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围城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围城读后感600字

围城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互联网

围城读后感600字2024(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围城读后感600字2024(2)”,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围城读后感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围城》里作者借书中人物苏小姐之口说的,也是作者的点题之笔。书中没有具体的围城的形象,但主人公方鸿渐却处处深陷围城。

比如在那艘装着鱼龙混杂的人的法国游轮上,面对鲍小姐的引诱,方鸿渐终于抵抗不住,深陷围城。而这正是他的懦弱造成。死要面子,却又无从抵抗。他那句引以自豪的世间哪有恋?压根儿是生殖冲动。更让人深深地鄙视!鲍小姐下船后,他只能呆呆地凭栏观望,感慨着女人是多么可怕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正陷入一个更大的围城之中。

苏小姐是以为留洋博士,现在地位高了,更难找男朋友,不禁就想到了同学方鸿渐。正是方鸿渐的懦弱本性,拖泥带水,最后伤害了唐晓芙、苏小姐、赵辛楣、曹元朗,还有他自己。他们都想冲进爱情的围城,到最后却想冲出来。作者钱钟书为此描述了方鸿渐的失恋情。不住的心痛,昨天囫囵吞枣地忍受的整片痛苦,现在,觉得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去,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而家人却能随便进他的天地。更体现了围城之难。

钱钟书借慎明之口道: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内的鸟想飞出来,笼里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我想若是方鸿渐跟苏小姐结了婚到重庆找赵辛楣,没准再遇到唐小姐,再结婚,再离婚,这样无止境的循环,围城这一主题就更突出了吧。

爱情,是神圣的。要以围城为界,慎重考虑,培养健全的人格。读《围城》,边领略钱钟书的智慧,边领略1937年民间典型人物的投影,收益颇丰。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围城读后感1000字2024(2)


围城读后感1000字2024(2)

过去曾读过一次《围城》,但觉得索然无味,读了不到一半就放弃了。现在我选择了文学,就强迫自己再次走进它,然而这次我却的确开始钟情于它,也颇有一些感想。

在读的过程中,很多次面对围城这两个字时,想用两个更明快的词进行诠释,偶尔看到孙琮先生曾通过联系钱钟书先生的一生的遭遇用困境二字作围城的解释。我仔细品味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当你进入围城之后,你就似乎陷入了困境,一切完全不在你的意识支配之中。

《围城》写的是一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洋回国的男女学生,在婚恋的围城里冲进去又逃出来,逃出来又冲进去。但是,他们在复杂的婚恋角逐中,却又陷入了命运浮沉的人生的围城中,不得不在生活职业的角逐中勾心斗角,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大围城的禁锢中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慑人心魄的心灵的角逐。从而更深地陷入了灵魂跌宕的精神的围城。这重重叠叠的围城编织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现实。这些男女学生中最为典型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应是男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一个并不高大也不渺小的普通的读书人。他不同于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要么善良要么丑恶,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学校度过的,由于涉世未深,他的性格中又有正直的乃至天真的一面。他对李梅亭的嫌恶,对韩学愈的怀疑,他和赵辛楣在谈话中显露出来的真知灼见,都表现出他正直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在他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也萌发出他性格中虚假的一面,面对别人对自己这个假博士的吹捧,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伟大了好些。他对待鲍小姐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的交情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的生长。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对爱情又采取非常认真的态度。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鸿渐的性格中很自然的有知识分子常有的那种清高和孤傲,但也有自卑懦弱的一面。在和孙柔嘉闹矛盾后,知道李妈已打电话去叫柔嘉的姑姑来,便决定离家。柔嘉见丈夫这样退却,嘶声说:你是个coward(胆小鬼)。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矛盾的人也尝透了处于围城状态的滋味:不断地追求走出生活的空虚,追求变为现实之后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又出现了新的更大的空虚。他因为未婚妻的死而从包办婚姻中逃出来被送往欧洲留学。但他却荒废了学业,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从爱尔兰人手上弄了个假文凭回国,之后他陷入了爱情和事业的双重围城中。在这座围城中挣扎的他最终选择了平实的婚姻和事业,然而最终又再次陷入困境,这次他未能逃出来,变得一无所有。

看完之后,轻轻地把书合上一个人坐在偌大的静寂的图书馆里深思。其实这座围城和围城中的人们的心态,不只属于方鸿渐和他的同时代的人,它属于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现在的我们。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奋斗,渴望进一所重点中学,渴望考上名牌大学,渴望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每一次进入所期待的目标时,又仿佛陷入了新的困境,充满空虚,又向更高挑战,希望逃出过去的一切。周而复始我们筋疲力尽。但我在看完《围城》之后告诫自己决不能像方鸿渐那样被困在围城之中,应该像更多的一生不断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人一样,尽管城墙上满是荆棘,也决不退缩,正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虽也奔波于一个个围城内外,但最终恪守自己的信念,寻找到一个朴实的归宿。

