级大多数孩子都来自于同一个地区,所以没有文化与国际上的差异。那么我们在编组时更多的就是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差异了。

我在编组时第一考虑到的是这个组的领军人物,也就是组长。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必须在组内找好这样一位“领导者”,带领着组员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组长必须在学习等方面能给组员带来威信的。所以在选拔时,我仔细观察班级中一些上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表达、概括、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的候选人。选拔好了组长,还要对组长候选人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尽快“上岗”。首先,召集这些候选人学会一些在刚开始组织小组活动时的语言,这些语言要简洁,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开始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组员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学习,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口舌之争。其次,要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要对组长进行组织、管理上的培训。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体,必须是团队行动。组长要在活动中对自己的小组进行一定的组织、管理,不然活动时就成了一盘散沙。比如,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且当一个组员在发言或读书时,都要提醒其他组员认真听讲,这样既可以使小组成员懂得尊重别人,又能锻炼组内成员的听的能力,如果对别人的发言有异议,也要等别人说完才能再提出;小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要充分发挥本组成员的特长与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形成小组合力。组长与每一个组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小组内的各项任务,小组长要争取最先按质完成。要求组员做到的,小组长首先要做到。小组长要自信心足,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要时时处处起榜样作用,做好示范。最后小组长在所有成员交流完之后,还可以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一句话的点评表扬(尽量以表扬为主,也可事先教给组长一些简单的点评语),这样一个小组的积极性就会被带动起来,学习起来也会更主动、更带劲、更有效。最后,还要教会组长掌握好学习的时间,确保每个成员在适当的时间干恰当的事,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题。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和结束讨论。必要时要阻止小组成员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

编组第二考虑的是小组成员的确定。我们小组的人数定为每组4人(包括一个组长),那么这些人怎么产生呢?我是让组长自己选组员,我在组长选组员之前先把选择的要求说清(否则他们肯定会选自己的好朋友),要注意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一组必须男女搭配,学习能力有上有下,性格上有活泼有沉稳,这样的小组一起学习,组员之间能互补,学习起来会相对轻松一些。如果组长选择的组员有问题,那么教师再介入进行安排,因为是组长自己选择组员,那么在合作学习时气氛肯定会更融洽,更利于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有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从腼腆变为了活泼,从胆小变成了自信,这是一种适应于现在教学的有效活动。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行之有效,那么小组创建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一块基石。只有把基石建好,万丈高楼才能拔地而起。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3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佐藤学教授说道。这让我想起了书中介绍的一个教学场景:

这是以一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如果我在课堂上碰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我肯定会说:下课后,老师再单独和你解释。这样做,就是不想影响上课节奏。可是,小林老师没有这样处理,因为他知道这会使健治后面的课堂学习效率为0,他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解释,直至他明白为止。本应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钟。有必要吗?这让我产生了疑问。

但再往下阅读,这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读了此书,才发现自己原本对关注每位学生,提高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非常狭隘的层面上,和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观点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时,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其实不然。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观点同样精彩,教师不应刻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

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纳每个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4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一、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教师要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5

《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所提到的先进的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对我今后的教学将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1.课堂形式变化

宁静的课堂革命发展方向是达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2.倾听式学习

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足地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运用反刍来解决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间良好的倾听习惯会使整堂课紧凑连贯,生动有趣。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

3.个体与个体的链接

和谐交响的课堂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开始,从学生出发展开教学。教学创造很大程度上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尊严息息相关。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们的想法。我们老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要注意观察记录。老师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们一同探究解决。倾听时还要注意语言与体态,例如要靠近需要帮助的儿童,应站在其触手可及的地方,注意观察孩子,从眼神以及表情判断他们是否理解问题,同时鼓励那些没有自信发言的孩子。孩子在探究学习的同时,分享了自己的知识,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这就引出了新的探究。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将的探究问题串起来,把教材内容串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对本节课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4.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以探究式教学为中心,围绕一个值得探究的主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主要以提问和解决问题为主,课堂的形式多养化,可以以实验,故事会,辩论,游戏,小组汇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这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探究主题后会生成高质量的作品。

二.学校改革

1.学习参与的实践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家长不应是参观者,他们也要参与到教与学中,成为孩子的辅助教师。我们可以给家长一封信,告知该探究中心以及方向,家长会协助孩子查资料,调查、参观某地,拍照,做实验等,促使孩子对主题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当然为了更好地辅助孩子,他们也会在网上学习更多相关知识。我们的家长会实际上也是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究学习的过程。为了和家长有更多的沟通学习机会,我还申请了我们班的博客方便交流孩子学习情况。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扩展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所以说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是学习的参与者。

