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格列弗游记英语读后感 > 地图 > 格列弗游记英语读后感

格列弗游记英语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电影《格列弗游记》观后感。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电影《格列弗游记》观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电影《格列弗游记》观后感

赵苹

电影《格列弗游记》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的转变过程,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了解到小人物行为背后的特性,我们可以如何避免这些特性带来的负面后果,然后合理的去运用这些特性让自己在自我成长、人际关系以及生活品质等方面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观看之后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自己有要求,勇于面对自己表达自己。

电影的开始,从格列弗的微胖身材、起床后懒散的生活习惯、做事随意以及不听别人把话说完等等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自己没有要求且自控力差的人,然而这背后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因此这也导致了他成了一个生活品质差,完全属于中下阶层的人。遇到喜欢的女孩子时也不敢承认,在别人提及时还瞪大眼睛转移话题否认,希望别人能够相信他,内心极度心虚,然而越无所谓越表现出他没有能力和勇气面对这件事,他只是在逃避。

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就跟这个小人物一样,包括我自己。内心极其渴望自己能有好的生活品质,却缺乏自控力,主要是对自己的目标不够清晰坚定。如果你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起眼没有大作为的小人物,那么你将不会有力量去接受自己的不足面对自己的无知和愚钝,更加不可能拥有美好的生活,只会深陷其中而吸引来更多不好的境地。

在了解了这些特性之后,给我的启发是:我必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对自己要有要求,去寻求方法让自己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对于自己在思维课上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问题,必须首先用学习成长的方式去疏导调整自己的恐慌心理。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思维混乱和解读缓慢的弱点,敢于去面对和表达自己,即使没有抓住要点或者表达错误混乱也不能选择不去表达,而是更应该大胆的说出来,从中找出问题以便于下一次能够更快抓住重点,在自己无聊闲散时,多去找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做,可以看书、听音乐、跟读英语、练习书法绘画等。这样自己也就更加充实,也更能够成为一个有品质的大人物,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只关注吃喝玩乐,既低俗也没意义。

二、理性思考,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方法。

影片中格列弗工作了十年仍被降职,而新来的同事在第一天却被升职,耿老师在这里暂停提问: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么做?这也让我想起了曾经有一个同事被老板辞退的事,他被辞退的理由大致是教学理念不同,生活习惯差,行为影响不好。之前对这些问题也有提及几次,但他以理念不同为由而仍然没有什么改变,反而带来了更多不好的影响,最后不得不落得被辞退的境地。

当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时,首先不要让自己陷入情绪中,不管发生什么,都应该保持头脑清醒,理性地去思考,然后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方法,而不是去抱怨环境和他人。有利的帮助应该是反思自己到底是做了什么而出现这样的遭遇,别人的成功是具备了怎样的特质。古人说:反求诸己,凡事只要是先从自身找原因,问题就不会那么难解决了

三、去了解自己害怕的东西,才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可怕的不是你有害怕的东西,而是你连自己害怕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像小人国里的人一样,连格列弗是什么都不清楚。然而当你在害怕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时,也就反映除了你的茫目无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强大的人,那么你就应该去了解你所害怕的,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解除你的害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就像我选择来明心学堂之前,心里不仅纠结,也有害怕和恐惧。纠结的是我就要远离我熟悉的城市和朋友,以及相对步入正轨的工作。害怕的是我能否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以及我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未知的问题和真实的自己。在我清楚了自己的这一系列内心活动之后,我反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就是想要认识真实的自己想要成长和完善自己吗?不就是想要更好地走在教育这条路上吗?如果我连尝试和了解都没有,只是虚有的害怕,我又怎么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结果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呢,然后我就毅然决定来了。事实证明之前的害怕是自己所构想的,我很迅速地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在清晰自己的不足之后,也不断地在调整着自己的多变情绪和心理障碍,并且在努力的改变成长中。

