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院士思维读书笔记 > 地图 > 院士思维读书笔记

院士思维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拆掉思维的墙》读书笔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拆掉思维的墙》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拆掉思维的墙》读书笔记

老师的推荐,手机上读完了,不知道是不是完整的一本。感觉对自己工作规划清晰了一些。

开篇便讨论了房子问题,正如标题,买房,卖梦想的房奴。梦想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说烂了,但异常赞同这话。买房,就是放弃了各种可能,放弃了接触新的趣味,放弃一种生活方式。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便是提供一个安稳的房子。定居在某个小空间了,以后的生活就安稳了,也意味着不再有突破。相对于背负房债,每月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去提升自我,积累人脉,不得不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但前提,回归自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足够的自我规划与执行力,不然,留下的钱也是扯谈没意义。终究是要切合实际地去想自己的路。很赞同高晓松那句,买了房了只剩下一个角落是我的,但没买房,可以走遍世界。也许对无数买不起房的人来说,也是个极好的自我防御。安稳与安全感,正是女人所需要的,让一个女人跟随过一种不安稳的生活也不实际。最现实的想法,还是独身一个人,能遇到可以理解的。也是极幸运了。我也奢望着有那么一个女人出现在我生命中。

培养自己一个人活得好的能力。对于自己,想想又有点无聊,自己生活其实不太有品味。衣服穿在身上也不在意,话说我也是快一年没买过衣服了。食好像也没要求,吃饱了就好,不是拉出来了就一样了嘛,像我这样狼吞虎咽的人,食什么似乎都一样。不同的是,有骨头的我会担心卡了喉咙。自我感觉还行,活得挺好,也有自己喜欢狂热的事物。只是别人看来就太寒酸了些。但我似乎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但再怎样,我还是会带上面具,演好某个角色,以获得有利的安全感。也许是有点“异类”,但也是个正常的人。也许不讨人喜欢,没人认同,但也不致人讨厌。

后面还有些关于成功学和星座上的正确解读,赞同,非一般的赞同,作者有逻辑更深层次地表达出来了。以前看到空间一些人转载的成功学或是星座的东西,都想说些什么,但不知道如何有力地论述。以后再看到有人转这些东西,我想,我会在评论里打上一句,推荐你看一本书《拆掉思维的墙》,相信以后你就不会去转这些东西了。

思维模式形成了这么久了,会比较难改变,但愿意去改变就是好事。只要接受了,思考了就是收获。

种种原因,还是没去成图书馆,在家玩得电脑游戏看下杂志过了。惰性有点大了,要不把电脑砸了吧?

最后,引用作者对成功的定义:成功,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很喜欢这话,成为自己的样子!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10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1000字:

即使他们帮这个人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是的,但是......”式聊天比较常见,我们自己或身边的朋友经常会表现出来。

道理大家都会讲,因此大多数时候大家都在玩“说服”与“被说服”的游戏,不过我们会发现,即便最终某一方“被说服”,事情也不会有多少改变。因为“被说服”的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所以才会有不断循环的“是的,但是......”。

“是的”表示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潜意识里表示这不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不管是和别人还是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都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像作者这样去提问,是找不到真正的恐惧信念,也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如果害怕考研失败,为什么不尝试找一个一起奋斗的另一半?为什么不去找工作?为什么不平平淡淡的待下去呢?跳跃式的提问,然后直接给出“被安全感囚禁”的结论,显然不能得出为什么害怕考研失败的实质原因。

回答中提到,害怕考研失败是觉得自己不擅长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找到一面“安全感”的墙去拆除它,不害怕失败就能解决的,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去提高学习能力。在思考如何去提高学习能力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是的,但是......”的情况,但只有深入去研究和分析一个问题,才能慢慢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扯到找对象、找工作等新问题上。

比如有些人想考研只是受就业压力、周围考研氛围、新闻报道等方面的影响,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要考研,对于考研的结果也就没那么在意,当然去考肯定不希望失败。这种随大流的做法,表面上是害怕考研失败,实际上担心的是考研有没有用的问题。如果选择了考研,就不能去参加工作,少了几年工作经验;如果读完研出来依旧找不到工作,那就浪费了几年时间;如果读完研和专科生、本科生做同样的工作,读研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大家都在准备考研,自己不准备又会不会显得不合群、不上进呢?承认自己随大流,又显得有点low。