2.信任缔结的共同体

信任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应互相信任。信任是对人尊重的一种体现。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还记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时,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就急着说出了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我对学生不够信任,担心他们说不出而出现空堂的表现,而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错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会使他取得很大的进步。

3.评价方式改革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以分数和等级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反应孩子的表现,我们最好选择文章记录式评价。针对学生的作品以及学校情况给出一个全方位评价,指出优缺点,这样才能够给孩子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本书还提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优秀作品,方便评价,这方面我们也正在做,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4.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共同成长

学校是教师们互相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本书也提到课堂改革需要老师们之间分享经验,互相听课观摩学习,甚至请专家知道培训。这一点我们部门做的很好,今后我也会抓住机会听更多的课,不断地学习好的教学方法。

5.教室布置以及座位安排

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强调了教室的布置。要用学生的作品装饰教室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以后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小班教学,传统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摆放形式将被分小组排座方式替代,因为这样的座位便于小组探究学习。为了使小组探究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分组也是要考虑文化和能力差距,同时还要考律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是学生不致孤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必须要运用好这种先进理念,我们的学校设施,教学对象以及所有的条件也都与这种理念相吻合。我相信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会在教学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6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倾听”,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综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语文老师先要将文本读进心里,倾听作者的心声,这样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其次就是倾听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质疑,还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并能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想:

一、倾听有助于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效率。

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交往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倾听和应答。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探索课堂倾听的有效性。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喜欢倾听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里乐意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习惯,让其乐于倾听。教师先要做到倾听学生。 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口齿伶俐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要专心去听,偶尔稍作提示,但决不会去打断。

三、树立“倾听”的好榜样 教师是倾听的榜样,每个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教师都要用心去听,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教师认真的倾听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弄清思路;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听,可以边听边稍稍点头,并用眼神鼓励他们说下去,让学生知道老师在认真他讲,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全体成员中的一员,是他忠实听众中的一员。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7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8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终于认真地读完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我是为佐藤学教授书中的大量详实的事例和他们的教师为之而进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关于学校的职责所在,教室环境布置和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和细致入微的倾听与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探究意识无不令我惊讶。惊讶之余,对照我们的课堂,我在进行思索:

一、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在国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学教授列举了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为例,旨在说明全球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最感动的是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所小学校,校长狄波拉玛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国纽约最困难地区的学校创造“奇迹般的成功”而闻名。日本的领航学校和“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愿景等都是从狄波拉玛雅的安静而扎实的学校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十年后的再次造访,狄波拉玛雅让即将毕业的5名儿童来给佐藤学教授做向导。“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这所小学校成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的倡导民主化的领航学校。学生的转变和教师的成长令佐藤学教授惊叹不已。座谈时,做向导的5名儿童对他说到“这所学校是你们的‘第二个家’”的时候,5个人争先恐后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词很贴切呀”,“嗯,是共同学习的家”。这些看似平静的儿童们内心一定雀跃欢呼。这次造访让佐藤学教授感动不已,几近落泪。这里就是学校的未来,是民主主义的希望。

而在我们一贯的认识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学校对于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但是大多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因为评价制度的限制……我们不能真正从儿童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采取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学校的分数而生活的并不开心,以至于对学习、对学校感到厌烦,学生流失现象在初中、高中极为严重。这都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学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乐园、学习成长的场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

二、课堂是静悄悄的交响曲

佐藤学教授叙写了他所观摩的一个个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闹闹”的课堂,逆或是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走进每一个课堂,孩子们静静地思考、毫无拘束地轻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则在倾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说出沉稳而精当的话语,教师在课堂上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尤其是茅崎市滨之乡小学山崎老师的教学更是令佐藤学教授感到震惊:山崎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却能让38个三年级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小声交流虽然对观摩教学的近100名教师来说极其细微可在儿童中间却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声音回城了共鸣与触媒,在课堂上交响。山崎老师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专心态度,让他客服了教学经验的不足,山崎老师的课堂是良好倾听的典型。观摩了山崎老师的课后,佐藤学教授懂得了: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在教师耐心倾听的同时,教师能够巧妙地把儿童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倾听”为中心的教师活动,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最为能动的关系。福岛县郡山市金透小学的菅野哲哉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水的膨胀》,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师的教学是以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合作学习为核心展开的。两人一组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让儿童观察到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水位出现变化。菅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儿童答案,而是以疏离的儿童和学困生的共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给足时间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观察、去讨论,这种教学策略使儿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儿童准备了生动交流的舞台。