四、接受别人的建议,否则就会一直犯错。

影片中格列弗到大人国之后,自暴自弃,开始承认很喜欢在小人国被别人当成英雄的美好感觉,不愿意从中出来。在大人国被当成玩偶时,认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完了,不愿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做出努力。而当好友告诉他他仍然是英雄,可以去改变一切,尤其是听到心爱的女人也到了小人国,他决定努力改变这一切。

一直以来,虽然都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并没有真的从内心里去接受它,在别人提出来的时候,第一反应多是抗拒不接受。毕业实习时跟朋友去了一家新开办的幼儿园,园长是体制小学的一名老师,这位园长对我和朋友都比较欣赏,朋友对蒙氏数学比较了解,而我是英语专业毕业,因此就很放心的让我和朋友两个各自独立带班,当时的我对教育工作并没有很深的概念,而且认为教育工作并不是自己的目标,只把自己放在一个实习两三个月而已的位置,自然工作态度和表现都很随意,不久之后园长在会上指出我的问题,我当时并不接受,而是不断地找借口来解释自己,之后的工作中便有了不良情绪,态度更加不好,最后自己不得不选择离开。

之后又去了一个幼儿园,差不多也是因为自己工作态度的问题,最后不欢而散。

直到进入读经教育圈,在接触更多的教育理念和心灵成长方面的学习之后,渐渐地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堂主也多次在我出现问题时给予了引导和建议,我很感谢那两年半里,堂主给予各种学习机会,也感谢同事们对我的照顾和帮助,以至于我能早日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够在某些事情上避免持续重复犯错,然后更好地去成长自己。所以说,重要的不是自己会不会犯错,而是犯错之后是否能接受别人的建议,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去找方法改变,不至于再犯同样的错误。

以上就是我看完《格列弗游记》这部电影的主要收获,当然电影中还有很多也是对实现自我成长和人生目标有帮助的内容,但是我在观看电影中没有很专注,也没有深入去挖掘和思考,只是在笔记中选取了这几点比较有感触的内容。写的过程中也比较焦躁,希望自己通过看电影和阅读书籍文章能不断地进行反思,并且敢于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加清醒理性。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感1200字


