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隋唐的历史有感 > 地图 > 读隋唐的历史有感

读隋唐的历史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读《历史的温度》有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孙林鹏

《历史的温度》一书是2017年8月出版的,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该书的作者也因此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这和我之前讲述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此书就是通过筛选和整理馒头说上的文章汇编而成的。
此书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部分,每部分都由一篇篇小故事组成,是一套很有创意的带人浏览历史的书籍,该书看似一部小说,叙说内容的却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由远及近,客观叙事,简明扼要,摆脱了读史书的枯燥。从名人名事到无名英雄,从政治、战争、科技到文化、军事、体育,纵横全球,史料殷实。其中有的小故事,纠正了一些我们对历史事实的曲解,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个书中谈到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历史人物。

在我们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一位传奇人物,西方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但是,历史却给其带上了一顶“卖国贼”的帽子。此人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概括,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仅凭这16个字,有谁知道我接下来要讲的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的李中堂李鸿章。有人说,在整个大清,汉人能把官做到极致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换句话说就是,李鸿章把官做到顶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爷和皇帝!李鸿章巅峰时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头戴三眼花翎(曾国藩也只有两眼花翎),身着黄马褂,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可谓是意气风发,威风八面。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幸运女神眷顾,仕途一路扶摇直上的幸运儿是如何在晚年一步步沦为卖国贼,致使晚节不保的,这其中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伦丧?让我们跟随故事去了解这个卖国贼历史背后的真相。
故事还要从1895年谈起,此时,李鸿章已经72岁了。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国战败。惨败的一方自然要接收胜利一方提出的条件,谁去参加这个屈辱的谈判呢?慈禧说:我看还得李鸿章。从此我们的李中堂便在卖国的道路一去不复还。你们知道李鸿章这一去是签订了那个哪个不平等条约吗?就是著名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据统计,李鸿章晚年经手签订了的30多个外交条约,但很不幸的是,几乎个个丧权辱国,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也使得其卖国贼的帽子越扣越紧。对于这些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再讲几个小故事,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卖国贼”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遇刺致使赔款减少一亿两的情况下,被刺客开枪击中左面的他不顾个人安危还在为减少赔款做了最后挣扎。据当时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李鸿章要求减少5000万,遭到拒绝之后,要求减少2000万,后期甚至恳求减少几百万做为回国的旅费。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在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在各国都在嘲笑偌大的中国,不知国歌为何物时,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让在场的外国人肃然起敬。

还有人说他对大清愚忠?未必见得,他只是迫于形势而已。庚子拳乱期间,慈禧单纯的认为凭借民间的义和团组织就可以打败列强,清廷不顾各地官员的反对向世界宣战,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为保国本,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秘密商议,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这才使相对富饶的东南半壁天下,没有招致兵祸,也避免了中国遭瓜分。给东南黎民苍生保住了一时的太平。原本这件事完全是由慈禧盲目无知造成的,而最终出来收拾残局的人,还是那个拒不奉诏北上勤王的李鸿章。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致使李鸿章再一次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而78岁临终前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从“欲封侯”到“孤臣泪”,李鸿章甘苦自知。正所谓时势往往能造英雄,但是英雄却未必能改变时势,在晚清掌权的几十年里,李鸿章是有过不少过错,但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年代,换个人来,是否能做的比李鸿章更好?
至于他签过的那些屈辱的条约,所谓弱国无外交,不管派谁去都是签,而李鸿章敢于站出来,去和那些贪得无厌的列强谈判,努力争取少割一点地、少赔一点款,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所以说他卖国贼未免有点太偏激。李鸿章之所以沦为卖国贼,这其中既不是其人性的扭曲,也不是其道德的沦丧,而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落后的无奈与悲哀。也难怪有人说: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关于这类的小故事,该书中还要很多,就像封面上写着: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阅读这本书,会让你对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也不仅仅限于某个标签,此书会带你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也正如本书作者张玮说的那样,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真的不公平。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初拿到这本书,有点厚沉,读完才觉意犹未尽。

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呈现历史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背后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有残酷、杀戮、更有救赎。历史背后的温情在文字中静水深流,读到特别触动的地方,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教科书中的居里夫人,我们从未真正理解过她。如果因性别歧视被迫与他人平分诺贝尔奖,还算为她在科学界赢得认可,那么在丈夫逝世后等待居里夫人的则是残酷命运。感情遭遇背叛,失去友人支持,面对拿石头砸她家窗户、称呼她为”荡妇“、要求她离开的法国人,47岁的居里夫人一战期间拿出全部诺贝尔奖金购买战争债券,在卡车上组装一台发电机、一个病床、以及一台移动的X射线仪,冒着生命危险开车前线为负伤士兵检查,大大降低手术难度,还为150名妇女开设X射线学习班,将女儿也派上战场,自己则收集放射性气体制作空心针,为感染组织消毒。这是何等的心胸与气概。

二战让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让我们看见一个平凡人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刘翔的热血与坚韧,令人动容。汉奸将军“张自忠”的自我救赎之路则是血泪铸成。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68岁抬棺出征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悲壮与感动已难以形容。

最让人热血沸腾是中国近代史的战争篇,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屈辱背后是一张张保卫河山的生动面孔,智慧、勇猛、大义凛然。

历史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让人感到温度,而不是停留于书本的枯燥讲述。作者文笔简练流畅,叙事平稳而有技巧,大概这就是功力。阅读过程,我不止一次热泪盈眶,不止一次掩卷静默。(纪祥)

「必备」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精选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书时会有不同的心得感悟。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撰写读后感可以很好的总结整理沟通后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在书写读后感方面,你是否还在寻找一些优质的文章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的“历史的温度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篇1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摘录几段让人读来动容的文字: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谕

抗战时期,一位中国士兵对一位记者表示:中国肯定会获胜的,肯定会。记者问:那时候,你准备做什么?士兵回答:那时候,我肯定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和平。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和平。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篇2

此书在形式上委实让人大开眼界,不仅主体由公众号推文组成,而且结尾还附上了读者评论,张玮的解释大意是没有读者的支持就没有这本书。不知道算不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书名曰“历史的温度”,意指历史并非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切实发生过的、富有温度的人与事,如此一解读还是颇有韵味的。

然而书中所选大多是张玮的早期创作,又脱胎于公众号文章,即使经过修饰打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篇幅短小、内容单薄、甚至干瘪无味的缺点,只适合碎片时间翻阅,经不住细细品读。如果是不感兴趣的内容,譬如有几篇人物,侧面控制不好几乎写成了无聊的八卦,甚至连半个字都读不下去。但总体而言,不少章节写得或深入浅出或热血沸腾,还是可以一读的。尤其是后三分之一,“一寸山河一寸血”卷,主题集中在抗日战争上。台儿庄、四行仓库、川军抗战等数篇,文字慷慨激昂,引人共鸣,让人感动。

对于历史小白,书中事件人物的侧面足够新颖有趣。而作者结尾的议论也偶尔让人眼前一亮,既不偏激片面,又不满口空洞政治套话,或有两边站队的嫌疑,但毕竟比一些愤青键盘侠或是博眼球的媒体之流高出不少。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篇3