而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过于热心和急切,总是害怕学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问题时不是静心倾听,而是絮絮叨叨、重复啰嗦,甚至打断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探究而出现的离题、停顿、停滞、举步不前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并能俯下身子倾听,是日本一些追求课改、课堂变化的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我们能否也能在自身认真倾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互相倾听意识,形成有效的倾听关系,进而发展成交响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会出现静悄悄的交流与合作。

三、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公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展示的课例,都能让我们看到儿童在课堂上能够开心地、投入地和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联系的理解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甚至自愧不如。正如滨之乡小学的西冈老师所说的那样,他所在的班级构筑的合作学习关系,是两年来不断反复指导学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拥有自己的理解”、“从细小的差异中学习”的结果。即便如此,儿童为什么能够完全记住10小时之中同伴的发言呢?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每位儿童都成了班级学习的主人。首先教室的大变样,学习内容从课内到课外,各种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的开展,令学生们乐此不疲,学习种菜与卖菜,走进微生物世界……这些活动人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原田老师和她班上的儿童们在三个月的时间中,以新写的主人公的身份开展实现了当下的学习,这正是在为明天的希望做准备。而让家长参与到教学,则是日本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很多家长参与课堂学习,儿童们会更加柔和,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安心地集中精力学习。不仅家长之间产生了联系,而且这是家长们理解儿童的现实、理解教师的思考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教育危机的核心是“密室抚养”、“密室教学”所引发的教师与家长之间信任的缺失。学习参与倡导每位儿童都在数位成人的协助下学习,通过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来努力构建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下,有效地组建学习小组?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如何真正的“以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静悄悄?如何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课堂上积极思考的主人?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好的做法的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探索与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做一个弄潮儿!我们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当然是改革的`践行者!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9

“高效课堂”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更是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其核心内容,以此实现师生教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学习《教师的挑战》一书,结合自身实际,就“高效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谈几点认识。

1、师生创建学习共同体,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而开展的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完成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师生必须共同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使“高效课堂”实验站在教育改革理论的前沿,它要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观,摒弃教师站讲台我讲你听的讲授式教法,改之以教师走下讲台,以学生学习指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实现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相长,实现互助性学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创建学习共同体,开展互助性学习的前提。学习小组建立应当保持总体水平的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以此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组内各成员也应当逐步培养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意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应有一种积极互帮的团队精神,就是说在这个小组内,每个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大家要懂得分享和互补,要互相把同伴看成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从而把学习共同体建设为组内成员互助学习,组与组之内互相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

2、明确目标和责任,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关键。

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实现的主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合作学习也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才能使合作有顺序、高效率。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强调开发“三单”,即问题导读单、问题生成单、问题训练单,应特别注意“三单”的目标导向功能。“三单”开发中,问题导读单,主要是导学功能;问题生成单主要是生成解决疑难问题;问题评价单主要是检测评价功能。“三单”的设计应成为目标导向的风向标,切忌成了简单习题练习。通过内容精炼、导向明确的“三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握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思考、归纳,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习行为,让学生明确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中,小组成员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明白各自承担的角色。比如:组长的职责、学科长的职责、记录员的职责都应明确,组内可以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努力培养每个孩子的学科语言及敢说、会说的能力。通过角色意识的培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

3、加强指导与调控,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率的保证。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展示学习过程”为其教学主环节,实现了“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生进师退”。但教师永远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是后台的导演,学生以教师为媒介,凭借教师的引导、帮助,通过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研学教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所以,“高效课堂”教学仍然是由教师控制教学进程的。

在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合作讨论、小组展示等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调控。教师要走下讲台,通过巡视,深入到学生中,观察学生动态,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对于学生的讨论、交流要给予充足时间,并及时提醒、点拨,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梳理,使教学流程有可控性。

4、培养合作技能,呈现互助性“高效课堂”。

当学生个体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时,才能促进个体的学习。“高效课堂”教学尤其突出了“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自我展示”这个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使学习任务聚焦在学生身上。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就是以任务驱动的各个环节为线索,对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进行探索,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能否由形式走向实质的基础,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重点。学生的合作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如倾听的技能:听别人发言也是参与学习,在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边听边想,吸取精华,补充自己;表达的技能:语言规范,学科语言成熟,表达清楚,特别是敢说,敢于质疑问难等;交往的技能:善于与人合作,尊重别人,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合作技能的培养是各个方面,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及时捕捉学习动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

5、展示合作成果,呈现体验式“高效课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高度参与的体验式课堂。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是其重要的环节。学生背景不同,基础有差异,对事物、问题的看法有不同之处。在小组合作时,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个人想法,组员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收获。以组为单位,代表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更能使集体的成果得以展现,更大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展示合作成果,轮流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尽量让每个组都得以展示,这样就可以汇集多角度的思想,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视野。要充分发挥“三单”及“小黑板”在展示过程中的呈现,启思作用。成功的“高效课堂”应当是成功展示合作成果的课堂,让精彩在展示中出现,让展示成为学生最期待的时刻。

