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大丈夫》观后感。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也许下面的“《大丈夫》观后感”正合你意!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丈夫》观后感

用半月时间终于看完了电视剧《大丈夫》,除了被电视剧中故事情节,剧中人诙谐的语言捧腹大笑外,主人翁的人格特点更给我们启发,是典型的传统与现代观点的碰撞,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升华。现将剧中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如下。

暂且不管演员是谁吧,反正都是实力派演员演绎。就以剧中人物的角色来分析吧。

顾晓珺,是个30岁的姑娘,漂亮,能干,新潮,事业有成,受过高等教育的姑娘,谈过N个年龄相当的男友,可没有让她芳心大动,确爱上大她20岁的昔日恩师,大学教授欧阳剑,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大叔控,由此引起一大堆麻烦事,父女反目,毕竟晓珺也是敢爱敢恨的姑娘,冲破层层阻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欧阳教授,是个谈古论今观天下的人,知识渊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善于沟通交流,善解人意,遇事总是能换位思考,用他岳父的话说,老奸巨猾。用顾晓珺的话说,是个修剪过的一个盆景,从哪个角度讲都无可挑剔,有房有车有地位,事业成功,一句话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少女为之心动,就那么一个优秀的人,却被前妻抛弃,打了10几年的光棍,但毕竟遇到心动的人依然激情四射,最终得到幸福。但两个相差20岁的人在一起,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阅历都存在差距,价值观不同在所难免,再加上双方家庭的系列变故,姐姐离婚,顾母过世,前妻回来,继女矛盾,娇妻流产,确实让这个男人心力交瘁,一度变得多愁善感,同事离去,岳母离去,都让他大有感触,老是自然规律,因此这个堪称完美的男人,选择逃避,但最终因为儿子出生,让她更珍惜爱情,更珍惜人生,对未来更是充满期待,那人生堪称完美。

顾大海,是一个名厨,文化程度不高,但也已独特的方式爱家庭,以严父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更年期吧更显得不可理喻,这里值得关注的 ,更年期不光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有更年期也需要关爱和理解 ,当女儿抱怨他没让她练琴,却让她跑步,当别人家长都忙着给孩子找工作时,顾父的话教育意义深远,之所以让女儿跑步是因为希望女儿有个健壮的身体,之所以没给女儿找工作时因为力不能及,当然女儿自己掌握的真本领,学到的技能是别人永远抢不走的,话句话说,这健康和技能是可以自己享用终生的,一句话,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这样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实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永远比拿来的实用。

顾母王慧娟,对孩子的爱则如潺潺细流,当然了,她毕竟是人民教师,沟通起来更容易些,比如对待大龄,女婿,开始也是无法接受的,但当知道女儿深爱着这个男人时,就只有默默为女儿祝福,甚至为女儿出谋划策,成全这对老少恋人,让他们早日修成正果。在对待大女儿婚姻变故时,她很气愤但没有盲目指责,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宽容,和晓珺的一句对话很耐人寻味:“婚姻失败不只是一个人的责任,一棵树都朝着阳光的方向长,何况人呢”,但剧情还是有点遗憾,好人没有长寿。

顾晓岩,顾家大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就结婚了,相夫教子,最后成了家庭主妇,在丈夫出轨时,感到手足无措,最后没有怨天尤人,而选择了自强自立,面对姐姐失败的婚姻,顾晓珺的一个比喻很贴切:一家人去爬山,晓岩站在山底小等,任大伟爬到半山腰,遇到小三王思思,当然他们两人会携手爬到山顶。是啊,女人一定要自立自强,才能扞卫自己的爱情。不管怎么变故,生活总要继续,或者说穷则思变,凭着聪明才智 ,凭着自己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 ,完成从一家庭妇女到女企业家的巨变,靠自强自立,最终赢得事业成功,赢得爱情!

任大伟,由于一次出轨,离婚,破产,当然最终得到妻子的谅解,俗话说无商不奸,虽然爱某些方面不厚道,但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赵康,晓岩的恋人,爱上大他九岁的离异女人,除了晓岩的人格魅力外,还有从心里学角度讲,他是在找缺失的母爱,我认为这种爱有一定风险性。

剧终时两个男人,前夫和恋人同时送花,晓岩选择谁,剧中未做说明,假如是我,我一定会选择前夫,虽然有点缺憾,但人生本如此,哪里有没有缺憾的啊!

