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肩膀读后感 > 地图 > 肩膀读后感

肩膀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小肩膀有大担当》读后感1000字。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小肩膀有大担当》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带着爱,来读书——《小肩膀有大担当》读后感1000字:

一直以敏学班的家长为傲,你们的认真、好学在全国都是有名的。这绝对不是虚夸,而是你们一次次用行动打造的效果。从培训会上诵读的聚精会神,到邀请黄老师讲课的孜孜不倦,再到对班主任倡议共读一本书的积极回应,都让人敬佩不已。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越来越发现,世上最难大成的学问就是如何当父母,一路磕磕绊绊,五味杂陈。孩子长大了,孩子上学了,孩子出现了以前没有遇到的情况,这林林总总都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智慧。幸好,幸好我们还有一路同行的伙伴;幸好,幸好我们还有古今中外的宝贵经验,只要我们愿意捧起书来认真地读一读,再和伙伴们分享一下,也许方法就从中找到了,乐趣也就越来越多了。

现在,我的眼前呈现的就是你们交来的读后感。与其说是读后感,我更愿意把它们看做是爱的作业。此时的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为了你们的认真、投入。我们都知道呀,重要的不是文采、篇幅,而是作为父母的你——学习时的态度。一切学习,都是自己完成的;一切教育,都只对有心者发生作用。读了,自然有的写,做得好,自然能写得好。

推荐大家读《小肩膀有大担当》源于那次给年级家长们的培训。在培训时,我把之前读过的《不奖不打管孩子》翻出来好顿复习。里面的很多事例依然让我唏嘘不已,如果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们是不是会少走一点弯路呢?带着这个想法,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家长们。你们拿到的是升级版的换了名字的《小肩膀有大担当》,理论更系统,事例更全面。它是否适合我们,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呀!

很喜欢里面的一段推荐词: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爱、智慧、天赋而来,经历一段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他们的背上,都有一对隐形的翅膀。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睁开慧眼,和作者一起,看见每个孩子背后,那一对天使的翅膀。相信孩子的力量,他们可以自由地飞翔。

不由得想到纪伯伦曾经在《孩子》中说过的一段话: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是呀,孩子不属于我们,孩子属于未来的世界。未来的时间不属于我们,我们也不属于未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里有多少精彩就有多少残酷,读书笔记当孩子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去拼搏时,我们将无法助力,孩子也无暇回首。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以自己为基座,以自己为起点,把孩子尽量高远地射出去。现在,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还在我们身边时就能够学会责任和担当。

读着这二十几篇读后感,就仿佛和二十几个家庭在对话。每一篇文章都让老师叹服。说好,并不是因为文章本身的文学水平有多高。而是,我从中读出了父母对孩子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责任感。老师想表扬你们每一个人,但又深深地知道,和你们深沉的父爱、母爱相比,老师的表扬算什么!只要付出真心,你就是满分。或者说,你的用心与否,唯一有资格给你打分的,是你的孩子!共读,让我们有了共同的方向;分享,让我们有了携手同行的伙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如既往,带着爱,来读书!作者:徐世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读《我有一盏小灯笼》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本绘本,名叫《我有一盏小灯笼》。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提着小灯笼走山路去上学的故事。她天不亮就出发了,一路上充满了恐怖和危险。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平安到达了学校。

我觉得这个小女孩很可怜。她的上学路永远在黑暗中,而我的上学路永远在光明里。她每天上学、放学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且充满了危险。而我们却是天天坐车,既舒适又安全。但是,就是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还是有些孩子不努力学习,整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他们从没想过,在乡村里的孩子们,他们是多么渴望上学,多么渴望学习啊!

我觉得这个小女孩很能干。她渴望拿着一把金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远离贫穷的村庄。虽然摸黑走山路很可怕,但是她勇敢地去面对。虽然一路危险重重,但是她机智地去解决。而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父母包办太多,从小娇生惯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足的。我相信那盏小灯笼一定会照亮小女孩的成长之路。

这本书让我久久回味,一寸光阴一寸金,我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打败成长路上的拦路虎,争取长大成为有用的人,用更多、更大的能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爱哭鬼小隼》读后感1000字


《爱哭鬼小隼》读后感_读后感1000字

暑假里,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认真真地读了《爱哭鬼小隼》这本书,书中的十二个小故事太有趣了,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了三遍,才意犹未尽地放下。

初读时,我觉得童年的小隼婆婆妈妈的,不像个男子汉。你看,上幼儿园时,当他非常喜爱的桑村老师要离开了,他伤心地哭了;弟弟小明夭折时,他一边哭一边拼命阻拦棺木出门,弄得大人们都潸然泪下;和哥哥做游戏时,他担心橡树果实回不了家,独自一个人在哭泣。读一年级了,因为一丁点儿小事和小周打了一架,被山口老师罚站,他不好意思地哭了;他撒了谎后被家人指出时,难为情地悄悄抹起了眼泪;圣诞节时,两位哥哥恶作剧把味噌当圣诞老人送他的礼物时,他放声大哭......渐渐长大的小隼已经不经常哭了,同学小周要离开了,小隼为了掩饰自己,死死咬住下唇,瞪着照相机,拍下了一张奇怪的照片,当妈妈说穿了小隼的心事,他的眼泪却再也止不住了......小隼的确是个爱哭鬼,悲伤时会哭,感动时会哭,羞愧时还是哭。

