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民的名义》感:做有益于人民的干部。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观《人民的名义》感:做有益于人民的干部,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观《人民的名义》感:做有益于人民的干部
“领导干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官不能当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却可以干一辈子。”这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在陈岩石追悼会上发言的一段。
党员干部同志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的宗旨,也是我党秉承的治国理政的原则,但就是这立党立身的原则,是作为干部的最基本的要求,有很多干部都是不能达标。
在《人民的名义》中,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多个个性不同、人格不同的干部的形象。
最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个小人物。
一个是外貌朴实、穿着朴素,满嘴党性原则,小官巨贪的处长赵德汉。当看到赵德汉的结局时,我并没有对这个巨贪的小官产生厌恶,而是深深的感觉他的可悲。他是个做事谨慎的人,抓捕他的过程中,从他与侯亮平的对话也不难看出他对党性,对原则以及他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和责任是非常清楚的,对他的前任是因何犯了错误也是清楚,可就是这个对什么都清楚的人却犯了如此大的错误,即使知道其后果的严重性,可仍然难以抵挡诱惑,终于得到了应有的结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赵德汉这样的领导干部很多,了解党纪、了解国法,可仍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能抵御因欲而成的诱惑,从而玷污了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公平,扰乱了秩序,也断送了个人的前程。
还有一个就是因为仕途不顺而心灰意冷,进而寄情于宇宙星空的区长孙连成。孙连成这个人物是个典型的懒政、不作为的官员。因为个人的升迁不顺,而自暴自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群众的诉求漠不关心,对上欺瞒对下敷衍。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上访办的装修改造事件,明知群众的诉求和不便,不但不积极为群众解决困难,还为了应付李达康书记的指示敷衍了事,终因不思悔改而被免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干部的身上能找到孙连成的影子,虽然标榜个人洁身自好,但也没有为国家、为人民群众做什么实事和好事,当有升迁的时候就干劲十足,感觉升迁无望就开始敷衍混日子,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不仅是虚耗共帑,空拿俸禄,还会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严重影响政府部门在群众眼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懒政、怠政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贪腐官员在贪污腐败中造成的损失。因此,十八大后,我党对不作为的干部也加大了惩治的力度,“无功即有过,无为便无位”也成了对懒政、怠政考核和处理的新标准。
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本剧中着实精彩,但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本剧中以省委班子为对象的惩治腐败的剧情。
剧中着重刻画了学者背景、理论水平高、处事谨慎的汉东省政法委书记高玉良和贫民出身,从基层干起,背负着功勋、荣誉光环,有理想、有抱负,一心只为出头而攀附权贵的祁同伟。通过作品的刻画以及两个人所经历的事件,只感觉两个人的可悲。一个是从象牙塔中走出的著名学者,怀揣着在政治舞台展现个人才华和学识的梦想,可终究还是因为对权力的向往而最终走上歧途;一个是没有背景,有理想,有抱负,缉毒战中作过战斗英雄,立过功,受过奖,可终因对权力欲望的穷逐,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了解了他们从政的经历后发现,他们之所以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只因他们对权力的追求过甚,以至于忘记了作为领导干部的最首要的任务“为人民服务”,而是把官员的权力当做是一种筹码、一种工具,一种感恩的报答方式。提拔干部不是唯贤是举,唯才是举,而是任人唯亲,把党和国家的干部当做是“家臣”,败坏了官场的风气。
而与高玉良、祁同伟相反的则是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李达康在整部作品中,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正直的干吏。他对自己妻子提出的给人便利的要求坚决反对,对故友也是提醒、堤防,对自己亲属上访的问题坚决不开后门,支持她走政府的正规渠道,一直是以一个公正、公平、主动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的正面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但在汉东省委的民主生活会上,沙瑞金书记对李达康提出了批评,在干部的选拔中对于品质、能力都过硬的易学习为什么不推荐。我想这也正是李达康最致命的硬伤。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正直、务实的干部,但为了不给人留下口实或是把柄,他一刀切的将所有与之有关的人、物、事全都隔离开,不分好坏、没有原则。因此,在外人看来他是个秉持公平、公正的好干部,而对于国家、人民、政府而言,则他是一个自私的人。可以说做任何事他首先考虑的是个人,而不是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就比如说干部选拔,明明是个好干部,可就因为曾经有过工作的交集,为了避嫌就不提拔、不推荐,虽然保全了自己,可对国家、人民造成了损失。
上面说的都是些贪污、懒政、追逐权力的不合格干部,本剧中也有值得学习的好干部,退休的老检察长陈岩石。陈老抗战时扛过炸药包,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司法工作,为人正直,为政公允,退休后还一直发挥余热,为民请愿,为困难群众解决问题。为了大风厂数百名面临被诈骗、失业的职工,他东奔西走,时刻心系群众。他与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关系可以让他轻松的解决大风厂的问题,通过权力让所有的困难迎刃而解,但他并没有走捷径,而是通过司法途径,通过证据一步步证实,进而将汉东的腐败集团一网打尽。也正是因为陈老的正直,才有了同样正直的陈海,一位同样优秀的检察官。
在电视剧中,陈老一直强调,党员干部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时刻想着怎么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现实的生活中又有多少干部真的能时刻铭记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想着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呢?官阶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同时需要抵制的诱惑也越多。有些诱惑是可以察觉到的,可有些却是潜移默化的。就如沙瑞金在省委大院打篮球时说,这个篮球场修的不错,可以让大家有个放松的地方。可国富书记的一句话却使得瑞金书记轻松不起来,在瑞金书记来之前,这是个网球场,因为前任书记喜欢打网球。这种迎合领导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很多领导干部就是这样被一步一步带入歧途。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必须有觉悟、有意识,时刻防范,提高自身的素质,防微杜渐。
除了提高身觉悟外,还应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在电视剧中沙瑞金同志传达的党中央关于加强同级监督的意见。当国富书记找到易学习同志,要他给达康书记作纪委书记,易学习表示这个工作很难做,但同样也给沙瑞金和国富书记提出了一个难题,就是希望省委书记也要同级监督。同样国富书记和瑞金书记也有很大的压力。可见虽然我国有监督的制度,但是从制度的执行力上还是有缺陷的,一些问题虽然能及时发现但不能及时反映,反映了也可能的不到及时的解决。
培养一名有益于人民的干部,既要求干部自身的素质,更应该从制度上健全。只有建立、健全干部的选拔、考核、监督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问题。
文/杨美健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一)
——罗华 市政三公司党总支书记
按照公司纪委的通知要求,观看最高人民检察院拍摄制作的警示教育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名义》,以增强全局领导干部职工防腐拒变的思想意识。
本人经过近二十多天的时间观看了此电视剧,电视剧主要讲述了由小官大贪的赵德汉被抓从而暴露了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九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人民的名义》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败决心和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积极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作为一位工程行业的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打铁还得自身硬,党和人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能辜负党和人民么,不能!"正如李达康书记所言的台词。一是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提高自身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及业务水平,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上必须要有更高标准,牢记职责使命,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二是要做表率,在思想上时刻树立廉洁从政、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得思想,不断敲响克己奉公、廉洁从政的警钟。廉洁,必须从我这儿做起".真正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从内心深处筑牢自觉抵制贪欲引诱的防线,避免贪欲的腐蚀,努力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二、"中国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掌控绝对权".正如电视台词所言,如何让党员干部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以纪律和规矩的刚性约束,使党员干部少犯错误,进而形成守纪律、讲规矩、受约束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作为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要认真带好班子,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组织谈心谈话活动,确保"三重一大"工作由集体决定,做到总揽不包揽,到位不越位,放手不撒手,营造一个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民主班子。
三、程度、欧阳菁等高官的逐步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缺失。任人唯亲,在工作中我们将健全监督机制,用制度来约束权力,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钱。
总之,通过观看《人民的名义》对我们有很大的警示,我们深深地感到增强防腐拒变的防范意识,还要必须做到三个"始终保持",一是始终保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二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三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断地反省自已,检查自己的行为,彻底与贪污腐败、损公肥私行为决裂。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二)
——许光明 市政三公司经理
周围的同事、家人一直在谈论一部神剧《人民的名义》,出于好奇,我也加入了观赏。终于,我把神剧《人民的名义》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观赏了一遍,电视剧演完了,但剧中的人物、台词、剧情等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和沉思才刚刚开始。
纵观全剧,《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工人安置、企业纠纷而逐渐暴露出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最终一网打尽所谓的利益集团,去除了污垢,弘扬了正气。
此剧剧情,不再是以往的编剧们窝在家里闭门造册,凭空拼凑,而是真真正正及时、适时反映出了我们国家和党,这场反腐之战的真实状态,国家反腐之役的一个缩影,一个片段。这么敏感的题材,能如数、如期播放,也说明了国家的地步、提高,不再回避问题、护短,取于硬碰硬,谁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细数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至各种新闻媒体报道的老虎落马,小到身边各种小事办理便捷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次中央反腐不再是一阵风,其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前所未有,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鼓舞着全中国人的士气,形成了"全民反腐",人民群众成为党中央反腐的坚强后盾,让腐败现象无处藏身,无所遁形,让腐败者胆战心惊,让抱存侥幸心理者绝望透顶。国家和党中央的反腐之战,震惊着全世界,鼓舞着全中国,弘扬了正气,传播着正能量。
整部剧中的人物,违法者藐视法律,将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视国家尊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使尽手段,将个人权力最大化,遇事还百般开脱,心存侥幸,最终下场,落得其所,得到应有的严厉惩罚,一切权利、自由化为泡影。相反,那些遵章守纪的公民们,执法为民的公仆们,得到了应有的尊严和自由,拥有着自己的小幸福。该做哪类人,过哪种生活,相信每位观众都一目了然,心知肚明。