剧中人分析完了,我认为假如是我,我既不会找大我20岁的,也不会找小我9岁的,因为心理学认为5岁就是一代沟,没有共同的价值观,磨合起来更困难。

剧中还牵涉到再婚家庭,矛盾是难免的;老人再婚问题是否能得到儿女的支持,是否能得到恶儿女的祝福。

不是所有被祝福的婚姻都能幸福,婚姻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婚姻当事人知道。说到底,婚姻就是酸甜苦辣一锅烩。

最后祝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大丈夫》观后笔记


《大丈夫》观后笔记

这几天窝在家里把《大丈夫》看完了,不记得为什么去看了,但是看完了觉得很感动。

感动到我的并不是欧阳剑与顾晓珺那差着二十岁的爱情,也不是顾晓岩离婚后重生的痛快,说实话,这两部分我都觉得挺理想化的,那的确是在拍电视剧,自然要矛盾冲突越明显越有看头的。可能是年龄的关系,本片让我最感动的其实是那个很多人觉得演得很假的顾爸爸。这是一个很中国式的父亲,对子女、妻子的爱都放在心里,表面上对她们一个都不待见,但是整部片子下来,处处都透着他对所有人的爱(哪怕对那个让他天天骂、天天抬杠的欧阳剑,顾大海其实也是透着各种喜欢的)。

如他所说,他只是一个厨子,所以顾晓珺埋怨他,他不像别的父母一样为自己的工作而忙碌。但是其实他没有吗?当他的大女儿离婚后,他不是背着所有人的面去打电话找关系,想给大女儿找工作吗?

他不愿意接受女儿嫁给大她二十岁的男人,可是在顾晓珺结婚那天,他亲自为女儿做了一场宴席。这是一种无声的爱,他不希望她结这场婚,但父母还是斗不过子女,他还是妥协了。他用他自己的方式,为女儿庆祝,让女儿幸福。就是那一代父母的表达方式,或者可以说是那一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

整部电视剧里,这个顾大海对他的妻子可真是一百个不待见,一万个不满意。他太太也是从头到底的唯唯喏喏、轻声低语的。一次又一次她接受着他的无理取闹;一次又一次他就是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她面前上窜下跳的。可是突然,老太太去世了,顾大海的人生突然就像失去了意义,他伤心、他沉重、他怀念……这一刻我看到一种爱,他叫——相濡以沫!突然让我觉得,爱情真的要守到那个份上了才能称得上浪漫。

他是顾大海,他又是无数个那一代父母的影子,他们为了孩子可以放下身段,不计较面子,但是在孩子面前却从不放软话,永远的死扛;他们看上去莽莽撞撞,做很多出格且不考虑后果的事情,但是为了孩子他们早安排好一切,无怨无悔;他们不懂得温柔,从不对孩子提要求,但孩子的一个小动作却让他快乐的像个孩子。

顾大海是不幸的,他突然失去相依为伴的妻子,这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其实结婚不就是为了老而有伴吗?孩子们总是要长大的,他们会有自己的人生,当他们不再需要你时,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时,他们会渐渐远离你,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有自己的家,他们的生活掌握在他们手里,那个可以陪你到老的,其实还是那个结发。虽然在一起时,总会有那么多的抱怨,那么多的看不惯,可一旦失去的时候,生活里到处都将是对方的影子,这一种感情不只是爱情,那是比血源更深的一种亲情。片子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们两个已然成为了一体,现在其中的一个去世了,他就只剩下一半儿了。”两个人到底要用多久才可以互相融入成为一个整体呢?这种相濡以沫到底要多久才可以形成呢?我不知道,我想这也不应该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是这样的爱情却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我想,这一对标准的中国式父母感动着全世界吧,无论是他们之间的爱情,还是他们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用心;无论是父亲为了阻止女儿嫁给长她二十岁的男人,而天天跟着上下班还找这男人谈心,还是母亲为了省点小钱天天挤大卖场,买打折商品。无论是老太太天天被更年期的老先生折磨得大皱眉头,却还是万事顺着他,还是老太太生病时,老先生傻傻地在病床边读广告、默默流着老泪……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当孩子们都成家离开后,他们把自己的老底拿出来算一算,算一算可以给每个孩子留下多少。当老太太病重,老先生理智的面对现实,为了不成为孩子们的拖累,而决定放弃治疗……这就是中国式父母,中国的传统延续下来造就了这样的中国式父母,不要说他们的思想观念老化,是上一代社会的产物,其实仔细想想包括我们现在这一代,每做任何一件事情,还不都是在为孩子而考虑。中国人永远是这样,一代为了下一代拼搏着,生命也就是这样延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并且一代比一代活得精彩。