坠落与飞翔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一、走出名著的爱情故事
电影的不讨巧,是因为它追随了一部名著。2个小时的娱乐,无法诠释用一生来解读的精髓。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抽出当中大量的人生哲学,也就剩下俗而又俗的爱情故事了,装在《布拉格之恋》里。
外科医生托马斯,一个花心男人,他相当长的人生岁月,辗转腾挪在不同女人的床上不是自己的床,好处是可以随时抽身,抽身后,责任、义务、担当,恋不上他。
女护士特蕾莎,像一只顺流漂来的草篮中的孩子,她不同于其他女人之处还在于,她直接漂进了托马斯的生活中心,漂到了他的床上。这令人惊喜,又令人棘手。
看着她的无辜与全情托付,托马斯也只有暂时收留的姿态。
这一收,就收了她的一生,也收了他自己的一生。
她专心爱他,他花心依旧。她各种的疼痛、难过,越聚越多,越集越大最终决定离开了。
在没有她的日子里,他很是毫无顾忌地轻狂了一阵子,然后,他从那无根的轻里跌了下来,开始想她,开始感受从未有过的重原来,爱一个人,不是想和她做爱,而是想和她共眠。
两个人的再次相聚,都想拥有同一张床,绑定彼此。他们选择定居田园。这回归里有诗意,有宁静,有尘埃落定的澄澈。城市、情人、喧嚣,是淡出的风景,并将永远淡出。
一场车祸,突然带走了这两个历经重重、找到归属的生命。
二、托马斯的满足背后
托马斯的相貌、职业、公子哥的潇洒,都赋予他吸引女人的特质。他有着比别人更多、也更轻易的满足。这极易导致生活缺乏价值观念,缺乏意义感、充实感、归属感。人们容易将幸福视为理所当然,从而不再认为它有价值,仿佛幸福从来就没有过,只有体验了丧失、困扰,甚至悲剧之后,才能重新认识其价值。
特蕾莎与众情人的区别,是标签化的女人,与独一无二的女人之间的区别。当托马斯的感知,将特蕾莎从众情人当中抽出,她就不再是一个标签化的女人了,可以被他简单总结,简单固定。他必须整个地包容她、吸收她、理解她,这意味着他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她身上。这虽然经历了一个过程,但毕竟被完成了。
三、特蕾莎对爱的需要
特蕾莎吃醋、难过,从一般女人的心理分析,都很正常。小说中有她早年不被母亲尊重的许多描写。环境与人格的紧密关系历来不容忽视。完美健康的人格需要完美的外部世界(环境),生命早期爱的匮乏,导致对爱的渴望。不难看出特蕾莎七年婚姻中软弱、依赖、缺乏独立与自信的性格。她最后的出走,内在的自主,终于赢来托马斯外在的认可。
四、背叛是更为彻底的轻
在异国他乡,萨宾娜收到了托马斯夫妇的死讯。
她是他的红颜知己,他们是对方最好的情人。轻浮的岁月里,她由他来去,不依赖,不拖累,大度到可以帮助他的妻子特蕾莎。
她的怀抱永远为他敞开,因为他懂她,她也懂他。他们是彼此停靠的港湾,也是彼此飞翔的山岗。每一次的激情燃烧,换来每一次的清冷寂然,理智与情感,是不会失控的双刃剑。世上有了一个托马斯,就有了一个萨宾娜,如同一个人在镜子的内外。
她却不能容纳大学教授弗兰茨。他是传统与保守的代表。他解除了家庭所有的关系,带着一腔痴情为她而来,她却逃走了。她嘲笑他,嘲笑他的忠诚。背叛是她终生的信仰。托马斯死后,她立下遗嘱,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天空背叛到极致,人生不过如一把空气。
其实,萨宾娜更应该是一名艺术家。她会看见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西默尔说:科学家看见某物是因为他了解它,而艺术家了解某物则是因为他看见了它。一个陈规化感知的人应当被放之于档案馆而不是照相机行列。这才是萨宾娜与弗兰茨的区别所在。
五、有人坠落,有人飞翔
萨宾娜完成了她自己,她一生的轨道都在她童年的经历里了,再也没有偏离。当她的骨灰在空中飞扬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种坠落?一种没有生命质量的坠落,轻到无声,疼痛凄美。
托马斯与特蕾莎,成为彼此的救赎,完成了生命由轻到重,又由重到轻的转换当责任、义务进入生命,当肉体甘愿被另一半束缚,从而摆脱更多的牵绊,一种自然而然的担当,比起逃避与追逐,何尝不是一种轻呢?即使去了天堂,他们也能飞翔。
自由,是最大的轻,不论心灵,还是肉体。

电影《寻梦环游记》观后感


《寻梦环游记》是2017年11月在中国内地上映的一部动画长片,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该片的灵感来源于墨西哥亡灵节,讲述了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在五彩斑斓的亡灵世界开启一段奇妙冒险旅程的故事。2018年3月5日,该片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

小男孩米格生活在一个墨西哥鞋匠家庭,一直梦想成为音乐家,但音乐却是被家族所禁止的,他们认为自己被音乐诅咒了。米格想偷偷参加亡灵节音乐比赛,遭遇了家人的阻止,在偷一把吉他时却意外踏上了亡灵土地。绚丽多彩的亡灵世界让米格眼花缭乱,在亡灵世界里他与逝去的先祖们重逢,米格必须在天亮前得到逝去家人的祝福才能重新回到人间。而曾曾祖母祝福的附加条件是要米格永远不要接触音乐,米格无法接受这样的祝福,只得重新回到亡灵世界寻求为音乐离开家人的曾曾祖父的祝福,从而揭开了一段隐秘的往事。