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无权在上海驻扎正规军。一直到了1937年,蒋政府开始增强上海的军事力量:大家都受够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蒋政府准备利用上海租界盘根错节的列强势力(主要是英美力量),和日本力量正面较量,把日本引入西南战线。

觉察到中国政府动作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带着手下前往虹桥机场,想强行闯入查看,结果双方发生冲突,大山勇夫和手下被击毙,大战一触即发。

这一战,蒋介石投入了他所有的王牌军队,全德械步兵师,地方军阀也放下个人恩怨,开赴前线,大家心里想的都是: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这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如此团结。

1937年8月13日下午3点,两队军队在中日停火线:八字桥,迎面撞上,战火点燃。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此日吾民族已临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篇4

历史的真性情-《历史的温度》读后感500字:

引言:《历史的温度》系列可以说是我读到的历史类书籍里面最真性情的。

历史,我们是从读书就开始要读的,我是喜欢读历史的,从课本到读物,读过不少,给我的感觉是:课本一般都比较偏民族大义色彩,读物一般都偏猎奇故事色彩。《历史的温度》则是:通过客观的叙事,严密的考证,从那些有血有肉的背面、侧面故事去探究历史本身的缘由经过。

我看到的真性情,我想从他笔下几个不同的人群来写一下我的感受。

科学巨人的人间烟火,居里夫人,小学时候就会读到她的发现放射性物质-镭的故事。文中给我们讲了这么几个故事:她失意过,诺贝尔奖,因为她是女性,所以是作为助手提名的。私生活受过质疑,她丈夫因事故去世后,她作为第三者插足到他丈夫的学生的生活。大爱无私,她在一战时,在卡车上组装了一个移动x射线仪帮助检查伤员,同时还开设了x射线学习班,救了无数士兵的性命。

爱因斯坦,这个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公认智商最高的人之一,科学界神一样的存在。文中也讲了几个小故事:学术上犯过错,他提出引力波,然后在20年后,写文章表示改变主意了。他很固执,是终生反对波尔的量子力学,设计了一个个的模式去反驳,结果反而证明了量子力学。私生活无比混乱,始乱终弃,到处情债。

人道大义上的坚持,他在二战时反对使用原子弹被美国政府怀疑、调查和监听。科学巨人们的聪明勤奋让他们成为我们眼中的伟人,奉之若神。真实的他们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坚持过,彷徨过,迷失过,有鲜花,也有臭鸡蛋。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篇5

这是一套有温度的书,捧在手里,都是暖的。

不知是不是年龄的缘故,书读得越多,越发喜欢读史。

起初只是因为好奇,为了矫正被历史课本扭曲的真相,试图从不同角度探寻所谓历史本来的样子。

后来发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健忘的我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冰冷的年份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人,无论是登顶诺贝尔的科学家,还是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无论是国破家亡时血性爆表的抗日英雄,还是曾被口诛笔伐的“卖国贼”,无论是镁光灯下光彩照人的明星,还是称不上众所周知却震撼人心的小人物……他们,都在用生命书写历史的同时,却也如同邻家的姐或单位的哥一样,有优缺点,有正反面,有悲喜,有爱恨,有选择时的纠结,也有一辈子无法忘却的某个人。

一眼千年,往事并不如烟。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循环往复,在于它的活色生香,更在于你自己,也是书写历史的那个人。

就像作者张玮,一个老师口中“低调又好学,冷静有温情,务实不功利,宽容不苟且”的复旦中文系98级文科生,一个不是“专业选手”的历史爱好者,却用他的一己之力,以他的方式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为很多喜欢或还未喜欢上历史的读者,“掀起(历史)窗帘的一角”,让我们发现:哦,原来历史是有趣,有温度,有真性情的……

是的,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明智,可以鉴今,但于我,这些太高深。我只真切地感知到,有它的陪伴,能让我在喧嚣散去的寂静夜晚,在突然醒来的静谧清晨,不再孤独,不会冷却,不再脆弱,不会难过。

深厚温柔的历史,暖暖的,真好。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篇6

在这个暑假里我偶然在爷爷家中看到一本书,就是《历史的温度》。历史的温度记得他是一套书,在新华书店见过,但当时看着有点贵,也是有另一个买书的目标,当时就先没有买,这书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几年前妈妈买了之后没看,当时三年级的我就拿起阅读,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书全看完了。因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读完的书就先拿到爷爷家去了,昨天去爷爷家看见了这本书,倍感亲切。我的学科里最擅长的应该说是历史,虽然小学暂时不学,无法检验,但至少我对现在自己的历史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多邻居和妈妈的同事都夸我历史好,还经常问我最喜欢的历史书是什么,如果这么说的话,《历史的温度》首当其冲。

《历史的温度》使用一个个小故事带我们寻找历史后面的真情。历史书不怕写的文笔不好,最怕的是无法写出客观的事实,让读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实的作者的主观印象,这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来说,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以正确的姿态,以当时真实的情况留存在历史长河当中。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讲述了真实的历史,不仅真实,而且温暖,要不然书名叫《历史的温度》嘛。什么叫温暖,历史书很难写出温暖,因为它是要把几十,几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讲述出来,没有人接近那个时候,没有人体验过那个时候,只能靠文献和口口相传的证据讲述,自然会有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现在的故事一样详细的讲给你,有时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时间和地点来表示,这样的故事是不好听的。

这本书在每个故事完结之后会有一个独特的栏目:“馒头说”。在这里作者会把这一个历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称来评价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而里面绝对会有让你受益匪浅,陶醉其中的升华,这些句子是公正无私的,完全能将你的世界观造成巨大影响,让你进入安静,正确的自我思考,对这个世界或许有一个新的审视。

总结一下:这本书叫《历史的温度》,它用温暖的口吻带我们寻找历史背面的温情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历史的温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历史的温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初拿到这本书,有点厚沉,读完才觉意犹未尽。

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呈现历史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背后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有残酷、杀戮、更有救赎。历史背后的温情在文字中静水深流,读到特别触动的地方,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教科书中的居里夫人,我们从未真正理解过她。如果因性别歧视被迫与他人平分诺贝尔奖,还算为她在科学界赢得认可,那么在丈夫逝世后等待居里夫人的则是残酷命运。感情遭遇背叛,失去友人支持,面对拿石头砸她家窗户、称呼她为”荡妇“、要求她离开的法国人,47岁的居里夫人一战期间拿出全部诺贝尔奖金购买战争债券,在卡车上组装一台发电机、一个病床、以及一台移动的X射线仪,冒着生命危险开车前线为负伤士兵检查,大大降低手术难度,还为150名妇女开设X射线学习班,将女儿也派上战场,自己则收集放射性气体制作空心针,为感染组织消毒。这是何等的心胸与气概。

二战让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让我们看见一个平凡人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刘翔的热血与坚韧,令人动容。汉奸将军“张自忠”的自我救赎之路则是血泪铸成。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68岁抬棺出征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悲壮与感动已难以形容。

最让人热血沸腾是中国近代史的战争篇,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屈辱背后是一张张保卫河山的生动面孔,智慧、勇猛、大义凛然。