联系到我们平时的工作,无论大小,职位高低,做事之前都要在心里掂量一下,三思而后行。把国家的法律、党的章程、公司制度牢记于心。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规章,都不能触碰红线。谁敢触碰,谁就遭殃。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去追求错误的目标,控制个人物质私欲。正如剧中侯亮平所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私欲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是啊,当今社会,还存在压力大、贫富差距大等现象,各种诱惑层出不穷,如果意志不坚定,价值观错误,很容易就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不归路,下了地狱了。所以,我们每个人,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无欲则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如果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每个人要认清肩上的职责,将圆满完成工作视为最大的成就、人生追求,视平平淡淡的个人生活即是最大的幸福。
剧中主题歌词写的特别好:以人民的名义,赋予你,生命的尊严,奉献的权利,权杖的重量,勋章的意义。是的,我们每个人手里的大大小小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不可侵犯。谁践踏了人民赋予的权力,谁就会失去生命的尊严和自由,付出沉痛的代价。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通过深入剖析“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相关内容,为您提供了如何把内心感悟写入作品名观后感中的方法。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感谢您的阅读!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1)
3月27日下午,由嘉会义禾有限公司旗下天津嘉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共同出品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首播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举行,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迎接党的胜利召开第一批推荐播出参考剧目”榜首作品,同时也是嘉会义禾出品的首部电视剧作品,55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于3月28日起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亮相。
发布会上,导演兼制片人李路,编剧周梅森、嘉会义禾CEO沈振及片中主要演员陆毅、张丰毅等悉数登台,分享了这部剧从开拍到杀青的诸多艰辛和趣事。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担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坚定支持下,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处京州市山水投资集团侵吞大风服饰集团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由于该剧汇聚了陆毅、张丰毅、高亚麟、柯蓝、吴刚、许亚军、张凯丽、张志坚等40多位实力派演员加盟,其中更不乏影帝、视帝、视后级演员同场飙戏的精彩场面,所以该剧也被业界誉为内地“不可复制”“绝无仅有”的“第一大剧“。同时这部剧也因是剧中主演之一的高亚麟从演员转型到出品人的首部重磅作品,而备受关注。
当天发布会上,主办方还公布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嘉会·天娱杯”观后感有奖征文及微信朋友圈转发活动大赛的基本程序及规则,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扫一扫”有奖观剧答题赠阅周梅森同名小说等活动。
另据悉,近日由中华志愿者协会遍布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统计,《人民的名义》已经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调查显示,一些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人对这部剧也十分期待,不少年轻人表示,希望有一部剧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世界。《人民的名义》预计会影响全国3亿人次,而之后的影响力也将会随着该剧的播出而大幅提升。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2)
在历经2天的追剧下将《人民的名义》看完了,看的时候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或悲或喜,但看到最后,回想一下,再联想一下现实,只剩下沉默无言。
我真的很想说,但不能这样说,中国那么多年的法制建设喂狗了,中国培养的法治人才全是猪。但我可以这样想,一颗老鼠屎总会坏了满锅汤,更遑论是一堆堆的老鼠屎。人性更是脆弱的,绝对经不起大环境下花花世界的诱惑,就像一个男人遇到赤身裸体的美女,更别说还是私人订制。
法律是可以践踏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这无可厚非,大家司空见惯,只能说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走封建主义的老路,腐败,部分人名不聊生,抗议,镇压,哦,幸好还是有底线,不能闹出人命,这与古代的有何差异,只不过现在的人民有衣穿,有饭吃,当然,想住好房子的话大多数人得奋斗三辈子。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保障,但是谁将他一再打破,是谁在口里演说人民的名义,又是谁在讲什么所谓的政治生态与政治平衡。
我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聪明的,老百姓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会是你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楼,而是拿到手、实实在在的利益。自然而然,村民的贿选原因就可以解释了,因为大多数村民根本不会知道你这个人品行怎样,只知道你是否有钱,能拿到手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现在人们的焦点是什么,是飙升的房价,其后有没有利益输送与像蔡成功那样的倒爷。现在的人民不愁吃穿,最关心的便是教育与房子,其次是工作,教育资料的马太效应,城镇化的虹吸作用,催生了一批拆迁户,那些不拆迁的地方怎么办,是不是得考虑考虑,政府不能光顾着卖地啊,在卖地的同时是不是得考虑一下这城市不仅仅是城里人的城市,也是广大农村人的城市,因此我建议,拿所有的卖地所得利益全部修成廉租房,供底层人民只要想住,就可以有的住,而且一家一户只能申请一套,一套不用大,50平米足够用了。教育的均衡又是一个与工作与城镇化的命题,未来大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毕竟北京考北大、清华的分低啊,那两个学校是北京市的,不是全国性的,在其他地区招的人数是死的。既然是大城市化必然趋势,则逐步撤销、层层递进,不能着急慢慢依次撤销小学,中学,最后将资源全部集中到地级市、形成资源集聚,以免产生教师资源浪费。
不再说这些剧中反映的残酷现实了,还得说说普通老百姓怎么对付这些腐败分子吧。在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咱们也是个个小侦查员,只要全民反腐,将它上网,总有一天历史会给他最公正的评价。即所谓的正史野史。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3)
历时八年,六易其稿,周梅森终于在新年到来之际为读者奉献出了他的又一部政治小说《人民的名义》。对这部新作,可以言说者甚多。我以为它首先为我们如何提高主旋律文学作品的创作水平提供了丰富、新颖而有效的经验。毋庸讳言,我们的主旋律文学创作确实不太尽如人意,许多生活中非常感人的人与故事一旦搬进了文学作品便味同嚼蜡,许多被民众共同关注令人振奋的重大主题到了文学作品中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重量、魅力与深度。时间一长,读者对主旋律文学创作似乎越来越失去耐心和信心,既不叫好,更不叫座。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我们的许多作家没有将主旋律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来对待。不管主题如何重大,题材如何重要,都要按照文学的规律来创作,不管哪一类作品,只有具备了文学的优秀品质,它才会得到读者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旋律并不享有非审美的豁免权。
《人民的名义》可以说再主旋律不过了,作品彰显的是党的以来反腐的主题,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周梅森带来的是让读者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环环相扣、戏中有戏的连台大戏,是性格丰满而独特的人物,是下到底层劳动者,上到党的高级干部,包括商界、企业、金融,以及社会灰色地带的各色人等,是现实的浮世绘,是时代的众生相。作品以一个省域为故事空间,并以其政治生活为主要的故事内容,以重大腐败案件的侦查为故事动力,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不断将故事推向高潮。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惊心动魄,而且对当今中国的复杂的政治生态、多样性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当前社会主体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满足了读者审美需要,给人们带来了酣畅的精神享受和富于挑战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认为这部作品不能仅仅从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上进行评价,它同时对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带来了启示。不能不说,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轻质”的“小长篇”似乎渐渐成为主流。这些长篇多以日常的局部生活为背景,人物少,人物关系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戏剧冲突,主题也大都以一些小情感、小忧伤为主。传统长篇那种深刻的主题、重大的题材、宏阔的场景、众多的人物、激烈的冲突和汪洋恣肆的语言不再是主流。
我们当然知道,长篇需要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传统为前提,不能以抛弃长篇艺术的多样化为代价。当长篇越来越小越来越轻时,我们在长篇中便难以看到时代的潮流,难以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的光辉。而许多长篇的艺术手法也渐渐流失,包括人物塑造的方法、复杂的结构营造、戏剧性冲突的设计技巧等等都稀有传承。现在的长篇似乎不需要生活的积累与艺术的修为,许多年轻作家上手就来,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样的局面如果成为主流,长篇小说将难以完成本来的文化功能,变得徒有其名。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周梅森这批作家的力量了。
就以《人民的名义》来说,它对时代的呼应,它对现实的批判勇气,足以鼓荡起人们的豪情,满足人们对社会巨大的思考量,而其对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刻划,包括对许多小人物的精雕细刻,都使得文学人物的画廊不断增量,而对侯亮平等人物的塑造,使久违的英雄式形象得以回归,从而复活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审美情结。与之相对应,以英雄人物为引领,对社会全景式的反映和富有哲学意味的反思使得长篇小说再次显露出史诗的光芒,这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美。
文学有其审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但艺术观念的进步应该使我们对文学的进程有更自觉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仅以长篇制作来说,轻重并重才是其多样化的发展之道。我们当从这个高度来估量《人民的名义》这类作品的审美价值。
《人民的名义》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聚集了大量实力派演员和老戏骨,这在流量明星们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二是它聚焦了近年来最敏感也最受关注的时政议题:反腐,众所周知,在现有的审查机制下,拍摄严肃政治题材等同于带着镣铐跳舞,呈现一部可信、可看、可评的检察题材电视剧,难度系数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国产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4)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该案件牵连甚紧的汉东省京州市(虚拟地名)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汉东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在汉东省政坛,以汉东省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以汉东省省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争多年,不分轩轾。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到来,注定将打破这种政治的平衡局面,为汉东省的改革大业带来新的气息。
《人民的名义》绝不仅仅是一部反腐小说,而应该是广义的政治小说,是对中国目前政治生态的写照,很多都是生活中发生的。
通过《人民的名义》反腐倡廉电视剧,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落马官员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权力去中饱私囊,满足私欲,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处。警示教育片以案说纪、以案说法,触及灵魂、震撼心灵,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洁从政教育,大家观后感慨良多,既为那些“台上领导”一下子变为“台下囚”感到遗憾,也为党内清除了一批“蛀虫”而庆幸,并一致认为,在领导、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非常必要,通过反腐倡廉教育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让拒腐防变的意识入心入脑,从心灵深处受到触动、得到启迪和教育,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收看《人民的名义》的同时,我一直在想,“清官”和“贪官”之间有何质的区别?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清官”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是他们的追求。而“贪官”不同,他们追求的是富裕的物质生活。一心想着自己的小家。以不正当手段敛财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追求的是虚名实利。