影片灵感来源于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在墨西哥人的眼中,死亡才是生命的最高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才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因此,每年的亡灵节,墨西哥人会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与逝去的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每年的亡灵节日,逝去的家人都会返回人间与亲人团聚,但只有被家人想念并被供奉的亡灵才能回来。没有人供奉,被世人遗忘的人则会迎来终极死亡,在亡灵世界彻底消失。

没有人见过真正的亡灵世界,影片用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亡灵世界,那里充满了快乐,和我们通常所想象的充满黑暗、痛苦、悲伤的死亡完全没有关系。这不禁让我想到另一部动画片《僵尸新娘》,同样是主人公意外进入了死亡世界,《僵尸新娘》的影片色调就明显的充满了阴沉、黑暗,甚至带有一点点恐怖的气氛。

虽然两部影片中死亡世界里都不缺乏温情,但《寻梦环游记》所展现的亡灵世界充斥着绚丽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大概是与墨西哥亡灵节的起源有关,与他们看待死亡的态度有关。

正如墨西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所说: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无意义,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这不但成为带有墨西哥民族特征的文化现象,也表现了墨西哥人的价值与哲学观念。

尽管《寻梦环游记》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追逐梦想的故事,同时又是讲述关爱家人的故事,故事精彩又温暖,虽然一波三折,但却绝不复杂,孩子们皆能看懂。

《好莱坞报道者》这样评价该片:如果一部动画电影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面对死亡的故事,很难有一部电影会比《寻梦环游记》更活泼、感动和轻松有趣;《寻梦环游记》的制作者把想象贯穿在电影的所有细节中,尽管该片有着许多可爱的笑话,故事的真情实感依旧催人泪下。

墨西哥的亡灵节与西方的万圣节和我国的清明节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人死后也会去往另一个世界,我们称之为阴间,阴间听起来就有点可怕;清明节我们也要祭拜祖先,而我们的祭拜却是肃穆、庄严的,不会有这么热烈的气氛。这些都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在融合越来越紧密的当今世界,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更可以从其他文化里借鉴和吸收到一些积极的意义。

长久以来,谈到死亡我们总是讳莫如深。记得一部国产影片里,母亲告诉儿子父亲去世了,孩子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了,母亲指着煮好的虾说,就像那虾一样,红了,死了。在孩子的世界里,死亡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这部动画片也许能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意义,对我们成人来讲,却更好的揭示了生的价值。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汇总


当我们随着影片放任时间流逝时,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写观后感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采。你是否正在为写作品观后感犯愁呢?栏目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篇1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小说,名叫《格列佛游记》。本书讲述了医生格列佛先后落入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所先后看到的奇特见闻。本书通过描写小人国政治的分歧,间接的讽刺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冒险讽刺小说。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国度,承着不同的文化,对于过去,对于历史,自己的从小就了解,别人的很少去触及。而没有一定的知识垫底,去读这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指桑骂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为奇的。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与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篇2

在小人国里,是庞然大物,还刀枪不入;在巨人国里,却是那么渺小,似乎轻而易举就可以被玩弄于手掌间。后来,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的国家。也看到那时社会的残暴党争、伪善、无信、愤怒、疯狂、怨恨、阴险和野心,看到人类的狂妄自大。不得不好好审视周围的世界,包括我自己。

我也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那里很美好,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他们也不知道所谓“欺骗”和“谎言”。而在现实社会中,为了争名夺利我们看到好多虚假的东西……

虽然完美的世界是个幻想,但还是很希望我们的世界能把那个世界作为目标,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真的可以真实些,再更加更加的美好一些。

而且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也让偶很佩服呢,,反正想着如果是自己恐怕是不行的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篇3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搞笑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xx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就是“怀疑”,什麽就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就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哪里就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那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而抛弃自我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留意上当受骗。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就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期望大家一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篇4

在前段时间看过电影《格列佛游记》之后,主人公格列佛的那种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深深的感触。

