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3)。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3),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3)

《老师,你在听吗?》是一本实践指导性很强的着作,还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老师经常采用问答式与幼儿交流,提问质量的高低对幼儿思维及语言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我们都知道应该尽量避免提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更能挖掘孩子们的想法,在学习了《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后,让我对教师的提问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

其次,提问的种类包括四种:开放性问题、深入探究儿童思维的问题、澄清和聚焦想法的问题、联系儿童经验或想法的问题。

就提问的开放性而言,书中第二章有一个关于马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什么动物?它是什么颜色的?你还能看见另外一种颜色吗?这些问题虽不是选择性的,但它们也是封闭式的,因为这样的谈话没有试图去发现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相对比较局限。同样关于马的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还有呢?那会怎么样?爸爸怎么抓住马的?这些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拓展思考,有利于教师发现儿童想象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已有经验的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教学经历,在一个创想性美术活动《花伞变形记》的讲评、展示环节。孩子们陆续将自己的变形好的花伞布置在展示区内。首先我请了愿意主动介绍自己作品的孩子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你是怎么设计的?。还提了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小作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等问题。最后针对画面在布局、色彩或者创想方面稍有欠缺的作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幅画,如果请你再来画一画,补一补,你会怎么画?发挥其他小朋友们集体的智慧,帮助小作者了解到不足,争取下次画得更好。我并没有直接用你觉得这幅画好不好对不对等封闭式的问题,这样既打消了小作者绘画的积极性,评价的孩子也只能用好、不好等来回答。

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今后我会更加注意提问的艺术性与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1)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1)

本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提到了倾听,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提醒过后还是不听往往就是大声训斥,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失去了倾听的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在教学活动中变现为: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别人的话、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让我对倾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解读,让我们改掉对孩子大声呵斥的坏习惯,抓住最佳时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让妈妈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爸爸或老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正如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随感(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随感(3)

在一种对话文化中,教师的谈话是为了促进儿童的成长,培养其独立性和学习能力。在这些环境中,教师谈话是为了拓宽儿童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观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育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对话的区别。

那种知识为了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的教师谈话被称为封闭式谈话,这种谈话无法发现儿童关于话题的丰富图式。例如,当组织区域阅读的时候,教师和儿童的封闭式对话内容也许会这样:

T:这是谁?

S:长颈鹿。

T:长颈鹿有什么特点?

S:长长的脖子。

T:还有呢?

S:一块一块的花纹。

这样的谈话没有试图去发现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另一种教师在谈话中使用开放式的问题和评论来引出更多的信息。在同样的情境下,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开放式对话内容也许会是这样:

T:你看到了什么?

S:一只长颈鹿在草地上。

T:它可能在做什么呢?

S:它一个人太孤单了,想找朋友一起玩。

T:它会找谁一起玩呢?

S:松鼠、小兔子好多好多的小动物。

T:是吗?它们在一起会做什么呢?

S:长颈鹿的长长脖子可以让小动物么坐滑滑梯,长颈鹿还可以用长长的脖子帮小动物们摘长得很高的果子。

通过封闭式的提问,老师知道了幼儿可以说出一些长颈鹿的特征,如长长的脖子、块状的花纹。这对于教师而言也许是新的信息,有助于对幼儿的了解,但对于幼儿来讲,却是十分有限的。而第二个案例的对话有助于老师对幼儿作为学习者更广泛的了解,开放式问题发现了幼儿想象的能力、将先前知识运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3)

《老师,你在听吗?》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者,之前的心得中已经阐述了对倾听式教育者的理解与感受,接下来说说对话式的教育者。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提到了很多维度的对话,阐述了对话的意义和运用。如对话让学习者投入、对话能帮助教师、对话对学习是重要的,创造对话的时机、一日对话活动安排、对话需要的氛围、促进对话、收集对话、解读对话、倾听处于语言发展中的儿童、有目的的运用对话等等等等。

