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抛弃《同窗生》观后感。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绝望的抛弃《同窗生》观后感,带给大家。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绝望的抛弃《同窗生》观后感《同窗生》初看影片简介的时候便已猜到结局必然很悲伤,这是部和《隐秘而伟大》一样题材的电影,讲述的都是朝鲜派往韩国的间谍的故事。虽然两部电影的主人公来到韩国的目的不同,成为间谍的背景不同,但结局都是一样,最后被组织抛弃,死在了他乡。抛去政治立场来讲,这两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便是被祖国的抛弃,那是一种多么透彻的心痛与无尽的绝望。
在我看来,这种被信仰的抛弃仿佛是将人打入黑暗深渊,阴冷潮湿,孤独,绝望。相比《隐秘》《同窗生》的主人公更为幸运一些,因为他成为间谍是被迫的,而且即使组织抛弃了他,他还有他妹妹这个信仰,而《隐秘》的主人公却一生为组织而活,到最后没有家人,也没有了祖国这个信仰。人生在世,有什么敌得过被信仰所抛弃来得凄凉悲惨。最为一个普通的人,严格说来,大多数人是没有像电影里那样绝对的信仰,其实也体会不到那种透彻心扉的绝望。我们往往会因为家人、朋友、恋人的背叛而感到痛苦不堪,甚至失去重新面对生活得勇气,其实这也是电影的缩小,当你最信任的人将你抛弃后,无助、绝望顿时如泉水般涌来,此时的我们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带着观众的眼泪在一片叹息中离开,怎么样才能站起来?突然想起东野圭吾《白夜行》的一句书评“绝望的念想,悲恸的守望”以及女主人公西本雪穗的一句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虽然书和电影讲述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可是我却感受到主人公们身上那股孤独而绝望却又不断挣扎的共性。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如同西本雪穗那样能够将自己完全伪装,不信仰任何,只信仰自己,也不可能如同这两部电影里的主人公那样在被信仰抛弃后绝望地离开这个世界。现实生活便是一个信仰抛弃了你,你可以寻找下一个,只是时间的问题。也许时间真的能抚平伤口。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绝望游戏攻略观后感 绝望游戏心得体会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没有错,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可能你认为()他有错但是在他的意识里这就是对的,错也好对也罢,都是人们自己的认知,可是这场游戏他才是大恶人,把人命当成一种娱乐
首先我说说柏舟,他是上一届的冠军,他知道这个游戏有多么残酷,他的朋友都死在他面前,他对那个七有这很大的仇恨以至于在这个游戏里知道十一的身份以后也是对他抱有跟对七一样的痛恨。他在女主面前一直都是以一个年下小傲娇的身份出现,叫她瞎子小姐也好,跟她开玩笑也罢,让我觉得柏舟他给女主在这个残酷的杀戮游戏中带来了很多轻松快乐的气氛,他在列车中亲吻女主的那一下真的是甜到我了,最后的结局,我选择了把枪对准自己,但迎来的是游戏结束后的光明,我并没有死,柏舟他把愿望放在了复活我的身上还让我复了明,他本来有过去的执念,可他却愿意放下过去和女主一起迎接新的未来。一开始在我眼里的柏舟就是一个小孩子,我更喜欢十一一点,但是玩玩游戏以后我觉得柏舟他真的很不错,没用有我想象的那样孩子气,关键的时候还是很可靠的,而且他也很爱女主。
其次我想说说十一,十一的结局没有柏舟甜,倒是让人感到伤感。十一只是一个游戏管理者,他出不了游戏,一开始女主就是那个单出来的99号玩家她并没有所谓的队友 ,但是十一还是成为女主的队友保护了她 ,不论是在学校事件里和女主一起找线索存活下来,把自己的手表给女主,在轮船事件里放技能救了女主,握住女主的手和女主一起传送到白天的战场也好,他虽然是个管理者可是他对女主下不了杀手,他喜欢女主但也知道他出不了这个游戏,不可能保护她一辈子,但只要在游戏里,他就一定会保护她。最后女主赢了,但是我选择了复活十一,女主不想十一再像破坏重组,她想让十一一直都存在着,而自己就继续这样活在黑暗里。看了番外,十一与女主的再遇,戳中了我的泪点,十一虽然记不起女主但是在他心里女主是他最重要的人,他知道任务是让女主参加第三届游戏可是他内心深处是不希望女主再去那个残酷的游戏了。女主与十一再遇,她决定参加比赛,再次成为冠军,让十一变成人回到她的身边不想再让他受困在游戏世界里了。虽然到此就结束了,但是我觉得女主一定可以再次获胜和十一一起创造那个不完整的happy end的
主角说完了,那接下来说说配角们吧
安妮她为了救弟弟曾经贩卖儿童,她良心上收到了谴责,所以看到孩子般的柏舟她选择了用生命保护,她不害怕死亡她知道自己是该死的,这样做也是对那些她所伤害过的孩子一个交代,安妮她是温柔的可是她以前所做的那些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也是个可怜的人物
瞳,我一开始觉得她很帅气,因为她有为了为姐姐报仇她一定要摧毁这个游戏的决心,她虽然是贩卖毒品也害过不少人,但是她本质不坏只是走错了道路而已,她最后得知姐姐的死其实和游戏根本没有关系并且炸死在了摩天轮里的时候,让我感到很心痛,加上那个体育老师的笑声,我的心更为她而感到悲痛
其他配角我就不详细说了,主要就是她们两个讲讲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没有错,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可能你认为他有错但是在他的意识里这就是对的,错也好对也罢,都是人们自己的认知,可是这场游戏他才是大恶人,把人命当成一种娱乐,让人们互相残杀,只要游戏不终结,世界上还是会有人因此而白白丧命的
最后再夸夸这个游戏吧~大逃杀系列游戏我也玩过很多,这个游戏很不错,剧情也很有意思,我很喜欢
希望见到作者大大能把十一和女主的幸福结局做出来,词穷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了,那就这样评论完啦~
绝望主妇第八季观后感影评
《绝望主妇第八季》是一部于2011年播出的爱情喜剧,该剧主要由泰瑞海切尔和伊娃朗格利亚等出演,该剧凭借出色的剧情设定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终于追完了,最后一幕真的泪,就这样告别了。
B真的是离开Rex以后变得有血有肉了,其实最合适她的是Orsen(不算后面黑化),同样的三观,同样的生活方式,而且O作为继父在努力调节她和儿女的关系,也许真的是被爱的有恃无恐吧(),所以B对O总是显得苛刻了。
G虽然一直霸道蛮横,教出的女儿们也如出一辙,但是无法讨厌起来她,觉得她身上有每个女孩的影子。太喜欢Carlos了,演员找的也很好,想当表情包,虽然两个人总是吵吵闹闹,但真的是拿G当女儿疼。
L就是个作B啊,完全无法容忍丈夫有任何建树,总是口口声声说了解Tom,但其实还是总想压制吧,自己在这个家里什么都要比丈夫强,这种比赛一样的生活真的是话说有个女儿真是小棉袄啊。