其实中国式父母很吃亏,他们把爱放在心里,很少说出来,往往很难让对方完全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父母们等着孩子们长大,慢慢去体会这种爱,可孩子总是那么的后知后觉,往往错过了很多本来可以更幸福的日子。中国式父母们呀,我们可以爱得更明显一点,表达得更露骨一些,亲近得更理直气壮一些。

每天处女男回家都会亲吻他的阿拉伯式父母,而我却连抱一下中国式父母的勇气也没有。在他的眼里我们很冷血,在我的眼里他们很肉麻。可我不得不承认,他的父母要活得比我父母潇洒、舒适,他们大声告诉儿子:我们还需要一点什么!而我父母却从来不对我有任何要求,只是不停的想知道:我们还能为你做点什么?

我庆幸,我有一对中国式父母,我什么也不怕,因为我知道,哪怕我不需要,还是会有人帮我准备好一切。

我难过,我有一对中国式父母,因为他们从来不要求我什么,永远不愿意给我任何负担,害我永远会忽略他们的需求。

中国式父母们呀,你们的爱很沉重、你们的爱很含蓄、你们的爱很周道。可是,你们也可以爱得更自然一些、更大方一些、更放得开一些,我想这样会让沟通变得更容易一些、更简单一些、更不留遗憾!

《大丈夫》观后感500字


《大丈夫》观后感

论文写得无聊的时候搜搜好评的电视剧,奔着王志文看了《大丈夫》,总体还可以,够喜剧也够深情,正如我欣赏的其他剧一样,总有那么几个点会打动我。
首先说说王志文的表演吧,够味够腹黑,对应不同情节他总能歪理正理一箩筐,给这部剧增添了不少逗乐,他的满口道理引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是啊,人不孤寂的源头在于有东西可思考,思考就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总能对应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他会游刃有余于生活,游刃有余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慌张。但我们看到他并不是无坚不摧,或许年轻十岁他便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而不至于如剧中那般落寞和孤单,淼淼的出国让我狠狠心疼了一把这个老男人。往日总笑人家女儿态,如今才知离别苦,是欧阳剑那时的写照吧!其实,这二者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番较量,有人在左,有人在右,也有人在挣扎。
如果要找出一个故事由戏剧转向深情的点,我想,王慧娟(小珺、晓岩妈妈)的去世再合适不过了。也许同样的经历阻碍了我正常的判断,故事从此不再戏剧,只是多了欧阳剑与顾大海之间口舌战的小消遣。我想,任何一个失去过亲人的家庭都会被一种深情的情感所笼罩着,在特殊的日子里总会记得聊几句。深情,而非悲情,我是想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生命的礼赞,因为无能为力,也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成长!
一直在关注韩童生(顾大海)的表演,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去体会一直以来接连不断的家庭剧中扮演红脸的家长,而非以往看个笑话似的旁观。从他反对欧阳剑与晓珺恋爱,到以另类的方式参加他们的婚礼,还有那段话,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为人父者的心酸与无奈,他何尝不想女儿按自己设定的幸福走下去,他的反对,也是他的爱啊!女儿出事,他立马站出来,打任大伟(晓岩丈夫),试探赵康于是我们习惯了他山一样高大的存在着,却忘了他也有渺小的时候,当顾母病危,他稳住女儿们,自己转身去超市手机特价宣传单的背影,当他粗布裤衣站在超市门口回想妻子的时候,这不正是他的脆弱吗?父爱如山啊,尽管我们的父亲没有剧中那么面面具到,有时也没那么包容,但是一颗爱子女的心却是多么相似啊,只是我们在感恩这些的时候千瓦别忘了,他们的眸子会变的深沉,脊背会弯的厉害,他的心也需要被爱填满!

