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步改变人生》有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读《一步改变人生》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读《一步改变人生》有感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步改变人生》这本书。从而,让我懂得了人只要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本文主要讲述了魏敏芝——一个不漂亮却很淳朴、倔强的少女。她,因为踏出了挑战自我的一步,使她被著名导演张艺谋选中,于是命运被她紧紧地把握住了,她的一切都开始转变,因此,她走上了人生的辉煌,登上了人生的颠峰。 那一个片段,勾起了我的深思:魏敏芝站了出来,在这个看似小小的举措,不仅包含了她对外面的大城市、大世界的向往,更体现了她骨子里的拼搏劲。她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她肯定了自己。这不禁让我想起在竞选班干部或学习标兵时的情况。同学们呆呆地坐在桌前,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虽然能竞选的人有很多很多,可真正上台的却寥寥无几。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谦虚,但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连自己都肯定不了,别人会肯定你吗?只要自己有智慧、有勇气去做,才能成功。 为什么同样是人,有的人光芒四射,有的却深落泥潭。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胆量问题,那些人往往与成功擦肩而过。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个大家熟悉不过的情景。校长:哪个代表先发言?代表们你推我,我推你的,妞妞捏捏。他叫我去,我叫你去,你叫他去。弄了半天,一个代表战战兢兢的走上台。吞吞吐吐的将了几句之后,畏畏缩缩的下了台。 这样的尖子生是成不了大气候的。连上台说发言都胆怯,那将来如何在诸多竞争中取得胜利,成就自己的未来。 是的,才华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归宿。掌握命运,全靠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才是才华。只有这三样具全,我们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成就辉煌的人生。·············· ······ 余欣洛XX年12月27日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七步诗》有感700
在三国.魏时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弟弟曹植,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便想方设法害死曹植。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如此不堪一击的。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七步诗》。
诗的意思是这样的: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羹。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涵,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它在教育着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因名利权力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
国家也一样,比如朝鲜和韩国,本来是同一个国家的,现在却弄到断绝一切关系的地步。朝鲜,这个国家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低水平。两国的不团结,令周边的局势变得不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其实,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每天早晨,妈妈都要让我背一首古诗。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七步诗》。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来历令人惊叹。作者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两人竞争王位。曹植很有才华,曹丕则为人圆滑,赢得了曹操的欢心,后来当了皇帝。因为嫉妒弟弟的才华就想治一治弟弟。便令曹植走七步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把弟弟杀掉。果然才华横溢的曹植便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这里面的豆是指作者曹植,而这里的豆萁就是指哥哥曹丕。这首诗的比喻用的十分贴切。曹丕因为嫉妒弟弟连亲情都忽略了,真是太残忍了。
如果我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我一定会非常爱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珍惜亲情。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一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鰕(鱼旦)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鰕(鱼旦)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于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
读《人生核算》有感
曾国藩如何核算人生
——读《人生核算》有感
邓木
人没有不算账的,特别是没有不算人生账的。
《人生核算》的作者,从一个时代的宠儿,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用十年的铁窗生涯,终于学会了算人生账。问题是,人为什么非得身陷囹圄才会认真算账?每年数万名官员被查处,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人"前腐后继"?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么过,才是价值最大化的人生?换言之,人到底该如何算人生账?
