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教育细节》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不可忽视的教育细节》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不可忽视的教育细节》读后感
班主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意工作中的教育细节。我引读了30个教育细节,与大家分享,以期对学生的教育更真切、更有效。
1、对所教班级学生姓名、住址、学习、家庭等基本情况要了如指掌。课余时间尽量多地与学生一起交谈、研究、活动,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
2、每天早上、下午第一节课,老师都要检查学生到校情况,注意察看教室内外的设施设备是否完好,看看学生课桌内有无危险器物品。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上课前向学生问好,下课时要和学生说再见,这也是教育学生讲礼貌的有效方式;找学生谈话,要请学生坐下,体现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才更容易沟通和解决问题。
4、学生上课迟到,可请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课后再询问学生迟到的原因,并要求学生自觉补上耽误的学习内容。如果在课堂上询问,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精力都无法马上集中,影响和耽误大家的时间,实在得不偿失。
5、上课不要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有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上课总喜欢唠叨几分钟,往往认为这是负责任、对班级有感情的表现。殊不知,如此占用上课时间讲非课内知识的做法,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抗议。
6、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经常引导和教育学生读书,丰富精神文化,彰显儒雅风范。老师能如此,不仅能得到学生的敬仰,而且学生会更听从你的教导,把你作为他们心中的榜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翻阅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则首先是体现在课堂上。 我们面对的小学生,对于他们讲大道理不能说没有作用,只是要从根本上触动孩子思想的神经,还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 在课堂教学中也注意细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教学细节推动师生课堂有效互动。当我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时,我的语调、眼神都很重要,面对我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的评判……这些细节的注重,都会使我的课堂变的有生命力。
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看到“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很震惊,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做得吗?这让我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赢得信任的最好方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
读审计体制改革关键点不可忽视有感
读审计体制改革关键点不可忽视有感
9月,审计署网站综合论坛栏目,刊发了魏明坤同志的文章《审计体制改革“关键点”不可忽视》。笔者反复研读,自感这是一篇心系审计事业发展的好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审计体制改革的满腔热情。文章敢于讲真话,接地气,着眼于基层审计机关,代表了不少基层审计人员,特别是一线审计人员的心声。
第一个关键点“拿什么实现审计全覆盖”。作者以自己所在单位为实例展开,详细阐述了基层审计机关的难点。笔者读后深有同感且认为“人少事多”在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绝不是个别现象。新常态下要实现审计全覆盖提高业务水平固然重要,但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最终靠人,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不妨“业”与“人”两条腿一起走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与人员的合理配置不是对立的两面,提高业务水平也不是人少事多的挡箭牌。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基层审计机关中,普遍存在事业编制远超行政编制的状况,一线审计人员多为事业编制,但在政策待遇上事业编制人员往往被区别对待,如享受车补和职务职级并行待遇等,这些都难免会影响到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审计人员归属感、成就感缺失,不利于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地着力推进审计全覆盖。
笔者在读文后亦认为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要抓好“人”这个关键点。一方面,上级审计机关应根据《关于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方案》中规定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审计机关中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事业人员身份问题,要进行统筹研究,以保证其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需要。”等有关要求,同组织部、编办、人社等部门沟通协调,科学设置人员机构编制,从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高度出发,解决或逐步解决事业编制人员身份问题,引导审计人员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科学的统筹审计资源;另一方面,上级审计机关应紧紧把握此次审计制度改革机会,积极为基层审计机关争取政策,增加编制,科学的引进各方面人才,谋求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最后,上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指导,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让有限的审计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全覆盖。
第二个关键点“拿什么保证审计独立性”。魏明坤同志提出了自己对试点省份出台的实施方案中的困惑,值得深思。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审计的独立性提出了要求,《宪法》对审计的对立性亦做出了规定。但在现行体制下,基层审计机因关人、财、物均受地方管理,业务工作很难独立开展,如招标控制价等工作经常让基层审计机关左右为难。本次的人财物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体制,实现真正的依法独立审计。然而,从目前已试行的各省“审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来看,仍是“换汤不换药”,诸如“编制纳入地方限额管理”、“委托管理”等,笔者认为这种改革尚未达到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此条件下,想要保证审计的独立性犹如空中楼阁,可见不可及。
在谋划审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时应制定细则,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啃掉改革中的“硬骨头”。笔者建议决策层或改革小组要深入基层,多了解,多调研,不可闭门造车。在制定方案时要发挥基层审计人员的智慧,采取上层谋划,底层建议的联动模式,鼓励基层人员献计献策,吸纳合理的建议,尊重和采纳主流意见和建议,紧密联系群众,不可想当然,走过场,思维僵化,要真心虚心、实意诚意。对一些基层视角、基层观点、基层方案的建议要多了解、多分析、多讨论,不可盲目摒弃,真心实意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扫清依法独立审计的“拦路虎”,确保审计体制改革不走样、不变形。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细微之处见成败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钟彩霞
自从学校启动“读书月”活动以来,我研读了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翻开书,仅仅读了几十页,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书犹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及时找到了方向。
阅读《教育的细节》让我感受到细节力量之磅礴,书中朱教授讲述了很多生活的案例: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有他担任校长期间的治校方略。朱教授剖析和研读这些案例时,把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实践操作的创新紧密结合,观点鲜明,理念新颖;在讲述时,有的娓娓道来,有的当头棒喝,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嗤之以鼻,但都能鞭辟入里,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年初朱教授来我校讲学时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我一直记忆犹新,现在书上又提到这个案例,我依然颇有感触。
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师是否都有林老师这种魅力和修养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在今年4月中旬万宁市第二中学就发生了一起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拳打脚踢的事件。起因是学生上课打瞌睡被老师发现并叫醒,而学生不满随手拿书砸向老师,进而爆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虽然学生不对在先,但老师是教育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学生是未成年人,思想还不够成熟,思维尚不够缜密。而这位数学老师遇到突发事件,完全失去理智,不顾教师形象和职业道德,对学生大展拳脚功夫。其实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可以采取多种处理方式。比如:你想把这个当作礼物送给老师吗,但是送礼的方式可需要改进哟!或者老师继续上课,下课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一步加强教育等等。但这位老师偏偏用了一种对学生和对自己最不利的处理方式。我想这位数学老师要是读过朱教授的书,平时注意加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绝不会对学生采取如此过激的粗暴行为。二中事件给我敲响了警钟,在以后从教的路上,我一定得多向那位用手帕擦黑板的林老师学习。
在看《教育的细节》,朱教授有一节提到“自迟到看教育文化”。讲到一般老师对于学生迟到,都采取的是让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比如凡迟到一次,就当一次班级义工,帮当天值日的同学做卫生;或写一篇短小的随笔,或在班会课上做一次3分钟的演讲,或下午放学后,到操场跑几圈步。这些虽不是最好的教育行为,但比有的学生迟到后老师让学生“站一上午”来听课,或者罚抄什么内容几百遍要好的多。朱教授讲到一种温暖人心的教育行为,他到河南郑州的艾瑞德学校听课时,发现学生迟到,从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不影响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也安之若素,转头见到,都是微微一笑。是啊,学校是讲爱的地方,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和爱的示范。再看看我们万宁的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对待学生迟到的处理方式简直让学生和家长无法忍受。曾经我们万宁就有一位四年级班主任对学生迟到后罚做500个上下蹲的做法。虽然最后学校也对该老师进行了经济上的处罚和思想上的教育,但是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上下蹲500个”这个数字太刺眼了,太伤人了,可是这是真的,因为这就是我女儿上四年级时班主任最初对迟到学生的处理方式。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到500个,老师本意也是吓唬学生,但是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尝到过“上下蹲后头晕目眩的滋味”,有的小孩就真的被“吓”到而不敢去学校了。这位老师虽然“严”字当头,但却没有“爱字随后。记得一位知名校长曾说过:“我宁愿我的小孩是一位阳光、健康的高中生,也不希望他是一位驼背、高度近视、瘦小的清华或北大生。”
感叹我们身边有如此不注重爱的教育、不注意教育细节的老师之余,现在我看到了万宁教育的希望,特别是我进入万宁附中后,在这所学校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朱教授的书中列举了很多所学校充满爱的教育、阳光教育的故事,而就在我们这所年轻的学校,上到领导,下到每一位老师,都比较注重教育的细节,提倡全人教育,培养的是高分高能的学生。首先是校领导对老师的关怀。比如三八节不仅开展校园庆祝活动,而且每位老师还能得到一份心爱的礼物;而以往的六一节每个老师的小孩(在14岁以下)都可以领到一份精美的礼物;又如高三年级十点后还在上晚修的老师学校会及时送上一个苹果或者一盒牛奶或一个冰凉解口的椰子;还有孩子较小的女老师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都可以申请弹性坐班等等,诸如此类的领导关心老师生活的事情在我校比比皆是。其次,校领导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比如学生座谈会提出食堂饭菜种类少,不干净,超市物品少,营业时间短、教室、宿舍维修不及时;某某老师上课声音小,课间操时间短来不及上厕所等问题,校领导当场就向学生保证这些问题一定要给大家解决好,让大家在学校生活好、学习好。随后学校马上召急相关负责人员整改,现在食堂的饭菜种类增多,质量也提高了,园丁超市商品繁多,营业时间也延长,总务处在维护方面也保证在24小时内维修到位,课间操时间也延长5分钟了,部分老师上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领导也找其谈话,让其改之。我没想到学校领导说到做到,这么肯听“学生”的话,“把学生当作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句空话。