历史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让人感到温度,而不是停留于书本的枯燥讲述。作者文笔简练流畅,叙事平稳而有技巧,大概这就是功力。阅读过程,我不止一次热泪盈眶,不止一次掩卷静默。

这本书,值得重读。作者:Sandy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在这个暑假里我偶然在爷爷家中看到一本书,就是《历史的温度》。历史的温度记得他是一套书,在新华书店见过,但当时看着有点贵,也是有另一个买书的目标,当时就先没有买,这书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几年前妈妈买了之后没看,当时三年级的我就拿起阅读,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书全看完了。因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读完的书就先拿到爷爷家去了,昨天去爷爷家看见了这本书,倍感亲切。我的学科里最擅长的应该说是历史,虽然小学暂时不学,无法检验,但至少我对现在自己的历史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多邻居和妈妈的同事都夸我历史好,还经常问我最喜欢的历史书是什么,如果这么说的话,《历史的温度》首当其冲。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www.dhb100.com

《历史的温度》使用一个个小故事带我们寻找历史后面的真情。历史书不怕写的文笔不好,最怕的是无法写出客观的事实,让读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实的作者的主观印象,这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来说,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以正确的姿态,以当时真实的情况留存在历史长河当中。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讲述了真实的历史,不仅真实,而且温暖,要不然书名叫《历史的温度》嘛。什么叫温暖,历史书很难写出温暖,因为它是要把几十,几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讲述出来,没有人接近那个时候,没有人体验过那个时候,只能靠文献和口口相传的证据讲述,自然会有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现在的故事一样详细的讲给你,有时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时间和地点来表示,这样的故事是不好听的。

这本书在每个故事完结之后会有一个独特的栏目:“馒头说”。在这里作者会把这一个历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称来评价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而里面绝对会有让你受益匪浅,陶醉其中的升华,这些句子是公正无私的,完全能将你的世界观造成巨大影响,让你进入安静,正确的自我思考,对这个世界或许有一个新的审视。

总结一下:这本书叫《历史的温度》,它用温暖的口吻带我们寻找历史背面的温情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近现代历史一再表明,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像小孩子:我看你手里有颗糖,就想方设法要抢走,你不给?不给我就抢。而所有的国家之间,像一群孩子,有想当老大的,有想当跟班的,有霸凌的,有充当打手的,也有被霸凌打的;有你跟我好我也跟你好的,也有你想跟我好我却不想跟你好的;有你揍我我就揍你的,有你揍我我就只能受着的,也有你拉帮结伙揍我我也找一帮哥们跟你互殴的,最悲催的是那些老实懦弱的,几个头头争着想当老大,却把老实懦弱的孩子课桌书包全都瓜分了还要揍一顿,甚至赶出教室…国家之间的争斗像孩子打架一样赤裸裸而蛮横,所不同的是一个国家去抢别的国家东西会找些可笑的借口罢了。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https://www.dhb100.com/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1.与自己的博弈

今天是2024年的最后一天,接了孩子本打算去看电影,无奈路上堵得一塌糊涂,眼看着地图上路线越来越红,预订的《心灵奇旅》离我们越来越远,我十分焦虑。可是一辆又一辆车欺负我这个不熟练的司机,不停地插队,后来眼睁睁看着前面两辆车追尾,我被挤到了最左边的左转道上,以我这种车技,是没有办法挤回原来的车流里直行的。看着因为赶不上心仪已久的电影而失落的孩子,我心一横:“闺女,咱今天不去看电影了,干脆去吃大餐,明天再去看电影好了”。手机app上预订了明天的电影票,然后所有的事情突然都豁然开朗:既然已经在左转道上了,干脆就先往前走,大不了到了红绿灯左转换一条路走,反正也不着急去看电影了。然而当我在空旷的左转道上走到红绿灯路口,发现路口多辟出一条车道来作为左转道,我不用排长队就可以直行,实在是意外之喜。

嗯,不跟自己较真,与自己的博弈学会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女儿看着前面的车河说:这么看过去还挺好看。我看了一眼,那一排排的车灯如此璀璨,照亮着人们回家的路。

2.与他人的博弈

其实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博弈,(反正为了交作业)就硬凹一下勉强算吧!

在餐厅吃完饭,我们还剩下甜点没上。这时候两位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在等位子,其中一个孩子的餐已经上来了,却没有地方吃。于是我对服务员说:你帮我把没上的甜点打包吧,我带走,这样可以让这几位客人坐下吃。两位女士让孩子先坐下了,她俩站着。这时我发现另一桌4人位也只坐了一对母子,于是我征得对方同意坐到他们桌,这样等位子的四个人都可以坐下了。而那对在吃饭的母子呢,看我女儿比较大,就问我们几年级,得知我们初中特别高兴,因为她正想了解初中的情况。聊了一会儿,我打包的甜点也来了,我们互相道别并互相祝福新年快乐。

三桌客人的共赢,从互相体谅开始。人与人的交往也是,而《历史的温度》系列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一样,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历史”二字激起了我的兴趣,抱着好奇的心去看了书评及介绍,深入我心,二话没说就把一套三本书给买了,以此来消磨时光。其实,所谓的读后感大全,也只不过是我个人看这么多年的历史,所添加的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论原创,都是别人写过的,我只是总结;论新意,也没有,相信大家也都看过;我之所以写,是想给大家讲述一些所谓的正史中没有的东西,外加自己的一些乱评说而已!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历史”二字,自人类存在开始,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千年了,这二字也赋予了时代的沧桑感。时间是历史的脉络,人物是历史的主角,按着这条思路,由人而汇聚了事件,而事件却成了历史记录的文字,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所能熟知的历史。然而,几千年来的历史,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想要全部记录,这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物众多,事件繁琐,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怎可能全部记录呢?故而就分为了正史和外史。正史嘛,顾名思义,就是官方所记录的事件,入选历史课本,给国民进行正规的普及教育的,可信度按道理来说应是100%,然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里面所记录的内容或许已经被篡改了;而外史,就是官方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入选历史课本,但却被其他小说杂志所包含在内的,它们比较公正客观的进行了评论,不以人的主观想法为转移,正所谓意志精髓没有变,可信度约为90%以上;同时二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正史记录的是大事件,而野史却是小事件,这就好比正史是一颗大树的主干道,而野史却是那些小小的分支杈叶,主干道看起来虽宏伟,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过于直白,少了点乐趣;而那些分支杈叶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们更深入的去了解历史这颗大树。因此,在此给各位一个小小的建议,正史可以稍微的浏览一下,知道个大概即可,而野史有资源的话就要好好的精读了,毕竟野史里可包含着你大都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说起我与历史的结缘,细细想来应该源于一本讲述世界史的书籍,当时可真是废寝忘食的看这本书,前后翻了应该不下于10遍左右,后来上了初中,开始接触了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从秦皇朝建立到三国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英雄;从两宋时期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继而开始了中国近100年来的屈辱近代史;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文革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细细读来,都是一部部跌宕起伏的大电影,如果你用心去读,会发现其中的种种趣事,同时也包含了各种的辛酸苦辣,令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史固然很好看,很有意思,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从此走上历史“不归路”的却还是世界史,通俗来讲,也就是所谓的外国史!