S可能是看剧必骂吧,圣母又神经质,缺心眼傻大姐,什么都是到她这里砸的一塌糊涂,多少人为Mike跟她在一起鸣不平啊,也真是好继父好丈夫了,又很关心Julie。
M太太真的是最好配角,洞察一切句句见血,算是整个剧我第二喜欢的角色吧,段子手老太太。
Eddie离开后几季太遗憾了,虽然很多时候bitch的很厉害,但是确实智商担当了,没有她怼S真的觉得少了点什么。
就这么完结了,看到主妇们的结局也算是欣慰,谢谢你们的陪伴,让我们不断反思和珍视自己的人生。
最后一集的悠扬音乐里,有婚姻,有离世,有新生;是陪伴,是支持,是长情。
用了大半年时间,补课《绝望主妇》全八季,第一次这么认真看美剧,价值观洗刷了一遍。
一开始,觉得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跟朋友吵架了就生芥蒂好不了,为了自己的目的耍小手段就不对;
然后就发现了其实不是这样。
比以前勇敢跟朋友说出真实想法了,不再那么的老好人了;
比以前对自己坦荡了,开始思考不过底线情形下,为了目的绕个弯,是不是自己和别人一样值得原谅;
比以前看清了婚姻的真相,能过就过,不能过散也很自然,至少目前的所有是投入了过,为以后奋斗着过;
四个主妇,各有千秋。
Gaby,幼稚,攀附型人格。最终开始承担养家责任。
Bree,内心有人性狂野的一面,被教育成要做淑女。所以有那么多的隐忍。放纵过,回归本心,是真的淑女啊。
Susan,我猜她是双鱼座。感性,抓马,本真,爱情大过天,控制不住情绪,有点艺术坚持,喜欢跟一家人过小日子。经过麦克的分合与离世,开始沉稳。
Lynette,为家庭放弃职场,被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磨大了脾气。婚姻双方在职场上都是强人,带到婚姻里互相不买账,第一季就感觉状态不好,第八季开场终于分手,还好,结尾还是在一起。
结局每个主妇都有了happyending,虽然一辈子还长,我却信到死他们也是happy。时间不是白过的,经历了那些,懂得了那些,会有更多的争取,更大的包容。
做得好主妇的人,也做得好工作。烘焙可以成为事业,穿搭可以成为买手,绘画可以成为老师,打工可以成为CEO。殊途同归,无非是希望和美幸福之余,图一份成就感。
每个主妇性格经历里最难忘的,当然是感同身受的部分。
内心里还是有一点像Gaby的幼稚希望有人为我承担一切的;
自小把自己培养成了规矩颇多的Bree,把一切藏在心里;
情绪化好幻想的Susan70%以上是我;
Lynette和Tom的婚姻争执,就如同我和大叔的互相不服气。
感受了,认识了,调整看看。
《肖生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生克的救赎》有感
从今天开始,无论身心多忙多累多纠结,立志做到一天一部电影,并开始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化为不饱满的笔墨,就此生花,就从《肖生克的救赎》开始吧:
这部长达二个多小时的电影非常震撼,又很有内涵,是一部难得的励志影片。故事梗概“被诬谋杀自己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好朋友。安迪一向沉默寡言却从不屈从同性恋,用性命维护自己的尊严。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稍微宽松的待遇。他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成功建立了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安迪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看一部影片不仅要了解故事梗概,更要深刻剖析人物。安迪善良,表面上懦弱,其实内心非常强大,有目标、有主见、有学识、也有胆魄,他从始至终都在为尊严而战,为正义而战,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理想的人。
瑞德,一个真正的囚徒,一个被监狱制度化压迫的可怜虫,他假释后的一系列行为无疑和老布的结局异曲同工,老布选择自杀,瑞德则是一个典型的麻木了的机器人。他有一段经典的台词,就是安迪关上办公室的门放《费加罗的婚礼》,勾起了所有囚犯的即将泯灭的良知,让他们产生一丝希望,瑞德台词“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这个中年囚犯的结局不言而喻。
肖申克监狱是一种权威的代表,就像训练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场所,处处给人以暗示,让你无条件由衷地接受。安迪为了希望和自由而战,他是打破监狱僵硬制度的佼佼者,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影片真的不错,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看过,但没有现在认识的这么深刻,不知原著是否更有耐读性,需要静心阅读,无奈心暂时压抑地静不下来,还是暂时坠入影片中吧,继续下一个计划,算是分享,也算是救赎。
绝境逢生观后感
绝境逢生观后感(一):啼笑皆非,不忘国耻
绍兴县陶堰镇校三1班:诸霈铃
在一个晴朗的上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有潘长江、影坛“常青树”魏宗万“主演的战争喜剧片电影《绝境逢生》。此电影曾获 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剪辑奖。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艘潜艇在护送日军情报人员回美军太平洋基地途中遭到了日军军舰的追逐。以托马斯为首的美军突击队和情报人员在中国沿海大陆登陆,得到了渔家姑娘莲妹子和渔村敢死队员的营救。日军占领军司令西原少佐得到美军营救计划的情报,决定派人以美人鱼的身份打入营救队伍之中,但这一阴谋被老万和手下的敢死队员识破,假美人鱼被处决。:
西原得知气急败坏,大举进攻渔村,渔村一片火海。他要敢死队交出情报人员春子,不然杀尽全村老百姓,莲妹子闻声毅然穿上美军服,冒充春子,来到日军驻地。
真正的春子此时正带着铁匠来到了日军的油料库,点燃了炸药。然后,春子驾着直升飞机向日军猛烈地轰炸、扫射。老万和美军也冲向日军驻地救出了莲妹子,他们并肩战斗杀得日军溃不成军。总部派来了潜艇,老万、铁匠和莲妹子等护送美军士兵们登上回国的路途。lh
这部电影虽然是战争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的残暴,但是带有很强的喜剧色彩,同学们都看得很认真。
我们在潘长江扮演的铁匠年陈的各种喜剧化的动作中开怀大笑,但在笑过之后我们要思考,中国这么个大国,为什么会受到日本一个小岛国的欺侮我们都是中华的子孙,不应该忘记祖国的悲惨历史,应该学好知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游击队长老万的机智,铁匠陈的误打误撞,莲妹子的善良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义是永远不会被邪恶所打倒的。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平永远都是人民所期盼的。