还有我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细节、感动人心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有的放假留校生会被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请去自己的家里吃一顿,这样既可以稍微增加一点孩子的营养,也可以缓解一下留校生思乡的情绪。有的老师看到班上的学生经济情况十分困难时,也从自己的工资中接济一点!还有很多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在这里,没有老师以学生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来给学生排座位,很多老师从不接受家长的送礼和请吃,他们对每一个孩子是一视同仁的。还有高二(13)班王开云同学,得了白血病,学校师生代表不仅去医院看望了他,而且全体师生在短短时间内就为他筹得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善款,而且学校还求助社会上的力量来帮助他,王开云同学是不幸的,同时他又是幸福的。所以在这样领导和老师的引领下,我校的学生也比其他学校的学生爱学习,爱生活。在这里,仍有学生给老师鞠90度的躬后向老师问好,在这里经常看见学生主动到教师办公室打扫卫生,在这里学生补办校卡后总会对老师说声“谢谢”,在这里,遇到节日时学生总会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老师……太多太多,师生之间互相温暖的故事数不胜数。从这些细小的例子当中足可以看见我们的学校、我们全体师生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
朱教授《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已读了好几遍,受益匪浅。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犹如久旱得到雨露的浸润,犹如寒冷遇到一盆炭火,犹如在他乡见到故知,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朱老师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打造柔美的教育。
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篇一:《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国外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现在手上有一本《教育的55个细节》的书,是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写下的教学心得。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作者充满激情地描写了五十五个课堂内外生活的场景,每一个字都充满了一名教师对他的学生们,对所有孩子们的满腔的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智慧的爱、生趣盎然又充满原则的爱,创造出了教育的奇迹,使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位好教师,能够这样地深入孩子的心灵,在倾听他们的心声,释放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学习潜力的同时,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世界,在班上建立起一种亲密、团结、友爱,互相同情、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心理氛围。
爱的力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力量,老师的爱能使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教师的爱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再坚硬的冰也能被真诚的爱所深化。而今天新时代的教师,面对世界无穷诱惑,如何保持一颗至真至纯至浓的爱心?我想,就每天看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吧,试着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
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醒过教师这样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对于每个孩子的过错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而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积极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和技巧,定能让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
【篇二: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培养一种习惯,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本《教育的55个细节》就是从具体的细节进一步阐述了叶圣陶这一教育理念。
《教育的55个细节》的作者克拉克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国外的这些先进的教育工作者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独立自理的能力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老子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教育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
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克拉克的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比如,他曾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用眼睛来与人沟通;为了让他的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他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然后告诉他,当你发表演说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语气要有更多的强调成分,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每当他对学生提出哪一种要求时,他都会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他们能够养成习惯为止。他跟学生做思想工作就像我们传授新知识一样,不断地用练习题来巩固。在作者的眼中,良好的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教育学生,他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会不好吗?他做学生思想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真令我自愧不如。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当一名合格的老师确实不易,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到达成功彼岸。
【篇三:《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作文】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在这样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时代我们要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在《教育的55个细节》一中,作者罗列出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它涵盖了交际,行为规范,生活态度(人生观)等方面。看似简单,但是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素质的养成全在一点一滴当中。55个细节都是一些不气眼的小事,也许我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话,那么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对于身边的时时在发生的这些小事会毫不在意也根本不会深思在这些细节背后所蕴涵的深刻的教育意义。从这本中我开始注意细节的意义,开始思考它背后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国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了,父母便会想到早期教育的问题,现在多才多艺的孩子很多,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与艺术素质的培养。送孩子学琴,学画画,学英语等。但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即(生活习惯,道德素质)等却不是十分关注。我认为,成才必先成人。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守纪律,孝敬父母等优良品质在幼年时就要注重培养,这些性格往往影响人的一生。
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新闻,它不禁让我想到了这本书,以及现在我们教育中所应该重视的细节问题。新闻的题目是切莫小瞧中外教育的细节差异文中通过一次中外学生活动的细节透视出中国教育的问题。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科学节上,中国代表团选拔的代表自然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他们普遍缺乏俭朴意识、环保理念以及爱父母的习惯。中国的孩子当然用的是彩屏手机,穿着打扮肯定很酷很光鲜。在我们的理念里,穿着里面有政治,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一起时,即使家境不好的,也一准省吃俭用给孩子置办一套好行头。中国少年环保意识的匮乏亦非一日之寒,要改掉平日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似乎成了老大难。来自新西兰的少年史蒂文的手机是黑白屏,相机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款,鞋垫开裂了,背的书包用了好几年,吃剩下的东西,也都放在书包里下次再吃。他的参赛作品是用废品制造出来的,闲逛时,看见外面有垃圾,都放在书包里,拿到宿舍才扔进分类垃圾箱里。在燕莎商城,他没给自己买任何东西,只给父母买了礼物。不仅如此,在学风等方面中外少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市长讲坛上,中国学生都听得直打瞌睡,可史蒂文却一直认真地听完,对课本外一切事物显示出浓厚兴趣。讨论会上,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拿着稿子从头念到尾,而很多外国学生连一张稿子都没准备。别人作报告时,外国学生都会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点头或提问,与讲演者形成很好的互动,可中国学生都在做自己演讲前的最后冲刺,这不仅表现了中国学子对于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沟通的欲望,同时也缺乏沟通的技巧。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其实正是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本身的差异所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这样,不仅对其身心健康有利,而且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教育孩子,首先要对孩子提出尽可能高的要求,对孩子要表现出尽可能出自内心的尊重。孩子智力开发与艺术素质从小培养固然重要,但生活习惯的教养也绝不能忽视,且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篇四:《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用语一直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一个人是否有礼貌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懂礼仪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可是在现在校园里,总是会出现一些不讲礼仪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总是教育他们要讲礼貌。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如何去教他们。前些天看了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触很深。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是我校著名班主任老师黄老师的一句话。一句话点出了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就象爱自己,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克拉克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一些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当她对我撇嘴、翻白眼时,我用手把我所有的头发弄到头顶,像鱼一样嘬着嘴唇,然后马上对她翻白眼。安托肯娜当时像石头一样地定住了,我也确实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钟,然后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们一起大笑起来。克拉克老师这个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方法来给孩子建议,看似稚嫩的做法,却透露出他别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对学生要有责任心。教育工作是一份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但也是一个很容易对付的工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的是许多学生的一生,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我们不能对工作有半点的懈怠。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尽精力的工作,无论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只有怀着一颗负责任的心,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对得起这些孩子们。
对学生要有耐心。许多时候,老师会对学生提出的幼稚的问题感觉很不耐烦,这个你也不会呀你怎么这么笨你上课的时候听什么了这些语句可能随口而出。这些话语老师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学生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也许下次他(她)有问题的时候就再也不敢来找老师了,因为他怕挨骂。许多学生可能在学生时代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克拉克老师不但要求自己耐心,更是在日常教育中,训练自己的学生也学会对别人耐心。对你的同学对你的朋友对你的父母乃至对所有的人都要耐心。