与世界史的结缘,其实是源于初三,那时初步学习了世界史,加上历史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令我对世界史很是痴迷,其中最感兴趣的还是当时的一战二战史,由于这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的影响太大,历史课本中就介绍的比较详细了,比如一战时期德军小毛奇所实施的“施里芬计划”,德英法所参加的“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而二战时期的就更出名了,1929-1933年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而德意日三国却选择了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及军国主义,最终走向了战争。说起二战时期的主战场,欧洲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的绥靖政策,致使希特勒撕毁巴黎和约,开始军备竞赛,占领苏台德地区,入侵波兰,最终一个月打败了当时欧洲第一陆地强国-法国;而亚洲战场,就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继而随着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发展为“华北五省自制”,接着就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全面开始。而到了大战中期,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行曼施坦因元帅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而在东南亚的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的带领下,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全面参战,最终导致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而到了大战后期,德国的希特勒被内部人员进行了暗杀,动摇了当时的民众信心,盟军实施的诺曼底登陆事件,则直接加速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美国在日本投了“小男孩”和“胖子”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国中国东北,则让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精彩的二战史落下了帷幕!在二战史中,德国的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我则进行了专门的书籍资料查询,看了很多书,对其军事才华甚是佩服;而盟军的将领,认为在北非战场打败沙漠之狐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被过分的夸大了,看一下当时的兵力物资对比,会发现蒙哥马利打败隆美尔被英军过度神话,那是希特勒为了苏德战场而主动放弃了北非战场。此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也不多余评论。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m.dhb100.com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800字汇总


书是美食,能让人垂涎三尺。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对于读后感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写比较好?以下“历史的温度读后感800字汇总”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1)

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无权在上海驻扎正规军。一直到了1937年,蒋政府开始增强上海的军事力量:大家都受够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蒋政府准备利用上海租界盘根错节的列强势力(主要是英美力量),和日本力量正面较量,把日本引入西南战线。

觉察到中国政府动作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带着手下前往虹桥机场,想强行闯入查看,结果双方发生冲突,大山勇夫和手下被击毙,大战一触即发。

这一战,蒋介石投入了他所有的王牌军队,全德械步兵师,地方军阀也放下个人恩怨,开赴前线,大家心里想的都是: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这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如此团结。

1937年8月13日下午3点,两队军队在中日停火线:八字桥,迎面撞上,战火点燃。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此日吾民族已临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2)

这是一套有温度的书,捧在手里,都是暖的。

不知是不是年龄的缘故,书读得越多,越发喜欢读史。

起初只是因为好奇,为了矫正被历史课本扭曲的真相,试图从不同角度探寻所谓历史本来的样子。

后来发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健忘的我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冰冷的年份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人,无论是登顶诺贝尔的科学家,还是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无论是国破家亡时血性爆表的抗日英雄,还是曾被口诛笔伐的“卖国贼”,无论是镁光灯下光彩照人的明星,还是称不上众所周知却震撼人心的小人物……他们,都在用生命书写历史的同时,却也如同邻家的姐或单位的哥一样,有优缺点,有正反面,有悲喜,有爱恨,有选择时的纠结,也有一辈子无法忘却的某个人。

一眼千年,往事并不如烟。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循环往复,在于它的活色生香,更在于你自己,也是书写历史的那个人。

就像作者张玮,一个老师口中“低调又好学,冷静有温情,务实不功利,宽容不苟且”的复旦中文系98级文科生,一个不是“专业选手”的历史爱好者,却用他的一己之力,以他的方式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为很多喜欢或还未喜欢上历史的读者,“掀起(历史)窗帘的一角”,让我们发现:哦,原来历史是有趣,有温度,有真性情的……

是的,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明智,可以鉴今,但于我,这些太高深。我只真切地感知到,有它的陪伴,能让我在喧嚣散去的寂静夜晚,在突然醒来的静谧清晨,不再孤独,不会冷却,不再脆弱,不会难过。

深厚温柔的历史,暖暖的,真好。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3)

208.《历史的温度》——让你从另一角度重新了解历史人物的不一样

记得是18年初时在中信书社买了这套书的前两册,读下来,觉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解读的确是另有一番滋味,别具一格。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历史的温度》这个系列应该是我看过的关于人物评述中比较好的一套书了。

开始读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鱼羊野史》有些相似,不过要比《鱼羊野史》的内容更加丰富一些,而且在时间和故事情节的穿插塑造方面都更加具有可读性。就比如说,提到左宗棠一定会联想到收复新疆,但是真的只是收复新疆这一件事情吗?其实不是,还有很多。对于历史人物,他们做了太多事情,而在书上可能只是一句话就表现出来了,但是这一句话可能是他们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总结。没有人知道到底当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不具备还原性,很多的细节都禁不起推敲,我们只能通过现在有的东西去猜测他当时的心里活动。大部分的历史等到他人开始说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一部分的客观性,因为笔者必定会带上自己的个人色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放大了坏处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这其实是个坏人的感觉,而放大了好处又让人觉得其实这个人好像还不错。历史里的人物都具有局限性,如果我们能从“上帝视角”里看待当时的人情世故,然后去评价是非曲直,这未免有些不公平。这本书意外的是让我感觉到有些温暖,读完这一个个小故事,好像和我之前认识的人物都有些不太一样了,让我又从多一个角度了解历史人物的多样性。

虽然每个人看待历史的眼光并不是一样的,但大体上趋同,大同小异。就个人的角度上来说,对于清朝的历史已经不太愿意去琢磨了,可能是因为很近也可能是因为清朝之后的大部分历史都太残酷。我应该是一个比较冷静理性的人,但在读书的时候会难免有所想象,这想象力所带来的一部分情感往往会让我跟书上人物产生一部分的共情。最先看到这本书是来自于中信出版社的推荐,每次购书前我都会先看一下简介和目录还有序言。

这本书的简介是:“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

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不公平的。而使人温暖的人物与历史情节,是有趣、有温度的,使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历史的温度,会让我们不再被麻木。

在各种信息轰炸,经济发达人情冷漠,熟人太多朋友太少的今天,太多人已经在开始麻木了。

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论别人,看到鸡汤就反胃,说起革命故事就觉得扯淡,习惯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个人觉得这就是变得麻木的表现。

这些人不再相信世界上的真善美,奉信自我主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个社会,有的人让人感觉太冷漠无情了。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其实读史不只可以知兴衰,还可以从中找到自己。

在那些故事里面,我们能看到以身殉国的坚定,看到复杂多变的人性,看到舍己为人的勇敢,看到信念,看到背叛,看到屠杀,看到救赎……这些能让我们明白,人生于世,何事可为,何事可不为。从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道德经》所言,为无为,则无不治也!