6、重视合作评价,呈现促进式“高效课堂”。

评价,是促进学习进程的重要手段,评价的方法、手段、形式应当是多样的。在“高效课堂”教学中,适应学生合作学习的需要,评价首先要注意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总体奖励为依据。我们的评价对象不是某一个同学,因为个人代表着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一定要以小组为评价对象,激励组内各个成员。其次评价要适时、恰当,以评价促学习,用评价的话语,激发各组的学习兴趣,用教师评价的智慧和真情,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评价还应坚持多元、多样性,如小组可以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班内组间也可互评,班级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类评选等。恰当、有效的合作评价,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持续开展的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创建学习共同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互助性课堂;“高效课堂”是学生以合作学习为基础,以展示学习适度为主要学习任务的体验式课堂;“高效课堂”是师生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操作行为为主要环节的促进式课堂。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 篇10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真的收获很多。作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的基础教育跟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堂以听为主,缺乏讨论;考试第一,讲究“学而优则仕”;学生有好的成绩,却不一定有好的兴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教育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了“宁静的课堂革命”,使日本的教育大大改观,现在的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自由的教育气氛,让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本书正巧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宁静的课堂革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书中说到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竹的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实际教学中这一点我做的不理想,有些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不尊重他人,乱说话,乱发言,这就是平时老师忽视了细节。读了这本书我深刻的懂得了一些小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强调了教室的布置。要用学生的作品装饰教室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以后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小班教学,传统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摆放形式将被分小组排座方式替代,因为这样的座位便于小组探究学习。为了使小组探究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分组也是要考虑文化和能力差距。我们班的人数较多,分组相对就会麻烦一点,通过学习我计划把合理的分组式学习放在下学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借鉴。我也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荐]读后感教师的挑战(精选7篇)


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们从小就培养的习惯。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感受颇深,这个时候就要静下心来写一篇读后感来吸收这些知识。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教师的挑战”,感谢您的参阅。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篇1)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心理活动都在发生、发展和终止。所以了解学生在学习时心理上可能会有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最佳方法,而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需要扮演好各种不同的角色才能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得以胜任。

一、 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用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行为规范塑造学生的良好的审美心灵,教师必须清楚,音乐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二、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

三、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者: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能通过音乐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生活。

四、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音乐教学不光涉及课堂教学还涉及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音乐教师要将这两个方面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成为学校音乐生活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注意培养音乐积极分子和骨干,更要发挥好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组织观和集体观。

五、孜孜不倦的学习者:音乐教师要想把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自己就必须要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有强烈的再学习的意识,在现代这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音乐教师的知识的容量和质量都是要进一步得到提高的,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体系。

本书还非常系统地在音乐的很多方面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是一本音乐教师不可不读的书。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篇2)

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作者佐滕学先生称之为“宁静的课堂革命”。这种宁静的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颠覆,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他认为,这种革命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作为在课堂上直接面对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做?

一.从备课做起

我们可以在“备”上下功夫,既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既要备详案,也要有简案。在相对具体、详尽的标准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练就驾驭课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对开放、简明的教案中尝试自己的探索,验证自己的思考,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寻求无招胜有招的真谛。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课前要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并具备不以一堂课的成败论英雄的超脱心态,才能使每一堂课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加油站。

二.在与学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学上,再也没有比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自主建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实质是让学生有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权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学先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为了实现“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在“对话”教育中“倾听”比“言说”重要得多。无论提出的意见多么活跃,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就不可能改变每个人的认识,就不能让交流更加丰富。

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他指出,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倾听关系。

三.从关注“边缘化的儿童”入手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自动探究。佐滕学先生把这部分学生称为“边缘化的儿童”,无论哪个课堂上都不乏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及格而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什么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丑”,结果只会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挫,以至于学好学坏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内心根本没有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内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对他们都将无济于事。佐滕学先生认为“从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的体会和共鸣,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在课堂重视“不懂”的儿童,让边缘化的儿童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开展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开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学通过二十多年的课堂观摩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将近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篇3)

有幸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著作《教师的挑战》,在这本著作中,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走进课堂,心里就装满了教学任务,脑海里始终想的是如何完成我的教学设计,把学生抛在了一边,只顾着自己孤独的前行。有时候,我也很困惑,我们的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样进行,到底什么才是完美的课?读了佐藤学老师的书,我才彻底明白过来。

一节完美的课,应该建立在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精彩的发言,不要害怕学生的错误回答,一个错误的解决,正好可以避免更多类似的错误不是吗?