《教育的55个细节》里面的每一条都是那么平常的事情,但却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往往忽视的事情。仔细的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觉是在照镜子,照出了自己许多平时工作中的不足与疏忽,感觉《教育的55个细节》是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感觉《教育的55个细节》是冬天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意工作的细微之处,这样不仅仅会收获快乐幸福,我们的国家还会收获崭新的未来。
【篇五:《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由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著,汪颖翻译出版的《教育的55个细节》,是亚马逊200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心得告诉大家,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你善于引导和培养,坏学生也能变成有出息的好孩子。把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变成举止得体、品行高尚的人。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这本书是克拉克先生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的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小到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并行之有效。有许多学生在他的教导之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了优秀学者、成功人士。
在细节2中,他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用眼睛来与人沟通。为了让他的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他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然后告诉他们,当你发表演说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语气更多的强调成分,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每当他对学生提出哪一个要求时,他都会让学生反复的练习,直到他们能够养成习惯为止。他跟学生做思想工作就像我们传授新知识一样,不断地用练习来巩固。因为良好的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
这55个细节是儿时成长经历的一种延伸,我觉得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是有必要添加的内容。这些规矩的作用远不止于教孩子们如何表现,它们同时也告诉孩子们,将来离开课堂他们会面临什么问题,需要为将来作哪些准备,还会告诉孩子们如何抓住机遇和树立信心。
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育者能从小处着手,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独立自理能力,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深思。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国家繁荣昌盛是需要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那就预示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我们要开展的各项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读完这55个细节,深深感叹教育就在身边的点点滴滴,点滴都是教育的契机。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篇六:读《教育的55个细节》有感】
这本由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先生撰写的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老师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学生知识,如何与人处世,沟通方面的内容。
在这55条规矩中,加进了作者对生活的体会,同时也告诉学生,离开课堂后他们会面临什么问题,他们需要为此作哪些准备,还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机遇和树立自信等。我觉得这一点很好,因为在学校里,教会学生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与技巧,会使学生走进社会后,不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以及产生恐惧的心理。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位老师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对自己的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和信心,跟孩子相处,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大孩子,学生既怕他又很喜欢他,因为他总能给学生带来很多惊喜和快乐。
跟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费精力的工作,无论你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但我从这位老师与孩子的相处中,看到老师的机智,灵活性。他总能用一颗童心去揣摩学生的世界,我觉得他的有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有安全感,愿意有一个权威来控制局面,我发现有些老师,包括家长,为了赢得孩子的好感,对待他们过于宽松,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位老师有一套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一种组织概念和明确细致的规则,同时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
制定严格的纪律会为你赢得尊重,然而,还是会有些孩子不喜欢你。要想让学生喜欢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位老师他却有自己的方法,每年的暑假期间,在没有见到新学生以前,他会给他们写信,并总是随信寄去很多照片,开学的第一天,他用幻灯片向学生作自我介绍,以及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还介绍一些自己童年时的趣事,他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的与他建立起联系。他另外的一个好办法是想方设法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他提醒我们,当学生们知道你想让他们喜欢你时,你等于授之于柄,结果孩子们会利用这一点而无所顾忌。要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喜欢你,或不给你面子,你对此毫不在意。你不能过分要求孩子,那样你就无法真正去爱他们,如果你无法爱他们,也就不能严格要求他们。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告诉孩子我们需要他们如何表现和行事的时候,必须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孩子们想知道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他们,关心着他们,在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去达到你的要求之前,他们知道你也愿意付出努力,一旦你这样做了,你跟孩子们的相处会更容易,更愉快和更有意义。
在本书中,老师通过经常性的带学生出外活动,教会学生基本的社会交往常识,教会学生懂得礼貌,而且要尊重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当然,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这位老师却把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贯穿在平时课堂中,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所以,我们感觉到这些孩子去到哪里都非常的受欢迎,都显得彬彬有礼。他有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成人。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要充满激情,用快乐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并且尽可能的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的生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尽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处处受到关爱,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惊喜以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并且热爱生活。
【篇七:读《教育的55个细节》有感】
当我开始浏览《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的目录时,就感到有点迷惑。这是一本能风靡全美的十大好书之一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它真有点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面记载的都是一些常规的条文。如写道不要或要这些生活中细节。相信很多人都会忽略,都觉得有点小题大做。
还没有看细节,我就被一大堆的致谢吸引住了,作者克拉克对他的父母、老师、学生以及帮助过他的人都作出了感谢,并且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从致谢中,我首先学会的是感恩。
全书主要由55个细节构成,大体上,感觉有点儿像《人性的弱点全集》,在每个细节中先用几句话摆明自己的观点,教我们如何去做,然后再深入论述,用事实说明。所不同的仅仅是:《细节》是分析教育中应注意的每一个细节,而《弱点》则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节》最后还附上几个技巧,让读者参考。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与家长相处的几个技巧。
要想让班里的制度得以实施,求得家长的支持是必需的。头一年任教,与家长打交道可谓我工作中最头痛的事了,如果家长们支持并信任你,会有助于全班走过一个快乐而且相安无事的学年,然而假如没有建立一种正确的关系,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对于刚毕业出道的老师,家长总会用很专业的角度来观察、评价,只因为没有经验。无论我如何注意,我还是碰到了钉子。现在我看到了克拉克老师总结的技巧,反思自己,碰钉子是在所难免的事了。因为,无论怎样,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父母总会包容他们的缺点,那么与家长接触时就必须注意技巧了:与家长初次接触时,切记报喜不报忧。哦,原来如此,在初次接触家长时我没有注意到这点,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也没有注意语言,现在,我只能在日后的谈话中弥补了。与家长谈话时,一定要先表扬孩子在课堂上的优点。这点我是深知的,因为家长都喜欢听到自己的孩子有好的表现,否则,要让家长配合实在是异想天开的事。
在书中,克拉克老师还写到两条技巧,确实很值得参考。一旦孩子有不错的表现,老师应该写好便条,请他们带给家长,或打电话给家长一个惊喜。寻找各种机会感谢家长,家长们受到激励,日后将更乐于提供更多的帮助。回想自己以前做得不足的地方,吸取教训,以后,我确实应下功夫留意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把孩子表现得不错的地方大力表扬一番,并且向家长反映,这样做不仅俘虏了孩子的心,让他们喜欢我,从而更喜欢我上的课,同时也取得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一同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为自己努力,但很多时候,我要为别人付出:我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尽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处处受到关爱,给他们增添生活的乐趣,更要教导他们热爱生活。因此,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篇八:《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培养一种习惯,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罗恩。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它再一次给予了我智慧的火花。
《教育的55个细节》的作者克拉克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国外的这些先进的教育工作者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独立自理的能力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老子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教育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
《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就是美国最佳老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
作者充满激情地描写了五十五个课堂内外生活的场景,每一个字都充满了一名教师对他的学生们,对所有孩子们的满腔的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智慧的爱、生趣盎然又充满原则的爱,创造出了教育的奇迹,使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位好教师,能够这样地深入孩子的心灵,在倾听他们的心声,释放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学习潜力的同时,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世界,在班上建立起一种亲密、团结、友爱,互相同情、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心理氛围。
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55个细节的多,细节对孩子全方面的关注,而且更应该是他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一个点一件事的做起,如果没有从第一个细节开始的小小规矩,那就不可能最后的顺理成章。如果没有从说话、鼓掌、问候、谢谢这样小小细节开始,就不可能实现看电影时别说话,解决纠纷要冷静等令我们头痛的症结。其实这不正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小溪汇成河,河成江,江成海,海成洋,海纳百川的有容乃大的哲学原理?