书中每个章节阐述一个教育观点,如第一章讨论了学习理论以及通过对话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第二章阐述了开发儿童思维、支持儿童学习的对话的特征和类型。第三章讨论了学习环境和课程设计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故事,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一些结构和策略,我们可以使用它们去记录儿童的声音以进行解读和计划;第六章介绍了解儿童对话、理解儿童产生的想法的策略;第七章讨论了怎样倾听语言尚在发展中的儿童;第八章讨论了一些利用对话的方法。

读了之后,真的是开拓了思路,引发了思考。阅读时在不断理解书中传达的理念的同时,我还不自觉地将它们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融合,在脑海中积极地找到相通的契合点,汲取有价值的理念,并努力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一些有用的理念和做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理论不只是被阅读、被讨论的,而是要成为栩栩如生的现实,教师应该将其与他们环境中发生的学习相联系,不是将理论和研究作为终点,而是作为发展自身对学习认识的起点。简单的说就是,学习了就要有意识地的、有目的地去实施和运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也成为了一部具有着很高艺术性的幼儿教育手册,不论是广大教师与家长,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以及亲子对话时都可以从中获得可贵的参考和借鉴,应该好好推广和利用起来,它可以服务于教育者,最终更为儿童所受益。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

有幸翻阅了由丽萨波曼女士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让人受益颇多。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让我们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学习观,学会把握对话时机,掌握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促进、收集、解读、应用对话的技能和技巧等。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深入浅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孩子。翻开导言部分,作者例举了两类未能投入学习的类型:一种是以安东尼为代表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一种是以安东布列塔尼为代表的被动学习的孩子。

读完这两个例子,不由让人深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两类的孩子,可我们在的教学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记得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他话不多,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也能举手发言,而且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满活动室乱跑,平时早晨来园后总是静静地坐在小桌子边上画画、捏橡皮泥或者折纸工。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的的确确是个好孩子。他不像那些调皮的孩子那样,容易给老师带来麻烦,也不像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那样,经常需要老师的帮助。

所以他尽管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却容易被忽视。可当我们私下和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时才发现,原来孩子在家话很多,而且也非常活泼好动,这和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完完全全两种不同的样子。

正如书中坦言的,对这类孩子而言,学校似乎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可以探索世界、满足好奇的地方,而是一个取悦老师、做个好孩子的地方。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被动学习者,尽管他们有时也会发言,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而然体验不到探索学习的乐趣。对于这类的孩子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注,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设计课程。孩子只有当处在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

你觉得儿童是什么?对于儿童是学习者,是和你密切相关的人的这种说法,你的看法是什么?成人倾向于持有两种认识儿童的观点:儿童是空白的,儿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种观点(或是你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会影响你对待儿童的方式:你如何与他们互动,如何向他们提问,如何应对他们的想法以及不断涌现出的对世界的看法,以下是我记录的一则案例:

一次美术活动,涂色画一大苹果。幼儿通过摸、看、闻和吃等的活动已经对苹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用红色把苹果的形状画在纸上,然后请小朋友拿红色的蜡笔涂色。当我走到明明旁边时,只见她正用绿色的蜡笔涂色。明明,你怎么用绿色笔呀,你看小朋友的红苹果多漂亮呀!听我这么一说,明明吓了一跳,连忙用手捂住画,并来回搓动,仿佛要把画的颜色搓掉。

看着她这样,我又好气又好笑,说:没关系,涂绿颜色也挺好看的,只是绿苹果还没熟,不好吃呀?听我这么一说,明明笑了,捂着的手也松开了,说:老师,我姑姑就吃这样颜色的苹果,她说可好吃了,我是给姑姑画的苹果。听他这么一说,我仔细一想,对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说起苹果就常常是红苹果,画苹果时,认识苹果时往往是以红色苹果为标准,仿佛苹果只有一种颜色。当孩子在生活中看到了绿苹果并画了出来,说明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所给的唯一标准反而限制了幼儿对自己认识的表达机会,我们应当尊重、表扬幼儿对自己认知的表现。