我们不能只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尊重是一扇门,对每个孩子的尊重,就是为敞开一道通往成功的门!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篇4)

我已经是教龄十几年的教师了,一拿到这本书《教师的挑战》,心中产生莫名的压力。面对着这本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着在交响的课堂上悄悄地进行着宁静的革命,谱写着和谐课堂的交响曲。我是又憧憬,又兴奋。直面自己现状的课堂,该做怎么样的调整和改进呢?在书中,我找到许多。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场所。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对此,佐藤学提出用“能”与“不能”的标准来区别对待,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创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发现和给予每个人的尊严和信赖的过程。

合作与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态度。在一个小组中,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共同提升。在课程构建方面,我们是习惯于“目标—达成—评价”的组织方式,还是追求“主题—探究—表现”的学习形式?也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是“教授的场所”还是“学习的场所”。“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开发,合作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读完掩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课堂的核心在于真正的开放。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从而建设“润泽的教室”。跳进脑海的关键词不外“乐学”、“联系”、 “倾听”……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篇5)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一、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教师要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篇6)

《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所提到的先进的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对我今后的教学将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1.课堂形式变化

宁静的课堂革命发展方向是达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2.倾听式学习

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足地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运用反刍来解决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间良好的倾听习惯会使整堂课紧凑连贯,生动有趣。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

3.个体与个体的链接

和谐交响的课堂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开始,从学生出发展开教学。教学创造很大程度上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尊严息息相关。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们的想法。我们老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要注意观察记录。老师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们一同探究解决。倾听时还要注意语言与体态,例如要靠近需要帮助的儿童,应站在其触手可及的地方,注意观察孩子,从眼神以及表情判断他们是否理解问题,同时鼓励那些没有自信发言的孩子。孩子在探究学习的同时,分享了自己的知识,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这就引出了新的探究。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将的探究问题串起来,把教材内容串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对本节课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4.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以探究式教学为中心,围绕一个值得探究的主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主要以提问和解决问题为主,课堂的形式多养化,可以以实验,故事会,辩论,游戏,小组汇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这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探究主题后会生成高质量的作品。

二.学校改革

1.学习参与的实践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家长不应是参观者,他们也要参与到教与学中,成为孩子的辅助教师。我们可以给家长一封信,告知该探究中心以及方向,家长会协助孩子查资料,调查、参观某地,拍照,做实验等,促使孩子对主题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当然为了更好地辅助孩子,他们也会在网上学习更多相关知识。我们的家长会实际上也是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究学习的过程。为了和家长有更多的沟通学习机会,我还申请了我们班的博客方便交流孩子学习情况。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扩展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所以说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是学习的参与者。

2.信任缔结的共同体

信任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应互相信任。信任是对人尊重的一种体现。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还记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时,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就急着说出了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我对学生不够信任,担心他们说不出而出现空堂的表现,而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错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会使他取得很大的进步。

3.评价方式改革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以分数和等级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反应孩子的表现,我们最好选择文章记录式评价。针对学生的作品以及学校情况给出一个全方位评价,指出优缺点,这样才能够给孩子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本书还提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优秀作品,方便评价,这方面我们也正在做,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4.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共同成长

学校是教师们互相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本书也提到课堂改革需要老师们之间分享经验,互相听课观摩学习,甚至请专家知道培训。这一点我们部门做的很好,今后我也会抓住机会听更多的课,不断地学习好的教学方法。

5.教室布置以及座位安排

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强调了教室的布置。要用学生的作品装饰教室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以后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小班教学,传统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摆放形式将被分小组排座方式替代,因为这样的座位便于小组探究学习。为了使小组探究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分组也是要考虑文化和能力差距,同时还要考律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是学生不致孤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必须要运用好这种先进理念,我们的学校设施,教学对象以及所有的条件也都与这种理念相吻合。我相信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会在教学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

读后感教师的挑战(篇7)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发现其中的核心观点与我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结合“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经过一学年的实验,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师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成了“孩子心灵的放飞”,“精神文化的盛宴”,学生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展示,变得会学习,爱读书,会思考,善表达。教师从卖力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学变得轻松、阳光、幸福。

一、转变教师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老师的理念转变,以前课堂中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读本,组织老师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同时,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认可。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生本教育培训。现在,老师们更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进行细致的指导,专项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台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很难展开实验的。经过骨干教师们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初步总结建立了“前置性作业——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运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逐渐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全体老师按照以上的模式展开实验,慢慢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一些疑惑、问题,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教学内容问题化”就应运而生。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中交流、讨论这些问题,互相查漏补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识,生成新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融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系统研究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有效的'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花。