因此在“说服”与“被说服”的游戏中,一方有可能会选择性的回避自己真实的问题所在,另一方会先入为主的做出结论。最终看似说服者圆满完成了任务,事实上被说服者的困扰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如果没找对问题实质,下次再去问他“为什么不去提高学习能力呢?这不是害怕考研的原因吗。”他可能会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即便被说服者不再害怕考研失败,他也不会全力以赴的去准备考研,因为他的问题本质并不是考研成功与否。

所以,当我们遇到“是的,但是......”式聊天时,我们需要思考:是不是聊天偏题了,是不是自己先入为主了。也需要思考:我们自己是不是在逃避问题的本质。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


奉献青春,成就自我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书如其名,作者在轻松愉快的聊天氛围中为读者展现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引发了大家对生活对工作甚至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很多思考。我也有幸颇为受益,在这里想谈谈我的感悟。

"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即使认真的投入你的呼吸——这么你每天做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作者提出在职场和生活中总是存在着有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两种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对他的工作或生活是否感兴趣根本上在于他是否投入自我,身在其中。有趣之人敢于尝试和冒险,他们将自己投入进一件事情中,如若事情顺利,他们便收获成功,如若事情不顺利,他们也能收获经验智慧,进而不论事情结果如何,有趣之人总能在其中感受到收获和乐趣。而无趣之人往往因为担心失败,连尝试也不敢去尝试,当然就不会有任何乐趣可言。

作者还分享了其在招聘团队成员时宁愿选择最初能力不是最好,但肯接受低薪做事的人的理念。"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会收到最多的报酬。"这与有趣之人才懂得投入工作,与工作相互成就的理念相互呼应,让人深以为然。

还记得在禄口机场入职的第二天,科长让我们写下加入运行指挥中心的感想和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和期待。我凭着大学时的实习经历一腔热血地写下了很多看似"高大上"实则浅显空泛的话语。那时只是幼稚地认为指挥中心是机场的"大脑",是负责所有一线保障工作指挥调度的中心,是机场与空管、航空公司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内心因为能够成为一名指挥员而感到非常地光荣和自豪。

终于正式成为见习指挥员后,才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光鲜而轻松。从航站楼的玻璃幕墙损坏到航空器在半空中遭遇的鸟击,从航空器的加清排污到油量餐食配载,从逐条核对次日航班信息到所有航班停机位的预先分配实时调整,从正常性航班信息统计到应急救援方案的不断更新培训考试演练……指挥科的工作专业性要求高工作内容又繁多而琐碎,指挥员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规章制度,熟悉明了航班运行保障中空管、航空公司、机场各家工作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做好每一次沟通,正确传递每一个信息,保障好每一个航班。正常性统计席、次日计划席每天都要仔细核对、统计大约500条航班信息,每条航班更是包括了航班号、机号、航线、计划/预计/实际起飞落地时间、挡/撤轮挡时间、是否起飞/关舱门延误、延误原因等等数不清的分支信息;航班高峰时段或是遇上雨雪天气、意外状况,协调席、资源分配席7台电话、4台对讲设备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塔台、机组、代办、地服、廊桥、现场……都在"呼叫中心";更不用提暑运春运或是动辄天气不好时,通宵是每一位指挥员的家常便饭。

一次朋友小聚聊起工作,对方薪水比我高,工作比我清闲,却整天觉得工作生活毫无意义。当我向她解释我的工作内容时,她又惊叹我的工作如此枯燥辛苦。接着,一个晚上都成了负能量灌输大会,休息日过得比工作日还心累的我带着满脑子的想不通回去了。

第二天工作恰逢晚上雷雨,天气骤变,出港航班返航,到港航班备降外场,班组成员全部聚集在AOC大厅共同关注天气情况、协助受影响航班的保障。8双眼睛一同盯着进离港航班监控系统,等待着天气转好,第一架飞机的安全落地。大屏幕上一架架的飞机和大厅里的同事们同样繁忙同样井然有序,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坚守这份工作的理由。