给了学生规矩,并不一定能真正实现,如果没有克拉克先生克服一切阻力,孜孜不倦的坚持,尽管再不情愿也坚持,尽管再困难也坚持,甚至为了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那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功。
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克拉克先生因生制宜定规矩,放下架子与他们共同成长的朋友原则,要学习克拉克先生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永不放弃的原则,要学习克拉克先生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一步前进一步,坚持不懈的实实在在原则。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
多么动人的想象写照啊!老师的爱又是何等的至真至纯至浓。爱的力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力量,老师的爱能使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教师的爱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再坚硬的冰也能被真诚的爱所深化。而今天新时代的教师,面对世界无穷诱惑,如何保持一颗至真至纯至浓的爱心?我想,就每天看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吧,试着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
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醒过教师这样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对于每个孩子的过错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而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积极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和技巧,定能让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
【篇九:读《教育的55个细节》有感】
罗恩克拉克是美国2001年度迪斯尼美国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他的教学经验被多次录制成广播、电视节目在全美播出,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则揭开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秘诀。抓住了细节的教育才是有血肉的教育,雕琢了细节的教育才是美丽的教育。
他的作品《教育的55个细节》,对中国的孩子同样适用,可以借鉴。28岁获得美国最佳教师奖的创造奇迹的男人、惟一被克林顿总统夫妇接见三次的传奇教师告诉你如何把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调教成品学兼优的学生。
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用了什么绝招?美国最佳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把他管学生的55条教学心得通过《教育的55个细节》娓娓道来。
他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教养。他总结的这55个细节既适用于老师教学生,同样也适用于家长和希望提高个人修养的人们。
现在的教师真是越来越难当了!学生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缺乏自觉性和上进心,孩子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而且难以改正,你总是把握不好自己和这些小调皮的距离。如果这些麻烦对于你来说是家常便饭的话,不妨来读一读罗恩克拉克这位美国老师的教学心得,看看他是怎么用各种小规矩来帮助和培养学生,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奇迹的。在克拉克老师心里,教育不再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而是一门蕴涵着无穷魅力的艺术!
教育,不能忽视细节。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灵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也许就会贻误学生纯洁的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细节,更能滋养教育的智慧。
让我们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遴选好的教育角度,捕捉好教育的契机,选择好教育的方法,有效地引领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精彩终将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的惊喜。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创造,更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暑假里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它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在2013年第8期《教育新理念》我曾经撰有《语文课堂:教师引导拒绝先入为主》一文,剖析教师本位先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缘于对儿童的误读——儿童是什么?“语文界先入为主派的教师用他们的教学行动确认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儿童天生应该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问题理应由老师先来发问。那么,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
其实,儿童天生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面对这样的窘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主编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子的求知欲望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
回想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解读文本由教师率先发问,迫使学生跟进。教师上课讲究起势、勾连、承转、收合,教学预设程式化,追求教师表演严丝合缝、至臻至美,“三维目标”精准达成,师生课堂表现常常“精彩纷呈”。这类课堂,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往往苦心孤诣,对文章内容、特色已然凝练概括,对作者生平、写作动机更是反复推敲,课堂上只几下“蜻蜓点水”,便极为轻巧地“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障碍,省时、高效、创境、激趣,一举数得,教师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也似乎顺顺利利。但这样的课堂真的可取吗?2011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部颁)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显然,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引导先入为主的做法。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用细节教育孩子》读后感
知心姐姐卢勤说:“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或许不像100分、奖杯那么现实,但却是人生路上的丰碑,是父母辛苦付出后的最殷实的收获。”
的确,细节,是每一个人都会说不能忘记却又常常忘记的地方,它是如此的平凡,平凡得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却是那么的重要,因为我们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是在无数次细节上的努力基础上得来的,我们古代先哲有言:“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有时候,我们也会默然称赞这其中的道理,可是往往遇到别的关注点就把这句话的含义抛在了脑后,自然只能落得小处不好,大处不佳的后果。
从细节上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们应该从身边的事情开始,一步一步达到人生的完美;从细节上教育孩子,让我们的孩子一生都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细节上教育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先学会了“清扫自己的小屋”后才能大展拳脚“扫遍天下”。
我们的家长都会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给予很多很多的希望,我们的孩子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各种各样的优良品质。教育家卡尔威特说:“播下思想的种子,你就能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能收获品质,播下品质的种子,你就能收获道德。”
其实,教育孩子也许就这么简单,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刀光剑影,哪怕你在某一个细节上能把握住孩子的心态,拨动他们的心弦,然后加以合适的引导、教育,孩子也许就会像天使一样美丽。我坚信,细节决定成败,对于那些稚嫩的孩子,像鲜花一样的可爱的孩子,“细节”就是教育他们成长的最好营养。
不可忽视的猪八戒_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不可忽视的猪八戒_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名篇,讲的是白骨精想找机会抓走唐僧,就变成年轻貌美的女子给唐僧师徒饭吃,又相继变成老婆婆、老爷爷,但都被孙悟空识破打死的故事。
大家看《三打白骨精》,一般总是注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忠心耿耿和唐僧的人妖不分,但我觉得这个故事中,猪八戒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他的挑拨离间,师徒四人打死白骨精后,就可以继续赶路了,孙悟空根本用不了被赶走。
这个故事中的对话描写,把猪八戒的本性写的一览无余,书中写到孙悟空打死年轻女子后,猪八戒就说:“师傅,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咒》儿,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边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猪八戒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我觉得是猪八戒平时一是贪吃,有一次差点因为贪吃丧命;二是好色,曾经因为这个毛病被吊了一晚上;看这次被打死一个提着饭的年轻姑娘,他好吃好色的本性就驱动他生孙悟空的气。而平时孙悟空总是比他光彩,他早就有报复孙悟空的心了。
看完《三打白骨精》,我打心底里佩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让猪八戒可恶的形象,鲜活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恨不得跳到书里给他几个大耳光!