围城读后感800字2024(2)


围城读后感800字2024(2)

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言语之间,世间沧桑表露无遗。尽是喜剧又包含悲意,都为悲剧又蕴含喜乐。

钟书先生的笔一如魔杖,又犀利,又机智,又俏皮,汩汩流泻出无穷无尽的笑料与幽默,又包藏着可悲可鄙的内核,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机智,俏皮,近乎调侃的语言,揭示出一群人的虚伪与懦弱,活画出一个时代世态人情的卑龌与困顿。针对世态炎凉,人之品相,凡病态的,都逃不出这支笔犀利的刺击。

透过悲喜相逢,冷热交融的《围城》,来看到这围着我们的城。或许这城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着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人性美丑与人生百态,洞穿人性的空疏,寡陋,愚笨,被虚荣与矫作粉饰的面庞,浓妆艳抹下模糊不清的脸。真的,迟早都是假的,假的,永远也成不了真的。

我们活在一个又一个圈中,甚至自己画地为牢,锁在各式的条例中,又缚手缚脚,又显得操纵自如。像一颗颗蜜蜂的蛹,牢牢地被缚其中,习惯性的沉重地拖着呼吸。

庄子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只有在拥有共同利益时才变得团结友爱起来,这既有其可悲,又显得真实。世间的事,本就非黑白分明,白中有黑,黑中掺白才是它本身的模样。

天空似乎永远都是这样白寥寥的光线,云彩冻僵一般,贴向遥远的苍穹。楼阁公园暑期,柏油马路覆盖住了刚探出头的小草,这一切被格式化的美好都像是正在施工的工地,不乏期待,亦没什么趣道。我们活在这样复杂的世界里,被其中如同圆周率一般毫无规则的事情拉扯着,朝世界尽头盲目地跋涉而去,奔向下个既定又或许未知的圈。开始在宁静之中创造喧嚣,后来在喧嚣之中寻找宁静。

时间的流逝,人们总爱用一点一滴来形容,像是点滴之间世界也变得荒芜干涸,点滴之间,生命由一颗饱满的果实消耗成一颗干瘪丑陋的果核,从一川浩荡宏伟的胡泽蒸发成干涸苦涩的沙漠。

谁还能不忘初衷,继续寻求,最初的梦想。

围城读后感600字2024


围城读后感600字2024:第三种人的悲剧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要冲进去。《围城》中似乎一直描写着两种人的心境,然而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却一直觉得还有第三种人的存在。

这第三种,就是身在围墙之内却毫无察觉,或是即使知晓也无丝毫动容,单纯得想要在围墙中平平淡淡了此一生的人。

细细想来,这种人大抵是最可怜的一类人吧,他们明知陷入围城却依旧是毫无反应的麻木,似乎围城是自己生命中一种无法逃离的宿命。当被厚重的墙圈禁的习惯了,也便忘记一开始在围城中的局促不安,反而开始享受这座城中的乐趣,将自己变成乌托邦的居民,在围城中开辟着自己的小城,虽说荒诞,却也现实。

作者钱钟书也在后记中说道《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围城,围城,城中人恨城外人,城里人惜城中城。

城里人一直保持着无思而无脑,他们或许忘记了,或着并不只是活着就一切顺利了,忘记了如何活着,才是第三种人骨子里的悲哀。

其实不仅仅是思想,婚姻、工作、人际,甚至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大围城。在整本书中,钱钟书所刻画的人的局限性与复杂性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每个人穷尽此生都在不同的围墙边努力的攀爬着,直到再也爬不动为止,然而可笑的是人们往往想的懂却看不透,依旧无法克制自己去追随城内或是城外的事物,这便是人的局限与复杂。

现在的自己还是当局者迷,我无法去左右别人,但可以去选一种方式或是一座不那么局促的城,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或许应当说很荣幸,我还有足够的精力选择一些城墙去攀爬。

《围城》读后感1000字2024


《围城》读后感1000字2024

《围城》作为钱钟书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可以说他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在这篇作品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围城》的主要故事发生在1920到1940年,以一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方鸿渐为主人工展开了一系列叙述。作为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大学生方鸿渐,却在父母的逼迫下与同乡周家女子早早订婚,谁曾想还未来得及谋面的未婚妻就在他在读大学的时候逝世了。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认为他是一个可塑之才,决定资助他出国求学。像被幸运之神选中的方鸿渐就这样远赴欧洲游学,四年转瞬即逝,这期间对学业毫不关心的他为了给家人和准岳父一个交代,不得不从爱尔兰骗子那里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着其他海外留学的同学一同回国。在船上,他认识了令他心动不已但实际已经有未婚夫的鲍小姐,这段短暂的热恋在鲍小姐到家、他发现自己感情被玩弄后草草结束,同时他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并且得到了她的青睐。到达上海后,方鸿渐在准岳父家的银行工作的同时,周旋在苏小姐和苏的表妹唐小姐之间。期间认识了追求苏小姐的赵辛楣,在方鸿渐与苏唐两个小姐感情结束、与周家出现矛盾时,在赵辛楣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最后在十几个玩弄心计的读书人中败下阵来。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但故事的最后,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完满的结局,而是以他与孙柔嘉不断的矛盾争吵中落下帷幕。