如何更好地教育幼儿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对儿童的认识,尊重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在共同的探索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让孩子有用眼睛看事物的机会,并承认每个孩子的感受。原来我们的教育观是多么的让人不安,因为它压抑了幼儿的自主性,甚至幼儿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儿童时,本质上幼儿没有自主的权利,它只能听老师的,否则那就是错的。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包括幼儿。承认幼儿的认识尊重幼儿是幼儿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动力,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让我们转变教育的观念,一同伏下身子,从幼儿眼中看世界,了解、理解、尊重幼儿,走进童心世界,把认识和探索的权利交给孩子。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2)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2)

这次暑假我认真读了《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该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来说,是一份丰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细品味中收获所需的营养;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充电,慢慢感受,在滚滚的电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是一场美好的旅途,慢慢体验,在新奇的景点把握美好的瞬间

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如角色游戏,有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没有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书中提到在准备活动或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材料制作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尊重儿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实、体现。就拿百宝箱游戏来说,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游戏材料或想增加游戏情节时,自主地到百宝箱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宝贝,让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真正地做游戏的主人。

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友好的一种关系。让我们一起努力,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想法,把倾听作为我们的习惯,多倾听孩子,多用心观察、了解孩子,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乐观、大胆地成长,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1)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1)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7)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7)

我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这一着作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我们知道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就成为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儿童可以获得依赖、信任、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倾听与支持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地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知识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理解新信息或新经验的更为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句话强调了幼儿应是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没错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挂在嘴边,可是我们仍会把理论当成是学习的目标,让幼儿掌握所谓的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会为自己所提的问题设定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孩子回答的不是,那么就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更有甚至老师会终止了他的回答或忽略掉这个孩子的回答。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就像《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在第六章解读对话中,作者说:孩子的对话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对话是否揭示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儿童是以一种有趣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旧观点联系起来?对话是否表露了儿童对新概念或观点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朦胧的,孩子的语言表达也是有限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成人的理解与孩子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总之,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多给孩子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5)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5)

伴着孩子们缓缓的鼾声,我打开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导言中的安东尼、布列塔尼便向大家述说着学校教育的误区,孩子学习的探索、乐趣均被教师阻拦在外。怎样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全部的潜能?知识技能、终身学习的意识如何得到充分发展?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误区、这样的恶性循环屡见不鲜。打开教师的备课,找到了一个下午活动:赏一赏龟兔赛跑,教师的预设问题如下:

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龟兔赛跑)

师:睡赢了?(乌龟)

师:小兔为什么输?(在大树下睡觉)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学会了什么?(骄傲使人落后)

以上的摘录有教师的提问,也有括号中的预设答案,具备了教师包揽大部分话语的学习环境特征,如:

☆教师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

封闭的提问,几个字2024的答案,这样的对话孩子没有思考、想象的余地,一个集体活动的价值尚不及幼儿自主的阅读,甚至会导致反效果。教师的提问应该建立在孩子对故事的需求上,应该引领着孩子去了解故事、了解角色,应该是开放性的,让孩子畅所欲言的,而非被动的。

☆教师内心给儿童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

每个提问的后面都在括号内写上了教师心里的正确答案,就是老师评价孩子答案对错的标准,发散性的答案被封闭的提问扼杀。孩子的答案正是括号中的答案时,教师为之竖起大拇指,不吝啬表扬之词;孩子的答案偏离正确答案时,教师弃之不应,甚至送上几句批评话语,老师,你听孩子的理由了吗?

☆教师因为不理解儿童而忽视他们的想法。

《龟兔赛跑》是一个老故事,它有它的价值,但教师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对话现在的孩子,甚至让孩子总结一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实在荒谬。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他可能喜欢兔子,只要他能说出合适的理由,他有表达的权利,老师无权剥夺。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怎么能发现孩子时如何看待世界的呢?孩子只是一个被操作的、一次次跳入教师挖好陷阱里的木偶罢了,教师的高控完全剥夺了孩子对故事、对技能的认识与机会。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坐下来倾听孩子,支持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关注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创造出一种对话文化,建立起一种对话环境。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9)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9)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我们班的两个孩子的对话。