其次,他们思想、立场不同。“清官”清楚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尽力为人民利益着想。他们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正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人民,所以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能抵制各种威逼利诱。而“贪官”则相反。他们误认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夺来的。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假公济私,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更不用说各种诱惑了。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5)
近读周梅森的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并观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同名话剧,感触颇深。他的作品,并不纠结于腐败事件本身,也不只写打虎的英雄人物,而是以官员涉贪为线索,公权私用为由头,揭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畸态,官场文化的某些霉变,进而察观人民名义的虚与实,拷问人性深处的恶与善。这样的作品直面政坛现实,主写政界事务,直击官场生态,塑造官员形象,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饶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汉东省与京州市而言,这里既有政法系,又有秘书系,还有赵家帮、奸商帮,等等。这些派系与帮派的存在,既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而长期浸淫于官场,又会有种种诱惑引诱人。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真正的试金石与分水岭,仍然是人民。那就是,是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还是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而侯亮平与祁同伟、高育良等人的不同命运结局也告诉人们,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民始终是其坚强的后盾;而虚与委蛇人民的,人民终究会将其唾弃。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的真正价值所在。正是在写出当下官场领域的政治生态,以及官场人物各自心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6)
“现象级”_剧炼成的“四要素”
最近一段时间,《人民的名义》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并被认为是“近年来尺度最大的_剧”。统计数据显示,这部剧刷新多项收视纪录,已成为“现象级”作品。从社交媒体舆论方向上看,这部剧赢得了较为广泛的正面评价。
在各类偶像剧、没有任何历史和现实依据的玄幻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一部表现_败斗争的主旋律、硬主题电视剧,能赢得公众广泛关注与称赞,出乎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体味,剧作的成功与其准确回应了公众当前对_败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密不可分:
首先是适应了公众期待了解腐败行为发生全过程而非单纯知晓结果的新要求。长期以来,公众对贪腐案件的了解,多是来自案件判决书或新闻报道,信息往往局限于房产几套、金额几何、利益输送人员有几个,对腐败行为发生的全程难以知晓。
一些公众有疑惑:腐败行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腐败官员和利益输送者之间达成的协议会不会变卦等。这部_剧通过讲故事和人物塑造,把官员贪腐的过程、心理变化、利益输送的办法等进行了充分展示,让公众对腐败发生的全过程有了全面、形象的了解。
同时,剧中展示的腐败官员在面临利益输送时,毫无顾忌地将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交换筹码,让人对腐败行为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剧中更把视角投向或被腐败侵害、或同腐败做艰苦斗争乃至腐败分子本身这样的个体,把腐败与_败斗争具象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其中有贪婪、有恐慌,有纠结、有决绝,充分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光辉。这些个体的不同境遇,可以说每个都现实存在着,让公众对腐败害党、害国、害民、害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其次是回应了公众的消除_败工作神秘感的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纪检监察部门一直把公众作为_败工作架构中的重要力量,但普通公众对_败工作到底是怎样进行的、除了关注声援还能做什么、怎么做心中没底,_败工作也一直有神秘感,导致一些公众虽有参与_败斗争的愿望和热情,但缺少基本的信息渠道,也缺乏必要的训练。
消除这种神秘感,是十八大以来_败斗争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后,公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这部_剧原汁原味地展示了_败工作全貌,有诚意地努力还原_败政治生态,公众长期以来百思不解的问题、疑惑,有的得到了印证,有的恍然大悟。
再次,这部剧让公众作为“第三只眼”直接参与到_败斗争中,毫不避讳地全面展示了_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其中既能看到党委、纪委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也能看到贪官的狡猾、斗争的复杂,甚至把_败斗争中的一些无奈、拉锯等现实问题都真实地展现在公众的面前,迎合公众了解和参与_败斗争的信息诉求和积极愿望,有血有肉有泪,细节毕现,无疑是一次很好的_斗争形势教育。
最重要的是,这部剧充分展现了执政党持之以恒推动_败工作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打击腐败工作力度空前,_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但随着一批大案要案尘埃落定,也有公众开始对_败工作下一步怎么走产生疑惑。这部_剧在故事设定中,将剧中的重大腐败案件同十八大以来现实中查处的大案、要案以及舆论关注度高的“热案”相互呼应,没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不可能掌握到如此详尽的信息。
敢于把自身查办的重大案件原原本本展现在荧屏上,显示的正是中央将_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并再次向全社会发出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的明确信号。可以说,这部_剧彰显了党中央同腐败行为斗争到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成功地把中央的决心传递给了公众,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夯实了共识,让公众对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充满信心。给这部_剧“点赞”,正是公众对中央决心的正面回馈。
吏治清国运兴。也希望各级领导干部看完热闹品味道,对这部_剧的热映多做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央_决心、人民群众期待的认识,并从剧中腐败官员的结局中汲取教训,牢记殷鉴不远、警钟长鸣。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7)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真的很火呀而且也很精彩!就连不爱看电视剧的我也爱上了它,每天都守在电视机面前看它!
《人民的名义》我总结了,就是三个字:反!有句话是这样说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在这个做什么都需要钱的时代,钱显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须,可是钱重要还是自己的信誉,人格更重要呢?
不用说,肯定是自己的信誉,人格更重要,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讲述了与反的故事,不少政治领导,试图神不知鬼不觉地获取钱财,引起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社会不再稳定,于是男主角侯亮平受政府的委托,担任了反贪局局长,当然,那些的人为了自己的事不被败露,叫人开车去撞前反贪局局长,那时侯亮平正和前反贪局局长打电话,他知道了他们的事实,正要回去时,一辆车撞了过来,使他久久地躺在病床上,于是,侯亮平为了揪出真凶,解开真相,侯亮平开始了反的行动。
最终坏人们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大网,政治的惩罚,都得到了各自的惩罚。
其实他们为什么要?他们明明都是大官了,钱应该是够用了,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心中有几个原因,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第一,既然要,是因为他们需要钱,需要钱干什么呢?赌博!对!就是赌博,因为输了,不甘心,所以需要钱,再去赌博,心里渴望能赢回来,于是他们想到了!第二,虚荣心,他们拿那么多钱也可能是为了去买车,买房。可是买那么多的车,买了那么多房又能怎样了呢?买来不用,买来不住只是一种浪费!但是他们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去!
是的,受到人们的唾弃,但是只要人们不去所谓的赌博,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踏踏实实的去赚钱,靠自己的劳动去赚钱,这样才是人们所赞赏和推崇的,社会也会非常的稳定与和平!
当然了,这只是极小部分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官员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钱,过着自己幸福和快乐的小日子!
所以同学们,我们不要为了个人的虚荣心去做一些不好的事,让我们一起加油!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稳定,和平的社会!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8)
《人民的名义》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聚集了大量实力派演员和老戏骨,这在流量明星们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二是它聚焦了近年来最敏感也最受关注的时政议题:反腐,众所周知,在现有的审查机制下,拍摄严肃政治题材等同于带着镣铐跳舞,呈现一部可信、可看、可评的检察题材电视剧,难度系数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国产电视剧。
耐人寻味的是,《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平台竟是湖南卫视。这家以娱乐见长的内地电视台领头羊今年播出的剧集质量一言难尽:某古装剧陷入抠图风波,某现代剧的老套剧情宛如陈年韩剧。说实话,当听说芒果台以2.2亿买下《人民的名义》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一阵纳闷——在我看来,该剧最适合的平台是央视。不过,这或许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如今的国产剧生产和销售已经逐渐实现了高度的市场化,即便是像《人民的名义》这样涉及政府官员形象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话题之作,也能够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创作空间。这对电视人来说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
观看了前两集,个人认为,《人民的名义》的亮点有以下三点。
首先,剧集向观众展现了反腐工作进行的具体过程,让人身临其境。第一集一开始,陆毅饰演的反贪局侦察处长侯亮平在受贿嫌疑官员赵德汉家楼下蹲点,并向其实施了攻心战。赵德汉起初面不改色,后来发现还要去办公室调查便扬言要报警,得知侯亮平职位后马上满脸堆笑说是误会,最后在搜查过程甚至大发雷霆要告,到了自己隐蔽的豪宅前随即腿软,但依然狡辩到底。一个老奸巨猾、软硬兼施的老狐狸形象被塑造得分外立体。
在赵德汉的家里,塞满冰箱的现金,和堆成小山般高的巨额钱财可谓是触目惊心。当办案的车驶过夜晚的天安门城楼,开进国家某部门的大门时,观众能感受到查处贪官的严肃和雷厉风行,从而认识到国家的决心和魄力。同时,我觉得国产剧的接地气,不只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更需要体现在作品本身的时代风貌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难得的将严肃政治题材进行通俗化改编尝试的电视剧,值得我们点赞。
第二,剧中反贪工作人员的人性化处理能够赢得观众的好感。比如在检察院内,工作人员林华华向上级陆亦可抱怨又要加班不能谈恋爱,还大大咧咧地开单身女领导的玩笑。上下级之间的互动让人倍感真实亲切。之后反贪局长陈海正要出发办案,被突然赶来的检察长季昌明拦下,后者为人谨慎稳重,坚持按照先批复汇报的常规程序来办案,则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风,体现了查办官员的复杂和曲折。
最后,电视剧对中国官场的现状进行了力度相当之大的讽刺。能动谁不能动谁,要拘还是要规,地方办案还是移交最高检办案,陈海和季昌明前往的这场汇报,表面上在讨论,但似乎在拖延。为了工作也为前程,官员们互相甩烫手山芋,揣摩彼此的心思,可谓是将派系斗争刻画地形象而到位。剧中提到的重政绩纵容贪腐,通风报信,抓内应,都让人收获了谍战大戏般的过瘾体验。
最典型的“谍战”情节,莫过于在酒席上八面玲珑觥筹交错的丁市长察觉风向不对,立马从酒店后面溜走,中途让司机去老家接人,自己换出租车到机场迅速变装逃跑。而另一边,参加汇报各方势力的胶着则又是一场暗战,不时有与会者离开进行私人沟通就足以说明。整体上看,这两集的剧情可以说惊心动魄、扑朔迷离、悬念丛生——更别提背后还有没登场的大BOSS。
此外,虽然没有明言,但我觉得剧集一定程度地讽刺了官员讲话时的官腔。“学习你的讲话精神,和群众保持联系”、“为人民服务”等老套话,不仅老百姓听着不舒服,官员们听着也不舒服。更何况,这些正派无比的话还会被像赵德汉这样口口声声把党,把人民挂在嘴上的贪官利用来显示自身的清正廉洁,而事实是,真正的好官员根本不需要这些陈词滥调。
剧集中的一些台词也耐人寻味,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功力。评论丁市长的台词“你以为别人是敬他酒,敬的是他手里的权力”和总结汇报会的旁白“表面上看起来公事公办,其实另有内容,暗涛汹涌”都辛辣而老道,堪称既行审查条件下的大尺度。就这一点而言,《人民的名义》把背景设定在了一个架空的省份汉东情有可原,一方面不能被认为是在直接影射现实中的某位官员,另一方面也能突破现实的情况,让剧情更有看点。
《人民的名义》在制作上也丝毫没有掉链子。演员的台词功底,稳健的镜头调配和合理的多线叙事,都让看过不少硬件上不忍直视,单纯贩卖明星人气和颜值的IP剧的我感到十足的诚意。无奈的一点是,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化环境里,良心剧往往容易遇冷。但令人惊喜的是,《人民的名义》播出效果意外的成功:豆瓣评分9.0,,CSM__破2,已显露出势不可挡的爆款之态。这个成绩让人欣慰。因为可以说明我们的观众并不是只爱看小情小爱和抗日神剧的,一部用心制作的电视剧依然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
《人民的名义》,还请继续给力!