作者: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 佚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2000字
暑假里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它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在2013年第8期《教育新理念》我曾经撰有《语文课堂:教师引导拒绝先入为主》一文,剖析教师本位先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缘于对儿童的误读——儿童是什么?“语文界先入为主派的教师用他们的教学行动确认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儿童天生应该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问题理应由老师先来发问。那么,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
其实,儿童天生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面对这样的窘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主编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子的求知欲望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
回想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解读文本由教师率先发问,迫使学生跟进。教师上课讲究起势、勾连、承转、收合,教学预设程式化,追求教师表演严丝合缝、至臻至美,“三维目标”精准达成,师生课堂表现常常“精彩纷呈”。这类课堂,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往往苦心孤诣,对文章内容、特色已然凝练概括,对作者生平、写作动机更是反复推敲,课堂上只几下“蜻蜓点水”,便极为轻巧地“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障碍,省时、高效、创境、激趣,一举数得,教师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也似乎顺顺利利。但这样的课堂真的可取吗?2011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部颁)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显然,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引导先入为主的做法。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陈宝泉教育评论集》读后感(优选范文)
当翻阅到《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时,我立刻被作者朱永通先生的温暖、朴实的文字所激励,书中的一些故事有如发生在自己的昨天,读时有重回学生时代之感。平时一些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在书中的案例中得到解答并深深认同,并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教育,要在细节处慢慢积淀属于自己的魅力。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m.dhb100.com/
“你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教师吗?”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话,朱永通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了这个令我“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常规纪律经常让我头疼,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管住他们。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常规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从书中解疑,我明白了教育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爱得让学生如沐春风。这也和老教师们告诉我的方法异曲同工,那就是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学会有智慧、有方法地管理学生。
一次,预备铃响后,我来到教室准备上课,王同学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教室门口,他家离学校最近,可是却总迟到。我已经找了他谈过好几次话,这次我感到再也无法忍受了,但冷静想一想: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用什么办法既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懂得不迟到的道理呢?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记一件成长中对待错误的事,这就是一个好机会。
我启发孩子们想一想,自己最近是否有过因犯错感到后悔的经历,这时下面的学生开始兴奋地议论起来,有的学生突然看到站在讲台前的同学,于是指点着说笑着,这显然比作文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迟到的学生则低着头,窘迫地偷偷看着我,最后也举起了手。我请他发言,结果他竟然把今天迟到的事情叙述主干,并谈及自己一贯迟到的原因,和此时心中后悔的心情,接着我就他的发言引导学生们如何将作文写具体、写通顺。王同学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迟到会受到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同时又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案例,此时他竟害羞地笑着。在征求我同意后回到座位上,写下了一篇优秀的作文,我想这种教育方式一定会令他终身难忘。
智慧管理体现在细节处。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思考、总结学生。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细节吧!
一天中午,我一进教室门就看见课桌椅七扭八歪的,地面垃圾也不少,只有两名学生在补作业,根本找不到值日生的踪迹。我心想:值日生也太不负责了吧!我不在教室,他们就不值日!我真是气坏了,满腔怒火不断往上涌。我冲下楼梯,老远就看见值日生与同伴们谈笑风生!我紧绷着脸,走到他们身旁。其中一个机灵鬼抬起那双惊恐的双眼,不知该如何承受我那一喷即出的烈焰。望着那张纯真的小脸,我忽然震撼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们是纯洁无暇的,他们的心如水晶般透明,他们会犯错,但是他们是无心的呀!他们正如一株小苗,需要爱的浇灌!潜意识告诉我,我应该用宽大的胸怀去接受孩子,让孩子们在爱的海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启迪。正在我思索的时候,值日生火速跑到教室,不一会儿,教室被打扫得整洁又明亮。
老师的豁达、宽容能感化学生,促其内疚,这比批评、训斥的作用大得多。一场疾风化作了细雨洒向了孩子们的心田,是啊疾风虽烈,却空有折物之能事;细雨绵绵,才能润物无声。
因此,要想管好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心去了解学生,去爱学生。爱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力量,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有时面对一些自己认为难管的学生时,不妨反问自己,到底对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找他们谈了几次话、做了几次家访工作、采取过几种教育措施方案等等。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自己的优点和优势,一名好的教师就是要把它们引导,发挥出来。因此我会把这样的“细节”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当中,少讲些空头道理,多关注学生,以智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于漪先生曾说,“魅力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底蕴的,魅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上的细节恰体现了我们教育魅力真正的积淀,一处处细节就像一点点星光,经过慢慢地积浞就会凝聚成耀眼的光芒,那正是教育魅力的光辉。
本学期,我有幸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他在书中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思考,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源、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m.dhb100.com
教育无大事,细节见功夫。细节的力量在于捍卫常识。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公开课借班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称呼?朱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教师的做法: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往往是一面已经使用过的),让学生对折起来,做成姓名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课桌的前面。多么巧妙的举措啊!可是,日常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有过类似别具一格的举措吗?更如《头发上的教育学》,书中针对山东某学生因受不了学校要求其剪发而跳楼身亡的事件提醒我们不可忽略的两个基本常识——一是面对“个案”事件,不要动辄就把矛头扩展到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抽象目标上。只有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常识,才会于事有补,于人有益;二是对于学校“统一要求”的规范,我们要回到“人们认可的规范和他们合理的基本礼仪是有关系的”这一基本常识上来思辨。这种对常识的捍卫,无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化”狂欢。
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捍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捍卫未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设。纵观全书,朱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在《你有传播意识吗》中,朱永通老师又语重心长地提醒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三种传播方式:一是镜像传播(包括图片、文字说明、视频等)——切记要有原创意识和消毒意识。剔除有违教育原理或现代文明的元素;二是现象传播(有些事情或事故在学校里发生的概率难以控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要坚守住一以贯之的原则和底线,避免死缠烂打后的麻烦;三是故事传播——对学校里面发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应及时捕捉,提炼故事,助其成为美谈,为学校加分。尤其是传播工具的管理,如微信、QQ群等要规范化和艺术化管理,让学校多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少些负面的事故。类似的思考和提醒比比皆是。在逼仄的教育现实面前,人性难免会在种种权衡中被迫萎缩。但是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伪装。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正如朱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大的改变。”的确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之路如何根植素朴的大地,哪怕有暂时的弯路,但拐角处总有会有惊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种子,一份力量,一种希望……
朱永通老师在《教育的细节》一书后记中说: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刘琼)
利用寒假时间拜读了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m.dhb100.com
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篇一:《难以忽视的真相》的观后感】
《寂静的春天》是号称我们环境问题发现的一个里程碑的小说。但是包括我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现在除了学环境的人,又有几个人知道呢?《难以忽视的真相》里面,我被戈尔的执著感动,他到处演讲,他拍了这部电影,他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看到他制作的精美的演示和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很大程度上,我们不能再把他和政治联系起来。其实,这本来也就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生存的问题。
首先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正如戈尔所列举的,种种迹象表明了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化,但是还是有人要想去掩盖这个实施。我们的物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我们的空气正在变得混浊但是又有几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呢?我不知道,谁也不知道 。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就知道了。大家都觉得小时候的环境很好,有山有水有蓝天,这些很多东西现在都看不到了。河水不再清澈,鱼儿也都变少了,我们都看到了,但是我们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因为我们的概念里面,我们的生活在钢筋水泥结构的城市里面,我们的生活是变好了。那些可以忽略的环境问题,至少是现在可以忽略的,我们就忽略了吧。厦门,这样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现在被大家戏称为大工地,到处施工的厦门,到处在打一个个补丁,周围多少人在噪音中变得烦躁?这种正在被改变的美丽,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如果真的和环境冲突了,例如px,又怎么样呢?