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首先讲到格列佛被流落到了一个小人国,身处于小人国的格列佛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巨人,在饮食、居住、活动等多方面都给小人国的人们带来诸多的不便,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决定,国王大臣们决定将他处死,当格列佛被告知这消息后他慌忙地逃离了这个小人国度。真是一波未平另波又起啊,刚从小人国逃离出来的格列佛又来到了一个名称巨人国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他被一个农家所收养,并将他成为一个小玩偶,然后供献给皇宫贵族们欣赏,他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xx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

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才是现实,我们都只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现实中有太多的不美好但我们还是无法逃避,而是应该学会更坚强地去面对,让自己活出一片精彩。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格列佛那种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也期盼着我们的社会也会像游记中所谈到的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真心的希望这个社会可以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篇5

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这些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了解怎么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家又怎么会飞。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读起了第一章。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神奇的国家,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事情。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有趣极了。与其说是格列佛游记倒不如说成是我与格列佛的游记呢,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几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历险一样。但是我又从心里佩服他的机智勇敢,他总是给我一中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艰险后从新踏上自己的国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坚决要向他学习这种精神,否则的话,若我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话说不定早已经一命呜呼了呢!

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使得我读了几遍了还是觉的没看够,它实在太有趣了,我十分喜欢《格列佛游记》的这本书。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有心动的呢?那就快读一读这本书吧!记住噢,它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篇6

如释重负地放下书,我抬眼向窗外望去,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已和我拿起书时截然不同,这种感觉竟和两年前读罢《堂吉诃德》时如此相似。

明明意犹未尽却没有勇气再读一遍,这就是《格列佛游记》。

我对讽刺故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因为我总是更在意那些更美好的东西,而斯威夫特让我对自己的这种恐惧感到不知所措:眼前的世界是否值得我如此憧憬?是否真的有一个国家,马是拥有理性的统治者,而人却作为贪婪肮脏的“耶胡”被当作牲畜来使唤?人类是否真的像格列佛认为的那样不堪?……

我在“小人国游记”这一章节中看到了最多的政治讽刺,以至于书下的注释都无法做到言简意赅,格列佛在描写中常常在小人国“皇帝”前加上各种前缀,显得调侃十足;而巨人国是身高方面,甚至是政治方向的另一个极端,作者为讨好国王而献上制作火药的妙计,却使国王惊异万分“像你这样一个卑微无能的昆虫竟能有这样不人道的想法”,这是我倍感愉悦的一点。尽管作者对这两个国家以及飞岛、科学院、巫人岛等地的描写十分有趣,但最令我刮目相看的还是“慧骃国”,也就是人与马地位颠倒的那片土地。到底是有怎样想象力的人才能描绘出这样的国度?在看作者在那的种种,对人性及道德的批判和质疑显露无遗。那一只只丑陋刁蛮的“耶胡”也许就是深度具现化的人类内心吧。

可我却觉得斯威夫特对人类的厌恶有些过了。这个世界罪过的确不少,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尽管《格列佛游记》让我动摇了一下,但我还是觉得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还是值得我去爱的,尤其在放下书的那一瞬间我抬头看到窗外宁静的一切更是觉得如此。讽刺是一门艺术,正如其名,刺入社会的心脏,刺得大家鲜血淋漓,同时为直面到自身的丑恶而无地自容。我们固然需要这样一针见血的见解,但更需要抚慰心灵的美好事物,所以现在在各个领域里,善良、诚信、责任感依旧是抢手的。真正的讽刺是要让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种族,努力不再有这样的污点,这比一味的批判效果好得多。

而今,道德败坏,社会底线的不断降低,让我不得不直面这个表面还是玫瑰色的世界内心。

书中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的英国之丑态,我似乎还能找到中国的影子,虽然政局没那么黑暗,百姓也并非过的是“恐怖的生活”,然而人性、道德、理性的腐朽,使我们活得担惊受怕,人命关天的大事如今也见怪不怪,这是一种怎样的病态?这个问题应该问谁?