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篇9)
《人民的名义》开篇的第一个大案,是由陆毅饰演的最高检反贪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依法突击搜查侯勇扮演的国家部委某司项目处处长赵德汉家。在简陋的机关房改房的家中,一脸憨厚老实的赵德汉埋头吃着炸酱面,他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外出时只骑自行车。最终,在赵处长的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多元。
虽然戏仅有两集,但侯勇的演技已让观众叹服。“赵处长这个主角从最初淡定、之后暴怒再到崩溃,层次感异常强”,“尤其是在冰箱旁崩溃的那一段,眼角眉梢都是戏,绝了”,“什么叫教科书般的演技看看侯勇就明白了!尤其那场哭戏,除了表情变化之外,还有发红的脸庞、颤抖的嘴唇,甚至额头上都有一层汗,提议年轻演员多多揣摩学习”。前日理解记者微信采访时,侯勇解读了他给主角设计的三个层次,“当他发现自我被调查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掩盖,然后随着抽丝剥茧似的调查,这个人从拒不承认、刚开始似是而非,到应对铁证如山时崩溃,从这些心理上的变化来展开几个层次”。他透露,表演的时候拒绝“脸谱化”,“可能导演也是有意让我来演这个主角,因为之前大家想象不到。”
应对陆毅的步步紧逼,侯勇不紧不慢地吃着炸酱面,侯勇透露,观众看到的炸酱面,在片场拍摄中吃了五、六碗:“因为有各种景、各种角度,那碗面其实是白水面,啥味道都没有。”对于在《人民的名义》中的表演,侯勇表示:“一个演员,异常是一个职业演员,他不会去排斥正面或者反面主角。我这两年也试图尝试去演一些大家意料不到的主角。当然跟这两年很多影视剧创作低迷、类型单一、迎合观众、被网络所裹挟等现象都有关系,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演员觉得没有什么好戏能够演,这也是比较惆怅和无奈的。”
除了侯勇和陆毅的博弈外,《人民的名义》的另外一条线索中,吴刚、许亚军、张志坚、李建义等的群戏也因火花四溅被观众频频“点赞”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作文600字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作文600字。在他们的演绎下,一个会议玄机重重,难怪有网友感叹,“除了男主角,我看谁都像卧底”,“不看不明白,戏骨们聚集在一齐,哪儿都是戏。那些面瘫小花小生真是完全没法比啊”,“几位老戏骨真是没得说!全是戏,台词有时候都是剩余的,一个抬眼,一个挑眉全有了,能够说是谈笑风生间激流暗涌,一来一往中绵里藏针,佩服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模板
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印象深刻。观看后,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在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将其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您知道怎样记录好作品的观后感吗?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
某部委处长赵德汉家中藏匿了2亿元现金,有一整面用现金堆成的钞票墙;副市长丁义珍口口声声官大官小都是为人民服务,私下却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为响应中央政府重拳出击打击贪腐行为的政策而创作的《人民的名义》,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该剧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热议。
3月28日晚,《人民的名义》第一集正式登陆湖南卫视。这个时间,恰好遇上了中国队对阵伊朗队的世界杯预选赛,但丝毫没有影响该剧的首播成绩:《人民的名义》首集就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2.41、份额7.37%、位居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接下来的两天,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
从创立项目到开拍,再到播出前夕,心里一直很忐忑,两年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今晚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收视成绩出来后,《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松了一口气。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陆毅饰演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办一桩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
电视剧一上来就被观众称为下猛料,开篇第一个大案就是某部委处长赵德汉贪污几个亿,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潜逃国外。太刺激、太过瘾了,还以为会铺垫一下,没想到上来就直接抓人!观众王祥润说自己在这部剧中看到了美剧的快节奏感,有点《反恐24小时》的感觉。
真实震撼,为预防腐败提供镜鉴
虽然《人民的名义》至今播出仅4集,但已经带给观众足够的真实和震撼。
无数人难忘第二集中的几个镜头:双开门大冰箱一打开,大把钞票稀里哗啦掉下来;有一整面墙,是由现金垒起的;掀开床上的被子,码得整整齐齐的全都是钱这就是侯勇饰演的赵德汉藏匿的赃款。在第一集里,不少观众还以为陆毅饰演的检察官抓错人了,因为赵德汉住破旧的小屋,骑自行车上班,吃着炸酱面,一脸老实忠厚相。
台上喊廉、台下捞钱,这样的两面人贪官并不少见。剧中的副市长丁义珍也是两面人,潜逃前假意让司机去外地接自己的母亲,掏出1000元,因为这是我个人的私事,车钱和油钱都该由我来出。那一幕真是极度讽刺。有些人,面具戴久了,自己都以为是真的。网友晒太阳的鱼说。
剧中很多案例都来自于真实世界。编剧周梅森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亲自到监狱、反贪局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座谈,获得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
在荧屏上如此大力度地呈现打虎还是首次。主演陆毅告诉记者:我当时看到剧本也震惊了,觉得这么大尺度能不能拍啊?结果听说过审意外的顺利。希望这部剧可以让大家更多了解检察官的生活,了解我们的国家,多多传播正能量。
对人性的思考也是该剧获追捧的原因之一。贪官为什么会成为贪官?相比于以往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更侧重人性的思考。现实中很多反腐案件,已经很触目惊心,匪夷所思。我们要用艺术的手法探索腐败发生的成因,为今后预防腐败提供镜鉴。李路说。
老戏骨汇聚,抬眼挑眉都是戏
演技太棒是无数观众的共同评价。老戏骨们一抬眼、一挑眉都是戏啊!这部剧,光是看张丰毅、侯勇他们飙戏,就值了!没想到陆毅的演技也有这么大进步。在《人民的名义》官方微博下,一条条留言表达了观众激动的心情。
40多位实力派演员不计回报地加盟,让该剧有了异常强大的演员阵容。他们以精湛的演技及对台词的精准把握,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腐斗争演绎得惊心动魄。
侯勇出场只有两三集,他的表演被誉为教科书级。他在慢悠悠吃着着炸酱面满口仁义道德时,竭力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紧张;当办案人员搜出一张存折时,脸上一瞬间闪出了不安后,因为存折金额不大,脸上又显示出小得意的神情,短短几秒间,把贪官忐忑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知乎网友袁七特意发帖细细评析了侯勇在每一集中的表现。吴刚饰演的市委书记李达康,出场场景只有办公室和会场,而且基本都是坐着,但他每一次的眼神和姿势都是戏,让观众叫绝。
就连起初不太被看好的陆毅,面对如此多老戏骨,也丝毫不逊色。第二集中,陆毅饰演的侯亮平在面对赵德汉贪污的巨额赃款时,稳重淡定的他情绪大爆发,厉声痛骂对方: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过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现在出事了你就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儿子!发红的双眼与愤怒的表情,让观众为陆毅的演技点赞。收到观众的反馈后,陆毅笑着对记者表示:我们对政府官员的想象太中老年化了,我去最高检体验生活时,发现他们穿上制服、戴着国徽都特别帅,而且他们非常年轻,我比他们的科长年纪还大呢。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2】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
最近芒果TV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口碑还不错,今天抱着看看的心里看了一下,尽然没忍住一口气看完了8集,这么样一部紧跟当代社会特色的电视剧尽然能够通过我们广电的审查,估计看过的人也是惊出一身冷汗。这完全就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纯属良心之作。我觉得应该在咱们cctv热播一番。
闲话少说,先说一说电视剧的名字,人民的名义,我个人觉得一箭双雕,正如剧中人,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而另一些人,踏踏实实工作,正直而不适原则的干一辈子工作,却对付不了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不自唱高调,却在埋头饯行着名义。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和熟思。
首先,说一说企业家蔡成功,我觉得这个老板投机专营的生存方式完完全全是被逼无奈,当前中国的实体经济确实太不好做,基本没有什么审批不用花钱来搞定的,就拿我们单位来说,想拿点项目,不花钱能从国企手里拿过来,那简直就是做梦,大到院长,小到科主任,只要手里有点权利的,基本没有不需要用钱来打点的,正如剧中所说,一个看车位的保安,都可以问你要不要发票,谋点私利。他做为企业家,为了生存,走行贿和投机的路子,为员工争取股权,当然也为自己,最后人财两空,还被通缉,被打。他能给烧伤员工给10万,至少说明他是有良心的,他走的路正是咱们的现在社会的多数企业家走的路。他们奸诈,官商勾结,但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呢?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3】
《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追剧,原因很多。首先,离不开制作者的精益求精,包含着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的努力。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剧本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编剧,周梅森在这部片子中,真正体现了自我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则是周梅森自我讲的,《人民的名义》大热其实是来自现实反腐打下的人心基础。现实中的反腐有了突破,反腐剧方能触动人心,这是探讨《人民的名义》大热,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来源。有人说,现实反腐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编剧根本不用怎样“编”,将精彩起伏的反腐现实搬到剧本中就行了。诚如是。但在事实上,《人民的名义》讲的是反腐,远远不止是反腐。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有着对人性的描摹,并且有着对制度的追问;不仅仅有着对腐败的揭露,并且有着对权力的思考。在电视剧中,“孙连城”常被拿来与“李达康”比较,其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同样切中了权力痛点。这也说明,不一样的人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真应当看看《人民的名义》。有些地方有些单位组织集中观看,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赶时髦,更不能理解为是一种搞运动,而应当从中看到对反腐倡廉的重视,看到对加强党员干部本事作风建设的重视。这种重视,与刷新吏治的努力一脉相承,显然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想想现实中,很多地方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馆去参观学习,也就理解了良苦用心。
要想到达好的效果,观后感必不可少。据说此刻网上已经出现了范文,一些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代写观后感、读后感。这自然是不行的。党员干部看剧写观后,重在自我提升,重在防微杜渐,而不是应付交差事。观后感有很多写法,最重要的带着思考写。现实比电视剧还要复杂,现实中的廉政建设也比电视剧还要复杂。仅有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仅有提高思想认识做到“永不沾”,这才能避免被资本围猎,避免成为“人民的敌人”。所以,党员干部不仅仅要看《人民的名义》,要写读后感,并且在写的过程中要把自我摆进去,真正写出自我的思考,写出自我的心得。
《人民的名义》受追捧并非偶然,也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观看《人民的名义》不是赶时髦,而是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写《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也并非形式主义,也不只是为了“交差”。当然,该剧集数太多,有的情节进展过于缓慢,党员干部工作之余时间有限,要把该剧全部看完可能有难度,如果做出一个精华版,更能满足不一样层次的观看需求。即便如此,选择性看几集,不看电视看小说,也是能够的。重要的是,要看而有思,思而有得,得而有进,如果只是为了看而看,为写观后感而写,观看该剧的意义就打折扣了。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4】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的真正价值所在。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好评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电视剧拍摄质量好,更是因为该剧真实反映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腐败风气,满足人民对惩治腐败渴望。笔者在看了《人民的名义》后,因“党员的特权”这句台词而思绪万千。
电视剧中,陈岩石老革命说到他入党为的是争取只有党员同志才能扛炸药包的特权,这种特权是奉献的特权,他为有这样的特权感到自豪。看看今天,千军万马进入公务员队伍为的安逸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入党也就是为了能有资格当官。这样的党员干部是没有信仰的,是居心叵测的,是没有宗旨意识的。有甚者将腐败看出党员干部的一项特权,认为自己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就应该获得更加安逸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所以社会财富是人民共享的。我们又怎能希望把腐败视为党员特权的人为民服务,为民谋利,为民用权呢! “党员干部的特权是什么?”需要从党员干部的权利来源进行思考。中国共产党能成为中国的执政党是因为它代表人民,它为人民谋利。党员干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这份权利是人民对党员的信奈,是人民对党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幸福的信任。党员干部为社会发展贡献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人认为自己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现一点贪腐也无妨。可是,若没有人民赋予你权利,你再有本事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干不出辉煌。党员干部只有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为民谋利能体现党员的价值,心理上才能获得荣誉感。所以说党员干部的特权是能获得奉献的机会,而不是有腐败的机会。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5】