其次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说得再多,总结到一句话,还是我们人的问题。让我想起在一堂课上老师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理论成立不成立的问题。老师说,科学技术本身,其实是无害的,关键还是在人,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其实是人类对它的运用所带来的,而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所造成的。所以,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也是人类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该对科学技术造成的负面效果进行反思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很赞成老师的这个观点。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客要对这些问题负责,总之是我们人思想的问题。
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环境执法的问题。在我们学习环境法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们的环境法力度根本就不够罚款什么的都不够重,而且很多时候环境部门没有执法权,要工商等部门才能执法。另外,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已经实施很久了,强制环评虽然实施了,但是我们却仍然没有感受到很大的变化。问问市民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么?环境影响评价不过关的话,会怎么样呢?可能满大街的人没几个知道的吧。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少数人赚钱的工具,而真正法规想要达到的目的有没有达到,我们不得而知。
至少我们也没有在目前的法律宣传的节目中看到环境相关法规的宣传内容。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执法权利和力度都不够。
另外现在一个环境归很多部门管,海洋局,渔业局这样混乱的管理机制也有待改进,而管理机制的改进,也是进一步加强合理而有力执法的保证。
如果一个公司不按规定处理污水了,我们能马上强制要它关掉甚至永久取消经营权,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警告,只有罚款这种无力的措施,我想很多企业都不敢再忽视环境的问题了。
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去处理污染,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我国不是没有建立健全法规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什么时候怎么样能让环境法能有一个合理而有力的执法空间。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我们人类能有真正更美好的生活。
【篇二: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特别关注全球变暖现象。片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前美国总统戈尔的演讲。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变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例如,戈尔探讨了格陵兰或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为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
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记得最早知道全球变暖这一词语是在我初中时所看的一部影片《后天》。如今相信没有人会对全球变暖感到陌生,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诡异的天气仿佛昭示着全球气候变暖时代的来临。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北极熊在海面上漂了60英里只为了寻找冰面,听到了人们已经发现了被淹死的北极熊,我猛然发觉原来一直以来全球变暖都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据统计,北极冰面将在50到70年内融化,这将是一个多么严峻的考验呢!试想一下,当北极变成了汪洋大海,海平面上升,沿海的陆地都将变成海底,人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创造的财富都将被大海所淹没,真的等到那时候我们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单就我们国家来说,中国这两年遇到的都是百年难见的洪水和干旱,各种极端天气的频现并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我们所作所为导致的。再这样下去,生态环境会随着温度升高被破坏,大量的动植物会因为来不及适应飞速改变的生态坏境而灭绝。更多疾病会蔓延开来,更多的威胁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而其中最严重应该是北极和南极的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后海平面会上升,许多海拔过低的国家或者城市会被海水所淹没。有人就曾预言,著名的岛国-马尔代夫将在50年内被海水完全淹没。而这仅仅是冰川融化所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北极的冰川消失后,太阳光会更多的被地球所吸收,全球变暖的速度可能会翻倍的加快,海水的循环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部分地方会进入冰河时代。还有很多的影响是我们所未知的,而现在已知的这些每一个都是相当致命的。
当我们正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吃着冰激凌,玩着电脑的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到南极与北极正一天一天的融化着,频繁的飓风,海啸,洪水还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正悄悄的向人们逼近。现在的我们就如同那泡在温水里煮的青蛙,在危险不断靠近时还在那里怡然自乐,直到沸点来临的那一刻才感到恐慌。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想诺亚方舟也救不了人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近几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将历史的排放量远远抛开,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很多生活小事,比如出门坐公交、坐地铁,上班骑自行车,既环保又能锻炼身体。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的环境,为了几十年以后上海、广州那些沿海城市不会成为历史,为了我们的家园,一起行动起来吧,趁着还不太晚。
【篇三:《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作文】
《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特别关注全球变暖现象。片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前美国总统戈尔的演讲。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变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例如,戈尔探讨了格陵兰或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为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ice core samples)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
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记得最早知道全球变暖这一词语是在我初中时所看的一部影片《后天》。如今相信没有人会对全球变暖感到陌生,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诡异的天气仿佛昭示着全球气候变暖时代的来临。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北极熊在海面上漂了60英里只为了寻找冰面,听到了人们已经发现了被淹死的北极熊,我猛然发觉原来一直以来全球变暖都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据统计,北极冰面将在50到70年内融化,这将是一个多么严峻的考验呢!试想一下,当北极变成了汪洋大海,海平面上升,沿海的陆地都将变成海底,人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创造的财富都将被大海所淹没,真的等到那时候我们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单就我们国家来说,中国这两年遇到的都是百年难见的洪水和干旱,各种极端天气的频现并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我们所作所为导致的。再这样下去,生态环境会随着温度升高被破坏,大量的动植物会因为来不及适应飞速改变的生态坏境而灭绝。更多疾病会蔓延开来,更多的威胁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而其中最严重应该是北极和南极的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后海平面会上升,许多海拔过低的国家或者城市会被海水所淹没。有人就曾预言,著名的岛国-马尔代夫将在50年内被海水完全淹没。而这仅仅是冰川融化所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北极的冰川消失后,太阳光会更多的被地球所吸收,全球变暖的速度可能会翻倍的加快,海水的循环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部分地方会进入冰河时代。还有很多的影响是我们所未知的,而现在已知的这些每一个都是相当致命的。
当我们正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吃着冰激凌,玩着电脑的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到南极与北极正一天一天的融化着,频繁的飓风,海啸,洪水还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正悄悄的向人们逼近。现在的我们就如同那泡在温水里煮的青蛙,在危险不断靠近时还在那里怡然自乐,直到沸点来临的那一刻才感到恐慌。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想诺亚方舟也救不了人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近几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将历史的排放量远远抛开,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很多生活小事,比如出门坐公交、坐地铁,上班骑自行车,既环保又能锻炼身体。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的环境,为了几十年以后上海、广州那些沿海城市不会成为历史,为了我们的家园,一起行动起来吧,趁着还不太晚。
【篇四: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以前看过《后天》这个片,拍得很宏伟巨大,看后就是感慨,可是谁也不会太在意,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不过是小说,至少这一切并不是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现在也看不到。与我们无关的想法。但这次看了这部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后,我们都陷入了沉思。
由于全球变暖,我们地球上的南、北极的许多浮冰渐渐融化了,当北极熊下海找寻食物时,要游很长一段距离才能游到另一块浮冰上。有时候由于浮冰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远,可爱的北极熊没有足够的力气游到另一块浮冰上而被淹死了!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大量北极熊淹死的事件!
世界各地的冰川大多都融化了,世界各地的湖泊也变小了,比如非洲乍得湖,现在基本上干涸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也越来越少。没有河流,没有了水,以后的人们怎么办呢?我们以后怎么办呢?
关于全球变暖这一事实,戈尔不但通过图片对比,引用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格和分析来驳斥有的科学家说这是人类整个气候变化中一个正常现象,我们不用担心的说法。戈尔用种种数据说明,这些大气,水分,温度的异常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而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他勇敢地把最后一层遮羞布扯去,让我们直面这残酷而又严俊的人为灾害及其后果。而且还巧妙的把这些现象与自己的历史,以及他长期以来致力于警示和改善全球变暖现象的行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纪录片。作为一名资深的环保主义者,戈尔先生在本片中站在一个具有思考深度和令人注目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大量有关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的,无可争议的事实和信息。戈尔先生在本片中完全脱离了政治性演讲的外壳,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以一种幽默而又客观的态度给观众们罗列了种种事实,让我们自己去得出结论。到了最后,我们都被这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深深打动,以至于我们都在座位上坐不住了,我想我们真的不应该把头再埋进沙子里,对于这些与我们,更与我们下一代人相关的事情装成视而不见,或与我无关。继续高枕无忧。
我们忙来忙去,不但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自己的后代而努力,可是,如果我们发现人们所做所为结果反而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不知人们做何感想。所以,我们们应该去宣传,推荐别人看这个电影。在自己的生活中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多种树,少开汽车,节约纸,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就能防止温室效应了。
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地球吧!使你我和这个地球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篇五:《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那一天,爸爸给我一张绿色的一百元钱,远远看去,像是美元,仔细一看,是来自非洲津巴布韦的津巴布韦元。一查汇率,100津巴布韦元差不多等于01元人民币,也就是一毛钱。而在津巴布韦,一个建筑工人的月工资是400津巴布韦元(四毛钱!)。他们生活水平之低难以想像,老人孩子多数死于饥饿,壮年人多数死于劳累(注:津巴布韦是一个没有内战的国家)。这样的情况不要说和欧美天壤之别,就是和当代中国也无法相比。我在自豪地想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中国人好幸福啊!然而好日子会有多久?