和平永远是世界的主题。
绝境逢生观后感(二)
绝境中求胜
五年级XX
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是特别的一天,为什么这么说呢亲爱的读者,你能猜出来吗不用猜了,我告诉你吧,因为今天下午我们在学校里看电影了,对于我们这些农村的小学生来说,这可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向大家说说这部电影了。电影名叫《绝境逢生》,主演是潘长江(这是我问老师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渔夫和一位铁匠。内容可有趣了,我们全校的同学在观看的过程中是笑声不断的,老师们也笑弯了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的故事。那里,日本正在攻打我们中国,老百姓们都不畏艰险,参加了战斗。后来,因为我们在无意间帮助了美国军人后,美国军人也一起帮助我们对付那些又笨又可恶的日本鬼子。最后,终于消灭了他们。
电影中的渔夫很大胆、勇敢,为了能消灭更多的敌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去炸死那些恶狠狠的日本兵:他们把炸药放在咸鱼堆里,用火点燃,准备引日本兵自己上钩,没想到的是队长老万挑炸药鱼去引诱日本兵时,不巧遇上了打铁的铁匠,因为老万曾欠着铁匠二元钱,铁匠一直记在心里,见到老万就急忙跑上去要钱,可老万说有急事,他就是不听,坐在了炸药鱼上,因为他一坐,导火线快速点燃,日本兵走了过来,看到那些咸鱼称赞叫好,老万将铁匠拉起来跑到桥下。”轰“炸药一下子爆炸了,而铁匠和老万一下子回到了自己家门口……陈铁匠是镇上的一个斤斤计较的、胆小却又善良的普通镇民,他与莲妹子共同救下了遇难的美国军人。人民毕竟是人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军队训练,善良的老百姓被日军的间谍所骗,铁匠陈也被日军利用,使街坊误认为他成了汉奸,以至他想要去自杀,但他又误打误撞,救下了游击队长老万。铁匠陈似乎是一个幸运的人,从他向老万讨要2块钱的债务起,他就误打误撞的救下了许多人。就连春子也是被他救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是永远不会被邪恶所打倒的。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平永远都是人民所期盼的。在绝境中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危难时刻能不抛弃自己的战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语:本文感情真挚,语言准确生动,可以看出小作者确实是很认真的观看了影片,这是值得表扬的。尤其是对影片中两位主角的描述,仿佛是给我们再现了电影中的那些情节,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学生们告诉我,电影中有个片段让他们印象深刻:莲妹子她正低着头,仔细的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旁边的一个美国兵自言自语地说:”也许她不是坏人,也许中国人都是善良的。“美国兵简单的一句话,却透露出了美国兵对中国人民的信任与认可。虽然电影看完了,但是这句话一直回响在学生的耳旁,我相信他们能成为这样的中国人。
指导老师:XXX
绝境逢生观后感(三)
今天下午,我看了电影《绝境逢生》。这次,我破天荒地看电影没打瞌睡,集中精力看这部影片,甚至含在嘴里的糖化了都没有发觉。因为这部电影给我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是发自内心的一股力量,一种本能,一种赞叹!
这部电影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几位士兵护送美国一个女军官(情报处的,来破译敌人的密码),到敌人总部破译密码,一路上与鬼子周旋的幽默故事。当然,为了早日解放,途中一个村子里的老百姓也与鬼子展开了拼死搏斗,斗智斗勇,最终把日本人赶出了中国!
这部电影有很多搞笑情节,但我被一股力量压抑着,怎么也笑不出来。最后一幕渐渐变暗时,我想了很多。我想:如果没有战争该多好啊,如果没有战争,影片中卖鱼老翁就不用在忙了2天才捉到的鱼里埋上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如果没有战争,影片中的铁匠就不用连夜赶造几百把用来和日本人打仗的刀了。如果没有战争才多好哇!可为什么世界上总有战争呢就因为有了战争,妇女们成了寡妇,孩子们成了孤儿,男人们把自己的血肉之躯抛在了战场上,连姓名都不曾留下!我们讨厌战争,但我们却不惧怕战争!当战争不可避免地降临,我们要么甘当战争的牺牲品,永远的亡国,要么就挺起胸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为一个大国。中国人是谦和的,但绝不是懦弱的!
《橘生淮南》观后感
这部电视剧是振华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虽然剧情跟其他两部大同小异,很多人都diss剧里男女主颜值,但是这部剧的观感跟之前的完全不同,它更真实,更符合我所经历了解的校园恋情。
暗恋就是这样,会分好几种,有些是一开始默默的,看到他/她谈恋爱了,就黯然伤神,不再喜欢,然后放下他寻找其他恋情;有些是偏执的喜欢,得不到就自暴自弃,想要引起关注;有些是执着的喜欢,是一种习惯,他/她开心就好,他/她不开心,就想办法让他/她开心,但是不敢让他/她知道。
剧中暗恋不止有洛枳对盛淮南,还有张明瑞对洛枳,郑文瑞对盛淮南的暗恋,洛枳爱盛淮南就是偷偷的,不让别人知道,也不会让盛淮南知道,她的喜欢在不属于她的时候不是占有,只是小心翼翼和祝福,在爱情属于她之后,就慢慢变成占有和祝福,她的占有并不是束缚,而是光明正大的关心;张明瑞对洛枳的暗恋,也是如此,他知道爱情不属于他的时候,他也没有去怪谁,好朋友还是好朋友,盛淮南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分得清爱情和友情的样子;郑文瑞对盛淮南的暗恋是一种执着,她知道他不喜欢她,但是她希望能有点关注,于是她就做了很多自暴自弃的事,但是引起的只有别人的怪异眼神,不能博得盛淮南的关注,她尝试过了,但是还在执着。
爱情没有一开始就应该属于谁这种说法,只有后面的努力和自己制造的机会才是关键。我见过的暗恋成功范例,都是经过了一方主动示好,不管对方会不会喜欢自己,都会继续对他/她好,让他/她感受到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懂他/她,爱他/她的人。
这部电视剧没有完全按小说剧情,改编了一开始盛淮南确实喜欢叶展颜的事实,让盛淮南成为了从一而终的人,只是因为误会喜欢过叶展颜,我觉得这个改编可以接受,毕竟电视剧为了强调盛淮南对洛枳的爱,我觉得这样的改编不太符合现实,像叶展颜那样的漂亮女生,在高中时代确实是个发光体,非常吸引人,盛淮南喜欢她无可厚非后来他大学遇到洛枳,长大了,思想可能也不一样,想要的女孩子是能懂自己的,有共同话题的女生,洛枳就是最理想的那个,也是最有意思的那个,自然他就能放下过去,只喜欢洛枳一个。仅是我的个人感觉,剧还是很好的,可以二次观看!