每一位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民的名义》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谈谈我的深刻体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因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和腐败案件,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透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典型腐败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建党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透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使每一位党员干部及职工都理解了一次思想洗礼,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务必靠自觉、靠严格自律,持续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慎微”,要“慎独”。同时,让人们从灵魂上受到震撼,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也可成为毁伤自己的利刃。对于无权无势的人,在各种非分的诱惑面前即使有那个心,也往往没有那个胆;即使有那个胆,也往往缺少付诸行动的条件。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由于权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难重重的事情却可能易如反掌。这样,当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好处的时候,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人自以为手段高明,自以为手中的权力和强大的后台能够充当“保护神”,最终却都难逃被押上审判台的下场,被永久地钉在耻辱柱上。
在社会道德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天,在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一些人不断地步那些翻身落马者的后尘,重蹈覆辙,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装。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后,我再次深深认识到时刻自警,增强自律的重要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时刻不忘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权利与诱惑面前,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前人教诲语重心长,实实在在地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句子。“兢兢”,是谨慎留意的样貌;“业业”,是诚惶诚恐的样貌。兢兢业业,就是一种极端负责、生怕有什么闪失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高度自觉的“自警”精神,是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的修养上都不可缺少的品质,“自警”精神是抵御诱惑的武器,“自警”精神是持续廉洁清正的最后屏障,“自警”精神是平衡权利与职责的天秤。天下事无不成于节俭而败于奢糜。我们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时刻自警,增强自律,进一步开展好工作。
观看了“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后,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深受教育,也有几多感慨。是阿,党员干部也是人,是人也就会有私欲,那么在私欲面前,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要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善始善终完成党交给的使命。
这部剧给我们每一个党员敲响了警钟,党员、官职不是护身符,手中的权不代表自己的利益,处在党员干部职位上,那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因为在你的身上寄寓的是百姓的期盼,国家的期望。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就应怀着敬畏和感恩心理,围绕“权、利、廉、责、德”五个方面,时刻自我警醒,时刻自我约束,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领导干部。
作为国家干部,如果不洁身自律的话,那么最终会得一应有原下场。曾多次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装进自己的口袋的袁学林所说“后悔了,我的心在流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而教材,此时此刻,毁掉的是他自己的前途,而痛心的是我们的党和人民,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要让利欲熏昏了头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6】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该案件牵连甚紧的汉东省京州市(虚拟地名)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汉东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在汉东省政坛,以汉东省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以汉东省省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争多年,不分轩轾。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到来,注定将打破这种政治的平衡局面,为汉东省的改革大业带来新的气息。
《人民的名义》绝不仅仅是一部反腐小说,而应该是广义的政治小说,是对中国目前政治生态的写照,很多都是生活中发生的。
通过《人民的名义》反腐倡廉电视剧,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落马官员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权力去中饱私囊,满足私欲,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处。警示教育片以案说纪、以案说法,触及灵魂、震撼心灵,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洁从政教育,大家观后感慨良多,既为那些“台上领导”一下子变为“台下囚”感到遗憾,也为党内清除了一批“蛀虫”而庆幸,并一致认为,在领导、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非常必要,通过反腐倡廉教育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让拒腐防变的意识入心入脑,从心灵深处受到触动、得到启迪和教育,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收看《人民的名义》的同时,我一直在想,“清官”和“贪官”之间有何质的区别?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清官”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是他们的追求。而“贪官”不同,他们追求的是富裕的物质生活。一心想着自己的小家。以不正当手段敛财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追求的是虚名实利。
其次,他们思想、立场不同。“清官”清楚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尽力为人民利益着想。他们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正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人民,所以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能抵制各种威逼利诱。而“贪官”则相反。他们误认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夺来的。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假公济私,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更不用说各种诱惑了。
通过这次观看反腐警示教育片,再次警示我们: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反腐倡廉的正面激励教育和反面剖析教育,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政策法规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衡量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查找差距与不足,提高觉悟。在思想上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慎重使用权力,严格遵章办事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手中的权力应该为谁谋利。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到警钟常敲,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金钱的诱惑,永葆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本色,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
三、要注重加强个人自律意识的培养
要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现实生活中,诱惑种种,稍有不慎,就会思想错位,行为出轨。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受身败名裂之辱,害人害己,悔之莫及。要拒绝腐败,抵御腐败,唯有管住自己,这就是防范在前的自律,也是摒弃侥幸,实实在在的规范修身。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四、注重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坚持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保持教育工作的持久性四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未雨绸缪,形成“不去为”的教育机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培养廉洁为荣、腐败为耻的风气和氛围,形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形成“不敢为”的惩戒机制。
我们在工作中,时常也会遇到各种诱惑,我们应该牢记前车之鉴,提高自身修养,拒绝贪腐。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7】
“久经沧海难为水”,但一部电视剧能让我产生惊悸的感觉,今个,真有了。
早餐时忍不住径向夫人特别推介,“你有空好好看看,这是我从未看过的最好的反腐电视剧,如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迹近无二,而且全是知名演员主演,听说群众演员大部分是江苏检察系统的人。”
就算是普通人,就算我们不是公职人员,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接受启发,吸收正能量,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啊。
昨晚小儿吃了一个咸鸭蛋,掏空了里面的蛋黄,扔在桌上,净留下蛋白。
我是忍不住唠叨开了。“儿啊,我和你妈妈最开始吃的第一餐饭是炒白菜就米饭。能不能不要浪费啊?”当时我想到我自己的父母那时节一挂肚肺一家六七口就挨过年的光景。没曾想儿子明显不接受批评,只见他指指旁边他母亲的饭碗。我顺眼看去,见到基本上和儿子差不多一个样的掏空咸鸭蛋也残存在那只碗里。我默不吱声。还怎么吱声?
日子好了,我们不仅要自己保持住我们的本色,还要多方面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包括不能浪费。他们的人生路,还早着呢。以小见大,大环境的染坊,我们没有太大的力量屏蔽掉,但我们自己的小环境,我们得做好孩子的榜样,教育好孩子要有明辩是非的能力啊。
候孩子回他自己的房间继续做作业,我站在正在刷锅洗碗的夫人边上说叨此事,夫人羞愧的回首一笑,外加一声叹息的检讨,“唉,蛋白确实太咸了。但还是做成坏榜样了。”
因为这样的结果,做父母的自然需要检讨,但做儿子的,也自然应当在眼前看到的听到的物事面前,有正确选择的学习模仿,而不是抱着“人家能那样,我就能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肯定是不对的,最终,还会害了自己对于人性中正能量的坚持。
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但凡是人,人性中定有一定的或多或少的阴暗面,包括还有“丑恶”。有必要否认这一定吗?管真真的能否定得了的吗?但正因为社会必然是前进的,社会环境自然会要求所有人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包括不能违反现行大环境所定下的公序良俗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否则,你就会被这个大环境淘汰出局。那后果一定是极凄惨的。
但有多少人,特别是那些位高权重者,如何能果如他们站在台上所宣称的那样“谦卑谦卑再谦卑?”特别是那些官爷,如何能扼杀自己内心的魔鬼,控制住自己的贪欲,在如今如此这般如大染坊一样的环境中,能抗拒诱惑、能跳脱出自己人性的弱点洁身自好呢?
有些东西,即或真烂了,也不需要隐讳,更没必要忌医。坦诚面对、下决心加大力度、果敢处置是必须的。而《人民的名义》这个好剧,来得太及时了,这部剧真正把现实中的腐败及打击这个腐败的过程通过当今中国各路知名演员的努力演绎得气势磅礴,石破惊天!
这部剧,活脱脱一部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尽显官场生态。
也许是因为我亲身看得多、接触多了官场的那种“丑恶”,所以,乍乍看到这么好的电视剧情节表述得如此逼真到位,还有能让我真正的“走心”,所以,现在的心,一直都是欠欠的。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表现的尺度极大,真实极大的暴露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商组合、公检法系统无非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姻亲关系、同乡关系、主仆关系,各种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盘根错节、尔虞我诈、贪赃枉法之严重、之触目惊心,为中国历代所不及。
作为一名普通基层民众,真切致敬中国的高层!倘没有他们真正为国为民的决心,这部电视剧相信不会面世。国家有如此高居庙堂之人,实为中国民众之福!