电视剧大丈夫观后感


电视剧大丈夫观后感

顾晓珺和顾晓岩相比我更喜欢顾晓岩。顾晓珺是比较自我为中心,我不好你们都别想好;顾晓岩是大家好了我才能好。我比较欣赏后者,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不开心,你也不可能开心。但是顾晓岩和赵康,对赵康来说有点不公平。

人类的爱情确实没那么伟大,爱随时可以转化为恨。赵康不是在得知顾晓岩要和他分手后,说话也特别难听吗?但被分手的一方总是有些不甘心,总是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所以感觉很受伤。那句话是谁说的,不经历一两次心碎,是找不到真爱的,赵康的疗伤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最终我觉得他会找到自己的幸福。最后的结局我认为安排的不好,安排任大伟一个人拿花去就行了,赵康就不要露面了。

王慧娟死的挺可惜的,要不是顾晓岩的事情,她可能还好好活着。父母得惜自己的命,儿女自有儿女福,管那么多干吗?人死了,活着的人可能会伤心一阵子,但还得活啊,那不顾大海很快就找着韩阿姨了吗?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身体没有了,其它都是零。人就是想不开,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其它一切,都可以不顾身体,包括我在内,什么时候能想开啊。

还是亲情,亲情最珍贵。

电视剧《大丈夫》观后感


电视剧《大丈夫》观后感

前段时间在家看了《大丈夫》,当初纯粹因为对名字好奇而看,看后感觉这电视剧不错。说实话觉得里面的韩童生(饰演顾大海)演的真心不错。因为是顾晓俊找了个比自己大了20岁的男的——欧阳剑(王志文饰演),顾晓岩找了个比自己小9岁的男朋友——赵康(杨玏饰演),感觉这剧情蛮有意思的。说实话没有从头到尾全看,只断断续续的看了。可能大部分情节都看过吧!

说实话,整个剧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基本就是那三四个情节吧!影响最深刻的是顾大海为整个家庭的付出。那先说说顾大海,顾大海特倔一人,然而背后的付出是那么的让人感动。

1.顾晓俊结婚,因为他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50岁的欧阳剑,因而没有出席婚礼现场,而是选择了在厨房给女儿做一桌菜,算是给女儿的祝福。当顾晓俊埋怨他从小让她跟个男孩子似的跑步,留短发;埋怨他不让她家里,硬让她住学校宿舍;埋怨他不托关系给找一份工作时,顾大海将所有实情一一道出。让她跑步是因为她小时候生病,医生说这孩子的病治不好了,就一病秧子;不让她回家住是因为他生病了,不想影响孩子们;不给她找关系,原因是他只是一个厨子,没什么关系,没人看得起,他对顾晓俊说“你今天的成就都是你完全靠你自己的能力,这是其他人想夺都夺不走的!”一个父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

2.顾大海的妻子王慧芬生病躺在病床上,当医生告诉他病人醒过来的唯一途径就是用情感。他马上去超市拿促销单,然后守在病床前说什么什么降价了。因为王慧芬生前最爱趁超市打折买东西。当王慧芬走后,这名厨顾大海就没有做过一顿饭,而且眼前时不时的浮现出王慧芬。 记得他遇到后来的一个“准老伴”的时候,他说王慧芬活着时,他宁愿自己去大街上看别人下棋,也不愿意在家待着看见王慧芬。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心里极度感动,这就是真正的爱情。不用天天腻腻歪歪,不用天天如胶似漆,看起来两个人似乎经常有点小矛盾,交流起来也不是那么的亲昵,但是他们之间确是真正的爱情!