《插班生》观后感
《插班生》观后感
这是一个寒门子弟求学的故事。方翔,一个乡下来的孩子,渴望获得知识。他幼年丧母,父亲进城工作,挣着杯水车薪的工资。这对于一个需要上学的孩子来说,是十分不幸的。乡下的孩子被囚禁在乡下,从没见过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也从没见过高科技产品。
进城后,方翔与父亲住在一个大院里,里面还有陆军、田二丫、王小宝等几个孩子们,他们和方翔一样,都要通过考试进入他们心中的天堂城门小学。乡下孩子虽出于乡下,可他们认真、执着。方翔凭着自己的力量考入了小学,可由于名额只有五个,所以同院的孩子们没能入选。
虽然考入了学校,可学费还是很大的问题,多亏了同住一院的叔叔阿姨们的帮助,方翔才能到学校上课。在学校里,他是一名好学生;放学后,他又与王小宝等人一起温习他所学的内容。于是,孩子们建立了自己的小学葡萄院小学。
开始时,家长们认为孩子们擅自拿自家东西来玩是很不好的,便将刚刚准备好的学具统统没收,后来,孩子们的执着令家长们软了心,而且他们也发现,让孩子们学习知识也是有益而无害的。可这个葡萄院小学学习的过程却经历了一波三折。在此之前,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首先,方翔与校长的一次正面谈话让校长意识到了,现下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学名额还是太少,以至于很多孩子都无法正常上学。
其次,方翔的同学教他玩电子游戏,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一饱眼福,其中一位同学建议把游戏机接到投影仪上,可不知怎的,就在连接上的那一刻,投影仪坏了。方翔为了袒护同学,便承认了错误,因为他的谎言,他必须得赔一台投影仪,或将旧投影仪修好。因为无力偿还这笔钱,方翔不敢去上学。但当老师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后,也就原谅了他。
影片的末尾,政府放宽了入学政策,而葡萄院小学里的全部学生也都进入了城门小学。
对比着来看,我们从学习环境上、条件上都比方翔他们优越很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来努力学习,报答祖国。
《生门》观后感精选
一篇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都有哪些眼前一亮的特点呢?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此时我们不妨通过写观后感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在观看后写一份观后感,撰写观后感首先要我们看懂影片,要准确懂得影片的基本内容,读后感大全特意为您准备了“《生门》观后感”,希望能帮到您,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生门》观后感【篇1】
先来聊聊作者。芥川龙之介,日本人,1892年生,卒于抗日战争前十年。他博闻强识,多愁善感,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讨厌隔靴搔痒式的含蓄。他擅长猛烈的直击人心,毫不留情,所以无病呻吟与他彻底无缘。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他和我国大学者胡适的交集,提到孔子、诸葛亮、李白、苏轼等名人,更是频繁引用我国古诗,让我心生好感。
言归正传,罗生门是人世与地狱之间的门,意味着“生死徘徊”。标题看似玄幻,情节却真实得近乎残酷。不论家将后来有没有当强盗,都隐喻了他放低善念,从人间踏入地狱。家将手握短刀,逼问老妇时,一种站在道德高位上的`骄傲感油然而生,他成了老妇的审判官,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
罗生门是坐落于京都的一座破庙,故事年代,京都连年遭灾: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等不一而足。整个京城尚且衰败不堪,何况小小的罗生门,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罗生门里的佛像和祭祀用具俱已损毁,涂着朱漆或饰有金箔的木料被人推在路旁当柴出售。
社会经济低迷,人们普遍生活窘迫,在生存压力下,道德和良知失去约束,人性的“恶”渐露狰狞。由此犯下罗生门下的五宗罪。
第一宗罪。由于京都城的衰败不堪,仆人被多年的雇主解雇,以致仆人走投无路,迫得在破庙栖身。经济压力下,雇主的冷漠与仆人的弱势形成强烈对比。仆人对雇主不能说无怨无恨,却也是无可奈何。仆人的当务之急是设法筹措明日的生计,但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即使想方设法也是无法可想。为生计所迫,是仆人蜕变为盗贼的原动力。
第二宗罪。在萧条的大背景下,庙宇因无人修缮而衰败不堪倒也罢了。但无主尸体被遗弃于罗生门楼上且日久成俗,任由食尸鸟啄食,以致日暮时分罗生门的上空昏鸦蔽日。人世间重生轻死本是常情,然而对死者的遗弃却超出了“轻死”的度,一个对死者失去尊重的社会必然见利忘义,死者的无助折射出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
第三宗罪。为生计所迫,老太婆竟然去拨死人的头发做假发。对死者的亵渎,必然导致生者的同类相残。无论这个得瘟疫死去的女人生前有多么的十恶不赦,死亡等于清算,应该能洗去其一生的罪孽。然而,老太婆连死人也不肯放过,求生的本能淹没了道德的界限,良知轻易地滑向罪恶,其行为之恶劣可与当年午子胥掘墓鞭尸相提并论。
第四宗罪。仆人三下两下扯掉老太婆的衣衫,一脚把抱住自己腿不放的老太婆踹倒在死尸上,然后把剥下的丝柏树皮色衣服夹在腋下,转眼跑下陡梯,消失在夜色深处。仆人阻止老太婆对死人的亵渎,是出于善的本能,然而当他去剥去老太婆衣服时,却是以惩恶的名义在作恶。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弱者无力抗争强者,就将矛头指向更弱者。
第五宗罪。被拔头发的死去的女人,生前曾把蛇一段段切成四寸长晒干,说是鱼干拿到禁军营地去卖。禁军们都夸她卖的鱼干味道鲜美,竟顿顿买来做菜。东京都当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与当前的中国何其相似。一个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社会里。
贫穷是人性滑向“恶”的首要推手。正如梁晓声所言:“与富足相比,贫穷更容易使人性情恶劣,更容易使人的内心世界变得黑暗,而且充满沮丧和憎恨。”罗生门里一共出现四个人物,包括雇主、仆人、老太婆、死去的女人。为了生存,雇主解雇仆人、仆人欺侮老太婆、老太婆亵渎死去的女人,而死去的女人生前又去欺骗士兵。他们严格遵循丛林法则,剥去温情的道德外衣,把人性的“恶”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不禁让我想起时下的道德绑架:你那么有钱,捐款怎么只捐五十万?我这么讨厌日本,你怎么能买日本车?你出名了,为什么不把钱分给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