没有哪位权重者脸上写着贪字,没有哪位官爷身上刻着腐字,没有哪个人一开始就想跌下深渊、滑下泥潭。我真心想说,哪怕就是普通百姓就如我等,只要是满了十八岁的成年人,想法抽出时间和空间来,好好看看这部电视剧吧。
这部电视剧所表达出来的教育及警示意义,不敢断定是不是能影响一代人,但真能影响我们的人性,包括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选择及运作的方式方法,这倒可能,是真的。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8】
《人民的名义》开播以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追捧,这不仅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这部优秀的电视剧,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部正能量的电视剧,也许能像一个好的教师,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这部大剧,人物性格鲜明,里面有擅长太极功夫的官场老手,道貌岸然的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一心只想干事的市委书记,耿直果断雷厉风行的李达康;引起“官愤”的退休老干部陈岩石;步步为营、精于算计的公安厅长祁同伟;多年工作勤勤恳恳,但由于没有奉迎门派,一向不能得到提拔的易学习;打破用人的标准,打造唯才是用政治生态的省委书记沙瑞金;不收礼也不办事,每一天在家胸怀宇宙看星星的区长孙连城。
电视剧中也有很多感触颇深、印象深刻的情节:赵德汉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这样一个腐败官员却有“两面人生”,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睡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陈岩石老先生给汉东省常委上的那一堂党课,展现出老一代革命家的崇高信仰等。这些引人深思的人物和情节,需要我们思考现实问题的本质:“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更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
反腐败是为了得民心,官员廉不廉、政党纯不纯,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能够从弱变强、从建党到建国,成功经验就在于“得民心”。反腐败斗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心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名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成效显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构成。党在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2014年以来共追回外逃人员2566名。但这不意味着反腐败能够停一停、缓一缓,须明白腐败与反腐败永远处在权力天平的两端,一向进行着残酷的较量,也仅有反腐败的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才会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败的成绩都是暂时的,反腐败的斗争需要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锤炼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9】
党员干部要学习《人民的名义》中反腐斗士的浩然正气,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永远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让百姓放心、安心的好公仆。
3月28日,反腐新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该剧第一集的实际收看人数(含网络)高达3.5亿人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7000万,讨论量达21万,该剧的热播打响了20XX年反腐剧播出的第一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高度。反腐的高压态势为反腐剧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土壤。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冬眠期”以后,以《人民的名义》为代表的反腐大剧应运而生,回应了时代的诉求。同时,这部剧也给党员干部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不忘初心,坚守品格。《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小官巨贪”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长相憨厚、衣着朴素,在简陋破败的老房子里吃炸酱面,喜欢以“农民的儿子”自居,却在欲望的诱惑下,丢失了作为农民最朴素的品质,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当官的信念,贪污赃款达2.3亿人民币。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落马官员皆出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寒人家,他们步步高升,却在权力中迷失了自我。“赵德汉们”警示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不忘初心”作为为官干事的座右铭,要时刻铭刻在心,始终落实于行。
二是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相对于普通干部,高官腐败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坏更广更深。过去,反腐剧的尺度停留在“副省级为止”;这一次,《人民的名义》把尺度扩大到了副国级干部。这背后彰显了中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决心。同时,该剧也警示广大党员干部,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三是要不断提高廉洁意识。《人民的名义》用丰富的细节、细腻的表达从正反两面展示了官场人物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官场“两面人”“两面派”的揭露,入木三分。剧中的腐败分子装得很正、藏得很深,活脱脱一个“两面人”形象。但“机关算尽太聪明”,演技再高,总有演砸的时候。《人民的名义》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教育党员干部,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受感染、受教育。因此,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教训,做到坚定信心不动摇,面对诱惑不迷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提高廉洁从政意识。
正风反腐,是对世道人心的校准。党员干部要学习《人民的名义》中反腐斗士的浩然正气,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永远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让百姓放心、安心的好公仆。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0】
贪官们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真实可信、不出假数”的理念,着力打造诚信统计,打造领导用得上、群众看得懂的统计,不断提高统计服务“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一是加快改革,加快一套表及其配套改革进程;打造基本单位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为协同监管、科学决策、科学统计奠定基础;加快在地统计改革,促进城区经济监测,推动城区经济发展;加快地市级标准化局建设进程,推动全市统计工作登台阶上水平。二是夯实基础,推行统计数据质量全过程的控制办法,在全市推广统计诚信全员承诺制度,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审慎评估制度的执行,实施标准化管理;建立基本单位共享、一套表采集两个平台,完善基本单位名录、一套表数据、统计诚信、宏观决策四个信息数据库,构建稳固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三是依法行政,xx年1月1日新《统计法》正式实施,我们将继续坚持“为守法而执法”的理念,在执法过程中全力推行执法顾问制、限期责令整改制、行政处罚备案制、违法告知制四项制度,推进统计执法由“以罚代管”向“以整改纠正为目的”转变,实现统计执法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两促进、两提高。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1】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xx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2】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已经播出四集,剧情紧凑,跌宕起伏,网友疾呼一天两集根本看不够,尤其是开篇两集老戏骨侯勇驾轻就熟的逼真演技,即使和陆毅斗戏,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圈粉不少。
通宵赶戏猛吃面,谦虚请教拼演技
因为剧情需要,很多夜戏都是通宵拍摄的,侯勇虽然戏份不多,但全部都是夜戏,天黑前进现场,天亮后出现场,演员们的作息时间都是日夜颠倒,尽管如此,侯勇还是使出浑身解数诠释了农民子弟如何在贪腐路上越陷越深。例如在筒子楼面临搜查还淡定吃面,不仅慢条斯理地吃面,还要就着大蒜,一副清贫的农民子弟模样,深深地将观众骗了一把,据侯勇自己坦言,因为拍摄需要,各个角度,各个机位都需要镜头,他也配合着吃了五六碗面,对于大家都关注的他拿着蒜瓣配合传神的表情,他自己却并不以为然,觉得只是当下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蒜吃面本来就是生活中的搭配。
很多人好奇作为老戏骨的他,剧组中最年轻的演员陆毅是否向他请教过演技?他谦虚地笑称陆毅本人就是个成熟优秀的演员,不是他向自己请教,相反,侯勇坦承自己在一些整体剧情上,还要向陆毅和导演李路请教。侯勇还透露,好多演员也是冲着一份友情以及整部戏的质量而接这部戏的,片酬按照友情价折算,如果按照市场价预算根本不够。不仅如此,所有演员虽然不是一场戏,但是都很敬业,一到现场拿出专业的态度,每一个成熟演员,不管戏多戏少,不管时间长短,都是一份专业态度,一份敬业精神。
侯勇坦言不排斥角色正反,用角色打动观众才是赢家
一直以来侯勇都是以正面角色居多,这次突然演反面人物,如此巨大的反差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会不太习惯,但在他看来,一个职业演员不会去排斥角色的正反,只要这个人物写得好,只要想去表达,正面反面其实都一样,这两年他也试图尝试去演一些大家意料不到的角色,这跟近年来整体影视剧创作低迷、类型单一、迎合观众、被网络所裹挟等原因有关,对于我这个年龄的演员来说适合自己的戏实在有限,这也是当下比较惆怅和无奈的一种心理吧,影视剧创作回归创作的本体,估计我未来也会朝这个方向走。侯勇说道。
在影视剧中,观众大都对正反角色形成了脸谱化认识,单从角色的言谈和造型就猜出他是好是坏,但侯勇饰演的赵德汉偏偏不按套路出牌,我们以往的影视剧创作或者文学创作都会有正反派之分,这也是很多影视剧创作的一个路数,但也会有一些创作者正反打,就是说看着不像坏人的演个坏人,看着不像好人的演个好人,但这都是表面,我觉得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进入人物内心,或者说用一个角色打动观众,其实影视剧创作说到底就是,编剧的一度创作,演员的二度创作,在屏幕上一直跟观众博弈,你让他相信你做的你就赢了,你做不到就失败了。这是侯勇对影视剧创作的认识。
演艺圈中需要太多这样专业而敬业的演员,一部好戏更需要由优秀的演员来搭建,《人民的名义》就集聚了这样的优秀团队,所以被观众所喜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热门
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准备了这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的精华内容,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与优秀的作品产生共鸣,带来直击人心的感受。 回顾思考,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写观后感能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到作品的精神内涵。想学习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技巧吗?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1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根据著名作家周梅森的反腐题材小说《人民的名义》改编的。周梅森被称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著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小说。此次,周梅森用八年时间酝酿,六次修改文稿,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反腐著作。周梅森说:“我的故事就是要写出腐败带给老百姓的切肤之痛,并且要唤醒读者和观众的切肤之痛”。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集,一针见血的台词,《人民的名义》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电视剧主要讲述了由小官大贪的赵德汉被抓从而暴露了一桩特大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九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人民的名义》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败决心和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积极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电视剧题材严肃重大,其中对于官场运行逻辑的刻画生动,故事情节的进行环环相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关注,引发深刻反思:腐败对人民的危害,“九一六”事件不仅仅是个案;国家赋予的政治权利该如何运用;人民的心声与呼喊该如何听取。
《人民的名义》反映的不仅仅是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反思。它向人们勾画了一张庞大复杂的权钱之间利益交换的关系网,关系网下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夫妻之情进行着复杂博弈和激烈绞杀,更让人惊悚和愕然。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2
昨天,我观看了一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了: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之案件牵连甚紧的汉东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查清事情真相的故事。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侯亮平。侯亮平他做事认真,谨慎。在剧中侯亮平不论从察言观色还是从人品上都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好,他为人正直,不像其他人徇私枉法,贪婪。不管他查处的人是发小还是老师他都秉公执法,所以他是我最敬佩的剧中人物。
在剧中最令我感动的人物是陈岩石陈老,陈老是一个扛过炸药包的人。在剧中他的儿子陈海遭人暗算,但陈老不为此伤心,他深得人民敬爱,尊重,尤其是在拆迁大风厂时,他搬起凳子与人民一起坐在挖掘机下坐了一晚。在侯亮平被停职调查时,他发动群众帮助侯亮平找到司机小钱和尤会计,解决困难。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不仅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政治道理,还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去爱国。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3
人民的名义之《天局》读后感400字:
一本天局,读中感受到更多的其实是人性。人性有善良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天局中刻画出的形形色色的主人公,看似都在与命运抗争,其实已经背离了人一生所要寻找的乐趣与意义。
胜天半子,拿自己的生命当做棋子,赢了天一局棋,却未曾体会下棋过程中的乐趣。《高人》一文,讲述了脑子和身体的分离,如同良心与私欲之间的斗争一般。由贫穷、困窘,最后到发家致富的喜悦,在到富有后生活之中的种种矛盾,导致最后,良心走失,身体堕落。
这样一本著作,让得意者读来,一纸荒唐,让失意者读来,一把辛酸。而掩卷之后的沉思,已不仅仅局限于《天局》本身,会更多去看透人世真理——人活一世,哪有绝对的悲剧喜剧。
奋斗一生,以为钱就是人生,以为有钱后就有快乐。回想自己,家境一般,不是富有,却也能保证衣食住行。一直努力却始终没能摆正姿态。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世挣扎,如何抵得过一次命运的翻云覆雨?福莫大于无祸,好的身体、开心的心情最为重要。
今后的努力路上,以快乐为伴,幸福为终点。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4
最近这部剧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好评如潮。我承认我是抱着较大的期待来看这本书的。虽然在人物塑造上不像传记类小说那么浓墨重彩,在情节上也不像悬疑类小说般草蛇灰线,但这的的确确是一部好作品。不需要神话,也无需吹毛求疵。它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及意义是高于文学价值的,不仅仅是因为这是近年来中国第一部“明目张胆”的反腐剧,是政府的一次自省。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同样是一次思想觉悟上的洗礼。它所揭露的是底层老百姓最感兴趣却又最触不可及的领域——官场黑暗。
剧情就不透露了,有兴趣的自己看。但书中的某些观点及反映出的问题倒是值得思考。首先是达康书记的那句“名言”——法无禁止即自由。细细一想,这句话没毛病啊。只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囿于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在法律的红线之前又给自己缚了一层枷锁。而小部分人却善于钻法律空子,投机取巧。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有空可钻代表法律还不够完善,与其等哪天这些小漏洞崩了整所“房子”,还不如让它们提早暴露出来,及时修补,防患于未然。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官员选拔标准了,到底是唯才,还是唯德?有才无德者有本事让手下的人吃饱,无非是你吃馒头他吃肉;有德无才者没办法保障你的一日三餐,但起码他会陪着你一起挨饿。当然,这是两种很极端的情况。在古代,官员选拔对于人品挺看重的。私德有亏的人是不能做官的,社会风评不好也会影响仕途。而这种道德洁癖同样也造就了庸碌的冗官体系,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只会“之乎者也”的卫道士是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的。现代则更加讲究政绩了,GDP就是硬道理。有了发展,有了果实,就有了人想要分一杯羹。权力导致腐败,也许他们会这么想,我辛辛苦苦带领你们发家致富,分点好处不过分吧?乍一听没毛病啊,其实毛病多了去了。裁判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场边指挥和监管比赛,你见过有裁判一起下场玩游戏的吗?再者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是规规矩矩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手上的资源发家致富,这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官员手上的权利资源并不是他自己的啊,是政府和人民赋予的。官员有责任使用,但没资格占有。因此,重要的是在才与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其才,警其德。
有人在网上留言,这部剧叫《人民的名义》,但播到现在除了那些大风场的劳工也没见到几个人民,还不如叫“官场现形记”。唔,也不尽然。现在毕竟不是封建时期的家天下了,统治者不会为了永坐江山而整饬吏治。如今的中国盘子那么大,资源那么多,若官员们关起门来各捞各的,对整体而言只是牛身上拔根毛而已。所以,整顿腐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并不是为了个人,也不尽然是政治斗争,而是那些真心为了这个国家,希望这个国家的人民过得更好的领导者及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若真是这样,将“人民”的名义借给他们又有何妨呢?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5
因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关注到电视剧,看了已更新的五集便找来小说读。反腐,是近年来政治生活中的重心,我没太关注过,不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联。但这部剧,这部小说,却掀开了黑暗的一角。
反腐是手段还是利剑,高育良和陈岩石的答案不同,关键看对事还是对人。集团式腐败,大氛围默许妥协,求稳不作为,虽然古今都是如此,文中入木三分的描写却还是让人吃惊。看起来他们贪的是钱,几千万几个亿,判无期。但对大风厂的穷苦工人来说,为了护厂却愿意拿命来换。他们的愤怒、出格、疯狂,祁同伟这样高高在上的贪官除了镇压,根本就不会理解。
人心难测,在这场博弈中,高育良道貌岸然,嘴里念的说的都是冠冕堂皇的大话,没有一丝犹豫和忏悔;季检谨慎求稳,关键时刻却能利剑出鞘;沙书记空降带来清廉新风,虽有顾忌但也有魄力;李达康铁腕能力强,一心政绩却没有丝毫情感。在这些老人的反衬下,年轻的猴子、倔强的陈岩石映射着每个人的初心。下一次,不知道谁会赢。
希望一切都会在刮骨疗伤中,慢慢好起来。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6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一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感兴趣的可能是,在目前披露的剧情中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究竟有几分与现实的贴合度。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落马官员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十八大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落马官员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落马官员的出镜片段。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官员“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爱父母--提起他们,鼻子又一酸,因为对他们真的不明白说什么,对父母想说的话,也太多了……给我生命的人,我能用什么语言去说他们,只能深深的,真真的说一句:“我爱你们!”从前的我,从前的我们都错了,为什么会以为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就应的。邹越老师在演讲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母亲发动所有人力去寻找她的孩子,可想而之,那位母亲是多么的悲哀啊!孩子在外边很快就饿了,看着饭店里人们吃的很开心,他只能呆呆地看着,老板给了他一碗面条,吃完后,他感激地说:“谢谢你,老板,你比我的妈妈好多了!”“冲你这句话,我这碗面不该给你。你我只是萍水相逢,却只因为一碗面条你就这么感谢,那你的父母为你做了多少顿饭,为你买了多少件衣服,为你干了多少件事,你怎样不去感谢他们呢”细细想想吧,我们就应做伤害父母的事吗当我们长大后,事业有成后,家庭美满后,开着宝马车带着全家去旅游时,早已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后面招手,你的心不会痛吗我会痛!因为我爱我的父母!爱自己--我要爱自己,先说说眼前,起码应考上重点高中,但是以此刻的成绩,很渺茫,所以只有要马不停蹄的努力!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7
开始强迫自己看完一本书写书评,利用写作来整理自己的思路,顺便写点东西以便反省,人民的名义读后感。清明假期最后一天无事看了几集最近很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随后等不及更新找了书来看,利用两天时间看完了,不想剧透,仅表达一些看法,希望抛砖引玉,跟大家交流!
人民的名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做一些事情,书中主要有这么几类人(为了不剧透,就不举实例了):
以人民的名义贪污行贿、以权谋私,甚至滥杀无辜;
以人民的名义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人民的名义,领着人民纳的税,在其位不谋其政,懒政、不担当、不作为;
部分无理取闹的工人以人民的名义做挡箭牌,举着民主的旗帜谋私利。
全书人物刻画一般,剧情也谈不上精妙,关键还是主题符合当前国家反腐现状,文中的对话点破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卖官鬻爵等腐败现象的根源,作为政治官场小白,不禁引发了我以下思考:
1、在改革开放初期,腐败是否算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
如果中国不存在腐败现象,是否可以在如此短期内取得今天的成就?曾经有一个研究指出严重腐败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政府体制僵化、专治专断,影响经济活力,贿赂手段可以突破限制、获取资源甚至垄断、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的腐化会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现代化道路的阻力".如高育亮所说我们不应该一边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另外一方面却又在指责着其中的种种不合理,万事岂能尽善尽美、十全十美?我们应该辩证着看问题!
2、腐败的根源是什么?其中有个官员腐败的理由很简单:穷怕了!
有时候会跟老一辈的人聊天,经历过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确实不容易,人缺什么就追求什么!饿了就想吃饱,吃饱了就想吃好,吃好了就开始有其他的种种追求了。书中还提到其他原因:比如你能力出众没有关系,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干一辈子还是个处级,而有些人能力平平,溜须拍马则当上了厅级,心理是否平衡?当你通过花钱来取得当前的地位,则必须利用当前的地位来获取之前的投入进而获利,这是人的本性。如此层层压迫,恶性循环。腐败的根源是欲望和现实的落差。有些人的欲望是权力和地位,有些人是金钱,有些是个人的理想抱负,有些则仅仅是欲望,比如赵德汉。
3、在中国高薪养廉是否可行?
腐败是体制问题,涉及到干部的选拔、考核以及监督等等方方面面,不同的人欲望不同,反腐的手段自然也不同,高薪不一定可以养廉,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逼着有良心的低收入官员走上腐败道路的压力,给他们多一些选择。人都是自私的,怎么能要求一个无法给家庭生活保障的人去为别人谋求幸福呢?人性不是用来考验的,让人在为人民服务和贫穷两者之间选择未免有些残忍。
屁股决定脑袋,反腐是一个过程,需要客观冷静对待。作为人民,我们会觉得腐败就是不好的;作为底层官员,则是有些无奈,环境如此;作为高层领导,则看的更远,考虑的也更多,反腐的力度要多大才合适,如果手底下的人都被抓走了谁来支持这个庞大体系的正常运转保障政绩,如果无法保障政绩官员3/5年就下台谁来反腐?如何掌控力度至关重要。
里面的利益集团如何均衡,是否牵扯到自己无法掌控的高层?如何在保全自己的情况完成反腐的目的?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往往害死自己的不是无知,是傲慢!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常常有不为人知的无奈。新到一个不适应的环境无需愤世嫉俗,看谁谁不顺眼,需要先融进去、去感受、去理解,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守住底线,少说话、多做事,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中庸,如何在这个讲人情的地方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确是人生的大智慧!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8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改编自周梦蝶的同名小说,由李路执导,张婧仪、陆毅主演。这部剧讲述了一位纪委书记如何打击腐败、拯救群众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关注。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也观看了该剧并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
首先,我觉得《人民的名义》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标题。它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著名话语“人民万岁”,意味着人民是至上的,是值得尊重的。这个标题抓住了人们对于“人民民主”,“公正无私”的渴求,因而备受期待和关注。
其次,该剧的主题十分重要,号召全社会关注腐败,维护公正,追求公正。在此次反腐运动之后,人们对这些问题更加敏感,也更加关注公正、透明的政治,因此该剧的主题也更加得人心。
再次,该剧的场景布置和人物刻画都非常细致。它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让人以至于产生代入感,感觉剧中人物生动有血有肉,并强调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立场和处境。该剧的场景设计特为精致,把一些现存建筑和街上的小经验用角色进行表现,同时把官场斗争娓娓道来,为观众揭开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主宰官场的世界,大家可以欣赏到众多政治、小人物和官场内外关系的复制。
最后,该剧的演员也堪称精湛,特别是陆毅在担任剧中主角之一的侯亮平方面表现非常出色,他把侯亮平描绘得得非常细腻,让我从他的表情、动作中感受到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热忱、情感。同时,各位演员的基本功也都非常扎实,多个角色之间协同也非常借助。
总之,我觉得《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电视剧,从宏观上讲它重现了当今中国反腐斗争的现实,从局部来说它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廉洁,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捍卫和守护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9
勿忘初心,用奉献兑现承诺。剧中老革命陈岩石亲赴省委会,讲了一堂特殊党课——1945年,他火线入党,申请了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共产党人“特权”,战争年代,无数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兑现入党承诺,他们争的不是权力不是金钱,争的是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特权”,用大无畏的精神保卫家园。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应勿忘入党初心,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到群众中去走走就能找到答案。服务人民更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如同陈岩石所说“领导干部是官不能当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却可以”,也只有这样方能善始善终。
实事求是,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剧中祁同伟得知沙瑞金书记和陈岩石先生的关系后,极力靠近陈岩石先生,套近乎,急功近利。共产党人应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实事求是,真干实干,坚决抵制权利诱惑和考验,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莫为了权利脱离群众,莫让权利成为谋私的工具。同时应该充分运用好鼓励激励机制、能上能下机制,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优者胜、劣者汰。