我曾经的择偶标准定得太高,一直觉得没有遇到合适的那个她,现在也不再定什么所谓的标准了,一切随缘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总要有一个在上路。因为经历丰富的人,才算是见过世面的,才能做到内心丰盈,不会麻木。

“花儿之所以不死,是因为它们曾留下过给人希望的芳香。”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你,也能闻到希望的芬芳,给别人留下希望的芬芳。

愿你愿我,在往后的岁月里,有轻盈的躯体和丰满的灵魂,血液有温度,内心有温暖。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4)

在这个暑假里我偶然在爷爷家中看到一本书,就是《历史的温度》。历史的温度记得他是一套书,在新华书店见过,但当时看着有点贵,也是有另一个买书的目标,当时就先没有买,这书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几年前妈妈买了之后没看,当时三年级的我就拿起阅读,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书全看完了。因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读完的书就先拿到爷爷家去了,昨天去爷爷家看见了这本书,倍感亲切。我的学科里最擅长的应该说是历史,虽然小学暂时不学,无法检验,但至少我对现在自己的历史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多邻居和妈妈的同事都夸我历史好,还经常问我最喜欢的历史书是什么,如果这么说的话,《历史的温度》首当其冲。

《历史的温度》使用一个个小故事带我们寻找历史后面的真情。历史书不怕写的文笔不好,最怕的是无法写出客观的事实,让读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实的作者的主观印象,这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来说,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以正确的姿态,以当时真实的情况留存在历史长河当中。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讲述了真实的历史,不仅真实,而且温暖,要不然书名叫《历史的温度》嘛。什么叫温暖,历史书很难写出温暖,因为它是要把几十,几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讲述出来,没有人接近那个时候,没有人体验过那个时候,只能靠文献和口口相传的证据讲述,自然会有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现在的故事一样详细的讲给你,有时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时间和地点来表示,这样的故事是不好听的。

这本书在每个故事完结之后会有一个独特的栏目:“馒头说”。在这里作者会把这一个历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称来评价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而里面绝对会有让你受益匪浅,陶醉其中的升华,这些句子是公正无私的,完全能将你的世界观造成巨大影响,让你进入安静,正确的自我思考,对这个世界或许有一个新的审视。

总结一下:这本书叫《历史的温度》,它用温暖的口吻带我们寻找历史背面的温情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5)

去年暑假至今我陆陆续续读完了《历史的温度1、2、3、4》4本书,近期又多次重看一些篇章。这套书讲了许多历史的事,包括人物、战争、体育等。这套书读着并不会让你觉得无聊,还能补充许多历史知识。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凡事都不能只看外表。土肥原贤二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令我气愤,他表面上是个平易近人、言而有信的人,其实背地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刽子手!一个有一口流利北京话的男人,其实是一个日本特务!不光炸死中国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还造成了花园口决堤数十万老百姓被淹死!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1948年12月23日,土肥原贤二被处以绞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抬头感慨:当时的中国有多么弱小,日本的这些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是多么的可恨!

第二个,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我们熟知的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以发明电灯而闻名于世,我们经常听到爱迪生的故事,且这些故事都是正面描述。可事实上,现实中的爱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个不择手段攻击竞争对手的人。当爱迪生与尼古拉特斯拉围绕交流电与直流电的争论,爱迪生是主张直流电,而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交流电才是未来,而后来事实证明特斯拉才是正确的。爱迪生经常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个实验团队的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

通过读这套书,让我懂得,历史向我们展露了事实,是无情的、也是有温度的。历史的背后,有血、有肉、有真的性情。推荐大家来看这套书,并欢迎来和我讨论!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6)

《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给我解答了很多的疑惑,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本书为我们讲解了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下被忽略的人性的光辉。

书中为我们讲述的这些伟大人物不再刻板冷傲,作者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迷茫脆弱的一面生动的展现给了后人,这反而让这些历史上的伟人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的有血有肉。他们的奋斗经历启示着后人,他们前进的脚步代表整个时代共同进步的阶梯,他们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难与困境,使读者不禁反思自己的经历是否还值得抱怨。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实感受着时代的变化,感受潮流的变动,享受科技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一切似乎是必然的,却又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我时常在想,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会不会想到他们的所思所动,能对历史车轮的行进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认真生活、仔细品味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表达。(朱传帅)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7)

历史的真性情-《历史的温度》读后感500字:

引言:《历史的温度》系列可以说是我读到的历史类书籍里面最真性情的。

历史,我们是从读书就开始要读的,我是喜欢读历史的,从课本到读物,读过不少,给我的感觉是:课本一般都比较偏民族大义色彩,读物一般都偏猎奇故事色彩。《历史的温度》则是:通过客观的叙事,严密的考证,从那些有血有肉的背面、侧面故事去探究历史本身的缘由经过。

我看到的真性情,我想从他笔下几个不同的人群来写一下我的感受。

科学巨人的人间烟火,居里夫人,小学时候就会读到她的发现放射性物质-镭的故事。文中给我们讲了这么几个故事:她失意过,诺贝尔奖,因为她是女性,所以是作为助手提名的。私生活受过质疑,她丈夫因事故去世后,她作为第三者插足到他丈夫的学生的生活。大爱无私,她在一战时,在卡车上组装了一个移动x射线仪帮助检查伤员,同时还开设了x射线学习班,救了无数士兵的性命。

爱因斯坦,这个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公认智商最高的人之一,科学界神一样的存在。文中也讲了几个小故事:学术上犯过错,他提出引力波,然后在20年后,写文章表示改变主意了。他很固执,是终生反对波尔的量子力学,设计了一个个的模式去反驳,结果反而证明了量子力学。私生活无比混乱,始乱终弃,到处情债。

人道大义上的坚持,他在二战时反对使用原子弹被美国政府怀疑、调查和监听。科学巨人们的聪明勤奋让他们成为我们眼中的伟人,奉之若神。真实的他们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坚持过,彷徨过,迷失过,有鲜花,也有臭鸡蛋。

历史的温度作文1200字_初三读后感


历史不仅仅是一段往事的写照,还是有温度的

——题记

尼古拉斯是人还是神?一张照片引发了谁的自杀?聂耳的死因真相到底是什么?纵观世界之历史,似乎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刻哲理,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发现。所以,让我们随时间长河,漂往过去,去真正感受历史的温度。

与你初识,是在一问安静的书店里。其他的书都在争奇斗艳,以精致的包装和绚丽的封面来博取我的关注,而你却只是静静地站着,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展现着“可远观而不可玩“的姿态。然而正是这样的你,把我深深吸引住了,我跨越千万本书,只为触碰到你。轻轻将你从书架上取出,轻抚你略带租糙却独具个性的封面,我深知对你的向往与喜爱更深了。“历史的温度”几个大字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有种预感,你会带给我惊喜,并陪我走过很长的一段路。

你的出现,让我懂得不要被表面所迷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记得你问过我这样一个同题:尼古拉斯是人还是神呢?稚嫩而无知的我甚至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可你却如智者般耐心向我讲述关于他的故事。我在学习中获得历练,在经验中获得成长。因此,我可以骄傲地说出关于他的故事,尼古拉斯并不是神,却胜似神的存在。他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智慧为我们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这样一个人的慷慨付出却受到了别人的阻挠与压迫。那个“别人”正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得不承认,爱迪生在科学方面确实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可在道德方面,他却是一个自私的掠夺者。他欺压尼古拉斯,使他的研究无法正常进行。大胆做一个假设,或许由于爱迪生的一己私欲,我们人类发展进程减缓了50多年。想来真是有些叹惋与无奈啊!