以上言论虽然听起来可笑,却真实的发生着,而且常常发生。很多人在指责恶行之时,同时掩耳盗铃式的掩藏自己的恶念,还自以为自己所做的是正义的、是善的,值得深思。
《生门》观后感【篇2】
《罗生门》的故事取材自平安时代的故事集《今昔物语》,其小说内的时代背景也是平安时代末期,芥川龙之介以古材写今事,将一幅人间炼狱般的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内容充斥着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和对人类善恶观的思考,道出了一个生存需求的“无奈”。
小说开篇就写道: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
空旷的门楼下,除了他别无旁人,只有一只蟋蟀伏在红漆斑驳的粗圆的桂木门柱上。
寥寥数语,就将一股浓重阴翳的气氛描绘了出来,漆红的粗圆的桂木门柱与伏在上面渺小的蟋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罗生门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破败。
之后小说对罗生门为什么变得如此破败进行了解释:原因是京都连年遭灾,天灾人祸不断才至于此,原本热闹的朱雀大路变得人迹罕至,盛金箔银箔用的木箱也变得如柴火般廉贱。
日暮之后,这里更是犹如一座鬼城,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死尸遍地。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落魄的仆人,望着沉沉的黑夜,孤寂的等待着,他被大雨困在罗生门前,身后罗生门更是像一座修罗殿一般可怖。
被雇主辞退的仆人无处可去,纵使雨停了他也不知道该往何处生存,为了寻一个过夜的地方,他被逼无奈进入了罗生门内。
罗生门如传闻的一样,死尸遍地,充斥着“恶”,仆人进入罗生门是受迫于这个黑夜,在罗生门内的选择则是他自己做出了选择。
他意外的在尸横遍地的阁楼上发现了一个老妪。老妪满头白发,又瘦又矮,正在一具死尸头上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仆人不明所以,也不知该将老妪的行为归为善还是恶。
他出声质问老妪为何如此,老妪却对他说:只是想取这女尸的头发做个发髻,倒腾些假发生意。
这时仆人的心中升起了一丝憎恶与轻蔑的情绪,因为仆人之前对于生存的抉择,是做一个强盗还是活活饿死,他一直在犹豫,出身于大户人家,纵使他已经被解雇,但他认为自己还是应该比强盗要高尚一些的,此时看到了老妪的行为,内心的鄙夷不免油然而生。
老妪见其露出这样的表情,就又对他说:这具尸体生前也曾把蛇切成段晒干当成鱼干卖给禁军军营,在大家看来也是缺德事一桩,但是自己不觉得这是缺德事,无非都是为了生存,就像自己现在拔她的头发一样。
仆人听完了老妪的叙述,思考一番后,内心也仿佛得到了答案一样,他粗暴地上前推到老妪并抢走了她的衣服,他说:自己同样是为了生存。
人的本性暴露无遗,仆人也在生存的需求面前做出了选择。
小说的结尾写道:
过了好一会儿,死一样倒着的老太婆才从死尸中撑起裸体,发出不知是呓语还是呻吟的声响,借着仍在燃烧的火光爬到楼梯口,垂下短短的白发朝门下张望。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
仆人的去向,自然无人知晓。
此时的老妪已经和这里的死尸没有区别了,作恶者自有更恶者惩罚,死去的女尸是这样,苟且偷生的老妪是这样,夺门而出的仆人也一定是这样的结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强者怯懦,挥刀向更强者,弱者怯懦,却挥刀向更弱者。
我对这段结局的理解是,它既体现了芥川龙之介的悲观情节,对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感到深深的绝望,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心中尚存的一丝希望。
外面只有黑洞洞,不知何时会亮的天,以及无人知晓去向的仆人,结局的不明朗更容易令人产生遐想,在这个黑夜里不知还有多少人会失去生命,又有多少人会放弃信仰沦为强盗,我们无从推测,但是我们知道天总是会亮的,雨总是会停的。
人生善恶一念之间,罗生门好比是人间和地狱间隔的一扇门,地狱之门只需要自己给自己一个理由便会为你打开,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人便沦为了兽。
芥川龙之介借这个故事批判了社会上自私的利己主义,也写出了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上生存之艰难,这让我想到了《狂人日记》,同样也写出了社会吃人的本质,人在黑暗的夜色下分不清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在满是“吃人”的历史上也分辨不了其他的字眼。
关于小说的感受就写到这里了,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社会的人们对黑夜的心得理解更加丰富了,只是更容易迷失在追逐光芒的路途中,错付了光。
《生门》观后感【篇3】
“罗生门一带的恶鬼,都被人性的黑暗给吓跑了”。
好久没看黑白质感的电影了,初看影片,有的只是怀旧的感觉,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个性也渐渐鲜明起来,影片的主题也渐渐的得到了升华。
这个发生在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和樵夫之间的故事情节十分的简单:强盗见到武士的妻子秀色可餐,想占为己有,利用机会强暴了武士的妻子,武士从此不要这个老婆了。强盗见武士不要他老婆,觉得没有竞争,他也不要那个女人了。武士的妻子觉得太没面子,就挑拨武士和强盗打起来,谁知两人比起剑,竟和一般地痞流氓打烂仗无异,都怕死且毫无剑法可言,搏斗间,强盗幸运的杀死武士,这整个过程,都被上山打柴的樵夫看见了。可是他趁大家都离开现场后,偷走了武士身上名贵的短剑。故事发展到这一步似乎已经到了结局,悲惨而死的武士,占据了妻子的强盗,和得到了不义之财的樵夫。但影片之所以能名垂千古,以致接连夺下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定有它更深远的意义,这个案件在侦查之时,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一己的私立,为了自己的面子,都不肯说出实话,在无数的谎言中维护自己的形象,各执一词的争论中我们看到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它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驳骨露肉的展现了出来,人心如鬼蜮,万万不可相信,赤裸裸的谎言,赤裸裸的肮脏,淋漓尽致的,毫无保留的,全部摊在观众面前,怎能不引人深思?