再说说欧阳剑和顾晓俊,这两个人,我最喜欢的就是欧阳剑的成熟和顾晓俊的女人特性。顾晓俊毕竟年轻,就和绝大多数女性一样,感觉情绪来了很不讲理,经常性的前一秒还感动的不行,下一秒自己没干好事情就开始对欧阳剑发火。经常性的对欧阳剑就是一顿埋怨,而且经常性的说话很难听。但是欧阳剑丝毫不发火,也不记在心里,似乎没什么感觉。说实话,这点我要好好学习,因为我有时候会理性的考虑这些事情,从而不理解。有时候得到一些难听的话,心里会有点情绪,不能消灭情绪,理性或者从对方角度考虑这件事情。另外,欧阳剑的出口成章,会办事。结婚后不能去度蜜月,和校长这样说,和别人那样说,两边都赚好人。而且经常性的对校长一顿马屁,让校长很喜欢他。这个功力要好好学学。哈哈……

最后说说赵康吧!其实喜欢他就是喜欢他那张嘴,特幽默,特好笑。但是很爷们,很男人,很稳重。

这部感情剧真心不错,消磨时间的话可以考虑看看。我渴望顾大海和王慧芬那样的感情,渴望欧阳教授那样的成熟,好好磨练自己,成熟稳重,特会办事,整的其他人都觉得你好,学会拍马屁领导,让领导特别赏识或者说喜欢。好好努力!

青春大丈夫读后感900字


《青春大丈夫》是一部由吴主任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作者在书中从人生,情感以及职场等多个角度回答了很多疑问,对读者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小编这里也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欣赏吧!

工作是大事,有份工作养活自己很重要。

做得太少,想得太多;付出太少,要价太高,这是90%以上的忧虑来源,90%以上的失望来源,90%以上的失败来源。这就是责任感低的体现,这样的人,老板看到你头疼,你更将自己陷入被动,它也让人抑郁、焦虑、越来越边缘,最后恶性循环。

想要高薪,想要获得尊重,这都没什么错,应该有这个抱负,但是行为匹配不了这个愿望,反差太大,只会招来轻视。

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一点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个职场新人,首先要认清自己。任何一份工作对一份新人来说都得熟悉一阵子,熟悉同事、熟悉环境、熟悉整个部门的流程,熟悉自己要做的事,而这里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不可能有人手把手教你的,需要你每日的工作中观察、思考、提问。一开始的工作比较零碎,我们称之为打杂。不要不服气,毫不客气地说,这时候的你就只配打杂,有些人说也有厉害的,在大学期间就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但是,请记住,那不是你,如果你不服气,你应该离职去创业,而不是在做一份工作的时候不服气。

仔细观察就知道,如果把部门里的项目剥离开来,需要做的事会很多很细,而其中相对琐碎的事情都得新人去做,也是领导让你干嘛就干嘛,没有选择的余地。然而,这些一点细微的小事都做不好,还整天嚷嚷要干大事,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陷入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的尴尬境地。请记着,小事做不好的人,领导自然也不会把大事放心交给你去做。

这里指的在工作中学习,不单单指工作之余的自我学习,更重要的是个人从工作本身中学到的事情。一起入职打杂,同一份工作,几年之后差距拉开了,这里不谈运气或者职场正直那一套,说的是业绩和实力。事实上,在同一个环境下,有的人能从中学习成长而有的人只能继续抱怨,抛开很难说清楚个人能力上的不同,这始终是工作态度的问题,整如网上曾经流传的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