任岁月不断流逝,变的是世间百态,不变的是历史的温度。

你的出现,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人性的丑器和世间的冷暖。还记得你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张随手拍下的照片却使得照片的主人为此而自杀。当时听到故事的我眼里充满了疑惑不解,好奇心使我催促你快点讲给我听。你,微笑着娓娓道来,赋予了一张照片以一件惨案和有血有肉的生命。那张照片拍摄于非洲闹饥荒那年,热爱摄影的凯文,也跟救助员赶往了非洲,想把这里的悲惨与荒凉展现于全世界人的眼前,希望更多人伸来援助之手。因此,那张夺去他鲜活生命的照片便诞生了——一个骨瘦如柴的非洲女童蜷缩在地上,而她后面却有一只秃鹰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她。照片一被发行,便引来全世界人的热议,可出乎意料的是:人们关注的并不是非洲人民的悲惨遭遇,而是去谴责凯文见死不救这一举动。而真相却是:凯文拍摄完照片后,立即将秃鹰赶走了,救下了女童。可无论他如何解释,仍旧无法改变人们认定他自私无情的现实。几个月后,凯文因无法接受人们的误解与亲人的离世,安详地走了。可他却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对不起,我爱的人,我先走了,于我而言,舆论的压力比死亡更可怕。

纵时光匆匆溜走,变的是人心与丑陋,不变的是历史的温度。

我与你的关系,或许正如伯牙与子期,一个愿娓娓道来,一个愿细细聆听。心与心的贴近,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使我们深知彼此所渴望的。

余生还长,愿你带我往返于古今中外,去感受那真正的历史的温度。

触摸灵魂的温度


认识罗丹是从他的那句启发了世人审美情趣和思想触点的名句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开始的,紧接着便认识了他的思想者。可以说,思想者闯入我的眼眸的时候,我的思想还处于混沌未开的状态,我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出发现的真谛,也根本蒙昧无知地想不到这青铜铸就的杰作原本是有温度的,尽管我是具有古老的青铜文明国度里的一个子民。
不成想,认识作者竟也是缘于这思想者的温度,这温度是作者的发现,也是我的发现。作者发现了这温度传递的精神意蕴,而我发现了作者这一现实生活中带有生命分子扩张跳跃温度的真正的思想者。思想者遇到作者这样具有活跃的生命体征的思想者是他的幸运,而我遇到了作者,又何尝不是我的幸运?
法国最伟大的青铜作品远涉重洋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安家落户,这是世界文明对古老中国文明的一次访问,也是世界艺术家深邃的卓识和见地对国人的一次熏染和震撼。所以,作者一看到他,体内油然而生一种涌动感,就感觉到有一种神秘的灵体在他的周围出现,任他想象着。举手投足间,思想,隐藏在人或动物的体内,指使肉体变换出百种形态,表达属于他们心灵密码的体语,使如他一样的人们产生了无比的好奇。好奇心,是人类思想的雏形。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好奇,才有了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蜕变;有了好奇,才有了人类力量的无穷发展;有了好奇,才有了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好奇是最初的生产力,是人类思想发展的起点。这样的好奇,是作者思想的助推器,它推动着作者思想向纵深和广阔的领域发展。于是,作者的内心作者的头脑也洞开了一片天地,他的思想腾空而起,深入到那个强有力的男子弯着的腰、屈着的膝、右手托着的下颌、以及他深沉的目光和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里。就像血溶于水一样,思想与思想的契合,就那么自然地在一种绝对的冥想状态中走向升华。
寥寥的游人从《思想者》洞开的地狱之门走过去,目不斜视、步履匆匆,他们以为自己从容地走向了天堂,他们无暇思考关于地狱的种种,奔忙的生活已经让他们丢失了思想。他们奔着金钱、名誉、地位、利益而去,他们以为这才是他们的天堂,而他们活着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奔向天堂。
而作者,这深刻的思想者,却在这裸者面前,在这裸者千年不变的坐姿面前哀从心生。这种悲哀之气凝结在他的心中,让他的思想酝酿发酵,以一种窖藏千年而后启封的状态,他品出了思想者比雕塑公园里陈列的主雕更沉重、更耐人想象和忖度的气息。在这弥散在思想者面前的气息里,他仿佛听到了思想者体内血液汩汩流淌的声音、脉搏突突跳动的声音,还有他那均匀有力的呼吸声,所有这些声音都将一个带有体温的思想者呈现在他的面前。正如罗丹自己说的那样:他不仅用大脑、张开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紧握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这分明是一个活生生的雕像,他的周身都汹涌着思想的波涛,就连他宽厚雄健的脊背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都在有节奏的涌动起伏,让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那雄健的身体会产生出连绵不绝的雄健的思想;而我们中的有些人却的的确确成了雕像一般的人,他们似乎凝固了、静止了、沉睡了,他们失去了思想,缺失了灵魂,他们是一群眼珠间或一轮,只会不停地喃喃自己利益的一群,是活着的木乃伊,他们远离了思想,远离了温度。
来看作者为他们雕刻的塑像吧:自从经历了长期的贫困折磨之后,有些人认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这些才是人生的要谛,其他都是扯淡,早将思想与人格弃之如敝屣。面对这些冷漠与麻木、愚昧与贪婪的面孔,作者心中的哀转化为一连串的问号,重重地悬挂在这些冰冷灵魂的心上,仿佛一记记重锤敲响出时代和社会的强音,产生强烈的震撼。他千里万里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思想者》今天到了异国他乡,是否想到了这些?为什么大家对金钱如此的痴迷而忘乎所以?炎黄的子孙们怎么啦?如何人与人之间,只重利益而少仁义,只有物欲而无人伦,缺失诚信,财富诚然会越累越多,而你又有多少安全感?人生又有多少乐趣?思想者,你是否还在孤独地为之寻找答案?作者的思想以井喷的方式展现出了灼热的温度,这温度融化着一切丑恶与落后。这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思考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在很多人的思想都朝着物化的焦点奔驰而去,思想在空间的市场化、世俗化中,变得越来越稀薄的状况下显得质朴而可贵。鲁迅在文字中呐喊,作者在他的文字中思索,呐喊和思索都是文字的灵魂,这灵魂有着触手可感的温度,这温度温暖人心、也感染人心、更震撼人心。
从公元前几百年到公元前后,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因为在这几百年间,在世界各地,有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有了苏格拉底,有了释迦牟尼,有了耶稣。他们之所以成为轴心时代的轴心,就是因为他们像景仰日月光辉一样景仰着思想,他们像辛勤的农人一样播种着思想的光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让这个世界沐浴在思想的光辉里。在世俗功利的意义上,孔老夫子是一个一辈子都不成功的人,但他流淌着血液温度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世上还有比混得好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人类要讲求仁义礼智信,要去追求一些无法用是否成功来衡量的价值。他思想着思想者的思想,他甚至想做思想者书房里的一名男仆。这样质朴的思想绝不是他的突发奇想,而是他对人生对社会深层思索之后的一种精神渴望。而在我心目中,早已把他想象成轴心时代那些轴心思想家书房里的男仆,他目睹着他们书写、目睹着他们思考、目睹着他们传播人类思想的火种,他在这样的目睹中靠近、接受、丰富、欣喜。他接过他们带有体温的思想接力棒,薪火相传,让思想之光历久弥新。
现代人的生活有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而只有追求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的人,才能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才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高屋建瓴地去洞悉时代的需求。才能看到当今社会民众信仰与民族自信力急需凝聚,亟需思想家的理论指导。人类在返璞归真的航程上需要大思想家高擎一盏思想的航标灯,将人类引入一个正确的思想航线上。否则,偏离或背道而驰都将把人类社会引入发展的黑洞,远离文明的曙光。显而易见,作者正在靠近这样的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他的富有思想的写作,是他对精神田园的开辟,也是对当前文坛浮躁的写作态度的一种警示。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作者的另一部散文集《生命的姿态》,这是他2008年与死神赛跑获胜之后在医院的病榻上完成的作品。劫后余生,使他原本就丰富深邃的思想随着灵魂的攀升更发生了质的演变。正如史铁生的扶轮问路,残缺的身体问的却是一条通往人类至真至美境界的精神之路。他没有将自己的灵魂趸进一条一意孤行的名利之路上去,他没有像一些出了名的作家渐渐忘记了文学唤醒社会、呼唤人性的使命,他对那些将文学变成唯利是图标签的作家始终不齿,他坚守着文学的道义,在他扶轮问路的道路上,精神之花一路开放;而作者病榻上虚弱的身体,问的也是一条摒弃浮华、抛却物质、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他的一句朴素的话,有的人则手不释卷,饱学治问,欲将天下的道理由他而将给人们听从,日日年年负载着提升人类心灵的重压,使命缚身,死而后已!字字句句都跃动着思想的毫光,都让我们倾听到一个执笔为文者最朴素而又最撼动人心的声音。
作者的文友认为这部散文集体现了一种飞翔的姿态,冲破生命中的阴霾,以生命的力度一飞冲天。我则以为体现的恰恰如这青铜塑成的思想者一样的思想的姿态。这是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般的沉静姿态;这是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般的深远姿态;这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的博大的姿态。他体现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的力度和强度,这样的力度,是基于他长期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认真思索、仔细品味后,披沙沥金般经验的积淀和智慧的彻悟,因而给人以洞穿的震撼。
这样的生命姿态,才能让他的心中生出无限的悲悯,这悲悯因了这思想的稀薄的人群而生,因了这物欲泛滥的思潮而生,所以当那些自以为有思想的所谓的思想者,附庸风雅地站在思想者面前装腔作势地进行所谓的思想的时候,或者当人们的目光轻描淡写地扫过思想者那富于思想的全身心而漫不经心地走向《平安》《春、夏、秋、冬》《火鹤》的时候,他却以思想者的姿态伫立在思想者的面前,他把全部的思想投注进去,他的思想在这千年缄默、妙不在言的思想者面前沉浸、而后升华。
读着作者带有思想温度的文字,我周身的血液渐渐沸腾起来,它有秩序地、清晰地在我的体内流动,它冲开了我思想的栓塞,打破了我思想的混沌状态,我的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有一只手正引领着我向前,在我的前方,思想者深邃的目光正俯视着我,也俯视着人间万象。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