不负真心,构建健康的朋友圈。剧中李达康书记示意商人王大路要“走大路”。在我们工作中,我们必须将工作与交友、公权与私心分来,朋友之间的感情应该是真正的友谊,不惨杂任何权利、利益等元素,职工干部更要有自律意识,慎交友,公私分明,划出底线,必须树立法治思维和纪律意识,要依法办事,守住规矩,在一个健康的朋友圈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每一个细胞健康都起来。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10
出生在一个公检法家庭是我偏爱此书的另一个原因,小说中的某些桥段在我儿时似曾相识,那时父亲身处要位,却特立独行,见过从我家被赶出的,也见过贫困大学生失手伤人父亲拒绝批捕签字的,更见过农民专门坐火车送麻袋玉米感谢的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11
感觉后半程冲突不强,可以说波澜不惊毫无悬念,除了妹妹小高的出现和身份让我有点意外。相比于纪实文学的真实,小说是否应该再多一些演绎,多一些冲突,跌宕起伏甚至传奇,本书线条柔和略显清淡。还有就是出场的大人物太多,从副国级到省部级再到厅局级,书中打酱油跑堂的都是正处级,感觉对这些现实中的人中龙凤们的政治智慧和能力水平表达的不够,书中厅局级以下的基本就是弱智了。还有一些不合逻辑的就不一一说了,但相比与以往的反腐小说或政治小说还是突破挺大的,首先就是尺度。第一反至国家领导人级别,副省级领导为第一大反派;第二提出了搞团伙拉帮派,不忌讳的说到政法系秘书帮。如果有一天出现以山西为原型的塌方式反腐的作品,那就真进步了。第三就是相比以往作品,这次涉案金额的巨大,以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为原型的侯勇小官巨贪2.4亿让人们惊讶,但领导子女或家族利用职权窃取的利益更是惊人震撼,书中交代赵公子被判涉案60几亿,小说中的数字是虚构的,但仅仅是演绎吗?我想数额过虚,该书和电视剧的主办单位最高检的审查是不会通过的。
累了不写了,总之不管书值不值得一看,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如能再加点感情戏,电视剧会更好看点;如果对官员的权色交易描写再大胆一点,开放一些~~~是不是就更好了?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一)
当前热播电视连续剧名为《人民的名义》,该剧堪称反腐大片,是一部故事虚构而反映现实的戏,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主要讲述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办一桩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体现了“打老虎”、“拍苍蝇”等反腐成果,群众直呼过瘾。
《人民的名义》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败决心和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积极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
电视剧里“小官巨贪”的案例让人体会深刻,主要讲述了由国家部某项目处处长赵德汉贪污受贿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人民币,却一分钱都不敢花。“小官”何以成“大贪”?只是因为这些“小官”实际权力并不小,而最具典型的代表性人物,怕是数处长这一级小官了。对处长一级这些在行政列表中较低级别的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却不能小看,尤其是建筑、土地规划等要害部门。
通过《人民的名义》反腐倡廉电视剧,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落马官员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权力去中饱私囊,满足私欲,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北朋公司:刘婷)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二)
最近很火爆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刚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里面剧情跌岩起伏,表演精彩纷呈,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反映着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表达了社会反腐败的心愿。
电视剧中一个官员每天骑自行车回家,在简陋的房屋里吃着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母亲寄300元的生活费,当检察人员检查时一本正经的说自己没有犯法,是多么的简朴,殊不知在另一座隐秘的豪宅里冰箱、壁柜、床上却塞满了价值2.3亿元的现金,前后之变,让人尤感震惊。权利带不来幸福,金钱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懂里面的道理,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今,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在不断改变,以人民的名义,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当前反腐败斗争已经形成,但要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信仰建设继续推进。以人民的民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天山公司:冯裕国)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三)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创作的当代检查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反腐剧沉寂多时,一朝归来,“燃爆”荧屏。
《人民的名义》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讲述了在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被卷进的各个层级的官员在政治层面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利益集团被绳之以法的故事。此片一经播出,便收获观众激烈的讨论和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毋庸置疑,腐败对党员干部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对党的事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人民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腐败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腐蚀性,如果不严加惩治,就会像瘟疫一般迅速传播。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任何外力都打不垮共产党,但如果党内腐败不除,就会不打自倒。我们党只有坚决反腐败,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八项规定以来,我们党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从坚决查处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到以严的态度、严的措施狠抓惩治“四风”问题;从努力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到巡视利剑高悬、形成持续震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但也要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从这些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开弓没有回头箭,以人民的名义,坚持反腐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财务管理中心:孙栋)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四)
要说这段时间最火的电视剧,那非《人民的名义》莫属了。我本是不喜欢看电视剧的,在朋友的一再推荐和网络的大力宣传下,终没有禁得起现实的诱惑,本着好奇和怀疑的心态开始看这部电视剧,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连梦里都是故事情节,现实与梦境的完美结合让我都感到惊讶。或许是剧情太贴近现实了吧,大家都被这部剧所吸引,吃饭的时候、坐车的时候、聊天的时候大家的话题都离不开这部电视剧,在《人民的名义》大结局一集中,收视率曾一度破8,市场占有率突破50%,成为近十年来现实主义题材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巅峰之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方面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党的五大建设中,这表明了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和决心。一股反腐风暴瞬间席卷全国,各种老虎苍蝇顿时原形毕露,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的名义》顺应时代潮流,一呼而出。电视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
电视剧中对每一个角色的刻画可谓有血有肉、入木三分。无论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陈老,纵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沙书记,敢于亮剑、一身正气的侯亮平,勇于改革,一心追求GDp的李达康,还是满房子钞票、一碗炸酱面的赵德汉,一心上位、胜天半子的祁同伟,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赵公子,老谋深算、机关算尽的高育良,看过之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是法制与腐败的较量。当陈海遭遇车祸的那一瞬间,突然感觉到很无助,内心很压抑,在恶势力面前,人得生命是多么脆弱,前方是一片荆棘,真相又成了一团迷雾。所幸的是侯亮平临危受命,举起正义的大旗,敢于向强大的对手亮剑。随着一步步调查的深入,一个个贪官的落马,拨开层层云雾,案件开始逐步突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当正义的脚步渐渐逼近,最终祁同伟饮弹自尽的那一刻,所谓的胜天半子也终逃不过内心的愧疚和法律的制裁,不可一世的赵大公子不也锒铛入狱,就地伏法,高育良以为机关算尽就能逃过一劫,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将自己深深地圈在了法制的禁地。
这也是一场人民与官僚的斗争,是权利与义务的角逐。大风厂一千多名员工的股权竟在一群达官显贵的谈笑声中被弄没了,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然而确确实实的发生了,失去股权的工人们一呼百应,群起激愤,展开了激烈的护厂运动,而这边的拆迁队也不消停,公然假扮警察强行拆厂,一场民与官的较量正式拉开了帷幕,眼看着就要擦枪走火,不可收拾,这时八十岁的老革命陈岩石挺身而出,坚持不能强拆,在蛮横的势力面前与大风厂的员工在一起守了一整夜,这件事最终经网络的传播迅速走红,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政府不得不让步,随着剧情的深入、案件的不断突破,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工人们也得到了自己应有的股权和利益。陈老群众中来群众中去的精神让人为之震撼,他用自己鞠躬尽瘁的一生践行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把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沙书记所言:“你当官,心里就得有老百姓,你不能拿着人民的名义当幌子蒙事。”是啊,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赤裸裸的现状值得深思。
虽然电视剧最终以完美的结局告终,看完最后一集,大家都称手拍快、直呼过瘾。但电视剧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但天下事也有真有假,有实有虚,网络平台固然方便快捷,但切勿触犯法律的红线,面对网络信息,要理性思考,善辨真假,不要追求一时之红而游走在法律的岸边。
电视剧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痛苦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也必须去承受。以人民的名义将贪官绳之以法。可那些贪官给国家形象带来的伤害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必须有漫长的岁月去承担。但是不会因为痛苦就放弃治疗,刮骨疗毒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人们总会记住的,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何等痛苦的刮骨疗毒,又有多少壮士断腕。”确实,教训是惨痛的,时间会承担一切,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不正是我们党刮骨疗毒的过程吗,我们必须要经得起内心的痛苦和历史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在《人民的名义》大结局中,最后的镜头落在这句话上时,我想这正是这部电视剧的题中应有之义吧!(人力资源部:杜胜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莫忘初心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莫忘初心
随着《人民的名义》剧终,一颗心也慢慢的沉静下来。不同于以往电影结束时的那种曲终人散的感觉,它带个我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反思。
回想着整个剧情,感慨良多。精心细致的描述,一波三折的剧情,塑造的人物清晰而不失熟悉,讲述的仿佛就是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中就被扯入到这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人常说世间百态,忠奸难辨,想不到“小官巨贪”的初衷仅仅是穷怕了,想不到“钱权交易”的后果即使是当事人也是悔恨终身,但这一切的事情从后往前看感觉却是那么的真实合理,又有几分感叹。还记得那一曲《智斗》,是正义与邪恶的对碰,又似乎是自古以来清廉与腐败对峙的延续,而在这场对峙斗争中,谋算了多少利益,腐化了多少忠良,又坑害的多少人民。都是身居高位、手握实权的人物,说成一世人杰不为过,却因一时的错误,再也无法回头。拥有了人民赋予的权利,却沦为了他人的利益工具。为自己的一次次迷失找了太多的借口来欺骗自己,到头来却是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不得不为这群人杰的落幕方式感到可悲。
这部剧中有了太多的形象值得我们深思,但最让我感慨的莫过于剧中的公安厅长祁同伟,一位英雄人物,却是活在权利和金钱主宰的时代中,有着“与天对奕,胜天半子”的豪情,却被坎坷的经历扭曲了本性,在追逐权利的路上越走越远。一个英雄,最终含愤自杀而去,不知道他临终的时候有没有悔恨最初迷失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在埋怨着这个社会,认为人性的变坏都是被这个充斥着拜金、崇上思想的扭曲社会给逼的。但想想,他们似乎也在随波逐流,热衷于金钱与权利的追求,甚至变得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追逐梦想有何错?没错!只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方式是不是有点过了。“若是搞手段,车子,房子,票子,女子,总有一样能打动你吧!”剧中的商人蔡成功就是这样说的。这是不是也代表着剧外现实生活中的商人理念。一次次的不择手段渐渐的变成了不可收拾,纸醉金迷的诱惑使得曾经的英雄变得麻木,漠视着他人的生死,践踏着别人的尊严;而为了更多的权欲,对上屈奉迎合,绞尽脑汁去套近关系、排除异己。一朝天倾,举世瞩目,庞大的关系网中谁又能保得住谁呢?面对铁窗的一刻,回想初心,有几人能忍住那悔恨的泪。
英雄的悲情落幕应该值得我们警醒,国家也已经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现状,但我们应该相信国家。想想剧情中获罪后为子女家庭流下泪、放弃抵抗的那群人,想想自己曾在国旗下的宣言,想想自己对未来的展望与期盼,再想想法律与道义的束缚……想想还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自己敲响警钟,防微杜渐,莫忘初心,如此,才能看到社会进步的那一天。
文/刘风侨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人民的名义》感:做有益于人民的干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民的名义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