对于机场而言,绝大部分的一线保障工作都是繁杂琐碎而又辛苦的,但正是因为成百上千个琐碎的工作被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智慧整合到了一起才能够保障航班的安全准点,才能为航空公司、为旅客提供出优质的服务,将禄口机场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机场。因为我们将每一个自我投入进了禄口机场这个集体中、投入进了每一份枯燥琐碎的工作中,才能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智慧,才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份集体的成就荣誉给个人带来的喜悦和感动。

年轻人,跳出周围的环境给你的思想套上的枷锁吧,拆掉思维里的墙,不要仅仅用世俗的标准冷眼旁观你的工作生活。全力地拥抱你的工作和生活,带着你的青春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它们,你会发现它们也会热情地回你以拥抱。奉献出你的青春,成就你的自我。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专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导语:《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有点像西方的同类著作,有逻辑、有证据,让人可信。下面来读一读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吧。

一、《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这是我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书,很多男性朋友找我推荐书,第一反应会极力推荐这本书。从大学时的第一次阅读到如今,我仍就不知道古典是不是位很牛的人,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但并不妨碍我的阅读。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我还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它强化了我内心的坚定,在我开始动摇要不要坚持下去的时候;它让我相信,不断拆掉思维里的墙后,你想要的生活,就会真正的到来。

在第一章开篇文章里,古典提出了买房,卖梦想的房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实例加数据证明,无可辩驳的感觉。那时一无所有的我,深信不疑,酷酷的对所有人都说,以后挣到钱了,不会买房子,不会因为一套房子,葬送了自己的梦想,也不会因为有没有房子,去选择一个男人。毕业后,我做得最大的一次决定,便是存钱在去年按揭买了房子,它并没有葬送了我的梦想,相反,让我更加从容的一步一步向着梦想迈进了。原来,买房和毁掉梦想,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

不得不承认,我仍是个俗气的女人,摆脱不了房子带来的安全感,我能积极做的,便是通过努力给自己安全感。每个月的房贷并不轻松,但也没让自己活得很狼狈,依旧不断地给生活注入各种滋味。因面对供贷十年的事实,我便更加清醒的鞭策自己,必须要学习,持续地学习,让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第一章里,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处理房奴、职业安全感的奴隶、爱奴,明白并深刻的实践,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败。2014年,支持了二十几个众筹小项目,希望尽绵薄之力,让那些追梦的人,在路上感到些许的温暖,不特别孤独,更加勇敢,更加坚定。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的在做,内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失去不会让我恐慌了,越来越多的得到不会让我觉得不配了。

第一次觉察到心智模式的重要,是在这本书的第三章里,古典认为,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那之后,我陆续开始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参与身心灵的成长,扩展生命的宽度,观照自己的内心。素黑在《一个人不要怕》里说,我们应该多反问自己,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胸,看看自己的心可以承载多少担子,能包容多少爱恨。得不到爱可先将自己的爱付出与众人分享,回头看自己原来执着于什么,看到自己的盲点。我们诸多的执迷不悟,是太多的不甘,太多的抱怨,想通了,世界也就越来越开阔了。当然,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这些年成功学大行其道,蛊惑了多少少年,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义无反顾的冲着跑着精力无限。我傻傻对他们说,成功学不能学,他们说我神经病,盲信书。是的,古典在第四章里写成功学不能学,而我相信,不是因为是他说的,而是我开始有了判断力。多傻,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功吗?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怎么破。

技术性最强的,我认为是第五章,通过第五章的学习,让我能够迅速进入很多角色。章节里有一篇讲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八种求职法含:职业访谈;给名人写信;混论坛;参加培训与学习;加入俱乐部;义务工作进入;成为客户;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得不说,很管用,我用了其中几种方法,上班三年多,还没有实际面试经验。很多朋友会说运气好,遇贵人,但我想说,你看不到的背后,是各种用心,各种努力。