红军不怕远征南这一课,对我启发最大。读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和过草地的艰难情景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怀。这使我想起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时代人物江竹钧面对刑具毫无惧色。敌人残酷地夹她的手指、泼辣椒水,甚至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虽然敌人用刑一次比一次狠毒,但是江竹钧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定,别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意志坚定的江姐,牺牲时年仅29岁。

读完书,我想到了我自己。看看自己遇到一点难题,就退缩。有一次,我看了一道数学题,就觉得很难,没有完成就交给了老师。下课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严厉地问我为什么这道题没有完成。我仔细看了看,静下心来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情一下子晴朗了。现在,我一遇到难题,心里就暗暗地想:江姐面对敌人的残暴毫不惧色,难道我还会怕这小小的数学题吗?只要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就充满了力量,大脑里也好像充满了智慧,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江姐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吧,努力拼搏,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

阎福全

位卑未敢忘国忧,新华社记者王军通过《历史的峡口》钩沉历史,发力当下,对文化传承,城市化转型,城镇化发展及税费改革等进行现实锐利地切入与理论探索,为我国改革发展、民族复兴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让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遗留下来的文明资源对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充分展现其胸怀社稷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一、 民族的复兴即文化的复兴

自夏商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在欧亚大陆最东端发展起一个以农业而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庞大文明。这一自足和庞大,让中国确立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心观念。《考工记》、《营造法式》、秦直道、大运河、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华先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大规模生产能力。北宋经济繁荣发达,由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城市不动产税—城郭之赋,被纳入国家基本税制,公共服务开创新制,消防制度健全实用可操作性强,专人警戒、灭火,不劳百姓。李约瑟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直到1840年,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威严。之后西风东渐,国人崇洋媚外,五四运动破而未立,民国时代“去中国化”,弃用农历,禁贴春联;改革开放,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等。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不够有着必然的关系。有人指出香港“占中”事件之所以发生,除了美国支持蛊惑外,香港回归后去殖民化不够是一重要原因。其实是我国文化、历史教育的缺位使然。

所谓的“西方文明”:民主与科学,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不过是富翁、寡头之间的金钱游戏而已。其所标榜的人权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如在种族歧视、禁穆令,接收叙利亚难民等方面,差别对待,贻笑大方。美国是靠发战争之财崛起的,战后,又充当世界警察,四处制造骚乱、发动战争或颜色革命,涂炭生灵,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科学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给世界带来不安与灾难。全球气候变暖,科学也是脱不了干洗的,而且垃圾的产生量也与科技的进步成正比。当然,西方文明中的法治思维、契约精神倒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源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律和慎独,即所谓的为文所化之人,来源于文化熏陶,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而不是法律,法律只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微信里对有文化的人是这样论述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懂的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时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具有普适性。其实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并且有相当的高度与格局,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佛家的尽行善不杀生。道家的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清净为天下正。还有三家皆有论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从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化复兴,要有文化自信,要敬畏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做好传承发扬。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现在北京等部分省市减少了高考英语的分值,而增加了语文的分值,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文化的重视。

拥有伟大文明的中国,从来不缺乏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资源,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正式确立为国家工程。可喜可贺。

二、城市化由有土地财政模式向不动产税模式转型

现在的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市长们看重经济效益,大拆大建,面对弱势群体的拆迁用尽各种方法,更不用说对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不会说话的古建筑了。社会矛盾因此激化,市长们却“执迷不悟”。与其说他们政绩观扭曲,不如说他们对公共财政存在关切。其实这也是体制的原因,也不能全怪地方政府。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乏稳定来源,虽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仍难保公共服务投入之需。文化遗产保护及环境改善了,不动产增值了,钱都分给了有房者,市长无法回收。既然公共服务增值了私权,就应该对后者的不劳而获开征财产税,以此作为返还公共财政的方式,实现涨价归公,彰显公平正义。

房价不断推高,民心不定,普通老百姓为了首付倾尽全部积蓄,甚至加上父母的养老钱都不够。杜甫曾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以后,许多寒门学子工作多年仍是居无定所,徒呼奈何。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一出,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去炒房。人心如此,谈何发展?