最重要的一点是:先别想着别人能给你什么,县热爱你已有的工作,把它当成一个杯子,你的能力能够注满它,自然会有一个更大的杯子,更重要的工作然后是更高工资。

《我丈夫的爱人》观后感800字


《我丈夫的爱人》观后感

上帝爱我们本来的样子-菲律宾同志电视剧《我丈夫的爱人》观后感

出柜、同妻、出轨这些曾经让我迷茫的词汇,现在再次触动了我的心扉,在我偶然间遇到这部感人的 同志电视剧《我丈夫的爱人》的时候。

虽然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力,让我曾经一度想要放弃我内心坚守的那块阵地,违背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直女结婚,但是上天让我遇到了吴阿姨,让我遇到了这部电视剧,我的内心变得坚定,不可动摇,为自己,也为自己所爱的人们。剧中的男主角Vincent是一位同志,在开始的 时候他是一个懦弱反复的人,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他有一位爱他但是却恐同的父亲,面对曾经扬言入如果自己儿子是同志的话就要枪毙他的父亲,Vincent选择了退缩,没有继续等待他高中时就开始交往但后来因事出国的挚爱-男同志的Eric,选择了和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Lally相识、相交、相爱,对,Vincent和Lally结婚了,并且有了两个可爱的 孩子,就像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隐柜的男同志一样。然而上帝眷顾了Vincent,命运给了他一个巨大的 挑战和机会,一个面对他内心真正想法的机会:Eric回国了。说实话,我在开始的时候是鄙视两位男主角的,因为Lally是深爱他丈夫的,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两位男主角搞婚外恋是错误的,即便他们之间是真爱。可是随着剧情进一步的 推深,一步步的交织着各种背叛、谎言、友情、亲情、爱情,我也迷惑了,但是我对Vincent的弱懦和反复很反感,和广大网友一样,叫他渣攻,可是我内心又深深的希望他能够有一天勇敢起来,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幸福。上帝不会让你无缘无故的遇到某个人-Eric的母亲如是说,就在Vincent决定永远深柜下去,扮演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时候,转折来了,Vincent的堂兄Zandro-一位有异装癖的男同志的遭遇让他明白,他不能再这样懦弱下去了,我为他有这样的觉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也担心他的父亲会如何对待他,我知道,这里面充满了危险,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如果他能为了爱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勇敢的面对他的父亲,负责的对待他的家人,执着的面对他的挚爱,我相信他能够克服任何困难险阻,化险为夷,脱胎换骨。Vincent的父亲象征着社会的歧视与压力,就像我们大多数同志所面对的一样,要做到勇敢而理性的面对来自社会的磨难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是我们要明白,幸福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这样幸福才会如此珍贵,如此让人着迷,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对于中国的同志来说,如果不经历任何艰难险阻就想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上帝虽然希望我们每个人幸福,但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只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中,上帝只会让你遇到你需要遇到的 ,怎样选择,关键在我们每个人,我很幸运遇到了吴阿姨,我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多说了,这里就以剧终的一段旁白作为结尾吧:Vincent和Eric向所有人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当你足够坚强,去等待,去奉献,为你的爱而奋斗,当你有足够的耐心,引导人们去理解,去包容,那么这就是爱。

观后感:《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的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贵的一生,由少爷变成穷人,由好赌变得恋家。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观众感到自己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活着》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活着》电影观后感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活着》电影观后感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活着》电影观后感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个人观后感

观后感: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是一个闭塞国家最终的结局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仅是一个园林,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你知道电影圆明园观后感有哪些内容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圆明园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火烧圆明园〉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想当可恶的八国联军即将把这座万园之园的烧毁时清朝政府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人站起来奋起反抗呢?

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它是人类最宏伟﹑最壮观﹑收藏最多奇珍异宝的园林.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精致的的楼台亭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令我引以为荣……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事件他们疯狂的掠夺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卷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这些赃品为了销毁罪证他们用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_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看到这里我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对这群帝国列强咬牙切齿!现在我们看到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缺不全的大石柱孤零零的躺在那里了.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所有炎黄子孙都为此感到痛心.

为什么帝国列强敢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_科技_历史的国度上这样肆无忌惮的践踏_破坏?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这样软弱?我觉得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落后国家贫穷民不聊生.而外国人有洋枪洋炮一个顶俩清政府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以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是多么的可恨可悲啊!

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中华民族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_科技飞速发展.外国人再不敢侵略我们了这还不归功于我们的党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吗?虽然我们强大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奋斗更应该不停的发展科学技术.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不忘国耻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一份力量!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2

看完《圆明园》这部电影,我的脑海中浮出了许多不同的画面,不一样的感受。

在我看来,英法联军坏的不能再坏了,在他们的眼中,财富比什么都重要,在圆明园中放肆地抢劫,被抢的宝物数不胜数,还有些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这时,我的心头隐隐作痛,这些宝物都是中国的,他们和盗匪有什么区别?拿不走的,强盗就把它们砸碎,当那些宝物变成碎片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手也变的痒痒了,真想给英法联军的头领一拳。当他们抢完宝物之后,还把圆明园给烧了,林氏家族的心血,中华人民的结晶,就这样化成了一片废墟。

皇帝也有责任,要不是他贪图荣华富贵,我们就不会受人欺负,中华儿女就不会受尽屈辱,我们的家园就不会血流成河,中国就不会落后于别人。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3