伴随着生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开放”“自由”得以实现,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老师也教得轻松,改革初步呈现出由“师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三小将展现出“以生为本、科学育人;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愿景。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2000字2024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2000字2024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作者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了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我颇受启示,以下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几点读书感受:

一、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

佐藤学教授认为: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往往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书里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于是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他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解释,直到他明白为止。在我们听过的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为某位同学解决某个难题,接连叫好几位同学帮忙解释。教师一般会怕耽误时间自己直接解释或一笔带过,尤其是在听公开课的时候就更惜时如金。而小林老师本该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花了整整20分钟。为了一个孩子用了整整20多分钟,有必要吗?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更重要的是,小林老师,在课堂上传递了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帮助你。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学会弯下腰来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让孩子敢于在课堂上直言不懂,将疑问转化为知识!

二、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

佐藤学教授提倡的是一种安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自自然然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同时他认为,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

滨野老师的课堂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润泽、柔和的状态。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个人的想法,他不仅仅局限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三、让学生在倾听中成长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他指出,当有的教师发牢骚说:我班上的学生一点也不想倾听时,那么,他无意之间也就流露出了自己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言,完全接纳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因为在这些看似顽皮的学生身上隐藏着一种心心相印、关怀备至的潜能。

四、激发兴趣,让课堂更美好

《教师的挑战》一书明确地告诉我们: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乐于去学习,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书中原田老师的一招学习种菜与卖菜也值得我们思考。鉴于学校所有班级都种马铃薯、甘薯和萝卜,原田老师打破常规,选择种植花生和棉花。其实,原田老师是想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做事,促使他们思考种出的果实该如何处理,学生一致同意把果实卖掉,原田老师采纳了建议,这样就将种菜与卖菜联系了起来,有关卖菜赚钱,孩子们的精神马上来了。这一事件究其教育学原理实则是教师努力创设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回归自己的教学,也必须要时刻要求自己精心设计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埋怨学生激而不发,学习无兴趣。兴趣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存在着,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教师能否点燃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吸引学生参与。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层次。要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力求实效。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21世纪的学校里,不仅追求学习的量,而且追求学习的质,要求终身学习的主体的形成,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以上就是我浅薄的一些读书感受。

《教师挑战》读后感2000字-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暑假读了《教师挑战》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教师的心理学的著作,书中所阐述的问题也是我们老师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挑战》中的老师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只是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而是看到了问题背后的东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教师角色,了解孩子的发展,纠正孩子的具体方法及常用方法;第二部分从具体案例中分析孩子的行为心理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开拓了老师教育指导孩子的视野。作者完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教师角色,以及从心里学的层面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读完本书后,发现自己的日常教育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违背了孩子心理,缺少洞察孩子心理和行为的敏锐性及处理学生问题的精妙方法。比如,我们班的孩子 小孙的各种行为就属于寻求关注的行为特征。他的朋友少,经常在班车上和同学打架,在课间和同学发生矛盾,写作业速度慢,做事拖沓,作业经常完不成,这一系列的行为给班级制造产生更多的麻烦,结果是同学更加不喜欢他,老师,家长经常批评指责。我也逐渐把孩子推向了权力斗争。殊不知小孙的这种行为就属于消极破坏性的寻求关注机制,他拖拉是一种使别人围着他忙碌的有效方法,凌乱,笨拙,无能也是使别人围着他忙碌的有效方法。

懒惰经常起源于消极破坏性的寻求机制,在他这情况下正如作者所说,家长和老师不谨慎的引导疏导,会导致我们陷入权力之争,这类型的孩子一般会表现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受到批评的他很快就学会跟这些压迫做斗争,在学习方面,他们通常完全拒绝,而且在学习习惯和实际行动上无视学校的秩序和规定,表现出具有攻击性,不遵守班规班纪,藐视权威,逃课打架等,通过这些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顽固地拒绝任何老师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或者挑衅老师,这时候教师要避免冲动的本能反应,因为发怒或训斥正是他想要的结果,只会强化他的不良行为。教师此时保持冷静,执行自然结果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用幽默来化解局面效果也不错。当他发现老师不想和他争夺权力时,他会觉得无趣,从而有可能改变一贯的行为。

如果教师不善引导,在受到多次否定,批评,指责之后,这类孩子就会完全绝望,认为自己是无法让别人接受的孩子,开始寻求报复,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行为,他们制造最大的麻烦,常常表现出用暴力对抗,他们被乖孩子排斥,只能通过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找到自己的位置,长时间这类孩子中就会容易出现少年犯。最后,这类孩子极度气馁,他们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所以他们停止一切努力,自暴自弃。而我对小孙这类孩子的认识还不够,只会是越多批评越不改变,越不改变越多批评。面对这种恶性循环,我需要改变一下方式。