大学有两年,我几乎每天给我尊重的某位前辈写邮件,谈自己的生活,后来前辈回复邮件,告诉我,任何时代成功的道理都一样,也都很简单.但实践都不一样,都很难!万变不离其宗不过是勤奋和专注,坚持一个适合并喜欢的方向走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功到自然成。你们这一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沉下气来多做实事,少做梦,多想付出少想回报,自然机缘多多。我相信他,我一直这么做,他说得很对,当我付出的越来越多,不再一心求回报的时候,机缘真的越来越多,而我不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心始终怀着感恩。

第七章写幸福是一种转换力。古典认为,我们很听话地长成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情感的人,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我们长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并且以此为荣。就这样,我们把自己弄丢了。《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曾在文章里说: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这些话语无不道出了真相,什么拖延症,什么焦虑症,之所以越来越被引起重视,或许正因为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痛苦,不快乐。但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不快乐?我们是真的希望自己快乐吗?

还好,四年读一本书,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没有不快乐,没有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谢谢《拆掉思维里的墙》,谢谢古典。

二、《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在战隼的推荐下(他说这本书和《把时间当作朋友》一样,是国内最优秀的两本指导年轻人的书籍),在来回与库尔勒和成都的航班上,我读完了《拆掉思维里的墙》。感叹于新东方前有俞敏洪徐小平这样的英语及人生导师,后有李笑来古典这样的帮助年轻人寻找人生方向的老师。每每读到一本好书,都觉得相见恨晚。每每看到一位优秀的作者传达他的思想,都希望受到新的指导和鼓励。

Q:这本书谈了什么问题?

A:古典谈到我们都活在时代的轮下,会遭遇不公平或者加速奔跑的境遇,有时力不从心,有时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因为时代的车轮可以轻易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甚至碾作尘土,且不偿命。中国的这四十年是西方几百年来走过的路,而且这轮子势必要越跑越快。我们要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好好爱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爱更多人。每一个微小正力量的加总,是可以改变车轮方向的,让它驶向更美好的世界。

Q: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A: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很吸引我,讲到如何面对恐惧。总体来说,年轻人有三大恐惧:没有房子恐惧、没有爱人恐惧、没有职业安全感恐惧。作者见招拆招,依次分析了我们的这种恐惧只是被一种奇怪的逻辑绑架的结果。比如巴菲特的妻子苏珊支持巴菲特先投资后买房,以强大的例证打破了没房子就没安全感的恐惧。

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比如,没有房子就结婚,我会感到恐惧。这件事情本身让我们恐惧了吗?显然没房子的时候你也住的好好的,也是有地方遮风避雨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恐惧?这个恐惧来自我们的社会性因子比较。我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房子才结婚的,我没有房子就结婚,岂不是证明我找了个不怎么样的男人。我过的不如别人。我接受不了自己结婚的时候,比别人差的事实,所以我也要套房子才能结婚。其实你不是为了没房子这件事情本身恐惧,你是害怕失去这件事情背后的价值,证明你嫁给了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男人或者这个男人家,这件事情会让你很没面子。所以你真正害怕的是没面子。看吧,就没面子这么一件小事,要跟安全感扯上这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真正面对恐惧的时候,要分析恐惧,直面恐惧的真正原因。因为恐惧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书中给出了6个提升安全感的tips:小范围地冒险;远离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过于关心父母,永不犯错的任务,养老般的工作);少看凄惨电影书籍,远离没有安全感的人,看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跟简单快乐的人相处;做一个恐惧保险箱;做成功日志;直面恐惧,彻底反弹。从更高的层面谈安全感,安全感是给回来的,不是拿回来的。如果你准备从父母、老公、孩子那里获得安全感,那安全感是求不来的;但如果像刘丽一样用自己微薄的洗脚收入资助一百多名贫困儿童,那么安全感是可以给回来的。

而后,书中阐述了几个关于心智模式的问题。比如,什么是乐趣,有趣的人和无趣的人有什么区别。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比如,心智模式的意义。