幼1: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 幼2:我也去过动物园的。 幼1:你有没有看到大河马? 幼2:我看到的,我还看到长颈鹿呢。 幼1:动物园里有好多动物,你说大老虎会咬人吗? 幼2:不会的,我爸爸说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会随便咬人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

首次拿到《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师幼对话》这本书时,首先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隐隐感觉应该是一本关于尊重、倾听幼儿一级如何科学有效进行师幼互动对话的一本教育丛书,觉得这与一线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是紧密相关,是具有一定实际指导和引领意义的书籍,故而对此十分感兴趣。

果然,当翻开封面,初始品读译者序就令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强烈的期待。《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是由美国丽莎波曼女士,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学校领导于2008年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力作。这本书秉持以儿童为中心,以关系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主要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这些研究与我而言都是既熟悉又有待更新丰满的学习内容,相信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除此之外,译者序中提到的很多教育现象,亦或者说是教育现状,所概括的许多教育观点同样引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序中提到: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育场景。要求我们仔细思考和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有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又如在书中指出,教师的声音总是教室中最响的。这不仅指教师的声音分贝最高,更说明许多教育环境中谈话是由成人控制的。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向自己提几个这样的问题: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说话的时间有多长?孩子们说话的时间总共有多长?老师说的多少句话?孩子们总共又说了多少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能明白自己在教育中是否更注意倾听幼儿,是否给孩子更多表达思想、感受、情感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本书还概括了缺乏倾听的对话经常具有的一些主要特征,以便大家参考对照,所有的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倾听式、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去反思,去调整,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就是带领大家一起探讨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一级一起探讨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民主教育理念和思索,相信同样会感染到你。就让我们追随的作者的教育理念,一起深入的学习下去,相信它同样会带给大家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3)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与倾听的,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

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另外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非常丰富的社会性学习。有时可听孩子们一本正经的聊着天感觉非常有趣,他们有的是是从大人的谈话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电视、电脑里听到的,在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这也是另一种培养孩子倾听的好方法,我们在培养孩子倾听习惯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倾听习惯的养成。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6)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6)

细读第二章《教育环境中的对话》,让我看到帮助幼儿学习对话的特征,还看到了教育环境中发生的对话时机的类型。其中有一点记录和解读对话,以揭示儿童的思维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现在每个月的成长档案中,都有孩子的一幅作品的展示,在这幅作品的下面我们会如实记录下孩子创作时的一些想法和对作品的描述。现在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这样的记录不但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静倾听孩子打得机会,更重要地是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说话内容去解读孩子的思维。

比如:在一次我和花儿打电话的活动中,幼儿学画牵牛花,荧荧小朋友画了几朵特别大的牵牛花,比添画的小朋友大多了,而且朵朵都向下,整个画面实在显得不和谐。在讲评时,我和她进行了以下一段对话:师:你对你的画满意吗?她微笑着点点头,从她的神情可以看出她的确很满意。

师:你的喇叭花怎么这么大?荧荧:这样可以帮助小朋友挡雨啊,我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下雨了,我们就不要急着冲回家了,只要躲在花下就可以了,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可以来躲雨的啊。师:那你的花怎么总是向下开的啊?荧荧:天上会下很大的雨,牵牛花张大嘴巴,吃了好多好多雨会难受的,向下了,雨滴就会从花上滑下,小花就不难受了,我们也不会淋到雨了。多好的创意啊,通过师幼这段对话,教师和其他幼儿更清楚地了解画面的意义了。

幼儿作画的过程也是幼积极探索的过程,当幼儿把一幅画展示在老师面前时,教师首先要耐心的倾听幼儿对作品的表述,应能看懂、读懂幼儿的作品,学会和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会用孩子的眼光和语言解释孩子的作品。当幼儿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幼儿受到鼓励感化时,他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想象亮点。教师不仅要以个性独特的感受去影响、感染幼儿,还要巧妙地引导其他幼儿学会倾听、参与思考,发现他人思维想象的闪光点。在师幼看似不经意的谈话过程中,才能出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3)”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