种族在进化还是在退化?怎样进化?更小、更大、器官衰竭而智商飞速提高,或者干脆人畜颠倒?世界要讽刺还是要抚慰?大概我们还是不能单一地说“世界充满了什么”,表面和内心很难做到完全一致。让我们关注世界,关心世界,我们最终是要让世界充满爱,而不会是无止境的讽刺。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篇7

刚开始看《格列佛游记》,我还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鲁宾逊漂流记》的冒险电影,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想象电影,但奇异的想象只是表面,内在则充满了讽刺。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小人国里的一切都非常小,他们对于格列佛就像玩具一样。大人国恰好相反,格列佛就好像他们的“宠物”一样为他们表演,逗他们开心,还要提心吊胆,以防被弄死。小人国和大人国不仅大小相反,心胸也不同,小人国连年征战,尔虞我诈;大人国民风淳朴,对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有着很多疑问。第三卷通过介绍再飞岛国等五岛的经历,体现了现代科技有着很大的问题。第四卷更加奇怪,在慧骃国里人兽互相颠倒,没有金钱、军队和警察,马有着高尚的心灵,而野胡则是邪恶的生物。格列佛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他越来越厌恶人类社会的种种恶行,对人类社会做了无情的鞭鞑。

他批判了人性深处的丑陋和人类社会的血腥,而在慧骃国里,他们都没有欺骗、杀人放火、抢劫一类的字眼,格列佛光是让他们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就花了好大功夫。他们的社会充满了友爱、和睦,人人都很善良,厌恶邪恶,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吧。

这电影的作者对社会的丑陋做了无情的鞭鞑和讽刺,对人性和社会有着自己的见解,表达了他为世界担忧的感情。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篇8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搞笑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xx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就是怀疑,什麽就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就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哪里就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那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而抛弃自我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留意上当受骗。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就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期望大家一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弗里达》观后感600字


《弗里达》观后感

最近看了几部电影,其中由美国女导演朱丽泰莫拍摄的描写墨西哥女画家传记电影《弗里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里达出生在墨西哥城市郊,18岁时遭遇车祸,一根栏杆从她身体的一侧插入,阴道穿出。事故使她的脊柱断开,股盖骨和肋骨碎裂,骨盆三处破损,大腿十一处骨折。但弗里达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并在不久之后基本恢复正常。痛苦和坚毅从此成为她生命和作品的绝对主题。。。

不久弗里达遇到了被她称作生命中第二次事故的天性放荡的成名画家迭戈里维拉,婚后迭戈一如既往的不忠行为和自己无法生育的残酷事实带给她双重的打击,弗里达成为公开的双性恋者拥有众多知名的情人,并与当时流亡墨西哥的俄国共产主义左翼领袖托洛茨基发生恋情。弗里达以肢体和灵魂的痛苦作画,画风丰沛犀利,激烈深刻的表达着复杂纠缠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弗里达》本身就是一幅绚丽得让人窒息的画作,色彩无处不明艳,音乐无处不动人,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似画家弗里达自己所选,每一帧都那么深刻地符合这个人物。 浓烈,绚烂,这是表达颜色的形容词,也是对画家弗里达一生最恰当的描述。那场灾难毁了弗里达,它让她身为一个女人却不能成为母亲。也可以说那场灾难重生了弗里达,它让她把全部的情感和语言落在了笔尖上,画出了她的梦境和现实。她生命的绚烂,在于她并不传统地跟随世俗的判断,而只听从她那颗鲜活跳跃的心灵。。。

有人说弗里达性格古怪另类,我以为她不是古怪只是个性浓烈充分。她自由的宣泄着她的所思所感,性格不受拘束,奔放而承担,这恰与墨西哥拉丁文化的背景融为一体,互相烘托生发,恰到好处的释放了她的艺术个性和张力。。。