什么是乐趣?interesting的真正含义是你正在(ing)以最高级的状态完全(est)沉浸在(inter)一件事中。这种状态也叫心流(flow)。乐趣本身是不计结果的全情投入。有趣的人就是了解乐趣本身状态的人,他们的行事模式是冒险-投入-成功-收获或者冒险-投入-不成功-乐趣智慧。所以一个有趣的人,行事的关键是投入,而投入的关键是配置时间资源而后才是其他因素。每每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没有目标后知后觉地懒散地面对这个世界,最关键的原因是把时间投入到不需要投入的资源上。比如,无意义地看电视,跟bf生气等等。而无趣模式的行事模式是冒险-担忧被迫-成功-更大担忧或者冒险-担忧被迫-失败-恐惧。我高中时期的学习就是这个状态。哪怕是考了第一名,马上会感到更大的担忧,而且还会在周记中谈到自己并不会因为第一名而开心相反是更大的担忧。害怕失败比失败本身更让我担忧。如果真正失败了也就一了百了了。比如高考前,很担心失败。可是如果真失败了,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回头来看是一次惬意的经历。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一般意义上众人所谈到的成功是成功的狭义定义,就是正态分布里的峰值状态。这个峰值状态的面积是越成功越小的。也就是说我们追逐的成功,就是要成为那一小撮优越的人,成为比别人更有钱权名的人。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既然是小概率事件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这种一维的成功只会使追求它的大多数成为殉葬品。但换一种思维模式,将成功定义为更深层意义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价格),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宁静这些状态性的词语,那么我们心目中的成功应该是一个状态,而状态就是可以被接近而不可到达的。这种对成功的多维定义,可以使我们的目标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毕竟人生的长度有必要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目标选择。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不知众位是否有这样的同感:很多人看书,看完了走肾不走心,让君总结一番,又没办法概述出来,有些人看书,看的很慢,他觉得书里每一句话对自己都是宝典。还有些人看书就记住了一段故事,而这些故事将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爱情。另一些人看书,且看且思考,因为他们懂得:读书虽易,人生不易。

最喜欢《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没人能知道你以后的路是什么样,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了,就承担吧。上课的时候老跟学生们举例:电影《蜘蛛侠》里有句经典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自己选择,就自己负责吧。

最近看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其实好些年前就听过这本书了,可谓声名远播,如雷贯耳。但一直无缘庐山。刚好有机会看,感觉思如泉涌、心中澎湃不已。顿悟人生,人类真是太伟大了,可以通过写作来记录和抒发自己的感情,真是太棒了,人类文明进步也不过如此。

此书,关于职业规划,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未来。虽然铺垫很多,也很有看的必要。古典老师想说明些许道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整个大脑系统会自动屏蔽掉。所以我们会掉入自己或者环境构建的围墙里边。如果不能打破围墙走出来,那么我的人生也许就少了很多精彩。

书里告诉我们不要盲从,二八法则在这个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比尔盖茨能成功,不光靠自己的努力,还有母亲和IBM高层的关系以及显赫的财力支持;巴菲特能成功,也离不开父母背景的支持;李嘉诚能成功,也是因为舅舅能在1950年借给他43万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试想一下,1950年的43万什么概念?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事,雄厚的财力,强大的人脉网络。那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去定计划,做事情。人生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当路途中有疑惑、有困难的时候,想想目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任何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人生也需要一个个不太长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根据自己的状态去制定,每当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对自己自信最大的加持。

这本书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二,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有另一种启发,让我会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去发现世界,去思考问题。

在换新工作之后,我很高兴,因为发现自己对自我不断有新的探索和体会,或许这也是进步吧。渐渐的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节奏了,不再为其他人而活着了,有很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学生打交道、跟他们聊天、帮他们解答疑惑、和同事们结伴旅行、自己看看书、踢踢球打打球、学习一直想学的音乐、练练书法等等。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喜欢现在的自己。以前不明白何谓工作?何谓事业?我想现在这种工作的状态大约是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了吧。

人生道路上有荆棘,亦有阳光。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毕竟是美好的,只要你愿意,全都会为你让路。