在这个太阳系里最美的星球上,人类就是这样的被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还有地域隔离着,然而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也只有一个!在这场环境灾难面前,无论美国人,德国人,印度人,埃及人,爱斯基摩人,还是我们中国人,我们都一贫如洗,贫困潦倒,我们一样是难民,环境难民!
《难以忽视的真相》里戈尔那个六年级的同学,他的导师嘲笑他想像地球大陆板块拼接的设想,那时没有多少人支持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然而今天,我们更正了,我们进步了。同样的情景,当地球面临这样一场劫难,全人类的目光依旧是那么的游荡,那么不坚,甚至是那么愚蠢!我们在等待百年之后更正吗?我们也许没有百年,更没有机会更正这样的错误!我们的文明进步,也许就要终结了!
我们,或者我们的下一代,最坏的预测可能会是过上好日子的最后一代!
注意!恐龙灭绝的时候,也是一个没有太多先兆的年代,很多恐龙个体就那样安祥的死去了,就像温水里烫死的青蛙。
就算这是危言耸听吧,就算我们杞人忧天吧,就算我们的科学家是在胡说八道吧,我们自己的眼睛不会骗我们:我们刚刚经历的这个冬天还不够异常吗?夏天不是越来越热了吗?皮肤癌的发病率?美国新奥尔良大水灾以及像盛夏一样的冬天?这些还不够吗?我们难道只会说这跟我无关或者那是以后的事情吗?喷血鄙视!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们暂时不能像戈尔那样全球演讲,但是那句最熟悉的话,那些最轻柔的字,现在绝对适合最渺小的的地球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NOW!
1、我坚决取消买车要买大排量SUV的想法,并追加鄙视自己一下!
2、以后出行能步行就步行,能骑车就骑车,用到化石能工具也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3、节约电能,少上网放电,即使现在用的电来自水电(其实水电也并不是以前认为的是清洁能源,它也十分破坏环境),节约水能!
4、今后个人理财计划中郑重列入个人环保捐助一项!
5、不但要入党,而且要入环保联盟,以环保行动为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
6、找GF时咬牙增加一条标准:不支持环保或支持环保不坚决的坚决不要!
7、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宣传环保理念,生生不息!
8、现在立马上床睡觉!
希望你也可以!我们的好日子会亿万年长,会更好!
【篇六:《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我们暂且不论全球变暖是不是一场政治阴谋论,从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很多时候就带有着阴谋、目的性,而忽视了背后存在的客观自然问题。地球原始只是存在物的状态,随着生物自然的发展产生人类后,开始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物关系、人人关系。而又因为是以人为中心,人性的好奇求知欲慢慢的转变为贪婪,欲望迷失自我的人类开始忘记了地球原生的只存物的状态。我们思考问题都是以我们人类为出发点,却开始忽视整个环境才是我们存在的根本点。
影片中穿插戈尔个人成为一个环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还有他为环保四处奔波呼吁的情景,这使戈尔的行为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和敬佩,也使其形象更加丰满高大,也许这就是心理阴暗者揣度他自我宣扬的原因所在吧。但是从影片的角度来说,穿插这样的情节,能在枯燥生冷的数据堆砌之外增加感情方面的感染力,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虽然网络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产生了争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但2010年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了《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梗概。这份报告综合了数千份研究成果,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最权威科学报告,就全球变暖对人类提出最严重警告:即这一变化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人类要负90%的责任。报告称:已观测到的大范围的大气和海洋升温以及冰层大量融化,支持了这一结论。 虽然片中把全球气候变化归结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剧增有些偏颇(当然,也并非无理,只是还存在争议),但是,不管气候变化是不是归因于二氧化碳含量的剧增,只要是我们人类的活动必须对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我们现在就必须大力提倡节约能源,并加速开发可持续能源。
看完这个影片,更坚信了我一直持有的价值观,人应该是一个社会人,我这里指的社会人不是指离不开这个社会群体,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意思。我指的社会人是,每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应该认清自己站在这个地球上的身份,我们从一出生就决定了自己的国家,地球上的地理位置。但是国家这样的概念是政治上划分的,本源上而言我们是自然的人,地球中物的一份子。所以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而不是自然的把自己划分到某个国家这样狭义的概念中去,而忽视掉自己作为一个自然物中得一份子,忽视掉应该尽的义务和自己拥有的权利。每每看到人类打着为自己的国家而奋战的借口,不断的杀戮和掠夺,我都很可悲这些在别人的定义圈里苦苦挣扎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人生来就不欠人,更不欠别人定义里的概念,人类是在自然中孕育成长的,他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对着的应该是自然,是我们的地球。欲望不断的蒙住了良心,即使再大的污染,再大的破坏,只要满足自己少部分人的利益,他们就可以结成同盟,打着科学的旗帜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无限的索取欲望。
以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来看,加上对地球资源的使用,人类最终是不断走向灭亡的,但是人类的起源是什么?是简单的生物分子的构成么?如果只是简单的各种自然物的组合,那么在地球毁灭的N年后,在某些自然条件达到允许的情况下,人类也是会自然继续产生的。如果是这样子的推理,那么在地球上的人类也有可能是前某个星球毁灭后的第N次的自然符合条件的产生物。科学还无法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可见人的生命的宝贵。可惜在社会面对各种的压力和琐碎小事的人类,总是无法摆脱这些尘世的纷扰,死亡既不是延续也不是解脱,是彻底的毁灭。每次看到科普片,关于我们生存的地球,宇宙的时候,我总得陶醉在其中,那个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多少的渺小,而彻底的忘记自己的烦恼忧愁。我们在人群中的这一生可以说是一直在为了生存而战,但也可以是说为了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当我们越来越能利用科学来满足我们的生存需求的时候,我们开始追求更好的发展,寻求人类更好的发展,我们并不能指责什么。但是可悲的是我们忽略了整个地球,我们并没有把整个地球作为我们人类利益的出发点,人类始终是无法团结在一起。也许不断推着人类走向灭亡的真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划出的概念圈。
总结这个影片给我的思考就是两点:一是人作为地球自然中的一份子,应该抱有一种地球的思维眼观,而不是将自己置于一些人类定义的概念里。二是生命的思考。人类产生的奥秘,死亡的毁灭性。
【篇七:《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前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为了获得种子,试试种花的乐趣,就和同学们观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片名叫《难以忽视的真相》,看后如醍醐灌顶,了解到不少有教育意义的东西。
《难以忽视的真相》(英文:An Inconvenient Truth 香港译名::绝望真相 台湾译名:不愿面对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特别关注全球暖化现象。电影由戴维斯古根汉执导、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这部纪录片是根据高尔研究多年的多媒体简报所摄制,这份简报是关于全球暖化教育活动的一部份。此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由Melissa Etheridge演唱的主题曲I Need To Wake Up获得最佳歌曲奖。
我个人认为,在这部电影中,戈尔很成功的脱离了政治性演讲的外壳,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以一种幽默而又客观的态度给观众们罗列了种种事实,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到了最后,所有的观众都被这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深深打动,以至于他们都在座位上坐不住了。戈尔在影片中对大家说:这并不是一部表现绝望情绪的电影,但也不是仅仅喊出一个保护地球的口号而已很显然,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逐步加深的全球气候危机,这要
我们尽快地行动起来,以最聪明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是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第1。第2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对大自然赠与的宝贵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有点贪得无厌,毫无节制地用石油,天然气,不只浪费资源,由此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着我们唯一的地球,更严重的是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在电影中还有一个镜头对我的印象特别深,这是一个动画。小女孩正准备吃冰激凌,却顷刻间融化了,哭涕她爸爸走上前安慰:你可能奇怪为什么冰激凌没了,小苏西,我们的敌人不是外国侵略者,而是全球变暖。在电影中,戈尔运用的大量的动画来形象的表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还有大量的事实根据,比如飓风后混乱不堪的新奥尔良画面长时间地停留在屏幕上。这些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巨大的震撼。
另外,戈尔还放映了大量的图片,都是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恶化结果,几十年前的美丽冰川现在只是光秃秃的荒山,南极大路冰架的断裂,由此带来的海平面的上升,结果对人类来说是毁灭性的,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城市将永沉海底当北极熊因为没有广阔的冰层而溺死水中,对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来说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
是的,戈尔在向我们呐喊着,但世人又有多少个在响应地行动?又有多少国家行动起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迟迟不肯支持京都议定书,还不是为了能更肆无忌惮的消耗能源换取经济的增长!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将会在40多年内采完,天然气也只有不过100年的寿命,再这样下去地球上百万年积攒下来的东西就要被我们以200多年的时间用光!