自视清高的方鸿渐却手持一份虚假的文凭,懦弱的他明明不能给苏小姐一份安稳的未来却总是不能直接拒绝她的爱意,自我感觉良好的他课堂上却总是死气沉沉,在那个青年学生普遍盲目追求洋文化、文学与艺术四不像的年代,人们苟活在虚假的皮囊背后,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作为中国思想最先进的人们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高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牌子,不能为挽救国家危机解放人们思想做出一丝一毫的贡献,这些有知识的学者是思想围城之中最可悲的人们。深处围城之中,我们无力挣扎,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被围城所限制,做一个有灵魂有思想的人,不被它所束缚。

《围城》读后感3000字2024


《围城》读后感3000字2024

我年少时就读过《围城》,当时,并不明所以,只是知道这本书比较了得,而且经常听到这句也非常了得的话进去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想进来,作为当时初中班里面积极地文艺分子,不读着书,觉得确是名不副实,于是就在学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只是读完之后,依旧不明所以,而且怀疑起名著的可读性了!

然而,大学时候,因为学习的需要,我又重复读了几遍,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这个假期,在整理家里地下室的时候,无意间,再次发现了一本86版的《围城》,甚觉得难得,于是又读了一遍。随着阅历的增生,这一次读,让我对他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于是,总结之前对他的了解,写下此读后感。

1947年发表的《围城》是文化昆仑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数的佳作之一,被称为新《儒林外史》,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一面是钱钟书展现的生活本身:书中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塑造出了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畸形知识分子群像,揭露了造成这群人沉沦的社会环境;一面是钱钟书展现的自身:钱钟书在书中以富有生气的比喻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以诙谐幽默的讽刺描绘社会和人生,挖掘人物灵魂,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也显示了《围城》双重的魅力。

《围城》中主要塑造了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懦弱、懒散而且虚荣的方鸿渐,欧洲留学四年却换了三所大学,凭兴趣随意听了几门课。为了给亲朋一个交代,也为了给自己遮羞包丑,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一张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回国后最初在岳丈的银行做职员,如笼中之鸟,一饮一啄都听命于人,甚是卑微低下。至于和苏小姐的交往也是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方鸿渐不爱苏小姐,却从来没有明确回绝苏小姐对他的爱意,使苏小姐对他爱的误会越来越深。但直到遇到了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时,才下决心彻底回绝了苏小姐。无奈由于苏小姐被拒绝后疯狂的报复和唐小姐严格的爱情标准,这段感情天折了。这时,三闾大学的聘书使方鸿渐还存有一点体面地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讲面子,自视很高的方鸿渐在赴三闾大学的旅途中觉得与李梅亭、顾尔谦这样的宵小之徒为伍简直是可耻的堕落。在三间大学期间他一面对高松年用政客手腕办教育极为反感,一面直到他被解聘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刻,还幻想着校长派人送来教授聘书。回到上海再度失业后,孙柔嘉要他进自己姑母的工厂做事,他大喊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

有的专家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这个观点肯定是值得商榷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一个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或许《围城》讲的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情场也罢,名利场也罢,乃至当时的整个旧中国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围城》中这些人物身上的蜕变人格是在中西文化交会中所产生的畸形儿。他们在西方文化面前的盲目的崇拜反而加速了传统的国民性与媚外哲学的碰撞,使民族在惰性中又浸染上了西方商业文化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造成了人格的异化。当时留学现象趋之若鹜,不仅学自然科学的学生要出国,就连专学中国文学的学生也要出国深造,因为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就像方鸿渐所说:现代的留学生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可以摆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了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痞子,非出不可,见了博士硕士这些微生虫们,有抵抗力自卫。但是,有些出过痘子的人,对这件事念念不忘。教育部派来指导的官员,谈话中每句必言兄弟在英国的时候,才疏学浅的曹元朗,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

当然,钱钟书所写的是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博弈拼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确实,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而,我则想说:虽然人生时刻都存在围城,但是要看我们怎么去把握,怎么去感受,该进的进,该出的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还想说一句: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围城,这样我们的生活也许就会更快乐、更美好。

读后感《围城读后感600字2024(2)》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围城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