这是一道老命题。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却又是一个新命题。
所幸的是,几千年来,古人对此进行了足够的思考。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学习,进而思考自己这一生该怎么活,怎么活出一个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有品位的人生。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注意一个人物——曾国藩——如何算他的人生账。
翻开厚厚的历史黄卷,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千古以来,因挽救一个王朝而成大功、享大名最终依然能够善保者,大概仅有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和清代扑灭"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郭子仪因功被封为"汾阳王",并与当朝皇帝结为亲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尽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人生五福(郭氏在世84年),可谓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最为有福之人。曾氏虽未封王,但那是因清朝从康熙帝之后不准封汉人为王。在白手起家,以一介书生带兵,攻取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完成清政府正规军未完成的重任之后,曾氏被封为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衔,殊荣达到汉族大臣的顶峰。此前,曾氏以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节制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四省——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此后又担任直隶总督,清代八大总督中最有权的两大总督他都当过,可谓权倾天下。曾氏死后,朝廷为之辍朝三月,追封其为太傅、谥号文正,给予了他汉族大臣最高的礼遇(满清一代,仅有三人被谥为文正)。曾氏不仅自己成为当时"中兴第一名臣",而且"荐贤满天下",晚清的封疆大吏如左宗棠、李鸿章、李翰章、彭玉麟、刘铭传等,以及著名科学家、改革家、实业家如郭嵩焘、李善兰、徐寿、容闳等,无一不是其部下、幕僚或是被其推荐者。曾氏的子孙也"代有才人出".不像其他豪门家族,"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综观曾氏一生,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在短短一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达到几近完美的境界。更难能可贵的是,曾氏虽然后半生军书傍午、戎马倥偬,却留下了一大部内容极其丰富的《曾文正公全书》,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圆满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事业的人。从而成为当时及此后知识分子膜拜的对象。梁启超称曾氏为"全世界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蒋介石奉曾国藩为人生偶像,终生研读《曾文正公全书》,称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毛泽东称自己"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当时贪渎成风的形势下,曾氏却做到了清廉自守。而他的弟弟、战友曾国荃,却因为大发战争财,获得"老饕"的恶名。反差之大,颇为耐人寻味。
曾氏的清廉是自始至终的。他27岁中进士入翰林,10年间连升十级,37岁即官居正二品,而且清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他当过除户部外的五个部的侍郎(副部长),发财机会不是没有,用现在的话说,面临的诱惑相当大。此后,在带兵期间,他集军、政、财税、司法大权于一身,弄钱更是比不弄钱还容易。但曾氏"从三十岁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发誓"此生绝不靠做官发财,为子孙敛集财富。神明作证,决不食言!"曾氏不只是说说而已。在晚年时,他在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信中欣慰地说:"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
一个人要做到一生廉洁自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贪婪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修养"的学问,即修正错误的、低级的、短视的思想、行为,养育正确的、高尚的、远见的观念、情怀。因为这既关系到个人的安危荣辱,也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存亡。曾国藩也是一个凡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人的欲望的神仙。我们细细品味他的《家书》、《日记》等原始资料就知道,在舍与得、名与利、荣与辱、贪与廉等困惑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面前,曾氏也会仔细地算账。只不过这些账他算对了,算清了,算明白了。曾氏的出污泥而不染,是在多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属于多因一果。择要而言,有如下方面:
——树立高远的目标。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的显著不同之处,就在于东方人非常重视集体意识,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尤其明显。因此,中国人非常崇尚"利他",认为"利他"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一个"利他"的人,就会受到社会的一体尊敬。这一点,儒、道、释三家的认识惊人的相似: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无一不是以是否"利他"为评判标准;道家认为"小人则以身殉利,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骈拇》),亦以是否"利他"为作为圣人和小人的区别;大乘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救众生为己任,重视布施等菩萨行,更是认为"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甚至诸子百家亦均以"利他"为共识,如墨家"摩肩接踵而利天下";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欲富而家,先富而国",等等。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无不以利益国家、社会、他人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如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励;杜甫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勉等等。