相信在戈尔等等的有良知的人的号召下,人类会及时惊醒,好好守护着我们这个唯一的美丽的地球!
【篇八: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高尔的个人活动。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变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例如,戈尔探讨了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
为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
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高尔也告诉观众如何能帮助减缓暖化现象。
同名的书籍也在电影上映后不久推出,其中包含了更详细的附加内容、科学分析,以及戈尔对于纪录片中探讨之议题的评论。
第一次看一部这样的纪录片,看完后最深刻的感觉是:震撼!
管理学里讲的一个例子:把青蛙放进沸水里,它会马上反应跳出来,而放到冷水里慢慢加热,它却会若无其事的呆在里面,知道死亡!没想到这个例子会出现在这里,以此来警醒我们,人类正在这样一个被加热的冷水里,而加热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当冰糕一拿出冰箱就会融化,我们该在么做?把世界都变成一个冰箱嘛?那压缩机又从哪里来?当北极熊因为没有广阔的冰层而溺死水中,我们有怎么来拯救他们?当山上的积雪都融化掉,长江之水又从那里来?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暖,但就在这暖的同时,却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就拿我国为例,越来越暖的冬天和今年冬天南方雪灾;不断增多的飓风袭击;临近省市一边洪涝一边干旱
这些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各类自然灾害难道只归功于自然的无情?我们难道没有做什么让我们应受这让的惩罚吗?当你看到某个工厂的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当你闻到化肥厂里飘出的难闻的气味,当看到露天煤窑无限制的开采,当你看到冒着黑烟的汽车排气筒看到这一切你会想到什么?空气污染、酸雨更深一层的是什么呢?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有多少人能看到这些,当人们注意保护了环境,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维持地球这个生态圈的平衡!
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燃烧石油、煤炭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我们对它们做了什么?直接排到大气之中。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把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保留了起来,温室形成,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我能记得好多大片之中灾害来临之时人们惶恐的表情,和之后的涂炭,但是人们怎么就不能在这一切来临之前就预防呢,国家、政府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又能挽回多少人的性命!
戈尔一遍一遍讲述着这个难以忽视严峻的真相,又有多少国家行动起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迟迟不肯支持京都议定书,还不是为了能更肆无忌惮的消耗能源换取经济的增长!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将会在40多年内采完,天然气也只有不过100年的寿命,再这样下去地球上百万年积攒下来的东西就要被我们以200多年的时间用光!
值得吗?再这样下去后代靠什么来生存!
深受格尔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动,铭记这些话,让改变气候危机从我做起!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读后感
书通过讲述88个真实的小故事,从而向幼儿教师提供了88个在日常工作中与幼儿、家长相处的细节。内容从两大方面讲述:一方面是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笔者从三个小层次讲述,有效的与幼儿交流、管教与惩罚是不一样的、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帮助他们掌握与别人相处的艺术;另一方面是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笔者也是从三个层次来简述,从幼儿入园时帮助家长做好幼儿上学的思想工作开始,逐步与充分利用好时间积极沟通,到有团队合作意识,帮助自己的幼儿工作有序、更好的开展。
笔者是个有心人,平时注重观察与反思,每一个小故事都是真实的存在,这些故事情景也都会如出一辙的在我们身边出现,可能我们是看看就过去,对事情采取的方法措施也截然不同,但笔者却能在每个小故事里,细心的反思,找到合适的,有用的应对方式,从而让我们阅读的人,也能够学习到合理的应对方式。每个故事后的“小贴士”都是很好的建议。笔者都能运用小故事开头,再通过小贴士的总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得每一篇内容都很生动形象、真实存在、贴近工作实践,引导我认真品读,掌握各个小技巧。
在第一章中,我了解三个有用的技巧:一是有效的与幼儿交流,我们作为老师必须首先能够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交流。我们与幼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有时也需要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例如身体的接触碰、目光交流或是其他肢体语语言。幼儿失落时轻轻的抚摸,哭泣时老师的抱抱,操作成功时一个肯定的微笑等等。要充分运用各种交流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交流中,老师多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开口说话。回答幼儿的问题的时候要先搞清楚幼儿问的是什么,同时尽量用简洁的话语来解释。我们班级中有一些内向、害羞的幼儿,姜雪就是其中一个,她文静、内向,平时很少与我们交流,有时和她说话,她也会害羞的低头不语。在一次讲述儿歌的活动中,她小声的在说着儿歌,当她发现我在看着她,并对她露出微笑时,她的小脸上也有露出微笑,对于我的肯定,孩子还是欣然接受的。二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首先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与家长统一说话,从正面关注幼儿。有时看到孩子们吵吵闹闹,不听自己讲述是,会采用比孩子更大声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融入到他们一起,和他们一起嚷,让自己身处其中,获得主动权,引导他们学会说悄悄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掌握主动权,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让幼儿在学习中,学会轮流,学会友好相处、学会认真对待每件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等。班级里孩子多,总有吵吵闹闹的时候,有时你和另一位老师说上几句话,回头一看,顿时就已经吵翻天啦,往往我会采用比他们更响的声音来制止,但是效果不好,也对自己的嗓子是个负担。这里我知道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嚷,在一起嚷得时候,掌握主动权,引导他们来学说悄悄话,学会安静。三是给予幼儿自主性,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评价,对每个幼儿,我们要做到都能够表示赞赏,发现他们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给幼儿不好的评价。尊重幼儿得自由空间,既要引导,也要学会及时退出。
第二章,主要是注重家园得关系。在新生入园前,我们老师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不仅帮助家长学会放手,也让家长对自己信任。在工作中,多注意与家长得沟通,知道他们生活特点,了解他们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有针对性。认真对待每位家长,热情的接待,耐心的接受他们的委托。对于家长的支持也要学会感谢。当然也会遇到难说话的家长,这也是比较棘手的,对于这些幼儿,要多观察留意,对家长的提问,能够从容应对。
喜欢《《不可忽视的教育细节》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细节的力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