读《拆掉思维的墙》有感1000字


读《拆掉思维的墙》有感1000字

不知众位是否有这样的同感:很多人看书,看完了走肾不走心,让君总结一番,又没办法概述出来,有些人看书,看的很慢,他觉得书里每一句话对自己都是宝典。还有些人看书就记住了一段故事,而这些故事将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爱情。另一些人看书,且看且思考,因为他们懂得:读书虽易,人生不易。

最喜欢《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没人能知道你以后的路是什么样,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了,就承担吧。上课的时候老跟学生们举例:电影《蜘蛛侠》里有句经典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自己选择,就自己负责吧。

最近看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其实好些年前就听过这本书了,可谓声名远播,如雷贯耳。但一直无缘庐山。刚好有机会看,感觉思如泉涌、心中澎湃不已。顿悟人生,人类真是太伟大了,可以通过写作来记录和抒发自己的感情,真是太棒了,人类文明进步也不过如此。

此书,关于职业规划,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未来。虽然铺垫很多,也很有看的必要。古典老师想说明些许道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整个大脑系统会自动屏蔽掉。所以我们会掉入自己或者环境构建的围墙里边。如果不能打破围墙走出来,那么我的人生也许就少了很多精彩。

书里告诉我们不要盲从,二八法则在这个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比尔盖茨能成功,不光靠自己的努力,还有母亲和IBM高层的关系以及显赫的财力支持;巴菲特能成功,也离不开父母背景的支持;李嘉诚能成功,也是因为舅舅能在1950年借给他43万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试想一下,1950年的43万什么概念?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事,雄厚的财力,强大的人脉网络。那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去定计划,做事情。人生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当路途中有疑惑、有困难的时候,想想目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任何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人生也需要一个个不太长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根据自己的状态去制定,每当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对自己自信最大的加持。

这本书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二,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有另一种启发,让我会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去发现世界,去思考问题。

在换新工作之后,我很高兴,因为发现自己对自我不断有新的探索和体会,或许这也是进步吧。渐渐的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节奏了,不再为其他人而活着了,有很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学生打交道、跟他们聊天、帮他们解答疑惑、和同事们结伴旅行、自己看看书、踢踢球打打球、学习一直想学的音乐、练练书法等等。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喜欢现在的自己。以前不明白何谓工作?何谓事业?我想现在这种工作的状态大约是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了吧。

人生道路上有荆棘,亦有阳光。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毕竟是美好的,只要你愿意,全都会为你让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此书与以往提升自我修养的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阐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浅。书中阐述的内容较多,我从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观念禁锢了你的脚步。

自从来到广西,无论是公司员工还是外来人员都在吵嚷着买房,中国人有种固念,没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贷买了房省吃俭用的用半生来还。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不是就是背负一个房子?

在读此书前,我也有同感,必须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贷,别的都是其次,但在读此书后我恍然大悟。作者讲述了股神巴菲特当年的蚁族生活,他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创业,直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才购买了一套3.5万美金的住宅,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开派对的旧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钱投资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产,从职业发展来说,一套房子能消灭一个人的创业激情。当我们有一部分资金时,想的是什么?是创业还是买房,90%人选择买房,当有创业思想时,首先想到的是,还是稳定地呆着吧,还有房贷呢。

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被固有思想捆绑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们以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这事应有几种解决方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职业生涯不是贴在墙上的,应作为工作计划来实施。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冲击着传统的职业生涯观念,职业规划可以有20年的梦想,尽量抽象;10年的理想,为自己确立培养自我核心竞争力;5年内达到的目标,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作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我,一直传统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划到底,规划要细,往往这样的规划很快就不实用了,读后感.要么人员离职,要么人员转到其他岗位,按着原规划发展的微乎其微,这样也不是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做了,做还是要做,就像书中所讲,做20年的梦想规划,10年的理想规划,保证3年内的规划保持应有的进度。

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是有种不以为然,总会认为那仅是个理想状态,我怎么能做到呢?!我的答案是能做到。上帝不需要你的成功,它只需要你去尝试。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作者:张利书

喜欢《《拆掉思维的墙》读书笔记》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院士思维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