影片拍摄时正值日本处于战后政权交替时期,国家衰败经济颓废生产力严重下降,国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渐缺失。黑泽明借用人类共同的心灵思索对国家未来的走向,表示了身为艺术家的迷茫和忧虑,同时影片中也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解构和反思。战乱,天灾,疾病,盗贼不断的日本平安朝俨然已是一个地狱。而罗生门里樵夫的叙述只是具化了人类在这地狱里丑陋,自私的狰狞嘴脸。在这地狱里,人已丧失了善良的人性,退化成仅仅由本能和欲望所支配的兽。社会的支柱是什么?不就是人的公德心吗,一旦人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丧失掉人性,那么这样的社会就会充满罪恶,充满腐朽,黑暗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最后吞噬的不仅是社会,还有人们希望的火焰,这比任何的山崩地裂,海啸地震都要可怕,家园可以重建,但当人们看不见善良,看不见真诚,看不见光明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罗生门时代。在西方,柏拉图、马克思和斯金纳都强调社会条件作用的范围,强调我们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去改变人的本性。道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当人们面对诱惑的时候,一切事物都会成为罪恶的源泉,当人们身处不平等,不和谐的社会的时候,当人们没有信仰直至绝望的时候,人性的恶就会如山洪暴发,一瞬间吞噬掉所有。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究竟是社会的结构改变着人性?还是人性的善恶支配着社会?社会历史作为人的活动的总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通过实践不断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的过程。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和谐的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性真、善、美的统一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发展。所以,事实上,人类社会只不过是发生恶行的一种环境。如果社会是恶,那么其恶行来自于人,而不是相反。恶的来源不在宇宙之中,而是在人这种理性动物的本性之中。
导演虽然将人类最黑暗的一面表露无疑,但在影片的最后还留给我们一丝人类善的火苗。片中有一个细节,三个人开始来躲雨时因为太冷弄了一些罗生门破败的木版来生火,我觉得这冰冷大雨中的星星之火就是人类善的象征。相对于外面的瓢泼大雨,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并且随着故事的深入,人性恶的一层层被挖掘,微弱的火苗越来越小,最后干脆被杂工一脚提灭扔到雨中。这一镜头标志着人类希望的彻底破灭,我想也许这就是本片的最高潮。然而导演黑泽明到此却笔锋一转,构造出另一个新的结局。罗生门中的大汉对樵夫说出的那一句“你把那短刀拿了去哪里?”时,雷声轰然,苍天也为人类的自私自利而怒吼。正当我们有处于默然时,电影又通过樵夫领养那个婴儿这一举动向我们表达出了一个希望。正如和尚说“我终于又可以相信人类了”。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了,在给人无限的绝望之后,导演又在最后给人一点点希望的影子,这点希望的藤条,让人忍不住伸手牢牢的攥住。
《生门》观后感【篇4】
这个世界,远比地狱更像地狱
清代胡文英论庄子的一句话我认为用来形容芥川先生,也是万分贴切。这句话就是:“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一书,其实不止这一个故事,而是有好几个故事。而大家熟悉的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实则是取材于芥川龙之介的另一个故事《竹林中》——一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几个嫌疑人各执一词的招供。这个故事有专门的电影讲解,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我想大致说一下我记忆深刻的另外几个故事。
罗生门
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家将,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他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他刚开始宁愿饿死也没有勇气去不择手段地做偷盗之事以求苟且生存。不管真的是良心未泯,还是仅仅害怕名誉败坏,这起码意味着他没有放弃在人世间拼搏的希望。在他刚看见老妇人拔取尸体上的头发时,内心涌动着对所有罪恶的强烈愤怒和厌恶,甚至在一瞬间坚定了自己堂堂正正饿死路旁的决心。有这样的情绪反应也说明他还是一个正常的人,有着正常人的道德和感情。
然而,当老妇人理所当然地阐述了自己作恶的理由,几乎在转瞬之间,家将摇身一变成为魔鬼。他剥下老妇人的衣服,头也不回地置其于死地,所有的人情和人性在难以置信的电光石火之间泯灭了,消失无踪——不禁让每一个读到这里的人惊叹,原来人的本性里那善良的无私的部分,何其脆弱,不堪一击。
地狱火
崛川大公手下的画师良秀是一个形象丑陋、脾气古怪、傲慢自大的怪人,但由于他在绘画上的名气和才气,所以得到大公的器重。良秀在艺术上有种怪癖,喜欢以现实的人物为原型来描绘妖魔鬼怪,甚至不惜为此而折磨别人:但他对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又显示出父爱的慈祥。一次,良秀受大公之命画一幅名为“地狱交”的屏风,他把自己关在屋于里没日没夜的工作,半月以后,风屏的大部分已经完成,只剩下最关键的部分还空着。这时,良秀请求大公制造一场火灾,让一位穿着华贵的女侍锁在车内被活活饶死,只有亲眼目睹了这样惨绝人寰的一幕,他才能完成作品的核心部分。大公答应了他的请求,几天之后良秀到现场观摩火灾,结果发现被关在车中的竟是自己的女儿,良秀起初大惊失色,惊慌悲痛,但随着火势的加大,在女儿叫喊中,良秀反而显示出冷静甚至愉悦的表情。火灾之后,良秀完成了地狱变屏风,而他本人也在第二天悬梁自尽。
画师良秀的女儿和他一起在大公的府邸,一次偶然的机会,画师女儿为了救一只猴子被大公所见,大公好色,一步步的把画师女儿往身边安排,画师为大公以前的贴身侍女画过画像,这些侍女没隔多久就死去,画师知道大公的意思,他进行抗争,祈求放过,但没有得到允许。画师女儿也不愿意,于是大公用强,但是被人撞破。最后画师用极端的手法来保护她的女儿不受凌辱,就是以死相逼,大公居然毫不同情他,允许了画师的计策,最后画师在燃烧的香车下,完成了自己最好的艺术品,之后与追随女儿共赴黄泉。
河童
狂人登山时在晓雾中迷失方向,误入河童国。在那里他耳闻目睹了这个国家的一切,感到无法忍受而逃回了人类社会。可立即又对人类社会感到嫌恶和绝望,他又转念想逃回河童国却被抓了回来,并被认为是“狂人”而送进了精神病医院。这个故事就是狂人在精神病医院常向人们讲述的一段他自己的经历。
河童国有哪些怪异之处呢?