教育引导孩子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更多学生心理学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都是我今后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和学习的。总之,教师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做孩子的心灵导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理解,爱,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更能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后我把书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名言摘抄如下:

1.当成人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纵容时,其必然结果就是家长和老师表现出对孩子的能力、智力和责任感缺乏信心。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

2.一个捣乱的孩子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他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羞辱。

3.老师希望孩子们成长,就必须激发他们的真正兴趣。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所有孩子的愉快经历。这要以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为先决条件。

4.气馁是错误表现的根源,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只有当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时候才会变坏。过度的保护和纵容一样,具有令人灰心丧气的影响,并剥夺了孩子体验实力,发展克服困难和照顾自己能力的必要机会。

5.越多批评越不改变,越不改变越多批评。面对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

6.一个气馁的老师不太可能成为鼓励孩子的源泉,只有当老师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把握的时候,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老师对孩子的实力好能力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更能给孩子传递真实、客观、乐观的信息和态度。

7.一个人越不争强好胜,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如果他专注并满足于自己的工作,那么无论竞争者做什么或者取得什么成就,都不会对他造成干扰。争强好胜着只有在自己成功时候,才能面对竞争的局面。

8.安全感是人内在拥有的,无法从外部获得,但环境可以刺激或者阻止其发展,安全感来自内心,来自自身的勇气,来自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应对未来生活中任何情况的认知。

9.爱和亲情的获得,并非取决于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而是陪伴质量的高低,付出爱和亲情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表达。

10.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你现在为什么没有做好。(这是批评而不是鼓励)

读《孩子:挑战》有感:孩子,是挑战吗?


孩子,是挑战吗?

——读《孩子:挑战》有感

我在准备正面管教培训课程的过程中,研读了大量的书籍,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孩子,挑战》。这本正面管教思想先驱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名著带给我的触动很多,索性写下一篇读后感,给自己,也给正在读这篇文字的你。

从娃娃们呱呱坠地时起,身为父母的我们面临养育的挑战,随着娃娃们一天天成长,欣喜的同时,养育的挑战似乎越来越大,“Terrible Two”、“分离焦虑”、“青春期叛逆”……没错,养育的挑战伴随我们十几年!我始终坚信,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接受训练,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成人眼里的“孩子”时,似乎“熊孩子”的行为可以被理解,养育的挑战可以轻松驾驭,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重新铸就。

一、尊重自己

正面管教教会我们贯穿始终的态度——和善而坚定,对待孩子要和善,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游戏权等;同时对待我们家长自己要坚定,充分尊重成人的权利,尊重成人的选择权、休息权、工作权等。在这本书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教会家长如何尊重自己。

“秩序的维持,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坚持,甚至一些平静的压力,只有稳固的坚持才能让孩子学会正确的界限,如果孩子不愿意穿着合适的衣服上学,那妈妈可以不让他上学。如果孩子大吵大闹个不停,妈妈可以要求他离开。这样给孩子压力的行为,必须同时伴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多想一下,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没做作业,老师会生气;玩具坏了,就没的玩,等等。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巧妙的安排一下这样的结果。”

“我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赢得孩子合作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觉察到,孩子之所以反抗,可能是我们提出要求的时间不对;也可能是我们要求的是孩子憎恶的事情。不论怎样,发生这些反抗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故意提高音量,希望这样可以压过孩子,战胜他们的反抗。事实上,我们这样反而增强了孩子的反抗程度。只要有礼貌就能赢得孩子的合作,我们可以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我们的要求。”

在专注做正面管教之前,我是一名职场妈妈,经常会碰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处理公事,以前每每接电话时,我都会告诉海宝,妈妈有个重要的电话,你自己玩一会,然后关上卧室们处理工作,时间短的电话一般不会有异常发生,有的时候时间较长,海宝便会一遍一遍的找妈妈,妈妈烦躁,孩子不开心。学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发觉问题出现在妈妈身上,既没做到尊重自己也没做到尊重孩子。我决定尝试与孩子解决这个经常发生的事情,“海宝,妈妈每次在陪你玩的时候,你是不是因为妈妈突然离开接电话生气了?我们可不可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你不要接电话!”“海宝,妈妈下次接电话的时候,如果时间长了,你给妈妈一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手势暗号好不好?妈妈回应你后会尽快结束通话,然后陪你玩!”这个属于我们之间的小秘密一直使用至今,曾经的烦躁、不开心通通不见了。