曾国藩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自称"以禹墨为体,以老庄为用",其人生目标自然不是自己的一己之利,而是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念。这从他在咸丰元年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给新皇帝上《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皇帝一事就可看出。为了国家利益,他甚至不怕背恶名。镇压太平军时,有人因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但他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依然不改初衷,"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他对精于为自己打算者,常常嗤之以鼻,甚至对于自己才干出众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因其官瘾太大格调不够高,也开玩笑地批评他"拼命做官".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立志向圣人看齐的人,怎么会去偷鸡摸狗?所以曾氏的清廉,与其志存高远有决定性的关系。
——培养慈悲的情怀。古代官员称自己为"父母官",初看似乎有作威作福的意思,其实不然。大概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是慈悲为怀、无私付出的。如果一个官员真能以民之父母自居,那真是老百姓的福分。我们现在以"公仆"定位,考察来源,应该是始于中华民国,一直沿用至今。初看似乎谦卑,但仆人对于主人的感情和父母对于儿女的感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对于一名官员来说,名称并不是那么绝对的重要。重要的是他对于百姓的情怀。事实上,一个清廉的人,必然是一个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郑板桥的情怀,郑板桥是清廉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是李纲的情怀,李纲是清廉的;"吾貌虽瘦,必肥天下"是周恩来的情怀,周恩来是清廉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官员的收入总比一个普通百姓多,如果能以百姓疾苦为念,大概每一个官员都会知足常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曾氏就是一个对百姓充满感情的人,在他身上,流淌着"为民请命"的传统可贵血液。在他任刑部左侍郎期间,他直言不讳,向皇帝上《备陈民间疾苦疏》,反映货币贬值问题、治安问题、司法不公问题等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表现了他对官场丑恶现象嫉恶如仇和对百姓侠骨柔情的一贯情怀。正是因为这种情怀,曾氏没有眼盯着那些通过非正常手段暴富的官员而心理失衡,反而在生活上始终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保持简朴而恬淡自乐。他平时每餐只吃一道菜,故而被幕僚戏称为"一品宰相"("一品"即一道菜的意思)。
读《人生》有感600字
读《人生》有感600字: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高加林是村里民办教师的一位老师,很有学问可是被一把手的明楼儿子凭着拖后门把高加林脱下了水,高加林无可赖何只能在村里当农工,被村民们嘲笑贬低,似乎打击一过高加林的状态又回到了最初,每天在农园里干活,暗恋他的巧玲一直再背后默默的关注他默默的靠近他,好意似乎已被高加林心领,他们开始每天晚上在一起谈心说说笑笑,一天晚上不幸被一群孩子在苞米地里发现了他们,随后事情穿的眉飞色舞的,村民们也都出现了看不起的眼神,他们一开始感觉很难看但随后他们变得很张扬,时间一长高加林还是喜欢过有文化的生活,不久高加林的叔叔回来给高加林找了一个城里的工作,不久爱上了他的同学黄亚萍。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
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那个年头似乎什么都会相信,他已经失去了巧珍,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度过的时光,去面对美好未来!写稿人:燕方熠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第一章读书笔记2000字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第一章读书笔记2000字
六、做父亲是件幸福的事:
读到文末,满满的感动和温暖。贾老师经由路上看见一个满头灰发、佝偻着身子的老太太,在捡了一个孩子刚刚丢弃的塑料瓶子时露出的惬意、满足和幸福。从此开悟,走上了幸福的快车道。
循着贾老师的幸福之路,不禁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是幸福?龙应台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那个人,晚上又平安地回来。”贾老师说:“倾听是幸福,理解是幸福,共情是幸福,幽默也是幸福。”而我说,幸福就是,一家三口每天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和和美美地吃上一顿饭;幸福就是,我们每天都能健健康康的看着太阳东升又西落。
幸福真的有标准吗?没有。境由心造,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是天堂还是地狱皆由己造皆由己选。一个人能不能幸福,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看他对待人生的满意程度,是一种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中对快乐的感知能力。
既是能力,就一定能够培养。贾老师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认识幸福、挖掘幸福、捕捉幸福,为自己心中打造了一座酿造幸福的加工厂。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能量是可以传递的,当父母的幸福感爆棚时,这种快乐的因子就会散发在家庭的各个角落,洒落在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心间。
七、孩子引领我成长:
看完这一节,非常的感慨,不得不细细的将文中的精华一一记录下来:
“如果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你就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如果以仰视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孩子就能成为你的老师。”开篇,就被贾老师的这两句话给深深地吸引了。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他能照见我们的美丑与善恶。我们既能从孩子身上学到面对生活的态度,又能从孩子身上看到人性的美好。孩子,是上天派来振救我们灵魂,助我们成长的终极导师。
放低自己,抬高孩子。这不是家庭教育的艺术化,更不是家庭教育的技术化,而是诚心诚意和实实在在的把孩子当作引领我们成长的老师。
贾老师从“儿子帮我克服人性弱点”、“儿子教我学会谦虚”和“儿子教我理性求知”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孩子是如何能称得上我们的老师的?