未出生的孩子有选择是否出生的权利,如果一个被怀孕而未生出的河童不想出生,ta可以进行声明,说自己不想被生出来,那就对怀孕的母河童注射一种液体,然后肚子就能像漏气的皮球一样恢复如初。
河童世界中的恋爱和人类世界有很大的区别。当一个磁性河童一旦看中了雄性河童,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追逐他,或是诱惑他,雄性河童也会反过来追逐,最后会元气大伤,互相的追逐没有任何的掩饰,就像原始人一样。
河童没有耳朵,所以听不到声音,但是他们却要演奏音乐。
为了控制人口,进行的有计划的吃河童计划,这样就能一方面控制人口,一方面解决粮食问题。吃人的前轴就是解佣,然后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屠宰,制作成为食品,大家都很习惯吃这种肉。他们也以煤渣为食物,河童只要是肚子饿了,就什么都拿来吃。
河童会因为一些特定的话语而致死,比如说你要对一个河童说“你这强盗”就会引起心脏麻痹。
结语
人间之所以是比地狱更深的地狱,在于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纠结:你活在世上只是因为你(的才能)对别人还有用处,你所坚持的,可能是被别人蔑视和玩弄的。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必须用这个纠结去换生存。
《生门》观后感【篇5】
《罗生门》借着樵夫的口,这个发现命案现场的第一人,在破旧的罗生门下躲避一场大雨的时间里,对一个路人还有一个与案件当事人有过一面之缘的行僧。叙述了这起杀人案整个事件。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武士牵着坐在白马上的妻子行走山间,与行僧擦肩而过。之后正躺在树下的强盗在微风吹起马上女人面纱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他骗绑了武士,强暴了女子。而路过的樵夫发现武士的尸体后慌忙报官。杀死武士的是强盗,这一点已经确认。看似简单的事情,而矛盾集中在杀人的动机和凶器——究竟是长剑还是短刀上。每个人的说词都是不同的,但都完美无缺。
那为什么会出现同一件事,不同的说法呢?学习了管理心理学,我们就用其中一方面的视角来看看《罗生门》,管理心理学认为,表现人的行为差异因素中,动机因素是一个决定因素。而动机是由于一种需要所推动的,达到目标的行为动力。当我们把动机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来考察时,可以看到个体因动机的存着而使行为带有目的性,因而动机总带有目的性。
那电影中的人物的不同动机如何体现出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强盗并未否认自己杀死了武士。然而他口中的武士与自己用长剑激战二十多回合不幸落败也算是好汉一个,而自己则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男子汉。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让她顺从地满足了自己的欲念,是一件让自己无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认了自己被强暴的屈辱,并宣称在此之后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对其冷冷的漠视令自己痛苦万分。于是她拔出短刀让武士杀了自己。但自己因悲伤过度昏厥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自己想要寻死却没有胆量。此时的强盗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说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强盗在自己面前强暴了自己的妻子。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他遂感愤怒万分。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短刀自己剖腹而死。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强盗在强暴了女人以后百般抚慰只要她愿意跟他走。她无法决定,想要自己的丈夫和强盗以武力决战,而自己会跟随胜出的一方走。然而武士是懦弱的,他表示不愿意为她冒生命的危险,并且责问自己的妻子:“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你为何不自杀?”此刻强盗说了一句话:“不要这样对待她,她们不是男人,她们无法克制的哭,是因为她们是弱者。”而女人霎时明白过来,自己的丈夫是多么无耻而懦弱的男人。她质问他身为武士却为何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妻子,并且对强盗亦百般嘲讽。在她的挑唆下,两个男人终于彼此拔出了长剑开始决战。然而,两人的姿势和剑法是多么的杂乱而无章,毫无气概可言。武士的死也仅仅是无意间的事情。等强盗回过头来,女人已经不见。
事情就是如此,然而为何樵夫不愿意说出真相呢?他说自己不愿意卷入案件。而事实上,只是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而已。他意图隐瞒的这件事情被听他口述的那个路人所揭穿。
影片放到这里,差不多是结尾了。然而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各自为了掩饰自己软弱的地方,“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他们各自的认知支配下产生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动机,都使这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同时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一)
先看这部电影,首先感到的是作者对电影情节设计的巧妙。以和尚,樵夫和乞丐在罗生门的对话为就是主线引出案件情节的发展,抒发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和尚、樵夫的对话引起我们的兴趣,乞丐正是代替我们一步一步、一问一问引出这个简单的事件,就是强盗见一对夫妇色从心起,占有了女人,杀了他的丈夫,可是这三人对事件的过程的描述却大不相同。
那么我们先是看樵夫的话,也就是真实的故事吧
强盗占有了女人后恳请女人嫁给他,女人割开丈夫身上的绳索无声的说明两个人决斗,省着的倒塌。女人的丈夫惊慌拒绝不愿为一个失贞的女人赌上自己的性命,强盗和武士犹豫中,女人显现出不一般的凶狠,讥讽男人的怯懦,痛斥他们的软弱,于是两个男人被激进行了一场狼狈的战斗。强盗杀死男人后女人却因惊恐逃离了。
强盗的故事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呢?
强盗占有了女人就要离开,女人抓住强盗要求他杀掉自己的丈夫并许诺跟随强盗,强盗割开武士的绳索进行了一场英勇的战斗,强盗杀死男人后女人却因惊恐逃离了。
也许女人的故事是最不合理的了
强盗占有了女人后恳请女人嫁给他但被女人坚决拒绝,女人割开丈夫的绳索却不想丈夫一脸憎恶,女人泪如泉涌在心痛中晕掉,醒来后发现丈夫已死,匕首插在胸口,强盗不知所踪。
那么武士呢,一个魂灵,没有说谎的必要了吧
强盗占有了女人后要离开,女人拉住强盗要求他杀死自己的丈夫,却被武士鄙弃,强盗割开了武士的绳索并要求处置这个无耻的女人,女人逃走,强盗离去,武士羞愤自杀。
这样看,是不是清晰了很多呢?每个人的故事都去掉了什么又增添了什么,去掉了自己的懦弱、自私、无耻、给自己加上了世人所推崇的高尚的品行
一个强盗,怎么能恳请被人被拒绝?怎么能又一场懦弱狼狈的对抗?
一个女人,怎么能对丈夫不忠?怎么能如此凶狠强悍?
一个武士,怎可受此侮辱被杀?怎可抛弃受辱的妻子?