看了电影《圆明园》,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圆明园的建筑的确是威严,壮观的。如此宏大,优美的建筑群令我想到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及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东宫。百年前的帝王们的宫殿都是如此的华丽,如此的奢侈,如此的令人感叹。

然而凡尔赛,东宫都还在,供各国慕名前来的游人赏玩。而今天的圆明园呢?一片废墟而已。空空的杂草地上将近一米高的野草随着微风晃动的,后面的白玉砖基无力地诉说着一世的辉煌。

我陷入了深思。帝王们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目的是炫耀他们或文才或武略的不可一世。大清王朝一统中华,巩固藩属国建立了东亚不可一世的霸权,也起了圆明园。当年起楼玩乐的人们很快地不再了,而这些建筑倒是目睹了“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的一切。我不禁愕然:历史到底是在叹息,还是在偷笑王朝统治者们的妄自尊大?

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是当年劫掠圆明园的军人,我会怎么想?一个几乎不可理解的国度的最高宫殿……也罢!可能我们不应该苛求那些军人去理解这古老而优美文化的意义——他们只是些英国和法国的普通士兵罢了。他们当然没有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更没有中国文化对帝王权威的顶礼膜拜。他们看到的,只是之前被清政府背信弃义残忍杀害的本国外交官和士兵,只是圆明园中数不尽的可能意味着自己几年工资的无数珍宝。英帝国的士兵或许希望能拿到些好东西回去卖个好价钱,来弥补生计……

这是多么巨大的误会,这是多么巨大的玩笑。

中国人的一个宏伟建筑被外国的“洋鬼子”们一把火烧掉了。

多少中国人真心热爱的国家的象征?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又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态在爱着这个国家?外国人所拍的古老黑白照片里,北京的豪华宫殿总是可怜兮兮地被街头的穷人抢占的风头,这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它如此不可思议的伟大之处,而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和想看的,却仅是这几千亩好地却连一颗庄稼也没有种的,由破坏性消费所建成的地方?

这就是圆明园,万园之园,它的被外国人所毁无疑是一出可怜的悲剧。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4

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看到皇家画院为圆明园所画的建筑图时,如此美丽,如此壮观的景象使大家为之惊叹,个性是在建造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上,大家不禁感慨道:“这真不愧是在幻想艺术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世界奇迹。”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杰作于1860年10月被毁,从那时开始,这个伟大的杰作消失在地球上。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繁华与昌盛,脑海中映起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倩影,这个集康熙、雍正、乾隆一生心血而建造的伟大建筑此刻只能成为梦影。而原因正是因为清朝末期的衰落,咸丰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这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掠夺与烧毁了这个伟大的建筑。我对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与毫无人道主义、对礼貌艺术的摧残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大清国的衰落腐败表示无奈和同情。只能说是弱肉强食,谁叫我们当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领导者。所以说,要想强国,则务必强民。期望大家在和平年代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我的贡献。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5

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和多数同学一样,我很不愿意观看有关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电影。可是,老师偏偏带我们去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影片。

电影《圆明园》描绘的正是我们不忍回首的一段耻辱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世界上最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到清乾隆9年,历经41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一直在扩建。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清王朝修建这样一座规模空前的园林,一是为了满足皇家穷奢极欲的享受,二是为了向万国来朝的番邦外国盛陈天朝威仪,展示帝国尊严。

然而,1860年10月,有人不请自来了。他们就是来自号称文明、自由和绅士之国的英吉利和法兰西的英法联军。只不过,他们不是带着礼物来朝贡的,而是举着枪炮、端着刺刀闯进来的。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强盗,他们把园中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抢走。车拉人扛,实在搬不动的就一律毁掉。最后,竟公开宣布要“文明”的把它烧掉。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万园之园成了一片废墟。熊熊大火中,康熙皇帝的北国江南顿成好梦一场;熊熊大火中,多少奇珍异宝化为乌有;熊熊大火中,龙的传人只能泪水涟涟,无言以对。熊熊大火,照亮了强盗峥嵘的狞笑,更使大清的外强中干暴露无遗。从此,国无宁日,厄运连连。昔日的文明帝国沦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亚病夫。

圆明园的一把火,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尽的痛楚,更昭示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转眼150余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正像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中国在经历了百年磨难的洗礼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东方巨人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刻在警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喜欢《《大丈夫》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