海宝是个瘦瘦的小家伙,对待他吃饭的问题,妈妈之前采取只要宝贝能多吃点,尽可能满足一切要求,每次吃饭都会上演“熊孩子”模式,吃一会玩一会,有的时候担心孩子没吃饱,最后还要喂两口。晚餐时间本应是一家人在劳累一天后的温馨时光,妈妈决定不再一遍遍的喊“海宝,吃饭”。开饭前,妈妈说“海宝,我们吃饭的时间大家要围坐一起,如果谁中途下桌了,就证明他吃饱了,到下一顿饭之前将不再有食物。”海宝似乎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吃饭的时候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这次妈妈吃完饭收拾碗筷没再追问海宝。玩了一会,海宝说“妈妈,我饿了,要吃东西!”“海宝,我很难过你刚吃完饭就饿了,可是我们过了吃饭时间了,妈妈相信你可以坚持到明天的早饭时间!”尽管孩子表现出各种“熊孩子”症状,妈妈不再解释吃饭的事情,只是坚定的不再提供食物,过了一会,孩子与爸爸妈妈开始亲子游戏,睡觉的时候又吭叽了几句饿了就睡着了。之后吃晚饭的时候经常说“妈妈,吃饱了再去玩游戏对不对?”

上面两个例子妈妈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会感受到清晰、稳定、安全,孩子也因此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二、不同抚养人的教育方式

现代家庭中,孩子不仅仅面对的是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还有祖父母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

“妈妈应该做好自己,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件事。她有权利自己不打孩子,但是没有权利干涉丈夫对待儿子的方式。”

“花时间和精力去纠正祖父母的的行为徒劳无功,不仅无效,还会增加家庭的紧张和冲突。孩子和祖父母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的事。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怎么回应。祖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很有权利,谁要是不满足他的欲望,就是跟他过不去。我们帮助孩子改变这样的想法,引导他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消除因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形成的自己拥有无上权利的错误想法。”

“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其他的人,通常祖父母和亲戚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其他大人,接着是邻居、父母的朋友、老师、社区里的人。父母很难将控制这些人对孩子的影响。这其实没有什么用,孩子并不需要别人给自己的环境设置防线,或者重新规划。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跟每个与他有亲密接触的人发展出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孩子必须和不同的人接触,积累不同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学习、了解、判断这个世界。我们的责任是找到合适的时机,引导并支持孩子进行正确的判断。”

看到孩子与祖父母的关系仿佛给我当头一棒,海宝从小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宠爱中长大,祖孙之间的快乐无时无刻都在上演,每每看到祖父母们溺爱孩子,自认为承载着教育大任的妈妈心里都不舒服,经常纠正的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带孩子回家的时候往往引导孩子同样情形应该如何去做,可是下一次出现类似情形,往往剧情还在重演。现在妈妈变得越来越从容,祖孙间的相处方式为什么要被我的育儿理念改变呢?我看到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海宝在一起的快乐就足够了!海宝似乎越来越熟悉在不同关系中的相处之道。

三、行大于言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们的行为,我们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句话不知道被多少父母愤怒地说过无数遍,这句话只有一个含义,就是表达父母的怒气,此处没有其他任何用处。事实上,当我们说‘多少次’意味着我们每一次的‘告知’都没有达到效果。孩子们学得很快,通常‘告知’就是不允许孩子做某个行为,然而结果常常与这个‘ 告知’相反。于是孩子就学会了,他的行为可以不一致。”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在发生冲突时,孩子不愿意倾听,这时候的语言很有可能变成武器。冲突中几乎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因为这时候他什么也听不进去。不论说什么,都容易变成语言弹药,口舌之争由此开始。有时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他仍然在反抗,并通过他的行为变现出来。”

“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但经常是最无效的一种。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先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是真的达到养育孩子的长期效果,还是只不过不想让‘苍蝇’烦扰我们?”

海宝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喜欢玩挂在门口的门帘,爷爷奶奶担心的嘱咐“海宝,别玩门帘,掉下来给你砸到多危险!”“熊孩子”停下几秒钟后,似乎充耳不闻,继续玩,妈妈什么也没说,走过去坚定的拉起孩子远离门口,海宝看看妈妈,似乎明白妈妈的意思,不去玩了。

两个小伙伴玩耍时,当一个孩子用危险物品或者有危险举动时,妈妈可以安静的把东西拿开或者把孩子分开,不用多说话,更不要大惊小怪,行动告诉孩子们应该如何做。

梳理了以上三点与大家分享,似乎迎接挑战的方法越来越清晰!孩子带给我们挑战,带给我们快乐,父母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训练,让一切“熊孩子”都顺溜起来。通过学习正面管教,我们愈加学会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彼此的不完美。

喜欢《读教师的挑战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读教育名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