这是形象问题,是尊严问题,是世人的眼光问题。
这一点从多襄丸摔下马时就有征兆,明明是摔下了马还放肆大笑讽刺被人,我们来看看他 的那段对话吧:所以我从马上摔了下来,我从马上摔下来了?很明显,只有白痴会这样想。还有他为自己的辩白"如果不是那阵风,我是不会杀了他的。"这不都是为自己找借口,用这样的借口来掩盖自己的脆弱吗?我们来看看和尚和乞丐在影片中那充满哲理的话吧:"
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才撒谎,甚至对自己撒谎" "人们总是想忘掉那些坏,甚至相信那些边做的好东西,因为那样做很容易。"
有很多关于罗生门的影评,人们很想从电影中找出点有深刻意义的东西,不是么?电影中的那段话,"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奇怪的事情,我已经看过太多的人像蝼蚁般的被人杀害,但即使这样,我也从来没听过如此可怕的事情,这一次,也许我真的不再对人类的灵魂报以信念了"于是那么多那么多的人都在讨论,人类的灵魂到底出了什么毛病,那么多那么多的人都在说着人类灵魂的黑暗可怕,但是我觉得,这正说明人类灵魂的幼稚软弱,脆弱,而不是可怕,这正说明,人类灵魂的希望,而不是失望。
在这个故事中,三个人说谎,是为了欺骗他人,更是为了欺骗自己,而他们这种欺骗的目的正是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想法,在乎在别人面前他们的形象。说谎正是说明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做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可耻的,他们之所以不敢承认,是因为他们的怯懦,他们之所以没有按他们的说法做,也是因为他们的怯懦,所以,看强盗,就算承认自己杀人也不承认自己曾经的怯懦举动,看女人,就算编的故事再荒唐也不承认自己曾经凶狠的一面,看武士,就算自己已经被杀,就算不指出杀害自己的凶手,也要尊严的死去,坚持自己死于自杀,看吧,人类的灵魂多么无知,幼稚,软弱,哪里可怕?哪里黑暗?他们的可怕黑暗,也许就是把过错都推给别人了吧,也许就是他们知道自己的软弱知道什么是对是错还是执意的期盼别人,期盼自己吧。可是,这不也是一种进步么?如果他们都把自己一系列不齿的行为认为是理所应当,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这才说明人类没有了道德的约束,这才更加可怕把。
所以,人类需要的,就是勇敢,就是实施。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要克服自己的软弱,勇敢的去做,不要蜷缩在小角落里,用编造的借口欺骗别人、欺骗自己,所以,与其在这部影片里寻找人类灵魂的黑暗,不如在这里肯定人类心灵的进步,毕竟,人的原始是无道德的而不是文明发达的不是么?但是肯定进步并不意味着肯定这种行为,我们要看到的,是人类的脆弱,软弱,我们要做的,是信念上的坚持,是让自己更加坚强,这样,人类才真的有希望,不是么?
《罗生门》观后感(二):软弱与欲望
小教083 周燕玲 0811011092
在老师介绍《罗生门》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只听过罗志祥的那张同名专辑《罗生门》,当时大致知道"罗生门"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说谎的意思。今天在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罗生门"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赤裸裸地将人性中的软弱和谎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强盗、武士、女人、樵夫因为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对于四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赘述了,影片结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导致四个人各执一词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撒谎?
"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路人和行僧说的话句句在理。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武士有贪欲。如果不是有贪欲,即使强盗骗称有很多有价值的剑和镜子,武士也应该不为所动才对,但是他没有,因为贪,他被设计绑起来。而后面对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觉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从而选择自杀。这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而强盗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杀死武士的过程,没有一点忏悔,几乎是出于一种炫耀的神情,这是征服所带来的快感。本应该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经过,但是他报官时的说法与作证时的说法完全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私欲,因为他拿了那把镶着珍珠的匕首,为了让自己逃脱谴责,他选择了说谎。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破败的罗生门下,行僧感叹这种不信任和谎言,比疾病、饥饿、战争等更为可怕,以至于让他几乎丧失了对人类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应该教人相善,如果说连宗教都无力维护人性善恶,那这个世界会有多么可怕?路人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让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们对往事的追叙中,似乎隐约印证了这个观点。
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结尾,罗生门下被遗弃的小孩,哭声惨烈。路人抢夺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现了恶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却被路人恶言相责,在路人说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这就是私欲造成的软弱。不过影片的结尾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最终樵夫还是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说明在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罗生门》观后感(三)
经济1C 969034 蔡依蓉
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发现到社会上各角落的人心险恶,就算是再正直的君子,还是会拥有不为人知的黑暗面。这样说来的话,这世上不就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了?其实不尽然,好人总是比坏人多的,只要自己心存善念,相信"四面体有六个面,看你要看哪一面",心境一转,处境也会跟着改变。好人心安的活在世上总比坏人心惊胆跳的每天过活好吧!至少我现在是这样认为。
影片中每个角色都各说各话,因各自处境的不同,在接受审问时只能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证词。对!这就是人性的缺点,人性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迁而改变,如同古代亡夫的女子必须守寡多年,然而得到的只是贞洁牌坊一座和死后的好名声;而现在女生自主权上涨,不少女生都劈腿同时跟很多个男生交往,有谁能说这是错的呢?古代女性听了应该会愤愤不平的从水泥地上钻出来吧!因为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当然也大相迳庭。
在此片中也探讨到人们爱逃避现实的问题,强盗和武士逃避了自己的懦弱胆怯、武士之妻回避了自己没人要的窘境、樵夫则掩饰自己偷了短刀。最重要的是,他们全都逃避了"诚实".善意的谎言有时候是好的,一旦说过头就变成真正的谎话,不再使人相信了!正视自己所遇上的难题,一开始看似不知从何下手,但真正着手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的人,"面对现实"正是人们应当立即面对的难题,眼睛之所以长在现在的位置就是要让我们向前看勇於正视问题的,譬如当人们走在路上看到前方有个窟窿:很多人就是选择绕过去,而这些人很有可能就会在下一次经过时一不小心跌入坑内;然而有公德心的人就会把窟窿填补起来,不再让自己和其他人受伤。 从这个例子中知道假使问题一直搁置在旁不去解决,只会让自己压力越来越大,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才再说:"早知道我就…"让自己懊恼的话。一点意义也没有,倒不如在事情一开始就认真的处理,解决一件事得到的不只是心安,更重要的是那份责任感已经扎扎实实的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罗生门"一词的意思是形容各说各话,无法轻易厘清的事实。当事情发生,有谁能完全得知上一秒钟是谁犯了错,我想只有做错事的人最清楚吧!死不承认最容易发生在犯错的人身上,他们只会用谎话来掩饰过错,一再的用谎圆谎,最后落入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其实在樵夫接受审问时,就可以找出谁是杀害武士的犯人了,但是因为樵夫一时的贪念,掩盖了整件事的经过,为了一把值钱的短刀就可以舍弃人性,"人心隔肚皮"人心是世上最难理解的东西,岁月的历练、长辈的提醒都能使我们更了解人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绝望的抛弃《同窗生》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