初读时,我觉得童年的小隼婆婆妈妈的,不像个男子汉。再读时,我发现他之所以爱哭,是因为他比别人善良、敏感、更富有爱心与同情心,是一个更懂得爱的孩子。可作为男孩子,他与当时对男孩的评价大不相同。也因此,他非常自卑甚至有些讨厌自己。妈妈充满爱心与智慧的一句话,让小隼放下了沉重的心灵包袱,“小隼,真正悲伤的时候,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因为妈妈的一句话,小隼不再讨厌自己了,而且努力去寻找自己爱哭的原因,当再次遇到别人因为自己哭泣而奚落时,他勇敢地说,“就算哭了又有什么!......反倒是哭的孩子更了不起呢!”小隼接纳了自己的情绪,由自卑转向了自信。

有时候我挺羡慕小隼想哭就哭的真性情,尽管我也是个男孩子。记得上幼儿园时我也很爱哭,可爸爸总是跟我讲“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流血不流泪”等。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哭不能解决问题,但情感的渲泄不可能像做数学题一般一是一、二是二。记的有一次,我练习轮滑时,不小心摔倒了,顿时大哭起来,爸爸看到后,不仅没有安慰我,反而要求我勇敢地爬起来,可我却一个劲地哭,爸爸觉得不太对劲,跑过来一看,我的下巴磕裂了个大口子,流了好多血,爸爸抱住着我赶紧往医院跑。路上,我紧张地说:“爸爸,我流血了,快死了。”爸爸只是说:“越哭血流得越快,不哭很快就会没事了。”一路上我就再也没哭过,到了医院做了缝合手术,整整缝了八针,我都没有哭,医生夸我真棒。因为我当时心里没有一点的害怕。

当我又一次读这本书时,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男儿在危险时有泪不轻弹,在真情感动时哭也自然。开学的第一天,我把这本书它捐给了班级,想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交流更多学习心得。

读爱是责任和担当


爱这个词是美好而神圣的。我们都生活在爱的世界里,爱是父母对我们的无私奉献,是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爱的教育》以日记形式记录了很多小故事,每个故事都离不开一个主题爱。其中,我觉得最特别最温馨的是小抄写员裘里亚的爱。

小抄写员的责任

《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主人公裘里亚家境贫寒,父亲为了贴补家用,利用空余时间帮一家杂志社抄写地址,非常辛苦。裘里亚很想帮助父亲,于是趁家人熟睡后,偷偷地帮父亲抄写,一直写到深夜。每当看到父亲快乐的样子,裘里亚觉得心满意足。但由于经常睡眠不足,裘里亚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人也无精打采。父亲不明真相,对裘里亚的表现感到非常失望,狠狠地教育他。裘里亚以为父亲不再爱自己了,非常痛苦,但他把帮助父亲、减轻家里的负担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仍然坚持抄写工作,直到有一天晚上,真相大白,父亲感动落泪,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当我看到裘里亚父亲因为他成绩下降而恼火、责备甚至不再理会他的时候,真是揪心极了,很想告诉他:裘里亚是为了帮您减轻负担才变成这样的,您怎么可以责备他呢?不过后来我明白了,父亲责备裘里亚,不是因为他不爱裘里亚了,恰恰是因为他深爱着儿子,才会着急生气。看到父子和好,紧紧相拥,我的眼眶湿润了。

合上书本,我在脑海里想象着裘里亚的模样,那个头发黑油油、皮肤白净、讨人喜欢的十二岁少年,他深爱着父亲和家人,尽自己的全力帮助父亲减轻负担,为家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我懂得了担当

裘里亚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的不懂事。今年刚放暑假的时候,我兴冲冲地制定了假期计划,其中一项内容是每天帮助父母做一件家务。第一天,我认真地按计划执行拖地板的任务,可是才拖了一个房间的地板,就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第二天,我开始偷懒,拿着拖把胡乱在房间里转了一圈就算完成任务了。第三天,我干脆耍赖,假装头晕,妈妈让我赶紧休息。就这样,我成功逃脱了自己定下的拖地板任务。

回想自己当时的小得意,我只觉得脸颊发烫。爸爸妈妈辛勤工作,让我衣食无忧。妈妈上了一天课回家,还要买菜做饭,而我却只会坐等吃饭;爸爸忙碌一天下班,晚上还要辅导我做作业,我却觉得他太严格,总是惹他生气。当我犯错被父母教育的时候,我也时常不懂得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觉得我肯定不是他们亲生的,完全不理解爸爸说爱之深,责之切的意思。我尽情地享受着父母的爱,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是像拖地板这样力所能及的事情,竟然也想逃避。