首先,“儿子帮我克服人性弱点”
人都是有弱点的,喜欢议论人是很多人的通病。人无完人,即便是万人敬仰的贾老师也不免曾经陷入过这个怪圈。
一次,贾老师和儿子谈话,儿子给贾老师指出了这个坏毛病,并提出了“看别人十个缺点,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但看别人一个优点,就可能充实提高自己。”的观点和“改变思维模式”的建议。
针对儿子的建议,贾老师虚心接受,并立下了“口说好话、好好说话、没有好话、不要说话。”的做人原则。这也让我明白了,社会是多元的,一花一世界,一吐一菩提,别人的世界你不曾走过,别人的经历你也不曾体验,所以,任何人都无权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和衡量别人的对与错和是与非。存在即合理,站在他的立场和角度,必定有他的道理和可理解性。从贾老师的故事当中,我也悟到了:每个人都是能量体,当你带着慈悲和善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事物时,回馈你的往往是美好的一面。
其次,“儿子教我学会谦虚”
贾老师经常与儿子探讨人生,儿子在谦虚和骄傲的问题上也颇有自己的见解,并指出贾老师还没有真正的谦虚下来。
“骄傲”意味着“自恋”。而“自恋”和“攻击性”是人类心理和行为背后的基本动力。当生命力展开时,必然是带有攻击性的,这是极为普遍性的力量。所以用贬低别人,彰显自己;或者主宰和改变别人,来维护自己的“自恋”。但是努力做到整体的平衡才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贾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进步,要提升自己,谦虚谨慎,低调做人,空杯心态、闻过则喜,都是极重要的品质。”
所有的际遇都是我们的老师,因为我们在关系互动中可以照见自己;所有的苦难和挫折都值得我们感恩,因为这可以锤炼我们的意志;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我们珍惜,因为它可以教会我们从中成长。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谦卑心态向生活中的所有学习时,哪有不成长的道理?
最后,“儿子教我理性求知”
成功必定有方法,失败必定有原因。贾老师每天早晚各读两小时的书,这样的执着、勤奋和努力,是值得我们效仿一辈子的。
“读一本经典抵过读好多本普通书籍。读书不但要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贾老师的儿子建议贾老师除了读教育类、社科类、励志类和文史类的书籍,还要读一些经典和哲学,这样知识结构才会更加趋于合理。
“别人教给我们的知识,犹如挂在树上的气球,一阵风就会被刮走;自己‘发现’的知识,自己思考出来并经过验证的知识,犹如优质蛋白,能直接融化到自己的血液中,变成自己精神、思想的一部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学习不仅是新旧知识的整合,更是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贾老师的儿子恰好就有这样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时不仅喜欢问为什么,而且会一边思考,一边做笔记。这样一种善于学习、思考、沉淀和看待问题的理性影响了贾老师。
从贾老师和儿子读书的故事当中,我也明白了:不仅要‘好读书’、‘读好书’,而且要把‘书读好’。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语凡老师在“爱中管教”的课上告诉我们的,从贾老师的这篇文章当中,就可看出语凡老师之所以能研发出“爱中管教”的课程理念,这是他长期思考和探究的结果。而他在大学时代对“早恋”问题的处理上,就已充分展现出了优秀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潜质。
当然,这也完全得益于贾老师的教育智慧:向孩子学习,是引发孩子思考,激发孩子灵感,鼓励孩子求知,增进孩子自信,提高孩子的成就感的最有效途径。
感恩贾老师的教子手记,也感恩引领我走上家庭教育学习之路的儿子!作者:梁变云
《读《一步改变人生》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路遥人生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