电影画面大量运用补色,视觉效果鲜艳瑰丽,充满墨西哥民族风情中的浓烈和野性。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主人公热情激荡的性格,色彩浓艳的作品,与墨西哥豪放的原生风情的特质充分融合,蕴涵着文明人所不可能具有的创造力量和勇气,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中拉丁风范的歌曲和音乐,有种笃定的宿命感,虽然有些歌词不详,但声线沧桑顿挫,如生命警钟般嘶鸣,荡气回肠,摄人心魄。。。(托洛茨基遇害时老先知的歌词,有没有朋友可以帮助翻译下呢。个人感觉那是悲悯的启示录,是整个电影的点睛之笔。喵喵喵可惜听不懂西班牙语哇。

弗里达,你是个美丽的女人。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你拥有我所做不到的真实。。。

《弗兰肯斯坦》观后感


《弗兰肯斯坦》观后感

看《弗兰肯斯坦》这部电影完全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下个星期的英语阅读考试,但现在的我很庆幸看了这部电影,它带给我很多思考,它让我开始去认真思考一些事,去慢慢的形成一些自己的思想,而这一点是最让我欣喜的,我不愿自己是一株没有思想的芦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不否认的是开始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并不好,今天刚在空间里看到同学看完后的感受,简单的来说就是恐怖,我在看之前也看了下对小说的评价: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恐怖小说之一,看完后我就思考还要不要看这部电影,毕竟像我这种人是从来不看恐怖电影的,但为了考试也就拼了。后来又看了关于这部电影类型的介绍:剧情、科幻、恐怖,在鼓起勇气后我开始了我的电影之旅。

在影片的前30分钟我看到的是一个科学狂热爱好者,他狂热,他痴迷,他敢于挑战权威,他忠诚于自己,他不断探求......他有自己理想,然而有些事情在母亲难产死后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母亲不应该死去,没人应该死去,也正是在这时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啊遇到生命。在大学他遇到了影响其之后整个人生的老师:沃尔曼。在老师死后他参照老师的笔记,借用各类尸体的塑材和羊水在电击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一个人(说真的这段好恶心,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看下去的),尽管满身疮疤,尽管有先天缺陷,尽管力量无比。

其实我想着重谈一下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人,我从他身上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他从一开始就遭遇着不公正的对待,被众人打骂,被人说是瘟疫的罪魁祸首,面对这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于是他出了城,躲在一户农家的猪圈中生活,也就是在这时他明白了朋友的意义。

而在之后我更是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农户家境贫寒又加之天气严寒萝卜根本拔不出来是这个家庭难以维持生活,他看到之后用一整晚拔光了整个田地的萝卜,这可能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人性本善吧!这家人将从未见的他称之为森林里的精灵,在他听到之后我看到了他脸庞上的笑容,那么纯净。在圣诞节那天他收到了农户家送给他的礼物,食物和一朵小红花,他把小红花拿在手中贴近胸膛的一幕久久的在我脑海中萦绕,他渴望得到认可,他希望交到朋友,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过着平凡但幸福的生活,他要的并不多,最起码的尊重,最正常的生活。

在他救了农夫的父亲之后,向那位农夫坦露了自己的内心,他渴望融入社会,但人们因为他丑陋的外表而害怕他,农夫的一席话温暖了他受伤的心,但一切又改变了,农夫的儿子误以为他是加害自己父亲的人对他拳打脚踢将他赶了出去,我看到了他在雪地中悲恸的哭泣,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但再次看到那朵小红花时,他飞速的奔往小木屋,然而人走屋空,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悲凉啊!之后他知道的自己的来历,他决定报复,而这一段我并不想多谈。

这部电影的最后,弗兰肯斯坦去世,他伤心的哭泣,船员问他为何哭泣,他说:他是我父亲,尽管他没有给我名字。好一个父亲,他尚且能够如此,我们不应更好吗。最后他与弗兰肯斯坦一同燃烧在破裂的冰面上。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反思,既然人性本善,那社会上怎么还会有那么多坏人?是我们过于冷漠,过于自我,从不关心他人,从未给社会带来温暖才造就了如今的局面,不要抱怨他人,这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服务大众。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电影《格列弗游记》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格列弗游记英语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