想到裘里亚为父亲做的事,我的心里忽然亮堂了:我是小小男子汉,我要有我的担当。我赶紧从抽屉里拿出假期计划,在家务那一栏增加了洗碗、倒垃圾和收拾房间,然后把计划贴在了房间最醒目的地方。

爱是责任与担当

裘里亚和他的父亲使我明白,家就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大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船员。有人负责导航,有人负责掌舵,有人负责维修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担当。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我们在享受父母无私的爱的同时,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所能关爱父母,帮助家人。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如果我们心里充满了爱,与家人相爱相守,即使不富裕,也是幸福的。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1000字系列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教育论读书笔记”。

有请阅读“大教育论读书笔记”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书籍引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智慧的殿堂,在阅读了作品后,我相信你会对这部作品产生兴趣。写读后感需要联系实际,要立意新颖,要联系实际。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1

九月四日,阴。

我的心情也和云一样阴沉。因为,今天要交读后感,而且要交《新基础教育论》的读后感。

不幸的是,那本书我连书皮都没有摸过。

步入学校,在三三两两的教师群中,有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亭亭玉立,傍在雀二小的桂花树下。她不怒自威,嘴角挂着浅浅的笑容。

她便是“铁面校长”:王DD伶!

我已笑不出了。我以前没见过王伶,但也知道她的故事。王伶是全柳州最出名的核查官,她十八岁出道,至今已查出了八万六千四百一十二本复制作弊的作业。她才不过二十九岁。

最近三年,教师界十大复制作弊电脑高手,就有八个死在她手上,死得很难看。

三楼。课件制作中心。

“李临,读后感用百度搜索,然后复制一篇行不?”我问。

李临摇了摇头。

“那怎么办呢?”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我忽然道:“我倒有个法子!”

李临立刻问:“什么法子?”

我站起来,看着大楼外的圆水泥柱,深深吸一口气:“大家都在这里一头撞死。”

风轻吹。

我当然没有撞死。我找到了一个稳妥的办法DD自己写。

办公室光泽柔润古铜镇纸下,放着一本厚书,形式高雅的教师桌旁坐着一个人。

那个人是我。

我忧国忧民的坐在那里,两眼放着红光DDD正在无所事事的等着吃午餐。

就象美女们很讨厌吃白白肥肥的猪肥肉一样,我很讨厌看那种毫无趣味性、异常枯燥的书。但校长说了,不写的全部不给吃鸡翅膀。

我很喜欢吃鸡翅膀。

叶澜、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四人并称“江南四大才子”。这句话是错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澜的江湖地位。书中说:“没有知识,构不成教育;只有知识,不能称其为当代的教育。”“过去的教知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挖掘知识内涵的育人价值。”这些话都出自叶澜教授。话不煽情,但很精辟。简单的说就是: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以前我们是特意把他们挑了出来,给了他们一个光荣的任务罚站。

具体实行方法是,这几个人不用上课,就靠边站在这里,站满一节课后休息。起止日期:自即日起一天内有效。

附注:成功罚站完可领取惊喜纪念品抄课文一百遍。

现在叶教授告诉我们应该多表扬,多一点人文。对于一些其他的肤色、体形较特殊的学生,黑炭、竹竿这样的词要少说。老师应该这样对他说:你别看我黑,我满脸放光辉!你别看我瘦,我浑身是肌肉!(叶教授没说放光辉,是本人友情提供的)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

哗啦啦的继续往下翻看,“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这点对班主任很有用。

我认为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经典台词:“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文章最后,叶教授还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不是你学习了多少使你成功的,而是你采取行动的多少使你成功。这话说得真不错!

看完后,我突然感觉:

大海啊!都是水!骏马啊!四条腿!叶澜啊!书真美!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2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3

周国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周国平论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是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的。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在书中,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在书中的第一辑,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者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有必要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促使学生也养成读书的习惯,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从而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4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5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着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着-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6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7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8

《给教师的建议》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9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大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10

在寒假休息的两周时间里面,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全书有3大编共12章组成。第一编是“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社会基础论”,分别从“生存基础”、“世界变局”和“中国主题”三个层面作出阐述。第二编以“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为题,从宏观变革的反思和宏观变革的性质、人物、主体、策略等方面构建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理论。第三编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从中回溯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百年中国学校转型变革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学校教育日常实践和管理实践的重建作了系统论述。

我分三个阶段来读完这本书。第一阶段:初读,采用圈点式阅读的方法,将好的字句划出,经典的教育理念标记出来。第二阶段:详读,详细阅读文章,在每一章节中留下随笔。第三阶段:精读,特别经典的章节多次阅读,品味其中的精华,并撰写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在我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几本新基础理论书籍,也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在新基础理念下的研讨课。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从“认同、接纳”到“实践、反思、重构”,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读书笔记《《小肩膀有大担当》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肩膀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