虽然城乡统筹发展多年,个别地方如成都发展得还不错,但大部分地区发展得远远不够,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不到位。现在农村空心化厉害,村里大部分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不愿呆在家里,纷纷奔向城市,大量土地撂荒。而城乡二元化又使得许多农民面处于“回不去的乡村,待不下的城市”的窘境。即使待在城市,许多公共资源还是无法享用,房子更是买不起。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税费体系,重新开征废弃多年的不动产税成为必然选择。它能够为地方政府建立公正而稳定的收入渠道,使其专注于公共服务的供应,不再视之为负担。更重要的是抑制房价,引导其进入正常轨道,当然,配套政策要跟上,公租房和廉租房要保障到位,让真正需要的人住进去。要想让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实体经济,舍此,别无他途。

改革是发展必由之路。文化复兴、城市化正常转型有赖于改革。割谁的肉谁肉疼,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保障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冲出峡口,驶向理想的彼岸。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行走在历史的长河边,背负着红色的绳索,拉一拉,牵出的是中华的灿烂文明。

当古老的先民第一次找到朱砂,第一次将它涂在额头,第一次在污浊中的那抹鲜艳的颜色中炫舞时,红色走进了人的家园,那是精神的家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从秦时的统一到汉时的昌盛,从四大发明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国家的腐败无能,人民的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入我国。国家,眼看就要被瓜分,民族眼看就要灭亡。危难之中,是谁来拯救中华民族?又有谁来驱逐侵略者?是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的诞生,从而率领着我们的祖辈,与敌人浴血奋战,赶跑了侵略者和共产党,从而创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共产党又带领着我们的父辈,艰苦奋斗,建立了小康社会,使原本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如今这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新面貌。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他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有着团结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但是,他并不懦弱,他选择的是“千魔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顾”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中国——东方的一直永恒不会的雄师。  

邓小平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落后?因为当时的封建主义在中国蔓延的太深,女孩都不用上学,导致了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当时人们也不团结,各家过自己的,从没有过礼尚往来,失去了心连心的这种默契,从而导致了中国被侵犯。  

但是,最后我们站起来了,从开天辟地的共产党的诞生到今天的小康社会,经历了整整九十度春秋。  

现在,中国选择了我们,历史选择了我们。世界都在关注我们的中国。但是,他们想象中的伤痕累累的屈辱的那一页,中国永远不会再现了。  

让我们新一代,为中国抹平创伤,为他扎下屈辱的包袱。让他轻松的发展,用事实来反击帝国主义,反击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让我们用前进的拳头击碎帝国主义的思想,用前进的脚步轧碎帝国主义的意图。

读《历史的天空》有感


读《历史的天空》有感

第3车队 李学文

我们本书是以我国在抗战时期之建国初期之一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从一个只为能填饱肚子而为大户人家做小伙计的梁大牙在经过命运的转折,战争的洗礼和运动的冲击以及他人的帮助和引导下成为一名能打仗,打胜仗,有勇有谋,机智果敢,忠于党和国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将领的蜕变过程。

我们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是书中对战争的描述和战火中凄美爱情的描写,而是主人公从头至尾思想和三观的变化。

我们人生观的转变:起初主人公只是一名从遭到侵华日军屠掠的村庄中逃脱出的一名小伙计,悲观的他为了能吃饱饭和打鬼子报仇而阴差阳错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他在战斗中的屡建奇功,从而他的人生观开始想积极地方向发展,然而也让他暴露出个人英雄主义、小农意识、刚愎自用等毛病。在革命同志的引导下加上自己善于学习,而且爱动脑筋,是自己迅速由草莽英雄蜕变成为一名有思想;有信仰,会思考的成功的革命者使自己的人生观步入正轨。

我们价值观的转变:未参加抗日战争之前,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加之出身贫寒,使他成为一名所做的一切都只为能顿顿吃上饱饭的农民而参加抗日武装。在革命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就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在战斗中的屡建奇功,让他发现了自己新的人生价值,打鬼子。看起来既能为在战争死去的老乡和家人报仇又能升官而且还和部队的目的相同使他错误的认为之久使自己的价值和抗战目的。在漫长的战斗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慢慢知道抗战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参军人吃饱饭和升官发财的,而是为了让全中国和自己一样的穷苦人民能从侵略者的铁蹄下得到解放和过上幸福生活真正价值所在,完成了自身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我们世界观的转变:躲过屠杀的主人公并不知道除了自己的家乡蓝桥埠外此时此刻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进行反法西斯的残酷斗争,战争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挑战着自己的极限和命运。刚刚参加抗战的他万万也想不到自己当初只为能填饱肚子和报仇而参加的战争居然会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战争有什么必然联系。善于思考和虚心学习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自身思想的转变让他知道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战争早已不是当初只为自己能吃顿饱饭和为自己惨死的老乡报仇那么片面的事情了。他清楚地认识到此时此刻自己正在参与着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能决定全世界未来发展的战争,一场改变世界人民命运的战争。

我们主人公在战争时期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都可以为了大局改变自己的思想,三观同时将自己进一步完善、充实,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我们我作为一名生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人,生活在公交公司这个温暖且又担负着服务社会这一重大责任的大家庭里更应该有勇气,有信心不断地改变,充实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这一光荣而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让"世界面前我代表中国,国人面前我代表首都"的内涵充分展示给广大乘客!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李亚楠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5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本书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以现实、残酷而又冷静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历史与地理、生物学、种族、人性、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盛衰定律等的关系,展现了人类恢弘壮阔的发展史,并总结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正如本书郭小凌教授的序及前言所述,本书固然有不精准甚至谬误之处,但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展示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给现代人类以启迪与警鉴,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作者长期读史、治史经验的积累与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是对人类史的哲学思考,涉及史学本体论与客体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价值是什么?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至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分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书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卓见迭出,引人入胜。它纵览人性改变国运的痕迹,洞察财富聚敛分流的轨迹,沉思道德塑造社会的力量,字里行间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值得人们静下心来深思细品的佳作。

人类相对于宇宙时空,只是短短一瞬、匆匆过客,但正是人类的渺小和局限,如果不保持警惕,学习前人的经验,我们将重蹈覆辙。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科学的中立性,知识不仅仅只是正面的力量,它如同双刃剑一般,如果一再努力地扩大手段而忘记改善我们的目标,无异于自取灭亡。感谢历史上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留下了足够多的文明遗产,赋予人类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帮助我们扩大自身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因此,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牢记教训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尽可能多地收集文明遗产并传递下去。

美国的尼布尔博士说:“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如果刚好渴望增长自己处事的智慧,不妨可以尝试品读《历史的教训》,思考人类的哲学,也许在面临选择时会有更加广阔的思维,更加明智的行动。

书评作者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

李亚楠

相信《读《历史的温度》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隋唐的历史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